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调查

2024-10-08

品种调查(通用11篇)

品种调查 篇1

东兰乌鸡于2002年3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 正式命名为“东兰乌鸡”, 并确定为广西家禽品种。为加强对东兰乌鸡品种的保护, 全面掌握东兰乌鸡资源现状, 对今后品种选育提纯和良种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东兰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2010年6~8月对全县乌鸡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文简述部分内容, 仅供参考。

1 一般情况

1.1 品种名称

东兰乌鸡俗名叫三乌鸡, 是因其毛、皮、骨三者皆黑而得名。

1.2 中心产区及分布

东兰乌鸡中心产区为东兰县的隘洞镇、武篆镇, 主要分布于东兰县的隘洞、武篆、东兰、长江、巴畴、三石、三弄、泗孟、兰木、金谷、长乐、大同、花香等乡镇。

1.3 产区自然生态、气候条件

(1) 产区地势、海拔:东兰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 位于东经107°5'~107°43', 北纬24°13'~24°51'之间, 全县南北长68公里, 东西宽65公里, 红水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县境内山岭延绵, 丘陵起伏, 地势北高南低, 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最低为176米, 最高为1214米。

(2) 气候条件:东兰乌鸡产区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总的气候特征是夏长冬短, 冬暖夏凉,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四季分明。气象资料记载, 年最高气温37℃, 最低气温1℃, 年平均气温为20.8℃, 年平均日照时数1586小时, 每年4~8月为多雨季节, 年降雨量1200~1500mm。

(3) 水源及土质: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之红水河水系, 全县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平均年径流总量17.28亿立方米, 平均每人拥有地表水径流水量7312立方米 (不包括红水河) , 主要使用地表水。土质石山区为松泥土, 土坡丘陵地带为沙页岩红壤和红壤土。沙壤土、壤土、粘壤土占84%, 耕作土耕层较厚, 有机质含量中等, pH值呈中性, 含磷含钾量较低。

2 品种来源及发展

2.1 品种形成历史

东兰县群众素有养鸡习惯, 养鸡既是农村人民群众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群众饲养东兰乌鸡已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东兰县志记载, 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东兰乌鸡的形成, 除了长期的人工选育作用外, 气候、自然地理环境和饲养管理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与品种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农户长期使用本地的墨米、玉米、火麻、黑豆及农副产品等饲料饲喂是分不开的, 加之过去山区交通不便, 外来血缘无法进入干扰, 因而遗传性能也较稳定。

东兰乌鸡肉质甜美, 营养丰富, 耐粗饲且抗病力强, 产蛋繁殖性能好, 对本地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并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潜力。

2.2 选育情况、品系及特点

为挖掘东兰乌鸡品种资源, 东兰县于1999年开始着手建立东兰乌鸡品种繁育场, 当时从农村挑选个体较均匀、毛色全黑、皮乌、骨乌的乌鸡进行培育选种, 建立繁育场, 对东兰乌鸡进行选育。现该品种纯度和适应性不断得到提高, 个体重差异逐步缩小, “三乌” (即毛乌、皮乌、骨乌) 特性基本稳定, 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肉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粗纤维含量相对减少, 繁殖性能也相应提高。

根据这次对东兰乌鸡的全面调查情况进行统计, 全县东兰乌鸡存栏39.3万羽, 出栏乌鸡38.6万羽, 分别占鸡总存栏和出栏的51.54%和67.2%。建立东兰乌鸡原种繁育场1个, 现有种鸡5000套, 年产鸡苗20万只左右。

3 体形外貌

东兰乌鸡毛色以全黑为主, 片状羽, 少数颈部有镶金边或镶银边的羽毛, 个别有凤头。单冠直立, 冠齿4~7个, 公鸡冠较大, 母鸡冠较小。1日龄出壳雏鸡绒毛95%以上为全黑, 5%以下腹下部绒毛为淡黄色。冠、肉髯、耳垂、喙、脚呈黑色, 皮肤、骨全为乌黑色。

东兰乌鸡体形属中小型, 成年公鸡1.3~2.5千克, 脚胫长6.9~10.5厘米, 成年母鸡1.1~2.0千克, 脚胫长6.2~9.2厘米。个别有毛脚, 一般有四趾, 少数有五趾。

4 体尺、体重

根据对300只母鸡和50只公鸡的体尺体重测量, 东兰乌鸡平均体尺、体重见附表。

5 生产性能

5.1 产肉性能

据对10只母鸡和10只公鸡不同日龄的屠宰测定, 150~160日龄母鸡平均活重1305.5克, 净肉重641.5克, 占活重49.4%, 肉骨比2.84:1;150日龄公鸡平均活重1581.5克, 净肉重706.5克, 占活重44.7%, 肉骨比2.7:1。

5.2 繁殖性能

经对300只母鸡和50只公鸡的调查测定, 东兰乌鸡在自然饲养条件下, 母鸡平均147日龄开始产蛋, 平均年产蛋量为129枚, 平均蛋重45.3克, 蛋平均纵径6.3厘米, 横径4.7厘米, 蛋壳浅褐色或兼棕白色, 母鸡就巢性较强, 一般每次产蛋10~30枚即抱窝一次, 就巢母鸡比例70%左右。种蛋受精率83.3%, 受精蛋孵化率90.2%, 雏鸡成活率94.2%, 雏鸡死亡率5.8%, 公鸡120日龄平均体重1336.6克, 日均增重11.1克;母鸡120日龄平均体重913.9克, 日增重8.4克。

6 饲养管理

东兰乌鸡在农村都以放牧养殖为主, 规模场有的进行地面平养, 有的半舍饲养殖, 补饲主要是补喂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东兰乌鸡的饲养管理必须符合乌鸡固有特性。在育雏期给予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及饲养密度, 为雏鸡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饲料采用全价饲料, 在饲养过程中禁用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饲料、添加剂及药物, 出场前15天禁用药物。雏鸡脱温后, 采用放牧和舍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白天放牧, 让鸡自由采食大自然的昆虫、植物籽实、野草等, 早晚适当补喂一些玉米、稻谷、墨米、竹豆、火麻、黄豆、糠麸等饲料至出售。东兰乌鸡疫病防治采取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品种调查 篇2

一、调查样本信息

本次淡竹叶品种调研分产地调查和市场调查两部分,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共收集产地调研问卷126份,市场调研问卷34份。最终得产地调研问卷成功样本113份,样本有效率为90%;市场调研问卷成功样本27份,样本有效率为80%。有效样本均能反映淡竹叶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详述

1、市场经营思路

市场商户经营思路分布
样本类型 计数 百分比
以销定进 7 26%
正常经营 15 55%
仓储为主 5 19%

在本次市场调查中,对于目前市场 淡竹叶的经营思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正常经营,选择“以销定进”、“仓储为主”的比重差异不大,可以推测出当前 淡竹叶在市场上,经营氛围较为平稳,大部分受访者以正常方式经营。

2、产地与市场的货物走动状况

淡竹叶产地与市场的货物走动状况对比表
走货情况 产地 市场 对比
2% 6% 4%
一般 54% 39% 15%
44% 55% 11%

在本次产地调查结果显示,淡竹叶产地货源走动较以往无特别变化,交易与以往趋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货物走动速度整体偏慢,市场流通环节运转不畅。对比淡竹叶的产地货源走动和市场货物走动情况发现,产地走动相比于市场走动整体较快。

产地库存状况 样本量 百分比
库存较多 49 43%
库存一般 38 34%
库存较少 26 23%

结合淡竹叶当前的产地库存状况分析,由上表可见,选择库存较多的占比最大,可以得出目前 淡竹叶库存充足。市场走动偏慢,产地走动相对偏快,

3、产地与市场对市场行情的看法

产地与市场目前行情看法对比表
目前行情 产地 市场 对比
比预期好 5% 5% 0%
和预期相同 72% 91% 19%
比预期差 23% 4% 19%

本次产地调查结果显示,持与预期相差不大观点占比最大,大部分人认为目前行情与预期相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场经营商认为目前行情与预期相同。对比产地与市场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产地端认为目前行情比预期差的人多于市场端。

