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图书馆(精选8篇)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1
从2008年到2010年1月, 25所大学图书馆分别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文献请求中随机抽取1034篇。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的不足, 并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出建议。
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现有的经费难以应付上涨的出版物价格和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 图书馆正面临着纸质、电子类馆藏资源缺乏的困扰, 面对这种局面, 图书馆需要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文献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具体手段, 可以通过图书馆联合体中的共享资源来弥补本馆馆藏资源的不足, 有效地满足读者需求。
一、农业高校图书馆馆藏现状分析
1.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现状:
⑴外文纸本刊: (1) 现刊400多种 (2) 过刊1000余种 (3) 有不少外文期刊是从创刊就订购的没有间断。在这些期刊中生物科学中的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以及农业科学中的园艺 (S6) 、畜牧、动物医学 (S8) 、植物保护 (S4) 、农作物 (S5) 、农学 (S3) 等文献馆藏最为丰富, 此外还包括:食品工业 (TS) 、环境科学 (X) 、自然科学 (N) 、经济 (F) 、医药卫生 (R) 等馆藏。⑵电子资源: (1) 全文电子期刊有:Elsevier、Wiley-Blackwell、Nature系列、Springer LINK, (2) 全文数据库有:EBSCO host、proQuest等, 这些期刊和数据库涵盖了1.6万种外文期刊。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CALIS农学中心馆自2004年6月起至2010年1月为全国各农业高校完成文献传递7135篇, 特别是从2007年至2009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先后为全国近30所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提供了近5000篇文献。
2. 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
每个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各有特色:有的图书馆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文献为主, 有的是以昆虫类文献为主, 有的是农业生物技术文献为最为丰富, 还有的是以农林学科文献为主等。虽然馆藏各有侧重但有共同特点:主要是以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馆藏为主, 在文献申请中也是反映出对这两大学科的需求量远高于其他学科文献的需求。
3. 我馆馆藏不足之处。
本文随机从CALIS馆际互借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从2008年到2010年1月的各农业大学图书馆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文献请求1034篇。 (1) 科学院系统 (NSTL) 图书馆满足242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23.75%;其他高校图书馆满足113篇, 占总满足文献 (1019) 11.09%。由于NSTL系统满足的文献与其他高校满足的文献都是PDF格式以邮件形式发来无法统计, 发来的文献来源:是由纸本期刊扫描还是原本是电子版期刊直接发来的, 没有进行纸本刊还是电子期刊的统计。由外馆满足文献335篇, 占被满足文献34.84%。 (2) 无馆藏 (无馆藏文献:是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和其他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以及NSTL系统图书馆都没有收藏的文献) 文献15篇, 占总文献 (1034) 1.45%。向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交的1034篇文献请求来自于19个学科, 说明这些农业高校图书馆相关学科文献缺乏, 需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文献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虽然能满足1019篇文献中的664篇文献但355篇文献是由外馆文献保障, 说明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还是存在馆藏不足。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请求中各学科馆藏统计的需求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外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医药卫生 (R)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天文科学 (P) 、化学工业 (TQ) ,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相对薄弱, 外馆满足的文献高于本馆满足量, 还有5个学科的文献虽然申请量少, 但是百分之百由外馆满足的文献, 本馆没有馆藏。 (2) 环境 (X) 、数理科学与化学 (O) 这两个学科的文献, 由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量很接近, 说明这两个学科内的不同种类文献馆藏不完全或者有间断, 丢失情况。1034篇文献需求量比较大的学科:生物科学 (Q) 、农业科学 (S) , 学科的文献中具体需要的各类文献的数量和在各个学科中所占的百分比, 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从中了解各馆学科需求的具体方向, 做好馆藏建设, 提供更有效的文献保障。
从生物学科中文献馆藏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外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动物学 (Q95) 、细胞生物学 (Q2) 、普通生物学 (Q1) 。⑵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三个学科中的期刊国内收藏不连续、有间断, 有的期刊不能满足, 出现无馆藏现象。农业科学内文献来源分析可得出:⑴植物保护 (S4) 、农业科学研究理论 (S-) 两个学科文献本馆满足与外馆满足的数量相近。⑵林业 (S7) 类文献很薄弱, 需要外馆补充馆藏的量比较大。
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情况及问题分析
1. 文献总体保障分析。
由图1-1可以得出:由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纸本期刊满足文献452篇, 占满足文献 (1019) 44.36%,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满足文献212篇, 占总文献 (1019) 20.80%, 中国农业大学本馆馆藏满足文献664篇, 占文献总申请量65.2%。
2. 各个学科的文献保障分析。
本馆满足高的学科文献:生物科学类 (Q) 、农业科学 (S) 类、食品工业 (TS) 、自然 (N) 文献的馆藏比较丰富, 满足率在67%以上。由表1-2可以得出:本馆满足率高的学科文献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园艺 (S6) 、畜牧、动医 (S8) 等学科的文献满足率高于68%。
3.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对文献保障的情况。
⑴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生物科学 (Q) 中满足率高的是: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 占文献总量的67%以上。⑵由表2-1中可以得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本馆对农业科学 (S) 中满足率高的是:水产、渔业 (S9) 、园艺、畜牧动医 (S8) 、农学 (S3) 等学科的文献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率在68%以上。
4. 存在问题。
(1) 生物科学文献缺乏的原因的分析。 (1)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需要的文献是与地域和研究方向、植物品种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比较适合中国南方种植, 中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学也同样适合南方农业大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因地处北方, 对南方植物研究较少, 这方面馆藏相对薄弱。 (2) 有些期刊, 虽然订购但不连续、中间有间断, 期刊在流通过程中有丢失现象。这些原因造成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满足文献中有一部分由外馆文献补充馆藏。
(2) 林业科学 (S) 文献缺乏的原因分析。 (1) 林业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要学科, 本校读者对这类文献需求很少, 馆藏相对很少。 (2) 有一些基础学科的期刊中间有间断或者期刊丢失, 文献由外馆满足。
