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特色

2024-10-17

地方资源特色(共12篇)

地方资源特色 篇1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指出, 要“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 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及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 (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 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在多年的美术课程改革实践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市美术校本教学资源的不足:四会市城区的学校在社会文化资源方面比较丰富, 但在自然资源方面较缺乏;乡镇农村地区的学校自然资源较丰富, 但没有规范统一把它列入美术校本课程。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会市地处珠三角的前沿, 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 只要因地制宜地开发美术资源, 把它变成校本课程就一定能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从而实现新课改目标。

一 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

我校早在2007年就启动了电子阅览室平台, 各班级建设了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 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 扩展学习资源, 开阔视野。在学校的网络教室中, 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络中的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 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 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 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在教学《意象艺术》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欣赏凡·高的油画作品《夜间咖啡馆》, 然后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咖啡馆实景照片和《夜间咖啡馆》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讨论两者的不同之处,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艺术。最后要求学生把两幅图片和文字解释制作成课件, 在班上进行演示, 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才华, 最后再把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教学资源网络空间, 随时供学生参考, 这样就形成了美术资源。

二 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

我校是广东省绿色学校, 校园环境非常好, 校园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 绿意盎然。特别是几棵硕大的木棉树, 花开时节显得特别耀眼。木棉树最大的特点是先开花后长叶, 这有别于其他树木, 其生态特点就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每年四月是木棉花开季节, 我校初中老师在上初二第一学期国画课《木棉花》时, 就会领学生到校园里仔细观察木棉树的不同形状, 枝叶的生长方向以及木棉花色彩的变化, 并要求他们说说对木棉的印象, 观察后, 老师再出示木棉花的国画作品, 让学生比较画作与实体 (老师课前在木棉树下捡了几朵木棉花) 两者的区别。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获取了对木棉花的充分认知后, 接下来让他们临摹绘画, 这样, 许多学生的绘画形态逼真, 生动可感。

三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求美术教师能灵活多样地掌握多种手段和技术。如在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加工, 从而获取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其实, 任何学校的周边区域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保守, 学生活动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 因此本来很好的美术资源因不被重视和利用常常浪费掉了。在教学中, 有时当我们把身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发掘出来, 并通过我们重新整理和艺术创造成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艺术品呈现给领导、学生看时, 他们会感到非常惊奇、惊讶和惊喜。可见, 以家乡周边的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既可以就地取材, 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 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会市威整镇有个奇石河风景区, 周边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奇石。由于学校就在奇石河附近, 为了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资源, 老师常带领学生到奇石河采集造型优美的石头。回来后, 老师利用石头给学生讲述石头设计的基本方法, 指导学生制作彩绘石头, 把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变成美丽的艺术作品。每年我们都把学生的彩绘石头作品摆在校道两旁供全校师生玩赏, 使这些“神奇的石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现在学校美术科组已把彩绘石头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

四 合理利用校外地方经济产品资源

《新课标》指出,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发挥校外社会教育场所和设施的教育作用, 不断拓宽学校教育的范围, 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各个系统的联系。对于农村学校来说, 由于它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 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经济产品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根据这一特点, 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我市是“中国玉器之乡”“他山之石, 四会成器”。四会所生产的翡翠玉器产品种类齐全, 款式多样, 品质上乘。四会玉器产业的发展, 培育了一大批玉雕工艺师, 生产出的玉器产品构思巧妙, 工艺精细, 有许多产品被评为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 评选出的珠宝玉器类金奖、优秀奖作品中, 四会占了大部分。我市有几所中小学在玉器街的附近,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加工制作玉器的家庭作坊和商铺。很多学生在放学途中都可以看到玉器的加工和摆件。根据这种有利条件, 我市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有关玉器工艺品的制作和鉴赏等课程。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一课时, 老师可直接带学生到学校旁的玉器加工厂, 实地观看玉器师傅制作玉器的工艺流程, 老师可结合玉器实例,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特点, 以及欣赏玉器工艺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深入地掌握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五 有效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标倡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四会有一个远近闻名、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第一村”的古镇——邓村, 其中以白龙村委会扶利村最为集中和最具规模。走进邓村, 溪畔、河边、山上、村旁,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竹林, 一条条小溪常年水流不息。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 为当地发展手工造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开掘地方文化资源,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 这样既使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的工艺过程, 又让他们了解了古法造纸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邓村古法造出的会纸, 除了作为祭祀用品之外, 还可作为制作面具、道具和绘画、书法之用。2004年, 广东省美术馆著名画家李钢就用会纸创作了名为《2004雅典阿提亚视觉艺术的奥林匹克》的一组现代国画, 为我国7件参展作品之一。很多学生就利用这种独特环保的会纸制作出许多精美的装饰画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脸谱。每年的艺术节展览, 都能展出许多优秀作品。现在学校根据这种纸的特点开发出了脸谱校本课程。

当然,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复杂繁多, 学校和美术教师要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 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同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利用这些资源,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期充分体现这些课程资源的价值。

摘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合理利用校内的网络开发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校外地方自然资源、地方经济产品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课程。

关键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仲信生.美术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美术教育, 2005 (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

地方资源特色 篇2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调研报告

撰 稿 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调研单位: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

题目: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纲: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摘要: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关键词:文化 资源 文化品牌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瓜州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内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好的基础,现将瓜州县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开园迎客,标志着瓜州县在传承华夏文明、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张芝被书法界尊称为草圣,他首创的草书给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为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瓜州县投资1.6亿元,打造占地681亩的“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融合,把“草圣”张芝“书法自然”的艺术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化园在设计上以张芝为主线,以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传承、创新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手段,集中表现张芝的艺术精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是一处集休闲、旅游、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以“书法园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分为主园和景观带两大部分,主园有南北两湖及湖心岛、附岛组成,景观带由九支渠水系组成三公里书法文化长河。同时,在产业园内规划了玄奘取经博物馆、文房四宝一条街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文化内涵高度。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北第一座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全国书画、文房四宝、古玩拍卖的市场;书法论坛、展会、笔会的重要场馆;书法家集中培训、交流创作的基地;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提炼素养,传承书艺的摇篮。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

