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高校图书馆

2024-10-17

传统高校图书馆(精选12篇)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1

一、期刊的种类和特点

从期刊的发行载体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的印刷型期刊、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在短期内都将同时存在。

1.1传统的印刷型期刊

印刷型期刊的优点有三:首先, 印刷型期刊是历史悠久, 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次, 上了年纪的老教师, 由于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没有像年轻教师和学生那样得心应手, 也有些教师喜好收藏实物等原因, 他们往往喜欢查阅印刷型期刊。第三, 由于印刷型期刊携带方便也成为人们喜欢的理由。印刷型期刊的缺点是图书馆对同种期刊的采购数量非常有限, 因而不可能同时面对很多读者, 资源共享性较差。

1.2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

电子型期刊是以数字形式将信息储存在光、磁等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使用的出版物。电子型期刊因其传递速度快、资源共享性好、检索方便快捷、同类期刊有时可以链接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电子型期刊的出现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次出版业的革命。

网络型期刊是以可以远程访问的计算机文档格式出版、具有明确卷期标志的连续出版物。这类期刊具有信息量大、获取快、更新快等特点。网络型期刊是在电子型期刊基础上出版业的又一次飞跃。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些优点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我们的读者和期刊管理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应用。

二、传统期刊与电子、网络期刊的比较

电子、网络期刊虽然有诸多优势, 但也有缺陷, 要完全取代传统期刊是不可能的。二者应该并且只能是融合对接、互为补充的关系。

首先, 从质量方面看。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 虽然有海量信息和时效性优势, 但由于网络管理尚待完善, 缺乏严格的审稿、定稿、编审制度, 编辑人员在收到稿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其上网发行, 缺乏有效的审查和质量控制, 论文的质量往往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内容良莠不齐, 量大但不精。这是网络期刊目前致命的缺陷。因为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同为期刊, “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无论在什么时代, 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 优质的内容资源永远是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期刊所载论文大都是千挑百选出的精华, 由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大部分都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制作严谨、品质卓越, 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优质内容的整合能力。

其次, 从阅读方面看。数百年来, 人们一直与纸质文献相伴, 并形成了一些获取、阅读文献的方法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纸质期刊有其本身的优点, 如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 阅读时可圈点评论, 也可折上一页或夹一书签, 以便下次阅读时能很快找到等。[1]而网络期刊在阅读时则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 不能做标记, 在阅读的专注性、连贯性、完整性、舒适性、方便性、随意性、读效率、不受地域限制、不受阅读方式约束等方面远远不如传统期刊和其他传统出版物。同时, 长时间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对视力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 面对完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期刊的出版、发行、管理和使用方式, 一些读者在心理上还难以完全接受和适应。

最后, 从内容传播来说, 目前国内大部分期刊都要受制于邮局的发行网络, 自办发行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2]电子期刊不受刊号限制, 也无需纸张和印刷费用, 它通过专门的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 冲破纸质期刊的发行局限准确, 经济地将刊物传递到读者手中, 运营成本相对低廉, 大多数是免费下载或在线阅读, 还能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以备后用。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协调发展传统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

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期刊管理工作肯定要走信息化、网络化道路。但是, 说到底期刊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如果为了搞形象不顾读者的实际需要, 不顾学校的财力过快过多地发展电子、网络期刊, 既浪费时间资源又不一定能提高服务质量。优化馆藏期刊资源结构,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应坚持纸质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并重的方针。

第一, 要有针对性。

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以及期刊的利用率, 来确定本馆期刊资源结构的大框架, 确保有关学科核心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 则要削减纸质期刊的订购, 通过网络期刊资源进行补充,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期刊资源建设经费短缺的矛盾, 而且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并能满足不同用户对期刊信息资源的需求。要发挥网络电子期刊共享的优势, 合理分配订购数量和种类,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

第二, 要逐步改变图书馆藏刊结构。

电子期刊的比重将要加大, 期刊电子化是对馆藏纸质期刊的完善和补充。要有计划地调整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收藏比例, 并充分考虑效益性原则, 提高原始文献的保障率。但是, 要注意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原则, 应订购价格比纸质期刊低的电子期刊, 除非在收录范围、实效性、检索功能、存档、更新、共享方面比纸质期刊有明显的优势才可考虑订购价格比纸质期刊高的电子期刊。

第三, 要进行二次开发馆藏期刊资源, 提供有特色的电子期刊资源。

首先, 要建立馆藏期刊数据库、专业期刊数据库、最新专题等二三次数据库。其次, 对特色纸质期刊进行深度开发, 建立特色期刊数据库。最后, 要充分利用整合网上信息, 适度引进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免费的网络系统, 将免费的电子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 编入本馆的馆藏目录, 方便读者使用。

第四, 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使纸质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得到充分的利用。

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将不再是入藏期刊量的多少, 而是便捷、准确获取电子、网络期刊资源的能力。[3]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 图书馆可编制各种导航工具指导读者获取相关的电子期刊资源;图书馆员工在电子期刊的发展中扮演导读者, 图书馆也可成为电子期刊的出版单位。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 使得图书馆更着眼于信息服务、参考咨询与教育功能。

第五, 整合现有资源, 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期刊机读目录数据库, 做好检索与咨询服务既是期刊管理的本分也是必然趋势。随着学科分类的变化, 期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不同学科发生交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方面管理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可能很高, 人工检索不但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高, 有时题目一字之差而内容却截然不同。[4]另一方面读者对检索工作不熟练, 想自己动手却常常无能为力。有些图书馆也建立了目录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但却有些缺陷, 比如检索途径单一或者只有管理员来做检索。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检索途径多样化的读者自助检索系统。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只有传统期刊是肯定满足不同读者要求的。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的出现给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高校图书馆应及时调整馆藏期刊的建设思路, 以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提高为导向, 根据院系及专业和学科的设置加大电子文献采购的力度, 加快电子型期刊的建设步伐。同时图书馆还必须引进和培训人才, 更好地宣传并帮助读者熟练利用电子型期刊。一所高校的馆藏是有限的, 通过期刊网可以最大限度地补充馆藏的不足。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 特别是与同类高校以及知名综合性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二是管理员要转变观念, 主动为相关读者提供信息;三是加强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高采编及检索水平。适应不同读者需求, 兼顾传统与现代期刊, 把现代技术手段嫁接到传统期刊上, 使传统期刊更容易检索和流通, 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同时加快建设现代期刊, 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一定会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给期刊管理本身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印东.谈谈网络期刊的特点及与传统期刊的融合对接[J].长江论坛.2007 (6) :82

