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特色

2024-10-23

馆藏特色(共11篇)

馆藏特色 篇1

摘要:当前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校图书馆只有开展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 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特色服务

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为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需在馆藏方面突出特色, 才能有的放矢的搞好特色服务。所以说特色馆藏是特色服务的前提条件, 而特色的馆藏与服务, 又是在教学与教研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的先决条件。

1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之路势在必行

1.1 高校图书馆现状的必然性。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迫,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在社会, 那种小而全, 大而全的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社会的合理分工格格不入。同样,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那种“你有我有大家有, 你无我无大家无”的藏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书刊价格升幅较大, 各种电子载体的大量涌现及文献购置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文献数量逐年萎缩的局面, 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已经力不从心。

走特色馆藏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图书馆的当前现状所需, 也是进入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的紧迫性日趋明显,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不断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 在特色馆藏方面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从而体现本馆的自身价值。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 会避免各地文献资源大量重复和严重短缺的现象再次发生, 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这也是提高图书馆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改变了以前的贪大求全、封闭自守的传统思想束缚, 促使各高校图书馆走联合共赢的共建共享之路。馆藏的特色化建设也有利于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 使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回报。特色馆藏是以高校教学科研及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 特色馆藏不仅能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校在校读者的文献需求,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服务, 满足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对馆藏特色文献的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认真调研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找准方向

特色馆藏应考虑的几个关键环节:

2.1 同高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进行紧密结合。

为了保障高校的重点专业及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图书馆应承负起重要的保障任务。因此, 高校的特色馆藏应根据专业设置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承担任务不同而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 保证这些学科的系统和完整。有意识地收集与该专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题文献, 使其明显地有别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并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

2.2 立足现有馆藏进行长远规划。

馆藏现状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也是重要的基础。以原有的藏书较多, 较全的类别为依托, 继续充实和完善,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藏书特色的图书馆。

同时, 特色馆藏是在长期的馆藏文献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

2.3 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共赢。

同当地的经济相结合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特色馆藏建设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尤其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 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同时, 在科研上也会更多地涉及到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 以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 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性文献 (如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书刊文献) , 不仅可以为本校教学、科研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而且有利于将本校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2.4 实现特色馆藏的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由于经费紧张只能局限在某几个或某个方面。因此, 要搞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必须通过网络对自己的特色馆藏进行必要补充。“特色馆藏”和“资源共享”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特色馆藏, 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不能实现有效地“资源共享”, 那么特色馆藏的建设也就难以为继。

3 立足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 搞好特色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特定需求, 提供一系列具有独特色彩和风格, 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化服务的过程。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产生良好的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 读者用户需要也随之不断变化,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 利用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读者服务工作以及特色活动。

3.1 对本馆特色馆藏进行宣传。

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工作中, 除了狠抓服务质量, 还应让图书馆的特色服务项目让更多的读者所熟知。所以作为高校图书馆也应有宣传、营销的意识, 扩大其影响力。当广大读者被告知后, 才会根据需要主动来查找这些文献资料。而宣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 可以利用网络, 在高校图书馆主页上刊登馆藏的主要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内容;还可以通过书目宣传、新书展览、开办讲座、馆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宣传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

3.2 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增值服务。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的利用其特色馆藏, 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 为特色馆藏开展增值服务, 不失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服务工作上的一个亮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开发出与本馆特色相应的信息产品, 并使其商品化, 产生经济效益。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应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相连, 紧扣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命脉, 根据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等各种特定需求而设立, 能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 也使图书馆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3.3 加强特色服务的岗位培训。

为提高特色服务的质量, 让特色馆藏的作用发挥的极大值, 加强馆员的业务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岗位练兵, 培养技术能手, 树立服务标兵, 实行特色服务、品牌服务。

首先要熟悉、知道图书馆收藏了哪方面的书籍。重要的或常用的文献资源要记住其更加详细的内容。其次, 馆员首先要自己熟悉本高校图书馆的所有检索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同时, 根据不同的读者, 对读者进行相应的服务。经常对日常工作进行查漏补缺, 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努力。

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与特色服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才能真正收效。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1) .

[2]何连, 刘秀珍.建设特色馆藏创名牌图书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7) .

馆藏特色 篇2

论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分析了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并从特色馆藏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围绕林学重点学科进行特色馆藏建设,结合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等4个方面提出了林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策.

作 者:陈秀华 葛玉香 成琳 CHEN Xiu-hua GE Yu-xiang CHENG Lin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9 19(12)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特色馆藏   特色服务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 篇3

关键词:藏文古籍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41-04

藏文古籍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有藏文长条典籍约1.5万多种,其中解放前写本、刻本藏文古籍4543种,内不乏一些珍本和孤本,如唐代敦煌藏文写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明代抄本《米拉日巴传》、清康熙年间朱、墨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等多种文献,皆为国内珍稀版本。2007年以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活动,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图十五)珍藏的藏文古籍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15部藏文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7部藏文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以下将馆藏藏文古籍从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三方面做一评介,以飨读者。

一 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

藏族文化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早期的藏文古籍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后随着佛经翻译的兴盛,有关佛教注疏、藏族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历算、艺术等方面文字资料逐渐增多,成为今天藏文古籍的主要组成部分[1]。

藏文古籍帶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代表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其受古印度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影响,版本形式特殊,典籍装帧、装潢、书籍名称等都不同于汉文古籍[2]。如馆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唐代京拉喜、桑贡、李才红抄写,卷轴高31厘米、长136厘米,白麻纸,纸质较厚、纸面稍粗,有横划乌丝栏,经文字迹工整、清晰,藏文正体书写。文字从左至右横写,卷首在左,卷尾在右。卷子上下有天头、地脚,卷子左右有边距,宽度大约在1至1.3 厘米之间。每纸分左右两页抄写,中间留有0.8厘米宽的中缝,近似古籍刻本版式中的版心。卷末有抄写者的署名,经文由三纸粘连成一体(图五)。此经是公元九至十世纪敦煌藏文写本,浸染了千年光阴,其文物价值远不是宋刻本能比的[3]。

馆藏《大藏经·甘珠尔》(封面图),是由甘肃天祝天堂寺(图十三)解放初捐赠,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是清代藏文朱、墨写本,一百零五函,梵夹装,开本高25.2厘米、宽69.5厘米。字体苍劲,整齐均匀,校勘精良。全书所用纸张洁白坚韧、色泽鲜亮。夹板由高级红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雕工精美、古朴典雅,为存世珍稀版本。

馆藏善本中有珍贵文集36种,都是藏族历代著名学者的文集,如宗喀巴和其最著名的弟子克珠杰及贾曹杰的文集、布敦大师文集、第一代嘉木央错文集、历代高僧传记等。馆藏藏文古籍中还有一些医学代表作如《四部医典》,也有一部分天文、技术等科技类藏文古籍。总之,这些古籍以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古代藏族文化历史,具有无可估量的文献价值。

二 藏文古籍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藏文古籍是藏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代表了藏族文化内在的思想和艺术。

