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发展

2024-09-10

需求与发展(精选12篇)

需求与发展 篇1

徐州市地处北纬33°43′~34°58′, 东经116°22′~118°40′,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年均温14℃, 年日照时数为2 284~2 495 h, 日照率52%~57%, 年均无霜期200~220 d, 年均降水量800~930 mm,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雨量适中, 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 冬、夏季长, 春季天气多变, 夏季高温多雨, 秋季天高气爽, 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市银杏主要位于邳州市, 涉及24个镇、117万人, 全市耕地面积12.21万hm2, 其中以港上、铁富为中心的连片银杏园1.40万hm2, 银杏果年产量达900 t, 占全国的1/10;银杏干青叶产量1.2万t, 约占全国产量的60%;银杏酮生产能力250 t, 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市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 被江苏省定为“银杏森林公园”, 是中国首批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

1 银杏的市场需求

1.1 银杏果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 全国新植银杏约10亿株, 若全部挂果, 按投产率2%计算, 则结果株数约为2 000万株, 10年后按银杏果 (白果) 产量3 kg/株计算, 新增产量约6万t。目前, 我国白果总产量在0.8万~1.1万t, 占世界白果产量的90%左右。据预测, 我国每年出口白果总量为5 000 t, 只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量的1/10, 由此推断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为5万t左右, 但也有人认为世界白果的需求量为2.5万t左右。无论何种预测, 都说明白果的供不应求局面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 白果的市场潜力巨大。

白果一年四季均可上市, 但89%集中在9—12月。日本是白果消费量较大的国家, 是其每餐必备的佳膳。此外, 东南亚国家的一些节日都有吃白果的传统习惯, 居住在国外的4 500万华人也是白果销售的主要对象, 这为白果出口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渠道[1,2]。可见, 白果的发展, 只要产销对路, 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前景十分广阔。

由于国际市场对白果需求量的增加, 白果产量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出口价格和优质大白果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世纪80年代以前, 白果收购价为0.8~1.0元/kg, 80年代初期, 白果收购价上升到1.5~2.0元/kg;1988年涨至28~30元/kg;1995—1998年增到50~60元/kg;2005—2008年又猛增到60~80元/kg;预测5~10年内白果价格仍会保持在60~80元/kg[1,2]。

1.2 银杏叶的市场需求

与白果相比, 银杏叶生产周期短, 投资见效快。一年栽植, 第2年即可采叶, 第3年产叶量可达3 t/hm2以上, 在短期内可提供大量干叶。另外, 银杏叶还有贮存功能, 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控采叶量。由于银杏叶的特殊药用价值, 在国内十分畅销, 需求量在5万t以上。我国对银杏叶的利用方式, 也开始逐步以出口原料向深加工转变, 江苏、山东每年还向德、法、瑞典、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出口银杏干叶约5 000 t。目前, 国内、外银杏叶的需求量均存在较大缺口, 预测解决银杏干叶国内外供需矛盾, 按现在发展速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和优越的安全性, 所以各国对银杏叶的开发利用十分关注。随着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及制品生产的发展, 对银杏叶提取物需求量逐年增加。随着医药用量和保健品用量的增加, 我国银杏叶提取物需要量也将随之增加。

1.3 银杏木材市场动态

由于纹理美观, 银杏木材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可用于作雕刻、木模、高级家具、胶板板面等。银杏木制成的砧板, 富有弹性, 有杀菌功能, 且不吸收水分和鱼肉腥味, 在日本极为流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 银杏优等材的售价分别在2 000美元/m3、8 000元/m3以上, 即使价格再下降1/2, 银杏木材的产值仍高于其他木材[1,2]。

2 银杏的发展要求

2.1 要选好品种

品种的优劣, 不仅关系到银杏的早实, 高产优质, 而且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质量和产品能否转化为商品, 特别是出口的大问题。因此, 要选好品种。品种的选择, 不仅要根据栽培目的进行, 还要注意到药效成分高低及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

2.2 科学栽植

银杏是一种用途广、适应强、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极高的树种, 栽植方式要与综合开发利用相适应。科学栽植, 有效发展, 实行矮干密植、果材兼用、银粮 (或药材、蔬菜、苗木花卉) 间作, 用材、结果、采叶与培育大苗为一体, 结果与采叶兼用, 采叶与培育大苗兼用, 专用采叶园栽植方式, 进行合理组合, 充分发挥银杏的多功能作用, 为加工业提供稳定的原料。如果某一产品出现供大于求时, 其他产品可以代替。多种栽培形式的合理组合, 不仅应变市场能力增强, 而且可持续利用时间长, 风险小。除采用以上形式规模发展外, 充分利用田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栽培银杏, 不仅可增加经济效益, 而且可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

2.3 科学管理

除有效扩大新增银杏资源外, 提高现有结果大树的产量和质量, 也是当前解决白果供求矛盾的有效方法, 是增加银杏种植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现有银杏结果大树, 多因管理粗放、雌雄比例失调, 导致授粉不良、产量低、不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现有结果大树的肥水、土培管理, 实施人工授粉或在雌株不同部位高接雄枝, 使雌株得到充分授粉, 提高产量和质量, 实施嫁接换种, 改用优良品种, 换掉种粒小、品质差、产量低的劣质品种, 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产增收的办法[4]。

2.4 加大深加工力度, 开拓市场

深加工是增产增值的有效办法, 深加工的产品要瞄准市场需求, 在进行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加工生产成品, 以免盲目投产,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旦产品进入市场, 首先必须确保质量、价格合理、以优取胜。否则, 即使进入了市场, 由于缺乏竞争力, 迟早会被淘汰。

2.5 制订和完善产品标准, 规范生产工艺, 保证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标准化是进行产品和质量检测的主要依据。因此, 制订完善的产品标准, 规范生产工艺, 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 不把质量抓上去, 就难以开发出过硬的产品。

2.6 大力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开辟综合利用新途径

银杏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的多功能树种。同时, 由于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丰富, 又是集营养保健功能为一体的药食兼用的特殊中药资源, 综合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银杏——国际市场需求旺[J].农村发展论丛:实用版, 2001 (3) :33-34.

[2]林芳.南平市银杏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 2005, 32 (4) :195-198, 208.

[3]丁宁, 崔茂彬, 汤先锋.邳州市银杏盆景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375, 377.

[4]刘海雄, 吴旭东, 方天天.银杏药用机理及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32) :597.

需求与发展 篇2

人力资本的需求分析

(一)需求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图3-1需求理论

如图3-1所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具体表述如下:

 生理需求

指的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要有的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寻到食物。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

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 社交需求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在团队里面生活,融入团队中工作。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需求,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内心中也因为自己价值的实现而充满自信;反之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在团队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们都希望在这个团队里被别人尊重,有两种可能性: ① 在团队里因为职位高而被别人尊重;

② 由于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被别人尊重。

 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自我的实现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即所从事的工作要能够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的超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案例】

在医院里,谁的技术水平高,谁就会被别人尊重,不只是当上院长就可以受到尊重。作为院长,既使管理能力再强,如果技术不够专业的话,也难以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为了在医院获得尊重,员工就要追求做技术专家,而不是去追求高职位带来的高工资。对于企业而言,在知识员工的管理过程中,知识员工的需求,并不只是为了钱,更多追求的是自我满足。但是,如果必须通过钱来满足需要的时候,他就会

追求钱,当要通过其他方面来满足需要的话,他就会追求这个方面来获得满足。

2.知识员工的层次需求调查结果

【表析】

在1996年,美国国家学院和雇主协会对5500名大学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毕业后会有怎样的追求。调查结果如上表所示,可以看出,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和个人发展排在了前三位。而对于金钱的追求排在了九个影响因素的最后一位。这也说明,金钱对于知识员工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二)企业如何面对和引导人力资源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的满足是一个上行的过程,员工也不例外,只有在生理和安全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求。

而德国的组织行为学家赫兹伯格将人的需求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生理、安全和一部分社会需求,这叫做保健因素;另一种包含一部分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叫做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的定义

顾名思义,保健因素就是人的一些基本需求,人只有吃饱穿暖,才会有心思去谋求更高的层次追求。

2.激励因素的定义

激励因素是保持知识员工持续努力向上的动力,因为追求激励因素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的实现,只要知识员工所从事的工作符合他的发展趣向,如果组织同时给予一定的尊重和社会需求方面的激励,就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案例】

