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数字资源(精选12篇)
特色数字资源 篇1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与渠道, 图书馆更要借助这一有利工具丰富自身的馆藏, 逐渐向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而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不仅可以满足读者日益增强的信息需求, 还有助于图书馆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影响力。本研究主要分析当前图书馆在构建数字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
1 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读者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逐渐趋于数字资源的利用。根据笔者所做的相关调查可知, 仅有13.1%的读者习惯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料获取信息, 证明读者尚不习惯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在相关调查研究中, 通过宣传了解图书馆拥有哪些数据库的读者仅占30.6%的比例, 证明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渠道了解还不够充分。
在接受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中, 知道有数字资源的人数仅有30.6%, 而其中通过图书馆培训而掌握数字资源利用方法的比例更是低至11.2%, 很多读者都希望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 指导其如何进行馆藏咨询检索, 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均有意识进行馆前培训。
在笔者调查数据中, 高职院校图书馆链接外网的比例相当小, 严重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而分析读者不愿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原因, 就有53.7%的认为要归结于网络问题, 由此可见网络不畅通也是影响数字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2 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可知, 导致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 未树立建设真正特色数字资源的意识, 对“特色数字资源”的定位、读者的需求定位把握不准确, 未进行深入的资源发掘, 虽然为了“赶时髦”建立了特色资源数据库, 但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实用性, 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特色”, 导致数字资源利用率、利用价值低。
其次, 缺乏统一的标准。各类图书馆之间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与协调, 比如同一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而特色数字资源数据库更是存在结构单一、不成规模、专业面狭窄、共享性差距等不足, 这些均会成为我国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障碍。
再次, 缺乏专业人才。要打造真正有特色的数字资源体系, 不仅需要专业的图情专业人员进行资源方面的建设, 更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在技术上的支撑。但是我国现在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精通相关图情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 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图书馆读者培训不到位、无法保证网络畅通等问题的直接原因。
最后, 缺乏资金。有些地区受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 每年用于图书馆建设的经费十分有限, 图书馆要自建数据库是不现实的, 有些高校更是受评估的要求文献复本量而忽略了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 这些均会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质量、数量产生直接影响。
3 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组织及建设策略
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 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首先要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因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向校内师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因此其文献资源的开发、建设也要围绕这一内容而展开, 才能保证资源的可用性, 从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其次, 要坚持资源共享的发展战略。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增长, 再加之网络数字资源的迅速发展, 图书馆只有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战略, 才能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尤其是职业院校图书馆, 其数字资源建设经费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因此坚持共建共享, 联合其它情报信息机构, 向用户提供广泛的合作服务, 扩大图书馆在资源采集、制作及维护等各方面的能力, 不断优化数字资源的质量。
3.1 科学定位
在发掘特色数字资源之前要针对“特色”进行科学的定位与规划, 做足相关调研工作, 结合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 选择与其相对应的侧重点进行特色资源的开发。而高校图书馆则要与自身的学科建设、地域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等相结合,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开发立体、特色的数字资源。
3.2 统一标准
首先, 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开发及管理权威机构, 其主要职责即是对特色数字资源的组织与建设进行协调、规划及管理;其次, 做好特色资源建设规范化管理的配套措施, 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等, 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最后, 建立地区内的统一标准, 实现特色数字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统一标准至少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特色数字资源的内容提出具体标准, 防止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针对特色资源的数字化方式提出具体标准, 可以参照国际上、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格式标准、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等来进行, 在数据加工、采集、操作、传递、交换及维护方面保证其规范性、系统性及兼容性, 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3.3 扩大筹资方式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资, 仅靠图书馆自身的日常经费很难实现这一需要, 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争取更多的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筹资渠道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政府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的支持, 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争取到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就特色数字资源项目工程建设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与专业对口企业实现联合建库,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图书馆提供资源及技术支持, 二者实现双赢的局面。
3.4 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在某个特定地区范围内, 图书馆及相关文献情报机构组成一个网络, 通过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建设共享文献数据库等一系列措施实现资源共享, 整个过程要遵循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所谓特色数字资源即相较其它图书馆而言, 某图书馆的这类资源更加丰富、文化价值更高, 而这类特色数字资源的共享价值也更高, 因此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将特色数字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当然, 除上述措施外, 图书馆还要积极考虑其它的信息共享途径, 比如在互联网实现特色资源的发布, 或者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特色资源共享链接等等。在图书馆网站上, 可以进行一些中文数据库及外文数据库的链接, 其中链接的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读秀中文学术、万方数据、超星汇雅电子图书、起点、书生之家, 并且有自建的精品图书库, 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特色数据库。
3.5 加强人才建设
在图书馆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人才问题是核心问题。因此, 图书馆要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 提高人才队伍的合理性与综合素质。首先, 遵循“引进来”结合“送出去”的原则, 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为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 并向已有人才提供更多接受学习的机会, 不断提升本馆图情专业技术队伍的专业能力、文化结构、职称结构及综合素质, 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其次, 对图书馆用人制度进行彻底改革, 坚持“以能为本”的原则采用竞聘上岗制, 择优录取, 形成一个对人才成长十分有利的工作氛围, 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最后, 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 加强对馆员的考核力度, 增强人才团队的凝聚力, 为馆员提供一个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以实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实现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图书馆要与自身的特点、优势及读者的实际信息需求相结合,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特色数字资源发展规划,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分步骤的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其次, 成立专职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特色数字资源数据库的框架设计及相关工作, 以解决标准与规范的统一问题, 在具体进行数据库加工时, 虽然可由多人参加, 但每个数据库要由专人负责, 而要将同一模块数据库的加工人员相对集中起来, 以保证标准、规范执行的彻底性与准确性, 从而提高标引质量, 对实现跨库检索、资源互链等也更为有利。再次, 鼓励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程中来, 很多读者参与到特色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因此一些数据库可以实现读者与图书馆的共建, 比如教学参考书库、学位论文库等。最后, 做好数据库的长期维护工作, 对数据库的运行质量、对应内容进行日常维护。积极收集读者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出现的反馈信息, 对一些过期、无效的数据进行替换、删除及整理, 以保证数据处于合理的更新周期, 保证其实时性、先进性及有效性, 使得用户在访问数据库时可以获取最新信息, 从而保持特色数字资源的生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方.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特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以中部六省各类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为例[J].情报杂志.2011 (02) :176-180.
