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需求高校

2024-12-07

发展需求高校(共10篇)

发展需求高校 篇1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英语专业全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 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准确定位, 学院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极具价值的一个课题。鉴于此, 我们对120名外语学院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素质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为英语专业全能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调查前, 从学生、教师以及学院各方获取毕业生的信息, 通过电邮和电话的形式告知其该调查问卷的目的以及意义, 在征得许可之后, 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 并请他们对问卷中的问题如实填写。另外, 我们也有效利用了本校60周年校庆的契机, 对返校校友进行了访问。最后, 对一部分毕业生, 我们深入其学习工作环境, 进行了实地走访。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包括学院课程设置、大学校园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信息。第二部分为工作情况调查, 真实了解了了从求职、上岗到未来职业发展等各个环节的信息。

3)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16份, 有效问卷112份, 有效率达93.33%。问卷的发放涉及外语学院2007届至2011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覆盖就业、考研、留学等毕业去向。

2 数据分析

2.1 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分析

本研究将120位调查对象按照毕业去向不同分类, 分别调查他们对母校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方案的评价, 从表二可以看出:

1) 专业学习情况分析

在“大学期间何种活动应放在首位”这一问题中, 几乎所有毕业生都选择了专业学习。选择该项的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超过了95%, 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更是高达100%。显然, 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当重要。

2) 课外活动与求职关系分析

从大学期间所参加活动与求职关系来看, 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50%认为兼职和实习对求职很有帮助, 45%选择了社团活动, 41%选择了学生会工作, 其余为自主创业 (18.18%) , 学科竞赛 (13.64%) , 讲座 (13.64%) ;而继续深造毕业生中33.33%认为讲座和学生会工作经验对求职很有帮助, 50%选择了实习。显然, 不同毕业方向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的活动选择存在差异。对于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来说, 通过讲座可以及时了解最新考研、留学资讯, 与名师、有经验的前辈交流, 从而定制与自身相符的学习目标及计划。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听讲座, 更多的是了解公司信息, 求职现状等分析, 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而言, 实践和工作经验更为重要。因此在讲座对求职有积极作用一项, 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例明显低于考研学生。

3) 抗压能力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应培养、提高的能力中, 近70%的毕业生都认为交流沟通能力很重要。选择团结协作能力的, 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37%而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占33.33%。50%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认为抗压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 而对于继续深造的毕业生, 选择抗压能力的只占到了16.67%。存在此差异的原因是对于即将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 从大学无忧无虑的生活转向适应繁重的社会工作, 拥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够更好的调整心态, 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深造的毕业生由于继续升学, 主要生活环境还是学校, 相比工作的学生而言, 压力较小。

4) 课程设置与未来发展

(1) 在我院英语专业现开设的课程中, 100%的继续深造毕业生认为技能训练课 (听说读写译) 非常重要, 选择该项的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81.82%。显然, 在课程设置中, 应保证技能训练课的课时安排, 加大技能训练方面的力度。

(2) 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 近33%的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认为很重要, 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只占9%。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 文学类课程试题会出现在考试当中, 从而引起重视。而对于工作的毕业生来说, 文学知识只是作为自身素质的体现所增加的法码, 由此, 对其重视程度不及考研同学。

3) 近28%的直接就业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很重要, 而深造毕业生只占了16%。这门课程涉及到了就业规划, 简历制作以及社会工作的一些常见权益问题等, 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在校生来说是极具价值的课程。而相考研、留学的毕业生来说, 目前重点并不是求职, 因此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4) 英语专业学生选择第二外语时, 33%的继续深造的毕业生认为法语的使用较广而学习法语, 而近46%的直接就业的的毕业生认为日语在工作中更实用。显然, 毕业后不同方向的毕业生在选择第二外语时, 考虑的重点不同。考研学生更多选择法语是因为其与英语同属一个语系, 在学习过程中以及研究生考试中都相对简单, 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选择日语, 其原因是在工作中更实用, 尤其是外企。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发不断扩大, 不少外资企业如日企进入大陆市场, 能熟练使用日语的同学在进入外企时更具优势。

(5) 第二专业学习必要性

68.2%直接就业的毕业生认为第二专业学习很有必要而继续深造的同学中也有66.7%赞成其必要性。显然,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拥有第二专业知识, 普及课外知识很重要;近84%的继续深造毕业生参加了第二专业的学习, 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仅占到27%。笔者认为是考研、留学毕业生参加辅修、双学位学习是希望将第二专业作为将来升学后的主要专业, 以了解基础知识, 为将来的硕士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而对于工作的毕业生而言, 不一定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一些工作则要在实践中学习, 因此第二专业的学习人数并不多。

2.2 就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分析

本研究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另外发放了一份问卷, 了解他们的求职情况及工作现状。通过表二可以看出:

1) 毕业生自身评价与雇主评价

从毕业生对自身的工作评价来看, 68.18%的毕业生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基本满意, 22.73%的学生对自身评价为满意, 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均占4.55%。但雇主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中, 非常满意占9.09%, 是毕业生自身评价的两倍。满意占86.36%, 远远超过毕业生自身评价的比例。而基本满意仅占4.55%, 没有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不满意。

2) 工作适应度

从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情况来看, 4.55%的毕业生非常适应其工作, 81.82%的毕业生比较适应其工作, 选择一般适应的调查者所占比例为13.64, 没有调查者反应自己完全无法适应现职工作。可见, 我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能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

3) 专业相关度

从被调查者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的相关度来看, 选择非常相关的占27.27%, 基本相关的占27.27%, 有些联系的占36.36%, 只有9.09%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英语专业毫无关系。

4) 首次工作获取途径

从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获取途径来看, 有36.36%的被调查者通过人才市场找到第一份工作, 40.90%的学生通过媒体网络获取就业信息, 除此之外, 选择学校以及亲朋好友推荐工作的毕业生占9.09%, 通过社会考试获取首次工作的毕业生占9.09%, 上门应聘占4.55%。这说明, 求职的渠道日趋多元化, 而媒体网络这种新兴的求职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 并且也是就业信息和工作机会最大的来源之一。

5) 面试次数

毕业生获取第一份工作的面试次数不尽相同, 只经过一次面试就获得就业机会的占22.73%, 经过两次面试、三次面试获得就业机会的均占18.18%, 经过四次面试获取就业机会的毕业生占9.09%, 经过五次以及以上面试获取岗位的占有最大比例36.36%。由此可见, 对于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来说, 求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不可能一次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工作。

6) 首份工作薪酬情况

从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情况来看, 没有人的薪酬在1000元以下, 薪酬在1000—1500元的毕业生占有22.73%, 1500~2000元占13.64%, 而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有63.64%。可见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薪酬跨度相对较大, 但总体来说比较乐观。

7) 择业考虑因素

从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来看, 68.18%的被调查者将薪金待遇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有72.73%的被调查者会考虑到地域环境, 有50.00%的被调查者会考虑个人兴趣, 考虑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的同学占有59.09%, 还有36.36%的被调查者在求职时把专业对口情况和行业列入了考虑范围。由此可见, 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地域环境、薪金待遇以及是否有未来的发展空间成为了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

8) 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能力

在此项调查中, 有72.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知识需要加强, 45.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而认为交际能力需要加强的被调查者占有59.09%, 认为沟通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的占有31.82%, 另外有40.9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组织能力还不够强, 需要提高。这为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在大学期间对自己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参考。

9) 短期内是否考虑跳槽情况

从毕业生短期内是否考虑跳槽的情况来看, 调查显示4.55%的被调查者考虑短期跳槽, 95.45%的被调查者不考虑在短期内跳槽。多数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

3 思考与建议

3.1 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建议

1) 专业学习与课外拓展齐头并进

经过本次调查, 笔者发现, 超过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学习应该摆在各类大学活动的第一位, 而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与英语专业有联系的毕业生超过90%。由此可见, 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专业知识, 练好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技能, 尽可能放大英语专业学生在听、说和译方面的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在工作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当然,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广泛阅读, 增长见识。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语言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存在, 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因此, 学生要博览群书, 提升竞争力, 努力成为面向未来的全能型人才。除此之外, 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应该积极参加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课外活动, 例如学生会、社团活动、课外实习等等, 争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扩大人际交往圈, 为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地准备。

