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需求

2024-07-18

不同需求(精选12篇)

不同需求 篇1

中兴:力推高端商务机

在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看来, 中兴在此次MWC上推出的Grand Memo将是又一巅峰之作。根据给出的硬件参数来看, 该款终端定位为高端商务人士, 而且还整合了中兴在软件应用、UI操作界面、安全防护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此外, 这款产品被中兴定位为“巨屏”, 不过, 中兴为其研发了专门针对达屏手机的单手操控触控键盘。然而, 这款产品值得留意的是, 其采用的是高通骁龙800处理器, 后者被认作是2013年终端产品的主流芯片之一。

与此同时, 中兴通讯还与西班牙电信运营商Telefonica发布全球首款搭载火狐系统的智能手机, 命名为ZTE Open。这款产品定位于喜爱尝试体验新技术的年轻人, 以及首次购买智能手机的消费者, 并将在南欧和拉美首发。

诺基亚:为功能机引入Lumia体验

诺基亚推出的四款终端, 从其定位上来看主要是针对Lumia和功能机两款产品线的补充。与此同时, 诺基亚还宣布HERE位置服务也将开放给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机型 (包含非诺基亚品牌) 。

诺基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洛普表示:“我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合理的价格, 并基于此来重塑移动手机市场的竞争态势。”

值得留意的是, 诺基亚将lumia的体验引入了功能机301, 使得后者能够拥有Lumia系列的滤镜功能, 为用户增加趣味影像体验。

三星:多项“王牌”产品亮相展台

三星此次参加MWC展示了兼具便携与大屏体验的三星GALAXY Note 8.0、开源操作系统Tizen、支持TD-LTE4G网络的智能终端、致力于解决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三星企业市场计划, 以及安卓平台上首个工作与娱乐并存的安全解决方案KNOX等产品。

华为:打造网络接入速度最快终端

华为为此次发布的Ascend P2增加了LTE Cat 4技术这项卖点, 其使得整个机器的最大下行速度达到了150Mbit/s, 打造出了所谓“全球网络接入速度最快的智能手机”的概念。据了解, 该款手机除了支持NFC近场通信外, 还搭载了极速分享、智能省电、快速充电、多屏分享等技术。针对不同国家的用户, 华为的手动色温调节技术可以适应不同色彩需求。此外, 华为Emotion UI也在安全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设计。

:产品涵盖初中高不同人群

此次, 宏展示了涵盖初中高端产品, 并搭配AcerCloud云端应用共同展示。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使用经验, 满足其使用需求。据悉, 产品将于2013年第一季度陆续上市。其中, Liquid C1采用的是Intel凌动处理器, 并且内建AcerCloud同步更新计算机上岗编辑完成的文件文件, 而且可以跨区四频接收2G及3G讯号, 是针对跨国移动或经常出差的商用人士推出的产品。Liquid E1则突出了其零秒差拍摄的功能, 具备可连拍4、8、16张等模式, 并且设计了新的用户接口Float Caller, 使得来电不会干扰原本屏幕播放的视频画面。此外, 针对入门级用户, 推出了Luquid Z2, 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较好地满足了常用功能的需求。

Red Bend联合三星展示TRUE解决方案

Red Bend在此次MWC上展示了其移动软件管理方案如何帮助OEM厂商和运营商实现新的创收机会以及如何管理智能手机、车载和联网设备, 同时提升企业、消费者和汽车客户的移动安全。

在智能手机领域, 2013年, 三星成为Red Bend的会展客户, 双方共同在三星Galaxy S III智能手机上展示Red Bend BYOD的TRUE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移动设备厂商和服务供应商创建和管理“受企业信任”的双重角色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供员工使用。

此外, Red Bend还展示了, 如何管理智能手机、车载和联网设备的解决方案, 并且贯穿在IBM和阿尔卡特-朗讯等企业的展示中。

不同需求 篇2

一般提到邮件群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垃圾邮件,广告邮件。曾经有这么一个调查,当调查人问受访人:“你认为什么是邮件群发呢?”几乎90%的人第一句话就是:“邮件群发?哦,你说的是垃圾邮件吧!”

不难发现,至今还有很多人对邮件群发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在提倡环保的今天,电子邮件在网民的日常应用工具中是最为频繁的了。假如有人说你发个邮件给我,邮件这个词已经不指纸质邮件,而是指的电子邮件(即E-Mail)。近几年,随着大家使用电子邮箱的频率增加,让不少急功近利的商家将营销广告邮件以“地毯式”战略,炮轰网民电子邮箱,从而以至于很多人一提起邮件群发,就会即刻联想到垃圾邮件。

笔者通过走访国内数家专业邮件群发服务机构,发现其实技术上的电子邮件群发指的是将邮件通过邮件平台,群发给有需要的人。根据邮件群发的应用,我们来盘点一下各行业对电子邮件群发的需求大致分几类:

1、电子账单的应用,网上营业厅的普及,金融、电信、运营商等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此类需求主要在于高频率,大批量,高精准,对邮件时效性以及送达率要求极高。

2、媒体,大型网站,沙龙式企业等等以会员为链条进行主要业务,此类需求主要在于会员身份验证,企业信息发布,电子杂志的发送,针对性以及可订阅性强。

3、咨询,管理,咨询类企事业应用的迅速崛起,展会的推广,课程的编排,此类需求主要在于不定期,大批量发送,邮件回执率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4、邮件营销推广。邮件营销是传统营销的延伸,新世纪各个层次各类型企业网络推广的一个主要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应用,都可以看出,邮件营销广告还只是邮件群发需求中的其中一方面应用,更多的邮件群发需求来源一些精准性的邮件投递,而这种投递随着人们对于电子邮箱的普及也越来越强烈,甚至已经成为必备品。注册了网站,没有收到注册信,对于网站以及用户都是不可容忍的;客户订阅的电子账单,每个月没有按时发到客户的邮箱,很容易引起业务的纠纷;电子杂志,简历投递,都不能按照指定时间送达,恐怕也会引起客户的投诉。而对于大型的邮件群发服务商,一般会对客户做分级处理,分而治之,资源分配,黑名单申诉等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操作,从而保证最好的效果,所以那些认为邮件群发没什么区别,真的是大错特错了。像U-Mail邮件群发平台就是一款在大量邮件群发的基础上能保证邮件投递精准度的群发平台。U-Mail邮件群发平台作为一款长期致力于精准投递的群发平台,首先其拥有国内最大的公众发送平台许可能力。作为国内首家专业邮件群发平台,U-mail所群发账户全部都可以以企业域名为后缀,日处理邮件数可达到千万封。U-Mail群发平台对精准度的保证手段是多方面的,除了本身平台的稳定性以及技术,U-Mail还联合国内外知名的邮件系统运营商、邮件厂商、反垃圾厂商形成白联盟通道,每一封U-Mail平台发出的邮件都是有特殊标识的,这个标识不会对邮件内容有任何影响,但却大大提高了邮件投递的精准度,U-Mail一般能向用户保证90%以上的传达率,而要知道,市面上一般的群发平台,能做到60%的送达率就已经很不错了。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作为邮件系统厂商,U-Mail了解邮件的运作机制,作为中国最大的邮件系统供应商之一,U-mail深刻了解顾客的需求,真正从技术上解决群发投递精准率的问题。

保险应满足不同人生阶段需求 篇3

汇丰保险在我国香港地区可谓非常成功。自2004年起,其寿险业务便稳居香港市场头把交椅,今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达三分之一以上。汇丰保险还占香港强基金(MPF)市场份额的30%多。

作为汇丰在内地的合资寿险公司,即将开业的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又将如何复制它们在香港的成功?发展模式会有所改变么?内地市场又有何不同于香港的困难?内地的保险消费者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汇丰人寿CEO老建荣先生。

香港成功的银保模式最值得借鉴

要谈汇丰保险,不得不谈到它们的银保业务。特别是在我国香港地区,汇丰保险实行的是“单支柱策略”,其业务百分之百来源于银行保险渠道,特别是依靠其“同门兄弟”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来“攻城略地”,并取得了市场第一的佳绩。

来到内地市场后,银保也同样将成为汇丰人寿的主要业务支柱之一。汇丰人寿CEO老建荣说:“我们非常希望将在海外成功的经验引入内地市场。也希望在与汇丰银行的合作方面,能参照在香港地区的成功运营模式。当然,我们也愿意把汇丰的银保合作成功模式再引入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当中。”

增加代理人渠道“两条腿走路”

有别于在港单一的银保模式,汇丰人寿进入内地后也将同期启动代理人渠道。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汇丰恒生两家银行尚未全面覆盖内地市场的背景下,汇丰人寿此举不失为“变通”之策,可以达到“两条腿走路”的效果。

目前,汇丰已经招募友邦保险前业务总监、来自香港地区的敖宝莲女士主持代理人渠道的发展工作。

老建荣还透露说,未来汇丰人寿的代理人体系也将有自身特色,就是采用代理制与雇佣制“双轨并行”,素质高、业绩好的代理人今后可以转为员工制度营销员。沪港居民保险观念有差异

在谈到香港和上海两地居民的保险理财观、购买保险的意愿、保险产品的选择上有何不同时,老建荣深有感触。

“从我接触的情况看,我觉得上海人看保险比较看一些‘当下’的保障,比较重视在世的时候能有什么回报,个人资产怎么样通过保险保值增值,我的医疗保障是怎么样考虑。但是不太会想到如果自己遭遇不幸,我的家人要有什么样的保障。而香港居民对于生存利益和身后保障都比较重视。”

