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2024-05-16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精选12篇)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篇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新馆即将建成并交付使用。在新馆设计规划之前, 我们先后走访了部分高校图书馆及新建成的著名的公共文化建筑, 听取他们的建设经验, 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经过多方论证, 将我校新馆定位于“图文信息文化中心”, 以“展示文化艺术、展现人文精神、揭示馆藏特色”为基本要求, 力求使其实现文化和科技的完美融合, 将新馆建设成为一座“功能完备而强大、技术先进而实用、造型美观而协调”的学校标志性建筑。

一、对文化理念的解析

要想实现这一文化功能定位, 首先要明晰什么是文化, 如何体现它。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据统计, 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梁漱溟说, 文化主要是个动词, 归根结底也就是“人的生活样式”。李德顺教授也指出,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化”和“化人”。所谓“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 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利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 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在英语等外文中, “文化” (culture) 一词的原始含义是“耕作”。后来用来指称人工的、技艺的活动及其成果, 还扩展及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皮尔森教授在《文化战略》一书中也对“文化”一词作出了精辟的解释, 他认为, “文化”这个词不再是一个名词, 而应被解释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功能的动词。简而言之, 文化是人文进化或人文教化的意思。可以看出, 中西方对文化的定义都蕴含着共同的基本意思。简而言之, 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馆的“图文信息文化中心”定位, 就是期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装饰与布局能够起到“人化”的作用。

二、新馆建设与规划中的文化体现

1. 新馆的建筑风格与徐州地域文化相融合。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在为世界建筑大会起草的《北京宪章》中曾经提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它存留于建筑间, 融会在生活里, 是建筑的灵魂。徐州地属“两汉文化”,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 好议论, 地重, 难动摇,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故乡人者, 大国之风也”。对此, 我们邀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崔恺院士对新图书馆进行设计。图书馆的建筑在整体上看上去像一本本书叠砌而成, 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其中, 又蕴含着丰富的两汉文化元素。更为主要的是图书馆整体由清水混凝土浇筑而成, 既体现了徐州地域两汉文化之厚重、庄严, 又为建筑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模板。

2. 新馆的建设彰显“低碳”之文化理念。

随着世界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 “低碳生活”、“低碳文化”等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并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新馆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凸显低碳文化理念:首先, 在建筑设计和建筑选材上严格依据各类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 如《建筑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JGJ144-2004、《建筑外窗气密性透射性能分级及检测办法》GB7101、《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其次, 在建筑照明上尽量采用自然光和节能型灯具;在通风上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尽量避免和少用中央空调。在中庭设有可开启扇, 夏季打开可使室内空气形成自然对流, 将热空气排出室外;在阅览区大空间设计了天井, 使得局部大空间大进深的采光和通风得到改善。再次, 屋顶绿化。在夏季, 屋顶绿化能够有效降低图书馆的室内温度;在冬季, 土壤作为良好的隔热层能够减少图书馆室内的热量损耗。此外, 图书馆局部还采用新型太阳能光电板, 节能环保。

3. 新馆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体现“自由”之文化理念。

技术本质上是意志体现的工具。当前,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兴起, “自由、平等”等文化理念已经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中。所谓自由就是不由于外力, 即由于自己。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 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的权利。以往, 图书馆的服务以分室管理为基础, 这种流通方式对读者的约束很多, 如不得带包, 各室的文献资料不能随意流转等。其结果就是读者的“非中介化”需求和对自由的追求得不到满足, 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

对此, 新馆将实践“大流通”服务模式。所谓图书馆大流通是指以整个图书馆为一个大开间、大开架为布局前提, 以全方位实现“藏、借、阅、检、参、研”等一体化服务为目标的新兴工作模式, 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所有馆藏文献均安装了可冲消复合磁条或RFID电子标签; (2) 整座图书馆建筑只在总出进口设有门禁系统; (3) 读者在总出进口处刷校园一卡通后出入馆, 他 (或她) 可以携带自己的图书和已经办理过借阅手续的馆藏图书自由进出图书馆, 不再需要存寄包; (4) 馆内完全开放, 读者可以自由取阅任意书刊到馆内任意地方阅读学习。新馆建筑智能系统是实现图书馆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 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 所组成, 还包括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打印复印系统等。

4. 新馆的共享空间装饰展现人文之文化理念。

新馆建筑共有五层, 其中地下一层为公共场所, 主要由展览厅、报告厅、咖啡厅、书店、密集书库等构成。2012年1月, 我院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展览厅的设计方案, 评选结果也已揭晓。建成后的图书馆展览厅将按照我院学科类型或工程类型, 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展现相关科普知识, 同时反映学院发展的历史过程、校友文化和各重要阶段的特点, 成为学校科普场所, 融展示与教育、收藏与研究、文化与休闲、科学与艺术于一体, 具有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我们还将深入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以宣传和展示徐州地域文化为主线, 积极寻求与书画协会、收藏家协会、群艺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展示活动为我院师生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此外, 受到辽宁图书馆自行设计《汉字发展史》和《中国书籍发展史》展示的启发, 在主要的共享空间区域, 除以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等因地制宜地装点外, 还规划以类似于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文字、书籍的发展历程, 从而让来馆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知识的传承和积累。以上对新馆共享空间的设计和规划, 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能够对来馆读者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达到人文教化的目的。

5. 新馆内部的基本布局凸显“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新馆建筑面积共28000平方米, 在馆内布局上, 始终遵循“读者第一”的基本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文献资源布局上。以学科专业和读者分布情况为主要依据, 以“突出专业特色, 保障重点, 多层次布局, 统一管理”为基本思路, 实现合理配置;在具体的学科文献资源或文献类型的分布上, 应尽量方便读者, 充分考虑读者对资源的利用率高低、纸质文献的出版特点, 在楼层等空间上合理分布各类型资源。第二, 在阅览桌椅选择和空间布局上。首先, 在选择新馆阅览桌椅时, 不仅要严格符合环保要求, 而且还要依据工效学基本准则, 以体感舒适程度为主要指标, 并以任务模拟的测量方法来保证较长时间的持续阅读和学习不易产生局部疲劳或颈项僵直;其次, 馆内的空间布局还考虑到读者的“个人空间”。所谓个人空间是指以个体为中心的不容他人侵犯的有形或无形界限的空间。无形界限的个人空间称为个人心理空间, 有形界限的个人空间称为个人领域。图书馆属于公共场所, 读者周围的人大部分都是陌生人, 不相识的人之间按心理尺寸所要求的不受侵犯的距离约120厘米—350厘米。因而新馆内部的空间布局可以照此布置。

读者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图书馆环境的共生。图书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只是服务水平提高的硬环境。我们还需要加强和优化图书馆服务的软环境, 图书馆员要了解读者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环境信息的方式, 也要明白情绪加工先于信息加工, 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也有利于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自由、舒适、高效”等文化理念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是图书馆员的追求, 也是优化图书馆服务软环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林.关于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的另类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 2009 (4) .

