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2024-10-29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精选7篇)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1

我国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义充分概括了我国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 也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任务。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充当的教育角色明显有别于其他的教育角色, 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在免费开放下,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显重要。作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更应充分认识博物馆的特征与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一、博物馆的特征

博物馆与其它文化教育机构, 诸如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剧院、出版社等, 虽然都同属文化教育事业, 但博物馆有不同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特征。

1. 实物性

“实物”即藏品。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这些藏品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 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 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没有这样的藏品就不能成为博物馆。所以博物馆是以实物为载体进行收藏、研究、社会教育。

2. 直观性

与博物馆的实物性紧密联系的另一特征是直观性。博物馆以大量的实物组织陈列展览, 以实物例证向观众的各个感官多渠道地输送信息。把实物例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产生形象、生动、具体的印象, 比其他资料文字或图象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电子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许多博物馆采用了声、光、影等技术手段, 使观众不仅可以充分观察展品、并可以触摸, 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 更加丰富了博物馆直观性的特征。所以, 直观性是博物管发挥教育功能最大的优势。

3. 广博性

博物馆门类众多, 藏品广泛。尤其是综合性博物馆,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以及个别卓越人物;从古生物到各个自然学科;从各个门类的科学技术到文学、工艺美术;从地域文化到各个民族风俗。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 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

博物馆的特征体现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优势, 作为博物工作者,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博物馆影响力

一些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 (我馆于2007年组建, 2009年11月对外开放) 社会知晓度不高, 观众的面也比较窄, 宣传博物馆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馆近几年来, 通过报刊杂志、工作简报、网络媒体、法定节日宣传、携手旅游宣传等途径,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提升了我馆的社会影响力,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本市及外来观众参观。例如不定期的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布举办的临时展览及工作情况等信息;利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发放博物馆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条例等宣传资料;举办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和移动临时展览, 观众抽奖问答互动活动;向外来游客介绍我馆, 吸引游客来馆参观。通过宣传, 博物馆影响力提升了, 观众自然就多了, 教育对象层出不穷。

2. 提升陈展水平, 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是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载体和主要方式。所以要深入学习实践、研究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 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要善于借鉴, 勇于创新, 不断推出新展览, 使陈列展览体现时代精神, 彰显独特的艺术特色, 拓宽教育的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大观众的需求。

一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凸显地域特色, 张扬鲜明个性, 尽可能负担起介绍本地地理、自然、历史、人文、生活等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例如我馆基本陈列的第二部分“文化奇葩”分为远古文明、濮汉交融、千年播州、沙滩文化四个部分, 采取断代叙述的形式重点表现遵义在汉、宋、清三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 突出遵义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早期文化、播州杨氏土司统治以及沙滩文化的发展、演变等方面的贡献。容易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 形成文化热点, 也有利于宣传本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特色, 对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发挥了教育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要不断推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观众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人气, 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博物馆要看准时机, 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观众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例如我馆去年在文化遗产日就举办了中国文化遗产日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和非物质文化技艺展示。今年“三·八”妇女节推出了主题为“巾帼逞英豪节·妙手着丹青”书画展。为了丰富展览内容, 拓宽教育的受众面, 我馆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 例如去年我馆联合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大型恐龙活化石展。今年3月我馆邀请了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草原古韵、塞外风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唐卡、文物精品展”展览。为了照顾特殊群体, 去年我馆走进遵义田沟监狱举办了主题为遵义历史文化移动展览。展览形式多样、展览内容丰富, 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 加强馆校联合, 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形象、最直观、最生动的校外教育基地。几年来, 通过馆校联合, 我馆已挂牌成为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遵义医学院“青年团校实践基地”、遵义师范学院“青春师院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多个学校的校外教育基地, 接待并服务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发挥了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功能。

4. 全面提高博物馆整体服务质量, 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受众面

地方博物馆的服务质量, 标志着一个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因此, 博物馆要不断改进展览服务、讲解服务、设施服务, 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 只有优质的服务, 才能扩大博物馆教育的受众面。例如我馆设立服务中心, 免费为观众提供行李寄存服务、咨询服务、讲解预约服务等, 为残疾人设置轮椅、为观众提供雨具、停车场等设施服务。与治安、内保、消防等部门合作, 取得良好的外部协调环境, 保障了观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之,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要在充分认识博物馆的特征与优势的基础上,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陈展水平, 加强馆校联合, 全面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 使之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摘要: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发挥着教育服务功能, 充分认识博物馆的特征与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是每位博物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博物馆,特征,教育功能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2

【摘要】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各级博物馆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作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将视角放在地市级以上的地方博物馆,从界定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地方博物馆开发文化衍生品的必要性,剖析了其开发现状及面临的普遍问题,以期为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提出一般性策略,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为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依托文物所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研发适销对路的文物资源衍生品,以扩大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我国博物馆界的共识。一些博物馆已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本文将视角放在地市级以上的地方博物馆,从界定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概念入手,结合地方博物馆的实际,分析地方博物馆开发文化衍生品的必要性,剖析其开发现状及面临的普遍问题,以期为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孔之见。

一、 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

开发的必要性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目前没有权威的学术定义,本文将其界定为依托文物本体所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通过物化手段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与博物馆文化产品相比照,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是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属概念,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文化产品可以是非物质的表现形态,如知识、思想、服务,而文化衍生品须以物质化形态表现出来,如书籍、高仿真文物复制品等。

地方博物馆开发文化衍生品具有多重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博物馆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深深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血脉中的记忆文化。这种记忆文化除了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等方式得以弘扬之外,也需要富有特色的文化衍生品以巩固、深化记忆的效果,重温审美体验,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依托地方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开发文化衍生品,不仅能够延伸人们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记忆,更为弘扬区域文化特色提供了激发参观愿望、唤醒参观记忆、催生深度共鸣的物质载体。

2、提升地方博物馆品牌形象的需要。品牌化运作是地方博物馆增强吸引力,扩大市场号召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品牌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战术手段,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将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审美价值等无形资产赋予物质化的表现形态,增强人们对品牌形象的感性认知。与实地参观、开展特色活动、进行网络宣传等传统品牌开发策略相比,文化衍生品独具有形化、可永久持有等特质,为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且与其他手段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构成地方博物馆品牌魅力的辐射源。

3、拓展地方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博物馆在“非营利”的发展框架中,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拨款,作为地方博物馆,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下,适当地引入经营已成为地方博物馆必须面临的问题。依托文化优势,开发文化衍生品,将会对壮大博物馆的发展财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阐释,市场经济发展洋溢着先进文化的精神气质。开发文化衍生品,有助于博物馆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从一定意义上说,尘封的国宝与浩繁的典籍,在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同时,同样可以衍生出现实的财富[1]。