藏族是笃信佛教的民族,其文化艺术带有很深的佛教文化艺术烙印,其古籍的装帧和版本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藏文古籍的装帧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书籍呈长条形,活页状,梵夹装帧。藏族受佛教贝叶经启发和影响,创造性地将贝叶经的形式运用到书籍的装帧上,形成独特的梵夹装。同时梵夹装也适合佛教徒的阅读习惯,藏文典籍大多是佛教经典,佛教徒诵经要求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以表虔诚,经书的翻阅要求便于翻页[4]。这种装帧将印有文字的活页按次序重迭起来,不进行装订,在上下夹两张檀香木板作为前后封。夹板均为红漆描金,雕工精细,珍贵古籍的夹板上还有佛像、火焰及宝珠等彩色图案。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多在卷首绘有佛像插图或菩提塔图以及花纹装饰,一些藏族古代医学、天文科技的典籍内还绘有人体解剖图和动植物药科图、天体星象图,表现出藏族早期的绘画艺术。藏族的绘画是在本民族古有的佛画绘画基础上,吸收汉族、印度、尼泊尔的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绘画艺术。馆藏藏文古籍上的彩绘插图,使用藏族独特的矿物质颜料绘制,人物形象夸张,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色彩艳丽。古籍上的插图与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衬托,将古籍内容、寓意明了解读给读者[5]。如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圣三宝念要经》为明代写本,突出表现了藏民族在文化古籍中的艺术形式。《圣三宝念要经》是一部佛教典籍,开本高9厘米、宽45厘米,全书采用金、银、玛瑙、绿松石、珍珠等珍奇宝石磨成贵重颜料与墨调和研磨成汁抄写而成,字体优美,字迹经久不变。书的夹板上有用矿物质染料调汁画的莲花,永不褪色,时隔数百年,莲花仍有一种含苞待放之感。莲花图案不仅是书的装饰,更是吉祥、神圣、智慧之物。封面遮幔是绣有龙纹的彩缎、璎珞,遮幔下甲板上塑有立体的描金题名,题名周围用黄金、贝壳等镶成藏族吉祥物日月、彩云、宝焰、金轮宝、宝塔、白海螺等标志,与佛陀和佛法息息相关,夹板图案精美、做工精细别致、技法高超、镶嵌图案错落有致,代表了藏族高超的雕塑和镶嵌艺术。《圣三宝念要经》还将藏族传统的唐卡制作艺术灵活运用到了古籍的装帧上,表现了藏族古籍独特的装帧艺术形式。夹板的两侧绘有释迦牟尼佛像和观音菩萨像,每页的空白处用彩色丝线堆绣出朵朵鲜花,版面看起来绚丽多彩,整部古籍无论内容还是装帧都突出代表了藏族古籍浓郁的艺术特色。

勤劳智慧的藏民族利用当地的野生植物,造出有独特工艺特色的古籍用纸。藏纸采用当地丰富的瑞香狼毒、登台树、野茶花树、瑞香等多种原料制造而成,质地厚实、洁白坚韧。由于原料中有狼毒草,藏纸不仅坚韧洁白经年不朽,且不被虫蠹。自唐代起,已能造出红、白、蓝、黑、紫、绿、藏墨等各色纸张。藏族喜用黄纸印经,并制作工艺精细的“藏青纸”用以书写金汁、银汁藏文经典。馆藏明写本《嘛尼全集》、《密宗五种》(图十二)、《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图六)等佛教典籍,用金汁、银汁书写在“藏青纸”上,版面庄重典雅,绚丽华贵。更为神奇的是馆藏印本清代《大藏经·丹珠尔》二百零五函,书籍纸张是在藏纸抄造原料中加入羊绒,历经数百年,纸张既柔软有韧性,又不会被虫蛀。馆藏藏文古籍无论内在的艺术内容,还是外在的装帧艺术形式和纸张、写绘颜料等工艺,均是学习研究藏文典籍不可多得的材料。

三 藏文古籍的学术资料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典籍门类齐全,内容以藏传佛教教义为主线,是少數民族院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的资料。

藏文写经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故宫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馆藏藏文《大藏经》是由经(修多罗)、律(毗尼,又译毗奈耶)、论(阿毗昙)三部分构成,故又称“三藏”。“大藏经”一名实为汉语赋予它的称谓,而藏文大藏经则有它自己的称谓——《甘珠尔》和《丹珠尔》。馆藏《大藏经》由两套丛书构成,即清代抄本《甘珠尔》和刻本《丹珠尔》两大类,共有经典4570部,以论述内容分为显宗、密宗两类,显宗分经、律、论三部分,密宗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分,加密宗总续共八大类。八类之外又按学科分五明之学列藏族学者的著作,大类下再分小类,按照佛教教义、戒律、修行、历史传纪、文学、音韵、工艺、医学等学科分类。由于藏文《大藏经》主要是由梵文翻译而来,许多经典甚至在印度都已经消失了很久,藏语又是模仿梵语创制成,可以说是一种标准梵文,保存了印度原典的旧观点。在梵文典籍不多的今日,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可翻译还原成梵文佛典,做梵文典籍的参考和校订,同时也是研究古印度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大藏经》中还保存大量汉文、巴利文所缺的佛教经典,因而藏译佛典又是佛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相比,有译语统一和忠实原文、校刊精良的优点,可为新版佛教经典的对勘、校订提供资料。

藏文《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资料总汇,藏族文明史的发展总汇,也是藏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结晶。藏文《大藏经》作为藏人经籍文化的代表,其卷帧之浩繁,内容之丰富,门类之齐全,传播与影响之巨大,是其它文献资料难以比拟的,是研究藏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传世孤本《米拉日巴传》是宋代日巴吾琼著,明朱、墨两色抄本,长49厘米、宽7厘米,全书231页。纸张细腻光滑,笔迹生动优美,关键字全用朱笔书写,是一部藏族自己创作的传纪文学。《米拉日巴传》真实记述了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人生经历,叙述了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采用散文、韵文相间文体,热情讴歌了藏民族坚韧不拔、聪慧向上的民族精神[6]。《米拉日巴传》书中文字多处为古藏文书写,说明此书的作者运用的藏文文字处于藏文厘定期间,新藏文文字还未完全成熟确立,对研究藏文文字的演变过程具有资料价值。已出版的《哲蚌寺藏文古籍目录》、《藏文典籍目录》、《拉卜愣寺藏文古籍目录》等整个藏区的藏文古籍目录中均未记载日巴吾琼所著的《米拉日巴传》。书后题记中明确注有该书资助人的姓名,左右双边、上下无边的特点是典型的西藏明代写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是研究11-12世纪西藏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的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

馆藏藏文古籍还包括藏族文学的代表作《米拉日巴道歌集》,采用藏族传统的韵文和散文并举,将唱词加入到叙述中,通俗简洁、意境隽永。关注社会生活,教人处事哲学的戒言锦语《萨迦格言》、《格丹格言》;佛教教义经典《药师经》(图二,图十)、《药师尊经》、《普明经》(图七)、《俱舍善述》;用注释法依据实际的诗例解读藏族名家诗的《诗境释难·妙音欢歌》;以及著名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以清丽、朴素、细腻意境构思和形象创造,是研究藏族诗歌的最好资料。

