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精选11篇)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1
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是经过长期建设积累, 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 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它充分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反映某些学科领域集成的先进性和完整性、为某类型读者群服务的高质量。随着地方高校的迅速发展,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适应地方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很多地方高校越来越把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为此, 很多院校都在竭力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 突出地方针对性办学特色。那么, 在地方高校中, 作为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 如何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办馆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形成切实符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需要的馆藏特色呢?
一、特色馆藏建设应有自己的原则
(一) 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原则。
高等院校图书馆肩负的责任是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 针对学校有所侧重的专业结构来组织馆藏, 属于应用型图书馆, 馆藏通常是以学科体系为架构的收藏体系。每所高校都应有自己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比较高的专业群,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常常是通过这些重点学科、骨干专业形成的。因此, 建立地方高校的图书馆藏体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本校的专业体系相匹配, 并根据本校自身特点来收集突出重点、尽量完备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重点学科和专业, 其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更应该形成由点到面完整的藏书体系, 收集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料以及外文资料, 形成特色和亮点。
(二) 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地方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来提高自己办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生源, 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地方高校这一本土化发展的特点, 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龙头的特色。于是, 地方高校在科研上也更多地侧重于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所以, 这一原则体现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各类人才的需要,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图书资源应当成为当地高水平学术文献信息中心, 应具有直接为当地文化、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地方高校图书馆藏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划。只有充分体现这一原则的馆藏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
(三) 与教学相长相适应的原则。
地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定要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和教育人才观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要求同步。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教育相关因素上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 并保持一定的更新速度。作为教与学重要参考资源的图书资料必然要随着教与学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新, 教是为了学, 要做到教有专攻, 学有专长, 就必须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 图书馆建设也要不断适应这一原则, 以确保文献资料在教与学和科研服务中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特色馆藏应在对图书资源的动态开发中凸显
1977年, 鲍曼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中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 (需求面) 、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 (学科文献关系面) 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 并从科研的角度, 指出文献静力学 ( 学科或专题知识在文献中的分布状态、核心出版物、出版者等) 和文献动力学 (文献查询中联合主题的关系和文献范式: 时间、语言等因素) 对馆藏结构的作用。也就是说, 图书的特色馆藏不仅应在“静”的方面, 即文献资料的结构特点方面体现, 而且应在“动”的方面, 即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特点方面体现。藏是为了用, 如果不用那么藏便没有任何意义, 优化的特色馆藏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在对特色馆藏结构的动态开发利用中才能被逐渐凸显出来。 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 其共同之处就在于:无论在跟办学特色的适应、还是跟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适应方面, 都要突出一个实用性。所谓实用性, 是指图书馆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的最大化。是否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最想看的书, 是否为书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读者, 是否能实现读者与图书最佳的结合, 才是实现图书馆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读者与图书之间最佳的结合, 使自身的馆藏特色充分显现出来, 必须注视三个环节:
(一) 馆藏结构的优化。
是指藏与用的共同优化, 这要在藏书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首先, 图书采购人员要做到合理购书、科学藏书;其次, 图书管理人员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科学的管理机制来充分开发馆藏资源。而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强图书宣传, 让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需的馆藏方位与结构;加强读者自助阅读和馆员导读相结合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开展推荐活动, 并与学校组织的学生演讲会、信息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结合起来, 实现馆藏资源最大效益的利用与开发。
(二) 读者信息的反馈。
是指馆读双方彼此交换信息的一种手段。因特色馆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特别由于地方高校专业不断调整的动态变化, 图书馆要保持其馆藏特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利用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来自读者群体, 可以确保其馆藏特色在实现过程中得到与服务相适应的完善。当然, 这种反馈将通过图书情报交流平台来实现, 图书情报交流平台是图书馆与读者间利用网络传达彼此信息的交流渠道, 只需每天开通, 有专人负责即可保证信息的畅通与交换。
(三) 适应发展, 不断完善。
对地方高校来讲, 理想的特色馆藏应该是最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变化的馆藏, 这种适应性如何实现?就是要不断重复优化-反馈-完善-再优化-再反馈-再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更新和完善馆藏结构来促使馆藏特色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相契合。不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希望更多更快地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而落后的、过时的信息就意味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就业前景、社会效益的低下。特别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作为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地方高校, 如何在庞杂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最优化的可利用资源,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任何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创建自身馆藏特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不断完善需求和供应这样一个动态开发利用体系来保证自身的馆藏特色。
三、管理者对特色馆藏形成的作用
(一) 信息引导员。
中科院院士钱学森说:“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人员, 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 也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 当时馆员主要的日常工作是接待读者, 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名符其实的读者与图书的中介。如今, 文献信息载体的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大, 包括声像、缩微胶片、磁带、光盘等, 并快速向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发展。加上现代读者直接获取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 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联机网络、个人计算机和存贮设备, 直接查询自己所需信息。馆员的中介作用已发生新的变化, 馆员自身必须要做一个好的信息员, 之后还要做一个把信息向读者推广出去的引导员。因为读者现在需要的是具有对信息的敏锐性、组织信息的集成性以及搜集、传递信息和网络操作的内行。他们推荐给读者的不再是一本书, 而可能是某类信息, 或者查找某类信息的方法, 这是地方高校培养适应地方发展专业性人才的特点决定的。读者信息引导工作具有复杂性, 面对各类不同的专业信息, 如何引导读者最省时、最方便地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 就要求现代图书馆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掌握现代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网络传播等专业知识, 成为思维先进、服务敏捷的信息引导员。
(二) 信息技术员。
图书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完成了图书管理即:采编、著录、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图书馆除传统纸质印刷品为载体的文献资源外, 还增加了许多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不断膨胀的信息量、先进管理科技的应用、服务技能要求的日趋复杂使现代的图书馆员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 这是馆员作为技术员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作为地方高校的图书馆馆员, 要想办法在工作中体现出与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适应、教学相长适应的馆藏及服务特色, 要尽可能加强对本校各类专业设置和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料涵盖内容的掌握, 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服务过程中会说“内行话”, 会做“内行事”。
