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精选7篇)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 篇1
摘要:电子图书具有制作的简便性, 具有复制简单和保存成本低的特点, 检索与相关资料的查找更方便, 具有多媒体功能等, 适于浅阅读。纸质图书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适于深阅读。二者相互补充, 无法相互代替。
关键词:电子图书,纸质图书,相互比较优势
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 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不断出现, 电子图书市场呈现规模增长态势, 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据中国图书商报和读吧网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 互联网的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 6年中增长了6.5倍。至2007年底, 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66万种, 2007年新增电子图书13万种, 较2006年增长24.5%。未来几年, 中国正版电子书出版总量将突破100万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7%, 首次低于电子读物阅读率, 后者的数字是36.5%。卓越亚马逊的一项调查更让人对纸质图书的前景担忧:49.5%的人半年内没有读完过一本书。
在这个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图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传统的纸质图书?将来会不会完全取而代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读者群的变化
2007年, 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5900万人, 比2006年增长37%, 增长强劲, 但是增长比率小于同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数53.3% (根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带宽的增长和网络内容的丰富, 中国网民拥有了更多选择, 许多人的兴趣趋向音乐、电影、在线游戏等宽带应用上面。
从电子图书读者群组成情况来看, 网上阅读习惯与年龄成反比。即, 年龄越大, 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越低。20~29岁和30~39岁的青年网上阅读比例最高, 均接近总数的30%。18~19岁的青年具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超过同龄人的一半。按电子图书读者学历的分布来看, 大专和本科占59.3%, 而高中则占到25.10%, 并且比2006年增加了0.8%。这说明电子图书读者群正在年轻化、高学历化, 其增长的前景可以预期。
在贫富差异、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都存在的情况下, 电子图书读者群集中在东部城市中较富裕的年轻人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样的人群数量逐步增加, 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电子图书读者群的分布区域也将逐步扩大。这为电子图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阅读的程度和习惯的影响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开始, 此后每两年一次。据一九九九年、二○○一年和二○○四年国内的三次大规模的读书调查显示, 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目的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负面转移: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知识丰富、精神修养、人格完美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于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进行了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大规模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2005年识字者阅读率为48.7% (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 , 而1999年首次调查的该阅读率为60.4%, 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 至2005年则首次低于50%, 6年持续走低。又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育空间, 更改变了生活方式, 同时也蚕蚀了学生的传统阅读时间。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 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从1999年的3.7%, 到2003年的18.3%, 再到2005年的27.8%, 7年间增长了7.5倍。目前, 已经有超过一成的国民有网上阅读的习惯。有关专家当下对快餐式的阅读提出了质疑, 呼吁现代人放慢阅读节奏, 在细细品味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修身养性。
不知你有没有过在书店免费蹭书看而遭受店员的白眼和喝斥的经历。受看书环境影响, 总是很有目的地挑选当时最迫切想看的书看。那些书是不能细读的, 一本书翻完后, 往往还要想象漏看的情节, 给自己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了网络, 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点击任何最新图书, 加上书签和收藏功能的运用, 可以很顺畅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网络的便利, 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广泛的阅读为你打开视野, 而深度的阅读塑造你、提升你。一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 一方面在你喜欢的领域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毫无疑问, 电子书籍在广泛的浅阅读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对此,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但对于一些比较有内涵的作品, 还应选择购买纸质图书。
3 阅读目的和兴趣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方面人们接收信息呈几何速度爆增, 且接受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风景正越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的不再是艰深的理论著作或大部头的经典, 而是各种快餐式的读图、简介、短信、帖子和名著缩读、速读、戏说等。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整个社会心态呈现出的浮躁, 都使人们难以有闲暇的心态、时间和精力去选择深阅读。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轻松、浅薄的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
阅读目的是各种各样的, 阅读目的的分类, 主要是以阅读效果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内容为标志。