[2]曹桂芳.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刊, 2011 (1) .

[3]杨勇.论高校新馆建设和布局的几个基本理念[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5) .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篇2

(余凌炜)

【摘 要】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所在,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通过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究如何发挥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以师生(主要是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课外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风学风为引导,逐渐形成的一种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认同遵守,并明显带有学校成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学作风、道德风尚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整合。”[1]。它通过环境力量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发挥着文化导向、行为约束、思想凝聚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化形态上看,包括物质文化、秩序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四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高校图书馆具有以下功能:

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人类文化遗产等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还承担起来保存其他载体形式资源的重任。

二、开发信息资源,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

三、参与教育的职能,包括思想教育、两个文明建设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在高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2]

三、杭州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探讨和认识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建设图书馆,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而浓郁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是杭师大的文献信息中心,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

因为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开发信息资源的功能,所以高校图书馆全面系统地收藏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的各类文献、资料。当高校师生在进行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时, 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而全面地获取国内外的相关最新资料,提高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新时代,图书馆不仅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文献, 还拥有发达的电子文献。研究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查阅到所需要的资料, 有效地提高研究效率与研究质量。

新时代的高校不仅承担着教授文化知识的职能, 同时也担负着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健全学生知识结构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就是履行这一重任的重要场所。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的课外阅读, 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业的压力;另一方面, 图书馆广泛的电子信息资源可为学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体育及艺术修养等全方位的教育提供学习的条件, 创造一个开放、进步的环境。总而言之,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就在于: 通过图书馆文化的渲染,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以便将这种氛围扩散到整个校园中,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动力。[3]

2、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集散地, 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有人比喻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其含义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图书馆的建筑格局、藏书体系、环境装饰、服务态度等, 处处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校园文化。图书馆通过其教育和服务职能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着大学的文化精神。大学离不开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图书馆的文化传播。

3、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情报中心, 贮存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料,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所必不可少的。高校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凝聚剂,将具有共同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读者用户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展开的。因此, 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4、图书馆是培养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熏陶中全面发展的殿堂

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勃勃生机与创造活力的。和

谐的图书馆文化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 主动献计献策,并支持、理解图书馆的工作。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 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文化, 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做人。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当图书馆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时, 学生必将通过图书馆在和谐校园文化熏陶中全面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应该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学术氛围。将校园文化建设使命融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是图书馆更好地实现其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根本保证。[4]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优美的外部环境应力求有端庄典雅的建筑装饰,造型别致的假山花坛,四季盎然的花草树木。良好的内部环境应具备科学合理的藏书布局,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整齐舒适的桌椅,柔和适宜的灯光,淡雅协调的色彩搭配,随处可见的人性化标示和温馨提示,为读者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宁静舒适和赏心悦目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如此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文化,既能诱导读者的学习欲望,使其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又能陶冶读者的心灵,让他享受到情感上的愉悦。其次,完善的图书馆规章制度、严格的考核措施, 有序高效的管理以及图书馆馆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热情周到的服务, 文明的行为举止,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也会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强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5]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过程

也是知识、信息传输和吸收的过程。藏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教育效果。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物质产品。优秀的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内容不健康的书刊则会玷污人的灵魂。因此图书馆应把好各种文献资源的内容关, 严格过滤, 向广大师生提供保持学术研究正确方向的信息, 确保把健康、正确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地提供给读者, 抵制和

阻止垃圾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侵蚀, 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图书馆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举足轻重,高等院校应当通过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问题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DL)又称电子图书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以数字化形式及技术存储和处理信息,通过网络使人们更加快捷、方便地进入图书馆获取信息,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它把传统的纸质图书、音像制品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变为一种网络资源,使其更加便利和广泛地得以共享。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分散、杂乱、使用不便的现状,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要求为用户提供强大而又便捷化的信息服务。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它的功能更加具有独特性。

1.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数字图书馆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跟踪和研发比较及时,以及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等原因,使数字图书馆建设在高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前瞻性进展,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其建设发展中也呈现出了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正常发展。

首先,资源共享意识淡薄,重复建设问题层出不穷。各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各种信息资源不能很好的被大家利用。各图书馆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建设,导致出现了不同规划、不同标准的数字图书馆形式,迫使读者必须适应各图书馆相应的规则来进行信息检索,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不仅使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率降低,而且严重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健康和科学的发展,如不及早解决,将会给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损失。

其次,运行机制存在问题。除了建设方面的问题外,数字图书馆还存在一个重要的运营、管理及其在市场化环境下如何发挥好作用的问题。如果过分依赖于国家投资建设数字图书馆,不能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只管建设,不重管理,不善于进行多样化的经营,不善于发挥市场化服务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就难以健康持续地长期发展下去,甚至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2.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策略建设和发展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图书馆发展相接轨。根据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际,我们认为高校数字图书馆今后的建设,应当着力加强和解决好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把信息化数字化作为图书馆未来建设的新方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提高,信息量增大,信息需求增多,信息化进程也要随之加速、加大。这种发展要求和趋势,迫使數字图书馆必须广集各方面的信息,扩大自身的信息量,这样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而海量信息的现代化存储,只有数字图书馆才可以办得到。因而信息化和数字化既是未来图书馆功能拓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唯一方向。

(二)完善数字化知识产权的政策与法规我国要想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及时发现并调整版权政策中的漏洞,重新整合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开展信息立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使信息产业发展步入正轨。

(三)不断开发利用新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存储在光盘或硬盘等介质上,形成一个数字信息资源的集合系统。因此,只有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及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才有可能提升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

高校数字图书馆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我们有西方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成败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这是有利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就可以有效避免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总而言之,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知识窗口,对提高现代的科研技术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有大量艰巨复杂的工作要做。只要我们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善于结合实际,善于吸收外来经验,采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的方式,就能尽早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数字图书馆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周玉陶.数字图书馆联盟背景下图书馆技术队伍整合[J].图书馆建设,2009(06).

[2]李广建.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01).

[3]肖陆平.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J].图书与情报,2009(01).

[4]吴晓骏,刘翔.论数字图书馆环境下长尾服务的实现[J].图书馆,2009-08.