(三) 信息管理员。
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很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化管理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服务效率越高。随着图书馆服务技术的发展, 以及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多元化, 会出现许多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 诸如:文字内容解析, 信息使用答疑、检索方法辅导等等。因此, 作为现代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自己掌握馆藏文献信息检索使用方法, 不断改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还要理论上充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并能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敢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思想, 敢于在实践中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馆藏结构和馆藏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上形成自身的特色。
(四) 信息服务员。
每一所地方高校, 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柱,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服务, 其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无论是什么样的馆藏特色, 其真正的实用价值, 要通过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来体现。文献信息储备是重要基础, 而信息服务是实现馆藏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服务没有做好, 不彻底、不到位, 就会影响服务对象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热情, 这样会降低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服务对象对特色馆藏建设的参与度, 从而影响馆藏特色的形成。因此, 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应通过改善服务态度, 改进服务手段, 改良服务环境入手, 把图书馆当家来治理, 把读者当客人来对待, 以赢得服务对象的好评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服务对象参与特色馆藏建设的融入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彼此依赖、共同提高的和谐的发展关系。
综上所述, 虽然不同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上会有所不同, 图书馆馆藏特色上也会存在差异, 但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办学特色适应性、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性以及教学相长适应性原则是不可否认的。而在特色馆藏建设的过程中, 既要看到馆藏结构的静态特色, 又要照顾到馆藏体系形成和利用的动态特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者的作用, 将成为特色馆藏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佐斌.教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志仁.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浅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0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2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特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院校特色馆藏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 者:杨思范 YANG Si-fan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5)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特色馆藏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 网络化 数字化条件 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02-01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载体和传输介质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与数字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如何以网络环境与数字信息资源为背景,搞好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 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较之传统图书馆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资源数量大、种类多、传播和利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按文献载体来分,有纸、磁、光、电载体文献,如印刷型、磁盘型、光盘型和网络型等;按信息资源的分布,可分为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现实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如图书、报刊、声像资料、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虚拟馆藏是通过本馆计算机系统及通信设备可以共享的馆外信息资源。
2 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信息资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化、网络化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平衡
自动化、网络化是数字化的前提。目前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網络化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较大的图书馆和部分中型图书馆已经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Internet,且各有不同方式与Internet 互联,但部分中型图书馆还在建设和起步中,小型图书馆大多还未起步;另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各种不同的存储系统(光盘塔、光盘库、磁盘阵列、海量存储器等)、一些侧重点不同的大型或中型数据的引进和开发等软硬设施的建设也严重失衡。
2.2 人员素质不高
就整体而言,国内图书馆工作人员密集程度低,建设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水平上。在现有人员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严重失调,复合型人才匮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数字古蜀国是无法正常运转的,一次我们要尽早行动,对现有在岗人员进行各种业务技能培训或进修,并使这种培训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型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2.3 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在图书馆数字化探索、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2.4 特色建设缺乏,没有核心竞争力
网上资源内容丰富,涉及面宽。各个图书馆仍然要依服务对象确定采集内容范围。不要笼统的采集文献信息,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文献。
2.5 安全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而数字化状态下存储的信息,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如不可抗拒力的破坏、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特别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都会对整个的信息资源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自身的技术问题、管理员的技术问题,也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有法律问题、产权问题、寿命问题、阅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
2.6 语言表达问题
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资源多由几种语言表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应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应具有语言的转换能力和高质量的翻译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高校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应努力克服薄弱环节。
3 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搞好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传统的图书馆以自我的中心,一般立足于自我,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强调自身馆藏的完本性,追求独立完整的实物馆藏体系。在网络化、数字化革命的推动下,馆藏建设的内涵和馆藏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收藏对象上从以纸质文献的主发展到以电子文献为主;在典藏空间上,从物理的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突破了单一图书馆实体的限制,实现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共建;在收藏观念上,从对文献占有量的衡量转向对信息资源使用权的掌握;全球网络上经过筛选整理的任何信息都可集中于一个数字图书馆来。静态馆藏指标不再重要,动态的用产访问量和信息的提供量成为重要标准。因此,要转变观念,建主科学、合理、使用的馆藏,要多种载体并存,要注重挖掘网络资源,建立虚拟馆藏,使电子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3.2 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将本馆藏资源数据化,加强馆藏建设,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改变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模式,根据读者的需求来优化藏书结构,把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划分基本藏书,重点藏书和特色藏书。确定不同的收藏层次,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馆藏资料数字化建设。
3.3 加强馆际合作,并发建设馆藏
一个软件式数据库可以同时被许多网站、用户、数字图书馆利用,因此各图书馆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购买。不仅能节约资金还能降低费用;不仅增加了用产的访问量,而且还可以提高信息导航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的互借,一举多得。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联合起来共同建设馆藏,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总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领域,不断有新的理论技术的产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但只要所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们齐心协力,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定馆藏信息发展规划,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拓展信息服务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科研等人生中的理想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建明,李虹.网络出版与图书馆工作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
[2]黄俊贵.关于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3(6).
