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馆藏资源(精选12篇)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1
21世纪, 各级档案馆馆藏结构及数量都得到了相应的充实与改善, 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现已成为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档案资源建设的重心已转到加强地方特色档案和重点档案接收和征集, 因此加强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势在必行。所谓“馆藏特色”是指一个档案馆所特有的风格。一方面是指档案工作人员对现有档案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 形成特色档案;另一方面是指馆藏档案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培育特色、突出特色、走特色化之路, 对于丰富馆藏资源和凸显档案的大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档案馆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接收范围窄, 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未接收进馆
目前大多数档案馆已形成“党政档案馆”, 反映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当地历史真实面貌等方面的档案欠缺。这种馆藏结构严重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约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另外有些单位把有很大利用价值的档案保存在本单位, 却将价值不高的档案移交入馆。
(二) 当前馆藏档案重复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现行的归档制度的限制和档案的接收范围不健全, 按《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和要求, 一份文件在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都应长期保存, 造成文件的重复归档。且由于管理观念陈旧封闭, 归档单位档案的类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也造成档案重复。
(三) 档案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偏低, 自身的档案意识不够, 对于接收进馆的档案缺乏科学鉴定, 凡档皆收。
二、提高档案馆馆藏特色化建设的策略
(一) 加强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
加强对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 是丰富特色馆藏的重要手段。档案馆应把接收和征集特色档案作为特色建设的工作重点, 突破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限制, 在加大对现行机构档案接收力度的同时拓宽档案工作的收集领域, 将收集范围由原来的党政机关扩大到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家庭、私营企业等, 使其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 特别要将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接收进馆。档案馆要因地制宜, 对现有馆藏特色档案和社会散存特色档案情况进行调查, 对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制定相应的征集方案计划。另外应坚持馆藏档案门类多样化和档案内容层次化, 如纸质文献、实物档案、声像档案、数字多媒体档案等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 反映人民生活状况和经济商业发展的各种票据、广告、照片等多主题、多形式的档案等, 都可以作为档案征集的内容。档案内容应从宏观上反映历史环境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 又可从微观上反映人民生活原貌, 注重档案全宗的层次化, 对本区域的名人档案加以重视, 建立名人档案全宗, 另外应树立全区域档案管理“一盘旗”的思想, 通过馆际交流, 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
(二) 整理和开发利用馆藏现有特色档案
在馆藏档案中, 特色档案往往不系统、不集中, 为保持特色档案内容的集中, 应尽量维护全宗, 不能随意拆散档案资料, 并深入分析编制专题性检索工具。同时通过借阅、编研、举办展览、印发图片、回答公众咨询、设立宣传栏、创办刊物等形式, 加强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可度, 对馆藏现有特色档案进行深入加工、整理和转化。各级档案馆应参与共享, 分工协作, 各有侧重, 有所互补, 形成门类齐全、收集面广、配套使用的档案信息, 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范围。
(三) 更新观念, 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克服“重藏轻用”的观念, 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 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工作人员应从工作中分析哪方面的档案利用率高且能体现特色馆藏的真实价值, 以满足不同档案用户需求。馆藏特色的建设, 应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 加强教育培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 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凝聚人心, 使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 将馆藏特色资料目录提供给档案用户参考使用。
(四) 坚持馆藏档案区域个性化和地方文化特色
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 应把强化文化功能作为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资料, 使其体现各个区域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特征, 如工业生产、农副产品、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自然资源、名胜古迹、风俗习俗等方面。同时应适当接收或代管某些在本地区各行业发挥重大作用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展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性。
综上所述, 各地档案馆只有制定科学的特色馆藏建设规划, 不断创新档案管理体制, 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争取社会各界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支持, 加强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 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兴富, 吴敬仰.论综合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J].山东档案.2011 (05) .
[2]刘哲.论综合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J].新闻爱好者.2009 (02) .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2
4.2扩大宣传,加强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力度
争取地方立法或地方发文,确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以此获得重庆市各新闻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另外,加强与各三峡库区区县图书馆的联系,同他们一道共同收集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前,已有部分库区区县正式发文,确立了当地地方文献向重庆图书馆呈缴的制度。此外,应广开渠道、多方收集,比如:上门收集、信函收集、交换收集,在各种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上现场收集等。
4.3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成了举世瞩目的亮点,中央支持的重点,全国关注的焦点,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特别是三峡库区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来三峡库区投资建设、共同发展;吸引国内外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来库区安家落户,国务院、重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为发展库区经济,扩大移民安置容量创造有利条件。那些已到或准备到三峡库区投资建设的商人、企业家必定要了解三峡库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重要信息资源,作为向社会提供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5如何开辟特色服务,发挥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优势
5.1 编制剪报
编制剪报无疑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它经费投入少、信息出台快。针对性强、对工作人员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馆订有1400余种报刊,占全国核心报刊的83%以上,其中三峡库区的地方报刊也有多种。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小组可派1~2人专门编制有关三峡库区信息的剪报,供重庆及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参阅。
5.2 制作数据
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化建设及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各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以自己的特色馆藏入网。我馆应在逐步形成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馆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适合计算机网络需要的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可建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目录数据库、摘要数据库、主题专辑数据库等。
5.3 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
剪报是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的粗加工,除此之外,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三峡库区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深加工。首先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热点,经济重点撰写专题综述、决策建议,供重庆决策首脑机关参阅,供重庆一些地方企业参阅。
5.4 出版书籍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社会情况,可与重庆或全国的出版机构共同开发、出版有关三峡库区的各类书、画,既可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普及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文化系列丛书》、《新三峡与旧三峡》等。又可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学术性的题材,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工程》、《三峡库区人防问题》等等。
5.5 开展系列活动
可聘请有关学者与专家,举办以三峡库区为主题的讲座;组织评选三峡库区优秀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活动;举办反映三峡库区文化、经济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展览;成立三峡库区文化沙龙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认识三峡库区,同时,也扩大重庆图书馆自己的影响。
5.6 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做出了兴建三峡库区工程决定后,国际国内掀起了长江三峡旅游高潮,旅游在逐渐成为三峡库区经济的一大支柱。图书馆可与旅游部门合作,利用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深入挖掘三峡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旅游小纪念品、旅游宣传小资料等。目前,三峡库区的旅游大多停留于低层次的“乘船观光游”,图书馆与旅游部门可对三峡库区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开辟一些科考探险、了解风土人情等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部大开发百问学习资料,.4