(3) 图书馆馆藏缺藏原因分析。 (1) 经费不充足。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同其他农业高校图书馆相比较有丰富的馆藏, 有大量的外文期刊纸本刊和涵盖了1.6万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 但是这些资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各学科的发展尤其是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读者对这类学科文献的需求, 如果经费充足, 就可以满足各学科发展所需文献资源需求。 (2) 学科发展地位。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购入的外文期刊和资源, 首先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的各学科发展的需求, 其次才是用来满足各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每个农业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所设置的专业, 研究的方向不同, 有些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所需的文献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相对馆藏也薄弱。这需由外馆馆藏来满足文献的需求。 (3) 学科薄弱。有一些学科是各农业大学的薄弱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同样也是薄弱的学科, 这个学科的发展慢, 文献需求量少, 用途范围窄、费用高的外文文献需要以文献传递方式由外馆馆藏来补充。 (4) 管理因素。有些学科期刊的订购缺乏完整性, 中间有间断现象, 还有些期刊管理上有欠缺, 有丢失现象, 造成由外馆补充馆藏。
三、改善措施
一是增加原版全文电子期刊数量:外文电子期刊不但方便本校读者使用, 还可以方便、快捷为其他农业高校读者提供文献, 方便文献传递。二是加强对生物科学 (Q) 中薄弱学科:动物学 (Q95) 、生物科学理论方法 (Q-) 、细胞生物学 (Q7) 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三是加强对农业科学 (S) 中薄弱学科, 如林业 (S9) 和农业科学理论 (S-) 的外文期刊的关注, 通过订购外文期刊或者以文献传递方式来满足学科发展和丰富馆藏。四是加强对医学 (R) 学科, 环境学科 (X) , 经济学科 (F) , 数理科学和化学 (O) 与天文科学 (P) 等学科外文期刊的关注, 这些学科虽然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和重点学科, 但随着科研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学科发展, 而是多学科交叉的发展, 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相互交融的, 所以这些学科的文献资源和馆藏的建设应当引起图书馆的关注。五是减少利用率低费用又高的期刊订购, 如果有需求可以通过文献传递满足。六是保持中国农业大学的主流学科与重点学科期刊订购的持续性。七是经常根据外文期刊的利用率进行期刊订购的微调。
参考文献
[1]尚文娟.农业高校文献传递与馆藏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0.
[2]范丽莉.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探讨[D].武汉大学, 2004.
[3]赵晖.对高校图书馆传递服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35) .
[4]胡小飞.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定量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 (5) .
农业图书选题开发的几点体会 篇2
紧跟政策导向
2006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三农出版,目标在2010年底在全国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从2008年起,农家书屋工程进入加快推进实施阶段。在了解到这一政策导向之后,笔者依托现有资源,积极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农民切实需求,开发合适的作者资源,及时策划推进了《蔬菜栽培技术丛书》《寿光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技术丛书》等丛书的出版,由于内容切合生产实际,科学可靠,这两套丛书的10个分册先后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农家书屋图书推荐目录,每个分册平均销售十几万册,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农家书屋工程现在已经收尾,虽然此次机会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新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在图书出版工作中,策划编辑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紧跟政策导向,做足调研、快速推进,这样才能把握住出版的新机遇,从而有所收获。
关注行业动态
策划编辑平时要多关注行业网站、会议信息、走访学校,了解行业动态,比如现在全行业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栽培、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业等,就可以策划出版相关图书,如有机蔬菜,虽然现在刚刚起步,市场并不成熟,但是由于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健康,因此,有机蔬菜的生产、内销和出口是必然趋势。笔者因此策划出版了《有机蔬菜生产大全》,针对行业发展趋势,邀请蔬菜栽培领域造诣较深的知名专家,对有机蔬菜生产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本书中不仅国内的行业规范齐全,而且蔬菜出口目标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都包含了,解决了相关读者对于这一并不大众的生产技术所产生的无从做起的迷茫与困惑,另外本书还有代表性蔬菜的具体的生产技术可作为范例参考。由于本书适应了行业发展趋势,因此虽然定价较高,却很快销售一空,进行重印。
紧扣市场需求
农业图书策划编辑平时要多关注专业网站、专业杂志,到基层及书店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比如紧紧抓住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民致富的方向出版的图书一定深受农民欢迎。笔者策划出版的《农家快速致富门路300条》重印两次很快销售一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而且城市居民假期多希望去乡野感受原始的、无污染的生活,各地的农家乐等经营项目风生水起,相应的农家菜、各类当地野菜等特色菜肴,由于绿色健康无污染而备受追崇。鉴于这样的市场情况,笔者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野菜鉴别与食用手册》《二百种野菜鉴别与食用手册》等图书,由于图书科学性强、质量高、参考性强等特点,短期内实现多次重印。
农业图书策划编辑还要注意深入一线调研,到有代表性的农村走走看看,走访民众,跟基层店员聊一聊,这样就可以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从而为农民量身打造合适的图书。笔者在假期到南方农村了解到,当地农民普遍为初中水平,对一般的科技图书看不懂、不愿看,喜爱简单实用的图书。笔者根据这一需求,策划出版的《水产致富技术丛书》图片较一般图书多,由于图文并茂、内容实用,10个分册均于短期内实现了多次重印。
应有灵敏嗅觉
现在图书品种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上架周期短,要想在短期内有好的销售,图书本身就要有特色,同时农业策划编辑要注意关注各类信息,挖掘市场上缺乏的,同时又是农民急需的选题。比如编辑调研到现在农民进城或在周边务工、创业的较多,因此关于农民工话题的选题,比如农民工健康、农民工务工方面的选题就比较受市场欢迎,因此我分社策划出版了《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南》,于短期内实现了十几次重印,净发货四万余册,实现了效益的双重丰收。
另一方面,作为策划编辑,要具备本领域专业研究人员所应有的灵敏嗅觉,这就要求平时不仅要多上网关注行业科技发展动态,还要多走访相关专家,多参加相关会议。行业会议是行业科技动态和前沿技术的集中展示平台,通过听报告和与专家交流能在短时间内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专业技术进行集中充电,在此过程中只要编辑善于、勤于思考,往往能碰撞出新颖独到的选题火花。
注意图书细节
由于农业图书读者主要为农民,读者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且图书主要用于指导现实生产,所以农业图书策划出版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农业图书定价一般在十几元,最好不要超过25元;开本一般采用大32开或口袋书,便于农民朋友到田间地头随身携带,空闲时随时拿来翻阅,最好不要采用异型开本;品种要分开,这样可以重点突出,降低定价,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具体需求来选择图书,对于不需要的内容不必支付额外的费用;内容上要关注农民朋友实际生产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对于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具体的指导由于农民朋友平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渠道有限,很受读者欢迎;对于良种、良苗,行业重点推广的种苗等信息要做重点介绍,便于农民朋友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字体上要尽量大,增加图片,尤其是对于病虫害要有相关的对照图片,以增加农民朋友参考使用的准确度,减少阅读难度;附录信息要丰富实用,比如种苗购买信息,不同地区的天气信息;对于绿色蔬菜等的国家标准、相关规定,禁用农药品种、农药配比方法等也要尽可能地根据分册的具体主题尽量提供。