4、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如果把博物馆比喻为公众的“会客厅”,公众参观博物馆的过程是与历史文化进行亲密接触并进行精神交流的话,那么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则更像主人留给客人的“礼物”,让客人在欣享文化盛宴之后,依然可以通过文化衍生品回味“主人”的品位与魅力,获得审美愉悦。“主雅客来勤”,可于无形之中促使公众持续关注博物馆,习惯性地参观陈列展览,接受文化熏染,博物馆的亲和力会得到提升。这种心理—行为模式的形成,必然会对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现状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地方博物馆的衍生品开发经过达成共识、艰难探索、推出产品等阶段,进入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创新发展的新的节点。根据笔者的调查,国内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种类有所突破。地方博物馆,尤其是省级博物馆结合藏品、复制技术等优势,开发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衍生品。近10年来,上海博物馆配合陈列展示,以图书、复仿制品和纪念品为主,累计开发各类文化产品1600余种;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1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了最具南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特色的文物,研发了百余种文化产品,不仅已成为政府部门礼品往来的首选,也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湖南省博物馆自主研发的产品达到9个种类70多个品种,月销售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2]。

2、市场化开发模式初步建立。在市场拓展方面,地方博物馆通行的做法是依托参观客源,在馆内商品部销售各类衍生品,但也有部分博物馆积极探索新的市场销售模式。如湖南省博物馆借助大型会议、外事活动等拓展销售渠道,扩大订单的范围和客户;上海博物馆艺术品公司在上海新天地这个上海新文化的时尚前沿开设分店,店中展示和销售的全部是自主开发的各种文化产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则将销售群体瞄准国外游客,通过文化衍生品推介中国文化[3]。

3、经济收益初见成效。在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获得了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收益,有的地方博物馆收入还相当可观。上海博物馆开发、销售的图书、复仿制品和纪念品类衍生品,2007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湖南省博物馆仅“四羊方尊”题材的工艺品销售单项就达17万元之多,总计收入已超过60余万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各类文化产品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4]。

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市级博物馆与省级博物馆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共性问题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性不足。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既要根植于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定藏品或物质性文化遗存,又要跳出形式的束缚,将文物或者物质性文化遗存中蕴含的独特文化符号提取出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多样的衍生载体,形成衍生品的个性。但是,在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实践中,制作复制品、出版文物影像图册等手段还在广泛使用。这样的衍生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价值,但是,精品文物或者文化遗存的审美价值、文化精神没有得到更深度的提取、整合、展现,母体的文化精神没有实现文化符号上的差异化表达,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2、市场营销能力不强。目前,地方博物馆在衍生品开发手段上,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单打独斗。在出版物的开发上,打的是研究成果牌;在仿真品开发上,打的是仿制技术牌;在纪念品开发上,打的是文化品牌授权牌。这些开发手段都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现有条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做大、做强,仅仅依靠这些手段是不够的。另外,地方博物馆还缺乏熟练掌握、运用市场化手段的能力,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品牌拓展、掌控生产环节、加强市场销售等方面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

3、开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化衍生品开发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开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察,文化衍生品开发的团队既要有熟悉文博事业的专家、学者型人才,也要有熟悉市场营销的商业人才;既要有经营管理型人才,也要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带头人。受到观念、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地方博物馆的衍生品开发团队基本上是以开发“三产”的成员为主,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散在馆内各专业部门,利用这种松散型团队去实现文化衍生品开发的跨专业、跨机制的市场化运作,是很难适应实际需要的。

三、 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的策略

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成功范例,地方博物馆要从本馆实际出发来制定衍生品开发策略。在一般情况下,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规划原则

地方博物馆的衍生品是开发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制订富有前瞻性的规划,对保证开发的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的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目标规划、运作规划、人力资源规划。

首先是目标规划。要结合本馆的实际,在全面衡量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充分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在五年、十年的文化产品规划中纳入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规划,确立文化衍生品开发的种类、方向和经济效益的预期目标。

其次是运作规划。要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制订并执行一系列策划、生产、销售方案,通过强有力的执行,不断修正方法,微调方向,凝聚力量,稳步推进。

再次是人力资源规划。要有目的地培养和引进衍生品开发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重点要培养好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领导者,形成一支有文博专业素养、精通市场运作的团队,为衍生品开发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2、创意优先原则

文化衍生品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对地方博物馆来说,依托文物标本或者文化遗存本身衍生的知识、信息、审美价值而开发的文化衍生品,人的智慧、创造是其价值构成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坚持创意优先是取得市场业绩的前提。在实践操作层面,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文化衍生品的创意含量。

一是将文化符号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符号。文物及文化遗存体现的是历史文化的风韵与魅力,具有区域特性和时间特性。地方博物馆的文化衍生品开发不能简单地通过对文物标本和文化遗存的实体进行简单的影像反映与实体复制进行开发,必须将文化衍生本体的文化精神浓缩为文化符号,并通过艺术创造,将其转化为更易为人们接受、鉴赏的艺术符号。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7年举办《大观——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期间,以“大观”特展展名、汝窑莲花式温碗以及富贵花图为创作元素,推出衍生品——双层陶瓷杯,以其文化符号鲜明、艺术气质浑然天成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550元新台币的价格一度在拍卖网站上创下8000元新台币的拍卖记录[5]。

二是将文化精神创造性地与时尚元素结合。文化衍生品开发面向的是各类公众,在考虑年龄层面的因素时,必须将喜欢时尚的年轻人作为重点客户群体进行培养。因此,衍生品的开发要考虑时尚元素,将文物的古典文化神韵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这样的衍生品不仅会给公众整体带来新鲜感,更容易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古代文化,关注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潜在的参观群体。例如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很注重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即使是一个设计简朴的糖果盒,也要把馆内藏品的知识印在盒子的背面,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拉近了博物馆和年轻人的距离。

3、市场化开发原则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既然兼具公益性与逐利性目的于一身,那么其开发就必须奉行市场化原则,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来创造市场份额与业绩。

一是实施品牌化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意味着商品的品位与质量,意味着市场号召力。地方博物馆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必须以做大博物馆品牌为突破口,首先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的不可替代性来提升影响力与品牌认可度,增强人们拥有其文化衍生品的欲望。反过来,还要通过具有特色与品味的衍生品为博物馆品牌增色,使衍生品成为体现博物馆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旅顺博物馆为例,该馆一直致力于通过开展特色展览、举办公益活动、参加文博会等方式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依托馆藏特色文物相继推出了《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册》系列衍生品、《旅顺博物馆藏晚清名人书札选》、《满铁旧影——旅顺博物馆藏满铁老照片》、青铜父癸鼎高仿真文物复制品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不仅深受大众喜爱,而且使博物馆品牌与衍生品品牌的拓展相得益彰。

