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

2024-08-08

不同品种(共12篇)

不同品种 篇1

德美亚3号具有耐密、抗倒、抗病、后期脱水快、优质高产的特点, 完全适合于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早优密”的栽培模式, 现已成为共青农场主栽品种之一, 同时它的种植不仅降低了德美亚1号种植面积偏大、易感病的风险, 而且为种植户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哲单37号也是适合共青农场积温种植的玉米品种, 为筛选适合共青农场种植的玉米密度及验证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和不同品种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场于2011年对两个品种的密度情况进行了试验,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1年设在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农业科技园区, 前茬为玉米, 土壤为暗棕壤, 秋翻地秋起垄春施肥, 土壤墒情好, 肥力耕作基本均匀一致, 土壤有机质含量3%左右, pH值5.9, 碱解氮127.05m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203mg/kg。≥10℃活动积温2317℃, 无霜期122d左右。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号与哲单37号。

试验共设2组, 每组3个处理, 每个处理10垄, 垄长100m, 垄距68cm。第1组品种为德美亚3号, 处理1为株距16cm, 处理2为株距18cm, 处理3为株距20cm。第2组品种为哲单37号, 处理1为株距16cm, 处理2为株距18cm, 处理3为株距20cm。

玉米于5月5日播种, 公顷施尿素100kg、磷酸二铵200kg、60%氯化钾50kg, 6~7叶期公顷追施尿素200kg。播后苗前除草, 配方为8%烟嘧磺隆0.75kg/hm2+38%莠去津3kg/hm2。机械中耕2次, 人工除草1次。田间管理良好。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调查

玉米播后气温适中, 两个品种出苗均较齐, 处于拔节、抽雄、吐丝期时气候条件均较好, 阳光充足, 温度适宜, 雨水充沛, 对玉米生长产生了良好的态势。

2.2病虫害调查

2011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较少, 主要发生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北方炭疽病, 大斑病发生高峰期为抽穗期前后, 2011年该地区7、8月份温度高, 降水少, 病害发生期对照往年发生晚, 大斑病发生高峰期推迟20d左右。总体发生低, 对产量影响不大。虫害主要为玉米螟及玉米蚜, 经过飞机航化后, 效果显著, 对产量也没有大影响。

2.3品种耐密性、倒伏性调查

两者抗倒伏性能均较好, 不同密度均无倒伏现象发生。

2.4产量调查

不同品种 篇2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和氮效率在缺氮条件(-N)下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在-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相比,旗叶各测定期的光合速率(Pn)、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CA)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以H最高,M次之,L最低;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Ca2+-ATPase活性和Mg2+-ATPase活性在不同氮效率品种之间的表现规律较差.结果还表明,光合作用底物CO2在液相中较强的传导能力和较强的暗反应活性,是氮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小麦品种具有较强光合碳同化能力和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N下的旗叶叶源量(LSC)、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叶面积(LA)和平均光合速率值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丰氮条件(+N)下,子粒产量、氮效率和旗叶光合生理参数大体以M较好,H次之,L较差,与-N下不同氮效率品种上述性状或参数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

作 者:韩胜芳 李淑文 文宏达 李雁鸣 肖凯 HAN Sheng-fang LI Shu-wen WEN Hong-da LI Yan-ming XIAO Kai 作者单位:韩胜芳,HAN Sheng-fang(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李淑文,文宏达,LI Shu-wen,WEN Hong-da(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李雁鸣,肖凯,LI Yan-ming,XIAO Kai(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不同品种 篇3

关键词:大豆;栽培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81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98-1

1試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

垦丰16、垦丰17、垦丰20、垦农14、垦农22、垦农25、垦鉴豆43。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品种大垄密和三垄栽培各种5亩,共计7个品种,14个处理。采用机械施肥播种,设计播种量大垄密3.0万/亩,三垄栽培2.4万/亩。亩施肥纯量大垄密11kg级,三垄栽培10kg级。N:P:K都是1:2:0.5,大垄密垄距130cm,垄上6行;三垄栽培垄距65am,垄上2行。

1.3试验地条件

试验设计在农场旱田试验区,土质为岗地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前茬大豆。

1.4田间管理

大豆播后苗前采用杜耳加宝收封闭除草。苗后1-2片复叶期喷虎威加精稳杀得灭草。开花和结荚期各喷一遍叶面肥,生育期间机械中耕二遍,人工除草1次。

2产量结果分析

2.1气象分析

2009年的气象条件对大豆的阶段性发育不利。虽然积温较高为2800.1℃,较历年增加230.8℃。但阶段性低温时间长,就6 7月份看,平均温度分别是16.7℃、19.9℃。较历年分别低了1.3℃、1.1℃,而且降雨量大约为278.3mm,比历年同期增多57.3mm,日照时数207.3h,比历年降低103h,这就使大豆在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长时间处于低温、多雨、寡照的环境中。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生长缓慢,造成开花结荚率的降低,直接导致株粒数的减少。在大豆鼓粒阶段,又遇低温、多雨,8月中下旬降雨就比历年增多96.3mm,8月中旬与9月上旬的低温,就分别比历年同期降低1.9℃和1.3℃,造成粒重的降低,使亩产下降。

2.2产量分析

从收获前田间调查看,所有试验品种没有倒伏现象,由于苗期的低温、多雨、寡照,更加重了苗后药的危害,使缓苗时间长达半个月以上,株高普遍偏矮。苗后喷施了2遍叶面肥,但收效不大,产量也普遍不高。从不同栽培方式上看,所有品种大垄密株高都要比三垄栽培偏高,株高增加幅度在0.5-2.8cm之间,变化不明显,而株荚粒数,百粒重都低于三垄栽培。其中株粒数降低0.5-0.6粒,百粒重少0.2-0.6g。但亩保苗株数都高于三垄栽培0.4-0.5万株。因此,所有大垄密品种亩产都高于三垄栽培对照,增产幅度为6.5-17.2%。

2.3经济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分析表上可以看出垦农25亩效益最高为88.2元;其次是垦农14为76.6元;第三是垦丰16为68.5元。详见表2。

3结论

(1)2009的气象条件比较特殊,阶段性的低温、多雨和苗后药的影响,使大豆的株高比正常年份低20cm左右。亩产也降低20%以上,但也表现出了品种耐涝性。垦农25的耐涝性较强,株高和亩产也最高;垦农14耐涝性一般;垦丰16、垦丰20、垦农22、垦鉴豆43耐涝性较差。垦丰17耐涝性最差。

(2)2009年试验结果,大垄密增产最多品种为垦农25增产17.2%,第二为垦农14增产15.1%,第三为垦丰16增产14.0%。三垄栽培产量最高品种为垦农14,其次为垦农25,再次为垦鉴豆43。

不同品种 篇4

寿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达到180万亩, 其中适宜水稻机插秧的面积达到150万亩, 2014年全县水稻机插秧面积到达75万亩, 笔者结合对水稻机插秧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 谈一谈对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的体会。

1 试验目的

为摸索水稻机插秧最佳的种植密度、基本苗、分蘖高峰苗、有效穗数和产量结构, 选择适宜我县高产稳产水稻品种, 提高水稻的亩产量。

2 试验情况

(1) 机具品牌型号:洋马乘座式高速插秧机VP6;

(2) 试验地点:堰口镇高王村;