2) 尽早定位, 有的放矢

调查显示, 去向不同的毕业生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类活动有不同的评价。总体来看, 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比较看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例如英美文学的学习等等。可见, 对未来定位不同, 大学期间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确定毕业后的去向, 只有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如果决定参加工作, 就应该抓住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实习、求职经验交流会等等, 以提高综合能力;如果决定考取公务员, 参加企事业单位的招聘, 则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一位, 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提高其它方面的能力。

3) 摆平心态, 端正态度

如今就业形势严峻,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初期倍感压力, 有的甚至在几次求职过程中受挫后, 彻底失望。毕业生们应端正态度,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求职就业问题, 必要时, 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其次, 由于如今人才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 不能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即使初次就业不理想, 以后还可以找到新的工作。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 更多地考虑薪酬福利、环境等因素, 其实首次就业应该先就业, 再择业, 先熟悉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积累工作经验, 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 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4) 加强沟通, 实现三赢

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迫在眉睫。应以社会需要和社会适应性来检查人才的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这个特殊产品的地方, 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问题, 把用人单位请来向学生提要求, 提建议,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来发展自己, 也有利于学校即使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式。从前文提到的雇主与雇员之间对应聘者自身要求的不同看法及雇主对雇员满意度的差异来看,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极度缺少交流。因此, 毕业生在求职, 工作过程中, 应及时、积极与雇主交流,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赢。学院应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 结合学生要求, 提高学生专业及各方面综合水平, 加强学生实干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人才培养的三点充分结合在一起。

3.2 对学院培养方案的建议

1)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当今高校的基本目标之一, 学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反映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 另一方面也反映着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设置及内容是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 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多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 例如留学英语、面试技巧、科技英语等等, 帮助学生为走入职场做准备。

2) 继续对专业进行分流

通过与毕业生后期的联系及实地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 以及目前我院学生的一些反映, 笔者认为我院教学课程设置中, 应该继续进行专业分流, 即将英语教学分为翻译, 商务英语, 语言学、文学几个大方向。分方向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可循, 向一个中心方向发展, 学生学习的课程也就相对系统化, 具体化。如商务英语方向可以具体围绕国贸或经济类课程开设, 使得我院培养出兼顾具备英语、商贸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莹, 孙福广.东北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0) :59-60.

[2]刘丽新, 张耀宇.谈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 2012 (12) :139-140.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吕昊.从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反馈探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中南民族大学英语专业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 (3) :62-64.

[5]袁益山.对当前普通师范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5) :70-72.

发展需求高校 篇2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我国人口的日渐增长形成了庞大的消费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在乎,选择服装是也不单单只是看中服装的实用性,开始追求时尚感和个性化。因此,服装的周期开始缩短,针对此问题改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加快学习进程、适应当今社会的主流形式与市场需求,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1]

1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依托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顺应时代发展达到服装设计教学的目的

服装设计为艺术专业,其不同于美术美工绘图,雕塑等单一的艺术专业,服装设计不但要符合设计的艺术性,还要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市场需求,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首先要培养综合实力水平比较出众的服装设计师,其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设计理念、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有较高的市场分析能力与时尚潮流判断能力引导能力。[2]因此,服装设计教学能够依托市场需求,应对学生的基本功和设计理念加大教学力度,再结合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大大加强学生工作后的顺利程度。

1.2 适应服装市场的时尚需求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服装市场自然也逃不掉社会发展的潜规则迎来巨大的挑战性并承受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服装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都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竞争,所以服装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大。当然,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加对外贸易合作往来的增多,服装市场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就出现了服装设计人才供不应求去的情况。[3]而今,大部分高校对服装设计的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服装设计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教学中只注重设计理念和书本教学,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实际效果,这样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直接使得学生达不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参加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在选择人才上也没有意愿接受只会设计原理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这样毕业学生就出现了就业难,毕业就是失业的情况。因此,学校应根据服装市场当前形势与发展情况,科学地实施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给在校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平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也为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水平、高思想、高文化的全面型人才。[4]

2 迎合市场需求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2.1 探索“技术+艺术+市场”的教育模式

服装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服装设计的基础就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色彩、服装图案。而服装设计同样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服装构成设计、服装画技法、服装工程技术等。将服装设计将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服装设计专业。因此,服装设计课程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专门培养与融会贯通。服装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商品的定位流通于市场当中,在设计与生产上需要更加关注。[5]服装设计专业,需要从设计角度出发,从艺术方面提升设计效果,从技术方面实现艺术的表现,并且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发挥服装设计的重要功能。因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需要形成一种“艺术+技术+市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服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抓好学生服装设计的“技术性”,更要与市场需求挂钩,联系实际市场需求,使“艺术性”“技术性”更具实践价值。教学过程结合艺术设计理论,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并结合两者,使服装设计中难以理解的方式与数据有形化,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服装平面、立体结构,促进学生对于服装艺术的理解与创新,纠正学生对学科选择上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对服装设计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基于市场需求下服装设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技术底蕴,将设计基础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相结合,融合服装设计的技术领域,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新式服装设计理念。[6]同时,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力求在市场需求上寻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依托市场需求,探索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新方法。

2.2 探索服装构成、服装色彩、服装图案和服装画技法课程基础知识体系教学

服装设计的基本课程,主要以服装构成、服装图案、服装色彩与服装画技法等教学内容为主,这些课程内容有效地将服装设计体系具体化,通过以这些课程内容为基础,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学好服装设计,必然需要充分掌握服装设计的主要工艺,服装图案的选择与绘制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内容;服装的色彩搭配更为重要,只有合理的色彩搭配,才能保证服装构成、服装图案更加协调;服装画技法则是实现融合服装结构、图案与色彩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教学内容,从根基抓起,从基础培养,促进学生对技术课程知识结构的掌握,提升学生基础技艺的掌握,使学生在迎合现代服装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充分胜任服装设计这份工作。

2.3 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

我国服装市场目前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状态,大众消费主要以实用、低价为主,而很多高端的服装设计往往本身造价高昂,无法适应我国当前市场。消费者对目前我国的服装市场流行趋势判断更加理性化,对于潮流服饰不再像以往一样盲目的追捧,这给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市场对设计师的需求是无法否定的,但在我国来讲,服装设计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很难生存发展,这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密切关系。目前的教学体系虽然对理论教学内容足够重视,但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需求,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单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很多学生在中小城市中根本无法立足,主要是因为中小城市的市场需求更偏向“实用性”“低价格”与“潮流性”。而在大城市,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在很大成的上侧重“时尚”“流行”与“独特”,而大城市市场也包容中小城市的需求特点,因此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讲,大城市提供的生存空间更大。不同的市场需求使服装设计教学的侧重不同,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培养“纸上谈兵”的学生,而是要通過实践方式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合理、熟练的运用。[7]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与大品牌服装企业合作的方式,取得大企业的实习岗位,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接受大品牌服装企业中服装设计师的熏陶、接触大企业服装设计理念,并在交流合作中增加实践设计经验。此外,教学中可举办或参办服装设计比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考验学生设计理论功底和设计技艺的灵活运用,从而给社会输出更加专业、更懂设计的服装设计师。

2.4 优化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综合水平

服装专业教学中,教材与其他專业一样,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服装专业教材不能偏离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因此需要跟随社会发展而主动适应变化,需要深入了解服装市场、服装设计师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修订教材内容,从市场需求出发,优化教材内容,给学生更具实用性的设计知识与设计理念,从而培养出更为出色的服装设计人才。教材内容必定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保证服装设计教学中与服装的产业生产存在密切联系,构建符合现代服装企业需求的、更加合理化、专业化的教学体系。[8]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结合具体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教学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可采取工作室教学方法、校企结合教学方法等,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教学中,师资力量、教师水平都是影响服装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高校需要加强教师综合水平的培训。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的大学生,即便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仍然缺乏服装设计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的掌控能力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要求。高校可定期开展教师的实践培训,给教师优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提升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体会”,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有个大致印象,并在即将进行的实践教学中掌握实践基础理论与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的其他能力水平同等重要,高校在教师录用方面需要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促进教师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3 结语

社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逐渐提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改进教学方案,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优秀的设计人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整个行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峰.服装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146-147.