4 阅读途径的变化
电子图书利用的低效化和不平衡化, 拉大了国民的知识贫富差距。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据介绍, 未来电子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如文学类、经管类等图书把部分章节放到网上展示和宣传, 读者看了一部分, 想看全文的再购买纸质书。
电子图书的快速发展是读者阅读目的、途径、深度和广度变化以及读者人群变化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量快速膨胀的信息爆炸时代, 完全深度理解每一个信息是不可能的, 必然要对信息筛选, 这就是电子图书快速发展的基础。可是找到有用的信息后, 要想对信息进行深刻的理解, 电子图书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找到相应的传统图书进行精读细研。
总的看来, 电子图书将占据一定份额的图书市场, 但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二者各有优缺点, 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在图书事业的发展中是互帮互利的伙伴关系, 而不是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 篇2
浅论图书馆服务特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文章在介绍和阐述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对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作 者:王现泽 WANG Xian-ze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中华南分馆,河北,邯郸,056021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4)分类号:G250关键词:传统图书馆 现代化图书馆 读者服务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 区别 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图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以图书、报纸为主体的传播平台有了革命性的创新,衍生出多种新的传播知识的方式,如网上图书馆、网络期刊室等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创造了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设施,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许多优势。但人们在对数字图书馆寄予厚望的同时,数字图书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呢?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传统图书馆的分支、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方式不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为读者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2、馆藏结构不同。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藏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经典众多,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不限于印刷体,存储的载体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3、阅读方式不同。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电子式阅读,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但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传统阅读为纸质阅读,比起数字媒介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适合深度阅读。4、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任务不同。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而数字图书馆管理员不再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
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策略
虽说数字化图书馆存在许多优势,但它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促进其发展呢?
1、统一技术标准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是分散建设的,为了达到全社会的共享并避免重复建设,必须有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丰富多样,百度、新浪、雅虎等都为读者查找信息资源提供了搜索引擎,但是搜索到的信息网址分散,类型繁多,链接时十分繁琐,而且随机找到的信息质量多数不高,信息的随机变化性很大。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可归纳为信息资源建设、存储与压缩、分类、索引和检索、安全性、用户界面等技术挑战。然而急需解决的且最关键的是统一技术标准。这就要求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搞好示范试点工程,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发布、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发布出来,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虚拟资源,建立特色的虚拟馆藏,力争在信息社会继续保持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主导地位,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2、保护知识产权,规范法律意识
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为用户获取及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但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因为计算机网络使信息浏览能以极快的速度跨越地域的限制,面向无限多的用户。版权人对信息使用和扩散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对信息所有者产生了利益威胁,如王蒙、韩寒等著名作家纷纷状告网站侵权,中华文化信息网在建设中,都遇到相关的版权问题。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以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主动参与网上法律规范,保护信息所有者的知识产权。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这就要求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准则。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以求在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既懂技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
4、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