(3) 试验面积:50.4亩;

(4) 试验密度:分三种不同密度, 栽插株数基本相同, 三种密度是1.8万穴/亩、1.6万穴/亩和1.3万穴/亩;

(5) 试验品种:盐稻10号, 特糯2072;

(6) 机播期与机插期:盐稻10号5月20日机播育秧, 6月8日机插秧;特糯2012在5月21日机播育秧, 6月10日机插秧;机插深度一般在1~2 cm;

(7) 播种量:盐稻10号每亩播种3.5 kg, 每亩秧盘28盘, 每只秧盘播种量湿谷140 g;特糯2072每亩播种2.5 kg, 每亩秧盘25盘, 每只秧盘播种量湿谷110 g。

3 试验分析

3.1 产量结构

从产量结构与实收亩产来看, 盐稻10号栽插密度越高, 成穗数越多, 产量就越高;反之, 呈下降趋势。特糯2072在适宜密度 (1.6万穴/亩) 时产量最高;栽插1.3万穴/亩时, 亩穗数不足;密度是1.8万穴/亩时, 群体过大, 通风透光差, 病虫害较重, 无效分蘖较多, 结实率降低, 后期易倒伏。

3.2 肥料运筹

氮肥总量30%~40%做基肥用, 30%~40%做分蘖肥用, 20%~40%做穗肥用;钾肥30%~40%做基肥, 60%~70%做追肥施用。

(1) 基肥。养分含量≥30%水稻机插秧配方肥40 kg, 结合整地施用。

(2) 分蘖肥。分两次施用, 栽后七天亩施用尿素5 kg, 栽后14天特糯2072亩施尿素4 kg, 盐稻10号亩施尿素7 kg。拔节前结合上水, 亩施氯化钾6 kg。

(3) 穗肥。在叶龄余数3.0左右时亩施尿素10 kg做穗肥。

3.3 苗情动态

据对苗情考察, 在试验的三个机插秧不同密度中, 盐稻10号:密度越高, 高峰苗越多, 穗数就越足, 反之高峰苗越低, 穗数越少;特糯2072:密度适宜时成穗率和有效穗数、结实率才高。机插时确实存在着基本苗差异较大的状况。

3.4 水浆管理

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 其后至7天左右间歇灌溉, 分蘖至拔节期浅水勤灌, 3 cm左右水层, 促根促蘖。群体茎蘖达预定穗数时排水烤田, 多次轻搁, 以田土不陷脚, 稻株叶色褪淡为标准。拔节期至抽穗期保持3~4 cm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收获前7~10天断水。

4 试验体会

一是机插时行距是固定的, 只能调节株距与苗数, 为此, 在水稻机插秧特糟2012必须采用30 cm×12 cm的密度最高的来机插, 常规特糟2012用30 cm×14 cm密度机插, 确保插足基本苗。二是充分利用光合利用率。由于行距为30 cm条幅宽, 通风透光条件好, 病害危害率轻, 光能利用率高, 能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三是机插秧在插秧时, 秧苗个体小一定要浅插, 才能减少秧苗的缓后期, 加快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四是从机插秧的苗数而言, 平均每穴苗数不少于3株, 确保基本苗数粳稻5万~7万, 常规特糯2012为4万~6万。五是每盘秧苗苗数不得少于2600株, 才能确保苗数不少于5万。六是在肥料施用上, 要分次施用, 分蘖肥施用两次, 加快早生分蘖, 促进早发避免一次施用过多发生肥害。六是机插秧盐稻10号比特糯2072稳产高产。成穗率和结实率比特糯2072高。

5 对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的体会

5.1 领导重视是关键

近年来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机插秧工作, 把机插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 成立了领导班子, 组建了专抓队伍, 强化了责任措施, 为加快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2 资金投入是基础

资金投入是做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的坚强后盾。2014年寿县积极创新投入方式, 实施累加补贴, 实行以奖代补, 项目资金倾斜。农机购置补贴、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 优先向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倾斜, 实行项目资金打捆使用,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机插秧的热情。

5.3 技术服务是保障

加快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一要做到机艺结合, 做好机械操作培训、机插示范、购机补贴、机具推介和售后维修服务。要建立定人定点联系制度, 做到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到田间。二要办点示范, 大户带动。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三要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组织种粮大户和当地农民就近学习水稻育插秧实用技术。同时要将水稻育插秧技术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结合起来, 请机插大户现身说法, 使培训进入“本土化”教学, 教师与学员面对面地讲, 手把手地教, 零距离地实践。四是工厂育秧是出路。大力发展工厂化集中育秧, 采取为农民代育秧、代机耕、代机插、代机收、代烘干、代储藏的办法, 能够有效地保障水稻机插常态化、持续化发展。

摘要:通过对寿县水稻机插秧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及开展机插秧工作的体会调研和分析, 对如何开展机插秧工作提出意见和体会。

不同品种 篇5

为保证半干旱地区不同苜蓿品种正常生长、安全越冬,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试验重点探讨了秋播时期对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3个苜蓿品种的越冬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8月5日播种的各苜蓿品种越冬率在70%以上,8月13日播种的越冬率在50%以上,8月20日播种的越冬率在10.9%~38.7%之间;中苜1号最晚在8月中旬结束播种,金皇后8月上旬结束播种,宁苜1号7月底以前播种均能安全越冬.翌年产量结果表明,8月5日播种的各品种产量均高于8月13日和8月20日;同一播期内,中苜1号干草产量最高,为10.49t/hm2,宁苗1号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间、品种间、播期×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作 者:赵萍 赵功强 马莉 ZHAO Ping ZHAO Gong-qiang MA Li 作者单位:赵萍,马莉,ZHAO Ping,MA Li(宁夏草原工作站,宁夏,银川,750001)

赵功强,ZHAO Gong-qiang(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1)

不同品种 篇6

关键词: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中图分类号: S53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97-03

马铃薯营养丰富、适应性强、产业链长,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马铃薯现代化加工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1-2],现已形成冷冻制品、马铃薯精淀粉及其衍生物、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快餐等四大类产品 [3]。马铃薯在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去皮、切分或破碎等工序,极易褐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的主要原因是酶促褐变,催化酶促褐变反应的酶类主要为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 [4-5]。马铃薯贮藏加工期间褐变与马铃薯品种、贮藏时间、抑芽剂、褐变抑制剂、温度、pH值、去皮后处理方法等有关 [5-9]。本研究以7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旨在为控制马铃薯加工褐变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0402-9、费乌瑞它、秦芋32、安薯56、秦芋30、鄂5、0406-1 等7个马铃薯品种均由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在同一条件下种植)。

1.2 试剂

NaOH、HCl、Na2HPO4、H2O2、KH2PO4、邻苯二酚、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愈创木酚、丁二酸等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设备

TGL-16G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V-1100D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DK-98-Ⅱ恒温水浴锅(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PHS-3C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LC-210.4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85-2磁力搅拌器 (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BCD-290W电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1.4 方法

取待测马铃薯样品,迅速切碎,取2.5g 样品,加适量预先冷藏的磷酸缓冲液(PBS,pH 值为5.8)迅速研磨,然后加25 mL缓冲液离心(3 000 r/min,30 min)。将上清液在30 ℃下水浴20 min,420 nm下测定吸光度。测定重复3次,结果以平均值计算,即为褐变强度(BD) [10-11]。采用宋吉轩等的方法 [12]测定马铃薯PPO活性。采用黄德娟等的方法 [13]测定马铃薯POD活性。采用宋吉轩等的方法 [12]测定温度、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的影响。采用周向军等的方法 [5]测定温度、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OD活性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

