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书馆发展(精选12篇)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1
一、电子期刊的特点电子期刊之所以会在短期内发展起来,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
电子期刊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出版到提供利用周期短;二是体现在它的审查制度和出版周期上。电子期刊以篇为最小单元出版,减少了编辑出版的积压时间,
2. 信息存储量大、密度高,便于携带和保存。
电子期刊可拷贝到磁盘、光盘上,由于密度高、体积小,可以解决印刷型期刊过多占用馆藏空间的问题,而且也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3. 直观性强。
电子期刊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电子版本中保留印刷版本的所有版面格式和外观特点,并且支持超级链接和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效果。阅读起来能产生动态与声音效果,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4. 网上资源共享,用户利用方便。
电子期刊不受时间与地区的限制,可以同时为很多读者提供服务、互不影响,所以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对电子期刊而言读者无须借阅与购买,只要有一台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阅读有关刊物,查阅有关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使用电子期刊,增加了读者对电子期刊的亲切感
1. 电子期刊发行中的问题设计一个网上版面编排来充分发挥电子功效,建立健全电子过刊的使用。
由于电子论文在Inter-net网上容易查找,应制定相应的防侵权措施。也应使用出版商保证电子期刊存取的可靠性,特别是在高峰期的使用。
2. 宣传、培训不到位。
图书馆没有将电子阅览室作详细地宣传和推介。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学生缺乏网络信息查询,检索等基本技能。电子资源开发不到位。对于不熟悉检索技术的学生读者若想获取网络上的资源比较困难。
3.
重藏轻用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建设应在引导读者获取有用信息、掌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上下大工夫, 用“知识挖掘”、“信息推送”等技术为读者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最大的方便, 但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更重视的是对期刊表层的揭示, 而不是深层的开发。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对策
1.改变观念, 重视和加强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应加强对电子期刊的管理与服务, 其工作重心由“拥有电子资源”向“整合电子资源”转移, 应优化期刊收藏结构,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2.加强电子期刊阅览软硬件建设, 为读者提供深层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供现代化服务, 开发一套交互式读者咨询服务系统及咨询数据库,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3.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提高用户信息获取能力。 (1) 注重宣传讲座, 图书馆应以电子阅览室为教学基地, 建立培训中心, 配合文献检索课的理论教学, 可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各种技术培训, 给读者提供文检知识的实习场所, 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 (2) 为全校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首先应切实抓好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将文献检索课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中, 而不是作为选修课。其次, 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中, 应注入新的内涵和要求。 (3) 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再培训。随着互联网络、电子期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图书馆正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具备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的技术知识, 并能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数据以供读者使用;图书馆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以便及时把国外的先进科技介绍给读者。
参考文献
[1]方宝花.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74-78.
[2]王楠.图书馆电子期刊的集成组织与服务[J].现代情报, 2006, (5) :43-145.
[3]阙义平.图书馆电子期刊利用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04, (8) :186-188.
[4]刘柳, 袁琳.中美图书馆电子期刊管理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6) :665-669.
[5]刘晓冬.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浅析[J].图书与情报, 2006, (5) :83-85.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2
析
电
子
商
务
对
图
书
行
业
发
展的影
响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营销0801 姓名:强少波 学号:29
目录
一、我国传统图书发行模式极其现状...........3二、网上图书销售的发展和现状.......3三、图书网上销售的盈利分析........4四、网络销售模式与传统发行是“替代”还是“融合”.......4五、网上图书销售模式如何面对新形势..........5六、结束语...........6 摘要:
电子商务中的BtoC(BusinesstoConsumer)方式即网上零售,通过Internet为厂商和顾客提供双向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开辟新的交易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购物时间随意化,顾客可以打破地区、国界的限制,实现商品的全球购买;使购买过程便利、快捷,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可以为顾客提供充分的商品信息,从而扩大了选择的余地。电子商务对我国图书发行业同样造成很大的冲击。以销售图书为主的卓越网、当当网上书店等纷纷在图书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并具有很大的潜力。很多图书销售单位也把传统发行与网上销售相结合。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图书发行业的政策有很大的改变,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外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的加入也将极大的影响现有的发行状况,图书网上销售模式作为一种新经济和新技术的产物,势必引起更多的关注。关键词:电子商务图书 传统形式 网上销售
一、我国传统图书发行模式极其现状
中国图书销售额每年以三亿多美元的速度增长。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是世界华文出版业的三大基地,共有图书出版社9000余家,杂志1.7万余种,报纸2820余种;年出版图书21.6万余种,年销售图书约为75亿美元。中国内地出版市场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出版市场,也是未来最大的出版市场。2003年中国大陆共有图书出版社570家,出版图书19万多种,其中新版图书11万多种,图书销售额461亿多元。我国已成为全球年出版图书品种最多的出版大国,近几年图书出版总规模持续上升。2002年共出版图书17.89万种,比上年增长12%。我国的图书发行大体分三个层次:总发行、批发、零售。新华书店总店拥有图书总发行权;出版社对本版图书拥有总发行权;随着政策的放开,目前已有12家民营书店取得了总发行权。图书批发是图书发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由各省、市、县级新华书店和图书批发商经营。传统图书零售主要以书店形式,邮购形式也存在,比如贝塔斯曼书友会、卓越网等。在类别上主要分国营即新华书店的民营书店。由于新华书店系统对占据我国图书市场60-70%份额的大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享有政策性垄断经营特权,所以目前仍是图书发行业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随着图书分销业务对非国有资本的逐步、全面开放,图书发行业会出现不少投资机会,一批民营书商已成为发行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竞争者,以贝塔斯曼为代表的外资书业已经成为图书发行业的强大竞争力量。
二、网上图书销售的发展和现状
电子商务对图书发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大小小的图书网络销售公司应运而生,并且在图书发行市场占有的份额急剧上升。图书网上销售主要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比如728网上书店销售电脑图书及社科图书;成都市可为网上书店提供分类书目及区域性送书服务;成功书苑介绍和提供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动漫商务网销售正版动漫图书,以代理香港童年梦动画书店产品为主;独一无二书店网上销售带版权图书、手抄本、手稿书、打印书、古旧书及电子书籍;法律图书馆经营法律图书,并含新法规、法学论文、法律法规检索、图书目录查询。法语法国提供法语图书、音像资料、学习交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内容;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当当和卓越。当当去年总销售额为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其中网上销售占八千万元,整体业务的毛利率为百分之二十五。今年上半年的总销售额已超过一亿元,是去年同期的一点八倍,全年可实现二点四亿元的目标。目前当当网已计划明年海外上市。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图书网上销售的巨大影响力。
三、图书网上销售的盈利分析
首先,图书网络销售是否具有价格优势。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货的价格,二是销售的价格。目前图书网上销售公司从出版社取得的价格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在销售价格上,为吸引读者而降低折扣,当当和卓越就一直相互竟价。其次是费用问题。与传统书店销售模式相比,网络销售节省的最主要的费用是店面租金,增加的主要费用是发货费用。
第三,销售量。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读者的对象和对读者的吸引程度。网上销售的对象主要是相对素质较高、比较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读者。网上销售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其实就是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优势与劣势的比较。相对书店购书,网上购书省时省力,足不出户便可浏览查询。但是图书行业的特点是需要让读者看到图书来刺激其阅读需求,出目前出版业在互联网上做交易的一个重大缺陷,即光靠一个书目、一个封皮、一个介绍,这样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所交易的产品,还得到网下找这本书,翻一翻、读一读才能决定值不值得订购。能使读者在网上看书就象看纸介质书一样,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买,而且只能浏览不能下载,不会出现看完后就不买导致交易失败的问题。补上这一关键环节后,出版业在网上的流通就完全通畅了。
网络公司大都没有清晰的赢利模式,图书网上销售公司也不例外。亚马逊曾一度是图书互联网零售业的明星,被誉为最成功的纯互联网公司,市值高达200多亿美元。自1999年,它的股价由8美元上升到106美元。亚马逊的“网上书店”每个月的上访人数高达上百万。随着纳斯达克股市的震荡,亚马逊每况愈下,股票大幅度下跌,一天之内,跌幅竟达到19%。震惊之余,人们开始关注亚马逊的经营效益。实际上,亚马逊7年来一直没有盈利。据某季度报告显示它的销售额是5.75亿美元,扣除4.42亿美元的商品成本,毛利为1.36亿美元,毛利率为23.5%,这虽然已经是不错的业绩了,但是,扣除1.30亿美元的市场行销广告等费用,以及技术支出和行政费用,结果是亏损了0.895亿美元,其主要费用支出在配送环节上,平均每处理一件定货需要7美元。所以,交易量虽大,但却一直没有盈利。
图书网上零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显示出费用结构的优势,无论是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来看,条件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图书网上销售模式的独立运作还有待发展。
四、网络销售模式与传统发行是“替代”还是“融合”图书网上零售与传统零售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首先,图书网上零售无法替代传统零售的社会功能。网上购书不具有休闲和娱乐的功能,消费者虽然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挑选、翻拣,但却无法进行人际交流,无法体会购书时的乐趣,也无法通过感官去感受图书的装帧设计,纸张质地等,而这些因素都是消费者购书过程中的重要心理体验。网上购书很大程度上不如传统书店那么方便。所以,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显示出图书网上零售将会取代传统零售的趋势。
其次,图书网上零售与传统零售已出现融合的趋势。如上所述,图书网上零售与传统零售并非是互为替代的关系,网络不是传统发行的掘墓人,而是一个更新、改造、提升传统发行模式的平台。一向务实的日本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店中建网的思路。7-11日本公司在1996年6月就与Softbank及其他伙伴合作开展网上图书和录像带销售业务。在1999年又与“通贩”“雅虎-日本”等公司共同设立名为e-Shoppingbooks的新公司开始经营销售图书的业务。顾客可以在7-11与其他网络公司合力的网上书店选择订购自己所需的图书,网上书店利用通贩公司和7-11现有的已经十分发达的物流系统,将图书送到离顾客最近的7-11连锁方便店。
五、网上图书销售模式如何面对新形势
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今年12月1日起,我国将对外国资本开放全国各地所有图书零售市场。2006年,国内发行领域将对外资彻底开放,外国资本投资国内书刊发行领域不受任何限制,投资比例、经营项目、设立地点均由投资者自主选择。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在2004年内必须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要求,以及此番给予民营资本进入图书流通领域如此大的政策空间,是为了尽快形成有实力的新型市场主体,提前练兵,以降低国外资本进入后对我国发行业的冲击。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与跨国巨头相抗衡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据统计,2002年,中国图书发行行业产值是960亿元,而贝塔斯曼集团的同年产值就是2000多亿元。中国图书分销领域刚刚宣布对外资开放,已经在上海盘踞了8年的贝塔斯曼就与21世纪锦绣图书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进行了合资。截至目前,包括德国贝塔斯曼、德国图书中心、英国朗文培生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十几个世界各大出版发行巨头,都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领执照”的要求。可以预见,2006年以前,处在出版业改革最前沿的是发行业。
“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出现,不仅没有使传统产业的产品成为过时,或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相反,只要传统产业能够利用新经济所提供的先进信息技术来加强内部管理,减低外部交易成本,新经济还为传统产业的进
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图书发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大型传统图书销售企业与网络公司应该加快相互融合的步伐。网上零售与传统零售的融合,有可能突破网络销售原有的障碍。一般认为,制约网上零售发展的三大障碍,是缺乏庞大的消费群和全国系统的货物配送体系以及合适的网上支付手段。但在我国,主要困难一是基础设施的滞后;二是金融网络化、企业信息化等环节薄弱;三是观念的差异。图书传统零售的大商场在与电子商务系统相结合的过程中,可创造出新的零售模式。