[2]苏萍.浅谈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如何借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5) :77

[3]杨靖, 杨双琪.浅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协调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J].2009 (9) :74-75

[4]陈波.高校图书馆传统期刊与现代期刊管理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4) :83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2

浅论图书馆服务特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文章在介绍和阐述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作 者:王现泽 WANG Xian-ze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中华南分馆,河北,邯郸,05602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4)分类号:G250关键词:传统图书馆 现代化图书馆 读者服务

手机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机 方便快捷 传统图书馆 影响

一、技术性强,资源传播方式多样化

手机图书馆是3G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它是利用高科技即通过图书馆内部部署移动代理服务器,将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延伸到手机客户端的一种技术产物,这些应用的出现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获得图书馆的各种知识服务。手机图书馆利用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的方式,加之手机的使用及普及,对传统图书馆的一些缺陷给予补充和完善,比如:手机图书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书籍借阅情况,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在日常中为了某本书就特意跑到图书馆的麻烦,也不会因为时间上的限制,需要特意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手机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其具有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开馆时间固定、距离远等问题。也使图书资源不仅仅是通过图书馆才能传递。手机图书馆的普及也在另一方面影响了傳统图书馆的到馆借阅的人数。有些人认为图书馆是单纯的文化体验场所,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验阅读,在这些阅读体验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活动和互动活动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喜欢图书馆的读者无论借不借书都会来图书馆,图书馆提供的手机咨询功能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那些不愿意花时间频繁去图书馆的和那些去图书馆只是为了借阅一本书的读者来说,在图书馆待的时间还没有去的路上花时间多,手机图书馆则真正给他们带来了便利,手机的咨询功能则很适合这类型的读者。并把他们从重复到馆的读者中过滤掉,这样就使到馆人数得到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图书馆的压力。

二、时效性强,提高图书资源的有效性

手机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在贴近读者的需要和提供快捷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手机图书馆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和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的接收手机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而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不仅仅会受到地点距离的限制,还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因为图书馆不是随时在身边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对读者开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及时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并且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承载体往往是实物,即纸质的书本、报纸和各类期刊,由于一本书籍从成书到印刷再到出版,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再加之图书馆管理的限制和资金的缺陷,不一定能够及时购进新出版的书籍,这就影响了资源的时效性,但手机图书馆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方面的缺点,因为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快,资源的来源通道广,读者通过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再受传统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慢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图书馆的用处,手机图书馆优势由于系统问题,无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服务方式多样化,提高服务质量

手机图书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图书馆管理员承担的咨询工作,如一些图书馆的管理规则咨询,注意事项和通知等交由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处理,这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的咨询具有可靠性、快速性以及准确性极高的特点。除此之外,手机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了解图书的借还时间、查询到图书是否可以借阅和新书到馆信息。这样的方式能缓解图书馆咨询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因为咨询人数过多导致不能及时了解信息的问题,手机图书馆应用以后,提供给读者的服务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首先,网络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读者可以通过登录各个图书网站查询到新书推荐、图书借阅排行榜和了解更多自身需要的书籍,相对扩大了传统数字图书馆只针对自建数据库的查询局限。其次,读者利用短信互动就可以办理或查询图书借阅情况,还可以进行图书预约下载、在线咨询等问题。这样就节约了到馆所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所有这些服务内容都属于工具性的,这些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员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和为读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并不能够解决读者在了解基本规则后提出来的人性化的咨询要求。读者来到图书馆了解相关内容更多的是需要与管理人员进行互动咨询,而馆员的工作质量才是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而这些是手机图书馆无法做到的。

四、阅读模式多样化,改进传统阅读方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在特定的图书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传统的阅读方式具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手机图书馆克服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它具有随时性和随地性,可以使读者把日常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阅读,而且没有地点的限制,比如在乘坐公交,地铁时,手机图馆用户就能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它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要在规定的时间和限定的地点,对读者的阅读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需要查阅资料的问题,如果没有手机图书馆,教师还必须去图书馆一趟,这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使用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而保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手机图书馆将人们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简单易操作并能及时进行的方式。给读者在工作中查阅资料和零散时间进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还能使读者培养实时阅读的习惯。又如,上班一族,每天都有零零散散的时间,相对于去图书馆进行阅读还是一定的难度的,而手机图书馆则能给他们在零散的时间里提供阅读材料,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图书馆的推送服务一直是受重视的宣传工作项目,随着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的推送服务有了更便捷、更有效的扩展渠道,推送服务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图书馆工作方面,在数字文献的摄像头服务方面,手机图书馆已然有了用武之地。手机图书馆服务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书馆阅读模式得到提升和改善,为读者提供更宽阔的阅读平台。传统数字图书馆能否因此被取代,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结语:

新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手机图书馆的出现,解决了许多传统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但手机图书馆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取代传统图书馆,只有让两者协调发展,互相影响和合作,才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谈手机图书馆[J].无线互联科技,2014(8).

[2]李伟,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创新[J],社科纵横,2014(7).