二是实施分众化策略。市场经济是买方经济。地方博物馆在开发衍生品过程中,必须要对目标群体进行精细化分类,要充分考虑知识层次、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化需求。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故宫参展的文化衍生品包括金银器、高仿“大雅斋”瓷器、仿宫廷官窑瓷器、织绣、青铜器、书画、漆器、珐琅器、旅游产品等9大门类,共260余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既有适合文化市场需求、具有相当收藏价值的高仿真品,也有适合大众消费、价廉物美的博物馆纪念品,还有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高档礼品[6]。这种兼顾不同群体的开发理念更容易引来更多公众的追捧。

三是实施便民化策略。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销售固然离不开博物馆商店这个主阵地,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方便的购物条件是市场营销的一大原则。美国的博物馆在馆内一般都设有规模不等的纪念品销售部,有些博物馆的纪念品销售部甚至还专门辟有一个直接对外的出入口,以满足一些只想购买纪念品而不想参观展览的公众的需求。一些博物馆还在机场、大型购物商场开设有纪念品销售柜台或专营店,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在纽约的梅西百货商店、肯尼迪机场,以及法国卢浮宫、德国等地开设有多家纪念品商店。这些设于馆外的纪念品商店不仅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7]。这些做法无疑为我国地方博物馆做好文化衍生品的销售开辟了新的思路。

总之,在公益至上原则的基础上,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是地方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在不断吸收国内外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坚持整体规划、创意优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不断提高地方博物馆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地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将会步入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

[1]刘亚力、邓琳、王晓然:《博物馆:城市价值新坐标, 撬动旅游经济》,《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5月18日第2版。

[2][3][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处:《“博物馆文化产品”研讨会综述》,《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6日第6版。

[5]何来香、黄韵瑾: 《台湾故宫博物院正馆再启行销策略》,《故宫文物月刊》第292期,2007年7月,第111页。

[6]车晓蕙、王传真:《260余种故宫文化衍生品将亮相文博会》,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GB/41387/5743136.html)。

[7]张颖岚:《美国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与文化产业》,中国文物信息网

浅谈博物馆与地方文化景观 篇3

9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应当展现的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的交流过程。因此,博物馆应该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象化表现。博物馆围绕着“物”,其基本职能就是“教育、研究、收藏”,而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教育机构的是它有着自己的广博性,从宏观到微观,宇宙到尘埃,这都是博物馆中展示的效能。而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根据其地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也正是差异性使得博物馆事业的推动和进展有了更大的空间。而论其广博性,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地域差异融入其中,使得当地的民俗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承。

文化景观一词兴盛于20世纪,1925年,CO·索尔在其作品《景观的形态》中指出自然景观应该实际的观察地理景色,并且地面的景观如建筑、田地、服饰等一系列文化影响而成的都应该成为参考依据。他提出: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具有构成其整体的物质基础,如地球构造学基础、气候基础,利用形态学可以得出自然景观形态学的图解表达,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自然景观相似,同样可以建立图表来解释和表达人文景观。

而对于博物馆而言,文化景观与展品的同步性也应当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物”的区域性质不同其带来的影响力也有着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收藏品由于产地的不同也会带有当地文化风格的气质。以青瓷为例,同时期的南北青瓷窑口,从风格上就有着天壤之别。这是由于地方的气候、人文甚至土壤引起的,是诸多文化因素相辅相成。如北边的耀州窑青瓷装饰映刻花,结构严谨而流畅,纹满内外,大气非凡,刀刀见泥,正同北方人的豪爽大气相互印证。而南边的越州窑青瓷,细腻谨慎,刻画深入而传神,虽不如五代时期的鼎盛但是北宋时期,越窑,就好像是一位江南地方待嫁的小姐,小心翼翼又满腹期待的一针一线的绣着嫁衣,委婉而优雅。没有那种刚性的清晰却又十分清楚的表达这自己的情感。

由一点而窥全,展览物品也有我们人一样的故土情结,他们也有各自地域而成的气质。因而博物馆,作为收藏保存它们的机构就应该将文化景观作为展览因素考虑进去,不仅提高了展览素质,还使物更加的融入环境,带给观众以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关系及表现方式发展趋势

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中游地带开始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光冉冉,无数代的传承,古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地域的扩张、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直至今日,仍能看到祖先们用汗水而浇筑成的景观,这些不单纯通过物品反映的形态依然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作为博物馆,我们现下更应该做的也是保护和研究。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此类的事物我们的保护已经不能单纯的仅做收藏,而是思考如何让他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更应该担负起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如今,多少这样的景观已经消失不见。试想看看未来,那些凝聚着先民智慧的事物随着我们的记忆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我们只知道古时曾经有这样的事物,而不明白古人创造的智慧和它存在的意义。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在破坏。

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应该是相辅相依的,谁也离不开谁。而在这之中,物品的收藏应该是起到媒介的作用,是通过媒介让我们了解文化景观。而不是单一的仅仅对器物类型、工艺等进行研究。博物馆也应该做为一个传播者,传达历史的声音,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去了解、去传承历史,感受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这将是文化傲骨的延续。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应当是凝聚思想而不是放逐思想,一个民族千年的智慧不应被埋没,而是应该挖掘出来予以传承,成为更好的,能服务于民众的,这才是收藏,才是保护。

三、推进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其博物馆越是密集,而如此之多的博物馆在同一座城市竟是如此的不相同,这就引入了地区特色。以杭州为例,中国丝绸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诸多融合了当地文化、历史景观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在这座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城市里,博物馆做为历史的传播者,向民众诉说着这些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人文景观故事。如何更好利用人文景观,发展和建设地方博物馆,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博物馆布局

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的主要窗口。基于这些性质和功能,发展博物馆事业应首先做到,除主城区之外,其他地域较广且自身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历史文化特质较为显著的县、市也建有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建设地方博物馆还可促进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为当地民众就近参观博物馆、参加与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生活、享受有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这其实也是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人口密集、空间狭小之地需要新建博物馆,可考虑充分利用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可利用这些废旧厂房和古建筑建设博物馆亦是一种有益尝试,可兼收保护古建筑、传承历史文化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功效。

再次,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文化区域可多建行业博物馆。在这些地区建设相应的专业博物馆,不仅本身是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补充,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起到更好地宣传、展示和推介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此类博物馆正是当地所有企业或所有居民的公共产品,不可或缺。至于部分企业或收藏爱好者建立民间私人博物馆,则更应鼓励,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为他们积极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提高博物馆陈列布展水平