农业图书种类繁多,在图书策划出版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仅粗浅地谈谈笔者在农业图书选题策划过程中的一些主要体会,希望能给同行编辑提供些许参考。 (作者单位系化学工业出版社)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3
关键词:农业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因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种类在日益增长。图书馆正面临着纸质、电子类馆藏资源缺乏和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的困扰。文献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具体手段。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相对匮乏, 馆藏资源更加需要补充。一个单一的农业大学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在这样的状况下, 各农业大学图书馆之间更需要资源共享以文献传递的方式来缓解这些矛盾。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ALIS农学中心馆自2004年起至2010年为全国各农业高校完成文献传递8600篇, 特别是从2007年至2010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先后为全国近30所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服务, 提供了6164篇文献。
一、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早期的文献传递是依靠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 我馆早期与北京大
势, 弥补图书馆员知识面窄、学科单一的缺陷。第二, 加强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训。首先图书馆应该鼓励图书馆员进修, 可以组织图书馆员外出学习考察, 参加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 也可以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等的继续学习机会。其次, 定期开展讲座、召开专题研讨会等组织图书馆员进行学习。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或者研讨会, 拓宽图书馆员的知识面, 增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 同时也增强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 优化人才配置, 注重对整个图书馆员队伍的培养。除了注重对图书馆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外, 图书馆还要着眼于图书馆服务重点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图书馆员的文化层次结构、专业不同和年龄层次对图书馆员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 优化人才结构。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避免法律纠纷。
首先,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的法律意识。目前很多人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认识,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这也是导致知识产权侵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图书馆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图书馆和用户对相关法律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了解提高他们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促使他们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 避免侵权行为的出现。同时, 图书馆还可以指导用户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资源, 规避法律责任, 比如使用著作权已经过期的作品等。其次, 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例如, 通过访问控制技术限制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范围;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防止用户的文本的复制;用防火墙技术预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建立了馆际互借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馆际互借员或者读者拿想去查资料的图书馆的馆际证去查资料, 复印等。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于2004年成为教育部农业保障文献中心馆, 不单为本校师生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更要为全国各农业高校的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 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大量的宣传以及兢兢业业和读者第一的工作态度和快速、敏捷的工作作风, 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全国各农业高校读者提供的文献由2004年的77篇文献申请, 2005年的596篇文献申请, 2006年以后的文献申请在1500篇以上, 文献传递的数量逐步上升, 可见文献传递已经弥补馆藏的不足, 成为各农业大学图书馆补充馆藏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因素阻碍文献资源保障的效率, 文献满足率一直在90%左右, 文献传递实际工作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妨碍文献传递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认清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措施才
防非法用户的访问等。
3. 加强宣传推广和用户的培训。
用户对全新的服务方式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为了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各种服务项目的利用率, 图书馆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图书馆通过各种宣传活动, 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图书馆的服务, 拉近图书馆和用户的距离, 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从而推广图书馆的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活动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开展, 例如, 在图书馆的网站上设立宣传栏宣传各项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发送关于服务项目介绍的电子邮件给用户;在图书馆网站上链接关于新服务项目的讲座视频;在网站的显眼位置设置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的入口;开展知识竞赛、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等活动, 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的知名度。其次, 要加强对用户的培训。用户的信息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的开展。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能够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 能够选择恰当的检索方法, 能够有效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解决当前的问题等。虽然图书馆的用户很多, 但是真正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检索方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的用户很少。因此,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者是在线学习, 帮助用户克服技术障碍, 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用户了解所需信息该通过什么服务可以获得, 帮助用户树立利用网络信息服务的观念, 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 从而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蔡勤.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情报探索, 2007 (6) .
[2]李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障碍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21 (11) .[3]田晓萌.我国联合数字参考服务的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1) .
