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环境因素

2024-07-31

政治环境因素(共10篇)

政治环境因素 篇1

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 环境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愈加关键性的作用, 以其繁杂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相关教学活动的切实开展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社会环境的营造情况,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此, 高校教育者应该不断强化社会环境意识, 利用最先进的手段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丰富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 努力抵制社会环境中的各项不利因素, 从教育机制完善上和和谐社会环境营造上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内涵及其意义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因素由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部分组成, 而其中的社会环境因素起着更为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不仅可以影响到大学生在特定时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并且还能够对高校教育活动管理者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意义上而言,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有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思想文化环境, 全面包含了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成果的教化传播环境氛围, 对于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其中, 经济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因素, 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形成规模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性; 文化环境能够影响到学生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文化素质环境, 能够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此外, 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互动性的作用, 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可以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主动的影响性, 由于社会上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连续不断地与学校环境相互融合着, 因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难以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只有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才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而不良、错误的社会信息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日渐复杂、高校教育机制日臻开放的大环境影响下, 学校内部教学环境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产生了较为深刻的矛盾。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尤其是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交融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性, 既存在着较多的有利因素, 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状况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1、中西方文化思潮的相互渗透, 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更具复杂性

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在不断发生变革, 思想文化环境趋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模式拓展, 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中融入了较多的西方外来文化、外来理念以及外来世界观价值观, 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因此, 我国高校要在坚持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对于创新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西方文化具有牢固的经济基础以及独立的国际化进程体系, 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主要体现在: (1) 西方敌对势力不断翻新其“西化”、“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图谋, 企图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改变我国固有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 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最大限度上谋取利益正不断利用其全球战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甚至对高校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带来了负面影响, 导致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信仰危机, 过度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3) 西方国家不断采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 依赖于先进的经济技术实力不断更新文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 对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在全球化思想文化环境下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矛盾是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2、高校周围环境的变化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

我国高校近些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了创新,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各个高校由于受到不同地理地域特征、不同传统风俗文化与办学模式的制约, 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在与旧体制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 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 (2) 高校后勤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性, 减少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约束力, 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 使得如何利用学生公寓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学习空间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高校周围社会环境缺乏安全治理, 各行各业的市场行业都聚集到学校附近, 导致周围的情色暴力影视较为猖獗, 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治安管理与教育。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与完善, 逐渐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还对人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与效率意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更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扩展了就业方式, 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模式影响下, 带动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水平, 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工作的发展。然而, 市场经济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1) 市场经济在学生就业方面倡导趋利性原则和利润优先原则, 容易诱发学生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取向, 尤其是诸多企业招聘坚持以证书为根本的录取原则更加增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对全面普及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不良作用; (2) 市场经济强调“金钱至上”, 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人生价值观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心理情绪, 并且还容易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

4、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在现代化教学中得到了愈加广泛地应用, 不仅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更多的创新途径手段, 并且还使学生的资源信息变得更加丰富, 增强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学生的受教育资源水平。此外, 高校还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诸多优点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强网络的覆盖率和实际教学效果。然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庸俗性的有害信息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情况, 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思想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首先, 互联网网络在校园普及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尤其是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 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产生了影响;其次,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 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 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普及与开展, 对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产生了较大阻力作用;最后, 网络的诸多数字化特征不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监督评价机制, 对其道德意识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社会环境的策略

1、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质量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而各个高校要正确应对国际大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快捷性、及时性、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的特点, 在汲取外来思想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感, 逐渐突出我国悠久文明历史的重要性。而各级党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深化各级师生理论层次和价值思想意识, 突出高雅文化艺术对于倡导建设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环境

各级党和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 把高校学生的治安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与学校各个部门负责人明确职责, 尽力完善综合治理评估与监督机制, 并且还要努力完善各项治安预警机制, 净化校园周围社会环境, 依法严厉打击周围黑恶势力和犯罪团伙, 净化美容院、夜总会以及歌舞厅等社会场所, 启动各部门人员强化流动人员管理, 以最大程度确保学生安全。

3、积极倡导主旋律, 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

高校要努力弘扬传播各项正确的舆论导向并结合新闻、文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塑造学生品质, 并且还要积极承担各项社会责任, 严厉打击各种低俗而反动的思想毒害学生心灵, 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高校还要切实体现文化建设的政治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切实建立各类网上交流平台,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4、强化服务观念, 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服务环境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指导与后勤沟通服务等内容, 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和服务体系, 致力于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指导队伍,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 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有效机制, 切实做好各项教育管理工作。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社区环境建设等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社会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基本思路探究[J].知识经济, 2009 (11) .

[2]邢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及其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3]李俊彪.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04) .