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图书馆实行高效、科学的管理。手工作业的业务模式不能适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因而图书馆必须构建新的运作方式,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建设。
首先,管理人员应要实现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健全机制、明确分工、完善流程,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其正常、良好地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把面向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当作中心工作去抓,突破传统的线型业务流程和以资源结构划分的封闭组织体系,重组业务模式,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未来的传统图书与电子图书 篇4
电子图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总是在说“数字出版”、“数字化转型”, 但是我们对数字大潮中的第一标的——电子图书, 究竟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型呢?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年轻人手持电子数字终端 (譬如由Amazon设计的Kindle) , 在地铁里津津有味地消磨着上班路上的无聊时光。人们现在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 我们在这些类似Kindle的电子阅读器里所读到的文字作品, 就是令传统出版商们莫名尴尬的电子书了。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 绝对不应该是“电子”+“书”, 绝对不应该是纸质图书的简单的电子化 (或称“数字化”) 。如果只是把纸质图书的内容转换为数字格式, 换汤不换药地用更具科技质感的阅读终端取代传统的文字平台, 那么图书在本质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吗?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拿着新一代的Kindle, 只会觉得它更易于携带, 它的存储容量更大, 它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还有, 它更“潮”。除此之外, 我们能从内容上把它与传统的纸质图书区分开来吗?不能。它的内容依然与传统的纸质图书同卵双生, 它的表现形式也依然与传统的纸质图书不分伯仲, 如果我们这样轻率地定义电子图书的话, 那就未免太小看如今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了。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真正的电子图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 未来真正的电子书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与传统纸质图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 应该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基础是文字, 它用文字表达内容、传达感情、阐述观点、教授知识, 诸如此类。作为文字的补充, 传统图书所有的, 也只是图画和表格。不管怎么说, 传统图书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被动的。但是电子图书就不同了, 有了神气活现的科技作为后盾, 它的表现形式可就应该主动得多了。它会主动与读者沟通, 向读者传递图书的内容, 在静止的文字和图片以外, 它还会提供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多媒体辅助效果。读者所面对的不再是扁平的二维空间, 而是立体多变的三维, 甚至更多维度的世界。
其次, 应该是内容的不同。这一点和以上提到的“表现方式的不同”颇有相似之处。有人曾这么说, 古龙的小说太过强调气氛和意境, 所以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以后, 那种不能言传的意境很难被拍得出来, 它太难于表达了。就是这样, 文字内容有时候很难被现代化的科技充分表达, 那么反过来, 自然也有很多文字无法表达充分的内容, 这时传统图书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那么电子图书就有了用武之地。譬如作者要向读者详细地描述某一生物或者化学过程, 如果单纯用文字叙述的话, 某些细节难免会不尽不实, 那么对于传统图书来说, 要么罗列大量的图片 (对于某些内容来说, 图片也难以保证读者可以完全明白地理解作者所讲述的内涵) , 要么不会在文字上大费唇舌, 而是采用其他方式 (如附配光盘) , 或者干脆长话短说, 对此不再赘述。而电子图书则有它的科技优势, 它可以展示动态图片, 可以演示完美的动画, 甚至可以配合文字链接出一部小电影。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 归根结底, 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内容选择方面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说, 也是由表现方式所限制和支配的。
关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 下面我来举一个例子。在2011年, Facebook收购了一家名为Push Pop Press的出版公司。Push Pop是一家新创公司, 专注于制造效果非凡的电子图书, 而这家公司所生产的电子图书不同于目前泛数字化的所谓电子书 (仅仅把文字转移到了小屏幕上) , Push Pop的电子书主要基于iphone和ipad终端平台, 可以说为未来的电子书模式树立了标杆, 其电子书产品具有真正的互动性。以其一款电子书产品为例。Push Pop曾经将阿尔·戈尔 (Al Gore) 的作品《我们的选择》 (Our Choice) 制作成电子书, 这也是Push Pop出版的第一本电子书。
这本书的内容是对目前全球气象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电子书版的《我们的选择》的封面是一个转动着的地球, 因为电子书结合了GPS定位, 所以读者可以在这个转动的地球上看到标示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点不停地闪动。如果你在美国读这本电子书, 这个闪动的点就出现在美国;如果你在中国的某个城市读这本电子书, 这个闪动的点也会转移到三维地球图形的相应位置。打开电子书, 你可以像浏览APP软件页面一样浏览每一章的封面, 章节封面的下方就是该章每一页内容的小图标, 无论你想读哪一页, 都可以用手指把那一页拖拽出来, 随意地放大、缩小, 直至把它调整到你认为合适的大小和位置。对于书中的每一个插图或者图标, 你都可以用手指把它们“揪”出来, 随意调整——放大、缩小, 抑或翻转, 你甚至可以把它们“折叠”起来仔细观察, 当然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屏幕上面, 但是相较于许多三维的纸质图书, 这个二维的电子书屏幕完成了多得多的花样。
花样还不止这些, 书中的每幅插图都不是静止的, 如果你把它们“揪”出来, 它们要么是活动的, 要么就被配以作者的解说音频, 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和作者一起探讨某个问题?这正是Push Pop的电子书的高明之处——当你手捧纸质图书的时候, 你或许也会感受的作者的存在, 但是这种感觉太感性、太过形而上了, 而当你看这本电子书的时候, 与作者同行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电子书中还嵌入了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片段, 如果你不想看, 那它们就跟插图一样安静地与文字待在一起, 如果你想看一看它们, 可以随时点击它们的预览图, 或者如前所述, 把它们“揪出来”, 这样这些视频就开始播放了。这些内嵌的视频还可以跟读者互动。你想认真地查看视频中的某些细节吗?譬如你想看看视频中的某位美女所穿的衬衫上究竟印了些什么字, 这时你就可以用手指拖动屏幕, 把画面放大, 直到你看清衬衫上面的字为止, 而同时视频还在继续播放着——很方便、很有趣是不是?