[4]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能促进农业高校的文献共享提高文献的保障能力。
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CALIS农学中心作为农业类文献的传递中心, 其文献传递服务能力, 图书馆的馆藏能力, 向其他机构收集下级馆所需文献的能力等是影响农业高校馆际文献传递效率及文献传递需求满足率的主要因素。
1. 文献馆藏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农业文献的集结地其馆藏相对全国其他农业高校丰富: (1) 外文纸本刊400多种, 外文期刊纸本刊1000余种, 有多种外文期刊从创刊就一直订购。 (2) 外文电子期刊有:Annual Reviews全文电子期刊、Cell Press全文电子期刊、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Nature系列全文电子期刊、Annual Reviews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 (3) 全文数据库:EBSCOhost全文数据库和proQuest数据库。这些全文期刊和数据库涵盖了1.6万种外文全文期刊。
2. 文献种类。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外文期刊的种类有15种, 主要是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馆藏最为丰富;其中:⑴生物科学 (Q) 是以: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学科馆藏丰富, ⑵农业科学 (S) 主要是以:水产、渔业 (S9) 、园艺 (S6) 、畜牧、动物医学 (S8) 、植物保护 (S4) 、农作物 (S5) 、农学 (S3) 馆藏丰富。
3. 资金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每年对外文期刊的投入有600万元左右, 其中对外文期刊纸本的投入大约400万元, 外文电子期刊的投入是200万元。每年投入的资金是随着期刊上涨的幅度上调。
4. 获得信息文献的能力。
CALIS农学中心馆补充馆藏资源主要是来自于 (1) NSTL系统图书馆, 其中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 BALIS成员馆, 其中主要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3) CALIS中心其他成员馆, (4) 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信息咨询中心:可以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些国外期刊文献。
三、影响文献保障效率因素分析
1. 技术与设备。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不均衡, 网络计算机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差异较大, 一些农业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的网络环境与技术设备不完善, 网络的不稳定性都影响到文献的传递与接收, 降低文献传递效率。
2. 服务者素质和能力。
网络环境下, 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直接影响文献传递的效率。 (1) 文献传递者对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资源共享意识, 对文献传递宣传不到位, (2) 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对读者信息反馈不及时, (3) 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强, 缺乏固定人员工作, (4) 服务者的专业素养低, 计算机、外语水平低、对文献的查找途径不熟练, 人为地使有馆藏的文献误认为是无馆藏。
3. 读者方面的障碍。
有些读者要求传递图书馆保存但没有发表过的文献, 如果图书馆未经授权许可, 擅自传递这类文献有可能造成侵权, 这类请求不能被接受。有部分读者提供的信息有误、不详, 刊名, 篇名, 年、卷、期错误, 造成文献查找不畅, 文献传递无法进行。
4. 联合目录方面的障碍。
联合目录上的信息不准确与不完善, 影响文献传递工作的进行。有的图书馆没有及时维护馆联合目录, 目录与实际馆藏不相符, 造成已有的馆藏却查不到信息;联合目录上显示有馆藏, 实际上却没有;已经更改刊名的信息没有及时补录上, 回溯信息不完整, 这些都影响文献传递工作的效率。
四、解决障碍对策
1. 建立统一的文献传递系统。
将国内现有的各文献保障体系整合, 我国目前的文献保障体系过多, 属于国家级的保障系统有NSTL系统, 属于教育部系统的保障体系有CALIS、CASHL, 同时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起多个文献保障联合体 (例如:北京有BALIS, 江苏有:JALIS) 这些保障系统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 重复购入各种资源, 造成文献资源既不全有又很多重复, 对资金和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文献传递的目的就是合理配置经费, 优化馆藏资源的结构, 如果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统一的管理机构, 统一规划引进资源、合理配置、减少资金浪费, 加强专业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扩大文献资源服务、保障范围, 使图书馆的馆藏发挥更有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准确定位, 降低费用。
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馆藏资源的结构, 是资源共享的具体体现, 是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在文献传递工作过程中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要尽可能地减少收费的环节, 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利用的起文献, 对西部地区和无收入的学生补贴更多一些,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 图书馆加大对文献传递的宣传力度。
图书馆的领导首先要有资源共享的思想, 对文献传递、原文获取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获取外源资源的渠道, 对本校的读者需求文献给予一定的补贴, 鼓励读者利用文献传递这种方式获取文献, 这样对读者本人、图书馆、学校还有提供文献的图书馆都是很有利的, 通过文献传递可以: (1) 读者本人, 可以快速、便捷、费用低的获取所需文献。 (2) 文献申请馆, 可以利用读者的申请发现自己馆藏的不足, 为馆藏建设和优化馆藏结构、资金配置, 提供依据。 (3) 文献申请的农业高校, 利用很少的经费可以获取大量的学科发展需要的文献, 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4) 对于文献提供馆, 可以有效地利用本馆馆藏, 提高外文期刊的利用率, 通过对外文期刊利用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对本馆的外刊资源的订购、馆藏建设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馆藏的社会效益。
4. 减少中间环节, 提倡“一站式”服务。
目前NSTL与BALIS文献传递的方式就是“一站式”服务, 是文献提供馆直接面向读者, 减少了文献请求馆与文献提供馆之间活动的中间环节。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高文献传递的效率。
5. 加强文献传递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文献传递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 (1) 文献请求馆的文献传递人员:要有积极的态度对待读者需求, 急读者所急, 认真把握读者的文献申请的各环节, 准确无误地向文献提供馆提交正确的需求信息。 (2) 文献提供馆的工作人员:本着读者第一的理念, 认真核实文献申请单信息, 如有错误信息及时更正或快速与请求馆的工作人员沟通, 为读者提供正确的文献。 (3) 时效性强:及时处理文献需求, 提高效率。 (4) 加强文献传递人员的英语水平和网络检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文娟.农业高校文献传递与馆藏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0.
[2]房文革.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的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27 (1) .
[3]鈡萍等.图书馆文献传递障碍论析[J].现代情报, 2006, 11 (11) .
[4]刘蓉.对提高高校文献传递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9 (1) .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4
1.1 图书馆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农村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加强、加快对农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使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成为懂经营、会管理、能胜任农业新技术并能不断创新的高素质农业从业者,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状, 才能与农业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步伐相适应。为此, 我们应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持续不断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图书馆可以根据农民的专业层次进行培训, 分别购置与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农业科技图书或教材供他们学习与参考。
1.2 拉近图书馆与农村的距离
由于农村受域广阔、分散、偏僻、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媒介也不丰富等条件的制约, 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成立一个科技兴农“汽车图书馆”, 在各乡村巡回宣传售书。这种汽车图书馆不断地把有价值的科技图书和实用信息传递、发布给农民, 对农民进行种植业、饲养业起着正确的市场引导和指导作用。这种流动图书馆除了开展送科技书刊下乡及借、还书业务外, 还可以进行讲故事、召开信息发布会、放映科技录像、举办科技培训班等活动, 以此来改变农民旧的传统观念。
2 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科技的优势
2.1 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下属与农业科技有关的生物工程分院, 有丰富的农业科技力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科技图书40万余册, 科技期刊380余种。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有生物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 无论是馆藏文献总量还是数量, 足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信息保障作用。
2.2 丰富的信息服务内容
书刊资料, 是图书馆基本的信息资源, 但是,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 对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已从单一的纸质文献发展为缩微型、光秃型数据库和网上查寻等多种手段, 这对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保证农业科技书刊重点选购的同时, 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数码机等现代化设备, 把农业科技资料制作成数据库光盘、VCD光盘和电脑软件, 可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科技的措施
3.1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定向培养农业科技情报拔尖人才
农业是我国最基础的产业, 深层次地开展农业情报研究活动, 必须有相应层次的技术情报人员来完成。因此, 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联系均应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用户进行人才选拔和专业培训。培训后的农业人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大技术成果要通过他们推广, 而基层的技术问题往往要他们带到课题中进行研究。
3.2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对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且直接从事生产的用户, 应采取定点集中、举办讲座、实物展览、观看科技教片、电视和广播讲座、印发小册子和进行现场咨询辅导, 还可以提供电话咨询热线等, 进行这种培训方式既节省时间, 又可帮助用户减少盲目性。
对于农技推广人员, 他们有一技之长, 且实践经验丰富, 是农业高校图书馆科技扶贫所要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于他们, 一般的以举办专题讲座效果较好, 辅之以广播、电视或函授教育。
3.3 发挥网络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
在文献管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 必须加速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 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只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资源优势, 开发具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才能将有特色的农业信息产品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向市场, 为本校层出不穷的农业科研成果尽快找到推广与转化的途径,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靠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其优势, 积极地为推广农业科技服务, 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农业科技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农业科技,服务
参考文献
[1]冯月梅, 浅谈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农业科学研究, 2005 (2) .
