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系)对比

2024-09-30

品种(系)对比(精选7篇)

品种(系)对比 篇1

为了探索马铃薯新品种(系)在绥棱县的适应性及增产潜力,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马铃薯优良新品种(系),促进绥棱县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试验地建立马铃薯新品种的对比试验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品种按3个熟期组划分,即早熟组:克200373-205(克山分院)、克200373-218(克山分院)、大200306-46(大兴安岭),对照品种:克新4号(克山分院);中晚熟组:东农07-33157(东北农业大学)、克200410-73(克山分院),对照品种:克新13(克山分院);高淀粉组:克200402-87(克山分院)、东农08-33148(东北农业大学),对照品种:克新12(克山分院)。

1.2 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4行区,行长6 m,行距75 cm,株距30 cm,小区面积18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东农07-33157属中晚熟组,生育日数95 d左右(从出苗到茎叶枯黄), 株型直立,株高43 cm。花色淡紫色,繁茂性中等;克200402-87属高淀粉组,生育日数84 d左右(从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31 cm,花色深粉色,繁茂性弱;东农08-33148属高淀粉组,生育日数92 d左右(从出苗到茎叶枯黄),株型直立,株高48 cm,花紫色,繁茂性强。

2.2 产量差异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东农07-33157产量为35 5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3增产24.15%;克200402-87,产量为24 368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2增产22.5%;东农08-33148产量为32 187.5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2增产41.3%。

注:收获面积为4个小区面积之和72 m2;折合单产=合计产量/收获面积。

Note:The harvest area was the sum of 4 plots area,that was72 m2;Yield=Yield of the four plots/The harvest area×10 000 m2.

2.3 抗病性及品质分析

由表3看出,在各品种(系)中均未发现束顶病毒、环腐病等其它病毒。还可以看出,东农07-33157结薯率100.0%,商品薯率96.2%,抗晚疫病系数等均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3;克200402-87结薯率92.2%,商品薯率87.9%,抗晚疫病发病程度等均低于对照品种克新12;东农08-33148结薯率96.4%,商品薯率81.4%。田间植株抗晚疫病发病程度等均低于对照品种克新12。

2.4 品种间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早熟组中,供试品种大200306-46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克200373-205和克200373-218都极显著低于对照。在中晚熟组中,克200410-73的产量显著低于东农07-33157,但与对照克新13差异不显著。在高淀粉组中,东农08-33148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

东农07-33157产量、商品薯率、抗病和抗逆性等均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3。建议将其作为黑龙江省生试试验品种。

东农08-33148产量、商品薯率、抗病和抗逆性等均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2,可作为黑龙江省生试试验品种。

克200402-87产量、商品薯率、抗病和抗逆性等均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2,可作为黑龙江省生试试验品种。

品种(系)对比 篇2

1 试种概况

1.1 参试品种

除对照品种秀水134外, 其余参试品种 (系) 均属新引进。从嘉兴市农科院引进的3个品种分别为丙1030、嘉58、嘉66, 从秀洲区农科所引进的3个品种分别为JG5422、JG5165、JG5411, 以秀水134作对照, 共有7个品种。

1.2 试验实施经过

5月26日播种, 6月17日移栽, 每667 m2栽1.7万丛左右, 每丛插3株左右种子苗, 小区面积为13.3 m2, 设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四周设保护行, 操作均同天完成, 试区内不防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大田生产。

2 试验结果

2.1 产量

试验平均产量为562.352 kg/667 m2, JG5411产量最低, 为520.980 kg/667 m2, 比对照CK (秀水134) 减产0.932%, 其余5个品种均比对照CK (秀水134) 增产。JG5165产量最高, 为604.117 kg/667 m2, 比对照增产14.877% (极显著) , 其余4个品种JG5422、丙1030、嘉66、嘉58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97.843 kg、577.647 kg、560.390 kg、549.607 kg, 比对照增产13.684%、9.844%、6.562%、4.512%, 详见表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JG5165品种 (系) 产量极显著高于JG5411、秀水134, 显著高于嘉58和嘉66;JG5422品种 (系) 产量极显著高于JG5411、秀水134, 显著高于嘉58;丙1030品种 (系) 产量显著高于JG5411、秀水134;JG5165、JG5422和丙1030 3个品种 (系) 间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嘉66、嘉58、秀水134和JG5411这4个品种 (系) 间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新品种比较方差分析情况详见表2, 本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CV (%) =3.883 980 6。

