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现状

2024-06-18

高校图书馆:现状(共12篇)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1

1 目前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内容

通过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图书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在某一个时期内经济形势比较好, 图书馆就会得到蓬勃的发展。反之, 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经济不景气, 图书馆就会显得比较萧条。据此我们可以说图书馆的发展情况间接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状况, 但是图书馆的发展却不是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的, 并且图书馆也不属于经济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图书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非经济现象出现的, 同时图书馆也属于科学现象。图书馆是文化、科学以及技术信息汇集的场所。图书馆可以将新知识、新文化、新技能较为完整全面地传给人们, 同时图书馆还具有保存知识, 传递知识, 促进科技发展等作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作为最靠近社会的一个传播知识的主要部分, 使得高等学校对图书馆的建设尤为重视。并且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 高校的图书馆在高校教育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并且几乎所有著名大学都有一个非常有优势的图书馆, 或者说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以及知识的覆盖程度已经成为一个评价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在当今的社会, 如何进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 可以使高校图书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为高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是各高校都在关注的问题。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 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效果。图书馆的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具有综合性;其二, 具有依附性;其三, 具有协调性;其四, 具有组织性;其五, 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性伴随着一切与图书馆活动相关的各方面。但是在不久的将来, 图书馆的状态可能会有一些变换, 那就是较为传统的纸质图书可能会逐步地减少, 甚至会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是无论任何形式的图书馆, 只要想发展, 都需要有精细化的管理。

2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里一个知识传播的中心, 通过利用纸质书籍以及电子书籍为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学习平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本质概括地讲是对知识的管理, 主要包括创造、获取存储、传播等方面, 以及对与知识相关的一些物资的管理。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利用各种馆藏文献, 根据读者需求, 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检索、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专题报告、情报调研、用户培训等工作。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流程存在一些缺陷, 如忽视读者需求。图书馆对文献的编目和典藏一般按照不同文献类型来划分, 这样, 一是不能为读者提供方便、标准统一的服务。二是读者对典藏的图书的需求量不同, 会造成部分资源的紧缺或浪费。例如, 有些图书资源非常紧缺, 想看的人很多, 而本数不足, 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这些都是在业务流程划分上与读者需求脱节造成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图书馆管理也要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基础业务的自动化, 文献信息服务的自动化。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误区, 并不是说图书中存放的典藏书籍越多, 图书馆就越好, 而是应该根据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在高校所处的优势学科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图书馆。这样可以极大地发挥出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一领域的深入探索, 同时还可以降低对图书资源的浪费。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 还应该大胆地推广高校图书馆间的图书互借, 这样可以使得不同高校之间可以做到图书资源的共享, 有效地增强图书资源的使用频率, 进一步增强各高校学科的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推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设完善的电子图书查阅网络, 给读者提供多种查阅图书的选择, 同时也可以通过完善图书馆网络信息化的建设, 使读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图书的查阅, 并可以通过建立自助借阅系统, 方便读者的借阅与归还。与此同时, 应该对高校的学生进行调研, 深入的了解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切实需求, 以便高校图书馆可以“对症下药”, 满足高校学生对图书的需求, 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生活。高等学校是我国储备人才的摇篮, 高校图书馆就是这摇篮里的希望, 所以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对我国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要打破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 在引进先进技术为图书馆建设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平台的同时, 也需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在服务管理方面要重视对读者的服务, 通过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使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并建立符合高校图书馆现状的管理考核方案, 通过评比考核的模式实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监督, 促进高校图书馆健康稳步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高等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也在逐步向信息化过渡, 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 简要概述了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内容, 并结合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与社会作用, 对其管理模式、图书馆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结合我国高校现阶段图书馆管理的情况, 对我国高校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高等学校,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正.现代图书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永玲.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心脏”作用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6) :20-30.

[3]付立宏, 袁琳.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2

高校图书馆流通安置馆员的现状及对策

简要介绍了高校图书馆流通安置馆员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图书馆安置馆员素质的对策.

作 者:杨永芳 YANG Yong-fang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安徽马鞍山,243000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7)分类号:G258.6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安置馆员 流通服务 继续教育

浅析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与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创新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应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与时俱进。管理的创新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对于资源配置的高效实用,构建和谐的工作与阅读环境,增加读者的满意度,使高校图书馆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一)馆藏比重失衡,部分书刊陈旧。在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中,理工科的专业书籍比重较大,但是对于一些人文社会的书籍的侧重率较小。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出现馆藏书目侧重不均衡,构建的阅读环境失衡,不能满足一些文科学生的需求。其次,很多书籍存在破旧,缺页等现象,这也会导致一些读者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使得读者满意度下降,从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存在质疑。

(二)馆藏书籍借阅比重失衡问题。在当代高校图书馆中,管理者往往不征求大量读者建议的前提下,就盲目的购买了一些不必要的书籍,这使得很多书籍从购买上架之后就很少被读者借阅,使用率极低。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融合网络。读者对于一些书籍的需求量过大,但是很多高校有两个或者多个校区,校区距离相隔较远,对于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读者预约的图书在一个图书馆已被借阅完毕,在另一个校区的图书馆有馆藏的情况下,运输不够及时,从而导致书籍不能有效及时的到达读者手中。这就出现了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一方面需求量过高,另一方面闲置,无人问津,书籍流通效率低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管理引起了馆员工作效率低下,读者满意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三)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由于科技的发展,大部分人都拥有个人电脑,而且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设备陈旧,数量少,管理者对于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以及传递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而且一些学生对于文献检索能力的缺乏也限制了对于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的使用[1]。

(四)高校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欠缺。高校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不仅仅是以图书管理为专业的人才,也应是知识面较广,并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现象说明,在高校图书馆中,管理者大多都是对于之前的经验传承的较多,创新的较少,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2]。而且多数管理者不是图书管理专业出身,对于图书馆藏的购买分析能力较低,从而出现了一些闲置书目的问题。其次管理者自身的能力,服务态度以及个人素养,对于图书馆的发展都起着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性管理

(一)了解图书馆从新生入馆培训开始。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都有入馆培训教育,可以在每年新生入馆教育时,制定《读者守则》小册子,这对于新读者是一个较好的学习途径。新读者可以通过这本小册子知道关于图书馆的各种细节,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和分布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数字资源。培训之后,管理者还应当不定期的对读者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找出图书馆现存的不足,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一个舒适的環境中查阅资料和学习。

(二)制定合理聘用制度与分配制度。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在聘用人员时,积极采取聘用制,择优录取,这样才能实现岗位竞争化。在平日中,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才能带动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馆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现有的工资以职称来划定的分配形式不应成为单一的分配方式,还应着重考虑将工资和岗位津贴与工作效益相结合,提倡以业绩和个人贡献来分配资源,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动性,激励员工拥有创新头脑,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数字资源在当代高校图书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需要专业人员,在网站上建立虚拟图书馆,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专业构建相应的数字博物馆。读者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电子书籍不需要消耗纸张,传递信息时间快,这样可以有效的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助力。