(2)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7
(3)黄济人,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日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9
(4)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
(5)许曦,对开发三峡库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3)
(6)王秀芬,孙晖,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湖南:图书馆,(3)
特色档案资源建设 篇3
关键词特色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作用日益凸现,尤其是高校档案部门肩负着服务高校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责任,更加突出档案资源的重要性。高校档案资源真实的记载了高校学生学籍、教学、科研、基建及党政管理等职能活动及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高校进行服务和改革的重要信息来源,而独具特色的档案资源建设则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档案馆和高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
随着社会对高校利用需求的增长,高校档案部门在服务范围,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特色档案涉猎较少这也导致了高校档案资源门类与内容的相对单一,档案资源利用对象和类型也相对集中,服务面狭窄的现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方面逐渐显现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现在档案观念淡薄,依法治档意识不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档案工作在校领导眼中一直属于边沿工作,重视度不够,这就造成了档案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经常会出现通知挂出,下面兼职档案员不配合或敷衍的局面产生,致使归档材料收集不全,种类单一,杂乱无章。其次,归档范围不合理。不少人把丰富馆藏资源理解为馆藏数量的增加,没有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没有精品意识、特色意识。服务对象狭窄,档案部门的功能类型、建设目标没能显现。各个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源、入藏材料和馆藏档案比例有失调现象,致使资源收集的归档模式无法以用户为向导,档案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足。再次,档案资源建设征集渠道狭窄。特色档案资源是吸引用户的重要途径。高校档案部门大多没有根据实际事物的发展变化从动态中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因此无法及时、主动收集材料,有效拓宽收集渠道。更别说有效搭建一个种类齐全、系统完整、馆藏丰富、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有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不能更好的为校内学生、教师、学校和校外社会服务。最后,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化观念深入人心与其整体程度较低的现状共存。各高校购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档案资源数据库,纸质档案实现数字化,建设档案查询网页,在档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单一的信息化工具的更新换代是不够的,档案资源建设信息化的整体布局缺陷众多,诸如,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数据标准多样,无法实现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档案资源局域网大多无法与校园网、其他外部网络连通,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不够等问题突显,影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阻碍了档案信息事业的发展。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是一种信息资源,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特色档案资源是高校在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精华部分,是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总和。他沉积这学校特色专业、人物和反应悠久的历史或现代文化,其为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服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建设特色档案资源对当今高校尤为重要。那我们建设特色档案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一)建立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大档案宣传力度。
高校档案馆应经过调研、考察、学习建立相关,并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大《档案法》及制度规章的宣传学习,逐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保管好并及时上交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利用校内报纸和校园网进行档案宣传,开设专栏专门刊登无涉密范围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或根据史料撰写的关于档案类的文章登载在校内报纸或校园网上。通过特色馆藏资源的展览,丰富史料的讲解,定期的讲座与培训,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档案的重要性,更好的利用特色档案。
(二)拓宽特色档案资源征集渠道。
高校要拓宽征集渠道,要加强收集和征集工作力度,开展史料档案、人物档案、事物档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应从档案载体、内容、形式等方面拓宽收集门类,加强与各级各类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及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征集有关高校发展的特色档案史料;通过发布“征集公告”,扩展档案资源建设的视野,搜集、查找散落于社会、民间、个人手中的档案史料;积极开展“口述校史”、“学校记忆”工程,抢救濒临遗失的校史资源和历史记忆。主动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能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名人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将学校里有突出教学科研贡献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和行政领导纳入征集范围,征集他们在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这是高校办学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学校宝贵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建立校友人物档案,因为知名校友是学校的“品牌”与特色,这些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各种岗位上继续发扬学校精神,做出突出了贡献,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进行“零距离”的征集与采访,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从各大报刊网络媒体中征集知名校友信息,收集他们的相关报道。加强基建活动档案资料的征集,校内从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餐厅、道路的命名,到各种人文景点、标语牌、校园广场设计创意、室内装饰布局,處处都是学校特色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加强各种证件、书稿、小型仪器设备、纪念品、荣誉证书等,建立实物档案特藏室。
(三)改进和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文化精品。
“档案编研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搜集、选择、加工、整理并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将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的过程。”面向广大利用者,我们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有选择并且目标明确的开展史料编纂和创造性的编研工作,将档案中有特色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将编研工作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编撰图案文并茂的具有特定内容的专题汇编,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举办各类有特色的专题性展览,宣传高校历史、名人、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根据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需要,积极发掘档案特色资源,为影视剧创作、专题片、美术作品创作等提供基础性材料,从而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开发与特色文化建设双赢的局面,扩大档案服务和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
(四)优化馆藏资源,满足师生和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为了创造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特色档案资源。档案部门要从现在做起,不断丰富馆藏档案的特色馆藏资源。采取征集和捐赠相结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交换关系,把馆藏中珍藏在个人和其他单位的反映本高校发展足迹的资源吸收进来,补充馆藏资源的不足。丰富知名学者,专家、校友、自然环境、重大活动的档案,作为爱校、爱国热情的鲜活教材,改变高校档案馆馆藏载体单一的局面。着重接收那些能否反映本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重大活动状况的和能够突显办学特色的重点学科的档案资料,如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教师学术科研成果、项目、著书等,展现高校教学办学风貌。扩大与师生民情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的收集,注重学生学籍、学生活动、学生荣誉、教职工晋升、教职工职称、工资、福利、党政文件的收集,不断丰富馆藏,合理改善结构,不断实现静态资源和动态需求的结合,整合出有特色的高校馆藏档案资源,满足师生和社会的利用要求。
(五)加强特色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资源利用共享局面。
要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整合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的档案资源,实现档案系统内部的跨地区资源共享。高校档案部门要尽快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校办公平台的衔接和电子文件的全文查询与规范归档,确保网上信息的采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与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及增量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馆藏特色资源服务体系,有效推动特色馆藏资源系统的建设,最大程度达到资源共享。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学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牢牢掌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动权,有利于扩大档案资源的服务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内接学校、外连社会的有效档案资源利用系统的形成;有利于更好的竖立高校的外部形象,更是当今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朱伟文.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新视角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14:23,186.
