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2024-10-03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共7篇)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1

一、研究背景

岗位英语技能不是纯粹的英语语言能力, 而是与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英语交际能力, 是以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英语应用能力。2011年,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2010-2020年教学要求 (试行) 》, 其中就提到:“高职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

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高职外语教学界的学者们近年来逐渐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岗位英语技能上来。在中国知网上, 以“岗位英语”作为检索词搜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和提升高职学生岗位英语技能相关的文献有47篇, 文献的内容涉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岗位英语技能的调查研究等。学者们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英语技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有些学者还开展了实证研究。但是, 在这些文献当中涉及提升体育高职学生岗位英语技能的文献非常少, 尚未有人对体育高职人才岗位英语技能需求状况作过调查。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注:35位毕业生是研究者授课班级的已经毕业的学生, 平时联系比较多, 不限专业。

注:20家体育产业公司和组织是研究者通过各种方式可以联系到的公司和组织。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 了解体育高职人才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现状, 明确体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提升体育高职人才的岗位英语技能。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有: (1) 体育高职毕业生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如何? (2) 体育高职毕业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建议和期望是什么? (3)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英语技能需求和评价情况如何? (4)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的培养有何建议?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毕业生和广州市体育产业市场两大类。毕业生指的是2013年以前 (含2013年) 毕业的学生。体育产业市场是根据学者李明博士对体育产业的划分, 包括: (1) 生产体育活动的公司和组织; (2) 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支持体育活动生产的公司和组织; (3) 销售和贸易体育活动的公司和组织。研究被试由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35位体育高职毕业生和广州市内20家体育产业公司和组织构成, 被试的具体情况如表1和2所示。

(三)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两份自制的调查问卷。一份是《体育高职毕业生岗位英语技能需求及使用的调查问卷》 (文中再次提到时用《问卷一》代替) , 问卷由26道问题组成, 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现从事的工作需要什么类型的英语能力? (2) 现有的英语能力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 (3) 现工作的单位需要求职者哪些方面的英语能力? (4) 毕业生对高职英语教学有哪些建议和期望?其中, 1~24题采用莱克特量表的形式, 共5级 (1代表完全不同意, 2代表不同意, 3代表说不清, 4代表同意, 5代表完全同意) , 第25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 第26题是一道开放式问题。另一份问卷是《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能力需求及评价的调查问卷》 (文中再次提到时用《问卷二》代替) , 问卷由32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式问题组成, 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各项英语技能有何种程度的要求? (2)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英语能力评价如何? (3)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有何建议?32道选择题中, 除了第4、23、24和32这四题为多项选择题外, 其余都是单选题。

(四)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发放《问卷一》35份, 收回35份, 有效问卷34份, 有效率97.14%。发放《问卷二》20份, 回收20份, 有效问卷20份, 有效率100%。问卷选择题、量表题数据全部输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简答题则进行手工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 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对英语技能的需求情况

注:跨文化交际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冲突和融合, 是地球村时代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问卷一》的1~8题主要调查毕业生现从事岗位对英语技能的需求情况, 表3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 学生现从事的工作使用英语的频率并不高 (M=2.71) ; (2) 学生从事的工作对英语阅读能力的需求最大 (M=2.79) , 其次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M=2.73) , 然后是英语口语能力 (M=2.65) 和英语听力能力 (M=2.59) , 工作中需求最小的是英语写作能力 (M=2.41) 。这些结果说明:体育高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不常用到英语, 用到英语的情况多是阅读一些英文资料或文献;对外交际时, 要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后才是良好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这给课程改革的启示是, 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工作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文化知识的讲授,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对外交际所需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听力能力。

(二) 毕业生现有的英语能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问卷一》的9~15题主要调查毕业生现有的英语能力是否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表4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 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英语能力不太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各项均值都没有大于3) ; (2) 相对于其他英语技能来说, 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能力 (M=2.73) 、口译能力 (M=2.71) 和听力能力 (M=2.71) 较好一些; (3) 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M=2.62) 、阅读能力 (M=2.59) 比较弱, 最差的是英语写作能力 (M=2.53) 。这些结果说明, 体育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英语应用能力还很欠缺,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待提高。这给课程改革的启示是, 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英语应用能力, 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 现工作单位更看重求职者的英语口语能力