产地与市场后市行情预期对比表
后市行情 产地 市场 对比
看涨 22% 22% 0%
看平 71% 74% 3%
看跌 7% 4% 3%

品种调查 篇3

关键词:菜用甘薯;产量性状;光合速率;品种选育;参考指标

中图分类号:S531.0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34-02

菜用甘薯的嫩茎叶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均衡、保健作用强、口感风味好的新鲜绿色保健型蔬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受欢迎,在中国香港菜用甘薯被誉为“蔬菜皇后”,日本尊其为“长寿菜”,美国把它列为“航天食品”,医学界已将其列入抗癌蔬菜之一[1]。甘薯的茎尖和嫩叶富含黏蛋白、纤维素、维生素、果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肠胃蠕动和肠管中毒物的排泄,防止便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能[2]。菜用甘薯栽培方便,适应性广,稳产高产,采收期长,抗逆性强,且很少受或不受十字花科害虫危害,是较理想的无公害蔬菜[3]。在沿海多台风地区,甘薯抗风耐涝,可缓解强风暴雨后的蔬菜供应紧张局面。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甘薯嫩茎尖畅销,经济效益较高,而在北方地区菜用甘薯发展缓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及其保健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在城市郊区发展菜用甘薯有很好前景。本研究通过光合速率测定和综合性状调查,鉴定新育成或新引进菜用甘薯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品质性状及综合表现,评价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以期为菜用甘薯品种鉴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菜用甘薯品种选用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系宁菜薯f18-1(该品系在2012—2013年国家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菜用甘薯品种福菜薯18号和台湾菜用甘薯品种台农71。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

本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100株,小区面积10m2。2011年5月30日定植,7月6日打顶,此后按照生长状况每隔7~8d采摘1次,共采摘10次,最后一次采摘时间为9月27日。调查每次采摘嫩茎尖鲜产和干质量等性状。

1.2.2光合指标测定

光合指标使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一30IPS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心叶下第1片完全展开的功能叶,每个小区测3株。测定条件:(28±2)℃,空气CO2浓度为(290±10)μmol/(m2·s),内部光强为(500±1)μmol/(m2·s)。

1.2.3性狀调查

1.2.3.1地上部质量性状

参照文献[4]的方法测定顶叶形状、顶叶色、叶色、叶脉色、叶片大小、株型等6项形态指标。

1.2.3.2地上部数量性状

每隔7~8d采收菜用甘薯嫩茎尖,嫩茎尖以纤维化程度低、容易折断为标准,以小区为单位采收。每小区进行产量及干质量测定,随机抽查20株甘薯茎尖测量其茎长、叶柄长度等。嫩茎尖单株条数:计算小区全部鲜嫩茎尖条数,再根据定植株数计算单株条数平均值。

嫩茎尖长度:用直尺量叶心到摘断茎基部处的长度。嫩茎尖节间距:用直尺量摘断茎尖基部处的第1节间长度。嫩茎尖的叶柄长度:用直尺量摘断茎尖基部处的第1片叶的叶柄长度。

1.2.3.3食味品尝

采摘嫩茎尖后,经漂洗,投放于沸水漂烫3~4min,捞起。由5~8名试验人员品尝,并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打分,采用5分制评价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菜用甘薯地上部质量性状

由表1可见,3个菜用甘薯品种株型为半直立型或直立型,顶叶形为心形或心带齿,顶叶色、叶基色、茎色均为绿色,台农71叶面积较小。

2.2菜用甘薯地上部数量性状及其相关性

2.2.1地上部数量性状

不同采摘时期菜用甘薯单株茎尖数、嫩茎尖长、嫩叶柄长等性状差异较大[5]。由表2可见,不同菜用甘薯品种农艺数量性状差异较大,表2为10次采摘的平均数据。3个菜用甘薯品种的单株茎尖数为6.5~8.1条/株,台农71最少,其他2个品种相当;嫩茎尖长为7.1~9.5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嫩叶柄长为7.3~10.7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嫩节间距为1.9~2.8cm,台农71最短,福菜薯18号次之,宁菜薯f18-1最长。

2.2.2茎尖产量

由表3可知,宁菜薯f18-1茎尖总产量最高,为56.61t/hm2。方差分析表明,宁菜薯f18-1茎尖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品种。福菜薯18号茎尖总产量次之,为39.03t/hm2,比台农71显著增产。台农71茎尖总产量最低,为25.55t/hm2。

2.2.3不同菜用甘薯品种干率分析

每次采摘时,随机抽取100个茎尖进行称质量、烘干。对3个菜用甘薯品种进行干率测定,结果表明宁菜薯f18-1干率最低,为9.5%;福菜薯18号干率次之,为10.2%;台农71干率最高,为11.0%。宁菜薯f18-1含水量高,熟食口感嫩、黏软,烹调时间短;台农71含水量低,烹调时间宜适当延长。

2.3菜用甘薯食味分析

由表4可见,在3个菜用甘薯种质的嫩茎尖食味评价方面,台农71综合评分最低,在遇到虫害或采收间隔期长时有苦涩味,且烫后绿色保持时间短,加工后易变褐。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不易褐变,口感较好。

2.4不同品种菜用甘薯的光合特性差异

光合作用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光合速率(Pn)是衡量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常用指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释放量。气孔导度(Cond)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直接影响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大小,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如表5所示,宁菜薯f18-1光合速率最高,达12.30μmol/(m2·s),台农71光合速率最低,仅为7.60μmol/(m2·s),方差分析表明宁菜薯f18-1与其他2品种的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台农71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最低,与其他2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福菜薯18号和宁菜薯f18-1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nlc202309040607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与台农71相比,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茎尖产量较高。由光合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正相关,这和程建峰等[6]认为提高单叶净光合速率能提高产量的结果一致;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正相关。光合特性指标可用作菜用甘薯品种育种的一个参考指标。

菜用甘薯不仅栽培方便,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采收期长,可缓解叶菜夏季伏缺问题,而且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高于常规叶用蔬菜[7-10]。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综合性状表现好,值得大力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甘学德,宋付平,黄洁,等.14份菜用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49-154.

[2]李水凤,[HJ1.4mm]陈琦,茅国夫,等.菜用甘薯新品种引进及性状比较试验[J].中国种业,2013(1):55-56.

[3]曹清河,刘义峰,李强,等.菜用甘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蔬菜,2007(10):41-43.

[4]张允刚,房伯平.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1-104.

[5]王庆南,赵荷娟,程润东,等.菜用甘薯台农71的分枝发生规律及其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6):84-85,206.

[6]程建峰,沈允钢.作物高光效之管见[J].作物学报,2010,36(8):1235-1247.

[7]谢一芝,郭小丁,贾赵东,等.菜用甘薯品种宁菜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107-108.

[8]刘得明,曹健生,解道斌,等.7个淀粉型甘薯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93-94.

[9]孙健,王洪云,钮福祥,等.不同品种紫甘薯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323-324.

[10]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發利用前景[J].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昆明市山茶品种资源调查 篇4

山茶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中以观赏为主要栽培目的的种、变种、品种等植物种质的统称,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中排名第7位的珍贵花木,也是世界名贵花卉之一[1,2,3]。它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已知的山茶有250多种和变种,其中白花山茶160多种、红花山茶70多种、黄花山茶(金花茶)28种加5个变种。在这些山茶的种和变种中,有90%以上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因此,我国是世界山茶原产地和起源中心,是山茶属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4,5]。

我国的名贵山茶品种,是通过引种驯化野生种、自然杂交种以及芽变选育、人工杂交培育出来的[6]。我国的山茶种源,以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云南红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为母本,再以茶梅(Camellia sasanqua)、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怒江红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等10多个物种为亲本,继续进行杂交,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名贵山茶新品种。其中我国原产的传统红山茶品种500个左右,云南省山茶和茶梅品种各100多个,包括大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品种,具体的品种名称和数量至今未有明确的统计数字显示。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山茶资源丰富,但种质资源数量、品种名称并不十分明确[7,8,9,10]。