[2]胡朝明, 刘茜.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特色资源库建设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 (02) :67-70.
[3]生修雯, 陈香珠, 喻樟.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 (11) :52-55.
[4]陈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J].图书馆学刊.2011 (04) :73-75.
[5]胡绍军.浙江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学研究.2011 (20) :45-49.
特色数字资源 篇2
课程论文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中 国 重 庆
2014 年 6 月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藏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以极具旅游特色的西藏为例,在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的基础上,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这一例子阐述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 , 境内海拔 7000m 以上高峰有 50 多座 , 其中在 8000m 以上的有 11 座 ,有 “世界屋脊” 之称。西藏高原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极具特色的西藏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西藏美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以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去西藏的人。西藏给平常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灿烂的格桑花、蓝蓝的天空、开阔的草原,一望无垠。真正去过西藏的人才能领略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1.地文景观
(1)山脉
西藏高大山脉之间,还有许多分支山脉,山峦重叠,名称繁多,使整个高原成为一个“大山的海洋”。这些高大的山脉成为了西藏的骨架,与蓝天相称,撑起了风情空旷的西藏。这些高原上的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差不过千余米,形成“远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点。[5]
(2)峡谷
西藏是世界上峡谷最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藏东三江峡谷。对于“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这一称号,幽深险峻、景观奇伟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名副其实。峡谷呈马蹄形,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以南伽巴瓦峰为南侧,加拉贝垒峰为北岸。两江悬崖壁立,束紧大江,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守卫着大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m,最宽处约200m,全长为370 km。悬崖直落江面,湍急的江水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2]
2.水域风光
(1)河流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km2 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这里有独特的“三江并流”,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平行自北向南流走,在瓶颈处波涛汹涌,景象壮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4万多km2,流域平均海拔4500m左右。
(2)瀑布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兴拉山下的藏布巴东瀑布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首。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是两个瀑布。在相距600m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m(瀑布群二)和33m(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m,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天象与气候景观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人文自然资源
生活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为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
1.建筑与设施
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无论是在城镇、宗山、宫殿还是寺院均具特色。著名的布达拉宫,适应了当时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度,同时烘托了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和气氛。在民居方面,由于放牧方式和季节的不同,当地民居分为了冬帐房和夏帐方之分,冬帐房以木棍为框架,上附有防寒牛毛做的毡子。夏帐房是用自用布、帆布等制作的,结构简单,拆装、携带都很方便。[7]
2.旅游商品
西藏的特产最著名的是冬虫夏草,产于那曲、昌都等地,为补养药。西藏地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加之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图
案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3.3.人文活动
西藏民族文化蕴涵了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鲁番王朝开始,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西藏,对佛教的尊崇一直持续到现在。佛教教徒也会在每年七月、冬季农闲的时候举行朝圣。每年自西藏传统的体育活动赛牦牛、斗牛就是藏族独有的。“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6]
二、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开发现状
西藏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游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观光旅游,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二是体育旅游,包括登山探险、漂流滑雪、骑马划船等;三是专业性旅游,包括组织科学考察和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等。[3]
西藏旅游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形成了以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串联着拉萨、昌都、日客则等地区,外通成都、大理等地。同时由于位置较偏僻,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全面,住宿条件差,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现状分析及开发建议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由于西藏的地势很高,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4]
其次区位条件差,西藏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
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方面,对于外部交通来说,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地质脆弱,冻土等因素对于交通产生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目前青藏铁路已经正式运行了,但是由于其路线的局限性,为出行的游客带来了不能直达等不便。另一方面,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西藏内部的交通系统,修建铁路、公路,使个地区产生联系,形成整体。同时也要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产生直接联系,以便人们的出行。
对了旅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依赖性强,对经济的分配属于传统型,严重得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应积极得宣传倡导新的思想,让人们摒弃旧的思想观念,肯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建设丰富的旅游单体,增强旅游资源的丰度。
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二)保护策略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了周边坏境的保护问题。[1]
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防止由于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对于西藏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众多佛寺是保护重点。中国对西藏文物的保护投资超过了二亿,如对著名的古格遗址、托林寺的壁画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护。
2.恰当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把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西藏来说,在草原日益退化的今天,应着重注意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合理得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无知造成的。对此应大力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贯穿这一思想。
4.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硬性得保护旅游资源,为杜绝破坏行为作出铺垫。在宏观上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特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如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5.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星耀.旅游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朱桂凤.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何星亮.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5
[5]多吉旦增.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003
[6]佚名.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2013
挖掘地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篇3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通过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学校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单一化、固定化朝弹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克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校内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广泛地发挥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基地的特色。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基地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反映基地所在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周边地方的区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培养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确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一是构建符合我们基地实际、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师生活动辅助用书、活动教材,建立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特色场地。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善于开发本土课程、精于活动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推进营训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本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先行。要想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老师们的理念与付出作为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省内培训,观摩省市优秀基地的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依靠几门课程度日的僵化做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利用好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物资源,开发了解家乡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灌河、烈士陵园、海西公园、二郎神庙等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伟人、名人、古迹等课程资源,了解这些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文化,因地置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家乡、勇于创新的意识。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立足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侧重于开发动手操作类的课程,比如“贝壳拼图”、“贝壳彩绘”、“贝壳组装”,形成了以“创意贝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五、师生、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一道成长