[2]刘继伟, 新农村建设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08.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5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RFID技术陆续在国外图书馆中应用, 改善了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手段, 获得了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认可。目前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经遍布世界。
国内图书馆界应用RFID技术的时间较晚, 但其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 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等采用RFID系统进行图书流通管理;2007年, 武汉图书馆引入RFID系统;2008年, 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中国歌剧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 纷纷实施RFID系统。这些图书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成功, 引起国内更多的图书馆开始关注并引入RFID系统。
我校图书馆借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于2010年以RFID智能图书馆项目申报成功, 并于2012年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我校图书馆因此成为山东省高校中首家引入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
1 RFID项目工作进度
整个项目分四个阶段建设完成。
第一阶段:用两个月时间, 对馆藏布局进行调整。完成了书架、阅览桌椅的重新布局、图书的调库、上架、顺架;
第二阶段:用两个月时间, 完成了机房改造、货梯安装、18万册图书的补书标、116张旧阅览桌翻新、306个密集书架和开放库室内247个书架安装工作;
第三阶段:用一个半月时间, 完成网络改造、视频监控、电子大屏、交换机、广播系统的安装调试, 库室内有关设施的维修和门厅装修改造工程;完成31万册流通图书RFID数据转换等项工作;
第四阶段:用半个月时间, 进行图书定位、标识牌制作, RFID系统设计软件的调试、RFID设备和门禁通道机的安装、调试并试运行, 项目验收。
2 RFID项目建设内容
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包括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无线局域网改造和相关配套项目建设三部分内容。
2.1 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
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平台, 九个子系统”, 实现与现有图书管理软件 (ILAS) 的无缝链接。
1) 图书馆RFID管理平台
(1) 电子标签转换子系统:实现对图书标签、借书卡标签的关联与注销, 架标、层标的注册与注销功能。
(2) 流通柜员工作站子系统:包括流通管理、标签转换和图书检索工作站, 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图书借还、续借、检索等提供方便。
(3) 图书盘点子系统:包括推车式移动盘点和便携式盘点。实现对图书的顺架、盘点、上架、倒架和剔旧功能, 同时提供对图书、书架的查询与定位。
(4) 图书安全监测子系统:对借阅图书进行合法性检测, 当发现将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带出图书馆时, 即可自动进行声光报警。
(5) 监控中心子系统:实现对RFID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记录报警日志并控制RFID设备的运行;同时通过连接现场摄像头, 实时监控现场情况。
2) 图书馆RFID服务平台
(1) 自助借还子系统: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与续借功能。
(2) 自助还书子系统:实现图书24小时自助归还与续借功能。
(3) Web发布子系统:实现图书网上查询功能, 同时图形化显示、定位图书所在位置。
(4)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子系统:实现自助借还、续借、自助上架、自助办卡、自动扣费、自助缴费、信息查询、防盗、普通视频监控、应急视频监控、设备状态监控、离线模式运行、日志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
2.2 无线局域网改造
1) 使用超6类线对中心馆网络进行重新布线, 增加信息点。
2) 更换中心馆和文理大楼图书馆中心机房的2个核心交换机。
2.3 配套建设项目
为了保证RFID技术的实施和运行效果, 提升中心馆的整体形象, 进行必要的配套项目建设, 包括设安装门禁通道机、货梯、电子大屏和广播系统, 新购密集书架和普通书架, 进行门厅改造以及一些必要的维修等。
3 RFID项目达到的预期效果
3.1 调整了馆藏资源布局, 实现了图书的藏借阅合一
以RFID项目建设为契机, 对原馆藏资源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把原来图书和期刊分库放置调整为图书和期刊合并布局, 并按照学科对书刊资源进行整合, 由原来利用率高的2个现刊阅览室和2个开放书库调整为现在的8个藏借阅合一、资源均衡、专业文献集中的专业书刊借阅室。实现了图书、期刊的优化放置和馆舍面积的最佳利用, 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期刊藏借阅合一, 达到了读者、资源和馆舍的和谐统一。
3.2 添置了书架和阅览桌椅, 增加了藏书能力和学习座位
拆除原有的房间隔断, 扩大了馆舍有效利用面积。改造前, 中心馆共有阅览座位440个, 改造后新增阅览座位232个, 阅览座位总数达到了672个, 比原来增加了52.7%。与此同时, 新增密集书架306个, 书架247个, 可以增加藏书能力27万册。长期以来, 中心馆由于开放书库的架位不足造成的图书爆满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3.3 实现了超市化管理, 方便了图书的查找和借阅
RFID技术实现了图书的精确定位和快速查找。读者可以通过自助借还机自助借还, 简化了借还书手续, 缩短了图书流通周期, 提高了图书借阅率, 提升了人性化服务水平。读者能够在图书馆的任何地点无障碍阅览书刊, 阅后勿需自行上架, 提高了图书和馆舍及座位的利用效果,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化管理。
3.4 实现了一门式管理, 消除了财产安全隐患
设置入馆门禁和出馆防盗检测。读者必须持校园卡经过身份认证后方能入馆, 出馆须经防盗检测, 从而取消原来对读者不准携带书包入馆的限制。读者可随身携带书包等个人物品出入图书馆和在馆内自由流动, 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更加安全、方便。
3.5 延长了开放时间, 增强了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职能
中心馆重新开放后, 延长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由原2个库室开放98小时, 其余6个库室开放56小时, 调整为8个库室全部开放98小时, 极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开放程度, 实现了馆舍和馆藏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6 实现了图书快速盘点, 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RFID技术的实施, 提高了管理人员上架、顺架等架位管理效率。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彻底解放了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架位和辅导读者。盘点系统提高了图书盘点及错架图书的整理效率,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3.7 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满足了馆内无线上网的需求
读者在馆内阅览纸本文献的同时, 可自由方便地利用无线网络访问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 实现了馆内随时随地网上自由行, 使读者在中心馆内更加便捷的获取不同信息资源。
3.8 增加了视频监控系统, 提高了图书馆的安防能力
三个校区的图书馆新增多个视频监控点, 实现了对图书馆的大门内外、电子阅览室、阅览区域等重点场所实时全天候视频监控, 提高了图书馆的安全监控能力。
3.9 安装了广播系统和电子大屏, 改变了信息发布方式
本次改造, 在中心馆和东校区图书馆新设了广播系统, 从而实现了广播系统在各校区图书馆的全覆盖。同时, 在中心馆门厅新增电子大屏, 方便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信息, 提高了人性化管理水平。
3.1 0 改造了图书馆门厅和有关设施, 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通过对门厅的改造, 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使读者入馆之后就感受到图书馆愉悦的学习环境、温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3.1 1 实现了图书快速盘点, 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RFID技术的实施, 提高了管理人员上架、顺架等架位管理效率。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彻底解放了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架位和辅导读者。盘点系统提高了图书盘点及错架图书的整理效率,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3.1 2 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满足了馆内无线上网的需求
读者在馆内阅览纸本文献的同时, 可自由方便地利用无线网络访问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 实现了馆内随时随地网上自由行, 使读者在中心馆内更加便捷的获取不同信息资源。
3.1 3 增加了视频监控系统, 提高了图书馆的安防能力
三个校区的图书馆新增多个视频监控点, 实现了对图书馆的大门内外、电子阅览室、阅览区域等重点场所实时全天候视频监控, 提高了图书馆的安全监控能力。
3.1 4 安装了广播系统和电子大屏, 改变了信息发布方式
本次改造, 在中心馆和东校区图书馆新设了广播系统, 从而实现了广播系统在各校区图书馆的全覆盖。同时, 在中心馆门厅新增电子大屏, 方便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信息, 提高了人性化管理水平。