这本电子书最具魅力之处, 就是它的信息交互系统。譬如书中的插图展示了美国各地的风力潜能和地热分布情况, 你没法去逐一阅读, 但是你可以把手指放在书中所提供的美国地图的任意位置, 随着你的手指在地图上不断地游走, 页面上便出现了相应位置的风力和地热信息,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来说, 这些内容又要消耗多少纸张呢?但是对于电子书来说, 手指的一个微小的颤抖就带出了海量可用信息。由于《我们的选择》这本书是研究气象问题的, 书中有一些风车插图, 如果你对着图中的风车吹气, 风车会转动起来, 在转动的同时, 风车会把风能转换成电能, 把图中房屋里的灯点亮。你吹得越大力, 图中的风车就转得越快, 同时房屋里的灯也越亮。这种电子书与读者交互的方式是简单地把文字数字化的所谓电子图书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正是未来真正的电子图书应该具有的素质。诚然, 类似Push Pop的电子书产品目前并没有得到普及, 但是它却给电子书出版商们做出了榜样, 揭示了未来电子书发展的趋势。
二、传统图书的优势在哪里
传统的纸质图书虽然在科技含量上大大败北, 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独特魅力。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前路与逐渐蹿起的电子图书大相径庭, 它们各有各的发展方向。那么传统的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相比都有哪些优势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传统的纸质图书的优势:一个是心理方面, 一个是物理方面。
从心理方面来说, 纸质图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怀”、“质感”和“满足性”。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手中拿着一块冷冰冰、硬邦邦的电子阅读器, 与手捧一部装帧设计精美, 纸页柔软温柔的纸质图书的心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试想这一情境, 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传统的纸质图书在心理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我用“天然”一词, 意在强调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纸质图书广泛流行,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 纸质图书一直承担着人类文化流传的重要使命。所以从心理的因素来讲, 这种维持千余年的惯性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失去作用的, 纸质图书仍然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很多人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即使从技术上来讲它或许有很多不足之处——想一想在古代, 纸质图书完全取代其他材质的图书 (如简牍、缣帛)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人们对纸质图书在心理上产生的阅读依赖, 换一个词来说明, 也就是“情怀”。技术派常常诟病纸质图书的重要的一点就是, 纸质图书太过笨重和低效, 因为一页纸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太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与轻巧高效的电子图书相比, 它简直就如同古代的简牍——浪费了太多原材料, 却携带了太少的内容。不过这种客观上的对比, 又反倒令纸质图书塞翁失马, 因为这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那就是读一本纸质图书可要比读一部电子图书更有成就感。譬如你读完了一部经典的作品《罗马帝国衰亡史》, 皇皇六大卷, 你看着满满占据了书架整整一排的纸质图书, 或者电脑桌面上的一个小小的图标, 哪一个更能让你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呢?无疑是前者。这种实体和虚无的对比所导致的心理感觉的差异, 会使得人们有意识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去追求阅读纸质图书。这种“满足性”是电子图书不能提供的。类似的, 人们在阅读时对“质感”的要求也是电子图书所不能满足的, 这也即纸质图书的另一个优势。道理很简单, 阅读的过程除了用处理大脑所捕捉到的信息之外, 视觉和触觉的享受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 触觉的体验会令人感到一种切实的存在感, 人们对于它的要求大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失。