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2024-10-25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精选12篇)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1

我国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实践运用较少, 作为实施美术新课程的重要环节,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 弥补了国家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

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生活资源、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而地方传统美术文化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本土民间风俗习惯,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缩短了课程与本地区学生的距离, 为校本课程建设和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既是对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保护, 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原本化开发和利用。

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美术教师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多年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一些教师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 没有走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一狭窄天地, 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有了较大的弹性, 学校和教师可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 使得更多的地方美术资源进入教学系统成为可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推动和管理, 在开发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 开发力度不够, 忽视了校外传统美术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 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效性及教育价值不够高;综合性不足, 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

2.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地方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文化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 因办学条件与行政重视程度不够, 也存在城乡差别、校际之间的差别。美术作为地方性文化的主要继承载方式, 是地方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国家教材虽然也编入了一些地方美术内容, 却是作为通用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出现的, 容量非常有限。由于教材缺乏多种版本供不同地区学生的多种选择,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往往因为不同地区间师生经验的差异、获得实物资料的难度不同和接触实际操作的条件不同, 教学效果差异较大, 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可以对现行通用教材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在“统筹于美术新课标的首要原则”后, 也必须“突出地方性原则”。然而, 有些乡土教材一味追随通用教材编写的内容体例, 这样发行乡土美术教材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无法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 从中失去的将是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本身。

3. 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忽视美术学科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的教育, 难以全面实现教育的价值。为此, 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 重视美术学科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培养学生“将美术理解为文化”的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教科书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整合课程资源, 贪大求全, 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甚至把美术学习的重点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的方向, 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地理、政治、文学或其他课程, 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由于忽视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 造成渲宾夺主, “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 “双基”却被削减弱化, 片面地强调“综合”而失去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这种多学科渗透下的美术课程就不是以美术为本的综合, 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丧失, 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美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策略

1. 教师要有多元的课程理念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学科专家对课程的开发只能做出普遍性的假设, 最终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内化以及建构价值都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 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还是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 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取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与认知的地方美术资源作为发掘对象, 结合当地及本校特点, 将独特的地域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基于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需求, 应贯彻“情境化”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一些环节的工作, 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生参与地方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本体研究, 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互动, 这是促进其理解并融入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其中“综合探索”体现了教育的综合趋势, 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为提高学生的“软”艺术素质, 实现多学科渗透这一重要的课程理念, 应越过固有的美术框架, 与其他艺术、科学、哲学等进行交流和对话, 特别是各门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地方传统美术具有本土人文学科特征, 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结合学校所在地域文化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 将地方传统资源引入课堂, 跨越美术原有的边界重新谋求组合, 是对现行通用教材之下的弹性空间的一种充实, 将给整个美术教育带来更多的自主权。当前, 导入地方乡土文化, 引导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是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这些资源既有中华主流文化的共性, 又保留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个性,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恰恰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彰显。

2. 开发并利用好教材, 诠释美术新课程教学内涵。

美术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 是可以超越、选择、变更和补充的,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 不是课程的全部。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利用国家教材, 是使用教材, 通过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综合提高美术素养。国家教材的编排是针对全国大多数学生的使用而编排的, 照顾的是全面。而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 关注学生自身特点,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地方特点“因地施教”, 才能为各地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个优质的桥梁。

在教材编写与选择上, 主张一标多本。地方教材选材要取舍得当, 开发的课程要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合教师专业水平的发挥。后现代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究竟哪些地域性资源具有开发价值, 必须经过教育哲学、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三层筛选, 把经筛选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提炼, 通过交叉整合, 将课程资源转化成美术课程。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课程资源, 使国家课程与地域性美术文化紧密联系, 增加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内容, 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这是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

3.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推进区域性美术教学整体发展。

地方乡土美术有着典型的原发性特征, 反映了本土独特而深沉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当代社会的高科技越多, 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 乡土美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 调节并补偿了人们现代生活引发的精神需求失衡。

开发利用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离不开现代教育为它提供的平台, 学校与社会必然互相依存。社会上虽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艺术课程资源, 而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课程资源。地方传统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范例或教育资源, 对地方传统艺术的合理开发, 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动态生成的过程。构建地域性美术课程体系, 有一个开发、整理与实施磨合的过程, 存在着转化的问题, 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实地考察与调研。访问民间艺人, 寻找当地的艺术品, 考察古建筑与民俗风情, 收集、归纳和整理原生态的传统美术资源。