高校图书馆建设规划探讨 篇4

1 设计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图书馆应是一座自动化程度高、管理先进的智能建筑。要求造型庄重典雅、环境优雅宁静、结构坚固耐用、布局科学合理、功能设施完备、通风采光良好, 突出文化氛围和人文需求理念, 利于长远发展, 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2 设计原则

2. 1 方便读者原则

图书馆设计要体现出能为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各类信息服务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烘托, 达到陶冶读者心境之目的, 体现“天人合一”的协调理念, 给人以“情感”共鸣和“悟性”激发。

2. 2 方便管理原则

图书馆建筑应采用全框架结构, 主体采用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的大平面结构。体现大空间、宽走廊的建筑模式, 大空间便于房间灵活互换和隔断, 宽走廊可提高交通效率, 有利人流、物流畅通, 同时可根据需要在走廊摆放桌椅, 增加阅览座位; 工作区与读者区、静区与动区相对分开, 互不干扰; 体现“藏、借、阅、咨、检”多元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2. 3 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

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规划应服从学校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 在此前提下, 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两项强制性标准的具体要求, 进行设计与建设,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成果, 符合现代图书馆特点, 确保现代化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实现, 并为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手段提供条件保障。

2. 4 经济与前瞻性原则

图书馆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 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前景。在建筑面积、开间布局、信息节点、文献载体的类型变化等方面预留出发展空间, 并做好相关条件保障。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的同时, 充分注重节约, 在面积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校今后长远发展规模和图书馆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周边需求因素, 做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可适用。

3 结构布局

3. 1 主要功能区域布局

3. 1. 1 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大格局

现代化的图书馆已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封闭式布局结构, 强调的是开放式的空间结构, 即阅览空间与藏书空间相融合, 形成同一个层面的开放式大空间布局。读者进入每个大空间都如同走入超市, 可自由阅读、携带、借阅书刊, 也可以进行视听学习及上网查找资料, 还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上网冲浪。这种遵循“便于管理, 方便读者, 高效服务”的布局原则, 满足了“藏书、借书、阅览、咨询、检索多元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要求。

3. 1. 2 以人为本, 方便读者

为充分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书馆在布局时要考虑构建实用、宽敞、方便、明亮的多功能入口区域, 在入口区域不但要设置总服务台, 还要设置OPAC检索区、功能指示区、活动通知区、休闲区等。同时, 为彰显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水平, 可在图书馆公共大厅等适当位置放置自助打印复印扫描一体机、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存包柜等智能化设备。

3. 1. 3 优雅的休憩区

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功能的特点, 除在主要各功能区设有休闲沙发和座椅外, 还可以考虑在适当位置设有咖啡吧、西餐室、专用休闲区等。

3. 1. 4 学术交流区

为方便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 图书馆应设有报告厅、会议室、研究室等学术交流区。同时, 图书馆作为学院的标志性建筑, 经常会有关系单位来访, 图书馆内的交流区要安装投影仪、空调等设备。

3. 2 电子阅览区域布局

3. 2. 1 采用开放通透式布局

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要求、体现出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电子阅览室可以考虑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开放通透式布局。电脑桌卡位以弧形、对角等多样化为主, 目的是将整个电子阅览室分为有线区域、无线区域、自备电脑区域等, 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

3. 2. 2 做好结构化综合布线工作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是当前图书馆建筑设计当中最先进、最具发展前途的布线方式。图书馆的高技术性、智能化和现代化方面所作的设计集中体现在结构化综合布线上。结构化综合布线不但要适应图书馆目前的使用功能要求, 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 以便满足将来图书馆快速发展和多元需求的需要。

3. 2. 3 注意通风散热问题

图书馆的服务器机房要安装静电地板和加装小功率的单独空调, 整个电子阅览室区域因为机器数量多、人多、散热量大, 需要加装大功率的空调用于降温, 需要换气孔保证换气, 需要加装可挡光的窗帘。同时, 还需要多摆放绿色花卉美化环境。

3. 3 其他区域布局

图书馆除注重主要功能性区域的规划外, 还要加强其他区域的建设, 如图书馆办公区域尽量与读者区域分开, 且要进行风格化设计; 公共区域要加强人性化管理, 在每个楼层加设饮用水装置; 在显著位置加放失物招领区域或爱心区域等。

4 营造温馨的环境

4. 1 图书馆环境的装饰

图书馆要做好室内绿化、环境装饰等工作, 使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各个要素相互烘托、相互渲染, 使建筑和环境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仅使图书馆实用美观, 而且体现出图书馆的艺术环境。图书馆要在适当的位置装点绿色植物或花卉, 并配备一些能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富有创意的壁画、雕塑、书法等装饰品。

4. 2 家具的人性化设计

图书馆的家具设施与建筑外观、内部装饰等内外色彩要达到协调统一, 以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空间。如为避免出现读者长时间坐姿造成的疲劳感, 就要从人体功能学方式考虑桌椅的设计。为使读者在精神上保持愉悦, 家具的色彩就要给人以高雅、恬淡的感觉。

4. 3 采用绿色环保设计

4. 3. 1 选择环保材料

建筑装饰装修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材料。如墙壁、地砖、家具、涂料、油漆和设施等许多成品材料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如读者长时间在图书馆, 势必存在患病的危险性。

4. 3. 2 搞好采光和通风

为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 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充分考虑对于任何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图书馆, 其通风问题更要引起重视。因此,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中庭、通道、窗户等让内部空间尽量通透, 最大限度地将自然风、自然光引进到室内, 给读者创造一个最适宜学习、研究、工作的环境。

4. 3. 3 照明的选择

图书馆光照的高低能起到愉悦与兴奋读者阅读心境的作用, 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光照设计时要按照标准照度要求, 采用节能、高效、环保的光源和灯饰。在照明方面, 要充分利用能节省能源的声控、光控等智能化设备。

4. 4 注意各种标牌的使用

可充分利用合理的空间, 通过计算机光屏 ( LED) 、展牌、展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立体的全方位的向读者提供信息。图书馆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楼层总索引牌、室内指引牌、楼层号牌、环境标语牌、公共安全防火标牌、规章制度标牌等, 为读者提供醒目、清晰、直观的阅览环境。

4. 5 自动消防及安全设施

图书馆内的消防和安全系统应按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安装消防栓、防火卷帘门、喷淋系统、烟感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监控系统、消防安全联动系统等。

总之, 在图书馆建设规划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即把“人文精神”融会在设计中, 把人的活动需求、审美要求和情感更多地注入图书馆, 使图书馆从主体到细微、从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使读者感受到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的不仅是图书资料, 也不只是服务, 还有美好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清新愉悦, 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邵莉娟, 胡志明.高校图书馆建筑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6) .

[2]万国珍, 卢瑞, 王茜.走出“大”的迷失, 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 .

[3]刘建军.大学图书馆室内设计与施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徐忠明.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和实践——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 (4) .