第二,图书传统发行企业进行高科技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水平。我国图书发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水平以及销售方式都相对较为落后。如POS、ECR还未普及。新经济的到来,为我国图书传统发行进行高科技改造带来了机遇。因特网的运营与传统发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图书传统发行在融入因特网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水平。
第三,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网上销售通过网络向顾客提供服务,是以直接的商业信息联络为先导的,了解每个顾客的特殊需求,加强与顾客的联系,才能赢得市场。亚马逊通过建立读者、作者、编者与出版者之间互相即时沟通的平台,创造了拥有80万会员的“在线读者社区”,使网站可以比较容易地收集到读者的信息、趣味和他们的购买需求,从而能更快地向他们推荐其所需的新书。在成本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今后图书发行的根本和趋势。
六、结束语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3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电子信息;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2
Prospects on University Library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Cheng Dingrong
(Xi'an Medical College,Xi'an7100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in the background,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lectronic reading room,the advent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Keywords:Electronic reading room;Electronic information;Cloud computing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普及应用,促进了以磁、光介质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存储载体和传播方式也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类院校都相继开发了数字化教材和网络课程,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集中存储了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文献检索和阅览服务、网络信息与通讯、馆藏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化信息生成与存储等功能,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平台。
一、电子阅览室的产生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图书馆迫切需要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为读者提供服务,电子阅览室就便运而生。随着1997年“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工程”批准立项后,全国兴起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热潮,高校电子阅览室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电子信息总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1]。电子阅览室正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一种雏形。
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载体于一体的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系统。集电子型文献检索、阅览、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阅览室;在光盘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支持下,可扩展成远程检索系统的网络环境。
由于电子资源的购买相对纸质图书的购买省时省力还省实地存储空间。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模式的图书馆对时间、空间的要求。传统模式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难题:一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二是一本书一次只能借给一个人使用。而电子阅览室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供N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电子阅览室的发展将对探索数字图书馆具有实验性、指导性意义。
二、电子阅览室的更替过程
(一)用单机装备的电子阅览室
用单机装备的电子阅览室,这是早期的电子阅览室,用几台、几十台彼此独立的影碟机、录像机、电视机等视听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构成的电子阅览室。此时馆藏电子资源不多,绝大多数为CD、VCD等音像制品,仅少量的多媒体读物和纯电子文本文献。这些文献一般不做严格的分类、编目,只进行简单的记账式登记。其优点是花钱不多、机动灵活;缺点是不能对网络版本的读物实现共享。
(二)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
这类电子阅览室又称为有盘网络系统,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与校园网、国际互联网连接,学习者既可以阅读单机读物,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及其他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计算机数量少则几十台,多则拥有数百台。将图书馆的光盘资源存放在服务器或磁盘阵列上,通过vod点播的形式供访问者浏览、应用。我校目前采用这一方式。
有盘网络系统,每台客户机都是独立的不受服务器的控制。这种模式的网络系统,虽然可以满足读者的上机需求,但是,其运行和管理过程是存在一些问题[2]。首先,有盘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分别配有硬盘、光驱等硬件设备,虽然可以方便访问者直接使用这些硬件设备,却存在硬件设备成本投入和损坏等问题。其次,有硬盘网络在软件安装、更新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有盘网络系统的每台客户机是独立于服务器的,它们不能直接共享服务器上的资源,必须对客户机单独进行软件的安装、更新。而且用户在对客户机进行操作时并不受服务器的控制,会出现客户机上的软件容易被人为地破坏或删除。再次,有盘网络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不足。用户通过有盘网络中的计算机上网,经常会遭到计算机被网络上的病毒感染,而且用户操作不当也会给有盘网络带来安全隐患。
(三)无盘工作站方式装备的电子阅览室
在已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用无盘工作站的方式建立电子阅览室。这类阅览室可以由几台至几十台不装备硬盘、软驱与光驱的计算机组成。只要在服务器上装备有光盘塔,并在光盘塔上一次装入几十张网络版本的光盘读物,电子阅览室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前的读者便可同时调用、阅读其中的文献。这类电子阅览室的优点是:设备配置的投入较少,管理比较简单,也不必担心读者会将系统配置文件搞乱;不仅能够通过网络阅读光盘塔中的网络版读物,还可通过网络查询本馆中的书目,以及通过因特网获取世界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足之处是它不能利用现已存在、并且品种数量仍在不断增长的单机读物。
无盘网络系统的设备主要有两个部分:服务器和客户机。形式上表现为某个网络系统中的各个客户机是没有安装硬盘,是通过网络服务器来启动的。无盘系统中的各个计算机不是直接执行各种操作,而是由网卡的启动芯片以不同的形式向服务器发出启动请求信号,服务器收到后,根据不同的机制,向工作站发送启动数据,工作站下载完启动数据后,系统控制板由Bool ROM转到内存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并引导操作系统[2]。
无盘网络系统较之有盘网络系统主要有一下三方面优点:一是无盘网络节约成本。在一个拥有几十甚至几百台网络系统中,每台客户机节省一个硬盘,则成本节约是可观的。二是客户机安全性能高。无盘网络系统中个客户机只能通过服务器发送各种请求才能执行相应操作,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恶意下载而导致的中毒等;并且无盘网络系统中的客户机一旦重启系统会自动还原。三是无盘网络系统便于管理和维护。无盘网络系统把客户机所需要用到的各种软件、电子资源等都放在服务器上,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都在服务器上完成,对这些软件、电子资源等的升级、更新只要在服务器上一次操作即可完成,不需要对每台客户机进行软件、资源的安装、更新和维护。
基于无网盘网络技术是由服务器统一管理所有工作机的特点,如果在服务器上设置了网络访问权限,下面的客户机的网络访问权限就会受到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用电子阅览室的机子进行游戏、聊天等非学习和科研性服务。
(四)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阅览室
在已建立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之上,用几台至几十台多媒体计算机和影碟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媒体配备起来,即可构成网络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是多媒体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和无盘工作站方式装备的电子阅览室的结合,兼具两种类型电子阅览室优点。利用电子阅览室中的视听媒体,既可以阅读浏览单机版本的视听读物,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浏览观看教学节目;电子阅览室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既可通过网络共享光盘塔中的光盘文献读物,又可通过本机所带的光驱阅读单机版本电子读物,还可通过网络查询本馆的书目,并从因特网获取世界其他文献服务机构的文献信息。这是目前比较完备的阅览室。
(五)云计算——电子阅览室发展的方向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3]。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处理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4]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个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2009年7月,美国国会图书馆试水Dura Cloud;上海图书馆刘炜研究员在2009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中说:“图书馆被裹挟着进入了云计算时代,选择的解决方案要适应技术发展。”
云计算具有的优势:(1)超强的计算能力。云计算模式可以通过数万乃至百万的普通计算机之间的联合来提供超强的、可以与超级计算机相抗衡的计算能力。(2)以用户为中心。在云计算模式中,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云”之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某种便捷、方便、安全的方式获得云中的相关的信息或服务。虽然在“云”里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为其提供服务,但对于“云”外的用户来说,他看到只是一个统一的接口界面,用户使用云服务就如通过互联网使用本地计算机一样的方便。(3)实现绿色数据计算。人们需要监管能力更强的计算模型,来充分提高计算效率,不仅仅是计算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是从物理上降低设备能耗。云计算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实现绿色数据计算的步伐。(4)降低了数据外泄的可能性。在云计算之前,数据容易被盗,而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以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数据放在“云”中,只要用户能够接入互联网就能够根据需要随时存取,为网络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的空间。(5)经济实惠。云计算中,用户只需花少量的钱来租用相关的云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即可。它可以让用户利用很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回报,不必担心自己所购买的IT产品被淘汰,因为具体的硬件配置和更新都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来提供的。用户所需做的只是通过各种设备享受云服务所提供自己需求的信息、知识、服务等。
云计算以上特点可克服当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规范标准不一。
三、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等电子信息资源,大容量存储介质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电子阅览室得到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可靠,功能和作用更加强大广泛,读者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云计算尚处于萌芽阶段,它的众多优点会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信息中心图书馆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会日趋完善,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发展,成为获取信息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大可.数字图书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黄功山,龚以昕.高校图书馆无盘电子阅览室创新管理[J].福建电脑2010,8:173-174
[3]马瑞.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J].图书馆学,2009,7:36-37
[4]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7-12
如何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馆藏 篇4
一、给电子馆藏建设准确定位
电子馆藏是指在电子信息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购买、租用、自行开发、建立镜像、链接等方式, 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电子信息资源。包括本地收藏和远程登陆使用的各种电子资源, 如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文档和Internet信息资源 (免费并被图书馆编目加工以数据库的方式提供使用) 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履行的职责不同, 电子馆藏的定位也不同。
高职院校电子馆藏建设的定位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刚: (1) 用户定位原则。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需求定位电子馆藏的建设内容, 电子资源的选择无论在数量、质量、可用性、易用性上均应适应用户的需求; (2) 特色定位原则。馆藏建设的特色定位原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 高职教育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岗位职业性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有相应的资源体系与之相适应;其次, 特色化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谋求自身价值与发展的要求。在电子馆藏资源建设上应以专业特色为依据, 以用户需求为基础, 以重点学科为导向, 体现高职馆的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 (3) 经济定位原则。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及技术力量不足, 不可能像高校图书馆那样全面引进和开发各种电子资源。在电子资源的建设上要尽量实现“投入最少, 效益最大”的目标。一是用最少的钱引进需求最大的资源, 尽量采取集团购买方式, 争取更多的优惠条件和更好的服务;二是引进的资源要得到最大的利用, 即阅读价值和信息服务价值最大化。在建设时, 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避免电子文献的交叉重复;二是要充分考虑价格因素和本馆的经济实力。