2 昆明市山茶品种资源调查结果

山茶属山茶科山茶属,昆明地区山茶主要的种质资源包括:云南山茶花(Camellia reticulata)、华东山茶(Camellia japnonica)、茶梅(Camellia sasanpua)和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云南山茶品种资源包括:一是传统名贵品种,有11余种,包括恨天高、牡丹茶、宝珠茶、朱砂紫袍、童子面、松子鳞、厚叶蝶翅、鹤顶红、六角恨天高、紫袍、靖安茶等。二是云南山茶新优品种,有40余种,包括雪皎、牡丹魁、五角绣球、蒲门茶、凤山茶、一品红、锦袍红、赛牡丹、早牡丹、醉娇红、莲片托珠、丁香红、亮叶银红、银粉牡丹、卷瓣牡丹、鹿城春、泽荷、紫焰、东林、雪妍(荷花仙子)、花魂、巧莲、倩雪、霞光、雅光、金蕊蝶翅、春晖、玉女、艳通草、粉通草、玲珑绣球、娇艳、金环、粉狮等。三是云南山茶传统品种,有20余种,包括赛菊瓣、麻叶银红、麻叶桃红、柳叶银红、大桂叶、梅红桂叶、细桂叶、大银红、小桂叶、早桃红、张家茶、淡大红、大桃红、菊瓣、松子壳、狮子头、大理茶、平瓣大理茶、大玛瑙等。

茶梅20余种,包括秋芍药、东牡丹、勘次郎(立寒椿)、丹玉、昭和之荣、绯乙女、埃米莉、粉玫瑰、乙女、宝塚、笑颜、银月、朝日鹤、大锦等。

华东山茶40余种,包括荒狮子、花鹤翎、鹤顶红、锦楼春、红叶狩、白秧茶(雪塔)、白金鱼叶椿、大关、白鹄、孔雀椿、红日向、飞利浦、岩根绞、乙女椿、白十八学士、丽春八宝、花宝珠、大吉祥、白嫦蛾彩、红十八学士、闽鄂山茶、初岚、粉芙蓉、玉美人、鲍勃、昆仑黑、香粉红、紫金冠、醉杨妃、玫瑰紫花碧桃、洒金茶、金盘托荔枝、抓破脸、澳洲黄、南希鸟、窗之月、纤雅致、查理等。

还有其他属的种质资源15余种,包括:薄叶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oides)、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东南山茶(Camellia edithae)、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云南莲蕊茶(Camellia forrestii)、毛花莲蕊茶(Camellia fraterna)、闽鄂山茶(Camellia grijsii)、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平果金花茶(Camellia pingguoensis)、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di Cohen)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山茶的基本色调为红色,因此红色品种占大多数,能占到所有品种的78%。白色品种稀少(占到8%),特别是云南省山茶中无纯白品种,只有童子面、雪娇2个品种颜色最浅,为白中带红晕。但在山茶品种中,斑块、线纹变化很多。茶梅品种一般在秋季开花,10月至翌年1月盛花。红山茶品种以中、晚花品种为主,早花品种较少。云南省山茶早、中花品种较多而晚花品种较少。云南省山茶因雄蕊的瓣化程度不同,蝶翅型和牡丹型居多。山茶的各种比较数据见表1、表2、表3。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在花色上应该加强对白花品种的培育研究,为了增加山茶的观赏性应该加强半重瓣类和重瓣类的培育研究,但是为了增加品种数量使品种更齐全还应该加强对单瓣类的品种培育研究。山茶的花期很长,可以从9月一直开到翌年的4月,这样就可以将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搭配,或者将中花品种和晚花品种搭配,使山茶的观赏花期更长。

摘要:山茶是世界名贵花木, 也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对昆明市的山茶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 摸清昆明市山茶的品种资源, 为茶资源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山茶,品种,资源,云南昆明

参考文献

[1]祁承经, 汤庚国, 郑清芳.树木学 (南方版) [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鲁涤非, 孙自然, 熊济华, 等.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叶茂宗, 冯志征.中国茶花 (第1集华东山茶)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4]夏丽芳, 冯宝钧, 王仲朗, 等.云南山茶家养100问[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7.

[5]梁盛业.中国名优茶花[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

[6]徐碧玉, 林田, 李天菲, 等.茶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中国茶花文化》编委会.中国茶花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

[8]张宏达.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6-195.

[9]陈绍云.浙江山茶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6-45.

品种调查 篇5

一、调查样本信息

本次地黄品种调研分产地调查和市场调查两部分,共收集产地调研问卷125份,市场调研问卷34份。最终得产地调研问卷成功样本105份,样本有效率为84%;市场调研问卷成功样本30份,样本有效率为89%。有效样本均能反映地黄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结果详述

1、产地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经营思路

本次产地调查得出结论,在种植规模上,地黄种植分布不均,其中中户在种植资源上占据优势,在资源把控与价格话语权上处于中性水平,抵御市场价格波动能力一般。

在本次市场调查中,对于目前地黄的经营思路,选择“以销定进”的受访者人数所占比重明显大于认为选择“仓储为主”的,从样本整体分布来看,市场大多数受访者对该品种的经营思路谨慎。

2、产地与市场的货物走动状况

在本次产地调查结果显示,地黄产地货源走动,较以往整体趋缓。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市场流通环节中,地黄货物走动速度整体一般。对比地黄的产地货源走动和市场货物走动情况发现,市场走动相比于产地走动整体较快。

结合地黄当前的产地库存状况分析,由上表可见,选择库存一般的占比最大,可以得出目前地黄库存与往年相差不大,整体偏少。市场走动偏快,产地走动偏慢。

3、产地与市场对市场行情的看法

本次产地调查结果显示,持与预期相差不大观点占比最大,大部分人认为目前行情与预期相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市场经营商认为目前行情与预期相同。对比产地与市场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对地黄目前行情的看法,产地端认为目前行情与预期差不多的人比市场端多,相对于产地端,市场端有更多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行情比预期好。

在本次产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未来行情与目前相同;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持看平观点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市场受访者认为未来行情将与目前行情持平。对比产地与市场对地黄后市行情的预期发现,产地端与市场端对地黄后市行情的看法差别不大。垃圾处理收费管理调查报告

我市是全国大中城市中较早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制度的城市。从20**年7月份起在市区范围内(含城中村)统一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20**年至20**年我市征收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分别为2372万元、3010万元和3550万元。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制度,为我市筹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资金,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率仍偏低,征收成本高,收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环保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大,因此,完善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制度创新,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收费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

市区目前建有两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即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石西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于1995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该工程总投资2580万元,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垃圾量600吨以上,实际最大处理量达到每日1200吨,目前已填满封场。石西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建于1997年,占地面积96.3亩,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200吨,实际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该项目采用高温堆肥工艺,每年约产生垃圾肥1万吨左右。20**、20**和20**年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分别处理生活垃圾32.87万吨、36.74万吨和41.11万吨,年平均处理生活垃圾增长率为11.7%,11.89%,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100吨,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为了解决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20**年,市投入建设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总投资2.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8000万元,申 请国债1亿元,其余由市财政解决。该工程总库容量为1068万立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使用年限为21年。该工程已于20**年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建立,明确了收费标准、收费主体和收费收入管理制度,实行了直接征收和委托代收的收费方式。统一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以收费权质押解决了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的贷款问题,四年来所征收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有效地保证了垃圾处理企业的运行费用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财政资金对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及设施维护资金投入的不足。

但是,县城和乡镇与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的反差。我市县城的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尚有3个县至今未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水平较低,已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大都采用简单填埋方式,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害化处理率达30%的预期目标,乡镇的生活垃圾完全没有纳入无害化处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辖六县只有武鸣、横县和隆安开征了生活垃圾处理费,尚有三个县没有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二、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是目前我市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开征以来的情况看,20**年至20**年三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率分别为49%62%和72%,虽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收缴率仍较低,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直接有效的收费载体。从发达国家推行的垃圾计量收费来看,采取垃圾计量收费最为公平,实施效果明显。采取垃圾计量收费的前提是需要复杂的技术和电子数据处理体系支持,较高的收费标准,同时需要市民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承受能力,完全按量计收垃圾处理费的方式在我市目前难以推行。二是多头委托代收的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直接影响了收费的收缴。目 前我市对城镇(村)居民、暂住人口、餐馆娱乐业、市场、摊点、宾馆、饭店、招待所、餐饮娱乐业以外的商业网点、其他经营单位委托各城区(开发区)环卫站收取;物业小区委托物业公司收取;自运到垃圾处理场的委托垃圾处理厂收取。一些代收费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按规定使用统一票据,截留应缴收费。代收费单位之间为抢费源,随意降低收费标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收费收入的应缴尽缴和足额征收。三是收费涉及面广,一些应收费对象至今尚未收费。四是收费政策的宣传的力度不够,部分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政策不够理解,缴费意识不强,拒缴、欠缴、漏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恶意拒缴。

