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品种资源

2024-09-09

地方品种资源(通用8篇)

地方品种资源 篇1

贵州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水草丰沛, 生态气候条件优越, 孕育了关岭牛、威宁牛、务川黑牛、黎平牛、思南牛 (属巫陵牛) 5个优良地方品种, 是我国牛品种资源基因库的宝贵资源。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工选择条件下, 贵州地方牛品种均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强健、短小精悍、善于爬山、耐粗、耐劳等优良特性[1,2]。

1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产区及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1.1 关岭牛

1.1.1 产区

关岭牛产于贵州省西南部, 中心产区位于关岭县。产区分布于18个县, 分别为黔中丘原区的镇宁、紫云、六枝、西秀、普定、织金、平坝、清镇;黔西南高原山区的水城、盘县、普安、晴隆;黔南山区的兴仁、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

1.1.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贵州高原, 海拔800~1 500 m, 最高1 850 m, 最低370 m。气温变化小, 年平均气温为16.2℃, 无霜期长 (311 d) ;年降雨量为657~1 205 mm,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日照少,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34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产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高粱、豌豆、蚕豆、大豆等[2]。

1.2 威宁牛

1.2.1 产区

威宁牛的中心产区在贵州西部高寒山区的威宁县, 分布于赫章、毕节、纳雍、大方、黔西和金沙等县。

1.2.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东延部, 属贵州高原的高寒山区。境内谷地幽深、峰峦叠嶂, 海拔1 000~2 800 m, 年平均气温为10℃, 最高气温为31℃, 最低气温为-10℃, 无霜期120 d;年降雨量为900~1 200 mm, 相对湿度为75%~80%, 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 806 h,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贫瘠, 土壤以黄棕色土壤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燕麦、荞麦和豆类等。草地宽广, 牧草资源丰富, 天然牧草多为狗尾草、野古草和马唐草等[2]。

1.3 黎平牛

1.3.1 产区

黎平牛原产于贵州东南部黎平县, 主要分布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和黄平县等周边地区。

1.3.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山峦叠嶂, 沟壑纵横, 最高海拔1 589 m, 最低海拔137 m, 年平均气温为17.4℃, 最高气温为36.5℃, 最低气温为-9.3℃, 无霜期为266~300 d;年降雨量为1 089~1 322 mm, 年平均雨日达189 d, 相对湿度为83%,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从江县和榕江县还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点。黎平县水资源丰富, 属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其次有甘薯、木薯、小麦、油菜、马铃薯等, 牧草以野生牧草为主[2]。

1.4 务川黑牛

1.4.1 产区

务川黑牛主产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分布于邻近的凤冈、道真、绥阳、遵义、正安和德江等县。

1.4.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山脉东南麓, 属黔北中山峡谷区。平均海拔为700~800 m, 最高海拔为1 743 m, 最低海拔为325 m。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气温为39.5℃, 最低气温为-6.5℃, 无霜期为287 d;年降雨量为1 282 mm, 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014 h,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源属乌江上游水系。草地、草坡多分布于1 0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带,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2]。

1.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1.5.1 产区

思南牛的中心产区位于娄山山系, 由于思南牛与产于湖南的湘西牛、湖北的恩施牛来源相同, 生态条件基本一致, 体型外貌极其相似, 属同种异名, 故《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将其归并, 取名为巫陵牛。思南牛的中心产区在思南县, 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内的江口、石阡、沿河、德江、印江、铜仁、松桃、玉屏、万山、绥阳、湄潭、凤冈、余庆、瓮安等县 (区、市) 。

1.5.2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地处贵州、湖南、湖北三省交界的边缘及云贵高原东斜坡向四川盆地、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 地势复杂, 切割强烈, 山高坡大, 多为中山峡谷, 属喀斯特地貌。中心产区海拔最高1 481 m, 最低350 m, 平均海拔506 m。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7.3℃, 最高气温为40.7℃, 最低气温为-5.5℃, 无霜期为280~300 d, 年平均日照为1 248 h, 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 153 mm, 且集中在4月中旬和10月中旬, 相对湿度为80%。产区农作物种类多, 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 饲料作物主要有红薯、马铃薯、牛皮菜及各类秸秆, 牧草以牛鞭草、黑麦草、皇竹草为主,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2]。

2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来源及群体数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有49个民族, 有养牛的传统习惯。清代《黎平府志》记载, 苗族有“兽壮中祭天地祖先, 谓之吃‘吃鼓藏’”之习, 侗族有“接其牛以之婚丧”, “婚礼以牛行聘, 议聘之以牛, 牛必双。”回民颇善育肥, 常用老残牛短期催肥, 一般春末返青或秋收开始时购牛, 以舍饲为主, 饲喂洋芋, 至霜降前后, 牛已膘肥肉满, 即宰杀腌制为“牛肉干巴”。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是经过长期选育, 精心饲养而成。因历史上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地广人稀, 绝大部分地区呈闭锁的自然经济状态, 对本地品种肉牛的形成起稳定作用。因产区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 田土分散, 梯田狭小, 田块之间相对高差大, 只适宜行动灵敏的黄牛役作和放牧;加之耕作制度原始, 至今许多区仍然是“牛马放山坡, 犁田用人拖”, 对牛的役用性能要求不高。饲养管理粗放, 一般在春耕结束后即赶牛进山, 无人管理, 公母混牧, 任其自然繁衍生息, 早交乱配, 近亲繁殖, 从而形成了耐粗饲、适应性强、个体矮小的特点。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在主产区的群体数量见表1。

3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特征及体重、体尺指标

3.1 关岭牛的特征

关岭牛毛色以黄色居多, 褐色与黑色次之。头中等大小, 额平宽, 鼻镜宽大, 口方平齐。角短, 角型多为萝卜角或鹰爪角。颈稍短, 垂皮发达, 公牛肩峰特别发达, 一般高出背线8~10 cm (个别高出18 cm) , 峰型分为高峰型和肉峰型, 母牛肩峰平缓。胸较深而略显窄, 背腰平直, 欠宽大, 荐部较宽, 尻部多倾斜, 四肢筋腱明显, 系部强壮, 蹄质坚实, 前肢平直, 后肢略显外弧。

3.2 威宁牛的特征

威宁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毛色以黄色居多, 黄褐色、黑色次之, 间有少量黄白花。皮肤呈粉色或黑色, 眼睑颜色为粉色或黑色;头中等大小, 稍长而清秀, 额平直, 鼻镜宽, 口方正。角短, 角型不一;颈短,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不发达。公牛肩峰较高, 母牛平直;胸深, 但宽度不足, 背腰平直, 腹部饱满, 尻部倾斜而略高。四肢较细但结实, 前肢端正, 后肢多狭蹄和前踏;四蹄呈灰色或黑褐色, 蹄质坚实。

3.3 黎平牛的特征

黎平牛全身被毛为贴身短毛, 多为黄色或黑色, 褐色次之, 皮肤呈黑色或粉色。公牛头部宽短, 嘴圆大, 口角深;耳型平伸, 角粗大, 呈倒八字, 颈粗短, 垂肉发达, 头颈、颈躯结合良好, 垂皮欠发达;肩短, 胸宽深, 背腰平直;前肢直, 肌肉较发达, 后肢向前弯曲, 肌肉欠丰满;四蹄呈黑色、黑褐色或灰色, 后躯较差。母牛头清秀, 角短细, 向前两侧弯曲, 多为黑褐色;颈细长, 垂皮不发达皱褶少;鬐甲低平, 肩峰不明显, 后躯略高于前躯, 腹圆大而充实;四肢短小, 后躯发育良好, 尻部较宽且丰满, 不易难产。