(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提高馆藏书籍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管理者要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的模式,充分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到图书馆服务设施中,使学校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籍、学术资料、杂志等。对于一些热门图书或者版本稀缺图书,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可以制定成电子图书,方便读者阅览,为读者提供高品质服务。

总结: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这取决于管理者带来先进、科学以及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员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质量,也需要读者依据自身需求积极地向图书馆管理者建言献策,让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宁晓宏.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策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3,(0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篇4

一、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全程监控处理的连续链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等同于单一的危机处理,也不等同于危机公关。真正的图书馆危机管理不仅应体现在危机事件出现时,更要体现在危机还没有爆发时,它包括危机管理的组织、制度、流程、策略、计划、决策等,涉及培养危机意识、组建职能部门、侦测并处理危机因子、建立危机预案和预警系统、处理危机事件、危机恢复、事后总结经验并学习改进等诸多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分析

1、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危机意识即危机感,危机意识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程度。受国外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我国的危机管理主要针对战争、政治和经济领域。高校院校图书馆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受行政保障的生存方式、历史积累的社会体制弊病的渗透等,都使图书馆对危机的爆发和威胁缺乏敏感,即便在处理危机时,也缺乏相应的紧迫感。这往往使图书馆危机在人为的“忽视”中被“隐蔽”。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一直习惯于常态管理和常规决策,严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许多管理人员将危机看作一种不可预测的现象,抱着侥幸心理、视而不见或掩饰即将发生的危机。

2、缺乏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危机管理机构。图书馆的危机管理,一般都是当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由馆领导层宣布成立一个临时性工作小组,指派馆长或副馆长以及其他馆内人员组成事件处理小组或办公室等,风风火火地就事论事地紧抓一阵子,待危机过后就撤销解散,人员各自回归原单位。以后再遇到大的危机事件,就如法再次炮制一遍,循环往复,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危机管理组织,危机管理责任不明。

3、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高效的危机管理必须依赖一个完善的危机应对网络,整体上形成一个纵向垂直协调管理,横向相互沟通交流,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指挥协调高效,组织机构完备的全校范围的危机应对网络系统。现代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系统。随着办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复杂性增加,利益相关性增强,危机波及半径扩大,图书馆危机越来越呈现多种危机复合的特点,表现为一个事件引发多重危机。例如近年来图书馆因文献采访问题引出的资源危机、服务危机、舆论危机、信任危机等,就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长期以来,高校内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校级层面没有一套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同的危机管理部门没有一套很好的协调机制,造成了图书馆应对危机的传统模式就是“单打独斗”,没有与校内其他部门接轨,信息沟通上存在的障碍,信息传达上的时滞,会错过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

4、危机管理机制不全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图书馆乃至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经验,因此,虽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在危机管理防预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距离构建整体的危机管理体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机制还有很大的距离。

5、危机处理措施不当

多数高校图书馆在危机来临时,采取的处理措施普遍不力。一是大量的高校图书馆缺乏危机公关,当危机出现后,没有专门进行负责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公共关系人员;二是当高校图书馆出现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而是视领导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三是在对待危机事件,特别是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的时候,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惯常做法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件发生后图书馆应该做出何种响应上,而不是重点关注危机事件之后如何重建的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应对策

虽然说任何组织都可能遇到危机,但是这并非说危机不可预防。所谓“防患于未然”,危机管理的功夫,首先在于预防。笔者认为,就图书馆危机管理而言,“防火”胜于“救火”,当火灾发生之后才去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显然已经太迟了。因此,在危机发生之前,图书馆就应预先作好应对的准备。

1、危机意识的培养

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危机意识可以使图书馆员工时刻提防危机的危害性,在工作中尽量避免不当行为,以消除引发图书馆危机的各种诱因;还可使图书馆员工善于发现危机发生的征兆,将危机消灭于无形。

2、进行危机识别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危机,不能草木皆兵。美国危机管理机构ICM对危机的界定是:对企业的正常活动造成重大干扰,由此导致媒体大量负面报道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进而造成政府干预,产生法律纠纷,形成财务损失,这种就是危机。对于高校图书馆危机也一样适用该原则。

3、恰当地处理危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要求图书馆高层领导不可惊惶失措,乱了分寸,而应镇定自若,保持清醒头脑,沉着面对现实,迅速组织人员查清危机的真正缘由。准确地弄清楚危机的性质、趋势及发展后果,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果断地做出决策。

4、建立危机预控防范体系

危机预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常性的危机预控,与日常管理结合进行,是危机预控的主体,不表现出应急性。比如消防安全检查、网络中心数据备份检查等;另一种是危机警报已经发出而危机尚未爆发这一紧急状态中进行的危机预控,明显体现出危机管理的应急性。所以,应该做到常规性危机预控。包括制定适应意外突发事件的战略计划、做好危机预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危机预控组织、实施危机预控措施、健全法规制度和加强检查监督等。

摘要: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本文从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特征以及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俊,李媛.近年来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07(1).

[2]王海娟,刘兹恒.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背景[J].图书与情报,2007(2).

[3]刘兹恒,潘梅.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内容[J].图书与情报,2007(2).

[4]孙静.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原则[J].图书与情报,2007(2).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5

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解决供需求矛盾的相关措施.

作 者:吴德萍 姚兴强 罗丽 WU De-ping YAO Xing-qiang LUO Li 作者单位:吴德萍,姚兴强,WU De-ping,YAO Xing-qiang(西吕学院图书馆,四川西昌,615013)

罗丽,LUO Li(西昌市第一初级巾学,四川西昌,615000)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6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高校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各行各业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相应的对信息量和质的需求随着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网络环境下这种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数字图书馆成为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

2数字图书馆自身优势

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处理信息资源,下面从信息方面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

2.1信息资源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并存储其中,可随时供读者使用。

对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就是要为用户构建一个从信息发现、获取、利用到交流的流畅、无缝的信息环境,在充分展示馆藏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有机融入用户环境和流程的服务,并进一步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同用户合作,帮助他们得到所需的资源,以此改变图书馆作为信息中介的形象,拓展图书馆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功用。它具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有的功能,包括:(1)节约物理空间;(2)满足多种需求;(3)扩展信息资源;(4)提高采编效率;(5)方便检索利用。

2.2信息传递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必须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各种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将各种文献数据库信息传达给读者。

2.3信息中心虚拟化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无形的虚拟图书馆,馆藏的电子信息不受图书馆的建筑限制,只要有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进行所需信息的查询。

3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到,部分高校将图书馆定性为“教学辅助”单位,而非“学术性机构”,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存在有就投,没有就不投,甚至有也不投的现象,这样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更是可想而知,很多高校图书馆硬件设备落后,软件资源滞后,馆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相关科研力量薄弱致使资源数字化技术发展速度落后于时代发展,难以向深层次发展。

3.2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严重

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分享,所以这也导致了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建立开发数据库时,对其加工对象进行技术处理时也会涉及著作权的问题。

3.3标准和规范不完善,资源共享不畅

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特征。数字图书馆实际是一个大的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完全可以实现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在信息数字化标准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缺乏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机制。例如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差异较大,导致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兼容,检索界面不一,检索途径不同,检索语言亦无统一的规范,以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出现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