[5]骆启升.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设计理念[J].民营科技, 2010 (5) .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篇5

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应在多方面努力进行加强和完善,使之能够适应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

作 者:王欢 郭兆红 吕精巧 WANG Huan GUO Zhao-hong LV Jing-qiao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图书馆,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9)分类号: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建设 管理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篇6

摘 要:读者调查显示,新馆建设及“大流通”管理模式给读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良好的环境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读者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大流通”的管理模式在书库维护、图书撕割涂划、占位问题、图书充消磁等问题上还存在管理瓶颈,图书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及读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05-03

Thoughts on the University New Libra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hen Xiuqiong

(Library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China)

Key words: satisfaction survey; large circulation; management

Abstract:Recently a severy among the readers shows that it brings great convenient to the readers that the new library is used and managed in the model of"large circulation". And the better environment also influences the staff memb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k, which continuously improves readers satisfaction. But the model of"large circulation" leads to some problems in preservation of storing books, damages on books, occupying seats and filling and eliminating magnetism. In this condition, library should pay more labor 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 it, also the read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these will be good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我国大学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在进入世纪之交以来取得飞速发展。根据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建筑与设备分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建、扩建的图书馆至少有115个,其中高校图书馆(包括党校图书馆)70个,占新馆总数的60.9%。与新馆建设相适应,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是采用 “大流通”的管理模式,实行超市化大开架和人性化布局与服务,即馆藏文献资源完全对读者开放。在藏书布局上打破藏书区与阅览区分离的现状,变过去以藏为主为藏、借、阅、管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和信息内容,使图书馆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文献信息处理和交流中心,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效益。“大流通”服务模式注重方便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在借阅手续上更加简化,实行全馆一口,读者在大门口被严格验证,入馆后便可自由活动。

新馆建设及其管理方式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笔者拟通过本馆搬迁前后的一组数据来进行探讨。

2008年4月,笔者所在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从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的旧馆搬进了面积24000平方米的新馆。在搬馆前的2007年4月和搬馆后的2009年4月本馆分别做了读者满意度调查,调查卷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二个主要方面: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满意度调查及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其中满意度调查又包括馆舍环境与设施设备满意程度,读者对本馆的服务满意度,读者对本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满意度三个方面。读者能够认真填写,使图书馆能够掌握较为准确的数据。

1 新馆建设使图书馆面貌一新,读者受益非浅

1.1 馆舍环境与设施设备满意程度

我馆2007年之前使用的馆舍是1992年落成的传统型的图书馆。阅览区和书库功能区分明确,书库楼层低矮,通风不畅,空间基本上都用来存放书刊,阅览座位不多。新馆是按“藏借阅一体”的理念建设的现代化的图书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载荷”的模式设计。书库开放舒适,通透宽敞,设置了大量的阅览座位。通道等处还设置了休闲区,张挂有地方特色的国画、布置了常绿植物,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读者置身其中,有一种身处知识森林的清新感、充实感和富足感,从调查情况来看,读者对图书馆的馆舍环境与阅览环境满意度从2007年的24%上升到92.2%。新馆在图书馆大厅设有总标识牌,设置触摸屏,读者可通过触摸屏查阅各楼层平面图,服务台各岗位及各书库都有明确的标识。除提供清晰的标识外,对于2008年新生,我馆以班级为单位,带领他们实地参观,使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所要去的场所。同时,学校还大力度地为图书馆配置了现代化的设备,检索机全部采用液晶屏显示器,购买了自助借还机和自助复印机,方便读者使用。读者对设备的满意度也从2007年的13%上升到63.3%。每周到馆一次以上的读者达到68.6%。可见,良好的建筑环境能够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感受,激发读者的到馆兴趣。

1.2 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在开放时间,办证方法、借阅手续和效率方面,2007年以前我馆实行一周七天开放制度,囿于书库分散,投入的人手多,中午和晚上没有开放,这种方式基本上能够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只有15%左右的读者对开放时间感到不满意;2009年新馆落成后,实行一周七天从早上8:00至晚上10:00全天候开放,读者对开放时间的满意度上升到50%,但应该看到,选择不满意的读者也上升到20.7%,因为图书馆环境好了,读者更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自修。因此,目前虽然开放时间大大延长,但仍然有部份读者不能得到满足,希望时间能够再延长。但这涉及到图书馆的人力、成本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只能维持现状。

我馆一直以来重视对员工服务技能进行培训,推行“首问负责制”,对新进员工进行“应知应会教育”,要求员工热情对待读者,不与读者发生争执,尤其是近年来这方面工作不断加强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图书馆安置的家属多,虽然现在家属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图书馆在员工的教育培训上一直没有放松,采取全馆培训或科室对口专业学习;邀请专业人士到馆作有关礼仪方面的讲座等,对提升员工的素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文献和信息资源建设满意程度

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近16.1%的读者对图书资料的建设表现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我院正处于发展中,原来是师范院校,但后来新增许多非师专业,图书馆对这些新专业的图书积淀不多,许多书籍需要补购,造成各专业文献资源欠缺。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借助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东风,学校不断加大图书经费投入,馆藏文献资源增长较快。我馆在文献采集中,实行重点学科、精品课程重点保证、新办专业图书优先采购,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互为补充,以及专家选书制度,增加采购图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同时开通网上荐购渠道,满足了不同类型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学科馆员经常下到各系采访、调研,了解新专业、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2 新馆“大流通”管理方式带来的挑战

新馆建设,使图书馆的馆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为读者提供方便、高效、舒适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工作人员的心理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使他们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新馆采用的“大流通”的管理方式,这种一切以读者为中心,推行读者自我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也给图书馆带来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书库维护的问题

“大流通”给读者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可以方便在书架上取书。这种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图书馆闭架或半开架给读者带来的借书难的情形。读者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在书架上浏览自己喜欢的图书。真正让人体会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感觉。在读者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图书馆面临的是大量需上架的图书以及不断上升的乱架率。由于“流阅一体”,过去倡导的使用代书板以减少乱架率的方式已很难操作执行。许多读者随意抽取图书,随意的插回书架;有的将图书到处堆放,休闲椅上、检索台上、甚至厕所里到处都有书刊;有的读者为了使自己没有看完的书刊不被别人发现,将刊带进书库,或者将这个库的图书藏至另一书库,一时之间难以发现,造成有的图书通过检索呈现“在馆”,但实际在架上却找不到的现象,对读者借阅产生明显的不便。为保证读者通过检索能够在架位上找到所需图书,图书馆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用于上架整架。不少文章提到实行“大流通”可以大大节约工作人员,但事实却是虽然前台的工作人员能够节省,用于书库维护的工作人员却必须大大增加。图书馆囿于人力限制,许多馆的上架工作是由勤工俭学的学生来承担,但学生工时间不稳定,尤其是期末,学生忙于复习、考试,无暇到图书馆完成工作,造成图书大量堆积,上架不及时;有的馆为了让图书归位,采用粗上架方法,规定将一些借阅量大的图书上到大类后的几位,小数点后的数字不看;或者只按分类号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招聘临时工全天候进行图书上架及架位维护,辅之以部分勤工俭学学生,坚持所有图书都上细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2.2 处理撕割涂划的问题