[3]林淑晶,浅议网络情况下图书馆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7).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4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信息资源的极速传播密切了传统文化与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 需要与之相协调的文化水平, 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我国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目前,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着眼于建设具有特性的民族文化, 使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持续建设中得到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奇葩,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其核心讲究天人合一, 和谐共存。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上刻写的“中和位育”就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传承和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把古老的传统文化变成推动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直面文化未来, 正确看待世界的进步, 积极探索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效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努力的挖掘、整理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再次书写华夏文明新篇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创新, 只有创新, 才能赋予新时代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 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精神果实。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 虽然中国民族的古老文化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 但她并没有死去, 而是成为了中华新文化的重要来源, 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起点, 是未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养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赋予读书馆浓郁的文化色彩, 同时又可以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对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图书馆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传统文化又为图书馆文化增添了文化气息。

二、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培育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

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方向, 也体现了图书馆的运行目标、馆员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激励和约束馆员的行为及思想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可以代表其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面貌。在此精神的指导下, 图书馆全体员工就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不断地积累和开拓图书馆的事业。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人文内涵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 引导者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 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高校图书馆承担着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开展智力教育, 传递信息知识的社会职能, 其本身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归纳、传承文献资料的机构, 是文化的集聚圣地, 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文化的创新。

2. 优化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

合理的规划馆舍的布局, 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区的分布要一目了然, 对于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比较方面、快捷、自由。高校图书馆的设备安装和配置应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 高校图书馆内还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轻松的阅读氛围,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熏陶功能。读者的感觉知觉的产生容易受到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施的影响, 因此, 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要人性化, 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暑假干净整齐, 布局和谐, 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阅读环境, 使读者可以尽快的投入到阅读之中。

3. 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都要以人为本, 应该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以员工为主体。首先, 高校图书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馆员实施人性化管理, 做到尊重知识和人才, 注重馆员的自我修养, 积极营造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条件, 不断的提升馆员的素质、形象和社会认知。其次, 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人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读者对图书馆的积极使用和关注是图书馆生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 这对于建设图书馆文化以及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 高校图书馆贮存和积累了大量的文史资料, 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使人类的知识、文化、精神得到了代代相传, 绵延不断,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功不可没。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传承功能不单单是对传统古籍文化的继承, 可以潜移默化的辐射、渗透、引导和影响读者, 承载着社会先进的文化, 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腐蚀。

参考文献

[1]柴琳.中华传统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3, 06:12-15.

[2]魏书娟.大学图书馆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透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9:123-126.

盘点下国外高校有趣的校园传统 篇5

唱诗后的大狂欢――跳河

莫德林学院是英国牛津大学所有学院中最美丽、最富有的学院,也拥有“艺术学院”的美誉。

学院里有一个43米高的钟塔,而当每年五朔节(5月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时,唱诗班的成员将聚集于此吟唱圣餐颂歌,清澈的童声飘落满街。

然而,唱诗之后的大狂欢却是跳河,孩子们会跳进Cherwell河,而由于水位过浅,牛津警察会制止学生这一举动,但依然有上百人欢快的爬上桥墩跳入河中。

我感到十分忧虑,“旱鸭子”岂不是只能看着热闹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了。

期末考试释放压力――午夜尖叫

哈佛大学的传统实在让中国学生羡慕嫉妒恨。

学校表示,期末考试期间学生可以在深夜走到户外或者把头伸出窗外发出尖叫声,哪怕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为了减压,尖叫结束后就若无其事的继续忙学业吧。

因此,在期末考的第一晚,学生们已经习惯在广场上集体奔跑放肆尖叫了。我觉得这如果在咱们大学里半夜尖叫应该会被立马逮走找家长吧。

爱尔兰狂欢――绿衣达人破校规

留学生们再来看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举办的`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这可是美国高校中学生的狂欢节日。

在这一天中,学生们身穿绿衣,到处游行,巨量饮酒并被允许打破校规,尽管大多数美国高校已禁止此项活动,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却是不置可否,学生们大肆庆祝,并吸引了周围州学校的学生驱车前来共享盛举。

工科生必经之路――变身“蓝紫人”

有趣的传统实在不胜枚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学校传统传承上也是不甘人后,每年九月初的Frosh week可谓是校园大狂欢,而多伦多大学工程系的学生则必须把自己染成蓝紫色,满街都是蓝紫熊孩子,警察必须要出动维持秩序。真是染色都能这么有个性呀!

为求顺利毕业――扔玉米饼

我怎么也想不到玉米饼居然能成为美国高校一项传统。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却将玉米饼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学生们聚集在维克吊桥上,向水里的平地扔玉米饼,如果能让玉米饼落在平地,那预示着四年后将会顺利毕业。

庆祝球赛胜利――扔卫生纸

坐落在美国北卡州的Winston Salem市的维克森大学的传统往往与球赛相关,学校运动队,尤其是橄榄球队或者篮球队在比赛胜利后,学生会兴奋的将卫生纸一卷一卷的往树上扔。

由于北卡州地处南方,学生们几乎与雪花无缘,学校也以此举竭力营造出下雪的场景,遇到如此贴心为学生的学校,就从了吧。

摆脱无聊自娱自乐―泡沫大战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这所被喻为“威廉王子爱情开始的地方”,标榜的就是拒绝无聊,自娱自乐。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6

关键词:数字 传统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96-02

1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地提出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数字化图书馆借助电子信息的发展模式,对读者所需要的图书、文献等资料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变为这种数字信息的形式进行储存,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存,形成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这样就以此形成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在数字信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发展模式与领域为信息的发展带来前所谓有的挑战,在这种电子化图书馆,各种资料进行了海量的贮存,读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何地方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种电子化图书馆的建立为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极大地影响,为一些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带来较好的发展前景。

2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差异

数字化信息的到来使得图书馆产生一种新的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不同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在信息的浏览与阅读方面,这种传统的信息浏览方式是以纸质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浏览,而电子图书馆是以一种电子信息的方式实现用户对信息的浏览,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增大了信息的承载量。