注:本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CV (%) =3.883 980 6新复极差测试SSR (SE) =12.610 23

2.2 生育期

7个品种始穗期为8月24日至9月7日, 齐穗期为8月27日至9月10日, 成熟期为10月19日至10月30日。7个品种全生育期为147~158 d, JG5422是147 d, JG5411是150 d, JG5165是155 d, 秀水134是156 d, 丙1030和嘉58同为157 d, 嘉66是158 d, 详见表3。

2.3 经济性状

7个品种间植株高度为90.0~105.7cm, 穗长为14.3~22.2 cm。每667 m2有效穗17.9万~21.3万, 每穗总粒108.4~143.4粒, 品种间结实率88.3%~95.6%, 千粒重22.0~32.0 g, 详见表3。

2.4 抗逆性

7个品种的3次重复均未出现倒伏现象, 也均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现象。2014年属条纹病、矮缩病发生较轻年份, 7个品种中有4个未发生、3个发生条纹病, 株发病率为0.33%~0.64%, 丙1030和JG5165的株发病率均为0.33%, 对照秀水134是0.64%, 7个品种全未发生矮缩病。

3 品种评述

3.1 JG5165

JG5165是秀洲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常规晚粳品种。产量604.117 kg/667 m2, 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比对照增产14.877%。品比生育期155 d。

该品种表现:叶色稍比对照秀水134深, 苗期苗体矮壮, 分蘖力中等, 株型较紧凑, 株叶挺拔, 植株稍高, 穗数适中, 穗型较大, 着粒稀, 籽粒饱满, 后期灌浆快, 青秀熟相好, 外观米质优。品比株高105.7 cm, 穗长16.6 cm, 有效穗21.3万, 成穗率74.2%, 每穗总粒108.4粒, 着粒密度6.4粒/cm, 实粒98.4粒, 结实率92.0%, 千粒重26.0 g。该品种条纹病发病率高 (0.33%) , 矮缩病未发生。

3.2 JG5422

JG5422是秀洲区农科所育成的早熟常规晚粳品种。产量597.843 kg/667 m2, 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二位, 比对照增产13.684%。品比生育期147 d。

该品种表现:叶色深绿, 苗期叶长苗高, 分蘖力中等, 前期叶面内凹, 剑叶叶面展平, 株型稍松散, 株高适中, 秆粗包节抗倒, 穗数偏少, 穗长穗弯, 着粒稀, 粒型长, 成熟一致, 灌浆快, 结实率高, 籽粒饱满, 千粒重高, 后期秆叶桔黄色, 谷粒色泽好, 外观米质优。品比株高95.0 cm, 有效穗17.9万穗, 穗长22.2 cm, 每穗总粒131.4粒, 着粒密度5.9粒/cm, 实粒121.4粒, 结实率92.4%, 千粒重32.0 g。该品种条纹病、矮缩病均未发生。

3.3 丙1030

丙1030是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穗粒兼顾型中熟常规晚粳品种。产量577.647 kg/667 m2, 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三位, 比对照增产9.844%, 变异系数1.25%。该品种长势长, 相同于秀水134, 叶色稍比秀水134深, 品比生育期157 d。

该品种表现:叶色深绿, 苗期苗体矮壮, 分蘖力较强, 株型紧凑, 株叶挺拔, 植株稍矮抗倒, 穗子直立, 穗层整齐, 穗数适中, 穗型中等, 籽粒饱满, 千粒重高, 后期青秀熟相好, 外观米质优。品比株高95.0 cm, 穗长15.9 cm, 有效穗20.6万, 每穗总粒115.2粒, 着粒密度7.2粒/cm, 实粒110.1粒, 结实率95.6%, 千粒重26.6 g。该品种条纹病发病率高 (0.33%) , 未发生矮缩病。