3.4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的工作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并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图书馆员具备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以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知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从事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员主要还是原有的图书管理员,这些人整体素质不高,知识面窄,无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单一,难以胜任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4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图书馆,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为教学、科研和自学服务的学术性辅助机构,是高校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纸质资源数字化和电子数字资源网络化是高校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发展方向。

4.1加大经费投入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日常运作及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均需要长期的、较高的经费支持。大量的资金投入是高度自动化、网络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得以顺利启动和正常运作最根本的保证。在管理设备的软件、硬件配置上给予基本的保证,确保自动化、网络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开发和各种信息资源收集的正常进行,从而加快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4.2统一领导,协调规划,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促进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是一项由各个高校图书馆进行共同建设、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必须接受国家行政的政策规划、督导、评估与协调,才不至于成一盘散沙;要实现资源共享,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统一,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应用、资源共享,才能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4.3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需要适当调整馆员结构,增加熟悉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馆员以及了解本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前沿专业的学科馆员;另外,各高校应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学历、职称层次,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具体措施:一方面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高素質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在数字资源建设的同时提升信息服务理念。

4.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数字图书馆的重视程度

部分高校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图书馆自身要主动向上级领导、学校科研、教学部门宣传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和作用,争取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加大对数字图书馆的投资力度,扩充信息资源,广大师生享受到了无限量的信息资源带给他们的益处,必定会积极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4.5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高校图书馆应对馆员开展知识产权的普法教育,强化版权的保护意识。版权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法律保障制度,如果不重视版权制度,不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有碍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文等.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郭玲.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发展探要[J].图书馆学刊,2013(09).

国内高校图书馆流通现状浅谈 篇7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流通服务工作如何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成为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我们必须合理分析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积极调整流通服务的工作方式与策略,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

1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现状

1.1高学历及高级职务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

图书馆员的职业态度和业务素养是图书资源利用开发的关键因素,因此,既要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又要加强馆员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长期以来,流通部门人员学历和职称较低,人员不稳定、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小,流通馆员普遍职业荣誉感不强[1]。

图书馆领导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要求, 更多地考虑全馆的整体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及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却常常忽视了最基础的流通部管理。 由于馆员工作缺乏流动性,缺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机会, 馆员较低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和效果[2]。

由于长期以来的岗位设置,以及值班需要,流通部门的高学历人才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流通部总人数的一半以下。 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较少,非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培训。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需求,高素质人才虽有所补充,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1.2自助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自助借还书机、 自助缴纳罚款及自助文印设备投入使用。 现代化设备投入,减轻读者一线服务压力, 使馆员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而且自助设备不受馆舍布局的限制, 可以放置到各个借阅区中, 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同时有效的保护读者隐私。

流通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地跟踪新设备、 新技术并反馈读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新设备、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充分使用。

1.3各种流通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

图书馆流通数据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 要充分挖掘流通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很多图书馆开展了基于流通数据的 “读者进馆情况分析”, “读者借阅情况 (按读者类型 、按图书大类 、按馆藏地 、按院系等 ) 分析”、“纸本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及“图书预约情况分析”等[34]。 这些统计分析直接反映图书文献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 一方面 , 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图书馆优化读者服务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包括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指导制定书籍采购计划、 优化书库书架管理以及读者借阅信用管理等[5]。

另一方面,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倾向和规律,不断提高读者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服务措施,包括:个性化图书推荐、指导制定书籍采购计划、优化书库书架管理及读者借阅信用管理等[5],并进一步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4拓展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广泛化, 传统的流通服务手段已不能适应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将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与传统的流通工作相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必然。

多数图书馆已经广泛的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时发布馆藏资源推荐及公共信息,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图书馆活动,及时了解最新馆藏资源情况, 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咨询服务,从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6]。 笔者所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针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了 “每周新书推荐”、“专题书架”、“阅读分享会” 等各种资源推广活动及互动,并借助微博、微信及时宣传,优化了图书馆信息的呈现方式, 提升了用户体验效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提高图书馆流通工作的举措

2.1重视基础服务

馆藏借还和馆藏管理是流通的基础业务,必须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才能保证或拓展服务顺畅开展。

流通服务直接面对读者,能够把握读者需求密切读者关系, 新技术成果和创新举措更易于应用于服务之中, 更容易得到读者反馈与沟通,也为流通服务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生长土壤。 因此应重视一线读者服务工作,加强服务宣传及推动;充分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推出各种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2.2注重人才培养

一方面,图书馆领导应该重视流通一线工作,补充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面为流通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交流机会,使大家接触到前沿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服务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一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荣誉感[1]。 使流通服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 较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很好的协作与沟通能力。

流通部许多服务是依托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展的, 要充分认识和使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 尤其重视新入职馆员的系统培训和实践。

2.3重视流通数据的挖掘分析

图书馆流通数据是高校的重要数据。 要充分挖掘流通数据, 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可以根据各院系的需要,为不同院系提供个性化的流通数据服务,为人才培养或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搭桥铺路,配合学校的总体发展建设。

摘要:在信息烧炸式增的时代,为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能更大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文章从图书馆就职人员,设备使用、流通数据及拓展服务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现状,提出了重视服务基础,注重人才培养及注重数据分析等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方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人才

1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基本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令,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2 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

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意识要强,要做到比较好地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可以使人们始终保持把握时机、捕捉信息的积极心态;而对信息资源的发现以及挖掘能力,能使人们头脑灵活,思维敏锐,迅速有效地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在科研学习和活动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及时与学院从事科研的老师沟通,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二是要保证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及时有效地提出比较妥帖的服务方案。而较强的分析能力必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搜索大量信息时,能够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判断、鉴别、归纳和总结,并与同事进行较好的交流和交换意见,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详细而具体的咨询服务。

三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技能。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掌握图书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学校重点学科知识及相应的计算机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搜索所需信息,随时关注相关信息的最新分布,及时将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资源传递给服务群体,引导他们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四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图书馆员作为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其敬业精神对所从事的服务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比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都进入了数字图书馆时代,对于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爱岗敬业,真正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在掌握和提高现代化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尽职尽力地做好岗位本职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从自我出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服务读者而工作。

3 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尊重。但从目前的形势看,高校图书馆和学校的核心部门(比如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分院、机关等部门)相比,还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稍低,,引进人才困难,缺人现象非常严重。以下以我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例,从他们的层次类别、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对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3.1 临时工人数将与正式工持平

从上表统计情况看,统计总职工人数63人,其中正式工42人、临时工21人,两者在人数上比例刚好是2:1,即临时工的比重已经占到了1/3。按照目前我校图书馆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方案,随着年龄偏大的正式工的不断退休,新引进的将不是图书馆发展急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而是只为满足图书馆日常运转的临时工。这样过不了多久,图书馆临时工人数不止会赶上正式工,还将有超过正式工的趋势。这样的图书馆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吗?我认为,如果还是这样的引人机制,图书馆只会越来越走下坡路,越来越跟不上重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2 图书馆职工老龄化现象明显

