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类型

2024-10-02

品种类型(精选4篇)

品种类型 篇1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1.) 又称元参、黑参,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根入药, 具有滋阴、降火、生津、解毒功效[1,2]。玄参不但是中药处方用药, 还是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是大宗药材品种,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生产面积较大, 年种植达666.67 hm2以上。据调查, 当地种植的玄参是多个类型的混合群体, 其各类型植株性状、生育期、经济产量和商品规格参差不一, 对正常的田间管理、商品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3]。为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选择种植优质品种。为此, 在玄参种植基地筛选出多个品种类型, 开展不同玄参品种的产量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片区的头渡镇前星村, 年均温11.1℃, 极端最高气温27℃ (7月) , 极端最低气温-8℃ (1月) , 年均降雨量1 400 mm, 日照时数1 103 h, 无霜期215 d, 海拔1 100 m左右。试验地土壤为灰色壤土, 地势较向阳, 无大气、土壤、水质等方面的污染, 前作为青椒。供试土壤为砂质壤土, 含有机质20.6%, 速效磷13.89 mg/kg、速效钾120.32 mg/kg、碱解氮90.28 mg/kg, pH值6.8。

1.2 试验材料

种子来源于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前星村玄参种植基地, 在玄参大田混合群体中, 分别挂牌、选择的不同玄参品种, 收获时分别贮藏子芽, 栽种时子芽新鲜, 质量较好。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不同品种类型的玄参, 设3个处理, 分别为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 (A) 、卵圆状披针叶 (B) 、长卵圆形叶 (C) 。3次重复, 小区面积5.678 m2 (3.40 m×1.67 m) 。

1.4 试验方法

耕翻试验地, 拣除杂草、石块等, 整平田面。将整好的地开成平厢, 选晴天按33 cm×34 cm行窝距挖窝栽种。每小区栽4行。窝打好后, 选择玄参子芽新鲜、无病害、生长健壮的作种, 每窝栽子芽2个, 栽后盖细土。玄参生育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条件一致[4,5,6]。收获时选晴天, 分别采挖, 去掉茎杆、芦头、泥土和须根, 随即分别称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A的鲜品和干品产量均最高, 其次是处理B, 处理C产量最低 (表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处理间F=65.56>F0.01=18.0,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采用新复极差法 (SSR法) 进行多重复比较测验, 处理A与处理B、C差异极显著, 处理B与处理C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类型的玄参在重庆市南川区气候条件下种植, 以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的产量最高, 干重达6 818.95 kg/hm2, 较卵圆状披针叶玄参增产58.36%, 较长卵圆形叶玄参的增产115.14%;卵圆状披针叶玄参较长卵圆形叶玄参增产35.86%;产量最低的是长卵圆形叶玄参。玄参生产中, 选择优质品种种植, 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重庆市南川区宜选择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或卵圆状披针叶玄参种植, 不宜选择长卵圆形叶玄参作种。

注:玄参平均折干率为23.9%。

摘要:比较不同品种类型玄参的产量, 结果表明: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产量最高, 干重6 818.95 kg/hm2, 较卵圆状披针叶玄参增产58.36%;较长卵圆形叶玄参增产115.14%。重庆市南川区宜选择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或卵圆状披针叶玄参种植, 不宜选长卵圆形叶玄参作种。

关键词:玄参,品种类型,产量

参考文献

[1]邹宗成, 吴双清, 郭杰, 等.玄参新品种恩玄参1号的选育[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 :325-327.

[2]湖北省卫生厅.湖北中药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9.

[3]黄鹤, 张丽萍, 邹宗成, 等.恩施州两个玄参栽培品种的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6) :34-35.

[4]邹宗成, 杨小舰, 向开栋, 等.打顶对玄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 2009, 11 (12) :14-15, 32.

[5]邹宗成, 向开栋.底肥种类与栽培方式对玄参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04 (5) :75-77.

[6]陈斌龙.玄参浙玄1号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24 (11) :19-20.