[3]索传军,张怀涛.网络环境下的虚拟馆藏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探究 篇4
目前,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正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对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以及其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大。善于学习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料, 能有效地指导各行各业的工作。这样一来,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建设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 既包括信息本身, 也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谓信息资源内容范围包括广度、深度和时间跨度。[1]而具有独有特点的信息资源引起了诸位工作者的多方关注, 尤其是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极大的获取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已经成为不同行业的社会成员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其一, 所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其全数字化;其二, 千方百计加快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进程,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建设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并有长远计划的引进一些如:盘数据库、网上数据库等现成的现代化的数字化电子文献资源产品, 并及时对这些资源产品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建设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1.1 全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全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将传统纸质印刷型的资源全面实现数字化, 并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库, 最大限度的实现全文检索、主题检索和目录检索;让各类专业信息资源能在网上进行全方位的搜索引擎, 并能实现下载与网上轻松阅读。全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需制定长远的计划, 要精心挑选需要加工的各类别的信息资源。择优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资源的转化, 没必要将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全部的数字化, 着眼于各行业系统中拥有的资源优势方面, 特别注重行业的特色优势, 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本馆的发展思路、方向。制定适合本馆的中长期的发展计划, 对逐步地转化为数字化资源的最具特色的馆藏资源要做到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将其进行数字化资源的转化。
信息时代的迅猛来临, 使得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越来越迫在眉睫。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 诸如许多技术可以用钱去购买, 而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同样可以用钱去购买, 而在一个特殊的区域内, 具有其地区特色的信息资源则是用钱无法买到的。当今, 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各行各业在很大程度上都缺乏信息资源, 而经过整合并进行深加工的中文信息资源更是贫乏至极。这样一种现状既迫使我们要想尽办法不断的增强原有信息资源的价值, 又要绞尽脑汁提高资源的保障率。我们在工作中就要调动所有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 并借助现代技术对各类信息资源有选择性的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 将现有馆藏印刷类的文献、数字类的文献等推上网络平台,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并针对各类用户的需求, 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过滤、整合, 形成特定的有实际效用的有效信息, 不断的拓展业务的范围, 给用户提供有深度的信息服务。
1.2 数字化电子资源的引进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之一, 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基地。[2]当今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化的资源, 仅靠本馆现有馆藏的纸质文献电子化, 是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日益需求。因而, 引进数字化电子资源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常会想办法加大本馆馆藏数字资源的容量, 主要是采取租用、试用或购买优秀的网络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高教网考研互动精品课程、中国经济信息网、时夕乐考网考试资源系统书生之家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 这些本馆根据实际情况应考虑购买一部分数据库。数字化资源的引进着重保障重点学科, 同时兼顾其他学科, 进行统一统筹协调, 合理分布;并继续对一些权威性的文献数据库进行引进, 基本上覆盖各学科;积极主动地开展全文传递服务;全方位的实行资源的共享。
2 共建共享的馆藏资源
时代的不断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不断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从丰富的网上资源中有目的地选取某些学科和主题的信息, 经过合理的分类、组织和描述, 并提供原文的链接便于用户的获取。[3]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重新认识, 并树立科学发展、开放、全局、创新等观念, 使服务的观念最大限度的被强化。在思想和行动上将保守主义、本位主义、重藏轻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彻底去掉。目前高校图书馆现在尤为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图书馆馆藏, 基于此, 要适时调整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以及服务方式。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切实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从多方位、多角度地不断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2.1 共建共享的基础是特色资源的建设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特色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 不仅要引进一些大型数据库, 而且还要自己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 以满足读者的需求。[4]如今, 现代图书情报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开发具有各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终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 确定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形成不同专业的文献资源结构与特色。对于有些高校图书馆已经初步形成的馆藏特色, 要继续地延伸与发展, 并通过适时补充与完善, 让其形成品牌产品。而重质量、求效益是各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在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 这些文献资源各具特色, 其新颖性、实用性, 成为一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献保障体系的自然分工, 因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 促进了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高校的教育、科研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重要。馆藏建设的目的是利用, 是其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能力。[5]当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所处于的状态是:无序分散。致使诸多优良的网站不被人们认同, 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人都错失了及时了解信息的机会。信息存储技术、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超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超文本所制成的信息资源即网络信息资源。它是集图像、文字、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因此, 我们积极整合各网络系统, 并及时做好相关的全文搜索, 主页介绍、网址链接。积极主动的加强各个学科的引导, 利用计算机尽力与国际学术研究水平接轨,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的集合、整序。
综上所述,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尽可能地做好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经过对现有文献资源的优化筛选之后,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在网上建立起多学科的、大容量的、实用的文献信息数据系统, 便于读者对自己所需文献进行初步筛选。高校图书馆要立足长远、全方位、高效率的对馆藏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需求。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化,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馆藏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拟从建设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这两个方面入手, 重点阐述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 深刻剖析馆藏资源建设在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 从而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卓卓.数字馆藏资源评价标准的选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05) :8-11.
[2]肖希明, 张新鹤.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政策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04) :14-19.
[3]宋迎迎, 索传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情报资料工作, 2006 (01) :47-51.
[4]王静君.高职图书馆馆藏资源调查分析与馆藏建设——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情报探索, 2008 (01) :106-108.