[2]魏超.浅析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J].山东档案,2014:6,28.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4
关键词:市域资源,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1 地方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具有明显地区性质的高校,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郴州职院、常德职院、岳阳职院、邵阳职院等。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 169所,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占高职院校总数的5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市一级区域内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地方性是这类学校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些院校一般位于某一地区(市),当地政府是主要管理部门和投资主体;第二,招生来源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学生主要源于当地;第三,学生毕业主要在当地就业,学校承担为本地区(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任务。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如下一些困难与劣势:第一,生源受限,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第二,上级拨款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差,学费收取难,办学经费明显不足;第三,学校名气不大,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不太信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盲目攀高,在专业设置方面照搬本科院校“大而全”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省会大城市的学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又具有如下显著优势:
第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地方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为当地政府,招生主要源于当地,这些都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学校可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打破地方高校与市域之间不太来往的“屏障”和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市域地区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合格人才,开拓自己的办学发展空间。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服务方向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地方高职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和大学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地方高职院校因处在某一地区市域内而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依托市域内的地理自然资源,特别是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可以培育市域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
2 市域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将市域资源,特别是将具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
市域特色资源,是指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种资源禀赋优势。相对于别的市域,它又是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优势[1]。这当然是一个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可以将这个定义进行推广,凡是具有市域、地方独特方式或特点的东西,都可以归纳为特色资源的范畴。市域特色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自然矿产,手艺、产品、文化都可以看作是市域特色资源,包括市域特色文化资源、自然特色资源、经济特色资源和人力特色资源。
市域特色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好市域特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市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市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市域资源。例如,利用好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等名扬世界的市域文化资源开展学科专业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力,还可以在国内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利用好市域自然资源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因为市域自然资源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一旦学科专业建立,就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及紧靠广西桂林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办了地方导游、旅游管理等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研究方向,提高了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
3)利用好市域经济资源和当地的支柱产业办学,不仅能为当地经济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长丰汽车集团(全国知名企业)等市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开展“订单”办学搞“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工型人才,满足了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4)利用好市域人力资源这一市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使地方高职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设计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因为当地各界的成功人士、公司企业里面的骨干分子、农村中劳动致富的典型,都是办学可资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大多数都是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在校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创业经历、专业技术以及现身说法,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3 如何利用市域资源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建设包括科学应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市域资源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用武之地[2]。
3.1 在科学应用研究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出奇制胜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利用开发着手,走出校门,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对地方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和拉动作用,达到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工业经济领域,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在应用研究上大做文章。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升级的研究进程中来,将研究领域锁定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地方传统的产业如何实现升级换代,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新型的龙头支柱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先导项目。
3.2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域资源和经济结构。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当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的思想。调整专业布局和布点,减少专业设置和低水平的重复,提升传统产业,新设与市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地区市域的文化、自然、经济、人力资源都可以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利用市域资源建设的学科专业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市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地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例如利用当地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不同的资源优势作用,可以创造地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可根据靠近海洋和港口的便利条件,在课程的安排上,多开设一些与海洋生态、资源有关的专业课程;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其自然特色资源丰富,则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与本地特色资源技术开发有关的课程。如茂密的森林,是林业和生物学专业天然的实验室;偏远的农郊,是农业专业的天然果蔬基地;多条江河的水利资源,正好是发展水电类专业的潜在优势;连绵的高山和丘陵,也可以成为路桥专业和汽车专业进行特有教学、实训、科研的最佳场地。
3.3 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互动应用之路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应用性。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等方面可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培养出切实需要的人才。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及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短训班,为推动地方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挥职教骨干作用。
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企业中的骨干分子现场作业等校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仿真的成长平台,让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快速成长,从而缩短人才适应实践的预备过渡期,做到“零距离”上岗,使得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体现出应用性较强的特色属性。
3.4 在服务方向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服务地方之路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办学特色化建设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3]。在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部门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地方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促进市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服务地方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的进程当中来,为提高本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霓娜.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0):80-81.
[2]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11-12.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5
扎实推进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
永嘉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永嘉县是温州的“北大门”,下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山区面积23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7%),农业人口79.2万(占总人口86.72%),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截至2008年底,全县尚有欠发达乡镇26个,其中省级、市级各13个,省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290个,低收入农户3.56万户、9.01万人。
近年来,永嘉县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转变思路,坚持以创建扶贫特色产业强村为平台,以整合资源统一调度为手段,建立健全扶贫资源整合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永嘉贫困山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强村65个,其中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效益农业示范村2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2个。2008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73元(其中66.2%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36.6%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共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64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共享小康六大行动为统领,推进扶贫政策资源整合。立足永嘉区域面积广、低收入农户多、致贫原因多的实际,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产业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结合省新一轮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创新推出了低收入农户“共享小 1
康六大行动”。制定出台了“1+15”配套政策,建立27个扶持专项资金,梳理确定57个综合建设项目,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整合了全县10多个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构建了有效的扶贫工作政策组合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政策资源集成优势。同时,创新探索扶贫整村推进思路,以特色产业强村建设为平台,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政策套餐”,发挥政策指导的最大效应。
(二)以新农村项目建设为承载,推进扶贫财力资源整合。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将扶贫项目建设作为扶贫资金投入的承载体,在创新推出“星级新农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整合“十百”村庄整治工程、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等各项活动,建立扶贫项目库,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的要求,整合资金倾斜扶持重点扶贫项目建设,有效避免资金的无序投入,切实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同时,探索建立项目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金整合、调度、投向规程,定期研究协调各部门涉农项目的编制、申报和资金的整合使用,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2008年,省、市、县财政资金投入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600多万元,捆绑整合其它涉农部门和挂钩结对资金约1200万元,覆盖全县65个特色产业强村,涉及项目达352个。
(三)以扶贫滴灌工程为主线,推进扶贫人力资源整合。根
据贫困面散、点多、情况复杂的实际,突破原有的“天女散花”式的单一模式,从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出发,形象地借用农业生产的滴灌技术,创新推行扶贫“滴灌”工程。根据扶贫特色村区域特点、产业优势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村实行“一类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开展针对性的定村定向帮扶。不断健全帮扶机制,建立县领导和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全县28名县领导和50个部门分别挂钩联系34个乡镇和29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并分别落实6个省部门、32个市部门和151家企业分别与55个、59个、176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创新技术力量整合机制,抽调9个县直部门的10名业务骨干,组建2支扶贫特色村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每半个月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同时,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为依托,整合组织、劳动、农业、农办、科技等部门资源,强化对低收入劳动力的重点培训,今年以来共已培训低收入劳动力450多人次。
