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概述(精选4篇)
品种概述 篇1
苦瓜属中光性植物,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为广泛。南方的大多数品种 (含某些国外品种) , 在北方也能良好栽培。本文介绍的品种为目前市场和生产上主要推广与应用的品种及特色品种。笔者在尊重原品种性状说明的基础上, 增加了西安大棚覆盖、高垄地膜、稀植滴灌、平棚吊蔓、春播延秋、夏播延秋等集成技术条件下, 观察总结得出的一些性状要素。现综述如下。
1 翠秀 (台湾) (F1)
为台湾新型品种。抗矮南瓜黄化嵌纹病毒病 (ZYMV) , 早熟, 比一般品种约早上市7 d。茎蔓深绿色, 生长势强, 结果数多, 产量高。果倒圆锥形, 肩部宽广而平整, 渐向下尖。果皮较平滑。果色翠绿亮丽, 肉厚质脆, 生食或炒食均可, 有甘味。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27.2 cm×7.9 cm, 重525 g, 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23.0 cm×7.8 cm, 重约400g。该品种结果多, 为防止植株衰退, 采收期间宜多施肥。较不耐阴, 日照≥13 h, 雌花少, 且节位高。苗期遮光可促进雌花生成。注意预防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瓜实蝇的危害[1]。
2 翠妃 (台湾) (F1)
中熟, 茎蔓深绿色, 生长势强, 结果数多。采收期长, 产量较高, 比较耐热耐湿, 抗多种病害。果长纺锤形, 条瘤粒瘤相间, 粒瘤为主, 瓜体深绿色 (或墨青色) 具有光泽、美观诱人, 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该品种苦味中等, 肉厚1 cm, 组织较为充实, 炒食爽脆。瓜体前期发育较慢, 接近中期到商品成熟, 果长、果重增量较快。该品种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34.0 cm×7.5 cm, 重565 g, 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33.0 cm×6.5 cm, 重约360 g。生长发育适温25~30℃, 苗期遮光可增加雌花率, 品种耐肥不耐瘠, 要发挥主蔓结瓜优势[2]。
3 碧玉苦瓜 (山东) (F1)
早熟性强, 比一般品种早上市10 d左右。对温度、光照适应性较强。高抗多种病毒。果实绿色, 长棒形, 光泽油亮, 刺瘤丰满, 瓜身坚实、空心极小, 耐运。瓜长30~40 cm, 横径6~8 cm, 单果重500~600 g, 肉质干脆微苦, 品质上乘, 商品性极佳, 产量高[3]。总产量比其他品种高10%左右。西安地区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34.0 cm×6.0 cm, 重约380 g。
4 沃福 (美国) (F1)
早熟, 比一般品种早上市5~7 d。茎蔓绿色, 瓜体色泽翠绿, 十分艳丽诱人。果实较长, 中部微膨大, 头部稍尖长。品种抗病性强, 耐高温、耐低温。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48.0 cm×6.5 cm, 重498 g, 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39.0 cm×5.5 cm, 重约350 g。定植1.95万~2.25万株/hm2为宜, 生长期间, 应对侧枝密度进行合理调控。保护地需人工授粉。该品种丰产潜力大, 要保证肥水供应, 否则容易脱肥减产。
5 KG—007 (江苏) (F1)
早熟, 茎蔓深绿色, 生长旺盛, 丰产潜力大。耐热性好, 抗病性强。始花位7~8节, 主蔓结瓜为主。雌花率高, 节成性好, 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实长棒形, 瓜皮绿色。品质优、果肉厚、肉质脆、苦味中等。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36.7 cm×7.8 cm, 重545 g, 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33.0 cm×6.0 cm, 重约330 g。适宜春、夏播种栽培。一般产量60 t/hm2。