瓜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也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取经西行过程中最艰难、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在瓜州境内,玄奘大师留下了艰苦卓绝的经历和各类历史遗迹,瓜州保存了玄奘取经路上讲经说法的寺院,官员放行的州城,收徒买马的地方,偷渡玉门关的遗迹,夜渡葫芦河的遗迹,有玄奘取经路上最翔实的历史记载,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保存了六幅玄奘取经图,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孙悟空最早的原型,是全国保存玄奘取经图最多的县份,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的珍贵雕刻艺术品象牙佛,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瓜州玄奘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瓜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新亮点。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瓜州县是重要的革命战略要地,县内设有红西路军安西战役陈列馆、蘑菇台磨坊旧址、安西古城遗址、白墩子军防遗址、红柳园战役遗址、李卓然墓、安西县城战役遗址、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塔等红色资源,逐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模和影响力。等一批近现代革命史迹,都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着近代瓜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红色旅游的理想阵地。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瓜州历史悠久,历史上,勤劳智慧、崇尚文明瓜州人民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舞蹈杂技、工艺制作等民间艺术形式,成为瓜州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民族运动会、花儿会、皮影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独特,长盛不衰,至今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由于气候原因,使瓜州形成了西棉、南牧、东粮三大农业区域格局,享有“粮棉基地”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黄金矿藏和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铝、铅、锌等40余种矿产品,总经济价值在7万亿元以上。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1.丰富的风力资源。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向稳定,风能密度高,年有效风能达5183小时,风能储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全国风能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瓜州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小时,有效积温3582.9℃,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发展风电、光电产业的优越条件。2010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风机塔筒生产能力达到1200套。“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达到960万千瓦。新型能源产业已成为引领瓜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2.优越的光热气候。全年日照总时数3360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3661.5℃,年均气温8.8℃,平均日较差16.1℃,年较差35.3℃,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均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年相对湿度39—41%,无霜期138--146天。

3.丰富的水利资源。瓜州县境内有两条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一条是疏勒河,在安西境内流程242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9亿立米;另一条是榆林河,流程118公里,流域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5亿立米。此外还有露头泉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面水年径流量4.44亿立米,可充分利用的3.7亿立米。地下水蕴藏量7.6亿立米,可开采量7570万立米。

4.富庶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30种,产地78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十多种,产地55处,地质储量达2413万吨以上,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2000万吨、黄金20吨;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岩、萤石、磷矿、盐矿、重晶石、石墨、水晶石、冰洲石、芒硝等,产地23处,尤其花岗石资源分布广,地质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坚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极具开采价值。

5.富饶的农业资源。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资源281万亩,天然草场资源26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42万亩。其它如林果资源、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农业品牌资源,均适宜于规模发展,建立各类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这里,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安西黄牛”在中国牛品种中,以抗性强、肉鲜美称为名优,“安西羊”以肉质鲜嫩、毛细绒长远销全国,是安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列为全国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6种。野生植物有甘草、锁阳、苁蓉等名优中药材,产量大,质量高,甘草、锁阳系列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前景诱人。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战略,紧紧围绕瓜州文化元素,大力挖掘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内涵, 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地”建设。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地举办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音乐节”大型歌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张芝书法艺术节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得力、运作良好、影响空前,已成为品牌文化项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实现了跨国界交流。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2月,瓜州县6部作品荣获酒泉市第一届社会科学奖、飞天文艺奖。一等奖2部《汉敦煌郡渊泉县城新考》、《锁阳城遗址形制及相关遗存初探》;二等奖2部《瓜州县志》、《酒泉市城乡一体化研究》;三等奖1部《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文艺奖1部《阳光下的菜摊子》。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瓜州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瓜州县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瓜州县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已被列入免费开放试点单位。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即将开工。瓜州县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文化网络健全,瓜州县除新建的5年移民乡外,其它8个乡镇、4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室,其中2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示范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类文化站标准,3个达到二类标准,31个村建起了示范村书库。这些文化设施,提升了瓜州县的城市文化品味。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瓜州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实现“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奋斗目标,打造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部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是引领和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第一要素,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优先发展,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大力加强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日县文体局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市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纲要文件,对“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计划到2015年,瓜州县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0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十百千”目标,入选省、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名,重点培养2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5000名文化人才。使瓜州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创作激情、创意思维的文化人才高地。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瓜州县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是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采取制定扶持政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措施,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瓜州县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使广大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充电”有去处。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村、组文化室261个;建成73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 29个行政村分别硬化了标准篮球场1块。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去年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760万元,完成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

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瓜州县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西部文化重镇。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资3200万元的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投资5047万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建设;瓜州县数字影院、六馆三中心、瓜州书城、瓜州饮食文化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升了瓜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实力。

瓜州县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去年,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米的全民健身综合馆投入使用,新建 “农家书屋”7个,实现了7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 积极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871万元,完成了19个村、7个组的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建设。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了70余万元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音响设备、阅览书架、桌椅等办公用具,全面实施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建设,完成转换10000户,扩大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按照《酒泉市2012年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包挂任务分解表》分配任务,涉及瓜州县的4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一是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续建项目;二是瓜州玄奘取经博物馆建设项目;三是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四是瓜州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先后举办广场锅庄舞、健身舞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100多人。按照“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影响”的思路,形成以渊泉广场、新洲里广场为主体,“三馆一中心”活动阵地为基地,机关、乡镇、社区、街道、学校活动场所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吸引1000多名居民参加,每天晚上人流如织,舞动锅庄,成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组织开展了“春歌福联送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进企业活动。县文化馆创作的情景剧《风动.舞动》、群口快板《风电之都添锦绣》在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中演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结合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送春联、象棋比赛、秦腔演唱、社火汇演等活动。2011年,全县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余场次,美术书法展览2次,征集展览各类书画、摄影作品8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创作人员开展了张芝奖书法大赛、“爱我中华,颂我瓜州”书法美术摄影展,展出优秀作品500余副;县内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书法、绘画、舞蹈、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新创文艺剧(节)目4个,小品《借爹》荣获酒泉市第九届文艺精品“飞天奖”二等奖,新编小说《白雪花》获得“飞天奖”三等奖,短篇小说《风起时,你别走开》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编辑出版了《瓜州史话》、《瓜州石窟考古图录》、《瓜州考古46年文集》、《东千佛洞石窟临摹壁画画册》等文学书籍和画册,《瓜州颂歌》已经定稿,即将印刷出版。同时,注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层次低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层文化企业少,科技含量低,许多门类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门类大都处于空白。二是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市场培育不健全。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匮乏。市场发育不健全,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主体规模弱小,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不明确,产业链不长,产业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瓜州县经营文化产业。基层文化建设薄弱现象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县、乡镇直至村的各级文化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形成全社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资,逐步建设瓜州县图书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馆等,真正建成一批与瓜州县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提高瓜州县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瓜州县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结合瓜州县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演艺业、文体娱乐业等产业,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瓜州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出台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土地、税收、工商、价格等优惠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把民营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积极鼓励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围绕瓜州县的文艺创作现状、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有针对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评比活动,积极承办、协办、联办省级、国家级各类文艺比赛、演出、评奖等活动,深入开展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会展演艺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艺繁荣,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忠文.瓜州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地方资源特色 篇3

【关键词】地方特色资源;写作素养;学生;创作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可由于写作水平提高难度较大,往往被广大语文教师“冷落”和“歧视”;部分教师虽然也重视写作训练,可他们习惯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统一指导,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作文结构僵化单一;“三点一线” 的生活,把许多学生的活动空间固定在课堂上,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繁重的课业负担,致使许多学生无暇顾及校外的精彩世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 缺乏起码的感受和体验,作文情感虚假,矫揉造作之风盛行。