由图1可见,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不同,7个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0406-1>0402-9>费乌瑞它>鄂5>秦芋30>秦芋32>安薯56。0406-1和费乌瑞它、鄂5、秦芋30、秦芋32、安薯56差异显著;0402-9和鄂5、秦芋30、秦芋32、安薯56差异显著;0406-1和鄂5、秦芋30、秦芋32、安薯5差异极显著;0402-9和秦芋32、安薯56差异极显著;费乌瑞它和安薯56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马铃薯在加工中发生褐变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应尽可能选择褐变强度低的品种,如安薯56、秦芋32、秦芋30。

2.2 不同品种马铃薯PPO、POD活性

2.2.1 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 由图2可见,7个品种马铃薯PPO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鄂5>秦芋32>30406-1>费乌瑞它>0402-9>安薯56>秦芋30。鄂5和秦芋32、0406-1差异显著;鄂5和费乌瑞它、0402-9、安薯56、秦芋30差异极显著。对于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在加工中可采取相同方法抑制因PPO引起的酶促褐变,但采取的程度应有差异,如加入抑制剂的量应不同。

2.2.2 不同品种马铃薯POD活性 由图3可知,7个品种马铃薯POD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0406-1>鄂5>0402-9>安薯56>秦芋30>费乌瑞它>秦芋32。安薯56和秦芋30差异显著;0406-1、鄂5与其他品种差异极显著;0402-9和秦芋30、费乌瑞它、秦芋32差异极显著;安薯56和费乌瑞它、秦芋32差异极显著;秦芋30和秦芋32差异极显著。由此可知。不同品种马铃薯的POD活性存在差异。在马铃薯加[CM(25]工过程中,对于不同品种马铃薯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抑制因

POD引起的酶促褐变,但在程度上应有差异,如抑制剂添加量应有区别。

2.3 温度、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的影响

2.3.1 温度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品种马铃薯PPO的活性逐渐增强,25 ℃时PPO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各品种马铃薯PPO活性逐渐下降,即7个品种马铃薯PPO活性最适温度均为25 ℃。温度对PPO活性影响显著,低温或高温均能有效抑制该酶活性,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由于酶蛋白活性中心被破坏,PPO活性下降很快甚至失活,所以可以采取热烫抑制酶活性从而抑制褐变。

2.3.2 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活性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着pH值的增加,马铃薯PPO的活性逐渐增强,在某一pH值,马铃薯PPO活性达到最大值,随着pH值的继续上升,PPO活性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0402-9、费乌瑞它、秦芋32、秦芋30、0406-1的最适pH值为6.0,安薯56最适pH值为5.6,鄂5最适pH值为6.8。因此,在马铃薯加工中,通过调节pH值能有效地抑制酶活性,偏离最适pH值越大,效果越好。

nlc202309011505

2.4 温度、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OD的影响

2.4.1 温度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OD活性的影响 由图6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马铃薯POD活性逐渐增强,在某一温度时马铃薯POD活性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POD活性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0402-9、费乌瑞它的最适温度为50 ℃,秦芋32、秦芋30、鄂5、0406-1为45 ℃,安薯56为40 ℃,即不同品种马铃薯POD的最适温度在40~50 ℃之间,其原因是温度对酶反应速度具有双重作用,温度升高,加速酶促反应速度,但当超过最适温度后,又破坏蛋白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酶促反应速度。所以,在马铃薯加工中,可以适当升温控制POD活性来抑制褐变。

2.4.2 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OD活性的影响 由图7可知,随着pH值的增加,马铃薯POD的活性逐渐增强,在某一pH值时,POD活性达到最大值,随着pH值的继续上升,POD的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0402-9、秦芋32、0406-1、安薯56的最适pH值为6.0,费乌瑞它、秦芋30、鄂5最适pH值为5.5,不同品种马铃薯POD的最适pH值为55~6.0。马铃薯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pH值有效抑制酶活性,偏离最适pH值越大,效果越好。

3 结论

褐变对马铃薯加工不利。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不同,在加工中发生褐变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应尽可能选择褐变强度低的马铃薯品种。7个品种马铃薯的褐变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406-1>0402-9>费乌瑞

它>鄂5>秦芋30>秦芋32>安薯56。不同品种马铃薯PPO、POD活性有差异。7个品种马铃薯PPO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鄂5>秦芋32>0406-1>费乌瑞它>0402-9>安薯56>秦芋30;POD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0406-1>鄂5>0402-9>安薯56>秦芋30>费乌瑞它>秦芋32。温度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POD活性均有影响。7个品种马铃薯PPO的最适温度均为25 ℃,POD的最适温度在40~50 ℃。所以,在马铃薯加工中,可以采用适当的升温措施控制PPO、POD活性来抑制褐变。pH值对不同品种马铃薯PPO、POD均有影响。7个品种马铃薯PPO最适pH值为5.6~6.8,POD最适pH值为5.5~6.0。马铃薯加工中,可以通过调节pH值有效抑制酶活性,偏离最适pH值越大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加工业编辑部. “十二五”我国继续扶持马铃薯加工业[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8):4-7.

[2]王志学,范有君,唐成霞. 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2006(14):164-165.

[3]赵 欣,朱新鹏. 安康市发展马铃薯加工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3):171-173.

[4]孙芝杨,钱建亚.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及酶促褐变抑制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22-24.

[5]周向军,高义霞,汪之波,等. “黑美人”马铃薯过氧化物酶的特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8):55-58,63.

[6]巩慧玲,赵 萍,袁惠君,等. 马铃薯贮藏期间褐变强度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9,30(11):281-282,286.

[7]宋留丽,余坚勇,郁志芳. 鲜切马铃薯褐变程度数学模型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3):112-115.

[8]王 磊,阮 征,骆成尧,等.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热稳定性模型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92-96.

[9]王常青,朱志昂. 马铃薯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因素分析与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3,24(1):43-45.

[10] 李全宏,赵雅松,蔡同一,等. 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效果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9):92-95.

[11]何 萌,王 丹,马 越,等. 不同清洗剂对鲜切马铃薯贮藏过程品质变化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5):328-331.

[12]宋吉轩,陈 超,雷尊国,等. 马铃薯加工过程中褐变机理及其抑制效果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29-331.

[13]黄德娟,徐晓晖. 生物化学实验教程[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17-119.

