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利用(共10篇)
品种利用 篇1
洼地绵羊是生长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方绵羊品种,具有繁殖力高、耐潮湿、抗腐蹄、皮肉兼用等特点[1]。研究对洼地绵羊的品种特性和资源现状及选育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
1 品种资源现状
1.1 品种来源、产地及分布
洼地绵羊的饲养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1 400年前,原渤海一带的养羊业已有规模。公元1308—1311年间,元朝统治者曾在滨州一带兴牧场,废农田,建屯田制,引来了大批蒙古羊。元灭明兴后,鼓励垦荒、奖励农桑,从河北省枣强县、山西省洪洞县向滨州大量移民,同时带来了中亚近东地区大脂尾羊。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绵羊品种,在黄河泛滥、海潮侵袭的鲁北盐碱沼泽地区的贫瘠土地上,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杂交,优胜劣汰,自然选育,逐步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品种类群[2]。
洼地绵羊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滨州地区黄河以北的滨州、惠民、沾化、无棣、阳信等地,黄河以南的博兴、邹平以及与滨州接壤的德州、济南、淄博等地的部分县区也有少量分布,据统计目前有母羊300余万只。
1.2 体型外貌
1.2.1 整体结构
洼地绵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被毛呈白色、异质,有少量干死毛,少数个体头部有黑褐色斑点。
1.2.2 头颈部
公、母洼地绵羊均无角,鼻梁微隆起,耳大稍下垂。头大小适中,头颈结合良好。公羊雄壮,头大颈粗。母羊清秀,头小颈长。
1.2.3 体躯部
胸背腰发育、结合良好,前胸较窄,后躯发达,四肢较短,体躯侧视呈长方形。脂尾肥厚,呈方圆形,尾沟明显,尾尖上翻,紧贴在尾沟中,尾长不过飞节,尾宽大于尾长,尾底向内上方卷曲。
1.2.4 生殖器官
母羊乳房发育良好,弹性适中,乳头对称,少数母羊有4对乳头。公羊睾丸大小适中,发育良好,附睾明显。
1.3 体尺及体重(见表1)
1.4 生产性能
1.4.1 产肉性能
在常年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下,公羊6月龄屠宰率为43%,净肉率为34%;8月龄屠宰率为44%,净肉率为35%;12月龄屠宰率为47%,净肉率为38%。
1.4.2 产毛性能
羔皮被毛洁白,花穗明显;板皮致密结实,柔软,有弹性。于春季、秋季分别剪毛1次,成年公羊年产毛量为2.0 kg,母羊为1.8 kg,净毛率为60%。被毛异质,其中无髓毛占51%,有髓毛占23%,两型毛占23%,干死毛占3%。
1.5 繁殖性能
洼地绵羊性成熟早,公羊3.5~4.0月龄有性行为表现,8~10月龄可用于配种,平均每次射精量为1 mL,精子数为1.9×1010/mL,精子活力为0.8。母羊初情期为3.5~4.0月龄,初配期为5.5~6.0月龄。母羊常年发情,发情周期为(18±4)d,发情持续时间为2~3 d,妊娠期为(150.0±12.5)d。初产母羊产羔率为178%,经产母羊产羔率为261%。
1.6 洼地绵羊饲养方式
洼地绵羊以全年放牧为主,补饲少量精料,在冬、春大雪时补以青干草和作物秸秆。种公羊一般在配种旺季补饲少量精料,多以玉米面、麸皮、豆饼为主,日补料约0.5 kg。怀孕母羊一般在产前1~2 d至产后3~5 d于羊舍内饲养,产羔3~5 d后随羊群放牧。夏季炎热时每天早晚各放牧1次;冬季则实行全天放牧,晚出早归。洼地绵羊性情温顺,适宜舍饲。
2 洼地绵羊选育研究进展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洼地绵羊这一宝贵品种资源,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对其进行了30多年的选育研究。对洼地绵羊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抗病性、杂交利用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洼地绵羊的选育达国内先进水平。对洼地绵羊多胎系和体长系进行选育,选育后多胎系初产母羊产羔率为243.75%,经产母羊产羔率为300.31%。体长系6月龄公羔体重为(32.41±7.23)kg,屠宰率为52.14%,净肉率为36.24%[3]。近年来,开展洼地绵羊高繁殖力和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洼地绵羊血红蛋白(Hb)及血清转铁蛋白(Tf)位点多胎性进行分析发现,与多胎性相关的HbB和TfC是优势基因型[4]。对洼地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发现,FecB基因是洼地绵羊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之一,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多胎品系[5]。试验分析了洼地绵羊MHC-DQA、DRB基因部分外显子的多态性,筛选出优势基因型[6,7]。
3 洼地绵羊的保护、利用
3.1 开展洼地绵羊遗传资源评估及监测
深入开展洼地绵羊遗传资源调查,对群体规模、品质变化、濒危状况、保种效果等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洼地绵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研究洼地绵羊及其近缘物种的起源、进化及分类。
3.2 加强洼地绵羊保种体系建设
由于近十几年对洼地绵羊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选种选育力度小,重视程度不够,与大批国外引入的品种杂交,致使部分地区洼地绵羊生产性能下降,高繁殖力和抗病性等优良性能丢失。目前,洼地绵羊育种核心群仍在养殖户中,不利于种群的稳固。因此,建议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在洼地绵羊主产区建立洼地绵羊保种体系,以保种场和保护区保种为主,基因库保种为辅。采取活体保种和胚胎、精子、基因保存技术进行资源保护。在保护区内建立足够数量的核心群、扩繁群,保护区内严禁引进任何外来品种的公羊,严禁随意引种杂交。
3.3 加强优异种质创新及利用研究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筛选影响产羔数、常年发情、抗逆性和生长速度的主效基因。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高繁殖力和抗逆性主效基因进行分离、克隆、测序和定位,开展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因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对洼地绵羊的种质研究和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各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洼地绵羊的选育研究,使洼地绵羊这一宝贵资源尽快得到开发、利用。
3.4 加强品种选育,实现产业化开发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多胎多羔洼地绵羊的选育进程;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杂交改良和快速繁育,培育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肉用多羔洼地绵羊新品系。利用洼地绵羊产羔数多、产肉率高、羔羊生长速度快、饲料回报率高等优点大力发展羔羊肉生产。广泛推广羔羊规模化育肥技术和集中育肥,统一饲养标准,集中屠宰,批量上市,便于开拓市场,也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洼地绵羊推广与宣传
洼地绵羊的种质研究与选育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外知名度不高,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通过良种的推广应用,带动洼地绵羊产业发展,提高肉羊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洼地绵羊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搞好信息引导,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引导,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
摘要:为了研究洼地绵羊品种资源及其保护、利用,试验对洼地绵羊的体型外貌进行观察,对体尺及体重、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洼地绵羊是山东省优良的地方品种,具有繁殖力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研究对洼地绵羊的品种特性和资源现状及选育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建议。
关键词:洼地绵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1]冉汝俊.多胎洼地绵羊[J].中国农村科技,1999(9):31.
[2]冉汝俊,李光兰,徐德范,等.洼地绵羊形成历史考证[J].中国养羊,1998(3):92-93.
[3]任艳玲,冉汝俊,李金林,等.山东省地方保护良种:洼地绵羊选育研究概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14-116.
