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共12篇)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1
科技的进展对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文明不仅使得人类享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也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内容、形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空间上分区的扩大, 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 交通运输区、仓库码头区、工人居住区等。城市生活的空间随之扩展, 打乱了原来城市封闭的布局, 这种空间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之而来出现了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建筑密度高、环境条件差等问题。这些又迫使人们研究新的技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当前随着后工业社会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城市空间及形态逐步发生变化, 因此分析科技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 新技术一旦与新观念相结合就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发展推动力, 成为城市空间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首先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进而影响城市的社会形态, 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而新的社会形态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每一次的技术进展, 都形成新的产业群, 新的产业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空间格局, 促使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重组, 从而为城市空间的创新提供可能与条件, 这种变化了空间的结构与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 不仅决定城市社会形态的发展, 也决定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形成、组织与变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作用的结果, 特定的社会形态, 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空间格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人们所处的社会也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而且对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城市经济的渗透和城市经济结构中信息经济比重的提高, 促使城市产业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和整合,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从而使城市空间结构再一次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生产物质产品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用地布局、居住模式、交通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发展和演变。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高技术行业本身, 而且向教育、娱乐、服务等领域扩展。
由于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现代城市都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以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知识经济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 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许多城市都将信息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高新技术园区用新的城市功能体, 用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代替了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产业, 以金融贸易、信息管理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置换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
在信息时代, 通信网络的形成使交通运输不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区域的行政界限。网络缩小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 从而使城市发展分散化、中小型化, 城市将以远程联系方式来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 空间结构集聚动力减弱。城市各种功能的分布可以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以区位条件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布局原则在信息网络时代不再重要。城市的一般功能区 (如居住、工业等) 呈分散趋势, 形成开放式、网络型和多中心的城市体系。这种开放结构促进城市之间横向经济联系和城乡经济的共同增长, 城乡界限逐渐消失, 城市之间竞争、互补、协同关系将代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如在科技进步背景下, 南京都市发展区将形成“以长江为主轴, 以主城为核心, 结构多元, 间隔分布, 多中心开敞式的空间格局”, 并凭借优越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向东扩展, 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在经济和信息上形成一体化发展。
总之, 在科技进步条件下, 城市发展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 我们要不断地对城市发展及技术机部的相关性进行检讨, 从而使城市形成一个功能与环境相对完善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 在全面的社会转型和变革中, 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方法应适应城市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需要我们扩展城市的研究领域与技术方法, 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 及时调整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使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创造“以人为本”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摘要:本文主要揭示科技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方面分析科技进步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分析信息技术和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目的是启发人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创造新的城市空间, 从而提高城市的品质。
关键词: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城市
参考文献
[1]钱小玲王富臣: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6]:378-386[1]钱小玲王富臣:技术进步与城市空间创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6]:378-386
[2]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8]:1-3[2]李和平严爱琼: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8]:1-3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2
李约瑟难题被提出之时,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观点出发对它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一个国家的科技的发展也许会受到来自地理环境、文化特质、政治环境、经济形态等方面的制约。李约瑟自己也对这一难题的解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语言学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在李约瑟的时代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借助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解释,而这些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其实是相当古老的,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上。
李约瑟难题的两个阶段,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似乎用一句话就能回答了。中国是一个文化早熟的国家,与此同义的一个词是“理性1早启”。由此形成的民族风尚就是“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2。在这种早熟的文化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的心思聪明的使用就产生了偏向——因为中国人的理智被过早启迪的理性所压制了,所以中国人的心思大多被放到了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实践道德上,而不是将心思放在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上。“精神移用到人事上,于物则忽略。”3自然中国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就落后于重视理智的西方了。
初看起来这种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十七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以及为什么很早就出现了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此之前远远领先于西方。其实这并不矛盾。中国在她的文化早期,理性并未取得完全的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宋朝以后,追求理性的儒家成为了社会的压倒性主流思想以后才是这样的。在此之前,尚有一个两者平衡的时期,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还存在着一种历史使命感,所以在技术上仍然有所重视和创新。
虽然这只是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释,此外还有从制度差异、经济学角度、气候角度甚至形而上学来解释这一难题。我认为,客观条件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是人们固有的追求,然而中国人却总是不往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上述从主观角度出发的解释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及其支配下的制度?
一、对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考察
20世纪伟大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写道:“媒介即讯息。”这看起来是一句难以理解的话。后来的尼尔·波兹曼提出了较为折衷4的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语言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媒介,必然也有这一特点,所以“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 1 梁先生的著作中,理智与理性有其不同于通常理解的意义。从梁对理性的英文翻译“impersonal feeling”,结合“理智、理性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一句,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理解:理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理性则是一种人的向上之心,它驱使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挥理智,而且这种驱动经常是不为一己私利的。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理性——人类的特征”,三、中华民族精神所在。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一、由此遂无科学。4 关于麦克卢汉与尼尔·波兹曼两人观点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观点存在冲突之处。详细讨论两人的观点不是本文的任务,在这里只谈他们理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较多的共同性,但是后者的说法较为温和。他认为媒介并不直接传递信息,而是在“暗示”。采用后者的说法可以缓和一下前者激进的提法可能招致的反对声。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是由两者在思考方式上使用的媒介的根本性差异所决定的。语言的差异决定了它所承载的文化被施加了不同的“隐喻”,因而人们的思路被引向了不同的方向,这也就是梁漱溟所说的心思不在此、理性早启的原因。“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immanent)和构建性的(constitutiv)。”6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即使在天性和本质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7,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朝着他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所“偏好”的那种思维方式发展。在这一环境中,所有人对于一种他们共用的符号背后蕴藏的那个概念有着几乎相同的内心对应,即他们对于一个客观的、固定的存在,采取的是同一种主观方式以使之成为进行精神活动的质料。8洪堡特进一步指出:“由于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可见,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9
二、汉语与西方语言的重大差异
两者在语言特性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字是“孤立语”,即以单个音节指示概念,而且这个音节和所指示的概念不会因它们在句子中处于不同位置而改变。而西方语言,包括梵语在内,都属于屈折语言,词语由音素组合而成,音素组合成的概念会因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改变。10汉字是通过辨认字形来确认其所指示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辨认一个图形的相似属性。另一方面,汉字的理解强调“模拟”这一过程,通过对一个图形的辨认,来使它在头脑中得到相应的概念。而以希腊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则大为不同。音素本身和指称的概念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由于若干个字母的精确组合才使词对应某一个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像汉字对于字形潦草的许可,西方语言要求极高的精确性与确定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个演绎的过程。纯表音的文字在获得它的主观性的时候,经历着大量精确的抽象思维。汉字的理解则主要依赖对图像的处理,它的特征是更大的具象性。
三、语言差异对思维的影响之浅见
汉字具象与孤立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可以在段时间内对事物取得直观的认识,因而有利于早期中国人的技术进步。然而中国的进步大多体现在“技术”上,而不是在“科学”上。前者偏重的是实用——这正是汉字字形在辨认上的优点,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人们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语言意识在表述感性事物方面对清晰明确性的要求、在表述理性概念方面对纯粹的、非实体的限定性要求和分节音的明晰都是成正比关系的。11汉语没有走上西方语言这种具有高度规律的形式的道路,“智能力量就不得不在自身中寻找进一步飞跃的杠杆„„古典语体的 5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四章“特殊精神力量的影响:文明、文化和教养(Bildung)”。7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这一过程也正是人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将组成自己思想的概念用分节音表达出来,使表象在获得真实的客观性的同时保持主观性,并且这种语言的分节音在听话者的头脑中也恰好对应着一个几乎相同的概念,从而为他人所理解的过程。8 之所以采用“几乎”一词,是为了说明各人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从宏观上来讲,这种细微的差异并不影响一种特定语言对人类思维的特定影响。9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八章“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特点”。10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十三章“词的孤立、屈折和粘着”。1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十章“内在语言形式”。汉语具有独到的长处,那就是把重要的概念相互直接联系起来;这种语言在简朴之中包含着伟大,因为它仿佛摈弃了所有多余的次要关系。”12其实这再次解释了梁漱溟关于中国理性早启的观点,即西方人通过抽象而统一的规则完成的语言过程,中国人是通过“精神劳动”来完成的。然而这样的“精神劳动”不是在严格的形式规定下产生的,所以也不会循序渐进地由认识客观开始认识世界,而是“径直从心出发”13。在科技史上的表现就是中国在一开始取得了较快的进步,而终于因为语言不重视精神规律,故不足以推动人们的智能力量持续地在这一方面取得更多的进展,而是转向“向里用力之人生”。14
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难题的看法主要是与地理环境结合在一起看的。这一思考维度与语言学的维度显然是并行不悖的。但是语言的形成与何种因素,当然主要是指地理环境,具有联系,则是一个过于深奥晦涩的问题。其相互作用已经湮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几乎不可为理性所探知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绝不是在宣扬语言有优劣之分,只是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大脑所收到的“隐喻”有所不同,因而将思想的重心摆在不同方面——因为有一点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科技的进步与否并不是衡量一个文明进步与否的绝对标准。