6 绿茵8号 (广东) (F1)
早中熟, 耐湿、抗病、适应性广, 生长势强。主侧蔓均可结瓜, 雌性适中。连续坐果能力强, 回头瓜多, 采收期长, 产量高。瓜长炮弹形, 瓜形均匀美观, 皮色油绿、有光泽, 条瘤明显, 肉厚, 质爽滑, 品质优良。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35.5 cm×6.8 cm, 重540 g, 标准化适采果大小:果长×果宽约为25.0 cm×6.0 cm, 重约400 g, 产量60 t/hm2。种植9 000~12 000株/hm2。需施足基肥, 插杆搭架引蔓栽培。结瓜后应加大肥水管理, 合理整枝, 注意防治病虫害。
7 珍珠美人 (广东) (F1)
早熟, 茎蔓深绿色, 生长粗壮, 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瓜皮深绿、光滑透亮, 肉厚、口感脆爽, 商品性特佳。瓜刺瘤凸出, 货架期长, 耐长途运输。产量可达60 t/hm2。西安地区最大果:果长×果宽为35.2 cm×8.6 cm, 重约635 g, 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37.0 cm×6.3 cm, 重约380 g。适宜春播、夏播栽培。定植1.2万~1.5万株/hm2, 用种量约3 kg/hm2。施足基肥, 及时追肥。1 m以下侧蔓需摘除。注意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瓜实蝇、瓜螟等病虫害。
8 超霸新一号 (福建) (F1)
早中熟, 茎蔓绿色, 生长强健, 分枝力较强。雌花多, 坐果率高。瓜长圆柱形, 外皮浅绿色或黄绿色, 具有光泽, 粒瘤密集、均匀、凸出, 十分亮丽。肉质脆, 口感极佳。丰产性好, 产量52.5~75.0 t/hm2。西安最大果:果长×果宽为27.3 cm×7.4cm, 重455 g。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26.0 cm×6.0cm, 重约350 g。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前作非瓜类作物田块种植为宜。“人”字连接架或平棚架一般定植2 700~4 500株/hm2。施足基肥, 适当追肥。保持土壤正常湿润, 避免积水。及时整蔓, 剪除衰黄病叶, 注意防虫防病。
9 台湾大肉苦瓜 (四川) (F1)
中熟, 茎蔓浅绿色。果色青白, 瓜体特大, 倒圆锥形, 果身肥满, 节瘤粒瘤光滑凸出。口感极好, 采收期长, 产量高, 适应全国各地栽培。西安最大果长23.1 cm, 粗径9 cm, 果重535 g。标准化适采大小:果长×果宽约为22.0 cm×7 cm, 重约370 g。栽培宜选择土质深厚、肥沃而且排灌良好的土壤。2叶1心为最佳定植期, 切忌大苗定植及大苗期进行第2次移植。稀植定苗6 000~9 000株/hm2, 应深沟高厢种植。苗期特别应避免肥害、药害及高温烧苗。侧蔓结瓜为主, 建议仅保留主蔓高度1 m以上的侧蔓。及时防治病虫害。
1 0 长白苦瓜 (四川)
茎蔓生, 长势和分枝性较强。瓜长纺锤形, 白色有光泽, 纵径30~35 cm, 横径3.5~4.0 cm。肉厚、籽少, 质地清脆、细嫩。栽3 750窝/hm2, 每窝2~3株, 产量22.5 t/hm2左右。苗期促控结合, 定植后注意提高低温, 中耕促根早发。前期注意侧蔓修剪, 中后期加强肥水管理[4], 促进侧枝结瓜和提高回头瓜的商品率。加强蚜虫、茶黄螨等害虫的防治。
摘要:苦瓜属中光性植物, 对土壤适应性较为广泛。简要介绍了适合关中地区种植的苦瓜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以供种植户在品种选择上进行参考。
关键词:苦瓜,品种概述,关中地区
参考文献
[1]吴山.“翠秀”苦瓜使瓜农增收3成[J].农技服务, 2006 (9) :59.
[2]尘洁.台湾苦瓜的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1996 (4) :32.
[3]何建生, 李连辉.苦瓜新品种碧玉苦瓜[J].长江蔬菜, 2006 (10) :7.
[4]郑师伟.蓝山长白苦瓜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 2004 (4) :10.