(2)在管理观念方面,传统的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有所不同。传统的图书馆只是单纯的以图书馆作为最主要的部分,阅读者总是根据图书馆所藏书的种类与数量进行阅读与阅览,在寻找文献的过程中,可能会找不到相应的文章,只是单纯的接受图书馆的相关化的服务系统,而数字化的图书馆改变了原有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阅读者作为中心,以此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这样既方便了读者进行阅读文献,同时也方便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查阅到相应的文献,这种传统的图书馆经发展模式对图书的馆藏量是一定的有限的;而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量是巨大的,读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加大信息承载量,进而可以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传统化图书馆是在需要对图书馆的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否则将会对馆藏的图书带来负面影响;而电子图书馆就可以排除这些麻烦,只需将所有的图书信息输入至相应的信息库,读者在库中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4)传统的图书馆在对图书进行评价时,总是按照这种藏书量的方式进行评价,馆藏图书的多少是图书馆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图书馆的好坏最重要的是其馆藏图书的质量;而在数字化图书馆中,可以将这种传统的图书馆与数字化信息图书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可以较好的实现这种数字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的合作性,在其各种指标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以以此来发展成为一种良好的模式与体系。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使读者快速高效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 数字化图书馆为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图书馆只是按照这种传统化的方法将图书及书刊等信息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与归纳,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电子化图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对传统化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1 数字图书馆是原图书馆发展模式上的一种创新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在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这种传统化图书馆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可以采用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两种方式相互结合的形式,形成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与体系,此外,如果建立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其中的这种图书信息的检索系统是离不开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建设方案。

3.2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便利

在传统的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电子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方案与思路,主要采用的特点是依托电子图书馆信息量大,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如果将这两种形式的图书馆的建设方案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种发展方式是可以实现一种良好的优势互补。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图书馆的建设为主。当前,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为主,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电子信息化的图书馆建设模式为主。

3.3 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两种方式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与思路

随着当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向前发展,电子信息图书馆能够对传统的图书馆的带来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借鉴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优点,并将两种建设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要建立这种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发展模式,形成一种较为健全的发展空间与方向,促进高校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两者快速共同的向前发展。

4 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不断普及,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使用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建立这种数字化图书馆来改变这种原有的模式。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及方向进行分析,可以将这种传统的图书馆与数字化信息图书馆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可以较好的实现这种数字资源的共享,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的合作性,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加强数字化信息库的完善,提高自身的储备库的发展模式及作用,对于这种传统的图书馆,坚持原有的发展模式,但是要与这种数字化的图书馆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弥补在数字信息建设方面的不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完备的数字化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会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模式,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所需建立的这种数字化图书馆模式,加大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同其他数字化图书馆之间不断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及时有效合理化的沟通。

(2)扩大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服务范围,针对当前数字化图书馆服务范围较小的现状,因此,应建立这种服务性电子化图书馆,不断增强自身服务范围及相关的意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只要是在图书馆的资源,都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

(3)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都是一种服务类型的行业,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应该被这种原有的服务模式,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其能够较好的得到发展,数字化图书馆需要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对图书馆的系统进行全天的监控,并对最新的数字资源进行及时地更新。定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5 结语

本文对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阐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全新概念,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差异以及数字化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为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提出发展策略。数字化图书馆的到来,对传统的图书馆各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不论是从馆藏图书,还是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带来了挑战,但是这种数字化信息图书馆方便了读者,是未来图书馆发展所需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永文,李广建.数字图书馆中的ETL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2).

[2] 黄永文,李广建.ETL技术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25(2).

[3] 何涛.使用ETL工具Kettle实现图书馆联盟信息系统数据集成[J].科学咨询,2009(23).

复合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篇7

1. 复合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定位

复合图书馆是以用户方便、有效利用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为目标, 有效屏蔽异构的、多类型的、多途径的信息资源取用上的困难为技术方法的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式。我们为什么将现代图书馆称为复合图书馆?从目前阶段以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还不能将图书馆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首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少的图书馆将书目数据搬上了局域网或因特网, 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 供读者查阅和检索。这种网上图书馆不一定要有对应的服务实体, 而是对全社会服务, 还不能算是数字图书馆, 只能算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式。其次, 电子图书馆时代, 它主要是对电子图书馆收藏特色的概括, 收藏品基本为电子出版物, 阅读手段通过电脑, 它不提供网上服务, 缺乏传输, 如光盘载体、电子辞典、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等。虽然它是电子载体, 但并不提供网上信息和上网服务, 传播手段还是人工。再次, 虚拟图书馆 (即网上图书馆的别称) 时代侧重无实体的特征, 这个阶段是广域网环境下的多馆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和馆藏资源的共置共建共享问题。最后, 走向数字化图书馆时代, 它的主要特点是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利用 (联邦检索) 。

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复合图书馆的时代, 这一时代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从文献载体来看, 传统图书馆藏书一般是指印刷型载体, 在近年只有少量的缩微平片载体和少量书后光盘超出印刷型载体范围且传统图书馆的印刷型载体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在短时期内使数字化资源赶上传统资源是不可能的, 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二者只能是同时共存。我们应把数字典藏和数字服务与传统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 传统资源极为丰富, 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献资源短时间内搬上网也是不可能的, 不单是人力、物力不允许, 在信息传输中也有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 并且高技术存储载体纳米技术还没投入使用等, 使复合图书馆的存在将会有一个很长的延续过程。

2. 复合图书馆的资源和存取方式

从资源上看, 复合图书馆有两种资源共存, 即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印刷型文献资源是传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三要素中, 记录方式是印刷, 载体绝大部分是纸张, 记录的主体是知识信息。但在数字化资源中, 书籍、期刊、录音录像带乃至古籍善本、稀世字画甚至X光片都消失了原本的物理形态, 只有相同的物理属性, 能被同时获取, 因此, 我们称为多媒体数字资源。图书馆从事的二次文献工作是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方式, 其形式为分类编目、目录组织、目录查询、手工借阅, 不管开架闭架, 基本上处于手工状态。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最初数字化处理的物质基础,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直接提供给用户所需的最终信息, 而不是获得文献线索 (二次文献) ,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排斥二次文献等书目文摘索引, 同时它们也是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从存取方式来看, 与传统的手工存取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存在, 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载体, 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 只有利用网络至极限, 才能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强大检索功能。传统图书馆存取的是某一图书馆的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通过因特网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联为一体, 联接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图书馆, 实现联邦检索。