老建荣认为,如果客户的保险意识还不足够,作为保险公司有责任去教育之。

人生不同阶段需求不同

作为精算师,老建荣本身自然也非常重视自己和家人的保险。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记者,如果他自己发生不幸的话,从经济角度讲,他的家人生活要比现在还要好。

“当然,我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产品也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都是买一些比较便宜的定期寿险和重疾险等产品,最看重的是要有一些保障。当我一路过来,一路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有医疗和子女的教育需求。现在来说,作为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我已经开始实施退休规划了,每个月不断地把我结余下来的钱拿去做养老计划。所以我的规划还是很全面的。”

他认为,每个人规划自己的保险时,最关键是要看自身的具体情况。比如说你比较年轻,你的需求可能不是退休准备金,而是要实现人生的不同价值,或是为你的子女准备教育储蓄。

从保险机构高管的角度出发,老建荣则认为,每一个市场的环境和背景不一样,每一个市场需求的产品也不一样。

“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老龄化问题,现在工作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要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一个预备。第二个看这个市场的社会保障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在内地市场,如果开发和推出一些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尤其是一些医疗方面的产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根据我了解,在内地,普通市民一般的医疗保障还可以,但如果要享受一些高端医疗服务,或是一旦遇上大病、重疾,经济方面还是压力很大,这方面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老建荣还说,其实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并不是说今天卖一个保险就完了。汇丰人寿给营销员的理念和要求是,你要定期了解一下客户的情况,与客户保持不断的沟通,看他的生活有没有改变,收入有没有改变,收入和支出是什么样的比例,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情况来更新他或她的保险规划,这就是汇丰提倡的“财富人生规划”的概念。

不同需求 篇4

传统上, 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 只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其直接后果往往是越到供应链上游需求越不稳定, 导致“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的产生, 最终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 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 削弱了其整体竞争优势[1]。为了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达到供求双赢的目的,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VMI) 作为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VMI是一种供应链战略, 指的是上级供应方管理下级订货方的库存, 从广义上来说, VMI可以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库存补给责任, 从而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缩短库存周转期, 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1 问题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三个零售商 (A、B、C) 的两级供应链模型。零售商的需求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供应商采取 (S-1, S) [2]补货策略, 即每发生一次需求, 立即补货。当供应商库存过低, 供应能力不足, 将导致零售商缺货损失;当供应商库存过高, 将导致一定的库存成本上升。由于地域、目标市场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零售商具有不同需求优先级, 即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用具有一定的差别。有必要针对不同零售商设定不同的需求水平点, 满足一定的零售商服务水平, 使供应链整体的缺货损失费最小化。本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供应商的库存以及设定每个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

2 符号设定及模型的建立

2.1 符号如下:

(1) I—————供应商的最大库存量; (2) P1和P2————零售商需求水平点: (a) 当库存降至P2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B零售商的需求, 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到库存水平再次超过P2。 (b) 当库存降至P1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零售商的需求, B、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至库存水平再次超过; (3) λa、λb和λc—————零售商年平均需求率 (需求满足泊松分布) ; (4) L————需求提前期; (5) Pa、Pb和Pc————A、B、C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根据需求直接从现货中得到满足的百分比计算; (6) F————单位年库存持有费用; (7) Fa、Fb和Fc————A、B、C零售商缺货损失费; (8) E————每次补货的补货费用; (9) EC, EC1, EC2, EC3—————年总费用、年库存维持费、年补货费、年缺货损失费的期望值。

2.2 模型建立:

假设供应商在T时刻的库存水平为I, 当[T, T+L]时段内发生的总的需求量不小于时, 在T+L时刻的C零售商的需求将被积压, 导致该零售商缺货。因此, 可按照式 (5) 计算C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

设随机变量t1为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1<L且在[T+t1, T+L]时段内的A、B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2-P1时, 将无法满足T+L时刻发生的B零售商需求, 导致其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1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3]。因此, B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设随机变量t2代表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2<L且在[T+t2, T+L]时段内的A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1时, 在T+L时刻发生的A零售商需求将不能被满足, 形成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2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因此, A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3 仿真

本文通过仿真分析, 采用事件调度法[4]来验证以上计算A、B、C零售商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假设已知A、B、C零售商的年需求量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 则对应的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首先产生3个数组Wa、Wb和Wc, 其中各元素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 代表相邻的需求发生的时间间隔。所有时间间隔累计相加后得到各需求的发生时间, 又由于提前期是一个已知常数, 可以确定每次的补货时间。A零售商需求、B零售商需求、C零售商需求及补货事件的处理流程如表1所示。

仿真结果详见表2。

4 参数灵敏度分析

由式 (4) 、 (5) 、 (6) 、 (7) 知参数I、P2、P1是影响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决策变量。表3是在初始值基础之上保持其他参数不变, 变化其中一个参数时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值。通过比较了解各参数对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影响。

本例中各参数的初始值为λa=4.62、λb=3.78、λc=3.39、Fa=4000、Fb=1000、Fc=300、L=0.5、F=500、E=2000。

对比发现: (1) 当I上升时, Pa、Pb和上升, EC先下降后上升, 即当供应商最大库存量定的比较高时, 能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减少缺货损失费。而库存不能定的过高, 否则会引起库存费用过高。 (2) 当P2上升时, Pa不变、Pb、Pc下降, B、C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上升, 年总费用随之上升。 (3) 当P1上升时, Pc不变、Pa上升、Pb下降, 年总费用先下降后上升。

综合来看, 制定合理的I、P2、P1能有效降低年总费用。

5 案例演算

某供应商的某种商品由三个不同的区域零售商销售, 区域的差异决定了三个区域的缺货损失费不同。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的单位年库存维持费用为1200元/件·年, 每次的补货费为100元。三个零售商的的年平均需求量分别为λa=1.96、λb=5.89、λc=8.27, 缺货损失费分别是Fa、Fb、Fc。由第二部分给出的算法, 我们可计算不同I、P2、P1组合下的年库存总费用的期望值, 基于枚举法获得I、P2、P1的最优解。表3给出了不同缺货成本Fa、Fb、Fc下新策略与原 (S-1, S) 策略的最优解。

由表4得知, 当A、B零售商的缺货成本足够大时, 新策略的年库存总费用较低。通过预留存货来供应A、B零售商的需求, 使得对A、B零售商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并且降低了A、B零售商的的缺货损失费用。

6 结语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环境下, 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必须的库存补给责任, 一方面要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要降低整个供应链总费用, 从而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本文研究了一个供应商三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 提出了在面对零售商的不同需求等级时, 制定零售商的不同服务水平, 着重研究了服务水平的计算方法, 运用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参数灵敏度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案例表明模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不足的是对于供应链费用的计算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运输、发货等费用以及具体的发货方式对总费用的影响。

注:提前期为半年即L=0.5.

注:当P2=0, P1=0时, 新策略等同于原 (S-1, S) 策略.

摘要:VMI环境下, 考虑到具有不同需求等级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不同, 建立了当库存降低到一定需求水平点, 优先满足缺货损失较大的零售商的需求保障策略。在满足零售商一定服务水平的约束下, 确定针对不同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最后运用仿真对计算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用案例演算说明了模型实际意义。

关键词:VMI,需求控制水平点,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成.供应链管理下的VMI模式探讨[J].物流IT, 2001, 19 (6) :29-30.

[2]马士华, 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张波.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不同家庭生殖健康需求调研报告 篇5

调研报告

目的:了解我市育龄家庭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的现状和需求,为市政府在率先探索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过程中制定有关促进生殖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2009年以来,到市站采取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道疾病诊治和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的病历档案资料,调查内容包括: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利用和需求状况。

结果:1.渴望掌握避孕节育知识,了解现行避孕节育政策,获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权利;多数人希望提高技术服务质量,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获得规范的术后随访服务;意外妊娠和多次人工流产人数呈上升趋势。2.准生育群众对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免费政策、免费项目不够了解占大多数;渴望得到遗传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占大多数;部分人认为出生缺陷干预是计划生育的一项强制管理工作。3.大多数已婚群众结婚一年内渴望生育理想的孩子;一年以上不生育人群渴望得到专业治疗或借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生育子女;多数不孕群众认为得不到规范的治疗。4.男、女生殖道炎症患者明显增多;宫颈肿瘤和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看病贵、看病难仍是制约农村生殖健康的关键因素;更年期以上妇女生殖道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增多;男性健康保健服务、随访服务、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等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大多数育龄家庭希望通过便捷的方法、低廉的价格获得生殖健康服务。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避孕节育、出生缺陷干预政策的认知度,提高自我参与意识;逐步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的生殖健康教育模式;针对目标人群的薄弱环节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2.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以市站为龙头,充分利用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生殖健康援助行动项目”固有荧光早期肿瘤诊断仪、蓝氧生殖道治疗仪的诊治优势,选择3-5个服务条件好的镇计生服务中心,从市站抽调技术骨干,长期或轮流到基层开展规范的门诊咨询、健康指导、疾病诊治及随访服务,或从社会上聘请一批知名度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临床医师充实到镇级计生服务中心,加强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