此外,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馆藏的发展目标应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来确定。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一致。高职教育的运行主要以教学为中心, 图书馆应重点履行教育职能。
二、制定电子馆藏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尽管电子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在不少高职院校图书馆中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的数量有限、品种单一、缺乏特色。
2、深入调研, 做好电子资源采集工作。
首先, 在采集电子文献之前, 图书馆应做好调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较少, 图书馆的选择也应该更慎重。如何做到规划合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好, 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考察论证工作, 包括对读者的需求情况, 学院的专业设置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 电子文献的特点及适应性、易用性、价格及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调研, 并据此来确定电子馆藏的收藏方向和特色。其次, 要选择多种采集方式, 处理好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比例。对于通用数据库可采取集团采购方式。因为集团采购可以争取到比单个图书馆更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服务, 达到降低费用、减少投入、节省经费的目的。
3、建立行业、馆际联盟, 合作共建特色数据库。
在网络环境下, 特色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利用高职显明的行业特色, 加大力度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信息资源,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某一专业特色馆藏。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上, 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合作共建的方式。
(1) 联合校内科研部门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形成校企联盟, 开发行业特色数据库。大多数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 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紧密, 有利于图书馆对内部出版的会议资料、技术手册、年度报告等灰色文献的收集, 从而进行行业灰色文献数据库的开发。通过行业特色数据库的建立, 还可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 为行业科研服务, 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2) 建立馆际联盟, 共建共享专业特色数据库。一是加入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如CALIS文献保障体系;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各相关的“高职馆” (如交通类、经管类) 对特色专业文献进行共建共享。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校的重点专业进行分工与合作, 如交通类高职院校图书馆, 可建立高速铁路数据库, 轨道运输管理等特色数据库, 还可结合高职与馆藏特点, 建立职教信息库、实训教学资源数据库、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本院校教职工论文和专著数据库、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等。
4、开发网络免费资源, 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
因特网为信息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这些信息大都处于无序化自由状态, 以零散信息形式出现, 未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聚类, 使用户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对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管理, 针对特定读者的需求建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指引系统, 使读者快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 节省网络搜索时间。如, 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科研和教学需要, 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针对职业教育研究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导航等。鉴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的学科专业背景缺乏, 可考虑与院系协作建库, 以保证学科导航库的质量与利用效果。
5、加强宣传与培训, 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
首先,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一是馆内宣传, 图书馆要经常向本馆人员通报最新馆藏资源及建设进展情况, 让每一个馆员及时了解电子馆藏的建设情况, 新增电子资源, 以便更好地向读者宣传推介;二是对外宣传, 要通过多种途径, 向校内读者及时提供馆内电子资源的动态收藏情况, 特别是对最新引进的各种资源及开展的相关服务项目的宣传。可以通过举办每周1小时讲座, 学院的院报、宣传栏、自己印制的小册子、图书馆主页等宣传方式, 让全校的师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图书馆还可以从电子资源中获益的典型用户为例, 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其次, 图书馆还应加强对读者的利用培训。从我院读者电子资源的利用调查来看, 高职院校读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电子资源的利用。图书馆应承担起指导读者查找各种文献资源的职责, 对各种电子资源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综合, 对读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可重点介绍本馆各类型电子资源的内容和检索技术, 在图书馆网站上提供各种数据库的详细使用手册, 并定期开展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式与使用技巧的培训, 培养读者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景祥, 蔡雅云.论中小型高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建设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4.5.
[2]罗春荣.电子馆藏评估:内容与方法[J].图书馆论坛, 2006.1.
[3]张赞梅.21世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定位[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4.5.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5
电子资源已成为高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首要资源-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及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某高校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电子资源已成为高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首要资源.但真正达到最大化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使之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仍有一段距离.为此,图书馆今后的工作应以内涵建设为主,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及读者检索技巧的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已有的电子资源.
作 者:董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刊 名:信息系统工程英文刊名:CHINA CIO NEWS年,卷(期):“”(12)分类号:G25关键词:电子资源 读者问卷调查 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6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图书馆 全媒体 协同发展机制
分类号 G252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government and libraries in the omnimedia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developing mechanism of them . Through the mutual correlation,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haring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resources of e-government and library, e-government could be boosted rapidly, healthily and sustainably,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f library could be promoted further.
Keywords E-government. Library. Omnimedia er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1 国内外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视角沿着电子政务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的路线逐渐转移,焦点最终落在了两者的协同发展上。国外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相互影响、作用、合作和微妙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试图影响相应的国家政策,为更好地支持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更多便利[1-3];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分析与研究表明,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研究和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图书馆为电子政务的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培训、入口、帮助和支持,成为公民社区中电子政务的锚点[4-6]以及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和依赖。
在国内,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使图书馆成为政务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7],电子政务为图书馆的专业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8],大量文献聚焦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9-10],并有相当部分图书馆开展了相关业务项目和服务[11-12]。王芳[8]对2001—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契合度还都不够;张丽梅[13]通过对我国173家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进行在线调查则发现,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服务项目和能力都很有限,还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和层次差异。而且目前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绝大多数从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视角出发,鲜有关注公众和用户,真正或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的案例并不多,能够为电子政务提供入口、帮助和支撑的是微乎其微,更谈不上两者的协同发展。
2 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
全媒体[14]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受众参与式文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公众信息文化和理念的变革。全媒体环境下多样化的媒介技术使信息资源的产生、发布、评论、转换和传播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自上向下或单向度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服务模式、有限的咨询和评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分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文化,例如微博使传统的电子政务和图书馆服务从“训示型”向“对话型”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用户“受示型”的受众形象。伴随着受众自主性、参与性及互交性的新媒体潮流迅速崛起,政府和图书馆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信息中心,采用新的媒介技术为大众服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全媒体时代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指的是采用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各种媒介,以无缝和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为核心,通过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之间的同步、协作、共享和合作,使彼此的资源和业务流程得到优化,最终实现电子政务服务效能、用户采纳率与满意率以及图书馆社会功能价值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通例,相对也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图书馆界对电子政务保持关注和较高的研究热度,也在积极地寻求机会介入,到目前为止,仅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开展了很有限的合作,并没有形成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局面。Wade Bishop Bradley[15]研究发现,随着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协同发展的水平则向金字塔顶点移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全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机制体系,能够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面、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实现协同发展,最终能够向用户提供低成本、包容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3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3.1 耦合机制分析
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耦合主要是指人才、资源、技术和场所等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和促进的互动互增的动态联系。从人才来看,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熟悉政务细则、规范和业务流程及其相关知识,图书馆馆员则集信息采集、加工、管理和培训等优势于一身;從资源来看,政府机构拥有及时、权威、可靠、全面而丰富的政府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则是各种社会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从场所来看,电子政务正趋向于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的大集中,而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全覆盖的网点分布,甚至延伸到了社区和偏远农村小镇;从技术来看,随着三网融合下移动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这些都为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必然会要求和提升两者的耦合互动关系。