3.4 JG5411

JG5411是秀洲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偏早常规晚粳品种。产量520.98 kg/667 m2, 比对照减产0.932%, 居7个参试品种的最后位。品比生育期150 d。

该品种表现:叶色深绿, 苗期叶长苗高, 分蘖力中等, 前期叶面内凹, 剑叶叶面内凹, 株型稍松散, 株高偏矮, 包节抗倒, 穗数偏少, 穗型较长, 长粒型 (长宽比3∶1) , 成熟不一致, 灌浆慢, 结实率不高, 千粒重低, 后期秆叶桔黄色, 外观米质优, 饭软味佳。品比株高90.0 cm, 穗长17.0 cm, 有效穗19.3万, 成穗率81.4%, 每穗总粒143.4粒, 着粒密度8.4粒/cm, 实粒127.5粒, 结实率88.9%, 千粒重22.0 g。该品种未发生条纹病、矮缩病。

3.5 嘉66

嘉66是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密穗型中熟常规晚粳品种。产量560.39 kg/667 m2, 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 比对照增产6.562%, 变异系数3.17%。品比生育期158 d。

该品种表现:叶色青绿稍淡, 苗期苗体矮壮, 分蘖力中等, 株型紧凑, 株叶挺拔, 穗子直立, 群体整齐度好, 后期青秀, 株高适中, 包节抗倒, 穗型中等, 穗数适中, 着粒密, 灌浆慢, 结实率不高, 粒重中等, 外观米质较优。新稻谷有一定轻香味, 大米有较浓郁香味, 烧饭时有浓香味, 食味软、香、可口, 有嚼劲 (称软香米) 。品比株高101.3 cm, 穗长15.5 cm, 有效穗19.7万, 每穗总粒128.8粒, 着粒密度8.3粒/cm, 实粒113.7粒, 结实率88.3%, 千粒重25.5 g。该品种未发生条纹病、矮缩病。

3.6 嘉58

嘉58是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较穗粒兼顾型中熟常规晚粳品种。产量549.607 kg/667 m2, 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比对照增产4.512%, 变异系数4.99%。品比生育期157 d。

该品种表现:叶色青绿稍淡, 苗期苗体矮壮, 分蘖力中等, 株型紧凑, 叶片光滑 (称光叶稻) , 株叶挺拔, 穗子直立, 群体整齐度好, 后期青秀, 株高适中, 包节抗倒, 穗型较小, 穗数适中, 结实率较高, 粒重中等, 外观米质较优。新稻谷有一定轻香味, 大米有较浓郁香味, 烧饭时有浓郁香味, 食味软、香、可口, 有嚼劲 (称软香米) , 储藏半年以上的陈谷大米食味同样软香可口。品比株高101.3 cm, 穗长15.5 cm, 有效穗19.7万, 每穗总粒128.8粒, 着粒密度7.8粒/cm, 实粒113.7粒, 结实率88.3%, 千粒重25.5 g。该品种未发生条纹病、矮缩病。

4 试验结果

几个蛋黄果品种(系)繁育试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种苗繁育基地进行, 海拔约200 m, 地处南亚热带南沿, 常年无霜, 年平均温度在22.2℃以上, 年降雨量在1273.6 mm以上, 全年日照在1251 h左右, 温度较高, 雨量充足。

1.2 试验材料

供应种子来源于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蛋黄果种质资源圃, 分别为该所自行选育的“仙桃1号”和“仙桃2号”及引种的“云引5号”、“云引8号”、“越引2号”和“越引16号”, 共6个品种 (系) 。