3.1 5 改造了图书馆门厅和有关设施, 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通过对门厅的改造, 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使读者入馆之后就感受到图书馆愉悦的学习环境、温馨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以RFID智能图书馆项目申报并顺利启动为契机, 建成省内首家引入RF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 给图书馆带来的诸多变化, 在智能图书馆建设上使得各项图书服务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摘要: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RFID智能图书馆项目建设为例, 对RFID智能图书馆建设项目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效果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RFID技术,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RFID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玫, 李世革.认识RFID技术[J].包钢科技, 2010, 2 (1) .
[2]余显强.RFID标识在图书馆文献管理的应用与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2) .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6
1 电子阅览室上机读者衰减的原因
1.1 我国人均购买力的提高, 为大学生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年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相应提高。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于去年在中国网上发表的文章提供的数字表明, 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2美元, 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4倍。另外, 电脑价格在配置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还略有下降, 此消彼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 电脑已经从从过去的高档奢侈品沦为普通商品。尤其是笔记本电脑, 过去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者寥寥无几, 而今在校大学生却超过百分之八十持有, 由于笔记本电脑相对于台式机具有的多方面优势, 便携性好、重量轻、方便等优点, 使得大学生们更亲睐于笔记本, 拥有笔记本的学生中三分之二只用于玩游戏或看电影等娱乐方面,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工科类的学生中有些需要笔记本制图提交作业等, 因此在学习方面使用的相对多些。
1.2 学校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时空上的选择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在网络设施方面的加大投入,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呈现出多种工具并存、多种方式使用的特点。一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有线网络带宽得到提升, 实现了楼宇主干线路万兆互连、百兆到用户桌面, 网络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 节省了读者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资料的时间。另一方面, 学校无线网络的架设是对传统校园网络的一个有效扩展和功能的提升。近几年学校投资在办公密集区、图书馆、校医院、学生公寓、青年广场等区域, 依靠校园网络布设无线网络, 作为校园网区域的有效扩展, 学生在课余时间在以上区域就可以完成数据信息查询和学业提交, 有些同学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工具进行网络浏览, 节省到电子阅览室刷卡开机的时间, 这是电子阅览室上机读者衰减的主要原因。
为推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学校和运营商进行深入合作, 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络是今后校园网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 是对现有传统网络的一个有效的扩展和功能的提升, 运营商在无线AP上开设两个无线域名, 其中一个和校园网进行无缝对接, 连接校园网不占用手机流量, 查询信息时和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主机一样, 方便用户校内资源的利用。如果需要到互联网上查阅资料, 自动转接到运营商的网络中去, 按照运营商的计费方式进行计费。同时, 运营商在学生公寓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活动, 譬如:一个宿舍有4人使用同一运营商的手机号码, 就免费使用有线宽带和WLAN, 对学生来说既节省到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的时间, 又节省学生上网费用, 并且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能够完成的查询操作, 在学生公寓都能完成。
1.3 面对就业压力减少了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时间
大学生招生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迫使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寻找更多的途径给自己充电, 以使自己未来走向社会时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通过部分学生调查得知, 超过一半的本科生都要参加研究生考试, 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生, 有的班里甚至全都参加。这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时花在电脑上的娱乐时间还有一些, 但到了高年级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还有部分学生为取得所学专业的各种资格证书积极努力的准备应试, 经管专业的学生参加的相对多一些。考研大军加上考证的学生, 他们扎堆进入自修室、图书馆, 出现了占座现象, 有的为此还发生了冲突。学校为了缓解这种矛盾, 购置了部分座椅分散放置于不影响教学的走廊供学生使用, 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部分学生把学习资料连同马扎一同带到图信楼走廊大厅安营扎寨, 从早到晚人声鼎沸, 这与电子阅览室的冷清产生了鲜明的反差。
2 为提高电子阅览室利用率建议采取的措施
针对读者出现的新阅读倾向, 结合我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 对电子阅览室进行有效深化改革。
2.1 将电子阅览室进行功能的细分
从技术角度上, 可以把原先大统一的电子阅览室进行功能的细分, 结合各院系的计算机实践课, 把电子阅览室划分成不同的上机区域, 各区域按照各院系的软件要求进行安装配置, 学生可以持卡自由到本院功能区进行上机实习, 以后各院系没有必要再对实验用机房进行扩展及购买大量的计算机设备。这样既减少了各院系工作人员的压力, 又能尽量少的占用机房面积, 节省出来的房间还可用于教学, 缓解教室不足的矛盾。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 切实配合学生完成学业任务。
2.2 合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空间, 设立适当数量的学习包厢
从目前的使用上看, 保留电子阅览室的三分之二机器数量就能满足读者的正常需求, 与其让部分机器闲置浪费, 倒不如将电子阅览室加以部分改造, 设立一定数量的学习包厢, 通过收取合理的租赁费用满足学生的考研学习要求。这种相对宁静、安全, 且能免去“抢座”之劳的学习空间, 肯定有利于给租赁者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学习包厢的数量多少, 前提必须是在保证满足学生正常上网的条件下, 并且收费标准要获得相应职能部门的批准。
2.3 尝试电子阅览室的免费服务
电子阅览室机作为图书馆的一个分支部门, 不能偏离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基本定位, 不能当成图书馆的盈利窗口。电子阅览室可以选择在部分区域和部分时段对读者进行免费服务, 以提高上机流量, 尽量减少机器闲置。免费服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主流, 我们要更新观念, 思想上有全局意识, 把学校投入的软硬件设施利用发挥到极致, 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他们才是图书馆的主人。
3 结语
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要服从图书馆的总体服务, 而图书馆服务始终紧紧围绕读者的需求为中心, 切实跟踪读者的阅读倾向, 当读者群有了较大变化时, 恰恰是我们图书馆需要改变服务方式方法以应对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马来宏.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 2010 (4) :130-132.
农业院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7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热潮正席卷全球,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当迅速,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要求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促使农业信息技术向农业各领域全面渗透。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无疑会大大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增收。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与高效发展的过程。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其内涵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新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及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1987年,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农业部针对未来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同时,建立了“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各省市的网上信息交换,每天向全国发布电子信息快讯、市场动态分析和农业气象通报等重要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O月开始运行。目前,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联网,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生产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在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3 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的几项工作