从表二中调查结果看,高校图书馆职工年龄偏大现象比较明显。年龄在50岁以上的职工约占27%;30岁以下职工仅有1人,仅占2%。可以看出年龄结构已趋于不合理。这种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虽然在某一时间段内工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从长远看难免造成人员整体的可塑性不强,发展空间不大,导致了馆员接受新的管理理念较慢、科学管理技术的掌握较难、新型服务手段的利用不足,更谈不上服务的创新与改革。

3.3 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从表中男女职工性别比例看:我馆共有职工63人,其中男性22人,占35%,女性41人,占65%,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意味着女性从业群体存在于图书管理职业之中,一方面说明高校通过图书管理职业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体现了我国政府所一贯倡导的保障妇女合法就业权力的精神;另一方面确实在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4 学历层次整体偏低

200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学历有明确要求,新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但是目前,国内只有一流大学图书馆中少数几家的馆员学历构成较高,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人员学历都偏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参差不齐,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甚至无学历人员,所学专业种类繁多,但高学历高素质的馆员太少。图书馆急需的掌握一定图书情报学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人才比较匮乏。

从我馆统计的结果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3%,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只占18%,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工仍占不小的比例。这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现状,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职业确定性是在进入这个职业之后形成的,是通过实际的管理活动和在职培训的形式获得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其二,地方高校对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的专业水平没有严格的要求;第三,前两项原因造成的图书管理职业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较低,而这将导致这一职业缺乏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准人员进入的优势。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仍需改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的不合理现状,使其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3.5 职称的晋升难度较大

就我馆目前职工职称分布情况看,正高职称的只有2人,副高有12人,两者共占22%,只有总数的1/5左右,而中级及以下职称的人数占到了78%。数据表明,图书馆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图书馆工作的重复性和平凡性,使得职工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很难提升上来;职称晋升条件和一线教师一样,晋升条件越来越高;图书馆方面核心期刊少之又少,使得图书馆职工晋升高级职称越来越难,且竞争也极其激烈。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图书馆学历层次不高的职工对于评职称望而却步,既然上不去,还不如干脆不去争取,只做好简单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这样一来,图书馆未来人才队伍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4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针对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人才队伍现状,我认为,要想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做工作。

4.1 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领导和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制订有效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引入机制,真正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来。应尽量减少或者严格控制优秀人才转岗分流,积极引进学有所长、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组织结构、学历结构。

4.2 组织和图书馆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训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非常有必要。无论他们是否毕业于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基础的情报专业知识培训必不可少。既然他们进入图书馆,那么在这里工作就应该积极地融入这个集体,才能有利于其尽快适应图书馆的工作。定期的业务培训可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使其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4.3 给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建设高效的人才队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硬件配套设施应该跟上。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图书馆的扩充和修建工作,从各个方面改善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环境,让老师和学生体验到更舒适、更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现在社会各界专家都指出,未来的图书馆应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现代化和先进的电子设施必不可少。

4.4 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制度

所谓竞聘上岗制度,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专用知识、性格特点、爱好对希望从事的岗位进行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支持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真正体现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组织的弹性化管理,达到个人目标与图书馆目标的高度统一。只有实行公平竞争,在晋升等问题上体现个人能力的作用,消除工作人员的不公平感,才能充分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其荣誉心和责任感,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5 结束语

总之,立足于广纳贤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数字化和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的人才政策;留住现有的,引进急需的,培养后继的,应该是我们队伍建设的对策。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也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发挥其信息传播和导航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军.高校数字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2]徐羽.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3]任贵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污损现状及对策 篇9

1 图书污损的现状

1.1 教职工借阅图书的污损比例较小

从图书流通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职工所借图书的污损程度非常低,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多数教职工借书是为了科学研究、教学辅助或者是编教材参考所用, 图书借走之后只是略加翻阅, 基本不会发生污损的情况;其次, 教师的自律意识较强, 很少有人会在书中乱涂乱画。

1.2 学生借阅图书的污损比例较大

学生借出图书以后出现的污损比较常见, 主要表现为乱涂乱写、圈圈点点或不小心沾上油渍、水渍等污垢。发生在图书馆内的图书污损现象较少, 一般表现为撕页和由于抽书时用力过大引起的图书破损。

1.3 语言、数学和小说类的图书污损程度较高

基础学科方面的书籍是图书污损的主要对象, 如社科书库中的外语书和自然科学书库中的数学书都是借阅率很高的图书, 其污损程度较为严重。英语、数学类的练习册、习题集空白处多数已被填满, 重点内容被部分借阅者圈、划得面目全非。英语四、六级考试指导等系列丛书, 几乎成了学生的练习册, 各类参考书随意涂划现象非常普遍。英语、数学类的考研书涂划的情况更为严重, 有些读者轻则用铅笔填写答案, 重则直接用油笔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

2 造成图书污损的原因

2.1 自然因素

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导致图书自然损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书库空气不流通, 灰尘较大而使纸张引起霉变。比如说有些典藏库, 排架很密, 若打扫不及时, 通风状况又欠佳的话, 室内阴暗潮湿且灰尘积聚, 就容易滋生霉菌, 使图书纸张遭受严重损坏。

2.2 道德素质低

绝大多数的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较高的思想素质, 但总有少数人公德意识低下。另外, 有些人本身思想素质并不低, 但当他们看到不遵守规定的行为很普遍时, 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如高校图书馆污损最为严重的图书是习题集和教学辅导书, 很多读者把在图书馆借到的习题集当成是自己的书, 还有的人把图书馆的书当作教材来用。这些读者只顾方便自己, 在看到书中重点的部分时, 就在上面随意圈画、涂写。还有些读者本是爱惜图书的, 但看到图书已经被污损, 感觉再往书上涂写也不会被发现, 所以也开始在书上圈划。

2.3 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些读者习惯在读书时边读边划, 有时就会把从馆里借来的书当成自己的图书。有些同学做题时一时找不到演草纸, 就直接在书本封底之前的空白页上演算。还有些读者有过污损图书的行为, 并为此受到过图书馆老师的处罚, 心里愤愤不平而产生报复心理, 导致其故意污损图书。

2.4 馆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每天图书流通量都很大, 借阅归还量多, 馆员不可能对归还的每一本书进行检查。还有的馆员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 所以就没有把保证图书干净整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久而久之, 很多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被严重污损, 无法再继续流通。

3 治理图书污损的对策

治理图书污损首先要从馆员做起, 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正确处理图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读者的教育。

3.1 抓好入馆教育

目前对新生的入馆教育的重点是介绍纸质以及电子馆藏资源的使用, 对图书污损强调的较少。因此, 笔者建议在进行入馆教育时, 要面对所有的大一新生, 为保证效果, 给每人都发放一本《入馆必读》, 把“爱惜图书, 杜绝污损”的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3.2 增强馆员的责任心

作为馆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当发现学生归还的图书有污损情况时应立即加盖图书污损章, 并追究责任, 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地巡视书库。一旦发现污损图书的读者立即指出来, 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 责令其改正。同时馆领导要对馆员给予支持和理解, 并将馆员查污损的情况纳入年底的考核中去, 对做得好的馆员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于能修补的污损图书要及时修补, 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坏;巡库时发现偷书、夹带图书出馆的读者, 要及时制止。