3.加强阵地建设,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培养更多的男、女生殖健康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比较规范的不孕不育专科,不断提升生殖健康服务水平,提高不孕不育患者的生育率,提升幸福指数。

4.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育龄家庭档案,实现规范管理;提高避孕节育有效率,较少人工流产率和重复流产率;提升出生缺陷干预人群的履盖面;鼓励和推动男性参与计划生育;深入镇、村,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逐步开展男性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工作。

不同需求 篇6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层次过于单一,不仅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并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这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完善和发展主板市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必将大大拓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发展历程回顾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前期,市场结构层次还比较丰富,既出现过自发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和有组织的柜台交易,也有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方性或区域性的交易市场,但由于其发展不规范,蕴涵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管理层对这些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

1990年深沪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集中交易场所的产生,但交易所以外的柜台交易不仅没有停止,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解决定向募集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和联办分别设立NET和STAQ报价系统。二是部分省市设立的区域性或辖区内的股票(股权证)交易场所;据1998年对18个省市的调查,各地共设立股票(股权证)交易场所41家,挂牌公司520家,总股本约379.71亿股(其中流通股120.03亿股),投资者人数约340万人。三是各地方政府设立的从事深沪交易所联网交易业务以及从事股权证、基金挂牌交易所的证券交易中心,1991年至1998年,各地设立的证券交易中心达29家。

上述场外交易场所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融资和流动性的需求,但由于缺乏统一和严格的管理,监管措施难以到位,蕴涵着极大的风险。因此,从1998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着手进行包括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和证券交易中心在内的五项清理整顿,截止1999年上半年,上述三个层次的场外股票交易清理整顿基本完毕。清理整顿的结果就是形成了目前以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为主的、高度垄断、层次单一的证券市场市场结构。

建立多层次证券 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层次单一的证券市场体系具有如下明显弊端:

一是不利于证券市场规模的平稳扩大。

二是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一方面,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单一的市场层次下缺乏直接融资平台,直接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亏损上市公司退市渠道不畅,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

四是现有市场格局使得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功能高度重叠,既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和市场之间的消极竞争,又弱化了两个交易所各自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潜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正是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分层体系建立的必要性所在。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对发展结构层次丰富的证券市场的最大疑虑是市场监管问题。“一多就散,一散就乱,一乱就收”似乎是中国经济发展制度结构安排的习惯路径。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看,单一的市场结构便于监管,但单一市场结构的最大问题是与“市场化”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证券市场层次过于单一,就不能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融资者的需求,也不利于中介机构的发展。将各类资金、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集中于单一市场,加大了市场的投机性,反而给监管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因此从实际操作上考虑,监管一个市场的成本未必小于监管几个市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以及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非常有必要。

借鉴发达国家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经历了长期发展,形成了集中与分散相统一、全国性与区域性相协调、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了解和研究这些国家证券市场的层次结构状况及其运作特征,对建立我国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美国,证券市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纽约证券交易所,处于美国多层次市场体系金字塔的最上端,是面向大型成熟企业的蓝筹股市场;纽交所内部没有分层,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上市门槛。第二层次,纳斯达克市场,主要面向成长型企业;纳斯达克市场内部进一步细分为全国市场(National Market)和小型资本市场(Small-Cap Market)两个子层次。第三层次,区域性交易所和电子交易市场(ECNs,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Networks);美国有六家区域性的交易所,基本上没有上市功能,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区域交易中心(通过市场间交易系统ITS进行);电子交易市场是一些私营的股票交易撮合系统,大多由财经信息服务公司和网上交易经纪公司建立,主要交易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第四层次,信息公告交易所(BBX)市场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及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BBX是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管理的一个电子报价系统,为3400多只场外交易股票提供实时报价、最后一笔成交价和成交量等信息;粉单市场则由全美报价事务公司运营,为2400余家公司提供交易信息服务;此外大约有一万余家小型公司的股票仅在各州发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在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进行柜台交易。由上述四个层次构成的证券市场体系,为全美3万家左右的公司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

日本证券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及店头市场两个大的层次,交易所及店头市场内部又进一步分为若干层次。日本的证券交易所内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部市场,即主板市场,具有较高的上市标准,主要为大型成熟企业服务。第二层次,第二部市场,上市标准低于第一部市场,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年限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服务。第三层次,新市场,上市标准低于第二部市场,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服务。日本店头市场又称JASDAQ(日本证券商协会公开报价系统)市场,JASDAQ市场内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款登记标准市场,为登记股票和管理股票服务。所谓登记股票是指发行公司符合日本证券业协会订立的标准,申请并通过该协会的审核,加入店头市场交易的证券;管理股票是指下市股票,或未符合上柜标准,经协会允许在店头市场受更多限制得以进行交易的股票。第二层次,第二款登记标准市场,为特则股票服务;特则股票是指未上市、上柜的公司,但经券商推荐有成长发展前景的新兴事业股票。由于JASDAQ市场与交易所设立的新市场上市标准类似,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

由上可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都是多层次的分级市场结构体系,每一层次的市场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都与特定规模、特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一般而言,当中小企业因规模及发展限制还不可能迈入高一层证券市场的门槛时,低一层证券市场则为它们的融资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低一级市场对在该市场交易的企业还起着比较、选择和推荐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营业绩突出企业方有可能被推荐到高一层的证券市场。因此,分层次的证券市场结构不仅适应了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要,而且保证了公司质量,从而奠定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日本的证券市场中,场外交易市场的业务范围要比证券交易所广,其交易额也要比证券交易所大。从交易范围来看,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对象既有大公司的股票,也有小公司的股票;既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也有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既有股票,也有债券。从交易额来看,场外市场承揽了大部分股票、债券的交易。以上这些成熟市场的经验值得我国证券市场认真借鉴和学习。

关于建立我国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的几点思考

证券市场层次完善的标志是:市场细分为多层次市场,不同类型的证券、投资者、融资者、中介机构定位清晰,市场的风险程度、上市条件、监管要求有所差别。同时不同市场之间又是连通的,经营业绩好、发展健康的上市企业可从下一级市场上升到上一级市场,最终形成一个“无缝”的市场。这应该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对现行《证券法》的相关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证券法》实施已有数年,由于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受当时市场发展状况的限制,现行《证券法》总体上不支持、也不利于我国建立和发展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如《证券法》第32条规定,“经依法核准的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应当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第33条规定,“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上述规定不仅将证券交易所作为证券交易的唯一场所,而且将集中竞价交易作为证券交易的唯一方式,从而在法律上排除了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以及在证券交易所内选择多种交易方式的可能性。应该说,上述规定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证券法》的限制,深沪证券交易所均存在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单一的问题。近年来,两所在推进交易制度和方式创新方面都作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如深沪交易所相继推出大宗交易制度等,但因受法律因素的限制,在制度设计上受到制约,影响了制度推行的效果。因此,首先必须对现行《证券法》的相关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如,修改有关将证券交易所交易方式限定为集中竞价交易的规定,允许证券交易所采取其他交易方式;在法律上赋予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方式和制度创新的权利,明确规定证券交易所经证监会批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交易方式和制度的创新;打破法律上的禁区,允许建立和发展现代电子场外交易市场;明确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和功能定位等问题等。

其次,对沪、深交易所重新定位,建立合理的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应是上市标准最高、信息披露最好、透明度最强和监管体制最完善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大市场,主要适于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已步入成长期或成熟期阶段、产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风险较低的企业。

可考虑对沪、深交易所的市场结构和业务内容进行整合。在设计上可借鉴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分工模式,同时参考上海和深圳各自的经济特征和城市定位,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位成中国股市的主板市场和蓝筹股市场,由此将深圳证券交易所现有的上市公司转移到上海市场,从而极大地扩大主板市场容量和集资能力,使主板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场所。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定位为中国股市的“创业板市场”,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

第三,尽快在深圳推出创业板市场。

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是为了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弥补现有证券市场功能上的缺陷而设立的新市场,主要为具有高成长性与高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提供服务。在上市标准的选择上,要先紧后松,即创业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虽然比主板市场低,监管也相对宽松,但仍要坚持审慎原则,严格掌握上市条件和监管制度,待创业板市场运作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放松有关要求。这主要是考虑到:一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历史较短、不完善,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创业板市场是市场的“衍生品”,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因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建立创业板市场是管理层在前两年就做出的重大决策,但由于担心市场风险和负面作用,创业板市场的创立步伐一推再推。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不能因为创业板市场风险大就对其采取否定态度。推出创业板市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正面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其负面的影响,而且,只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创业板市场的负面作用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四,适当组建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发展现代场外交易市场。

我国目前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最现实选择是立足于一些较为成熟、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通过整顿、规范,并实行电子联网,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与主板、二板市场相独立的,统一规则的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如可考虑在对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现有规模较大的产权交易中心改造的基础上设立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标准应比交易所市场、二板市场更为宽松,以便在更广泛层次适应那些无法在主板和二板挂牌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并最终能与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协调互补,共同发展。