品种类型 篇2

以豫楸1号、豫楸2号、南阳楸、金丝楸、圆长楸、梓树、光叶楸和灰楸8个楸树品种(类型)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品种(类型)苗木的高生长、直径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对比不同品种(类型)间多项指标的差异性,为初步筛选出适宜在江苏地区栽植的楸树良种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严洪 李同立 区凯明 作者单位:严洪(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福州,350003)

李同立,区凯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品种类型 篇3

关键词:番茄;花粉活力;萌发率;花粉管长度

中图分类号: S641.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110-04

收稿日期:2013-05-1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2)4044];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1435、BE2011461)。

作者简介:于璐 (1989—),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E-mail:2010104081@njau.edu.cn。

通信作者:吴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E-mail:wzh@njau.edu.cn。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为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植物,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1]。番茄采用有性繁殖,在有性繁殖中花粉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花粉活力的有无及大小决定遗传物质传递的成败,并与坐果率、种子发育及果实生长有密切的关系[2]。因此在进行番茄授粉受精、胚胎发育、遗传育种和花粉学研究之前,都要检测花粉的活力[3]。

花粉活力的检测通常分为萌发测定和不萌发测定。萌发测定是利用培养基使花粉萌发并测定花粉管的生长,根据此现象判断花粉的活力。非萌发测定是指不需要通过花粉的萌发即可判断花粉活力的高低,测定方法有对花粉呼吸作用或其沥出液的化学电导率的测定、根据胞质的有无以及酶活性情况进行的染色测定、根据脯氨酸含量差异进行的测定、形成有效种子能力为基准进行的测定[4-5]。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测定是简易而有效的检测方法。

花粉活力受自身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6-7],除与花器官发育情况及光照、湿度密切相关外,还受温度条件影响,这在辣椒、黄瓜、苦瓜、西瓜等蔬菜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8-11]。在夏季高温季节种植番茄,或在晚春、早秋利用保护设施栽培番茄,均会出现异常高温,极易对番茄生长发育造成胁迫[12]。持续的高温环境往往导致番茄花粉活力的下降和番茄生长发育的异常,进而影响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番茄耐热新品种的选育受到越来越多育种者的关注。Abdul-Baki等研究发现,在高温下花粉萌发率高的品种坐果率也高[13-14],说明高温下的花粉萌发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番茄的耐高温胁迫能力[15]。低温冻害是当前番茄生产主要的障碍之一。番茄为喜温植物,低于15 ℃就容易导致冻害发生,造成落花、落果及坐果率下降。相关资料表明,低温对番茄坐果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分别是花粉形成阶段和授粉受精阶段[16]。

有关番茄、辣椒花粉活力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17-19],前人研究多侧重于影响番茄花粉萌发率,而对温度与品种与番茄花粉活力交互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试验采用植物显微技术,首先明确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温度处理下8个美国引进品种番茄花粉活力的差异及其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情况,筛选出耐高温、低温的番茄品种,为番茄耐高温、低温育种以及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番茄栽培的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植物材料为美国加州大学番茄遗传中心提供的8个番茄品种。编号、名称和类型见表1。

1.2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试验于2012年4—8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进行。番茄种子经浸种、催芽后播种于72孔穴盘中,育苗基质为泥炭、蛭石、珍珠岩按2 ∶1 ∶1比例(体积比)配制的复合基質。待幼苗第4张真叶完全展开时,选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番茄幼苗定植塑料大棚内,定期浇水施肥。采集以上各番茄品种即将开放的花蕾(大蕾期),取下花药,用透明纸包好后埋入硅胶中阴干。当花粉完全散出后备用。