3.4 务川黑牛的特征

务川黑牛全身被毛为黑色, 毛细短, 皮肤呈黑灰色。头中等大小, 额中等宽、平, 耳壳薄, 耳端尖, 眼睑呈粉红色。公牛为萝卜角, 母牛以挑担角为主。公牛颈粗短, 垂皮不发达, 肩峰明显。母牛颈较薄, 细长, 肩峰不明显, 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尾长达飞节以下, 大尾帚, 四蹄呈黑色。

3.5 思南牛 (属巫陵牛) 的特征

思南黄牛全身短毛, 被毛颜色较杂, 主要以黄色为主 (约占70%) , 黑色次之 (约占13%) , 其余为棕色、黑褐色、草白色等。头长中等, 面部平整, 轮廓清晰, 公牛头雄壮, 额较宽短, 角质细致、紧凑、坚硬, 角基较粗、微扁, 角尖较尖, 角型多样, 多为弯八字向内向前微弯;母牛头清秀, 脸面较长, 母牛角相对较短, 角基圆、细, 角尖为钝圆形, 向前向上微弯曲。倒八字角为主要角型 (占56%以上) , 角色有黑色、灰黑色、乳黄色、乳白色等。公牛颈较粗短, 肩峰肥厚, 比背线高6~8 cm。头、颈躯部结合良好, 垂皮从下颌至前胸有较小皱褶。母牛颈细长, 肩峰不明显, 垂皮不发达且皱褶少。体躯细致、紧凑, 胸较宽。四肢细长, 前肢雄健, 骨骼细致结实, 筋腱明显, 肢势端正, 运步稳健, 强壮有力。前肢肌肉较发达, 后肢肌肉欠丰满。

3.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体重及体尺指标

2006年10—12月份, 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量, 结果见表2。

4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性能

2006年10—12月份, 由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省畜禽品种改良站、贵州大学、关岭畜牧局、威宁县品种改良站、黎平县农业局、榕江县农业局、务川县畜牧局、思南县畜牧局对关岭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思南牛屠宰性能进行测定 (每个品种屠宰5头成年公牛) , 结果见表3。

注:屠宰的肉牛均在自然条件下饲养, 未经育肥。

5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的保护及研究利用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均未建立保护区或保种场, 未进行系统选育。目前, 基本采取本交方式对关岭牛进行纯种繁殖, 本地没有公牛采精、生产冻精, 未进行人工授精。曾经引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对本地品种肉牛进行杂交改良, 效果较好。

6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评价

关岭牛是贵州省的地方优良品种, 体质健壮、肉质良好、耐粗饲、适应性强。该牛数量多、分布广, 具有很好的肉用性能, 今后应进行系统选育,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商品率及经济效益。

威宁牛具有耐粗饲、耐寒、善于爬坡、易育肥、肉用性能较好等特点, 能适应黔西北高寒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放牧饲养条件, 是一个具有较大选育潜力的小型地方品种。

黎平牛属于小型品种, 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性成熟早、繁殖力强。今后应以本品种选育、保种为主, 建立黎平牛保种区, 在保种区外引进外血进行杂交改良, 生产优质牛肉。

务川黑牛是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小型地方品种, 适应性强, 不易发生难产, 具有抗病、抗湿、抗寒的特点。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 建立选育保种基地, 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在保种的基础上, 可引进优良肉牛进行少量有计划的杂交改良, 培育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肉役兼用品种。

思南黄牛数量多、分布广, 是贵州省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体质结实, 肢蹄强健, 善于爬山, 适于山区耕作和放牧, 有较好的挽力和肉用性能。商品率高, 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差, 母牛繁殖率低, 体重增重缓慢, 近年来体质有所下降, 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现阶段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积极进行杂交改良, 改善饲养管理, 选留足够的种公牛, 以提高繁殖率和生产性能[3,4,5]。

7 贵州地方品种肉牛开发利用对策

7.1 加强地方品种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建设, 积极采用和推广肉牛繁育新技术

在地方品种肉牛的生产中, 缺乏质量监督和产品分级管理, 没有统一的选种、选配计划, 配种计划和配种登记制度, 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繁育体系不健全, 配套设施不完善,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盲杂交、轻选育”, 严重限制了肉牛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 地方品种肉牛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肉牛生产和育种上“重引进、轻选育”现象严重。总认为本地牛生产性能低, 但没有意识到其肉质好、抗逆性好等优良特性, 未从根本上对现有群体进行系统改良, 弱化了对肉牛群体的选育工作, 几乎将“良种化”直接理解为“洋种化”, 形成引进—退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6,7]。

地方品种肉牛选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种公牛的优劣, 每年可选留1岁左右的后备公牛50~100头, 经过后裔测定选留20头左右作为生产冷冻精液的种公牛, 选育的种公牛必须档案齐全, 连续3代系谱清楚。采用先进的肉牛繁育技术, 加快肉牛产业的发展。母牛的性成熟、发情、配种、妊娠、分娩到犊牛的断奶、代乳料的配制及饲喂方法、犊牛的早期护理等环节均应有一套较成熟的技术, 如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诱发双胎、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犊牛早断奶等。

7.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国内调研为主, 参考国外经验, 尽快制订肉牛产业扶持政策, 对基础母牛及犊牛给予政策性补贴, 鼓励广大群众投资肉牛养殖业, 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繁育基地, 以基础母牛至少占牛群40%的比例为依据, 设定存栏头数的下限值, 对专业化养牛村、肉牛小区、养殖企业, 按照当年犊牛出生和成活比例对基础母牛进行精液、设备设施或资金补贴。稳定技术研发队伍, 加大肉牛技术研发力度。从制种到餐桌, 按照产业链的关键点, 逐点设立专项科研课题, 以科研院校为研发据点, 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技术、经费支持, 稳定技术队伍, 解决制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8]。

7.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肉牛养殖综合水平

畜牧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技术培训, 使农户掌握更多的技术:1) 掌握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饲草料加工调制、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不断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 降低饲养成本, 增加收入。2) 掌握如何通过测量牛的体尺, 估算肉牛体重, 推算产肉量, 计算应售价格, 从而避免受骗, 减少经济损失。3) 掌握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知识, 增强产品质量意识, 提高安全生产认识,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9]。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畜禽品种志编委会.贵州省畜禽品种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3.

[2]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戴燚, 金深逊, 曹娟, 等.贵州喀斯特高寒山区威宁黄牛育种策略[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 (5上) :52-54.

[4]杨正德, 杨忠诚.贵州地方黄牛肉质的营养特性与氨基酸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 (9) :4-7.

[5]李必胜, 杨正德, 谢应才, 等.黎平黄牛肉质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 2008, 34 (4) :21-23.

[6]岳宏, 张越杰.中国牛肉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12) :4-7.

[7]许尚忠, 李俊雅.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10) :11-14.