《问卷一》的16~24题主要调查毕业生现工作单位对求职者的英语能力有何种要求, 表5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 毕业生就业单位不太看重求职者的英语技能等级证书 (M=2.44) ; (2) 就业单位比较看重求职者的英语口语能力 (M=2.71) 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M=2.65) , 其次是英语听力能力 (M=2.56) 和口译能力 (M=2.56) 。这些结果说明, 毕业生现工作单位并不太在乎求职者是否拥有英语技能等级证书, 他们更看重的是求职者是否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给课程改革的启示是, 英语课程教学不要以考证为目标, 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岗位常碰到的涉外任务多与英语口语相关

《问卷一》的第25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 主要用来调查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岗位主要的涉外任务有哪些。通过SPSS19.0的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6所示, 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岗位涉外任务并不多, 有44.1%的学生有用英语开展技能培训的经历, 有32.4%的学生遇到过用英语推介产品, 26.5%的学生有过接待外宾的任务, 17.6%的学生工作中需要查看外文资料。这些数据表明, 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岗位常碰到的涉外任务多与英语口语相关。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上下功夫。

(五) 毕业生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建议和期望

《问卷一》的第26题是一个开放式问题, 旨在收集往届毕业生对本校高职英语教学的建议和期望。通过手工统计分析, 把学生们填写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 结果如表7所示。毕业生给学校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的建议有: (1) 对英语能力的培养, 学生建议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对教学内容的设置, 学生建议可以增加体育行业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教授实用性的英语知识; (3) 对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同时, 多提供一些给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多说、多练; (4) 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学生建议教师要认真备课, 课堂可以多些全英教学, 也可以开设一些外教课程; (5) 对于考证的建议, 学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英语四级的考证机会,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英语AB级考试。

(六) 在体育产业市场, 公司和组织内部用英语开展工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多

《问卷二》的第一个问题是想了解在体育产业市场, 公司和组织内部用英语开展工作和交流的现状如何。从表8的统计结果来看, 公司和组织内部使用英语开展工作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有很多使用英语的机会, 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使用英语的机会一般, 也有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 表示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的公司和组织占总数的25%。可见, 在体育产业市场, 60%的公司和组织很少用到英语开展工作和交流。这给体育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是, 要打破传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 设置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多元化的英语课程体系。

(七) 体育产业公司和组织更看重体育人才的英语口语能力

《问卷二》的第4题主要调查公司和组织更看重体育人才的何种英语能力。从表9的统计结果来看, 在英语技能上, 8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他们更看重体育人才的英语口语能力。这说明, 提升体育人才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八)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各项英语技能的具体要求不是太高

《问卷二》中的2、3及5~14题主要调查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各项英语技能的具体需求情况。从表10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 在对体育人才的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上, 5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只要有英语基础即可, 35%的公司和组织没有要求, 只有1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较高, 能使用英语完成简单的涉外工作; (2) 在英语等级证书的要求上, 6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2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具有英语B级证书, 只有各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具有英语A级证书或四级证书; (3) 在英语语音语调的要求上, 5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交流即可, 4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4) 在英语语法水平的要求上, 5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满足基本的交流即可, 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5) 在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上, 6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满足基本的交流即可, 3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6)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上, 7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有基本的文化差异方面的意识即可, 2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7) 在口语能力的要求上, 5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满足简单的交流即可, 3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1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较高, 要能流利地进行对话; (8) 在听力能力的要求上, 4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听懂简单的谈话内容即可, 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1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较高, 要能听懂大部分的谈话内容; (9) 在口译能力的要求上, 4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翻译出简单的谈话内容即可, 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各有1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较高或非常高, 要能翻译出大部分的谈话内容或者能准确无误地翻译出全部谈话内容; (10) 在笔译能力的要求上, 5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基本翻译出简单的文字内容即可, 35%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11) 在写作能力的要求上, 50%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书写的文体基本正确即可, 4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12) 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 55%的公司和组织要求一般, 能基本看懂简单的英语文章即可, 30%的公司和组织表示没有要求。

以上的结果给教学的启示是, 在体育人才的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上, 总体要求不宜设置太高。另外, 针对不同的具体的英语技能, 要有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特别需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来制定相应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证上, 不需要所有学生都要考证, 可以结合岗位需要或学生的兴趣来决定。

注:1=非常差, 2=一般, 3=较好, 4=非常好

(九)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的评价不高

《问卷二》中的15~22题主要调查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的评价情况。表11的统计数据表明, 公司和组织对体育人才各项英语技能的评价得分都不是太高, 各项的均值都没有高过2.5, 这说明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现有的各项英语技能都不太满意。这表明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具有良好英语素质的体育人才仍然是体育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一大重任。