1.2.1不同培养基下番茄花粉活力的比较根据果实的大小将番茄分为樱桃番茄、小果形番茄、中果形番茄、大果型番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个番茄品种,编号分别为NT-181、NT-182、NT-203、NT-206。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根据相关试验结果[3,18,20],选择5种培养基:(1)130 g/L蔗糖+150 mg/L硼酸+1%琼脂,以M1表示;(2)120 g/L 蔗糖+120 mg/L硼酸+4 mg/L GA3+0.5 mg/L硫胺素+1%琼脂,以M2表示;(3)125 g/L蔗糖+150 mg/L硼酸+0.5%琼脂,为M3表示;(4)140 g/L蔗糖+80 mg/L硼酸+7 mg/L GA3+0.5 mg/L硫胺素+1%琼脂,以M4表示;(5)100 g/L蔗糖+120 mg/L硼酸+7 mg/L GA3+0.4 mg/L硫胺素+1%琼脂,以M5表示。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用玻璃棒蘸取2~3滴滴于载玻片中央,冷却后将花粉均匀播种于载玻片的培养基上,25 ℃暗培养3h 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长度。花粉管长度大于花粉粒直径视为萌发。每个载玻片观察3 个视野,每视野≥20 粒花粉,按公式计算花粉萌发率:花粉萌发率=视野中已萌发的花粉粒数/同一视野中花粉粒总数×100%。

nlc202309041840

1.2.2品种和温度双因素处理对番茄品种花粉活力的影响设置品种为A因素,温度为B因素。共8个品种,分别为A1、A2、A3、A4、A5、A6、A7、A8,其对应的品种编号分别为:NT-163、NT-168、NT-181、NT-182、NT-183、NT-186、NT-203、NT-206;共5个温度水平,记作B1、B2、B3、B4、B5,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1、18、25、32、39 ℃。A与B的不同水平组合AiBj(i=1,2,…,8;j=1,2,…,5)共有40个,每个水平组合为一个处理。根据“1.2.1”节的结果,选用培养基 120 g/L 蔗糖+120 mg/L硼酸+4 mg/L GA3+0.5 mg/L硫胺素+1%琼脂对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统计每个处理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次测定20 根花粉管的长度,花粉萌发率观察和计算方法同“1.2.1”节。

1.3数据处理和分析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按双因素有重复试验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及Duncans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培养基对番茄花粉活力的影响

从表2看出,在相同培养基上,不同品种番茄的花粉萌发率不同,说明不同品种番茄的花粉活力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花粉萌发率也不同,说明同一品种番茄花粉活力对不同培养基的响应不同。

品种NT-181,以M2培养基的花粉发芽率最高,达到66.07%,显著高于M3、M4、M5培养基,但M1与M2间差异不显著。品种NT-206在不同培养基上花粉发芽率的差异显著性与品种NT-181相同,但最高发芽率M2仅为15.68%。品种NT-182,在M2培养基的花粉发芽率为12.49%,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其他培养基间花粉萌发率差异不显著。品种NT-203在M2培养基的花粉发芽率为20.28%,显著高于M4、M5,与M1和M3间差异不显著。

供试的4个番茄品种,花粉萌发率均以品种NT-181最高,在5种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范围为58.66%~66.07%;以品种NT-182最低,发芽率范围为8.46%~12.49%。4个品种均以培养基M2的花粉发芽率最高。

2.2品种和培养温度对番茄花粉活力的影响

2.2.1番茄品种和培养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设计和统计方法,分析品种和培养温度对番茄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4。从表3看出,品种、培养温度及品种与培养温度交互作用的P值均为0.00,表明品种和培养温度对番茄花粉萌发率有显著影响,而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从表4看出,品种、培养温度及品种与培养温度交互作用的P值均为0.00,表明品种和培养温度对番茄花粉管伸长影响显著,而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2.2.2品种对番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伸长的影响从表5看出,不同番茄品种间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差异显著。

表3品种及温度对番茄花粉萌发率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1平方和1自由度1均方和1F值1P值品种12 486.06171355.151134.8610.00温度14373.021411093.261415.1310.00品种×温度16 928.051281247.43193.9510.00误差1210.6818012.6311总和119 285.911120111

8个供试品种中在本试验温度范围内,品种NT-181花粉萌发率最高,为16.56%,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品种NT-183花粉萌发率最低,为2.01%,显著低于除NT-168外的其他品种。品种NT-186花粉管最长,为75.23μm,显著高于除

2.2.3培养温度对番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伸长的影响从表6看出,在温度25 ℃以下,随着温度的上升,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增加;在温度25 ℃以上,随着温度的上升,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降低。不同培养温度间番茄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差异显著。