[8]赵玉民, 张国梁, 吴健, 等.肉牛企业值得商榷的发展思路[J].中国畜牧杂志, 2011, 47 (6) :39-42.

[9]万发春, 曹兵海, 宋恩亮, 等.从牛肉与猪肉比价看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6 (14) :29-31.

介绍两个地方鸡品种 篇2

寿光鸡原产于山东省寿光县稻田乡一带,以慈家村、伦家村饲养的鸡最好,所以又称慈伦鸡。属蛋肉兼用型鸡种。

【外貌特征】寿光鸡有大型和中型两种,还有少数是小型的。大型寿光鸡外貌雄伟,体躯高大,骨骼粗壮,体长胸深,胸部发达,胫高而粗,体形近似方形。成年鸡全身羽毛黑色,颈背面、前胸、背、腰、肩、翼羽、镰羽等部位呈深黑色,并有绿色光泽。其他部位羽毛略淡,呈黑灰色。单冠,公鸡冠大而直立,母鸡冠形有大小之分。喙、胫、趾灰黑色,皮肤白色。

大型寿光鸡头较大,脸粗糙,眼大稍凹陷。中型寿光鸡头大小适中,脸平滑清秀。喙略短而弯曲,呈灰黑色,喙尖色略淡。冠、肉垂、耳叶、脸部均呈鲜红色。

【生产性能】1.产肉性能:雏鸡早期的增重和长羽速度均较慢,特别是大型寿光鸡,是典型的慢羽鸡,常有背羽稀疏和秃尾等现象,约40日龄之后生长速度加快。据测定,大型成年鸡体重:公3610克,母3310克。中型成年鸡体重:公2880克,母2340克。大型鸡半净膛率:公83.7%,母80.3%;中型鸡半净膛率:公83.7%,母77.2%。大型鸡全净膛率:公72.3%,母65.6%;中型鸡全净膛率:公71.8%,母63.2%。

2.产蛋性能:大型母鸡开产日龄一般为240~270天,最早为150天左右;中型母鸡则较早。大型母鸡的开产体重为2550克,中型鸡的开产体重为2000克。大型鸡年产蛋117.5枚,中型鸡年产蛋122.5枚。大型鸡蛋重为65~75克,中型鸡为60克。蛋形指数大型鸡为1.32,中型鸡为1.31,蛋壳厚大型鸡为0.36毫米,中型鸡为0.358毫米。蛋壳褐色。(彩图参见81页图9)

二、德化黑鸡

【外貌特征】德化黑鸡是福建省优质乌骨鸡地方品种之一,有黑冠和红冠两种。

黑冠品系具有体型中等,黑色片羽,单片黑紫冠,乌皮、乌骨、乌肉、四趾、无胫羽等特征。公鸡体态雄健,头高昂,叫声哄亮;全身羽毛深黑,并有墨绿色金属光泽;冠形单片直立呈黑紫色,冠齿一般为5~8个;肉髯、脸及耳叶亦均呈黑紫色;喙、胫、趾、皮肤及爪呈乌黑色;瞳孔黑色,虹彩黑褐色。母鸡头小清秀,背长胸深,羽毛、冠、喙、胫、趾、皮肤等与公鸡相同,但体型及冠、肉垂等比公鸡小。

红冠品系具有体型中等,单片红冠,白皮、四趾、无胫羽等特征。全身羽毛深黑,并带墨绿色金属光泽;冠形单片直立呈红色,脸、耳叶、肉垂亦呈红色,冠齿一般为5~8个。全身皮肤及肉呈白色,爪亦呈白色;喙、胫、趾呈乌黑色。

【生长性能】德化黑鸡适应性强,耐粗饲,种鸡可以散养、平养或笼养。肉鸡在整个饲养期为自由采食,种鸡在8周龄后应适当限饲。在地面平养结合运动场放养,粗蛋白质为15%~19%的营养水平下,肉料比为1∶6.56。其初生、56日龄、300日龄的平均体重:黑冠品系的公鸡分别为31.7克、544.1克、2186.4克,黑冠品系的母鸡分别为29.7克、427.6克、1915.3克;红冠品系的公鸡分别为30.3克、598.2克、2316.7克,红冠品系的母鸡分别为28.3克、481.4克、2034.2克。

地方品种资源 篇3

1 地方畜禽品种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居住着苗、侗、水、瑶等30多个少数民族。位于东经107°17′20〞~109°35′24〞, 北纬25°19′20〞~27°31′40〞, 与我国的广西、湖南两地相邻,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海拔最高2178m, 最低137m, 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 雨季明显, 降水较多, 年降雨量在1000~1600mm, 日照年均约1200h, 无霜期长, 为260~220d, 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d。自古以来, 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致使各民族之间既独立自主、保留了自己的民族习俗,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在相对封闭、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环境中, 畜禽养殖十分粗放, 不同畜别的畜禽都是以放牧方式进行饲养, 一些地方甚至将畜禽 (如牛、羊、猪等) 放牧深山中, 让其处于半野生的自然环境自生自灭, 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才从山中找回;畜禽繁殖多以自然选择为主, 没有刻意的人工干预, 这样的畜禽养殖方式和自然环境, 加之长期的近亲繁殖, 造就了许多如小香猪、小香鸡、三穗麻鸭等为代表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经济类群。

2 主要的地方畜禽品种及特征优势

2.1 黎平黄牛

黎平黄牛主产于黎平县, 是一个役肉兼用小型牛种, 成年牛体重为公牛288.12kg, 母牛196.24kg, 俗称“小个子黄牛”;1983年被贵州省列为地方优良品种, 命名为“黎平黄牛”。黎平黄牛肉质细嫩, 味美可口, 营养丰富, 未成年黎平黄牛的因皮薄肉嫩, 加工成带皮牛肉成为人们的美味食品之一;用黎平黄牛肉加工出的侗家风味菜“牛瘪”更是由于其独特的风味而成为人们款待亲友和贵客的美味佳肴。

2.2 小香鸡

小香鸡主产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县, 1983年被贵州省列为地方优良品种, 命名为“黔东小香鸡”;成年鸡体重为公鸡1.29kg, 母鸡1.13kg。据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到黎平县采集标本进行肉质对比分析, 黔东南小香鸡中的乌骨鸡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我国著名药用泰和乌骨鸡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

2.3 黔东南花猪

黔东南花猪主产于黎平县, 是贵州省肉脂兼用型地方良种之一, 具有早熟、易肥、耐粗饲养、屠宰率较高等优点, 且因肉质鲜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年猪体重为公猪72.55kg, 母猪60.31kg。经用黔东南花猪母猪与苏白、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外地良种公猪进行杂交组合, 结果表明其杂交一代母猪表现出良好的杂交效果和繁殖性能;据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引种饲养观察, 其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居贵州省5个地方猪种之首, 是杂交优势利用最好的母本之一。

2.4 从江香猪

从江香猪主产于从江县, 是我国珍贵的微型肉脂兼用型猪地方猪种, 成年体重为公猪23~25kg, 母猪30~40kg。1980年被列入中国八大地方猪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饲养管理粗放, 早熟易肥等优点。