不同品种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园概况

试验园设在齐寿乡杨家山村荒滩地。该地在北纬34.43°, 海拔高度1 370 m, 年日照时数2 076.9 h, 年平均气温8.8℃, 极端最高温度36℃, 极端最低温度-24.9℃, 年平均降雨量574.8 mm, 无霜期160~180 d。园地为砂质壤土, 有机质含量1.12%。果园定植密度为3.5 m×3.0 m。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龙王帽、超仁、丰仁、国仁、油仁、白玉扁、北山大扁、次扁, 来源于天水市果树所, 品种属北方干旱、半干旱温带生态类型[1]。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8年11月5—6日, 将供试各品种的枝条分别按长枝 (>40 cm) 、中枝 (15~40 cm) 、短枝 (<15 cm) 分类, 然后对8个品种的3类枝条分别采取轻短截 (剪去枝条的1/4~1/3) 、中短截 (剪去枝条的1/3~1/2) 、重短截 (剪去枝条的2/3~3/4) 、缓放 (对一年生枝条, 不做任何短截) [2]的修剪手法, 并做标记, 共12个处理。每小区供试品种2株, 随机排列, 3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枝轻短截

短枝轻短截后, 平均抽生0.02个长枝、0.08个中枝、1.98个短枝, 形成2.2个花芽。抽生的短枝上易形成顶花芽, 少数能形成侧花芽;中枝上易形成顶花芽、侧花芽。抽枝的长度、数量及形成花芽的数量因品种而异, 龙王帽平均抽生0.25个长枝, 但枝条细弱、木质化程度差, 其余品种均未抽生长枝;超仁、丰仁、国仁、龙王帽、油仁各平均抽生0.25个中枝, 其余品种均未抽生中枝;抽生短枝数量最多的品种为白玉扁, 平均抽生3.75个短枝, 最少的品种有国仁、龙王帽、油仁、北山大扁, 各平均抽生了1个短枝;次扁形成的花芽数量最多, 平均为3.25个, 国仁最少, 平均为0.75个。若剪口下有花芽, 有的品种结果后能形成二次枝, 如超仁、油仁。

2.2 短枝中短截

短枝中短截后, 平均抽生0.05个长枝、0.23个中枝、1.80个短枝, 形成1.62个花芽。抽生的中枝易形成顶花芽, 有少数也能形成侧花芽, 而短枝上只能形成顶花芽。抽枝长度、数量及形成花芽的数量因品种而异, 龙王帽平均抽生了0.50个长枝、丰仁平均抽生了0.25个长枝, 但枝条细弱, 秋梢木质化程度差, 形成花芽困难, 其余品种均未抽生长枝;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个, 其余品种 (除超仁、丰仁、龙王帽、油仁) 均未抽生中枝;次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75个, 龙王帽抽生的最少, 平均为0.75个;形成花芽数量最多的品种为丰仁, 平均形成了3.25个, 次扁未形成花芽。剪口下无花芽, 修剪后不能结果。

2.3 短枝重短截

短枝重短截后, 不能抽生长枝, 平均抽生0.23个中枝、1.27个短枝。抽生的中、短枝均能形成花芽。抽枝的长度、数量及形成花芽的数量因品种而异。龙王帽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5个, 其余品种 (除丰仁、北山大扁) 均未抽生中枝;北山大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少, 各平均为1个。形成花芽最多的品种为北山大扁, 平均形成3个, 最少的为次扁, 平均形成1个花芽。剪口下无花芽, 修剪后不能结果。

2.4 短枝缓放

短枝缓放后, 平均抽生0.03个长枝、0.28个中枝、2.20个短枝, 形成2.78个花芽。抽生的中、短枝上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上不能形成花芽。除北山大扁和龙王帽各平均抽生0.25个长枝外, 其余品种均未抽生长枝;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25个, 其余品种 (除超仁、丰仁、龙王帽、油仁) 均未抽生中枝;次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4.50个, 丰仁抽生的最少, 平均为0.5个;若枝条上有花芽时, 缓放后能正常结果, 并抽生二次枝, 如北山大扁、白玉扁等。

2.5 中枝轻短截

中枝轻短截后, 平均抽生0.53个长枝、1.47个中枝、2.80个短枝, 形成3.17个花芽。抽生的中、短枝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一般无花芽。次扁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25个, 但秋梢木质化, 国仁、油仁、白玉扁、次扁均未抽生长枝;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5个, 最少的品种是北山大扁, 各平均抽了0.75个中枝;国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4个, 最少的品种为北山大扁, 平均抽生1个短枝;形成花芽数量最多的品种是国仁, 平均为4.25个, 最少的品种为北山大扁, 平均形成2个花芽。大多数品种表现为明显的背上优势, 若剪口下有花芽时, 修剪后能结果, 并能抽生二次枝形成花芽。

2.6 中枝中短截

中枝中短截后, 平均抽生0.32个长枝、0.85个中枝、1.68个短枝, 形成3.32个花芽。抽生的中、短枝上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上少数品种也能形成侧花芽。龙王帽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 各平均为1.25个, 但秋梢木质化程度差, 其余品种 (除超仁、丰仁、国仁、龙王帽、次扁) 均未抽生长枝;油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5个, 超仁未抽生中枝;油仁和超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各平均为2.75个, 最少的品种为龙王帽, 平均抽生0.25个中枝;形成花芽数量最多的品种为超仁, 平均为5.75个;最少的品种为国仁, 平均形成1.5个。大多数品种表现为明显的背上优势, 若剪口下有花芽时, 多数品种能结果并抽生二次枝, 形成花芽。

2.7 中枝重短截

中枝重短截后, 平均抽生0.27个长枝、1.17个中枝、1.58个短枝, 形成3.67个花芽。抽生的中、短枝上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中部春梢处能形成侧花芽。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5个;次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3.5个, 国仁未抽生短枝。均表现为明显的背上优势, 剪口下一般无花芽, 修剪后不能结果。

2.8 中枝缓放

中枝缓放后, 平均抽生0.10个长枝、0.75个中枝、3.00个短枝, 形成3.77个花芽。抽生的中、短枝上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中部春梢处易形成侧花芽。超仁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0.75个, 其余品种 (除龙王帽) 均未抽生长枝;北山大扁未抽生中枝;丰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5.25个。形成花芽数量最多的品种为次扁, 平均形成5.75个。

2.9 长枝轻短截

长枝轻短截后, 平均抽生0.78个长枝、2.12个中枝、3.45个短枝, 平均形成3.77个花芽。抽生的长枝只能形成侧花芽, 中、短枝易形成顶、侧花芽。龙王帽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1.5个, 国仁未抽生长枝;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75个。形成花芽数量最多的品种为白玉扁, 平均形成5个。多数品种表现为明显的背上优势, 若剪口下有花芽, 修剪后能结果, 并能抽生二次枝, 形成花芽。

2.10 长枝中短截

长枝中短截后, 平均抽生0.97个长枝、1.57个中枝、3.33个短枝, 形成3.90个花芽。抽生的长枝只能在春梢处形成侧花芽, 中、短枝易形成顶、侧花芽。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75个, 丰仁未抽生中枝;超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5.00个;多数品种表现为明显背上优势, 若剪口下有花芽时, 修剪后能正常结果, 并能抽生二枝, 且有花芽形成。

2.11 长枝重短截

长枝重截后, 平均抽生1.53个长枝、0.78个中枝、1.22个短枝, 形成3.78个花芽。长枝在中部春梢处易形成侧花芽, 中枝一般不能形成花芽, 少数短枝只能形成顶花芽。北山大扁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 各平均为2.25个, 国仁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少, 平均为0.75个;白玉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2.5个, 超仁未抽生中枝;抽生短枝数量最多的品种为次扁, 平均抽生3个, 超仁未抽生短枝超仁未形成花芽。各品种均表现背上优势。剪口下一般无花芽。