(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扶贫产业资源整合。立足于既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整合产业资源,走出一条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增强扶贫后劲的产业化扶贫之路。依托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整合科技资源、产业主体资源,以茶叶、畜牧、水果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强村等发展主体壮大经营规模,2008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依托于
楠溪江的自然生态资源,引导低收入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共建成农家乐特色村32个,休闲旅游点48个,经营农户数达到20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1124人,开发精品农业休闲旅游线路18条,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依托于黄田等沿江乡镇的小商品生产,整合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等闲散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目前,已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经纪人164名,来料加工从业人数2.02万人,年发放加工费达7600万元,人均年增收3762元。
(五)以魅力家园结对共建为平台,推进扶贫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永嘉在外能人多、民营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创新开展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金等投入家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推进扶贫特色村建设。建立工商企业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之间的长效联系机制,开展企带村型、互利协作型、基地带动型、经济顾问型、公益捐助型等四类结对共建活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形成扶贫特色点建设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2008年,通过“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累计落实各类项目33个、资金达2330万元。
通过扶贫特色强村建设,我县切实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并被评为了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先进县。总结实践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特色村创建和资源整合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涉及职能交叉多,资源整合工作难度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决策,并积极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制度规范工作,确保了扶贫工作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建设平台是基础。资金的统筹使用,必须要以项目为承载才能真正发挥实效;项目建设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才能形成更好地统筹规划、实现整合。通过搭建和不断完善扶贫特色村这一工作平台,使得项目实施有了抓手,资金投入有了去处,宣传组织有了方向,既能真正发挥出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又能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特点实现连片整体推进。
(三)结合实际是根本。永嘉区域面积大、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必然大不相同。扶贫资源的整合只有从项目申报开始就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入手,以典型引路,才能以针对性确保实效性。
挖掘地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篇6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通过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学校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单一化、固定化朝弹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克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校内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广泛地发挥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基地的特色。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基地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反映基地所在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周边地方的区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培养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确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一是构建符合我们基地实际、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师生活动辅助用书、活动教材,建立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特色场地。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善于开发本土课程、精于活动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推进营训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本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先行。要想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老师们的理念与付出作为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省内培训,观摩省市优秀基地的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依靠几门课程度日的僵化做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利用好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物资源,开发了解家乡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灌河、烈士陵园、海西公园、二郎神庙等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伟人、名人、古迹等课程资源,了解这些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文化,因地置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家乡、勇于创新的意识。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立足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侧重于开发动手操作类的课程,比如“贝壳拼图”、“贝壳彩绘”、“贝壳组装”,形成了以“创意贝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五、师生、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一道成长
1、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参与课题研究后,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学的合作意识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增强,培养了有研究意识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有80多人次获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教学案例等级奖。
3、课题研究促进了基地的改革与发展。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幸福林海、花园水产养殖基地、灌南农业示范园区、花果山、连岛等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基地内部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基地、社会、自然三结合,基地课程特色也逐渐彰显,我们基地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称赞,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向往的校外活动的理想佳境。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特色服务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为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需在馆藏方面突出特色, 才能有的放矢的搞好特色服务。所以说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的前提条件, 而特色的馆藏与服务, 又是在教学与教研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的先决条件。
1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之路势在必行
1.1 高校图书馆现状的必然性。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迫,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在社会, 那种小而全, 大而全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合理分工格格不入。同样,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那种“你有我有大家有, 你无我无大家无”的藏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书刊价格升幅较大, 各种电子载体的大量涌现及文献购置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文献数量逐年萎缩的局面, 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已经力不从心。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需, 也是进入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紧迫性日趋明显,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 在特色馆藏方面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从而体现本馆的自身价值。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 会避免各地文献资源大量重复和严重短缺的现象再次发生, 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这也是提高图书馆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改变了以前的贪大求全、封闭自守的传统思想束缚, 促使各高校图书馆走联合共赢的共建共享之路。馆藏的特色化建设也有利于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使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回报。特色馆藏是以高校教学科研及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 特色馆藏不仅能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校在校读者的文献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服务, 满足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对馆藏特色文献的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认真调研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找准方向
特色馆藏应考虑的几个关键环节:
2.1 同高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进行紧密结合。
为了保障高校的重点专业及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图书馆应承负起重要的保障任务。因此, 高校的特色馆藏应根据专业设置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承担任务不同而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 保证这些学科的系统和完整。有意识地收集与该专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文献, 使其明显地有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
2.2 立足现有馆藏进行长远规划。
馆藏现状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也是重要的基础。以原有的藏书较多, 较全的类别为依托, 继续充实和完善,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藏书特色的图书馆。
同时, 特色馆藏是在长期的馆藏文献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
2.3 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共赢。
同当地的经济相结合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尤其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 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同时, 在科研上也会更多地涉及到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 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 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性文献 (如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书刊文献) , 不仅可以为本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而且有利于将本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2.4 实现特色馆藏的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由于经费紧张只能局限在某几个或某个方面。因此, 要搞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必须通过网络对自己的特色馆藏进行必要补充。“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特色馆藏, 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不能实现有效地“资源共享”, 那么特色馆藏的建设也就难以为继。
3 立足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 搞好特色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特定需求, 提供一系列具有独特色彩和风格, 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服务的过程。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产生良好的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 读者用户需要也随之不断变化,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 利用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读者服务工作以及特色活动。
3.1 对本馆特色馆藏进行宣传。
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工作中, 除了狠抓服务质量, 还应让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读者所熟知。所以作为高校图书馆也应有宣传、营销的意识, 扩大其影响力。当广大读者被告知后, 才会根据需要主动来查找这些文献资料。而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可以利用网络,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上刊登馆藏的主要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内容;还可以通过书目宣传、新书展览、开办讲座、馆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宣传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
3.2 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增值服务。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的利用其特色馆藏, 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 为特色馆藏开展增值服务, 不失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服务工作上的一个亮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开发出与本馆特色相应的信息产品, 并使其商品化, 产生经济效益。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应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紧扣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命脉, 根据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等各种特定需求而设立, 能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 也使图书馆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3.3 加强特色服务的岗位培训。
为提高特色服务的质量, 让特色馆藏的作用发挥的极大值, 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岗位练兵, 培养技术能手, 树立服务标兵, 实行特色服务、品牌服务。
首先要熟悉、知道图书馆收藏了哪方面的书籍。重要的或常用的文献资源要记住其更加详细的内容。其次, 馆员首先要自己熟悉本高校图书馆的所有检索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同时, 根据不同的读者, 对读者进行相应的服务。经常对日常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努力。
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与特色服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才能真正收效。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1) .