博物馆能否吸引人,是否有人气,既取决于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价值,也与博物馆的布展陈列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博物馆特色既定,藏品数量和价值因为珍品少、价格高、征集难而无法达到展品丰富的目标的情况下,博物馆更需要通过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以吸引观众。为了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具体如下:1.制作复(仿)制品,使观众听觉视觉触觉多官并用。人们对于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往往容易产生伸手触摸、进一步探知的欲求,而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越是对外界事物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其获得的印象更深刻,故应尽量以裸展形式陈列展出博物馆的各类藏品,即不配备玻璃罩等封闭防护设备;而对于那些珍贵且易受人力、风化、灰尘、潮湿等外界因素而损坏变形的原藏品,则应通过制作复(仿)制品以替代之。2.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可以自主选择。许多博物馆配有专门的解说员,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参观者对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但实际也可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因为使用电子导览设备,走进任何一个展厅,走到任何一件展品面前,便能收听到与之相关的解说,如此既减少对解说员的需求,节省博物馆人力资本,又可使参观者根据其兴趣、时间自主选择和安排参观活动,而不必如常见的那样,只能尾随解说员,听其逐一讲解。值得说明的是,在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大型博物馆,解说员是不可替代的,实践证明,许多知识丰富、反应灵敏、语言动人的优秀解说员使参观者在博物馆收获颇多,使人们对博物馆印象尤深。类似的举措改进和技术引进还有许多。总之,博物馆必须因应时代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让人参观更便捷、使人收获更多的目标,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

(三)健全博物馆运营机制

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博物馆建立健全其科学的运营机制。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较广,此处仅举数端。其一,将博物馆积极纳入社会复合主体构架。博物馆借助社会复合主体这一平台,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传播以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获得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二,提供衍生服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丰富的藏品和以专家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无形资产。博物馆完全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展各类更具个性化也更具社会效益的衍生服务。例如,可以出版建立在对博物馆丰富藏品全面统计、科学整理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著作;可以组织专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有关知识讲座,以及为公众提供免费文物鉴定等服务,央视“鉴宝”、“国宝档案”“地方寻宝”等节目的热播,也事实上表明了博物馆在拓展陈列展示之外的功能,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其三,加强各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博物馆的藏品固然是有限的,即便加大征集力度,短时内也难有大的改观,但是如果加强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多多引进各类展览,则可以变少为多,变有限为无限,变审美疲劳为兴趣不减。如今,一些省级博物馆常在国内外开展巡展活动,将其诸多主题展览送往地方博物馆进行展览,以方便当地民众参观。此类举措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水平和社会效益。

(四)发展博物馆旅游

随着文化游日渐走俏,作为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之一的博物馆旅游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发展博物馆旅游,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博物馆旅游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为发展博物馆旅游进而繁荣博物馆事业提供保障。二是利用地方报纸、公交电视、路边大型多媒体视频等载体和渠道,刊登各类博物馆有关信息,包括博物馆的名称、地址、电话、公交路线、特色展出时间等,并对某些信息及时更新。三是鼓励扶持各大旅行社推出与博物馆相关的“一线多游”线路,各博物馆尤其是特色博物馆积极开发品质有保证、特色很鲜明、文化气息浓的文创产品,供游客自主选购,满足游客普遍具有的到旅游目的地购买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群体偏好。

(五)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鉴于许多中小学生尤其是城里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偏少、接触自然不够、了解历史文化不多的现状,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事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是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固然有赖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彻底改变,但在微观层面,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博物馆也有其努力的空间和改进的地方。第一,继续举办“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普遍化和经常化;第二,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某些空间和某些环节充分考虑青少年的需求特点,包括桌凳高度、安全防护设施等;第三,将校外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积极打造教育资源+博物馆资源的教育新模式。

四、结论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立于世界之上却从未跌落,这正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质性,而千百年来古人凝聚智慧形成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景观更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不论古今,先人的脚步总会是我们行进的方向,而指引我们的路标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那些迷人的风景正是未来我们后辈所缅怀和仰望的丰碑。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4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 必然产生了诸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语言形态, 所以方言也被认为是人类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近几年,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 各地的方言似有“滑坡”的趋向。而这一现象,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于是, 围绕着“方言”产生了许多的话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 就成为了其中一个受到热议的话题。福建是一个方言种类较为丰富的地区, 如何立足于本省现有的条件和资源, 再充分挖掘博物馆系统的特点和优势, 对福建地区的方言加以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做出一些贡献, 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1 地方博物馆投入地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必要性

1.1 地方博物馆参与地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责无旁贷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印象中, 博物馆似乎只是是对文物的考古发现、研究、修护和展示的机构。笔者认为, 博物馆的工作对象除了可视的人类文化遗产, 还包括非可视的人类文化遗产。地区方言, 作为某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产生、发展、成熟、完备的一种语言形态, 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鉴于此, 地方博物馆应该也必须参与到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去。

1.2 地方博物馆参与地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优势

由于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和专业权威性, 使其在社会科学和文化现象等的研究和发展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硬件和软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就能够为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产生积极的助力。利用地方博物馆这一优良平台, 能使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最大限度地规避一些在开展工作过程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技术性失误和不可逆性的损耗, 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更趋完美。

2 地方博物馆参与地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实施措施

2.1 搜集、研究、整合、编撰地区方言的相关文字 (图片) 资料

首先, 作为地区博物馆, 可以对地区方言的起源、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梳理。福建地区的方言主要分为闽语和客家话两种方言, 其中以闽语的影响最大。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级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 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 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 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如此丰富的方言种类, 它们各自的发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必定是各具脉络, 自成一家的;然而由于地理、历史变革和人员迁徙等因素, 它们之间又是否存在着一些未所知的交集, 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进行研究和考证的重要线索和相关素材、论题。笔者以为, 参与这项工作就可以拓展出一个较为广阔的、新鲜的研究领域。这对于促进我们对福建地区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方面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入研究是大有脾益的。

其次, 把这么丰富的方言进行科学、系统、有序的整合与梳理, 除了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之外, 也对普通大众, 尤其是生在、长在福建地区的老百姓来说, 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所进行的相关资料的布展项目了解到自己的方言的来龙去脉, 这无疑是一种有着很高社会效益的举措。人总是有一种寻根情愫, 除了要了解自己故乡的山水地貌, 风土人情, 属于自己的这份乡音乡语, 一定也想有更多、更深的认知。如果能通过一个翔实具体、通俗易懂的展览, 来做一个深入浅出的推广普及, 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普通民众在这方面的认识欲求和文化生活所需。

再次, 面临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福建地区的各种方言是否正在悄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地区方言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变化究竟有多大, 是否会间接或直接对某种具体方言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影响有多深。对于这样的疑惑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为了解决这些疑惑而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取证, 都为我们反思地区方言的发展前景、可持续性和研究地区方言的未来变化趋势和走向, 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数据和重要参考。把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也以布展的形式呈现方言的生态, 也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深思和自省。