(2) 资源状况的初步分析。分析乡土艺术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分析其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分析其它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

(3) 教育资源转化论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对照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对相关资源加以甄别与筛选, 确定重点, 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课程资源。

(4)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设计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综上所述, 构建一种开放的、能拓宽又能容纳的美术课程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传承本土艺术, 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与综合美术素养。地方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 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 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晓阳, 现当代艺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艺术教育, 2008 (2) .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2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将学习成本进行降低,有机结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等,将中职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完成。中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你将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我国教育改革近些年不断进行深化,逐渐趋向感性和理性。

1概述地方文化资源

美术驾驭在艺术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需要文化内涵,艺术教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以及社会行为,艺术文化教育包含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复合性整体。地方文化美术资源体现出地方相关的精神财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美术教育具备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对于现代化的美术教育特征比较符合,对于比较落后的地区,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些地区的美术文化资源主要由两个品种组成,分别是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公共文化传统媒介品类主要指的就是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等非教育类的教育结构,其中包含着各种美术文献资料等,还定期举办相关的美术活动,这些都是美术教育过程中丰富的资源。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指的就是在民间艺术当中的各种艺术资源,可以和民众之间产生心理互动感应,这也是民众的一种感情寄托。这些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是当今中职美术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方性资源课程资源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进步,给予了美术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同时也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我校所在地,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教师应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走上一条独特的的改革之路,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将以九江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地方性的美术资源。

一、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开发课程资源

本校所处的城市,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江西九江北面长江,南屏庐山,东临鄱阳湖,西望幕阜山,得尽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九,岸柳成荫;薄暮、轻烟漫笼,画舫涟漪,可谓优雅之至。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能仁寺、天花宫、浪井、锁江楼,抗洪广场等景点可发思古之幽情。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庐山。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区内,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山上景点无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常去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作品。如,李白留下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等。庐山还是一个拥有常住居民的风景名胜,山上的牯岭街是一处特别的人文风景。雨雾缭绕的山峰、充满诗意的峡谷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郊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当地民间传统风俗和民间艺术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的民间节日文化以不同的存在方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如:端午节做粽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春节贴对联,还有九江特产小吃(如彭泽的耙、修水的哨子)等等这些都是美术课很好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人物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来做一做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丰富,各地都有典型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

另外我们还可把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者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身边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民间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民间工艺是手艺,更是文化,通过它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不要以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艺术,是“粗俗”的艺术,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接受与学习。其实他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所蕴含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自身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它艺术种类所无法匹敌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来学习相关的民间艺术如:根雕、年画,剪纸,泥塑等,这些艺术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那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内举办相关的资料展,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讲座或者现场制作等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民间艺术的魅力及存在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还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尝试制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中。

三、结合当地商业场所,开发课程资源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喧嚣的交易产所怎么会有美术资源呢?事实上,正好相反,美术设计是不能离开生活的,设计在很大程序上也是在为销售服务的。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都市到处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各种电器、日用品、服装等都体现出设计师以人为本,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参观商场,可让学生与现代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在“设计工艺”领域的教学时,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他们对工艺设计的过程及评价标准有清楚、直观的了解。在美术教学操作中,我们可以出一个作品题目,比如说“民族服装设计”。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来欣赏,学会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可结合“美观、实用”两大原则进行讨论。在学生完成作品后,可放在班上集体分享。商场成为设计、工艺课的又一重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地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注意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当地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如何更好的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待专家、同行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4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 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 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 实践性不强, 甚至没有课外实践, 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 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 对艺术一窍不通, 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 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 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 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 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 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 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

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 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 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 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 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 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 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 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 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 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 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 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 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 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 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 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 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 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增加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形式, 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

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 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 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 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 没有统一的教材, 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著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 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 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

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 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 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 教学环节略显松散, 缺乏系统性, 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 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 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 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 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 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

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 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 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 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 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 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

意, 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 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 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 教师不能简单理解, 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是由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 与地方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亲和力, 二者有机配合, 才能发挥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相反, 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 就会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缺乏生命力。

总之, 引入地方美术资源, 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 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更好地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阐述了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其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地方性,地方美术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 2003, (12) .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5