参考文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都市农业 篇3
据北京市统计局报告称 :科技进步已成为北京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大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3年种业产值已达7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现代种业成为京郊农业的主导产业。以锦绣大地、小汤山、顺义“三高”等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首都农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效农业科技园区400余家,设施农业面积达35.3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同时,面对首都巨大的消费市场,京郊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观光农业园。2003年京郊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3982.7万人次,创收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以上统计报告表明,要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否则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城市农业产业已不仅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市长指出的,要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兴农,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结合于一体来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都市农业被现代农业经济学家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要使北京的都市农业顺利发展,就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首都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依靠首都的市场和信息网络,延伸北京的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凭借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前沿阵地。以上四点既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前进方向。近期,北京农村科技工作,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为核心,瞄准动植物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食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工厂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集成应用,扶植畜禽疫苗、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家畜胚胎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城乡科技资源整合与互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以远程教育为辐射源的多种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到“十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0%。
论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 篇4
1 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科技进步利于经济增长
无论是全球整体经济的发展, 还是世界各个国家 (地区) 的经济发展, 都离不开科技进步, 这已经成为共识。美国在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 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而据美国经济学家介绍, 这一阶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8%。除了美国之外, 世界其他发达国家 (地区) 经济这一期间也都获得了高度发展, 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几乎都超过了50%。“亚洲四小龙”的发展, 举世瞩目, 而这与几个国家和地区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高新科技密集产业有直接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高度发展, 这与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分不开, 也与我国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扶持新型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正在建立新兴产业, 同时对民族工业加大了科技投入, 使用先进的机械工具, 改进了生产工艺, 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 这是我国经济能够进入世界前列的关键。
科技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来发展经济:首先, 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 替换了传统的生产工具, 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产值, 但是单位时间内的需要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却少很多, 由此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 科技进步使得世界产业结构都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纷纷向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结构效益就此展现出来;最后, 科技进步能够为世界市场提供新的需求, 而这些新的需求, 会重新拉动经济增长。
1.2 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与发展, 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做支持。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十分落后, 科技必然也十分落后, 无法进步。而一个国家经济水平越高, 可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也就越多, 科技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据经济学家分析, 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大小, 与各国的科技投入有着直接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 世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 这些国家的科技研发经费比重占到整个世界的80%以上。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 科技投入比重已经越来越大, 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的确可以促进科技进步。
另外, 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也起到了间接促进的作用。也就是说, 国家经济的发展, 会对科技产品产生一定的需求, 因此促进了科技进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传统的农具已经逐渐的被新兴的农具替换, 有很多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需要正视的是,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科技产品需求量并不高, 科技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这对我国科技进步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正因如此, 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发展方向, 即以实际需求, 促进科技进步。
2 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
现阶段,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实际上就是科技竞争, 彼此之间进行的经济战, 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科技战。
2.1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取得经济战优先权的手段
首先, 如果将科学技术逐步的应用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该产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提高。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 同时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产量。以纺织业为例, 机械生产与人工生产相比, 不仅效率比较高, 质量也能够保证, 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也非常高, 因此纺织成本会大大降低, 市场价格也会相应的降低, 必然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因此更具竞争力。
其次, 现代世界各国的高新技术都已经产业化, 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个国家的高新产业越多, 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也就越有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产值已经高于1万亿美元。而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某省份的高新技术产值已经超过2万亿人民币, 可想而知, 我国科技产业投入比重非常大, 也正是这样的大投入, 使得我国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最后, 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垄断, 已经由规模垄断, 发展成为技术与规模垄断。专利法的出台, 使得世界各国都承认这种技术垄断, 一个国家的技术垄断越多, 其所获得科技效益也就越高, 甚至能够占领整个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技术开发, 因此技术专利也越来越多, 但是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2 科技战的特征
首先, 高新信息技术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国家科技竞争的关键点, 各个国家都在加大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与资金的投入;其次, 人才竞争是现代各个国家科技竞争的焦点, 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国家的高新技术人才越多, 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再次, 科技竞争中, 政府行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很多国家都将科技进步作为发展战略,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 开始大范围的干预科技进步发展规划, 并且参与到科技研究中, 某些国家政府不遗余力的直接投入一些大型科技项目, 并且对一些产学研的合作项目给予了高度的支持;最后, 专利战愈演愈烈, 专利具有“矛”与“盾”的双重功能,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正因为如此, 它日益成为各国进行科技战、贸易战的有力武器。同时, 当代的专利战既带有政府行为, 又带有企业行为。
3 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与此同时, 世界科技一体化也在迅猛地发展。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跨国科技合作。科技国际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科技国际化的动因如下:
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要求有规模越来越大的投入, 使得任何一国单独承担巨大的投入越来越困难, 因此寻求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投入势在必行;重大科研项目朝多学科、高精尖方向发展。跨国间的学科优势互补, 研究开发能力与产业化能力之间的互补, 促进了世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科技合作;科研开发的风险性越来越大, 多国协作可以有效地分摊和减少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风险分摊与利益共享机制成为国际间科技合作的重要动因。
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性的重复开发, 也成为各国之间、特别是区域性集团的成员之间进行科技合作的原因。西欧各国曾一度在许多科技项目上协作不够, 导致研究开发项目的重复, 大量科研资源浪费。后来欧洲各国在采取积极举措, 进行共同研究开发。例如, 欧盟前身欧共体在其ESPRIT计划中, 就有一个项目是“神经网络在欧洲工业中的应用”, 计划在10年内共同投资1200亿美元, 建设遍布欧洲的宽频带信息通道, 除了英、德两国的原子能机构外, 还有多个欧洲大公司卷进这个研究项目, 如英国航天航空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其方式是:促进各国分担协作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组织实施全球性的科学项目;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 表现如下:联合攻关项目激增;跨国公司在科技国际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作中的竞争与竞争中的合作并存, 如美国电子行业一些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日本公司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开发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又进行市场份额的竟争;各国科技政策趋于协调化。20世纪90年代科技政策进入国际性调整阶段。各国在技术重点、技术输出、技术引进、知识产权、人才流动、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正在日益靠拢。
4 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几乎每十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在20世纪50-60年代, 各国重点发展的还是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工业;而到20世纪20世纪70年代, 便升级为以微电子为主导产业;20世纪80年代转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产业;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的产业化, 使世界产业结构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产业结构的世界性演进过程中, 科技进步成为第一推动力。微电子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 使自动化逐渐替代了机械化, 导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促进方式, 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产业。这主要通过科技产业化,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例如, 信息产业的形成, 便是信息技术产业化的结果;高新技术渗入传统产业, 改变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如机电一体化一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渗入机械工业, 促使机械工业内部结构通过产业衍生、延伸、替代而发生变化。核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渗入农业这一古老产业, 引起农业内部结构向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转变;科技进步改变投资结构, 进而改变产业结构。研究开发活动是高投入高效益活动。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最具盈利性和发展前途, 在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下, 引起投资结构的改变;投资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引进产业结构的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科技进步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而世界经济发展则能够带动科技进步, 现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实现了全球化, 科技也逐渐的走向全球化。当然就目前来说, 每个国家都十分看作科技投入, 希望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先权。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世界各国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技术性问题, 可以展开国际合作。
摘要: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而科技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成就, 与世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对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 其次对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与科技竞争进行了阐释, 最后对科技国际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阐释, 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发展,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学迎, 赵化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山东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 2012 (07) .