层次需求理论的应用

北京某公司雇佣了一些保洁员和门卫,他们都是军队转业的退伍人员。军队转业人员找工作是很困难的,一般都只能拿到五六百元的工资,公司提供住宿。进入公司后,这些小伙子特别勤快。公司觉得复员军人的素质也不错,于是就与他们签订了一个临时工合同,然后从中选拔了一个保安头目,甚至让他们代管一点后勤的事,同时给他们提了工资,这些员工工作更积极了。

但是好景不长,渐渐地这些人工作就不是那么积极了,还一起鼓动想转成正式员工,公司一开始还觉着挺反感,但经不住这些人的长时间鼓动,就改签了一个3年的正式合同。这件事说明,此时的保安已非当初的保安。这些保安刚在北京落脚的时候,主要的需求还是基本的生理需求,等到脚跟站稳,需求就上升到安全需求,要求转为正式员工。当和公司签了3年合同以后,他们就觉得其实保安也不能只在地下室办公,应当搬到楼上去;另外,有些和保安工作相关的会议也应当有保安人员参加,当这些利益都争取到了后,保安们的工作也挺积极认真,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到处都掺和,什么事都有他们一份。

这样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们又开始希望成立一个保安部,并作为公司总部的直属部门,也应当有一位保安经理。于是保安队的小头目就向公司的老总申请,希望公司任命他为保安部的经理,这样好多事情也好协调,因为保安部也是有身份的职能部门。这时公司里的其他员工就有意见了:“他们本来就属于编外人员,现在的状况已经很不错了,不应该再得寸进尺。”但是这个保安队长硬是说通了公司领导,由公司下发文件通告全公司,保安队的队长现在是保安部的经理了,其他部门的人员都让这个任命给弄迷糊了。到了这一步,这些保安人员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请得动了,别人要用他们,必须要经过经理的同意,而经理也会不屑一顾,把很多事情都支到一边,逐渐形成了一种官僚的做法。

最后,公司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做法,撤销了保安部,把这些保安人员都给遣散了。随后与东城区保安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从保安公司雇佣保安人员。到这个时候,那些保安人员才开始急了,哪怕只让他们看门都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待遇,只要能留下来就可以,但却为时已晚了。

在这个案例中,这些保安的需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吃饱穿暖到被尊重、再到

自我愿望的实现,想去做职业的保安。其实,任何人的发展都在经历着这样的过程,都会处在这些需求的某个层面上,直至发展到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要想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还要有足够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才行。

(三)人力资本的ROI模型

图3-2人力资本的ROI模型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

① 人要想将自己发展成为可用的人力资本就必须要进行教育的投入,同时需要不断工作和必要的训练投入;

② 接下来要将投入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可能某些员工没有太多的知识,但是他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自己的提炼,最终也会拥有很高的经验和技能;

③ 当完成投入和内化两个过程后,员工就需要一定的回报,他会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价值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比较,索取合理的报酬,然后发展自己,取得成就。

在知识员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会将他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化,变为公司层面可以共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人员的流动,不断传承,逐步形成知识型、学习型的企业,确立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的价值及发展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挖掘

人力资本的挖掘有两种方法:

1.咨询

 咨询的作用

所谓咨询就是要聆听员工有价值的意见。

咨询是挖掘人力资本价值的有力工具,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 听取员工的意见,就是对他的尊重,这会起到激励作用;

② 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定;

③ 有利于形成好的团队精神。

 咨询的步骤

① 决定是否咨询;

② 得到上级确认;

③ 介绍咨询的背景;

④ 听取意见;

⑤ 处理结果。

咨询带来的好处是能够集思广益,但是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对于关键性的知识员工,如果在结果中不采纳他的意见,可能引起他的反抗甚至是执行中的故意刁难。

【自检3-1】

请阅读下面这段话,并作简要分析。

两个大公司要合并,各自都有将要被合并的地区分支机构,其中一个公司的地区经理里恩受命于他的老板阿莱克斯来运作这次合并,并决定新区域总部的位置。可行的选择有两个:要么是里恩所在的城市,要么是另一个公司的总部。当他正根据自己的想法工作时,阿莱克斯打电话说已选定了另外那个公司的总

部,里恩将在另一地点向老板汇报工作。

里恩感到自己被出卖了。他觉得阿莱克斯根本不考虑他的意见,为什么还让他继续提出意见呢?他甚至怀疑另外那个公司的竞争对手利用权术使自己的地域被选中。里恩开始讥笑整个步骤,并告诉所有愿意听的人。不但如此,他开始积极地寻找能发挥他的知识和经验的公司。请就这段话中阿莱克斯在咨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作简要分析。

见参考答案3-

12.参与

 参与的作用

所谓参与就是授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

参与不仅使员工有成就感,而且可以锻炼员工的能力。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说,企业通过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来获利,一般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工作时间、提高生产率等。其本质就在于将高价值的工作交给低成本的劳动力去做。这可以降低成本,就等于是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同样,授权工作给知识员工会有同样的效果。

 参与的流程

这个流程可描述如下:

① 决策设计:决策权的设计就是要明确员工的具体权力,比如签字权、批准权等; ② 建立监控:建立监控功能就是增加约束,降低授权的风险,否则就变成了放权; ③ 订立目标:订立目标就是在授权后,要让员工清楚自己的目标;

需求与发展 篇3

首先,要正确看待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不同教育类型的服务功能。我们不能因为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李强因为生计原因频繁转行,就否定文学硕士的培养;更不能因为他后来到山东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就“夜郎自大”地夸大“职业教育”的作用。因为这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不断去优化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就目前就业市场对蓝领技术工人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大。

其次,要正确看待我国的就业环境与政策:不要过度期望也不要悲观失望。掌握过硬电气焊手艺的村民技术移民澳大利亚、拿高工资、住别墅和文学硕士李强频繁转行的深层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不同。澳大利亚是个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按照澳大利亚移民法,其紧缺职业清单上的职业,譬如电气焊接,不仅可以技术移民,而且优先移民。这说明,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技术以及技术工人,并给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以较高的薪资待遇。而我国的国情与澳大利亚不同。中国是个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产业工人的薪资待遇相对不高。文学硕士李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岗位,并不能说明他“无业”可就。他因为接受了职业教育而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再次表明,国内就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第三,要正确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坚持“就业导向”。教育是民生之基,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发展教育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追求高学历是受教育者的需求,但是要基于现实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度引导分流,让不同的人群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这是最理想的也是最适合的教育。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之后,受教育者(案例中的文学硕士李强就是这样的人)所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之时,我们的教育要有再次为受教育者提供转岗就业的教育培训的可能。当下不仅要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而且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

总之,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重要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就业导向”是当前引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广西企业专利保险需求与发展建议 篇4

专利保险是指投保人以授权专利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 在保险期间, 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向投保人为专利维权而支出的费用进行赔偿。专利保险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普通商业责任保险 (简称CGL) , 经过发展演变成独立针对专利侵权的专利保险。2012年4月,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选取成都、北京、镇江、大连和广州作为首批专利保险试点城市, 推行“专利执行保险”产品。同年12月份, 选取无锡、合肥、佛山、福州等20个城市推行专利保险试点。2014年2月, 确定河北邯郸、上海奉贤为第三批专利保险试点地区。近几年来, 广西主要专利指标跃居全国前列, 2014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等指标居全国首位,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二位。当前, 广西能否利用专利保险等新途径, 保持专利申请与授权的良好势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广西企业专利保险需求现状

为了解广西企业专利保险的需求现状及推广的可能性, 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 本课题组利用参加第四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之机, 对参展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内容包括专利执行保险的企业需求、保费额度、补贴投入和投保方式等方面。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访谈内容的梳理, 课题组深入分析了广西企业专利保险需求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如下:

(一) 多数企业对于购买专利保险存在需求, 但对制度的作用了解不够准确。

对于专利保险, 企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其作用, 主要在于对专利保险制度在企业遭遇专利侵权时能够发挥的作用了解不深。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对于专利调查费用保险和专利诉讼费用保险, 42.9%的企业无法选择到底购买哪种险种, 仅有17.8%的企业清楚了解专利保险在于调查费用和诉讼费用的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76.6%的企业认为有必要购买专利保险, 其中有43.3%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补贴超过50%以上的保费。总体来看, 大多数企业对专利保险感兴趣但不甚了解, 认为专利保险是与人们熟悉的车险、意外险和财产险一样的保险险种, 是保险公司为了自身盈利而向企业推销的产品, 忽视从专利风险管控的视角来认识专利保险的价值。