[2] 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6):53-56.

[3] 范丹红.探究教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意义建构[J].教育科学论坛,2007(6):63-64.

[4] 陈孝荣.关于体验性学习的思考——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6,19(5):125-127.

[5] 王凯.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72-73.

[6] 周菲.如何更好地使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相结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4(27):125.

[7] 董楚涵.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2):157-159.

发展需求高校 篇3

关键词:高校工会,青年教师,发展需求

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健康成长与高校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高度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而高校工会作为群众组织,理应在关心青年教师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

为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诉求,课题组对成都五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24 份,有效率为75% 。教师发展诉求的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 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果显示,92. 1% 青年教师渴望在工资待遇上能有所保障,这是所有选项中呼声最高的。其中,在青年教师急需解决的福利待遇类型中,78. 3% 选择了“住房”,72.6% 选择了“增加津贴奖金”,21% 渴望学校工会在“子女入学上”能提供帮助,18. 3% 希望能“解决配偶工作”,15. 9% 的选择了“医疗保障”。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高校工会服务于青年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 相对科学公平的职称评聘体系。调查中,有87. 5% 青年教师渴望高校的职称晋升体系能相对科学、公平。其中,95. 3% 青年教师认为职称评聘体系应科学、人性化,一是从制度上摒弃唯纯论文或科研经费为指标的扭曲式评价体制; 二是呼吁加强对科研过程绩效的考核,从根本上抛弃“只问结果与数量,不问过程与质量”的原则; 三是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建议单列应用型职称体系。

3. 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68. 6% 的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有较高期待,具体表现如下: 98. 3% 青年教师期望各级管理人员的态度能较为热情,特别是在与教务、人事、计财打交道时能获取更多对称性信息; 82. 8% 期望学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 80. 4% 渴望学校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上能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及一对一的业务指导; 75. 5% 希望学校能提供多种载体的专业提升机会,包括到企业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进修等;62. 1% 希望学校能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咨询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

4. 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70. 5% 的青年教师渴望学校提供相对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主要表现在配备先进实验室、提供及时的网络资源、搭建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

5. 相对幸福的工作氛围。70. 3% 的青年教师期望学校的工作氛围能较为宽松、人性化,能关注师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目前,随着不合理的家长期望、功利化的评价制度以及组织管理的缺陷等冲突和矛盾的加剧[1],高校教师往往因为心理压力剧增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最终导致幸福感失落,而由于校园生活不仅在教师整个生命历程中占有着大额比重,而且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所以青年教师对这方面怀有较高的期待。

二、高校工会在服务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长效沟通机制建设相对不足。问卷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在个人利益维护渠道上,找工会帮忙解决个人诉求的比例不到23% ,而通过非制度化途径解决的( 如网上发帖、课堂宣泄、集会抱怨、沉默生闷气) 比例高达38. 8% 。可见,高校工会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机制建设相对不足,高校工会与青年教师的良性互动有待于加强; 青年教师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呈现低组织化、自主性强特点,这种状况不利于利益的顺畅表达及利益的有效维护,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 工作着力点与发展诉求脱节。自愿参与工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数量上,65. 1% 的青年教师少于2次/年,从未参加过的竟有42. 3% ,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高校工会停留在原有的娱乐活动、体育比赛及联谊等传统品牌活动上,形式较为陈旧、老套,感染力不足,除非青年教师自己有这方面的特长,否则是很少自愿参与其中的; 而上文分析显示,他们更渴望高校工会在工资待遇、职称体系、服务体系、工作环境及工作氛围上能得到帮助,显然目前工会的工作着力点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诉求存在脱节。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当前高校工会面临的一大挑战;青年教师可依附的组织选择面较以往拓宽很多,许多青年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朋友圈,除非高校工会的活动较有创新性或感染力或是组织上的硬性要求,否则他们是不会牺牲自己的朋友圈活动时间的。

3. 工作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所调查的高校中,目前从事高级工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来看,工会专职人员与青年教师的比例为1: 100; 从学历构成比例看,整体学历偏低,专科( 含以下) 学历的有35% ,本科学历的有50% ,硕士的有15% ; 从年龄结构看,整体年龄偏大,45 岁以下的仅为8. 7% ,45 ~ 55 岁期间的则高达85. 7% ,55 岁以上的有5. 6% 。可见,高校工会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整体素质有待于优化。

4. 二级工会建设不足。( 1 ) 经费投入缺乏保障。高校校级工会经费投入有保障,但对二级工会的经费投入却无统一规定。有的实行学校一级分配的高校,对二级工会几乎没有经费拨付; 而有校内院系二级分配的高校,院系对二级工会有经费支持,但经费投入的多少具有随意性。( 2) 场地支持不足。当前,高校教学资源普遍紧张,尤其是办公场地,更显不足。在此情况下,二级工会的办公场地基本无法满足,即使划有场地,多数也是徒有虚名,一个场地多种用途共用,没有专门性。( 3) 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二级工会负责人多由二级院系副书记兼任,其主要工作是学生管理; 工会委员也多由院系办公室人员兼任。因此,他们能投入到工会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

三、高校工会服务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1. 转变服务理念,服务青年教师发展。青年教师的诉求已不只停留于传统的娱乐、体育竞赛、交友联谊等活动方面,而是对自身发展有更多的期待。因此,工会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青年教师发展观。在工作领域上,要注意融入涉及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 职称晋升、素质提升) 、主观幸福感提升( 服务体系、工作环境、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与生活平衡( 工资待遇保障) 及权益维护( 利益表达) 等领域的发展诉求; 工作途径上,要注意适应青年教师在信息获取方式,主动利用新媒体载体贴近青年发展需求,把工会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有机拓展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探索线上线下服务联动机制。

2. 建章立制,营造幸福工作氛围。高校工会组织要积极向学校党政领导建言献策,联系相关部门,建立较为宽松、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积极回应青年教师的诉求。( 1) 建立合理的教学监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教学督导的巡查结果通常作为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要件,评奖评优的依据,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学校工会应该在此项制度建设之中,积极汇合教务部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督导制度更趋合理、更趋完善。要强化教学督导的指导功能,弱化巡查功能,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制度的积极性,降低其消极作用。( 2) 加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特别是初入职的青年教师,面临着工作、学习、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多重压力。高校工会应该建立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相关机构( 如教师心理健康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咨询和心理危机的干预,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来营造幸福工作的氛围。

3. 协同配合,关心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工会要联合学校各相关部门,建立起一套完善、成熟的青年教师学术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规划和有力支持。青年教师在学术发展上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应关注青年教师的学术生涯。譬如,要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实施“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学术水平。如果每个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明确目标、对自己如何参与和承担研究项目、对自己如何建立起国内和海外的学术交流等问题都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他的学术发展就会更好。

4. 排忧解难,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及集体意识。各级党政和工会组织要认真解决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医疗、婚恋、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方面给予关心照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改善生活条件,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青年教师,要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行和逐步深化,各高校应设置一些既符合本校实际又符合青年教师现实需求的福利计划,实施多元化的福利制度[3],让青年教师享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5.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适应服务青年教师需要。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数量足够的高校工会工作队伍。当前,一些高校的工会存在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等问题,这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依据工会法第十三条“工会专职工作人员的人数由工会与企业、事业单位协商确定。”,但对于协商的依据、办法都无明确规定。这就给高校工会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去协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学校支持,满足相应的人员编制,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要建立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制度,提升自身素质。各高校工会要整合资源,建立工会干部学习、培训的网上平台,实行网上网下培训的联动,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青年教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霞,刘毓航.塑造和谐校园文化实践幸福校园路向[J].吉林教育,2008(31).