要改变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就要大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镇江地区,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为学生观察山川风貌提供了平台;南郊“城市山林”,山岭环抱,林木幽深,东郊圌山峰峭壁,奇石嶙峋,为学生了解自然提供了场所;岳飞、韩世忠抗金,赵声推翻封建帝制,为学生爱国教育提供了教材;镇江锅盖面、东乡羊肉等风味独特,美名远扬,为学生写作探究提供了便利;镇江的跨越发展,造福人民的巨大成就,更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些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激发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012年春我校组织了“东乡之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探访了“赵声故居”,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还登上了圌山最高峰,磨练了意志;最后大家还来到了“郁金香公园”,清澈的湖水,娇艳的郁金香,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漫步在山林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阳光像母亲一样,伸出双手爱抚着那青翠欲滴的小草、灌木,一片生机勃勃。草儿挺起嫩绿的身子,花儿抬起艳丽的笑脸,给人一种青春的活力。”“来到郁金香公园,远远就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一首生命的赞歌浮现眼帘。巨大的喷泉冲向天幕,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像一条美丽的丝绸。我俯身用双手捧起湖水,慢慢喝了下去,多么甘甜的水啊!”

社会实践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作文恢复到了生活的本源,因而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之水,学生也因身处现实情境,在自然、浓烈的情绪中自由地表达、创造,写作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多彩的地方“风土人情”,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地方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元宵节放烟花、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挂鸭蛋,清明节踏青、祭祖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都极具参与性、观赏性。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在浓浓的生活氛围中定能捕捉到鲜活的写作素材。如清明节刚过,周彦玢同学就在周记中写道:“那天,我们一家来到爷爷的公墓,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深邃的蓝宝石,仿佛要将人吸纳进去,让世人倾尽一生也无法领悟出其中的玄奥。偶尔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掠过长空,一闪即逝,徒留下落寞的印记,成为无法破译的密码。一排排松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乎在相互传诵着墓主人身前的那段传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作者的文字就不可能这样真实感人。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地方特色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渗透,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到许多创作的素材,如讲授《端午日》一文前,我们先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端午习俗,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镇江的“跨越发展”,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宝库

写作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应适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匠心独运的古朴建筑,驰名中外的特色产业……面对这些鲜活的素材,学生自然乐于表达,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情真意切。大港“体育公园”落成后,成了许多男生的“假日乐园”,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写写在公园的感受,有个男孩这样写道:“双休日,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体育公园了,那里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清澈的人工湖垂柳依依,嫩绿的草坪更是一片‘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象,当一缕缕阳光照在身上,一阵阵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时,约上几个好友打一场篮球,那心里甭提多快活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一篇反映《家乡巨变》的作文中,我的学生这样写道:“这里曾是一片易涝易旱的荒地,如今变成了‘田成方、渠成网的农业生态园;这里曾是一块砖瓦厂的废地,如今成了‘厂林立、路成框的工业集中区;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滩涂地,如今成了新区经济增长点……十多年来,新区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唱响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大地飞歌。”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拓展了学生写作空间

镇江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镇江香醋、东乡羊肉、镇江锅盖面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善于调查研究,就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位学生调查了镇江锅盖面后,这样写道:“……面店老板让我用劲捏一捏,我照着他的要求试了试,软软的,黏黏的……一根根面条就像被牵了线的木偶,变得弯弯曲曲。呵!刚才还那般柔顺的面条瞬间成了一个个调皮的大“S”,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东乡羊肉”风靡全国,为大港地区的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资源。有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天气太冷了,妈妈说去喝羊肉汤吧……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汤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是冬令食补的佳品……一个大铁锅里烧了大半锅羊肉汤,灶膛里燃起熊熊大火,锅里的羊肉和辣椒不时地翻滚,冒出蒸腾的热气,羊肉香味便四处弥漫……”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习惯,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怎能写出这么真挚感人、有理有据的作文?

五、鲜活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不确定性,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源泉。这其中,家庭生活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薛倩在《我的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那一次老爸喝多了,血压飙升。老妈和他大吵了一架,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像没事人一样,照旧是一副‘你侬我侬架势。原来是老爸再三向老妈保证后,老妈才破涕为笑,善罢甘休的。这不,老爸又系着小巧可爱的围裙,和老妈挤在厨房里洗碗了,这是我生平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由于生活的差异,每个家庭的布局也各不相同,这为孩子们写作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张雨涵同学看来,书房的那套茶具就是她“最美的风景”,茶杯上的那幅优美的画卷,最令她梦牵魂绕:“一片翠绿草坪,点缀着色彩缤纷的野花,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端坐中央,她手抱一把琵琶,面带微笑,蝴蝶在她身旁翩翩起舞,像是为她弹奏的天籁之音沉迷。她身后,是一条宁静优美的湖泊,湖边停泊着一艘玲珑的小船。多美的一幅画面呀!”

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的成长历程。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他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源头活水。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敢于开发,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地方资源特色 篇4

要改变写作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就要大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深入社会, 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 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镇江地区, 自然风光优美, 文化底蕴深厚, 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金山之绮丽, 焦山之雄秀, 北固山之险峻, 为学生观察山川风貌提供了平台;南郊“城市山林”, 山岭环抱, 林木幽深, 东郊圌山峰峭壁, 奇石嶙峋, 为学生了解自然提供了场所;岳飞、韩世忠抗金, 赵声推翻封建帝制, 为学生爱国教育提供了教材;镇江锅盖面、东乡羊肉等风味独特, 美名远扬, 为学生写作探究提供了便利;镇江的跨越发展, 造福人民的巨大成就, 更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些丰富的地方特色资源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2012年春我校组织了“东乡之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探访了“赵声故居”, 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还登上了圌山最高峰, 磨练了意志;最后大家还来到了“郁金香公园”, 清澈的湖水, 娇艳的郁金香, 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漫步在山林中, 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美好, 阳光像母亲一样, 伸出双手爱抚着那青翠欲滴的小草、灌木, 一片生机勃勃。草儿挺起嫩绿的身子, 花儿抬起艳丽的笑脸, 给人一种青春的活力。”“来到郁金香公园, 远远就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 一首生命的赞歌浮现眼帘。巨大的喷泉冲向天幕, 在阳光下银光闪闪, 像一条美丽的丝绸。我俯身用双手捧起湖水, 慢慢喝了下去, 多么甘甜的水啊!”