2、收费收缴成本较高。目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主要是由各城区(开发区)环卫站上门征收,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收费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各城区(开发区)配备的收费人员有400多人,人员多,经费开支大,征收的垃圾处理费较大部分用于“人头费”支出,直接影响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

3、收费的收缴缺乏的制约机制。一直以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均没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对拒缴、欠缴、漏缴的行为,特别是恶意拒缴的行为缺乏追缴或处罚的法规依据,对截留收费收入的行为也缺乏法规约束。同时,垃圾处理费作为一种服务性收费,不具有强制性。

4、环卫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市的环卫市场准入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运行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些环卫企业未取得经营许可,随意进入环卫市场作业,不具有收费主体资格乱收费;一些环卫企业虽然取得了经营许可,但不具有收费主体资格,随意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自定收费标准;而同样不具有收费主体资格的城区环卫站也随意与之签订收费协议,随意制定收费标准;对准入市场的企业管理不到位,约束机制不完善。

三、改革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1.改革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首先要明确征收垃圾处理费的目 的是加强对城市生活卫生环境的治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通过运用经济的手段引导从垃圾产生源进行减量化处理,促进垃圾处理向产业化发展。因此,改革和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应当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也就是说垃圾的产生者必需要承担垃圾处理的费用。要使市民及其他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具有“谁污染谁付费”的环保理念,就要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理念,提高市民的缴费意识。还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收费收缴约束机制。二是费用承担的原则。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的制定,要按照补偿成本的原则,应当完全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的成本费用,并随着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推进,应使垃圾处理企业有合理盈利。因此,对我市现行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垃圾处理成本费用的增加或降低作适当调整。同时,引导垃圾处理服务向县、乡镇延伸,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三是平等的原则。垃圾处理总的费用应该公平的分摊到每一个垃圾产生者的身上。

2、改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在目前尚未具备以垃圾产生量直接计收垃圾处理费的条件下,可以借用外部载体进行计收,如在收缴水费、电费的同时收取垃圾处理费。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收缴水费同时代征垃圾处理费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以生活用水一户一表或总表分表户为居民住户基本统计单位,以统计普查的方式在做好居民和其他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居民住户电子档案及其他各单位的电子档案,建立与水费缴交挂钩的垃圾处理费收缴系统,提高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率。

3、完善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制度。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社会公益性。因此,应当建立既要有利于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又要发挥好政府公共职能的垃圾处理收费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统一收费主体。从区外一些城市征收垃圾处理费的经验 看,统一收费主体的城市,其征收率就高,如青岛市收费率达到85%以上;多个收费主体的城市,其收费率就低。从我市的征收情况看,虽然我市统一以市环卫处为收费主体,但基本上是分散委托收费,收费率提高缓慢,随意降低标准竞相争抢费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征收率的提高。统一收费主体也是确保垃圾处理费专款专用的重要保证。二是收费收入统一管理。在逐步改革环卫体制,推行环卫市场准入的条件下,政府主要承担公共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统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中支付费用。目前我市的环卫体制为事业管理,市、城区两级环卫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责,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在这样的体制下,核定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不能达到完全成本,收费收入应当主要用于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和运营费用,但是由于城区经费不足,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60%以上作为城区环卫经费。这种状况不利于垃圾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不利于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不能确保垃圾处理收费的专项使用。三是统一收费标准。垃圾处理收费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处理作业的经费保障,为了避免环卫市场的恶性竞争,在一定区域内(市、县)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4、建立和完善环卫市场准入机制。垃圾处理行业属于国家规定的特种行业,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必须符合政府的治理规划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从事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的企业必须经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准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招投标等平等竞争的方式确定准入企业,明确准入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准入企业应当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签订服务合约,明确约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经营期限、付费方式、付费数额、经营企业的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非法经营企业要进行清理清除,对违反价格政策擅自收费的经营企业要进行查处,建立规范有序的环卫市场。

5、制定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性政策。随着环卫体制的改革和环卫市场准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现行的收费政策,逐步调整收费标准,要使垃圾处理收费能够补偿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的成本费用,并使企业有合理盈利。要使价格政策有利于利用垃圾处理收费权质押贷款和争取国债资金,筹集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资金,拓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为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要按照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原则核定价格和收费标准,鼓励和吸收民间或国际资本采用BOT等多种投资模式参与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鼓励采取垃圾焚烧发电、供热、供气等处理方式,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特别是对利用生活垃圾发电项目采取鼓励性价格政策,扶持垃圾发电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

品种调查 篇6

关键词 咖啡 ;品种资源 ;调查

分类号 S324

Abstract Five different genotypes of coffe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on the experiments which were carried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Lujiangba.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growth, yield per plant, thousand grain weights of fresh fruits and dried fruits of every varieties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is. We hope these data will provide reference on how to select coffee varieties o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Keyword coffee ; varieties ; survey

公元6世纪左右,咖啡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15世纪前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1884年咖啡引入中国台湾省,1892年咖啡引入云南省宾川县。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咖啡的需求,我国才开始咖啡的研究和商业化种植,形成了海南和云南两大咖啡生产基地,其中海南以生产中粒种咖啡为主,云南以生产小粒种咖啡为主[1-5]。近几年来,由于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的波动及海南改种其他高效热带作物,海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锐减至不足333.3 hm2,而云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增加至9.18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9.7%[6]。目前云南省的咖啡种植品种混杂,忽略了不同品种对植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评价,致使生产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7-10]。本文的研究旨在选出适合干热河谷地区种植的咖啡优良品种及优良的亲本,为今后咖啡种植推广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2006~2007年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李贵平老师等对云南省主要咖啡植区及部分早期种植区进行了考察与调查,并收集了生长性状优良及有特点的单株作为种质资源,于2008年种植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潞江坝[11-1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种植地概况

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坝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雨量为750 mm,年均温21.3℃,最冷月平均14℃以上,极端最低温为0.2℃,极端最高温为40.4℃,年有效积温为7 800℃,年日照2 334.5 h,年蒸发量2 111.5 mm,热量丰富,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降雨适中,蒸发量大,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水热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明显。海拔高度704~750 m。土壤为燥红土、褐红壤,土层深厚,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1%~1.5%,全氮含量0.206%,pH值6.0~7.5[16]。

1.1.2 品种

调查材料为卡杜拉、T5175、黄皮果咖啡、铁皮卡,以保山潞江坝的咖啡主栽品种卡蒂莫7963为对照。

卡杜拉是巴西从波邦品种中选育的变种,株高较铁毕卡和波帮品种矮小,产量相对较高,在巴西和哥伦比亚曾大面积种植,咖啡品质较好,对锈病较敏感。

T5175 由洪都拉斯从杂交种CIFCHW26/13中选育而来,在中美洲地区种植比较多,在植株长势及产量等方面表现优良的植物学特性,对锈病具有良好的抗性。

黄皮果咖啡也是波邦中选育出的变种,因其果实成熟后果皮为黄色,具有不同于正常咖啡的特异性。

铁毕卡品种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最原始的咖啡品种之一,植株较健壮,再生能力较强,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咖啡品质较好。

卡蒂莫品种是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用蒂莫种与卡杜拉杂交,经多回交选育而成。其抗锈、丰产,目前为云南省各咖啡产区的主要栽培品种。

1.2 方法

笔者2010~2012年,连续3年对圃内的10个不同咖啡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统计。3年期间,所有调查品种的管理和施肥完全相同,每个月进行一次病虫害的观察和记录,如有病虫危害及时处理。每个品种咖啡植株测量调查时随机选取其中10株,设3个重复。每年10月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分枝长度、分枝对数进行测量和调查,记录3年的生长量,9月至次年1月采果记录咖啡树单株产量(g/株)、鲜果千粒重(g)及干果千粒重(g)。对不同品种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校正产量数据在3个环境(3年)的分析结果。为描述品种对多组环境表现的参数评价,对产量数据做进一步的稳定性分析[17-20]。并对不同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分枝长度、分枝对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找出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5个品种的生长情况