馆藏藏族历史传纪以历代高僧大传为主,《百本生传》、《仓央嘉措传》、《仁钦坚参传》、《根敦嘉措传》、《根敦珠巴传》、《洛桑丹白尼玛传》、《东科努木翰传》等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历代高僧的生平、政治主张、传教活动及学术造诣等。

医学典籍《四部医典》、《药物分类用途详述》、《治病伏魔药物功能直讲·无垢晶球》是藏族医学的代表作。藏族天文历算学典籍《万年历表》、《韵律论》(图八)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法著作,在指导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本性、认识等方面的宗教学著作,以绝对的文献优势占馆藏藏文典籍的主要部分。

格萨尔王是藏族古老文化传说中的英雄,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他以慈悲、智慧和大力护佑着芸芸众生,使其脱离痛苦和灾难。馆藏有脍炙人口的藏族民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系列典籍《卡切玉宗》、《下蒙玉宗》(图九)、《娘林大圆满》、《地狱大圆满》等,是根据民间艺人的说唱记录整理成文的木刻本,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诃婆罗多》一起被誉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校已故藏学研究专家王沂暖先生,专门从事藏学研究和藏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中国最早翻译与研究《格萨尔王传》的学者,被誉为格萨尔学奠基人。其论著有《藏族文学史略》、《藏汉佛学辞典》,译著有《米拉日巴传》、《西藏王统记》、《格萨尔王传》(图一)。西北民族大学设有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家以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制级别最高的研究机构,为专门研究《格萨尔》的研究院,编纂出版有五卷本《格萨尔文库》(图十四)。

馆藏梵文翻译著作《绘画度量经》是印度古代艺术中最完美阶段笈多时代的造像规范。其对造像基本尺度,诸佛、菩萨等造型特征及身体各部位的度量比例都有详细的论述。《绘画度量经》也创造了适应西藏的度量单位,把拃、平指、青稞粒等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度量单位,生动贴切,便于记忆和掌握。在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形象时,采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造型特点来喻示,生动典型,一目了然,是论述藏民族造像艺术的代表著作。《戏剧论》是讲述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喜剧、演奏技法、风格的著作,生动描绘了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形成能歌善舞的特质。

藏文古籍的整理与收藏既反映了国家对古籍文化的重视,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发展原则。藏文古籍的整理,对于深入挖掘藏族文化的形成,推动藏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立足西北地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综合研究的材料汇总库,承担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重要任务,并在六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古籍文献,将大量的零散的古籍串联起来,形成了研究藏族文化、社会、历史的主线,为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藏文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的深入,一张张藏族文化研究的蓝图不断呈现,一条条指引挖掘藏族文化的路线图显现,为丰富藏族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印证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断地印证着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先巴.藏文典籍及其收藏[J].收藏,2010,(1):75.

[2]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J].中国藏学,2007,(1):88.

[3]范开宏.敦煌遗书及其价值浅说[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96.

[4]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5]乃波·噶桑文.谢热译.藏族佛画艺术[J].西藏研究,1989,(12):86.

[6]何子君.和谐共存:六世赛仓大师的藏传佛教宗派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3).

高校旅游特色馆藏建设之探索 篇4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馆藏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在文献资源建设新颖上多做考虑。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牌,应当围绕学校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主题做文章,根据本单位原来的藏书条件,围绕某一领域特色学科,集中力量自建数字化地方特色旅游文献库,同时加强精品特色旅游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以高校图书馆为例,以本校的人文特色、学科特点为基础建设一个特色馆藏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如何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目标和待建项目,需要制定一份确实可行的特色馆藏发展规划。

旅游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支柱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二十世纪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地和旅游客源输出国。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馆作为文献信息储备与利用中心,如何开发利用本地本土旅游文献信息,切实地为当地旅游经济服务,已成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急待解决的课题。旅游和图书馆关系较密切。图书馆是文化旅游基地,构建当地旅游特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加快推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旅游资源就文献来源途径类型等分别整合加工。为教学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图书馆是信息枢纽,应该建立适当的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库。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讯,并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当地恰如其分的旅游咨询,地处旅游区域的高校图书馆就要整合大量的体现当地旅游特色的馆藏信息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时效的、丰富的、专业化的信息资源。

依托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吉林市旅游特色馆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首先特色馆藏建设要完善信息服务结构体系。吉林市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国历史名城。早在清代,“吉林八景”就已享誉关东,吉林陨石为世界之最,吉林雾凇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松花湖被誉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还有吉林的冰雪旅游得天独厚,被誉为“滑雪圣地”、“冰雪香格里拉”。作为中国历史名城,吉林市有许多独特的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文化艺术、地方建筑,如吉林文庙、北山古庙群、天主教堂,都是吉林市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如今我们要利用多种方式,把能够涉及地方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宗教、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等文献资料集结到特色旅游馆中。以保证图书馆有专题的特色地方文献专题旅游数据库,收集地方文献的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吉林市还是满族文化遗存最丰厚、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古镇之一,其中的满族文化是甚为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满族文化中特别的语言艺术、民间历史萨满文化更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多角度展现。满族传统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活化石”有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和满族乌拉陈汉军旗香文化。还有吉林乌拉满族镇的传统满族风俗文化都很有代表性。吉林乌拉街满族婚嫁文化的古风流传至今,其节庆文化也颇具特色,还有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乌拉火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浓郁的满族文化精神内涵,通过其对满族传统文化的整合,把满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展示出来,使游客身心得到传统文化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收集旅游信息资源文献同时,应关注到提升吉林市的满族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且有力推进吉林满族文化的振兴和继承。旅游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具有办好旅游专业特色的条件和优势,建设特色馆藏也是为了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料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旅游学科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美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多个相关学科。构建旅游特色馆藏也可带动我校多个学科的提升。

其次,根据特色馆藏设立特色数据库。特色化和数字化是图书界馆藏发展的一种趋势。特色文献数字化能够把旅游特色馆藏的建设推上新的层次。对游游特色馆藏文献设立的资源数据库,不仅要能突显特色,为读者提供多方位的检索系统,还能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切实的服务。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合和分析、整理与加工,让它转换成二、三次文献。如编辑旅游类的图书书目、文摘、专题述评等,也可编写工具书文献如手册等。

第三与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互补实现共赢。高校图书馆要更新观念,要建设好传统型旅游文献资源同时,要认识到旅游信息服务不但要有社会效益,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信息行业的前沿导引优势,为旅游部门提供旅游市场的预测、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线路的开辟等等最具实效的信息支持,帮助旅游者及时调整旅游规划。北华大学图书馆作为吉林市一所综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能系统、全面详实地向社会提供相关旅游信息。北华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300多万册,纸质文献20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包括CNKI中国期刊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数据库等等。馆藏的中外文期刊六千余种,涉及旅游专业的图书近万余册。要充分把这些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对接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同时还拥有具备图书专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图书管理员。而且还掌握图书馆先进的服务手段为读者服务。他们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高效快速为旅游者获得所需信息。我们也可以组织旅游咨询员到我馆,为其介绍我馆的旅游馆藏文献,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增添助力。