(二) 企业愿意承担的专利保险保费额度较低, 希望有较高的保障金额。

调查显示, 大多数企业不想在专利保险做较大的投入, 44.4%的企业愿意花费3, 000元以内来购买专利保险, 仅有3.7%的企业愿意投入5, 000~10, 000元的资金来购买专利保险。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专利价值的评估问题。企业对自身的专利价值信心不足或无法准确评价, 认为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资金在专利保险上;二是对专利潜在风险发生概率的预测问题。企业认为自己专利发生专利侵权纠纷的风险较低, 不愿意花费过多的资金购买保险。在专利执行保险的保障金额上, 30.4%的企业选择5~10万元之间, 17.4%的企业选择10~20万元之间。企业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承担更多的保障金额也是情理之中, 这恰恰说明企业对于专利纠纷产生的费用是心中有数的。因为时间、物力、人力、财力等诉讼成本在专利纠纷案件中的花费往往也是十分巨大。

(三) 尽管保险公司有鼓励性政策, 但企业专利投保的主动意识较为薄弱。

根据保险公司规定, 如果向保险公司首批投保专利保险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保费将折扣7折以上, 以此鼓励更多拥有专利权的企业投保专利执行保险。然而, 调查显示, 57.1%的企业选择先观察其他企业是否投保后再参加, 32.1%的企业表示很愿意接受这种保费折扣的方式, 愿意更多的企业能够一起参保。此外, 40.7%的企业认为对于专利保险保费的补贴等业务最好让保险公司代为办理, 14.8%的企业选择本公司自己办理。当前, 专利保险仍难成为国内众多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尽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 完善的专利中介服务依然缺乏, 企业主动给专利投保的积极性并不高, 存在观望与等待心理。如何把政府的引导机制与市场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激活投保企业和保险公司双方的热情, 是促进专利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 大多数企业更希望一次性缴纳专利保险的投保费用。

目前, 我国专利执行保险为每年缴费续保, 也就是一年一缴。调查发现, 50%的企业更愿意一次性缴费保障专利期的调查费用和诉讼费用损失。究其原因,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专利的使用期限。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 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 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企业更希望购买专利保险后能够在专利有效期内实现其可能损失的保障。同时, 38.46%的企业认为每年缴费投保更适合, 它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企业来说, 在财务成本上更能灵活控制。

三、我国专利保险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 尽管专利保险有助于促进专利战略的发展, 但是要在广西地区有效开展, 需要从保险公司、投保企业和政府部门三方的良好合作, 在保险成本、专利质量、风险管控形成完善的机制, 把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三个方面的激励力量融合一体, 形成适合广西实际情况和规范化的专利保险业务操作模式。

(一) 企业应进一步提高专利维权意识, 从构建知识产权资产自我保护体系的角度, 认识和理解专利保险的作用与价值。

2012年在我国刚刚推出专利保险及确定首批试点城市时, 很多企业对专利保险这个全新险种的认识不深。随着第三批试点城市的确定和被侵权专利得到成功理赔的案例报道, 企业的专利保险意识有了提高, 不少企业注意到“购买专利保险等于降低风险损失, 不购买专利保险等于冒风险节约成本”。随着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深入和企业专利数量的增加, 专利侵权纠纷数量也会随之增长。这不仅反映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日益得到重视, 也反映了企业通过专利维权来维护和增强竞争地位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彰显了专利保险的作用与价值。我国不乏华为、中兴、腾讯等专利数量较多、专利战略运用出色的高科技企业, 也有相当部分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并不多, 但这些专利往往是企业赖以生产与发展的核心技术。因此, 企业应进一步提高专利维权意识, 善于运用专利保险等工具构建专利自我保护体系, 以专利价值的挖掘、利用与保护来实现企业发展。

(二) 保险公司应健全完善专利保险服务体系, 帮助企业构建专利风险管理体系, 拓展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利润增长点。

专利保险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服务 (商品) , 企业是否愿意购买这种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商品的质量。对保险公司来说, 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根据企业专利申请、管理、应用与保护过程的不同要求, 开发专利保险的新险种, 探索适合企业的保费方案和投保方式, 完善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质量, 简化投保程序。为此, 保险公司首先可以考虑建立专利保险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投保专利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其次, 建设基于B/S模式的专利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从技术层面规范强化专利保险的业务流程、信用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管理等核心环节。2012年, 我国有效专利数量达300万件,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尚未挖掘的新兴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业来说, 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发展机会。如果借助专利保险业务的开拓, 帮助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外向型企业) 构建起有效的专利风险管理体系, 将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 促使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 加快推出专利保险配套政策, 形成促进专利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广泛的多主体合作机制。

当前, 我国专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政府提供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运作模式, 专利执行保险是主推险种。专利保险对于企业和专利权人来说还很陌生。对此, 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 通过宣传等手段让专利保险等新兴事物有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同时, 建设标准化的专利服务机构认证体系及相关评级机构, 形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风险评估等促进专利保险、质押融资等专业化的跨业态服务平台, 降低专利保险的不确定性风险与服务成本。此外, 政府专利保险补贴的使用, 可以考虑从申请、授权等前端转移至专利转化应用等中后端, 通过配套政策的组合调整来优化外部环境, 以降低保险公司的收益风险, 促进专利转化、专利创业等创新经济的发展。

(四) 加快促进专利质押融资与专利保险等跨业态、跨平台的融合, 形成规范的业务操作模式。

传统专利质押融资难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化解风险。专利保险通过提供种类丰富的保险险种, 不仅可降低专利诉讼费用, 还可以有效化解过去由政府、银行或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 促使整个知识产权金融融资市场的有效运转。理论研究与国内实践已经表明, 将专利保险和专利质押结合起来, 既是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模式, 也是一种可持续运作的模式。对广西等欠发达地区来说, 目前主要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 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本供给和科技需求支撑不足, 大多数高新科技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实力较弱、专利技术质量较低, 与先进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在成立省级专利运营中心的基础上, 形成省级知识产权局、商业银行、投保企业、保险公司与风险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以及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促进专利保险业务的发展。

(五) 专利保险的推行应以构建风险管控机制、促进专利商业化、实现专利价值为目的, 形成市场化前提下专利价值高效实现与合理分享的多赢格局。

专利商业化的目的在于挖掘与实现专利价值。在商业化过程中, 专利保险可以起到风险分析与化解作用。专利价值评估———或者说专利质量的高低程度———与专利保险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 其基本逻辑应该是:专利价值评估较高者 (即专利质量较高者) , 专利保险费用较高, 当触发保险赔付条款时, 投保者所获赔偿也较高。按照这种逻辑, 以专利执行险为例, 企业降低侵权风险的最佳策略就是为评估价值最高的专利支付最高的保险费用, 以确保这项核心技术能够实现持续的商业化回报。这也意味着保险费用取决于专利价值, 而不决定于专利数量, 而这也许是当前一些省市试行的专利保险条款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合理的专利保险制度不仅在于有效化解、降低专利侵权诉讼等风险, 丰富创新资源的保护层面和体系, 更在于引导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现代金融服务企业涉足创新经济以改变单一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唱独角戏的市场格局, 促进专利质量提升和专利转化应用新路径的开拓。对于广西地区而言, 应该充分利用专利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业介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的机会, 构建起合适的专利保险制度与运作机制,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毫无疑问的是, 政府必须扮演好顶层设计者的角色。

摘要:本文在专利保险理论研究现状基础上, 结合在广西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分析广西地区企业专利保险需求现状, 对专利保险服务体系与专利风险管控、专利质押融资与专利保险的融合、专利保险推行与专利商业化及专利价值实现、现代金融服务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以及政府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保险,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与保险——以专利权为例[J].山东经济, 2010.26.5.