人工杨树林主要栽培品种概述 篇2
关键词:白城小青黑杨,白城小黑杨,小青黑杨,栽培品种,白城杨2号,白城杨
1 白城小黑杨
白城小黑杨是吉林省白城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60年11月, 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引进的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组合的一部分杂种苗木 (地上部分) 中选育出来的一个耐寒、耐干旱瘠薄的速生雄性无性系。白城小黑杨与小黑杨等其它无性系相比, 树皮开裂较早, 线纵裂, 壮龄树皮灰褐色, 苗木棱线较为低平。苗木叶比较小、较厚, 且叶色较深, 叶面为深绿色。苗木梢端叶比较深, 为红褐色。苗木封顶早, 因此顶芽发育饱满。
白城小黑杨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年平均气温0℃左右, 1月份平均气温在-23℃的严寒条件下, 当年扦插苗木或者1年生幼林, 自然越冬情况良好。白城市在1975年时年均降水量为195.3mm, 不足常年的一半, 主要生长季节7~8月份降雨量仅仅为52.0 mm, 约为该期常年降雨量的1/5。由于大气和土壤异常干旱, 白城市苗圃许多杨树品种的叶片被迫提前变色、脱落。小青杨和北京杨叶片脱落率分别为26%和53%, 但是白城小黑杨仅有10%。无论是在西部地区的轻盐碱地上, 还是在东部林区的微酸性的暗棕色森林土上进行栽培, 都能良好生长。白城小黑杨的抗病能力较强。如1969年春季在白城市苗圃北京杨烂皮病率为25.5~59.8%, 双阳快杨的发病率为14.6%, 群众杨的发病率为43.8%, 而白城小黑杨却像小叶杨一样, 没有发病。并且杨叶锈病及白杨透翅蛾为害也比较轻。
白城小黑杨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 单位面积蓄积比当地的小青杨等自然品种高2倍以上, 充分显示了其遗传增益的优势。白城小黑杨的生产力, 以在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平缓湿润沙地、草原栗钙土、草甸黑土、平地黑土和平缓丘陵暗棕壤上为高。
2 白城小青黑杨
白城小青黑杨是吉林省白城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60年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引进的小青杨与欧洲黑杨杂交组合的一部分杂种苗木中, 选育出的一个耐寒的速生雌性无性系。白城小青黑杨树干通直, 幼龄树灌光滑灰绿, 壮龄时灰白色, 开裂晚, 浅纵裂, 树冠圆锥形。短枝叶菱状卵圆形, 长5~9cm, 宽3~6cm, 最宽处在中、下部;先端长渐尖, 基部广楔形、叶柄较长, 约为叶长的一半。长枝叶大, 菱状三角形。雌花序长3.5~5.0cm, 具有小花45朵左右;果穗长9~11cm, 蒴果菱状卵形;苗茎圆柱形, 苗茎圆柱形, 苗茎扩杈力弱, 苗顶液乳白色。白城小青黑杨的抗逆性强, 1年生幼树或苗木自然越冬情况良好。在秋涝和次年的3~4月气温偏低、温差偏大的气候条件下, 虽然干皮冻裂较重, 但于生长季节愈合良好。在白城市1975年降水量偏低的情况下, 由于天气和土壤异常干旱, 在许多品种的叶片被迫提前变色、脱落时, 白城小青黑杨的脱落率为43%, 而北京杨的脱落率却高达53~95%。白城小青黑杨在扶余市三岔河苗圃25号营林区沙壤质的草甸黑土上, 7年生每1hm2立木蓄积量达到115.95m3, 为白城小黑杨的抗病力强。1969年白城市苗圃的北京杨等4个品种烂皮病的生病率达到14.6%~60%, 而白城小青黑杨仅为3.1%, 其杨叶锈病发病也轻。
白城小青黑杨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 与白城小黑杨一样都比小青杨等高两倍以上, 其遗传增益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白城小青黑杨的生产力, 以在疏松、湿润、肥沃的沙地、草甸黑土和平地黑土等立地条件下为高, 单位面积立木蓄积量一般要高出白城小黑杨, 在中东部地区大力推广白城小青黑杨是正确的选择。
3 白城杨2号
白城杨2号为乔木, 高度可达到20余m。树冠近似塔形, 树皮暗灰色, 且开裂晚而且浅。短枝叶为卵状菱形, 最宽处在中、下部, 叶先端为尾状尖。雄花序长5~7cm, 具有小花65朵左右, 苞比较窄, 每小花具有雄蕊约有20个, 花约深红色。苗木叶片菱状卵形, 苗顶浅黄色。