总之,地处旅游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本地区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任务。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收集,如接受捐赠、信函、等方式收集各类文献,积极拓宽文献收集渠道。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高校的学科办学特色,发挥自身的文献资源储备原有优势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引,深入开发旅游信息文献资源,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推介服务。推动指导吉林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吉林地区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提出是深入挖掘与利用旅游文献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充分利用长吉图发展同时,快节奏发展吉林市特色旅游经济,高校图书馆应与各旅游协作单位强强联手,助力政府企业搞好旅游文献收集整理工作,为吉林旅游经济发展腾飞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琳.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馆藏特色 篇5

关键词:地方文化;特色馆藏;图书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地方特色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

近几年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人物等史料。然而,“万物莫不相异”,没有个性就没有事物,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日本学者香山健一说:“从文明的角度看,进步基于差别,单调就是死亡,再生于对比之中。”在社会发展的进程里,各地方逐步形成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并在经济市场竞争中,大力推进自己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主线。如苏州、杭州的丝绸文献;景德镇的陶瓷文献;青海的高原农业、生物、医学文献;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湖北的荆门啤酒图书馆、温州鞋都图书馆等等,这些特色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图书馆以“食在广州”为主题开展地方特色馆藏建设来弘扬广州饮食文化特色[2],实为建馆之上策,将必为广州饮食文化经济发展推上新台阶。由此可见,地方特色文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生命线。

(二)地方特色馆藏资源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文献

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具很强的地域性和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文化,是当地党委、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文献。

(三)地方特色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的必然选择,是强馆之本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图书馆要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加强特色,突出特色,否则难以展示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特有的功能,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加强地方特色馆藏建设,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收藏、整理、研究、出版、宣传,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也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展的最佳策略。

二、地方特色馆藏的内容

(一)地方特色馆藏内容的确立

确立地方特色馆藏内容,必须详细调研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扣紧地方特色,紧紧抓住与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文献资源为主内容,重点突出特色经济领域和领导科学决策。一是要以地方经济为导向,抓住具有历史性、能代表本地方经济发展主线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作为馆藏内容。因为经济是国家和地区的命脉,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无不以经济作为后盾。二是要以地方旅游为导向,抓住旅游科学涉及“行、住、游、吃、购、娱”及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特色内容。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旅游已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三是以地方风俗为导向,紧构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性等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选择与确定馆藏内容。

(二)地方特色馆藏内容的采集

馆藏内容的采集是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采集渠道不通畅,地方特色馆藏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图书馆必须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地方特色文献的呈缴制度,畅通渠道。如中山图书馆,早在1946年就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颁布训令,通令各县市公私出版机关团体的所有出版品,一律寄送一份省馆保藏。建国后,该馆又先后于1960、1978、1979、1985年等,通过地方政府部门颁发关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文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将所出版的文献资料,无偿缴送2册给中山图书馆;

三、地方特色馆藏的原则

地方特色馆藏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特”的战略理念。既要体现先进性、独特性、可发展性的时代优势,又要坚持科技性、系统性、价值性原则,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特色馆藏要放眼未来,跟上社会发展形势,加强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

四、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的构建

(一)设计特色界面,展视地方特色内涵

地方特色馆藏的建设必须突出特色的特点,即要有符合特色内容的特色化界面,包括页面特色化和布局特色化[3]。页面作为地方特色馆藏的门户和亮点,既要具备让人有过目难忘的外观,又要具备超越外观,直接展现地方特色内涵并易于进入阅览、检索的特点。布局要色彩协调、雅苑和谐,突出地方特色,如地方特色品牌项目、创新项目、特色资源等。页面设计和布局应是相对的,动态的,由一个个地方特色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特色文献,铸造持续的地方特色化。

(二)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实现特色资源共建共享

地方特色资源共享是个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他能最大限度地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在当今社会,人类知识信息资源全球化乃大势所趋,一味追求地方性的“画地为牢”搞建设是阻碍地方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屏障,社会规模效益更远比地方性效益强得多。因此,图书馆要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积极参与构建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化将当地特色文化推向全球,为用户提供跨越时空的地方文化产业信息资源服务,使地方特色文化国际化、产业化、信息化、商品化。并以此为基础和核心,大力开发网络资源,在丰富而廉价(免费)的网络信息资源库里“淘金”,把符合当地特色建设的国内外文化精华进行组织、整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文化体系溶于特色数据库中,由此奠定自己的特色服务优势,提高本馆的名牌地位。

五、结束语

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给图书馆带来了希望和未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只有围绕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这个工作宗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才能做好“特”字文章,图书馆事业才能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袁琳.特色馆藏与特色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2005,1:105

[2]严泽欣.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初探,《广东文化艺术论丛》,126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篇6

现在许多的高职院校, 都是由原来基础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由于新合并的高职院校馆藏资源缺乏, 因此还不具备一定规模的较高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的特色化馆藏资源。因此, 特色馆藏的建设尤其重要。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特征

所谓特色馆藏是指各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 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 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特征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 基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特点。所以馆藏资料建设要有自身的特点与侧重点。

1、突出职教性

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发展是近几年, 办学经验还是很不成熟, 在许多方面要不断探讨。因此, 图书馆必须收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的理论、实践方面的文献提供给各层领导、干部、教师交流、学习和研究。另外, 收集职教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资格证考核标准, 也是藏书的重点。

2、突出应用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突出应用性, 使学生能够得到与今后从事职业有关的实用知识, 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毕业后为胜任自己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对于教师应用性很高的文献, 能给其教学, 提供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 充实教学内容, 使讲授更生动实用。同时, 还可以帮助没有从事过实际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或离开第一线工作已久的教师了解生产实际, 更好熟悉自己教授的专业或相关变化发展。

3、突出专业性

专业性是根据本校开设的专业有重点地组织藏书, 它反映出学校教学的专业范围和专业特色。一方面, 根据开设专业全面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操作技术、操作培训专业资料, 而理论知识藏书以符合大纲要求适合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用。另一方面, 为教师教学、业务提高提供文献资料。

4、突出应变性

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应随学校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的变化, 而及时调整馆藏的重点, 及时补充所需的专业文献, 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对于即将停开的专业应及早控制相应文献资料的入馆量, 以便减轻或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

二、建设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

1、树立正确的馆藏建设新理念, 强化特色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图书馆要想开展好馆藏文献特色化建设, 首先必须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到特色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需要, 是读者的需要, 是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结果。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观念, 走馆藏资源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树立特色馆藏建设的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制定建设规划, 争取经费支持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设置的频繁变动和馆情基础,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制定规划一般以5年为期, 时间不宜太长, 而且一定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 要把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日程, 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投入,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高职院校特色化工程”, 保障购置特色文献的经费。