[4]冉汝俊,王辉暖,李金林,等.洼地绵羊血液蛋白HB和TF多胎性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1,20(4):6-8.
[5]任艳玲,沈志强,李敏,等.洼地绵羊FecB基因多态性与其产羔数关系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1(7):5-8.
[6]肖娜,任艳玲,李敏,等.洼地绵羊MHC-DRB1基因PCR-RFLP多态性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5):63-68.
[7]李敏,任艳玲,肖娜,等.四个绵羊品种MHC-DQA1基因exonⅡ多态性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7):29-32,54.
品种利用 篇2
1.特征特性 早秋214柞蚕幼虫淡黄色,体背姜黄色,体侧香蕉黄色。蚕茧淡灰褐色,早秋结茧后极少羽化成蛾。雌蛾桂皮棕色,雄蛾淡棕叶色。健蛾率和产卵量高,单蛾产卵数290粒,孵化率高达97%。春季龄期50~53天,秋季龄期43~50天。耐粗饲,取食活泼,容易饲养,只要不吃光柞叶,就不会发生跑坡窜枝现象。对蚕体脓病、软化病初蚕蛹微粒子病均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缫丝试验结果显示:茧丝长986.45米,解舒丝长661.32米,解舒率67.04%,回收率61.09%,出丝率6.78%,丝干重58.08克,纤维重量100.86克,丝质优良,手感柔软,具光泽。
2.产量表现 化性稳定,一化率高达99.57%,高产性和稳产性好。2001~2003年在我国北方5个省(区)、16个市(县)、38个乡(镇)早秋214共计饲养26890把,平均每把秋蚕产茧772.4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蚕茧36.2%,增产蚕丝15.5%。同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早秋饲养94把,平均每把秋蚕的产茧量高达862.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3.3%。实地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每把秋蚕的蚕茧和缫丝共计增加收入2490.14元,其经济效益颇为显著。
3.放养与制(繁)种技术要点 蚕儿发育整齐,结茧较快,应该早移蚕、早窝茧。要及时剪枝换树,确保良叶饱食,以促进蚕体健壮。在5龄期第3~9天内食叶集中,要适当稀放。对二把场和窝茧场可不选择树种和树龄,但要根据蚕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配,以利于保护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资源的利用率。早秋配制单交种时,883×932的蚕体较大,比四青×吉黄的龄期略长,蛹期积温能高出15℃左右,因此必须早收蚁、早出库,以确保配制四元杂交种时成虫期恰好相遇。务必及时剪移、选蚕、提蚕,以提高种茧质量。在冬春两季保种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人为混杂,以利于翌年早秋制种的规范性和彻底性,为夺取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品种利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7—2008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夏县牛家凹试验农场进行。参试小麦品种12个,分别为:洛麦9769、长6359、临旱51241、临旱51329、运旱20410、晋麦47、运旱22-33、运旱21-30、西农928、衡水7228、洛旱2号及运旱23-3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晋麦47为对照(CK)。小区面积2 m2,4行区,3次重复。分别在旱棚(旱地)和临近旱棚的大田(水地)进行。
1.3 试验实施
2007年10月2日播种。麦收后至下次小麦播种前,通过移动旱棚控制试验地接纳自然降水量,使0~150 cm土壤的储水量在150 mm左右,播种后试验地不再接纳自然降水。大田种植在旱棚旁边,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分别于2008年1月2日、3月15日和4月29日灌水,每次600 m3/hm2。
1.4 试验方法
1.4.1 抗旱指数的测定。按《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国标GB/T21127-2007进行。
式中:DI为抗旱指数,GYS.T为待测材料胁迫处理籽粒产量(kg),GYS.W为待测材料对照处理籽粒产量(kg),GYCK.W为对照品种对照处理籽粒产量(kg),GYCK.T为对照品种胁迫处理籽粒产量(kg)。
1.4.2 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采用CNC503B中子土壤水分仪测定2 m深土壤的含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耗水量=播前土壤含水量-收获时土壤含水量+降水量+灌水量
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各品种在充分灌水条件下产量比旱地不灌水的明显提高,产量提高29.93%~130.27%,增产效果显著(表1)。旱作条件下产量依次为: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西农928>晋麦47>运旱21-30>洛旱2号>长6359>衡水7228>运旱20410>临旱51241>洛麦9769。运旱22-35、运旱22-33、临旱51329、西农928分别比对照晋麦47增产35.52%、24.83%、4.37%和1.41%,其余均减产,洛麦9769减产高达26.13%。在充分灌水条件下,洛麦9769产量最高,其次为西农928和运旱23-35,最低为长6359。
2.2 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不同(图1)。旱作条件下,运旱23-35、运旱22-33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到1.65、1.52 kg/m3,其次为临旱51329、西农928和晋麦47,而洛麦9769和临旱51241最小,仅为0.97、0.98 kg/m3。在充分灌水条件下,各供试品种差异不大,洛麦9769和西农928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分别为1.23、1.21 kg/m3,其次为运旱23-35和运旱22-33,分别为1.18、1.14 kg/m3,其他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在1.1 kg/m3左右,差异不大。
2.3 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旱指数
从抗旱指数看,抗旱指数高于1(晋麦47)的品种有运旱23-35、运旱22-33和临旱51329(图2)。按国家抗旱鉴定指标,这些品种可分为4类: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抗旱指数≥1.3);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抗旱指数0.9~1.2);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抗旱指数0.70~0.89);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抗旱指数)。
2.4 不同小麦品种的聚类分析
用干旱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抗旱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等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图3),结果表明,这些品种可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抗旱极强和水分利用高效类型;第2类可分为3亚类:第1亚类为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第2亚类有衡水7228、洛旱2号、运旱20410和临旱51241等4个品种,属于弱类型和极弱类型;第3亚类有西农928、长6359、临旱51329、晋麦47、运旱21-30等5个品种,属于中等类型。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抗旱指数将12个品种分为4个类型: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筛选出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品种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晋麦47等4个品种。干旱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品种的自身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生物节水的核心,从理论上讲,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抗旱、耐旱、节水植物新品种在提高有限水分的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无限性,但这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又是生物节水的内在潜力。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抗旱节水高产能力密切相关[10],抗旱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不抗旱品种[8],但水分高效利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抗旱性。抗旱性突出反映的是作物品种对干旱胁迫的抗耐力,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能较一般品种收获高的干物质产量;而水分高效利用则表现为作物品种对干旱和丰水条件的广泛适应性,具有水分高效利用特性的品种在干旱或水分充足的条件下都能较一般品种收获更高的干物质产量。在同样的水分状况下,不同品种因为抗旱性不同而产量差别很大。水分高效利用小麦种质应当是在水分不足和水分充足时其籽粒产量都较一般种质高。这种对不同水分状况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作物种质的内在遗传生理机制才是真正的水分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代九江,王永涛.农业减灾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张林刚,邓西平.小麦抗旱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3):87-92.
[3]吴永成,周顺利,王志敏.小麦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系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01-104.
[4]WANG W,VMOCUR B,ALTMAN A.Plant responses to drought,salinityand ext reme temperatures:towards genetics engineering for st resstolerance[J].Planta,2003,1(8):1-14.
[5]李友军,郭秀璞,史国安,等.小麦抗旱鉴定指标的筛选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6):586-590.