正安五中美术教师:帅亚玉

美术教师闲谈中常说:美术课教学枯燥,学生学来无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确实抽不出时间,学生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重要原因;教材不注重基础,脱离实际,高谈美术高深莫测、美术思想等,给美术课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体验,就更谈不上学生去创造美、实现美的愿望,这是直接原因;教师只讲教材,不去结合乡土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纸上谈兵,教师只为教而教,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自然就索然无味。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美术教学则是走进这个艺术门类的起步,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本土资源,因地而宜,方能事半功倍。

当前,素质教育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议程来认识和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探究和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美术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好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何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指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推进、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资源。如: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屋、文化底蕴等。这些资源是千百来祖先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本土文化的精华。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本地乡土美术课程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这为美术乡土课程的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几年来,《美术课程标准》在各中小学校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和经验,但对于广大的农村,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经笔者对近十间中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实施利用的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美术教师思想滞后,不去深钻教材,不去研究教法,更谈不上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只为教书而教书,根本无暇考虑美术课外的因素;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综合性就更不说了;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

二、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涵盖深刻的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再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和知道美术其实离自己并不远,从而产生自觉的行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比如:正安和溪古建筑、正安新洲尹珍务本堂、正安杨兴桐梓垭四合院等,佛像雕刻技术更是堪称一绝,每年的古历6月庙会,各地展示的不同形态的佛像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多观察,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真正有所收获。就拿古建筑来说,可以将它们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并将相应的作品以心得体会、竞赛等形式在学校中展出,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让农村地方资源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篇6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美术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在三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了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实际情况,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很好的美术资源,所以探索开发一些本地特色、贴近现实生活的美术教学资源,并能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农村本土美术教学资源开发,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师生共同开发、共同创造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农村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好农村资源,服务于美术课堂教学呢?在教学中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家乡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1、家乡古建筑文化教学。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教学五年级《悠悠北上街》的时候,我利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教学。第一个课时,以北山街为教学内容,介绍了杭州的美景,让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能了解杭州的美景。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历史悠久的古街,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掘自己家乡的美景,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在第二个课时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带上画板去古街写生,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发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家乡桃花节文化进行美术教学。??我们的家乡是一个水果之乡,每年的三月满山遍野开满了桃花,不时会引来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在上二年级的《处处有鲜花》这课时,?我将家乡的桃花资源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桃花,那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因为都有亲身的感受,所以绘画出来的作品非常生动。并在课后组织学生们一起去野外进行实地赏桃花的活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3、联系家乡廊桥文化进行美术教学。在学校的周边地区,完整的廊桥便有多座,而且都很古老,这些古廊桥别具风姿、异彩纷呈,有的似长虹凌驾于碧波之上,有的恰如蛟龙腾飞于青山之间,“长虹饮涧、新月出云”,座座廊桥如瑰宝镶嵌在群山之间。在教学三年级的《家乡的桥》的时候,我事先让同学们去观察家乡的桥,在观察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调查表。

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观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绘画出的作品也是别具一格。

二、利用好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如在教学中,通过家乡的元宵节 “舞龙”的习俗,传统的端午节等活动,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感受节日氛围,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艺术情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好农村校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透过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物质材料,制作各种艺术小作品,既能调动其学习兴趣,还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寻找和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

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又技巧性差的特点,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的物质材料。

根据中高年级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结合他们的特点,利用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美术学习更加精彩。如在《蔬果的拼盘》一课中学生不仅用蔬果,还采用了麻绳、树皮、玉米须、谷物等材料进行装饰点缀,使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各种各样的农村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小作品的效果更为形象、活泼。学生也更乐于去寻找、尝试利用更多的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废弃的易拉罐进行装饰的工艺饰品,利用干草花叶进行造型的装饰画,利用蛋壳绘画的京剧脸谱,利用泥土塑造的陶泥工艺等,这一系列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意识。

总之,开发和利用好乡土文化这汪活水,对于美术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农村年轻教师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小学农村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常汝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

[2] 《少儿美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

[3]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李永正,浙江大学出版社;

[4] 《走进美术》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7

关键词:地方美术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

一课程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课程的要求, 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从宏观上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提倡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学校也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由于地域、城乡差异,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本地区的特色美术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世界各国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都包含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要求。中国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和建议中指出, 课程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建设、评价建设、教材编写同等重要。由此可见, 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地方美术资源应该引起美术教师的重视, 而且在教学工作中开发和利用学生熟悉的地方美术资源,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又可以激发学生敢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程开发