3. 复合图书馆的馆员定位

复合图书馆对馆员要求很高, 要求馆员必须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人才, 对图书馆学、文献学、检索学、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数据库知识及世界主要数据库都要有较系统的了解。具体而言, 图书馆员不但要把握传统服务精神, 熟悉传统典藏与书目管理, 而且要了解图书馆的新兴媒体, 并运用这些典藏媒体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扮演起媒体典藏员、信息检索员、新时代知识领航员的角色。首先, 新时期典藏文献已经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载体转变为机读型超文本超媒体载体, 因此, 媒体典藏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载体的刻读技能, 以便对媒体进行检查、复制。同时, 还要掌握媒体的知识信息和媒体的保管知识。其次, 复合型人才的另一个要求是对检索员的要求, 检索是一种精致的工作, 包括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虚拟图书馆检索、远距离的网上资源利用;检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系统工程涉及分类、著者、主题、关键词等一系列的知识以及被检索的专业知识。再次, 图书馆员应作为一个领航员的角色, 为用户适应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起一个领航的作用。

4. 复合图书馆的信息保存

笔者认为, 要重视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建议在国家层面立法保障商业化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 重视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一要统一规划建立国家级数字资源中心。建立统一的长期保存技术平台、建立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平台、建立统一规划下的机构仓储平台、为其他开放资源提供存取平台、建立数据储存与灾备系统、建立数字资源保存中心。保存是选择性的, 需要对信息加以过滤。二要注重存储空间的建设。我国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各方面应重视和研究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各类型图书馆应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参考文献

[1].赵娟.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浅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7.2

[2].顾敏.千禧年初复合图书馆的服务及发展策略.图书情报工作, 2000.3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比较分析 篇8

1.1 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一个实体, 一般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宏大建筑, 由图书馆员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它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它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 利用馆内藏书, 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 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传统图书馆的本质是收集、整理、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并提供给人们使用, 这也是传统图书馆生存价值之所在。历史已证明, 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与学术成果能够长期保存到今天, 主要是传统图书馆发挥的作用, 而且人们要获取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据, 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

1.2 虚拟图书馆

所谓虚拟图书馆, 就是指信息时代馆际之间实施协调合作的一种形式, 由若干有着共同目标的图书馆结成网络联盟, 为共同开展服务、共同开发信息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种虚拟运作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 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图书馆为了共同开发馆藏资源、共同开拓信息市场、共同解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而组织建立的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共同分担费用、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利的、松散的图书馆联合体。虚拟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藏书建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图书馆藏书建设体系结构与内容;拓展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空间和服务模式, 使多馆协作、资源共享不再是空想;使图书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

1.3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电子技术应用于图书馆, 导致了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再认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和逐步增多,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迅速发展, 虚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理论也应运而生, 这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发行量激增的结果。由于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产生的历史年代不同, 人们对其利用的程度亦有不同, 所以认识也有所不同。对之间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虚拟图书馆的形成有三个要素:即用户、信息资源和通讯网络。其中的信息资源是要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上的。不论其是印刷型或电子型, 都需要一定的机构采集、加工和组织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也都需要有人来建设。除了一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可以由信息生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以外, 相当一部分文献 (特别是非电子型的文献) 还必须靠具体的图书馆去搜集、加工、整理, 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上网使用。

2 虚拟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

虚拟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层次变革, 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继续。现代社会, 读者的需求呈多元化、动态化态势, 而且文献信息种类繁多, 变化快, 信息量大,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虚拟图书馆包括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各图书馆尽可以方便地使用, 特别是一些只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印刷版, 只有通过虚拟图书馆才能获得, 而且其信息的更新也比传统图书馆要快得多。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有特色的文献, 而其他的文献需求则依靠虚拟图书馆去解决。与此同时, 虚拟图书馆的出现, 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网络扩展。服务内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书, 服务对象扩大到整个互联网的用户, 服务形式、服务内容都更加多样化。如:开展图文信息服务、文献传输、联机公共目录检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以及用户培训等。使图书馆变成公共信息资源中心。

3 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联结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的出现, 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否定,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环境就会受到限制;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1 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

3.1.1 印刷型出版物读者拥有量非常大。读者拥有量是出版物的价值体现, 读者拥有量的大小, 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在21世纪里, 印刷型出版物的读者拥有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印刷型出版物优点突出。二是阅读电子出版物需要一定的条件, 是比较困难的。三是即使读者都具备了阅读电子出版物的条件, 在短时期内不少读者因为不习惯而不愿阅读它。

3.1.2 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已深入人心, 它不仅通过书刊的宣传、流通进行信息的交流, 而且还举行各种学术报告、讲座等。图书馆员和读者直接交流、解答咨询、提供适用文献情报等, 这些都是虚拟图书馆不可替代的。

3.1.3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 网络技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障碍, 我们在很长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依赖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另外, 虚拟图书馆的网上服务, 作废必须要有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才能接受, 而上网的费用支出也不是人人都能承担的。

3.1.4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都是固定的, 不需要投入其它资源便可直接用于服务。且传统图书馆传播信息的直观性强, 安全性高, 大部分读者对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文献资源依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4 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4.1 信息存贮的不安全因素。

虚拟图书馆之所以又称做数字图书馆, 是因为它将一切文字、图象和声音等都转化为便于计算机接受和处理的数字信息, 存贮于磁带、软盘、硬盘和光盘等载体上。这种转换, 使得信息资源变成了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符号, 离开了计算机和相应的处理程序, 就难以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甚至难以确定它是否存在。另外, 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脆弱也严重地威胁着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