2.5 三穗鸭

三穗鸭属蛋用型鸭种。主产于三穗、镇远、岑巩、天柱、台江、剑河等县;具有成熟早、产蛋多的特性, 适应丘陵、河谷、盆地水稻产区放牧饲养, 且耐粗饲, 饲料利用能力强。三穗鸭成年鸭体重:公1690g, 母1680g。成年鸭屠宰率:半净膛, 公69.5%, 母73.9%;全净膛, 公65.5%, 母58.7%。开产日龄120d, 年产蛋240~260个, 蛋重65g。

2.6 黔东南小香羊

黔东南小香羊主产于雷山、榕江、黎平等县, 又名“黔东小香羊”, 成年羊体重为公羊35.63kg, 母羊28.88kg, 以个体小、膻味轻、肉质细嫩、烹饪后香气溢人、味鲜可口等特点著称于世。

3 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1) 近年来, 随着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黔东南地区的部分主要地方品种小香猪、小香鸡、三穗鸭等的开发利用也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 对其产业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布局和规划, 其经济及社会效益亦逐步得以体现。但因政策缺乏延续性, 在贯彻落实中差距较大, 目标实现不理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资金投入数量有限, 加之各级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 难以形成产业链, 产前的技术培训与服务, 产中的组织与流通, 产后的市场培育与产品研发, 都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无法展开, 要实现地方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发展及畜牧业经济的主导作用, 其动力明显不足。

(2) 由于目前正处于养殖方式转型阶段,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尚未形成, 产品加工与开发能力严重不足和滞后。目前, 只有从江香猪经过近十多年的长足发展, 开发出了十几个香猪系列产品外, 其它大部分地方畜禽品种商品率都较低, 走不出自己的家门, 生产形不成规模, 缺乏经营主体, 长期处于只有“礼品”但无“产品”的养殖生产格局。

(3) 盲目、片面追求利益的开发利用较为突出, 如何正确认识在确保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良好保护的前提下去实现科学的开发利用,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某些地方在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措施尚缺乏科学规划的情况下, 只顾短期利益的盲目开发或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炒种开发, 往往导致地方畜禽品种数量急剧下降, 甚至在部分主产区已面临地方畜禽品种遗失。

(4) 目前, 除从江香猪、三穗鸭等少部分地方优良品种外, 其它部分地方品种目前尚未纳入国家扶持立项规划, 缺乏资金投入, 尚未建立核心种群, 在当前大量畜禽商品流通的复杂环境下, 大量外来畜禽品系的不断自由流通或侵入, 必将改变部分地方畜禽特色品种的饲养繁殖格局, 对其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带来严重威胁。

(5) 大部分地方畜禽品种养殖生产都分布在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 地广人少, 交通不便, 养殖户文化技术落后, 农村兽医防疫条件差, 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缺医少药现象普遍存在, 畜禽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畜禽养殖育成率较低。饲养方式落后, 猪、牛、羊、禽同圈混养的现象普遍存在, 卫生条件较差, 部分养殖户因资金困难对生产畜禽仍然是“一把野菜一把糠”, 营养极度欠缺, 普遍存在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饲养周期长, 因而导致商品率低, 生产性能较低。

4 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

许多地方畜禽优良品种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 经数百年的自然及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我们要从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返璞归真, 崇尚自然”的高度来认识产业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如果不加以开发利用, 任何形式的保护都毫无意义。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某些特性不如人意而歧视它, 更不能想当然地加以改造, 使之符合自己的要求, 从而导致某一品种的退化甚至消失。只有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地发挥地方畜禽品种的特色优势, 使之更好地为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致富增收服务。

4.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促进产业化开发

在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养殖生产、加工与流通、开发与保护等各方面应在政府的引导下, 坚持运用市场机制,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建议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 用于地方畜禽品种繁育保种基地建设、种质更新和选育, 推行标准化养殖。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地方畜禽特色产品多元化的开发力度, 推行产业化发展, 提高生产能力。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 通过利益机制签订购销和养殖技术服务合同, 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 不断提高养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新型的现代营销方式和产品流通体系, 避免养殖市场风险。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地方畜禽品种的分布情况和各地的自然环境, 经济能力及当地群众的养殖习惯, 通过项目科学论证, 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及措施, 从本品种提纯复壮选育、生产繁殖性能提高、饲养标准与规范、服务体系建设、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等方面入手, 推行地方畜禽品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设, 在确保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有序、具有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4.4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养殖生产水平

加强地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对基层技术人员及养殖生产者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宣传科学养殖, 建立养殖示范, 推行标准化养殖, 转变落后的传统生产养殖方式, 全面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改善地方乡镇兽医防疫条件, 改善村级动防人员的经济待遇, 提升基层技术人员为养殖户服务的水平及能力;在地方良种标准化基地建设、分子遗传育种、特色畜产品研发与加工等方面与省级以上的科研院所构建紧密的技术支撑平台与项目合作, 将现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引入到地方优良品种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来, 为地方畜牧业经济建设服务。

4.5 着力开发“旅游农产品”, 加强宣传与推介

我国家禽地方品种介绍 篇4

2012年7月9日出版发行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 是在第二次全国家禽资源系统调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编纂完成的一部阐明我国家禽遗传资源的形成、发展、现状的科学著作, 共列入家禽遗传资源189个, 具体为:鸡116个 (地方品种107个, 培育品种4个, 引进品种5个) ;鸭34个 (地方品种32个, 引进品种2个) ;鹅31个 (地方品种30个, 培育品种1个) ;鸽3个 (地方品种2个, 引进品种1个) ;鹌鹑2个 (引进品种2个) ;火鸡3个 (地方品种1个, 引进品种2个) 。收录的在189个家禽资源中新发现的地方品种共37个 (鸡28个, 鸭5个, 鹅4个) 。下面介绍其中四种家禽品种:

龙胜凤鸡 (Longsheng Feng Chicken)

龙胜凤鸡原产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俗称瑶山鸡, 属兼用型品种;龙胜凤鸡具有肉质鲜美、抗病力强、耐粗饲、适合山区饲养等特点。龙胜凤鸡的外貌独特, 遗传多样性丰富。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平均开产日龄130天, 开产体重1 100~1 300克, 年产蛋80~120个, 平均蛋重47.5克;公母比例1∶10~1∶15, 自然交配受精率95%以上, 受精蛋孵化率92%以上。笼养和放养就巢率分别为10%~15%和20%~30%。

长顺绿壳蛋鸡 (Changshun Blue-Egg shell Chicken)

长顺绿壳蛋鸡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 属兼用型品种, 具有觅食力强、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特点, 尤其所产绿壳蛋, 品质好, 具有良好市场前景。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开产日龄165~195天, 年产蛋数120~150个, 平均蛋重51.8克, 种蛋受精率90%~95%, 受精蛋孵化率86%~94%, 就巢性较强, 每年就巢2~4次。

瓢鸡 (Piao Chicken)

瓢鸡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 俗称闭毛鸡, 因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 尾部形状似瓢, 故名瓢鸡, 属兼用型品种。体型独特, 具有性情温顺、适应性强、易肥、产肉性能好, 肉品质优良等特点。2009年9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繁殖性能:开产日龄为160~190天, 年产蛋数100~130个, 平均开产蛋重47克, 平均蛋重52克, 自然交配条件下, 种蛋受精率60%~80%, 受精蛋孵化率80%左右。母鸡就巢性较强, 一年内就巢5~6次。