3.3 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图书馆读者中学生占绝大比例, 仅靠馆员进行管理是不够的, 还需依靠学生参加一些日常管理工作, 比如在书库和阅览室安排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 通过亲身体验图书上架复位以及保持借阅环境卫生的辛苦, 激发他们的爱书之心, 继而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其他人加入爱书护书的行列。另外, 此举还可以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在整理图书过程中随时纠正读者的错误行为。

3.4 建立图书污损处理规则和额度

目前学生读者对图书污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处罚的力度太轻。以我馆为例, 对图书污损只是象征性地罚几块钱, 这根本“不能触及灵魂”。现在我馆通常的做法是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在书中用铅笔圈划的读者, 污损内容经过擦拭不会留下明显痕迹的可以免于赔偿, 以说教为主;对于丢失图书者, 买一本同样的书来赔偿;对于污损不太严重的, 给予书价的20%的赔偿;对于年代久远且又是绝版图书的丢社或污损, 按十倍、几十倍于书的价格赔偿。

4 结语

总之, 对于当前存在于学校图书馆的书刊毁损丢失现象, 只有通过学校、管理人员及广大师生的多方配合,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得以杜绝, 使图书馆书刊管理更趋于合理、规范、完善。

摘要:高校图书在开架流通后破损现象严重,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书刊污损的现状和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污损图书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污损

参考文献

[1]赵鸿雁.透过图书污损现象看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 :57-58.

[2]郭仲.高校图书馆污损图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活力, 2009 (9) :49-49.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10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状况

1、书目情报资源迅速增长

文献流的增长变化是书目情报发展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期以来有计划、有系统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形成了丰富的馆藏资源。譬如:图书馆公共联机检索目录 (OPAC) 、网络数据库、虚拟图书馆资源, 还有教育教学产生的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网络课程、测试材料;科学研究产生的学术讲义、报告、科研项目, 课题成果;专家教授的演讲等等这一类其他资源。

2、书目情报服务方式多样化, 手段现代化

借助于网络技术, 高校图书馆除了面对面或者电话、信件交流等方式以外, 目前, 兴起了许多的数字化咨询方式, 如:网上实时服务、E-mail服务、FAQ服务、BBS服务、Group服务等, 通过这些方式向读者提供新书通报、书目推荐、专题文献述评或是文献检索的教育, 以及解答用户在文献利用时遇到的问题。

3、书目体系向规范化、多元化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利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 中、西文著录格式都采用MARC格式。编目工作也已从集中编目发展到了联合编目。联机编目为不同图书馆之间交换书目信息提供了可靠保证, 利于本地区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同时也能够提高书目质量, 促进文献编目工作规范化, 使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情报服务更好地展开。

4、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化书目情报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 培养个性、引导需求的服务模式, 对高校读者受益匪浅。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是一个集资源推荐、咨询服务和信息检索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其目的是在图书馆异构数字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 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教学科研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这使得读者更为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1、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严重, 且利用率低

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CNKI或维普, 包括外文数据库, 2003年仅Springer-LINK全国就有496家高校图书馆在引进, 在清华、北大、武大图书馆引进的外文库中有65%的重复率;尽管如此, 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以NATURE为例, 2005年全国共有36家图书馆引进该库, 但部分高校全年的使用人数只有几十人, 最少的学校仅有24人使用过该库。

2、书目情报产品质量有待于提高

在网上最常见的仅是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和出版发行机构的新书目录, 国家书目, 专题书目, 推荐书目等其他书目形式则很少见。陕西理工学院的图书馆员在对7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 在使用数据库中, 认为数据库中文献更新速度慢的占40.7%, 文献收录范围不全的占37.3%, 找不到原始文献的占20%, 认为数据库能完全满足个人需要的仅占1.9%。这正是当前书目情报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的几种表现。

3、资源分布不平衡

国家重点院校, 资金实力雄厚, 文献资源投入多, 而一些地方院校, 资金缺乏, 对文献资源建设投入较少, 文献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 导致资源分布不平衡, 形成了资源拥有量上的贫富不均。同样, 东部沿海地区院校和中西部院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具有这样的资源分布特点:东部地区院校的资源明显优于中西部院校。

4、服务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 虽然“个性化”、“主动性”的服务理念在高校不断地深入和实践, 但很受地区、资金的限制。许多图书馆员还是习惯读者主动上门咨询;第二, 在现有的主动性服务中, 由于缺少对读者详细的书目情报潜在需求的分析, 个性化服务的针对性也不强;第三, 主动服务的层次较浅, 书目、文摘、述评类的情报服务较少。

三、提升书目情报服务的相应对策

1、加强书目情报资源的建设

(1) 开展数据库间的共建共享

每个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 进行核心资源建设, 比如在校园网上建立“学科导航”;定期编制本学科发展动态报告;对于利用率低的资源则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来满足各馆的读者需求, 使图书馆资源的宽度扩大。

(2) 建设虚拟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的建立能够淡化书目情报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减少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差距, 是图书馆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传递, 更好地开展书目情报服务的基础。闻名全球的OCLC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资源共享, 而其资源共享正是它独步全球的联合目录Worldcat。OCLC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走联手合作之路。只有走联合之路, 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打破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书目情报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改进书目情报服务方式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校读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书目情报需求量大、涉猎广, 内容具体而深奥。这就要求书目情报工作者提供的信息更为及时、准确甚至是隐藏在书刊中有关某一主题的某一知识单元的信息。而且当前图书馆对用户开最多的是“图书馆网上资源使用的培训”, 实际上读者更渴望进行“网络信息查找技巧的培训”。由此看来,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需要更加深入的贯彻。

(2) 充分利用网络, 提供新型的服务模式

新型的服务模式包括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代理服务、学术信息导航服务、用户书目情报教育与培训服务等等。在Library2.0的服务模式下, 各馆应该以“Open My Library”来代替“My Library”, 支持用户对开放信息环境书目情报的集成个性化定制, 即支持一个情报用户对多个系统的集成个性化定制, 支持用户按照与具体系统无关的方式来描述资源、定义集成界面, 支持用户之间对定制的书目信息的共享。

3、明确馆藏的发展政策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有关选择、购买、使用信息资源的一系列原则、标准与规定。在数字资源发展方面, 国外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有着明确的发展政策, 而我们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大多缺乏明确的发展政策。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将资源共享、服务于民的指导思想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科学地系统地制定相关的馆藏资源政策, 构建起科学、合理与实用的馆藏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斐章.目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黎莉.高校图书馆数字书目情报服务的新特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

[3]谢瑞霞.我国高校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3) .

[4]吴冰芝.书目情报服务发展趋势[J].台州学院学报, 2008 (04) .