我们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可以用“红”“黄”“绿”来概括。首先, 有革命老区的传统, 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陈毅、粟裕等革命先辈曾经在此浴血奋战, 有著名的“新四军枪械所”“五角亭”等历史遗迹;其次, 地处黄海之滨, 有“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的海边风情, 加之有黄海森林公园、国华风电站,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次, 绿色经济是本地的主要产业, 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已成为美术教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挖掘地方资源, 丰富美术课程

中国地大物博,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美术资源, 这些资源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不易发觉, 因此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提炼, 使之变成美术校本课程。

2. 整合美术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第一, 开展研究性学习, 形成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家乡美术文化资源的认识。在“东台旅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学生大胆创新, 生产许多与美术相关的子课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这一实践活动课也获得了市二等奖。

第二, 划分单元体系, 渗透地方美术课程。在教学雕塑相关内容的时候, 渗透当代东台籍雕塑家吴为山的事迹,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吴为山雕塑馆, 激发学生对雕塑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在教学刺绣时, 渗透东台发绣的知识, 了解发绣的情况、参观发绣工艺品厂……这一系列渗透教学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而且更能拉近和艺术的距离, 使学生认识到不是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第三, 巧用地方资源, 开展特色美术创造。其实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以创造为美术作品, 毕加索曾经将一个自行车龙头和车座放在一起, 组合成一件作品叫作《牛头》。

三反思及体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地方美术资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 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在使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 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学会欣赏家乡文化, 赞美家乡文化, 从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经过探索和实践, 根据本地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提炼了大量的地方美术资源, 开发了一些可操作的校本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1. 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重视所开发资源的质量

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 各个地区都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且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 这为我们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随着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 人们似乎一味追求地方课程资源在数量上的增加, 没有注意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的价值, 这不仅是对宝贵课程资源的浪费, 而且不利于地方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要在可能选择的范围内开发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 同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的价值。在保证地方课程资源数量增加的同时, 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课程资源的质量。

2. 不断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可不断渗透地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在枯燥的美术鉴赏课上, 更能让学生眼前一亮,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作为美术教材的补充

美术教材理论性强, 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地方与学情冲突, 开发地方美术资源, 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也使地方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深入人心,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8

一、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

在大理有着许多民间工艺,少数民族以白族居住最多,所以大理白族的服饰、民居、银饰,还有扎染、剑川木雕、马甲纸都可以作为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民族服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囊括了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白族丰富的文化价值。白族服饰的纹样是白族对本主教的爱护自然的体现,花草虫蝶多样植物通过针线出现在白族服饰上,表达了白族人爱护自然、与万物相亲相爱的情节。将白族服饰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中,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并且白族服饰文化对中学生了解白族历史、提高审美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白族民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白墙加上彩绘。最开始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加固建筑体表面。后来彩绘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彩绘艺术逐渐成了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绘纹饰有很多种,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将其引入美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功能,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美术课堂。大理的扎染也非常有名,以其简单的制作工艺获得非凡的艺术效果而闻名世界。鹤庆银饰因其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复杂的纹饰而闻名。

二、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的地方美术课程规划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有完整的规划,要将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就要有完善的课程规划。

1.科目设置。根据笔者收集的材料,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民间服饰欣赏与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研究了解白族服饰所代表的文化、历史,欣赏它的纹饰及色彩,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民居采风,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了解白族民居的历史、特点、纹样内涵、所具有的文化象征等,第二课时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白族民居,真实了解在课本中的知识,然后进行建筑速写写生;首饰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银饰的特点以及设计步骤,在欣赏完鹤庆银饰精湛的手艺和复杂的纹饰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理想中的首饰设计;还有扎染魅力、马甲纸等本土课程。

2.教学目标。立足于大理民间美术,深入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并能够对它们做出简单介绍。接触更多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上采用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模式。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过多的采用讲授式,模式单一,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了解民间工艺的文化历史,在探索中得到自我提升。

4.评价与展示。评价与展示是合作式的。学生在学习中多以小组合作为主,所以在评价与展示环节,也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向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阐述自己的设计或创作思路,说明优缺点,再由其余小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还不时会组织小型的书画以及设计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贯彻“美育”“综合素质提升”的实施中。