北方地区果桑品种资源概述 篇3
1 桑树的结实特性
桑树的结实性能很强, 一般桑树大多能结果, 尤其是北方实生桑, 枝叶繁茂, 果实累累。因人为选择, 现在以养蚕为主要用途的桑树品种则结果比较少;果桑则结果比较多, 667 m2桑园可产鲜桑椹1 500~2 000kg, 甚至2 000kg以上。桑树大部分是雌雄异株, 约有30%的品种是雌雄同株。实生桑树从种子发芽到开始结实一般需要3~5年, 嫁接等无性繁殖的桑树则不受树龄限制。
桑树的花是上年新梢的腋芽于生长过程中, 由芽内花器原基发育而成。越年的一年生枝是结果枝。叶芽与花芽从形态上区别不明显, 花芽在开花的同时也展开茎叶, 发育成新梢。
桑树的花是数个乃至10数个花丛生在一根花轴上、从新梢的叶腋下垂的葇荑花序。只着生雌花的称雌穗, 只着生雄花的称雄穗, 雌雄花混生一根花轴上的称混合花穗。桑树一般是单性花, 偶有两性花。授精后的雌花子房壁与其外侧的花被肥厚而成桑椹。桑树是风媒花, 容易形成自然杂交, 后代性状混杂。
2 果桑品种选育概况
相对于一般桑树品种而言, 果桑品种比较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科研单位, 积极收集和选育果桑品种, 开展果桑专业化生产应用研究及桑果深加工产品开发, 推动了果桑产业的发展。目前各地收集和保存的国内外果桑品种资源有200多份, 育成的栽培品种有10余个[1]。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主要是广东“大十”和陕西“红果”系列等。“大十”等南方品种因不抗寒而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栽培。“红果”系列等品种适应性强, 在黄河、长江流域都可栽培,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必选品种, 在河北、山东、山西、甘肃等地栽培表现良好, 并引种到新疆、内蒙、吉林等地[2]。陕西因为研究和应用果桑时间比较早, 育成果桑品种多, “大十”也在陕西经过二十多年驯化后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果用桑品种“DL-1”[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果桑新品种“穗果2号”, 西南大学选育的果叶兼用新桑品种“嘉陵30号”[4],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果叶兼用桑品种“龙桑1号”, 以及安徽省引进的台湾果桑等, 也得到示范推广。此外, 龙爪桑、新疆药桑等特殊资源品种, 也是果桑品种资源的一部分。
果桑以嫁接为主要繁殖形式, 可以培养嫁接苗, 或采用种条直接进行嫁接换种, 大面积快速推广。目前, 除建立专用果桑园外, 发展生态型果桑很有前途。
3 北方地区的果桑品种资源
3.1 主要栽培品种
3.1.1 红果1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育成品种[5]。树形紧凑, 发条数多, 枝条粗长而直, 皮灰褐色, 节间直, 节间密, 节距3.3cm, 叶序2/5。冬芽正三角形, 深褐色, 饱满, 尖离, 副芽较多而大。叶长心脏形, 大小中等, 叶色深绿。开雌花, 花芽率98.9%, 座果率84.2%, 单芽果数6~8个, 且果穗集中。成熟桑果紫黑色, 光泽度稍暗, 果实种子较少。果形长筒形, 果长2.5~3.0cm, 果径1.3cm, 平均单果重2.8g, 最大6.8g, 米条产果量252g。果肉柔软, 味酸甜, 略淡;100g鲜果维生素C含量47.68 mg, 还原糖12.3%;果汁率64%, 果汁颜色砖红色, pH3.86, 果实营养丰富。
陕西关中地区栽培, 4月初发芽, 果熟期5月中下旬, 果期20d左右。栽植第3年每667 m2产果量500~1 000kg, 第4年达到1 500~2 000kg, 盛产期2 000kg以上, 是一个高产型果叶兼用优良加工型品种。其耐寒耐旱, 尤其适合黄河以北地区栽植, 每667m2栽300~350株。