1.3 试验方法

1.3.1 种子萌发试验

用6个品种 (系) 种子做萌发试验, 每品种 (系) 设3个重复, 每重复100粒种子, 随机排列。挑选成熟饱满无病害的种子播种, 苗床高0.15 m, 宽1.0 m, 长10.0 m, 设荫棚内, 铺上厚0.20 m的细沙, 撒播种子后, 再盖上一层厚0.05 m的细沙, 淋透水, 覆盖薄膜, 保持细沙湿润催芽, 2012年3月5日播种, 每隔15 d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种子外壳开裂露白视为萌发, 统计不同品种的种子的萌发数, 及时将萌发种子播种到育苗袋中, 统计至2012年8月6日。

1.3.2 品种嫁接试验

采用劈接法嫁接, 以供试6个品种 (系) 为砧木, “仙桃1号”和“仙桃2号”为接穗, 每品种设3个小区, 每小区30株, 砧木苗粗度均为1.0cm, 离地20 cm处进行嫁接, 2种接穗分别在2013年5月25日和2013年6月3日进行嫁接, 2013年7月30日调查嫁接成活率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萌发率与成活率

试验结果见表1, 可看出, 6个蛋黄果品种 (系) 平均萌发率为82.8%, 萌发种子平均成苗率为78.5%。其中, 仙桃2号和仙桃1号种子萌发率较高, 分别为92.3%和90.0%;其成苗率也较高, 分别为90.3%和89.3%;“云引8号”种子萌发率为73.3%, 成苗率为62.7%, 在6个品种 (系) 中最低。经方差分析, F测验和t测验, 仙桃2号和仙桃1号的种子萌发率极显著高于“云引8号”, 显著高于“越引16号”, “云引5号”和“越引2号”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越引16号”, 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注:成苗率以萌发种子为基数计算。不同小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不同大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2.2 嫁接试验结果

嫁接试验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接穗的嫁接成活率均大于70%。无论何种砧木, 仙桃1号接穗的成活率均比仙桃2号接穗高。就砧木而言, 以仙桃1号为接穗, 仙桃1号、越引2号为砧木的成活率较高, 均大于92.5%, “越引16号”为砧木的成活率最低。以仙桃2号为接穗, 云引5号、仙桃1号为砧木的成活率也较高, 均大于86.5%, 云引8号为砧木的成活率最低。经方差分析和F测验;2种接穗分别嫁接6个品种 (系) 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

3 小结

品种(系)对比 篇4

蛋白质与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关系密切。一般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 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荆奇等指出, 根据蛋白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小麦籽粒蛋白质可分为球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谷蛋白、残留蛋白, 各种蛋白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有较大差异[12]。面筋是由面粉中不溶于水的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吸水膨胀而形成, 其含量和质量是评价小麦烘烤品质的重要指标;沉降值是测定小麦品质的综合指标, 沉降速度和体积反映面筋含量和质量, 测定值越大, 面筋强度越大, 面筋和烘烤品质越好[13]。

该研究是利用安徽省近年推广的20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 (系) ,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的部分品质性状, 在高产栽培环境中对其若干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分析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 探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利用等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20个小麦品种, 包括皖麦52、烟农19等, 具体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每小区10行, 行长2.00 m, 行距0.25 m, 每行定苗为基本苗约60株。按照一般高产田管理, 成熟时收获测产, 并测定主要植株性状, 如容重、蛋白质含量、面粉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和硬度[14,15,16,17]。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合肥高新技术农业园试验农场进行, 统计分析用常规软件计算。

1.3 主要性状测定方法

容重参照国家粮食标准GB1351-78, 用HGT-1000型容重仪 (上海东方衡器厂) 测定;面粉蛋白和面粉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参照AACC39-10A (1995年) , 用近红外 (NIR) 分析仪 (SPOSS3000) 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品质性状

按照优质小麦的分类标准, 强筋、弱筋一级麦的容重分别为≥770 g/L、≥750 g/L。参试小麦品种的容重变幅为761~789 g/L, 平均为778.5 g/L, 多数品种均达到770.0 g/L。其中, 容重>785 g/L的品种有烟农19、郑麦9405、矮早781、郑麦9023等, 周麦18、徐麦29等容重较低, 均低于770 g/L (表1) 。