[2]廉思.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不公平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

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分析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6-02

一、教育需求的相关概念

需求是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在经济上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数量,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支付了相关的教育费用,购买了这种教育产品和服务,但这种产品和服务与自己的真正需求还存在不平衡状态,他们在接受教育和服务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以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教育需求是指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期望和要求。

“顾客是上帝”是商业领域的信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大学生就是上帝,民办高校能否生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其提供的教育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内容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对教育需求比较复杂,不过总体来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需求。

既然大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那么他们就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应该具有以下权利:

1.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学生有权利了解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政策、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发展目标与规划、服务管理信息等。

2.选择权。高等教育学生消费者的选择权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提供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资源等方面享有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1]民办高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教育背景、学习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等,这样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个体更加完善的成长。

3.收益权。民办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的消费,学生投资高等教育是期望能获得较高的个人收益,他们关心自己所享有的教育服务是否是物有所值的。学生的收益主要反映在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因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受益权的实现。

4.参与管理权。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管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可以比较及时反馈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学校制定的政策具有群众基础,更容易贯彻执行,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率。

(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育需求。

学生来到民办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能够帮助学生创业,这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根本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合格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大学生希望通过接受教育,积累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获得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文凭和资历,更重要的的是获得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1.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

民办高校大学生基础较弱,对抽象的理论课不太感兴趣,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他们比较重视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一点正好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符合,动手能力和办事能力强的人受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一般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备受社会的青睐。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发现新问题,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能更多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对创新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2.具有广博知识和人文素质。

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同时文化知识广博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在现代社会,“专才”是不够的,必须要向“通才”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方法,又要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增长他们的边缘知识和能力,即与所学专业无直接关联却能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某些内容。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情况,笔者对江西省的相关民办高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90份,调查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

在专业方面,民办高校设置了的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学生在定专业的时候不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而是根据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意见去选,到大学里想改变自己的专业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很可能供过于求,导致就业难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调查得知,92%的学生认为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公办高校的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性也不够。

(二)课堂教学方面。

民办高校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讲授法,教学很难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讨论活动少。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这是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调查发现,87%的大学生希望改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体会到上课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有45%的学生认为讲课应该风趣,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要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又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主要是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有时处境尴尬。

(三)校园文化方面。

根据调查得知民办高校95%的学生希望有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尽量与企业对接,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来提高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性格。30%的学生希望学校管理松些,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希望通过自主教育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赵雄辉.基于教育服务消费的大学生权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第60页

作者简介:付文茂(1976—)江西临川人,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需求高校 篇5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所需人才的特点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人才应该是精通中国-东盟各国语言和事务的人才, 是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具体应有如下特点:

1.熟练掌握中国和东盟各国语言。语言是交流合作的工具。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人才应该是既精通本国母语, 同时又熟练掌握至少一门东盟语言的双语人才或三语甚至更多语种的人才。

2.熟悉中国和东盟各国事务。尽管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地处东南亚, 滇桂紧邻东盟, 但各国投资环境各有不同, 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各有特色。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人才应该熟悉东盟各国投资环境, 了解东盟各国的法律法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风俗人情等。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所需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是其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还应该具有宽口径, 厚基础的知识技能结构, 既了解掌握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 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

4.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是亚洲地区最大的自贸区, 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中国与东盟在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机遇。所需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去把握这些机遇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 又由于涉及到与不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高校与东盟高校的合作办学很多还是处于试验性的探索阶段。又由于广西和东盟部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经济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因此, 我国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源单一且质量偏低。目前就读于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学生, 主要是成绩不太理想但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由于合作办学收费通常都很高, 如需出国则又添一大笔开销。而广西和东盟部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还比较落后, 大多数的家庭收入不高, 难以支付子女高额的学费及出国留学费。因此, 其生源主要来自少数富裕家庭。高昂的学费一方面使报读的生源数大为减少, 另一方面, 也会吸引高考成绩不理想但又愿意多交钱来读书的学生。因此, 其录取分数往往较低。目前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项目招收的学生, 主要是高职高专录取资格分数线上的考生或高考落榜的考生。这些学生一般文化基础比较差, 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较低, 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而有的高校为了招到足够的学生, 不惜降低录取标准, 导致合作办学生源质量无法保障。

2.合作办学层次偏低且覆盖面窄。目前, 合作办学主要是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培养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强, 仅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越南高校初步探索开展了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总体而言, 合作办学层次偏低。同时, 合作办学的覆盖面窄, 从内容看, 主要是语言学习、中医、财会等知识;从合作办学的对象看, 目前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较为集中, 主要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其中来自越南的高校占绝大多数, 还不能覆盖所有的东盟国家。同时, 合作办学的国际知名学校少, 与广西合作办学的东盟高校大多是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

3.合作办学监管困难。目前中国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对中外合作办学还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及办学质量, 至今没有一套规范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评估体系。而目前我国高校与东盟高校的合作办学大多以高校自身利益为主, 导致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因此对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监督和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4.合作办学的证书互认问题。目前尚未完全做到互相承认各国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 从而影响与东盟高校的合作办学。中国对外国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的承认, 包括政府行政承认和社会认可两种。目前中国政府已与23个国家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证书的协议, 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两个东盟国家, 这是一种政府间行政承认。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可了32个国家的学位学历证书, 其中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个东盟国家, 这是一种社会认可。除了上述之外的其他东盟国家颁发的学位学历证书, 目前还不能得到中国政府行政承认和社会认可。

三、加强高校对外合作办学, 满足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人才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 应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探寻解决措施。培养人才不外乎人才本身及其所处的培养环境。众所周之, 把优秀生源放在良好的培养环境中, 比较容易培养出所需优质人才;差一些的生源, 经过良好培养环境的培养, 也能培养出优质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养系统中, 生源是基础, 培养环境是关键。高校要培养满足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方面, 要把好生源质量关;另一方面, 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而培养环境又存在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主要依靠政府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加强监督管理;校园环境则有赖于高校不断优化培养环境。因此, 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 尤其是政府、高校和个人的相互配合。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 拓宽生源渠道, 提高生源质量

这是提高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础。一方面, 通过降低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 提供高额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措施, 吸引优秀生源。另一方面, 把好生源质量关, 设定好录取标准, 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降分录取。同时, 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吸引到优秀生源, 提供高质量教育, 产生高素质学生, 形成良好的就业情形, 获得良好社会反映, 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读。高校合作办学只要打出品牌, 尤其是金字招牌, 办出特色, 那么, 就不用愁生源问题了。

(二) 优化校园培养环境, 提高合作办学质量

高校要根据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法律文件和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依法签订双方合作办学协议, 使合作办学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并不断优化校园培养环境, 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办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前来报读。

1. 优化合作办学层次并拓宽覆盖面。

针对与东盟高校的合作办学层次偏低的现状, 应形成从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的金字塔培养模式。随着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到新的水平,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双向投资、贸易、旅游等合作日益活跃, 尤其急需大量商务、投资、金融、旅游、信息、法律、会展、教研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 应明确以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市场需求作为东盟专业人才的培养原则, 拓宽合作办学的内容。同时, 加强与东盟各国的院校及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增加合作办学对象的覆盖面, 并尽可能地吸引新加坡等国的国际名校来合作办学。

2.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不断提高教学和培训水平, 培养出合格的、为国内国外所欢迎的东盟人才。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东盟国籍人才和具有东盟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二要完善派遣教师赴东盟学术交流, 进修讲学的机制, 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体制, 建立结构合理, 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合作办学的需要。

3. 加强办学条件硬件建设。

目前具有区位优势的滇桂高校办学条件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竞争力的提高, 应当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投入, 加强高校合作办学的硬件建设, 从根本上改善合作办学的条件, 提高合作办学水平。

4. 量身定做培养方案, 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东盟专业人才的特点, 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化外语能力、东盟知识, 并在强化语言的基础上培养专业人才。科学且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深造。