观察测定5个品种3年间的株高、茎粗、分枝对数及分枝长度等数据,结果见表1~3。从结果可以看出,T5175在5个品种中株高增长最快,卡杜拉3年间均为最矮的植株,与对照品种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2010~2011年间所有品种株高增长都较快,其中卡杜拉最快达到0.405 m,最慢的铁皮卡也达到0.334 m,而在2011~2012年株高增长较上一年度稍慢,主要是植株已经达到其生长的正常高度,其中T5175一直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达到0.385 m,最慢的卡杜拉则只有0.162 m。在茎粗的比较上,T5175的茎粗也是所有品种中最粗的,所以T5175总体表现出高且粗壮的植株特性,其次是对照品种也仅次于T5175,铁皮卡再次之,而卡杜拉则表现出矮壮的植株特性,黄皮果咖啡具有较高的株高和较细的茎粗,总体表现为细长,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在分枝对数上,除黄皮果咖啡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与对照也无显著性差异。在分枝长度上,表1中所有品种与对照品种无显著性差异,但表2、3中,卡杜拉的分枝长度与对照出现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5个品种的生长情况均较好,T5175的营养生长是所有品种中最大的,其次为卡蒂莫7963,卡杜拉、铁皮卡次之,最后为黄皮果咖啡。

nlc202309020330

2.2 参试品种在各品比点的产量表现

从调查情况来看,产量表现较高的是投产第3年的对照品种7963,单株产量达到4 391 g,其次表现较高的是投产第三年的卡杜拉,单株产量达到4 192 g,同年产量比较中,最低的为黄皮果咖啡。综合咖啡植株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来看,对照品种卡蒂莫7963是所有品种中高产、生势旺盛的品种,卡杜拉次之,T5175营养生长是所有品种中最旺盛的,但产量却相对来说较低,黄皮果咖啡则是5个品种中最不理想的品种。

2.3 生长量情况分析

观察5个品种定植后3年的株高、茎粗、分枝对数、分枝长度等生长量数据可以看出,5个品种中,卡杜拉植株最为矮小,其余品种株高都较高,这是品种本身特性所致。由于现今云南省的咖啡鲜果一直采用人工采摘,因而,卡杜拉的株高最有利于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后期的果实采摘,其余品种则需要在后期进行控顶,否则会造成后期的管理和采摘的不便。

2.3 产量与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选用肯德尔相关系数分析可知,株高和分枝长度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333和0.352,属于低度相关(图1),而茎粗与分枝对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4(P=0.006<0.01)和0.600(P=0.002<0.01),属于显著相关,因此,茎粗和分枝对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茎干是输送养分和支撑植株的,较粗的茎干运输养分能力更强,植物吸收养分更好,更能保证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咖啡植株分枝对数的多少决定着咖啡的产量,分枝对数越多,结果枝相对来说越多,咖啡的单株产量也就越高。由分析中可以得出,株高和分枝长度对植株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如今咖啡植株的管理和咖啡果实的采摘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因此,咖啡植株过高会造成后期管理和采摘的困难,需要进行控顶等处理,而较长的分枝长度则需要植株间的行距相对来说更宽,植株的种植密度就会降低,最终影响咖啡单位面积的产量。综上所述,卡杜拉的植株结构在5个品种中最好,卡蒂莫7963次之,黄皮果咖啡最差。

2.4 鲜果千粒重及干果千粒重

所有咖啡品种3年的鲜果千粒重和干果千粒重(带内果皮的咖啡豆)均无明显变化,干鲜比也都在5~5.62,果实表现正常,所以笔者就没对二者3年来进行比较。

2.5 其他调查结果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所有品种都未出现锈病、褐斑病等咖啡常见的病害,但在黄皮果咖啡及铁皮卡中发现灭字虎天牛危害各1株,黄皮果咖啡在脱皮脱胶中,空果率高达5.5%,其余品种空果率不到1%。

3 讨论

(1)调查结果中,对照品种卡蒂莫7963表现出了生势旺盛、高产等优良性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仍可作为主栽品种推广种植,同时也有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卡杜拉,其生长量和产量与对照品种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今后可继续观察,看是否也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的主推种植品种[21-23]。

(2)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5个品种的植株都未发现锈病侵染,这主要是潞江坝的干热河谷气候所决定,锈病孢子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风和雨水,潞江坝常年无明显大风,降雨量较少,不适宜锈病孢子的扩散繁殖,可适当推广种植不抗锈但品质产量较好的品种[23-26]。在调查中同时也发现钻蛀性害虫灭字虎天牛危害,今后也应加强此类害虫的防控。

(3)由于云南省近几年干旱气候的影响及潞江坝干热河谷气候条件所限,在今后进行品种调查中,应侧重品种抗逆性,尤其抗旱性的调查和筛选。

(4)调查结果中,具有特异性的黄皮果咖啡生长量表现和产量与对照有一定差距,目前建议仅作为种质资源保存,今后可从其不同观赏性、杯品口感等方面入手,看其是否有其他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龙乙明,王剑文. 云南小粒种咖啡[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2] 黄家雄,李贵平. 中国咖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1 178-1 181.

[3] 黄家雄,张星灿. 云南咖啡的发展与回顾[J]. 热带作物科技,1994(3):20-27.

[4] 黄家雄. 小粒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2.

[5] 周 华. 咖啡种质资源的引进、研究及利用[J]. 云南热作科技,2002(2):1-6

[6] 普洱市咖啡产业及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2013

[7] 黄家雄,李贵平,杨世贵. 咖啡种类及优良品种简介[J]. 农村实用技术,2009(1):42-43.

[8] 潘家驹. 作物育种学总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9] 吴 裕. 浅论植物种质、种质资源、品系和品种的概念及使用[J]. 热带农业科技,2008,31(2):45-49.

[10] 朱之悌,林惠斌. 森林基因资源收集与保存的要点和方法[J]. 世界林业研究,1992(2):13-20.

[11] 李贵平,杨世贵,黄 健,等. 云南咖啡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J]. 热带农业科技,2007,30(4):17-19.

[12] 俞 浩,陈振佳,陈月梅. 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与抗锈鉴定(初报)[J]. 热带作物研究,1991(4):32-36.

[13] 陈振佳,陈月梅.咖啡抗锈种质资源收集与抗锈鉴定(第二部分)[J]. 热带农业科学,1996(2):18-24.

[14] C J Rodrigues, Jr, A J Bettencourt, and L Rijo. Races of the Pathogen and Resistance to Coffee Rust.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1975(13): 49-70.

nlc202309020330

[15] Eskes A B.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pathogenicity of races of coffee leaf rust(Hemileia vastatrix) detected in the arace of S?o Paulo, Brazi.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3(89): 31-46.

[16] 张星灿. 云南干热河谷发展咖啡生产之我见[J]. 热带农业科技,1993(3):58-61.

[17] 蔡传涛,蔡志全,解继武,等. 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 207-1 212.

[18] 钏相仙,白燕冰. 小粒种咖啡7963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总结[J]. 云南热作科技,2001,24(2):13-16.

[19] 周 华,李文伟,李锦红,等. 咖啡优良品种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J]. 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2012.

[20] Zobel B J, Talbert John. Applied Forest Tree Improvement[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84.

[21] 李维锐. 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 热带农业科技,2009,32(1):26-28.

[22] 孙 燕,董云萍,杨建峰. 咖啡立体栽培及优化模式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09(8):43-46.

[23] 张洪波译. 小粒种咖啡与四倍体中粒种咖啡种间杂交与回交的实验结果[J]. 中国热作科技,1994,17(3):41-45.

[24] Russell P J.Genetics(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6.

[25]章传政,黎星辉,朱世桂. 国内咖啡光合作用研究[J]. 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38-41.

[26] 林 鹏,郑元球,丘喜昭,等. 影响小粒咖啡光合作用的生态生理因子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0(4):468-475.