(十) 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培养的建议

《问卷二》的第33题主要想了解体育产业市场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的培养有哪些建议。从表12的分析结果来看, 公司和组织对体育人才英语技能的培养建议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 对英语能力的培养, 公司和组织建议要加强学生英语口语、听力、跨文化交际和口译能力的培养, 其中,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被提及最多次的; (2) 对教学内容的设置, 公司和组织建议增加专业英语知识和行业英语知识的讲授; (3)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公司和企业建议可以开展全英教学, 或开设一些外教课程, 多提供机会给学生开展口语实践; (4) 对教师的建议, 公司和组织建议任课教师多与企业联系沟通, 或者可以到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 体育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据无忧指数数据显示, 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之后, 体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走强, 体育行业的有效职位数大幅增加。这表明, 体育人才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体育产业升级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 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英语素质、通晓体育行业知识和规范的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决定》中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体育人才, 首先要了解体育人才的岗位英语技能需求。鉴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样本太小, 因此, 本研究只是对体育高职人才岗位英语技能需求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为体育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还有待于研究者们今后采用更大样本和更缜密的研究方法对体育人才的岗位英语技能需求情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彭丽, 谢青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岗位英语技能解析[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5) .

[2]何小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3]Li Ming.An Overview of the Sport Industry in North America[M].2000.

[4]刘江南.江南看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5]孔德亮, 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 2012 (2) .

[6]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55199.htm, 2014-06-22.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状况;相关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需求情况为研究对象,共调查了武汉市10所高校的146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818名,占总人数的56.02%,女生642名,占总人数的43.97%。大一学生316人,占总人数的21.64%;大二学生620人,占总人数的42.47%;大三学生348人,占总人数的23.84%;大四学生80人,占总人数的5.48%;研究生96人,占总人数的6.58%。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向武汉市10所本科高校大学生发放1600份调查问卷,调查完毕回收问卷1460份,问卷回收率91.25%。

三、相关研究

1.调查结果分析

(一)体育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体育运动目的的统计结果分析,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集中于增强体质,运动娱乐,丰富生活这几个层面上。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变强,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在运动中享受健康,享受生活,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的美好需求。

(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1、当代大学生十分愿意在学习的同时,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现今大学生每周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还是偏少;大部分集中于每周运动1-2次;3、“学习、工作时间”是影响学生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而“场地、器材”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4、晚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较多,而早上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5、高校的体育设施还并未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地点的调查中,有78.63%的学生选择了“校内场馆”。6、通过对是否愿意参加有体育老师知道的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的是和无所谓的占了大部分;7、个人的自由锻炼和自由组织的小群体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两种课外体育活动形式;8、同学和朋友是促使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者。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作用;9、大部分学生是不愿花钱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

(三)体育课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1、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愿意上体育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有16.44%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上不上体育课。70.5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应该存在,这也表明了体育课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2、强身健体,娱乐消遣和兴趣爱好已然成为大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目的,而获取学分已经不再是大学生们上体育课的最终目标了;3、当今大学生更愿意自主的选择体育课的内容形式,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在制定体育课的内容形式上下功夫等。

2.对策

(一)促进学生积极锻炼,创造良好作息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各高校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早锻炼。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完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管理意识

高校应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对已陈旧的体育设施进行翻新,对新的并已投入使用的体育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适当下调和取消对学生的体育场馆收费项目。

(三)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共建体育社团组织

高校应做好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积极承办体育赛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中来。让院系及班级中的体育运动积极分子带动更多身边的同学参与到体育中来。

(四)倡导学生主体意识,建设和谐体育校园

在高校中向学生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并积极开展工作,开展校际间的体育交流,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强则学校强”的校园体育荣誉感。通过宣传和校际交流,使得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建设和谐的校园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6

[2]袁伟民.认真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3]鲍明晓.体育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2000(20)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谢琼桓.等·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战略构想·国家体委政法司·1996[6]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7]董胜利,林明克,徐虎泼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7-20

[8]孙建华,黄飞军.大学生体育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14-116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3

一、当前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 基础理论模块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模块是最基本的模块之一, 是指体育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一模块的教学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性, 而只有以专业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 才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同时有效的基础理论教学还能够为体育教学的实操环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从而使教学过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 身体素质模块