第五,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契机,逐步恢复分散性的柜台交易市场。

分散性的柜台交易市场作为整个证券市场体系中最低层次的原始形态,是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正常运作的基础。它不仅为众多无法在上述三个市场挂牌交易的本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处于研发阶段和初创阶段初期的企业)提供股权流通及融资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证券市场体系的发育中将起到试验田的作用。而且柜台交易受地域、交易量、交易者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即使发生某种风险也相对容易解决,不至引发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这样,随着证券交易品种的不断创新,证券市场就能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格局,广泛地吸引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不同需求 篇7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内需,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尤为迫切。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研究,但对中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进行研究的较少。戴飏(2008)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借助《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2003—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刘芳等(2009)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预测了2008—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恩格尔系数会继续下降,但农民的消费仍呈现出基本生活需要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2]。李正明等(2011)以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前提,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寻找扩大消费的空间和妨碍消费扩大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和方式[3]。韩卫刚(2004)指出制约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影响其消费的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差异,要区分不同收入层次,施以不同对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4]。在当前中国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状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农村不同收入户消费现状

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 153.17元(如表1所示),高、中高、中等、中低、低收入户人均年纯收入比为7.95∶7.17∶2.91∶2.01∶1,其中,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7.95倍,差距较大。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差距,高、中高、中等、中低、低收入户人均年消费比为3.18∶1.95∶1.51∶1.22∶1,其中,高收入户是低收入户的3.18倍。从各项支出来看,高收入户远超低收入户,高收入户人均食品支出2 601.79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1.68倍和2.35倍;高收入户人均衣着支出436.50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08倍和3.22倍;高收入户人均居住支出1 731.07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64倍和4.02倍;高收入户人均设备用品服务支出384.65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16倍和3.26倍;高收入户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21.12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03倍和2.95倍;高收入户人均文教娱乐支出722.31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44倍和4.63倍;高收入户人均其他支出177.53元,分别是中、低收入户的2.43倍和4.28倍;由于高、低收入户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差距最大,高收入户是中、低收入户的2.78倍和4.79倍。

再来看不同收入户消费结构差异(如表2所示),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7%,农村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等级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即食品占消费支出比例与收入呈负相关性。高收入户为34.76%,已进入富裕阶段,其他四组恩格尔系数都超过40%,说明这些收入户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其中低收入户恩格尔系数为47%,还处于小康的低水平阶段,高收入户比低收入户低12.24个百分点,说明高、低收入户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也与收入等级呈现负相关;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支出比重与收入等级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即收入等级越高,消费比例越高;除了中等收入户,其他各收入户居住支出比重与收入等级呈正相关;衣着、设备用品服务支出比重基本上与收入等级无关,比重值比较平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5]。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三、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一)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构建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计算分析应用源于经济学家Lunch提出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6],其具体数学模型为:

式(1)中i为商品或劳务的种类,V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Pi为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Y表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PiX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βi为消费者的收入除去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后的余额中追加用于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0<βi<1,0<∑βi<1,∑PiXi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

将(1)式整理后得:

令∑αi=∑PiXi-∑βi∑PiXi=∑PiXi(1-∑βi),可得到∑PiXi=∑αi/(1-∑βi)

从而得到对第i类商品(或劳务)的基本需求为:

(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检验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农村五种收入户2009年人均年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数据,运用ELES模型,以年纯收入为自变量,食品、衣着等为因变量,借助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回归分析,各年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以及t检验值如表3所示。

注:tβi为βi的t检验值。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在α=0.05的显著水平下,各类消费的回归方程均通过F检验,解释变量也均通过了t检验。并且各项R2值都在0.980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同时,2009年各项消费支出方程的斜率均在0和1之间,符合模型中关于0<βi<1的要求。所以,笔者使用ELES模型对中国农村不同收入户消费支出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四、中国农村不同收入户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一)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如表3所示,中国农村居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87,说明农村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00元,消费增加48.7元,储蓄增加51.3元。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居民更愿意通过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抑制了中国农村消费需求的提高。在各类边际消费倾向中,食品(0.139)位居第一位,即在增加消费的48.7元中,用于增加食品的最多,农村居民仍把食品改善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类别;居住(0.124)位居第二位,说明农村居民在温饱满足后就考虑房屋的建筑与购买,居住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交通通讯(0.069)与文教娱乐(0.054)分别位居第三、第四位,说明随着纯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注重出行与交流的便利,也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医疗保健(0.033)位居第五位,说明农村居民由于收入的约束,对自身的健康尚不够重视;衣着(0.029)、设备用品服务(0.026)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说明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加后,用于服装、衣料、鞋、袜和耐用消费品、家庭日用品及家庭服务方面的支出较少。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如表4所示,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775,即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有77.5%用于消费。从各收入户来看,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有规律的下降态势,这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由此可以推导出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户。进而可以引申出,如果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集中在少数高收入户,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从而出现消费需求不足。农村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高达1.52,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只有0.608,前者比后者高出91.2个百分点,相差2.5倍。较大的平均消费倾向差距一方面说明农村不同收入户对消费需求拉动作用的强弱不同,另一方面说明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二)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ηi表示弹性,根据公式ηi=βiY/Vi和已知数据可求出中国农村居民需求收入弹性(见表5)。2009年,各收入户各项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0小于1,表现出缺乏弹性的特征,如果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各收入户将会增加各类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各项需求收入弹性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即对应于每一项商品或劳务,弹性系数大小与收入高低呈正相关,收入越低,弹性系数越小;收入越高,弹性系数越大。具体来看,交通通讯弹性最高,农村居民对交通通讯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的变动反应最为灵敏,当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时,会大幅增加对交通通讯的消费。文教娱乐的需求收入弹性位居第二位,说明农村居民对文教娱乐日益重视,在收入增加后,在满足交通通讯后,就会满足各类教育、文化娱乐、书报等消费。居住位居第三位,这符合农村传统的消费习惯,即不论吃、穿如何,只要有经济能力,就喜欢面子工程,即建房子,故居住支出对收入的反应比较灵敏。家庭设备、衣着弹性较低,说明衣着、耐用消费品和家庭日用品消费对收入反应不灵敏,这些消费对农村居民而言属于生活必需品。医疗保健弹性位居倒数第二位,这是由医疗保健公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农村居民一部分医疗保健是通过公共医疗得到满足的,故医疗保健表现出必需品的特性。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最低,即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受收入变动的影响最小,符合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特性。

(三)基本需求支出分析

基本需求支出是指为了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对物质产品和劳务所需的基本消费量的货币支付能力,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即式(5)中的PiXi。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都高于基本需求支出,说明农村居民各项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从不同收入户来看,差异较大(见表6)。低收入户各项消费支出都低于基本需求支出,说明农村低收入户各项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同时,中低收入户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其他这四项的支出低于基本需求支出,即中低收入户这四项的基本需求还没得到满足。这说明农村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重,不但低收入户需要救济,一部分中低收入户也需要救济。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基本需求总额估计值为2 827.26元,占同年人均消费支出3 993.45元的70.8%,即农村居民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所需支出占消费支出的70.8%,用于发展和享受的超基本消费支出比例只有29.2%。从各项基本需求占实际消费比重来看,食品比重最高,为79.52%,反映了农村居民对食品的需求还是以基本消费需求为主,刚性最强。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类的基本需求支出比重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第四位,为72.81%、72.81%和71.07%,这与这三大类价格上涨有关,农村居民需要支出更多的货币用于这三项基本需求支出。居住和文教娱乐基本需求支出比重较低,说明这两类消费中用于发展和享受的消费所占比例较高。交通通讯基本需求支出比重最低,为58.66%,说明中国农村居民对交通通讯承受能力较强,也说明交通通讯在农村发展潜力较大。这与前面的弹性分析相吻合,即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这三大类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基本需求比例较小。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农村各收入户收入与消费高度相关,提高各收入户收入会提高各收入户消费水平。第二,中国农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食品、居住、交通通讯与文教娱乐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的支出会不断增加。第三,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有规律的下降态势,且高、低收入户差距较大,说明农村不同收入户对消费需求拉动作用的强弱不同。第四,各收入户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且弹性系数大小与收入水平高低呈正相关。交通通讯的弹性最高,其次是文教娱乐,说明这两项将是农村未来的消费热点。食品收入弹性最低,刚性最强。第五,不但农村低收入户各项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且中低收入户一些基本需求也没得到满足,农村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重。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和享受的超基本消费支出比例较低,其中食品基本需求占实际消费比重最高,交通通讯最低。

基于上述结论,为了提高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收入。如上所述,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较高,收入的提高对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非常强,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胜过各收入户收入的普遍提高。同时也要提高中低收入户收入。这两类收入户对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极大的愿望,但收入的低下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满足。所以,增加这两类收入户的收入,对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不可估量。同时,对于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2.针对农村不同收入户,分层促进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中国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属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所以,发展这两项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较大。同时,要针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提供层次不同的产品,分层促进消费。就交通通讯来说,要加强道路、邮政和网络建设。随着农村居民对电脑需求的提高,对网络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要向农村居民提供便宜、便利的网络服务,既为农村居民致富打开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又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为低收入户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为中等收入户提供出租车服务,为高收入户提供汽车服务。就文教娱乐来说,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学校等的建设,保障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并在农村建立培训中心,促使农村居民形成勤于学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的风气,既可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又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形成收入增加—消费提高的良性循环。总之,交通通讯与文教娱乐消费的增加必然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持久、稳定的推动力。

3.发展食品生产。从消费分类上看,食品消费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且弹性最小,即不同收入户在食品方面的消费都较强,加强食品类生产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用较大。所以,要在农村进一步发展食品生产,并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餐饮服务。同时,要加大在农村食品市场的执法力度,确保农村居民能享用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农村居民储蓄较多,这与当前中国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关。继续推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扩大新农合覆盖范围,简化报销手续,增加报销范围。逐步在农村建立和城镇居民一致的养老制度,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解除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居民才能放心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摘要: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食品弹性最低;农村低收入户各项基本需求都没得到满足,且中低收入户一些基本需求也没得到满足,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重。应提高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收入;针对农村不同收入户,分层促进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消费;发展食品生产等。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戴飏.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3).