[6]张灿军,冀天会,杨子光,等.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Ⅱ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418-421.
[7]张灿军,冀天会,杨子光,等.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Ⅰ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226-230.
[8]黎裕.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11(1):92-99.
[9]杨琳,景继海,赵佰图.旱地小麦品种和自育高代品系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4):42-43,46.
[10]黄玲,张正斌,崔玉亭,等.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3,23(3):41-44.
品种利用 篇4
我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显明的农业自然条件注定我省小麦生育期间易发生冬季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干旱、病虫害、倒伏、高温和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局部地区偶有穗发芽现象。省种子管理站提示,选择品种时要综合评价、因地制宜,既不能单纯凭长相、试验结果取舍品种,也不能仅凭一年一地的表现来决定品种,而应综合参考这个品种多年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和品质等因素,坚持根据茬口定种性,根据肥力定品种,根据苗情定管理,根据时机防病虫。
省种子管理站提出,今年我省小麦秋播品种布局上应参考如下意见:黄河以北地区,以矮秆抗倒、抗寒、耐病(主要是抗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高产、优质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早熟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以抗病(抗锈病、白粉病)、抗穗发芽的早熟弱春性品种为主,早茬搭配半冬性品种;东南部麦区,应尽量选用春季发育相对平稳,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较好,抗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轻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信阳稻茬麦区,以选用耐湿、早熟、耐赤霉病、纹枯病轻的弱春性品种为主;岗坡旱地,以选用耐旱性好、抗寒、抗病(抗锈病和黄矮病等)的半冬性品种为主;信阳和南阳麦区要将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作为中期麦田管理的常规措施。纹枯病和全蚀病常发区域要积极推广用五唑醇种衣剂包衣种子,减少病虫为害,以确保我省大田生产用种安全。
豫北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以郑麦366、西农979、新麦19、西农889为主,搭配郑麦9023、藁麦941、西农9718、漯麦8号、济麦4号等。
早茬麦田,以矮抗58、周麦18、周麦16、新麦18、众麦1号、周麦22、豫麦49-198、豫农202为主,搭配百农160、郑育麦9987、中育10号、花培6号、洛麦2l、衡观35等。
中晚茬麦田,以众麦2号、濮麦9号、新麦208、平安6号、太空6号、豫麦18-99为主,搭配新原958、豫教2号、04中36、豫农949等。
岗丘旱薄地,以豫麦41、豫麦25、豫麦65为主,搭配洛旱6号、洛旱7号等系列品种。
豫东南、豫中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郑麦366、西农979、新麦19、漯麦8号、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
早茬麦田,以矮抗58、周麦18、周麦16、众麦1号、周麦22、衡观3、豫麦49-198、漯麦4-168、豫农202、郑育麦9987为主,搭配百农160、泛麦5号、许农5号等。
中晚茬麦田,以新麦208、周麦23、平安6号、豫麦70-36、偃展4110、太空6号为主,搭配平安7号、项麦969、新源958、04中36、金丰3号、花培8号等。
沙丘旱薄地,以洛旱2号、洛旱6号、洛旱7号、开麦18、周麦18、周麦16、衡观35为主。
豫西部麦区
优质强筋麦田,早茬以西农979、郑麦366、新麦19、济麦4号为主,晚茬以郑麦9023为主。
早茬麦田,以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18、焦麦668、洛麦21、洛麦22、郑育麦9987、周麦22为主,搭配许农5号、衡观35、平安3号、郑农17、豫保1号。
中晚茬麦田,以豫麦18-99、濮麦9号、偃展4110、平安6号为主,搭配新麦208、04中36、金丰3号、周麦23、平安7号、花培8号。
丘陵旱地,以洛旱6号、洛旱7号、济麦2号为主,搭配洛旱2号、西农928、长旱58、偃佃9433。
南阳盆地麦区
东北风口麦区,早茬以衡观35、周麦22、矮抗58、豫农202、西农979、新麦18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平安6号、04中36、豫农949为主。
盆中平原高产麦区,早茬以衡观35、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豫农202、豫农949为主,中晚茬以郑麦9023、豫麦70-36、04中36、平安6号、邓麦996为主。严格控制易感锈病和赤霉病的品种进入宛西南区域。
岗丘麦区,以郑麦9023、豫麦70-36、洛麦21为主,搭配内农科201、平安6号、04中36。
豫南稻茬麦区
优质弱筋品种以郑麦004、郑丰5号为主,主导品种以豫麦18-99、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70-36为主,搭配平安6号、驻麦6号、鑫麦1998、周麦23、泛麦5号、金丰3号、源育3号、项麦969、内农科201、河科大9612。
不同绿肥品种综合利用价值的比较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豆科品种:肇东苜蓿、阿尔冈金;菊科品种:饲料苦荬菜、大叶苦荬菜;禾本科品种:高丹草、苏丹草;十字花科品种:四月慢、澳洲青;苋科品种:红苋R104、美国籽粒苋。
1.2 方法
1.2.1 供试土壤基础肥力
供试土壤肥力见表1。
1.2.2 小区面积及播量
每个品种19垄×0.7 m·垄-1×20 m=266 m2,小区纵向间隔1 m,横向间隔0.7 m。苜蓿播种量18.75 kg·hm-2,一年生绿肥品种播种量为15~35 kg·hm-2,覆土深度约1~2 cm。垄上条播,行距70 cm,播后镇压保墒。
1.2.3 田间管理
种肥为大庆复合肥,总养分含量45%(12-18-15),210 kg·hm-2。铲3次,中耕2次;对易发生虫害的绿肥品种高温、干旱季节,每隔14 d喷1次高氯马(180 mL·hm-2)防虫害。
1.2.4 测定方法
测定绿肥鲜草产量,每区取3点,每点1 m×1 m,刈割地上部分称鲜重,一年生每年测量2次,多年生每年测量3次。
在绿肥作物旺盛生长期测定株高、茎粗,每区取3点,每点5株,测实际株高和茎粗。
每区取3点,每点5株完整植株进行绿肥养分分析,氮、磷、钾及粗蛋白等养分均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检测中心化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绿肥品种生物量比较
在植物生育期内比较了不同绿肥品种地上绿色体产量即还田量。结果表明,供试的一年生禾本科、苋科和菊科绿肥植株高大,株高在113.0~365.7 cm,鲜草产量为52 800~109 500 kg·hm-2,地上绿色体还田量高。多年生的紫花苜蓿株高在80 cm左右,鲜草产量为36 983~37 000 kg·hm-2,地上绿色体还田量居中,一年生十字花科的两种油菜植株矮小,产量较低,17 850~29 150 kg·hm-2。供试绿肥品种中禾本科绿肥苏丹草地上绿色体还田量最高,十字花科的澳洲青地上绿色体还田量最低(见表2)。
2.2 不同绿肥品种肥料价值和饲料价值比较
绝大多数绿肥植物都是良好的畜禽饲草,不仅含有较高的氮、磷、钾,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绿肥肥料价值表现在其地上、地下两部分总氮、磷、钾、灰分的含量。植物体中这些元素含量越高作绿肥翻压后为土壤提供的氮、磷、钾、硅、钙、铁、铝等养分越多。饲料价值表现在蛋白质、脂肪等矿物质含量,即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低、柔嫩多汁、适口性强、易消化的绿肥饲料价值高。绿肥的含水率高易于腐解,含水率低不易腐解,通常含水率为75%以上的绿肥植株均较易腐解[4]。测定结果表明,禾本科绿肥苏丹草的肥料价值各项指标均高于高丹草,其中氮增加13.2%,灰分增加16.7%;饲料价值中的粗蛋白增加16.8%。苋科绿肥中红苋R104的肥料价值和饲料价值各项指标均高于美国籽粒苋,其中钾含量高出1倍。菊科绿肥从综合利用价值看饲料苦荬菜优于龙牧苦荬菜,其中粗蛋白高出近1倍,粗脂肪增加40%。十字花科的油菜澳洲青肥料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四月慢,但差异不大。豆科紫花苜蓿中的阿尔冈金综合利用价值各项指标都高于肇东苜蓿,其中磷近似2倍。由于取样时期接近各绿肥植物的结实期,所以植株含水量偏低,其它生育时期植株的含水量超过75%,均属于易腐解的绿肥植物。
注:取样时间为2009年9月3日。样品为植株全株混合鲜样。取样时期:美国籽粒苋抽穗期;澳洲青、四月慢为生长期;其它均为结实期。
3 结论
供试一年生各绿肥品种都适合于黑龙江省种植,正常年份可开花制种。多年生绿肥品种越冬率超过85%。各绿肥品种植株生长量大、鲜草产量高,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粗纤维含量低,柔嫩多汁,牲畜适口性好,易消化。肥料价值和饲料价值高,既是高效绿肥又是优良饲草。植株含水量均在75%以上,属于易腐解的绿肥。供试各绿肥品种地上绿色体还田量高低顺序是禾本科>苋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肥料价值和饲料价值高低顺序是豆科>苋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苋科植物钾含量是各科绿肥之首。
参考文献
[1]方珊清,孙时银.发展绿肥生产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68.