[2]陈志国, 杨甜婕.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我国专利保险发展模式研究[J].保险研究, 2013.8.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篇5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转变之势日趋明显。2006年商务部大力推行“千百十工程”,相继建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产业园区,相关各级政府加大了服务外包的释放力度,政府采用一系列倾斜政策刺激并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2009-2010年迅速走向繁荣。

伴随着国际市场规模的增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涉及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服务对象涉及美。欧、日、韩等国。本土外包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形成一批外包产业集群、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达到6000亿美元。近5年来年均保持30%的增长率。截至2010年

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重点,预计2012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将超过82000亿元。

需求与发展 篇6

[关键词]旅游 金融需求 金融服务 金融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意识的觉醒,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需求的升温,西部大开发更为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西部金融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改革创新,贴近消费者需求,开发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重视旅游市场,与西部旅游业紧密合作,实现金融业与旅游业“双赢”的格局。

二、西部旅游业发展金融需求探讨

1.金融融资需求

众所周知,西部旅游业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大量的资金需求与较长的资金回收期,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融资需求强烈。

西部旅游业的融资需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旅游资源开发融资需求与相关旅游企业融资需求三大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方面包括:旅游交通运输建设的融资需求;旅游通讯网络建设的融资需求;能源建设的融资需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融资需求方面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与污染治理等。还有相关旅游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融资需求。

2.金融服务需求

旅游业是消费的产业。旅游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有:游客、组团旅行社、接团旅行社、交通部门、旅游景点、饭店、购物点、娱乐场所等。他们之间资金互动频繁,对金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进行各种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都会涉及支付结算的需要;由于携带大量现金即不方便也不安全,多数旅客会采取刷卡消费或持卡取现;如果涉及到境外旅游,就需要进行外币兑换或外卡业务;游客外出旅游的人身或财产安全需要保险业务的保障。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旅游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如何迎合旅游业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是当下金融业理应思考的问题。

3.金融咨询管理需求

金融机构可以与相关管理机构协作,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为旅游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信誉等级、风险情况、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此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金融扶持,提供财务咨询、金融管理等业务,对其进行培养;而那些滥竽充数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三、促进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金融对策

1.发展完善金融市场,鼓励旅游业多渠道融资

旅游业的开发对资金需求巨大,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旅游资源就无法顺利开发为旅游市场。对此,金融机构应积极开放金融市场,为旅游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机会。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最传统的融资手段。对于有发展潜力、信誉保障度高的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商业银行应该正确分析其资金需求量与未来现金流状况,积极开展信贷业务予以支持。对于旅游服务类、饭店类、旅游综合类等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该重点帮助其上市融资进行资本运作。金融市场也可以帮助旅游业筹集到外资和民营、集体资本投资。这些资本可以以独资、合资或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为旅游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2.创新整合金融业务,构建全面旅游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部门要为旅游业各方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手段。将金融机构网点深入到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重点旅行社、商场和交通运输系统,为游客异地取现或持卡取现提供方便;在旅游景区、消费购物点大力推广刷卡消费结算业务,为游客的资金携带方便性与安全性提供保障;应积极研究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品种,如提供小额旅游贷款等,顺应市场需求;要重视国际游客的金融服务需要,提供外币兑换、外卡取现、国际间转账、本外币通用信用卡等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为各旅行社之间的资金往来提供高效的结算手段,尽量减少资金来往时滞;全面整合本外币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部门要主动迎合旅游业支付外的潜在需求。保险业应该针对游客在外旅游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创新短期的保险品种,如旅游人身意外险、旅游家庭保险等;游客可以向银行申请资产保管或租用银行的保管箱保管重要文件、古玩文物、存折、现金等贵重物品;也可以把大件的财产如住房、私家车等约定好时间典当在典当行进行保管,旅游结束后再赎回。

3.共享客户资源,实现旅游业与金融业产品交叉销售

广大金融机构由于多年的发展积累,营业网点遍及全国。旅游业应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向储户们推销旅游产品或开办旅游代理包销业务,而金融机构也可以为游客提供小额旅游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旅行社与金融机构交叉销售,使金融机构的客户成为游客,而游客成为金融机构的客户,达到双赢的局面。

4.提供金融咨询分析,控制企业的信贷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旅游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财务咨询、金融管理等业务,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予以警示,以此控制企业的信贷风险,保障金融机构自身的投资利益,也有利于旅游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义:把甘肃建设成旅游大省的金融对策[J].甘肃金融,2004,(4)

[2]蒙永亨:桂林特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论坛, 2006,(8)

[3]王泽盈:构建旅游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设想[J].济南金融, 2000,(7)

[4]陈敏: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新重庆,2006,(7)

[5]王征尹宇明:四川旅游业融资“瓶颈”何时打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3)

[6]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需求与发展 篇7

广东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份量。2007年农业可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4%, 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47.74%, 农林牧渔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45%。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与农村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正如全国各地一样, 广东农村普遍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农村基础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极其需要科技支撑促进广东农业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2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

2.1 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7年广东农林牧渔总产值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占全国总量的5.77%。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78年的85.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1.24亿元, 增加了31.83倍, 平均增长率为12.7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增加了21.31、13.75、15.98和98.98倍。随着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服务业产值也逐步增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85.65亿元, 增加到2007年的101.60亿元, 增加了1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农产品进口额从2003年的33.7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2.47亿美元, 增加了85.32%;出口额从2003年的19.3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3亿美元, 增加了113.67%。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93.25元, 增加到2007年的5624.04元, 增加了28.1倍, 平均增长率达到12.33%。农村居民中非农收入逐步提高, 由1990年的37.3%增加到2007年的64%, 增加了26.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由1978年的61.7%下降到2007年的49.7%, 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2 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水平逐步提高

乡镇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农业机械化率、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农村用电量、土地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技术进步。“十五”期间, 广东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均有较大的增加幅度, 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的405.45亿千瓦时上升至2005年的766.43亿千瓦时, 增加了89.03%;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的176.20万吨增加至2005年的204.62万吨, 增加了16.13%。2000年至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农药施用量分别增加1.03%和2.72%。2007年广东水稻机耕率、机收率以及机械脱粒率分别为67.05%、28.46%和60%。

“十五”期间, 乡镇产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从乡镇从业人员看,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 从2000年的1572.07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33.48万人, 下降2.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 分别增加34.78%和19.60%。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分别增加44.27%和30.56%。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步减少, 1978年农业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八成 (占83.74%) , 2007年农业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五成 (占47.74%) 。

“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初期, 农业园地产出率和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农业园地产出率从2000年的914元/亩增加到2005年的1258元/亩, 增加了37.64%, 2007年达到1648元/亩, 比2005年增加了31.04%。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从2000年的3643元/亩, 增加到2005年的4965元/亩, 增长36.29%, 2007年达到5711元, 比2005年增长15.03%。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逐年提高

人是最根本的要素。“十五”以来, 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 高中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9.9%增加到2007年的12.7%, 增加约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0.6%增加到2007年的2.1%, 增加1.5个百分点。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11.4%增加到2007年的16.1%, 增加4.7个百分点。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2006年末, 广东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55%。

2.4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逐步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12.5%增加到2007年的92.3%。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养老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5年的5.9%增加到2007年的18.9%。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截止2006年底, 广东82.53%的村有卫生室, 85.0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24.11%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3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分析

广东农业与农村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在人均耕地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与我国先进省市以及世界先进国家比较仍存在差距。

3.1 人均耕地面积偏低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规模严重偏低, 制约着广东农业与农村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发展。人均耕地面积 (按乡村人口计算) 仅为0.08公顷/人, 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位,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占47.06%) , 是位于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1.94%。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04公顷/人,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西兰更是达到63.69、2.14、11.81、26.25和8.82公顷/人, 均在广东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以上。世界先进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均耕地规模的大幅提高。

3.2 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以及机电排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田水利建设水平。2007年广东耕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为46.07%、32.57%和14.68%, 位于我国31省市的十四、十六位和十八位,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比较落后。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化总动力为13.83千瓦/公顷, 位于全国的第十三位。与我国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是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的64.93%。每千公顷耕地面积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台数和联合拖拉机台数分别为4.35台和2.39台,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二十四位和十七位。这两个指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排在第一位的山东和江苏, 分别为38.42台/千公顷和16.48台/千公顷, 是广东的8.83倍和6.89倍。

3.4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的农业化学化水平。广东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771.15公斤/公顷和34.82公斤/公顷, 均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位, 仅低于福建省, 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和2.61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广东在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忧。目前世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仍比较高, 平均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1198千克/公顷, 是广东的1.55倍。但世界先进国家已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 农药化肥的使用趋向高效低毒趋势, 提倡低投入农业。

3.5 部分农产品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产品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看, 甘蔗单产排在全国的第一位,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稻谷、玉米和花生的单位产量分别为5392千克/公顷、4453千克/公顷和2533千克/公顷,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稻谷和玉米的单位产量分别是山东省的76.21%和69.97%, 花生单位产量仅是河南省的64.26%。

广东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率位于我国较低的水平。2005年广东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产量为912.2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五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57.08%, 是排在第一位的吉林省的17.65%;生产油料产量为50.4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三位, 不到我国平均水平101.6千克的一半,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湖北省的18.93%;生产糖料728.6千克, 排在全国31个省市的第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3倍, 但远低于广西的产量, 仅是广西产量的21.34%;生产猪牛羊肉172.8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二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84.99%, 是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市的25.35%;生产水产品454.6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虽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但仅是排在第一位的福建省的53.41%。