(二)实践支撑

要想要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顺利实施,首先要有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支持,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能够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持。其次是需要相关课程的民间工艺家作指导。大多数民间美术我们只在书本上了解,但有了民间手工艺者的亲自讲解,学生可能会更加生动了解到这一工艺的诞生、发展以及其背后的传承,比从教师口中讲述,视频等资料了解到的更真实,更能体现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杰.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9

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局限于现有的书本和设施等条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勇于探索, 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 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 通过依托地方资源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探究, 找到了一条比较有效的培养路径。

一、收集地方美术资源, 构建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资源库

自2004年普通高中美术课改以来, 如何深入了解与研究、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成为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自然美术资源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 具有独特的“水陆双棋盘”城市布局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城市风貌。水乡风光自然优美, 旧民居古建筑遗迹古朴典雅, 处处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真可谓是一座庞大的自然美术资源宝库。

笔者所处的金港镇香山风景区素有江南名山之誉。山上景色秀美, 有桃花涧、钓鱼台、梅花堂、观音殿、洗砚池、石虎门、荷花茶厅、听松吟、藏军洞、圣清池、烽火台等十八景。古往今来吸引文人墨客来此观赏游览, 苏东坡游香山时曾为梅花堂题匾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 留下了诗词、赋文, 使得香山人文资源丰富。

另有东山村遗址, 为良渚文化高度的社会文明找到了源头。挖掘出的大量陶器、玉器和石器等, 有利于对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 同时也是很好的美术资源。

2.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作为最原始的美术教育形态, 对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及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州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在吴文化的土壤滋润下生存、开花、结果。艺术品琳琅满目, 精彩纷呈, 刺绣、缂丝、灯彩、九连环、泥塑、核雕、草编、剪纸、民俗挂件等品种有上千个, 其中有一批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堪称经典的优秀美术遗存, 如吴门画派、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 等等。精美绝伦的丝绸和刺绣, 技艺精湛的木石雕刻, 华美精巧的苏灯苏扇, 还有风筝、剪纸、编织、食品等,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充分显示了苏州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展示了吴地美术的风采, 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3.古建筑资源

苏州古建筑是苏州独特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积淀浓重深厚, 建筑技术高超精湛, 是香山帮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在世界建筑苑中独树一帜。数量多、门类齐全, 官署衙门、公馆会所、书院艺斋、园林、民居、粮仓驿站等均有涉及。其中最主要的建筑资源恐怕就要算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和粉墙黛瓦、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了。

例如曾经的名人故居, 是苏州古建筑老宅的最大特色。一座座老宅, 都蕴含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有了老宅的载体, 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广泛传颂, 又为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内涵。苏州老宅所呈现的苏式民居风格, 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苏州的许多老宅仍是大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 探究提升美术鉴赏能力的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 教师可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灵活多样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提高审美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潜能。

1.利用自然资源, 欣赏美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最直观、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地区的学生, 那里的芦苇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都是可供学生写生表现的最好素材, 对于这些景色, 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这是他们出生、成长和生活的地方。在写生采风等活动中, 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更深地去体验苏州的水乡之美, 从而对养育他们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热爱。

每次到香山春游, 都会带学生参观“藏军洞”。历代君王都把香山看做封锁长江咽喉要塞的制高点, 在山上部署大量军队。在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就有这种屯军行为, 留下了大批青铜时代隐蔽驻军的“藏军洞”。藏军洞设计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它依山势而修建, 易守难攻。山体巨石是它的地板, 弧顶就是山巅, 整个结构就像一个穹顶大剧院。藏军洞既能屯兵又能偷袭敌人, 被当地考古学者称为“江南长城”。市政府现准备将古藏军洞连通, 建造成中国版的希腊神话“米诺斯迷宫”。通过游览, 学生了解了藏军洞的历史和价值,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也增强了作为张家港市的自豪感。

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美术资源, 将有利于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提高审美能力。

2.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表现美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美在民间永不朽”。苏州的民间美术艺术品, 具有吴地文化的内涵, 其特点是精、细、美, 在民间艺术品中一枝独秀。学校可开展“民间美术进课堂”等系列活动。聘请一些民间老艺人、传承人和艺术家走进课堂, 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学生分享、展示。如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了解丰富的民间美术形式。如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 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和创作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以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绚丽的色彩来表现美好的生活和事物, 装饰效果浓郁、构图对称丰满、造型夸张, 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例如在讲授《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彩陶艺术》时, 笔者把学生带进东山村遗址博物馆。通过近距离的观察, 让学生了解陶器的造型和彩陶纹饰特点。明白陶器的造型特点是以实际用途分类的, 彩陶图案具有以意写形、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彩绘纹样与造型的完美结合和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等特色。东山遗址彩陶体现了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特色, 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也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