[2]张淑敏, 梅姝娥.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县 (市) 经济发展的方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08 (06) .
[3]周雯雯, 梅姝娥.1999年~2004年江苏县 (市) 科技进步态势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02) .
[4]马俊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 2001 (01) .
[5]刘芳.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
[6]李雅莉, 石锐.试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 (02) .
[7]池元吉.如何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J].经济纵横, 1991 (06) .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篇5
2006/07/31农业工作交流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省绿豆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元。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广阔,有农耕地95万亩,其中“三田”面积56万亩(水地18万亩、梯田33万亩、坝地5万亩),土质多为黄绵土,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宜绿豆等旱地作物生长。改革开放以来,该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资源,不断试验示范,在选育出适宜该县栽培的横山黑荚和黄荚大明绿豆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8年以来,全县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7%,平均亩产60公斤,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4%,年出口量1.2万吨,占全市绿豆出口量的60%、全国绿豆出口量的10%、出口日本国绿豆总量的30%,出口率80%,商品率90%,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全县人均豆产品收入由1997年的136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8%增加到25%,绿豆产区仅大明绿豆一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986年,省农业厅将横山县列为全省名优杂豆示范县,1996年,横山又被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绿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横山大明绿豆个大(粒径≥3.2mm)、色鲜(油绿一致)、粒重(百粒重≥6.5g)、发芽率高(99%以上)、营养丰富(蛋白质≥26%,淀粉≥55%,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不可替代,已成为世界名牌,并被日本国指定为进口免检产品。为此,横山县委、县政府于1999年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大明绿豆的整体思路,将豆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于2000年制定了《横山县豆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目前,横山县已成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的绿豆集散地,现有规模较大从事绿豆经营的企业4家,绿豆购销网点100多个,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力最强的横山进出口公司1996年以来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其中2003年出口创汇1089万美元,稳居西北五省(区)县级外贸企业创汇大户之首。
一、依托科研单位,积极研究创新 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期从事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绿豆高产栽培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横山大明绿豆就是农技人员对当地农家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最终形成的优良品种。该站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横山县山旱地绿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80万亩,增产绿豆2.7万吨,创外汇1500万美元,1991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县技术监督局,编写了《横山大明绿豆标准体》一书,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生产的各项标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2001年,完成的《绿豆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农业推广成果二等奖;2001年,借鉴山西农民专家刘笑“W”抗旱栽培技术,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形成了适合山区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新技术:《旱地绿豆双沟覆膜栽培技术》,通过田间实际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绿豆产量
1、水平沟种植和“三改一防”农艺措施。我县绿豆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多以零星带种和混作为主,面积不过2-3万亩,亩产仅20多公斤,基本用于自食。八十年代初,借鉴水平沟谷子种植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了水平沟绿豆种植技术,同时配套推广了“三改一防”农艺措施,即:改带种为固种,改撒播为条播,改白籽下种为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使绿豆单产显著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大明绿豆水平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公斤左右。
2、双沟覆膜栽培技术。1999年在原王有地乡首次试种旱平地起垄覆膜
大明绿豆50亩,在遇特大旱灾、大田绝收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42公斤,一举获得成功。2000年在横山镇曹阳湾村采取平覆膜的办法,在有补水条件的高抽地试种50亩,平均亩产125公斤。2001-2003年在全县各大区域大面积示范旱平地双沟覆膜栽培技术,平均亩产93公斤,较大田亩增产50公斤,2001年,曹阳湾村冯树元的0.8亩高抽地示范田,亩产达到216公斤,创我县绿豆单产最高记录;2003年,横山镇高丰村邵胜来的1.2亩旱地示范田,亩产达到163公斤,成为我县旱地绿豆的高产典型;今年全县双沟覆膜绿豆面积已达到1.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
三、实施种子工程,打造绿豆品牌 1997年以来,我县连续六年干旱,农民为在土地上获得一定收益,不得不种植一些小日月绿豆应急,导致大明绿豆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另一方面,大明绿豆已在我县种植二十多年,但绝大多数农民从不选种,种子同商品、食用绿豆没有多大区分,加之在栽培中不少地块重茬、照茬,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较多,导致大明绿豆颗粒变小,色泽变暗,品质变差。为此,我们把大明绿豆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作为保名牌、创名牌的一项主要工程来抓,及时成立了“横山县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大明绿豆种子工程建设。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根据种子选育的系统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提纯复壮实施方案》和《横山大明绿豆良种繁育实施方案》,2002-2003年,繁育良种2000亩,生产种子200多吨。在种子提纯复壮选育过程中,把好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贮加工等生产环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近年来,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种子自留自用、品质退化的问题。
四、发展有机生产,培育后续产业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健康、环保、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横山南部山区处于无工业污染、生产中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的雨养旱作农业地区,其产品无有害物质,是自然状态下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天然食品。为此,县农技站和县粮油批发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大量查询资料,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有机栽培技术》,2001-2002年,横山县党岔和武镇生产的有机大明绿豆达到日本JAS的有机认证,两年出口500多吨,不但为申请国际其它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准备,而且为我县大明绿豆生产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五、组建专业协会,实行订单种植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壮大、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大胆尝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去年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9万元,与县内22个村委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建立订单生产基地1.5万亩。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今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组建大明绿豆专业协会24家,其中乡镇级1家,村级23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帮助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达到了两者“双赢”的目的。通过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资119万元,提供精选大明绿豆种子45吨,地膜45吨,农机具230多台(件),签订种植合同23份,面积3.5万亩,其中双沟覆膜绿豆1.5万亩,合同种植户3381户,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2元,预计增产绿豆900多吨,增收378万元,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6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農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2.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 促进生产发展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继续保持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力争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7
1 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分析我国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工具。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哈罗德和多马的研究开始,到新古典增长理论,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较为经典的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1]。对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将产出的增长解释为投入的增长,认为增长是资本与劳动的函数,各种投入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其份额。劳动和资本是重要的投入,但经济的长期增长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如果没有技术改进,人均产出水平将趋于稳态。人均产出的长期水平正面取决于储蓄率,负面取决于人口增长率。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没有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对于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资本的概念扩展到了人力资本的范畴,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率,而技术进步率取决于储蓄,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储蓄。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储蓄往往产生新的工作方式或思想并直接导致效率的提高,由于方法与思想容易复制的特点,故很难取得新的工作方式或思想所带来的全部好处,这导致新知识和新技术等的贡献只能部分的被创造者所取得,即存在着相当大的外部报酬,从而导致下一个新思想的产生,使知识无限增长,并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2]。所以,根据这两个理论,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煤炭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如宏观经济环境、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小等因素,也有煤炭业内部的要素投入情况、技术进步贡献程度、产业内部结构及其组织方式、产业政策等因素[3]。有些学者对影响煤炭业经济增长的某一方面做了定量的分析,也有研究从外延产出增长和内涵产出增长的角度分析了各种因素增长对煤炭业产出增长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表明,全面的产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需要对各个因素在煤炭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机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这就要求按经济增长原理对影响煤炭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然后逐个分析。