1、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参与课题研究后,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学的合作意识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增强,培养了有研究意识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有80多人次获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教学案例等级奖。
3、课题研究促进了基地的改革与发展。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幸福林海、花园水产养殖基地、灌南农业示范园区、花果山、连岛等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基地内部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基地、社会、自然三结合,基地课程特色也逐渐彰显,我们基地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称赞,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向往的校外活动的理想佳境。
特色数字资源 篇4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特色数字资源 篇5
扎实推进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
永嘉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永嘉县是温州的“北大门”,下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山区面积23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7%),农业人口79.2万(占总人口86.72%),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截至2008年底,全县尚有欠发达乡镇26个,其中省级、市级各13个,省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290个,低收入农户3.56万户、9.01万人。
近年来,永嘉县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转变思路,坚持以创建扶贫特色产业强村为平台,以整合资源统一调度为手段,建立健全扶贫资源整合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永嘉贫困山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强村65个,其中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效益农业示范村2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2个。2008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73元(其中66.2%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36.6%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共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64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共享小康六大行动为统领,推进扶贫政策资源整合。立足永嘉区域面积广、低收入农户多、致贫原因多的实际,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产业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结合省新一轮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创新推出了低收入农户“共享小 1
康六大行动”。制定出台了“1+15”配套政策,建立27个扶持专项资金,梳理确定57个综合建设项目,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整合了全县10多个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构建了有效的扶贫工作政策组合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政策资源集成优势。同时,创新探索扶贫整村推进思路,以特色产业强村建设为平台,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政策套餐”,发挥政策指导的最大效应。
(二)以新农村项目建设为承载,推进扶贫财力资源整合。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将扶贫项目建设作为扶贫资金投入的承载体,在创新推出“星级新农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整合“十百”村庄整治工程、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等各项活动,建立扶贫项目库,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的要求,整合资金倾斜扶持重点扶贫项目建设,有效避免资金的无序投入,切实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同时,探索建立项目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金整合、调度、投向规程,定期研究协调各部门涉农项目的编制、申报和资金的整合使用,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2008年,省、市、县财政资金投入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600多万元,捆绑整合其它涉农部门和挂钩结对资金约1200万元,覆盖全县65个特色产业强村,涉及项目达352个。
(三)以扶贫滴灌工程为主线,推进扶贫人力资源整合。根
据贫困面散、点多、情况复杂的实际,突破原有的“天女散花”式的单一模式,从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出发,形象地借用农业生产的滴灌技术,创新推行扶贫“滴灌”工程。根据扶贫特色村区域特点、产业优势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村实行“一类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开展针对性的定村定向帮扶。不断健全帮扶机制,建立县领导和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全县28名县领导和50个部门分别挂钩联系34个乡镇和29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并分别落实6个省部门、32个市部门和151家企业分别与55个、59个、176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创新技术力量整合机制,抽调9个县直部门的10名业务骨干,组建2支扶贫特色村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每半个月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同时,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为依托,整合组织、劳动、农业、农办、科技等部门资源,强化对低收入劳动力的重点培训,今年以来共已培训低收入劳动力450多人次。
(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扶贫产业资源整合。立足于既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整合产业资源,走出一条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增强扶贫后劲的产业化扶贫之路。依托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整合科技资源、产业主体资源,以茶叶、畜牧、水果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强村等发展主体壮大经营规模,2008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依托于
楠溪江的自然生态资源,引导低收入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共建成农家乐特色村32个,休闲旅游点48个,经营农户数达到20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1124人,开发精品农业休闲旅游线路18条,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依托于黄田等沿江乡镇的小商品生产,整合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等闲散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目前,已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经纪人164名,来料加工从业人数2.02万人,年发放加工费达7600万元,人均年增收3762元。
(五)以魅力家园结对共建为平台,推进扶贫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永嘉在外能人多、民营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创新开展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金等投入家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推进扶贫特色村建设。建立工商企业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之间的长效联系机制,开展企带村型、互利协作型、基地带动型、经济顾问型、公益捐助型等四类结对共建活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形成扶贫特色点建设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2008年,通过“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累计落实各类项目33个、资金达2330万元。
通过扶贫特色强村建设,我县切实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并被评为了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先进县。总结实践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特色村创建和资源整合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涉及职能交叉多,资源整合工作难度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决策,并积极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制度规范工作,确保了扶贫工作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建设平台是基础。资金的统筹使用,必须要以项目为承载才能真正发挥实效;项目建设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才能形成更好地统筹规划、实现整合。通过搭建和不断完善扶贫特色村这一工作平台,使得项目实施有了抓手,资金投入有了去处,宣传组织有了方向,既能真正发挥出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又能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特点实现连片整体推进。
(三)结合实际是根本。永嘉区域面积大、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必然大不相同。扶贫资源的整合只有从项目申报开始就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入手,以典型引路,才能以针对性确保实效性。
依托乡土资源 构建学校特色 篇6