册亨矮马品种资源调查报道 篇7

1 基本情况

1.1册亨矮马的概况

矮马是指成年体高在1.2 m以下的马, 但根据1987年的贵州省地方标准, 将成年体高低于1.06 m 的马定为册亨矮马 (即贵州矮马) 。

册亨矮马个体矮小, 体质结实, 头平直稍垂, 眼大明眸, 耳小如削竹, 鼻孔大, 颈短粗、略呈水平, 背腰短而平直, 尻略斜, 四肢较细;全身被毛短密, 鬃毛、尾毛多而长, 毛色以骝、黑、粟居多, 其次是青毛、沙毛和驳毛;驮力较强, 特别适于爬山和行走于山间羊肠小道,

1986年, 由贵州农学院养马专家邹嘉奇主持, 对册亨县的矮马资源进行调查, 通过对4个马匹上市较多的乡村市场进行统计, 体高在1.06 m以下的矮马134匹, 占调查马匹总数的8.23%, 全县当年有马10 289匹, 估计当年全县存栏册亨矮马800余匹。

1.2册亨矮马的来源

过去由于册亨地处边远, 交通闭塞, 少数民族生活区分散, 导致马匹群体之间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进行交配繁殖, 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近亲交配;同时农业生产不发达, 没有多余谷物精料饲喂, 仅仅依靠天然草场放牧进行饲养, 导致了马匹个体矮小, 通过长期基因遗传, 形成了个体矮小的册亨矮马。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册亨矮马现状

此次调查通过全县1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对全县的矮马进行了统计, 调查标准放宽到1.2 m以下的矮马。经调查, 全县有11个乡镇共存栏矮马150匹, 其中公马85匹、母马65匹, 矮马存栏占马匹总数的1.97%。主要集中在八渡、冗渡、达央等乡镇。150匹矮马中体高低于1.06 m以下的矮马30匹。毛色以骝、粟居多, 其次为灰、黑、花毛。

2.2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乡村交通公路发达, 过去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马匹已被摩托车、汽车所替代;在部分交通不便的山区, 农民也引进驮力更大的骡子来替换马匹作为山区运输工具, 造成册亨矮马的存栏量迅速下降,

目前在许多大型公园或旅游景区, 矮马被当作儿童乘骑和游客拍照留念使用, 给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也提高了矮马的市场价值。但我县的矮马养殖由于数量少、分布零散, 养殖农户信息闭塞, 还不能够形成产业向市场提供稳定的矮马销售量, 目前还只是作为农村生产役用。

3 建议

安西牛品种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篇8

1.1 品种名称

安西牛因产于瓜州县(原安西县)而得名。在瓜州县,以踏实、桥子和布窿吉乡所生产的牛只最佳,故又有桥子牛、踏实牛之称。1982年,安西牛被确定为甘肃优良地方品种,写入《甘肃畜禽品种志》;随后,又被载入《中国牛品种志》,被确定为我国优质牛品种。

1.2 经济类型

役肉兼用型。

1.3 中心产区及分布

安西牛原产地在酒泉市,中心产区在瓜州县。主要分布于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肃州区也有分布。远销青海、新疆、内蒙、河南等地。

1.4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及对品种形成的影响

1.4.1 地理位置

中心产区瓜州县位于东经94°45'~97°00'、北纬39°52'~41°53'。海拔1100~1400m。地处祁连山以北,马鬃山以南。与玉门市、敦煌市、新疆哈密市、肃北县接壤。面积2.4万平方千米。全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貌单元分三部分,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区,一般海拔1150~2000m;南部山区戈壁倾斜平原区,一般海拔1259~1750m;中部为走廊平原,又分为三个次一级的地貌单元,即南端为踏实盆地,一般海拔1259~1750m,东部为昌马洪积冲积扇扇沿平原,一般海拔1060~1300m;截山子北部这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一般海拔1060~1300m。

全县总面积24130km2,合3619.5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439万亩,占总面积0.95%,天然林、灌木林14.23万亩,占总面积0.39%;山地丘陵面积1316.37万亩,占总面积36.37%,天然草场102.24万亩,占总面积2.83%,盐碱滩、裸土面积284.63万亩,占总面积的7.86%。戈壁、荒漠面积1867.64万亩,占总面积的51.61%。绿洲面积311.37万亩,占总面积的8.6%。由此可知瓜州县是个戈壁荒漠之县。

1.4.2 气候类型

瓜州县属中温干燥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相对温度低,冬季奇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8.8℃(-29℃~45.1℃),1月最低,均温-10.3℃,7月最高,均温为24.9℃。年降水量45.3mm,年蒸发3140.6mm。绝对无霜期152d (4月20日~10月4日)。年日照3272h。年内8级以上大风天数有70余天,年均风速3.7m/s,最大风力8-10级,多在春冬季,以东风和东北风为主。故有“世界风库”之称。

1.4.3 地理环境、植被、水源

主产区多山地、戈壁,植被稀疏。部分地带为盐渍化草甸土,露头泉水较多,水质尚好,植被较密。主要植被有禾本科的芦草、芨芨草,豆科的骆驼刺、甘草及其他科目的草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和玉米,其次有青稞、蚕豆和糜子等。

中心产区瓜州县可利用的耕地和草原绿洲仅0.45万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河流有疏勒河、冥水河、榆林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年平均径流量4.213亿立方米,其中疏勒河3.613亿立方米,榆林河0.6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均综合补给量58万立方米。

1.4 4品种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适应性

安西牛体温高、体温变动范围大,体温、呼吸、脉搏能随外界气温变化做相应调整。在日光暴晒时,可加快呼吸、脉搏,加速肌体散热、控制水分蒸发。

适者生存。产区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安西牛独特的生理特性:夏季炎热,强烈日照,孕育了安西牛良好的耐热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孕育了安西牛良好的耐旱性;冬春季节长、严寒,孕育了安西牛良好的耐寒性;温差大,风沙大,以及植被稀疏、常年放牧,孕育了安西牛抗病、耐粗饲、耐牧、体质结实等特性。

皮厚毛长。安西牛的皮肤比一般黄牛的要厚,与牦牛的厚度相近;被毛长度高于奶牛、肉牛和其他品种黄牛,被毛结构与牦牛相似,季节性换毛,可在寒冷季节抗低温侵袭、保持强健体格。

役用性能好。安西牛役用性能好,最大挽力可达其体重的96%,使役年限可达15年。具有力大、持久、速度快、灵敏、使役中不怕酷热寒冷气候等役用特点。

补偿生长能力强。在恶劣条件下,只要加强、改善牧饲条件,安西牛能很快的蓄积养分,补偿生长所需。

2 品种来源与发展

2.1 品种来源

甘肃省河西在西汉时期(公元121年)即为匈奴游牧之地,汉至唐的千余年间,一直是牧业基地。推断安西牛是将引入的外来品种长期杂交后形成的多血的、经农牧民长期选种选配、经良好的饲养管理而形成的地方品种。

2.2 群体数量

据2014年畜禽品种普查统计资料。

2.2.1 总头数

安西牛主要产地在瓜州县锁阳城镇,存栏量仅3688头。

2.2.2 成年种公牛和繁殖母牛在全群中占的比例

成年种公牛164头,占总头数的0.044%,繁殖母牛1969头,占总头数的53.39%。

2.2.3 (种用)公母比例

在自然交配方式下的公母比例为1:10~20。

2.3 选育情况

作为地方品种,安西牛很早就受到当地业务部门的重视。1978年,瓜州县畜牧站制定了安西黄牛品种选育方案,在育种方向、选育目标、选育方法和技术措施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后来因各种原因,选育工作没能延续。更没有建立品种登记制度。其后,安西牛基本是延顺其自然的方向发展。

2.4 现有品种标准及产品商标情况

此项目前为空缺。

2.5 近15~30年消长情况

2.5.1 数量规模变化

30多年来,安西牛的质量和数量均呈现出不同的消长形势。从中心产区瓜州县锁阳城镇的情况看,安西牛数量逐年下滑:1985年1.51万头,1990年1.18万头,1995年0.76万头,2000年0.66万头,2005年0.57万头,2014年0.37万头。

安西牛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安西牛的役用功能受到限制;二是优质肉牛品种的引进,使的安西牛处于劣势。