小麦蛋白质变幅为11.2%~15.7%, 平均为13.2%;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为郑麦9405、皖麦38和郑麦9023, 分别为15.7%、15.5%、15.4%, 皖麦44、开麦18等品种蛋白质含量较低, 分别为11.2%、11.9%;面粉湿面筋含量变幅为26.8%~36.5%, 平均为31.6%;新麦18、蚌38-6、皖麦38湿面筋含量较高, 分别为36.5%、34.6%、34.5%, 矮早、皖麦44、淮麦18等品种较低, 分别为26.8%、27.5%、28.5%;SDS沉降值的平均值为45.1 m L, 变幅为30.3~52.1 m L;沉降值较高的品种有皖麦38 (52.1 m L) 、新麦18 (51.9 m L) 和淮麦22 (51.4m L) 等, 较低的为皖麦44 (30.3 m L) 、矮早781 (33.3 m L) 和开麦18 (38.4 m L) 等;硬度的平均值为55.6, 变幅为39.1~69.7, 硬度较高的品种为皖麦38 (69.7) 、徐麦29 (68.1) 和郑麦9405 (65.1) 等, 硬度较低的品种为矮早781 (39.1) 和皖麦50 (40.2) 等。

2.2 方差分析

容重、蛋白质、湿面筋、SDS沉降值和硬度的品种间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2) 。

3 结论与讨论

品种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对小麦品质性状产生影响[18,19]。且多认为环境因素对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大, 也有研究指出, 基因型在若干品质性状上的作用比环境更重要, 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主要受种植地点生态环境影响, 面团流变学特性则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 但也受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郭天财等研究认为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受环境影响大于品种遗传特性;沉降值、硬度、稳定时间为品种遗传特性大于环境影响;Lee认为, 同一小麦品种生长在不同环境, 籽粒蛋白质含量可以相差2倍, Fowler研究认为, 环境对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影响比遗传变异的影响大5.6倍, Stephen则认为环境间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变异是品种间变异的19倍。

注:*、**分别表示0.05、0.01水平的差异。

品种(系)对比 篇5

关键词:冬小麦,品质性状,分析,分类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品质是小麦育种和生产的重要目标性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部曾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3次品质检测[1,2,3],研究我国小麦的品质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优质小麦、专用小麦等国家标准。根据当前的生产实践,选育和种植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4]。研究我国近年来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品质性状对制定小麦品质育种目标、明确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和提高选择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5],也为生产上的合理种植提供依据。通过对目前全国主要冬小麦品种品质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小麦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亲本材料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取黄淮和北部冬麦区现阶段主栽品种、优异种质材料、近年参加国家区试品种以及部分高代材料共631份。

1.2 试验实施

试验选取材料于2007~2008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人工开沟点播,统一管理、收获、晾晒,尽量避免环境对品质的影响。

1.3 品质测定方法

试验使用瑞典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进行测定,所用校准曲线为wheat-2008,测定指标包括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容重、延伸性以及硬度。依据NY/T967-2006《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标准,品种分类见表1。

1.4 统计分析方法

试验所有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预处理,应用统计软件对小麦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质性状

2.1.1 容重。

小麦容重是小麦籽粒大小、形状、整齐度、质量、腹沟深浅、胚乳质地等质量的综合标志。从表2可看出,供试品种(系)容重整体较高,平均为790.91g/L,容重高于770g/L的品种有603个,占供试品种(系)的95.56%;容重低于750g/L的品种仅有2个,占供试品种(系)的0.32%。与其他品质性状相比,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58%),表明小麦容重较其他品质性状稳定。

2.1.2 蛋白质含量。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是蛋白质品质的基本指标,与品种的蛋白质产量、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关系密切,是小麦品质育种、商品检验中的主要指标之一。从表2可看出,供试品种(系)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74%,极差7.09%(11.94%~19.03%)。达到强筋标准(≥14.0%)的品种468个,占74.17%;达到中筋标准(12.5%~14.0%)的品种147个,占23.30%;达到弱筋标准(≤12.5%)的品种16个,占2.53%。变异系数为7.89%,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