身体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专业体育技能的基本前提, 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 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的强化, 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通过专业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 并通过锻炼使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从而与基础知识、身体素质组成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这种完整的教学体系下, 学生的体育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综合水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具体的专业技能教学, 教师会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分别进行设置。同时在专业技能项目的选择上, 教师应当以多元化的项目为原则, 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专业体育技能训练中, 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岗位需求视阈下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 根据职业需求设置教学模块

根据以上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明确, 目前的体育模块教学将基础理论、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等三大模块作为模块教学的基础, 这种设计方案对所有的体育教学基本都可适应。然而在高职体育中, 教学模块的设置, 更应当根据职业需求进行设计,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 就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而非某一项体育技能, 因此教学设计中就可融入综合素质培养模块, 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 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的多元化, 高职体育教学只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 才能使不同的教学模块功能得以发挥, 并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支撑下, 模块教学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激发,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职业功能, 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

(三) 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高职体育教学的模块教学能够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性需求。在岗位需求视阈下, 教师实施模块教学需要对自身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 才能使模块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培养, 使教师更好地运用模块教学, 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培养,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 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

模块教学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 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教学技术的提升, 必然能够促进教学成效的优化。例如, 当下比较热门的微课教学,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体育模块教学也可融入微课模式, 将不同模块的内容以特殊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完成教学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 职业岗位需求日益突出, 这给高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高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市场岗位需求, 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模块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就需要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运用多元化手段, 使模块教学的功能得到有效激发, 才能使体育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 最终促进职业学生专业培养水平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4) :87-88.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4

摘要:康乐服务是邮轮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根据邮轮康乐服务岗位需求对相关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培养职业能力型人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开发与设计邮轮康乐服务课程具有必要性,本文指出,课程内容应根据岗位需求设定、整合,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中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的教学手段,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岗位需求;康乐;课程开发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30-03

20世纪60年代起邮轮产业开始萌芽,当今邮轮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每年近8%的增速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幅最大的一块。中国近年来国家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邮轮旅游作为一种舒适豪华、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方式逐渐受到百姓的欢迎。邮轮经济井喷式的发展促使邮轮人才的急迫需求,职业院校担当起主要的人才培养重任。现我国有近20所院校开设邮轮专业或邮轮方向的课程,培养具备邮轮服务、邮轮管理及相关技能的人才。

一、邮轮康乐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必要性

国外对邮轮经济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但对邮轮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多。我国相关邮轮人才培养的研究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近几年数量有所增加。赵玲(2009)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的建议。张蕊(2012)认为应开展政府、产业、学校和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倡邮轮职业资格的获取。段学成(2013)对浙江邮轮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工学结合的理念。黄梅(2015)对邮轮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策略。刘艳(2015)提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实现国际化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相关邮轮专业人才培养的讨论一直不断,主要围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框架构建,但对具体邮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研究极少。由于我国邮轮教育开始较晚,除少量行业培训师带出的内部培训材料外,专业教材普遍用的是旅游和酒店等管理类教材,针对性较强的只有专业概论课程。按照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邮轮专业的整体课程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邮轮乘务工作的人才,其中服务技能类主要课程为邮轮前厅服务、邮轮客房服务、邮轮餐饮服务以及邮轮康乐服务等。邮轮被称为海上移动的五星级酒店,从酒店管理的角度来看,前厅、客房和餐饮的服务工作除安全知识以外其他是相通的,可以使用同种教材,而邮轮康乐服务内容却与星级酒店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邮轮康乐岗位的需求开发和设计邮轮康乐课程。

二、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目标

邮轮是配备了齐全的生活、休闲和娱乐等各类设施供游客使用,并在海洋中航行的大型轮船。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其休闲娱乐设施是邮轮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高星级酒店康乐设施主要包括游泳池、健身房、美容美发室和水疗中心等。由于酒店常选址在度假区或商务区,客人除住宿和餐饮活动外,还可在周边度假观光,因此店内康乐项目常常作为酒店辅助配套而存在。另外康乐并非主要盈利部门,除有收益的水疗中心、酒吧、网球、高尔夫等区域外,酒店一般不会主动推进客户去使用康乐设施,因而酒店康乐一线岗位不要求员工精于各类项目的玩法,而重在服务。如在旁简单说明项目玩法和设备使用,关注客人安全,维护环境和保养机器等。除非有客人主动要求,否则不会提供活动策划和组织。而邮轮康乐除静态的康乐项目设置外,动态的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如有各种表演、派对、培训、游戏活动等,需要员工能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同时邮轮员工还需要参与到各类表演活动中去。因此,在开发和设计课程时,培养目标要找准,需根据岗位的需求合理安排内容,在康乐项目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还要培养表演兴趣,以利于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根据邮轮康乐项目的岗位特点,作为初级至领班、主管级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如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职业能力(见表1)。