3、重视文献采访

图书采访要严格遵循图书采访的思想性、实用性、系统性、时效性、节约性5项基本原则, 从而保证合理的藏书体系。文献采访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 采访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馆藏质量和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 这是建设特色馆藏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制定采访计划, 科学、有效地采访, 要以重点专业、重点学科为主, 其他专业为辅, 要实现现采和网上采购相结合。其次要通过师生开展调查、走访、咨询等活动, 了解师生所需图书, 确立本馆的特色, 力求做到你需我有, 你有我优, 你有我新, 集中力量办出特色。

4、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比例

在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的大潮中, 电子文献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优先收藏的对象。图书馆应将电子文献的采集作为馆藏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并增加投入。但在电子资源的收藏上应该慎重, 在购买和配置电子文献时必须做好调查研究, 了解本教学、科研的需要, 要对计划引进的光盘质量, 厂家信誉, 数据库学科覆盖范围, 核心期刊收录情况, 数据更新周期, 界面友好情况, 检索途径, 售后服务等逐一进行调查研究, 从而确保光盘的质量。

5、开发网络信息资源, 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自己的馆藏, 精选符合自己主题范围内的网络信息资源, 构建专业信息网, 对信息资源进行搜索, 跟踪和过滤, 并加以组织, 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检测到所需信息。这种做法, 有助于缓解图书馆文献供需矛盾, 提高图书馆满足师生需求的能力。目前, 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逐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戴洪霞:《图书馆馆藏建设论文集》,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年。

[2]时晓菊:《试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3]李辉、尤太生:《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争议》,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年。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探析 篇7

一、特色馆藏建设应有自己的原则

(一) 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院校图书馆肩负的责任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 针对学校有所侧重的专业结构来组织馆藏, 属于应用型图书馆, 馆藏通常是以学科体系为架构的收藏体系。每所高校都应有自己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比较高的专业群,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常常是通过这些重点学科、骨干专业形成的。因此, 建立地方高校的图书馆藏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本校的专业体系相匹配, 并根据本校自身特点来收集突出重点、尽量完备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重点学科和专业, 其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更应该形成由点到面完整的藏书体系, 收集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以及外文资料, 形成特色和亮点。

(二) 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地方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来提高自己办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生源, 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这一本土化发展的特点, 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龙头的特色。于是, 地方高校在科研上也更多地侧重于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所以, 这一原则体现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各类人才的需要,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图书资源应当成为当地高水平学术文献信息中心, 应具有直接为当地文化、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地方高校图书馆藏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划。只有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的馆藏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

(三) 与教学相长相适应的原则。

地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定要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和教育人才观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要求同步。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教育相关因素上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 并保持一定的更新速度。作为教与学重要参考资源的图书资料必然要随着教与学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新, 教是为了学, 要做到教有专攻, 学有专长, 就必须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 图书馆建设也要不断适应这一原则, 以确保文献资料在教与学和科研服务中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特色馆藏应在对图书资源的动态开发中凸显

1977年, 鲍曼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中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 (需求面) 、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 (学科文献关系面) 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 并从科研的角度, 指出文献静力学 ( 学科或专题知识在文献中的分布状态、核心出版物、出版者等) 和文献动力学 (文献查询中联合主题的关系和文献范式: 时间、语言等因素) 对馆藏结构的作用。也就是说, 图书的特色馆藏不仅应在“静”的方面, 即文献资料的结构特点方面体现, 而且应在“动”的方面, 即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特点方面体现。藏是为了用, 如果不用那么藏便没有任何意义, 优化的特色馆藏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在对特色馆藏结构的动态开发利用中才能被逐渐凸显出来。 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 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无论在跟办学特色的适应、还是跟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适应方面, 都要突出一个实用性。所谓实用性, 是指图书馆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的最大化。是否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最想看的书, 是否为书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读者, 是否能实现读者与图书最佳的结合, 才是实现图书馆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读者与图书之间最佳的结合, 使自身的馆藏特色充分显现出来, 必须注视三个环节:

(一) 馆藏结构的优化。

是指藏与用的共同优化, 这要在藏书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首先, 图书采购人员要做到合理购书、科学藏书;其次, 图书管理人员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科学的管理机制来充分开发馆藏资源。而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强图书宣传, 让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需的馆藏方位与结构;加强读者自助阅读和馆员导读相结合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开展推荐活动, 并与学校组织的学生演讲会、信息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结合起来, 实现馆藏资源最大效益的利用与开发。

(二) 读者信息的反馈。

是指馆读双方彼此交换信息的一种手段。因特色馆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特别由于地方高校专业不断调整的动态变化, 图书馆要保持其馆藏特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利用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来自读者群体, 可以确保其馆藏特色在实现过程中得到与服务相适应的完善。当然, 这种反馈将通过图书情报交流平台来实现, 图书情报交流平台是图书馆与读者间利用网络传达彼此信息的交流渠道, 只需每天开通, 有专人负责即可保证信息的畅通与交换。

(三) 适应发展, 不断完善。

对地方高校来讲, 理想的特色馆藏应该是最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变化的馆藏, 这种适应性如何实现?就是要不断重复优化-反馈-完善-再优化-再反馈-再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更新和完善馆藏结构来促使馆藏特色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相契合。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希望更多更快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而落后的、过时的信息就意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就业前景、社会效益的低下。特别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作为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地方高校, 如何在庞杂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最优化的可利用资源,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任何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创建自身馆藏特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不断完善需求和供应这样一个动态开发利用体系来保证自身的馆藏特色。

三、管理者对特色馆藏形成的作用

(一) 信息引导员。

中科院院士钱学森说:“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 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 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 当时馆员主要的日常工作是接待读者, 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名符其实的读者与图书的中介。如今, 文献信息载体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大, 包括声像、缩微胶片、磁带、光盘等, 并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发展。加上现代读者直接获取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 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联机网络、个人计算机和存贮设备, 直接查询自己所需信息。馆员的中介作用已发生新的变化, 馆员自身必须要做一个好的信息员, 之后还要做一个把信息向读者推广出去的引导员。因为读者现在需要的是具有对信息的敏锐性、组织信息的集成性以及搜集、传递信息和网络操作的内行。他们推荐给读者的不再是一本书, 而可能是某类信息, 或者查找某类信息的方法, 这是地方高校培养适应地方发展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决定的。读者信息引导工作具有复杂性, 面对各类不同的专业信息, 如何引导读者最省时、最方便地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 就要求现代图书馆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掌握现代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网络传播等专业知识, 成为思维先进、服务敏捷的信息引导员。

(二) 信息技术员。

图书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完成了图书管理即:采编、著录、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图书馆除传统纸质印刷品为载体的文献资源外, 还增加了许多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不断膨胀的信息量、先进管理科技的应用、服务技能要求的日趋复杂使现代的图书馆员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 这是馆员作为技术员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作为地方高校的图书馆馆员, 要想办法在工作中体现出与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适应、教学相长适应的馆藏及服务特色, 要尽可能加强对本校各类专业设置和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料涵盖内容的掌握,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服务过程中会说“内行话”, 会做“内行事”。