特色化馆藏资源 篇8
关键词:民族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
1990年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并给出定义以来,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不同定义不断涌现出来。目前最全面和最权威的定义为:“美国大学图书馆协会 (ARL) 给数字图书馆下的定义是目前最全面和最权威的定义:数字图书馆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数字图书馆是把许多地方的资源连接在一起的技术。众多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连接对最终用户应是透明的。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让广大用户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得到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不应局限于原件的替代品, 还应包括无法用印刷方式表现或传递的实物, 并将其数字化。”[1]6在全球电子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传统的民族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 实现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一、民族院校图书馆开展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 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 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注意收藏本校的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2]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是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高等院校图书馆而言, 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教师及其学生, 他们对数字资源的要求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专业性, 二是实用性, 三是特色性。作为高等院校图书馆, 它的服务宗旨就是一切为了读者, 全面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而作为民族院校图书馆, 不仅要具备数字资源的专业性、实用性, 更重要的是要突出特色馆藏资源, 以此来吸引读者利用馆藏资源, 实现办学理念, 为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财力、物力、人力较为贫乏。目前, 学校新建馆舍面积近27000平方米, 藏书量近108.2万册, 其中电子图书60万册 (种) 、纸质图书48.2万册。对于特色馆藏, 仍采用传统的服务手段, 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计算机专业人员及现代化设备严重匮乏, 造成特色文献信息的滞后和浪费。这与民族院校的建馆宗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相一致。对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而言, 这里的“特”, 指的就是学院独有的“河洮岷地方文献阅览室与安多藏文化典籍室”, 因此将这两个特色馆藏实现数字化是当务之急。
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存在诸多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制约, 如局域网出口宽带, 服务器存储容量与压缩技术, 各类资源的格式处理, 同构与异构检索技术, 各种技术标准, 知识产权, 数字图书馆馆员能力, 经费等。
作为数字图书馆馆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数字图书馆的相关业务工作。作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馆员, 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处理能力, 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应变能力, 精通汉、藏两种文字。在这里, 作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建设者不仅仅是信息科学家, 而是“知识科学家”。这是对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馆员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为特色馆藏数字化馆员不仅要专业知识化, 而且要渊博化、网络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处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起始阶段, 图书馆现有人员普遍学历层次偏低。懂得网络技术、电子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 而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不仅需要具备各种设备条件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基本具备) , 还必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 (要求精通藏、汉双语, 并熟练掌握图书馆自动化服务系统———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 他们是搞好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
三、建设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遵循的原则
作为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在地的民族高校, 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原则。
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及其流向为重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多以甘肃民族地区基层单位为主 (通过公务员考试或企事业单位招考的方式) 。因此, 对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而言, 特色馆藏资源的构成应体现甘肃民族地区的地域地貌、风土人情等方面, 要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对于民族院校来说,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对于学校的科研活动,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特色化、精品化原则。
特色化、精品化是高等院校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的立足之本。所以在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特别要对商业数据库都很少收集到的未公开发行的本地域内部期刊、本地区知名人士、学者等未公开发行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对于相对较散乱的特色文献进行针对性的组织与整理, 根据学科脉络进行整合利用。挖掘出具有高质量的特色精品数据资源, 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和科学研究, 才能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脱颖而出, 体现出本院特色馆藏资源的特有价值, 并立于不败之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多藏文典籍室目前藏书3000多卷, 有引以自豪的佛教经典文献丛书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 有藏族著名学者及大师的文集和著作等。河洮岷地方文献室收录有《河州志校刊》、《甘宁青史略》、《甘肃人物志》、《回族文献丛刊》、《河州花儿》、《甘肃藏族民俗》、《安多政教史》《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等, 较全面地收集了临夏州和甘南州各县县志、年鉴、地方文史资料以及民族宗教、民族民俗等各方面文献资料, 能够较好地反映河洮岷地区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3. 文献资源的连续性、完整性原则。
在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要尽量收集具有本地域民族特色的连续出版物或丛书。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连续性主要从文献本身的连续性、读者需求的连续性和文献必藏连续性这三方面来考虑;完整性, 主要是针对于文献资源的收集而言, 开展多渠道, 实地走访收集文献资源, 从而保障文献的完整性。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民族院校科研水平与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4. 数字化资源引进、共享原则。
在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过程中, 要选择性地、积极地引进数字化资源, 并且实现与附近高校进行资源共享的原则, 对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而言, 笔者认为可以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 进行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根据各校特色馆藏资源和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 进行统筹规划和分工, 共同建设起具有各自特色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体系, 并实现特色数字化资源共享, 以避免特色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四、民族院校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途径
1. 提高相关领导及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成员的数字化意识。
在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如墨守成规, 观念落后, 那么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在过程中是很难取得建设性的成果的, 所以各级领导和图书馆馆员要提高自身的特色馆藏数字化意识, 无论是思想上, 还是行动上一定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开拓的精神加快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2. 加大投资力度购买相关设备, 对现有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笔者认为, 对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而言, 在购买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设备时, 一定要考虑到适用、实用性, 根据特色馆藏资源特点, 要选用汉、藏兼容的设备, 对现有服务器、自动化系统要进行升级改造, 以满足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需求。
3. 采取自建与网上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学院熟练计算机和藏、汉双语的人员对特色馆藏资源开展自建数据库, 通过扫描、输入等方式, 把现有特色资源集中起来, 建成特色鲜明、有民族地域特色和本院独有的数据库资源, 并进行网上传播。以此吸引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 提高学院特色馆藏资源在国内及同行的影响力。另外, 网上资源丰富, 但分布散乱, 作为民族院校图书馆应根据自己地域的特色, 对与本地域相关的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将与本院的教学、科研以及特色馆藏资源密切相关的, 读者经常使用的特色网络资源, 通过链接、下载的方式, 安装到图书馆对应服务器上, 供校内读者利用, 将其变为特色馆藏资源。读者检索这类资源就如同检索本院图书馆其他数字资源一样方便, 快捷。网上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克服了民族院校图书馆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 也节约了人力;另一方面充实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实力, 也节省了读者在网上检索的时间, 方便了读者。但在进行网上资源开发时, 需要注意的是, 要有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环境及对应开发人员, 才能完成对网上资源的提取、处理、分类及网上信息发布和检索等工作。
4. 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在方便了信息传播和利用的同时, 使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使用方式变得非常丰富和复杂, 也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传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特色馆藏资源与其他数字资源相比,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专用性, 在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在每部作品的著作权许可下进行, 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特色馆藏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综上所述, 民族院校图书馆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特色文献资源, 有效体现了民族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为适应时代的需求, 将其数字化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作为图书馆信息技术工作人员, 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尽快完成学院特色馆藏资源由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以期让学院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慰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3) .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的通知 (教高[2002]3号)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2002-2-21.http://www.edu.cn/20020610/3058180.shtml.
[3]余建芳.关于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6) .
[4]曾义.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 2012 (3) .
[5]梁洁.基于UML的高校文库数字化建设探讨[J].兰台世界, 2008 (9) .
[6]邹文勇.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甘肃科技, 2006 (3) .