看得见摸得到的纸质图书, 与可望而不可即的电子图书相比, 大概是追求完美的阅读体验的读者在情感上的最大依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经济条件、环境条件、时间条件等) , 他们必然会选择阅读纸质图书——这一点在非科技的社科类图书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物理方面来说, 纸质图书有自己既传统, 又不断出现创新的表现方式。而因为纸质图书更“实体”一点, 有的花样, 电子图书是玩不出来的。例如, 日本的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写过一本书, 叫作《菩萨史诗》 (Life of The Buddha) , 这部书很长, 一共有8卷, 知名的书籍装帧设计者奇普·基德为这部书设计了封面:这8卷分册的每一本的书脊都是一幅图画的一部分, 所以当你把这8本书按照顺序在书架上摆好时, 你就会看到它们的书脊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副三位菩萨的大头特写图——电子图书能这样玩吗?显然不能。电子图书能够带给人们这种视觉效果吗?显然也不能。这些都是纸质图书所特有的。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 它们都会带给读者情感体验和艺术感知, 但毫无疑问的是, 纸质图书在这一方面更加出色, 其所提供的物理感受也更特别, 这些都会使纸质图书占据一定的市场。
三、未来的出版格局
传统广告VS音乐营销 篇5
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让企业捉摸不定,其特性就是感性消费、追求潮流、喜欢多变。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传统广告只能让品牌混个脸熟,他们早已经把传统广告载体(电视机、收音机)丢在脑后了。你看年轻人喜欢的网游、电影、音乐等,哪一样不比电视机里的节目更精彩更刺激?你还指望唠唠叨叨的传统广告能触动他们吗?年轻人对传统高空轰炸式广告已经具备了的免疫性,甚至产生失望的厌烦情绪。年轻消费群体和以往消费群体不同的是,他们不会乖乖等你灌输广告,他们认为传统企业就像讲台上那个四眼老师,在把他们当傻瓜一样说教,所以很鄙视。他们喜欢主动选择权在自己手里,他们感性,但是更有个性,他们会很感性地喜欢有个性的品牌。所以,传统广告形式在年轻人群体中是失效的,有多少就浪费多少!这个时候,必须使用一种新的载体来营销你的品牌和产品。而音乐营销就成了针对年轻新一代营销的最佳手段。
当传统广告没有效果的时候,你不妨试试音乐营销。
音乐营销经典案例有很多,例如太阳神《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哇哈哈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和“天天喝真快乐,哇哈哈”,以及英特尔广告的声音识别系统,动感地带《我的地盘》等等,数不胜数。
大家都知道音乐营销的好处,但之前一直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因此长期以来大家对音乐营销的认识和操作都是很片面的。经常把音乐营销当做是一个事件营销来做:找了个明星、赞助了个演出,热闹一下。
音乐营销其实是一个成体系的,包涵了品牌、产品、音乐、营销、传播等相辅相关联的整体营销概念,
所以以往的音乐营销虽然有成功的,却很多是偶然的,没能持续;而更多的音乐营销是失的败,但不知道失败再哪,效果平庸的音乐营销其实就是失败。
顾名思义,音乐营销=音乐+营销。如果不懂音乐,是无法做好音乐营销的,就好像很多电子商务做不好,就是因为IT出身的创业者只懂“电子”而不懂“商务”。所以做音乐营销,企业营销人员除了懂营销,还要懂音乐,否则很难成功。这个时候,企业不妨找懂音乐又懂营销的专业营销机构来合作。
音乐营销的优势:
用户看了就忘的广告等于白花钱。必须触动用户,引起用户的共鸣。长期以来,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就是音乐。相对小说、电影等载体,音乐是最短时间能引起共鸣的,并且记忆效果非常长久,一首歌可以传唱几十年,例如《上海滩》等等。
音乐是通用语言,全世界的人都能听懂。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声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修辞。所以,音乐是与年轻用户沟通的最佳工具。音乐的情感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音乐的情拨动顾客善感的心,使之产生共鸣。形象式的品牌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只泛起一种感觉,音乐营销则直接给消费者带来体验。这种体验来自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而不是品牌单方面输入的讯息。对于年轻用户来说,简单的品牌接触根本不能引起认同感。而音乐是钉子,可以刺入消费者内心。品牌通过音乐营销,让用户过瘾了一次,产生了重度情感。