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分析 篇5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地区图书馆等)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
第一,服务范围的校园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主要是本校人员,虽然馆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协作,一些著名大学图书馆也会对一些外部人员的特殊需要进行有尝图书资料服务,但和校内服务相比,所占分量微乎其微。随着数字图书馆建立与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会有大的发展,然而服务的主体对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本质变化。
第二,馆藏图书的学科化。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即使一些大型高校图书馆,追求藏书类别的完备性程度,以提高对各种学科门类的覆盖率,但是在各学科图书资料的数量比例的分布上,与本校设置专业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也一定占据主导地位或占有较大的比重。
第三,服务对象的高层化。高校图书馆藏书的知识层次具有明显的高层化特征,即以知识层次较高的图书资料为主,通俗读物或科普书籍较少。这是由服务对象的高层化决定的,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图书资料本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
第四,教学图书的主体化。由于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图书馆的教学用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新建院校和民办院校图书馆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突出特色,保障学科建设顺利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规模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规模发展并不是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关键是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般地说,图书馆规模总是与院校的规模与教育层次密切相关的,以满足院校教学科研需要为原则,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过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过小则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因此,重点是围绕本校学科建设需要,保证藏书的种类、质量、层次的前提下,适当地规划藏书量;在满足本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对外交流、服务的资源储备。也就是说,在学科门类上不追求大而全,但在本学科领域内应具有其它图书馆所没有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富有馆藏特色的图书馆才具有对外服务和交流的能力,才会产生社会各界对本图书馆的某种特殊需求。当然,馆藏特色,是适应本校学科建设需要而伴随发展的结果,因而也是搞好校内服务的基础。因为它本来就是按照学科特点构建的,其藏书的数量、种类、质量、层次都是按照学科建设要求规划的。否则,背离了院校自身的实际需要,规模越大造成的资源浪费就越严重。对内来说,还有个服务特色建设问题,详见第五章,在此不再赘述。我国现代图书馆初创时期,由于受到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许多图书馆尤其是专业或行业图书馆都很重视馆藏的特色建设,把自己的服务对象集中在某些学科范围内,形成该范围内的藏书优势。1919年到1927年,上海私立大学图书馆馆藏规模都不大,但都注意有重点地收藏图书,采用新的分类方法,满足自己需要并形成特色。例如大夏大学图书馆,藏量30882册,以教育类图书为主;上海法学院力山图书馆藏书19378册,以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这种建馆思路很值得发扬,尤其对于规模较小的民办院校图书馆更应该注重图书馆的特色建设。
三、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
在科技快速进步的大环境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产生。任何一个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都无法将所有新文献收入馆中。而读者对图书馆总是抱有过大的期望,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文献资料。这一矛盾的解决既要靠技术进步又要靠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合。也就是说,各具特色的图书馆联合起来,通过资源互补扩大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主要是科研、学术范围内的特殊需要的图书资料服务。一是建立本地图书馆业务协作网,互换馆藏图书资料目录和建立相互服务协作关系,便于充分运用本地文献资料资源;二是加入国家图书馆互联网络,開办远程图书资料服务活动,解决教学科研中的特殊需要问题。
四、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图书馆持续发展
首先要打破单纯图书资料服务的错误观念,力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一个科学文化的学习、交流平台和学术研究实体。以此为基础重新构筑图书馆队伍的专业门类结构、知识层次结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称结构,从而建成一支熟悉图书馆业务,富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推动体制改革和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建设队伍。
参考文献:
[1]刘艳,冯博宇.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社会化、开放式管理[J].职业技术,2009,(07).
[2]王文凤.企业科技档案资料管理的几点经验[J].重型机械科技,2006,(02).
[3]石毅.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0).
[4]袁双盛.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建议[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8).
[5]王筱岚.浅议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化[J].海峡科学,2009,(08).
[6]武文.基层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7]董玉宝.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7,(02).
[8]邹红云.电子化——人事档案信息的未来[J].兰台世界,2007,(22).
[9]张德成.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6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的基础,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是改变目前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特色馆藏建设,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所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作综合梳理。
1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内涵
1.1 特色馆藏的基本含义
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显著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什么是特色馆藏,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独特”论。以李莉[1]、舒炎祥[2]等为代表,认为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中与众不同的部分,是该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胡越慧[3]的观点则更具体,认为特色馆藏是按某一专题(如学科、人物等)或某一特殊原因而收藏的文献及其研究资料。(2)“优势”论。最早的观点来自周菊心[4],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根据其地理位置及其读者群的需要所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优势的馆藏体系。尹美菊[5]则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在某一方面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优势。(3)“价值”论。程晓艳[6]认为,在一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中,特色馆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陈桂华[7]的观点则囊括了独特论、优势论及价值论的内涵,认为特色馆藏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也能反映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所收藏的相关领域资料的高质量。从特色馆藏的内涵来看,其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往往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能够充分体现所属高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反映学校在某些特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与特长,或者代表着图书馆对有关领域的文献资源收藏最为齐全,或是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质量最高。
由以上基本含义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资源独特性(或优势性)、功能实用性、建设长期性是一个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基本特点。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础。重点学科更是一所高校的品牌和特色。高校图书馆首先要紧紧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规划特色馆藏建设,确保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地收藏,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有选择地收藏,并通过馆际之间互借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比较科学完备的学科馆藏体系,满足师生、科研人员学习、教学、科研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教学科研相关成果,从而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
1.2.2 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而各高校围绕各自的重点学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精品馆藏,也就是相对于其它馆独具特色的馆藏。高校图书馆各自建设的特色馆藏使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布局趋于合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图书馆间现有馆藏的重复和短缺现象;另一方面若能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共享,为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文献资源的相关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1.2.3 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综观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特色馆藏建设是重要方面。衡量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标准不仅是看其馆藏数量的多少,更要看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全面性、趋同性都是科学的馆藏建设所不可取的。任蓉蓉[8]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自己的特色资源建设,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馆藏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而张红扬[9]认为,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既有文献进行有效整理加工,增加文献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
我国特色馆藏建设起步较晚。湖南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1989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领域较早的特色馆藏建设实践。随着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推进,目标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也逐渐成了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工作与亮点业绩,至今初具规模。但综观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2.1 现有的特色馆藏宣传不到位
宣传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图书馆网站特色馆藏标志不清晰以及缺乏积极主动的社会宣传意识。这样不仅影响对兄弟院校及社会的服务,也会直接影响一些可能会获得的社会资助与捐赠,从而影响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2.2 特色馆藏建设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
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没有经过周密地规划与思考,造成特色馆藏建设难以持久维持。比如,将特色馆藏的内涵扩大化了,使得特色馆藏工作建设渐渐地超出了其所能承受与控制的合理范围,影响到了特色资源建设合理有效的补充。另外,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套管理也没有纳入规划范围之内。
2.3 对特色馆藏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高校对图书馆的经费都是一定而且有限的,随着纸质资源及数据库的成本增加,大部分经费只能应对每年常规的书刊指标和数据库的续订,对特色馆藏的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从而使得特色馆藏建设很难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
2.4 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重复建设
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就纸本资源而言,一般都是限本校师生使用,或者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就特色数字资源而言,外网更是一般无法查看,即使能打开,大多数往往只能检索到文摘和题录,很难接触到全文。这种共享机制的缺失,影响到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本校师生的需要,各馆不得不重复建设的一些其他院校已建成的特色资源,影响了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合理分配。