3.1 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人才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同时,还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起到引导农户和帮助农户的作用。
3.2 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要搞好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在深入调查农户信息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并提供信息,同时要保持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应采取各种方式,通过收集、分析、加工和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与网络化发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系统的建设要注重方便农民检索。
3.3 采用多种方式保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从当地农村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与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电波入户、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利用电话上网等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
4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4.1 加强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现代信息网络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快,为农业方面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也日益增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越来越强。应强化农村现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当今农产品营销需求变化。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将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一要加大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投入,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二要树立新的农业信息观,要按农业信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认识、组织、推动农业信息,改变信息工作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三要提高信息分析和信息研究的水平,根据国内、国际市场情况,从微观角度了解各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从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和研究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等的信息需求及走向;分析和研究农村劳动力与信贷市场、农村政策问题、食物消费量及其价格;分析和研究各种作物在全球的生产、消费与贸易动向。
4.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服务与建设
加入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更需要多方面、高质量的信息支持。农业生产者不但需要产中的科技信息服务,还需要产前与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需要政策法规信息及农业相关信息。农民只有全方位掌握信息,才能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生产和销售决策,从而获得较好的效益。
4.3.1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包括环境信息库建设、农业资源(土地、土壤、气候、水)数据库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库、农业期刊数据库、品种数据库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建设等。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保持数据库的信息时效性。除信息库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种农业知识库、馆藏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人才资源库和作物病虫害多媒体知识库等的建设。
4.3.2 做好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开发
农业信息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存储分散,同一类型的农业信息往往分布在多个网站中,如对于农产品供求信息,有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等至少100个网站中都含有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数据更新快,数据量增加迅速,时效性强。
1) 农业信息资源自动采集与存储。
首先,必须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格式标准化和数据集中存储工作,根据信息采集要求,从相关网站中采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按用户要求对采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格式标准化,统一格式(比如统一的计量单位);最后,通过数据库提供的接口与数据库交互,将格式标准化后的数据集中存储到数据库中,为下一步的信息深层开发处理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网站数据更新的快慢,可以对不同网站设定不同的采集频率。
2) 加强农业信息的开放式深层开发。
当前,中国网络农业信息以原始信息为主,不能反映信息资源整体上的内在规律。因此,深层开发需求迫切,主要解决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挖掘内在规律、实现信息增值的问题。所谓深层开发,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二次开发,以期发现新信息的过程。所谓开放式,一方面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系统中的深层开发程序;另一方面可以远程进行深层开发程序的增加和删除工作。对用户群来说,开放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利用某一信息。
4.3.3 做好农业信息技术通讯的编辑和发布工作
目前,我国大量的科技期刊已经采用计算机录入排版,为上网奠定了良好基础。组织农业科技期刊上网,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立了图书馆的精确农业信息网、生物工程技术网、植物保护网、畜牧兽医网、生态农业技术网、作物栽培网和土壤肥料网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将信息上网,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变农业科技的现场服务为信息服务,为农业技术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架设一个桥梁。
4.3.4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农业专家的科研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等实际情况,组织懂得专业知识的咨询馆员进行特殊信息服务(如就某一需求进行文献咨询,将零星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供用户决策参考,同时提供给各专业学生,作为学习的指导),还可对专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如对国家和农业部重点课题项目的精确农业研究项目进行跟踪与咨询),根据其发展进程和不同阶段,提供对口的信息检索和分析等“一条龙”服务。
4.3.5 加强用户管理和用户查询界面建设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的涉农单位和农民个人都加入互联网的行列,成为农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和信息需求主体,主要为信息来源网站管理与采集频率设定、深层开发程序上传与管理以及深层开发程序调用与返回结果等提供操作界面和后台管理。这是用户与系统间的接口,所有与系统间交互都在此处完成,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事务处理,以获得用户所需的各种信息。
4.4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培养农民信息需求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发挥其优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宣传并引导农村基层决策者和农业创业者,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运用信息、驾驭市场的能力。
5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从而有利于合理安排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其国,叶方.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土壤学报,2004(3):449-455.