图书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一本干净的书刊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使他能够在一种很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开始阅读之旅。很难想象我们面对一本被涂划、开天窗的书刊时的心境。在传统图书馆背景下,借阅分离可以在还书时对图书进行检查,发现撕割涂划及时处理当事人。但是在大流通的背景下,图书馆借阅合一,读者在库内的行为全凭自觉,图书撕割涂划很难查到是谁所为,在处理时很容易与读者发生纠纷,这一现象一直是图书馆管理上的一个难题,而在现今有上升的趋势。图书馆还是应当在读者借出图书时要求读者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盖污损章或作相应处理,还回图书时进行抽查。但是对库内没有借出的书刊只能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巡视监督,但效果应当不会很理想。

2.3 占位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提倡人性化管理,允许读者带包入内,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教科书也带进图书馆来学习,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渐渐演变成为学生自修的主要场所,座位供不应求,真正要阅览的读者有时反而找不到座位。图书馆设置的阅览座位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一人一位,特别是期末,学生很早就到图书馆,放一本书或一个包占位,由于图书馆全天侯开放,中间很难清场,因此占位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在早上或晚上清场时,将读者用于占位的东西收归固定存放处,由读者自己认领,中间加强巡视,随时清理;另一方面要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明确图书馆的定位,即图书馆的定位应该是阅读,而不应该成为学生自修的主要场所,否则再多的座位也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

2.4 充消磁的问题

“大流通”背景下,磁条在整个图书馆流通安全检测系统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复合性磁条可以反复进行充消磁处理,一般在复合磁条的中部安置有控制元件,当读者借书时,进行消磁处理,控制元件在消磁仪中被磁化而产生一个偏置磁场,携带图书出门进系统时就不示警。当读者还书时,进行充磁处理,即消除偏置磁场,使磁条恢复到敏感状态,再次携带该图书出门进系统就会示警。从理论上说,图书经过借阅消磁处理后,在经过安全检测系统时,应当处于不报警状态;而经过充磁处理后的图书则应报警。现实情况中,通过书商购买的图书有的夹有不可充消的磁针,不能消磁,通过监测仪时产生报警;实行“大流通”,允许读者带包入内,将自己的书带进图书馆,有的也夹有不可充消的磁针,造成报警;也有的读者存在侥幸心理,未经办理借书手续将书带出,也会造成报警。本馆的作法是在门禁处设立督导员,专门对出库报警图书进行检查,是同学自己的书告知下次不要带入;是本馆的书,再给予消磁,如果不能消磁要求其还掉,由工作人员处理后再投入借阅。这种做法也是对心存侥幸读者的一种震摄。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完成借还书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图书进行充消磁,并且要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充磁时是否有充进去、消磁时是否消干净,建议购买带有显示装置的充消磁机,可以显示是否充磁成功。发现不能进行充消磁的图书,要统一存放,分别进行拔磁针、上磁针的工作。

新馆建设及“大流通”的管理方式带给读者的是温馨、便利,他们可以在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的环境里学习;但给图书馆带来的是一系列管理问题,图书馆必须加大力度,在环境维护、书库管理、工作环节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适应“大流通”管理的需要,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 波,赵玲玲.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进入快车道[J].津图学刊,2002,(2).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分析 篇7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为吉林工业大学所在地,学校组建于1955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原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汽车、农机为特色的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之一。

校园占地面积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在校园总体规划上办公区应是务实、高效、勤政的;教学区应是干净,勤奋,宁静,优雅的;生活区应是温暖,舒适,整洁,文明的;运动区营应是轻松活泼,富有朝气,昂扬的。整个校区的自然景观突出特色应该呈现绿色调。功能区的绿化带应该与建筑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营造上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创造恬宜人静、和谐自然的校园环境。着力改善教师住宿用房及塑胶球场的改造。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断改善学生食宿条件,作好宿舍调整规划,改善就餐环境。整合现有资源,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聚精会神地谋划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建设。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抓住一切机遇,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建设环境,加快建设步伐,改善办学条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达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美丽校园。

2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在校园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为是老校区,又坐落在市中心地带,校园建设用地明显不足。教学楼、学生公寓、公共设施及体育场等不能满足学校建设需求。无法合理安排各功能分区,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原有建筑,新建筑地点的选择只能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分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也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等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管网老化,容量不足,消防系统存在隐患,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系统。道路功能不明确,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缺少地上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环境设施不全。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扩大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3 高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措施

加强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一个时期内总的发展建设的依据,是校园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因此,校园建设规划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学校长远总体发展规划,由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制定规划草案,根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进行修改,最后由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各相关职能部门分步组织实施。做到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科学规划校园近期和远期基本建设。校园总体规划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根据阶段性发展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由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规划设计单位结合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指向,做出近期和远期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经学校讨论同意,报请省级主管部门批准,使之成为学校校园建设必需遵循的法规性文件。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校园规划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自筹、社会投资合作、项目租赁等方式进行筹措,还可以争取和利用省拨资金和各项减免政策等,以缓解资金紧张。学校将根据资金和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保证重点,分期分批地实施建设工作。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科学决策,充分论证,合理设计,保障实施。校园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规范要求,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科学设计、充分利用的原则组织实施,健全有关规划、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工程设计、项目招标、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议事程序和规则,维护校园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严肃性,确保校园建设规划得到贯彻和落实。

向外拓展校园用地。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老工大校区。而老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空间到了拥挤无序的困难境地,越来越凸显出校园用地不足造成的发展障碍。因此,我校更应在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上下功夫,突破老校区地域范围上的局限,向周边地区拓展办学空间,从而大力推进办公用地、教学用地楼、学生公寓用地、体育运动设施、大学生文化中心等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划建设。

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完善功能布局。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步调整并完善建筑的功能布局。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的基础上,整合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好空间。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科学设计、统筹规划、谋划长远,对我校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进行改造建设,做好老校区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施老化陈旧的状况。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重新审视校园建设规划,设计先进并留有余量,做到一朝投入,长期受益。做好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供热系统、校园安全系统、校园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改造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质大学校园和建筑不仅在具体的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体现在其独特的学术氛围,并直接影响到环境,人员培训和规划。一所大学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传统的更凝结成物化校园建筑。为此,校园应加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精神内容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教育的良好氛围。