3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对策
3.1 将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贯穿其建设及利用的全过程
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进行有关宣传,既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可争取校内外一些单位及个人的资助、捐赠。其次,要在图书馆网站设置专门的特色馆藏资源页面,类目名称清晰,容易识别。最后,要经常开展特色馆藏专题宣传活动,提高特色馆藏资源的知名度。
3.2 多途径合理灵活地搜集规划内的各类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
针对高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科学规划经费开支,并通过采购、受赠、交换、索取、复印、整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补充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确保特色馆藏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
高校图书馆建设,必须满足其专业、学科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特色馆藏建设,就是要在统筹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重点满足和服务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通过重点学科文献、教学参考书目及教师科研用书的合理收集,以及特色电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建成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馆藏体系。
3.2.2 围绕本校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特色资源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其主要包括本校编译的学术著作、师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讲义、手稿等,校领导及专家教授的演讲稿以及学校的一些史料等。另外,侯爱花[10]认为学校的档案资源是重要的学校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和学校档案馆的合作,将档案资源数字化,上传至图书馆主页供读者查阅。当然,本校特色文献的收集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参与及支持,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积极有效的宣传工作,才能实现本校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3.2.3 围绕地方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凡记载一个地区古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文、教育、地理、著名人物、风土人情及地域习俗等内容的,均称为地方文献,它是该地域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特色文献,应“重点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11]。
其中,将现有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基于互联网上零散无序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导航系统,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方面,并需要贯穿特色馆藏建设的全过程。
3.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特色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
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普遍面临的难题。一所高校图书馆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全面收集某一领域的文献资源。加之高校区域的分散性,导致特色学科和专业馆藏资源的分散性。本着节约资源和节省经费的原则,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地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并借助一定的平台,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3.4 建立“特藏”馆员团队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深层次的文献资源管理,需要的图书馆员不再是具体资源的简单管理者,而是相关信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或管理协调者。因此建设特色馆藏,必须要有一个“特藏”馆员团队来支撑维系。首先要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从宏观上合理决策规划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其次,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色馆员队伍,专心负责地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加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特色馆员不仅要具备一名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还必须熟悉特色资源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前沿信息、获取渠道,并且要具有基本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浅析[J].图书馆,2000(2):56-57.
[2]舒炎祥.谈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3(1):81-82.
[3]胡越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72-75.
[4]周菊心.高校图书馆要办出馆藏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4):38-39.
[5]尹美菊,蔡瑾.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4(3):55-56.
[6]程晓艳,赵美玲.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19-21.
[7]陈桂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方法和思路[J].兰台世界,2015(35):158-159.
[8]任蓉蓉.也谈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5):30-33.
[9]张红扬.弘扬文化传统彰显个性特色——试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特藏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83-87.
[10]侯爱花.美国知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8-72.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7
1、来自高校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社会上涌现出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机构, 人们可以随时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和知识情报信息。在这种局面下, 高校图书馆若安于现状, 不同中求异, 就会失去最广大的用户。
2、来自图书馆内部环境的挑战
首先, 图书馆特色馆藏是名牌形成的个性基础, 是吸引某一层次、某一方面读者, 提高图书馆影响力的有效办法。再者, 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般情况下, 科研项目和学校所设专业相关, 由于专业的不同, 科研在一定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独特性, 为了满足师生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收集上已经有了个体差异。这为形成本校学术品牌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建设特色馆藏, 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构建特色馆藏体系
所谓特色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 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优势。简单地说就是在馆藏体系上体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点, 充分反映了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是以培养普通高师为主兼顾职业技术为一体的专科学院, 在发展方向上有向高职倾向的可能, 因此, 我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应以专业课程设置为主, 兼以职业技能为依托, 才能形成独特的体系。
1、围绕重点学科, 规划馆藏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必须与本校设置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相适应, 必须根据本校重点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读者的需求, 制定馆藏规划, 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布局。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 我图书馆在馆藏体系上有了初步的形成, 例如在英语、计算机、文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可以满足现有读者的需要。但与以后发展目标相比较, 在数量、精度上还相差甚远, 由其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 资料比较欠缺, 我馆应根据学校所设高职专业, 在技术性资料方面多投入, 形成一定规模的馆藏, 才可满足学校长远的发展。
2、适应区域特色, 构建文献中心
作为一个地方高校, 不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在科研立项上应与地方的经济密切相关, 不但要培养出更多毕业生, 更应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立项研究, 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这方面文献收集, 将其发展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扩大其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如我定西地区在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 利用气候、土地的有利因素, 在土豆种植上已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由其在幼苗的培育、土豆的加工、以及成品的出口等方面在国内已具领先地位, 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我校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高校, 不仅有义务而且有实力在这方面搞科研, 图书馆更有责任收集土豆的资料, 将本馆建设成为地方文献中心, 形成特色馆藏, 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3、尊重历史、开发传统馆藏, 提高文献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办馆既要有继承性, 也要有发展性。要把握馆情, 尊重历史, 继承传统馆藏, 并根据馆内状况和馆外环境, 对传统馆藏进行开发与整合, 形成二、三次文献信息, 强化已有优势, 形成特色馆藏。如我校图书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从学校前身教育学院开始征订, 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品种齐全, 内容丰富, 是本地区唯一一部文献资料, 在全省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我校科研、毕业生论文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4、开发特色文献资料, 形成专题性特色馆藏
特色文献资料由本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地方特点、历史积累等因素形成的, 作为高校图书馆应先考虑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优先投入, 重点收藏、重点建设, 由其是对这方面的学术著作、论文、讲义、手稿、毕业论文、参加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论文, 专家教授、国内外社会名流的演讲, 校领导在论坛上的演讲等, 通过收集整合, 形成专题馆藏, 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有特殊的服务意义。
三、收集特色馆藏的途径
1、注重书刊的捐赠
书刊的捐赠有国际的, 也有国内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国外一些大学、出版商为了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已向我国各高校赠送了大批的外文文献资料, 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历史、管理、哲学等学科, 适合不同高校建立各具特色的外文原版馆藏。再者, 要开通渠道, 争取国内出版商和其它高校书刊的捐赠, 变废为宝, 也是我们建设特色馆藏的方式之一。
2、注重非书资料的收集
非书资料主要指图书以外其它类型的文献资料, 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政府文件、政府出版物、讲座文献等, 这些相对于图书资料来说收集比较困难, 但这些资料的专业性强, 适用于科研的立项、研究的参考, 我们应予以重视。
3、大力发展电子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各种文献资料越来越多的被发布到互联网上, 各种学术数据库也不断涌现。我们应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建设转移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资源建设上, 形成电子文献资源。
4、尝试书刊资料的交换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本校部分馆藏、利用率低的藏书与国内外其它高校、科研机构、地方图书馆交换本馆需要的特色资料, 这样即做到了各所其用, 也节约了大量资金, 是建设特色馆藏的好途经。
总之, 建设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 进行特色服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是图书馆品牌形成的个性基础, 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了寻求自身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必须进行特色馆藏建设和特色服务,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
摘要:构建特色馆藏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的必然选择, 文章提出了如何构建特色馆藏体系以及构建特色馆藏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特色馆藏,文献资料,学术品牌,文献信息
参考文献
[1]潘伟祥.试论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3期.