3.6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处于我国较低的水平

2007年广东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除了糖料和水产品位于我国的第五和第六位外, 其余粮食、油料、肉类、水果和奶类均居于我国较后的位置。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137.0千克/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99%,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5.13%;油料人均拥有量位于我国的二十位, 为8千克/人,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11%,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河南省的15.38%;肉类人均拥有量为41.1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第二十一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78.89%,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48.13%;水果人均拥有量为112.7千克/人, 位于全国的十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90%,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海南省的的30.88%;奶类人均拥有量为1.4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7%,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0.37%。

3.7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4元/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和江苏。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仅是浙江和江苏的68.07%和85.72%。

3.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

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广东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9.68%, 排在我国31省市的倒数第六位, 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3.9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远高于世界先进国家

2007年广东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6.86%, 比全国平均水平55.06%低18.2个百分点, 也比世界平均水平40.4%低3.54个百分点, 但高于我国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 这些城市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5.50%、11.30%和23.69%。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低于5%。

3.10 农村居民素质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广东农村居民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5.99人, 与领先省市比较有较大差距。北京、上海、天津农村居民劳动力素质较高, 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分别为19.88、17.61和7.06人, 是广东的3.32、2.94和1.18倍。

3.11 乡村医疗卫生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仅为0.82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为1.67人, 是广东的2.04倍。2007年广东每10万乡镇人口拥有乡镇文化站数为3.62个, 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六位,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4.1 农业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科技需求

广东水利建设水平位于全国的中下游位置, 可耕种土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极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水资源是有限资源, 因此, 在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的同时需要开展节水技术的研发。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采用水渠灌溉的形式, 部分农田采用了喷灌方式。国外农业先进国家采用了各种节水技术措施,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国外先进国家的节水技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推广应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 其中50%的面积采用喷灌, 43%采用地面灌溉, 6%为滴灌, 1%为其它灌溉方式 (中国农村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土壤蓄水层处理”技术, 即污水经处理后再通过土壤注回蓄水层, 通过土壤和沙层起净化过滤作用, 经这种技术处理后的水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放心用于农业灌溉。广东拟研制、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广东农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 为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水利基础。

4.2 保护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科技需求

随着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剧增等, 严重威胁着广东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不仅引起水体污染, 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份增多, 影响食品安全, 危害人体健康。广东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位居全国第二, 使得我省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忧。广东农业与农村面临农业生态污染的严峻问题, 迫切需要农业生态保护和改良技术,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改良和保护农业生态。一方面要提倡低投入农业, 另一方面加强无毒无害化肥和农药的研制。世界先进国家法国、德国、荷兰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相继开展有机农业运动。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 在2000年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 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 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化肥) , 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生态农业遍布世界各国, 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 比2000年增长了31.4% (中国农村信息网) 。

4.3 农业机械化的科技需求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位于我国的中下游位置,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已从“传统”发展到“现代”, 农民耕地可完全由电脑控制。澳大利亚创建了完全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的现代化拖拉机, 80%的农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中国农村信息网) 。广东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追赶我国和世界的先进水平。

4.4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产量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产需要优质品种, 高效的种植技术, 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产量。广东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优质农产品的比率和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纵观世界农业先进国家为了保证优质农产品品种的供应、保证高效的种植技术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巴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采取三大措施改造巴西的玉米作物, 使其成为高产、高技术、高经济回报作物。一是加强育种研发。针对巴西不同的环境地区, 运用良好的管理和玉米作物优异的农艺特征开发高收率的杂交品种。二是推行高标准的生产体系。比照美国的生产标准, 生产高质量的种子, 把高活力的种子引入市场。三是加强农艺方面的服务。为机械种植者开发和生产专门的播种机用的塑料模板装置以适于种子的种植, 成立农艺小组研究实用的田间信息和农艺规范并传授给农民, 使农民变得更加专业 (中国农村信息网) 。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5 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科技需求

农业产品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从育种、种植到成熟结果、储存保鲜加工包装整个产业链, 需要科研和管理部门给出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世界先进国家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措施。比如在保障蔬菜安全方面, 加拿大通常利用冷链物流进行蔬菜的贮存、运输。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 有效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 (中国农村信息网) 。日本制订了详细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 其中包括致病病原菌、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类、植物源毒素、农药残留类等指标。德国种菜农民必须获得农业经营许可证及农艺师或农业技术员资格证书, 菜农还需获得健康证书, 确保没有传染疾病。对蔬菜的施肥控制也很严格, 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品种施肥, 限制化肥使用种类, 在施肥前两个月进行无害化处理, 绝对不允许使用人的粪尿。大棚里种植的蔬菜, 也绝对不能使用药物催熟。世界先进国家以上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6 农产品储存保鲜和加工的科技需求

农产品普遍存在着保鲜期短易腐烂等特性, 急需保鲜技术和科学规范的储存包装技术以及加工技术, 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当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产品保鲜技术已日臻成熟。日本研制和改进了用于贮藏不耐贮存水果的冷藏系统, 利用臭氧及负离子对冷藏室进行熏蒸, 有效地防止了真菌及细菌对水果的侵蚀, 这个系统大大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日本先进的保鲜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7 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致使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愈发严峻。目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除了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毒种苗、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方法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世界先进国家就尝试以虫治虫的技术 (中国农村信息网) 。尼日利亚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已鉴定出一些昆虫病原线虫 (EPN) 物种, 这些线虫能够作为生物控制器, 有效抵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作物害虫, 病原线虫已成功地被应用于虫害控制。世界先进的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8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科技需求

目前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根据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2.46台, 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78.79台, 是农村居民家庭的6.32倍。信息工具的落后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农产品经营信息在农村的传播。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业信息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甚至高于工业, 美国农民借助电话线等方式使计算机联网, 在家里就可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 获得关于产品价格、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绩效最高的国家之一, 信息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5 结语

以上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我国先进省市、世界先进国家的比较, 分析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以达到为广东农业科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本文是2008年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研究 (2008B024042012) 》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忠, 郑业鲁.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翟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8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形势与需求 篇8

(一)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国目前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三分之一, 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m3。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已从1978年的10%发展到当前的275%, 若综合建材生产和建造过程, 建筑业相关能耗比例超过40%。建筑运营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发展绿色建筑, 倡导节能减排, 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对我国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 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

我国城镇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建筑活动造成的噪声、灰尘、光污染, 以及室内环境污染等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同时, 我国居民过于注重个性化装修, 由此产生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此外, 城镇集中居住区生活垃圾处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交通等突出问题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是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 绿色建筑是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镇化率已超过51%, 既有建筑总面积逾440亿m2, 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m2, 约占全世界新建建筑面积总量的一半。随着城镇的大规模建设, 建筑产业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建筑用水约占可饮用水资源的80%, 建筑及附属设施的水泥消耗量约占全球消耗量的40%, 成品钢材消耗量占全球消耗量的20%以上, 建筑废弃物占社会垃圾总量的45%。发展绿色建筑, 是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转变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四) 发展绿色建筑是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引擎建筑业是一个传统产业

需求与发展 篇9

我国高原地区幅员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战略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由于反恐、维稳、抗震救灾等诸多应急事件频发,部队急进高原次数增多,规模偏大,任务紧急,对专业的高原卫勤保障需求加大,对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的研制与配备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原地区海拔高,自然环境特殊,主要体现在大气压低、含氧量低、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1]。高原特殊自然环境对急进高原人群健康和作业能力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下局部战争胜负的首要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官兵对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官兵对高原特殊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在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的卫生装备保障效能。

目前,许多专家做过高原特殊环境对通用卫生装备性能影响研究,并进行了很多适应性训练和经验总结,提出很多改进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通用卫生装备高原卫勤保障适应能力。陈奇等[2]报道WCD2000型野战卫生防疫车在海拔4 000 m以上地区的展开、撤收、机动性能和工作效能均明显降低。唐伟革等[3]报道野战手术车、X线诊断车等大型卫生专业技术车辆高原地区性能检测显示明显降低。赵永生[4]、谢明[5]等均报道野战方舱医院、手术车、X线车等特种卫生车辆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通用卫生装备在高原地区虽然可以使用,但对高原环境适应性差,各项性能指标明显下降,卫勤保障效能严重下降,需要形成专用、系统的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研制思路,突破由平原通用卫生装备性能改进或与高原病防治装备相结合的传统研制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空间有限,很难真正突破高原环境对卫勤保障的束缚,亦很难实现高原卫勤保障质的提升,更加难以想像没有真正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的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卫勤保障模样。未雨绸缪,及早对专用、系统的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研制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对支撑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卫勤保障有重要意义。