(三) 信息管理员。

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很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化管理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服务效率越高。随着图书馆服务技术的发展, 以及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多元化, 会出现许多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 诸如:文字内容解析, 信息使用答疑、检索方法辅导等等。因此, 作为现代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自己掌握馆藏文献信息检索使用方法, 不断改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还要理论上充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并能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敢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思想, 敢于在实践中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馆藏结构和馆藏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上形成自身的特色。

(四) 信息服务员。

每一所地方高校, 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柱,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服务, 其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无论是什么样的馆藏特色, 其真正的实用价值, 要通过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来体现。文献信息储备是重要基础, 而信息服务是实现馆藏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服务没有做好, 不彻底、不到位, 就会影响服务对象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热情, 这样会降低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服务对象对特色馆藏建设的参与度, 从而影响馆藏特色的形成。因此, 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应通过改善服务态度, 改进服务手段, 改良服务环境入手, 把图书馆当家来治理, 把读者当客人来对待, 以赢得服务对象的好评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服务对象参与特色馆藏建设的融入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彼此依赖、共同提高的和谐的发展关系。

综上所述, 虽然不同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上会有所不同, 图书馆馆藏特色上也会存在差异, 但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办学特色适应性、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性以及教学相长适应性原则是不可否认的。而在特色馆藏建设的过程中, 既要看到馆藏结构的静态特色, 又要照顾到馆藏体系形成和利用的动态特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者的作用, 将成为特色馆藏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佐斌.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档案馆馆藏特色化建设研究 篇8

一、档案馆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接收范围窄, 大量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未接收进馆

目前大多数档案馆已形成“党政档案馆”, 反映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当地历史真实面貌等方面的档案欠缺。这种馆藏结构严重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制约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另外有些单位把有很大利用价值的档案保存在本单位, 却将价值不高的档案移交入馆。

(二) 当前馆藏档案重复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现行的归档制度的限制和档案的接收范围不健全, 按《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和要求, 一份文件在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都应长期保存, 造成文件的重复归档。且由于管理观念陈旧封闭, 归档单位档案的类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也造成档案重复。

(三) 档案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偏低, 自身的档案意识不够, 对于接收进馆的档案缺乏科学鉴定, 凡档皆收。

二、提高档案馆馆藏特色化建设的策略

(一) 加强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

加强对特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 是丰富特色馆藏的重要手段。档案馆应把接收和征集特色档案作为特色建设的工作重点, 突破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限制, 在加大对现行机构档案接收力度的同时拓宽档案工作的收集领域, 将收集范围由原来的党政机关扩大到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家庭、私营企业等, 使其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 特别要将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接收进馆。档案馆要因地制宜, 对现有馆藏特色档案和社会散存特色档案情况进行调查, 对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制定相应的征集方案计划。另外应坚持馆藏档案门类多样化和档案内容层次化, 如纸质文献、实物档案、声像档案、数字多媒体档案等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 反映人民生活状况和经济商业发展的各种票据、广告、照片等多主题、多形式的档案等, 都可以作为档案征集的内容。档案内容应从宏观上反映历史环境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 又可从微观上反映人民生活原貌, 注重档案全宗的层次化, 对本区域的名人档案加以重视, 建立名人档案全宗, 另外应树立全区域档案管理“一盘旗”的思想, 通过馆际交流, 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

(二) 整理和开发利用馆藏现有特色档案

在馆藏档案中, 特色档案往往不系统、不集中, 为保持特色档案内容的集中, 应尽量维护全宗, 不能随意拆散档案资料, 并深入分析编制专题性检索工具。同时通过借阅、编研、举办展览、印发图片、回答公众咨询、设立宣传栏、创办刊物等形式, 加强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认可度, 对馆藏现有特色档案进行深入加工、整理和转化。各级档案馆应参与共享, 分工协作, 各有侧重, 有所互补, 形成门类齐全、收集面广、配套使用的档案信息, 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范围。

(三) 更新观念, 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克服“重藏轻用”的观念, 由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 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工作人员应从工作中分析哪方面的档案利用率高且能体现特色馆藏的真实价值, 以满足不同档案用户需求。馆藏特色的建设, 应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 加强教育培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 营造一种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 凝聚人心, 使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 将馆藏特色资料目录提供给档案用户参考使用。

(四) 坚持馆藏档案区域个性化和地方文化特色

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 应把强化文化功能作为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资料, 使其体现各个区域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特征, 如工业生产、农副产品、文化教育、科学研究、自然资源、名胜古迹、风俗习俗等方面。同时应适当接收或代管某些在本地区各行业发挥重大作用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展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性。

综上所述, 各地档案馆只有制定科学的特色馆藏建设规划, 不断创新档案管理体制, 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争取社会各界对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支持, 加强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 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樊兴富, 吴敬仰.论综合档案馆馆藏特色建设[J].山东档案.2011 (05) .

浅谈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篇9

1 建设特色馆藏的现实需要

我国各种性质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有很多,但是真正具有专业特色及特色馆藏的的图书馆却少之又少。特色馆藏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读者查找资料的查全率,使得读者的查找兴趣受到伤害。而特色馆藏的建设,使各个图书馆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体系,使藏书由杂变专,由多成精,提高了馆藏资源的精品化。而读者可以在各自的特色馆中查找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提高了读者的查全率及查找的兴趣。

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图书、期刊的价格也发生很大幅度的增长,各馆图书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购书成本的增加,图书购置经费的短缺困扰着绝大部分的图书馆,因此各图书馆的进书量都在逐年递减,从而无法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而建设特色馆藏,可以合理利用购置经费,集中购置各馆的特色资源,减少非特色资源的支出,有利于缓解经费短缺的矛盾。

在如今信息高速增长的环境下,能否为读者提供更多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优劣的重要指标。特色馆藏的建设,能够为读者提供其专业方面全面的信息服务,使读者能否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得所需要的资料,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化。

2 建设特色馆藏的发展前景需要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界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完善,新新式、新概念下的图书馆--特色图书馆日益被人们了解、肯定和接受。

所谓特色图书馆,无论是指馆藏特色还是服务特色,无论是人才特色还是管理特色,或者是建筑特色等等,特色馆藏都是离不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特色馆藏的建设是一切"特色"的基础,是目前特色图书馆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特色馆藏的图书馆,也就不能称之为特色图书馆。

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使得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拥有特色馆藏的图书馆,都成为一个专科或者专题的文献信息情报中心。将特色馆藏信息数字化,建设有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努力的融入信息资源共享的大潮中,是如今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建设特色馆藏,我国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和其所有用户,只需要连接着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点击专业图书馆的网站,可以方便快捷的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文献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既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又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国外一些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建设特色文献情报网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世界著名的教育资源情报中心(ERIC)就设有16个教育领域的专题文献情报中心,分布于美国各地,其中师范教育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设置在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设置在华盛顿大学等。这16个教育专题文献信息中心形成了美国的教育信息情报网。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任何单一图书馆都无法圆大而全的梦想,所以建设馆藏势在必行。以有限的经费,进行盲目的收集,藏书结构紊乱,无重点、无特色的的藏书体系,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体现图书馆的资深作用,势必影响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设特色馆藏应作为充实自己,服务教学、科研的基础,只有建设特色馆藏才能为信息资源的共享作出贡献,为图书馆自身创造效益。

摘要:文章从现实以及长远发展需要两个方面,分析了建设特色馆藏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了建设特色馆藏,使之成为特色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认为加强特色馆藏的建设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共享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图书馆司,等特色图书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李艳玲.试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3]魏顺菊.建设特色馆藏是实现资源共建的核心.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1998.(1).