一、以准确定位为先导,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特色定位要从长远考虑,不应“打一枪换个地方”,也不应换一任校长便换一个特色。只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校特色才会始终鲜活,充满生命力。学校的特色定位也要从实际出发,找到学校独特优势,并能充分发掘这一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鲜明特色。一味效仿,盲目跟风,就会迷失自我。刻意追求新奇,舍本求末,就会失掉本真。学生得到发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本校为例,地处洪泽湖西畔的泗洪县临淮镇, 古时临淮镇所在地为县治,曾设泗洲临淮郡,为千年古镇,这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凝聚着“向善、包容、勤奋、清纯、灵动、活力”的内在精神。瞄准了这一特殊地域优势,将学校特色定位在“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学校特色”。
二、以环境创设为依托,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环境是学校特色的集中外显,对外是形象宣传,对内是熏陶感染。良好环境的创设是构建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环境创设应从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从生态到物态,运用多种手段,科学、合理地创设,让每一面墙壁成为教导之所,让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之地。
紧扣文化主线,着重建设“六大景观”,融观赏品味、种植饲养、观察研究、休闲娱乐为一体。对建筑物进行命名,赋以寓意,实现了“楼有名,湖有意,景入画,园有文”。让学生浸润在这溢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氛围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天成。
三、以课程开发为重点,支撑学校特色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适合学校的课程。”特色课程开发是构建学校特色的重头戏。
通过挖掘洪泽湖的生态、山水、人文、物种等资源,编写6本校本教材。课程通过让学生去听、说、读、问、思、议、做、访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动耳、动手、动口、动脑,在教材研发、编写、使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以活动开展为抓手,牵动学校特色发展
活动开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有力抓手,离开学生的活动,学校特色建设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组织开展了“爱心鱼放养”“保护母亲湖行动”“洪泽湖在我心中演讲”“洪泽湖故事擂台赛”“洪泽湖系列调查”“走进湿地”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洪泽湖湖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童谣。鼓励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民情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引领学生走近家乡的名人故事。举办校园文化节,通过织网比赛、渔具制作、船模制作、手抄报、手工制作、诗歌朗诵、主题演讲、歌曲、舞蹈、绘画等形式,历经一个月开展好系列活动,并在各项系列活动开展结束时,举行一场汇报演出。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家乡民俗风情之美、湖中劳作之美、民间文化之美,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之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以课题研究为引擎,提升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要上档次,出品牌,要有强大的科研支撑。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学校特色建设路径,创新学校特色建设做法,为学校特色建设引航。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做到“五落实”,即时间落实、地点落实、活动内容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有力地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实施。从学科教学、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不断将研究触角向外延伸。通过“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研究”“湖区小学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洪泽湖文化学校特色教育研究”“洪泽湖乡土习作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学校特色建设内涵。
乡土资源对于学校特色建设来说是一片沃土,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我们巧加开发和利用,将特色学校的“根”扎进乡土资源的“沃土”之中,用心培植,定会绽放出芬芳四溢的特色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
※注: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洪泽湖文化”学校特色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号为B-b/2013/02/02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特色资源建设 篇7
基于我国科学技术起步慢、社会吸收能力有限等因素,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其中包括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创建与发展稍落后于西欧等地区国家。然而,在我国专家的刻苦研究下,结合我国各方面客观发展情况,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从1995年牙牙学语,开始向其他国家借鉴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02年成立并发起的旨在促进数字化图书馆建立与发展的“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化图书馆联盟”,到现如今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资源配置、目录索引等多方面的发展,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众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之下取得迅猛发展,并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的崛起。即便如此,我国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依旧只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更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高精尖技术发展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我国数字化图书馆未来将如何发展,发展前景如何等诸如此类问题仍值得探讨。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
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其中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含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及筛选过滤,需要深厚的信息积累以及技术支持。如,建设之初所需的资金支持,虚拟图书馆的职能及定位等等。同时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时的资源开发,资源补充以及力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及整体素质等均需合理的资源配置。
(一)在线数据库资源的管理
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大量的信息化馆藏,因此,在线图书馆数据库的完善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配置问题的重中之重。数据库创建之初应多方面选择多媒体资料,选择应着眼于社会需求,旨在为读者提供资源便利,考虑其自身发展价值,并立足于学科专业的实质性需求,做到“求同存异”,既要顺应整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又要牢记本校自身重点学科特色,呈现自身优势。如今很多高校采取单独购买数据库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数据库的来源应有经费、种类等多方考虑,如,在不失自身特色化优势的基础上考虑高校间联合购买等,不仅节省了各自的费用,同时加强了各高校间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二)特色数据库的自我建设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化数据库的创建指的是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信息化,因此,数据库的特色化是馆藏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如:文献目录的信息化。另外,特色数据库应包括具有使用价值、收藏意义大的馆藏,如随书光盘的录入,学位论文(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数据化等。其中,随着时间的发展,随书光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破损、丢失等情况,因此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位论文由于其特殊性在部分层面被划分为“灰色范畴”,因此,论文的使用率较低,论文获取难度加大成为传统图书馆的一大问题,在线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可有效地减轻这一问题。
(三)在线导航系统的创建
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是把网上所有关于某领域的信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搜集,通过将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其进行有效关联,建立信息库,为用户准确的定位获取所需信息的导航工具。虽然学科导航只是对某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链接,内容深度上不如规范性数据库,但其提示的信息类型范围较广,且将相关类型信息汇集在一起,对于从整个网络范围内查找某领域信息十分方便。学科导航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搜索引擎,但在满足特定学科的查询要求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学科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有一定必要性,他能通过链接形式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使科研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
(四)特色专题性线上馆藏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要建立在本校重点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而通过数字化图书馆不仅可以大力宣传科研成果,还能提高这些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利于学校面向全国的的招生入学工作。
图书馆应了解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全面搜集该领域的国内外科研动态,引进所需资料,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同时,也要开发网络信息进行网络信息的下载、筛选与整理组织,并向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资料,要加强图书馆重点学科的专题服务分利用网络资源为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弥补原本已有资源的不足。
(五)文献书籍的合理配置
建设本校数字化图书馆,实现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是必然趋势。各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所长,实现数字化图书馆互连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独特优势,促进各高校学术发展。共建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共建,不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还要进行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的改革。实现单一向集中建设,封闭式向开放式理的转变。各高校要团结合作,统筹规划。统一目标和规划、分工合作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关键。各高校应在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特色馆藏,从而实现文献资源优势互补,丰富资源。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成员都要参与并享有平等使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丁申桃,庞跃霞,曹丽娟.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06).