[2]何录秋,薛灿辉,张亚,等.经济绿肥在农田高效种植制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8):53-55.
[3]曹卫东.绿肥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山丹马品种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展望 篇6
1 山丹马品种资源的利用现状
1.1 山丹马体质外貌
山丹马整体结构协调, 禀性温驯, 有悍威, 气质灵活, 躯干粗壮, 体形方正。头上有白星、额刺等别征者占16.8%, 四肢有系白别征者占7.5%。
1.2 山丹马体尺及体重
山丹马体尺及体重见表1。
1.3 生产性能
山丹马的驮力和爬山越野能力较强。速力记录为1 200 m 1 min 35 s, 1 600 m 2 min 18 s, 3 200 m 4min 55 s, 5 000 m 8min 13 s。最大挽力455 kg, 占体重的89.1%。
1.4 繁殖性能
山丹马一岁显露性行为, 两岁性成熟, 通常三岁开始配种。种公马平均射精量55.9 mL±13.7 mL, 活力0.6±0.1, 浓度1.4亿/ mL±0.3亿/ mL, 存活时间91.2 h±20.4 h。母马4~8月龄发情, 发情周期19.5±5.4 d, 发情持续时间7.7 d±5.4 d。1974—1983年全场母马平均受胎率91.3%±0.9%, 繁殖成活率86.6%±1.9%。
1.5 品种保护与养殖数量
山丹马目前有两个保种场, 一个是山丹马场一场一队和六队, 拥有草原面积7 300 hm2, 一队养殖基础母马有600多匹, 种公马8匹, 六队养殖育成马近1 000匹。另一个保种场是山丹马场二场四队和二队, 拥有草原面积4 700 hm2, 四队养殖基础母马约400匹, 种公马6匹, 二队养殖育成马、骟马600余匹。
1.6 作为育种材料选育新品系
为使养马业走出困境, 山丹马场积极探索, 1997年开始引进阿拉伯马的冻精,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与山丹马进行杂交改良, 之后又陆续引进英纯血马、顿河马、奥尔洛夫等世界良种公马对山丹马进行二元、三元、级进杂交改良, 选育出以竞技、休闲骑乘、娱乐为主的“阿丹”、“英丹”、“顿丹”等新品系马。
1.7 生物制品的制作
山丹马由于生长在高海拔山区, 血液浓度高, 激素含量也较高, 经对妊娠母马进行测定, 其血液、尿液中促绒毛性腺激素 (SCG) 和黄体酮 (LH) 的含量较高, 目前已与上海、江苏的两家公司合作, 提取孕马血清 (PMSG) ,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山丹马品种资源利用对保种工作的影响
2.1 利用促进保种
山丹马作为马场的一个马品种, 是马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也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需求的重要基因库, 对今后马场马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尽管遗传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由于资金、技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影响, 在山丹马的保种和利用上一直是重利用而轻保种。
当年培育山丹马的目的是为军队提供役用马匹, 现在军队进入机械化、信息化时代, 对马匹的需求量极少。山丹马场由军队移交地方管理, 山丹马也就进入市场经营运作, 由于市场需求量少, 养马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养殖量一再压缩, 基础母马数量已不足1000匹。由于山丹马场整体经营形势较差, 资金匮乏, 因此山丹马的保种工作困难重重, 山丹马品种濒临绝境甚至灭绝的可能。所以如何利用山丹马的优良特性, 让其发挥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让山丹马的选育利用受到重视, 才能使山丹马的保种受到重视。利用山丹马的特质选育新品系, 是对山丹马品种资源保护的有利支持。
2.2 新品系选育利用给保种工作提出新要求
保种的目的是为了利用, 但利用既要考虑当前利用, 又要兼顾长远利用。选育必然造成基因丢失, 导入外血的选育则更加剧了资源基因的丢失, 导入外血的比例越高, 基因丢失的越多。遗传资源的丧失无法再生, 因而导血选育利用在促进了保种工作的同时也给保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新品系在主要生产性能上优于山丹马, 而在毛色、速力、耐力等方面基本保持山丹马的特色, 因而推广起来较受欢迎, 这就可能使山丹马的品种保存受到不利影响。外血马导入选育新品系的同时, 仍然要重视纯种繁育, 加大保种力度。新品系与原种要合理分配, 不能因新品系的推广而破坏山丹马的保种。大力开展冷冻精液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保种的研究, 将会很好地解决保种和新品系二者之间的矛盾。
3 山丹马品种资源利用的展望
3.1 借助草原优势, 打造自主品牌
山丹马场拥有天然的草原优势, 几代牧马人的丰富的养马经验和技术, 可以打造“山丹马”品牌的旅游项目, 通过招商引资来壮大山丹马的绿色发展。
3.2 新品系的选育和配套杂交利用
利用山丹马导入外血选育新品系的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开展, 而导入外血的比例一定要根据品种、条件、技术等来确定, 这一点需要通过测试来确定。在目前开展的导血选育新品系工作中, 应用现代育种技术还较少, 造成选种的准确性不够, 遗传进展不稳。因此, 建立新品系的选育和配套杂交繁育新体系对新品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优良基因的利用
品种利用 篇7
1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产区及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1.1 关岭牛
1.1.1 产区
关岭牛产于贵州省西南部, 中心产区位于关岭县。产区分布于18个县, 分别为黔中丘原区的镇宁、紫云、六枝、西秀、普定、织金、平坝、清镇;黔西南高原山区的水城、盘县、普安、晴隆;黔南山区的兴仁、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
1.1.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贵州高原, 海拔800~1 500 m, 最高1 850 m, 最低370 m。气温变化小, 年平均气温为16.2℃, 无霜期长 (311 d) ;年降雨量为657~1 205 mm,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照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4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产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高粱、豌豆、蚕豆、大豆等[2]。
1.2 威宁牛
1.2.1 产区
威宁牛的中心产区在贵州西部高寒山区的威宁县, 分布于赫章、毕节、纳雍、大方、黔西和金沙等县。
1.2.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东延部, 属贵州高原的高寒山区。境内谷地幽深、峰峦叠嶂, 海拔1 000~2 800 m, 年平均气温为10℃, 最高气温为31℃, 最低气温为-10℃, 无霜期120 d;年降雨量为900~1 200 mm, 相对湿度为75%~80%, 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80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贫瘠, 土壤以黄棕色土壤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燕麦、荞麦和豆类等。草地宽广, 牧草资源丰富, 天然牧草多为狗尾草、野古草和马唐草等[2]。
1.3 黎平牛
1.3.1 产区
黎平牛原产于贵州东南部黎平县, 主要分布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和黄平县等周边地区。
1.3.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山峦叠嶂, 沟壑纵横, 最高海拔1 589 m, 最低海拔137 m, 年平均气温为17.4℃, 最高气温为36.5℃, 最低气温为-9.3℃, 无霜期为266~300 d;年降雨量为1 089~1 322 mm, 年平均雨日达189 d, 相对湿度为83%,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从江县和榕江县还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点。黎平县水资源丰富, 属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其次有甘薯、木薯、小麦、油菜、马铃薯等, 牧草以野生牧草为主[2]。