nlc202309042024
3.1.1 关联与互动
首先要创新媒介,促进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关联与互动。全媒体环境下的三网融合使电子政务的用户采纳数量、使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延伸;各种媒介技术改善了电子政务的网络外部性,能够很好地提升用户的相对优势和相容性,例如社交网络;而在交互参与式的文化背景下提供浸入式的信息服务则能够提高用户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平台相互关注、转载和评论,实现关联与互动。图书馆将政府发布、与用户关系密切的信息转载、解释并根据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提供相关的延伸服务;而电子政务则同样为用户提供转向、指向图书馆的标识,并及时关注和评论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和活动。
由于图书馆传统的公益性、普遍性、均等性和大众化等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图书馆参与、合作、帮助和支持等方式,以用户为中心、采用新媒介提供信息服务,能够很好地改善用户的自我效能和感知信任度,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传统用户的采纳意向,并不断地吸引新用户。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等少数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尝试与当地政府合作,利用移动技术、微博和微信等服务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虚拟交往的亲近感与信任度,使得电子政务更加接地气。
3.1.2 共享与共建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借助其专业的信息资源组织特长,直接参与政务公开信息的制作、发布和宣传,借鉴联合编目模式,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信息公开服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对政府公开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主题与标签分类;另一种也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所采用的,对当地政府信息公開的网址进行链接或导航。但无论是哪种服务模式,总让人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图书馆和电子政务实质上仍是两条平行线。而共建共享同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可以统一数据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还能推进政府信息规范化,为图书馆开展细化的信息服务提供方便。传统的电子政务一般按照行政服务机构划分,除了共建共享同一信息公开平台外,图书馆还可以按用户熟悉的民生主题模块、网络标签分类,融合各种媒体终端、采用媒体社交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为用户提供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3.1.3 合作与协作
随着电子政务和图书馆关联互动程度的增加和共建共享范围的扩大,电子政务可以实现部分业务向图书馆的合理转移。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和电子政务越来越趋于大集中,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甚至农村的网络却是星罗棋布,成为电子政务的社会支持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电子政务旨在建设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政府,但大部分行政业务仍由线上和线下部分共同完成,将信息查询、咨询、采集和提交等线上部分可以转移到图书馆,而这些正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强项;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业务和服务的便利性,政府机构所承担的业务量会大量增加,将用户端的服务角色交付图书馆,不仅可以使政府机构在业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及电子服务系统优化等方面投入更多,还能够提高电子政务的包容性,减小数字鸿沟。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时期,在政府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起到了协调、缓冲、沟通和中介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保障用户的信息知情权、促进政务公开、透明和社会和谐。在美国,图书馆不仅为电子政务提供计算机、网络、入口,帮助用户理解内容、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还在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了电子政务的服务和合作,比如在社区中提供税务信息、公民与移民服务和资源、社会服务、健康信息、突发与灾害响应甚至更多,作为可信任和中立的社会组织,创造了跨机构、超越多方利益的集合服务环境,而政府机构则借助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优势增加了在线服务,精简了部分的机构和服务人员[16]。
3.2 协调机制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涉及两大系统、诸多机构和部门、广泛而复杂的业务,因此需要建立图书馆协会与政府机构、图书馆与政府机构、图书馆协会与图书馆,甚至是同一区域内的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图书馆协会在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中具有专业、贴近基层、官僚化程度低等优势[17],可以代表图书馆行业与政府机构进行定期沟通、业务协调,对图书馆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美国图书馆协会就与税务局、公民与移民服务局和政府出版局等相关政府机构合作建立LibEGov、Lib2Gov网站,制作了电子政务工具包(E-Government Toolkit)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提供帮助,还召开图书馆中电子政务服务的网络研讨会,以促进经验交流和业务提高。而图书馆还应该就电子政务服务与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对话,建立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协调相关服务和活动,尤其是当一个图书馆要面对诸多不同政府机构的时候。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图书馆之间也会因为需要,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同。例如,一个美国市政图书馆可能会调查附近区域郡图书馆系统的电子政务服务的提供情况,并接触该馆对其工作进行扩展或修正去满足市政当局的需求,与郡图书馆协调合作提供服务,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现有经济和各种资源[15]。
由于图书馆及其相关机构作为第三方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电子政务和用户的关系,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开放、高效和多元化,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和服务流动方向与模式[18],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够提高用户对电子政务的采纳率和满意率。在图书馆—用户—电子政务模式中,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制作电子政务相关的工具和专题网站,由用户传递给电子政务从而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效率;由于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用户与电子政务互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同样可以为图书馆所用。在电子政务—图书馆—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通过图书馆对其进行网络链接、设置信息专栏、资源扩展的方式,实现信息和服务经由图书馆传递给用户;而用户由于需要终端、网络、入口、个性化信息需求和协助会选择信任的、便利的图书馆网点作为获取电子政务信息和服务的机构。在图书馆—电子政务—用户模式中,电子政务从图书馆那里获取用户反映的问题、困难和不足,进而更好地服务用户;而用户也会将自己需要的大量信息由经电子政务反馈给图书馆,从而加强与补充图书馆的相关服务。
nlc202309042024
3.3 保障机制分析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前,我国图书馆基本上是游离于电子政务之外[7]。一方面因为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存在理念、体制、资金和技术等种种障碍与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初期国家图书馆就遭遇尴尬[19],显得有心无力,体制障碍固然存在,但与缺乏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实施细则、进程和规划等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不无关系;而由图书馆主导的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而倍感被动,其影响力和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需要争取政界、学界、法律界及各类从事信息检索的单位合作,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9]。而美国在2002年颁布的电子政务法第213部分就确立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协助电子政务实施的法律地位、角色和责任,为其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和法律保障。
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图书馆和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为图书馆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契机。但随着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并体现其社会的不可替代性,还需要更多创新型的法律和法规不断出台,以政策和制度为保障,不断地推进和深化政府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语
虽然国际社会上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日臻成熟,但就国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子政务和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宏观上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根据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图书馆实际情况,整合、共享资源,创新协作;微观上还需要提高图书馆电子政务服务意识和能力,尝试部分服务和业务的参与和合作、探索科学的政府机构、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和服务模式等等。不过,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技术和媒介的日新月异,在相关耦合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框架下,图书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程度一定能螺旋上升、不断加深,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Jaeger P T, Greene N N, Bertot J C, et al. The co-evolution of e-government and public libraries:Technologies, access, education, and partnership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2, 34(4):271-281.
[ 2 ] Paul S. A case study of E-governance initiatives in India[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7,39(3-4):176-184.
[ 3 ] Hui G, Richard M. Creating public value in E-Government[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0,69(S1):S120-S131.
[ 4 ] Bertot J. Community-Based E-Government:libraries as E-Government partners and providers[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28:Springer Berlin Hei-
delberg,2010:121-131.
[ 5 ] Choudrie J, Weerakkody V, Jones S. Realising e-government in the UK:rural and urban challenges[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No.5):568-585.
[ 6 ] Jaeger P T, Bertot J C. E-government Education in Public Libraries:New Service Roles and Expa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9(No.1):39-49.
[ 7 ]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99-102.
[ 8 ] 王芳,纪雪梅.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电子政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3):11-16,23.
[ 9 ] 梁蕙玮,赵荣荣.公共图书馆开展电子政务项目整合服务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1):13-16.
[10] 夏义堃.图书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功能的定位与实施[J].情报资料工作,2011(1):72-75.
[11] 韩小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0(1):101-103,9.
[12] 田建设.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个案调查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8(4):27-30.
[13] 张丽梅,彭国莉,宋玉忠,等.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2(4):111-114.
[14]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15] Bradley W B, Charles R M, Lauren H M. E-Gover-nment service roles for public libraries[J].Public L-ibraries,2011(No.3):32-37.
[16] Information Policy & Access Center. E-Government& public libraries[EB/OL].http://ipac.umd.edu/[2014-11-08].http://plinternetsurvey.org/analysis/publiclib-raries-and-e-government.
[17] 肖容梅.公共圖书馆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4-11.
[18] Taylor N G, Jaeger P T, Gorham U, et al. The circular continuum of agencies, public libraries, and users:A model of e-government in practic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Suppl 1):S18-S25.
[19] 孙继斌,丁金凤.公共图书馆准备仍显不足 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查阅服务.法制日报.2008-08-24(3).