在传播效果上,传统的广告模式是我播你看,成本高昂;而音乐营销就是病毒营销,是通过用户间自发传播,只要一两个关键点做到位了,品牌就可以轻易地搭载音乐进行快速的、大范围的病毒传播。这种用户之间自发传播效果更持久,有时候品牌或产品没了,音乐还在。例如:太阳神,燕舞。
传统广告和音乐营销的效果对比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 篇6
要:随着用户从传统图书馆逐渐转向数字图书馆,其转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文章基于对大学生用户的访谈内容,利用攀梯法深入分析了用户转移的原因。结果表明个体相关因素中的学历及学科背景、数字图书馆的感知便利性、替代品资源丰富、传统图书馆科研感知效用、传统图书馆使用频率、外部环境因素及转移成本是影响用户转移的重要动因。同时从PPM模型视角,搭建了大学生图书馆用户转移行为框架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
关键词:转移行为 PPM 攀梯法 用户行为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49-03
泛在学习环境的到来使得图书馆资源公共获取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转变,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服务资源。图书馆作为网络时代用户获取信息和文献知识的重要途径,用户不再仅通过传统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来获取资源,而是通过在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间转换,互相补充利用。即从传统的“纯屏”单一渠道,转向到“多屏”之间转换使用(如传统图书馆到WEB端、移动端等)。
由此说明在数字图书馆采纳、持续使用等行为之前,是一种转移行为,而现有文献多局限于传统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单一服务的使用行为研究,忽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服务之间的转移行为研究。因此,本文的问题是研究用户从传统图书馆转向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动因,了解影响图书馆用户转移行为的各类因素。
1 相关研究述评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学的学者就开始关注商业情景下的用户转移行为。随着在线服务活动的盛行,研究者开始关注线下到线上服务的客户转移行为,即从物理世界(线下)到虚拟世界(线上)的研究,对象以银行及商店为主。如Lee等研究了线下银行转向线上银行的影响要素,认为线下和线上具有替代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线下信任等对转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线下忠诚度和转移成本等对转移行为有负面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转移意图有调节作用。Searpi和Pizzi分析了口碑对线上和线下购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Web2.0技术的应用,学者则开始关注社会化媒
刍议传统纯文学图书的坚守 篇7
一、“浅阅读”,文学图书品格的坚守
在部分纯文学阅读之外,通俗类浅阅读的需求在逐年升温,读者求实、求快、求速效,阅读的风向转向通俗类大众快餐读物。面对这一现象,出版工作者应该坚守出版物的质量内涵,坚守纯文学出版的品格,为大众阅读提供经典的优秀作品,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可以说一部兼具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影响社会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图书市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穆斯林的葬礼》《梵高传》,几十年来的读者累计达到千万人次,被大众誉为一生不能不读的经典读物;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天行者》《推拿》《蛙》《一句顶一万句》五部作品,出奇一致地集中高票获奖不无缘由,正如该奖评委叶梅所说“体现了当代文学的雄厚和坚守”。同时获得这个奖项提名的《遍地月光》《大地雅歌》《生命树》《天?葬》,都无不是理想照进现实、现实回望理想的让人思考不休、咀嚼不尽的厚重优秀之作。