三、基于邮轮岗位职责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设置邮轮康乐课程时,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把知识与邮轮工作岗位职责相联系,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

(1)课程定位

学校、企业和教师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邮轮康乐服务技能的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找准课程定位。鉴于邮轮专业学生上船后常在服务部门工作,且以前厅、餐饮、康乐和商品部门为主,应将邮轮康乐课程设为专业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

(2)教学内容

现各类院校中开设的康乐课程主要针对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的学生,教材内容包括康乐概述、康体项目、娱乐休闲项目、保健项目、安全问题和服务质量这几方面。而邮轮作为海上行进中的旅游目的地,途中必须解决客人大量的闲暇时间,为此设计了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以提高顾客对邮轮产品的满意度。除了酒店常规的康乐配置外,还开设赌场、演艺活动、健身操、游戏活动、茶艺厨艺表演、手工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参与度越高,客人对邮轮产品的评价越好,反之评价就越差。将邮轮康乐项目与酒店康乐活动相比较可以发现(见表2),邮轮康乐活动内容更丰富、主动参与性更强,表演性更高。除此外,邮轮康乐的安全知识尤为重要,对器材的保养维护也更加专业。

(3)教学过程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康乐课程可采用情境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岗位工作流程来确定教学环节和进度。课堂教学可设计教师讲解、视频观看、学生小结、学生相互答疑和教师帮助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校内教学要利用多媒体、实训室、校内康乐实体等资源,让学生进入到各种模拟的康乐服务环境中,设身处地思考工作岗位的需求。校外的考察和实习是真实的岗位体验,理论上应为学生设计直接上船参观考察的环节,但是邮轮资源相对紧张,尤其对于一些外籍邮轮来讲,非邮轮顾客上船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可组织学生去酒店康乐项目参观考察,到顶岗实习期间再直接上船实习,真正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职业积极性,实现体验式教学的价值。

四、侧重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设计

康乐服务与管理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培养实践技能很重要,但具备热情好客、健康阳光、好学上进的心态和职业素质更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能”为客人提供服务,还要“乐意”为客人服务,更高的要求是把“为客人服务”变成习惯。要评价学生是否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可设计一些服务场景,由学生小组表演,观察学生的细微表现,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掌握程度。以“演艺厅服务”为例可以做如下设计(见表3)。

考核既要注重技能,又不能忽略理论。将考核放到平时的课堂提问和作业中去,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加强平时成绩的占比率,采用过程考核和段考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以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具体设计为:最终成绩来源于平时、期中和期末的成绩,占分比为平时50%,期中20%、期末30%。期中、期末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体现考试的仪式性和重要性;平时成绩来源于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五、结语

邮轮康乐服务质量极大地影响着游客对整体产品的评价。对于邮轮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适量的康乐服务知识有助于其职业的发展。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岗位需求来开发和设计课程,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质量和素质,从而培育出适合邮轮服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青青.邮轮业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以丽星邮轮双鱼号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4(12):182.

[2]龚文丽.我国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3]赵玲.高等院校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02):57-60.

[4]张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与邮轮专业人才培养对接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6-68.

[5]段学成.基于工学结合的邮轮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4-46.

[6]黄梅.浅谈我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5(2):44-47.

[7]刘艳.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5(14):13-16.

[8]尹德安,陈冬方.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康乐类课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26):130.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5

关键词:岗位,需求,体育,职业,项目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突出健身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其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定义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职业特殊身体素质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特别需要具备的克服外界环境的特殊影响(工作环境、自我生存与发展等)的能力,如空中乘务人员必须具有抗晕旋能力和平衡能力,具备稳定的神经系统功能;建筑职业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攀爬和不恐高能力;林业、地质职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较强有氧耐力素质和登攀能力。

2 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职业劳动的分工“使一切受到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分肌肉萎缩”(恩格斯语)。由此可以看出,职业不同对个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是不同的,而各种体育锻炼项目对人体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就是依据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选择与该职业工作活动方式最类似的运动项目进行课堂教学。依据“抑多补缺”的原则开展实用性体育教学,本文依据徐国庆关于《项目课程理论》的原理并借鉴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关于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的分类,把不同专业分成其所需求的、类似的特殊身体素质项目群,并按照专业项目群化进行职业体能教学,保证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的可持续发展。