壳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 篇8
司, 它是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的生产商,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油和润滑油零售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做法, 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经营战略
在企业经营战略实现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负有重要责任。壳牌公司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把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 而不是把自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事部门, 一个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要经常考虑: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 它会发展成什么, 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 开拓出新的项目, 推动壳牌公司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具体有: (1) 人力资源负责人直接报告总经理, 真正参与企业经营和重大决策。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到人力规划、招聘、薪资福利、培训等专业化工作上来, 而不是陷于那些日常的行政、发工资、管后勤等。 (2) 建立团队合作精神, 开创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气氛, 真正激发员工的兴趣、想法及创造性。 (3) 人力资源部负责把公司目标传递给各个层次及所有员工。部门主管不仅要告诉员工企业经营目标, 而且还要告诉他公司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如何通过产业调整或收购或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怎么操作,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公司的战略可操作性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任务。
二、主张多元化和包容性
壳牌认为, 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背景、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一同工作, 才可能保证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角度。壳牌就是要保证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 壳牌比较成熟的部门中, 中层管理者基本都由本土人才担任, 在壳牌 (中国) 的管理委员会中, 40%的成员为中国人。
不过, 国籍和地域的多样性仅仅是保障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整个壳牌集团的准则。事实上, 在壳牌,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统一的两个概念, 为了保证多元化, 人们就必须学会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主张和观念。比如说, 中国员工普遍性格不外露, 这个特点在员工大会上讨论敏感问题时得到特别考虑。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黄色的即时贴发给每个人一张, 让众人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写在纸条上, 不用署名, 最后集中收回, 主持人再张贴在白板上, 念出大家关心的问题来, 从而避免让少数敢发言的人代表全体员工的意愿。在用人上, 壳牌从来不说需要员工有什么样的学位或者专业, 因为壳牌相信一个人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所以, 壳牌不介意员工是从任何背景来的, 在壳牌看来, 不同背景下碰撞出来的火花会更大一点, 更亮一点。壳牌聘人看的是一个人本质性的能力, 而不是他曾经做过什么职业, 或者学过什么东西。
壳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体现在绩效评估上, 会考虑到个人的独特贡献。而且员工独特的个人发展计划每年由员工与直接上级, 甚至更高的上级共同讨论确定。至于个人计划所包含的元素, 首先是根据自身的职位确定个体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才能达到团队目标;第二部分, 员工会列出个人希望获得哪方面的进步;第三部分是行动要点, 列出实现个体发展的具体步骤。
三、发现未来的管理者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壳牌把应聘者的发展潜质放在第一位。在公司内部壳牌把发展潜质定义为“CAR”, 即分析力、成就力和关系力。这三个方面是壳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内容, 招聘考核也是围绕CAR来做的。
首先, 分析能力如何, 要看是不是能够举一反三, 高瞻远瞩;能不能从各种纷繁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 并获取有用信息, 得出结论, 等等。很多人有误解, 认为脑子聪明, IQ高, 分析能力就强。许多技术专才IQ非常高, 但不一定有出色的综合分析能力。壳牌喜欢从应对问题的机动性来看应聘者。希望员工像直升机:既能升空, 从高处、宏观的角度考察全局;也能落地, 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成就力是指员工的意志状态。壳牌需要这样的人, 即他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喜欢挑战, 甚至听到“挑战”这两个字会满怀激情。壳牌认为, 成就力是一个人事业追求的前提, 首先要有愿望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取决于个体的成就能力。换句话说, 一个人的成就力表现在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标, 是否能一步步有的放矢地去实现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能否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站出来说这个意见是最好的, 并能够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论点。最后是关系力。壳牌坚持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工作是由团队完成的, 团队伙伴的成功成就你的成功。而关系力不单纯指与人如何相处, 更在于能不能与人产生1+1>2的效果。壳牌的关系力是指你是不是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在与人沟通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倾听对方, 并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意见不一致时是不是能取得共识;能不能延伸自己的职责, 不是越权, 而是提供善意和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
四、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 壳牌认为, 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 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 (2) 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 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 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 (3) 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 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 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 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必须清楚, 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 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又不一致, 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 但这种人很有潜质, 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 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 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五、注意领导力培养
如果说多元化保证了每一个员工的潜能
都能得到发挥的话, 那么领导力的培养则是将这些员工打造成更加出类拔萃的力量。的确, 对壳牌这样一个跨国能源巨头来说, 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推动整个集团前进。因此, 领导力的培养同样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环。在壳牌, 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积分卡, 卡上有很多项目, 每年两次, 员工本人及其直接上司都需要在自己的各个项目中填上评分。而在主管和经理们的积分卡上, 有一个特别项目就是专为考核该经理对下属能力的培养。下属是否有发展, 发展速度有多快, 这些都是考核指标。也就是说, 对于主管和经理们来说, 如果自己的下属没有发展, 这个过错无疑将会在自己头上记上一笔。
挖掘本土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篇9
一、以课题研究构建办园特色
“九五”期间, 我园加入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 “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的研究, 确定子课题“乡镇幼儿科技教学活动材料投放的研究”进行全园性实证研究, 发动教师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注意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广泛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启发幼儿大胆探索, 并满足不同幼儿探索的需要。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把科学的材料投放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与各科之中, 形成“重材料投放促科技教育唯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继续发挥本土优势, 选择“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和“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 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 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进一步丰富“重材料投放, 促科技教育, 唯素质发展”的办园内涵, 为实现幼儿园的个性化发展筑就新的历史平台。
二、以园本实践积淀办园特色
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坚持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一日活动中, 鼓励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对教材进行选择、改编和创造。 如依靠教师群体的智慧, 积极利用符合本地区特色资源, 更好地为实施园本化课程服务, 设计“稻草系列”、“麦秸系列”、“竹管运动人”、“包粽子”等十多篇科技制作活动, 采用实物流程图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为主学习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制作活动的兴趣。
如材料的投放、 方法的选择、 环境的创造及师幼的互动等, 引导带教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教学策略下的教育理念, 然后自己内化, 结合本班的实际, 参考研讨组的建议, 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园本教研的形式以“个体一课多研, 群体连环跟进”的方式进行, 以“会走的纸杯”为例谈磨课前设计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的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试教发现绕线这个技能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 线绕得均匀了才能流畅地把线拉出来, 放下线时橡皮筋才能快速地弹回去, 陶泥块就像轮子一样转动起来, 纸杯就能走路了。