3.1.2 红果2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育成品种[6]。树形直立紧凑, 发条数多, 枝条细直而长, 皮青褐色, 节间微曲, 节距3.5cm, 叶序3/8。冬芽三角形, 饱满圆润, 褐色, 芽尖离, 副芽少。叶片心脏形, 叶长16.6cm, 叶幅14.3cm, 深绿色, 有光泽, 叶尖短尾状, 叶缘乳头齿, 叶基浅心形。开雌花, 花柱长, 花芽率98%, 单芽着果数6~7个。成熟果紫黑色, 果长3~3.5cm, 果径1.3cm, 长筒形, 单果重2.8~3.5g, 最大果重8g, 有种子。果味酸甜爽口, 果汁鲜艳。果实含总糖14.87%, 含总酸1.29%。比较耐储运, 是鲜食兼加工用优良品种。
陕西关中地区栽培, 4月初发芽, 果熟期5月中下旬, 果期25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500~2 000kg。适应性好, 抗旱耐寒性较强, 可在北京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栽植, 每667 m2栽300~380株。
3.1.3 北方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杂交选育品种, 是从杂交种8632中选育的优良株系。树形较开展, 发条数较多, 枝条粗直, 少有侧枝;皮棕褐色, 节间微曲, 节距4.0cm, 叶序2/6。冬芽三角形, 饱满, 较枝条皮色深, 芽尖离, 副芽1个, 少有2个。叶片心脏形, 叶长21cm, 叶幅18cm, 叶色深绿, 叶尖多双头, 叶缘乳头齿。开雌花, 成花率极高, 单芽果数5~7个, 成熟桑果长筒形, 紫黑色。果形大, 果长3.5~4.2cm, 果径1.8~2.0cm, 单果重3.5~4g, 最大10g。果味酸甜, 口感略淡, 加工性能好。
关中地区栽培, 4月初发芽, 5月中下旬成熟, 成熟期20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500~2 200kg, 产桑叶1 600kg左右, 是一个高产型果叶兼用及加工用品种。抗旱耐寒性强, 比较适合北京等北方寒冷地区栽植, 每667m2栽280~330株。
3.1.4 白玉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诱变育成的四倍体优良果桑品种。树形较开展, 发条数多, 枝条短直, 皮褐色, 节间直, 节距3.7cm, 叶序2/6。冬芽短三角形, 饱满圆润, 褐色, 芽尖离, 副芽少。叶片心脏形, 中等大小。开雌花, 花芽率98%, 单芽着果数5~7个, 成熟果乳白色带紫, 果长2.5~3cm, 果径1.5cm, 长筒形, 单果重2.5~3g, 最大果重6g, 有种子。汁多, 含糖量14%以上, 甜味浓, 无酸味, 非常爽口。
陕西关中地区栽培, 4月上旬发芽, 果熟期5月中下旬, 果期20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000~1 200kg, 产桑叶1 500kg。适应性强, 抗旱耐寒, 是一个大果型白椹品种, 桑果适合鲜食, 也可加工。白玉王口感很甜, 售价高, 但产量略低, 成熟后容易落果。每667m2栽300~380株。
3.1.5 大十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育成的三倍体优良果桑品种, 在陕西经过了多年驯化。树形开展, 发条数一般, 枝条粗细不一, 质松易弯曲, 因而侧枝较多;皮灰色, 节间较直, 节距4.2cm, 叶序2/6。冬芽盾形, 饱满, 灰褐色, 芽尖离, 有副芽。叶片卵园形, 比较大, 叶长22cm, 叶幅20cm, 深绿色, 叶尖长尾状, 叶缘乳头齿。开雌花, 花芽率98%以上, 单芽着果数5~6个, 成熟果紫黑色, 园筒形, 果长3~3.5cm, 果径1.3~1.5cm, 单果重3g左右, 最大8g。籽粒很少, 不实。汁多, 果味酸甜清爽, 非常可口, 是目前鲜食的绝佳品种。
陕西关中地区栽培, 3月底至4月初发芽, 果熟期5月中旬, 比一般品种早熟7~10d, 果期20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500kg, 产桑叶1 500kg。耐寒性差, 宜在黄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栽植, 每667m2栽280~330株。
3.1.6 嘉陵30号
西南大学采用化学诱变技术选育的四倍体果叶兼用新桑品种[4]。母体为中桑5801号。嘉陵30号叶片大, 叶肉厚, 叶色深, 节间长3.2cm, 叶长27cm, 叶宽24cm, 叶序紊乱。桑椹果粒大, 紫黑色, 果肉肥厚, 味道鲜美可口。单粒桑椹的大小 (果长×果幅) 3.4cm×1.2cm, 单粒桑椹重3.5g, 果形粗壮, 成果率80%左右。两年生桑树每667m2桑椹产量777.5kg, 桑叶产量2 136kg。该品种在重庆地区栽培表现良好。