2.1.3 湿面筋含量。

面筋是面粉制作特有食品的物质基础,小麦品质主要取决于面筋的含量和质量。从表2可看出,供试品种(系)湿面筋含量的平均值为33.60%,极差为21.41%(22.43%~43.84%)。631个品种湿面筋含量达到30%以上的有463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73.38%;达到24%~30%的有162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25.67%;低于24%的仅有6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0.95%。变异系数为13.29%,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

2.1.4 吸水率。

吸水率是指调制单位重量的面粉成面团所需的最大加水量,它表示面粉在面包厂或馒头厂和面时所加水的量。从表2可看出,供试品种(系)吸水率平均为58.81%,极差为17.90%(49.90%~67.80%)。供试品种(系)吸水率主要集中在56%~60%,占供试品种(系)的62.92%;低于56%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16.00%;高于60%的占供试品种(系)的21.08%。变异系数为2.96%,在各品质性状中仅略高于容重,性状比较稳定。

2.1.5 稳定时间。

稳定时间是反映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面团的耐揉性和强度,与面粉加工品质密切相关。从表2可看出,供试品种(系)稳定时间的平均值为5.27min,极差为15.10min(1.00~16.10min)。供试品种(系)有58.32%的品种稳定时间为2.5~7.0min;有22.19%的品种达到7.0min;有19.49%的品种小于2.5min。供试品种(系)稳定时间变异系数为59.23%,在各个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遗传改良潜力最大。

2.2 品种分类

依据NY/T967-2006《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标准对供试品种(系)进行分类。从表3可以看出,供试631个品种中,品质性状全部达到强筋标准的有89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14.10%;品质性状全部达到弱筋标准的仅有5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0.79%;其余537个品种(系)属于中筋麦,占供试品种(系)的85.11%。表明我国冬小麦品种目前主要还是以中筋小麦为主,强筋小麦虽然有所发展,但所占比例还相对较小;弱筋小麦发展缓慢。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品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小麦品种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和满足程度,即是一个根据其用途而改变的相对概念。小麦品质受品种、环境、品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6,7,8]。本研究收集黄淮和北部冬麦区631个品种(系)统一种植,尽可能避免环境对品质的影响,但品种与品质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品种在试验环境下品质性状改变,强筋变成弱筋,弱筋变为强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冬小麦品种品质状况整体规律,即中筋小麦品种占80%以上;强筋小麦品种在10%~20%,弱筋小麦寥寥无几。

从品质性状来看,我国冬小麦品种(系)基本上都是高蛋白、高面筋,这也是造成弱筋小麦极少的原因。而且蛋白质、面筋含量变异系数都相对不大,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与其他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选育中强筋冬小麦新品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选育弱筋冬小麦新品种,就目前来看,亲本材料很少,主要还应该以基因诱变等技术手段为主。在试验过程中还对部分不同年份同一品种进行测定,发现部分品种品质性状极不稳定;在所有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稳定性最差。这也要求育种工作者在选育新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到品质性状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目标由以产量为主向增产与品质并重转变。我国冬小麦强筋小麦发展迅速,出现一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几个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但仍然以中筋小麦为主,强筋和弱筋小麦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希望本研究能对育种工作者在育种目标和方法上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发展,使品质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万富世,王光瑞,李宗智.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及其改良目标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14-21.

[2]王晓燕,李宗智,张彩英,等.全国小麦品种品质检测报告[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1):1-9.

[3]王晓燕,卢少源,荣广哲,等.第三次全国面包小麦品种(系)品质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0(2):1-5.

[4]吕惠珠,韩建林,位国臣,等.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19(4):267-269.

[5]张华文,田纪春,刘艳玲.小麦品种间籽粒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相关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4(2):10-12,28.

[6]BASSET L M,ALLAN R E,RUBENTHALER G L.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n soflwhite winter wheat quality[J].Agron J,1989(1):955-960.