4.2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可靠因素。

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 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 但与此同时, 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传统印刷型文献, 面对的读者在数量和范围上有限, 而数字化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递和利用, 使得信息浏览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 面向无限多的用户。

4.3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受到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制约。

建立虚拟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经济条件的制约。虚拟图书馆设备、使用、维护的费用较高,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4.4 虚拟图书馆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现代化追求的是一种联合效益, 需要各主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 从而形成整体优势。目前, 全国图书馆的信息平台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 各地图书馆只顾自己投入, 重复开发, 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 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5 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将共存互补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反之, 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一个新的信息环境, 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 在发展虚拟图书馆的同时, 并不能认为传统图书馆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传统图书馆应加快数字和网络化建设。另外, 要把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优劣互补, 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摘要:虚拟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新产物。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含义的分析, 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阐述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必然性和虚拟图书馆的局限性, 提出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刘兹恒.试论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情报工作, 1997-04-18期刊.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9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业务,比较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是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形式下国际资源争夺的一个新领域。为此,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1. 馆藏建设方面

(1) 馆藏内涵。传统图书馆强调“实体馆采集来源局限于书店及出版发行部门”;馆藏还局限于物理空间, 还是单一图书馆实体;馆藏范围以单一地点的图书馆或文献中心为限。数字图书馆强调“虚拟馆藏”;是以“读者”为中心;是动态实体收藏与虚拟收藏并存过渡;收藏对象多以电子文献为主;采集来源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多渠道、全方位面向社会直接采集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电子信息;馆藏延伸到网络空间, 实现了网络化资源共建;馆藏范围是由实体和虚拟两部分组成, 众多的“图书”不再孤立地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 而是永久性存储在硬盘、软盘、光介质之中或流动在信息网络上。

(2) 馆藏发展的目标定位。传统图书馆馆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收集用户当前所需要和将来可能需要的全部资料并在本馆加以存储。数字图书馆面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研究兴趣、经济状况”这三种变化的挑战, 馆藏发展将从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收集资料转变为根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提供信息。

(3) 馆藏质量的评价。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强调选书、书刊采访的质量, 所评价的对象是文献本身。而数字图书馆评价馆藏质量就应该是评价图书馆在整个信息环境中为用户提供的选择性信息存取能力。

2. 业务工作方面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印刷型图书资料, 与此相对应, 其主要工作是书刊的采访、整理、入藏、流通、阅览。数字图书馆的建立给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带来了极大冲击;以编目为核心的内部业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逐步趋向萎缩和转变, 流通借阅为主的外部服务则为网上一体化数字式信息服务所替代;工作重心由以文献为重点转向以信息为重点, 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业务职能由对文献的收藏变为对信息的生产开发;“馆藏”管理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范围由馆内延伸到网上空间, 技术手段实现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成为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新型业务部门如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库开发、信息导航、系统安全维护、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支持等部门相继出现并全面代替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等传统业务部门。

3. 馆员素质方面

传统图书馆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是图书情报理论和技能为主, 而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 它需要运用大量的高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它对馆员的知识和技能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员不再是依附于图书的“图书馆里的职员”, 而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者、信息提供和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 并且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员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普遍较低, 离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新信息环境下, 面对各种新知识与新技术, 馆员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 及时调整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既要掌握图书情报知识, 还要熟练运用电子信息技术, 努力使自己成为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字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继承和发扬

1.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是寄生于因特网的在线图书馆, 虽然在信息资源传播与提供方面具有比传统图书馆大得多的优势, 但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分类标引、知识产权保护、馆藏文献资源永久保存和图书馆借阅服务的文化氛围营造等许多方面并不具备与传统图书馆相媲美的优势。因此, 只能说数字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运作模式的“扬弃”, 而不是全盘否定。凭借技术平台方面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虽然已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 但作为一个需要长远发展的机构或实体, 数字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编目、全面质量管理等许多方面还离不开传统图书馆理论原则的支撑。本质上, 数字图书馆并未改变其作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内涵, 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图书馆有着同样的目标、功能和社会属性, 它所拥有的数字化文献和所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只不过是对传统图书馆工作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因此, 源于传统图书馆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理论、原则与方法仍然可以用来指导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工作, 如“服务至上, 读者第一”原则等。

2. 数字图书馆仅是图书馆在网络时代的代表形态之一, 不能涵盖当今图书馆进步与发展的全部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领域内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深入开展, 必将出现多种图书馆形态并存的局面。除已有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外, 还可能出现在线仿真图书馆、数字缩微图书馆、掌上袖珍图书馆、远程可视图书馆等各种新类型。其中, 数字图书馆可能在一定阶段代表着图书馆的主流发展方向, 成为图书馆的一种主流形态。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甚至在整个网络时代, 它都难以取代仍处于不断进步与发展之中的传统图书馆的主体地位。

3. 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站在网络时代的入口, 断定初露端倪的数字图书馆便是图书馆事业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尚为时过早。纵观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 可以看到, 社会上每一次重大信息技术方面的进步都会给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推动, 进而形成一些新的图书馆学观点和实战模式, 但最终都无法使传统图书馆失去固有的、最根本的社会属性和组织方法。

三、结论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基础, 传统图书馆给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组织的技术基础,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基础。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环境, 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收蒧、分类、索引、共享、传递等, 在起步、维护、发展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投入。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发展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服务空间和时间;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检索手段。数字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许多条件, 从而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高信息的社会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有了质的提高。因此, 数字图书馆在长时期内将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互补。

参考文献

[1]钟云志.我国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12) .

[2]赵伟.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情报科学, 1999 (2) .