[5]曹秋霞.高校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7) .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11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用户认知与使用 现状调查

分类号 G252.0

Abstract 460 user samples from 22 universiti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ades and levels in this paper. Four aspects including “user’s basic library cognition, use intention, use approach, and user’s general evaluation of library’ were chosen as content for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handout and online survey were also combined. In the end, the viewpoint “to seek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wo kinds of user’s cognition and utilization in addition to related elaboration we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Public libraries. User’s cogni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survey.

0 引言

在图书馆界,学界对“认知”研究一直未曾停止,且近年来已由“馆员对图书馆的认知”研究逐渐转向“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研究。如王振鹄的《关注馆员认知,强调馆员服务精神》[1];曾彪的《解析功利与权利的辩证关系,正确认知图书馆本质》[2];陆浩东的《从用户认知角度研究图书馆“信息沉睡”问题》[3];刘锦源的《通过“服务承诺”改善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4];吴正荆的《对公共图书馆读者认知与使用的全国性调研》[5]等。本文着眼于公共图书馆(下称“公共馆”)与高校图书馆(下称“高校馆”)用户认知与使用现状,通过大范围实证调研,在有限的篇幅中说明两者鲜明的差异性与内在的相似性,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选择”[6]这一观点提供参考。

1 问卷设计

1.1 问卷设计理念

本调查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部分图书馆生态环境的网络调研。在设计时将问卷分为 “高校图书馆用户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公共图书馆用户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两种,问卷内容呈现同一问题元素的相关性对比设置模式。

1.2 问卷核心体系的确立

课题组经讨论拟定初稿并在目标小区预调查,三易其稿后制成正式问卷,其提问体系核心部分见表1。

1.3 样本分布及样本特征

江苏省作为图书馆事业相对发达、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明显的地区,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用户的认知与利用程度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而,本调查选择苏南与苏北地区的代表性图书馆用户作为调查样本,苏南以南京为主,苏北以徐州为主,高校馆选取985、211、一般高校、高职高专、民办大学等图书馆,公共馆则依据其级别选取样本,以省级为最高级别,依次选取到社区图书馆为止,样本分布及样本特征见表2。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收回49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460份(公共馆与高校馆各230份)。高校馆被调查对象多为19-25周岁的年轻人,占总人数的96.96%,以本科生为主,专业范围广泛;公共馆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层次比较平均,但26~45岁的人员较多,占39.57%,基本覆盖人社部职业分类目录,但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学生、离退休人员相对较多。

1.4 调查方式与问卷信度

本次调查始于2013年8月,当年12月收回所有问卷,问卷有效性判断及数据录入与分析工作在2014年初完成。

为了确保问卷信度,本调查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以便获得更为可靠有效的资料;每份问卷都由调查者当场填写,并随时解答被访者疑问。

对于数据的输入采取三级审核制度,由此确保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参考功能。

2 关于用户对图书馆的基本认知

深入访谈的调查方式为笔者提供了获取被访谈者主观动机、感情、价值观念的机会。一方面,用户对图书馆的傳统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图书馆的最初认知,另一方面,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天,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体系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因而,两类用户被问及“喜欢图书馆?图书馆重要吗?”时,肯定回答均在85%以上,而“熟悉图书馆吗?”,肯定回答却低于50%。

调查发现(见表3),在“图书馆非常重要”这一选项中,高校馆比公共馆多出13.48%,由此可知,对于高校用户来说,图书馆是科研、学习、研讨的重要去处,而对社会大众来说,业余时间使用得更多。选择“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公共馆用户略高于高校馆用户,原因在于公共馆,尤其是大型公共馆的资源类型、服务模式都比较丰富,用户选择余地比较大。

nlc202309041355

总之,图书馆具有良好的用户认知基础,而用户对图书馆使用程度不足。基于此,各类型馆应依据图书馆的不同性质,“从图书馆内外环境建设、软硬件设施条件、人员和文献配置等方面着手,统筹安排,相互协调”[7],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

3 关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1)公共馆和高校馆两类用户利用动机重合度较高。在460名被调查者中,“环境好、有文化气氛(70.43%),可阅览书刊报纸(69.78%),查找资料(46.09%)”的利用动机排名前三。其中,230名高校用户的学业背景是其查找资料的主要动机(64.35%),230名公共馆用户对资料需求并不十分强烈(27.83%),利用目的比较模糊,享受环境和随意浏览者居多(72.17%)。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种用户统一对待,而应在明了其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其需求程度不同选取不同的服务方式。

(2)高校馆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公共馆用户,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利用图书馆的高校用户明显高于公共馆用户,每次停留时间大于3小时的达到84.48%,而公共馆为55.51%,体现出深度学习与休闲阅读之间的差异。55.22%的高校馆用户每天都去图书馆,公共馆用户只有14.35%;每周去一次的数量两类用户基本持平,在38%左右;大部分公共馆用户(35.65%)每月去一次,但1.3%的公共館用户一次也没有去过图书馆,10.57%停留时间不足一小时,这一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

(3)公共馆用户受时间和距离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高校馆用户。距离和时间是公共馆用户疏离图书馆的最主要原因。因没有时间和路程太远而不去图书馆的公共馆用户分别是35.22%和23.78%,此数据高校馆用户分别是13.48%和13.04%。

有26.67%的公共馆用户距最近的图书馆3-5公里,10公里以上的也有12.44%,增加布点或可解决这一问题。

4 关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方式

4.1 在享受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高校用户更愿意尝试深度服务

调查发现,传统的图书借还与阅览服务依然是两类用户的主要选择,高校馆用户分别为91.30%、83.04%,公共馆用户分别为67.83%、74.78%;高校馆用户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明显高于公共馆用户(44.35%>15.22%);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馆用户熟悉使用参考咨询(25.65%)、查引查证(7.83%)、学科服务(7.39%),而公共馆用户仅对文化讲座(8.07%)、音像点播(2.61%)偶有涉猎。

4.2 创新服务被接受范围依然有限

网上参考咨询、网上或电话预约、手机短信服务、远程数字资源获取等创新服务依然未被用户广泛接受,即使是高校馆用户,大部分内容使用率也仅在10%~30%之间徘徊。但高校馆用户使用通借通还服务者高达66%,公共馆用户只有20%,说明公共馆与高校馆资源共享工作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4.3 高校馆用户具有查找资源的专业能力,公共馆用户倾向于随意浏览

78.26%的高校馆用户利用图书馆目录查找所需资源,公共馆仅为36.96%。50.43%的公共馆用户到图书馆选择随意浏览,随意性比较大。

4.4 纸质文献仍受青睐,阅读偏好相对重合,借阅量高校用户居上

考虑到用户范围广泛、知识背景与学科层次差异大,课题组侧重于了解用户认知与使用的基本状况,对数字资源的调研仅略有提及,即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喜好程度,结论是90%的用户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依然优先使用纸本资源。

用户的阅读偏好除专业学术类差异较大(高校50.87%,公共29.57%),其余需求惊人相似。如社会综合类(高校53.91%,公共53.04%)、经典名著类(高校51.30%,公共50.00%)、新闻娱乐类(高校30.87%,公共26.52%),甚至工具教辅类差异也并不显著(高校31.74%,公共19.13%)。因此可以说,两类馆用户在资源内容上具有互通有无的基础。