一方面,文学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性和职业的敏锐性,要有较强的对文学負责、对读者負责的文化担当意识,这些也被提高到坚守文学品格的高度。编辑是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文学作品的自身属性与社会属性均要求文学编辑有更高更严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首先,不辜負使命,对作家作品、读者、出版事业乃至全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具有高远文化品格追求,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市场的前瞻性和大众阅读嗅觉;有较高的修养、广博的知识,包括广泛的阅读甚至尽可能地写作,能与作家进行畅达沟通和充分交流。再次,有对作家作品的经营能力与水平。编辑应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要善于发现新人、培育新人新作;要团结接近作家,关心他们的思想、创作甚至生活,与作家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交流,而不是游离于作家圈子之外;要视作品为特殊产品,立体营销,进行市场化运作。还有,在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上全面把握。编辑是作品的重要裁判员,要有较高的认识评判水准,在判断没有更多优质的前提下,不可以轻易拍板出版,倘若作品优良或有潜质,就要充分阐述理由,发出应有的主观声音。最后,对列入选题书稿进行精深加工,对作品进行净化和优化。编辑不仅是书稿的第一责任人,从某种程度说也要是书稿的一部分,利用编辑加工,参与作品再创造,强化规范,提升作品内涵,进而达到高品格水准。
另一方面,作家的基本素养、修养以及创作也应要求坚守。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彰显其艺术创造力和独创性,并试图以此来唤起读者相应的思想情感。编辑与作家、文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编辑不仅要知晓作家的创作观、创作态度以及创作技能,同时还应与他们站在一起,交朋友,将编作关系进而发展为战友关系、最亲近可交心的友人关系,共同对生活敏锐观察,共同对创作深入研讨;在作家创作初期就尽可能地进行沟通甚至介入,尽力避免文学性微乎其微甚至缺失的作品出现。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部分作家思想贫乏、作品平庸,忽视质量,只关心印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弃文学的庄严和艺术的探索,编辑要引导他们摒弃用文学沽名钓誉,要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协同作家坚守文学所应持有的神圣、崇高品质。
二、盗版书,文学图书正版的坚守
盗版这种未经授权非法使用他人劳动成果牟取暴利的行为,在遭受着严打和人们谴责的同时,却仍然遍布街头。图书市场的盗版书主要分两类,一类为国内正式出版物,非法复制销售;另一类为国外作品未授权引进,擅自出版。前者,盗版的顽疾被出版者痛恨不已,每一部好书出版,“正版”“盗版”编辑们都会纠结不已,封锁出版消息、一次印刷大印量且同一时间上市、在书中加防伪标识等等,尽管想尽办法花样百出与盗版抗衡,可真实效果甚微;后者,在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国际版权公约》组织之前,出版国外作品应属于未获授权版,之后的应属盗版。近些年,我国政府打击盗版力度在加强,出版界版权意识逐步提高,出版未授权版图书的现象大为减少,但国内出版物频繁遭遇盗版,屡禁不止。面对这一市场形势,出版者应利用自身出版优势,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抵制盗版;同时还应是自律守法的出版者,维护国内外知识产权,自觉净化版权空气,营造正版图书市场氛围。
《百年孤独》这本被誉为“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巨著”,在中国加入国际版权保护组织之前,市场上有多个版本,而后它又遭到疯狂的盗版。1990年,作者马尔克斯访问中国看到随处可见各种未授权版本后表示:“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作品。”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部横遭厄运几十年的图书,时隔不到20年就签到中文版权,而且2011年6月引进版上市后,不足4个月销售了80万册;如今不足一年,其印数已达130万册。出版后连续于6、7、8三个月位居开卷虚构类图书榜单第一名。然而,当初很多人并不看好《百年孤独》的首次正版发售,曾有人放下狠话:“正版《百年孤独》难逃孤独。”还有人说:“这是为中国几十年盗版书买单。”