2.12 长枝缓放

长枝缓放后, 平均抽生0.33个长枝、2.05个中枝、4.08个短枝, 形成5.52个花芽。抽生的长枝可在春梢处形成侧花芽, 中枝易形成顶、侧花芽, 短枝一般只能形成顶花芽, 少数也能形成侧花芽。超仁、龙王帽形成的长枝数量最多, 各平均为1个, 其余品种均未抽生长枝;北山大扁抽生的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3个, 次扁、国仁均未抽生中枝;次扁抽生的短枝数量最多, 平均为8.5个, 最少的品种为超仁, 平均抽生2.75个短枝;次扁形成的花芽数量最多, 平均为9.25个。背上优势仍较明显, 若枝条上有花芽时, 缓放后能正常结果, 并抽生二次枝, 且有花芽形成。

3 结论与讨论

仁用杏短截、缓放修剪后, 抽生的短枝一般只能形成顶花芽, 少数能形成侧花芽, 而中枝易形成顶、侧花芽, 长枝只能在中部春梢处形成侧花芽。短枝短截后一般不能抽生中、长枝 (即使抽生也较细弱木质化程度差) , 能抽生1~3个短枝, 形成2~4个花芽;中枝短截后能抽生少量的长枝, 一般能抽生1~2个中枝、1~4个短枝, 形成2~6个花芽;长枝短截后, 一般能抽生1~2个长枝、2~4个中枝、3~5个短枝, 形成3~7个花芽, 但以重短截后抽生的长枝数量最多;缓放后抽生长枝的能力差, 一般能抽生0~2个中枝、2~7个短枝, 形成3~8个花芽。上述结果在供试各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郗荣庭, 张毅平.北方果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2]杨自勉, 马力, 汪永洋.整形修剪技术对仁用杏生长结果的影响[J].落叶果树, 2008 (5) :24-25.

[3]刘平乐.陇东地区仁用杏树的整形修剪技术研究[J].甘肃科技, 2008, 24 (5) :146-147.

[4]王占国.仁用杏不同程度的修剪与成枝力萌芽力及座果的关系[J].河北林业科技, 2001 (3) :25-26.

[5]王保明, 丁改秀.修剪对初果期仁用杏树发育枝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00, 28 (4) :52-56.

不同品种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3年4月28日至9月15日在新疆农业大学试验地进行。供试鹰嘴豆品种为88-1、96-15、A-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不同品种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同时针对每个品种设3个不同密度处理, 分别为:16株/4.6 m2、20株/4.6 m2、26株/4.6 m2。共9个小区, 小区面积4.6 m2 (2.3 m×2.0 m) 。播种行距 (40+50) cm, 不同密度处理株距分别为25 cm、20 cm、15 cm。

1.3 试验实施

不同密度和不同品种同一播种期播种, 采取点播方式, 先铺膜后播种, 每个品种定点定株12株/点, 采取挂牌定点取样的方法。播前没有灌水, 于5月22日开始观察记载, 每隔6 d调查1次, 全生育期灌溉4次, 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鹰嘴豆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来源地条件密切有关。据生育期记载, A-1品种的生育期90~105 d, 96-15品种的生育期75~80 d, 88-1品种的生育期70~75 d。5月12—15日开始发芽, 发芽至出苗7 d左右。A-1品种6月17日开始开花, 96-15品种6月9日开始开花, 88-1品种6月8日开花。

2.2 株高

从图1可以看出, 鹰嘴豆品种A-1的株高最高, 平均株高为45.5 cm, 96-15品种的平均株高为32.0 cm, 与品种A-1相比矮13.5 cm, 88-1品种的平均株高为30.0 cm, 与品种96-15相差2.0 cm, 但比品种A-1矮15.5 cm。

2.3 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鹰嘴豆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密度为26株/4.6 m2时, 88-1品种产量达126.72 g, 96-15品种产量达210.60 g, A-1品种产量达262.60 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品种和密度间的F值分别为255.314和21.220, 均>F0.01 (2, 4) =18.00, 达极显著水平 (表2) 。因此, 对品种和密度进行多重比较 (表3) 。Sy軃=3.9。

从表4可以看出, 各品种之间都有极显著差异。产量最高的是A-1, 与其他2个品种比较差异显著, 甚至相当于88-1品种产量的2倍。

从表5可以看出, 密度26株/4.6 m2与密度20株/4.6 m2之间有显著差异, 密度26株/4.6 m2与密度16株/4.6 m2之间无显著差异。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密度26株/4.6 m2与16株/4.6 m2之间差异极显著, 由此可知, 鹰嘴豆播种密度越大, 产量越高。品种A-1的生育期较长, 但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比其余2个品种明显提高, 粒籽饱满度也高。因此, 认为A-1品种是很有潜力的一个优良品种。

摘要:为找出适宜播种密度, 筛选出优良品种, 将鹰嘴豆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进行栽培, 观察其农艺性状和生长发育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 3个鹰嘴豆品种的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产, 以A-1品种的表现较佳。

关键词:鹰嘴豆,品种,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热衣拉.木和甫力.鹰嘴豆的开发利用前景[J].新疆农业科学, 1996 (3) :117-118.

[2]吐热依沙木.依米提.鹰嘴豆地摸覆盖栽培[J].新疆农业科学, 2004, 4 (2) :100-101.

[3]阿米娜.阿不里米提.鹰嘴豆引种初探[J].新疆农业科学, 1997 (4) :161-162.

[4]金维汉.鹰嘴豆增产潜力初探[J].甘肃农业科学技, 1994 (1) :14.

[5]聂文魁.实验设计.统计分析[M].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2001.

不同品种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山西潞玉种业玉米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试验地为壤土,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前茬作物为大豆, 采用人工划行点播。

1.2气候条件

2014年春季播种前气温较往年偏低, 降雨量偏多, 底墒足, 出苗好;出苗以后到开花以前, 低温干旱, 实施喷灌灌溉后植株生长正常;开花后 (进入8月) , 由于低温寡照, 降雨偏多 (月平均温度较常年偏低3℃左右, 月降雨量较常年增多54.7 mm, 月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80.3 h) , 成熟期较常年推迟10 d左右, 但产量无多大影响。

1.3试验处理

试验品种为潞玉36、潞玉19、潞玉1号、潞玉39、先玉335 (CK) 、郑单958 (CK) ;密度试验设3 500株/667 m2、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5 500株/667 m2、6 000株/667 m26个处理;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设3次重复;12行区, 行距56 cm, 行长5 m, 小区面积33.6 m2;实收中间8行, 去行头一株, 小区四周设保护行。

1.4田间管理

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大豆, 施基肥过磷酸钙40 kg/667 m2。5月5日人工点播, 6月15日浇水一次, 7月1日滴灌追肥尿素15 kg/667 m2, 10月11日收获。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

在3 500~6 000株/667 m2的密度范围内, 密度对品种产量影响见表1。

2.1.1潞玉19

平均产量在759.5~855.4 kg/667 m2, 其中最高产量密度为5 500株/667 m2, 产量855.4 kg/667 m2, 但比对照先玉335减产4.563%, 比对照郑单958减产6.595%;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密度为5 000株/667 m2, 比先玉335增产2.383%, 比郑单958减产4.987%。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5 000~5 500株/667 m2, 见图1。

2.1.2潞玉36

平均产量在805.7~881.5 kg/667 m2, 其中最高产量密度为4 500株/667 m2, 产量为881.5 kg/667 m2, 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718%, 比郑单958减产2.457%;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密度为5 000株/667 m2, 比先玉335增产5.640%, 比郑单958减产1.965%。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4 500~5 000株/667 m2, 见图2。2.1.3潞玉1号