3.2 果桑资源及地方新品种
3.2.1 龙爪桑
四川省地方桑树品种。树形较开展, 发条数较多, 枝条中下部粗长、直立, 上部弯曲;皮青灰色, 皮目较多, 节间曲, 侧枝少, 节距3.8cm, 叶序2/6。冬芽三角形, 饱满, 色浅, 芽尖离, 有副芽1~2个。春季发芽率89%。叶片较大, 长心脏形, 叶长20cm, 叶幅15cm, 叶面略有隆皱, 叶尖短尾状, 叶缘乳头齿, 叶底平或浅凹。开雌花, 花芽率95%以上, 单芽着果数4~8个, 成熟果紫黑色, 园筒形, 果长2.5cm, 果径1.1cm, 单果重2~2.5g, 最大5g。有籽粒。果味酸甜,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pH4.82。
该品种在陕西关中地区栽培, 4月上旬发芽, 果熟期5月中下旬, 果期20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200kg以上。果叶兼用, 尤其枝条形状特殊、优美, 景观效果好, 是观光采摘园优选品种。抗旱耐寒性比较强, 比较适合北方地区栽植。
3.2.2 新疆药桑
药桑是新疆南疆阿克苏、和田和喀什等地区庭院地边零星栽种的古老果树, 是半栽培型的野生桑资源, 维吾尔族珍贵的保健水果和民间药材。花性染色体倍数为22倍体。乔木树型, 高4~5m。发条数较多, 枝条粗短而略弯曲, 新梢年生长量30~40cm, 枝粗0.6~0.7cm, 节间长3~4cm。冬芽粗胖饱满, 大而突出, 似盾形, 尖离, 单芽。开雌花, 短花柱, 花果多。桑椹椭圆形, 长3.5~5.0cm, 幅1.5~2.0cm, 紫红色到紫黑色, 味偏酸, 但酸甜可口。种子不育。桑果出汁率为85%。果汁中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分别为6.33%和17.55%;氨基酸总量、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918%和24.57%;维生素含量为440 mg/100g, 其中维生素C含量为418mg, 是其他桑种的2倍多;黄酮化合物含量也比其他桑种高。可作药用果桑品种推广。
新疆药桑在当地发芽期、桑果成熟期均晚于其他桑种。发芽期4月中下旬, 桑果成熟期6月中下旬到8月下旬或9月初, 桑果集中成熟期7月下到8月上旬, 桑果自然脱落期8月底, 果期长达30~50d。667m2产果量856.36kg。新疆药桑耐干旱、瘠薄, 较耐盐碱, 不耐修剪。现代栽培上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措施, 即培育一定的实生桑营养枝, 与药桑同生并长。修剪上也不能与一般果桑相同。
3.2.3 台湾果桑
台湾省苗栗市农业改良场于上世纪80年代利用当地的野生桑与国外引进的品种杂交, 先后培育出编号为46C019和72C002两个专用果桑品种[7]。近几年在江苏引种栽植。46C019品种树势比较强健, 生长旺盛, 枝条细短、开展、下垂, 节间密, 皮孔密而小, 侧枝多, 结果枝发达。冬芽黄褐色, 椭圆形, 芽体大、肥满, 芽尖离, 副芽较多。叶卵园形, 较小, 长12cm, 宽8cm;叶色深绿, 叶面平滑有光泽;叶尖尾状, 叶底直线形, 叶缘乳头锯齿。72C002品种与46C019的主要区别是节直, 皮孔较大, 枝条直立, 侧枝较少, 叶片上伸, 叶形略大, 冬芽长三角形。
在苏北地区春季3月中下旬发芽、开花, 比大十品种晚4d左右。发芽率95%~98%, 单芽着生桑果3~7个。桑果始熟期在5月上旬, 盛熟期在5月下旬, 6月上旬采果结束。成熟桑椹呈紫褐色, 桑果糖度9.2%~14.5%, pH3.7~4.4, 出汁率72%。具有二次结果习性。在陕西栽培树形比较小, 果形不大, 平均单果重2.5g, 果长2cm, 果径1.5cm, 667m2产鲜果约1 200kg。果味差, 不适合鲜食。
3.2.4 东光大白
河北省东光县一带地方品种, 生长势较强, 枝条细直, 叶片中等。发芽期中晚。开雌花, 单芽着果数4~7个, 成熟桑果乳白色, 圆筒形, 果长2.2~2.5cm, 果径1.2cm, 单果重2g。果汁多, 鲜桑果有桂花一样的香味, 味道鲜、香、甜, 有籽。成熟期25d左右, 667m2产鲜果1 000kg。