[7]PETERSON C J,CRRAYBOSCH R A,BAENZIGER P S,et al.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effects o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hardredwinter[J].Crop Sci,1992(32):98-103.

品种(系)对比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南地, 地势平坦, 肥力中等, 地力较均匀, 阳光充足, 前茬为玉米[2,3]。

1.2 供试品种

参试菜用大豆品系为辽04M05-3、K丰76-6、K丰76-5、沈农648、辽04M03-5、辽06M09-1-2、铁06166-1、抚鲜3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抚鲜3号作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播种面积为8.3~12.0 m2, 实收面积4.0~6.1 m2。5行区, 行长3~4 m, 种植密度21万株/hm2, 行距0.55~0.60 m, 穴距0.15~0.17 m, 参试品系3~5粒下种, 对照4~6粒下种, 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1.4 试验过程

试验选择平肥地, 茬口一致, 避免重茬、迎茬。5月中旬播种, 按当地生产水平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防治害虫。收获前在小区收获面积内的同一行上连续取具有代表性植株10株作为考种样本, 收获时去掉小区两边行及两端各0.3 m, 剩余植株实收摘取鲜荚, 加入考种样重量后计算小区鲜荚产量, 按实收面积计算折合产量[4,5]。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知, 沈农648采收期与CK一致;K丰76-6、K丰76-5、辽04M03-5比CK晚14 d;辽04M05-3、辽06M09-1-2、铁06166-1比CK晚了20 d。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 参试品系植株最高的是K丰76-5, 为89.7 cm;最矮的是CK, 24.0 cm;其余株高在44.6~61.5 cm。单株荚重最多是CK, 为73.6 g;最少的是辽04M03-5, 为52.5 g;其余品种为56.4~73.4 g。标准荚数最多的是辽04M03-5, 为177个/500 g;最少的为K丰76-5, 为127个/500 g;其余在132~174个/500 g。辽04M05-3和K丰76-6百粒鲜重最重, 为81.3 g;最少为辽04M03-5, 为66.7 g;其余品种在67.3~78.0 g。辽04M03-5口感为B级, 其他都为A级。

注:A级香甜柔糯、B级鲜脆、C级硬或微苦。

2.3 产量性状

由表3可知, 辽04M05-3折合产量12 777.8 kg/hm2, 比CK增产16.46%, 居参试品系第1位。其他品种中K丰76-6、K丰76-5、铁06166-1都比CK增产。辽04M03-5、辽06M09-1-2、沈农648较CK减产。

注:实收面积为4.32 m2。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辽04M05-3产量最高, 达到了12 777.8kg/hm2, 较抚鲜3号增产16.46%, 居第1位;标准荚个数比较多。K丰76-6产量居第2位, K丰76-5产量居第3位。适宜当地种植, 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其中, 铁06166-1产量也较抚鲜3号 (CK) 增产, 但不明显。辽06M09-1-2产量较抚鲜3号 (CK) 减产, 建议参加复试。沈农648、辽04M03-5产量都较抚鲜3号 (CK) 减产幅度较大, 停止试验。

摘要:进行8个鲜食菜用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对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等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辽04M05-3、K丰76-6、K丰76-5品种表现突出, 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铁06166-1、辽06M09-1-2品种建议继续参加参试。

关键词:鲜食大豆,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林茂盛.菜用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当代蔬菜, 2005 (12) :38.

[2]蒋华.菜用大豆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147-148.

[3]周南镚, 蔡娜丹, 王冬群, 等.慈溪地区鲜食采用大豆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2 (18) :29-30.

[4]吴东根, 赵文伟.菜用大豆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 2007 (5) :26.

[5]唐永晖.菜用大豆品种比较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 2005 (3) :4-5.