2 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建立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是困难的,因为煤炭业面很广,数据统计困难。本课题根据上述理论和我国煤炭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一般煤炭业的结构,考虑研究结论的可对比性和数据的可采集性,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及其转化的增长速度方程,运用2002-2006年中国煤炭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对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在煤炭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分析。柯布和道格拉斯1928年提出了以劳动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即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指数关系的生产函数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Q表示产出;
L表示劳动力要素;
K表示资本要素;
A表示平均生产技术水平;
α表示劳动力要素的产出弹性;
β表示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4]。
对式(1)取对数并求导,可将其变换为对数线性形式(2)和增量形式(3):
令y=ΔQ/Q,a=ΔA/A,l=ΔL/L,k=ΔK/K,则(3)式可转化为:
计算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因素对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用公式(4)中各项因素投入增长反映在产值的贡献除以总产值增长即可得到各因素的贡献,公式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公式中虽然是对煤炭业单个的影响因素贡献做个别的计算,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在煤炭业一定的经济结构和环境下的体现,而且是该因素对煤炭业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综合值。
3 模型实证应用: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下面对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劳动、资本、技术进步进行分析。
3.1 数据选用分析
对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分析中,数据的采用是非常重要的,若选择不当就会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学者们对数据采用的分歧主要在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上,尤其是对劳动投入,有学者认为劳动投入要采用当年实际的从业人数,另一种看法认为需考虑不同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即采用无差别劳动力当量的概念,在数据上采用当年煤炭业的劳动报酬总支出,即相应的工资、福利、保险等支出。比较而言,后者较为合理,因为虽然我国现行煤炭业的劳动报酬支出不能严格地反映煤炭业从业者的素质差别,但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和企业中现行的工资分级的相关规定还是能大致反映这种区别的,理论上与劳动投入的本质意义更吻合。另外,采用回归的方法求解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α、β时,以资金的形式反映的劳动投入数据在数量单位上与资本的投入能保持一致。对资本投入K,现有的数据采用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固定资产加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二是只采用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三是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加固定资产折旧。这里在分析采用哪种数据时,主要分析它在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中的意义和作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某产业资本的投入是为实现该产业总产出所投入的全部资金的总和,一般来说,前面提及的方法三对煤炭业应该是较为合理的。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在研究中根据中国2003-2007年煤炭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对影响中国煤炭业的因素及其贡献做了分析,其中:劳动投入采用当年的煤炭业劳动报酬总支出;资本投入采用当年的中间投入加固定资产折旧;产出数据采用当年的煤炭业总产值,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这些数据都经过价格指数转换。相关数据见表1。
3.2 模型的回归分析
将相关数据代入到模型(1)和(2)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SPSS作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模型:
单位:亿元
通过计算模型可以看出,在中国煤炭业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资本的产出弹性(0.783)远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0.298),表明中国煤炭业产出的增长主要还是资本推动型的。同时,两项投入因素之和α+β=1.081大于1.0,表明中国煤炭业处于小幅的规模效益递增阶段。
3.3 贡献率测算
根据年均平均增长率的相关公式,可计算得到2002-2006年期间中国煤炭业总产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Y=13.21%;K=12.28%;L=10.21%
同时,由模型公式(4)计算可得中国煤炭业技术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总产出中技术进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各因素所做的贡献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技术进步贡献率EA=a/y×100%=1.56/13.21×100%=11.81%
劳动贡献率EL=αl/y×100%=0.298×12.28/13.21×100%=27.7%
资本贡献率EK=βK/y×100%=0.783×10.21/13.21×100%=60.52%
3.4 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在增长速度上,2002-2006年期间中国煤炭业总体上呈现一种较好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影响煤炭业总产出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本的投入增长最快,年均12.28%,劳动投入的增长次之,年均10.21%,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最慢,年均仅为1.56%。在贡献率方面,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占到了88.1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仅为11.81%,这说明我国煤炭业整体上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模式,煤炭业总产出的增加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不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水平。国有煤炭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掌握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战略优势资源,但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容乐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劲[5]。
4 基于科技进步的煤炭业发展战略
4.1 战略影响因素
根据前面模型对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我国煤炭业在制定今后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分别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4.1.1 劳动因素
劳动是煤炭业经济增长中最能动的要素,煤炭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劳动投入对产出的增长的贡献长期较低。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劳动要素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劳动所带来的收益将会下降。这就说明,要想推动煤炭业产出的增长,仅仅单纯依靠增加劳动投入量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劳动不可能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我国煤炭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非常迫切。
4.1.2 资本因素
我国煤炭业的资本产出弹性0.783明显比劳动产出弹性0.298大,资本投入是煤炭业形成和扩大生产能力所需设备、原材料和其它生产资料的来源,现阶段,资本的不断积累仍然是我国煤炭业增长的重要动因。但资本也和劳动要素一样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从长期来看对经济的贡献不会一直增加。
4.1.3 科技进步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科技创新在煤炭行业的实际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了安全保障系数,降低了吨煤开采成本,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技术进步对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提高煤炭业装备技术水平、改革煤炭业生产工艺、提高煤炭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煤炭业管理决策水平、促使整个煤炭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技术进步对煤炭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煤炭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它能够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信息的辐射量和市场的透明度,减少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推动煤炭业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由此带来煤炭业边际生产力递增的无限空间。
4.2 战略内容
煤炭业经济增长发展战略应该是从资金投入为主的数量扩张型向技术和人才投入为主的科技发展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走绿色矿业经济增长道路,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
①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特别是发展信息化工程和现代矿业物流,用信息化改造煤矿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发展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建立完整的煤炭业产业链,提高矿山的综合开发效益和竞争能力。
②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进步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增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坚持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重要位置[7]。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开发运用先进的地质勘测、矿山建设(井巷工程)、采选、精深加工等科学技术,对矿山的空间环境、资源、井巷工程各项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开发出新的矿业市场。
④加大R&D投入,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矿山开发中环保、安全、灾害防治、复垦技术开发,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速提高生产效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保证煤炭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8]。
5 结论
①实证应用表明,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分析结果是实事求是的,该方法可以找出我国煤炭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便于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发展战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②煤炭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煤炭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煤炭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而获得总产出的增加,而且产出增长主要还是资本推动型的,处于小幅的规模效益递增阶段。
③我国煤炭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很低,要制定基于科技进步的经济增长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舒元.现代经济增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晓,单量.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J].价值工程,2006(6):18-22.
[3]樊银辉.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浅析[J].煤炭科技,2008(04):11-13.
[4]刘厚俊编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上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彭学海,升一.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煤炭企业[J].中国煤炭工业,2008(09):43-44.
[6]郑邦廷.关于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分析与思考[J].煤炭科技,2005(1):14-15.