2.2 建立系统的地区方言声音资料库

正如同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 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如果有一天一个物种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那么也就宣告了一个基因库的彻底消亡。地区方言也有与之相似的特性, 如果我们不对它们采取一些有效的补救措施, 那么, 或许终有一日当人们想听到那些亲切、充满温度的故乡方言时却成为了一种奢望, 更是一段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见证的毁灭。

当下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这项工作而言, 采取数字录音技术来保留丰富的地区方言语音, 并整理成一套系统的地区方言声音资料库, 无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利用成熟的数字录音技术, 对福建地区如此丰富的方言进行逐一地录制, 从字、词、句到句群、语段、篇章, 如果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堪称为浩大的工程, 既繁杂, 又琐碎。技术工作人员的前期筹备, 录音对象的严格筛选, 后期的校对、与普通话乃至常用外语的翻译对照, 这些流程都必须事无巨细,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和操作, 对于参与此项工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不但是一种挑战, 而且是一种高度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一旦建立了地区方言声音资料库, 可以发挥出以下优势:

第一, 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将每一种地区方言的发音、声调、语气以较为标准的面貌呈现给前来参观的普通大众, 使之一目了然, 更可一“耳”了然。这将是一项很不错的, 可能颇受欢迎与认可的博物馆展览项目。

第二, 对于之前所提及的地区方言的产生、演变的过程的研究, 考证它们的交集之处;又或者在比较、辨析邻近地区的方言语音现象和用语习惯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等课题研究中, 可以提供与之相关的在语音方面的直观、直接的材料支持。

第三, 这个套系统的地区方言声音资料库, 可以成为一本有声的方言教科书。对于有兴趣学习某种地区方言的人们和有特定需要学习地区言的人群来说, 通过这种资源, 就可以为他们学习方言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帮助且有实效性的学习辅助工具。

2.3 重视挖掘民间传统曲艺、童谣、俚语等丰富地区方言资源

一个地区的方言除了大量活跃于日常生活的交流用语上, 还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传统曲艺、童谣和俚语等形式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和一些非正式的语言之中。对于这些具有较为广泛群众基础, 喜闻乐见的语言资源, 地方博物馆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 民间传统曲艺

许多地区都拥有属于当地的、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戏。一些大家所熟知的地方戏, 如:北京的京剧, 陕西的秦腔, 河南的豫剧, 江浙泸的越剧, 安徽的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都让人们能够将之与其所在地区产生直接的关联, 更重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当地的方言有了初步的感知。在福建地区其实也是如此, 如在福州地区有闽剧, 莆田地区有莆仙戏 (兴化戏) , 闽南厦漳泉地区有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等。这些戏曲艺术样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们历经了岁月磨砺和沧桑考验, 流传至今, 其中的原由不仅是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其无可取代的的当地方言作为载体, 无法想象只有曲, 而无戏文的戏曲样式会是什么样的。再如 (2) 在福州还有一些像评话、尺唱等曲艺形式, 也与地方戏曲一样, 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原汁原味的方言。通过整理剧本, 记录唱语念词, 可以从艺术的高度去提炼与之对应的当地方言的精髓和秘妙。

(2) 一些非正式的地方语言

与较为规范、典雅的传统曲艺相对应的便是流传在一个地区大街小巷, 老幼妇嬬皆知的非正式的语言, 如童谣、俚语等。如 (3) 福州童谣:真鸟仔, 啄菠菠 (菠菜) , 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爸奶 (爹娘) 教奴 (我) 唱, 是奴腹罗 (肚子) 通窿哥 (即聪明之意) 。再闽南话俚语“千金买厝, 万金买厝边。”、“旧例无灭, 新例无设。”“赚钱有数, 生命著顾。”这些非正式的地方语言虽然不登大雅之堂, 却以其通俗懂、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的形式而经久不衰。它们更与当地方言一脉相承, 且“飞”入万千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方言表现形式需要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当地老百姓的身边, 去发现, 去搜集, 去整理, 而这也是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民间传统曲艺还是非正式的地方语言, 它们都大大丰富和充实着地区方言的外延和内涵, 通过地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跟进和捕捉, 才能为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锦上添花。

2.4“引”进来, “传”出去, 再“引”进来

博物馆会根据时效性、地域性以及近期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主题展览活动。这是为了能够吸引广大普通群众进入博物馆浏览参观, 丰富见闻, 拓宽视野, 以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职责, 发挥博物馆的功能。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 娱乐方式的愈加多元化, 人们或许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走进博物馆的机会可能变得往常少了一些。但是,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 并主动将一些展览活动送到广大民众当中, 也许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想让普通民众来关注和认识地区方言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所形成的成果,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活动模式。遴选部分浅显、生动、具象的成果, 进行设计, 形成一些精巧的小型展览, 将它们送到普通民众的身边。如博物馆可以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将这些小型展览送到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居民社区、广场公园等可接受性较强的单位或公共场所, 把从地区方言所富有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之中撷取的一个精彩片段展现在公众面前, 让他们可以对自己的每日口中所说的语言有所了解, 激发普通民众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这样就能做到可吸引部分有更感兴趣的民众继而走进博物馆中, 参观内容更为多姿多彩的地区方言主题展览。在博物馆中, 有了声光电的当代技术手段、图文并茂的展出演示, 深入浅出的现场解说, 便可以让参观者对地区方言有更多的感性印象和更深的理性认知, 或许有参观者由此萌生主动关注和投入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的积极想法。如此一来, 地方博物馆为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就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功能。

3 高度重视, 开创新型地区方言博物馆新模式

以上所述, 笔者皆是建立在地方博物馆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来说的, 必须承认的是以上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完全地放开手脚, 倾其所有力量或是主要精力到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中去。其实, 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这项工作, 是一个规模巨大、耗费心力, 却又意义深远的社会性工程、文化性工程。因此, 如果条件许可的话, 可以尝试着自下而上地建立一个从县级、地市级、省级的方言博物馆体系, 如此就能真正地使工作落实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精确性、系统性等原则, 真正地让地区方言这一极其珍贵, 堪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历史文化见证的“活化石”, 能够在当今这个发展一日千里, 充满勃勃生机的华夏大地上, 再次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再度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2]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5

一、地方性博物馆要非常重视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当前社会精神生活消费的比重正在上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同时人们对博物馆举办各类型展览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展览办出更高的水平?更有吸引力?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职业不同参观目的的观众所接受?对各类观众都能起到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位博物馆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地方性博物馆要与其他各馆在科研与业务上有紧密联系,所有课题设施设置和工作对象都与本馆业务内容有关,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或文物考古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重点特色和优势。要想使展览办好收到大众所喜爱和欢迎应,该多像社会其他各馆互相交流借鉴与合作,又有所区别,不要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应取长补短,把适合自己的请进来,再把有别于各馆的推出去,这样才能使地方性博物馆有所发展与提高。