张新红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河南焦作, 454000。
(收稿日期:2014-08-03 编校:刘勇定)
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趋势分析 篇7
电子期刊起源于大约20世纪70年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 电子期刊从最出的软盘期刊, 第一代CD-ROM期刊、联机期刊、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的网络化电子期刊。我国1994年出版了第一种电子期刊《电子信息与通讯网络杂志》, 在CHINA-LINK网络上运行。电子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 在高校得到迅猛发展。电子期刊在短期内迅速发展主要是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递速度快, 时效性强
电子期刊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出版到提供利用周期短;二是体现在它的审查制度和出版周期上。电子期刊以篇为最小单元出版, 减少了编辑出版的积压时间。
1.2 信息存储量大、密度高, 便于携带和保存
电子期刊可拷贝到磁盘、光盘上, 由于密度高、体积小, 可以解决印刷型期刊过多占用馆藏空间的问题, 而且也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1.3 直观性强
电子期刊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电子版本中保留印刷版本的所有版面格式和外观特点, 并且支持超级链接和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效果。阅读起来能产生动态与声音效果, 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1.4 网上资源共享, 用户利用方便
电子期刊不受时间与地区的限制, 可以同时为很多读者提供服务、互不影响, 所以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对电子期刊而言读者无须借阅与购买, 只要有一台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阅读有关刊物, 查阅有关信息。
电子期刊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格局。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工作的运营方式。图书馆信息工作的运营方式, 是根据不同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载体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载体的发展和演变, 对图书馆发展格局的变化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 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影响下, 一些专门提供网络信息的新型信息机构应运而生, 信息机构的建设开始进入多样化的发展阶段。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影响下, 纸质载体的主流地位遇到严峻的挑战。基于这种背景下, 若仍然单纯依靠图书馆这种单一的处理纸质载体 (如纸质杂志、期刊等) 见长的信息机构来全面承担科学信息交流重任, 恐怕其难以胜任。另一方面, 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冲击下, 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正在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式, 力求尽快适应信息环境的演变和信息载体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已突破了单一的纸质载体的范围, 不仅把各种封装电子载体纳入到馆藏的范围之内, 而且这类出版物在其馆藏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得特别快。在调整馆藏结构的同时, 传统的图书情报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了相应的拓展, 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已成为绝大多数图书馆情报机构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电子期刊给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和要求。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正确认识形势, 做好充分准备, 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 图书馆电子期刊利用现状
我国电子期刊建设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2.1 电子期刊数字化
《中国学术期刊》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QVIP) 等大型文献数据库 (系统) 的成功开发与运用, 对我国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和重要期刊, 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对象的检索引擎, 实现了电子学术期刊连续出版的大规模集成化、多功能。它与相应的检索咨询站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支持软件, 组成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全文电子检索系统, 成为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的全文快速导读检索服务系统, 具有期刊文献评价的统计功能。这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电子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也标志着我国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始进入了电子化阶段。
2.2 电子期刊产品多样化
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题录索引光盘”、“中国法律年鉴全文数据光盘”、“中国法学论文题录光盘”、“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数据光盘”、“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文史哲》 (1951-l998) 全文数据光盘”、“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中国法律法规大典数据光盘”、“经济学、管理学论文题录索引光盘”等全文数据光盘。
2.3 期刊文献数据加工电子化
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目录组编制了《中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光盘版) , 此数据库收录了西文期刊3.7万种, 1万条数据, 覆盖了我国进口的西文原版期刊的95%;中文期刊1.3万种, 5万条数据, 覆盖了我国出版的期刊的70%。参加编制的单位是省 (市) 图书馆、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以及其他部属系统科研图书馆等。该数据库记录按照SBN (s) , 机读格式按照UNI-MARC和CNMARC, 数据描述准确、规范, 可作为标准书目信息源, 满足各种类型图书馆情报部门的不同需求。
3 电子期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分析
现今电子期刊快速发展的势头, 预示着未来的期刊信息服务将会更趋向于围绕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信息等进行。基于电子期刊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库等电子资源, 但在电子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网络配置问题
由于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受IP地址的限制, 只有本学校的IP段人员才能访问资源, 这样如果读者离开学校, 就无法使用电子资源, 因此, 要想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就不仅需要扩大学校校园网覆盖范围, 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让出差在外的校内读者也可以访问本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
3.1.2 学校经费不足导致电子资源利用受限
目前, 高校经费有限, 有些高校只能购买某些数据库的部分专辑, 或者购买部分权限, 这样有些读者无法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相关资料, 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
3.2 提高电子期刊利用率对策
首先要改变观念, 重视和加强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 图书馆应加强对电子期刊的管理与服务, 其工作重心由“拥有电子资源”向“整合电子资源”转移, 应优化期刊收藏结构,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建设和完善网络化电子期刊服务平台。其次,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电子期刊的优势, 就必须加快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进程, 提高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另外, 要加强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主体的技术设备的投入, 抓紧构建先进的电子期刊网络化服务平台, 使越来越多的期刊数据库上网运行, 为学生和老师更充分利用电子期刊, 为图书馆开展和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尽快提高对电子期刊的开发利用水平创造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推动整个高校图书馆朝着电子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
4 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的发展趋势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电子期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利用电子期刊快速、深层次地提供电子信息服务。虽然目前国内电子期刊的发展存在技术、知识产权、安全、国内网络传输速率、价格等方面的限制, 但电子期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决定了它是期刊的发展方向及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硬件和软件投入的巨大, 限制了很多高校图书馆对电子期刊的利用, 因此, 走资源共享之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方法有:
4.1 开展馆际协作进行联合采购
很多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订购价格十分昂贵, 联合订购可在降低每家支付费用的同时, 为各家增添更多的电子期刊。各成员馆应根据各自的收藏和服务特点确定各自的电子期刊收藏范围, 承担收藏任务。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其他成员馆的电子期刊采集情况, 并据此制定本馆的采购策略, 利用计算机和标准书目信息数据库开展电子期刊交换工作, 实行馆际和国际电子期刊资源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 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电子期刊采集与收藏体系。
4.2 开发网上免费资源
目前, 电子期刊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中免费电子期刊不断涌现, 网上存在着丰富的免费期刊资源, 但是, 由于过于分散、无序、变动无常, 给人们利用带来很大困难。图书馆应紧紧围绕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信息需求特点, 有的放矢地将网上分散的有关本馆特色期刊、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全文期刊、科技资料、会议记录等按需求进行有重点的收集、加工、组织和整序, 固化网上流动的信息, 来丰富本馆馆藏, 不断延伸本馆期刊信息资源,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4.2.1 免费电子期刊的选择与评估
在利用网络电子期刊信息源及搜索引擎等方式来收集免费电子期刊时, 要对其进行选择与评估, 一方面可以考察分析网站的内容特色;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这是图书馆挑选免费电子期刊的重要依据。
(1) 网络电子期刊的全文必须能够直接由网页检索获得;
(2) 网络电子期刊必须是经过审核制度, 或必须是由声誉很好的商业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发行;
(3) 网络电子期刊必须被索引工具所收录, 或至少必须被图书馆提供的搜索引擎索引;
(4) 网络电子期刊的过刊也必须能从网站获取;
(5) 网络电子期刊本身必须有网站, 仅依靠电子邮件传递发行的电子期刊将不被考虑;
(6) 网络电子期刊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图书馆的读者所需求的信息。
4.2.2 网上免费电子期刊的收集与整理
免费电子期刊分散在网络上千千万万的主机中, 每天都会出现新的电子期刊。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 即使是网络高手, 利用目前最出色的搜索引擎也仅仅能搜索到Interter信息量的16%。因此, 目前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迅速有效地获取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4.2.3 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比如, 建立重点学科专家论文数据库, 围绕本院校的重点学科, 收集整理国内外军内外知名专家的论文, 并将其电子化网络化, 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导航系统, 将与某一学科有关的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使重点学科用户在网上能迅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实现对期刊资源的优化整合, 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为教学科研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电子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深入和提高, 更需借助电子期刊的优势, 走资源共享之路, 弥补不足, 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 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服务, 从而带动整个图书馆事业充满活力地走向数字化。
摘要: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期刊, 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 其在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论述了电子期刊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图书馆电子期刊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静.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6) .
[2]梅红, 高兆云.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6) .
[3]李军.对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工作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8
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存储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图书应运而生。20世纪40年代, 一部科幻小说中最早出现了电子书的概念, 在该小说中, 描述了一种能够在某电子设备上阅读的书籍。直至1995年, 美国推出了手持的、可以阅读和存储文本的袖珍装置——SoftBook, 随后, NuvoMedia公司推出了火箭书 (Rocket book) ,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图书诞生。
我国的电子图书起步较晚, 但起点高, 发展迅速。1999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研制出“博克电子图书编著环境 (WDBOOK) ”, 这套通用的电子中文图书制作和阅读工具系统成为国内电子图书的先驱者。2001年, 国务院批准立项“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 投资达11.2亿元, 推动了电子图书在我国的发展。2012年7月19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发布了《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电子图书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 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 且电子图书 (E-Book和电子阅读器) 收入达16.5亿元。
电子图书与传统的纸版图书相比, 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检索方便、环保节能等等[3]。因此, 图书馆很快便接受了电子图书这一新生事物。十几年来, 图书馆一直处于电子图书消费市场的主力地位, 各个有实力的图书馆都在积极大量地采购电子图书, 扩充馆藏, 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但是, 研究表明, 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并不能令人满意, 与每年投人的经费不成正比[1]。据CNNIC每半年一次的调查, 令网民最不满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 排名第一的总是“缺乏电子图书”[2]。