(三) 不断完善合作办学的社会大环境

合作办学社会大环境的完善有赖于政府的不断努力。

1. 完善政策环境。

为拓宽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发展空间, 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一是放宽市场准入, 制定合理的政策, 鼓励高校与东盟合作办学,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对话和磋商, 尽快签订互认学历学位的双边协议, 互相承认对方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如若一时难以签订双边协议, 也应对其所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给予社会认可。

2. 建立评估监督体系和加强监督管理。

针对高校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 借鉴我国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方法, 建立科学的合作办学评估监督指标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合作办学的评估考核制度和办法,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评估机构应当定期对合作办学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重点对教师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二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政府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和和会计师及审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审计, 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合作办学项目的经费来源与支出情况进行审核, 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和有效使用。三要在确保合作办学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 建立完善相应的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投诉仲裁机制, 通畅学生沟通渠道, 主动联络多种媒体, 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功能以加强对合作办学的监督。

四、小结

综上所述,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所需的人才应熟练掌握中国和东盟各国语言、熟悉中国和东盟各国事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是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合作办学存在生源单一且质量偏低、合作办学层次偏低且覆盖面窄、合作办学监管困难及证书互认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政府和个人都应共同努力, 加强高校对外合作办学, 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提高合作办学质量, 培养出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洁.广西高校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学术论坛, 2009, (1) .

[2]陈秀琼.广西与东盟高校合作办学的战略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9, 29 (5) .

[3]秦少卿, 罗文洁.中国-东盟经贸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 2007, (7) 上.

发展需求高校 篇6

一、赣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当前, 赣州会展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 所依托的会展业还未成型, 各项软硬件建设滞后, 会展业与旅游业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和市场化运作。“十二五”期间, 赣州市将大力实施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旅游生态化战略,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 2012年6月29日, 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加大对赣南原苏区的扶持力度, 作为赣南的核心城市赣州, 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一定程度上, 为赣州会展旅游提供了战略优势和政策支持。目前赣州具备了发展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 主要体现在:

(一) 区位条件良好, 交通便利

赣州市毗邻闽、粤、湘三省, 处于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经济带的主通道上。不仅如此, 赣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直接腹地, 随着台海关系回暖及海西经济区的崛起,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这三大经济区之间南接北承、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同时, 赣州已形成了“十字型”铁路构架、“井字型”高速公路构架、“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网和“米字型”航空网的立体交通网络, 为大批的人流、物流、旅游流的进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昌吉赣高铁、沪广高铁, “通过陆、水、空运输网络及配套的港航、车站、公路枢纽建设, 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 确定四省通衢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2]

(二) 产业优势明显, 区域经济协作加强

会展业及会展旅游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没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支持会展业就无法发展。赣州拥有本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赣州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 赣州市中心城区已经形成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现代轻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四大支柱产业。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的“三大产业基地”—新型电子材料产业基地、汽车变速箱及零部件加工基地和有色冶金及新材料生产基地, 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赣州创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赣州还是“世界橙乡”, 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 正建成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加工橙产业基地。同时, 将要融入主城区的南康市致力于打造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 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 赣州正朝着工业强市、特大型中心城市跨越。

“十二五”期间, 赣州将大力“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 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 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3]区域经济往来与协作加强, 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必将有助于赣州举办展览、会议, 支撑起会展旅游的发展。

(三) 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优美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提高城市会展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条件”[4], 会展一般集中在旅游资源多元化或具有特色、自然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城市, 参展商和参观者在参加会展活动的同时, 通过旅游活动增进对主办城市的了解, 具有较强的旅游需求。

赣州旅游资源丰富, 又富有地方特色, 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沉淀了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现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4A级旅游区10处;国家3A级旅游区2处, 形成“世界橙乡、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五大旅游品牌, 城市形象鲜明。赣州市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具有旅游资源的较高关联度和较强互补性, 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支撑。同时, 赣州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 主要环境指标保持良好水平, 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十二五”期间将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之城、极具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 以及粤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和会务商务中心。此外, 赣州的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目的地接待水平日益提高。一批超市、康体娱乐、休闲场所等服务环境也逐渐完备, 能充分满足会展旅游和当地居民的需求。

(四) 政府重视支持, 积累了一定的会展经验

近几年, 受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举办较为成功的会展有“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 赣州艺术节、客家文化节、宋城文化节、家居博览会、房地产博览会等, 各类展会的承办, 为发展会展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二五”期间, 赣州将积极争取举办全国性、国际性文化博览节会、论坛等, 加强会展设施建设, 形成集节、会、展、演、游、赛为一体的特色会展品牌, 目前赣县和南康筹划建设会展中心都已提上日程。[5]政府的重视和会展业步伐的加快, 必将带动会展旅游的蓬勃发展。

二、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赣州高校会展旅游教育体系

由于赣州会展专业资源稀缺, 怎样实施会展旅游教学,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我们应该多学习国内外院校成熟的办学经验, 建立健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会展旅游教育体系, 进行开放式办学, 实现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良性互动。

(一) 确定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会展旅游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既是理论学科, 又是应用学科, 涉及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种学科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化要求。即以市场为导向, 对应会展旅游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基础性培养, 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动态, 掌握会展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会展旅游实务的实际运作等关键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通用型、复合型、实用型会展旅游人才。

(二) 合理设置会展旅游课程体系

会展旅游涉及的学科很多, 有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但课程设计要精练, 不能采取简单累加的方式, 要围绕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形成以基础课程为主体、以相关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可由四大模块组成, 即基本素质模块、核心能力模块、实践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外语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基础;核心能力模块包括会展管理、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等相关课程学习;实践技能模块则进行会展旅游实践与实习,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学习大型活动管理的专业理论和实践, 诸如公关、商务礼仪、商务谈判、项目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策划与管理、节庆活动营销等。

会展旅游侧重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所以开展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非常必要。高校应设置会展旅游一体化教室,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训练和提高职业能力, 完成工作任务,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 优化高校会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 赣州会展旅游行业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整体低下,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 结合地方和高校自身的特点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 通

过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走集团化、品牌化的道路。高校必须与地方政府、会展旅游公司或行业协会、专业媒体等紧密联系, 可采取董事会制的办学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国内外一些旅游院校、商会、饭店管理集团、旅行社、旅游会展企业等组成董事会。创立国内与国际、教学与产业、理论与实际、学校与地方、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会展旅游教育大平台, 董事会对旅游学院会展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等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制定、组织和审议, 由学校执行和定期汇报。并由董事会负责组织各大院校之间学生、师生的交换培养及院校间、院企间经验和信息的交流, 建立学校与会展旅游企业在人才上的相互聘用机制。董事会作为领导机构, 对学校会展旅游学教育起质量监督和保证作用。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会展旅游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动手

能力、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重点。可通过推行“三段式”教育, 即“课堂教学—实习 (了解专业工作内容) —课堂教学—实习 (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实习 (直接从事专业工作) ”, 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理论学习中, 边学边做。可在校内建立会展旅游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型会议、节庆活动、展馆活动的策划与服务。校外以会展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商城和各种节庆旅游活动为技能训练基地, 与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协议, 建立起一种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全新机制, 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 优化会展旅游师资队伍

会展旅游教育的建设与推广关键取决于师资实力, 针对赣州会展旅游高校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匮乏的现状, 建议从以下方面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资源, 组织与会展相关的经济类、广告设计

类、旅游管理类的优秀教师, 建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政府及企业为师资培训、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2、鼓励或要求会展旅游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优秀会展旅

游企业兼职锻炼, 或者全职工作1~2年, 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每年输送一部分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深造, 系统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以保持办学活力。

3、聘请业内精英, 从优秀旅行社、名牌酒店等会展旅游

企业引进既具有高学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人员、管理人才, 充实师资队伍, 改善师资结构, 建立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参考文献

[1]齐欣.高校会展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杨晓安, 江梅玲.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六②[EB/OL].http://gz.jxcn.cn/news/2011-02/27/conent_504410.htm.