[2]2、刘阳.现代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年第9期.
[3]王庆华.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特色服务.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卷第12期.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8
一、虚拟馆藏的概念及特点
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读者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讯网络等设备才可以利用的馆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虚拟馆藏主要包括联机检索网络数据库和因特网信息资源。虚拟馆藏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虚拟馆藏资源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所有学科, 以文本、图像、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为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读者服务。 (2) 共享性。即一个图书馆的网上信息资源可以是多个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3) 随机性。虚拟馆藏随时都处在更新、变化之中, 为网上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 也使信息资源的更新、消亡无法预测;而且信息发布过程没有严格的审查程序, 信息质量不一, 有时难辨真假, 可信度不强。 (4) 依赖性。虚拟馆藏对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5) 虚拟性。虚拟馆藏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 与利用者本身的利用能力和利用程度密切相关。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代表的虚拟馆藏是现代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读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保障。它的引进能解决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馆藏不足、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将虚拟馆藏纳入自己的信息资源体系, 在加强图书馆实体馆藏建设的同时, 更应该把引进、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今后馆藏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共同构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二、虚拟馆藏建设的原则
虚拟馆藏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而且这种规律和原则可能随时变化。在网络环境下, 虚拟馆藏建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学术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和协作性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虚拟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确认其自身所拥有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这是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的最终目的。而当前各种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 在数量和类型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 由于信息机构众多、各自的用户不同,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既丰富又庞杂。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 充分调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利用能力, 全面分析虚拟馆藏的实用价值, 保证虚拟馆藏能更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 学术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建设应突出学术性。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学术殿堂, 学术性是高校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 高校图书馆对网络数据库的购买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都应着重考虑学术研究的需要。应针对本校学科专业引进各种数据库和建立各种学科专业导引库, 使用户能够快捷地获取网络学术资源。
3. 特色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与本校的学科建设及本馆的服务对象密不可分的。虚拟馆藏也应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 有重点地建设与开发, 以体现其馆藏特色及学科特色, 并以此为方向进行网络数据库的购买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加工, 使本馆虚拟馆藏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虚拟馆藏是否专题化和特色化, 是图书馆能否在网络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图书馆能否吸引更多读者的关键因素。所以, 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虚拟馆藏, 既能避免资源建设重复与浪费, 又能提升本馆的竞争力, 合乎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
4. 协作性原则。
有些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本校师生科研和学习的需要, 不遗余力地购买大量网络数据库资源, 但这些数据库中有些信息是重复的, 或某些数据库在本校师生中使用率不高, 这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力或财力上的浪费, 这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有计划的联合采购, 并逐步实现图书馆间电子信息资源的共享。除了因本校学科特点必须购买或租用的网上资源外, 综合性的网络资源或各高校师生点击率高的网络资源应由各高校共同购买或租用。
又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众多、良莠不齐, 如果每个馆都独立建设与开发, 势必造成各馆重复建设、成本昂贵的后果。因此, 虚拟馆藏建设需要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三、虚拟馆藏建设的内容
购买国内外网络学术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见效快, 可加快虚拟馆藏的建设。近几年,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引进了中外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外文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作为虚拟馆藏。
网络导航系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链接一些相关的站点, 更重要的是反映各站点的类型、内容和特色,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和深层次揭示并给予适当的评论, 并通过图书馆网站推荐给用户。对要链接的站点应进行访问和评估, 精选出有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 建立可靠的链接, 真正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
专题化虚拟馆藏, 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也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能否为用户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组建高质量的专题化虚拟馆藏, 首先要根据用户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选题工作。其次, 按照“数量适当、比例恰当、多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 确定某一专题信息的收藏范围和标准。再次,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与加工, 即对专题信息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查重、过滤和整序, 并发布在网页上。最后, 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应及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更新, 以保证专题化虚拟馆藏的生命和活力。
四、对虚拟馆藏的整合与揭示
各图书馆要充分整合和揭示虚拟馆藏资源, 以较少的代价丰富自己的馆藏, 使虚拟馆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通过OPAC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揭示全文电子期刊, 其优点在于完整地揭示了馆藏信息, 即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国内外著名大学图书馆, 如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将电子期刊的MARC记录纳入本馆的OPAC系统, 通过OPAC揭示不同电子期刊的特征与信息, 并在OPAC书目记录中提供电子期刊链接点, 方便读者直接链接到全文电子期刊或数据库中。因此, 使用MARC格式对网络学术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将图书馆的“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融为一体, 建立OPAC一站式的检索, 应列入各高校图书馆现阶段的工作日程。
通过多种导航方式揭示各种虚拟馆藏, 也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例如, 清华大学图书馆等采用了依字母顺序和学科分类、主题导航来揭示其虚拟馆藏资源, 还有的图书馆按引进资源的顺序罗列数据库, 有的按国内外数据库划分。但这些组织方法都不利于揭示和反映多维信息结构, 应该开发和建立通用的界面友好、检索便捷的揭示虚拟馆藏的多种导航方式, 如建立完善的专业信息指南系统, 开发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等。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用户的专业爱好、所属的用户群、不同用户群的共同特征、页面的访问情况、数据库点击情况等信息。, 通过分析及挖掘这些信息中内在的、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 进一步地了解用户群的特征、热门专业、研究方向、访问兴趣、访问频度、访问时间等。根据挖掘出的信息, 可以进行虚拟馆藏的合理配置, 例如续订一些数据库、深层次或一般性地开发一些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访问者的需求, 达到虚拟馆藏整合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 立足于现实, 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 引进各种网络学术数据库, 并对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组织,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虚拟馆藏, 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漂生.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工作探讨[J].图书馆学刊, 2003 (6) .