我们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电子图书的挑战, 电子图书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如何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在图书馆界, 目前这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已经列入了“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研究”, 该课题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希望本文的研究, 能对图书馆与电子图书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 电子图书利用中存在的瓶颈及对策
虽然电子图书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比率中快速增长, 但是, 还存在以下瓶颈:
1.对图书馆硬件、软件资源需求的提高
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内容的数字化, 制作成为电子书, 再借助计算机或手持阅读器等设备终端来实现阅读功能。一般情况下, 读者都是使用计算机终端, 通过通讯网络, 访问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器, 来实现对电子图书的使用。对图书馆而言, 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服务器、计算机等设备, 以及布置通信网络。这将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 但也能极大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同时, 引入电子图书也对图书馆的软件环境提高了要求。图书管理系统, 如ILAS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LIBSYS (汇文图书管理系统) 和WXGJXT (文献管理集成系统) [3], 最初都是针对纸质图书设计开发的, 也主要服务于印刷型纸质图书, 以采访、编目、流通等功能为主。显然, 已经不适用于电子图书的管理, 电子图书的采、编、流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及要求。因此, 在软件方面, 还需要针对电子图书的特征和价值, 增加相应的管理模块或重新开发图书管理系统。
2.电子图书技术不完善, 标准不统一
如今, 电子图书有PDF、TXT、EXE、SEP、CAJ、DOC、CEB、UMD、CHM、JAR、PDG、PDB、BRM[4,4]等格式二十多种格式, 电子图书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 在阅读软件方面, 各大公司的软件格式互不相容, 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执行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图书馆采购了哪种电子图书, 读者也必须安装相应的阅读器才能阅读, 如超星公司的SSReader、方正的Apabi Reader、书生之家的书生阅读器等。另外, 各自为政的电子图书检索界面, 也给电子图书的使用带来不便, 读者需要挨个去不同的页面检索。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了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Link电子图书、CADAL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方正电子图书、书生之家电子图书、国家图书馆中文数字化图书等电子图书资源, 读者要查阅电子图书必须进入不同的检索页面, 同时还须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这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图书的使用, 无疑是资源共享的一大障碍。
3.电子图书内容少且滞后
现如今, 我国每年新书版图书接近10万种, 如果加上再版图书, 就有17万种之多, 但实现网络出版并销售的却很少。即便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E书时空等电子图书的先行者, 每年也只有2千多种新书, 与纸版图书近10万种的数量完全不能比较。并且, 现在市场上的电子图书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文学类、休闲类, 而教育类和专业性的资源占的比例少得可怜, 使得电子图书的品种单一。国内电子图书缺乏大量的优质资源, 畅销书基本在电子图书里找不到。
相比较来说国外的电子图书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比如, 在SpringerLink电子图书或优阅外文原版数字图书馆里面, 就提供许多同步更新的电子图书, 且不需要下载专门的阅读器, 在网页浏览器上就可以在线阅读。
4.对采访要求的提高
在我国, 电子图书的定价普遍偏高, 且大多都进行捆绑销售, 条件颇为苛刻, 这也是对采访工作的挑战。主流的定价模式是按库打包计价, 大概占61.5%, 比如, Thieme、Ebary、Emerald、Karger、Springer、Gale和超星等数据库, 相当于以批发形式销售。这样的定价模式虽说价格相对适中, 但必须打包购买, 不能挑选电子图书, 一些利用率高的冷门的电子图书也必须打包一起购买。如此不成熟的电子图书销售模式严重阻碍了电子图书的推广和应用。我们图书馆在与电子图书供应商博弈的过程中,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 建立图书馆联盟, 积极开展馆际合作, 是图书馆改变与书商博弈中不平等地位的有效方式。
5.对编目要求的改变
对于印刷型纸版图书的编目, 图书馆多采用MARC, CNMARC和UNIMARC来著录[5][6]。但对于电子图书而言, 无论是光盘型, 还是网络型都需要进行整理、组织后, 才能被读者方便快捷的使用。但采用何种方式来整序电子图书?目前是图书馆界正在热衷研究的一个问题。
国际上对电子图书的编目著录的研究, 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迈进到实践阶段。而国内还处于多种元数据并存, 电子图书著录无序的状态, 有的图书馆采用DC, 有的采用MARC, 还有采用REACH和VRA核心类目的。但是大多数采取MARC或者DC格式。这两种著录格式各有各的特点, 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 DC比MARC格式在电子图书编目著录的应用上更具有语种版本多、文献著录的专指度高、著录简洁、检索便捷等优势。
6.版权问题
电子图书在发展的同时, 版权方面的问题纠纷不断。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汉王电子图书等都遇到过版权方面的问题。陈传夫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院长) , 在文献[7]中指出, 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公共访问行为, 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大部分是个人, 是对脑力劳动者的尊重, 怎么样把握这个“度”, 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据文献调查, 国内目前拥有电子版权的出版社只有20%左右, 绝大部分图书的电子版权、特别是大约80%电子图书的版权都直接掌握在作者手中, 出版社只有纸书的出版权。图书馆面对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的作者, 如果要一一取得其授权是不切实际的, 但忽视任何一位版权所有人都可能面临侵权指控。
完善电子图书著作权保护的相应法规。现有的法律明显滞后于网络环境的发展, 配套的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例如:数字版权的归属问题, 电子图书的支付标准等。与此同时, 建立完善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这样, 既可以保护作者的权益, 又可以节约购买版权的成本。最后, 需要电子图书书商加强对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的技术措施。例如, 通过合理授权后才能阅读、下载、复制、打印等。
三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在不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也在迅速的增加。在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 图书馆资源提供方式和提供载体也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引入电子书和其他数字资源的同时, 图书馆还得以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各图书馆之间可以建立图书馆联盟, 在联合采购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都能够互惠互利。联盟在集团采购电子资源时, 还可通过与电子书厂商签署了协议的方式, 在联盟内部共享电子书资源。在未来, 图书馆必将与电子书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图书馆将会成为一个知识集散中心, 以用为本, 发展组织传递知识的核心功能, 建立一个满足读者需求的无墙图书馆。
摘要: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图书应运而生。电子图书与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具有更新速度快、出版周期短、内容丰富等显著优点。图书馆便很快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 并发展到电子图书消费市场的主力地位。然而, 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与每年投人的经费不成正比, 读者总是感觉缺乏电子图书。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讨论了电子图书在高校图书馆发展应用的瓶颈及对策, 希望通过能对图书馆与电子图书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电子图书,图书馆,数字资源
参考文献
[1]郭贝.电子图书, 想说爱你不容易[J].新世纪图书馆, 2008, 5:13-28.
[2]章光琼.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探析[J].出版科学, 2012, 6 (20) :89-91.
[3]郭自宽.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2011.
[4]聂华.电子书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2:28-33.
[4]陈进, 王杰贞, 刘宝杰.图书馆书目数据与电子图书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1:86-88.
[5]贾延霞, 杨慧.中文电子图书的OPAC揭示与利用[J].图书馆杂志, 2011, 30 (3) :32-36.
[6]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479.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9
一、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比较
(一) 在典藏使用与获取方面
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购买典藏最大的区别在于, 纸本期刊只需订购相应的读本即可, 而购买电子期刊时付款购买的却是检索权, 图书馆除了购买电子期刊的检索权同时, 还需考虑如何针对此类资源作为长期的保存和管理, 以符合各图书馆典藏的需要[1]。使用时电子期刊相对于纸本期刊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即时可得, 且可多人同时阅读同一电子期刊。
(二) 在成本花费上
电子期刊在空间与服务方面比纸本期刊的成本要高, 它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器、存储空间及相应的授权, 而纸本期刊只需要一定的馆藏空间和购买相应的期刊即可;在系统人力方面纸本期刊则低于电子期刊, 纸本期刊只需要馆员参与馆藏, 指导读者阅读, 而电子期刊则需要在相关的技术人员维护下才可以满足校内外的读者使用。尽管电子期刊在部分成本高于纸本期刊, 但是电子期刊所带来的实际效益远高于纸本期刊, 考虑到图书馆所有的成本后, 电子期刊仍最符合读者的效益。
(三) 在互动性方面
电子期刊从出版速度、印刷成本、期刊价格、取阅查询、引用文献、互动性等角度来看, 电子期刊仍有出版品质不均、阅读不易与年代范围不足等缺点, 但由于电子期刊技术是日新月异, 发展潜力无穷, 因此电子期刊仍然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
(四) 在功能与品质方面
电子期刊具有高速传递全文、易检索、添加期刊论文的主题查询、可超键接到其他相关研究与参考资料查询, 但电子期刊也有未经审核缺乏严谨编辑、无法单一选购、出版不稳定、保存不易以及只有使用权等问题。然而未经审核缺乏严谨编辑此缺点, 随着电子期刊日益受到重视, 也越来越少, 其中有些期刊甚至只有电子形式而无纸本期刊, 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电子期刊不断发展, 使用者对电子期刊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五) 在服务方式上面
电子期刊绝非单纯的电子化的纸本期刊, 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在内容或可取用的速度上都不尽相同。此外, 若以使用者角度, 针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期刊服务来比较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则可以发现, 就电子期刊而言, 其所提供的不再只是一种载体或形式, 而是一种网络资源与服务, 电子期刊除了更新迅速、使用方便以外, 还有许多纸本期刊所望尘莫及的附加价值与服务, 如:可提供电子目录与链接服务、多媒体功能、可直接查询、下载打印、提供个人服务等。相对于纸本期刊作为单一信息载体形式而言, 电子期刊则呈现更多元化的服务价值。
二、电子期刊馆藏发展建议
(一) 加强电子期刊馆藏服务
随着教学科研的发展, 高校师生也越来越来依赖电子期刊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资源。因此, 图书馆应加强电子期刊服务的组织与服务。并建议图书馆进行电子期刊资源系统进行评估, 以了解电子期刊的馆藏内容、质量、使用情况与经费使用效益, 作为电子期刊选择采购的依据, 并加强对使用者的群体进行分析, 了解影响使用资料库的原因并加以排除, 以建立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电子期刊馆藏。
(二) 建立合理的电子期刊采购机制
图书馆对电子期刊的馆藏发展应该建立整体的规划机制, 从图书馆经费节约的程度上合理的遴选所有的电子期刊, 做到电子期刊资源共享的原则, 避免电子期刊的重叠。因此, 图书馆应建立合理的电子期刊采购流程, 组织合理的电子期刊评估小组, 订定电子期刊的选择标准, 来调整期刊馆藏的发展策略, 由读者、科研人员和馆员共同来推动图书馆电子期刊馆藏的长期发展。
(三) 加强使用者对电子期刊使用的教育培训
有别于纸本期刊获取的阅读方式, 电子期刊的使用包含检索、查询的功能, 且不同的厂商的其使用介面与功能都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很容易产生使用上的困扰与不便, 通过使用者使用发现, 仍有部分使用者不愿意使用电子期刊, 其原因除了与年龄习惯有关外, 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电子期刊检索、查找功能感到困扰, 而电子资源的大量成长已是时势所趋。因此, 馆员在提供使用者期刊馆藏服务时, 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资料, 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强电子期刊等电子资源的教育培训与推广, 以提升使用者使用电子期刊等电子资源的意愿, 以及促进电子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四) 建立使用者使用电子期刊信息评估系统
近年来电子期刊的使用日益普遍, 电子资源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图书馆可针对特定的电子期刊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从电子期刊资料库的使用记录来分析资料库使用者的使用行为以及资料库的使用情形, 从使用者角度评价电子期刊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服务, 以了解电子期刊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使用者间的关系, 以及电子期刊信息系统对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也可作为图书馆评价电子期刊的参考。
(五) 逐步建立纸本期刊删订向电子期刊过度
现在我国大部分图书馆仍维持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并存的二元服务现状, 但是毫无疑问电子期刊在图书馆期刊馆藏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纸本期刊删订逐步向电子期刊过度过程中, 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应将纸本期刊删订的记录及过程系统地记录下来, 在删订的过程中并详细地分析期刊馆藏情况、执行步骤与配套措施, 并实际了解纸本期刊删订后对使用者的影响, 以供图书馆期刊服务与馆藏发展作为参考。
三、结论
图书馆电子期刊馆藏的发展, 既是读者与教学研究人员的需要, 也是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发展的需要。因此, 图书馆只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信息需求, 调整自己的馆藏结构, 才能不但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 彰显自已的馆藏特色。
摘要:电子期刊的发展对图书馆纸本期刊的发展与学术传播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对比, 探讨电子期刊对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的影响, 为未来图书馆期刊馆藏发展作参考。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馆藏发展,使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等.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对比分析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朱丽华等.高校图书馆纸质期刊科学管理探析[J].情报探索, 2010.