[3]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7/02/content_2174947.htm

[4]王欣慈, 代合治.会展旅游地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2) :65

发展需求高校 篇7

新时代经济贸易飞速发展, 全球化进程迅猛, 而发展的前提是人才的大量需求。国际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需求热点集中在复合型人才, 除要求语言功底好、还应懂商务专业知识, 具备谈判能力, 能敏锐捕捉商机的市场营销专家。这需要培养兼备外贸和商务领域的专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新兴需求, 教育部2007年春正式批准中国高校 (经济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增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六年来, 商务英语学科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而后便开始进入一个稳步的、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学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 根据维普数据库统计, 以“商务英语教学”为题目或关键词的期刊论文从2002—2007年的211条记录迅速增长为2008—2013年4月的909条, 对于大学阶段的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可以说, 商务英语专业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新时期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 那么为了更好地将这一专业同时代特征更好地结合, 也同样需要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而“教”与“学”两个主体的需求分析有利于从微观角度探索商务英语与专业的发展目的和原则, 为其与新时代经贸发展的适应提供理论依据。

一、相关研究基础概述

2009年陈准民和王立非提出EBP (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 以商务为目的的英语教学理念, 起源于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专门用途英语, 同时融入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商学和社会科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是在ESP的五个发展阶段上建立的, 而ESP的发展又是基于需求分析和需求分析理论模型的发展,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需求理论模型的发展。需求研究的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等因素不断促进需求分析的理论模型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地完善, 使其能更好地指导ESP和EBP教学, 因此出现多种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二、新时代高校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

(一) 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 是微观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通过分别考虑消费者、厂商和市场需要的偏好和期望, 实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需求分析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被Rodgers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 用于改进教学方法 (1980) 。此后, 陈冰冰 (2010) 综合分析了需求分析理论相关文献, 发现交际功能与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学习中心法等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为需求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理论模型, 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依据。

本文所采用的需求分析有别于现有需求分析, 将需求分析同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加以区分:个体差异性会决定个体的需求偏好, 同时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个体对原有的需求偏好进行不断地修正, 但是, 需求分析是基于差异性和环境特征分析, 但是后两者的分析不能构成需求分析的一部分, 因为了解了差异性和环境并不能代表掌握了个体具体的需求。本文采用受众群体、教学材料和教学承担者的角度先分析局部需求的方法。

(二) 新经济时代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的受众群体通常是高校外国语学院的学生, 在学生选择商务英语这一专业时, 就对“商务”和“英语”具有双重期待, 从理性人的角度看, 大学四年本科时间可以完成两个方向的同时训练, 是一个效用最大化的较优选择。在大学学习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第一层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相对来说属于新兴专业, 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经贸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许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 完成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双丰收, 因此首先希望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 为今后进入职场准备敲门砖。社会上的BEC、中高级口译、GMAT、CFA等考试证书也相继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奋斗目标。部分选择出国深造的学生也会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 商务知识的了解还有助于降低国外商科院校录取的门槛。

第二层需求:有了最基本的生存适应需求, 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就有了具体的偏好和更高的期望。商务英语专业中的英语语言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并不陌生, 但是商务知识却是全新的领域, 思维方式、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等的不同, 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需求偏好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 实用性:所学的商务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工作或考试还是纸上谈兵, 能否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 与时俱进性:英语语法口语写作是否同实际商务事务谈判紧密联系, 是否专业和地道。在学习环境的需求中, 排在首位的是对授课主体—教师的需求:何种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胜任, 教师的个人魅力、授课方法、教材资料的选择都比对纯英语专业的教师相对更高的要求。此外, 学生对于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选课的机制和考核的方法都会根据自己的状况有所期望。

第三层需求:学生还会对社会经济大环境有所需求, 商务英语需要用于实践中, 那么社会实践、公司实习和兼职、全职实际工作都可以检验学校学习的效果, 以及了解理论和实践的匹配度问题, 毕竟学是为了用。最后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可以看出, 学生的需求会受到个体差异性和环境的影响, 但是基本需求路径是由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发展的, 当高校教师无法满足学生的更高要求时, 学生就会到外面社会教学机构学习或实习, 以期满足自己的需求。笔者对本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和航运英语方向的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调查问卷也证明了这一点:大三大四的学生普遍认为商务相关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对类似商务英语课程的期待更多的不是语言的提高, 而是知识技能的提高。因此,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既要英语水平高, 还要掌握经管类相关知识, 甚至还有学生认为, 学生可以学得不好, 但是教师必须有能力有知识还要教得好。学生普遍认为课堂趣味性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 材料的选取、课堂的掌控和内容的时代性都可以促进课堂气愤的活跃。当然, 多数学生会希望课堂的教学有助于相关考试的通过, 以便应对将来的就业。

(三) 新经济时代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分析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壮大具备同样能力的师资力量, 通常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具备语言专业和商务专业学习或工作的双重背景, 不同于学生外因到内因的需求方向, 教师的需求则是从内因到外因的需求路径:个体能力—授课能力—学生要求。

首先, 商务英语教学兼具语言教学、商务知识的双重教学, 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此重压之下,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运用语言的听说读译能力, 还要掌握基本商务知识, 因此目前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有的是英语专业毕业然后去深造商务经管, 有的是经管专业毕业然后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跨国公司工作经历, 总之, 教师在站在讲台之前首先要完成自己的充电, 从而增强授课的信心和能力。

其次, 教师的授课和控制课堂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如何将满腹经纶以促进教学、提升学习兴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还要结合英语语言的训练要求和频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矛盾:一方面英语语言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那么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需要保证, 另一方面, 商务相关知识的讲解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师为中心, 以期达到知识层面向广度和深度的扩展, 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 如何平衡两者是每一位商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同时, 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矛盾:经管类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平衡文理知识、如何根据学生需求完成授课内容都需教师认真思考。

第三, 教师的授课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及时反馈, 以保证教师的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同样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 形成良性循环。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建议

经济学需求分析是促进教学的理论根据, 但同时还需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 从而促进局部均衡实现总体均衡。为了实现各自的需求, 学生和教师不断提高各自的效应最大化, 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贸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 两者还要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实现总体均衡。

教学重点:课程重点是“商务英语”不是“英语商务”, 即“商务下的英语”而不是“英语中的商务”。外国语学院的商务英语课程不同于经管学院的全英文商务课程, 前者是强调商务知识作为载体的英语语言教学, 后者是用语言作为工具进行的商务知识传授。外国语学院的的商务知识课程是在语言功底掌握较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一语料库范围内的语言扩展, 从知识体系构成上看, 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是围绕培养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宗旨的。

教学形式:语言教学需要小班化授课,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教师也可以根据即时的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调节课程进度。而商务英语课程不同于语言课程, 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增加商务相关知识, 而这部分知识通常是需要以教师为中心的, 相对来说大班授课也是可行的。

教学主体: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同时还要掌握经济和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由于商务知识包罗万象, 贸易、航运、物流、保险等相关具体领域也要有所了解。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的积累, 以免书本理论知识同客观实践过程严重脱节, 这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不利于商务英语专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教师也通过授课反馈不断调整授课方法, 学生英文水平和商务知识层面的了解不断增强, 教师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一人独讲, 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 案例分析实战方式, 活学活用了知识, 增强了英语听说训练, 又活跃了课堂,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有利于知识的深入学习。

摘要:在经济学需求分析理论和ESP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从微观角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学生的需求是基于个体差异性和环境的一个强调外因的过程, 而教师的需求则是先从内因再到外因的过程, 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促使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更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贸易需求。

高校校园网需求分析 篇8

本文从目前校园网的实际应用出发,对高校校园网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这也是我们建设一个稳定可靠、安全和方便管理的校园网的基础。

高校网络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时随地接入的需求

首先,高校师生对于网络接入有着强烈的需求。原因有二: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支持,高校在校生人数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低成本,电脑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其次,在部分热点区域,或者难以布线的区域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性价比的接入方式,也就是采用无线作为补充或者备份。比如广场/操场、体育馆、阅览室、会议室、阶梯教室等,这些区域对于笔记本用户需要能够提供接入服务,而这时有线接入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采用无线接入。