1.4 务川黑牛
1.4.1 产区
务川黑牛主产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分布于邻近的凤冈、道真、绥阳、遵义、正安和德江等县。
1.4.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山脉东南麓, 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平均海拔为700~800 m, 最高海拔为1 743 m, 最低海拔为325 m。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气温为39.5℃, 最低气温为-6.5℃, 无霜期为287 d;年降雨量为1 282 mm, 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014 h,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源属乌江上游水系。草地、草坡多分布于1 0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带,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2]。
1.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1.5.1 产区
思南牛的中心产区位于娄山山系, 由于思南牛与产于湖南的湘西牛、湖北的恩施牛来源相同, 生态条件基本一致, 体型外貌极其相似, 属同种异名, 故《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将其归并, 取名为巫陵牛。思南牛的中心产区在思南县,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内的江口、石阡、沿河、德江、印江、铜仁、松桃、玉屏、万山、绥阳、湄潭、凤冈、余庆、瓮安等县 (区、市) 。
1.5.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地处贵州、湖南、湖北三省交界的边缘及云贵高原东斜坡向四川盆地、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 地势复杂, 切割强烈, 山高坡大, 多为中山峡谷, 属喀斯特地貌。中心产区海拔最高1 481 m, 最低350 m, 平均海拔506 m。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7.3℃, 最高气温为40.7℃, 最低气温为-5.5℃, 无霜期为280~300 d, 年平均日照为1 248 h, 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 153 mm, 且集中在4月中旬和10月中旬, 相对湿度为80%。产区农作物种类多, 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 饲料作物主要有红薯、马铃薯、牛皮菜及各类秸秆, 牧草以牛鞭草、黑麦草、皇竹草为主,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2]。
2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来源及群体数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有49个民族, 有养牛的传统习惯。清代《黎平府志》记载, 苗族有“兽壮中祭天地祖先, 谓之吃‘吃鼓藏’”之习, 侗族有“接其牛以之婚丧”, “婚礼以牛行聘, 议聘之以牛, 牛必双。”回民颇善育肥, 常用老残牛短期催肥, 一般春末返青或秋收开始时购牛, 以舍饲为主, 饲喂洋芋, 至霜降前后, 牛已膘肥肉满, 即宰杀腌制为“牛肉干巴”。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是经过长期选育, 精心饲养而成。因历史上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地广人稀, 绝大部分地区呈闭锁的自然经济状态, 对本地品种肉牛的形成起稳定作用。因产区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 田土分散, 梯田狭小, 田块之间相对高差大, 只适宜行动灵敏的黄牛役作和放牧;加之耕作制度原始, 至今许多区仍然是“牛马放山坡, 犁田用人拖”, 对牛的役用性能要求不高。饲养管理粗放, 一般在春耕结束后即赶牛进山, 无人管理, 公母混牧, 任其自然繁衍生息, 早交乱配, 近亲繁殖, 从而形成了耐粗饲、适应性强、个体矮小的特点。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在主产区的群体数量见表1。
3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特征及体重、体尺指标
3.1 关岭牛的特征
关岭牛毛色以黄色居多, 褐色与黑色次之。头中等大小, 额平宽, 鼻镜宽大, 口方平齐。角短, 角型多为萝卜角或鹰爪角。颈稍短, 垂皮发达, 公牛肩峰特别发达, 一般高出背线8~10 cm (个别高出18 cm) , 峰型分为高峰型和肉峰型, 母牛肩峰平缓。胸较深而略显窄, 背腰平直, 欠宽大, 荐部较宽, 尻部多倾斜, 四肢筋腱明显, 系部强壮, 蹄质坚实, 前肢平直, 后肢略显外弧。
3.2 威宁牛的特征
威宁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毛色以黄色居多, 黄褐色、黑色次之, 间有少量黄白花。皮肤呈粉色或黑色, 眼睑颜色为粉色或黑色;头中等大小, 稍长而清秀, 额平直, 鼻镜宽, 口方正。角短, 角型不一;颈短,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不发达。公牛肩峰较高, 母牛平直;胸深, 但宽度不足, 背腰平直, 腹部饱满, 尻部倾斜而略高。四肢较细但结实, 前肢端正, 后肢多狭蹄和前踏;四蹄呈灰色或黑褐色, 蹄质坚实。
3.3 黎平牛的特征
黎平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多为黄色或黑色, 褐色次之, 皮肤呈黑色或粉色。公牛头部宽短, 嘴圆大, 口角深;耳型平伸, 角粗大, 呈倒八字, 颈粗短, 垂肉发达,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欠发达;肩短, 胸宽深, 背腰平直;前肢直, 肌肉较发达, 后肢向前弯曲, 肌肉欠丰满;四蹄呈黑色、黑褐色或灰色, 后躯较差。母牛头清秀, 角短细, 向前两侧弯曲, 多为黑褐色;颈细长, 垂皮不发达皱褶少;鬐甲低平, 肩峰不明显, 后躯略高于前躯, 腹圆大而充实;四肢短小, 后躯发育良好, 尻部较宽且丰满, 不易难产。
3.4 务川黑牛的特征
务川黑牛全身被毛为黑色, 毛细短, 皮肤呈黑灰色。头中等大小, 额中等宽、平, 耳壳薄, 耳端尖, 眼睑呈粉红色。公牛为萝卜角, 母牛以挑担角为主。公牛颈粗短, 垂皮不发达, 肩峰明显。母牛颈较薄, 细长, 肩峰不明显, 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尾长达飞节以下, 大尾帚, 四蹄呈黑色。
3.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的特征
思南黄牛全身短毛, 被毛颜色较杂, 主要以黄色为主 (约占70%) , 黑色次之 (约占13%) , 其余为棕色、黑褐色、草白色等。头长中等, 面部平整, 轮廓清晰, 公牛头雄壮, 额较宽短, 角质细致、紧凑、坚硬, 角基较粗、微扁, 角尖较尖, 角型多样, 多为弯八字向内向前微弯;母牛头清秀, 脸面较长, 母牛角相对较短, 角基圆、细, 角尖为钝圆形, 向前向上微弯曲。倒八字角为主要角型 (占56%以上) , 角色有黑色、灰黑色、乳黄色、乳白色等。公牛颈较粗短, 肩峰肥厚, 比背线高6~8 cm。头、颈躯部结合良好, 垂皮从下颌至前胸有较小皱褶。母牛颈细长, 肩峰不明显, 垂皮不发达且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胸较宽。四肢细长, 前肢雄健, 骨骼细致结实, 筋腱明显, 肢势端正, 运步稳健, 强壮有力。前肢肌肉较发达, 后肢肌肉欠丰满。
3.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体重及体尺指标
2006年10—12月份, 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量, 结果见表2。
4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性能
2006年10—12月份, 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畜禽品种改良站、贵州大学、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屠宰性能进行测定 (每个品种屠宰5头成年公牛) , 结果见表3。