4 结语

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对大学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地域特征,多层次交往空间和文化特色的营造,生态化、园林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无不体现着这种规划的要求。同时,随着近年来我省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高校目前的校园规划已不能适应学校办学发展的新要求。为有利于今后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有序进行,避免新建设项目在选点上存在的随意性、主观性、人为性、不科学性,要强化校园规划意识,为教学、科研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同时,校园环境建设是通过校园的规划来体现的,校园规划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和性质,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园的地形地貌,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区。准确把握现代校园的特点,为教学、科研和生活创造优质、高效的物质环境,力求体现功能上的先进性。立足近期建设,着眼长远发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节约用地,注重生态保护和实施运行的阶段性。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塑造符合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高雅品格和富有艺术性的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黄世国,朱柯.论高校新建校区规划建设的校园文化观[J].山西建筑,2013,(39).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8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以师生及校园氛围为存在基础, 主要是指高校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反映着人们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 以及反映师生的校园精神的总和。它是一种精神, 一种力量, 一种内涵, 一种魅力。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 是学校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是学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很多学者把大学校园文化分为三类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组织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这三者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 是有层次性的,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外在标志,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三者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 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2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充分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也注定了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

2.1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从文化的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看,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充当着一个特殊角色, 占有重要的地位。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所有名人学者对图书馆都有着一致的看法, 认为没有一流的图书馆, 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高校图书馆一般都地处于校园的中心地带, 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其合理的建筑布局、优美的绿化和优雅的室内环境, 从各个方面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底蕴,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鼓舞学生们奋进。置身于图书馆, 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叶扁舟, 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置身于图书馆, 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块海绵, 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在图书馆, 你可以在浩瀚的知识里实现心灵的交汇和碰撞。

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等活动,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还培养了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另外, 身教重于言教, 图书馆员的"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以及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 让每一位到过图书馆的读者都接受了一次行为道德的洗礼,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 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 有利于把校园文化引入正确健康的轨道。

2.2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 那么图书馆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由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不可能完全表达和囊括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他们还要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需要在课堂之外寻找获取新知识的场所。高校图书馆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学习环境, 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学术品质。特别是网络信息和电子信息所具有的共享性、无限性、新颖性和使用的便捷, 对学生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在图书馆里, 读者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汲取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尽情享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2.3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学术信息的前沿阵地

高校图书馆是人类灵魂、精英、思想、情感铸就的产物,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学校各学科的链接和集成地。图书馆收藏了各学科的书籍, 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 是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图书资料的专门机构, 是学校最大的公共服务场所。在信息时代, 图书馆也是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及情报的重要场所, 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资源库和现代社会的公用信息中心。

3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个好的图书馆不仅要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同时更要有效地服务于意义更宽广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

3.1 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环境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馆舍馆容的建设。例如, 在图书馆大厅、阅览室、办公室摆放一些常青植物, 墙上贴几幅字画, 馆员的语言亲切自然, 阅读环境雅静整洁, 茶水的方便供应, 借、阅、视听一体化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等。[2]二是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图书资料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知识的获得,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对于各种图书资料都应该严格过滤, 确保将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学生, 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袭。

3.2 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的制度文化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入馆需知、借阅规则、阅览规则、处理条例等。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目的, 是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另外还要加强馆风的建设, 良好的馆风馆纪不仅对形成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能使读者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中,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形成良好的治学之风。

3.3 加强图书馆员的修养

高校图书馆具备了良好的环境, 丰富的图书资料, 如何充分发挥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也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者, 高校图书馆员的良好素质是体现校园文化形象的重要内涵。图书馆员每天要和读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性格、修养、学识和能力, 其言行举止、精神状态, 仪容仪表都体现着图书馆整体的精神风貌。[3]因此, 馆员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 涵养品性与气质, 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学术修养和文化品位, 才能真正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并不是与校园文化无所关联的单纯的学术机构, 而是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文化教育设施机构。它本身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支撑着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文军庆.王燕.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4)

[2]马玉荣.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文化[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5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探索 篇9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管理

当前,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传统图书馆正在从数字图书馆走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指读者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浏览、查询与获取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 是数字图书馆的外延与深化, 它是以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 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 使图书馆用户可以在线检索和阅读信息资源、自助查询、预约续借, 从而真正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获得所需要的任何知识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预计基于4G模式的移动图书馆将在高校获得较快的发展, 从而大大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开创图书馆服务的新时代。与此同时, 移动图书馆技术仍处于不断尝试探索之中, 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一、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移动图书馆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 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提供服务模式。

20世纪末, 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就启动了移动图书馆服务, 并在这方面的技术应用领先于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诸如手机等移动设备搜索信息,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用来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在2000年时, 日本的富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一种I-MODM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系统, 该系统可能为读者提供在线的书目查询、续借等服务。这也是出现最早的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又可称为“手机图书馆”, 可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图书馆的资源, 以及享有图书馆的服务。移动图书馆摆脱了需要电脑、网络以及固定位置才能进行阅读浏览的限制, 极大地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随意性,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 扩大了服务的范围。

在我国, 2003年12月, 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了基于短信的手机图书馆服务, 首先开通了图书馆催还提醒功能。2005年5月, 上海图书馆宣布推出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读者只须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即可进行图书馆借阅咨询服务。该图书馆开通的手机服务内容主要有开馆信息、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等, 手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由此逐渐兴起。随后, 吉林省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相继建立了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2010年9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个对书生公司全球首推的移动图书馆技术进行实测, 并于2011年3月率先实现移动图书馆系统的上线服务, 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行业移动应用己进入全球领先水平。

二、建设移动图书馆重要意义

近几年, 随着4G技术 (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 的成熟以及三大运营商不遗余力的推广, 手机已经成为除电视、互联网、电台、报纸以外的第五媒体。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 截至2013年6月份, 我国手机用户超过8.42亿, 手机网民总数超过了4.23亿。手机用户使用量及使用深度都在不断提升, 为移动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手机读者直线上升的今天, 以往文本信息的传递不再是简单的短信文本, 而是被丰富的图、文、声、画并茂的文件取代。同时, 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始广泛应用, 为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应用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移动互联网服务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移动服务不但可以随时随地传输信息, 方便了读者, 从而也提高了服务的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手机服务的精准特性, 强化、提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水平。由于手机具有双向交互功能, 读者可以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 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所以, 移动图书馆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势在必行, 也必将再次将现代图书馆发展推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移动图书馆的的优势

顾名思义, 移动图书馆有着移动性特点, 且由于技术的发展依附于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服务体系之下, 因此其还具有实时性与主动性等特点。

(一) 可移动性。移动性是图书馆最明显的标志性特征。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移动终端的普及利用, 使得读者访问图书馆资源不再受地点的限制便可实现对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浏览、下载, 并进行阅读和欣赏。