[2]陈斐,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39-143.
[3]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4(1):89-91.
[4]朱秀珍,陈新添,田笑含,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8):220-222.
[5]安玉荣.农民信息需求与农业院校图书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2596-2597.
农业高校图书馆 篇8
1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村村通”等工程促进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涉农网站和信息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信息采集与传输平台的形成。但信息基础设施匮乏、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薄弱、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普遍较低、农民信息意识落后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 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2个10年发展期,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将继续得到推进并深入发展。
1.1 信息化建设现状
西部农村地区幅员广阔, 交通不便, 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这种情况,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科技信息服务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农村风貌。就地处西部的甘肃农村而言, 经过长期实践, 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典型如:“金塔模式”、“黄羊川模式”、“金昌市家家e模式”、“肃州区科技110模式”[2]等,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果虽然较为显著, 但在运行成本、覆盖面、信息质量与数量以及传播有效性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与不足。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困难重重, 不尽人意。农民受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较弱;农村信息流动不畅, 信息量少, 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基层缺少信息采集、处理、传播的软硬件设备;有的地方尽管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是还存在应用整合滞后、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到位等问题。概括起来,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网络及硬件设备不足或因经费问题设备闲置;第二, 急需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第三, 缺少高质量的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服务系统。
2 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当地农村信息化,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高校扩大社会效益、产生教育经济效益的现实要求。
2.1 信息资源优势
农业院校图书馆藏书与信息采集从农业院校学科特点出发, 侧重三农、涉农文献信息资料品种多, 数量大, 资源丰富。以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现有各类纸质中文文献90多万册, 电子文献180多万册, 涵盖农学、林学、畜牧、草原、园艺、兽医、医药、食品科学、经济、人文、法律、计算机、外语、水电、机电、药材等50多个学科范畴, 并拥有10多个国内外大型数据库。这些资源是农民渴望得到和利用的。
2.2 人力资源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齐全, 专业技术队伍强大,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很强, 人才资源占优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是多学科的, 多技术的, 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资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 农业院校拥有多学科的农业专家与学者, 他们是深层次、高水平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他们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 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的好处;他们将农业政策传达、解读给农民, 使农民透彻了解政策, 在政策扶持下大胆搞好农业生产;第二, 网络及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是农业信息化建设、集成、整合、创新和服务的核心骨干。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为广大农村培训专业人员;第三, 图书馆学科馆员是农业信息专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涉农信息的采集、整理者,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他们又是信息的发布、传递者。
总而言之, 借助农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平台, 有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信息化建设, 是当前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一项新职能, 也是在文化三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 图书馆在完善自身职能, 实现自我超越,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3 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的策略
当文化三馆踏进免费时代, 信息建设工程与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或已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改变民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等方面对社会的推动力度超过了预期目标, 在消除城乡居民的信息鸿沟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两会上, 有代表建议加强农村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联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农业等部门, 整合农村各项惠民工程的渠道资源, 集中优势服务老百姓。笔者认为,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 在旧的困难与新的挑战面前,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提高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力。
3.1 把服务当地农村信息化纳入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
将服务本校教学科研与面向社会开放相结合。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当凭借现有的文献、信息、知识、馆员、设备、技术、方法、手段和环境等一切资源, 积极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健全服务反馈机制。在满足本校教学与科研的前期下,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面向农村, 与农村的文化站、村镇的图书室联动, 把丰富的馆藏资源送到农村。
3.2 为农村基层培养信息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在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其任何一个岗位都应当是专业化的, 农村信息化也不例外。其中包括组织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信息服务对象的专业化, 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所以,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当凭借自己在人才与设备上的优势为广大落后的农村培训、培养信息化人才, 促其提高素质, 尽快适应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工作的新要求, 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 并且协助农村基层把好信息化人才进人关。
3.3 转变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首先, 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高级信息专业化人才和先进的网络条件,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有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利用网络远程解答疑难、印发实用信息教育手册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对基层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3]。其次, 采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 既提供全文服务, 也提供摘录服务;既提供印刷型书刊资料服务, 也提供电子型的网络视频服务;既开展上门服务, 也开展远程传递服务。第三, 深入广大农村调研, 了解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特征, 分析影响他们获取信息的因素, 以及上述特征和因素在种植业、畜牧业、非农就业、其他生计来源等方面的作用, 从更微观的角度探析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对农民解决衣食之忧的途径, 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为当地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4 开拓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
一方面坚持面向农村用户的特色服务, 强化特色藏书, 完善特色建设。甘肃农村地区广布种植、林、牧、草、养殖、花卉等经济类型, 农村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迫切的、多种多样的。与之相适应, 我们要做到:第一, 强化特色藏书, 既围绕本校教学科研收藏专业文献, 又围绕甘肃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收藏文献, 做到文献信息资源不光要“有”, 而且要“全”要“新”;第二, 完善特色建设, 设置“特色书库”、“特色阅览室”, 建立“特色数据库”等。
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服务系统。目前,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信息和知识服务系统。
如上海图书馆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CALIS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合建的“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中山图书馆的“网上咨询与导航” 等。由此看出, 开发此类智能化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服务系统已经形成趋势。所以在这方面,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以优化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最大限度地使馆藏资源得到利用为前提与原则, 加快步伐, 积极探索, 利用多种技术, 研发适合自己适合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服务系统, 供广大用户包括农村用户便于使用。图书馆人应该
意识到, 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的出现, 需要我们及时快捷地解答用户的咨询问题, 因此, 这个任务还是比较迫切的。
参考文献
[1]梁敬东.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25.
[2]马彦图.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J].甘肃科技, 2010 (14) :12.
【农业高校图书馆】推荐阅读: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09-22
高校农业09-17
农业类高校06-03
地方农业高校12-10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01-22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论文08-17
农业高校科技产业论文10-10
农业高校外语学习12-19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06-26
图书馆农业经济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