磨课后修改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绕等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活动前设计的流程为:1教师出示作品, 激发幼儿制作兴趣;2出示实物流程图, 讲解示范, 突出重点;3幼儿观察流程图, 学习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遇到问题克服解决;4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磨研教师认为观念要开放, 要坚持“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 更要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技能, 获取知识, 并进行对比实践研究。
把活动的流程修改为:1幼儿玩玩具, 老师抛出问题,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发现制作流程;3出示实物流程图, 突破重难点;4在实际制作中自主学习, 遇到问题克服解决;5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对比实践研究, 发现该流程适合于幼儿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对教师的提问及教师适时的介入进行磨研。 如当发现会走得纸杯的秘密后, 提问幼儿做这个会走的纸杯需要哪些材料? 又是怎么做的? 回形针是怎么把纸杯和橡皮筋固定的?结合幼儿的发现逐步出示实物流程图, 让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索和个别孩子的尝试引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为以后组织类似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活动模式。
三、以环境营造凸现办园特色
我们坚持课程、环境、特色的有机整合, 注重以环境创造凸现办园特色, 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真正主人。 具体在四个层面:1.定期组织幼儿到专门的科技创新操作室和科技长廊进行活动, 旨在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操作的品性。 设置了材料区 (资源包) 、工具区、制作区、探索区、展示区。 制作区有专门适合幼儿的榔头、切割机、冲床供幼儿敲敲打打, 实地练习。 2.班班都创设了自主科学探索区, 其中以自然角的块茎、种子发芽实验为主要方面, 辅以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探索需要的针对性材料, 让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拓展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科技制作的空间, 可以供幼儿个体或合作探索, 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3.角色游戏通道渗透科技教育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大胆想象、创造, 中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汽车, 大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江南水乡的房子、船、桥和等, 小班幼儿在学习基本技能系鞋带、围巾, 穿衣服扣扣子的同时, 学习折围巾、衣服, 并进行简单包装。 4.我们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 发动家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 进行亲子科技创新画和科技小报的制作, 并展现在南北联廊, 供教师、家长、幼儿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四、主要收获与成绩
1.为教师之间互动、 学习、 借鉴提供平台, 增强教师的群体研究能力, 提高园本教研的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提高教师挖掘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素材的能力, 提升教师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丰富了厅廊环境资源, 增加厅廊环境的本土气息, 使办园特色更明显。
4.为幼儿自主、创新学习提供平台, 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数字资源 篇10
一、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体现
(一) 转变资源观念, 明确发展特色经济思路
1.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 壮大“五大产业”
首先, 培育“七大经济园区”。察右后旗依托以石灰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 以牛羊肉、马铃薯等为主的农牧资源, 以辉腾锡勒风能为主的风能资源, 以铁路、公路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 打造成了乌兰察布市有影响力的新材料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煤炭及农畜产品物流基地、自治区重要的建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杭宁达莱工业园、蒙维新材料产业园、锡勒风电园、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贲红煤炭物流综合服务园、白音察干汽车运输综合服务园七个产业园区。
其次, 壮大“五大产业”。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以“两线四镇” (旗内公路和铁路沿线以及白音察干镇、土牧尔台镇、红格尔图镇和贲红镇) 为载体, 培育壮大化工、建材、电力、农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五个产业。
2. 加快产业发展转型步伐,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察右后旗抓住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内蒙古发展的有利契机, 依托地区资源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 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思路, 横向抓园区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工业规模, 纵向抓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着力提升资源集聚集约经营发展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二) 以地方矿产资源、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发展园区特色经济
察右后旗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以地方矿产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为依托, 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开发利用, 以优势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集群, 强力推进新型产业化经济发展, 并根据产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对各个功能区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 使察右后旗经济在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 立足地理气候资源, 实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察右后旗坚持因地制宜, 立足地方地理气候条件, 结合突出地方农牧业特色优势, 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逐步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推进地方农牧区经济产业化发展, 努力把察右后旗建设成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实现农牧区经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就要通过推行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 把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土地是农牧业之本, 能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根本问题。察右后旗旗委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情况突出的情况,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结合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现代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大户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辐射带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
2. 突出产品品质优势, 着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品牌
培育出诸如:“红格尔”牌、“富奇”牌脱毒马铃薯和“草原西冷”牌牛羊肉等一些产业化品牌农畜产品。
3. 农牧经济突出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坚持产业化兴农、兴牧, 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设施农牧业建设, 着力农牧业园区化发展和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科学种养之路。
4.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战略
察右后旗旗委政府以产业化、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畜牧业, 充分利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资源, 着力科技兴农、兴牧, 采取园区实验示范、以点带面的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
(四)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打造经济软环境
察右后旗坚持经济产业化与城镇化功能协调发展原则, 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旗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三化”进程, 完善城镇功能,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经济发展软环境。突出发展中心城镇 (白音察干镇) , 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把草原文化融入城镇建设。察右后旗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 以建筑景观、街区雕塑、城镇亮化美化绿化为载体,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型城镇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部署, 把经营城镇生活休闲环境资源现代城镇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 注重特色文化城镇创新发展。
二、关于察哈尔右翼后旗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本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 重点考察察右后旗在树立大资源意识, 充分挖潜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由此, 根据调研实地考察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 进一步转变资源观念,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察右后旗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化发展、产业集群化壮大、企业集中式扩张的发展新格局。但随着产业园规模和产能扩大, 园区污染治理和废料利用处理功能完善被提上日程, 产业园区废料循环利用战略将是察右后旗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着力点。