社会实践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作文恢复到了生活的本源, 因而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之水, 学生也因身处现实情境, 在自然、浓烈的情绪中自由地表达、创造, 写作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多彩的地方“风土人情”, 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地方风土人情, 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元宵节放烟花、点花灯, 端午节吃粽子、挂鸭蛋, 清明节踏青、祭祖先,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都极具参与性、观赏性。只要学生参与其中, 在浓浓的生活氛围中定能捕捉到鲜活的写作素材。如清明节刚过, 周彦玢同学就在周记中写道:“那天, 我们一家来到爷爷的公墓, 抬头仰望, 湛蓝的天空如一块深邃的蓝宝石, 仿佛要将人吸纳进去, 让世人倾尽一生也无法领悟出其中的玄奥。偶尔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掠过长空, 一闪即逝, 徒留下落寞的印记, 成为无法破译的密码。一排排松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似乎在相互传诵着墓主人身前的那段传奇。”如果不是亲身经历, 作者的文字就不可能这样真实感人。

其实,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地方特色资源, 只要教师善于渗透, 学生也会从中汲取到许多创作的素材, 如讲授《端午日》一文前, 我们先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端午习俗, 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三、镇江的“跨越发展”, 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宝库

写作教学, 不能把学生“囚禁”在教室里闭门造车, 应适时引导学生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 匠心独运的古朴建筑, 驰名中外的特色产业……面对这些鲜活的素材, 学生自然乐于表达,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情真意切。大港“体育公园”落成后, 成了许多男生的“假日乐园”, 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写写在公园的感受, 有个男孩这样写道:“双休日,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就是体育公园了, 那里景色宜人、美不胜收, 清澈的人工湖垂柳依依, 嫩绿的草坪更是一片‘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象, 当一缕缕阳光照在身上, 一阵阵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时, 约上几个好友打一场篮球, 那心里甭提多快活了。”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 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教师善于运用这些资源,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还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一篇反映《家乡巨变》的作文中, 我的学生这样写道 :“这里曾是一片易涝易旱的荒地, 如今变成了‘田成方、渠成网’的农业生态园;这里曾是一块砖瓦厂的废地, 如今成了‘厂林立、路成框’的工业集中区;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滩涂地, 如今成了新区经济增长点……十多年来, 新区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唱响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大地飞歌。”

四、独特的“饮食文化”, 拓展了学生写作空间

镇江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镇江香醋、东乡羊肉、镇江锅盖面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只要善于调查研究, 就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位学生调查了镇江锅盖面后, 这样写道:“……面店老板让我用劲捏一捏, 我照着他的要求试了试, 软软的, 黏黏的……一根根面条就像被牵了线的木偶, 变得弯弯曲曲。呵!刚才还那般柔顺的面条瞬间成了一个个调皮的大“S”, 我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东乡羊肉”风靡全国, 为大港地区的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资源。有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天气太冷了, 妈妈说去喝羊肉汤吧……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汤暖中补虚, 补中益气, 开胃健力, 治虚劳寒冷, 五劳七伤, 是冬令食补的佳品……一个大铁锅里烧了大半锅羊肉汤, 灶膛里燃起熊熊大火, 锅里的羊肉和辣椒不时地翻滚, 冒出蒸腾的热气, 羊肉香味便四处弥漫……”可以设想, 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习惯, 没有独特的生活体验, 怎能写出这么真挚感人、有理有据的作文?

五、鲜活的“生活场景”,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源泉

“生活, 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不确定性, 蕴含了丰富的写作源泉。这其中, 家庭生活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薛倩在《我的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那一次老爸喝多了, 血压飙升。老妈和他大吵了一架, 可是第二天他们却像没事人一样, 照旧是一副‘你侬我侬’架势。原来是老爸再三向老妈保证后, 老妈才破涕为笑, 善罢甘休的。这不, 老爸又系着小巧可爱的围裙, 和老妈挤在厨房里洗碗了, 这是我生平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由于生活的差异, 每个家庭的布局也各不相同, 这为孩子们写作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张雨涵同学看来, 书房的那套茶具就是她“最美的风景”, 茶杯上的那幅优美的画卷, 最令她梦牵魂绕: “一片翠绿草坪, 点缀着色彩缤纷的野花, 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端坐中央, 她手抱一把琵琶, 面带微笑, 蝴蝶在她身旁翩翩起舞, 像是为她弹奏的天籁之音沉迷。她身后, 是一条宁静优美的湖泊, 湖边停泊着一艘玲珑的小船。多美的一幅画面呀!”

地方资源特色 篇5

1 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辽宁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区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13家,基础设施投入138亿元。多数开发区现已进入产出期,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日渐成熟,取得了较好的产出效益,成为当地经济最活跃的区域。然而,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文献采购数量不足。由于受文献购置经费的制约,加之书刊大幅度涨价,致使多年来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未能走出低谷,文献采访的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的迫切需求。以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为例,辽宁省图书馆采购中文图书29008种93379册、外文图书1888种2071册、外文期刊335种335册,采购中文图书28163种62953册、外文图书2194种2310册、外文期刊557种560册,其中中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 2.91%和 32.58%,外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16.21%和11.54%,外文期刊种、册增长率分别为66.27%和67.16%;沈阳市图书馆20采购中文图书16091种36823册、外文期刊9种110册,20采购中文图书15709种26503册、外文期刊10种123册,其中中文图书种、册增长率分别为 2.37%和28.03%,外文期刊种、册增长率分别为11.11%和11.82%。

(2)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质量欠优。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的影响,藏书建设质量不高。调查显示,无论藏书规模有多大,能够经常高频率地被读者查阅的图书数量,往往只占藏书总量的极少部分。近年来,藏书的积累性和保护性成份变得愈加明显,而读者的利用率并未相应提高,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地方资源特色 篇6

关键词:共建共享 传承 弘扬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44-02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发利用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共建共享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朝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能歌善舞、讲文明、讲礼貌的民族。图们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县级市,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更因图们江孕育了独具魅力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而声名远播。图书馆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文化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形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馆藏,极大地丰富了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

图们市图书馆与当地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如:朝鲜族民俗(朝、汉文版)、东疆古韵(三合一)、近现代历史(朝、汉文版)、磨盘村山城专题片、东疆古韵—图们古代文物陈列、图们口岸百年史图片、图们市朝鲜族民俗视频资源。图们市图书馆与地方文化馆共建共享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大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朝鲜族舞蹈艺术。朝鲜族舞蹈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舞姿柔美高雅、热情奔放,这种文献资源深受朝鲜民族的欢迎。朝鲜族传统音乐—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主题部分包括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5类。朝鲜族传统音乐节拍、节奏、强弱、速度等各不相同,特征鲜明,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明快。朝鲜族曲艺—朝鲜族民间文学有神话、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反映出朝鲜族人民智慧才华、思想感情、民族风俗及理想愿望。朝鲜族曲艺文化热情、诙谐、幽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收集这种文献资源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朝鲜族医药。朝鲜族民族医药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图书馆收集传统医学文献资源,可满足求健康者的需求。

(3)朝鲜族稻草编织。朝鲜族擅长手工草编技艺,稻草手工艺品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水洗、浸泡、晒干之后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此项工艺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为求生存,朝鲜族民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生活必须品和生产工具,流传至今。收集这种文献有助于培养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朝鲜族民俗游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富于创造,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凝练出许多游艺活动,这些游艺活动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活泼的民族精神。

(5)朝鲜族礼节。朝鲜族是一个谦恭礼让、崇文尚教的民族,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互助礼让,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美称。