二、骨干网络高性能、高稳定可靠的需求

首先是高性能。高校校园网中用户数在不断增加,并且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丰富,高校校园网应用也愈发复杂,例如FTP、VOD点播等大数据量的访问产生了巨大的网络流量,如何高速进行网络传输,对网络设备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稳定可靠。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当前高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科研、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另一方面,在应用丰富的同时,网络环境也变得异常恶劣,受到网的络攻击或病毒侵扰也愈发频繁,导致CPU利用率居高不下,设备稳定性降低,很可能死机/宕机。

由此看来,随着用户数增加、应用的复杂,导致网络流量的飞速提升,需要保证多用户、大流量情况下骨干的高带宽,骨干设备的线速转发;随着师生日常对于网络的依赖性的增强,和网络环境的日趋恶劣,需要保证做到骨干网络一定级别的稳定可靠性。

三、出口区域对性能和功能需求

对于出口,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需要进行多出口的策略部署,并且需要解决多出口部署下的性能问题。具体来说,为了解决网络地址的短缺,目前主要采用NAT技术,这样就会导致上网速度慢,另外设备启用策略路由时,也会造成设备性能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出口的效能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对于出口设备的功能也还是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在2005年11月23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并自2006年3月1日起已经施行。(该规定简称“82号令”)规定对用户信息、用户上网记录、地址转换记录、设备状态记录等都有要求。一旦不符合日志要求,极可能面临整顿或者关闭网络的危机。

四、来自网络安全的需求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信息安全问题,在校园网中,黑客的攻击,给信息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攻击者可以窃听网络上的信息、窃取用户的口令和数据库的信息;还可以篡改数据库内容、伪造用户身份、否认自己的签名;更有甚者,攻击者可以删除数据库内容、摧毁网络节点、释放计算机病毒等等。内部工作人员能较多地接触内部信息,工作中的任何不小心都可能给信息安全带来危险。这些都使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因而网络安全需要提到一个更高的认识上来。

五、方便运营管理的需求

校园网的投资较大,加上每年的维护成本,对于学校并不是一笔可以忽视的开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需要对各高校进行合理的运营,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校园网的运作规范化和提高建设水平,使校园网的作用最大化。

六、强大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

数据对于任何一个高校而言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众多高校仍然采用的是直接存储在服务器硬盘上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众多的问题。1、不同的数据存储在不同服务器的硬盘上,造成有些服务器硬盘空间已满,而有些服务器硬盘空间却闲置。空间扩展比较困难,并且服务器之间无法进行空间共享。2、随着应用的不断丰富,访问量的增加,办公、教学、科研对网络的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受到强烈的考验。最终可能成为性能的瓶颈。随着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对关键的业务数据进行备份保护刻不容缓,也正是基于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目前各种应用带来的数据存储的实际需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那么数据中心建设,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数据中心的存储设备应该如何选择?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七、向IPv6过渡的需求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是实施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启步工程,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产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八部委联合领导。2001年,CERNET(中国教育与科研网)提出建设CERNET 2计划。可以预见的是IPv6是必然的趋势。而学校积极主动地应对IPv6,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应用水平和科研水平,并为IPv6的真正大规模部署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事实上,各个高校在网络改造,设备采购时候都在考虑对IPv6的支持了。并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是:在向IPv6过渡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保护投资?该采用何种部署策略,保证应用的平滑过渡呢?

八、小结

总之高校校园网的应用需求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在这里只是提供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的需求分析总结,还需要进一步的结合实际应用加以完善。

摘要:高校校园网从1994年的启动建立到现在的13年间,无论是高校校园网的网络技术,还是高校校园网的关注要点,规模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趋严重,对于校园网:丰富的应用是关键,而稳定可靠的网络是基础,完善的安全和管理手段是保障,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个整体的合理和完善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对高校校园网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应用,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新华,司文文.浅谈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6)

[2]朱小平,周柳燕.论校园网的内容与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发展需求高校 篇9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现实需求;实施路径

【课题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rw005)

【中图分类号】G4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7-0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但是在高校当中,经常出现自杀等轻视生命的严重事件,与此同时,也出现虚度光阴、浪费生命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些许大学生严重缺少对生命的重视度,更缺少对生命最根本的尊重。只有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得以完善。

一、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

(一)缺少具备独立性的生命教育

在目前教师职前的培训课程系统当中,没有配置与之对应的、具备独立性的生命教育课程。参照相关资料得出,目前高校设置课程只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和生命教育紧密相连的课程。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领域更为广泛。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高校学生对心理与生命会充满一定的疑惑,缺少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由此会产生有失标准的做法。

(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

我国在改革之后创建了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变化,功利主义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产生了享乐主义与利己主义,致使些许高校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偏差,构建成了价值目标短期化与价值取向趋于实用性,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精神世界较为空虚,缺少对人生价值、精神思想的探究,缺少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识的重视。

(三)高校人文教育缺少完善性

伴随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飞速进步,丰富与扩大了社会大众的生存方法与生活空间,无限扩大了理性和科学的重要价值,在全面了解到科学技术会对生产力造成影响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逐渐向伪科学教学及功利主义教育转变。高校只是片面的教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存的技能,缺少生命教育的深入探究,由此,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精神化的教学目的被实用性的教学目的所取代,直接致使人生价值的教育课程缺乏完善性。

二、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将通识课程的生命教育意义全面发挥出来

高校通识课程的配置,是对逐渐专业化学科壁垒构建的科学和人文提出的培育人才的方式,其主要的价值是,促使学生的智力与思想能够得到科学完善。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通识课程的配置缺少完善性、科学性的观念指引,课程制度具有散漫性、缺少系统完善的规划,若想完成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所以,高职院校要把生命教育观念当成通识课程,在人的心理、生理与灵性等诸多方面策劃通识课程系统,以此促使大学通识课程不但可以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发挥其教育意义。

(二)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构建人性化的生命教育气氛

高校要把人作为根本,实施教师管理,对教师实施生命教育培训,有助于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以此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此同时,改变教师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以自身热爱生命的态度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除此之外,教师要以人为本进行课程教学,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方式,在加强培育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储存机器,要合理尊重学生的选择及创造性,加强对学生情感需求的重视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方式,因此,高校的生活氛围和平时管理方式,都要尽最大限度的实施人性化,加强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注,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温暖。

(三)结合教育资源,构建广泛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系统工程,具体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的,三者之间互相配合、合理分工、创建健全的三位一体的防控制度,为生命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是大众生活的大环境,优质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相关部门要利用科技馆等实施环保教育工作,为学生创建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场地;高校要创建以生命教育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规划相关教学方案,鼓舞全体师生进行生命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并且也是学生精神的托付,进行生命教育与家庭有紧密的关联,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构建尊重、民主的家庭氛围,促使生命获取家庭的滋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对学生实施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因此,高校在融合自身学校的教学现状外,要通过诸多渠道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这样做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生命存在的意义,以此更加敬畏生命、构建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蔡亚平.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J].教育探索,2012(11).