[2]刘芳,焦中信,梁保松,李炳军,孔琳.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3]李正明,岳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途径和方式研究——基于农户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J].消费经济,2011,(2).

[4]韩卫刚.区分不同收入层次,启动农村消费[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不同需求 篇8

1 对护士的要求

健康宣教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互动活动。肺结核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悲观、抑郁、恐惧情绪, 护士要学会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教育时机和教育内容;要学会尊重和体贴患者, 真诚对待患者, 对患者的康复要有责任感, 要不断转变观念, 把原来的模式化健康宣教计划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分解成富有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个案, 变原来的填鸭式灌输为与不同需求相结合。

2 护士对患者健康需求的评估

结核患者往往因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极易产生负性的或消极自卑的心理, 使思想负担加重。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治疗手段, 评估患者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初发患者对肺结核病感到害怕, 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 对健康宣教方面的需求范围较广;复发患者又担心不能治愈, 而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特别是反复发作多次住院的患者, 对治疗失去信心, 对健康宣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药物的副作用、检查结果的指导、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较低文化层次患者采用声像制品宣教, 高文化层次患者采用文字为主的宣传材料。对年龄偏大的患者, 加大宣教力度与次数, 对患者家属同样进行肺结核知识的健康宣教, 以帮助患者接受全面的治疗与护理。

3 患者对健康需求的自我评估

健康宣教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 不同的病程、病情的患者, 其年龄、性格、文化、职业、生活方式等不一样, 健康需求也不一致。从我们发放的调查表中发现, 住院的肺结核患者他们都有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愿望, 有的是要求对疾病的基本知识、疾病的检查和治疗、药物副作用、出院后健康指导的了解;有的是要求对饮食、活动、医疗费用预算、医保政策等的了解;更有的则是要求了解当前国内外肺结核病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新疗法, 有否新的治疗药物诞生等等, 因此, 健康宣教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因人而异, 因人施教[2]。

4 重视信息反馈

分析健康宣教中的难点,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其病程长, 服药时间长, 且以年老、文化层次低、家庭经济条件差、农村人群居多, 随之带来一系列健康宣传工作的困难。如:医嘱要求服半年以上的药物, 可患者因多方面原因, 往往不能坚持做到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服药, 一部分患者忽视结核病的消毒隔离工作, 不能正确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结核病的传播;一部分患者对肺结核化疗后的副作用如肝脏损害不理解、不重视, 有时甚至不找医生, 自行终止治疗等等。这些问题常常是护士在健康宣教中的难点, 护士要重点针对认识模糊的问题增加宣传力度, 充分调动患者积极参与的意识, 以增强健康教育的效果。

5 健康宣教模式的探讨

多年来, 我们采用了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 即:不管是初发的还是复发的;不管是文化层次高的还是文化层次低的;也不管是年轻的或是年老的, 有否特殊的心理需求, 我们一律套用模式化的“肺结核患者健康宣教”, 并采用填鸭式的指导方式, 让患者被动地接受我们灌输的有关健康宣教知识, 致使健康宣教的质量、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尽管我们的责任护士反复努力, 可当护士长或院部质控小组的成员作临床考评时, 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甚理想。近年来, 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探讨, 认为传统的模式和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肺结核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有必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首先由护士对住院的每一位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评估, 然后由患者对自己健康知识的需求进行自我评估, 最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知识的薄弱点及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健康宣教实用性加强了, 患者会主动配合工作, 也会高效地把护士指导的内容变为自己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结核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 健康宣教在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中的作用是明显的、是有效的, 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实施健康宣教可以使健康宣教工作更具针对性, 更有实效, 它能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对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 减少复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珍.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5, 27 (2) :131-132.

不同需求 篇9

1 小规模传统经营型农业户信息需求特点及服务策略

1.1 信息需求特点

这一类型农户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事作物种植和家庭饲养且农产品商业转化率较低的农户。这类农户在我国农村占据大多数, 他们一般文化程度较低, 思想守旧, 市场意识、信息意识薄弱。虽然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住上了砖瓦房, 但是信息基础设备投资较少, 接受信息主要依靠邻里亲戚口传和电视、电话。他们的信息需求特点可以总体归纳为:有主观信息需要, 但无法表达其需要的内容, 需求动机不明显。他们对信息作用的认识较为肤浅, 以口传信息为主, 通常无法说出自己需要的具体信息内容或名称, 必须在他人的指导或提醒下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 习惯于向邻里、亲戚打听询问, 通常他们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正确与否缺乏主观辨别能力。他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 很少主动寻找信息,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弱, 不轻易相信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农艺, 只有当他们亲眼看到新事物所能带来相应的收益时, 才会尝试应用。对生产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不去深究考虑, 多凭自己的经验解决。限于文化水平和组织方式等因素, 他们对科技培训不太感兴趣。口传信息的失真和时滞缺点经常导致这类农户贻误商机甚至蒙受经济损失。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他们通常采用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和经营结构, 对科技信息需求不大, 经验在其生产中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他们是信息服务最大的潜在用户。

1.2 信息服务策略

一是发展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公益性信息服务。积极引导科技推广部门、科研部门、图书馆、信息员、“村能人”、“意见领袖”等各类服务主体介入, 借助黑板报、宣传栏、宣传画、技术手册、广播、电视、视频光盘、电话、报纸等简捷、实用、经济的信息载体, 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加大现场观摩和实地服务, 从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由于这类农户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以及外部信息环境条件的限制, 加之网络信息具有无序性特点, 因此不易直接推广电脑和网络入户, 而应该建立村级信息站, 由信息员作为“信息二传手”, 将网络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开展针对性信息服务, 或通过信息员手把手的教导和示范, 逐步引导农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三是多种方式培养个体信息意识。创新和丰富信息传播方式, 开展农户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寓信息于乐”。举办各类物资交流活动, 实现“技物结合”以及信息流和物质流的一体化服务。大力发展教育, 普及文化科学知识, 刺激农户的文化需求, 逐步培养信息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同时, 要组织农户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和社会认同感,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促进信息的双向互动。

2 农产品转化率较高的特色农业户信息需求特点及服务策略

2.1 信息需求特点

此类农户包括规模化粮食种植户、特色种植户和养殖户。他们大多是小学毕业或接受过阶段性初中教育, 有一定信息意识,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领悟力较强。他们的信息需求状态可以总结归纳为:有主观信息需求, 能正确表达其需求内容, 需求动机明显, 有查询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但信息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他们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为:凡是能有效指导其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信息, 无论是口传、文字或多媒体信息, 他们都表示可以接受。他们能清楚说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喜欢什么样的信息类型, 而且都有获取信息的主观能动性。对市场和科技信息的需求较高, 采用什么方法能增产、采用什么销售途径能多卖钱?都是他们最希望知道和了解的。电视、农技推广员、农业专家和农资产品经销商是他们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他们当中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在其信息需求无法通过人际方式获得满足时, 就会产生主动寻找查阅相关资料的动机, 通常会选择到村文化站图书室、书店去查阅相关书籍报刊,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通常他们结合自己的生产经验和查阅到文字信息, 来自身判断信息的可用与否。一旦认定可用, 则会进行书刊的借阅或购买, 信息查询行为至此中止;而当他们不知是否可用时, 则在借阅或购买书刊后, 进一步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向农业专家或科技人员进行二次征询, 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 至此信息查询结束。但由于对信息源的认识度不够, 使得他们往往忽视对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 从而造成信息获取成本的加大。

2.2 信息服务策略

一是采用政府主导、协会或中介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为主。政策鼓励协会或中介机构参与农村信息服务, 形成多元化服务主体并存的信息服务格局。各服务主体要加大对信息的“加工”和“稀释”处理, 即适当增加信息的冗余度, 使农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定的理解基础, 促成信息的有效接收。作为推广机构和科研、大学机构, 要重点加强培训, 为农户提供科技指导和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加大对实用技术资源的开发, 编制出针对性强、语言通俗、易模仿操作的农业培训教程、手册和视频材料, 以赠送或收取低额成本的方式, 在农户中进行传递。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信息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资源传播媒体的优势互补, 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要借助电视、广播、电话、黑板报、传单、手册、短信等传播方式, 开发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二是加强信息化知识及技能培训。选取已具备信息化基础条件的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集中乡镇和信息服务点, 举办系列信息化知识讲座, 组织农民实地观摩和操作使用, 使农户亲身感受信息技术, 引导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专家系统”、“科技110”、“三农呼收中心”和“远程教育”的认识和使用兴趣。还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方式, 吸引农户共同参与, 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三是适当发展现代信息终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加速现代信息终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电视机在农村非常普及的优势, 发展通过“宽带+机顶盒+电视”的IPTV (交互电视) , 或者通过“HFCCable Modem (改造后的有线电视宽带网) +数字机顶盒+电视”的数字电视, 农户即使不具备电脑与网络知识, 只要运用遥控器, 就能把电视机变成多媒体的信息终端, 实现信息的全面查询。四是加强文化建设, 培养信息素养。加大对乡、村文化站 (图书室) 的建设和宣传, 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和学习氛围, 以实用的纸质资源和深层次加工后的电子资源吸引农户, 了解和掌握他们潜在需求, 有针对性的购置资源, 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