拜城油鸡 (Baicheng You Chicken)

拜城油鸡原产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也称拜城鸡, 属兼用型品种, 具有体态肥美、肉品质优良、耐热抗寒、适应能力强等特点。2009年9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鉴定。

甘肃省特色地方品种 篇5

凉州驴是甘肃河西地区普遍分布的小型驴种, 因古城凉州而得名, 1982年, 被确定为甘肃优良地方品种, 列入《甘肃省畜禽品种志》。凉州驴为甘肃最古老的原始品种, 中心产区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凉州区, 分布在酒泉、张掖地区, 其中以武威市凉州区分布数量多, 质量好。

品种特征:凉州驴体格短小精干, 属小型驴品种。头大小适中, 眼大有神, 鼻孔大, 嘴钝而圆;耳略显大, 竖立, 转动灵活, 耳壳内外着生短毛;颈薄, 中等长, 鬣毛少, 头颈结合紧凑, 颈肩背结合良好;鬐甲低而宽、长短适中;母驴胸深, 肋开张良好, 腹大略下垂, 公驴胸深而窄, 腹充实而不下垂;背平直, 体躯稍长, 背腰结合紧凑;尻稍斜, 肌肉厚实;四肢端正有力, 骨细, 关节明显, 蹄圆形小且坚硬;尾短小, 尾毛较稀, 尾础适中。被毛以黑色、灰色、灰黑色居多。据对60头凉州驴的毛色统计, 被毛灰色者24头, 占40%;黑色者16头, 占26.67%;灰黑色者10头, 占16.67%;灰白色者9头, 占15%, 青灰色者1头, 占1.67%。除黑驴外, 多数有黑色背线, 肩上有鹰膀, 前膝及飞节侧面上有二、三条斑纹, 个别灰驴尻部在腰角处有一条黑线, 与背线成十字形。

品种性能:凉州驴生活条件相当粗放, 其生长发育如此之好 (4岁时体高生长已近完成) , 表明品种具有早熟之特性, 繁殖能力强。凉州驴发情季节一般夏初开始到秋末, 性成熟期公母驴都在3岁左右。母驴发情周期19~22天, 持续期3~4天, 怀孕期360天左右。繁殖公驴可利用到12岁, 母驴16岁还有繁殖力。凉州驴性情特别温顺, 吃苦耐劳, 抗病力强, 不苛求饲料, 饲养经济, 使役范围广, 驮、乘、耕、挽皆宜。

甘肃马鹿

甘肃马鹿为鹿科反刍类草食动物, 俗称祁连山马鹿、白臀鹿。该品种为茸用鹿。1981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面鉴定工作, 1982年, 被确定为甘肃优良地方品种, 列入《甘肃省畜禽品种志》。

品种特征:甘肃马鹿为鹿科大型动物。其主要外貌特征为体躯结实, 走路时常以后蹄甲撞击地面发出响声。头略似长三角形, 耳大呈圆锥形, 眼大有神, 额宽, 面部微凹, 眼面腺较发达, 腺体向外开口为裂腺状, 鼻端裸露, 鼻孔及其后端附有被毛。肩平宽, 肋骨开张良好, 胸阔而宽, 背平, 腰短, 尾扁平而短粗, 尾尖钝圆, 仅掩盖肛门, 阴户外露。四肢较长, 蹄为椭圆形, 中间有蹄缝, 两侧蹄较长。被毛棕灰色, 颈及背部毛微带黄褐色, 有一条黑棕色背脊线直到尾基。嘴下颌基面部浅褐色, 额部棕黑, 耳外壳褐黄色, 杂有棕色毛, 耳内为白色, 体侧淡黄棕色, 有白色臀斑。背部赭黄色, 尾下微白, 四肢外侧棕色, 内侧较淡。全身毛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冬季灰色较重, 被毛密, 有髓心, 并有绒毛, 初生仔鹿体表明显的白斑, 如同梅花鹿, 出生后3~5个月第一次脱毛后白斑消失, 公鹿有角, 即鹿茸。周岁时鹿茸为独杆状, 2周岁时茸行3杈。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有时可达10枝, 8周岁以上一般不再增加分枝。角的第一分枝 (眉枝) 与第2分枝 (冰枝) 距离较小, 俗称“双门桩”。眉枝从角茎部伸出, 冰枝紧接其上;第3枝 (中枝) 与第2枝距离大。茸毛较密呈灰褐色, 茸呈棕褐色或暗黑褐色, 表面油脂较多。甘肃马鹿体长大于体高, 呈高方体。

品种性能:甘肃马鹿成年公、母鹿胴体重分别为112.08公斤、73.88公斤;屠宰率分别为59.35%、59.16%;净肉率分别为44.91%、36.81%;骨肉比分别为14.4%、11.93%;眼肌面积分别为46.85平方厘米、40.02平方厘米。甘肃马鹿繁殖性能属于中等水平。公鹿一般4周岁以下, 母鹿3周岁以上为适宜配种年龄。人工养殖公鹿4~6周岁参加配种, 13岁终止配种。母鹿3周岁时授配, 18岁终止繁殖。配种方式, 多采用一公群母自然交配方式, 一个配种季节每头公鹿可配母鹿10~15头。甘肃马鹿为季节性多周期发情动物, 公母鹿每年10月份发情一次, 可经历1~3个发情周期, 每个发情周期为16~20天, 发情持续时间为25小时左右。一般10~11月发情交配, 次年6~7月产子, 怀孕期240~260天。人工养殖马鹿由于受环境、遗传、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受胎率偏低, 少部分母鹿1年1胎, 大部分母鹿3年2胎, 1胎仅产1羔, 很少出现双羔。根据肃南马鹿养殖场统计, 受胎率70%左右, 断奶成活率94.8%, 年末成活率88.31%, 繁殖成活率52.12%。

双峰骆驼

双峰骆驼因其分布环境的不同分为两个类型, 一是关内沙漠型, 主要分布在武威、张掖两地区;二是关外戈壁型, 主要分布在酒泉地区。1960年冬, 在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和畜牧厅的领导下, 对双峰骆驼进行了调查。1981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面测试工作并被确定为甘肃优良地方品种, 列入《甘肃省畜禽品种志》。其后载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和《中国驼品种志》。

品种特征:关外戈壁型:具有中等高大的体格, 体质坚实粗壮。头小粗短、额宽、鼻梁隆起, 嘴粗。颈厚而长, 伸展良好。胸部宽深, 背宽而平直, 腹大腰粗, 尻部倾斜, 两峰较小, 四肢粗壮有力。毛色较深以栗色为主, 深浅不一, 浅至白色, 深呈褐色, 而以红褐色和黄褐色居多。绒层厚密, 产毛量较高。关内沙漠型:武威市的骆驼生活在腾格里沙漠边缘, 自然条件非常严酷, 干旱缺水, 植被稀疏, 风沙不断, 其外形紧凑细致, 体质表面为结构匀称, 骨骼发育良好, 头清目秀, 颈长适中, 颈肩结合良好, 躯短肢长, 背腰平直, 肋骨拱张良好, 腹大而圆, 尻部发育欠佳, 但尻斜适中, 驼峰中等大小, 毛色以褐色为主, 黄色次之, 白色较少。