(6)朝鲜族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乃世界都有“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形成了“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

(7)朝鲜族传统服饰。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穿在身上,直线显得简洁明快,曲线则显得优雅而富于变化。由于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的有限,图书馆积极收集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资料,应尽量做好资源共享,要实行馆与馆之间的网络互联,真正实现文献资料共享。

2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唐朝时候文化那么发达,现在学术界的研究表明,那个时候五胡还有周边的文化交融进来的特别多,所以激发了汉文化不断的吸收活动,唐朝时候就达到了一个文化盛世。这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互补,各个民族之间也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整合民族文化最精美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智慧,自觉地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打牢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摆渡者”,坚守好民族之魂、传承好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地展现给世界。我们都应成为中华文化的“摆渡者”,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3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满足民族文献信息服务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1 为地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民族信息资源全面详细记载了一时一地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时,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真实具体的记录,就能了解家乡概况。这种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2 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本地的历史提供详实的信息,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地方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既是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情报依据,又是地方史志工作的资料基础。

3.3 为广大群众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本地独特的信息宝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资源。图书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对文化需求者进行跟踪服务。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谢平.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2).

[3]杨福泉.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件,2011(10).

地方资源特色 篇7

目前攀西地区作为中国西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正吸引各方企业家来此兴业, 必然需要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采用的学科式教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培养攀西本地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必须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根据本地产业、生源特点, 教材应具有以下特色: (1) 教材内容反映攀西特有的利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钢材、钛制品和钒制品的复杂工艺; (2) 教材表现形式文字、图表、视频相结合, 通俗易懂, 适合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攀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 (3) 教材逻辑结构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材为主。

2. 特色教材总体结构设计

项目化教材总体设计, 包括选择项目以及项目的序化。[1]一般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项目。作为相关厂的主体专业, 冶炼、轧钢等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覆盖多个不同产品的工厂, 一门专业课程又要覆盖工厂不同工序的多个工种岗位, 包括设备操作、工艺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控制。

按照工作逻辑确定教材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个项目的功能和目标如下。

(1) 认识工厂:能说出工厂产品、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部分内容。

(2) 原料准备:能按照作业标准, 进行原料验收、入库、出库操作。

(3) 原料加工 (粗加工、中加工、精加工) :能按照作业标准, 与上下游工序协调配合, 进行物理、化学加工, 使原料变成合格产品。

(4) 质量控制:能进行半成品、成品检验, 典型质量缺陷分析, 典型生产故障、事故处理。

3. 特色教材项目结构 (体例) 设计

项目结构设计就是项目化教材的体例设计, [2]设计内容包括各个项目的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结构设计[3]。项目名称:现代化的攀钢轨梁厂调查。项目导言:火车在钢轨上的飞驰事实上是钢轨引导火车轮前行并承受车轮压力的轨道关键部件。攀钢轨梁厂是中国著名的钢轨生产厂, 通过现场参观或浏览有关企业网站, 可以知道钢轨和其他大型型钢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学习目标:编写有关轨梁厂产品品种规格、设备工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的调查报告。工作任务: (1) 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 (2) 轨梁厂设备系统调查; (3) 轨梁厂作业区调查; (4) 轨梁厂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调查。项目成果示例:轨梁厂XXX调查报告 (略) 。

工作任务1:轨梁厂品种规格及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调查。任务描述:轨梁厂生产的产品包括钢轨、型钢、方圆钢三大类, 各类生产工艺流程不同。任务分析: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调查方式有工厂现场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相关知识: (1) 调查报告格式; (2) 轨梁厂产品分类; (3) 典型产品特征、规格、用途、技术要求; (4) 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任务实施:观看有关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 结合工厂现场感性认识, 提取有用信息, 用word撰写符合任务书要求的调查报告, 小组抽签答辩。

工作任务2:略。拓展提高: (1) 技术标准解读。 (2) 产品缺陷特征。练习:有关轨梁厂产品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或问答题。项目评价:评价表格式如下。

4. 结论

过去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大多没有教材设计环节, 缺少对教材结构的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实在不方便师生使用, 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对攀西特色教材结构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材料生产类教材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2]孙红艳.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地方资源特色 篇8

关键词:市域资源,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1 地方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具有明显地区性质的高校,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郴州职院、常德职院、岳阳职院、邵阳职院等。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 169所,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占高职院校总数的5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市一级区域内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地方性是这类学校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些院校一般位于某一地区(市),当地政府是主要管理部门和投资主体;第二,招生来源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学生主要源于当地;第三,学生毕业主要在当地就业,学校承担为本地区(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任务。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如下一些困难与劣势:第一,生源受限,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第二,上级拨款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差,学费收取难,办学经费明显不足;第三,学校名气不大,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不太信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盲目攀高,在专业设置方面照搬本科院校“大而全”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省会大城市的学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又具有如下显著优势:

第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地方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为当地政府,招生主要源于当地,这些都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学校可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打破地方高校与市域之间不太来往的“屏障”和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市域地区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合格人才,开拓自己的办学发展空间。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服务方向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地方高职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和大学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地方高职院校因处在某一地区市域内而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依托市域内的地理自然资源,特别是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可以培育市域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

2 市域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将市域资源,特别是将具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

市域特色资源,是指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种资源禀赋优势。相对于别的市域,它又是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优势[1]。这当然是一个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可以将这个定义进行推广,凡是具有市域、地方独特方式或特点的东西,都可以归纳为特色资源的范畴。市域特色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自然矿产,手艺、产品、文化都可以看作是市域特色资源,包括市域特色文化资源、自然特色资源、经济特色资源和人力特色资源。

市域特色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好市域特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市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市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市域资源。例如,利用好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等名扬世界的市域文化资源开展学科专业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力,还可以在国内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利用好市域自然资源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因为市域自然资源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一旦学科专业建立,就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及紧靠广西桂林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办了地方导游、旅游管理等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研究方向,提高了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

3)利用好市域经济资源和当地的支柱产业办学,不仅能为当地经济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长丰汽车集团(全国知名企业)等市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开展“订单”办学搞“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工型人才,满足了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4)利用好市域人力资源这一市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使地方高职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设计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因为当地各界的成功人士、公司企业里面的骨干分子、农村中劳动致富的典型,都是办学可资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大多数都是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在校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创业经历、专业技术以及现身说法,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3 如何利用市域资源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建设包括科学应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市域资源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用武之地[2]。

3.1 在科学应用研究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出奇制胜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利用开发着手,走出校门,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对地方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和拉动作用,达到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工业经济领域,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在应用研究上大做文章。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升级的研究进程中来,将研究领域锁定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地方传统的产业如何实现升级换代,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新型的龙头支柱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先导项目。