平均产量在775.3~860.7 kg/667 m2, 其中最高产量密度为5 500株/667 m2, 产量为860.7 kg/667 m2, 比对照先玉335减产3.965%, 比郑单958减产6.132%;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密度为5 000株/667 m2, 比先玉335增产2.237%, 比郑单958减产5.123%。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5 000~5 500株/667 m2, 见图3。2.1.4潞玉39

平均产量在794.0~896.4 kg/667 m2, 最高产量密度6 000株/667 m2, 产量896.4 kg/667 m2, 比对照先玉335增产2.389%,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83%;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的密度为5 000株/667 m2, 比先玉335增产6.591%, 比郑单958减产1.082%。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6 000株/667 m2, 见图4。

2.2密度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及抗性的影响

调查方法:株高、穗位每品种重复调查10株, 求其平均数, 青枯病、丝黑穗病、穗腐病每品种重复调查中间8行, 求其平均数。

表2表明, 在密度为3 500~6 000株/667 m2的情况下, 青枯病发病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株高和穗位与此密度区间不存在相关联系, 丝黑穗病和穗腐病与此密度区间不存在相关联系 (应与品种自身抗性有关) 。由于当年气候原因, 各品种均未出现倒伏现象。

2.3密度对品种果穗性状的影响

表3表明, 随着密度的增加, 各品种穗长、百粒重明显减小, 穗粗、行粒数也相应减小, 但变幅很小。秃尖、穗行数、出籽率在此密度区间内与密度无相关性。

2.4不同品种与密度的产量回归分析

2.4.1潞玉19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查附表12[1], r0.01, 4=0.917, rxy′>r0.01, 4, 说明x与y′的直线回归关系极显著, 本试验结果可用等差型密度-产量回归方程描述。进而有

xopt=0.1755-1=5.698 (千株/667 m2)

Ymax= (0.002 5×2.718 28×0.175 5) -1=838.47

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为5 698株/667 m2时, 可获得最高产量约838.47 kg/667 m2 (见表4) 。

2.4.2潞玉36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查附表12[1], r0.01, 4=0.917, rxy′>r0.01, 4, 说明x与y′的直线回归关系极显著, 本试验结果可用等差型密度-产量回归方程描述。进而有

xopt=0.1962-1=5.0968 (千株/667 m2)

Ymax= (0.002 2×2.718 28×0.196 2) -1=852.28

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为5 096株/667 m2时, 可获得最高产量约852.28 kg/667 m2 (见表5) 。

2.4.3潞玉1号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查附表12[1], r0.01, 4=0.917, rxy′>r0.01, 4, 说明x与y′的直线回归关系极显著, 本试验结果可用等差型密度-产量回归方程描述。进而有

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为5 574株/667 m2时, 可获得最高产量约854.42 kg/667 m2 (见表6) 。

2.4.4潞玉39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查附表12[1], r0.01, 4=0.917, rxy′>r0.01, 4, 说明x与y′的直线回归关系极显著, 本试验结果可用等差型密度-产量回归方程描述。进而有

xopt=0.168 3-1=5.941 8 (千株/667 m2)

Ymax= (0.002 5×2.718 28×0.168 3) -1=874

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为5 941株/667 m2时, 可获得最高产量约874 kg/667 m2 (见表7) 。

3小结

研究表明, 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说明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应做到合理密植。从试验品种结合回归分析看, 潞玉19最高产量密度为5 698株/667 m2, 最佳推广密度为5 500株/667 m2;潞玉36最高产量的密度为5 096株/667 m2, 与增长幅度密度相符, 但高于其最高产密度, 因此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4 500~5 000株/667 m2;潞玉1号最高产量密度为5 574株/667 m2, 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5 500株/667 m2;潞玉39最高产量密度为5 941株/667 m2, 因此该品种的最佳推广密度为6 000株/667 m2。

基于试验地地力优于一般大田生产地力水平, 从稳产性考虑, 实际推广密度应比上述建议密度低500株/667 m2。

参考文献

玉米不同品种产量对比试验 篇1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3年设在黑龙江省红星农场科技园区,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肥力均衡、前茬大豆, 秋整地、秋起垄。供试玉米品种为龙垦5号与德美亚1号 (对照) 。

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 每个品种种植面积0.13hm2, 大垄、双行。施肥水平;每公顷施纯N150kg、P2O590kg、K2O52.5kg。龙垦5号:垄距1.1m, 行距40cm, 株距30cm, 公顷保苗6万株。德美亚1号 (对照) :垄距1.1m, 行距40cm, 株距21cm, 公顷保苗9万株。田间管理:两铲三趟, 人工随时除草。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生育期调查结果

龙垦5号播种期为5月5日, 出苗期5月22日, 拔节期6月25日, 抽雄期7月17日, 成熟期9月19日, 生育日数根据室外调查为109d。德美亚1号 (CK) 播种期为5月5日, 出苗期5月22日, 拔节期6月26日, 抽雄期7月17日, 成熟期9月20日, 生育日数根据试验地调查情况来看为110d。生育性状调查结果:龙垦5号为硬粒型, 子粒橙色, 粉色穗轴, 大、小斑病抗病级别为1级, 出苗率为98.2%。德美亚1号 (对照) 为硬粒型, 子粒粉色, 白色穗轴, 大、小斑病抗病级别为1级, 出苗率为98.6%。

2.2 玉米产量调查结果

田间及室内考种:龙垦5号株高298cm, 茎粗2.7cm, 穗位高89cm, 穗长18.7cm, 穗粗4.5cm, 秃尖2.0cm, 穗行数14~16行, 行粒数37个, 百粒重32.7g。德美亚1号 (对照) 株高282cm, 茎粗2.5cm, 穗位高78cm, 穗长19.3cm, 穗粗4.8cm, 秃尖1.1cm, 穗行数14~16行, 行粒数36个, 百粒重29.3g。

通过龙垦5号、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在大田进行的试验, 对龙垦5号、德美亚1号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及生育特性有所了解, 龙垦5号、德美亚1号产量均较高, 效益均较好。长势及生育性状分析:处理龙垦5号在生育期方面较对照德美亚1号成熟期提前1d, 穗位较对照德美亚1号高出9cm, 穗长较德美亚1号短0.6cm, 秃尖较德美亚1号增加0.9cm, 行粒数较德美亚1号增加1个, 百粒重较德美亚1号高出2.4g。

龙垦5号公顷产量12200kg, 比对照德美亚1号公顷减产300kg, 减产率2.4%, 产值按1.54元/kg计算, 公顷收入18780.30元, 公顷收益6780.30元, 比对照德美亚1号少收入485.10元/hm2。德美亚1号公顷产量12500kg, 比处理龙垦5号公顷增产300kg, 增产率2.4%, 产值按1.54元/kg计算, 公顷收入19265.40元, 公顷收益7265.40元, 比处理龙垦5号增收485.10元/hm2。

3 小结

不同品种稻米重金属富集差异研究 篇11

关键词 品种 ;重金属 ;稻米 ;富集系数 ;相关性

分类号 S511 ;TS201.6

Difference in Heavy Metals’Enrichmen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Rice

WANG Lin1,2,3) DU Ruiying1,3) WANG Xu1,3)

WANG Fuhua1,2,3) WEN Dian1,3) LIAO Mengsha1,2,3) HAO Fangze1,3)

(1 Public Monitoring Center for Agro-product,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2 Microelement Research Center,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3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Laboratory of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for Agro-product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content in rice shows that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husk are more than that in the polished rice and two heavy metals Cr and Cd have relative higher contents than the other three heavy metals in polished rice while the content of Cr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four heavy metals in husk relatively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proves that the content of Cd and Pb in soil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d and Pb in rice , the content of Cd、As and Hg in polished rice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at in husk but not variety types ;The analysis of PUF suggests that the capacities order of rice to enrich heavy metals is Cd>Hg>As>Cr>Pb and different strains of ri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capacities of heavy metals enrichment. One strain called Yinzhan have greater abilities to enrich heavy metals than other strains , and differences on abilities to enrich heavy metals are significant among them .And these conclusions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on the study of rice heavy metal pollution.