注:屠宰的肉牛均在自然条件下饲养, 未经育肥。
5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保护及研究利用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均未建立保护区或保种场, 未进行系统选育。目前, 基本采取本交方式对关岭牛进行纯种繁殖, 本地没有公牛采精、生产冻精, 未进行人工授精。曾经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对本地品种肉牛进行杂交改良, 效果较好。
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评价
关岭牛是贵州省的地方优良品种, 体质健壮、肉质良好、耐粗饲、适应性强。该牛数量多、分布广, 具有很好的肉用性能, 今后应进行系统选育,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商品率及经济效益。
威宁牛具有耐粗饲、耐寒、善于爬坡、易育肥、肉用性能较好等特点, 能适应黔西北高寒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放牧饲养条件, 是一个具有较大选育潜力的小型地方品种。
黎平牛属于小型品种, 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性成熟早、繁殖力强。今后应以本品种选育、保种为主, 建立黎平牛保种区, 在保种区外引进外血进行杂交改良, 生产优质牛肉。
务川黑牛是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小型地方品种, 适应性强, 不易发生难产, 具有抗病、抗湿、抗寒的特点。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 建立选育保种基地, 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在保种的基础上, 可引进优良肉牛进行少量有计划的杂交改良, 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肉役兼用品种。
思南黄牛数量多、分布广, 是贵州省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体质结实, 肢蹄强健, 善于爬山, 适于山区耕作和放牧, 有较好的挽力和肉用性能。商品率高, 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母牛繁殖率低, 体重增重缓慢, 近年来体质有所下降, 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现阶段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积极进行杂交改良, 改善饲养管理, 选留足够的种公牛, 以提高繁殖率和生产性能[3,4,5]。
7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开发利用对策
7.1 加强地方品种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建设, 积极采用和推广肉牛繁育新技术
在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中, 缺乏质量监督和产品分级管理, 没有统一的选种、选配计划, 配种计划和配种登记制度, 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繁育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完善,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盲杂交、轻选育”, 严重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 地方品种肉牛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轻选育”现象严重。总认为本地牛生产性能低, 但没有意识到其肉质好、抗逆性好等优良特性, 未从根本上对现有群体进行系统改良, 弱化了对肉牛群体的选育工作, 几乎将“良种化”直接理解为“洋种化”, 形成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6,7]。
地方品种肉牛选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种公牛的优劣, 每年可选留1岁左右的后备公牛50~100头, 经过后裔测定选留20头左右作为生产冷冻精液的种公牛, 选育的种公牛必须档案齐全, 连续3代系谱清楚。采用先进的肉牛繁育技术, 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母牛的性成熟、发情、配种、妊娠、分娩到犊牛的断奶、代乳料的配制及饲喂方法、犊牛的早期护理等环节均应有一套较成熟的技术, 如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诱发双胎、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犊牛早断奶等。
7.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国内调研为主, 参考国外经验, 尽快制订肉牛产业扶持政策, 对基础母牛及犊牛给予政策性补贴, 鼓励广大群众投资肉牛养殖业, 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繁育基地, 以基础母牛至少占牛群40%的比例为依据, 设定存栏头数的下限值, 对专业化养牛村、肉牛小区、养殖企业, 按照当年犊牛出生和成活比例对基础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补贴。稳定技术研发队伍, 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从制种到餐桌, 按照产业链的关键点, 逐点设立专项科研课题, 以科研院校为研发据点, 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技术、经费支持, 稳定技术队伍, 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8]。
7.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肉牛养殖综合水平
畜牧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技术培训, 使农户掌握更多的技术:1) 掌握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不断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降低饲养成本, 增加收入。2) 掌握如何通过测量牛的体尺, 估算肉牛体重, 推算产肉量, 计算应售价格, 从而避免受骗, 减少经济损失。3) 掌握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知识, 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提高安全生产认识,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9]。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编委会.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3.
[2]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戴燚, 金深逊, 曹娟, 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威宁黄牛育种策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5上) :52-54.
[4]杨正德, 杨忠诚.贵州地方黄牛肉质的营养特性与氨基酸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 (9) :4-7.
[5]李必胜, 杨正德, 谢应才, 等.黎平黄牛肉质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 2008, 34 (4) :21-23.
[6]岳宏, 张越杰.中国牛肉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12) :4-7.
[7]许尚忠, 李俊雅.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10) :11-14.
[8]赵玉民, 张国梁, 吴健, 等.肉牛企业值得商榷的发展思路[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6) :39-42.