3 商品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经营大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及服务策略

3.1 信息需求特点

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 (家庭农庄) 、合作 (合伙) 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4种类型。他们目前在农村所占比例很小。他们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创新意识强, 对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都很强, 具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和良好的市场应对能力, 是目前引领农村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他们不仅是商业信息服务的重点对象, 同时也是为分散性农户提供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信息需求状态可以总结归纳为:不仅有主观信息需求, 能清楚表达其需求内容和需求目的, 而且信息行为频繁, 但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网络、数据库的驾驭能力。他们的信息需求表现为:获取有效信息能力较强, 能有选择地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对生产发展、职业发展或行业发展的信息尤为关注。对文字信息需求较高, 能清楚地表达出信息需求, 有明确的查询目标。大多数人都有市场调查的经历, 并且信息查询行为较为频繁, 对信息源的认知能力较强, 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交流活动, 例如各种交流会、展览或培训班。他们一般不会轻意采纳口传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而是利用从图书、报刊杂志或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 也经常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委托信息服务中介提供相应服务。他们大多数人由于自身缺乏专业信息检索知识, 对现代信息检索工具的应用技能和熟练程度都不很理想, 尽管有部分人有上网发布信息的经历, 但对网络知识较为缺乏。大多不知道使用哪种搜索引擎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 常常无法获得真正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 他们希望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由于对信息渴望度较高, 所以订购手机短信资讯服务的人最多, 但大多对目前信息服务的认可度较低。总体来说, 他们更侧重于带有一定预测性和分析性的增值信息。因此, 他们的信息需求度最高, 也最不容易得到满足。

3.2 信息服务策略

针对这类农户的信息需求状态和特点, 其服务策略应当是:重点采用政府引导、传统和现代方式相结合, 无偿与有偿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3]。一是作为政府, 要加大项目资助力度, 扶持建立“大户”的信息服务平台。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 许多大户仍滞留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水平上, 服务手段较为落后。政府可以采用项目资助方式, 扶持“大户”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站, 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目前许多农村信息服务点, 就是依托于“大户”而开展工作的。二是作为图书馆或专业信息服务机构, 要建立农业大户信息库, 实行跟踪服务。将“大户”作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领头羊”, 对本区域的农业大户进行调查摸底, 掌握基本情况, 建立大户信息资源库。要利用电子邮件、电话或传真, 主动为他们提供文献资源推介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 开展需求评估, 了解他们的需求走向, 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同时, 逐步推进信息素质教育培训[4]。三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目前“大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率不高, 因此加强他们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培训, 使他们不仅掌握数据库知识、检索知识, 而且提高检索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对纸制信息和电子信息的综合利用水平, 从而促使其更好地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四是开展商业化信息服务。随着农业经营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对其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他们对市场、产品、新成果、新技术、竞争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综合性论证的情报需求会越来越多, 同时对各种信息管理软件, 如种养殖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产品监测评估系统等会提出更高需求[5]。各信息服务专业机构要针对这一变化趋势, 加大对综合性竞争情报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满足经营大户的商业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春艳, 赵静, 王玉平.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8) :63-66.

[2]赵素牌.国家农业图书馆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服务策略[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3]陶丽.农户的市场信息需求与供给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8.

[4]盛晏.信息经济学视角下农户对信息需求的困境[J].科技和产业, 2006 (3) :34-37.

不同需求 篇10

关键词:护生,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1]。医学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卫生工作者的国际交流也日趋频繁,这些发展和变化要求护生在掌握通用英语的同时也应具有扎实的ESP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层次护生EPS学习需求的特点,探讨适合高校护生英语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提高护生职业英语技能的竞争力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于2009年5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200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经高考以第一批次本科分数线录取入的五年制护理本科生60人(一本组),以第三批次本科分数线录取的五年制护理本科生62人(三本组),以大专分数线录取入的三年制护理大专生61人(大专组)。在这一阶段,受试对象处于大学二年级第2学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已接近尾声。调查对象中男生3人,女生180人,年龄20~23岁,平均(20.95±0.72)岁。

1.2 研究工具

使用专业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2]。该问卷包括12个条目,从学生对英语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及未来英语学习期望的角度展开调查,以Likert 5点评分方式计分,分别赋值1~5分。本次研究中问卷Cronbach's α为0.81。

1.3 调查方法

作者于课间在教室集中发放问卷,由被试者自填量表,统一指导语,均采用不记名方式,试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9%。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F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层次护生ESP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

a P<0.05,b P<0.01

3 讨 论

3.1 不同层次护生对ESP学习需求特点

问题1是调查学生对外语能力在其日后职业生涯中作用的评价,中立值为3分,3个层次的护生对该项的评分均高于此分,可见护生对外语重要性的认可度较高。但一批本科护生对该项的认同程度显著低于大专生。这可能是由于相比于大专生,本科护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对护理专业的科学性认同度不高[3]。上述心理反映是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但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体验逐渐形成或改变的[4]。可见,通过合理教育干预是可以提升护生对护理专业科学性的认同程度的,护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把自身对护理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学科建设的执着追求热情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具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值很大,对个人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较高的心理行为特点[5],可以从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将迷茫苦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学科建设的积极性。问题2是调查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情况,3个层次的护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评价均低于3分,且大专护生对自身英语的满意度最低。问题3是对大学二年级结束后继续学习外语课程意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具有强烈的外语学习意愿。现在医学院校在学生一、二年级大多只开设通用英语课程,针对ESP的集中教学较少。二年级阶段的护生已掌握一定的医、护基础知识,公共英语的学习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ESP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时期萌发对ESP强烈的学习愿望。问题4是“你是否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专业外语课,如医学英语?”,全体护生对该项的认同度很高。从上述3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生具有广阔的英语学习需求空间,希望在校期间加强对通用英语和护理专业ESP的学习。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大学二年级之后护生ESP学习的高积极性,从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满足学生实际工作需求的角度出发组织护理专业ESP教学。问题5~12,是调查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内容及方法的看法。护生对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技能都很重视,特别是对听说的认同度更高。这与Lepetit等[6]对美国Clemson University医疗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该调查对象也认为应该把外语学习的重点放在口语上。可见护生更多地将对护理专业ESP的学习目的定位在工作的需要上,强调学习的实用性。ESP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7]。在学生的高学习兴趣支撑下,教育工作者将护理专业ESP的教学组织更贴近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护理专业ESP教学的策略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护理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尤其是ESP的学习需求强烈,而医学院普遍采用的是统编的公共英语教材,护理专业的针对性不强。护理教师在课堂大多上只介绍必要的专业术语,难以实现护理ESP的系统教学要求。护理ESP的教学具有广阔的需求空间,但又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学习只有同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成为汲取其他知识的一种工具,学习者的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8]。ESP教学是和学生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使其教学与医学理论及实践课程同步化,实现将护理ESP的学习学为所用,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学习投入。ESP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实用英语交际的能力。ESP教材编排是护理专业ESP教学的关键。通过本次调查可知,学生听说方面的投入不够,这也是其ESP知识技能构成的弱点,教学时应尽量多设计语言场景,提供锻炼英语听说的机会。

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通过本次调查亦看出护生都具有强烈的ESP学习愿望,并具有针对未来工作的英语方面听说需求。在护理ESP的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做好规划和调整,以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8-59.

[2]陈朝晖,姜瑾.对医学专业大学生ESP学习需求调查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103-106.

[3]史娟,韩继明,杨瑞,等.119名护理本科生专业选择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7A):1730.

[4]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6-150.

[5]臧爽.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J].现代医学,2010,38(4):355-357.

[6]LEPETIT D,CICHOCKI W.Teaching languages to futurehealth professionals:a needs assessment stud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3):384-396.

[7]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80.