2.5.2 品质变化大观

从安西牛发展情况看,由80年代的1.51万头,减少了0.34万头,2014年降到3688头。核心群及选育群没有建立。

2.5.3 濒危程度

安西牛是在河西走廊的自然经济和贫瘠的饲牧规律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优秀地方良种,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由于社会、经济、生产的变革,安西牛数量逐年减少,濒危势头有增无减。保种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 体型外貌

安西牛体质结实、紧凑,皮肤较厚,被毛较长,骨骼粗壮,肌肉发育中等。毛色以黑色居多,其次为黄色。黑、黄及其他毛色分别占49.66%、35.03%和15.31%。

安西牛头长且宽,眼明亮有神,鼻梁平直,鼻镜多为黑色,耳中等大小较直立。

有角,角多为蜡黄色或灰白色。公牛角圆而粗较短,母牛角短而细。角形多为先向外,然后向前上方左右伸展,角尖部呈弧形弯曲伸向前方。

安西牛颈短、宽、有力,垂皮不甚发达,公牛颈峰不明显。

髻甲低平,背腰平直,胸部较深,胸围较大,前胸略有突出,肋骨开张。但前胸宽度较差。中躯发育好,腹大而不下垂,腰角宽,尻部长而较平。母牛乳房发育中等,乳头短粗。尾中等,长度一般过飞节,尾帚不发达。

四肢和体躯结合良好,四肢短而粗壮有力,关节筋腱明显,飞节强健,蹄大坚实,前肢略呈X形。

安西牛体格中等大小。

4 体尺和体重

4.1 成年公牛、母牛体尺体重

见表1。

4.2体态结构

见表2。

备注:2007年,对60头安西成年牛(公牛20头、母牛40头)进行的测量。

5 育肥性能

安西牛在夏、秋季节膘肥体壮,冬、春季节消瘦乏力。平日只要加强、改善饲牧条件,其补偿生长的潜力是很大的。安西牛历来没有育肥屠宰的习惯,只是对老、弱、残牛及淘汰牛随时屠宰食用。

2007年对10只成年安西牛的屠宰测定结果,见表3。

2007年6月15日~2007年9月7日,在瓜州县踏实乡一养殖场对12头安西牛进行了为期90d的生长肥育饲养试验。肥育效果见表4。

6 繁殖性能

安西牛为单胎动物,双胎较少,性成熟较早。犊牛6月龄有追逐爬跨行为,小牛8~12,月龄出现射精动作。母牛2~2.5岁开始配种,寿命约14~20岁。母牛发情有季节性,多集中在5~9月份,发情周期21±4d,发情持续期2~3d。公牛2岁配种,3~4岁去势,使役。放牧条件下自然交配,公母比例约1:10~20。妊娠期280~285d。三年两产者较多。保胎性很强,犊牛成活率很高。

2006年,在瓜州县踏实乡、桥子乡对安西牛成年母牛繁殖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7 肉质性状

外观肉色鲜红,肌纤维较细,肌束之间脂肪含量丰富,脂肪乳黄。

8 饲养管理

产区农民对安西牛的选种、育种和饲养管理有丰富的经验。犊牛主要是从哺喂初乳、全乳、断奶、采食训练和饮水、防疫卫生等方面入手;注意哺喂初乳的及时、仔细观察健康状态、及时给犊牛进行疫苗免疫。育肥牛主要是从牛场选择与牛房建筑、育肥方式、饲喂方法、定期测重、防疫卫生等方面入手;注意保持环境安静,管理有规律。种公牛、妊娠母牛则根据生理需求状况不同,从营养、运动、健康等方面入手,精心照料。

在繁殖方式上,以本交为主,多为农户自养公牛以满足自繁之需。

9 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现状

作为甘肃省为数不多的一个优良牛种,安西牛种有待加以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历史上,安西牛主要做役用。在当地农业生产中,耕地、运粪、打场、运粮及运货等重役主要由牛承担,全年工作日数约200d以上。近年来,因诸多原因,安西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目前多散养在农户家里。2014年进行品种调查时发现安西牛在迅速的减少,安西牛公牛被农民大量去势,当地农民认为安西牛是该退出历史了,作为专业人员,不愿看到一个好品种就这样消失,因此恳求国家保护安西牛这个优良基因库。

1 0 对品种的评价和展望

安西牛是甘肃省宝贵的牛种资源。安西牛对荒漠、半荒漠地区有很好适应能力,它具有很好的耐热、耐旱、耐粗、耐寒和抗病等特性。其体格虽不大,但上述特性是其他品种牛无法与之相比的。保存和发展安西牛,对发展河西养牛业,促进农牧业生产;对充实全国养牛育种基因库的需要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急需国家立项对安西牛进行保护,今后应当有计划地进行本品种选育工作。内容包括制定统一的发展计划和选育标准,严格选择和合理利用种公牛,办好核心牛场,建立繁殖基地和完整的繁育体系等。

参加安西黄牛品种资源调查人员有:酒泉市畜牧兽医局:岳斌、陈学俊;瓜州县畜牧兽医站:孔祥英、李正生、徐国军。在此表示感谢!

摘要:针对优良畜种“安西牛”出现的生存危机,通过对安西牛品种资源现状调查,表明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引起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使安西牛这个优良品种遗传资源得以保存。

不同玉米品种脱水速率调查研究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北安市二井镇建革村, 地处北纬48°19′16″, 东经126°29′24″, 海拔290 m, 土壤为薄层黑土, 有机质含量55.4 g/kg、全氮1.43 g/kg、碱解氮239 mg/kg、有效磷65.3mg/kg、速效钾319 mg/kg, p H值6.5, 秋深松整地。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利合16、鑫科玉1号、宾玉4号。试验肥料:专用玉米肥、尿素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 共设4个处理, 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小区面积1 300 m2, 行长100 m, 20行。播种密度:鑫科玉1号、利合16、德美亚1号均为9.00万株/hm2, 宾玉4号为8.25万株/h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用种肥450 kg/hm2 (玉米专用肥) , 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 其他田间管理同常规栽培[1,2,3];分别在玉米授粉后7、15、25、35、45 d, 每个品种取代表果穗5穗, 每穗取200粒测干鲜重, 计平均值, 分析玉米籽粒含水量的变化[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 4个品种播种期一致, 出苗期表现无差异, 说明不同品种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积温基本相同, 但从拔节期开始就表现出差异性, 宾玉4号在各个时期均早于其他3个品种, 其次是鑫科玉1号, 利合16和德美亚1号2个品种表现相对晚一些, 但2个品种内差距较小, 收获时籽实含水量最低的是鑫科玉1号, 最高的是宾玉4号。从生育期上看, 德美亚1号和利合16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为133 d, 宾玉4号最短, 但也在129 d, 高于上一年, 究其原因在于7月降雨较大, 有效积温较少, 9月上旬温度较低, 造成玉米生育期延长。

2.2 含水量

由表2可知, 授粉后7 d, 德美亚1号含水量最高, 鑫科玉1号含水量最低;授粉后15 d, 德美亚1号最高, 宾玉4号最低;授粉后25 d, 德美亚1号最高, 鑫科玉1号最低;授粉后35 d, 鑫科玉1号最高, 宾玉4号最低;授粉后45 d, 德美亚1号最低, 利合16最高;收获期, 宾玉4号最高, 鑫科玉1号最低。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是德美亚1号, 其次是鑫科玉1号、利合16, 下降最慢的是宾玉4号。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几个品种在籽粒形成的前期, 水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但在授粉后35 d, 表现为鑫科玉1号水分下降速度较快, 德美亚1号次之, 但差距不大, 但进入45 d后, 德美亚1号的水分下降速率最快, 其次是鑫科玉1号, 其他2个品种相对较慢。由此看来, 德美亚1号和鑫科玉1号更适合北安市, 其他2个品种表现欠缺。

摘要:不同玉米品种脱水速率的调查结果表明, 4个品种的后期脱水速率尤其以德美亚1号速度最快, 鑫科玉1号次之, 其他品种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 德美亚1号和鑫科玉1号适合在北安市推广。

关键词:玉米,脱水速率,含水量

参考文献

[1]方瑾.不同覆盖耕作方式下玉米生长、土壤水温及无机氮变化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朱琳, 刘毅, 徐洪敏, 等.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9 (12) :4396-4402.