平安高校智能化建设需求分析 篇10

1 建设智能化平安校园的意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求知者的天堂, 校园安全牵动着社会的每个人。建设“平安校园”, 利用校园智能化系统中的安全防范系统, 对校园环境、人身财产及重要设备进行安全保护, 是使学校有一个安全、方便、舒适与高效的工作环境的必要保证。通过人防、物防、加技防的高科技治安防控体系, 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校园智能化安全防范, 是指通过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安全防范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及为事后取证提供证据, 是整个安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智能化校园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通过技防的手段可以及时通知安保人员到达现场, 以人防的方式达到保护校园安全的目标。

2 校园安全隐患分析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 始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校园里也会出现物品被盗、打架斗殴、校内飙车、饮食卫生等等不安全因素。

2.1 偷盗。

据了解, 学生物品被盗是校园安全最为令人担忧的因素。现金、手机、电脑在宿舍内不翼而飞, 还有自行车, 甚至老师的钱物在办公室里也频频被盗, 偷盗者手段别出心裁。

2.2 人身安全。

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场所, 校外人员出入校园司空见惯, 不仅增加了校园防盗的工作难度, 更有甚者社会人员校园内滋扰师生, 发生恶性人身侵害事件。加之有些学生夜深归寝, 这些都是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

2.3 餐饮卫生。

食堂是大学生用餐的主要场所, 但每逢下课高潮, 食堂总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 因此校园内及学校周边的餐饮摊位小吃便成为学生的另一种选择。因此膳食安全问题也是校园安全工作之一。

3 安全防范的作用

安全防范系统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 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构成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安全防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

3.1 防范。

实现校园安全, 首要问题是“防”。也就是说, 安防系统的作用是监督不安全行为使之不可能发生或在罪犯企图犯罪时就能察觉, 从而采取措施, 阻止犯罪的进一步发生。

3.2 监控。

定期或随时向管理者提交防范区域环境状况及人员活动情况报告, 保证授权出入人员的自由出入, 限制未授权人员的进入, 对暴力强行闯入行为予以报警。

3.3 报警。

当发现安全受到破坏时, 系统应能向安全防范控制中心和有关地方发出各种特定的声光报警, 并把报警信号通过网络送到校外公安部门, 以通知相关部门出动警力进行人为控制。

3.4 监视与记录。

平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所监视范围的情况并进行记录。在发生报警时, 系统应能迅速把出事的现场图像和声音传送到安防总控中心进行监视, 并实时记录下现场情况, 为事后取证还原现场。

4 高校安全防范建设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智能化平安校园的目标, 必须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安防工程的建设。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4.1 校园视频监控

高校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 而且都很注重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 绿地、水域、运动场, 各种楼宇分散其中, 学子们在花园般的校园中学习生活。校园布局一般分为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食堂及商业等公共生活区, 有的学校还有方便学生家长住宿的宾馆等。对校园环境的监视主要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的设置应达到以下要求:

4.1.1 校园环境的视频监视。

在各个主要通道口架设高清球形摄像机, 对校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如学校门口是进出校园的主要通道, 选用高清球机可有效监视进出学校车辆情况, 也可及时了解校门口动态。利用摄像机对自行车库进行重点监控, 防止自行车偷盗事件发生, 如有发生也便于取证。

4.1.2 学生宿舍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人员密集的学生生活区, 要求视频监控系统能监视到学生出入的主要通道, 如在每栋宿舍楼的单元门入口处安装摄像机或在每组宿舍楼群的出入口处安装摄像机, 用于观察出入学生宿舍人员的情况。如有需要也可在走廊、楼厅等处安装摄像机, 但监视范围不包括宿舍内部, 避免侵犯学生的隐私。

4.1.3 公共生活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食堂、商业街这样的公共生活区, 也是人员密集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校园的多个区域, 也应纳入校园整体环境监控布局。如对食堂售饭窗口进行视频监视, 用于观察窗口排队人员的密集度及售饭状况。另外, 对食堂后场的主要场所也要安装摄像机, 加强对食堂膳食加工操作的管理, 以提高膳食卫生质量, 吸引学生。同时对校园内的餐饮摊位周边安装摄像机, 以监督提高周边的卫生环境。

4.1.4 教学办公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教学楼、办公楼, 人员流动性也很大。一般教学楼里除学生上课的教室外还有老师办公室, 且教室里都有电脑等电子化教学设备, 因此也必须进行监控。在每幢楼的入口处及电梯轿厢内安装摄像机, 还要监视每个层楼的楼梯口及公共走道, 以观察出入教室、办公室的人员动态。

4.1.5 校园内宾馆的视频监控。

应参照公安部对宾馆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执行, 同时将主要观察点视频信号接入学校整体安全防范系统里。

4.2 入侵报警设置

当有不安全因素发生时, 入侵报警系统可以发出警告, 可以启动照明系统, 可以联动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录像, 并向安全保卫部门发送报警信号。

在对教学办公区进行视频监视的同时, 在每幢楼的入口处安装报警探测器。同时对如财务室、实验室等室内存放电脑或其他贵重设备的地方, 对其门窗要进行控制, 安装幕帘或挂壁式探测器, 室内空间安装壁挂或吸顶式探测器, 并与相应的摄像机进行联动。

4.3 巡更系统

高校校园面积大, 有些地方可能少有人员去, 但这种地方却往往会成为安全的死角, 因此合理的巡更路线设置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对校园保安人员的管理, 对保证校园安全将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根据校园区域环境条件, 在校园多处安装巡更开关点, 特别是人员密集处和人员稀少处。保安巡更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区域巡更处, 触发巡更开关点向系统管理中心发出“巡更到位”的信号。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 指定巡更点未发出“到位”信号, 该巡更点将发出未巡视状态信号, 并记录在系统管理中心。

对于巡更时间、路线的设计, 系统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调整, 让“人防”更为灵活, 加强安全防范系统的主动防范作用。系统还可联动摄像机对巡更点状态进行监视和记录, 便于管理中心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4.4 校园安防系统管理模式

校园安防系统应能独立完成视频监控及预警功能, 也能满足监控存储及联动等基本要求。

4.4.1 统一管理、分级授权

集成后的视频监控系统由一个总控中心平台和若干个区域分控中心组成, 实现系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分级授权使用。各区域视频监控分中心原则上只对所辖区内的监控点具有操作权限, 总控中心出现任何故障时不应影响其他分控点的正常使用。

4.4.2 报警联动要求

4.4.2. 1 提前预警

安全防范系统不仅要满足视频录像及事后取证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应有一定的预警功能。当安全受到破坏时, 安防系统应能在中心平台和有关地方发出各种特定的声光报警, 并把报警信号通过网络送到相关安防部门。使有关部门能根据预警信息采用适当措施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 而不影响学校的安全。

4.4.2. 2 报警联动

在发生报警的同时, 系统应能迅速联动报警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动作, 打开出事现场的照明控制, 联动现场摄像机跟踪并把出事现场图像和声音传送到安防中心进行监视, 并实时记录下来。

4.4.2. 3 为应急指挥服务

视频监控系统应联动安全报警系统, 出现紧急事件时能够快速及时的通知学校及教育、公安等上级监管部门, 以满足应急指挥需要。

5 平安高校智能化建设展望

平安校园建设监控点较多, 如此大规模的监控图像, 单凭监控中心值班人员, 是难以兼顾的, 往往都是事情已经发生, 才去查看相应的视频, 仅仅作为案件的回顾, 而不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进行控制, 减轻损失。在建设智能化系统时可采用智能预警及跟踪功能, 可确保及时发现隐患, 并在有人闯入校园后, 能实时跟踪闯入人员, 使非法闯入人员无处可藏。

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报警通知提醒, 监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学校安防状况, 不再需要整天待在监控机房里目不转睛盯住监视屏幕。手机短信支持可视化技术, 可将实时视频、报警事件等信息发送到监管人员的手机里, 短信同时附有视频链接, 通过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安全防范系统还需要考虑智能化其它子系统的接入, 如进出口管理系统、门禁控制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 从而实现系统间的联动及统一管理, 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安防监控系统, 为“平安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要:从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校园安全隐患的分析, 提出“人防”加“技防”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安全防范系统对校园安全的作用, 并详细分析了校园安防监控各系统前端监控点的分布思路, 以及建设多级架构的安防监控中心, 在总控中心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及远程监控。同时展望了在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中如何提高“人防”的工作效率, 通过将各子系统有机联动控制, 实现完整的智能化校园安防监控功能。

关键词:平安高校,智能化,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入侵报警

参考文献

[1]周晓军.浅谈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2 (6) :168-171.

[2]刘增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职教“智能化校园”[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8) :22-25.

[3]邵雅文.GB/T29815:为校园安防架设“门槛”[J].中国标准化, 2013 (7) :31-32.

[4]安力.高校校园安防系统规划要素[J].安防科技, 2010 (4) :41-42.

[5]张俊力, 蔡晓东.基于人防和技防的综合性常见校园安防事件的管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30) :444-444.

[6]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

上一篇:观演关系下一篇:本土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