不同需求 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阶层;需求差异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5-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逐渐失去它的主导产业地位,非农化 成为村庄的一大特色。在社会学领域中,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的结构“到了90年代中后期——定型化的过程开始了”,①虽然很多学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中国社会阶层之间并不是界线分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流动和职业选择有了平台,根据自身的社会资本做出的职业选择就成为说明自身所属阶层的最好依据。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农民问题,政策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振兴当地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自身技能选择不同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成员脱离土地,职业的选择变得多元化,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甚至是价值观,社会资本都显现差距,形成不同特征的群体或阶层。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看作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重点在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以解决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外出打工产生的农村问题和城市病的出现。由于阶层不同,农民在生活习惯、思想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态度与需求也不同。如何协调与满足不同阶层农民的新农村建设需求,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二、不同阶层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状况分析

在陆学艺等人关于中国社会阶层分析的报告中,将当今农村社会分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佣工人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等八个阶层,这八个阶层基本涵盖了农村社会的所有阶层,本文对这一分层结构做了细微的区别划分来具体分析 X 村的社会结构。大体上X村社会阶层由高到低分为上层(农村管理者阶层、乡镇企业的领导阶层、小型企业主)、中层(个体运输户、个体工商户)和下层(农业生产者,打工者)。

作为企业打工者而言,他们的需求是倾向于改变工作,因为在目前的工作中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职业上升空间。在企业打工的多是年轻人,他们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比较安于现状。

“我在乡镇企业工作了快三年了,一直也没有得到提升,可能是嫌我的学历低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够换辆车,说白了我就是想挣更多的钱,然后自己开厂子。我的发展目标是那些小型企业主,我希望可以和他们一样,让收入变得更高,挣更多的钱。”

“我们年龄也都大了,也不指望有什么大的改变了,希望国家能够在新农村建设时,增加农业补贴。我们是不可能出去打工挣钱了,出去也没人愿意要,都嫌年龄大,就希望能够增加种地补贴,然后保持现有的生活状态就挺好的。”

作为乡村的管理者阶层,他们更多地的是关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而小型企业主们更注重自己企业的发展,如何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改善环境。

“我是从事钢材经营的,我雇了有20多位工人,有大半是来自外地,主要是看上了他们的技术,因为本地很少人有这技术,只能从外地高新聘请。现在还想从事其他项目 ,就是没有有技术的工人。工厂多了,污染也严重了,现在主要是环境不好,大企业排放的废气过于严重,小工厂又没有严格要求,污染也严重。还有就是生活垃圾太多,政府不管理,污染水源。这些都是现在村庄面临的问题。我觉得新农村建设挺符合大家的意愿的,希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整治工业污染。”

“我在村里当了好多年村干部了,有时候想改善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但是没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什么事也办不成。现在好了,希望能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将农村按照城镇来建设,村民搬进新楼房,有医院有学校,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从事个体经营的村民对现状满足感最高,他们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问到新农村建设之后会对自身以及家庭的影响时,他们最为担心的是搬进楼房之后是否能够适应,目前的生活方式都已经习惯了,而且生活空间大,比较自在,不是很想搬进楼房。

“我们家从事轮胎收购已经十多年了,在我们家原来的宅基地上重新修建了一个二层的楼房,儿子结婚以后,家里上上下下打点的也都挺好。我们自己家有水井,近些年由于污染水质变差,但安装了净水器,有二十四小时的热水洗澡。我们老两口与儿子楼上楼下分开住,方便又能相互照应。村里好多人和我们家一样都是花了十好几万万新盖的房子,住起来舒服方便,又有院子可以放置货车和其他杂物,搬进楼房,地方太小,觉得比较憋屈。”

总体来说,不同阶层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不尽相同,在访谈中还有很多人对新农村建设没有实质性的理解,导致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态度。

三、 从社会分层角度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一)工业带动发展,稳定上中层。

X 村社会上层的人数不多,主要乡镇企业领导阶层、小型企业主、农村管理者构成,他们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虽然他们不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农村较为稳定的成员,他们依靠对市场发展的把握,借助乡镇经济环境,率先实现小康状态,是农村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消费力量,他们期望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扮演领导、动员、协调的角色,是构建完整、和谐、稳定的乡村生活和秩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和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企业主自身的能力不能完全应对,没有技术就没有前途,是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难题。小型企业不能扩大规模,经济就不能有进一步发展。政府优化产业结构,以工业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创业者的信心。扶持小型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强信贷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

对于中间他们由从事个体运输、个体工商户组成的中层成员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定型,生活环境的舒适、发展空间增加才是更为关注的重点。他们是村里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市场风险。政府要针对地区特色和优势以及乡镇经济优势制定详细的经济发展规划,为中间阶层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上层与中层社会成员关注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在访谈中,增加教育机会对环境污染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被列为最重要的需求,教育消费在过去一年中是家庭的最主要开支之一。在这一阶层中,空闲时候的活动,除了朋友聚会、走街串巷、上网、打牌之外,有很多人更愿意有时间去爬爬山锻炼身体,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人们更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发挥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职能和作用。

(二)确保农民不失业,保障下层利益。

新农村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在企业打工的人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下层成员,相对其他阶层来说收入较低且提升机会很小,关注他们的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下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收益的增长问题,即如何从农业生产中获取更高的收入,以及如何在农村寻找到更多的收入来源。在新农村建设中,调动这一阶层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决社会下层面临的如何增加收入,或者改变职业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二是运用技术、生物、信息知识发展“立体农业”,在本地自然资源和已有的特色产品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扶持、能人带头,发展“一村一品”,创造品牌优势。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③“要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活力、追求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保护优势阶层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这将有助于增强农村社会全体成员的致富的信心。同时一也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阶层的利益,调动弱势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村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搞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遇到一些新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阶层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利益需求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众口难调”,如何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党和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阶段农村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分析,找出各阶层的所想所需,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阶层和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策略措施。本文局限性之处在于,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参考不够,有些分析还不够深入,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注释:

①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陆学艺.当代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③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刘成斌,卢福营.非农化视角下的浙江农村社会分层[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5]陆学艺.当代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6]陆益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2006CGSS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7]郝勇.农村社区建设: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J].四川日报,2008(4).

[8]温立新.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200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4074

不同需求 篇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户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并且需求总量不断攀升, 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社会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2008年以来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达到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目的。由此可见, 国家已经把信贷作为支持“三农”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普遍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其约束情况, 达成了农户贷款难是我国农村金融面临主要问题的共识。[1~5]造成农户贷款难的问题除了自身的相关影响因素如年龄、教育程度和生产经营等特征外, [6,7]农村土地和房屋不能作为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才是造成农户贷款难的根本原因。[8]当前的抵押担保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9,10]此外,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我国金融体系对农村提供的服务不足, 包括交易信息、成本以及风险等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融资规模和范围, 进一步加剧了农户融资问题的严重性。[11,12]在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的情形下, 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和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则满足了那些不被正规金融机构所接纳的信贷需求, 在资金的提供上与正规金融机构产生了互补性。[13,14]

然而, 现有相关研究大部份局限于中观或宏观角度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和约束进行分析, 对一定区域内的农户也仅仅从整体层面出发, 而对不同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和约束分析较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了农户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为了准确把握农户需求的变化, 我们从农户信贷选择等角度出发, 利用陕西渭南农村地区的调研数据, 考察不同资产类型农户信贷需求和约束程度大小, 并探寻隐藏在农村经济问题背后阻碍农户信贷需求实现的深层原因, 以期能为渭南当地农村金融约束问题的解决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信贷需求

1. 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由课题小组2012~2013年对陕西省渭南10区县的调查所得, 选择陕西渭南作为调查区域, 主要是考虑到渭南在陕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渭南处于陕西省关中地区, 根据2013陕西统计年鉴, 2012年, 渭南生产总值达到1153.80亿元, 位于陕西省11个市区中第六位;农业占比15.61%, 排在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只有6602元, 仅排陕西省第七位。我们对渭南的白水、富平、大荔等10个区县农户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52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3份。各区县问卷最高占比为13.84%, 最低为7.23%, 农户样本能够代表陕西渭南地区的总体分布特征。同时, 为了更加准确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的信贷需求和约束问题, 按农户的家庭资产 (除房屋) 水平分为低资产、中低资产、中高资产和高资产类型。 (1)

2. 信贷需求与约束

由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农户普遍存在信贷需求, 所调查农户中有接近88.61%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仅有11.39%的农户没有申请贷款。对于不同资产类型的农户, 中高资产类型有90.43%的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其次是中低资产89.87%和低资产89.19%的农户, 高资产类型农户的比例虽然最低但也达到了83.13%。与较低比例的高资产类型农户相比, 低资产和中资产通过“内部融资”来满足正常家庭消费和生产能力较弱, 从而更多地需要“外部融资”加以支持。另外, 从未申请贷款的农户中, 低资产农户占10.81%, 而高资产农户却达到了16.87%, 其也能证明上述状况。

单位:%

注:获得足额贷款农户 (3) 比例=获得足额贷款/获得贷款农户;申请中获得足额贷款农户 (4) 比例= (2) * (3) ;全体获得足额贷款农户 (5) 比例= (4) * (1) ; (9) ~ (12) 选项由于是农户对贷款的主观判断, 因此, 农户大多情况下会重复选择, 在统计中只要该农户选择了此项都被计算在内;不受信贷约束农户 (13) = (5) + (6) *[ (7) + (8) ]。

信贷约束方面, 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的农户当中有71.35%获得了贷款, 其中67.78%的农户获得足额贷款, 因此, 申请贷款的农户中有48.36%



=71.35%*67.78%获得了足额贷款, 占总体农户样本中的42.86%=88.61%*48.36%。未获得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抑制, 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则认为其不受信贷约束;未申请贷款的农户中有25.45%是因为“自己有钱”, 10.91%的农户是因为“贷款还未用完”, 这两类原因也同属于不受信贷约束。因此, 在总体样本中农户存在42.86%+11.39%* (25.45%+10.91%) =47%的农户是不受信贷约束, 53%的农户受到信贷约束。

资产类型的高低与获得贷款以及获得足额贷款能力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资产类型从高到低, 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分别为82.68%、70.34%、68.56%以及62.45%, 而获得足额贷款农户的比例分别为89.39%、63.55%、66.76%和62.49%。