3.2.5 陕玉一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杂交培育的二倍体新品种[8]。生长势强, 发条数多, 枝条直, 节距4.2cm, 叶片中等大小。开雌花, 单芽着果数5~7个。成熟果实圆筒形, 乳白色带紫, 比东光大白个大, 果长2.6~3.0cm, 果径1.4cm, 单果重2.5~3.0g, 糖度高,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 pH5.9, 是较好的鲜食品种。成龄园667m2产鲜果1 300kg左右。适应性强, 抗旱耐寒。可作为鲜食搭配品种及酿酒专用品种。
3.2.6 红果3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诱变选育的四倍体果桑新品种。树形较开展, 发条数一般, 枝条短直, 皮灰褐色, 节间直, 节距3.5cm。冬芽短三角形, 饱满圆润, 褐色, 副芽较少。叶片长卵形, 中等大小。开雌花, 花芽率98%, 单芽着果数6~8个, 成熟果红紫色, 果长3~4cm, 果径2cm, 长筒形, 大而匀整, 单果重4g, 最大果重8g, 有种子。果汁多, 味酸甜, 口感淡。是加工型高产品种, 每667m2产鲜果2 000kg以上。
3.2.7 红果4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杂交培育二倍体果叶兼用新品种。树形紧凑, 发条数较多, 有较多卧伏枝。皮青灰色, 皮目大且突出, 侧枝少, 节间短、直, 节距3.2cm, 叶序2/6。冬芽三角形至盾形, 饱满, 褐色, 芽尖离, 有对生芽, 副芽少。春季叶片繁茂, 秋季叶片较大, 卵圆形, 叶长20cm, 叶幅18cm, 叶面光滑, 叶尖长尾状, 叶缘乳头齿, 叶底平。开雌花, 花芽率高, 尤其枝条中下部结果繁密。单芽着果数5~8个, 成熟果紫黑色, 园筒形, 果长2.5~3cm, 果径1.4cm, 单果重2.5~3.0g。有籽粒。果味酸甜,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 pH4.42。每米条长产果量250g左右, 每米条长春季产桑叶341g。
在关中地区栽培, 4月上旬发芽, 果熟期5月中下旬, 果期20d左右, 每667m2产鲜果1 300kg以上。桑叶产量也高, 果叶兼用。抗旱耐寒性一般。
3.2.8 龙桑一号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选育, 属于果、叶兼用桑品种。桑花小, 无花柄, 雌雄同株、同穗。桑果呈紫黑色, 果长2~2.5cm, 果径1.3~1.5cm, 单果重2.5g。桑果多汁鲜艳, 果味酸甜爽口。每667m2产桑果1 000kg左右, 产桑叶800kg左右。该品种生长旺盛, 发条能力强, 木质坚实, 叶质优, 抗寒性强, 抗褐斑病、桑细菌病和日灼病, 较耐盐碱, 桑叶成熟快、硬化早, 适应性广。在东北地区, 花期为5个月, 桑果成熟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适宜在北方地区栽植。
摘要:介绍了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6个果桑品种和8个地方品种资源, 概述了这些品种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和栽培特点。
关键词:果桑,品种性状,栽培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利, 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1, 2 (2) :61-65.
[2]唐翠明, 罗国庆.果用桑品种育种研究概况[J].蚕桑通报, 2010, 35 (2) :1-5.
[3]储一宁, 江靖, 罗坤, 等.果用桑品种DL-1的育成[J].中国蚕业, 2001, 22 (3) :70-71.
[4]杨碧文, 苏政荣, 余茂德, 等.果叶兼用新桑品种“嘉陵30号”区域试验[J].蚕学通讯, 2010, 30 (3) :1-3.
[5]苏超, 陈旗, 苏利红, 等.果用桑品种红果1号的选育初报[J].蚕业科学, 2001, 27 (1) :59-60.
[6]苏超, 薛忠民, 焦锋, 等.果用桑树新品种红果2号的选育[J].蚕业科学, 2012, 38 (6) :0975-0980.
[7]殷志祥.果桑品种及栽培技术[J].蚕桑通报, 2010, 41 (1) :57-58.