3.2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域资源和经济结构。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当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的思想。调整专业布局和布点,减少专业设置和低水平的重复,提升传统产业,新设与市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地区市域的文化、自然、经济、人力资源都可以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利用市域资源建设的学科专业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市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地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例如利用当地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不同的资源优势作用,可以创造地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可根据靠近海洋和港口的便利条件,在课程的安排上,多开设一些与海洋生态、资源有关的专业课程;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其自然特色资源丰富,则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与本地特色资源技术开发有关的课程。如茂密的森林,是林业和生物学专业天然的实验室;偏远的农郊,是农业专业的天然果蔬基地;多条江河的水利资源,正好是发展水电类专业的潜在优势;连绵的高山和丘陵,也可以成为路桥专业和汽车专业进行特有教学、实训、科研的最佳场地。

3.3 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互动应用之路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应用性。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等方面可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培养出切实需要的人才。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及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短训班,为推动地方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挥职教骨干作用。

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企业中的骨干分子现场作业等校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仿真的成长平台,让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快速成长,从而缩短人才适应实践的预备过渡期,做到“零距离”上岗,使得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体现出应用性较强的特色属性。

3.4 在服务方向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服务地方之路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办学特色化建设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3]。在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部门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地方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促进市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服务地方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的进程当中来,为提高本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霓娜.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0):80-81.

[2]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11-12.

地方资源特色 篇9

一、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

(一) 转变资源观念, 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 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 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 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 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 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 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两线四镇” (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 为载体, 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 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 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 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 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 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 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 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 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 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 立足地理气候资源, 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 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 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 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 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 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 突出产品品质优势, 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 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 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 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 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 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 完善城镇功能,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 (白音察干镇) , 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 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 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 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二、关于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 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 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 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 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 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 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 这样,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 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 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 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 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 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 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 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 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 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 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 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 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 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五) 立足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地方资源特色 篇10

一、地方特色资源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 国家课程和教材难以全面呈现各地的具体实际。地方特色资源既具有浓郁区域色彩, 又真实反映地方社会生活实际。对地方特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炼,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思考、解决身边社会问题的能力。

福建东南面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该地缘优势成为福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独具特色的教学和考试资源。

例题: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最大的特色。在漫长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 曾孕育出昙石山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 形成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体系。进入21世纪, 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日趋繁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 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福建文化繁荣与发展?

这是一道以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背景而设置的题目,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 考查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增强投身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方特色资源应体现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生活之于教育,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思想政治教育需融入生活中, 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与考试命题必须反映现实生活, 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我们在高三毕业班文科综合模拟考试中, 就曾以“家电以旧换新”为背景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例题:2009年6月, 国家出台了鼓励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试点省、市凡在规定时间内交售并购买新家电的购买人, 可以享受10%财政补贴。家在福建南平市的小周和家人围绕一台五年前的旧电脑是否要更换进行了讨论:

爷爷:现在生活好了, 但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 这台电脑还能用, 我看就不换了。

爸爸:“以旧换新”换下来这么多的旧家电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污染?

小周:我们家的电脑内存小速度慢, 耗能大效率低。“以旧换新”既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又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 何乐而不为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 分析爷爷为什么反对将家里的电脑“以旧换新”?

(2) 小周认为家电“以旧换新”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 你认为益在哪里?

(3) 小周认为爸爸不必担心。请你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说不必担心的理由。

(4) 小周一家经过讨论决定将电脑“以旧换新”。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挑选电脑?

这道试题以国家政策为背景, 体现了当前社会热点, 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典型化处理。回答问题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而是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能彰显时代性和现实性, 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社会生活, 使学科理论知识得到活学活用。

三、地方特色资源的选用上要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侧重于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搜集资料、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地方特色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便于学生较快进入“情境”, 可提供典型案例及系列材料或场景, 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选择方法、评析观点、设计方案、提出建议等能力。因此在地方特色资源的选用上必须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例如,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编制了这样一种题型:根据“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知识背景, 要求学生至少参与一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居委会或村委会) 的活动。在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楹联诗词、“三句半”、“打油诗”、歌曲、小品、舞蹈等多种方式呈现活动参与情况、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认识、发现了哪些问题及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考查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 使其有话可说, 有思可想, 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究者和实践者。

四、以地方特色资源命题, 彰显能力,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和考试既要注重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包括学习新知识、综合探究、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这就要求以地方特色资源命题时, 要多角度、多层次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信息。

例题:材料一:“福建土楼”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闽西南山区, 它造型独特, 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土楼的建筑融合到自然环境里, 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 成为“天人合一”的典范。

材料二:2000年4月, 福建省政府决定以龙岩市的永定和漳州市的南靖及华安三县组成的“福建土楼”申报世遗。2008年7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作为中国36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三:当地政府以申遗成功为契机, 突出整体规划, 保护土楼及周边环境, 通过招商引资, 建设配套的旅游景点和设施, 提高接待能力。同时, 当地政府将土楼文化作为与台湾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1) 当地政府在土楼“申遗”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履行了哪些职能?

(2) 结合材料, 说明开发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的经济意义。

(3) 面对土楼旅游大潮, 有人认为“游客多多益善”, 有人认为“为保护土楼, 应尽量限制游客的数量”。请你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 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4) 请你就如何发挥土楼文化对政治的作用, 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这是一道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设置的四个问题, 让学生在解题中诠释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了知识的获取、储存、运用等能力。

地方资源特色 篇11

关键词:专业性地方高校 办学特色 特色馆藏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141-004

A Study of Path for Constructing Featured Library Holdings at Local University of Specialty: Based 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hang Suwen (Library of Zhejiang Caijing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310018)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the local university of specialty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attemp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be into, by star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library holdings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e path for the constructing the featured library holdings at the local university of specialty.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of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eatured library holdings; construction path

CLC number:G25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141-004

1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的重要保障部门,直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必然以学校的学科发展为中心。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是:必须与学校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完全配合学校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服务面向定位;配合学校的办学特色;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重点研究基地等。每个高校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自己的科研重点与教学特色,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也应在馆藏建设上予以配合,以学校特色为依托,建设学校特色资源库。

1.1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与学校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这个核心的。其特色资源建设也必然依赖于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优势学术资源资源和优势人才资源,并且,以向学校师生提供某领域的最优资源为最终目的。

在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中,高校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根据本校的实际,以某一方面独特的优势带动学校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和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储召生(2003)认为,大学的办学特色必须具备五大特质:①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②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③大学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④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⑤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图书馆的指向标。高校的优势学科优势必然会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优势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也会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1.2 专业性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概述

地方高校通常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为此,地方高校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根据自己所在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省份和创新型城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浙江财经学院筹建于1984年,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财经学院始终视服务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打造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浙财”品牌,实现了与浙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凭借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了大批适应浙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并成为浙江管理骨干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享有浙江财税系统的“黄埔军校”和会计师的“摇篮”等美誉。学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省属财经类院校。

浙江财经学院办学有着明确的定位与鲜明的特色:浙江省区域性,财政经济专业性。这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在层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依托于浙江财经学院35年办学过程中丰富的浙江经济文化资源的积累,“浙商文库”和“财苑文库”特色资源数据库应运而生。