品种性能:骆驼一般5岁开始使役, 正常使役年限为18年左右。骆驼的使役范围较广, 拉车、耕地、驮运无所不能。单个耕地相当于一对牛, 日耕地3~4亩, 负重200公斤可以在沙漠中日行30~40公里。骆驼一年剪毛一次, 一般在6~7月份进行。关内沙漠型成年公驼平均剪毛量4.5公斤, 其中长毛1公斤, 短毛3.5公斤;母驼平均剪毛量3.5公斤, 长毛0.5公斤, 短毛3公斤。据2004年安西南岔镇测定, 关外戈壁型成年公驼平均产毛量4.94公斤, 其中绒毛3.6公斤, 占72.78%;成年母驼平均产毛3.75公斤, 其中绒毛2.74公斤, 占73%。2004年11月, 从安西县南岔、东巴兔区驼群中, 选择膘情中等水平的1~1.5岁幼龄母驼3峰, 6~10岁的成年母驼9峰, 11~15岁成年母驼3峰, 8~12岁成年骟驼3峰, 共计18峰进行屠宰测定, 从屠宰结果分析初步得出, 关外戈壁型成年骟驼屠宰率平均为51% (未经专门肥育) , 净肉率35.7%, 峰脂率为2.35%, 可宰肉170~200公斤, 脂肪 (包括驼峰) 15~20公斤。关内沙漠型经屠宰场调查成年驼的屠宰率为50%左右, 个体产肉160~180公斤。双峰骆驼在放牧条件下, 初情期开始年龄母驼为3岁, 公驼4岁, 膘情好的公驼在3岁时就可出现性欲。母驼4~5岁, 公驼5~6岁开始配种。公母驼的繁殖年龄都可以达到20岁以上。一生可成活5~7个后代。母驼繁殖生理上和其他家畜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诱导排卵, 排卵大多在交配后32~48小时期间发生。从母驼排卵算起, 其怀孕期为13个月零7天, 母驼羔的胎期为400.87天, 公驼羔为405.28天, 二者相差4.41天。骆驼一般两年产一胎, 饲养管理较好者三年可产二胎。

静原鸡

静原鸡又名静宁鸡, 固原鸡, 主要产地在甘肃静宁、庄浪两县, 以静宁县的鸡多而品质好, 故而得名。在《甘肃省畜禽品种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第一版) 中正式启用“静原鸡”品种名称, 一直沿用至今。静原鸡是甘肃省较好的蛋肉兼用型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 适应性好, 觅食能力强, 具有较好的产蛋产肉性能。

品种特征:静原鸡体格中等, 公鸡头颈昂举, 尾羽高耸, 胸部发达, 背部宽长, 胫粗壮;母鸡头小清秀, 背宽腹圆。初生雏绒羽主要为黄色和麻色两种。黄色雏绒羽以深浅不等的土黄色为主, 喙黄色, 胫土黄色。麻色雏绒羽以深浅不等的褐色为主。头顶正中有两段纵形黑褐色绒羽带, 喙呈肉黄色。背部沿脊椎两侧为较宽的深褐色绒羽带, 与两侧黑色长条绒羽带相连接, 外侧各有两条断开的纵形长条褐色绒羽带。主、副翼羽羽片内侧呈黑色、外侧呈褐色。眼圈黑色。喙、胫黄灰色, 爪白色, 少数个体胫部有稀疏的绒羽。成年公鸡羽色不一致, 主要有红公鸡和黑红公鸡。红公鸡的羽色艳丽, 体羽以深褐色为主, 主、副翼羽、尾羽黑色闪绿光, 镰羽发达美丽, 梳羽褐红色, 腹部绒羽黑褐色, 胸部、体侧浅褐色。冠型多为玫瑰冠, 少数为单冠。喙多呈灰色。虹彩以橘黄色为主。冠、肉垂、耳叶鲜红色。胫灰色, 少数个体有胫羽。皮肤白色。成年母鸡羽色较杂, 有黄鸡、麻鸡、黑鸡、白鸡、花鸡等, 以黄鸡和麻鸡最多。黄母鸡体羽以土黄色为主, 颈背面及两侧羽毛黑色镶黄边, 颈下部羽毛土黄色, 主、副翼羽、尾羽黑色, 腹部羽毛较淡、呈土黄色。麻母鸡体羽以麻褐色为主, 主、副翼羽、尾羽呈黑色或深麻色, 胫羽根部灰色, 尖部深褐镶黄边, 腹部羽毛浅黄色。母鸡冠型多为玫瑰冠, 少数为单冠 (5~9个冠齿) 。冠、肉垂、耳叶鲜红色, 少数鸡有颌下羽。喙、胫、趾呈灰色, 爪白色, 少数有胫羽。

我国肉牛的主要优良地方品种 篇6

1) 产地及分布

南阳牛是我国著名优良地方黄牛品种,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唐、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除南阳盆地九个平原县、许昌、周口、 驻马店等地区亦有相当数量分布。

2) 体型外貌

南阳牛为役肉兼用品种, 体躯高大, 肌肉发达, 结构紧凑, 体质结实, 步伐轻快。一般鼻镜宽, 鼻孔大, 口大方正, 眼大有神, 髻甲较高, 肩胛斜长, 背腰平直, 荐尾略高, 尾巴较细, 四肢端正, 筋腱明显, 蹄大坚实。公牛头较短宽, 肩峰隆起8~9cm, 前躯发达, 睾丸对称;母牛头较清秀、窄长、长短适中, 中后躯发育良好。

毛色有黄、红、草白三种, 以黄牛为最多, 占70%以上。一般腹下及四肢毛色较淡。角形不一, 公牛多为萝卜角及扁担角, 母牛多细角、扒角、疙瘩角, 部分母牛为活洛角, 鼻镜肉红色, 可视粘膜为淡红色, 蹄壳黄腊色或琥珀色或带有黑筋条纹。

南阳牛外形的主要缺点是部分牛只体躯长度、宽度不足, 胸部较窄, 尻部较斜及乳房发育较差等。

3) 体尺体重

成年公牛体高144.9±9.62厘米, 体斜长159.8±12.01厘米, 胸围199.5±21.10厘米, 管围20.4±1.76厘米, 体重647.9±176.3千克。公牛最大体重可达1000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最大挽力为398.6千克, 占体重的74%, 母牛最大挽力为275.1千克, 占体重的64.3%, 耕地时经常挽力为123.8千克, 占体重的25.7%, 母牛经常挽力为105.4千克, 占体重的25.9%, 阉牛经常挽力为146.7千克, 占体重的24.9%。耕地时速度:公牛为0.81米/秒, 母牛0.76米/秒, 阉牛0.84米/秒。一般牛每天可耕地2~3亩, 载重1000~1500千克, 日行30~40千米。

肉牛性能:中等膘情公牛屠宰率平均为52.2%, 净肉率43.6%, 骨肉比为1∶5.06, 胴体产肉率为83.5%, 眼肌面积为60.9平方厘米。血占体重的3.1%, 心占体重的0.63%, 肺占0.62%, 脾占0.16%, 胃占3.62%, 肠占2.18%。