二、博物馆举办展览应有精品意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共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在于加强博物馆精品意识。不能只满足于推出多少陈列展览,更重要的是陈列展览的质量如何?质量才是决定陈列展览价值高低的尺度,才是赢得社会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博物馆推出的高质量的精品制作还不多,这是和博物馆的精品意识不强有关的。我们必须加强博物馆对精品意识的认识。(一)没有精品就不能更好的贯彻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思想文化宣传教育的真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观众推出的展览,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应该是精品制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思想文化阵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博物馆要出精品,首先要提高陈列展览的思想品味。(二)没有精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当今社会文化消费的投入有很大的选择性近几年来公众文化消费的品味逐渐提高,这给我们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博物馆能否对观众具有持久的吸引力?陈列展览在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上也是需要竞争的粗制滥造的展览会被观众拒绝,只有走精品道路才能赢得观众。博物馆本身就是从传统的艺术殿堂、科学殿堂走过来的。博物馆就是精品荟萃之处。博物馆推出的陈列展览就应该是精品制作,才能和博物馆的性质相吻合(三)精品需要精心营造。博物馆没有精品文物是不会有精品展览的。选择的展品不要求全是“镇馆之宝”但应该有相当水准和相当数量的精品。要精心设计好的展品要与尽可能完美的陈列展览形式相统一。从场地、展柜、灯光、美工到辅助陈列,调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的揭示出展品的内涵,并给人以美的感官。一个好的展览办成之后要保持其精品的品味必须精心管理,精心养护,使陈列展览一直处于最佳的保护、保养之中。一流的陈列要匹配一流的服务要文明礼貌,热情友好,使观众一进入博物馆就能沐浴到精品文化的氛围。使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样博物馆的品位和素质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地方性博物馆要加强本馆的设施建设,立足于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原则

以人为核心,从博物馆的建设设计,道设施设备安排,从陈列展览的策划开发,到宽展性文化活动,从前台接待的标准化服务,到展厅中启发式的讲解和教学,不一而足,博物馆使老少皆宜,到满足靠轮椅参观的残疾观众的需要而将展品摆放的最佳高度,和供参观者休息用的椅、凳的挑选和摆放的最适位置,和展厅的角落合理利用,到花盆和花的挑选与摆放都要做好认真的设计与思考,使各类型的观众更感方便,与展览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地方性博物馆要举办充分适于当地大众的文化需求的展览。

由于地方性博物馆所处区域人们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平,所以要重视展览的科学性、逻辑性、强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又要重视审美与娱乐功能,艺术感染力,可欣赏性和可接受性,使主题内容更加靠近生活,靠近社会与公众,随时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公众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公众的想法,收集详实的反馈信息,并对这些公众的愿望、需求和建设进行认真的研究,使表现手段日益多样化、新颖化、个性化和生动化。在提高了展览的水平的同时也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所乐于接受。比较好的体现当今大众文化消费以娱乐、休闲、体验为主要动机的潮流与时尚。

五、地方性博物馆要很好的抓住特色这一优势

地方性博物馆具备有别于其他馆的特色,就意味着它在观众服务市场上具有了比较优势,才有可能为其观众提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个性化服务,这也是其长期占有观众市场的先决条件。一个博物馆能否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与环境有关,但更多的取决于它是否拥有可利用的特殊资源。还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密切相关,使地方性博物馆走上市场化、本地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轨道。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6

地方主题性博物馆是一个地方与族群的共同记忆, 从符号学的视角看来, 博物馆内的一件件藏品象征着一个地区特征的“标识”, 而“藏品体系”则代表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和隐喻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 现代博物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收藏、展示、研究与教育功能, 它被吸纳进地方文化的立体传播系统, 并且迫切需要与地方媒体强强联合, 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 它也急待融入文化产业体系, 与相关行业共同提炼标识性的城市品牌与城市人文精神。因此, 在全球化与大众传播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博物馆功能至少从以下方面得以扩展:

一、地方文化朝圣地

博物馆文化是“物”的文化, 物与人无法交流, 虚拟的历史与人无法交流, 只有将两者进行转化, 才能与人交流。这一转化, 并非能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藏品展示就能完成。同时, 中国博物馆自2008年陆续向观众免费开放以来, 它在传播地方文化的功能上被空前的放大, 当与广袤的大众相结合时, 博物馆展览藏品须经过两次编码转化才能抵达大众:物转化为文化信息, 文化转化为生活方式。韩国博物馆设计师李遇权在其《博物馆·美术馆设计》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应被看作是一个体验生活、历史及文化的地方。”香港作家也斯在《博物馆的长夜》一文中记述了在德国参加柏林举办的“博物馆的长夜”这一活动的见闻:“普格蒙神殿的石阶和前面的广场上, 密密麻麻坐满了人……一年一度的“博物馆的长夜”, 柏林几十个博物馆在同一个周末晚上开放, 准备了音乐、舞蹈、演讲、木偶戏、民族节庆的仪式、爵士乐、酒吧、小吃, 有小巴接送, 让观众从一所博物馆到另一所, 一直过了午夜……”如此鲜活的场景, 将古典的、时尚的、世俗的种种多元、多层次的文化以及消费有机融合, 观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博物馆与欢乐“连”在了一起, 一改博物馆在英文的语义中代表的静止不动、无聊、没有精神之义。代表地方文化的博物馆正是处于这种复杂的语境之下。文物的“在场”和历史的“不在场”, 在展现历史和处于当代这样的混合情境之中, 博物馆承担着地方文化朝圣地的功能。当地方文化精髓, 如川剧昆曲、龙舟竞渡、骑马射箭渐渐浓缩为区分西方与东方的象征符, 或置于赤裸裸的商业用途, 而非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时, 地方“巫术与仪式”的神秘感荡然无存, 人们种族的归属感自然被无限削弱。然而, 远离商业尘嚣的博物馆让众人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找到了某种“通神”的渠道, 在这里默读与拜谒、洗礼与深思, 通过“物”寻求曾经逝去的生活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 这样的寻觅来自于生命本源的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一种朝圣。

二、整合传播时代电视人文节目资源站

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众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 是由文化工业塑造和支撑起来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取向的商业文化。因此, 传统经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难做到行动上的“复兴”, 而只能做到观念上的“复兴”。然而, 地方历史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合谋则是整合地方资源的有效手段。央视的《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走遍中国》、《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鉴宝》、《寻宝》等栏目都做着积极的探索。这些节目混合着娱乐元素, 展示着地方文化的广博多彩、考古发掘现场的探秘、收藏文化民间的悄然兴起、艺术拍卖的投资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博物馆展示、传播的功能在大众媒介上得到了延伸, 而文物资源的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得以更大范围的挖掘和展示。有这样的观念意识, 我们就得充分重视, 博物馆每策划一次展览, 通过大众传媒的演绎, 就可以从一次“媒介景观”, 转化为“文化盛宴”。2009年5月至8月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展览从全国范围内遴选260余件 (套) 楚文物精品, 分四个部分——“尚武修文”、“尊礼崇乐”、“蕴美求奇”、“好巫祈福”全面展示楚国的政治、军事历史、礼乐文明、艺术成就、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在展出前,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部分展品走进了湖南卫视知名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的录播现场。这本是一次“媒介事件”, 却被湖南卫视精心制作与提炼, 成为一次“文化盛宴”。