浅议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科学发展 篇10
近几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通讯、网络等设备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查询及文献信息服务等, 用以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相应的服务和管理跟不上, 致使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没能很好的发挥, 甚至有些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正逐渐由学习的殿堂慢慢地变成了娱乐的场所, 与设立电子阅览室的宗旨极不相符。因此怎样才能使电子阅览室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1.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娱乐场所的原因
数字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及对资源的宣传介绍不到位, 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娱乐场所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许多图书馆的传统文献、电子文献资源虽然丰富, 但因人力、财力有限, 资源的数字化工作跟不上, 有很多网上数字信息又属于收费服务, 读者在电子阅览室里检索不到所需信息, 自然会将时间用于浏览其它网页、聊天, 玩游戏等。二是有的图书馆虽然有很多的数据库, 但各个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不同, 缺乏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 图书馆又没有及时地对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进行广泛、充分的宣传, 增加了原本就缺少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读者利用数据库的难度[1]。再者就是相应配套设施较少, 满足不了那些高水平读者的需求, 无法给他们提供学习、实践及提高互联网知识的平台。
2.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
2.1 努力创建良好的服务保障
电子阅览室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 使读者走进阅览室能感受到幽雅明朗、令人身心舒畅、使工作人员便于管理, 同时也要符合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的要求。随着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的不断深化, 读者对许多配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如电子信息的下载、拷贝、打印、扫描以及个人主页的发布等。因此阅览室内除配备必须的计算机外, 还应配备适量的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硬件设备, 以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服务需求。再者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在电子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对读者的服务质量。同是电子阅览室, 其设备、资源也大致相同, 但由于工作人员素质的差异, 阅览室的作用效率却大不一样。因此, 要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2.2 努力创建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努力建设特色数据库, 增加大学生读者需要的各种实用数据信息, 丰富电子文献信息资源, 以吸引读者.例如, 可以大量增加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资料、模拟题,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辅导资料及试题, 公务员考试辅导资料, 研究生考试辅导资料等.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都应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书生之家等网络数据库。可以吸引大量读者前来使用。第二, 加强馆藏数字信息的建设和宣传[1], 高校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师生, 对于这些读者而言, 其对本专业知识的渴求往往大于其他方面的知识, 因此图书馆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 组织人力、物力、采购、收集、编制相关专业信息数据库, 把这些书目信息及时地传递给读者, 同时采取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经常举办信息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 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 帮助读者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的能力。
2.3 完善网上信息导引与检索服务
(1) 网上信息导引。Internet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这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的调动和刺激起来, 因此, 电子阅览室要有意识的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站, 在网上以读书为主线, 组织专家解答大学生思想、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引导大学生对各种读书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把大学生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境界。另外, 由于网上信息资源缺乏秩序和控制, 对于用户来说, 虽然可以很方便的接触到信息, 却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电子阅览室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网络信息资源, 组成专题、特色数据库, 使之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 读者可以在虚拟馆藏中查询电子期刊、报纸、图书、科技报告等。
2.4 开展参考咨询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
(1) 参考咨询服务。参考咨询[2]是电子文献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电子文献由于检索快速方便, 常用来开展课题检索, 许多电子文献由于覆盖的年代较长, 有的可以一次选择几年的数据, 这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记录在几秒内就能检索完毕。因而它在定题服务、成果鉴定与科技查新等方面具有纸质文献无可替代的优势, 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提供教学软件、开展辅助服务等, 如英语教学、计算机学习, 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程序设计、美术动画创造、广告创意制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声情并茂, 内容丰富, 颇受读者的欢迎。
2.5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培养良好的阅览习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提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上网行为, 告诉学生上网除了游戏、聊天、交友外, 还有更精彩的世界值得去探索、遨游。经常开展与网络相关的活动, 丰富校园网络生活,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等。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应加大现场巡查、监管的力度, 坚决制止一些不良的上网行为, 净化电子阅览室的上网环境, 切不可为了增加收入而放松管理, 迁就、放任用户的不良上网行为。
3. 结语
在高校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已是大势所趋, 它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和特点, 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优越的上机条件, 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断提高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克服其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 相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一定能够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给出了解决办法, 即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之路, 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国刚.电子阅览室管理方法与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16) 136-137
[2]肖琼等.电子阅览室管理新探.图书馆学研究.2006 (02) 47-49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069-02
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化服务的主要场所。它以全新的服务方式和全面的服务功能,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它不仅能为高校读者提供书目检索、联机检索、电子文献检索、网上信息资源查询及多媒体教学,还使读者在阅览过程中达到了学习知识、自我提高和创新的作用。2008年,中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2750万人,到2010年,在校生将超过3000万人,规模非常可观。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针对学术的需求,建立适合高校主要科研方向需要的电子资源体系,并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界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1高校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把电子文献资源作为工作重点,购进各类数据库和电子文献。以本校图书馆为例,现有的电子文献资源,中文的有:中国工具书集锦在线;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龙源人文电子期刊;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等十几种。外文的有:OA资源数据库;SDOLElsevier电子全文数据库;NATURE全文数据库;APS数据库等8种,还有维普数据等七、八种试用资源。省内其他高校也都引进了不少中外文电子资源。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尽管这些电子资源花费十分巨大,但目前大部分利用率都不高。甚至有部分高校利用率很低。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读者对电子阅览室资源缺乏了解
尽管电子资源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但对读者的宣传推广工作却十分滞后,许多师生对电子资源的便捷性及如何使用不太明白,以至于电子阅览室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一个网吧。
1.2电子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合理性
由于各高校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是有限的,比如本校每年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不到20万,大大限制了购买的种类,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还有一些很受欢迎的资源由于价格太高而无力购买,造成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1.3电子资源闲置较多
即便是使用高效的电子文献,也存在大量资源闲置现象,目前,本校除了CNKI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的点击率比较高外,其他一些数据库点击率则很低。很多来查资料学习的学生也是经常到Google、百度等舍近求远查询,利用本馆电子资源进行查询的反而在其后选择。
1.4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大多只能做到开门、通电、断电、关门。遇到一些简单的软、硬件问题也基本上只会摇头,真正能为读者解决问题的少之又少。
2影响高校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几个因素
2.1高校图书馆内部的因素
(1)系统落后、网络速度慢、设备老化,比如本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2003年建成后至今没有进行过设备更新,许多机器已经不能使用,服务器的老化造成网络速度很慢,还经常掉线,使得读者检索不到所需的信息,影响了查询效率。对于经费有限的高校图书馆来说,配置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的经费,机器维护费用和网络通信费用,使得电子阅览室难以扩大规模,也限制了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利用。
(2)通常,读者在使用电子阅览室时都要缴纳一定的使用费。对于部分经济上不宽裕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们只能选择不需要付费的纸质文献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就把他们拒绝在电子阅览室的大门之外,也影响了电子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利用。
(3)高校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配备大多与普通阅览室一样,即只要有人在即可。这样使得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的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学科的专业设置及教学需要的期刊资料不了解,更谈不上深入做好推荐阅读、解答咨询等工作,这些都影响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
(4)电子资源都是近些年来才开始应用的,各高校也曾举办过不少讲座和宣传,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效果并不明显,文献检索课上的人不多,去听的人也大多是心不在焉。有不少读者不会从图书馆的主页链接进入免费数据库,更不熟悉查询方法。有时读者急于查询某方面资料。只会在过刊阅览室埋头苦查,却不知道可以进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询丰富的电子资源,不懂得利用现代化检索方式去查阅所需资料。可见,我们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力度还十分不够,可想而之,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严重不足。
2.2读者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
(1)如今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仅限于聊天、打游戏、浏览网站,上网成为他们在虚拟空间的娱乐休闲活动。据一些统计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忽略了电子信息资源的重要学习功能,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意识明显不够,尤其是面对丰富而便捷的电子资源。许多学生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他们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对于现代化信息知识的掌握及其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应该是全面的,从而获取提高自身素质、学业技能和学术研究有益处的信息意识急待强化。
(2)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是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对于我们从父辈就习惯于阅读纸质文献资源的读者而言,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缺乏限制了其对电子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果读者需要快速、方便地阅读电子文献,就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使用各种网络浏览器与搜索引擎等操作,熟悉各种数据库的特点与检索方法。