[7]濮洪九.坚持科教兴煤战略不断推进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煤炭,2008(9):5-7.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8
关键词: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功效函数,指标
0 引言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指出:江苏总体上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 正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可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 而这不仅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 更需要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方面,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张仁开[2]等根据科技进步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 利用协调系数方程, 将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划分成五大类型, 即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科技领先型、经济领先型。祝爱民[3]等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汤玲[4]等引入欧氏距离, 构建了距离协调度模型。张首魁[5]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工具, 对西部省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基于协同学的功效函数法, 刻画了江苏省县 (市) 2003-2012年这十年间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情况。首先对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 然后对科技投入的指标进行调控, 分析其对系统协调度的影响。
1 分析方法及模型介绍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肯哈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而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机制和规律的学科。该理论认为, 一个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是在于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 这个协同作用受到系统中少量序参量的支配。协调度就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定量度量。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把所需要研究的协调系统中的子系统看成序参量, 把子系统的相应评价指标作为序参量分量。我们通过对序参量建立功效函数 (功效函数为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的功效) , 进而建立系统的协调度函数。
某个系统Xj的序参量为xj= (xj1, xj2, …, xjm) , j∈[1, 2, 3, …], βji、αji为该系统序参量的上、下限, i∈[1, 2, …, m]。定义系统Xj的序参量分量xji对系统的有序度:
进一步用几何平均定义系统Xj的序参量分量xji对系统的有序度:
设初始时刻为t0, 定义系统Xj={X1, X2}从t0到t1时段发展的协调度为:
为时间ti时序参量xj对系统有序的贡献, 即有序度。θ
有序度U反应系统序参量的发展状况, U的值越大则发展越好;协调度C反应系统协调发展情况, C的值越大, 系统的协调度就越高。
2 协调发展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利用2003-2012年均参加全国县 (市) 科技进步考核的江苏省县 (市) 的相关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所掌握的数据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科技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科技系统由科技投入系统和科技产出系统组成。科技投入系统既包括科技经费, 也包括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经济社会系统包括反应经济和社会情况两个部分的指标。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系既包括一级系统科技—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也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这两个二级系统的协调发展。
3 协调性分析
协调是以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合作与促进为要求, 最终目的是为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图1为本文的协调系统框架。
我们将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看成序参量, 将各系统下相应的指标看成序参量分量;对于序参量上、下限的选择, 本文采取下限值为起始年2003年的指标值, 上限值为2015年的指标预测值。利用上文中介绍的方法和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表2和表3的计算结果。
根据表2和表3的数据结果, 我们可以绘得图2至图5。根据图中点线的趋势, 我们可以分析江苏省县 (市)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系统的状态及协调性。
(1) 从图2可以看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有序度均呈上升的趋势, 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水平均不断提高, 处于较好的状态。图2中, 科技投入的有序度高于科技产出的有序度, 科技产出的发展力度明显落后于科技投入的发展力度, 说明江苏省县 (市) 的科技投入资源还有待于更好的配置与运用, 从而使科技投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2) 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序度均呈上升的趋势,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2003年到2004年, 二者有序度的增长较明显, 2004年到2012年, 二者有序度的增长比较均匀和稳定。图3中, 经济系统的有序度高于社会系统的有序度, 经济发展领先于社会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要注重社会发展和进步, 提高居民生活各方面的水平。
(3) 从图4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社会的有序度比较接近, 均呈上升的趋势, 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 二者的发展势头较好。除了2010年和2012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度都略高于科技进步的有序度, 可以推断, 科技较好地发挥了其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4) 由图5可以看到江苏省县 (市) 科技—经济社会、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度均在稳步增长, 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三者相比, 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度最高, 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系统次之, 而科技—经济社会这个一级系统的协调度最低。科技—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性是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这两个二级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二者在关注自身内部的和谐发展之外, 也要重视互利共赢, 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进步。
4 协调性控制
在科技—经济社会系统中, 科技投入的各指标具有明显的可调控性。图6为对2012年江苏省县 (市) 科技投入的各指标值进行调控所得到的科技—经济社会系统协调性变化的图形。
在其它指标不变的情况下, 分别对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这3个指标进行调控, 调整量依次取-25%、-20%、-15%、-10%、-5%、0、5%、10%、15%、20%、25%。从图6可知:
(1) 各指标的调控对协调度的影响方向一致, 即分别增加各指标量, 协调度均提高。
(2) 各指标的调控对协调度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对协调度的影响近似一致, 对科技—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的影响最小;而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对协调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相比科技经费的直接投入, 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投入对于科技—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性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5 小结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9
本次会议的议题包括制革清洁化生产技术、低碳环保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革企业管理及社会责任等。围绕这些议题, 大会收到世界各地皮革科技工作者提交的共计89篇论文。
会议期间, 34位参会代表发表了精彩的口头演讲, 另有50余篇论文以海报形式作了展示。其中大陆代表团有11篇口头演讲论文, 20余篇海报粘贴论文。会议期间还确定了第十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将于2014年在日本召开。本届会议首次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这是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方面很好的探索,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月14日, 在各位参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 本次会议圆满落幕。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为大会胜利召开所做的精心安排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和广泛赞誉。会后, 徐永名誉会长、李玉中秘书长一行还参观了德昌皮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和财团法人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 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加深了对台湾皮革行业的了解。
一、会议内容丰富多彩
作为IULTCS下属的重要区域会议, 本届大会得到了IULTCS的大力支持, 会议在IULTCS会歌的演奏声中正式拉开序幕。随后, 本届会议主席白志祥先生致欢迎辞, 对各位参会代表参加本次大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IULTCS主席Volkan Candar先生、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名誉主席杨正先生以及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玉中先生等作为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在主席台就座的嘉宾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前IULTCS主席石碧先生, 前IULTCS主席Elton Hurlow先生和IULTCS秘书Campbell Page先生。
在特邀论文演讲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先生向大会做了题为“基于两性有机鞣剂的新型白湿技术”的主旨演讲。石院士针对目前白湿技术的瓶颈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两性有机鞣剂, 同时对其环保性能和鞣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证明该鞣剂不仅低毒性、无刺激、易降解, 还具有良好的鞣制性能。该鞣剂及鞣制方法的推广为未来皮革行业控制铬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
美国东部研究中心农业研究所Cheng-Kung Liu博士介绍了“利用超声波技术评估生皮及皮革”的新技术, 通过使用超声波技术来确定生皮及皮革的等级, 可取代人工目测的传统方法, 有助于制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英国北安普顿大学Michael Redwood博士分析了皮革行业的社会责任, 包括皮革行业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位, 并重点从皮革产业链中碳足迹的角度做了说明。
在一般论文演讲阶段, 各位演讲代表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向大会做了生动翔实的报告。清洁化生产技术、环保治理技术及新材料新技术是皮革行业永远的主题, 此次会议很多代表特别加强了对低碳理论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分析。此外, 制革技术机理和皮革企业管理等议题也在大会上进行了探讨。
低碳环保理论及技术