[2]朱丽东.虚拟馆藏的组织和揭示[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3) .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9
一、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1) 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是高校最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 传统的图书馆必须有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来补充。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图书馆的优劣不在于藏书的多少, 而是能否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缺少特色, 图书馆将失去任何竞争力, 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从而使馆藏失去意义。
(2) 提高文献质量, 完善馆藏。高校图书馆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必须拥有丰富合理的馆藏资源。特色馆藏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打破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 实现文献资源的最大功效, 在为读者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 完善自己的馆藏体系。
(3) 学校发展。高等院校的发展建立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基础上, 图书馆对于这些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建设特色馆藏, 发展图书馆事业, 最终还是为了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合理配置资源
(1) 避免重复浪费。各高校图书馆一般只面向本校师生, 由于缺少与外界的沟通, 各馆盲目扩充馆藏量, 造成很大重复。图书馆要建设特色馆藏, 这就迫使各馆之间相互交流, 加强了解, 改变之前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 促进各高校馆的优势互补。发展特色馆藏, 使图书资料购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兼顾其他文献的同时, 集中经费投入到特色资源的订购上, 还能有效的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
(2) 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大同小异, 不利于信息资源效用的发挥。建设特色馆藏,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风格和学校特点, 形成各自的规模和结构, 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馆藏结构, 提供个性化服务。各馆由于侧重不同而加强合作, 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3.改善服务
(1) 提高服务水平。特色馆藏是有针对性的建设, 均以学校的发展为目标, 因此, 优质的馆藏资源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资源共享。由于各馆特色不同, 都是以本校和本馆特点为建设基础,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各高校图书馆必定会加强联系, 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资源效用。
二、建设途径
1.加强基础建设
(1) 转变观念, 做好宣传。在信息化的推动下, 发展特色馆藏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 对特色馆藏建设做出具体规划, 将一般馆藏建设与特色馆藏相结合, 在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基础上, 挖掘本馆特色。对于馆藏特色要重视宣传, 向校内外读者进行推广, 并与读者交流, 及时分析反馈信息, 对馆藏进行改进和完善。
(2) 基础准备。首先在采集方面, 要收集不同内容和载体的文献资源, 并协调好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既能充分体现特色, 又避免重复和浪费。其次在加工整理上, 要与一般馆藏区分开来, 体现独特风格。再次作好检索服务, 以功能强大的检索系统为基础, 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开展特色服务。第四, 对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建设, 满足读者对获取资源更加高效、便捷的要求。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建设特色馆藏任务重大, 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要求都非常高。特色馆藏的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图情等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历史;同时要熟练掌握图书加工整理的各项环节, 并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查找所许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特色馆藏建设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 一方面要选取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 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提供图书管理员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3.具体建设方向
(1) 与学校和学科建设密切结合。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信息保障, 而重点学科和专业是学校的特色, 特色馆藏建设应与学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以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 根据其设置情况, 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建设此类馆藏。在建设过程中还要适时做出调整和更新, 维持其可持续性, 确保其效用的发挥, 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 促进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2) 与学校所在地特点相结合。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高校图书馆可以围绕当地历史变迁、名人文献等建设特色馆藏, 不仅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 加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还有助于服务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的地位。
(3) 不断改进和完善。要实现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要对工作不断改进, 要注重收集反馈信息, 以网上咨询、读者信箱等方式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 听取读者的使用感受和建议, 据此对馆藏进行调整和优化, 促使特色馆藏建设更加完善。
(4) 实现资源共享。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由于受到各种制约, 一般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 因此各馆之间有必要互相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保证特色馆藏持续健康发展, 这也是对特色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在网络化环境下, 特色馆藏也要建立对应的数据库, 不仅有利于资源共享, 而且有利于读者更加快速便捷的获取和使用特色馆藏。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建设特色馆藏是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 更是发展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 有重点的发展特色馆藏, 以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馆藏是图书馆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要求得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就要有特色和吸引力, 因此要注重特色馆藏的建设,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为教学科研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超湘.现代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 2005 (1)
[2]罗映红, 杨环俊.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6, (5)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10
关键词:艺术高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61-1
一、高职院校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的要求
馆藏文献以用为主,收藏的文献要紧贴艺术院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需求,避免资源浪费。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读者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获取型,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中文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图书等;另一种是知识创新型,多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职业实践的文献信息需求,文献类型主要是专业核心期刊(中外文)、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等。
专业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要求突出专业性、系統性、完整性、能体现专业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所谓重点学科是指学院专业优势明显、影响较大、发展迅速和科研基础雄厚的学科。重点学科文献收藏力求全面系统、辅助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的收藏则有所选择,无关的学科不收藏,与本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资料要注意系统的收集,如一次文献(科研文献、专业会议文献、学术文献、标准、专利文献等),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文献的层次性应,适合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使文献的学术水平与教学科研相适应。能反映学科领域最先进水平,形成与本校专业相匹配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有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
各专业重点学科收藏的文献信息总量应达到该学科信息总量的80%以上,能满足该学科读者检索需求的80%以上。因此,不仅要大量收藏相关的传统文献,如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和政府出版物等,还要收藏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
藏书结构合理,由重点学科、辅助学科和相关学科等各学科文献结合构成整个图书馆藏书,其各学科文献在数量、质量上应合理,能充分满足本院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需求。