壳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 篇9
司, 它是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的生产商,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油和润滑油零售商。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做法, 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经营战略
在企业经营战略实现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负有重要责任。壳牌公司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把人力资源纳入到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规划中, 而不是把自己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独立的人事部门, 一个执行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要经常考虑: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什么, 它会发展成什么, 今后长期发展的挑战是什么。同时要不断去创新, 开拓出新的项目, 推动壳牌公司的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具体有: (1) 人力资源负责人直接报告总经理, 真正参与企业经营和重大决策。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到人力规划、招聘、薪资福利、培训等专业化工作上来, 而不是陷于那些日常的行政、发工资、管后勤等。 (2) 建立团队合作精神, 开创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气氛, 真正激发员工的兴趣、想法及创造性。 (3) 人力资源部负责把公司目标传递给各个层次及所有员工。部门主管不仅要告诉员工企业经营目标, 而且还要告诉他公司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如何通过产业调整或收购或技术革新等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怎么操作,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公司的战略可操作性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任务。
二、主张多元化和包容性
壳牌认为, 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背景、接受不同教育的人一同工作, 才可能保证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角度。壳牌就是要保证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 壳牌比较成熟的部门中, 中层管理者基本都由本土人才担任, 在壳牌 (中国) 的管理委员会中, 40%的成员为中国人。
不过, 国籍和地域的多样性仅仅是保障多元化的一个方面,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整个壳牌集团的准则。事实上, 在壳牌,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统一的两个概念, 为了保证多元化, 人们就必须学会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主张和观念。比如说, 中国员工普遍性格不外露, 这个特点在员工大会上讨论敏感问题时得到特别考虑。公司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黄色的即时贴发给每个人一张, 让众人将各自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写在纸条上, 不用署名, 最后集中收回, 主持人再张贴在白板上, 念出大家关心的问题来, 从而避免让少数敢发言的人代表全体员工的意愿。在用人上, 壳牌从来不说需要员工有什么样的学位或者专业, 因为壳牌相信一个人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所以, 壳牌不介意员工是从任何背景来的, 在壳牌看来, 不同背景下碰撞出来的火花会更大一点, 更亮一点。壳牌聘人看的是一个人本质性的能力, 而不是他曾经做过什么职业, 或者学过什么东西。
壳牌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体现在绩效评估上, 会考虑到个人的独特贡献。而且员工独特的个人发展计划每年由员工与直接上级, 甚至更高的上级共同讨论确定。至于个人计划所包含的元素, 首先是根据自身的职位确定个体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才能达到团队目标;第二部分, 员工会列出个人希望获得哪方面的进步;第三部分是行动要点, 列出实现个体发展的具体步骤。
三、发现未来的管理者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 壳牌把应聘者的发展潜质放在第一位。在公司内部壳牌把发展潜质定义为“CAR”, 即分析力、成就力和关系力。这三个方面是壳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内容, 招聘考核也是围绕CAR来做的。
首先, 分析能力如何, 要看是不是能够举一反三, 高瞻远瞩;能不能从各种纷繁信息中抓住最重要的, 并获取有用信息, 得出结论, 等等。很多人有误解, 认为脑子聪明, IQ高, 分析能力就强。许多技术专才IQ非常高, 但不一定有出色的综合分析能力。壳牌喜欢从应对问题的机动性来看应聘者。希望员工像直升机:既能升空, 从高处、宏观的角度考察全局;也能落地, 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成就力是指员工的意志状态。壳牌需要这样的人, 即他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喜欢挑战, 甚至听到“挑战”这两个字会满怀激情。壳牌认为, 成就力是一个人事业追求的前提, 首先要有愿望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取决于个体的成就能力。换句话说, 一个人的成就力表现在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标, 是否能一步步有的放矢地去实现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能否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站出来说这个意见是最好的, 并能够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论点。最后是关系力。壳牌坚持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工作是由团队完成的, 团队伙伴的成功成就你的成功。而关系力不单纯指与人如何相处, 更在于能不能与人产生1+1>2的效果。壳牌的关系力是指你是不是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在与人沟通时是不是能有效地倾听对方, 并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意见不一致时是不是能取得共识;能不能延伸自己的职责, 不是越权, 而是提供善意和建设性的合作与帮助。
四、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 壳牌认为, 一个企业需要四类人力资源: (1) 企业家型的人才。企业家的定义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 (2) 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可能他是一个博士毕业生, 他知道这个技术怎么去研制, 怎么去开发。他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成绩。这是他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 (3) 专业技术人员。他是一个能够出色完成专业工作的人, 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执行人员。 (4) 最基层的、最具体的操作人员, 包括辅助人员、工人等。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必须清楚, 哪些是短期、长期的关键岗位, 哪些人是关键人。这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有时又不一致, 就是关键人员并没有承担关键的岗位, 但这种人很有潜质, 也许这样的人是经理人才的后备人选, 或者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那么从现在起就要重视他, 对他制订特别的培养计划。
五、注意领导力培养
如果说多元化保证了每一个员工的潜能
都能得到发挥的话, 那么领导力的培养则是将这些员工打造成更加出类拔萃的力量。的确, 对壳牌这样一个跨国能源巨头来说, 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推动整个集团前进。因此, 领导力的培养同样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环。在壳牌, 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积分卡, 卡上有很多项目, 每年两次, 员工本人及其直接上司都需要在自己的各个项目中填上评分。而在主管和经理们的积分卡上, 有一个特别项目就是专为考核该经理对下属能力的培养。下属是否有发展, 发展速度有多快, 这些都是考核指标。也就是说, 对于主管和经理们来说, 如果自己的下属没有发展, 这个过错无疑将会在自己头上记上一笔。
挖掘本土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篇10
一、以课题研究构建办园特色
“九五”期间, 我园加入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部 “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的研究, 确定子课题“乡镇幼儿科技教学活动材料投放的研究”进行全园性实证研究, 发动教师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注意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广泛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启发幼儿大胆探索, 并满足不同幼儿探索的需要。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把科学的材料投放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与各科之中, 形成“重材料投放促科技教育唯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 我们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 继续发挥本土优势, 选择“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和“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的研究, 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 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 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进一步丰富“重材料投放, 促科技教育, 唯素质发展”的办园内涵, 为实现幼儿园的个性化发展筑就新的历史平台。
二、以园本实践积淀办园特色
我们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坚持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一日活动中, 鼓励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对教材进行选择、改编和创造。 如依靠教师群体的智慧, 积极利用符合本地区特色资源, 更好地为实施园本化课程服务, 设计“稻草系列”、“麦秸系列”、“竹管运动人”、“包粽子”等十多篇科技制作活动, 采用实物流程图以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为主学习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制作活动的兴趣。
如材料的投放、 方法的选择、 环境的创造及师幼的互动等, 引导带教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教学策略下的教育理念, 然后自己内化, 结合本班的实际, 参考研讨组的建议, 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园本教研的形式以“个体一课多研, 群体连环跟进”的方式进行, 以“会走的纸杯”为例谈磨课前设计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的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通过试教发现绕线这个技能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 线绕得均匀了才能流畅地把线拉出来, 放下线时橡皮筋才能快速地弹回去, 陶泥块就像轮子一样转动起来, 纸杯就能走路了。