品种利用 篇8
1 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性
1.1 生产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栽培水平和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多年种植的品种增产潜力有限, 加之近几年城市规划和经济作物以及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增加, 土地种植面积减少, 群众迫切要求更换品种。一些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推广很快, 如紧凑型玉米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提高了光合利用率和玉米的群体产量。生产水平提高后, 原有的品种不合适, 需要尽快更新品种。原有的部分老品种已经推广好多年, 虽然这些品种以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在玉米生产中做出了显著贡献, 但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套种植等新技术推广后, 其增产潜力不大, 况且有的品种亲本已出现混杂退化, 杂交种的抗性和产量潜力已明显降低。因此, 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耐密的接班品种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1.2 发展优质玉米的需要
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和消费者重视质量的新形势下, 现行的玉米品种结构及质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的生产已成为发展趋势。而且在现行粮食收购政策出台后, 质量差、档次低的品种已逐步退出收购范围, 这也对引进、选育、繁殖、推广优质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发展玉米产业的需要
发展玉米产业需要专用品种。为适应市场对优质玉米新品种的需要, 在品种更新换代中, 要特别重视对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加强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 引进筛选和培育具有不同优良性状和市场需求的专用优质资源材料和自交系, 为新品种的选育打好基础。
2 合理更换替代品种
2.1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替代品种
详细了解品种的栽培要求、生育期、抗逆性等特征特性, 结合本地气候特点、水肥地力, 选择符合自己种植要求的品种。例如, 高海拔地区选择生育期稍长、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如云瑞1号、云瑞2号、西山70号、云优78号等, 这些品种需要高水肥地力条件, 而且还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中低海拔地区选择生育期稍短、适合密植的紧凑型品种如海禾2号等, 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2 根据市场需求更换替代品种
要根据不同用途选择相应的专用类型品种, 并提高规模效益。有的品种产量一般, 但质量较好;而有的品种产量高, 但质量差一些, 这就需要农民反复比较, 科学选购。无论普通玉米还是专用玉米, 把品种说得天花乱坠, 而销路打不开, 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种, 最好不要购买。特别是一些甜、糯或是青贮等专用玉米品种, 产品销路有限, 需要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后再种植, 避免种植后得不偿失。
3 科学购买良种
3.1 不能选择未审先推或越界推广品种
未审先推和越界推广品种在产量水平、适应性、抗病性等方面没有经过本地区生产试验或综合评价, 未达到推广应用的水平, 种植后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风险。而通过审定的品种都已经过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对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抗逆性、生育期、品质等进行多点观察, 然后根据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才正式通过审定, 在适宜种植区域内推广应用。因此, 农民在购买种子时, 首先要看经销种子单位有没有该品种的审定书或正式文件的介绍, 否则不要轻易购买。
3.2 选择“三证一照”齐全的单位购买种子
建议农民在购买玉米种子时, 首先看经销种子单位有没有“三证一照”, 一般“三证一照”俱全的单位销售的种子质量更可靠。所谓“三证一照”, 就是指种子部门发的“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合格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及工商部门发的“营业执照”。还应该注意发证时间、法人代表是否一致等。
3.3 克服求新求贵的心理
现在, 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速度加快, 数量增多, 但并非新品种在不同区域都优于原有品种。而且种子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价格高的品种也不一定优质高产。因此, 在选购种子时不能盲目求新求贵。
另外, 如果对品种的适宜区域、抗性及产量水平和配套栽培等不够了解, 应及时在网上查询品种审定单位发布的审定公告或咨询种子管理部门, 对种子经营单位或品种选育单位的宣传和口头承诺要持审慎态度。
品种利用 篇9
针对全市旱地面积大、旱灾频发、秋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特点,科学选育、引进示范、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抗旱、耐瘠农作物优良品種,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开展秋作物高产示范田创建活动,是实现全市粮食产量持续增产的重要措施。从2010年开始,我市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扩大了适应我市农业生产气候特点的耐旱、高产、稳产作物“红薯、谷子、花生”等秋作物的种植面积,压缩了产量波动较大的旱地玉米种植面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大改善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保证了全市农业生产在201 1年大灾之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现将201 1年我市秋作物品种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作以阐述,并提出2012年我市秋作物品种利用建议。
一、主要秋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一)粮食作物
秋粮总面积391万亩,平均单产270kg,总产11,67~'Lkg。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65万亩,平均单产328kg(其中:全市6/j,-3~,米万亩高产示范方,平均单产600kg),总产8,70,~Lkg;大豆种植面积38万亩,平均单产140kg,总产0,58~'Lkg;红薯种植面积50万亩,平均单产400kg,总产1,8"l'Lkg;水稻种植面积3万亩,平均单产350kg,总产10,1 H'Lkg;杂粮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单产160kg,总产0,55~'Lkg。
(二)油料作物
油料总面积58万亩,平均单产200kg,总产1,15~Lkg,其中: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平均单产210kg,总产1,05~kg;芝麻种植面积8万亩,平均单产126kg,总产0,55"l'Lkg。
(三)棉花
棉花种植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48公斤,总产0,03亿公斤。
二、秋粮生产的特点
(一)前期干旱,积温高,日照好
我市冬、春持续严重干旱,4月28日测墒,0~50cm,土层含水率仅为7,8%~14,4%,干土层5~13cm,影响秋粮春播。5月中旬、6月上旬,我市局部地区有较明显降雨,有利于秋粮播种。但大部分县区直至7月上旬没有有效降雨,致使全市丘陵山区旱地秋作物播种偏晚或没有播上。受小麦收获延迟及干旱影响,今年我市秋作物播种较长年偏晚10~15d,且播期持续1月之久,导致秋播早晚不一。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我市气温偏高,干旱加剧,对丘陵旱地秋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作物营养体偏小,不利于后期生殖生长,产量提高。但由于日照好,气温高,为水地作物前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后期降雨量大,日照少,积温低
中后期,我市降水充足,为秋作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阴雨寡照,积温低,使玉米受粉不良,造成部分玉米品种秃尖、结实不良,影响玉米、大豆灌浆,使玉米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红薯块根膨大及花生果实生长受阻,尤期是8月28日至29日,全市大部分地区遭遇9,3m/s强阵风和50~81mm的强降雨天气,造成部分玉米倒伏,对产量降低产生一定影响。
(三)气候因素
据市气象部门统计,今年我市6-9月份降雨量为342mm,与历年持平,总体情况为前旱后滞,灾害濒繁,积温2930,6~C,比去年增加31,7℃;日照时数576,3h,比去年减少66s]~时,整体表现为前多后少。从5月21日至6月20日,各县市降水量为8,2~49,4mm,除栾川、偃师外,其它各县降水均未超过20ram,全市平均降水量仅17,1ram,创1969年以来的同期最少记录,和历年同期相比偏少7成。8月下旬以来,持续阴雨、寡照、低温,秋作物生产期延后。据气象局统计,从9月3日至18日上午四点,全市平均降雨量280mm,累计降雨长达14天,刷新了自1961年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纪录。9月27日28日全市平均降雨15ram。期间温度下降到20度以下。而玉米的灌浆和成熟需保持在20-24度,气温过低,导致子粒灌浆不良,造成大面积减产。
三、主要秋作物品种利用情况
(一)玉米品种利用情况及主要品种的田间表现
1,玉米品种利用情况