就资源载体来看,比较意外的是高校馆并不象预计的那样对学位论文(18.26%)和科研报告(17.83%)表现出特殊兴趣,均不超过20%,而仍然习惯于利用图书(88.70%)和期刊(65.22%)。这一现象是相关资源吸引力不够还是图书馆服务方式欠缺尚有待讨论。

从借阅数量看,高校馆用户远高于公共馆,而年借阅量0~10本的用户数量是公共馆(53.04%)高于高校馆(44.78%)。

5 关于用户对图书馆的总体评价

5.1 用户对图书馆的总体评价较高

图书馆带给用户的益处是无庸置疑的,大多数用户都认为通过图书馆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如查找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通过表4可得知,74.91%的高校馆读者、82.97%的公共馆读者均对图书馆总体表示满意,对资源与服务的需求满意度也超过了70%。

5.2 用户对图书馆的期望

对用户来说,图书馆依然存在很多可改进之处。数据显示(如图1),高校馆用户58.7%要求丰富馆藏,45.65%要求提高馆藏更新速度;公共馆用户对此需求也在总需求的前两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用户更关注硬件水平的提升,约38.26%,公共馆用户则有23.48%要求增加分布点、20.43%要求增加网络服务内容。据此,课题组认为两类图书馆在馆藏共享、硬件共享、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技术支持等方面均可考虑合作。

6 根据两类用户认知与使用现状寻求高校馆与公共馆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让我们看清在图书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知道应该做些什么”[2]。本调查反映了当前公共馆与高校馆的认知与使用现状,据此建议拓展两类图书馆工作内涵与外延,寻求两类馆之间的深度合作。

nlc202309041355

6.1 依托传统优势,引导用户信息行为习惯

大学的本质是“独立于社会,但又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布卢姆),高校馆更应是社会发展的源头之地,积极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参与到社会教化的工作中去。公共馆的服务对象本身就涵盖了高校馆用户,其精神文化产品对高校馆用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数据表明,在90%的用户心目中,图书馆均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在拥有良好社会基础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传统优势服务的宣传,另一方面大力推介图书馆的新技术、新服务、新理念,逐步引导用户的信息行为习惯以及终生学习的习惯,在空前的挑战中发现空前的机遇。

6.2 充分利用两者基础服务特色,扩大辐射范围、改进服务推送方式

两类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具有明显的服务分界,在当前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直观表现为各高校馆借还量及入馆读者数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扩大图书馆的辐射范围,改善政策环境及服务推送方式,丰富与保障服务内容,优化图书馆的生存环境。鉴于此,高校系统可致力于服务内容的重构,如东南大学图书馆发起的江宁区联合体目前正在尝试向区内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开放,企业部分人员也可以办理传统的通用借书证。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将服务推向社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红色经典活动进社区”,有效地弥补了社区馆资源不足的缺憾。对于高校馆来说,公共馆亦可开展校园服务。如南京江宁区图书馆举办的公益性讲座“金庸能走多远”“解读朝鲜半岛局势”等,完全可以送到高校校园。

6.3 盘活两者文献资源,发挥高校馆人才优势、公共馆社会资源优势

高校馆与公共馆既是独立的也是重合的。所谓独立,是指各有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具有各自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特色;所谓重合是指用户对图书馆需求有异,但目的相同,都希望在“环境好、有文化氛围”的图书馆内查找资源、接受培训、享受信息共享空间。依然以江宁区图书馆和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两者基本资源状况见表5。

江宁区有户籍人口94万,辖10个街道200个社区,虽然各街道与社区均配有图书室,但据笔者实地调研,服务内容单一,资源配置简陋,部分街道图书室以接待退休老人、放学孩子暂留为主要服务内容。东南大学在校学生3万2千余人,相较于公共馆用户,其享有的服务明显优于江宁区民众。高校馆纸质资源的存量大,但借阅量逐年下降,而公共馆对纸质资源需求高,但资源存量小、更新慢;高校高学历人才多,协助公共馆建设、参与社区活动有知识与技术做背景,而公共馆读者群数量巨大,社会接触面广,有助于高校馆丰富服务内容,实现馆员社会价值。高校馆和公共馆应盘活资源、优势互补,在图书馆生存危机的大环境下寻求发展。

总之,公共馆与高校馆的合作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的结合是否能够发挥图书馆更深层次的作用,关键在于掌握用户的认知与利用状况。我们期待这次调研能为“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社会理想[8]”这一图书馆事业的最高社会宗旨和终极目标起到一点实实在在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王振鵠.现代图书馆的概念与认知[J].图书馆学研究, 2003(4):5-6.

[ 2 ] 曾彪,郑宏.图书馆认知:从功利到权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58(4):14-16.

[ 3 ] 陆浩东.基于信息用户认知的图书馆“信息唤醒”[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6-49.

[ 4 ] 刘锦源.服务承诺如何改善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J].图书馆论坛,2011,31(4):58-60.

[ 5 ] 吴正荆,等.我国不同区域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状况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4):32-37.

[ 6 ] 傅宝华.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选择:公共图书与高校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论坛,2010,30(3):98-100.

[ 7 ] 张国华.读者印象管理[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 33(2):67-68.

[ 8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9.

李爱国 东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苏南京,211189。

张长秀 东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1189

(收稿日期:2014-09-22 编校:刘 明)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全12册)即将面世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共同编辑整理的《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全12册)将于2015年8月正式出版。这是自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70年来首次将中国战区受降的全档系统整理、影印出版,全面披露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128万日军投降的内幕和经过,其中涉及南京总受降的材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全面地展现了南京的抗战历史文化。整套档案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套档案资料集分为12册,按照受降单位和受降区编排,分为16个单元,即中国战区受降,第一战区新郑地区受降,第二战区山西地区受降,第三战区杭州、厦门地区受降,第五战区许昌、郾城地区受降,第六战区武汉地区受降,第七战区潮汕地区受降,第九战区南浔地区受降,第十战区徐海地区受降,第十一战区平津地区、青济地区受降,第十二战区包绥地区受降,第一方面军越北地区受降,第二方面军广州、海南岛地区受降,第三方面军京沪地区受降,第四方面军长衡地区受降和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台湾地区受降。主体内容包括:冈村宁次关于日军投降事宜与中国方面的来往电报,中国战区总受降报,各地区受降报,接收日伪产业、物资文电与清单,日军投降兵力武器等统计表,日军投降兵力分布图,日军投降场景照片。档案形式有:书刊类、油印(或手抄)报告类、一般文书类、照片类以及特殊形式的档案(地图、图表等),共4800余页,将首次面向世人公开。该书全彩印刷,最大程度还原这批历史档案的原貌。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是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珍贵史料档案的整理和汇编。该书作为中国战区受降的关键性文献,是中国战区受降档案最全面的一次展示,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方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该书的出版,不仅激活了中国人民的胜利记忆,更是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彰显了世界和平正义力量,无论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在世界和平发展史上,都是一套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中国战区受降档案》的编纂出版工作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该书的出版,以史为鉴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展望和平未来之时,不忘战争带来的惨痛,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路线;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努力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消息来源: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tskx/njlib_tjsm/201506/t20150601_137925.htm。)