(二) 实时性。移动图书馆中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直接来源于传统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把无线技术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完美结合起来构建成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从移动终端上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

(三) 主动性。与传统图书馆不同, 移动图书馆使得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或知识, 而只需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进行选择定制, 就可以实现移动图书馆的主动服务, 让用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 体现出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服务向用户个性化主动服务的转变。

(四) 丰富性。移动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伸, 因此移动图书馆就如同是一个缩小的掌上数字图书馆, 依托传统图书馆而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五) 便携性。现代社会, 很多人没有时间来图书馆借阅、浏览、学习。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以手持移动终端设备 (手机、IPAD等) 为载体, 可以让读者不受时间的限制便可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充电, 它们由于体积小、使用方便, 因此具有便携的特点。

四、基于4G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建设

(一) 远程维护。图书馆服务器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 而系统管理人员不可能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和管理, 造成处理服务器异常情况的滞后性, 这通常也会造成服务器的瘫痪或数据丢失, 严重的会影响到图书馆正常的工作秩序。利用4G智能手机系统, 管理人员就可以获得服务器出现异常时发来的即时短信 (包括异常提醒信息或出错代码信息等) , 以便进行相关的处理, 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转。

(二) 基础借阅服务的扩展。图书馆基础借阅服务中借书、还书、续借等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实现, 4G技术作为新一代通讯技术必然具有此项功能。3G技术本身的上下行下载速度慢等问题, 在快速查找图书具体位置及虚拟付费等方面具有滞后性。而4G技术的出现, 其理论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bps/s, 因此, 这些方面成为了4G技术在图书馆基础借阅服务领域扩展应用研究的新方向。为了满足新时期图书馆基础借阅服务功能的需求, 4G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后在定位、虚拟付款等方面进行拓展。

(三) WIFI应用到移动图书馆中。4G智能手机不仅支持4G上网, 同时也支持WIFI上网, 4G上网需要向移动网络运营商支付高昂的流量费, 而WIFI上网则完全是免费的。WIFI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 (手机、IPAD) 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作为信息服务的中心, 图书馆只要建立无线网络, 让读者在一定使用范围内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使用WIFI免费上网功能随意访问图书馆主页, 无须担心高昂的流量费用, “肆无忌惮”的下载使用图书馆数据资源, 这样的图书馆才能真正称之为“移动图书馆”, 也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 移动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如果仅依靠某一个图书馆的力量来完成其质量必定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图书馆”的概念, 加强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资源共享, 进而把全省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当成一个社会化的大图书馆来看待, 实现资源、技术、人员、服务等共享, 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坐拥书城。

(五) 服务的互动性。4G智能手机设备本身的特性注定它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无论是读者与图书馆馆员的沟通, 还是与图书馆系统的自动服务与交流, 都充分体现了互动式的沟通交流, 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种互动性将进一步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 使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 移动阅读。在4G环境下, 4G移动终端与移动4G网络连接到图书馆资源服务器上, 这样读者就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移动阅读图书馆馆藏资源。传统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大多需要一套PC终端设备, 通过网线连入互联网, 并使用图书馆的资源, 4G技术已经能够提供给读者一个网络传输速度较快的网络环境。这样, 读者无须再使用计算机等设备, 摆脱了束缚, 也就可以真正的实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了。

五、结语

综合上所述, 随时4G技术的日趋完善, 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4G通信技术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多媒体互动平台, 它既是机遇, 也给图书馆界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图书馆应广泛接受现有科学技术, 创新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质量, 改变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空间, 加强数字化建设, 构建基本4G技术的个性化服务的移动图书馆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军玲.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特点及基本原则[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4

[2]董惟昕, 贾国柱, 顾美玲.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0

[3]吕蕴红.基于3G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发展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10

[4]马大为.3G时代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图书馆的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 2011, 4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与研究 篇10

(一) 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形式

这种知识服务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资源的集成, 即将本地资源、商业电子数据库资源、联合资源、虚拟资源进行集成。 (2) 知识的集成, 提高图书馆馆员在服务中的参与程度, 将馆员的隐性知识与资源的显性知识进行集成。 (3) 技术集成即对知识发现、数据挖掘、资源整合、检索技术、知识传递等进行集成。 (4) 服务的集成, 将传统的单向的服务与主动的互动的服务进行集成。这种知识服务是以整体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为用户提供“一步到位”的面向主题知识服务。

(二)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服务于教师教学和科研项目, 以及满足学生撰写论文及学习, 研究的需求,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需求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终极目标。知识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指将知识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相结合, 以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为基础, 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需求, 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收集、组织、分析、重组, 为高校师生提供其所需知识和知识产品的服务。

二、知识服务组织形式、建设综合性网站

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应有别于综合性图书馆网站, 应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对人才培养的任务, 着重体现高校浓厚的文化底蕴, 以学科为核心, 突出高校图书馆的特性, 网站建设要具有针对性;一是网站的内容要符合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要求, 尽量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从深度、广度上挖掘图书馆资源, 提供具有一定学术性参考性与指导性的网站;二是服务的对象是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 学生乃至全球范围的用户。栏目设置应包括“图书馆概况”“读者指南”“数据库检索”“读者论坛”等。图书馆网站则是对外展示图书馆形象的一个窗口和为读者服务的拓展与延伸, 是体现网络时代优质服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户获取信息, 交流信息提供基于Web的信息服务平台, 具有专业性、时效性的优点。

三、创建以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知识服务的模式

参考咨询是传统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利用网络进行个别答辩, 就是向用户提供具体的知识信息, 咨询服务要创建参考咨询馆员知识服务评价与激励的管理方法, 让专业技术最好的馆员在一线担任参考咨询任务, 使读者在高校图书馆中询问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时能够更准确、及时, 这种方法应当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各个层面中体现出来。而有效的知识服务将是多种模式的动态选择, 并要适应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开展。应该将设立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更广泛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四、搞好知识服务的保障措施

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支撑因素。首先要有完备的资源, 这是知识服务的基础, 对原始资源进行有目的的深度挖掘与重组, 创建“知识库”提供给用户使用。虽然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基本上还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共享, 同时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这些都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带来困难。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提出“大资源体系”框架的建设方案, 规范建设标准, 提高共建与共享的实际效果, 使知识库储备能够动态地适应知识服务的工作需求。