全市玉米种植面积265万亩,其中50万亩以上的品种一个:浚单20,57,9万亩;20万亩以上的品种一个:中科4号,24,3万亩;十万亩以上品种四个:郑单958,15,6万亩;洛单248,15万亩,洛玉4号,12万亩,洛单6号,10万亩;5万亩以上品种十个:中科11,9,6万亩;先玉335,9,5万亩;蠡玉16,8,6万亩;先行5号,6,3万亩;浚单22,5,7万亩;鲁单981,5,4万亩;豫单998,8万亩;安玉12,5,4万亩;洛单668,5万亩,郑单17,5万亩。3万亩以上品种四个:正大12,3,5万亩;济单7号,3,3万亩,蠡-~,35,3,2万亩;武科2号,3万亩;2万亩以上六个:科大16,3万亩;滑玉12,2,5万亩;郑单035,2,5万亩;中玉9号,2,4万亩;淦玉178,2,3万亩;2万亩以下品种有:浚单26,振杰1号,济单8号,张玉9号等。
2,主要品种的田间表现
浚单20:株高270cm,穗位1 lOcm,穗长1 8cm,无秃尖,每亩3890穗,每穗488粒,千粒重310g,折亩产529,6kg;郑单958:株高260era,穗位1lOcm,穗长16cm,无秃尖。每亩3753穗,每穗490粒,千粒重303克,折亩产501,5kg;中科4号:株高270em,穗位115em,穗长19em,秃尖2em,每亩3085穗,每穗532粒,千粒重340克,折亩产502,2kg;洛单248:株高250cm,穗位105em,穗长17,5era,每亩3852穗,每穗617粒,千粒重314,3克,折亩产565,8公斤;先3~,335:株高278cm,穗位1lOcm,穗长18cm,秃尖2cm,每亩3385穗,每穗504粒,千粒重333克,折亩产511,3kg;中科11:株高250cm,穗位1lOcm,穗长16cm,每亩3775穗,每穗490粒,千粒重306g,折亩产509,4kg;洛单6号,株高260cm,穗位lOOcm,穗长1 6cm,无秃尖,每亩3500穗,每穗507粒,千粒重325g,折亩产519kg。
(二)油料作物品种利用情况
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8万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054Lkg。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有白沙1016、远杂9102、豫花15、郑农花7号四个品种。白沙1016品种种植面积超20万亩,总产达0,44Lkg。
(三)红薯品种利用情况
品种利用 篇10
1 系统选择育种的基础材料
品种改良之初, 往往采用系统选种方式, 从优良的地方品种中通过系统选择, 育成比地方品种更优良的新品种。东北地区大豆育种始于1913年, 前公主岭农事试验场于1916-1934年以盖家屯四粒黄、小白眉、九台小金黄等地方品种为基础材料, 采用系统选择的育种方法, 育成黄宝珠、紫花1号、小金黄1号、小金黄2号等高脂肪大豆品种。这些优良品种曾在东北大豆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著名的小金黄l号, 年种植面积曾达到670万亩。当时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 黄宝珠年推广面积达40万hm2。
2 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丰富的品种资源, 是大豆育种的基因宝库。为了选育高蛋白和高脂肪含量的品种, 可选用具有高蛋白、高脂肪含量基因的品种资源, 作为杂交亲本或人工诱变的材料加以利用, 创造新类型或中间材料, 扩大品质育种的遗传基础, 从中选育出高蛋白、高脂肪含量的品种。或将创新的种质再用做亲本, 配制新的组合, 以选育符合优质育种目标要求的品种。
黑龙江省在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品种脂肪和蛋白质总含量平均为60.25%, 20世纪70年代以前推广的品种为60.54%, 而20世纪70年代及其以前推广品种的脂肪和蛋白质总含量比过去的农家品种高1.14%。可见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的质量是提高的, 其中脂肪含量提高较多, 推广品种脂肪含量比农家品种提高1.65%;而蛋白质含量20世纪80年代推广品种与农家品种相仿, 20世纪70年代以前推广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农家品种0.52%。陈霞等 (1992) 收集了黑龙江省7个地区60个县 (市) 286份样本, 共70个大豆品种, 进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其结果表明, 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幅为37.27%-44.80%, 平均为40.29%11.36%, 变异系数为3.30%;脂肪含量变幅为17.61%-23.30%, 平均为19.20%11.20%, 变异系数为5.9%。蛋白质、脂肪总量平均为34.14%, 变幅为58.39%-65.61%。
近五十年来, 我省育成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始终呈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育成的74个品种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8.4%, 90年代育成的12个品种的平均含量已达到43.1%, 比50年代增长了4.7%。各年代间脂肪平均含量的差异相对较小, 变异系数仅为1.3%。五十年间, 我省育成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不但没有增长, 反而有所下降。20世纪50年代育成的4个品种脂肪平均含量为20.2%, 而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12个品种平均含量则为19.8%, 下降了0.4%。五十年来黑龙江大豆育成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合计含量也是增长趋势。这一趋势是由于蛋白质含量增长的结果。
育种工作成就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品种资源的了解程度和掌握利用程度。回顾优质品种选育的历史,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 大豆品质的改良, 一般都和新种质资源的利用, 或者采用新的品种类型有关。因而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创新, 是育种研究的前期工程。努力发现和创造新种质, 是选育突破性品种的关键。
3 高脂肪大豆种质的创新
高脂肪亲本的选择, 首先选择双亲脂肪含量均高的品种为亲本, 因为脂肪的遗传是高脂肪基因的积累。最好采用3年分析结果脂肪高的品种为亲本, 可靠性大。即为了选育脂肪含量高的品种, 双亲均要选择脂肪含量高的品种。或用一个脂肪含量高的品种与另一个脂肪含量一般, 但产量高的品种或品系杂交效果较好。例如,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用脂肪含量高的品种黑农6号 (脂肪含量23.25%) 与吉林1号 (脂肪含量23.19%) 杂交, 从其后代中选育出脂肪含量较高的哈70-5071 (脂肪含量为23.72%) 、哈70-5072 (脂肪含量为23.29%) 和哈70-5073 (脂肪含量为22.71%) ;以脂肪含量一般的黑农12号与高脂肪品系的哈64-3519 (脂肪含量为23%) 组配杂交组合, 也获得高脂肪品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利用2个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大金黄 (脂肪含量22.2%) 和集体l号 (脂肪含量20.9%) 杂交, F1世代脂肪含量平均为22.2%, 其F2世代脂肪含量平均为23.1%, 2个世代脂肪含量平均为22.65%。用脂肪含量低的尖叶豆 (脂肪含量19%) 与集体1号 (脂肪含量20.9%) 杂交, 其F2世代脂肪含量平均为22.6%, F1世代平均为21.2%, F2世代平均为20.4%, 3个世代平均脂肪含量为21.4%。从上述2个组合对比, 群体脂肪含量明显以高脂肪亲本为优, 从而选出的品系脂肪含量也较高。
黑龙江省从1966-1975年选育推广的13个大豆品种4年平均脂肪含量为22.49%, 比满仓金9年平均的脂肪含量21.98%提高了0.51%, 比东农4号10年平均的脂肪含量21.76%提高了0.73%。脂肪含量高的黑农8号、黑农6号、黑农4号, 其脂肪含量分别为23.4%, 23.25%, 23.04%, 比满仓金的脂肪含量提高1.06%-1.42%。1987年推广的高脂肪大豆新品种黑农3l号, 脂肪含量3年平均为23.14%, 蛋白质含量3年平均为41.42%, 是一个总含量高的高脂肪品种。黑农32号, 采用热中子5×1011。Nth/cm2照射哈70-5072 (脂肪含量为23.29%) 和哈53的杂交第四代单株种子进行测试, 4年平均脂肪含量为22.87%, 蛋白质含量为40.77%, 两者总含量为63.14%;并且亚麻酸含量低 (6.803%) , 亚油酸含量高 (55.65%) , 是一个高产优质品种。
4 结论
脂肪、蛋白质含量是大豆品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加入WTO, 大豆品质育种和种质创新已摆在大豆育种目标的首位。为此, 利用我省区域的资源优势, 尽快培育出更多的优质大豆新品种, 无疑对推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优质大豆产业化的发展, 提高我国商品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品质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是关系到品质改良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要选育蛋白质含经高、脂肪含量高的大豆品种, 必须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 为品质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源。
摘要:为建立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把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变成大豆的效益优势、经济优势, 以高脂肪品种为核心, 以科技为先导, 通过分析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品种资源的利用, 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豆新品种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品种,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国臣, 丁春利, 马琳.大豆高脂肪、高蛋白、高产品种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