3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策略
3.1加强电子资源的宣传、增加电子阅览室的无偿服务时间
大多数高校的电子阅览室一般实行的是有偿服务,提高了读者对电子资源使用的门槛,影响了读者对电子资源的使用。高校应当把为服务师生作为图书馆的宗旨,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电子阅览室无偿服务的时间,如本校图书馆的3个电子阅览室已经有两个改成了免费阅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把学生请回到电子阅览室的同时,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规范管理,采取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
3.2加强读者电子资源使用能力的培训
由于高校图书馆引进的电子资源有好多种,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软件、检索方式和条件都不同。为了让读者尽快熟悉这些资源的使用方法,须定期进行检索方式与技巧的培训。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一边学习一边上机实践,培训效果会事半功倍。培训内容应以课件形式或视频文件存放在图书馆网站上,方便读者随时在线学习。电子阅览室应该定期举办数据库使用方法讲座,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学科相关的电子文献,演示有代表性的数据库使用方法,介绍新引进和试用的电子资源,引起读者的兴趣,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高校电子阅览室。
3.3加强电子阅览室服务器的防护
电子阅览室是读者进行电子资源检索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地,许多网络游戏,黄色网站里都含有木马病毒,一旦读者打开,就有可能感染病毒,轻则损坏终端,重则可能导致服务器瘫痪,本校电子阅览室为了每台计算机能够正常安全工作,每台机器安装还原卡,装有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并更新升级,服务器设有防火墙,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3.4提高高校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素质
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不足,难以适应高校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加强人员建设,根据需要,努力提高馆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定期对馆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学习。馆员自身也应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在认真、全面做好服务的同时,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活动,提高读者信息素质。高校图书馆对拥有全面的知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重点培养,并予以重任,也是对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图书管理员的首要任务是应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把提高读者信息素质作为己任,为未来的人才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电子图书馆发展 篇12
1 目前电子阅览室的优势和不足
电子阅览室是为读者提供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场所[3], 电子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技术为特征的电子化、数字化的资源体系。电子阅览室区别于传统图书阅览室的根本标志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介入。电子阅览室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快速、方便的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 而且不受地域限制, 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电子阅览室虽然可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 不可避免的会沦为校园网吧。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不是简单的给学生提供一个上网的场所, 它所带来的信息延伸是任何一种传统阅读方式所不能取代的。电子阅览室要为读者提供广、快、精、准、新的文献信息, 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在电子阅览室, 学生不仅可以查阅信息辅助学习, 还可以欣赏电影、音乐, 共享网上多媒体教学内容。可是, 现在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和网吧基本是一致的, 单一的管理模式模糊了它作为阅览室、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搜集场所的功能。电子阅览室所提供的浏览信息没有清晰的模块划分, 没有体现它作为高校图书馆电子基地的学术气息[4]。和普通网吧类似的信息浏览模式, 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学习, 反而因其相对低廉的费用、便捷的地理位置, 使它成为学生上网娱乐的首选之地。可是, 电子阅览室的娱乐功能是先天存在的, 如果进行简单的割除, 电子阅览室的优势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保留其娱乐功能的同时, 充分发挥其学术功能才是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之道。而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学术功能, 首要的就是要实现电子阅览室向电子图书馆的转变。
2 提高电子阅览室功能的有效策略
2.1 促进电子阅览室向电子图书馆转变
电子阅览室到电子图书馆转变, 顾名思义, 是指将电子阅览室由简单的上网场所转变成电子图书储存室, 是电子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5], 也就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籍, 储存在电子图书馆里。电子图书馆类似于网络上的百度文库, 只是电子图书馆内资源更为系统, 分类更明确, 所涵盖的范围包含整个大学教学的各个领域, 内容更为翔实, 也更加准确可信。其使用对象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 还可以向社会各界开放。大学是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机构, 它所具备的教学资源、图书资源和学术优势, 是任何其它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因此, 高校的电子阅览室转变为电子图书馆所具备的优势是天然的。此外,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 电子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无限复制、便于携带、易于传播、共享性更强, 而且没有传统纸质书易损坏、老化、多人借阅不足等问题。同时, 相较于传统纸质图书, 电子书的成本更低,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不过, 即使有诸多好处, 电子图书馆依然不能取代传统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应与传统图书馆相辅相成。
2.2 正确认识和对待电子图书馆的利与弊
电子图书馆是以电脑为依托的, 由于电脑的成本较高, 无形中制约了高校电子图书馆的规模。电子图书馆是信息技术的产物, 信息技术所具备的隐患, 电子图书馆也都具备。同时, 电子图书馆设备更新、维护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也高于传统图书馆。由于移动设备、U盘等各种便携存储设备在机房的过多使用, 很可能使整个局域网感染病毒而导致整个阅览室电脑瘫痪。而且, 传统纸质书给人带来的阅读质感也是电子书没有的。不过, 电子图书馆建立后, 会更方便读者借阅, 更有利于图书资源的保护。而对于电子图书馆的建立、维护成本, 可以通过供校外收费下载、借阅得到分担。现今, 科技发展迅速, 电子图书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向电子图书馆这一角色转变只是加快了这种趋势的演变。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了电子图书馆这样一个专业特点突出、内容包罗万象的后盾, 其学术性和实用性不言而喻[6]。读者在使用电子图书馆的同时, 遇到疑难, 可以即时在网络上查询和探讨。电子阅览室转变为电子图书馆前期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来建立框架和进行技术支持, 此时可以考虑引入企业合作和企业管理机制。
2.3 增强电子阅览室的校园信息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可以开设些小的服务板块, 例如:兼职板块, 校园活动通知, 自主活动招集, 讲座通知等等。高校面对的是成年学生, 很多学生利用课余、周末、假期的时间兼职打工, 电子阅览室可以开设兼职板块定期发布兼职信息, 以满足学生课外锻炼的需求。这样由学校层面代为发布的兼职信息, 为需要兼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便利、可靠的平台, 而且更好地维护了学生的权益;就自主活动招集板块而言, 学生可以自己在板块上发布信息, 招集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织活动。例如:短途旅行, 假期支教, 集体活动等等。在这样的一个校级平台上, 聚集了全校各个专业的人才, 学生也可以在此板发布信息寻求支持。例如, 某道高数题解不出来, 可以发布信息寻求帮助;在讲座通知板块上, 可以将校内举办讲座的时间、地点、主题、主讲人等情况简要列明。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讲座, 不至于错过。这些小板块的内容常分散存在于当前很多高校的主页上, 但是信息并不系统、完备, 制约了其功能。电子阅览室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通过扩大其功能, 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3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信息检索查询平台。为实现电子阅览室可持续发展, 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比如, 强化功能, 提供综合性的一体化服务;向小规模、高性能、重特色的方向发展;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学园地等特色板块。
当前的读者需要的是集信息资源、参考服务、技术支持、各种软硬件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到馆服务[7]。简单来说, 读者需要一个集信息检索、学术交流、技术支持等新型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电子图书馆的转变满足了读者各种学术性、专业性的信息检索需求。同时,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据库检索服务大大扩大了信息检索受益范围, 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信息检索功能外, 电子阅览室未来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为读者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专业、针对性的平台。
对于那些有上网需求却无上网条件的读者而言, 电子阅览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但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 电子图书馆应向着小规模的、高性能以及有特色方向发展。第一, 为减少资源浪费, 可适当减小电子阅览室的规模, 但可通过IP地址控制, 使整个校园网成为一个虚拟电子阅览室[8]。实践证明, 扩充服务领域、有效缩小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规模, 对读者使用电子信息资源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通过深入到院系和科研机构调研, 购买更多的能够支持主要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需求的电子资源, 丰富图书馆的资源, 更好的为教师及学生的服务, 实现电子图书馆辅助教学的功能。第二, 未来电子阅览室应当能够为校园网之外的教师提供全文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由于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数据库一般仅能在校园网内使用, 校外住宿教师的信息需求受到一定的影响[9]。未来电子阅览室应当改变这一不足, 在没有实现VPN技术的条件下, 可为校外住宿教师提供全文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例如, 通过QQ可在线传递文献和邮件形式,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第三, 提供随书光盘服务。当前出版的各种图书大多数附有电子文献资源, 这可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除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电子图书馆外, 可以在电子图书馆的并列模块上建立教学园地。教师可以在教学园地上上传教学多媒体课件、学术成果, 分享国际学术新发现乃至课程安排, 课程选定等等。鉴于高校具备优厚的师资资源, 在教学园地上也可以上传专业教授的公开课视频。这些资源可以供学生下载, 同时还可以尝试作为电子商品供校外人士付费下载使用。对于校外人士, 既然是付费电子资源, 自然是可以像购买商品一样给予评价, 以便保证资源的质量, 避免浪费和鱼目混珠。这样, 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人群的求知欲,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术的交流, 促进科技的发展,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也大有裨益。学校是各种学术成果汇集的地方, 应该提供这样一个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讨论平台。这样的平台所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影响, 更多的是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和整合, 对于学生而言, 可以很大程度上开拓思想上的荒地, 减少认知上的狭隘, 扩大学术上的视野。
总之, 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由电子阅览室向电子图书馆转变, 为读者提供综合性的一体化服务;向小规模、高性能、重特色的方向发展, 同时可设立一些附属的服务性板块, 扩大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宁沛林.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及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 2009 (3) :31.
[2]石晓东.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服务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7) :61.
[3]王小波.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与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3) :214.
[4]付鸿枝.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23.
[5]郭玉华, 王洪波.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与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7) :113.
[6]艾辛育, 严丽杰.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管理[J].林区教学, 2011 (6) :79.
[7]刘玉堂.浅议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2 (12) :118.
[8]郑静.浅谈未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 2010 (8) :153.
【电子图书馆发展】推荐阅读:
电子化图书馆07-25
电子图书馆整理方案09-02
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07-10
石涧中心小学电子图书馆05-23
电子档案图书馆工作制度07-15
电子档案图书馆管理工作职责09-05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11-01
电子图书系统09-25
电子图书营销策略10-23
电子图书馆阅览室云终端解决方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