2 专业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路径研究

2.1 专业性地方高校特色资源的建设方向规划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中要明确本校的优势与特色,详尽分析图书馆的馆藏积累,在充分利用已有馆藏的情况下,有重点、有层次地对馆藏建设工作进行合理规划。

(1)专业性地方高校的区域优势与专业优势。地方高校的一般定位是:为全国各地、尤其是为所处地方的周边区域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每个高校,就要分析学校的主要目标与主要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浙江省既是资源小省,又是经济大省,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王彬彬(2008)在《新时期下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经测算,2006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9898.8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2.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为8639.61亿元,占GDP的54.9%。1979~2006年,按现价计算的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28.9%,大大快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浙江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6年全省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9%;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浙江税收收入47.7%来自民营经济;三是民营经济成为浙江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浙江民营经济的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4.8%;四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投资需求的主要推动力,2006年,浙江民间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53%。

与其他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比较,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2006年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比江苏(35%)、上海(19.7%)、山东(40.2%)、广东(40%)高出19.9、35.2、14.7和14.9个百分点。从浙江省工商管理局资料来看,2006年浙江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12546.9亿元,销售总额(营业收入)984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67.6亿元,个私外向型经营户全年实现出口创汇额250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8.75%、11.9%和21.1%。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全国工商联第九次上规模(营业收入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民营企业调研结果表明: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上榜企业总数已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省有4位。[3 ]

在理论研究上,我校的财政经济类为传统学科,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先进的水平,而浙江省的经济活动则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我校已取得很多学术成果,如我校的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已形成强大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团队。2000年以来以我校单东老师为主编,每年编辑出版的《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是我国惟一为非国有经济树碑立传的年鉴,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浙江省高等经济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我校承担着为全省及周边省份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责任,积累了丰富的浙江经济研究素材、研究方法,并以高质量的学术水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专业性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与特色馆藏规划。很多专业性地方高校是从专科院校发展而来,一般都有传统优势学科,在以后的发展中,虽然会增加其他的专业,但是传统优势学科一般会保持龙头地位,作为学校的精品课程保留下来,优势学科的师资力量会保持较高水准,学生数量也相对庞大。相应的,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优势学科的馆藏资源也积淀较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对特殊馆藏资源的建设大有裨益。

以财经学院为例,学校有四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为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立项后,将在发挥专业优势和办出专业特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同层子、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领头羊。这四个专业均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十分丰富。[4 ]

在学校所具备的地域优势和专业优势的背景下,我校图书馆结合近年来浙江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利用我校在全省财经领域的优势资源,经近两年的前期考察、调研准备,确定了以浙江民营经济文化为我馆的特色馆藏。一方面,对浙江民营经济文化的收集和加工,使财经学院图书馆确定了“浙商文库”的特色馆藏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师生研究成果的集中收集,财经学院图书馆又确立了作为浙江财经学院师生研究浙江经济文化的主要成果的“财院文萃”特色馆藏的建构。经过努力,现已初步形成规划的雏形。

2.2 专业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建设

“特色”通常可解读为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董泽芳,2005)。“特色”是一个事物特殊的质量和品质,是一个事物的内在价值,是一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标志,特色体现水平,水平支撑特色。

一般而言,高校特色文献的收藏是和学校的重点学科领域、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学校经费、师资力量的厚重是该领域特色文献收藏的重要后盾。

以下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财经学院特色馆藏——“浙商文化”和“财苑文萃”——为例,论述特色资源的建设。

(1)特色资源的获取。著名的徽商、晋商,几经历史考验,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浙商在历史上应属于小字辈,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现和形成的特有产物。浙江资源相对贫乏,而众多民营企业的崛起,温州现象的出现,义乌商品城、海盐皮革城、绍兴轻纺城等走向国际的经历,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和商业神话,折射出浙商文化的独特魅力,无不让人惊叹![5 ]

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浙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引起高度关注。浙商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商业文化。然而目前却还没有专业机构对浙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作为当地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校,我们以浙商为切入点,以现有纸质文献资源为基础并自建数据库,构建了以纸质文献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相结合的浙商文库,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浙江省商业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私营经济等民营经济的成长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在浙商文库建设初期,我馆首先对涉及浙商经济文化的现有纸质资源馆藏进行了梳理,并按浙商文化、浙商企业、浙商名人 、浙商研究等分类排架,设立专柜陈列,目前已初具规模。

“财苑文库”是我馆资源建设的又一个特色。建设初期只是把师生所著的学术著作统一摆放,便于查询而已,而无更深层次的思路和构想。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师生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不断优化,具有本校特色资源的“财苑文库”建设成为我馆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经系统规划后,真正反映财院人自己学术水平的“财苑文库”呈现在大家面前。文库除收集本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包括本校教师及校友所著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所编的教材、教学参考书、讲义,学生的学位论文)外,还将收集整理学校发展的一些史料等,这些都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在经图书馆重点收集、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融入馆藏。

(2)特色资源的加工。信息资源的收集是特色馆藏建设的初级步骤,在文献资源的收集之外,我馆由专业人员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把特色馆藏信息系统化,并对一些芜杂的信息进行提炼,以二次文献的形式呈现给师生用户,同时,加强特色馆藏文献的电子化水平,提高效率,节约用户的时间。

“浙商文化”特色数据库目前已正式启动,根据浙商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思路,我馆以采购目前较为成熟的特色数据库平台产品为基础,集中力量成立专业小组进行重点建设。包括浙商历史、浙商企业、浙商人物、浙商数据、浙商研究、述著、视频在内七个子库的“浙商文化”特色数据库框架体系已构成。其中,浙商历史部分主要收录反映浙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分为侧重人文的历史篇、现代篇;浙商企业部分主要收录反映浙商历代、现代与当前具体企业的发展、壮大、路径等侧重企业实绩的文献资料;浙商人物部分主要收录浙商历代、现代及当代名人侧重个人生平的文献资料;浙商数据部分主要收录浙商企业销售收入、利润、销售利润率、人均销售额等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重要财务指标;浙商研究部分主要收录对浙商企业、浙商人物、浙商历史等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的学术性论文;述著部分主要收录介绍浙商人物、浙商企业、浙商历史、浙江经济等方面的图书、年鉴;视频部分主要收录网络中采访浙商、介绍浙商的视频、录像。截至目前,“浙商文化”特色库已收藏相关纸质文献资源两千多种,特色数据库数据量一万多条。