[3]阿依舍.网络下的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J].西藏大学学报, 2002 (3) .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10

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 促进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 新型的复合型图书馆应运而生, 适应了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的需要, 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信息组织方式以及服务理念。在传统的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秉承着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 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这一理念, 这也将是此项工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系统论这样认为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和, 只有保证其在开放以及有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功能。当我们把复合型的图书馆和系统论联系起来, 并使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达到有机联系时, 复合型图书馆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是达到该目标的最佳方法。所以, 笔者在本文中从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组织技术、组织机构以及用户服务与教育等几大方面来详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二、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整合

(一) 信息资源配置的整合

在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中, 把传统的实体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链接以及馆藏这一步骤做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我们的图书馆中最重要的馆藏数字资源系统是OPAC, 通过它能够很好的实现传统图书馆资源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相链接, 在Z39.50协议的基础上, 把来自不同平台上的OPAC数据库整合在一起, 建立起一个检索系统, 使用户通过这一个平台就能实现相关图书的检索。

除了注意以上的问题外, 还要考虑到“二八”法则, 即百分之二十的读者注意力在百分之八十的图书上, 而百分之八十读者的注意力在百分之二十的图书上。所以图书馆要加强那百分之二十的藏书, 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需要从图书馆内获得。由于在信息时代资源的传输费用低于文献的收藏费用, 所以, 在对图书馆内的资源进行规划的时候, 一定要多方面的考虑,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 综合用户的需求, 还要把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结合起来, 实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互补。

(二) 信息组织技术整合

在构筑信息组织的方法过程中, 要注意把理论和技术整合在一起。传统的文献组织方法有分类法和主题方法, 这些基于内容的文献组织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时代的发展, 搜索引擎受到了广泛的瞩目, 但是它在搜索过程中的准确率比较低。随着网络的发展, 这种信息的查找变得越来越困难, 元数据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这种信息组织技术的整合优势在于:一方面, 图书馆学家要和技术人员进行合作, 一同研发信息的组织方法, 取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优势, 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另一方面, 图书馆学者还要不断吸取新技术成果, 将传统的研发和新技术成果形成优势互补, 研究发明出更快捷的搜索引擎[1]。

(三) 用户服务的整合

传统服务的理念与技术的融合, 开启了新时代的用户服务模式。把读者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时刻把用户的感受放在服务的目标之上, 在新信息环境下, 利用新技术方法, 开展及时服务, 大大地节约了用户的时间。也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有效的远程、在线咨询等服务, 进行一对多的服务, 方便了用户服务理念和网络管理的结合。

(四) 图书馆组织机构的整合

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是把文献的加工作为核心内容, 以阅览和外借为主形成的组织机构模式。信息时代的今天, 收藏已经不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 除此之外, 存取也成为了馆藏的重要一部分, 而且越来越重要。在今天图书馆中重要的部分是信息技术, 虚拟的馆藏。所以, 它作为一个新的职能部门, 主要负责图书馆网络的维护以及数据的更新。传统的采编部门和编目部门合并, 形成了今天的采编部, 除了要对传统文献的采编, 还负责对商业数据库使用权的购买和网上信息的采集、加工以及整序。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 产生了数字化信息加工部门。因为在网络的环境下, 能够实现资源的异地存取和共享, 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将由信息加工部门来进行维护[2]。所以, 在建立信息加工部的时候, 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起图书馆的主页, 使本馆特色的资源成为复合型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部门。同时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网络检索设备的场所, 可见它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五) 用户教育的整合

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和今天的数字化图书馆用户教育, 二者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一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 传统的用户教育手段、内容以及方式要进行改变, 与今天的环境相结合,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网上入馆教育等;另一方面, 施行教育的人员应该由图书馆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图书馆组织中心部是一个信息资源的交汇处, 主要负责组织、整理以及开发信息;而网络管理中心主要负责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 二者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 对用户展开教育, 既有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又利于用户教育向专业化和正规化的方向上转变。

在进行用户教育的时候, 要实现传统的手工检索和计算机网络检索的有机结合, 向用户介绍传统图书馆用户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其中包括分类知识、主题知识等, 还要增强用户对网络知识以及技能、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规则, 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检索等的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整合不是二者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之间内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 形成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关系。图书馆的发展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 利用不断积累的优势, 最大限度发挥复合型图书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董文敏.代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探讨[J].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 .

传统高校图书馆 篇1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管理;传统图书馆;继承;创新

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是搜集以及整理和收藏资料,这是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保存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主要功能,图书馆同时也兼具着社会教育的主要功能,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那么就要对传统图书馆进行创新和继承,并且让图书馆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

一、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继承和发展

(一)继承原有的图书馆基础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讲,数字化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越来也越多人的重视,这是一个知识的集合,更是高校和社会上的机构。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预期发展,这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已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础。传统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丰厚的资源,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和支持。传统图书馆是在最初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管理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传统图书馆进行继承,能够实现当前阶段人性化的管理和高效的管理。传统的图书馆中很多东西都会被数字化图书馆继承,并且伴随着时代以及用户要求的增加,图书馆的创新,数字图书馆还将会有新的发展形势。

(二)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和很多机构会有一定的不同性,管理工作也是整个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在日常借阅以及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都是管理工作的主要范畴。若是数字化图书馆没有对传统图书馆进行继承,那么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样式,势必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很难有突出性的发展,这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来讲,在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数字化管理元素,让多数读者在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和传统的图书馆有一定的不同。这样对人们查阅文献和借阅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以此产生切实性的利益。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数字化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的继承,更是方式方法的创新,需要对有缺陷的地方做摒弃和取舍,从更新服务的内容上看,要有效的提升服务的基本性能,服务标准上主要是通过服务解决用户的基本问题,全新的服务理念是对用户以及读者有极大的便利性,这在理念上需要有比较大的创新,并且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延续,促进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知识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很多方式之所以被社会所淘汰,那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数字化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已经使用了很多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但是人力资源这种核心性的工作还是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忽视了整个过程的管理。在此方面,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在部门以及岗位管理的过程中过度到了团队和项目的管理上,并且也充分的掌握了角色的分工以及技能的补缺,这样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管理的方式和管理的流程,在此之外,数字化图书馆还有很多角色方面的意识,并且行为模式也有所创新,制定了实际性的激励性政策,这能够让员工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且给数字图书馆做出较大的贡献[2]。