[3]曹玉军, 魏雯雯, 徐国安, 等.半干旱区不同地膜覆盖滴灌对土壤水、温变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3 (1) :107-113.

[4]姚建民, 殷海善, 师新宇.晋西旱塬地渗水地膜覆盖玉米试验[J].华北农学报, 1998 (3) :69-73.

[5]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等.玉米杂交种洛玉7号及其关键选育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0) :30-31.

五个桑品种的田间试验调查 篇10

1 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

试验桑园位于地处运城市的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内。试验地全年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 其中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 盛行东南季风, 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阵雨, 冬季受西伯利亚干冷气流控制, 盛行西北季风, 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3℃, 年日照时数2 039.5h, 无霜期212d。

桑园土质为沙壤土, 肥力较好, 施肥、排灌、除草、治虫等依照常规进行。

桑树栽植株行距为0.4m×1.6m。5个参试品种, 设3个重复,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10株桑树加以标记, 全年进行调查和记录。调查时间为2015—2016年。

叶质鉴定采用养蚕试验鉴定法。蚕品种为菁松×皓月, 一至四龄期统一饲喂湖桑32号作对照, 五龄起进行分匾饲育, 每个桑品种分3匾蚕饲喂, 上簇结茧后调查养蚕成绩。

2 调查结果

2.1 生物学性状调查

5个桑品种的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见表1。

2.2 生育期调查

5个桑品种的调查结果, 2016年春季运城气温回暖较早, 3月份最高气温一度升至27℃, 春季发芽期最早的是鸡桑变, 比其他品种早6~8d;其次是8826和鲁插2号;蒲选1号发芽最晚。5个品种的脱苞期至鹊口期经过时间较长, 开一至五叶均需6d左右。详见表2。

2.3 产叶量调查

从表3可知, 鲁插2号产叶量最高, 鸡桑变产叶量最低, 其他3个品种差异不明显;鲁插2号公斤叶片数最少, 鸡桑变最多, 说明鲁插2号叶片大而肥厚, 鸡桑变叶片小而薄;鲁插2号每米条长叶片数最多, 9312品种最少;9312品种生长势最旺, 其次是8826。

注:表中的各项数据均为2015年、2016年两年平均数

2.4 养蚕成绩调查

2015—2016年连续两年对5个桑品种的养蚕成绩进行了鉴定,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 四龄起蚕结茧率, 鲁插2号、9312、蒲选1号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鸡桑变低于对照, 8826与对照相当;死笼率, 鸡桑变相对较高一些, 其余品种与对照相当;虫蛹率, 鲁插2号最高, 鸡桑变、蒲选1号明显低于对照, 9312、8826品种与对照相当。各项综合比较, 鲁插2号相对较优, 其次是9312品种。

注:表中的各项数据均为2015年、2016年春秋四季平均数。

2.5 抗性观察

据2015—2016年对5个桑品种的田间观察, 鲁插2号树势好, 抗病性强;8826树势中等, 抗病性较强;蒲选1号抗病性差, 有枯叶病和桑褐斑病发生;9312树势中等, 有褐斑病发生;鸡桑变树势较弱, 且有死树发生。

3 小结和讨论

经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发现, 鲁插2号在5个品种中产叶量高, 抗病性强, 叶片大而肥厚, 长势旺盛, 易采摘, 经济性状表现良好, 建议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8826和9312品种长势较旺, 抗逆性和抗病性较强, 需要进一步试验观察;蒲选1号和鸡桑变品种表现较差, 尤其是鸡桑变叶片小而薄, 抗性差, 不建议选栽。

摘要:在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基地对五个桑品种生物学性状、生育期、产叶量及其叶质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鲁插2号综合表现较好, 8826、9312品种表现次之, 蒲选1号、鸡桑变品种表现较差。

关键词:桑品种,调查,鉴定

参考文献

[1]李银超, 封利军, 刘明鲁, 等.五个桑树品种的田间比较试验[J].北方蚕业, 2014, 35 (4) :39.

地方品种吴堡桑的优势对比调查 篇11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优良的地方桑品种—吴堡桑。吴堡桑属白桑系,早生中熟品种,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气管束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只有根、茎、叶,开雄花无果实(种子),适宜中低杆养成,肥水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养成灌木,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寿命长等优点,百年老桑随处可见。据1993年版《中国桑树品种志》记载,通过中科院饲养比较是单产质量最高的品种之一。

1 吴堡桑的生物学特点

吴堡桑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省级签定,被确认为陕西六大地方良桑之一。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观察、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吴堡桑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点,现介绍如下:

1)根。

发根力极强,根系发达,分布广,须根相对少,主根长。桑坎断土层印证,成年树主根三至四根,地表层20 cm处直径可达10 cm以上,深可达4 m以上,4 m处直径也在2 cm左右,水平分布大于树冠2倍以上,根系强大发达程度为其它桑树品种所不能及,故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

2)茎。

吴堡桑枝条长而直,皮色棕黄,且比较粗糙,节间较其他品种(荷叶白等)短,枝条上有少数裂缝,主杆、分枝处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是区别其他桑树品种的明显特征。冬季成熟枝条几乎无抽干现象,较嫩的枝条一般抽干5~7 cm左右,而在同条件下的其他品种(荷叶白)枝条抽干在30 cm以上,且有扭曲变形现象。

3)芽。

吴堡桑冬芽三角形,紫褐色,发芽率高,一般在90%左右,成枝力强,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饱满芽部位的每个叶腋处均可发芽成枝,故产量潜力很大,在正常年间当地4月18日左右脱苞,22日左右雀口,25日左右开叶,且花叶同开,只开雄花,无果实,故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大量积累集中于叶片上,养蚕成绩好,茧大而色白,茧层率高,千克茧粒数580~600,高出全省7~10 kg。 据史料记载,1957年吴堡县慕汝英曾经创造了张种产茧61.7 kg的全省最高纪录,受到省政府和国务院的嘉奖。

4)叶。

吴堡桑成熟叶片大小中等肥厚,心脏形或卵圆形,叶色墨绿,叶面光滑有角质,叶表面蜡质层也厚,耐蒸腾,含水率适中,硬化期迟,千克叶片数春400片左右,秋180片左右。2005年中科院蚕研所测定吴堡桑光合作用率较荷叶白,农桑14等其它品种高出17%。此外叶片在天旱不适年份,可形成花叶,形似五爪,能自然减少蒸腾面积而抵抗旱情,但对叶质产量影响较小。根据多年来的生产比较,大旱之年其它农作物减产八成以上,而吴堡桑的养蚕量和产茧量可与往年持恒。

2 吴堡桑的收获方式

吴堡桑收获采用留奶条法。多年来,蚕农总

结经验,创造了“不过三弯”留奶条收获法,即桑树定型的第二年,结合春季采叶,在枝条基部15~25 cm处,选留好奶牙,第三年春伐时剪截枝条,让奶牙继续生长,采叶时再选留一个新奶条,下年再伐去枝条,如此反复整枝三年,树冠增高,枝条基部形成三道弯,以后每年整枝,使桑树经常有新生枝条,生长旺盛,枝条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 吴堡桑的繁殖方法

吴堡桑因只有雄花无果实,故属无性繁殖。繁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蘖繁殖。

“吴堡桑”根系分蘖也强盛,离地表10 cm左右,每株可达20-50条不等,幼年树强于成年树。可利用这一特点,在雨季基部培土,促发新枝及根系。生长至深秋切断与母株连接分苗栽植,是多少年来苗木培植的主要来源。1989年曾培育200万株供本县及兄弟县发展蚕桑用苗,至今无品种退化现象。

2)压条繁殖。

把桑树枝条截去弱芽和隐芽部分压入土中,促使叶芽发出新梢,根芽发出根系,然后从节间分开,培养出独立的新株,其方法简单,成活率高,繁殖速度快。

3)插条繁殖。

【品种调查】推荐阅读:

烤烟品种06-03

早熟品种06-19

品种概述07-10

玉米品种07-10

地方品种07-28

加工品种07-30

不同品种08-08

肉鸡品种08-13

品种试验08-13

品种特征08-15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思考下一篇:计算机应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