三、城市文化品牌及文化产业策源地

多年以来, 博物馆一直被局限的认为是展示文物主要机构, 而忽视了其所展陈的文物艺术品代表着一个地区独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属性。在市场化浪潮下不断推进的“城市品牌运动”让人们更深层次的去思考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地理、人文、规划、景观、精神与人格。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地方性的博物馆里寻找和提炼, 因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博物馆衍生功能的开发及利用。在1993年夏天在芝加哥举行了一项“行动中的文化”项目, 由国家艺术基金提供资助, 将艺术带到了城市的街道和居民中, 一名艺术家在自己所在的西城拉丁区组织了一个“街头录像”项目并以此提出青年帮派的问题。艺术家帮助孩子们制作他们自己的录像纪录片, 然后将居民组织起来, 发挥每一个家庭的力量, 在一块空地上创作了装置艺术《街区派对》。这一作品将许多显示器联接为一个令人惊奇的、有些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式组合作品。这种公共艺术项目参与到了城市个各个方面, 将在博物馆展示的艺术品创造放置进城市与生活, 这不仅是城市鲜明的个性体现, 更为我们创造性的找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契合点提出策略。09年热映的《博物馆奇妙夜2》, 取景于世界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院,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保管着一亿多件艺术珍品和珍贵的标本。主人翁在历史的虚拟背景和超现实的时空中历险, 赚取着观众的钞票和对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奇思妙想。每一座博物馆都有各自的地方故事、每一件藏品背后更是凝结着历史的悬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此取材, 将历史故事的解构, 再艺术化的重构, 制作成装置、行为艺术、公共艺术, 影视作品、3G动漫、打造城市标识系统、城市故事主题公园等, 不仅是一个城市个性化的彰显, 更是通过博物馆功能的衍生,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 打造联动文化产业链的创新举措。

以上三方面, 并非说现代地方主题性博物馆要削弱其“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的传统功能, 而是呼吁一种强强联合手段, 整合大众传媒、创意产业等地方文化资源, 形成立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并让观众真正参与其中, 成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 将共享的文化变成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寻找文化的契合点》参见:http://w w w.bjww.gov.cn/2004/12-7/3718.html

[2].《寻找文化的契合点》参见:http://www.bjww.gov.cn/2004/12-7/3718.html

[3].“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顶级国宝亮相《天天向上》参见:

[4].Cynthia Freeland著, 黄继谦译, 《西方艺术新论》, 译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1].[英]迈克-费瑟斯通著, 杨渝东译, 《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2].Cynthia Freeland著, 黄继谦译, 《西方艺术新论》, 译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 篇7

一、大形势下迁安博物馆发展现状

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兴办的博物馆、图书馆等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机制。”更加鼓励了众多博物馆、纪念馆提升陈展理念向公众敞开大门。

迁安博物馆1993年最初成立时, 只有古象展厅、历史展厅和临时展厅, 伴随着市域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加深, 为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005年开始在钢城大街东段兴建新的馆舍, 并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新的馆舍摒弃了老馆展线短、陈展内容单一、陈展方式老旧、陈展手法枯燥乏味的缺点。开放伊始, 博物馆成为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必来之地, 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参观博物馆热的潮流。经过几年的运营维护, 馆藏实物有限、经费不足、展线杂乱、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频现。为了提升新鲜度, 偶尔引进或是自办些临时展览, 效果甚微。种种状况导致正常陈展受到影响, 宏伟壮观的外观与门庭冷落的接待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重现迁博昔日的风采, 博得观众的青睐, 为此, 我们特意制作参观意见簿, 广泛征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和整理, 意见大部分集中展陈路线复杂、展陈方式老化、展陈内容单一和缺乏人性化设计等方面, 可见当时的陈展主题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了, 迁安博物馆的发展之路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扩展提升, 谋求长远发展

为了不断完善博物馆宣传教育、保护和收藏文物等功能, 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我馆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政策, 吸收其他馆的优秀经验, 延长展线, 摈弃原有落后的陈展理念。在迁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2012年我馆聘请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进行重新设计, 对博物馆的一层至三层所有展厅进行提升改造, 扩展后的博物馆拥有序厅、古象化石展厅、历史文物一厅、历史文物二厅、民俗风情展厅、历史人物展厅、轩辕黄帝展厅、临时展厅和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展厅, 展出文物达千件, 展陈面积达4952㎡。

1. 完善历史发展主线, 彰显迁安文化底蕴

作为一所综合类县级博物馆, 是政府对外宣传、展示地方文明的窗口, 同时也是迁安传统文化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里的藏品更是迁安人民自有人类活动开始的智慧结晶。为了更好地整合陈展资源, 满足观众常看常新的要求, 着力打造一个拥有完美展线、丰富藏品、高端展示方式的博物馆, 让观众更直观地感知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展线方面, 一层将原文物厅改为历史文物一厅, 原革命厅改为历史文物二厅, 展出文物有上自四万年前的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和骨锥, 下至清末民国时期的精美瓷器, 种类涉及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金银饰、牙角饰等多方面;二层文化艺术厅、建设成就厅和临时展厅合并为历史人物厅和临时展厅, 历史人物厅用于展示迁安自古至今有突出贡献并能启迪后人的杰出人物, 临时展厅用于充实基本陈列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中央的市域沙盘改为轩辕黄帝厅, 展示迁安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地名、河流、星宿等;三层放映厅运用高科技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现迁安浓郁的地方文化;放映厅旁边的展厅改为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综合展厅。改展后的参观路线自然顺畅, 有效地解决了参观时走回头路的问题。例如一层的参观顺序为序厅→古象化石展厅→历史人物一厅→历史人物二厅→民俗风情展厅, 避免了因门出多个、展线杂乱、分散观众注意力而影响参观情绪。以历史文物一厅为例, 参观顺序有主有次, 主线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年代顺序, 副线还动态展示精品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现场图片, 主次分明, 增强参观的立体感。