Keywords varieties ; heavy metal ; rice ; PUF (plant uptake factor) ; correl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就土壤资源而言,由于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化学肥料及农药的过度使用、种植制度的改革、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原有结构的破坏、理化性质改变及土壤组成成分的变化,导致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再经食物链的传递和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1]。稻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品种之一,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水稻对镉等重金属具有强吸收等特征,这种固有特性也解释了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大米重金属污染事件[3-6]。因此,研究稻米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规律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降低稻米重金属污染发生概率、降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诸多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且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基因型稻米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7-9],亦有研究表明水稻对不同重金属的的富集能力呈现明显差异[10-14]。就水稻品种而言,查明不同品种水稻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和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差异对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nlc20230903192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稻米样品抽自土壤重金属污染高风险地区,共采集稻谷样品217份,涉及9个品系、30个品种。具体品种名称及样品量见表1。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方法

水稻进入蜡熟期后采用对角线法进行采样。采回的稻谷籽粒样品置于烘箱中60℃烘干至恒重,混匀后用四分法取适量经微型碾米机去壳,再经过粉碎机磨成米粉,谷壳和精米分别装袋保存。整个过程无外来重金属污染。

采集与稻谷对应田块的土壤样品,经自然风干后混匀,用四分法取适量经玛瑙研磨机研磨并过100目筛,装袋保存待测。

1.2.2 分析方法

精米与谷壳中的Cd、Pb、Cr含量采用硝酸-高氯酸消解,采用高频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Hg与As的测定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仪(HG-AFS)。以大米辽宁大米(GSB-21)和四川大米(GSB-22)为参照,对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土壤中Pb、Cd、Cr 、As、Hg等重金属全量测定分别参照GB/T17141-1997、NY/T1121.12-2006、GB/T22105-2008的方法前处理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仪测定。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3和SPSS 17.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稻谷重金属含量分析

2.1.1 稻谷精米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对9个品系、30个品种稻谷精米重金属含量进行统计。按照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2762-2012)[15]对大米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定值,217份供试稻米精米重金属Cd、As、Cr、Pb、Hg超标率分别为50.69%、16.59%、5.53%、4.61%、1.38%。丰优、香占、银占3个品系稻谷精米中Cd含量相对较高,五优、杂优、油占3个品系含量相对较低;五优、Y优、银占3个品系精米中Pb含量相对较高,天优、杂优、香占3个品系的Pb含量相对较低;深优、杂优、香占3个品系的重金属As含量相对高于五优、Y优等6个品系。就品种而言,精米中Cd含量丰优116>深两优、美香占、银占>丰优998、杂优>宜香3003;Pb含量银占>象牙占和内香8516,五优、Y两优101、深优9786、丰优>Y两优143、丰优丝苗、深优5814>天优103;As含量深优998>深优9786、米香占>五优、Y两优143、象牙占>丰优998。见表2。

2.1.2 稻谷谷壳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对9个品系、30个品种稻谷的谷壳重金属含量分析。参考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16]中对家畜补充饲料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定,217份稻米样品谷壳以重金属Cr超标最为严重,超标率为79.26%,Cd超标率为10.60%,Pb、As、Hg 3种重金属均未超标。谷壳中Cd含量丰优>天优、假银占、油占>杂优、深优9516、天优103>深两优,Cr含量马坝油占>五优华占、深优9516、象牙占、丰优丝苗>丰优998、深优9786、天优998>五优;Pb含量假银占、五优华占>丰优丝苗、深两优5814、内香8518>五优、Y两优1号、美香占>杂优;As含量丰优116>丰优丝苗、天优、深两优、天优103、假银占>丰优998、美香占、五优>天优998;Hg含量天优103>Y两优101、深两优、天优>五优、米香占、深两优5814>美香占。见表3。

2.2 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2.2.1 重金属含量相关性

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与常规稻中Cd和Pb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杂交稻稻中Cd和Pb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所有稻谷中Cr、As、Hg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谷壳与精米Cd和As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稻壳和稻米中Hg含量在常规稻表现为显著性相关(p<0.05),杂交稻中表现为极显著(p<0.01)。见表4。

2.2.2 不同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不同重金属由土壤向水稻迁移过程中,相互之间作用不同,表现为协同或者拮抗作用。稻米对Cd与Pb、As与Hg的吸收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水稻对这些金属的吸收有协同作用。其余重金属之间的迁移表现为协同或拮抗,但均没达到显著相关性水平。见表5。

2.3 不同品系稻米重金属富集能力分析

富集系数(PUF)是表征稻米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精米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比值。稻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决定了稻米重金属含量。对9个品系稻米重金属富集系数统计,结果表明,对5种重金属富集能力最强的品系分别是银占、银占、银占、银占、天优,富集系数分别是平均富集系数的1.13、3.78、3.00、2.90、1.67倍,对Cd、Cr、As、Hg 4种重金属富集能力最弱的品系分别是杂优、五优、天优、五优,对重金属Pb的富集除银占品系,其余8个品系的富集系数均为0.001。不同品系稻米对Cd、Cr、Pb、As、Hg 5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其中对Cd、Cr、Hg 3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对重金属Cd的富集,银占与五优、Y优、杂优差异显著,与丰优、深优、天优、香占、油占5个品系无显著差异;对重金属Cr、Pb和As的富集,银占品系与其余8个品系差异显著且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系列;对重金属Hg的富集,天优与油占无显著差异,与其余7个品系差异显著,银占与天优、油占差异显著,与其余6个品系无显著差异。见表6。

nlc202309031921

3 讨论与结论

3.1 不同品种稻谷对重金属敏感性

根据供试稻米中不同重金属含量,可以发现不同品系、品种稻米对某种重金属的敏感性不同[17-18],如重金属Cd含量五优品系>香占品系,Pb含量则反之;而同一品种稻米对不同重金属的敏感性也表现不同,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此次观点[20-21]。同一品系内的不同品种对重金属的敏感性表现也不同[22],如香占品系内,重金属Cd含量美香占>宜香3003,As含量米香占>象牙占,深优品系内Cr含量深优9516>深优9786、Hg含量深两优>深两优5814等。