低碳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球工业发展的关注, 皮革行业的清洁化生产和污水治理技术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同时, 碳排放的相关理论也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四川大学王亚楠以“去除毛皮中的钙质”为题介绍了一种无氨软化的有效方法, 土耳其爱琴大学的Eser Bayramoglu在利用茶单宁制作无甲醛皮革方面做了可行性实验分析, 中国天津科技大学曹姗的“铬鞣废液处理和循环平衡研究”可有效减少铬液的排放;东莞裕祥皮革有限公司顾问Sarah Swenson的“可追溯碳足迹的皮革”、英国Barry Wood的“皮革加工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析”以及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Raymond Desjardins的“肉牛的碳足迹分析”等研究对低碳理论及技术的进展做了针对性的阐述。
固体废弃物及污染治理技术
皮革科技工作者在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改进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IULTCS下属的环境委员会 (IUE) 主席Sengoda Gounder Rajamani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全球皮革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法规的情况;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Swarna Vinodh Kanth的“废弃皮革和皮革制品的管理”、英国Barry Wood的“皮革的堆肥技术”、日本东京农业技术大学的Yoshihiro Nomura的“不同分子量的明胶-聚氨酯薄膜的性能研究”等报告对废旧皮革和皮革制品在安全处置及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英国Wolfram Scholz的“通过最佳可行性技术实现低碳排放”讲解了一种制革废水处理的新技术, 可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值。
含铬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是行业发展的重点课题,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庞晓燕的“过氧化氢氧化铬污泥制备铬鞣剂技术”、天津科技大学程宝箴的“含铬废屑用于油田粘合泥浆的应用研究”以及西班牙Jordi Escabros的“用削匀铬屑制备复鞣剂的技术研究”等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新型化工材料及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皮革科技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大会的口头演讲论文中, 中国四川大学郭俊凌的“皮屑中的金属纳米微粒与接枝植物单宁在微波吸收方面的应用技术”、陈意的“新型抗菌型聚氨酯皮革涂饰材料的研发”、辜海滨的“微胶囊PU丁香油在抗菌皮革制造中的应用”、但年华的“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铵作为杀菌剂在牛皮蓝湿皮上的应用研究”、德国Ottmar Gotz的“疏水剂的发展”、Mei Yu的“防水皮革的发展和展望”、意大利Franca Nuti的“无金属皮革新型染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法国Jens Fennen做的“皮革长期抗污防护的发展”等报告向大会代表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皮革行业机理研究
皮革行业机理的研究是皮革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石。会上, 山东轻工业学院丁云桥的“铬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四川大学杨金伟做的“低温浴液对皮革纤维及其结构改变的研究”、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Malathy Jawahar的“生态皮革的发展:用更加环保的鞣剂和染料制革的过程”、台湾Yun-Tai Yah做的“全粒面棕色皮革的均匀染色研究”以及台湾Edwin Ho的“台湾特种鞋的发展”等针对皮革行业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向参会人员作了介绍。
皮革管理方面
皮革企业的管理也是本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德国Diertich Tegtmeyer做了“皮革的可持续管理”的报告, 从制革厂的管理、化学品的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Latha Pichai以“绿色信息和通讯技术使皮革行业更加绿色环保”为题介绍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皮革行业提高管理效率并减少碳排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台湾Mei-Fang Wu的“皮革行业作业成本数据库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一种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新模式。
二、第32届IULTCS大会于2013年5月29日-31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
第32届IULTCS大会将于2013年5月29日-31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IULTCS主席Volkan Candar先生在大会闭幕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第32届IULTCS大会的筹备工作。目前已有240余篇论文摘要投稿, 现正在审稿阶段。大会注册时间为当地时间2013年5月28日。Volkan Candar先生还向与会代表播放了第32届IULTCS大会的宣传影片, 并邀请广大皮革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会议详细情况请参见:www.iultcs.org。届时, 中国皮革协会将继续组织中国代表参加会议。
三、第十届亚洲国际皮革科技会议将于2014年在日本召开
亚洲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作为亚洲皮革科技界的重要活动, 每2年举办一次, 并已发展成为IULTCS重要的地区会议。依据会议成立初期确定的原则, 会议将由亚洲各参与方轮流主办。本届会议期间, 经IULTCS执委会成员商议确定, 第十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将于2014年在日本召开, 由日本皮革技术协会主办。下届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待确定后公布。
四、IULTCS环保委员会 (IUE) 召开会议
11月11日, IULTCS下属的环保委员会 (IUE) 召开会议, 重点讨论了IUE指导文件的在线传播。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加, 人们对碳排放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皮革行业也面临这个问题。但是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存在争议。由于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和理论尚不成熟, 很多人将皮革行业的碳排放计算从牲畜养殖开始, 放大了皮革加工的碳排放量, 从而使皮革行业无端受到指责和误解, 也使皮革行业处于形象不佳的境地, 不利于皮革行业的形象宣传和健康发展。会上, 代表们进一步强调了皮革行业碳排放应从原皮出屠宰场后开始计算, 因为从养殖到最终皮革制品的过程中, 85%的碳排放量是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如果扣除养殖部分, 皮革行业的碳排放将大幅度减少。在这方面, 已获得联合国工发组织 (UNIDO) 的支持。
五、第18届世界鞋业技术大会 (UITIC) 将于2013年11月13-16日在中国广东召开
在会议闭幕式上,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玉中先生诚挚邀请与会代表参加将于2013年11月13-16日在中国广东举行的第18届世界鞋业技术大会 (UITIC) 。李玉中秘书长介绍了会议的筹备情况。该届会议的主题为“鞋业的社会责任挑战”, 届时, 来自世界各地的制鞋行业科研机构人员、技师、设计师、企业代表等将齐聚一堂, 共同探讨当前全球经济大环境下制鞋行业的发展趋势。
六、首次设立“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本届会议首次针对40周岁以下的皮革科技工作者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以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领域加强原创的研发, 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大会组织了评审委员会, 在会议期间, 分别对申请该奖项的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进行评定。最后, 口头演讲人员中, 有3人获得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来自中国四川大学的郭俊凌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获得了金奖, 四川大学的王亚楠和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的代表分别获得了银奖和铜奖。在张贴报告的作者中, 来自日本农业技术大学的代表、中国四川大学的丁伟和宁波工程学院的王亚娟分获金、银、铜奖。
七、中国皮革协会资助3人参加本届会议
本次会议, 中国皮革协会继续资助部分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 并将资助名额由两名增加到三名, 以鼓励我国皮革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了解世界皮革科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资助对象为在大会上做口头演讲的科研人员。为支持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参加国际会议, 将优先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经技术专业委员会讨论, 最终决定向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的庞晓燕、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生王亚楠和天津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生曹姗等三人提供资助, 资助金额为每人参会费用的60%。
八、参观台湾皮革行业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台湾皮革业的发展状况, 大陆代表团此行还对台湾当地的皮革行业进行了调研。11月14日下午, 徐永名誉会长、李玉中副理事长一行参观了德昌皮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在公司董事长白志祥先生的陪同下, 对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检测实验室、新产品开发室、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调研。德昌皮革公司在生产管理特别是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同时检测配套非常先进, 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 篇10
自主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
为适应我国铁路提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铁路局进一步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 2007年以来, 主持承担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13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这些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生产, 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取得了显著成效, 赢得了各方面好评, 而且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 为上海铁路局顺利完成近年来铁路提速、改造和运输生产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接触式接触网动态检测系统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研所研制的“非接触式接触网动态检测系统” (见图1、图2) , 采用基于两台共面线阵摄像机的三角法立体测量技术, 满足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需要。在不停电、不影响运输秩序的情况下, 实现对接触线磨损、几何位置 (导高、拉出值、导线坡度、平顺性、导线高差等) 、硬点及偏磨等参数的动态检测, 且不受行车速度制约。该成果于2005年11月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和验收, 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目前, 该系统已经安装在上海铁路局时速160 km的新型检测车和中铁电气化局上海维管段的5辆接触网作业车上并投入应用。也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检测, 为接触网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线路精密控制网建设
目前, 上海铁路局在京沪、沪昆线 (管内) , 合宁、合武 (管内) 、甬台温客运专线已建成线路精密控制网。设置的CPⅡ、CPⅢ控制桩点稳固, 符合CPⅢ采用自由建站后方交会法测量点对布点的要求, 有效提升线路大中修设计、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和日常轨道几何状态控制质量 (见图3) 。
无线数据传输桥梁振动检测