馆藏特色 篇10

[关键词]地方文献;馆藏建设;公共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09—02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符号文化,是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名片”,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是当今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热门课题。地方文献是指与本地方相关的一切资料,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涵盖了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公共图书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和馆藏建设,为城市文化研究和建设提供专题文献服务,不仅适应当今城市发展需求、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1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的密切关系

地方文献是指与本地方相关的一切资料,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地方史料是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是关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以及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他们的著作、手迹、纪念文学等也包含在内;地方出版物是指本地方雕印、出版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记载和反映地方的历史发展、学术思想、特色文化、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能够为本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文献和信息资源。

地域文化,从抽象概念来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有了地域特色文化。从具体内容来看,地域文化包涵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哲学层面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特定地域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器物等;制度层面的文化包括特定地域的风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等;哲学层面的文化则指特定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群体人格、审美情趣等。地域文化特色是特定地域的符号文化,是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名片”。

由上述基本定义和分析可见,地方文献和地域文化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地方性。基于共同的地域范围,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地方文献收录的资料,是与本地方一切情况相关的,涵盖地域文化的各个层面,不仅记载本地方的饮食、建筑、服饰、器物、风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等具体的符号文化,还为这些符号文化背后的“地方n生”和“民族性”的深层文化研究提供基本的参考资料。地域文化特色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它具有历史发展上的传承n生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对特定地域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公共图书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献收集

地方文献收集是地方文献馆藏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地域文化的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载体多样,需要建立系统、有序的收集策略。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步骤有二:一是定义文献收集的主题与范围;二是确立有效的收集途径与方法。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地方文献收集,同样需要依两大步骤展开工作。

2.1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定义地方文献收集主题与范围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定义地方文献收集主题,应当围绕各个地域文化特色,对设立相应主题的必要性、合理性、实用性展开科学分析。在必要的情况下,对于重要主题需建立相应的特色馆藏。重要的主题一般包括地方名胜、名人、名产和名俗等,每一个著名的地方特色都有可能成为特色馆藏专题。地方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重要一员,对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建设重点都有很好的把握,为合理定义地方文献收集主题打下基础。

公共图书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定义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应从整体着手,先界定文献内容,再细分文献类型,力求分类清晰、内容全面。从整体内容分析,地域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哲学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地域文化包括本地域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器物等;制度层面的地域文化包括本地域的风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等;哲学层面的地域文化包括本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群体人格、审美情趣等。凡是涉及上述内容的地方文献,都应当纳入收集范围。从文献类型看,地方文献应当收录各种类型的资料,包括专著、期刊、报纸、方志、年鉴、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手册、百科全书、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与规范、产品样本和说明书、技术档案、地理图谱、手稿、笔记、信札等。

2.2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探求相应的地方文献搜集途径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所定义的地方文献收集主题和范围,是确立文献搜集途径的基本依据。不同主题和范围的地方文献的来源有所差异,为探求有效的搜集途径,我们需要对具体的主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学术角度讲,每一个主题或地域文化特色都可以定义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针对该研究领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该领域文献的主要来源。一般分两大方面展开分析:正式出版的文献、非正式出版及未出版的资料。针对正式出版的文献,通过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等,可以较为容易地把握这些文献的来源和搜集途径。对于非正式出版及未出版的资料,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可见,对于非正式出版和未出版的材料搜集是更为困难的,这类资料的不易获得性也令它们更加珍贵和具备参考价值。本地公共图书馆在获取此类资料方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搜集和保护这些资料上也宿负重任。公共图书馆开展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理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投入,开展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研究,探求有效的文献搜集途径,力求建立独具特色的馆藏,而不是仅仅收藏一些容易获得正式出版物,欠缺地方特色及独特价值。

3公共图书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建设

科学地建立地方文献馆藏体系,便于有效地保存、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提高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为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服务作用。不同地域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组成存在差异,相应的馆藏体系构建也因馆而异。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建设馆藏体系,科学设置特色馆藏专题,将有效提高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

3.1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搭建地方文献馆藏体系

搭建馆藏体系,应当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的原则,首先确立馆藏的主体框架,然后确定框架内部的细化与分类原则。从涉及的地域文化内容上看,地方文献馆藏的主体可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地方文献和专题地方文献。如前文所述,专题地方文献是由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所决定的。与一般的馆藏文献相比,地方文献整体中包含更多的特色专题馆藏,不能一概而论地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进行整体分类、编目和排架。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的地方文献专题(这里“规模”大小的界定,由各馆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建议设立特色馆藏,建立专架,设专人管理。特色馆藏的分类和编目仍然遵循中图法,但是其排架是独立的,不与其他地方文献相混合。对于普通的地方文献,其分类、编目、排架与管理可按照传统的图书馆馆藏规则开展工作。

在设立的地方文献主体框架内,文献资料的分类一般依照中图法进行。然而,基于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地方文献资料的载体形式呈现多样化。如何对这些不同的载体形式进行管理和分类呢?这种细分也应当从属于主体框架,区分普通地方文献和专题地方文献。将这些资料中属于专题地方文献馆藏的部分归入专架,在专架内部,将不同的载体类型加以区分。对于普通地方文献的多种载体,也按照载体类型进行分类排架。在各载体类型中,仍依照中图法进行分类和编目。为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文献形式,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新服务方式。

3.2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仅仅依靠传统的实体馆藏无法得到全面的诠释。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可从多角度介绍和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搜索和获取途径,也为广大市民搭建了一个文化欣赏的平台。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的基本流程有:第一,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选择利用率高、用户需求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本馆馆藏特色的专题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第二,掌握待数字化资源的数量、分布、品质、版权状况等具体信息,提出资源数字化及素材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第三,参考相关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选择科学的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选择适用的、成熟的、可扩展性好的技术;第四,将整理并编辑好的素材入库,通过智能软件或人工方式提取元数据,进行内容标引,建立统一完善的后台数据库;第五,设计发布内容的服务界面或载体形式,提供相应的查询与使用工具,建立强大、简单陕捷的检索系统和友好的用户界面。

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方便、快捷、全面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在制定数字资源的加工标准时,应当遵循通用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来进行。通用性是指特色数据库建设遵循的标准与规范应当与本馆其他数字馆藏相统一,而不是让特色数据库成为一个专用的系统。开放性是指在制定标准时要坚持开放原则,有利于把其他信息资源吸收进来,更能够经受技术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实用性是在数据库资源的加工和提供使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在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上,根据读者需要,实现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的有机重组,深化地方文献服务,发掘城市文化传承的亮点,为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特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乔好勤.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J].图书馆论坛,2007,27(8):86-90.