在本试验的5个温度处理中,11 ℃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39 ℃处理,18 ℃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11、32、39 ℃处理。11 ℃处理的花粉管长度显著高于39 ℃处理,18 ℃ 处理的花粉管长度显著高于11、39 ℃处理。以25 ℃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最高,为17.88%,花粉管最长,为89.84 μ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以39 ℃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最低,为014%,花粉管最短,为4.14 μm,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2.2.4番茄品种和培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的影响由表7可见,处理组合A3B3的花粉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7B3、A7B2、A8B3的萌发率次之,并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3B3、A6B3的花粉管長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4B3的花粉管长度次之,显著高于除A4B4以外的其他处理。

品种NT-168和NT-186在18 ℃与25 ℃处理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率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的萌发率均在温度25 ℃条件下达到最大值。除 NT-203 在温度32 ℃条件下的花粉管长度最长外,其他品种的花粉管长度均在温度为25 ℃条件下达到最大值。

3讨论

花粉活力与坐果率直接相关,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是鉴定花粉活力的2个基本要素。在番茄花粉离体培养试验中,不同研究者所用培养基组分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在相同的品种上也不尽相同[21-24]。本试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筛选出对于不同类型番茄品种的最适培养基为120 g/L蔗糖+120 mg/L硼酸+4 mg/L GA3+0.5 mg/L硫胺素+1%琼脂,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和硫胺素有利于花粉的萌发。

nlc202309041840

本研究结果,相同品种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随培养温度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个番茄品种中,除了品种NT-168和NT-186在温度为18 ℃与25 ℃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率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的萌发率均在适宜萌发温度25 ℃时达到最大值,在高温39 ℃条件下为最小值;除品种NT-203花粉管长度在32 ℃下为最大值外,其他番茄品种的花粉管长度均在适宜萌发温度25 ℃时达到最大值,在高温39 ℃条件下均为最小值。表明品种NT-203具有耐高温的潜力,品种NT-168和NT-186具有耐低温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多数品种花粉活力的适宜温度为25 ℃左右,对高温的敏感性大于对低温的敏感性。

在温度25 ℃的培养条件下,8个供试番茄品种的花粉均表现出活力,但不同品种间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显著差异。全部供试材料的平均花粉离体萌发率为17.88%,以品种NT-181最高,为66.07%;品种NT-182、NT-203、NT-206的花粉萌发率为10%~21%;品种NT-163、NT-168、NT-183、NT-186的花粉萌发率均低于10%。品种 NT-181、NT-186的花粉管长度最长,分别为157.84、154.61 μm;NT-168、NT-183、NT-203品种的花粉管长度均小于60 μm。表明番茄花粉活力受基因型影响显著。在番茄育种和繁种的亲本选择时,应考虑不同品种花粉活力的差异。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花粉活力差异较大。本試验中8个番茄品种在11~39 ℃的培养温度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与其他作物相似,番茄花粉活力,除与自身遗传差异有关外,还受温度、光照、湿度[25-28]等因素影响。

本试验明确了不同番茄品种花粉活力对高温、低温的耐性。在本试验的供试品种中,常温下花粉活力最高是 NT-181,较耐高温的为NT-203,较耐低温的为NT-168、NT-186。研究结果为番茄育种中授粉植株及耐高温、耐低温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也可为番茄栽培中耐热或耐冷品种的应用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海廷,王鸣,李长年. 番茄育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27.

[2]郏艳红,王姝,刘仲齐. 影响番茄花粉活力和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97-100.

[3]赵凌侠,刘守伟,李景富,等. 番茄属(Lycopersicon)花粉萌发培养基组份的优化[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2):147-151.

[4]王钦丽,卢龙斗,吴小琴,等. 花粉的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J]. 植物学通报,2002,19(3):365-373.

[5]Gelderen E V,Annabel F,Robbertse P J. The criteria of measurement of the inorganic acid test of pollen viability[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4,61:253-259.

[6]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 蔬菜生物生理学基础[M]. 北京农业大学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99-381.