3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设计思路

3.1 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设计思路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以“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设置课程”的高职教改思想为指导,积极进行体育教学职业实用性改革。

以高职院校开设1.5学年的体育课为例: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进行常规选项体育课教学,注重学生的运动专项技能教学;二年级的半个学年,根据学生专业及职业特点,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职业实用性身体素质。其中,常规选项体育课包括理论课、专项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包括职业保健课、职业型素质课、职业型专项课。通过一年级常规选项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二年级的半个学年职业实用性体育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掌握职业实用的身体训练方法,提高职业能力,懂得职业保健的相关知识,提高预防职业病的能力。

3.2 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所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未来职业人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能技巧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病发生的能力。

2.所选教学内容要能够达到职业所需要的一般身体素质和特殊身体素质的要求。

3.所选教学内容的动作结构要与所要掌握的实用性技巧和技能相类似。

4.所选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学生后续锻炼和创新的可操作性。

3.3 不同职业项目群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3.3.1 建筑类职业项目群

单、双杠,哑铃,攀岩,爬绳,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等。

3.3.2 师范类职业项目群

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练习,长距离慢跑,跳绳等。

3.3.3 机电类职业项目群

中长跑,投掷,各种走、跑交替,单、双杆,滚翻、倒立,实心球,哑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

3.3.4 航空类职业项目群

篮球,羽毛球,游泳,形体练习,综合器械练习,野外生存训练,急救知识等。

3.3.5 地质石油勘探项目群

长跑、爬山、障碍跑定向越野等。

3.3.6 交通运输类职业项目群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中长跑,哑铃,单、双杆,乒乓球,听信号练习等。

3.3.7 计算机类职业项目群

篮球,排球,各种跑,跳绳,垫上运动,形体练习等。

4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强调健身性

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设置教学内容,先锻炼基础性的身体素质,再强调特殊性的职业身体素质,不要过分强调难度大的技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强调健身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能够顺利完成的并达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项目来开展,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纠正职业病保健操的编排方法和原则,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4.2 突出实用性

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需求,深入剖析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了解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能,选择能够提高学生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内容进行教学。所选择内容应该是对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有用的,对提高职业能力是有实际意义的,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实用性。

4.3 注重合理性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习活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要减少,在学习活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加大,并应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对学生强调,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3]羌梦华,凌齐.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6).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7).

[6]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6

1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国家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是一项有目标、有措施、有任务、有要求的体育健身,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的体育运动战略规划,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鼓励、支持、引导青少年走出户外、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热潮,着力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并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而且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直接与社会体育接轨,因而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身体;另一方面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顺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特别是终身体育意识,这应该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对于高校的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 .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尽管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确立了体育教学目标,但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符合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有的高校仅仅把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载体,还没有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缺少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特别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 . 2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尽管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已经进行了改革,但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仍然以“竞技运动”为主,还没有摆脱“注重知识、注重技术”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而且也与阳光体育运动相违背。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落后,也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学习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问题,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只是把体育当成一门课程,而不是当成一种兴趣和习惯。

2 . 3体育教学投入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就必须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否则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求。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设备、体育器材以及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制约,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特别是很多学校的场馆都进行了收费,导致很多学生由于资金受到限制而无法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2 . 4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职体育师资力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力量不足, 导致体育教师教学任务过重,根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因而也就无法研究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问题。此外还存在着一些老师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的策略

3 . 1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想更好的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就必须在转变教学理念上狠下功夫,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方面,高校领导层和决策层应当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为教师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将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体育意识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更好的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

3 . 2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和高校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价值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挖掘和利用,通过丰富多彩、形之有效的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抓好规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当根据各级各类高校所在地的不同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应当将娱乐性、健身性、锻炼性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来,不断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

3 . 3加强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拓展训练,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拓展训练的组织领导,积极探索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穿越电网、野外生存、走钢丝等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体育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应当加强体育拓展训练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明确拓展训练的目标、内容、方向、形式、管理、评价等体系,使拓展训练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

3 . 4加强师资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都应当把加强师资力量作为基于阳光体育运动需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出发,引进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的体育教师; 又要加大对现有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优化,通过脱产学习、岗位交流、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体育教学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还应当建立体育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引导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创新。

4结语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基层医院的调研,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于临床技能的需求,从而,指导我校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 临床技能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 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4]王芳.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14(3):80-82.

上一篇:特色课程下一篇:图书管理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