2、秦川牛

1) 产地及分布

主要产区为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 其中以咸阳、兴平、武功、 乾县、醴泉等县的牛为最著名。

2) 体型外貌

属役肉兼用体型, 各部位发育匀称, 公牛体躯长, 胸部宽深, 四肢粗壮。母牛四肢相对较高, 臀部也较高。公牛头较大、额宽、面平、眼大、口方、颈粗短, 垂皮发达, 髻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 厚薄适中。秦川牛肩长而斜, 背腰平直宽广, 肋长而开张, 荐骨多隆起, 后躯发育较差, 多属尖尻。 四肢粗壮结实, 两前肢相距较宽, 有外弧现象, 母牛乳房发育较好, 乳房周径78.11厘米, 深度17.27厘米, 高度14.24厘米。

秦川牛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 前两种约占89%, 鼻镜肉红色者占63.8%, 黑、灰或黑斑者占36.2%, 蹄壳分红、黑和黑红相间三色, 红色占70.1%, 黑色和黑红相间分别占16.8%和13.1%。

3) 体尺体重

公牛体高141.46±6.3厘米, 体长160.47±11.17厘米, 胸围200.47±13.83厘米, 管围22.37±1.83厘米, 体重594.5±116.7千克;母牛体高124.51±6.06厘米, 体长140.35±9.61厘米, 胸围170.84±11.69厘米, 管围16.83±1.30厘米, 体重381.31±72.08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平均最大挽力475.92±106.75千克, 占体重的71.74%, 母牛平均最大挽力为281.17±37.84千克, 为体重的77%, 最高载重量公牛平均为3796.5千克, 母牛为2440.2千克。单牛公牛日耕地1.19亩, 阉牛0.82±0.15亩, 母牛日耕0.80±0.18亩。

肉用性能:15头6月龄牛 (公5, 母8, 阉2) 的肥育试验, 饲养325天, 到18月龄时, 平均日增重:公牛0.70千克, 母牛0.55千克, 阉牛0.95千克。饲料报酬, 每千克增重所需饲料单位为公牛7.83千克、母牛8.69千克、阉牛9.63千克;需可消化蛋白质, 公牛972.6克, 母牛1132.42克, 阉牛1071.3可。屠宰试验结果, 平均屠宰率58.28%, 净肉率50.50%, 骨肉比1:6.13, 肉脂比6.52:1, 眼肌面积97.02平方厘米, 对9~11肋骨肉样分析, 肉的成分:水分53.75%, 脂肪28.08%, 蛋白质17.47%, 灰分0.77%。牛肉的生熟比为1:0.575, 肉质细嫩, 大理石状明显。

3、鲁西牛

1) 产地及分布

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济宁、聊城地区, 以郓城、定陶、鄄城、鱼台、嘉祥、梁山等县为主要产地。

2) 体型外貌

鲁西黄牛体躯高大而略短, 骨胳细, 肌肉发达, 前躯较深宽, 背腰平直, 侧望视长方形, 具有肉牛的体型。皮毛以红黄、淡黄色较多, 草黄色次之。鲁西牛按体骼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两种, 大型牛又称高辕牛, 四肢较长, 胸围相对较小, 行走较快;中型牛近似抓地虎, 四肢较短, 胸腹围大, 步速较慢。两种类型牛在体质外貌上有共同特点, 公牛头短而宽, 角较粗, 颈短而粗呈弓形, 颈下肉垂大, 髻甲高, 前躯发达, 母牛头稍窄而长, 颈细长, 肉垂小, 髻甲平, 后躯宽阔。一般背、腰尻部平直, 肌肉发达, 蹄大而圆, 蹄角多为棕色或白色。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42.83厘米, 阉牛138.71厘米, 母牛123.57厘米; 公牛平均体长151.50厘米, 阉牛150.24厘米, 母牛136.19厘米;公牛平均胸围197.5厘米, 阉牛190.05厘米, 母牛168.4厘米;公牛平均管围17.05厘米, 阉牛18.77厘米, 母牛15.58厘米。公牛平均体重525千克, 阉牛511千克, 母牛385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最大挽力公牛平均299.98公斤, 母牛平均206.52公斤。利用四轮大车于土路上载重600~800千克, 行速0.82~0.86米/ 秒, 一般中等个体的膘情和阉牛日可耕地5~6亩, 母牛3~4亩。

肉用性能:鲁西牛以肉质好而闻名, 销售至上海、南京、香港等地, 群众称为“膘牛”。鲁西牛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强, 肥育性能好、肉质细嫩, 肌纤维间脂肪沉着良好, 呈大理石状。经肥育后, 屠宰率为55%, 净肉率为45%。

4、晋南牛

1) 产地及分布

产于汾河下游晋南盆地, 山西省运城地区, 以万荣、临猗、河津、稷山等县市的牛为有名, 该区气候温和, 作物种类多, 饲草饲料丰富, 当地有传统种植苜蓿的习惯, 给优良黄牛品种形成提供了条件。

2) 体形外貌

毛色以红色为主, 部分为黄红色。晋南牛体躯高大结实, 具有役用兼用的体型外貌, 公牛头短额宽, 眼大有神, 粉红鼻镜, 顺风角, 颈粗而短, 垂皮发达, 背腰平直, 长宽中等, 尻部长度适中, 而腰角突出而宽, 臀端较窄, 前肢端正, 后肢弯度大, 后裆窄, 蹄圆而大, 蹄壁高, 呈粉红色, 致密。母牛头部清秀, 乳房发育较差, 乳头较细小。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38.66厘米, 体长157.4厘米, 胸围206.30厘米, 管围20.20厘米, 体重607.4千克; 母牛平均体高117.40厘米, 体长135.20厘米, 胸围164.44厘米, 管围15.60厘米, 体重339.4千克; 阉牛平均体高130.80厘米, 体长146.40厘米, 胸围182.90厘米, 管围180.30厘米, 体重453.9千克。

4) 肉用性能

在1975年、1978年、1980年三年中进行的不同年龄成年阉牛育肥试验表明:屠宰率为55.01%, 净肉率为44.7%, 骨肉比为1:5.64, 脂肉比为1:7.92, 瘦肉率最高可达61%, 育肥期日增重可达926克, 每公斤增重消耗5.89千克饲料单位, 可消化粗蛋白611.5克。

5、郏县红牛

1) 产地及分布

郏县红牛主要产于河南省郏县、宝丰、鲁山三县, 毗邻各县及洛阳、开封、南阳部分县、区亦有分布。

2) 体型外貌

郏县红牛体格中等大小, 结构匀称, 体质强键, 骨胳紧实, 肌肉发达。郏县红牛侧观呈长方形, 后躯发育良好, 具有役肉兼用牛的体型, 部分牛只背腰结合不良。头方正, 额宽嘴齐, 眼大有神, 角短质细, 角形不一, 有龙门角、萝卜角、扁担角、丸角、平角等, 以龙门角为最多。耳大灵敏, 鼻镜大多为肉红色 (占83.3%) , 蹄圆大坚实, 蹄壳琥珀色、黄腊色或带红色条纹。