《百年孤独》重塑正版,出版者尽管付出了高额版税,但严谨高水准的文本、令人惊奇的市场表现,足以说明中国出版者的正版经典坚守的信心与魄力,同时也表明中国读者的纯文学的基本修养以及他们的道德判断的底线相当不一般,在这样一部正版史诗般的经典面前表现出的局外人不能理解的购买力,正是他们对这一世界级名著表达的怀恋和敬意。正版的力量如此巨大,也留给了出版者不尽的思考。
三、电子书,精准图书市场目标的坚守
五年前,电子书能否像纸质书一样成为被普遍接受的阅读方式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而今,电子书与纸质书已平分天下。从全球来看,数字出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纸张已经不是书的唯一载体。处在这一阅读形式多元化的大环境,传统出版除顺应形势积极加入数字出版行列外,纸质出版还应挖掘自身潜力,找准图书市场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纸质特色,营造更浓的书香氛围,赢得读者与市场。
1. 图书策划上——求精准
图书的市场精准目标关乎书的走向及命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确定图书选题目标。做选题最重要的是进行市场研究,要进行市场判断,研究市场的规模,考量图书市场目标。其次,进行读者定位。确定目标读者,从工作性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研究其购买和阅读的需求状况,并与图书紧密结合,把需求体现其中。再次,研究装帧定位。一本书装帧好坏,是否正确传达书稿立意以及编辑思想,直接影响读者与它的距离,影响其市场的表现,图书装帧应抓住书稿特征、文本气息,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和契合读者的审美取向。最后,营销定位。以图书目标与特征为根基,采取可行的立体营销策略,实现市场价值。
寻找老牌经典书新的市场点,是此类图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方法。文学经典《梵高传》,在市场上细水长流了近30年。为了适应新形势,三年前编辑经过市场调研,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决定大刀阔斧对其进行改造,新的策划方案中有大小八项调整。由于近年图书市场转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首先重点在文本上重新修订。除文本外,编辑对应社会现状,考虑目前特别是年轻人生存状态,原书名做了调整,将“渴望生活”副书题调前;大胆换掉原名家设计多年市场认可的红色封面,以梵高画作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人单独剪出设计在封面上;插图也进行了调整由前插改为随文;增加了名人与读者的读后感言,增加书腰以加强营销力度等。在同类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境况下,新版《渴望生活?梵高传》一枝独秀,三年达16次印刷,印数已达近30年的总印量,取得了同原版翻译图书销售最好的业绩。面对繁荣的阅读市场,编辑了解图书与读者特点,把握书的精髓,深入市场调研,进行全方位策划与实施,实现了市场目标。
2.书籍装帧上——求特质
纸质书的视觉触觉是其特有优势,一是利用书籍的装帧设计以及印刷工艺在封面这个媒介上,按照装帧美学理论,把深邃的寓意运用在不同的新的设计手段和介质上,将书稿内涵释放到整体装帧理念中,通过拓展深度想象空间,提炼出吸引眼球的灵动的设计灵感;二是在材料纸张、印刷工艺、裁切装订等环节进行调整,运用多种元素,扩展书籍制作的创意边界,引导读者由吸引到了解、由粗览到动心,进而引发他们触动触摸、掏钱购买的冲动。以拥有不仅是阅读的愉悦而是外在感官触觉的有形之美以营造传统书香氛围,实现图书新的亮点。
编辑要研究书稿的特点和图书品相的潜在关联,注重内容的呈现方式。三毛文集五卷精装版出版之前,很多出版社都是清仓甩货,原因之一是没有找到三毛作品的气息,将三毛定义成经典作家。三毛作品年轻人读,是年轻人对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一种寄托,所以呈现的整体气息就不应该是经典的,不然会带来读者和作品的距离感。这套将三毛十九部作品全部打乱编排的五卷精装版,以三毛的生命历程分为:《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在套书装帧上,专门特意精选了五幅法国画家卢梭的画分别铺满封面,并且统一把画作又单独延伸隐印在硫酸纸的封腰上,并用红、蓝、橙、绿等五种色调设计成底衬,以产生套书设计及工艺制作上相互呼应、相互衍生、相互关联的效果。出版至今,三毛的作品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
“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在这个极度崇尚物质金钱的时代,出版者的主体价值和历史责任更应融为一体,坚守传统纯文学的品质,利用图书出版和产品优势,契合大众读者需求,打造出可留可传可收藏的优秀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