(二)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察右后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 形成其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农牧经济的根本出路,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品牌经济。提升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打好绿色牌、特色牌, 这样,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持续有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气候地理资源和土壤条件, 进一步推进地方特色农牧业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是察右后旗转变农牧经济发展方式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战略选择之一。
(三) 完善产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 培育发展软环境资源
现代经济发展力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环境基础, 地方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作用的机理。察右后旗拥有杭宁达莱工业园等7个产业园, 但园区所在地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 有些园区城镇基础设施与其产业规划发展比较, 存在严重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与白音察干镇相距较远的红格尔图建材园、土牧尔台畜产品加工园所在地的红格尔图镇和土牧尔台镇。
(四) 加强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首先, 察右后旗应该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加大文化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力度, 将察哈尔文化融入于企业文化、城镇文明、旅游开发经营、城镇建设和民间工艺等行业。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品牌优势。其次, 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察右后旗潜在旅游资源丰富, 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察右后旗应该借鉴一些旅游文化培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做法, 依托其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潜在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 重点突出察右后旗区域民族文化和火山草原自然风光特色。
(五) 立足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开发德育新资源校本课程创特色 篇11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两学年来先后190多个教学班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独立自主开发和研究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取得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增强学生道德法纪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预期效果。近200名编写者、执教者经过自己创造性的艰辛劳动,取得了丰硕的编写经验和教学经验,收获了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紧扣中职德育目标,精心编撰教材,创新德育资源
编辑了三册富有校本气息的德育主体教材,即《礼仪与心理》《道德与法纪》和《能力与创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根据教材进一步拓展课程德育功效的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理论内化行为的客观规律,后续开发了《缤纷课堂》《毕业生风采》两本教材,形成了一整套较具系列性的、完整的德育校本教材,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1.德育校本教材的亮点特色。
①贴近实际,源于生活。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尽减说教色彩。教材尽力贴近学校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选用大量的古今典型和案例和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寓含于现实案例之中力求通俗易懂,轻概念阐述,重事理辨析。
②图文并茂,事例鲜活。教材大量采用眼下时新的动漫、卡通画作品做题头或插图,既活跃了版面,又适合学生的审美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实践性强,参与面广。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各个章节设置了“擂台比赛”、“谈一谈”、“议一议”、“辨一辨”等栏目,便于在教学中学生争辩、师生互动,以达到在议中明理,在辨中懂事的目的。
④自成序列,构成整体。教材从最接近学生切身实际的言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然后提升到道德、法纪教育,最后拓展至职业能力与创业精神教育。按照学生从入学到临近毕业的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安排各册教材的内容,编排自成序列。同时三册教材供课堂教学使用,《缤纷课堂》为活动课教材,而《毕业生风采》则作为补充课外读物,从而构成较完整的教材系列。
2.德育校本教材的良好评价。
①学生的评价。我们先后对1754位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德育校本教材的评价,他们认为“很好”、“较好”的评价意见竟高达90.97%的比例。我们曾先后召集107名学生代表举行座谈,同时进行无记名书面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高度评价,“很好”、“非常好”、“好”、“满意”、“很不错”、“不错”、“较好”则是他们的一致评语。
②学生家长的评价。据我们对收回的1662份学生家长书面问卷调查表的统计,评价“很好”的占47.4%,“较好”的占34.42%,评价“一般”的仅占8.12%。
下表是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教材后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的统计。
广大家长在回答问卷调查“你认为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哪些内容对孩子影响较好?”这一问题时,一致肯定教材的教育作用。
“整本书都比较好,对这样年龄段的孩子们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该书对孩子在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守法纪和职业能力教育是一个很好引导,能提高孩子的抵御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③教师的评价。透过教师的一份份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由衷称赞。
信息与工程部的徐教师说:“在教授《礼仪与心理》中的礼仪部分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会使孩子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学习好的孩子会更加充满自信,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会受到鼓励……所以,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教学《道德与法纪》后,我深刻感受到它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这本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大量翔实的案例来讲透法律法规……所选案例不是东拼西凑的故事,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事例,并且绝大部分是取材于发生在学校的真人真事,极具说服力和警示性。”信息与工程部的陆教师说。
针对学生身心特征,探索授课模式,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一派缤彩纷呈的局面,广大执教者充分利用这一无拘无束的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华。
还有些教师在不断尝试各种新颖的授课形式。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辩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小品;带领学生到实地参观、考察、采访;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读报、搜集资料,布置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动手操作等。
有的教师则主动利用“问题情景”来教育学生,毕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比所呈现的问题要丰富复杂得多。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开展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目标。
许多教师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以突出课程的“学生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实践证明,这些新颖的授课形式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教育效果,不拘一格育人才。
适应学生习得兴趣,矫正行为习惯,创新德育成效
德育校本教材功效谁人评说?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检验其成效的最好标尺。
亲身实践德育校本课程的老师普遍反映: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言行举止渐移默化地改变着:行为、举止规范了,言谈、礼仪文明了,打架、斗殴减少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就业、创业观念扎实了。审美情趣得到了改观,穿奇装异服的少了;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的多了;上楼下楼也能主动让老师先走;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迟到现象减少了,主动喊“报告”的增多了;通过课程的学习,部分原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得到了疏导,逐步由内向封闭转变为活泼开朗;一部分原先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教材中很多优秀职校毕业生的事例,让二三年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在校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正视自己所学专业,并且对就业创业充满期待。
遵循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德育科研
我们遵循“边开发、边研究,边构建,边实验”的原则,努力提升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价值。同时在校本教材开发之初积极申报成国家级课题,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各阶段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推进课程的持续深化。
①课程的教材研究成果。我们于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先后编写了教材5本,初步构建起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体系。这套教材陆续面世以后,立即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德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②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以该课程为媒介的研究也出了系列成果。德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论文《“校本”开发重创意 教育实践出成效》于2007年获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三届创意论坛三等奖。德育校本课程心理教育实践论文《情注学生爱满校园》获中国科学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726项目研会2007年成果评审一等奖。德育校本课程实践总结论文《造烛求明读书求理》被选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第四届创意论坛交流论文。以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实践为题材的江苏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职校学生生活德育策略和途径的研究》已圆满结题。