郏县红牛毛色分紫红、红、 浅红三种, 据统计紫红色约占31.2%, 红色占49%, 浅红色占18.9%。

3) 体尺体重

公牛平均体高126.1厘米, 体长138.1厘米, 胸围173.7厘米, 管围18.1厘米;母牛平均体高121.2厘米, 体长132.8厘米, 胸围161.5厘米, 管围16.8厘米。公牛平均体重425千克, 母牛平均体重364.6千克。

4) 生产性能

役用性能:公牛最大挽力409千克, 阉牛412.6千克, 母牛317.4千克。一对中型成年阉牛一天可耕地3~4亩, 一对成年母牛日可耕地2.5~3亩。

肉用性能: 中等膘情成年牛屠宰率为51.47±4.5%, 净肉率为40.87±4.86%, 胴体净肉率79.42±3.41%, 眼肌面积为69.02±20.5平方厘米。

地方品种资源 篇7

1 原产地地域特点

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产区处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 夏秋季流牧在昆仑山海拔4 000~6 000 m的无污染地区。乌图美仁是蒙古语, 意为“长长的河流”, 乌图美仁乡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格尔木市西部, 因辖区内有乌图美仁河而得名。该地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平均海拔2 780 m, 气候较干旱,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寒冷多风, 冬寒夏凉, 昼夜温差大。年均温度为0~1.4℃, 无霜期平均为219 d。青草期短, 枯草期长。牧草以线叶菊、冷蒿、羊草、大针茅、隐子草、雪莲 (王子岛唔) , 地丁 (地格达) , 闹羊花 (巴西格) , 百里香, 猪毛菜 (布德尔格呐) , 灌木 (扎格德么勒) , 沙藁 (泰斯格呐) , 早熟禾、苔草, 芨芨草 (苏丽) , 芦苇 (夏格西格) 为主, 另外还有直立黄芪、莎草和杂草。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产区地广人稀, 羊群大多以每群700~1 200只组群, 管理粗放, 终年依靠天然草场游牧, 冬春季不补草料。

2 体型外貌特点

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属肉脂兼用短脂尾粗毛羊, 犄角和大头盘羊极其相似, 以体大、尾大、肉脂多、羔羊生产发育快而著称, 羊的尾巴是圆形的, 尾尖往上翘起。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是在当地特定的自然气候和生产方式下, 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而逐渐育成的。

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体质结实, 体格大, 胸宽深, 肋骨开张良好, 胸深接近体高的1/2, 背腰宽平, 后躯发育良好。尾肥大, 尾中部有一纵沟, 将尾分成左右两半。毛色以黑头、褐头羊居多, 约占62%, 全身白色者约占10%, 体躯花色者约占11%。

3 饲养管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是在典型的草甸草原生态环境下, 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优质肉脂兼用品种, 饲养管理极为粗放, 终年放牧, 不补饲, 只是在遇到自然灾害不能放牧时稍加补草。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具有游走、采食、抓膘、贮脂、抗寒、抗风雪能力强和体大、肉多、脂尾肥厚、产肉率高、肉质鲜美、羔羊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等特点。6月龄羯羊体重平均为40 kg, 出肉15 kg, 成年羯羊一般胴体重为39 kg, 净肉重为32 kg, 脂尾重超过5 kg。同时, 乌图美仁卫拉特蒙古羊也是做纯种繁育胚胎移植的良好受体羊, 后代羔羊体质结实抗病能力强, 适应性较好。

4 肉质特性

地方品种吴堡桑的优势对比调查 篇8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优良的地方桑品种—吴堡桑。吴堡桑属白桑系,早生中熟品种,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气管束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只有根、茎、叶,开雄花无果实(种子),适宜中低杆养成,肥水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养成灌木,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寿命长等优点,百年老桑随处可见。据1993年版《中国桑树品种志》记载,通过中科院饲养比较是单产质量最高的品种之一。

1 吴堡桑的生物学特点

吴堡桑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省级签定,被确认为陕西六大地方良桑之一。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观察、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吴堡桑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特点,现介绍如下:

1)根。

发根力极强,根系发达,分布广,须根相对少,主根长。桑坎断土层印证,成年树主根三至四根,地表层20 cm处直径可达10 cm以上,深可达4 m以上,4 m处直径也在2 cm左右,水平分布大于树冠2倍以上,根系强大发达程度为其它桑树品种所不能及,故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

2)茎。

吴堡桑枝条长而直,皮色棕黄,且比较粗糙,节间较其他品种(荷叶白等)短,枝条上有少数裂缝,主杆、分枝处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是区别其他桑树品种的明显特征。冬季成熟枝条几乎无抽干现象,较嫩的枝条一般抽干5~7 cm左右,而在同条件下的其他品种(荷叶白)枝条抽干在30 cm以上,且有扭曲变形现象。

3)芽。

吴堡桑冬芽三角形,紫褐色,发芽率高,一般在90%左右,成枝力强,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饱满芽部位的每个叶腋处均可发芽成枝,故产量潜力很大,在正常年间当地4月18日左右脱苞,22日左右雀口,25日左右开叶,且花叶同开,只开雄花,无果实,故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大量积累集中于叶片上,养蚕成绩好,茧大而色白,茧层率高,千克茧粒数580~600,高出全省7~10 kg。 据史料记载,1957年吴堡县慕汝英曾经创造了张种产茧61.7 kg的全省最高纪录,受到省政府和国务院的嘉奖。

4)叶。

吴堡桑成熟叶片大小中等肥厚,心脏形或卵圆形,叶色墨绿,叶面光滑有角质,叶表面蜡质层也厚,耐蒸腾,含水率适中,硬化期迟,千克叶片数春400片左右,秋180片左右。2005年中科院蚕研所测定吴堡桑光合作用率较荷叶白,农桑14等其它品种高出17%。此外叶片在天旱不适年份,可形成花叶,形似五爪,能自然减少蒸腾面积而抵抗旱情,但对叶质产量影响较小。根据多年来的生产比较,大旱之年其它农作物减产八成以上,而吴堡桑的养蚕量和产茧量可与往年持恒。

2 吴堡桑的收获方式

吴堡桑收获采用留奶条法。多年来,蚕农总

结经验,创造了“不过三弯”留奶条收获法,即桑树定型的第二年,结合春季采叶,在枝条基部15~25 cm处,选留好奶牙,第三年春伐时剪截枝条,让奶牙继续生长,采叶时再选留一个新奶条,下年再伐去枝条,如此反复整枝三年,树冠增高,枝条基部形成三道弯,以后每年整枝,使桑树经常有新生枝条,生长旺盛,枝条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 吴堡桑的繁殖方法

吴堡桑因只有雄花无果实,故属无性繁殖。繁殖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蘖繁殖。

“吴堡桑”根系分蘖也强盛,离地表10 cm左右,每株可达20-50条不等,幼年树强于成年树。可利用这一特点,在雨季基部培土,促发新枝及根系。生长至深秋切断与母株连接分苗栽植,是多少年来苗木培植的主要来源。1989年曾培育200万株供本县及兄弟县发展蚕桑用苗,至今无品种退化现象。

2)压条繁殖。

把桑树枝条截去弱芽和隐芽部分压入土中,促使叶芽发出新梢,根芽发出根系,然后从节间分开,培养出独立的新株,其方法简单,成活率高,繁殖速度快。

3)插条繁殖。

上一篇:心脑舒通胶囊下一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