五、创建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本身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才能适应图书馆工作发展的需要, 因此, 一方面, 应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 尤其是要加强对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终身教育, 在知识培训形式上, 可采取脱产定向、在职学习、短期培训、学术交流等, 以提升馆员科学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及获取新知识、组织知识的能力, 确保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性强、知识管理技术高的人才, 以推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效率, 就是实施知识共享。建立适合知识服务利用、挖掘、创新激励机制显行尤为重要。这是图书馆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 离开了这点, 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难以发挥作用。要对那些及时把知识转化为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对一般性的也应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让知识服务管理者能够切实感受到贡献知识的价值与快乐, 从而不断激发奉献知识的热情, 自觉参与到知识共享的行列中来, 尊重知识、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知识, 形成崇尚知识的新氛围。

摘要:本文在探讨知识含义、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图书室引入知识管理的价值意义, 详细论述了积极探索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服务的实践路径, 并对高校图书室知识报务的建设提出了个人的评述。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规划 篇11

关键词:高校;电子阅览室;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阅览室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内涵,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阅览室不仅改变了“书”,也改变了“读”的方式,使获得知识信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现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做好电子阅览室工作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特点及功能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线路、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利用多媒体电子型文献的场所,包括光盘、磁盘、网络数据库等。电子阅览室与传统阅览室相比,具有馆藏资源丰富,检索效率高,服务范围大等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也兼具有网上教学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

1.检索咨询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馆藏书刊、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为使用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和馆藏目录提供了服务。一般进入图书馆主页,输入要查询的关键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所需的资料。高校图书馆常用的数据库有主要有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可以全方位地为师生提供数据检索服务。

2.阅览功能

阅读功能是电子阅览室首先具备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所需信息,这是电子阅览室的重要功能之一。

3.网络教学功能

网络教学是利用电脑平台实现的教学模式,对象不仅包含在校学生,也包括专任教师,网络教学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价值,也能满足社会与高等教育服务的需要。

4.休闲娱乐功能

高校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

二、高校电子阅览室建设管理现状与问题

1.电子阅览室的资源配置不足

不少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因为认识的偏差以及财务紧张等原因,电脑配置性能比较差,存在机器严重老化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很多电子资源并未购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电子信息良莠不齐

由于更新知识的需要,电子阅览室一般都连接网络,目的是方面学生了解最新的资料,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的问题,时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看网络电影无度,反过来影响了学业。

3.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不善

在研究调查中发现,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对于传统的上机收费以及机器的硬件维护掌握程度较好,但是对于学生上网的内容和如何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却鲜有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未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服务与创收的关系。同时,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也缺乏管理经验,有的甚至对学生浏览不健康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网络知识薄弱

硬件设施在电子阅览室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部分高校过分重视硬件设施的配置,对网络完全教育以及基础技能的培训却持漠视态度,使得软件建设落后于硬件建设,甚至部分管理员都不能准确地在网络查找信息,不了解文献的查阅方法。由于网络信息的缺乏,学生在电子阅览室往往只是QQ聊天、查看网页、购物、看电影等,没有将网络真正应用到学习中。

三、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建设

1.完善服务功能

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科学研究。完善服务功能具体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Internet浏览功能、文献检索功能、多媒体光盘服务、娱乐服务功能。

2.图书馆主页的完善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美观的、便捷的图书馆主页,一方面能给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体现。主页内容可以设计为站点首页、本馆概况、资源、服务、咨询台等目录,同时将实时问答、电话咨询、邮件咨询、常见问题、书刊推荐等植入其中,充分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3.健全规章制度

电子阅览室人流量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根据人流量和时间跨度,合理地健全相关制度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资料管理制度。例如,光盘的采购、登记,建立专人保管制度。(2)读者管理制度,对于读者在电子阅览室的行为进行规范,特别是上网内容。(3)合理的收费制度,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时间点进行合理的收费,避免免费的情况下学生在电子阅览室随意看电影、打游戏等。

4.其他相关建议

其他方面主要包括完善电子阅览室的环境服务,利用多途径、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做好读者工作,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者国内发达城市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以较低成本获得技术、经验和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罗严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3):153-154.

[2]黄汝伦.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浅析[J].现代情报,2003(4):73-74.

[3]朱苗.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6):102-103.

[4]马爱云.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J].东方青年·教师,2012(1):8-9.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篇12

1、校园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1.1 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1.2 校园文化的特征

1.2.1 继承性。

校园文化是自创校开始,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 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而成熟的校园文化后, 校园文化就具有了继承性, 代代相传, 相沿成习, 虽然会不断的丰富, 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 但是其精神实质却是不变的。置身其中的师生会强烈的感受到它带来的力量, 使人心灵净化, 令人激情盎然。

1.2.2 互动性。

学校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受众, 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每一代学校成员, 既汲取校园文化的营养, 又为校园文化带来新的元素或新的表现形式。

1.2.3 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与课堂教育不同, 往往表现为“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每一位师生, 都沐浴在校园文化之中, 校园文化也表现在师生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之中, 充盈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2.4 特定区域和环境。

校园文化是针对特定的范围特定的群体而言的, 这是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高校之中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 各领域专家学者云集, 思想睿智、富于创新, 因此,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图书馆为高校文化活动提供信息资源支持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活动很多信息需求都要通过图书馆来得到满足, 很多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进行。图书馆有着完整的藏书体系, 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这里不仅为教学科研提供所需信息,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涉猎专业外知识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学生通过阅读拓展知识面, 陶冶情操, 完善自我。

2.2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有着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 课堂教学教授知识是有限的, 不可能能囊括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知识。学生走出课堂后, 图书馆就成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扩展相关知识的最主要的场所。第二,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包含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等的发展, 这些不是靠单靠课堂教育就能实现的, 课堂教育大多情况下只是对学生起到启发开导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类的书籍、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陶冶情操,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与丰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自学的能力。

2.3 图书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书馆对师生人文教育也具有互动性、渗透性、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中的特征。现代大学的图书馆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优雅的图书环境, 现代化的馆舍及设备, 严格但不失人性化的规章制度, 工作严谨、服务到位的工作人员, 营造出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及精神修养, 充分体现出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为学校的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要充分了解学校需求, 由于校园文化的特定区域和环境的特征, 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既要充分考虑本校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 还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组织校内各学科的专家选书, 也要组织学校大学生代表参与选书。

由于网络特别是校园网的发展, 以及学生电脑的普及, 图书馆的网上信息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网上信息查询更加便捷、灵活、高效, 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登陆网上信息系统, 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场所, 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2 加强图书馆管理, 营造优雅、浓郁的人文环境

现代化的图书馆是校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是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场所之一。宽敞的大厅, 明亮的阅览室, 整洁和谐的借阅空间, 排列有序的书刊文献, 宁静亲切的读书氛围, 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 内涵精深的警世名言, 令人肃然起敬的名人肖像等等, 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文化, 净化心理、陶冶情操。正如陶行之所说:“一种生气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作用和自学能力。”

3.3 建设本校相关图书、资料库

上一篇:网页视觉语言下一篇:洗煤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