这些充盈着浓厚乡土气息和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美术作品, 让学生们受到了良好的启迪和熏陶, 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表现美的愿望。

3.利用古建筑资源, 创造美

昆剧《牡丹亭———游园》拍摄于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 巧夺天工、移步换景的园林景致中处处挥洒出诗情和画意。我们在讲授《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这节课时, 就可以先播放一段游园昆剧或苏州园林的专题片, 也可以让学生把平时游苏州园林的照片有选择性地集中展示, 启发学生寻找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假山和门洞等标志小景, 通过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让学生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

在体验的基础上可开展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或旧衣服等各种废旧材料, 手工制作苏式民居, 仿造古建筑。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思维、灵巧的双手, 设计出了一件件具有鲜明苏州特色的、风格古朴的美术作品:小而灵巧、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人家以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致, 接着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通过活动, 学生进一步体会并学会了表现和创造苏州的地域之美。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10

我校位于江苏东南部的常熟, 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让常熟拥有了丰富的美术资源。结合现有教材, 我就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利用常熟的美术资源谈谈想法, 以飨读者。

一、走进展馆寻宝

提高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除了要增长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优秀作品看得多, 知道得就多, 鉴赏时对于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甄别、评价等思维活动就会比较快、比较准确。博物馆、美术馆无疑是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集中地。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这些展馆的最大优势就是使学生直接面对美术原作, 身临其境地欣赏美术作品, 得到与学校教育所不同的美的享受, 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素养。

常熟博物馆、美术馆定期免费展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玉石、书画、瓷器、陶器、织绣、印章、石刻、碑帖等艺术品, 并时常举办现代书画名人名作展览。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 不仅增加了鉴赏作品量, 而且开阔了视野。有的学生在参观后回到教室总会说:“原来我们常熟的历史也是这么悠久啊, 我看到了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龙, 和美术书上的造型很相似, 色泽也很好, 还是方塔街上几个城市雕塑的原型”;“原来元明清时期的好多画家都是我们常熟的, 他们原作的墨色很滋润, 笔法很纯熟。如黄公望、王翚的墓就在虞山上”;“庞熏琹、陆抑非的绘画都是我们常熟人的骄傲, 他们的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 融合了形式美与艺术美”……

二、走进园林探美

提到园林艺术, 地处江南的教师往往将苏州园林作为主要内容讲解, 而与苏州园林一脉相承的常熟园林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二分春色在虞山。现有教材只列举了苏州园林。我在教学中从常熟的燕园和曾赵园入手, 着重介绍园林艺术的移步换景、借景虞山、诗画相称、入园即入画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旅游, 让他们比较外地的园林与常熟园林的异同点, 谈感受、写体会, 以此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评价能力。他们时常写道:“七溪流水皆通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的园林小中见大, 亭台楼阁, 小桥流水, 借景虞山, 借景尚湖, 真正成了大园中有小园, 人就像生活在山水画中一样。这就是江南园林所要追求的意境。”

三、走进民间学艺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作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 它拥有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最广阔的展示空间、最原生态的审美要求, 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它的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民间美术是弘扬地方美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

常熟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特色各异。既有传统民间美术的剪纸、年画、风筝, 又有江南特色的苏绣、印染、竹编, 更有常熟特色的花边、红木雕刻、服装、花灯。在实际教学中, 先让学生掌握教材上民间美术的知识, 再以班级为单位确立关于常熟民间美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最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收集资料、观察学习制作工艺、总结提炼完成研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四、走进城市寻根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为了商业、为了地产, 许多原有的古建筑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甚至被损毁、拆除。现今许多城市虽然已越来越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建筑的作用, 正如教材写道:不科学的维修、改造甚至重建, “毁坏了真古董而造假古董”, 不但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内涵, 而且污染了观赏者的视线, 降低了参观者的审美品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的常熟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做得很好。这不仅提升了 城市历史文化品位, 而且给美术教学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源。如:介绍建筑时, 既可以在市中心找到江南民居, 又可以看到古城墙遗址; 既可以感受历史名人故居, 又可以体验宗教建筑, 让学生亲眼看错落有致的小桥流水, 亲耳听优雅的吴韵古曲, 亲手摸城墙上的斑驳砖块, 亲口尝色香味俱全的特色食品, 亲笔画城中村人们的惬意生活。