品种(系)对比 篇7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在300万hm2左右, 占全国种植面积30%以上,占东北地区的64%[6,7],碳酸盐草甸土大豆种植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大豆胞囊线虫在pH 7.5~8.5的土壤中最为活跃[5],成为碳酸盐草甸土大豆单产提高的限制因素,因此,在此类土壤上种植抗线大豆品种是解决碳酸盐草甸土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和提高大豆单产的有效措施。为提高碳酸盐草甸土大豆产量,特进行此项试验,以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抗线大豆品种(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8个大豆抗线品种(系):03-0798、安02-447、丰豆1号、丰豆3号、F003-8、抗线6号、抗线8号、抗线9号。供试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见表1。

1.2 方法

试验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腰屯乡小德祥村进行,≥10℃年有效积温2 718℃。供试土壤类型为碳酸盐草甸土,有机质27.0 g·kg-1、碱解氮292.7 mg·kg-1、速效磷16.5 mg·kg-1、速效钾422.4 mg·kg-1、pH 8.44。

人工精选豆种,等距播种,株距10 cm,双行单粒,每个大豆品种6行,行宽0.65 m,行长15 m,随机区组,3次重复,播种深度3~4 cm。采用常规施肥,施肥量为尿素(N 46%)40 kg·hm-2、磷酸二铵(N 18%,P2O5 46%)150 kg·hm-2、硫酸钾(K 50%)50 kg·hm-2。

大豆成熟后,选取各供试品种(系)1 m2植株进行测产,选取10株进行考种,对株高、荚数、粒数、10株粒重、百粒重、产量进行测定。

1.3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方差分析。对差异显著数据进行0.05和0.01水平上的Duncan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农艺性状差异

各品种(系)的株高、节数、荚数、粒数、10株粒重、百粒重测定结果及方差分析见表2。经方差分析,其中,株高最高的品种是丰豆3号,其株高为(79.0±7.0) cm与其它各品种(系)差异均不显著;节数最多的品种(系)是03-0798,为18.0个,与丰豆3号、抗线9号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荚数最多的是安02-447其荚数为(40.7±4.5)个与抗线8号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粒数最多的是抗线8号,为(79.3±5.0)个与F003-8、安02-447、丰豆3号差异不显著,与其它供试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10株粒重最重的是抗线8号,为(129.11±6.34)g,除与F003-8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各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百粒重最重的是抗线8号,为(18.21±0.96)g,与F003-8、抗线6号、丰豆1号差异不显著,与其它供试品种均达到显著水平。

2.2 大豆产量差异

供试8个抗线虫大豆品种,测产结果及方差分析见图1,分析表明,产量最高品种是丰豆3号,为(2 840±170) kg·hm-2,除与丰豆1号、抗线8号、F003-8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各供试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注: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和1%的显著水平,下同。

3 结论

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是一个大豆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该研究中供试品种(系)从高产角度筛选应在丰豆3号、丰豆1号、抗线8号、F003-8几个品种中进行。生育期是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之一, 适宜的生育期能保证大豆对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生育期延长有利于提高产量,由于丰豆1号生育期为117 d,其它品种生育期均为120 d左右,因此在产量差异不显著的条件下,4个品种中不选择丰豆1号;在田间调查时F003-8出现倒伏现象,因此予以排除;结合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及主要经济性状,8个供试品种(系)的筛选结果认为丰豆3号、抗线8号为适于供试地区碳酸盐草甸土生长的品种。

摘要:为探索适合碳酸盐草甸土种植的大豆品种,对8个抗线大豆品种(系)的株高、节数、荚数、粒数、10株粒重、百粒重及产量等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丰豆3号产量最高,为〔(2 839.73±170.44)kg.hm-2〕,与丰豆1号、抗线8号、F003-8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各供试品种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合供试品种农艺性状及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分析,认为丰豆3号和抗线8号为适于供试地区碳酸盐草甸土生长的品种。

关键词:碳酸盐草甸土,大豆,抗线品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中国东北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68.

[2]徐蒲生,贺志清,田桂山.黑龙江土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216.

[3]刘维志.关于加速抗胞囊线虫病大豆品种选育问题的商榷[J].大豆科学,1986,5(1):77-82.

上一篇:诊所式教学下一篇:资产评估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