1 急进高原部队卫勤保障特点

部队急进高原通常是执行紧急、迫切、危重任务,往往缺乏时间和条件进行充分的高原习服,对高原特需卫生装备保障支撑的依赖性加大。部队在受领任务后大致可分为准备、机动和到达后3个阶段,其特点如下。

1.1 准备时间短、任务重,卫勤保障完成难度大

和平时期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主,但是战争行动的可能性威胁仍然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抗震救灾、处突维稳等紧急任务。其具有3个特点:(1)任务出现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抗震救灾属于自然灾害救援,处突维稳属于人为灾害救援,均无法精准预测。战争行动的紧迫性、保密性、对抗性和突发性更强,卫勤保障完成难度更大。(2)给予的准备时间少,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建制出发,来不及做细致的人员筛选和充分的高原习服。(3)任务量比较重,完成难度大,对高原卫勤保障要求高。在我国的玉树抗震救灾实践中就暴露出受领任务急、准备时间短、自我保障不足等情况[6],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2 机动距离远、速度快,跟进卫勤保障不完善

我国幅员辽阔,急进高原部队机动距离远,从几百到几千公里不等,途经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广泛。特别是在执行紧急任务时,部队机动能力较强、进驻速度快,通常到达后未经充分的高原习服即开展任务,卫勤保障较被动滞后,造成后续跟进卫勤保障不完善。因此,急进高原部队对机动途中以及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卫勤保障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需求较高。此外,高原地区地处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当地卫生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匀,配套条件差、可供利用的地方卫生资源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卫勤保障能力补充的可能性,影响后续跟进卫勤保障能力。

1.3 到达后心理压力大、急性高原反应影响大,战斗力发挥受限

急进高原部队一方面要面对“急、难、险、重”应急任务,另一方面要经受高原特殊环境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承受急性高原反应和高原病的心理威胁。调查显示,急进高原部队官兵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认知普遍较差,相关知识非常缺乏[7],容易产生恐惧、忧虑、抑郁、焦虑等严重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降低官兵作业能力。通常在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AMS的发病率为30%~90%[8]。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很多救援人员到达玉树灾区后陆续发生AMS[9],非战斗减员发生率较高,影响整体作业能力的充分发挥。

2 急进高原部队卫生装备需求探索

2.1 通用卫生装备高原化需求

有学者将我军医疗卫生装备分为8个部分,包括机动医疗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诊疗装备、保障装备、防疫防护装备、信息装备和专用装备[10],其中专用装备中涵盖了海军专用卫生装备以及空军专用卫生装备,缺乏高原部队专用卫生装备。目前,急进高原部队所用卫生装备以平原通用卫生装备为主,高原特需卫生装备很少,未形成专用、规模、系统的高原特需卫生装备,对通用卫生装备高原化需求迫切,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通过对通用卫生装备的高原化可以形成一系列满足高原卫勤需求的高原特需卫生装备,节约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效率。

2.2 急救卫生装备现场化需求

我国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广人稀、交通条件差以及严重的高原反应给高原急救带来巨大困难,急救卫生装备现场化需求迫切。高原地区院外急救装备上普遍存在通信手段落后、后送工具落后、自身安全防护装备落后、基本生活保障装备落后等问题。很多救护车只能做到转运型急救,缺乏相应的现场急救卫生装备,不能在车上开展途中救治[11]。此外,AMS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早发现、早治疗是救治成功关键,高原急救必须考虑AMS对急救效果的影响及AMS本身的救治。因此,高原特殊环境下需要急救卫生装备配备和使用前移,提高现场急救能力。Elsensohn等[12]提出医疗急救包在高原急救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有专家针对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以及高原病防治的特殊要求而研制出高原急救箱,对部队急进高原AMS的早诊断与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卫生装备和药材保障[13],提高了AMS高原现场化急救能力,但远未满足高原卫勤保障对急救卫生装备现场化需求。

2.3 自救互救卫生装备个体化需求

自救互救是一切救援行动的开始和基础,具有比专业救护更高的救治时效价值,不仅不能被专业救治所替代,还能为专业救治提供基础,是与专业救治相统一并重的一个急救阶段,是抢救、救援链上独立的一环,此环节的优劣直接决定后续救治的效果[14]。特别是在野战条件下,自救互救可以第一时间对自己和战友进行紧急救治,争取救治的“白金”时间,避免盲目等待救援,可降低伤死率和伤残率,也为后续治疗提供方便。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定位、搜索和行进难度大,卫生人员到达时间相对延长,对自救互救卫生装备个体化需求加大。Alan[15]提出依赖患者操作的卫生装备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自救互救卫生装备研制中需要注意。目前已有专家研制出高原单兵急救包,包括在通用型单兵急救包组件的基础上加装了防晒霜、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和氨茶碱片[16]。

3 急进高原部队高原特需卫生装备发展思考

急进高原部队卫勤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阶段是在进驻高原7 d内,是高原特需卫生装备发挥实际效能的关键周,亦是战斗力维护和提高的关键周。高原地区敌情、社情和自然环境复杂,卫勤保障难度大,对高原特需卫生装备要求高。未来高原卫勤保障形态、样式、模式难以准确预计,需要从高原特需卫生装备源头出发,充分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深入思考其研制发展方向,为做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高原特殊环境局部战争卫勤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3.1 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研制微型化、融合式

早在20 a前就有学者提出高原卫生装备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适应性,并明确提出轻量化、小型化和机动化等发展趋势[17],已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国际上,便携式卫生装备在海湾战争中有所体现,如美海军收容分类医院使用的一种微型牙科X线机质量仅11.25 kg,采用无薄膜自显成像系统,交直流两用,也可用车辆电瓶充电;法军使用的轻金属杆担架体积仅为原来的48式分解式担架的1/4,提高了便携和机动能力[18]。目前,针对高原特殊环境便携式卫生装备有个人急救包、急救箱、抗休克裤、高原担架、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等小型化、便携化高原卫生装备。

未来高原卫生装备发展将趋向于更加轻便、更加小巧,实现微型化的融合式发展。微型化既包括质量、体积的微型化,也包括功能的集约化。微型化是融合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融合式发展是微型化之路的最终结果。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公布已实现人脑意念控制蟑螂活动,成功解决脑-脑接口的技术问题,间接提示有望实现高原特需卫生装备与人脑的融合式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单兵头盔与吸氧面罩的融合、纽扣与定位报警装置融合、衣裤与加压止血设备融合、马甲背心与吸氧补水装置融合等不同形式与功能的融合,既能减轻单兵负重,又能提高战场应急救治效能。这些理念的实现需要工程、计算机、医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诸多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与综合运用,融入到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研制思路之中。

3.2 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研制标准化、模块化

在研制思路上要考虑如何顺利实现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迈进训练场、补给伤病员。高原特需卫生装备在研制之初需要考虑“效能”问题,走标准化和模块化发展之路。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卫生人员战地救护的实际操作能力均显著降低[19],Tourtier等[20]倡导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和模块化研制思路在于强调操作界面通用性和操作人员熟悉性,弥补高原环境对人员作业能力的降低,有利于快速实现人机结合,提高高原操作准确率,减少失误。包括3个方面:(1)操作界面、操作程序的标准化,包括操作界面基本一致、惯用颜色、界面大小、通识标志的使用等。(2)仪器衔接、结果读取的标准化,包括各类仪器直接的配合使用,结果的单位、标准、校准一致。(3)高原特需卫生装备设计可按照功能、用途、疾病、紧急程度等进行模块化设计。按功能模块配套研制如高原手术装备、高原急救装备、高原特诊装备、高原检验装备和高原保障装备等,按特殊需求专项研制装备如高原急救箱、高原手术车、高原供氧制氧车、高原长途后送车、高原脑水肿治疗包等,既能与其他高原卫生装备整合发挥整体优势,又能单个操作完成某项特定任务。

3.3 高原特需卫生装备组训常态化、专业化

由于部队具有天生的流动性,实际操作人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出现轮换、变更等现象。目前,高原卫生装备操作人员的非专职、非专业现象比较普遍,兼职非专业操作人员占相当比例,迫切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常态化专业培训。在进行常态化和专业化组训之前要做到配备的统一与保障明确,有利于发挥装备的实战性能,切实发挥其提高作业能力的目标。统一性包括配备数量、配备范围的统一,使用、维护与保养的统一和操作人员培训的统一。保障明确主要包括保障对象明确、保障范围明确和保障能力明确[21]。