项目以无线方式实时检测桥梁性能, 无线信号传送稳定, 抗干扰性强, 远程控制可靠,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可大大提高桥梁现场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 并为维护单位及时了解桥梁状态提供便捷手段。该项目200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系统已在上海、济南、武汉铁路局推广应用 (见图4) 。
长江大桥安全检测
通过采用检测、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对大桥结构响应及工作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 并利用获取的大量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构的工作状态, 为大桥的管理和养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该项目使上海铁路局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在上海铁路局南京、芜湖长江大桥上投入使用 (见图5) 。
无线调车监控
上海铁路局主持研发。基于机车LKJ-2000型监控装置、TDCS和TMIS等系统, 将车站信息、调车作业单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送至调机, 实现调车信号、调车进路及作业单、区段限速等信息在机车上的实时显示, 为调车司机提供调车作业依据, 并具有超速防护功能。该项目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见图6) 。
电务综合试验
上海电务段2009年主持研发, 包括TDCS系统、车站列控中心、EI32-JD型计算机联锁仿真三个子系统。具备对车站电务设备进行联锁关系检查、限速命令验证、TDCS信息核对、备品备件检测等功能, 可模拟故障并对现场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 (见图7) 。
客车轮对与轴承运行状态监测
基于原有轴温报警器, 实时跟踪监测轮对、轴承运行状态, 实现轮对、轴承故障预警。该项目由上海铁路局合肥车辆段自主研发, 200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铁路供电有源无功补偿装置
上海铁路局合肥供电段自主研制。采用IGBT作为开关器件, 实现无级差连续和极性可调的无功, 调节速度快、不需大容量电容、电感等储能元件, 谐波含量小。可用于时速200 km及以上线路35/10 k V变配电所。该项目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消化吸收, 用好引进工装
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 大量国外铁路先进技术不断引进。如何用好、修好引进工装设备, 是确保我国铁路提速成功的关键。上海铁路局在既有线提速和高等级铁路建设中, 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在确保用好的前提下, 大力开展再创新活动, 已初步取得成效。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引进过程中主动做好消化吸收工作, 才能不辱使命。
大型养路机械成套装备技术与应用
上海铁路局“铁路线路大型养路机械成套装备技术与应用”项目, 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路首次引进的钢轨铣磨车和首台AHM300R-CH路基整形车在上海铁路局已投入使用。快速换轨作业车目前已试制成功, 即将投入现场试用 (见图8) 。
动车组列控车载数据管理
项目由上海铁路局自主研发。主要功能是采集、分析动车组列控车载数据, 提高数据管理效率。该项目关键是不断掌握进口设备的大量故障代码信息, 这对提供故障解决方案, 修好、用好动车组设备至关重要。
便携式客车控制电缆绝缘与对线测试仪
“便携式客车控制电缆绝缘与对线测试仪”是为适应现场检修作业中对客车车辆控制线更快、更准地进行绝缘测试和对线, 改变现有常规仪器低效率、易差错的传统方法而研制的智能测试仪器, 填补了车辆维修领域的空白, 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该项目适用范围广, 通过菜单选择, 同时能满足25型客车、庞巴迪车辆、动车组等各种车型控制电缆。2008年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目前已在上海车辆段推广应用 (见图9) 。
集便器控制器国产化
参照美国monogram公司生产的集便器设计原理, 根据我国铁路客车的实际情况, 上海车辆段对集便器控制器进行重新自主设计 (见图10) 。该产品不但能完全替代原进口件, 还强化了系统保护功能, 经投入现车使用, 效果良好, 荣获2008年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轨探伤车进口轮探头组件
我国铁路现有钢轨探伤车均使用从美国Sprry公司进口的轮探头组件, 通过分析研究,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组织力量, 进行国产化设计。目前国产轮探头组件已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其日常工作消耗量最大的“探轮外膜”已投入小批量生产, 在上海铁路局的钢轨探伤车上投入使用, 并通过广州、柳州、南昌、济南等铁路局和铁道部钢轨探伤车的试用。
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科研项目取得成功, 凝聚了科研人员大量心血, 如何使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同样也需加倍艰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不仅能积极推动科研工作纵深发展, 还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上海铁路局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取得可喜成效, 现已涌现出上海铁路站场调速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合肥金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 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减速顶和挡车器
上海铁路局站场调速技术发展中心成立于1991年, 现为上海铁路站场调速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调速中心) 。该公司自1980年11月开始研制我国第一代外侧减速顶以来, 一直紧密围绕铁路运输市场, 不断开发新产品, 目前已成为全路减速顶调速设备科研设计、生产供应、售后服务的主要单位, 减速顶已从最初的单一外侧减速顶发展成12个系列、48个品种。该公司在减速顶20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先后获得国家六部委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 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四项, 三等和四等奖各一项。截至目前, 该公司已向全路100多个站场累计供应TDW®减速顶50余万台, 为我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改造作出很大贡献。
在做大做强国内铁路减速顶调速设备的同时, 近10年来, 该公司还依据国内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客运专线的市场需求, 研制开发了轨道交通线路终端安全防护设备 (DDCQ挡车器系列产品) , 该系列挡车器分别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A级项目证书、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专利号:ZL03 2 32123.6) 和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目前, 除在全国各大城市地铁、轻轨及国铁线路上得到广泛应用外, 亦已完成在国内高速磁悬浮试验线、低速磁悬浮线上的安装调试, 并出口到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 赢得很高声誉。该公司在不断创新中始终坚持以质量取胜,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见图11、图12) 。
内燃机车柴油机陶瓷系列配件
上海铁路局安徽劳动服务总公司合肥金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是铁道部定点生产企业。该公司研制生产拥有国家专利的铁路内燃机车柴油机陶瓷系列配件:陶瓷活塞环、陶瓷活塞、陶瓷喷油器针阀偶件、陶瓷喷油泵柱塞偶件、陶瓷进排气门等产品, 曾多次获得“铁道部重点推广项目产品”、“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安徽省质量放心产品”和“安徽省新产品”等称号。企业先后被评为“上海铁路局技术创新先进集体”和“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无偿资助单位, 是上海铁路局首家通过新标准验收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04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生产的内燃机车陶瓷系列配件出厂合格率保持100%。通过大量装车试验跟踪检测证明, 该类产品不仅有耐磨性能好、质量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而且具有良好的节能、降耗、环保效果。
该公司目前已开发出15大类50多种机车陶瓷配件 (见表1) , 其中有30多项产品获批为铁道部机车重要件定点项目产品, 并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部门的鉴定和验收。机车陶瓷油压减振器、陶瓷联合调节器传动轴、陶瓷喷油泵出油阀偶件等都已获国家专利, 并开始生产销售 (见图13) 。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研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 1997年12月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其关键技术指标—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整体剪切强度超过美国“AREA”的技术标准和美国同类产品的实际强度。其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铁道部标准 (TB/T2975-2000) 规定要求。适用于50 kg/m、60 kg/m、75 kg/m钢轨工厂热胶生产, 1998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交通邮电系统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该产品已在上海铁路局、宝鸡桥梁厂等单位批量推广使用。该所为了适应我国铁路大规模客运专线建设和既有线提速需要, 新近又自主研发了“KZXJ-3250客运专线现场胶接绝缘接头”, 为钢轨现场胶接绝缘产品, 是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2008年11月通过上海铁路局技术鉴定, 作为《时速250 km合宁铁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子项目, 获得2008年度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特等奖, 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提供了技术先进的现场胶接绝缘接头, 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在合宁、合武、甬台温和温福客运专线上推广使用 (见图14、图15) 。
工地钢轨接触焊作业车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工地钢轨接触焊作业车, 是为在现场采用闪光接触焊技术焊接钢轨设计研制的新型施工装备。2003年12月该项目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 经专家审查,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移动式接触焊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标志着国内无缝线路施工工艺的一大突破。该设备适用于铁路、地铁和轻轨轨道短轨或长轨条的现场焊接, 具有施工方便、进度快、节约投资等优点。目前已在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 (集团) 有限公司等建设施工单位承接的京津城际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上海轨道交通1, 4, 8, 9号线和广州地铁3, 4号线铺设无缝线路焊接施工工程中推广使用 (见图16—图18) 。
提速道岔锻造辙叉焊接装置
上海铁路局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道岔锻造辙叉闪光对接焊机, 是为全断面焊接锻焊辙叉的心轨与叉心而设计研制的焊接设备, 焊接接头机械强度和精度完全符合TB/T1632-91标准, 满足辙叉焊接作业的需要, 2005年通过铁道部技术评审和验收。该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铁路焊接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目2006年获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在哈尔滨铁路局等道岔生产厂投入使用 (见图19、图20) 。
列检作业监控系统
上海铁路局安徽铁道集团公司阜达铁道应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 位于安徽省阜阳市。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列检作业监控系统”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铁道部“铁道科学三等奖”和上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产品“微控电动脱轨器”和“微控电控列车试风装置”获铁道部定点生产证书。该公司还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是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见图21—图23) 。
内燃机车扣压橡胶软管
上海铁路申机工贸公司主要从事机车配件的制造与修理, 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扣压橡胶软管是该公司主要产品之一 (见图24) 。2003年11月生产的内燃机车钢丝编织扣压橡胶软管获得了铁道部定点生产证书。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 篇11