磨课后修改的活动目标: (1) 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 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绕等技能。 (2) 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活动前设计的流程为:1教师出示作品, 激发幼儿制作兴趣;2出示实物流程图, 讲解示范, 突出重点;3幼儿观察流程图, 学习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遇到问题克服解决;4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磨研教师认为观念要开放, 要坚持“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 更要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技能, 获取知识, 并进行对比实践研究。
把活动的流程修改为:1幼儿玩玩具, 老师抛出问题, 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发现制作流程;3出示实物流程图, 突破重难点;4在实际制作中自主学习, 遇到问题克服解决;5在相互的作品介绍中叙说成功的经验, 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对比实践研究, 发现该流程适合于幼儿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对教师的提问及教师适时的介入进行磨研。 如当发现会走得纸杯的秘密后, 提问幼儿做这个会走的纸杯需要哪些材料? 又是怎么做的? 回形针是怎么把纸杯和橡皮筋固定的?结合幼儿的发现逐步出示实物流程图, 让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探索和个别孩子的尝试引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为以后组织类似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活动模式。
三、以环境营造凸现办园特色
我们坚持课程、环境、特色的有机整合, 注重以环境创造凸现办园特色, 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真正主人。 具体在四个层面:1.定期组织幼儿到专门的科技创新操作室和科技长廊进行活动, 旨在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操作的品性。 设置了材料区 (资源包) 、工具区、制作区、探索区、展示区。 制作区有专门适合幼儿的榔头、切割机、冲床供幼儿敲敲打打, 实地练习。 2.班班都创设了自主科学探索区, 其中以自然角的块茎、种子发芽实验为主要方面, 辅以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探索需要的针对性材料, 让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拓展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科技制作的空间, 可以供幼儿个体或合作探索, 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3.角色游戏通道渗透科技教育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大胆想象、创造, 中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汽车, 大班幼儿设计制作未来的江南水乡的房子、船、桥和等, 小班幼儿在学习基本技能系鞋带、围巾, 穿衣服扣扣子的同时, 学习折围巾、衣服, 并进行简单包装。 4.我们坚持每两年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 发动家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 进行亲子科技创新画和科技小报的制作, 并展现在南北联廊, 供教师、家长、幼儿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四、主要收获与成绩
1.为教师之间互动、 学习、 借鉴提供平台, 增强教师的群体研究能力, 提高园本教研的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提高教师挖掘乡镇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素材的能力, 提升教师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丰富了厅廊环境资源, 增加厅廊环境的本土气息, 使办园特色更明显。
4.为幼儿自主、创新学习提供平台, 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家乡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篇11
关键词:家乡资源;特色;区域活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9-1
在实践中探索让家乡特色融入区域活动的策略,从环境的创设到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我们将符合幼儿认知和情感需要的家乡文化在不同区域中巧妙地融入,让它们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让区域活动常玩常新。
一、多种途径收集乡土材料,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去。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带着孩子去苇塘欣赏芦苇,在芦苇丛边嬉戏,一起摘回芦叶、芦花,并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整理制作,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芦苇作品。
2.通过家长收集。
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各种材料对孩子进行区域活动的价值,让他们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与作用。稻草、麦秆、豆子、蟹壳……他们在生活中细心地收集、提供,是特色活动得以开展的保证。此外,我们通过开展“爱家乡”亲子手工制作比赛,充分调动家长们的积极性。我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包粽子、编草鞋等制作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3.通过社会收集。
我们充分利用芦苇荡风景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参观、讲述对幼儿进行粗浅的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游戏素材充实了区域活动的内容,让家乡特色进一步展现。
二、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家乡特色的环境氛围
我们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纯朴自然或经过艺术改造的作品,有目的、有层次地悬挂、陈设。如走廊中,精心布置悬挂的蓝印花布制品、芦苇编织让人心神荡漾;墙上张贴着幼儿的印染作品、芦苇画、蟹壳画,秀美与稚拙,自然融合;芦苇荡实践活动掠影和有代表性的本土风光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走进教室,还可以看到利用树叶、稻草、蟹壳等材料进行装扮的主题环境。富有特色和情趣的区域环境给予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巧妙融入,开放有家乡特色的活动区域
沙家浜丰富的物产资源、旅游景观和古朴的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区域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由此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区域,包括特色区及学习性游戏区域(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等),下面笔者将对乡土资源在区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简要阐述。
1.家乡资源在建构区的运用。
在原来的建构区中,我们只投放了少量的单元积木和插塑积木,幼儿玩过不久便兴味索然。后来我们增添了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辅助材料,如芦苇杆、芦花、木片、竹棒、鹅卵石、贝壳、渔网、柴草等自然材料或废旧物。在大班主题建构“绿色老街”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单元积木及辅助材料,搭建出一幢幢特色建筑。在孩子们手中,鹅卵石铺成了蜿蜒小道,芦苇杆架起成了独木桥,芦花点缀了房屋,小木片成了茶馆中的桌椅……合适的辅助材料不仅弥补了资源的不足,而且激发了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丰富了想象和建构的主题。
2.家乡资源在美工区的运用。
我们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美工区活动,有印染、芦苇制作、彩绘等。如印染区中,我们引导幼儿学习用蜡染法设计、渲染蓝印花布,感受水乡的文化特色;芦苇制作区中,孩子们或用芦苇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或用芦苇叶包粽子,或用芦苇花扎制小扫帚,或制作芦苇拼贴画;彩绘区中,孩子们利用蟹壳、贝壳、石头甚至酒瓮等进行彩绘活动,让朴实无华的材料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3.家乡资源在科学区的运用。
绽于枝头的花朵、塘中嬉戏的鱼虾蟹……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探索“沉浮”的活动中,我们事先收集了芦苇叶、石子、小木片、稻草等材料,进行游戏时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跃跃欲试,有的把小石子放在芦苇叶上,使小石子浮起来;有的在木片上放些石子,使木头沉下去……有趣的自然物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
乡土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还不仅停留在自然知识阶段,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比如我们将传统的小石磨搬进探索区,向孩子演示豆浆的制作过程,并请幼儿自己尝试操作小石磨,初步感知石墨的工作原理,感受古老而精妙的智慧。
4.彰显特色的民俗文化区。
我们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了传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如石墨、草鞋、筛子、芦席、茶具等,创设了“民俗文化认知区”。幼儿在欣赏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用具的名称、作用以及使用方法,感受到了农家生活的乐趣。
我们还开辟了“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魅力芦苇荡的照片,由孩子们自己担任图片讲解员,做旅游图片介绍,介绍芦苇荡风景区的美景甚至芦苇丛中军民抗战的故事。活动中,孩子们能把自己所知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丰富家乡文化的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立足地方文化 建立特色馆藏 篇12
关键词:地方文化,遵义,特色馆藏
遵义, 古称“播州”, 是国务院首批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地方历史文化久远, 丰富深厚,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诗乡文化、杂技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文化。如汉代有盛览、舍人、尹珍“三贤”;清代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儒”;长征中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辉煌篇章, 著名的“遵义会议”更使遵义成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而扬名于世。可见遵义地方文化的博大丰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遵义地方高校图书馆, 要实现“建立特色馆藏, 服务全校师生”的办馆宗旨,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遵义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资源, 建立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
一、特色馆藏的内涵及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1. 特色馆藏的内涵。