3.2 重金属在土-谷壳-精米系统中的分配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谷壳中重金属含量大于精米,这与严莎[2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品种类型稻谷(常规稻、杂交稻)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表现一致,如土壤中的Cd、Pb含量与稻谷中的Cd、Pb含量均显著相关而与品种类型无关,谷壳与精米中的Cd、As、Hg含量也表现为显著相关而与品种类型无关,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显著影响稻米的重金属含量,若要降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从土壤入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重金属在稻米植株体内的转移是由谷壳到精米,且不同重金属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这也与诸多学者[23-24]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不同水稻品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由分析结果不难得出,稻米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强弱顺序为Cd>Hg>As>Cr>Pb,且不同品系稻米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差异较大,较为突出的银占系列稻米的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与其余品种差异显著。所有品种稻米集中表现为对重金属Cd的富集能力最强,对Pb的富集能力最弱,表明重金属Cd易向籽稻米粒中转移,Pb不易向稻米籽粒中转移,与张潮海[11]、沈体钟[2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的Pb在谷壳中的含量高于精米的原因。Cd的的迁移能力较强,这可能是由于Cd进入土壤主要以物理化学吸附为主,在土壤中形成络离子较易移动[26],而Pb的迁移能力最弱,与Pb在土壤中以化学吸附为主,在土壤中形成溶解度较小的沉淀有关[27]。本研究结果还表明,Cr的富集系数也较小,但谷壳中的Cr含量显著高于精米,表明Cr易于从土壤向稻米中转移,但较难从谷壳向精米中移动。除此之外,As的富集系数也相对较小,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8-29]。有研究表明水稻对As的吸收和积累有明显的独特性,水稻根部对As的积累能力远高于别的植物,但籽粒中的As含量很低[30]。

参考文献

[1] Hossain M F. Khondaker M.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n heavy metals in rice fields [J]. Res J Chen Environ, 2006, 10(1): 8-12.

[2] 陈佳璇,夏 丹,林云万,等. 2010年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8):1 964-1 966.

[3] 周九州. 衡阳县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5.

[4] 徐加宽, 严 贞, 袁玲花,等. 稻米重金属污染的农艺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07(5):220-226. DOI:10.3969/j.issn.1002-1302.2007.05.

075.

[5] 尚 琪,翟苗苗,姚量三,等. 江西省某县大米镉污染情况追踪调查[J]. 卫生研究,2009,38(3):296-298.

[6] 杨 菲,白卢皙,梁春穗,等. 2009年广东省市售大米及其制品镉污染状况调查[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4):358-362.

[7] 周 歆,周 航,胡 淼,等. 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糙米中重金属Cd、Zn、As含量的差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3(11):145-150.

[8] 唐 非, 雷 鸣, 唐 贞,等. 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积累及其动态分布[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6):1 092-1 098. DOI:10.11654/jaes.2013.06.002.

[9] 蒋 彬, 张慧萍. 水稻精米中铅镉砷含量基因型差异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3):37-40. DOI:10.3969/j.issn.1007-9793.2002.03.

011.

[10] 林 华,张学洪,梁延鹏,等. 复合污染下Cu、Cr、Ni和Cd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2014(12).

[11] 张潮海,华村章,邓汉龙,等. 水稻对污染土壤中镉、铅、铜、锌的富集规律的探讨[J]. 福建农业学报, 2003,18(3):147-150. DOI:10.3969/j.issn.1008-

0384.2003.03.005.

[12] 龚伟群, 李恋卿, 潘根兴. 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和品种的交互影响[J]. 环境科学, 2006,27(8):1 647-1 653. DOI:10.3321/j.issn:0250-3301.2006.08.032.

[13] 肖细元, 陈同斌, 廖晓勇,等.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J].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2):291-296.

[14] 郭朝晖,宋 杰,陈 彩,等. 有色矿业区耕作土壤、蔬菜和大米中重金属污染[J]. 生态环境,2007,16(4):1 144-1 148. DOI:10.3969/j.issn.1674-5906.

2007.04.015.

[15] 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不同油菜品种产量比较分析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遵义县枫香镇土坝村胜利组张玉责任田进行。试验地块为抄泥土, 当地海拔高度900-950 m, 年平均气温18℃, 试验区域地势平坦, 交通方便, 地块土层深厚肥沃, 质地疏松, 通透性好, 保水保肥性能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益油一号、黔黄油21号、黔油18号、绵油11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油菜品种益油一号、黔黄油21号、黔油18号、绵油11号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 3次重复。每区组包含4个小区 (即4个处理) , 小区面积30 m2 (长6 m×宽5 m) 。小区间走道宽50 cm, 区组间距50 cm, 以便田间作业和排灌。

油菜采用育苗移栽, 行距40 cm, 窝距24 cm, 每小区种植320株。4个油菜品种均于2010年9月15日育苗, 出苗后苗床管理一致, 移栽时严格按照“三一”移栽法移栽, 10月15日进行单株移栽。移栽前试验地翻犁, 施腐熟有机肥30000 kg/hm2+钙镁磷肥600 kg/hm2+钾肥150 kg/hm2作基肥。10月25日用150 kg/hm2尿素兑清粪水追施提苗肥。11月25日进行第二次追肥, 用尿素225 kg/hm2, 中耕除草。2011年1月施用尿素150 kg/hm2追施苔肥, 同时进行壅耕培土防倒伏, 2月3日喷施叶面肥1次。全生育期防治蚜虫2次, 粘虫1次。油菜完全成熟时田间测定产量、植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油菜品种的产量比较

试验结果表1可见:4个油菜品种的产量均超过了1 500 kg/hm2 (表1) 。说明这4个油菜品种在该区域种植产量均能获得较高产量, 适合该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 益油1号在4个油菜品种中产量最高, 其产量达3268.5公斤/hm2, 分别比黔黄油21号、黔油18号、绵油11号高400.5公斤/hm2、520.5公斤/hm2、784.5公斤/hm2, 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2.2 不同油菜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

益油1号株高, 分枝部位中等, 单株有效角果数和结角密度最大, 一次有效分枝数和每角粒数也较多, 千粒重较大 (表2) , 有利于提高产量;黔黄油21号和黔油18号分枝部位、单株有效角果数、结角密度和每角粒数表现居中;绵油11分枝部位、单株有效角果数、结角密度、每角粒数都表现较差, 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可以看出, 4个品种中益油1号的经济性状最好, 有利用获得高产。

3 结论与讨论

4个油菜田间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益油1号、黔黄油21号、黔油18号、绵油11号4个油菜品种在该区域内种植均能获得较高产量。其中, 益油1号的产量、生物学性状均表现最好, 产量高达3268.5 kg/hm2;黔黄油18号和黔油18号产量分别达2868 kg/hm2和2751 kg/hm2, 农艺性状均居中;绵油11号产量为2484 kg/hm2, 产量、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差。但从整个试验来看, 4个油菜品种在该区域内总体表现还是较好的, 均适合在该区域种植。其中, 益油1号表现最好, 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禹玉德, 章文金.优质油菜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 2000, (S1) :45-46.

[2]朱庭强, 王显安, 宋仁刚, 等.安康市“双低”油菜新品种品比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 2005, 10 (12) :23-24.

[3]刘小三, 余喜初, 章彪雄, 等.红壤丘陵区不同油菜品种比较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 :116-117.

[4]曹流俭, 邢君, 陈浩.优质油菜新品系比较试验与经济性状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1) :13590-13591, 13609.

上一篇:土壤切削理论下一篇:经阴道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