[2]张风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3]楼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策略研究——苏州、宁波、汕头、佛山图书馆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 2,32(5):74-77.

[4]陈宝昀.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与流榭[J]_图书馆学刊,2012,(11):47-49

[5]王灿荣.公共图书馆基于“城市记忆”的地方文献建设策略[Jl_现代情报,2012,32(12):137-139.

馆藏特色 篇11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的基础,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是改变目前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特色馆藏建设,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所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作综合梳理。

1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内涵

1.1 特色馆藏的基本含义

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显著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什么是特色馆藏,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独特”论。以李莉[1]、舒炎祥[2]等为代表,认为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中与众不同的部分,是该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胡越慧[3]的观点则更具体,认为特色馆藏是按某一专题(如学科、人物等)或某一特殊原因而收藏的文献及其研究资料。(2)“优势”论。最早的观点来自周菊心[4],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根据其地理位置及其读者群的需要所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优势的馆藏体系。尹美菊[5]则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在某一方面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优势。(3)“价值”论。程晓艳[6]认为,在一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中,特色馆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陈桂华[7]的观点则囊括了独特论、优势论及价值论的内涵,认为特色馆藏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也能反映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所收藏的相关领域资料的高质量。从特色馆藏的内涵来看,其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往往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能够充分体现所属高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反映学校在某些特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与特长,或者代表着图书馆对有关领域的文献资源收藏最为齐全,或是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质量最高。

由以上基本含义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资源独特性(或优势性)、功能实用性、建设长期性是一个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基本特点。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础。重点学科更是一所高校的品牌和特色。高校图书馆首先要紧紧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规划特色馆藏建设,确保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地收藏,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有选择地收藏,并通过馆际之间互借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比较科学完备的学科馆藏体系,满足师生、科研人员学习、教学、科研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教学科研相关成果,从而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

1.2.2 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而各高校围绕各自的重点学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精品馆藏,也就是相对于其它馆独具特色的馆藏。高校图书馆各自建设的特色馆藏使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布局趋于合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图书馆间现有馆藏的重复和短缺现象;另一方面若能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共享,为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文献资源的相关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1.2.3 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综观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特色馆藏建设是重要方面。衡量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标准不仅是看其馆藏数量的多少,更要看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全面性、趋同性都是科学的馆藏建设所不可取的。任蓉蓉[8]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自己的特色资源建设,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馆藏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而张红扬[9]认为,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既有文献进行有效整理加工,增加文献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

我国特色馆藏建设起步较晚。湖南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1989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领域较早的特色馆藏建设实践。随着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推进,目标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也逐渐成了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工作与亮点业绩,至今初具规模。但综观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2.1 现有的特色馆藏宣传不到位

宣传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图书馆网站特色馆藏标志不清晰以及缺乏积极主动的社会宣传意识。这样不仅影响对兄弟院校及社会的服务,也会直接影响一些可能会获得的社会资助与捐赠,从而影响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2.2 特色馆藏建设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

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没有经过周密地规划与思考,造成特色馆藏建设难以持久维持。比如,将特色馆藏的内涵扩大化了,使得特色馆藏工作建设渐渐地超出了其所能承受与控制的合理范围,影响到了特色资源建设合理有效的补充。另外,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套管理也没有纳入规划范围之内。

2.3 对特色馆藏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高校对图书馆的经费都是一定而且有限的,随着纸质资源及数据库的成本增加,大部分经费只能应对每年常规的书刊指标和数据库的续订,对特色馆藏的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从而使得特色馆藏建设很难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

2.4 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重复建设

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就纸本资源而言,一般都是限本校师生使用,或者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就特色数字资源而言,外网更是一般无法查看,即使能打开,大多数往往只能检索到文摘和题录,很难接触到全文。这种共享机制的缺失,影响到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本校师生的需要,各馆不得不重复建设的一些其他院校已建成的特色资源,影响了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合理分配。

3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对策

3.1 将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贯穿其建设及利用的全过程

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进行有关宣传,既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可争取校内外一些单位及个人的资助、捐赠。其次,要在图书馆网站设置专门的特色馆藏资源页面,类目名称清晰,容易识别。最后,要经常开展特色馆藏专题宣传活动,提高特色馆藏资源的知名度。

3.2 多途径合理灵活地搜集规划内的各类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

针对高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科学规划经费开支,并通过采购、受赠、交换、索取、复印、整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补充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确保特色馆藏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

高校图书馆建设,必须满足其专业、学科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特色馆藏建设,就是要在统筹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重点满足和服务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通过重点学科文献、教学参考书目及教师科研用书的合理收集,以及特色电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建成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馆藏体系。

3.2.2 围绕本校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特色资源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其主要包括本校编译的学术著作、师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讲义、手稿等,校领导及专家教授的演讲稿以及学校的一些史料等。另外,侯爱花[10]认为学校的档案资源是重要的学校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和学校档案馆的合作,将档案资源数字化,上传至图书馆主页供读者查阅。当然,本校特色文献的收集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参与及支持,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积极有效的宣传工作,才能实现本校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3.2.3 围绕地方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凡记载一个地区古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文、教育、地理、著名人物、风土人情及地域习俗等内容的,均称为地方文献,它是该地域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特色文献,应“重点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11]。

其中,将现有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基于互联网上零散无序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导航系统,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方面,并需要贯穿特色馆藏建设的全过程。

3.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特色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

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普遍面临的难题。一所高校图书馆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全面收集某一领域的文献资源。加之高校区域的分散性,导致特色学科和专业馆藏资源的分散性。本着节约资源和节省经费的原则,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地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并借助一定的平台,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3.4 建立“特藏”馆员团队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深层次的文献资源管理,需要的图书馆员不再是具体资源的简单管理者,而是相关信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或管理协调者。因此建设特色馆藏,必须要有一个“特藏”馆员团队来支撑维系。首先要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从宏观上合理决策规划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其次,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色馆员队伍,专心负责地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加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特色馆员不仅要具备一名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还必须熟悉特色资源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前沿信息、获取渠道,并且要具有基本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浅析[J].图书馆,2000(2):56-57.

[2]舒炎祥.谈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3(1):81-82.

[3]胡越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72-75.

[4]周菊心.高校图书馆要办出馆藏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4):38-39.

[5]尹美菊,蔡瑾.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4(3):55-56.

[6]程晓艳,赵美玲.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19-21.

[7]陈桂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方法和思路[J].兰台世界,2015(35):158-159.

[8]任蓉蓉.也谈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5):30-33.

[9]张红扬.弘扬文化传统彰显个性特色——试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特藏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83-87.

[10]侯爱花.美国知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8-72.

上一篇:监测质量控制下一篇:现代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