高校图书馆:现状 篇12

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特色服务的基础,加强特色馆藏建设,是改变目前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特色馆藏建设,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在借鉴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所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作综合梳理。

1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内涵

1.1 特色馆藏的基本含义

特色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显著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什么是特色馆藏,目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1)“独特”论。以李莉[1]、舒炎祥[2]等为代表,认为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中与众不同的部分,是该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胡越慧[3]的观点则更具体,认为特色馆藏是按某一专题(如学科、人物等)或某一特殊原因而收藏的文献及其研究资料。(2)“优势”论。最早的观点来自周菊心[4],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根据其地理位置及其读者群的需要所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优势的馆藏体系。尹美菊[5]则认为特色馆藏是图书馆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在某一方面结构比较完整的资源优势。(3)“价值”论。程晓艳[6]认为,在一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中,特色馆藏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陈桂华[7]的观点则囊括了独特论、优势论及价值论的内涵,认为特色馆藏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也能反映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书馆所收藏的相关领域资料的高质量。从特色馆藏的内涵来看,其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往往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能够充分体现所属高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够反映学校在某些特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与特长,或者代表着图书馆对有关领域的文献资源收藏最为齐全,或是所收藏的文献资料质量最高。

由以上基本含义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资源独特性(或优势性)、功能实用性、建设长期性是一个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基本特点。

1.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础。重点学科更是一所高校的品牌和特色。高校图书馆首先要紧紧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规划特色馆藏建设,确保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地收藏,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有选择地收藏,并通过馆际之间互借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比较科学完备的学科馆藏体系,满足师生、科研人员学习、教学、科研的需要,并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教学科研相关成果,从而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

1.2.2 有利于实现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而各高校围绕各自的重点学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精品馆藏,也就是相对于其它馆独具特色的馆藏。高校图书馆各自建设的特色馆藏使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布局趋于合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图书馆间现有馆藏的重复和短缺现象;另一方面若能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共享,为兄弟院校和社会用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文献资源的相关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1.2.3 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综观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特色馆藏建设是重要方面。衡量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标准不仅是看其馆藏数量的多少,更要看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全面性、趋同性都是科学的馆藏建设所不可取的。任蓉蓉[8]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自己的特色资源建设,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馆藏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亮点,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而张红扬[9]认为,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既有文献进行有效整理加工,增加文献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现状

我国特色馆藏建设起步较晚。湖南大学图书馆创建的“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1989年),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领域较早的特色馆藏建设实践。随着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推进,目标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也逐渐成了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工作与亮点业绩,至今初具规模。但综观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2.1 现有的特色馆藏宣传不到位

宣传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图书馆网站特色馆藏标志不清晰以及缺乏积极主动的社会宣传意识。这样不仅影响对兄弟院校及社会的服务,也会直接影响一些可能会获得的社会资助与捐赠,从而影响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2.2 特色馆藏建设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

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时,没有经过周密地规划与思考,造成特色馆藏建设难以持久维持。比如,将特色馆藏的内涵扩大化了,使得特色馆藏工作建设渐渐地超出了其所能承受与控制的合理范围,影响到了特色资源建设合理有效的补充。另外,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的配套管理也没有纳入规划范围之内。

2.3 对特色馆藏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高校对图书馆的经费都是一定而且有限的,随着纸质资源及数据库的成本增加,大部分经费只能应对每年常规的书刊指标和数据库的续订,对特色馆藏的投入就显得捉襟见肘,从而使得特色馆藏建设很难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

2.4 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重复建设

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色资源,就纸本资源而言,一般都是限本校师生使用,或者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就特色数字资源而言,外网更是一般无法查看,即使能打开,大多数往往只能检索到文摘和题录,很难接触到全文。这种共享机制的缺失,影响到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本校师生的需要,各馆不得不重复建设的一些其他院校已建成的特色资源,影响了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合理分配。

3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对策

3.1 将特色馆藏资源的宣传工作贯穿其建设及利用的全过程

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形式进行有关宣传,既可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可争取校内外一些单位及个人的资助、捐赠。其次,要在图书馆网站设置专门的特色馆藏资源页面,类目名称清晰,容易识别。最后,要经常开展特色馆藏专题宣传活动,提高特色馆藏资源的知名度。

3.2 多途径合理灵活地搜集规划内的各类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

针对高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科学规划经费开支,并通过采购、受赠、交换、索取、复印、整合开发相关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补充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并加以规范管理,确保特色馆藏建设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

高校图书馆建设,必须满足其专业、学科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特色馆藏建设,就是要在统筹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上,重点满足和服务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需要,通过重点学科文献、教学参考书目及教师科研用书的合理收集,以及特色电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建成具有本校特色和优势的馆藏体系。

3.2.2 围绕本校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特色资源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其主要包括本校编译的学术著作、师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讲义、手稿等,校领导及专家教授的演讲稿以及学校的一些史料等。另外,侯爱花[10]认为学校的档案资源是重要的学校特色资源,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和学校档案馆的合作,将档案资源数字化,上传至图书馆主页供读者查阅。当然,本校特色文献的收集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参与及支持,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积极有效的宣传工作,才能实现本校特色馆藏建设的完整性。

3.2.3 围绕地方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凡记载一个地区古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文、教育、地理、著名人物、风土人情及地域习俗等内容的,均称为地方文献,它是该地域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特色文献,应“重点收藏与本地经济、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收藏历代地方贤达著作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11]。

其中,将现有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基于互联网上零散无序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导航系统,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方面,并需要贯穿特色馆藏建设的全过程。

3.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特色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

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普遍面临的难题。一所高校图书馆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全面收集某一领域的文献资源。加之高校区域的分散性,导致特色学科和专业馆藏资源的分散性。本着节约资源和节省经费的原则,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地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并借助一定的平台,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3.4 建立“特藏”馆员团队

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深层次的文献资源管理,需要的图书馆员不再是具体资源的简单管理者,而是相关信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或管理协调者。因此建设特色馆藏,必须要有一个“特藏”馆员团队来支撑维系。首先要有一个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从宏观上合理决策规划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其次,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色馆员队伍,专心负责地做好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加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特色馆员不仅要具备一名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还必须熟悉特色资源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前沿信息、获取渠道,并且要具有基本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浅析[J].图书馆,2000(2):56-57.

[2]舒炎祥.谈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3(1):81-82.

[3]胡越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72-75.

[4]周菊心.高校图书馆要办出馆藏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4):38-39.

[5]尹美菊,蔡瑾.论旅游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4(3):55-56.

[6]程晓艳,赵美玲.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与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19-21.

[7]陈桂华.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方法和思路[J].兰台世界,2015(35):158-159.

[8]任蓉蓉.也谈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5):30-33.

[9]张红扬.弘扬文化传统彰显个性特色——试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特藏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83-87.

[10]侯爱花.美国知名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8-72.

上一篇:云南省GDP下一篇:做好班务工作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