我馆的“财苑文萃”特色馆藏,在收集纸质资料基础上自建数据库,成为真正独一无二的资源。目前文库建设已完成对个人著作、学术论文、学生学位论文的收藏、整理、编辑及数字化工作。具体做法是:(1)收藏这些资料的纸质文献,设立文库陈列室;(2)对其进行整理编辑并数字化,对作者个人信息(如作者简历、学术研究方向、代表作等)进行编辑,并在图书馆主页开辟的“财苑文库”特色馆藏专栏中作介绍;而我馆编辑的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每年一期的《财苑文萃》则汇集了我校教师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财苑文库”目前已收藏纸质文献600多种;出版三期《财苑文萃》共收集高质量论文200余篇;“财苑文库”数据库教师著作400余部以及包括学生学位论文在内的优秀论文近300篇已实现了数字化。“财苑文库”收藏的专著以及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我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晶,是财院人对人类文化知识宝库的真诚奉献。学生学位论文也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学术成果,是反映学校学术特点和学术水平的文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学位论文代表着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方向,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就这一点而言,学位论文的收藏和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3)特色馆藏资源的交流。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交流,不断进步的过程,直接反应学术研究成果的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交流、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6 ]在我校“浙商文化”和“财苑文萃”特色馆藏建设的过程中,我馆一直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学科设置与我校相近有交叉的高校图书馆——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从他馆中吸取经验,并把我馆经验与他人分享,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我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4)特色馆藏资源的更新。目前我馆的“浙商文化”和“财苑文萃”均已初具规模,但这只是个良好的开端,其建设是一项耗资又耗力的浩大工程,尤其要求非常流畅的连贯性,要对数据库进行快捷及时的更新,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工作的繁琐性、延续性决定了其必将对工作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而后续的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困难面临挑战,如非公开出版物的跟踪收集问题、纸质资源的整理开发问题(通过整合各类文献信息,以索引、书目、研究报告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以纸质阅览或网络在线检索服务)。[7 ]

2.3 专业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服务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为人而设,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馆藏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8 ]

(1)提供全面丰富的原始资料。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作为一个专业性主题资源库,应当收集该主题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通过对该主题文献资源的全面收集、科学整理,使读者能够迅速查找到需要的原始资料。

(2)提供专业统计资料。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不仅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还是一个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在二次加工中,图书馆应对原始资料进行提炼以形成更加便于使用的信息库,为只需要获取统计数据、对比数据等部分信息的读者提供便利,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读者的使用效率。

(3)应读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特色馆藏服务读者,同时需求反馈促进特色形成。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应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对读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进行个性化服务。

(4)直接为学校科研服务的重点定向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通常是与学校的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紧密相连的。所以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应当经常与学校相关科研部门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向学校科研项目组的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关注学校的科研发展,把相关的学校科研成果及时吸纳到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中来。

3 专业性地方高校特色馆藏的发展

专业性地方高校的发展通常是与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呼应的,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及教学科研的发展范畴也常常会随之变化,而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主旨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则会有一定的变动。[9 ]

特色馆藏资源的积累是个逐渐的过程,如何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及教学科研的需要,并根据其馆藏基础及系统文献布局的统筹安排来制订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特有的馆藏体系,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其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进而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董泽芳.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N]. 光明日报,2005-05-17.

[2]储召生. 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N]. 中国教育报,2003-07-28.

[3]王彬彬. 新时期下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EB/OL].[2009-12-20].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8-04/28/content_13110132.htm.

[4] 浙江财经学院[EB/OL].[2009-12-21].http://www.zufe.edu.cn/.

[5]浙商[EB/OL].[2009-12-21].http://baike.baidu.com/view

/676576.htm.

[6]李凌杰. 论复合图书馆形态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

[7]万永林. 试论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 云南图书馆, 2007,(3).

[8]汪海洋.弘扬地方特色 谋求发展之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

[9]袁培国. 论馆藏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6).

地方资源特色 篇12

世界文明是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 文化既是社会经济的部分反映, 同时也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地方特色文献则是一种文化载体, 起着记录不同地域社会生活以及再现其历史的作用, 可以将其当成是该地域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1]。长期以来,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 一直是图书馆所有馆藏资源中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是各种文献中利用率较高的一种, 是反映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大亮点。

2 在地域文化及环境因素制约下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形成

区域环境、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文献是目前市场应用和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概念, 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如此, 学界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和使用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该文所研究的地域环境主要是以古代沿用至今或约定俗成的地域环境为主, 对于这类地域上的概念, 可能早先有清晰的地理轮廓, 但随着历史的推移演变, 最终变得模糊。但从文化角度而言, 其依然留存, 并逐步演变成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积淀下来, 继续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及性格产生影响[2]。部分文化意象的原型不是特别完整, 但通过积聚后仍可将大部分文化细节显示出来, 并以“信息”的模式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潜移默化中对人的品行与思维进行制约。地域文化的原型是从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慢慢衍生出来的, 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 甚至是性格的塑造及发展进行影响或制约。而特定区域内的一切自然现象及社会活动, 又是通过地方特色文献资源记录下来的, 能够给科研人员的研究带来参考, 对于深入了解当地人文环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 特色地方文献因其独特不可替代的特性, 逐渐成为图书馆界建设的重点。

3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对于目前地方特色文献建设, 以隶属岭南地带的广东为例。由于环境及历史因素的共同影响, 目前该省主要形成了三大方言体系, 即广东白话、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并且不同方言体系间的风俗习惯亦有很大差异, 同一习俗往往还存在着不同的表达形式, 从语言和习俗的差异, 不难发现区域环境给广东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因此, 建立以地域文化为纽带的区域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协作机制, 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工作具有积极的帮助。在这方面, 广西的相关文化部门做得比较成功, 由省图书馆组织玉林、北海、钦州、容县等图书馆成立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协作机制, 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地缘和地域文化优势, 形成了一个密布全省的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网络[3]。

4 新时期建设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措施

地方特色文献是开展地域性研究时最有价值的基础文献。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应注重教学和研究, 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根据立项课题, 确定重点建设和研究的学科体系。开展地方特色文献专项建设, 把重点收藏和学科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确保该部分地方特色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达到文献保障的研究水平, 使之成为学科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撑。在地方特色文献研究中建设, 在服务学科建设中发展, 建设目标更明确, 思路更清晰, 达到服务、研究、展现的目的。广东省图书馆依托基金支持的立项课题开展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就是例证, 在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百年撷英传世藏典”系列活动中争取到两千万元支持, 开展针对广州地方历史文献抢救、整理并出版《广州大典》的专项工作。《广州大典》编纂以广东省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为基础, 时间上溯汉代, 下至民国, 地域范围为1911年以前的广州行政区划共约3 000种文献。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对象, 确定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学科体系, 必须结合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方面或突出的优势, 这样目标明确, 既有科学性, 又便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体系。

5 结语

作为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积淀的地方特色文献, 是弘扬、展现地域文化的基石。如何开展好区域环境、地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挖掘地方特色文献中所蕴含的丰富地方文化资源, 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 相比图书馆其他成熟业务而言, 尚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探讨, 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地域文化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了解其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造成的影响。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并对“加快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是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动力”、“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对象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思路”等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措施进行了论证, 为解决根据地域文化与环境建设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力武.地域文化、环境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探究——以广东地区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9 (7) :40-43.

[2]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空山》下一篇:技术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