五、走进商城觅香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 商家为了推销商品, 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更是形式多样。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 这一类视觉传达艺术是学习内容。各地都有商场、超市, 规模大小不一, 可以从中体验到商业美术的特点。我利用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常熟服装城作为素材基地, 让学生深入服装城, 对服装城内三万多个店铺、摊位, 有选择地进行观察、比较、体验、分析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是如何利用美术手段宣传商品的。同时利用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 对那些企业作进一步的了解。常熟建材市场也是学生体验设计艺术美的重要基地, 家具灯饰、门窗铁艺、假山根雕、软装布艺等都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工艺品。走进商城, 学生深刻体会到商业美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把当代美术流行元素运用于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中, 提高美术综合素质。

六、校园文化点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涵盖全校教职员工, 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导向, 融合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一种群体文化。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 结合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发挥美术教育功效。

我校是一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式校园, 假山喷泉, 亭台楼阁, 小桥流水, 景观雕塑, 文化长廊, 景色宜人。从学生教室到教师办公室, 到处装饰常熟当代书画名家的优秀作品。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建筑、绘画、书法、雕塑素材取之不竭。课堂上, 立足教材, 就地取材;课余时间, 要求学生走遍校园, 欣赏美术作品, 描画校园美景。深刻体会到美就在身边。结合平时开展的美术社团活动、艺术活动,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11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 美术教学

地方博物馆是当地及当地民族的一段历史。这个历史中包含了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它具有本土化、多样化、个性化、直观化的特征。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见证物进行以收集、保护、传播和展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地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被体现,其教育功能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可以起到与学校教育同样承载知识的作用。地方博物馆教育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教育职能的特殊性,促使它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现代美术教学趋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不但要顺应社会发展,还要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学校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需求,它既要体现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对于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既要学习校本资源,又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文化的熏陶,而地方博物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弥补了对后者的需求。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其艺术教育功能具有实物性和直观性特点,而且场所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书本,形式多样,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学生是地方博物馆受教群众中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将美术教学活动和地方博物馆资源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相互提携,互为利用,从而使美术教学充满生机。因此,地方博物馆又是一所对求知的人敞开大门的学校。现今,美术教育是地方博物馆专业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独特的研究活动,地方博物馆中可利用的美术资源亦可以为学校美术教学所利用。地方博物馆无不给予当地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美术的平台,这不但弥补了单一的课堂美术教学活动,也有效地利用了地方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多样性的美术知识。

例如中职艺术学校美术专业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是美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人文学科的特征不可小虚,它能帮助学生丰富美术知识,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利用地方博物館资源?地方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是学生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教师通过策划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博物馆从静态经营转化为动态经营。学校教师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地方博物馆资源的鉴别、开发、以及利用,也是《美术欣赏》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引导者,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条件资源。教师应意识到利用和开发它的重要性,在逐渐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把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加工转化为课程,纳入到平日的教学中,使地方博物馆的藏品成为学校课堂实质性的延伸。

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首先是直观性。它是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学生直观感知和认识形象,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客观事物反映造型特点,认识和掌握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例如博物馆藏品的图片欣赏和实地参观等,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面对面更直观地欣赏作品。此外,教师还需做到语言的形象化,语言要恰如其分,积极诱导。在实践中,教师把地方博物馆美术资源引进到校本教育中,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直观性的原则,使艺术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无论是从量、质、方法、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已不能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现成的美术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民族、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教师更多地是起到引导、协助的作用。中职学生已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且这些学习内容均来源于其身边、周围,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其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家乡传统艺术的喜爱,从而能够主动积极的认识事物;教师还要引导方法得当。因为涉及到地方和本土文化,在这里美术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本土文化教育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体会家乡民间、民族文化,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地方博物馆资源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它成为美术教学的一座重要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使得地方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正是要遵循这种原则,把地方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成为家乡艺术的传承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博物馆资源与美术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许多硬件设施,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了解到当地各民族的文明历史,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创作中。把地方博物馆资源纳入到正常美术教学中来,策划适合学生的校外教学活动,不但满足学生发展阶段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在艺术上得以学习和感知。地方博物馆充当了精神家园的角色,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使美术教学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原来的课本、教室转变为可望可及、承载文化的大殿堂。学生通过身临其近的感受来提高鉴赏能力,达到自我进修、自我教育的目的。地方博物馆与学校不同,它以视觉艺术教学为主,语言艺术为辅,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会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被关注,美术教学应与地方博物馆资源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提升美术教学质量,使美术教学达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第一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4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篇12