[7]刘会超,贾文庆. 离体萌发法测定垂丝海棠花粉生活力的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5):39-41.

[8]缪旻珉,李权,曹碚生,等. 高温对黄瓜生殖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0,27(6):412-417.

[9]严峥. 影响辣椒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光温条件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1-40.

[10]彭单义,胡开林. 苦瓜的开花习性及影响其花粉萌发率的因素[J]. 中国蔬菜,1998(5):17-18.

[11]郭尚,王秀英. 不同因素对西瓜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6,21(3):91-94.

[12]王冬梅,许向阳,李景富.番茄耐热性研究进展[J]. 中国蔬菜,2003(2):58-60.

[13]Abdul-Baki A A. Determination of pollen viability in tomatoes[J]. Hortscience,1992,117(3):473-476.

[14]Abdul-Baki A A. Tolerance of tomato cultivars and selected germplasm to heat stress[J]. Hortscience,1991,116(6):1113-1116.

[15]Abdul-Baki A A,Stommel J R. Pollen viability and fruit set of tomato genotypes under optimum-and high-temperature regimes[J]. Hortscience,1995,30(1):115-117.

[16]王富,李景富,许向阳,等. 不同叶龄期低温处理对番茄花粉发育影响[J]. 北方园艺,1999(2):3-4.

[17]肖春英,张育鹏. 辣椒花粉萌发的研究[J]. 中国蔬菜,1981(2):13-15.

[18]罗素兰,符列,符传秀,等. 6种番茄种质花粉活力的鉴定[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243-246.

[19]Zamir D,Tanksley S D,Jones R A. Haploid selection for low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tomato pollen[J]. Genetics,1982,101(1):129-137.

[20]王富,李文丽,秦公伟,等. 番茄花粉萌发液体培养基的筛选和组份优化[J]. 北方园艺,2008(11):143-145.

[21]胡适宜. 被子植物胚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38-64.

[22]林志成. 两个番茄品种花粉萌发力的研究[J]. 中国蔬菜,1984(4):32-34.

[23]陈竹君,吴定华. 番茄远缘杂种F1及其双亲花粉萌发力的研究[J]. 中国蔬菜,1988(1):12-17.

[24]胡宝忠,桂明珠,李桂芹,等. 黑穗醋栗花粉生活力及萌发力的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6(3):293-296.

[25]Wang B P,Qian Y C.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ollenation,fertilization and fruit setting of the peach[J].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1989,16(1):11-16.

[26]Martinez G P,Gradziel T M,Ortega E.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of almond pollen[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2002,7(4):691-692.

[27]陈新伟.番茄花粉活力及坐果率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J]. 园艺学报,1996,23(4):392-394.

[28]黄艳慧,李亚灵,温祥珍. 高温下不同空气湿度对温室番茄花粉活力和坐果率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105-110.杨立飞,魏国平,朱月林. 外源亚精胺对NaCl胁迫下菜用大豆多胺合成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14-117.

品种类型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中原单32、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油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高油115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选育的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龙育6号。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于2007~2008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密度(6.0、6.5、7.0、7.5、8.0万株·hm-2),5行区,行长6 m,行距0.7 m,小区面积21 m2,2次重复。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土壤中性,有灌溉条件,前茬为玉米,播前结合翻耕施一次性复合肥450 kg·hm-2。4月底播种,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3 测定及统计分析方法

出苗后观察记载物候期,农艺性状(见表1),于乳熟末期收获,主要测定性状按国际标准方法进行,其中生物产量的测定在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从每小区中部随机选取6.3 m2,全部从茎基部3 cm处割下,测定其地上部的生物产量,计算小区产量,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先称量鲜物重,各种样品取鲜样1 000 g,70℃烘干48 h后称重,测干物量,然后计算出各品种的干物质重量,样品混合粉碎,供养分测定。所有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03及DPSv 3.1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玉米的生育日数及主要植株性状评价