要主动及时去了解本校教学、科研发展动态和文献出版动态。提高文献采购质量,使馆藏文献具有实用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二、开展高职艺术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
在当今网络化、数字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在上级领导统一规划下根据馆藏特色,积极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集中反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为资源共享作准备。特色数据库的种类很多,首先可将本校、本馆自产文献建立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业核心期刊数据库,本校的学报、教师校友的专业科技著作、论文、学术会议文件、科技报告等建立数据库;也可针对本校专业教学收集编辑网络和报刊中有关产业或职业岗位的最新成果、工艺动态、产品资料、数据库;也可针对本校教学参考书、实训、实习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也可针对高职教育研究文献、高职教育重要会议文献、高职教育政策、法规条例文献、高职教学改革文献数据库等,建立各种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文献信息的服务。
三、高职艺术院校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
制定出的“馆藏文献建设规划”,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依据,作为馆藏文献建设的“蓝图”。但不能一劳永逸,在实际执行中还要不断调整修改。因为制定规划所依据的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性的,执行的规划也随之而动。也不能认为既是动态的,就可随心所欲,随便改动或不按规划去做,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必须看到规划依据的因素也是相对稳定的,如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校人数和人员结构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这给实现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高职艺术院校特色馆藏文献体系建设需要高素质的馆员负责实施,担任馆藏文献建设的馆员必须具备政治觉悟较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本校专业知识、有外语阅读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踏实工作,不畏劳苦,忠心为特色馆藏建设工作奉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否则,特色馆藏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是重要因素之一,院校领导要真正把图书馆当作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不要把图书馆当作教学工作的辅助部门,切实解决图书馆人员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如图书馆人员大部分能达到上述素质要求,决不会亚于学科教研室,也能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能把图书馆办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当今网络环境中也能把图书馆办成“无围墙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鲍人世.基于Internet的信息主动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2.
[2]李峰.基于CSCW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2.
作者简介: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 篇11
一、“互联网+”对高校馆藏建设的支持
(一)提供高精准的文献检索服务。
文献检索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职能,图书馆实现文献检索职能就必须要不断引进一定数量的馆藏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互联网+”平台则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传统的高校馆藏主要是以纸质文献为主,这样学生在文献搜索时不仅耗时,而且还存在文献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互联网+”将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结合起来,读者可以通过高校网络平台按照自己的需求所搜相应的文献资料,并且可以精准的搜索文献资料内容,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料内容的准确性。
(二)提高文献传递的速度。
传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主要是通过手工传统的模式,图书馆在引进某种文献资料时主要是通过邮局或者快读的方式传递,这样不能及时将最新的文献资料传递给读者,满足不了其阅读需求,而互联网+则大大提高了文献的传递速度,高校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系统传递到高校图书馆建设平台中,满足读者的需求。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了移动式的阅读模式[1],大大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果。根据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我国高校在线阅读的人数已经超过传统的以借鉴纸质文献资料学生的人数,并且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发展。
(三)提供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以我院的“真人图书馆”平台为例,真人图书馆平台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社会各界的“名人”,通过视频和手册的形式收入内蒙古医科大学“数字图书馆”特色“馆藏”,读者通过现场交流、观看等形式体会“书中”任人物的丰富情感世界和经历历程,从而获得更多具有人生启迪的真理。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发展趋势
基于“互联网+”行动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支持力度,在智能技术不断完善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趋于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建设也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资源建设:一是馆藏大规模数字化。该模式在北美地区比较普遍,馆藏大规模数字化可以降低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投入成本,避免重复购置馆藏资源的问题,提高了馆藏文献的重复利用率;二是馆藏内容的数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阅读的常态,因此高校在馆藏内容建设上越来越倾向于对数字文献的资金投入,并且降低文献复本[2]。
(二)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趋于人性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基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要求,高校在馆藏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个体需求,并且将满足用户需求作为馆藏建设的驱动。另外高校在馆藏建设过程中也突显了馆藏建设服务的泛在化。“泛在图书馆”是基于全新图书馆发展的理念,其本质就是强调图书馆馆藏建设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用户在哪,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
(三)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趋于多元化。
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构建的基于IBM-PMC云管理平台,打破高校、图书馆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行业壁垒,与当地医疗信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知,让“云图书馆”成为整个内蒙古医疗行业、乃至全国医疗行业都可以共享使用的知识库。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
高校文献资源种类比较多,因此高校要在现有的布局结构上进行优化,对文献资料进行整合:首先高校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提高现有资源文献的利用率。高校要发挥文献资源优势,开发现有的文献资源,通过整合提高利用率。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引进具有前沿性的文献知识,以此提高师生的文化需求;其次合理购置电子资源。电子资源的价格比较昂贵,因此高校在电子资源购买上一定要切实做好调查,根据师生的需求购置相应的文献资料,提高信息资源保障率。
(二)加强数据库宣传,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
互联网馆藏建设呈现出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针对数字化馆藏文献的特点,高校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用户对数字资源的应用能力:一是高校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丰富高校图书馆服务活动。通过采取多样的宣传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数字资源建设中,以此提高学生应用数字资源的兴趣;二是压提高用户对数据资源的使用技能。由于数据检索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使用技巧,以此更好的使用数字资源库。
(三)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在互联网环境下,馆藏建设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单一高校建设的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连接优势,实现不同地区高校馆藏资源的共享。当然在馆藏共享建设中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资源问题,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在数字馆藏建设中还存在知识侵权等瓶颈,导致数字阅读内容不丰富;二是格式问题。由于电子馆藏系统不同,导致用户在使用馆藏资源时需要不断地变化应用格式;三是平台问题,由于高校之间开发的数字馆藏平台不同,导致在具体的资源共享中存在连接不对应的问题[3]。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馆藏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要审时度势,因馆制宜,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馆藏建设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苗茁.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193-194.
【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推荐阅读: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05-16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09-04
高校网络图书馆的建设09-05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06-11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05-19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11-20
高校图书馆学校特色资源建设探讨11-16
高校图书馆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