品种概述 篇4
南阳栽培小麦历史悠久,全市各地都适宜小麦生长,1984年,农业科技界根据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把区内小麦划分3个类型:(1)平原、岗丘麦区,占全区小麦面积的87%,包括盆地中心南阳(现卧龙、宛城)、新野、唐河、镇平、邓州的全部,方城、社旗的西部,以及盆地外沿西峡、淅川、内乡、桐柏、南召县南部海拔在500 m以下的乡镇,此区域的特点是大部分土质肥沃,产量高、稳。(2)宛东风口麦区,占全区小麦面积的12%,包括方城东部、东北部,社旗的东部,此区域易遭受风、冻、雹灾害,小麦品种多选择抗风冻品种。(3)中、深山温凉麦区,占全区小麦的1%,海拔较高的盆沿地区,此区域特点是山高谷深,无霜期短,小麦多为冬性耐寒品种。
1949年后,小麦生产大致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56年,小麦播种面积与产量逐年稳步扩大增加,年际间仅有小幅变化。面积由1950年的50.83万hm2增加到1955年的60.93万hm2,单产由47 kg/667 m2增加到65 kg/667 m2。
第二阶段是1957—1964年,1957—1960年面积与单产基本稳定,但1961年后,面积与单产大幅下降,单产最低为1961年的33 kg/667 m2;当时自然灾害与吸浆虫严重发生,品种虽有更新,但产量不增反减。
第三阶段是1965—1974年,面积仍逐年减少,但单产逐年增加。1973年为面积最低年份,降至42.43万hm2,由于此阶段南阳市育种水平的进步,选育出的新品种内乡5号、内乡36号,南召1号、南召2号的大面积推广利用,产量由30 kg/667 m2增至近100 kg/667 m2。
第四阶段是1975—1990年,播种面积逐年增大,单产由90 kg/667 m2突破100 kg/667 m2,至1982年突破200 kg/667 m2。
第五阶段是1991年至今,播种面积逐年增大至近几年稳定在66.67万hm2左右,单产由200 kg/667 m2直线上升至现在的450 kg/667 m2,高产田块已经达到600 kg/667 m2。
每一次产量的突跃,基本与品种的更换分不开,建国以来,南阳小麦实现了8次品种更换,见表1。
1 第1次小麦品种更换(1950—1956年)
解放前全市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是农家品种,而选育和引进品种很少,产量很低,循环使用,基本上没有多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很高,而新品种选育工作才刚开始,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广泛评选农家种,稳步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县、区、乡逐级建立评选组织,自下而上进行评选,选出了较好的地方农家品种,如南阳的红和尚头、白火麦、白玉皮,及南阳第三农林局技术员王修栋等人育成的宛1-486,在南阳市郊示范推广,并稳步从陕西引进碧码1号、4号,在南阳推广面积也较大。
2 第2次小麦品种更换(1957—1964年)
第二次品种更换,南阳农家品种红拳芒、玉麦、红和尚头、二芒、白火麦仍有一定面积,但当时吸浆虫发生较重,引进南大2419,并迅速在南阳推广利用,成为当时面积最大的品种。
3 第3次小麦品种更换(1965—1974年)
由于锈病和倒伏问题,成为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急需新的良种来代替,全市科研和推广部门,选育出了抗病、抗倒、增产显著的内乡5号、内乡36号、内乡19号、召麦1号、召麦2号等,并引进阿夫、阿勃积极推广到生产上去。
4 第4次小麦品种更换(1975—1980年)
20世纪70年代,全省及南阳的小麦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7023、郑引1号、矮丰3号、内乡171、内乡173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使南阳的小麦单产迅速提高。
5 第5次小麦品种更换(1981—1990年)
宛7107在南阳迅速推广,成为主导品种,最大播种面积达到48.5万hm2,并持续利用达10年以上,当时搭配种植的还有宛原28-88、南阳75-6。由于新品种的大面积播种,平均单产突破200 kg/667 m2。
6 第6次小麦品种更换(1991—2000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阳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干旱与雨涝交替出现,冬季温度过高或过低,倒春寒、干热风等各种恶劣气候也不断发生,1990、1991年连续的倒伏、穗发芽、条锈病等灾害,急需选择一批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的品种替代宛7107,此时豫麦18(矮早781)应运而生。
豫麦18突出表现为矮秆抗倒、耐病、早熟、高产,该品种在本市甚至全省大面积持续利用多年。
7 第7次小麦品种更换(2000—2010年)
高产和优质并进,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进入WTO的挑战,小麦品质改良育种迅速发展,郑麦9023具备二者特性在南阳迅速推广利用,仅3年时间占全市麦播面积的50%以上,并持续利用10年以上。搭配品种宛369、豫麦70(内乡188)兼备高产和优质品质。
8 第8次小麦品种更换(2010年至今)
耕作制度的变化,需要新的品种特性来适应。半冬性品种逐渐替代弱春性品种:(1)晚茬作物减少,如棉花、红薯;(2)机械应用,整地、收获快;(3)半冬性品种产量潜力大。
近几年主要推广播种的有早熟半冬性品种西农979、衡观35、郑麦366、郑麦7698等。但半冬性品种问题是赤霉病偏重,尤其近几年,赤霉病害成为南阳小麦的主要病害,因此,南阳品种利用亟待需要一批抗赤霉病的新品种出现。
摘要:南阳小麦栽培历史悠久,全市各地都适宜小麦生长,因产量瓶颈、病害流行、虫害爆发、大面积倒伏、耕作条件限制等原因,南阳农作物品种不断进行更换,每一次品种更换,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上一个新台阶。介绍了建国以来南阳市小麦生产和品种更换情况,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