(三)知识管理和机制的创新

知识的管理机制对于数字化图书馆来讲,是源泉是重要的环节,更是非常关键的考量部分。从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知识管理的机制还是以全新的技术创新为主要基础,用户主要从当前的目标以及环境因素出发,给用户更多的实际性体验和感受,让用户在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另外,知识管理机制的创新是在数字化图书馆当中将原有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以及用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非常灵活性的方式做调节,这样就能够对知识管理技术系统做创新管理,还能达到人性化的基本要求。从这方面看,知识管理机制的创新对整个管理工作来讲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行积极创新[3]。

(四)服务方面的创新

数字化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这种创新也表现在服务上,服务是数字化图书馆对用户和读者进行负责的有效保障,为了能够让用户以及读者满意,并且在其中也获得更大的便利,这样在现阶段,服务更是非常全面的,可以进行贴心服务,当前的服务模式,是分层次的,并且功能上也非常明确。每一种网络技术以及分类查找技术都需要更加先进,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性需求。在当前阶段,图书馆的服务还需要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开展对口服务,强化图书馆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4]。只有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做好多方面的完善才能够让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得到有效的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在继承传统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社会效益以及管理效益的提升,让图书馆的整体职能得到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字图书馆管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继承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还需要秉承传统图书馆的多种优势理念,并且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维护好图书馆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给读者和广大用户更多的满足。数字化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继承和发展还在延续,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工作,每一个图书馆人员也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摒除以往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以及隐患,完善管理、完善服务,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对图书馆工作形式的升级以及管理服务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艳,李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1):81-84.

[2]赵蓓.浅议数字化环境中图书馆与社会合作管理[J].科技资讯,2014(12):256..

[3]吴军.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5(11):235-236.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 篇12

关键词:电子图书,纸质图书,相互比较优势

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 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不断出现, 电子图书市场呈现规模增长态势, 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据中国图书商报和读吧网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 互联网的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 6年中增长了6.5倍。至2007年底, 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66万种, 2007年新增电子图书13万种, 较2006年增长24.5%。未来几年, 中国正版电子书出版总量将突破100万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7%, 首次低于电子读物阅读率, 后者的数字是36.5%。卓越亚马逊的一项调查更让人对纸质图书的前景担忧:49.5%的人半年内没有读完过一本书。

在这个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图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传统的纸质图书?将来会不会完全取而代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读者群的变化

2007年, 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5900万人, 比2006年增长37%, 增长强劲, 但是增长比率小于同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数53.3% (根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带宽的增长和网络内容的丰富, 中国网民拥有了更多选择, 许多人的兴趣趋向音乐、电影、在线游戏等宽带应用上面。

从电子图书读者群组成情况来看, 网上阅读习惯与年龄成反比。即, 年龄越大, 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越低。20~29岁和30~39岁的青年网上阅读比例最高, 均接近总数的30%。18~19岁的青年具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超过同龄人的一半。按电子图书读者学历的分布来看, 大专和本科占59.3%, 而高中则占到25.10%, 并且比2006年增加了0.8%。这说明电子图书读者群正在年轻化、高学历化, 其增长的前景可以预期。

在贫富差异、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都存在的情况下, 电子图书读者群集中在东部城市中较富裕的年轻人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样的人群数量逐步增加, 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电子图书读者群的分布区域也将逐步扩大。这为电子图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阅读的程度和习惯的影响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开始, 此后每两年一次。据一九九九年、二○○一年和二○○四年国内的三次大规模的读书调查显示, 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目的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负面转移: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知识丰富、精神修养、人格完美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于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进行了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大规模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2005年识字者阅读率为48.7% (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 , 而1999年首次调查的该阅读率为60.4%, 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 至2005年则首次低于50%, 6年持续走低。又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育空间, 更改变了生活方式, 同时也蚕蚀了学生的传统阅读时间。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 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从1999年的3.7%, 到2003年的18.3%, 再到2005年的27.8%, 7年间增长了7.5倍。目前, 已经有超过一成的国民有网上阅读的习惯。有关专家当下对快餐式的阅读提出了质疑, 呼吁现代人放慢阅读节奏, 在细细品味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修身养性。

不知你有没有过在书店免费蹭书看而遭受店员的白眼和喝斥的经历。受看书环境影响, 总是很有目的地挑选当时最迫切想看的书看。那些书是不能细读的, 一本书翻完后, 往往还要想象漏看的情节, 给自己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了网络, 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点击任何最新图书, 加上书签和收藏功能的运用, 可以很顺畅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网络的便利, 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广泛的阅读为你打开视野, 而深度的阅读塑造你、提升你。一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 一方面在你喜欢的领域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毫无疑问, 电子书籍在广泛的浅阅读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对此,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但对于一些比较有内涵的作品, 还应选择购买纸质图书。

3 阅读目的和兴趣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方面人们接收信息呈几何速度爆增, 且接受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风景正越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的不再是艰深的理论著作或大部头的经典, 而是各种快餐式的读图、简介、短信、帖子和名著缩读、速读、戏说等。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整个社会心态呈现出的浮躁, 都使人们难以有闲暇的心态、时间和精力去选择深阅读。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轻松、浅薄的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

阅读目的是各种各样的, 阅读目的的分类, 主要是以阅读效果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内容为标志。

4 阅读途径的变化

电子图书利用的低效化和不平衡化, 拉大了国民的知识贫富差距。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据介绍, 未来电子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如文学类、经管类等图书把部分章节放到网上展示和宣传, 读者看了一部分, 想看全文的再购买纸质书。

电子图书的快速发展是读者阅读目的、途径、深度和广度变化以及读者人群变化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量快速膨胀的信息爆炸时代, 完全深度理解每一个信息是不可能的, 必然要对信息筛选, 这就是电子图书快速发展的基础。可是找到有用的信息后, 要想对信息进行深刻的理解, 电子图书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找到相应的传统图书进行精读细研。

上一篇:电台新闻节目下一篇: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