三、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及约束:理论分析

农户所面临的信贷约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约束”, 即作为需求方的农户在对金融机构所开展的相关业务综合比较上, 根据其各自的利率、手续以及担保方面对比判断是否需要申请贷款;二是“供给约束”, 即作为供给方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对农户信用状况、资产状况以及还款能力全面评级的基础上, 采取部份满足或者拒绝农户贷款的决定。

通过Heckman三阶段广义改进回归模型估计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和约束程度, 具体模型为:

(1) 式是农户的信贷需求意愿方程, 其中Yi*表示农户信贷需求, 由申请贷款且不受信贷约束的农户观测数据所得;X1i是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农户状况 (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土地面积) 、资产状况 (家庭存款、除房屋的家庭资产和房屋资产) 和收入状况 (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 三大类变量组成。

(2) 式和 (3) 式代表农户申请贷款和信贷约束的Probit分类方程, X2i和X3i分别是影响农户申请贷款和信贷约束的影响变量, xi和θi分别与x2i和x3i相关但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ηi和μi为 (2) 式和 (3) 式各自潜在变量的虚拟变量。运用Probit模型分别对农户申请贷款和信贷约束的概率进行估计, 可以得出各模型的逆Mills比率序列, 晒选出申请贷款且不受信贷约束农户的逆Mills比率序列, 将其作为修正样本选择误差项加入到 (1) 式的OLS模型估计中, 根据各自的拟合值推算出农户真实的信贷意愿, 再与实际样本的信贷量求差值就能够定量分析出不同资产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约束。

由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将农户样本分为四类:A:申请贷款且不受信贷约束的农户, 表示为ηi=1, μi=1;B:申请贷款且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 表示为ηi=1, μi=0;C:未申请贷款且不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 表示为ηi=0, μi=1;D:未申请贷款且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 表示为ηi=0, μi=0。

单位:%

A类农户的信贷需求由 (4) 式表示为:

通过 (2) 式和 (3) 式所求出的逆Mills比率能够作为修正 (1) 式中样本估计有偏问题的选择性条件, 就能获得样本农户意愿的信贷需求, 估计方程为:

别是 (2) 式和 (3) 式晒选出的逆Mills比率序列, Ø (·) 与Φ (·) 分别为各自标准正态概率密度函数和累计分布函数, 在此 (5) 式估计的样本概率为Φ (xi) *Φ (θi)

信贷约束缺口由 (6) 式表示为:

四、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及约束:实证分析

从农户申请贷款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户状况方面:文化程度与土地面积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下正向影响着农户申请贷款。这是因为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驱动下,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易于掌握, 抗风险和农业生产能力方面有着很强的保障, 不用担心还款压力, 因此更倾向申请贷款;土地作为农业的原始生产要素, 经营性 (种植业为主) 收入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面积越大的农户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土地经营才能获得收入, 因此申请贷款的意愿也越大;家庭人口和劳动力人口都在5%的情况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负向影响农户申请贷款, 这与预测结果相反。在此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人口较多 (特别是劳动力) 的农村家庭, 往往只留少部份人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 更多的劳动力则会选择进城或就近从事非农行业, 以获取更高的非农收入, 家庭经济状况往往会较人口较少的家庭更好, 因此申请贷款的意愿也就低一些。二是资产状况方面:家庭存款、家庭资产 (除房屋) 和房屋资产对农户申请贷款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 且都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作为衡量农户财富状况的主要标准, 它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户申请贷款的意愿。财富状况越好的家庭在申请贷款过程中虽然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大, 但由于“内部融资”的作用, 对信贷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挤出和替代效应, 农户贷款申请需求并不强烈。从各自的边际作用来看, 家庭资产 (除房屋) 对农户申请贷款的边际效用最大 (0.00073) , 这表明更多依赖于家庭资产 (除房屋) 的农户家庭信贷需求较少。三是收入状况方面:经营性收入对农户申请贷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另外两类收入没有对农户申请贷款行为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占农户家庭收入的比重较低, 虽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影响系数仍然为负。

从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来看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户状况方面:户主年龄、家庭人口和土地面积对农户信贷约束作用不显著。文化程度和劳动力人口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下有显著正影响, 边际作用分别为0.3842和0.19558, 这表明文化程度和劳动力人口分别提升一个单位, 农户不受信贷约束的程度就会增加0.3842和0.19588个单位。文化程度的边际作用明显高于劳动力人口, 这是因为文化程度是金融机构衡量贷款农户优先考虑的标准, 它能够反映农户的发展能力,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更容易了解与掌握贷款程序及相关信息, 收入能力和还款能力也明显增强, 因此受到信贷约束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二是资产状况方面:除了家庭存款不显著影响外, 家庭资产 (除房屋) 和房屋资产都对农户不受信贷约束程度产生正影响, 各自的边际作用为0.16333和0.08401, 家庭资产 (除房屋) 的影响程度为房屋资产的2倍左右。三是收入状况方面:经营收入对提高农户不受信贷约束的可能性有正向影响, 并且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而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这与所调研地区农户的经营收入占绝大比重有关, 这表明决定农户是否受到信贷约束的是经营收入而不是其他类型收入。

注:***为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为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为在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注:信贷约束= (信贷需求-实际信贷) /实际信贷。

表5显示不同资产类型的农户随着资产水平的提高, 在信贷约束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低资产农户的平均信贷需求为8500元, 实际信贷平均量为6500元, 信贷约束为30.76%。高资产农户的平均信贷需求为23200元, 实际信贷平均获得量为21350元, 信贷约束为8.67%。这与前面基于农户申请贷款比例的分析是相同的:低资产农户申请贷款的比例达到了89.19%, 在不同资产类型的农户比例处于较高水平, 但是在获得足额贷款的比例中却只有35.81%, 位于不同资产类型农户最低水平;高资产类型农户则相反, 申请贷款和获得足额贷款比例分别达到83.13%和61.45%, 体现出了金融机构“资本逐利”和“嫌贫爱富”的本性。

虽然中高资产和中低资产的信贷约束差别不大, 但是中高资产仍然比中低资产高出接近2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高资产受到信贷约束程度高于中低资产, 与前面的回归分析得出家庭资产能够有效降低农户受信贷约束的结论不相符。这里比较赞同何明生等人士的观点:[15]农村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过程中, 能够较易地判断出低资产和高资产农户的所属状态, 使得低资产农户面临更为严格的信用额度条件, 这也导致两类农户存在较大差异的信贷约束程度。近几年来虽然政府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但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时间较短, 还未完全在渭南当地站稳脚跟, 缺乏竞争, 使得一家独大的农村商业银行不会像城市金融市场在信贷业务上配备完善的外部条件, (2) 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差距小外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很难分辨出中等类型的两类农户资产状态, 结果就是对这两类农户实行了统一的信贷标准。中低资产类型的农户的信贷需求本来就低于中高资产, 实行统一的信用额度和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无形提高了中低资产类型农户的信用额度, 而中高资产类型农户的信用额度也就随之降低, 也就出现了中高资产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缺口扩大而中低资产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缩小的现象, 如表5所示中高资产类型农户信贷约束略高于中低资产。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我们通过陕西渭南10个区县483份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信贷特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Heckman三阶段广义改进回归方程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和约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几个方面的现况。一是样本农户中有88.61%申请贷款, 表明在陕西渭南农村地区中普遍存在信贷资金需求。由于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并网点, 农村商业银行成为了农户的首要信贷选择对象, 农户资产类型的高低与获得信贷资金并获得足额资金呈现正向关系。二是信贷需求方面, 文化程度、土地面积正向影响着农户申请贷款, 而年龄、人口、资产状况和经营收入对农户申请贷款具有负向影响, 其中家庭人口的边际作用最大。三是信贷约束方面, 渭南农村地区的信贷约束程度明显, 与农户资产类型呈现明显的负向关系, 低资产类型的农户的信贷约束达到30.76%, 而高资产类型的农户却只有8.67%。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了中高资产类型农户较于中低资产类型面临更大的信贷约束。

基于以上现况, 为了有效地解决渭南地区农户信贷需求和约束问题, 我们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覆盖广、层次多、具有良性可持续竞争特征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在渭南农村地区成为了农户信贷首要选择, 在加强资金安全供应的同时, 政府还需不断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 将民间资本纳入到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体系中来。同时,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三类农村金融机构, 在风险可控和财务可持续发展下与其他银行合作参与农村金融市场运作体系, 特别是对贫困农户的信贷扶持。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应以农户个体差异性为基础, 针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现实特点, 积极改进原有的贷款产品和服务方式, 对不同特征的农户予以不同的政策措施。同时, 我们在研究时发现提高收入能够有效地降低农户申请贷款和信贷约束的比例, 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 还需辅助一系列增加农户收入的市场支持和技术援助等相关措施。三是当地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价值评估和档案制度, 并结合团体贷款、信用合作以及发展民间金融等多种形式, 有效解决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所引起的信贷约束差距问题。

摘要:笔者利用2012年陕西渭南483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 对供给抑制下的农户信贷进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Heckman广义三阶段回归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以及约束程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当地普遍存在信贷需求和信贷约束, 农户资产的高低分别与获得资金呈正向关系, 与信贷约束呈负向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中高资产农户较中低资产农户面临更重的信贷约束。因此, 笔者建议政府部门适时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 同时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户予以不同的贷款产品和服务。

上一篇:美国的生物质能计划下一篇: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