特色数字资源 篇12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 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 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 与农村学校无关。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 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要符合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一切以书本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活动都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 都有损于其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 (1) 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1]。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方案的设计, 因此,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积极、稳步的推进,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 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 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 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 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2]。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 认为这些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主张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把校内外各种环境资源整合起来, 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 从范围划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等
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种物资设施、场所、人文资源以及各种文娱活动,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体育馆等场所和设施;学校的教师、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规、校容校貌等人文资源及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等。
家庭资源包括学生家里提供的报刊、电视、图书、学习用具等以及学生家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密切支持配合, 要求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达成一致,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家庭资源与学校共享。
社会课程资源极其广泛, 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工厂、村落、党群机构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 如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泛的网上课程以及其他网络信息等。
(二) 从形态划分, 包括物力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和精神资源
物力课程资源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课程资源, 包括学校的各种场所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 、家庭环境设施、地理环境等;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资源, 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亲属以及社区相关机构中的人员等;精神资源包括书本知识、个人经验、历史文化传统、校风班风、学习风气、教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社区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
(三) 从作用、价值和功能划分, 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材料, 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指不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材料但作用于课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 如与课程运行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等因素。
还有很多其他划分方式, 比如从价值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三、挖掘地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 不少学校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但我们认为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才是最好的。
(一)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人文资源丰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孕育了楚文化、三国文化、荆江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和人文积淀。特别是楚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闻听三国事, 每欲到荆州”。荆州由于其重要、独特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三国时代, 荆州更是魏、蜀、吴三家争夺的焦点。荆州之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三方力量的消长和三国历史的进程。一部三国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可以看作是荆州之争的历史。有关三分形势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些重大事件, 基本上以荆州为中心舞台展开;三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群英荟萃的众多文臣武将, 都在荆州这个大舞台竞相亮相, 角逐较量, 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璀璨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 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学习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 挖掘自然地域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 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 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 去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地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应水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 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 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 挖掘社会生活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大舞台, 更是一本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的活教材, 它为我们综合学习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 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可能相对来说比城市学校贫乏 (没有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 更没有网络资源) ;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上, 农村学校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农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农场田园、民俗风情等, 这些都是城市学校比不上的,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 作为主题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外, 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家兽禽饲养基地、乡镇企业发展、乡村群众文娱活动、民俗活动等, 也可以经过加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主题。
(四) 挖掘农村人力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而言,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比农村学校要好, 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比农村地区要高, 但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农村地区, 教师既要从事教育教学, 又要从事生产实践, 这使他们了解当地的生产活动、风俗民情及环境资源, 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 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更好展开。另外, 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生产劳动能手, 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也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活动主题。此外, 农村有的民间艺人会剪纸、泥塑、制作家具等, 他们也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人力资源。利用全校学生家长会的机会, 请家长或通过家长推荐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作指导, 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 弥补了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空, 使一些隐性的教育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农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这些天然优势, 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的课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对它的课程价值的认识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 农村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 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 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 充分关注地域特色, 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来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