展品方面, 我们一方面整理库房现有的藏品, 分门别类, 按照年代顺序充实到展厅中, 根据每件文物的尺寸、形制量身定做展托, 展托大小不一、样式不同, 展出效果错落有致, 同时对于形制不规则的文物还特别注意到保障文物摆放的稳固性;另一方面走访百姓、收藏家, 尽最大能力征集展览所需要的文物。在充实历史人物厅的展品时, 我们亲自走访我市的文化名人贾宗武同志, 贾老学富五车, 年近七旬, 听闻我们是来寻访马学赐的生平而来, 主动将自己收藏的多篇清末时期八股文捐献给我馆。至今这些八股文也是展厅中的一大亮点, 常常吸引文人墨客驻足参观。

此次改展历史文物厅的基本陈列, 主要是用文物说话, 形成了以文物为主角的陈列展览方式。同时, 考虑到馆藏文物的局限性, 无法用文物全面地展现迁安的悠久文明, 展厅陈列采取了突出重点和馆藏优势的策略, 通过竹简展示迁安的历史变迁;通过模拟场景展示唐山地区最早人类文明代表——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通过孤竹国模拟场景彰显迁安为商朝的一个方国;而且迁安还是是冀东地区较早建立的县——1167始设迁安县。这些多角度、全方位的陈展思路都体现了迁安博大精深的历史脉络。

2. 科学定位, 突出迁安文化特色, 挖掘黄帝古都文化

一个博物馆区别于另一个博物馆的标志, 不仅在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样式, 更重要的还在于博物馆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能否凸显本土特色。迁安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也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国内仅有的第三枚骨针和骨锥。境内有安新庄、八里塔、白莽山、杨家坡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其中安新庄遗址出土的天鼋和玉斧经专家证实都与黄帝有关。天鼋是黄帝部落的标志, 玉斧是黄帝权力地位的象征, 这都为“黄帝古都在迁安”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另外安新庄遗址、杨各庄镇的三角村一带、大五里一带三处遗址, 可能是黄帝的重要居住地。这些都为挖掘迁安特色文化奠定了基础。我馆汇众智, 集众力, 新增加的轩辕黄帝展厅富有地方特色与代表性, 已经成为外来游客参观的一个独特环节。

3. 搜集历史文化名人, 传承迁安精神

如何才能真正建成能够教育人、鼓舞人的博物馆, 一直是迁安博物馆此次改展的核心议题, 所以开辟一个历史人物展厅的想法就应运而生。为使历史人物展厅筹备的更加科学稳妥, 特邀迁安老一辈文化人参与历史人物的甄选工作, 并先后召开5次论证会, 广泛听取专家、局领导班子和馆内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从《迁安县志》中甄选迁安自古至今有突出贡献或突出业迹的, 他们的感人故事能够教育子孙后代的41位时代名人。有仁义之士的典范伯夷、叔齐, 他们的事迹启迪后人为人处事要有仁义礼让的精神;有廉政之风的代表李金、高占魁, 时值当下廉政之风吹遍中华大地, 这无疑是为官者崇廉、尚廉最好的教育素材;另外还有忠勇义士、艺术人物、和抗战英雄等, 这些人物事迹成为我们追思怀古, 感召当今的正能量。前来参观的观众不乏这些展出历史人物的后人, 他们参观时的自豪感可以源源不断地给其他观众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继续传承新时代的“厚德、自强、开放、创新”迁安精神。

4. 摒弃重复繁冗的展陈内容, 创新精简展览方式

我馆要提升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必须打破传统老旧的陈展方式, 发挥自身独有的文物资源, 强化博物馆的社会与宣传教育职能。既要减少财政投入, 又要最大地利用原有设备, 整合现有展览资源, 使全馆布局规整, 展线顺畅, 科学定位展览理念, 使改展后的博物馆与社区公众密切联系, 服务城市, 从生活中来, 到社区中去。

陈展提升过程中根据陈列内容和建筑空间的特点, 突出陈列主题, 力求布局合理, 疏密有致。大到展厅中的篇章文字, 小到每一件文物的英文翻译, 都是经过工作人员字斟句酌, 加班加点推敲校对完成的, 内容表达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不繁冗, 不拖沓。

陈展方式以高质量、高水平、简约大气为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元素, 大胆表现, 做到“新”“奇”“特”, 体现原创性和独特性。例如民俗风情展厅的“阮妈对话”环节, 在原来展示“冀东三支花”之一的评剧舞台展区, 创新设计, 大胆地运用高科技手段, 观众可以亲身感受跨时空的穿越体验, 直面回答阮妈提出的有关评剧的各种问题, 陈展方式新颖, 互动感极强。改展后的陈展不光是要给观众对某个展区有一个先声夺人的印象, 更是考虑到主次转换, 主线引导的作用, 从而使全馆的参观主线不脱节, 更顺畅, 达成一气呵成的效果, 打造有深厚文化底蕴, 前景美好的迁安形象。

5. 扩大临时展陈面积, 提升自我更新空间

此次扩展提升临时展厅同样很重要。将临时展厅面积扩大, 改进原展厅的电源线路, 为以后举办各种类型的临时展览做好准备工作。自改展以来, 博物馆举办了《钢城清风—迎国庆62周年廉政书画展》《不朽的丰碑——纪念周恩来诞辰115周年张青山收藏图片展》《祖国风光美好迁安》《长城摄影展》《气象科普知识展》《翰墨中国·古韵迁安静馨斋藏中国著名收藏家名家书画展》《圆明园盛景复原图巡回展》等多次临时展览, 这些展览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增进了人们对迁安历史的了解, 也增进了人们对艺术的享受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临时展览的举办, 既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服务了大众, 又扩大地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把握好发展之路, 仰望美好前景

迁安博物馆自1993年成立以来, 在全国博物馆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中兢兢业业地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已然成为迁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先后荣获“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唐山市国防教育基地”“市级文明示范窗口”等荣誉称号。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集成才能更好创新。”博物馆作为弘扬先进文化、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文化阵地, 不仅要在学习贯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 而且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舞人、教育人。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坚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夯实党的政治基础, 就是要用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把党的路线坚持贯彻下去。今后, 我馆继续立足“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发展纲要, 努力畅想“十三五”规划, 承前启后, 求真务实、奋发有为, 充分发扬“自强”“开放”“创新”“拼搏”的新迁安精神。努力发挥本土文化的资源优势, 不断强化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宣传教育职能, 继承和发展迁安文明, 弘扬和繁荣迁安文化, 继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迁安博物馆要提升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必须打破传统老旧的陈展方式, 重新定位展览理念, 发挥自身独有的文物资源优势。根据陈列内容和建筑空间的特点, 突出陈列主题, 力求布局合理, 疏密有致, 强化博物馆的社会与宣传教育职能。着力打造一个拥有完美展线、丰富藏品、高端展示方式的博物馆, 让观众更直观地感知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上一篇:能量积聚下一篇:会计信息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