我系自2005年开始承担全军高原卫勤任职教育的培训任务[22],按照“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实战”的要求,通过脱产任职教育、联合举办培训班和会议以及组织学校教员深入部队进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探索出了一系列更加贴近战场、贴近部队、符合高原部队卫勤工作岗位需求的常态化组训模式[23]。在未来高原卫生装备研制上要更加有利于组训的常态化和专业化,有利于基层一线卫生人员的学习和操作。

4 结语

浅谈经济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升级 篇10

一、需求的农业经济

科技进步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们使用自然界中现成的和简单加工的工具进行生产, 个人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一切行动都被严格限制。在农业经济形态中, 生产力需求表现为对土地为中心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者体力的依赖, 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主要体现为劳动者体力的消耗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浅层次的消耗。然而, 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所需求的也不过是生存和繁衍, 即使那时的富有者, 其生活也不能不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 人们终日所追求的也只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二、需求的工业经济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英国最先实现工业革命, 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展,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小生产,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的发展, 为了社会带来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 也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工作强度。在工业经济形态中, 生产力需求表现为对大规模器体系和自然资源的依赖, 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人类利用大规模机器体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 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意识形态、生态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个人的收入水平, 使得人们把自我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根本需求。

三、需求的服务经济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人类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形态由追求发展, 积累财富的工业经济社会逐渐过渡到向不断满足个人享受需求迅速扩张的服务经济社会。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 生产企业对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 生产产品数量越来越多, 导致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和经济波动。社会需求由产品需求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服务需求为主。

(一) 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2000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水平总额的74%, 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1%, 一方面, 信息经济加速了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 催生了“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延伸, 服务在对象、种类和方式上也迅速细分化、专业化。与此同时, 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效益不断提高, 在产业链的分布中, 服务已处于高利润区, 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 一旦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于50%, 就可以说社会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一切表明, 服务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二) 服务经济的模式与特征

服务经济的模式是相对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而言的新型经济产业形态。服务经济是在生产行为上强调服务质量, 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 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服务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或称为新的延伸。服务与服务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既是有形也是无形的商品, 它依附于产品, 可以独立也可以赠送, 也许赚钱也许不赚钱。而服务经济一定要成为独立的服务部门或服务行业。服务经济一定是有定价的。它追求的是客户满意度, 是一种新型的盈利模式。服务经济是与信息经济相伴而生的, 更确切地说, 是信息经济催生了服务经济, 服务经济实际上是新经济的一种。服务经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

四、需求的体验经济

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 经济的演进也在不断进行, “体验式经济将解决如何挖掘人的快乐问题, 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是社会经济形态和人的需求层次更高一层的升华。所谓体验, 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别事件。体验经济观点认为, 体验是一种新的价值源泉。体验是第四种经济提供物, 它从服务中分离出来。就象服务曾经从商品中分离出来那样。当某人要购买一种服务时, 他购买的是一组按照自己的要求实施的活动。但是, 当他购买一种体验时, 他是在花费一定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在过去“体验”一直是消遣娱乐的中心所在, 从戏剧、音乐会到电影和电视节目都是如此。事实上, 体验是多方面的, 消遣娱乐只是一个方面。

而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 以商品为素材, 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 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 外型美观, 价格优势, 现在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景出发, 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 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改变消费行为, 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成为商业竞争的新前沿。

(一) 体验经济的特征

体验经济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但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性相比, 它是一种更加完备的经济形态。

1. 体验经济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体验经济条件下, 我们的经济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个性要求。也就是说, 我们在提供体验的运行思路、程序和方法时, 也必须要保证给消费者更大地想象与愿望的空间。我们所主张的是消费者个性的张扬, 并竭尽全力保证消费者需求。

2. 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定制化服务是指按消费者自身要求, 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的, 同时也是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定制化服务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 它需要“劳动者”有更高的素质, 更丰富的专业知识, 更积极的工作态度。

3. 体验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以顾客为核心”。企业在体验经济运行中扮演着策划者的角色, 发挥着为顾客提供“舞台”的作用, 真正在舞台上表演的人是顾客。顾客去“体验”所需物的设计工作、定价工作, 并进行直接使用以品尝消费的感受。这说明, 顾客是体验经济的主体, 顾客对企业的经济运行工作参与度越高, 说明顾客对企业越信任, 企业品牌价值的实现程度就会越高。

4. 体验经济使企业的运行更加开放、更加健康。体验经济更加注重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互动, 这将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 使我们在社会公众的关注、监督和参与之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这为拥有优质品牌的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因此体验经济可以被称为一场互动的游戏。它的运行具有一种积极的功效, 它可以促使我们建立更加良性的运行机制, 改善运行程序, 满足更广阔市场的需求。

5. 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到了体验经济时代, 我们就必须按照体验经济的要求规范思想与行为, 这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 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

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已不满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 他们视产品的特点、功效、品牌形象为必需, 渴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感性的满足, 希望得到能够激发感觉、触动心灵、创造思维的产品, 并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即体验,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顾客是理性的感性动物, 传统营销强调产品的特色和功效, 认为顾客是理智的购买决策者。

2. 顾客消费需求层次提高, 对休闲、情感等体验的需求比重加大。顾客对体验消费的需求正是人类需求层次升华的必然趋势。体验消费主要表现为顾客追求休闲, 娱乐的生活方式, 并注重产品及服务消费过程中的非功能利益, 如心理的愉悦、满足感。

3. 标准化的大众产品日渐失宠, 个性化、人性化产品需求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 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越来越趋向相同。一家企业的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不仅实体产品如此, 服务产品也呈现出同样趋势。

4. 顾客由被动接受产品转变为主动参与。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流行的广告和促销已经越来越不能打动消费者。顾客已经不甘心再做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开始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追求产品与自我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 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 再发展到不再只满足于产品外观的个性化, 而是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决定者。

(三) 体验式营销的兴起

经济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 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与欲望, 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体验式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企业影响深远, 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企业的营销观念。

1. 关注顾客的体验。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人在遭遇、经历或是在一些处境生活过的结果。

2. 以体验为导向设计, 制作和销售产品。

3. 检验消费情景。营销人员不再孤立地去思考一个产品的质量、包装、功能等, 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不仅如此, 还要跟随社会文化消费向导, 思考消费所表达的内在价值观念。

4. 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一般来说, 顾客在消费时经常会进行理性的选择, 但也会有狂想、感情、欢乐的追求。

5. 体验要有一个“主题”。体验要先设定一个“主题”, 也可以说, 体验式营销应从一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一主题, 或者至少应设有“主题道具”, 这些“体验”和“主题”并非随意出现, 而是体验式营销人员精心设计出来的。

6. 方法和工具有多种来源。体验是五花八门的, 体验式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也是种类繁多, 并且这些和传统的营销又有很大差异。我们要善于寻找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和工具, 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

五、需求的生态经济

(一) 返朴归真, 知足常乐

如何克服生态危机, 防止人性的异化。早在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就有所体现, 对人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 知足常乐”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人生宗旨;只有“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整个社会风气才可以大大好转, 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 恢复人类原有的素朴无欲的自然本质, 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体现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 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 生态文明世纪的到来

如何走出困境从而在21世纪有一个健康、顺畅、有序的发展?解铃还需系铃人, 人类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转变价值观念, 确立新的文明观和新的道德伦理观。生态经济的提出正是由此而来的, 它要求改革要涉及到整个生产方式或生产方式的各个不同方面, 使之符合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要求。

1. 生态经济社会的内涵。

生态经济社会将从全新的视角考虑, 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 并且把人类的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 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达到共容共存。

2. 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思考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步入21世纪人类生态经济社会时, 人类一方面仍需提倡认识、利用和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强调保护、关爱和尊重自然。这两方面是完全应该并且能够有机整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立在四个道德原则基础之上:一是人类平等原则;二是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三是基层民主原则;四是非暴力原则。

(1) 人类平等原则:人类平等原则包括“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

(2) 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的平等, 以“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 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

(3) 基层民主原则:生态经济社会将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让公民直接参与决策以及公共事务的管理。

(4) 非暴力原则。一方面, 非暴力意味着中止个人暴力, 人们极端的暴力行为将受到反对;另一方面, 非暴力意味着中止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暴力和压迫。