关键词 科技进步模式 计算机学科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前科学阶段
所谓前科学,就是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在计算机科学形成具体的理论科学之前,计算机科学当属于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机械计算机拓荒的时代,那些所谓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机械运行方式,尽管有个别产品开始引入一些电学内容,却都是从属与机械的,还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灵活:逻辑运算领域。
2 常规科学阶段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可以说,这一范式的形成,是前人不断摸索,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后人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在此之后计算机科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人继续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使得计算机科学傲然屹立于自然科学领域之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不可思议的帮助。
3 反常阶段
科学探索中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当科学家们发现了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用范式难以解释,这就是反常现象。反常的出现,推动更多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更多的反常去证实反常。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的需要不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计算机,了解什么是计算机?而是如何使得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舒适,方便,如何使计算机更好的与其他学科结合,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难题等等。计算机的研究者们应该将计算机的相关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计算机科学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不要囿于前人的学术观点,应大胆提出异议,促进计算机学理论的更新和革命。
4 危机阶段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这时才有可能打破旧范式的统治转向接受新范式。由于受旧范式支配的常规科学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反常势必导致危机。随着反常现象的不断出现,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成为计算机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计算机以后究竟向着什么方向发展,计算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識。有识之士认识到计算机只有向其他的学科渗透,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才是计算机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单纯的为了发展计算机而发展计算机已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前景。为此,计算机工作者在危机面前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大量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以迎接计算机科学革命的到来。
5 科学革命阶段
大规模,超大规模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科学与当时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计算机的以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大规模,超大规模计算机时代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大的相似,我们拥有现代最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联系日益广泛。特别是近数十年来,自然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开始转向重新综合的趋势。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理论的兴起,计算机领域中已由原有的计算机硬件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转变,同时“人工智能”,“通讯工程”等的出现,都为计算机科学革命提供可能和有利条件。
6 新常规科学阶段
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跟上了时代步伐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新范式)会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一新的理论是以现代语言描述的,因而容易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并因为其整体辩证的特色而广泛受到欢迎,且使这一学科本身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潜力。新的计算机理论体系还会给未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反馈,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未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研究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找到与其他学科越来越多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在相互取长补短,各自克服缺陷的前提下,经过各自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最终一定能够达到完全融合。
既然计算机科学即将面临一场危机,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危机。要解决危机,必须进行革命,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要创建新范式,就需要批判精神与创造精神。对计算机科学进行革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继续深化本学科的发展,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要对计算机科学进行实质性的深化发展。其次,要拓宽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发展方向,如现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通讯工程等。最后,要加强同别的学科的联系,将计算机科学努力渗透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才能使得计算机科学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继续存在,发展,强大。
参考文献
[1] 远德玉.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发展 篇12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进步,企业发展
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实行制度创新
电力是现代社会输配主要消费能源的载体, 是经济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都需要坚强的电力资源提供保障。新安县电业公司正是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 向管理和服务要效益, 致力服务于电力客户, 服务于发电企业, 努力承担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电力资源配置,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树立了电业公司的良好形象。
新安县电业公司的现代管理手段并不是停留在表面, 而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体的理念, 把细致的环节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一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成了操作性强的企业标准化内部管理信息系统, 包含15个应用模块, 覆盖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规章制度等多项内容, 供员工在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二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为全体员工“充电”, 以科学知识武装人。完善各类作业指导书、指导卡、管理流程图等1300多个, 注重搜集各类专业管理典型经验、标准化知识培训教册602套, 并实现标准体系内容的适时更新, 以方便查询使用。三是综合运用规范化的管理措施,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结合电业部门性质和特点, 制定了《新安县电业公司标准化作业辞典》, 具体包括标准化作业通用流程、标准化作业基本固定格式、典型管理工作标准化控制卡等8项内容, 成为所有主要管理工作和现场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程序的工具书。如今, 该《辞典》已作为典型模板在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推广应用。四是严格考核,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推行积分制绩效管理办法, 对所有科室、站所按职责分工实行专业归口考核。以科学的考核方法评价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益和服务质量, 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真正让员工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在公司形成了干事敬业的新风尚。五是实行业绩公开, 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将年度重点工作、专业计划、经营指标等分解到季、月, 细化到周, 具体到岗位责任人, 利用“目视看板”平台, 将各部门的例行工作、月度计划、工作完成情况等公布上墙, 增加了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六是运用网络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为解决群众缴费难题, 该公司在营业网点收费、银行代收、邮政储蓄等原有收费方式的基础上, 升级营销用电信息软件, 建成了营销管理信息化系统, 积极推行自动缴费机、POS机刷卡等缴费新业务, 推行“电费一卡通”缴费模式, 客户持卡不仅可在居住区的供电所缴费, 也可在全县任何一个网点缴费, 并能随时查看电费电价、应缴电费、用电性质等信息。
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实行科技创新
智能化配电台区建设是集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工具, 实施用电安全、高效管理, 是新安县电业公司在科技创新中的新举措。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步伐, 公司投资116万元在铁门镇、南李村镇建成了6个智能化台区。SUPER2000调配系统和PV2000视频监控系统在操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完成了生产、营销、调度、95598、规划设计、应急和实时系统一体化的调配三维GIS一体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曾经是管理难度大、线损高、事故多、常投诉的配电台区, 如今变成了收费易、管理好、服务优的先进工具。利用GIS系统地理定位与设备信息采集功能, 还可及时采集各变电站、10千伏及以上线路和低压用户信息, 将开关、线路带电状态, 线路三维数据, 杆塔、台区图片及时传送, 台区实时电流、电压分合闸状态一目了然, 实施数据信息共享后, 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管理者, 能快速地实施自动化处理。该局智能化台区建设已被国家电网公司选入2011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除此之外, 该公司投资110万元建成了首座数字化变电站, 具有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设备运行视频自动化系统、调度部门远方设备状态检修等先进功能。投资80余万元对11座变电站全部安装微机式五防闭锁装置。投资27万元对3条10千伏配电线路安FWZK/BR—I型无功功率智能补偿控制器, 线路供电质量、可靠性显著提升。
以科学发展的思维培养人, 以科技投入支撑企业的健康发展, 使新安电力公司在做大做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 供电量达10.31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7.61%;售电量达9.63千瓦时, 同比增长22.19%;实现总产值5.6亿万元, 同比增长4.05%;创利润400万元, 同比增长
21.95%。
参考文献
[1].曹霞.哈尔滨市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持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推荐阅读:
图书馆建设与协调发展07-08
大数据与图书馆发展09-19
图书馆的科技规划10-12
黑龙江科技大学图书馆07-09
科技图书编辑09-07
图书馆发展趋势08-04
电子图书馆发展11-01
乡村图书馆发展研究05-17
县级图书馆发展策略05-21
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