在田间对青贮玉米进行青贮生育日数及株高、穗位、收获期绿叶片数主要植株性状及倒伏(折)率的观察和记载见表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差异不十分明显,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的;青贮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由于通风透光及肥水吸收的影响,株高和穗位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收获期绿叶片数也有小幅度的减少,但差异并不显著。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类型的青贮玉米生育日数均有变化,生育日数延迟1~2 d;3个青贮玉米品种中,中原单32青贮生育期最早,收获时绿叶片数最少,在哈尔滨可以完全成熟,生育日数在126 d左右,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可作为粒用玉米种植,高油115的青贮生育日数在115~118 d、龙育6号青贮生育日数在118~120 d,可以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作为专用青贮玉米种植。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3个品种倒伏率也逐渐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其中龙育6号倒伏率最低,群体在乳熟末期至腊熟初期时,绿叶片数最多,保绿性好、抗倒性强;中原单32由于穗部及穗上部茎秆感虫严重,所以该品种的倒折率较大,而且由于熟期较早,穗下部叶片多数已经枯黄,植株保绿性最差;高油115由于是专用高油青贮玉米品种,植株较为繁茂,保绿性较好,但茎秆抗倒伏能力在参试3个品种中最弱,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高油115的倒伏率最高。

2.2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不同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明显,不同品种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较为明显。

2.2.1 不同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的生物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6号显著高于高油115;高油115显著高于中原单32(见表4)。

由图1可知,龙育6号在5个密度下,生物产量均高于高油115和中原单32,密度增加至7.0万株·hm-2时,其生物产量达到最高,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其生物产量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高油115倒伏率增加,中原单32倒折率增加,所以其生物产量逐渐降低;高油115适宜密度为6.0万株·hm-2,中原单32生物产量在密度6.0万株·hm-2时最高。

2.2.2 不同密度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不同品种之间干物质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的干物质差异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由表5可知,龙育6号显著高于高油115;高油115显著高于中原单32。

由图2可知,龙育6号在5个密度下,干物质产量均高于高油

115和中原单32,随着密度增加至为7.0万株·hm-2时,其干物质产量达到最高,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其干物质产量逐渐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加,高油115和中原单32干物质产量逐渐降低,在密度6.0万株·hm-2时,其干物质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3.1 试验中密度的设计

试验设5个密度,是根据目前黑龙江省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青贮玉米育种现状所设计的,黑龙江省青贮玉米试验的密度为6.0万株·hm-2,青贮玉米生产上一般种植密度也是在6.0万株·hm-2,如密度太低,很难获得高的生物产量;而黑龙江省青贮玉米品种多为植株高大繁茂,缺少耐密性好又抗倒伏的青贮品种,因此该试验中最高密度设计为8.0万株·hm-2。

3.2 密度对青贮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通过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来表现[1,2]。通过对3种不同类型青贮品种在5个种植密度下的株高、穗位、收获期绿叶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位有随密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收获期绿叶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但差异并不显著,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品种自身特性和生理调节决定。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折)均有增加,势必影响青贮玉米的产量,更主要的是影响青贮玉米的收割及青贮,这对青贮玉米高效优质栽培生产及加工是极为不利的[3,4,5]。

3.3 密度对青贮品种产量的影响

青贮玉米的青贮产量因品种而异,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差异显著,专用型青贮品种龙育6号显著高于高油青贮玉米品种高油11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中原单32;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也是因品种而异,龙育6号在7.0万株·hm-2群体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油115和中原单32在6.0万株·hm-2群体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最高。

参考文献

[1]王霞,王振华,金益,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5,13(2):94-96.

[2]李向拓,吴权明,毛建昌,等.饲用玉米育种要求性状特征及研究进展[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2):36-40.

[3]熊元忠,李斌,陈士荣,等.青贮玉米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6(1):25-29.

[4]梁晓玲,雷志刚,阿布来提,等.青贮玉米育种及其生产[J].玉米科学,2003(专刊):73-76.

【品种类型】推荐阅读:

烤烟品种06-03

早熟品种06-19

品种概述07-10

玉米品种07-10

地方品种07-28

加工品种07-30

不同品种08-08

肉鸡品种08-13

品种试验08-13

品种特征08-15

上一篇:赏析教学下一篇:本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