“高职院校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走特色办学之路,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将宁夏高职院校与本地农村相联系, 让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无不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教育导向, 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的过程。围绕着这一培养目标, 宁夏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 深化民族特色来更好的服务地方是极其必要的。

比如, 回族的清真寺遍布于祖国东西南北, 得到人们的欣赏和重视, 从建筑艺术风格看,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 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 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 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 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 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回族砖雕, 砖雕大多数是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分的装饰品, 在回族建筑艺术中, 砖雕亦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但是在房墙、大门入口等地方有精美的砖雕, 内容为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肃穆养性的美的享受。另外, 一些民族性的建筑装饰画与回族服饰、刺绣也独具特色。

具体而言, 促进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宁夏高职美术教育的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有两条基本道路。第一, 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发展“手艺文化”产业, 在挖掘民间艺人潜在创造力的同时, 加强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设计, 着眼于当代生活方式, 完善和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手艺文化产业。例如,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大师班”, 学习贺兰砚台雕刻技术, 并且是不定期的邀请区内知名的雕刻艺术家前来讲授;第二, 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 有意识的融入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以及文化精神, 使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能够长久的发挥现代化的作用。可以这么说, 研究并发展宁夏民族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 将突破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 挖掘并深化其实用性、文化性、社会性的综合内涵, 并将突破艺术和文化的视野, 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自然本土生活的本质回归, 激发的是最为根本的文化潜质, 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令人欣慰的是, 当前包括民族民间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重视程度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日程, 民族民间美术以学术文化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 无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人们需要的还是那种精神与文化的归属。民族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 是一种可以不断传承演变的文化形态。建立起民间美术与生产的联系, 也是对从村与城市关系的构筑, 而且, 当下只有这样, 民族民间美术才能发挥其深远的作用。特别是对回族文化艺术的学习, 更能促进我们对宁夏民族民间美术的深化。如由程全盛编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一书,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中形与色的精美, 内容丰富, 令人充分感受到阿拉伯图案艺术那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由周顺贤、袁义芬编著的《阿拉伯书法艺术》, 探讨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 为我们展示了阿拉伯图案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精美, 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欣赏价值与使用价值。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凝聚力。”2因此从内容上来说, 现代设计应该是将文化的元素融入设计当中, 是设计作品能够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从阶段上来讲, 现代设计应该是从传统的本土文化设计转过来的, 是人们内心需求文化另一种表现。文化也是文明的表达, 比如传统的中国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文化表现就不同, 它们从表现手法和设计内容上都保留、发扬并进一步改造了文化的精髓, 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与适应现代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地域上讲, 现代设计和地域文化关系密切, 从视觉效果来讲, 带有文化性的艺术设计才能让人觉得耐看、有味道, 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 使艺术设计作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深度。所以说现代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作品, 帮助人们更好的改善与提高生活质量和品味。3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要遵循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过程性原则, 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 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4其实早在八十年代, 银川城市建设改造就将伊斯兰风格融入一些建筑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的银川绿洲饭店、银川老火车站等。但是之后修建起来的建筑多数体现的是现代的建筑风格而弱化了伊斯兰元素。直到近几年, 一些人似乎看出了民族特色的潜质, 对城市建设重新进行定位, 努力打造“塞上湖城”“回乡风情”等本土特色。其中在回族风情的体现上, 银川南关清真寺与现在风格的建筑相结合, 不但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而且也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很好的做到了与时俱进。因此, 宁夏高职美术教育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互适应的专业发展格局, 是极具发展前景的。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当中, 任何新鲜事情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职教育已经步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循环, 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时高职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特别是为地方服务以及为区域经济服务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化艺术方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显示出了其优越性与独特性, 因此在对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上是不容忽视的, 而当前宁夏高职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情况自然而然的成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林, 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9) .

[2]杨林.韩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 2009 (2) .

上一篇:英语教学有效性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