需求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行为学;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78-02

何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发展,综合目前现有的理论与资料,可以这样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即指“中医药院校的教师通过系统地学习、培训和实践等有效途径,在学术水平(包括中医药学术思想、学科理论及应用研究、学科前沿知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职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师德修养(包括职业道德、学术修养、创新精神等)三方面得到持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或行为。”

一调研基本信息

为了全面了解全校青年教师(45周岁以下)的教学发展需求情况,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需求情况的调研。本次调查的319名青年教师中,35周岁及以下教师占53.29%,36至45周岁教师占46.71%;硕士占68.96%,本科占15.67%,博士占14.1%,专科占1.25%;讲师占51.41%,副教授占20.37%,助教占18.80%,教授占5.01%;医学类教师占63.01%,其他学科门类教师占36.99%。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除教师的自然信息外,共调研了关于教师教学发展现状及其需求的问题16个,内容涉及遇到教学上疑难问题时的做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需要、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妨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系统地学习过的教育理论、寻求专业发展动力的主要来源、进行专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最希望得到提高的方面、参加学校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希望进修和培训的时间、希望的培训专家、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模式、现在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适合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最有效的考核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

二青年教师的行为学特征分析

笔者经过对调查问卷及整理结果的认真分析,发现这319位教师对16个问题的选项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其共有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教学发展目的明确

调查问卷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入职后,均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即具有明确的目的。因此,在高校中,不但学生需要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教师队伍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需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但因为个人在入职前的求学经历及入职后所从事的教学学科专业不同,其目的则不尽相同。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提高教育理论与实际水平和能力,而且也非常关心学校的未来发展。在开展本次调研之前,笔者通过网络联系、面对面沟通等渠道了解到,青年教师们在入职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前,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明确的目标,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并有过或具体或笼统的职业规划,想在教育岗位上有一番作为。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教师既关心自身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关心学校的发展。

2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

青年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且大多数会选择以各种方式向他人求教。青年教师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分子,同时也是社会当中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论是在高等院校的小环境下,还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他们都离不开周围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其个人理想、信念、需求以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学中的行为方式等,无不受着同事、学生、学生家长、所在学校、同行、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既从所处的高校和教育领域获得资源和帮助,实现自我教学发展,同时又与他人合作,从而对他人和所处领域的学科专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3自主寻求发展

青年教师同老教师比较起来,因为教龄短,所以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对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了解和运用”,远高于其他所面临的挑战。关于妨碍教师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参与调研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进修培训太少,而仅有少数教师认为主要因素是没有团队气氛。正是因为这些青年教师能够正视自己,所以他们对于教学发展的需求就不是盲目的和被动的,而是根据自身需要的一种自主行为,并且在寻求发展的同时,能够互相影响、促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发展趋势,主动调节教学发展目标、自身教学发展规划。而在现阶段,主要是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热望,对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4“学”与“教”连续不断

从教师自身来说,其行为并不仅仅是“教”,仍然存在“学”,其“学”和“教”具有连续性。入职之前或入职之初的学习和实践是教师获得教学能力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才能为将来的教学水平提高、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连续地学习是有必要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约1/3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教学设计理论,仅有少部分教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没有学过。而且,有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希望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进修、培训,这就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培训计划,满足教师进一步进修、培训、学习的需求。

5教学发展需求持久

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的深入,他们在教学和教学研究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刚入职时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追求教学质量的高层次需要又出现了。因此,青年教师总是在为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持久地学习、工作,小的目标实现了,就会追求新的更大的目标。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具体工作的体现形式,按照选择的教师数量依次为:“参与课题研究”、“自学”和“教师培训”。

6可塑性强

青年教师在发展的历程中,其状态和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大多数教师寻求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及“追求职务职称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年教师寻求发展的出发点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对于比较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研究模式,主要有“教研室集体活动”、“在职学历进修和听课、观摩他人教学”;而青年教师比较认可的教师发展的培训组织形式主要是“全员集中培训”、“系统讲座”和“经验交流”,而且过半的教师希望是知名的教育专家能够给予培训指导;对于培训学习效果的评价,青年教师认为“现场相互交流应答”、“结合实践撰写心得文章”和“应用检查”是培训最有效的考核形式。正是因为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潜能和可塑性,其行为变化快、强度大,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又善于思考,所以他们也发现了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组织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和“所讲内容不实用,针对性不强”二个方面。

三教师教学发展对策

1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根据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书籍资料,举行理论讲堂,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帮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学习高等教育相关知识,又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沙龙、教学诊断和咨询等活动,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和交流,强化提高教师改变当前教学行为问题的意识,使青年教师对照自身,形成正确认识,探讨、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互助与竞争相结合

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以项目为依托,整合教师资源,组建了教学改革专项团队。此团队区别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教学团队,重点在于打破学科、专业、教研室等限制,使各阶段青年教师间互助协作共同提高;还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互助互评活动,由专门的教学顾问进行指导,连续多次开展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同时又组织各种校内教学比赛并积极参加各类校外教学比赛,围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以竞争促进互相学习、借鉴,从而推动教学能力的提升。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对于已经具有了一定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来说,已具备了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掌握了教学基本技能,那么就需要他们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相关学科学术和教学研究。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协助教师推广研究、改革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4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为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发展的积极性,实施鼓励政策,对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青年教师,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对于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并表现优秀者,优先推荐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竞赛。但为了加强管理,同时也运行约束机制,对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后进行考核,如考核不通过,则进行再次培训;对教学改革专项团队的建设与研究,实施中期检查与结项考核,不合格者暂缓给予研究经费,延长研究期限,甚至取消立项。激励与约束并行,有利于教师发展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伯礼,石鹏建,洪净.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1.

需求与发展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以粮食为主食的支出比重大幅下降, 副食支出比重显著上升, 肉、家禽、蛋类等人均消费量增速快, 居民的食品消费向营养型转化。娱乐服务业特别是健身业都在兴起。

1.2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的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在满足传统消费的基础上,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以往有大幅提高, 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 (恩格尔系数) 大幅下降, 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追求精神生活和耐用物品享受已成趋势, 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不断提高。

1.3 农村科学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农民消费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民从过去一味追逐低价质次产品, 逐步变成了价格、质量、品牌并重。在冬季农闲时间打破了以往大办婚丧嫁娶、吃喝赌等恶习, 有了钱, 他们注重改善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还有许多农户买了健康保险。这说明农民生活改善后, 就会将手中的钱投入到健康、子女教育、交通通讯等方面, 走上了科学消费的道路。

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民收入低下, 限制了其购买力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但相比较之下,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 10a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2%,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仅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间的差距较大, 并有扩大趋势, 从1998年的1:2.56上升到2008年的1:3.09。

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消费环境不好

近年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改善, 但整体水平较差, 普遍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 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 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 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从而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2.3 商品的适应性差, 安全状况欠佳, 使农民不敢在农村市场上花钱

由于农村流通网络的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 且分散度大, 市场监管难以奏效, 农民对商品识真辨假能力相对较弱, 因而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投向农村。

2.4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或启动不明显

我国近10a (1998~2008年) 农村 (县及县以下) 消费品零售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步, 逐年递增。尽管如此, 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呈逐年递减趋势, 由1998年的55.3%下降至2009年的45.1%。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影响农民的消费预期。

3 开拓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与思路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农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现有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 扩大低保面, 提高低保水平, 让更多的穷人享受政策的实惠;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补贴, 提高对农业补助水平, 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加大对非贫困地区的穷人扶贫开发支持和帮助, 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就业机会, 增加收入, 拉动消费。

3.2 各地要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时,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特点和经济承受能力, 开发有利于农民生活、生产的小城镇, 使其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增长点, 拓宽农村居民消费渠道。

3.3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大力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关键是提高单产和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当前, 急需改良品种, 推广先进技术, 增加投入, 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鼓励和支持农民外出打工,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要改善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环境,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5 加强农民消费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消费教育要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 以成人教育为重点;要把消费教育和保护农村居民消费者权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引导农村居民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 减少并最终消除那些愚昧落后、腐朽庸俗的消费, 提高消费质量和水平。

摘要:多年来, 受收入水平的限制,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消费还存在巨大潜力。要扩大内需, 不仅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消费价格角度来考虑, 更要解决如何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提高农民总体购买力,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影响消费等几大因素入手分析, 进而探讨促进消费的多种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杨金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2.

[2]刘湖, 等.优化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上一篇:信息移动交互下一篇:农杆菌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