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馆藏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遵义师范学院, 地处遵义市区, 所处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图书馆不仅要有一般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共性, 还应具有遵义地方文化特色。所以,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要建立特色馆藏, 应立足遵义地方文化, 以地域环境为基础,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遵义的历史、人文、民族、资源等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笔者认为, 建立特色馆藏可以从遵义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沙滩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等方面搜集文献资源, 充分展示遵义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地方高校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地方政府经济的支持。这就要求作为学术文献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应以服务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为前提, 围绕特色文化, 建设相对集中、完整的特色馆藏。从实际来看, 开发建设“地方性”特色馆藏, 既能为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平台, 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还有利于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有本地区特色的文献信息交流中心, 进而提升所在高校的影响力, 更是弘扬当地文化、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1) 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诸多事实证明,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 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的人文教育资源丰富, 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因此, 建立特色馆藏, 是遵义师范学院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完善人文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研究体系的最好选择。
(2) 能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收藏功能。建设特色馆藏, 必须突出地方区域性特色。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就围绕“遵义地方文化”来展开文献的收集、整理。收集范围主要以遵义市所辖区域为主, 以沙滩文化、民族村寨、历史遗迹等为重点内容, 力求通过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达到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秉持“我有人无、人有我特”的原则进行收藏, 力争形成独有的办馆特色。目前, 已经与市图书馆、市方志办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希望互通有无, 扩大文献收集范围和增加馆藏量, 并以紧密结合本校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为重点展开收藏工作。
(3) 是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前提。遵义, 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 山地垂直差异明显。特殊的气候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山河地理, 孕育了古老辉煌的历史文化。汉三贤、清三儒等著名人物就诞生此地, 中国中世纪的古军事城堡海龙囤、杨粲墓等遗址则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史上留下的“遵义会址”等遗迹更提升了遵义文化。身处其间的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 不但有地利之便, 而且还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与丰富的馆藏优势,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遵义相关地方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传承的责任, 将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地形地貌、物产特产等传播出去, 真正起到弘扬当地文化、促进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 从而使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成为遵义市的文化汇集中心。
二、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应当突出的特色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 在充分利用原有馆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选择性地收集地方文献资料, 形成带有自己“地方性”特点的特色馆藏。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前提下, 建立特色文献采购体系, 以保证特色馆藏文献的“特色”。综观遵义地方文化, 笔者认为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等。
1. 建立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一般来说, 地方高校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曾经影响过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的名人。遵义在汉代就有“三贤”留名史上。位于遵义县东部的新舟镇沙滩村, 从明末至清末三百余年间, 方圆仅2.5公里的沙滩在历史上出现了数十名举人进士, 是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及外交家的摇篮。在清代, 沙滩文化蜚声海内外,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郑珍和“全才君子”黎庶昌与莫友芝被誉为“清三儒”, 素有“贵州文化在黔北, 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更享有“中华全国文化第一村”的美誉。直到今天, 沙滩文化发展成为黔北地域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贵州文化史上的奇迹, 对遵义乃至贵州文化的影响都很大。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建设地方历史名人特色馆藏, 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文化。
2. 建立红色长征文化特色馆藏。
“红色文化”是遵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目前建设特色馆藏的主题。在伟大的长征历史上红军给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强渡乌江等。尤其是遵义会议, 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因其历史上特殊的意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于1961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 并在1996年首批被命名为“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 遵义会议纪念馆先后修复开放了“秦邦宪 (博古) 住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及“遵义会议陈列馆”。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 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研究红色长征文化, 对弘扬长征精神, 让伟大的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对于培养青年一代, 意义极为重大。
3. 建设土司特色文化馆藏。
土司文化, 指唐乾符三年 (876) 至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播州土司的传承文化。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 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 传承历史时间最长, 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过程, 是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及中国历史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遵义土司文化遗存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 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 主要以古军事城堡海龙囤、南宋雕刻艺术的杨粲墓、蕴含深邃土司文化的遵义老城与杨氏墓葬群等遗迹、遗址为代表。土司文化, 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引起学者的关注, 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 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是重要的新课题。
4. 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
遵义, 山、水、林、洞皆有特色。其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热点中生态旅游的理想王国。现在, 初步纳入旅游开发规划的历史景观遗址有13处, 其中遵义会址、海龙囤、杨粲墓是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 (镇) 5处, 其中红花岗区为国家级。“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赤水桫椤被誉为“生物活化石”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水大瀑布被誉为“丹霞第一瀑”等久负盛名。尤其是杨粲墓,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艺术观赏价值大等优势, 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应加强保护, 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红色旅游更是重点, 长征主题是红色旅游中最耀眼的亮点。后人景仰红色遗址, 感悟长征精神的强大的文化震撼力, 体现了建设旅游文化特色馆藏的社会功能。
除了上述之外, 遵义地方文化还有国酒文化、茶文化、杂技文化等, 既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历史性, 又存在着自身长期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正是由其特殊性的存在而使其文化独树一帜并充满个性魅力。为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搜集、整合和服务工作, 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的影响力。无疑, 建设具有遵义地方特色的文献馆藏, 不仅有助于凸显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办馆特色, 同时也将成为弘扬遵义地方文化的精彩平台。
参考文献
[1]熊焰.数字下地市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管见[J].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9 (12) .
[2]屈爱红.高校图书馆开发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29) .
[3]彭跃宏.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几点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 .
[4]王喜梅.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