[4]卫岩伟, 李金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研究[J].内江科技, 2012 (10) .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因素研究 篇2

【关键词】教育,政治,均衡发展

一、教育本质中的政治因素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长此以来在政治上占着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教育上也占有统治地位。国家教育尤以义务教育为首是以国家经济目标和公民目标的结合作为总目标的。[1]

教育中政治因素集中表现在:

1、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教育的领导权,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2、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为教育工作规定出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确定人才选拨制度。

3、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管理学校,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制度,从教材内容到培养方法,都进行全面的安排和监督、检查。

4、统治阶级还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大力宣扬师道尊严,尊师无非是为了重道,教师总是要为一定的阶级立言,替一定的阶级培养人。[2]

二、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一)外显的影响

政治因素的作用在教育的宏观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这也是容易为常人所认识和理解的。[3]

1、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政策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内,最直接的表达。政治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利己的教育政策,使教育在服务大众的的过程中,也将利于国家秩序维持的人员和思想筛选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维护。[4]

2、教育方针与目标的确定

教育的方针最终都是为国家服务,而教育的目标则直接体现为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公民和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从而在教育的方针和目标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3、教育体制的模式与运作

教育的运作模式在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办学的模式和选拔的模式。办学模式上,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在执行教育过程的同时也要满足国家的政治诉求,不同层级的学校在不同阶段强化着受教育者的国家体系价值和政治信仰;选拔模式上,这是一个政治作用更为显著的部分,人才的选拔首先就需要在政治素质上能够符合国家的要求。

(二)内隐的影响

在看到教育政策等受到显而易见的政治在教育中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要看到许多通常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其背后也隐藏着政治因素的作用。[5]

1、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的获得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和社会制度。

虽然《义务教育法》有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原因,儿童已经被“天然”的划分为了几个阶层:上层的儿童能够享受国家法律所保障的义务教育,而且可以确定的是优质的教育;中层的儿童也能成为法律所保护的对象;下层的儿童则只能接受低质的教育,有的甚至于连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而现行法律对此却只能是无可奈何。

2、教育课程设置

教育课程是同样一个国家政治作用得很隐蔽的领域,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使国家的体系价值和统治阶级所期望的政治信仰传授给学生。一、设置政治课程,这是最为明显,也最好理解的一种方式;二、设置政治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对现行的政治模式产生信赖和依靠;三、设置邻近的课程,在接受其它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形成。

3、教育知识选择

教育知识一直被视为体现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念的领域,如何选择教育知识,对青年一代进行政治教育,一直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如何将国家的政治期望、价值观念等渗透在知识中。[6]相应地,教育知识的选择也因此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统治者对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对教育知识的范围、编码都有不同的要求,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知识体系。

4、教育管理人选

教育政治是对权力、影响和权威等稀缺和珍贵资源在不同教育部门的不同层级进行分配。[7]这一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重要和明显:由于少数族群在地方政府部门中没有“政治资本”,并且历史经历的积淀及当今地方媒体的影响作用,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对少数族群会产生刻板印象,这足以使物质与人力资源往往难以流入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不仅阻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利用政治因素有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厘清政治因素与其它因素关系

1、与经济因素关系

在教育之中,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当下最为关键的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的问题上就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这样的命题,即政治权威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能依靠市场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8]换句话说,政府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占有主导性作用。西方掀起的“权力下放”的教育改革运动,关于这场通过市场调节教育资源的改革,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这场改革中受益的还是那些强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可见,在教育领域内,市场与均衡相悖的原则将阻碍当下教育的健康、长远的发展。[9]

2、与文化因素关系

不仅在教育之中,政治对文化始终具有很强的甄别、筛选作用,统治阶级对文化筛选的唯一原则就是有利于现行国家体系价值的维持和宣扬。但是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应当将性别、种族、民族等作为独特的文化因素,反对精英文化压制大众文化,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使不同群体的文化都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同等程度的尊敬。

(二)采取有效政治因素措施

在政策层面,首先,在其指导思想上就需要强化均衡的意识,认识到不同性别、种族、民族、阶层在接受教育上的利益和权力都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且要彰显其各自的独特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继续的发展。[10]

其次,通过政策以统一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知识的选择,以及教育机会获得的平衡等教育体系中的各个环节。

事实上,就是使教育之中的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其它因素取得一个平衡,让教育可以不偏不倚的发展,满足各个因素的要求。从而也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教育中被平等的对待。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329-427.

[2]余海波.“少数民族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7,3:45-49.

[3]迈克尔•W•阿普尔著,曲囡囡等译.教育与权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9.

[5]亨利•A•吉鲁著,刘慧珍译.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林茂辉等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课题组.外国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部平衡的现状及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1):7.

[9]王凤玉.借鉴与创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0]罗通达,刘子寿.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问题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p.224.

[11]孙晓峰、高全明.“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1.

四大因素让政治课堂更高效 篇3

一、用愉快的心情上课

(一)原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会影响行为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教师情绪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学生这个主体的情绪。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上得充满激情,喜悦之情跃然于脸,讲一件事情总会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听得非常认真也非常开心。所以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相反,如果遇着一个表情木讷,照本宣科的老师,我们都会觉得索然无味。可见,教师以不同心情上课,会带来不同效果。

(二)效果。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若坚持用愉快的心情上课,就能创设生动形象、情趣横溢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设计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能运用声情并茂、娓娓动听、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一改过往政治课给人的枯燥无味的印象。

(三)基础。

一切愉悦皆源于“爱”。“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所从事的这份工作。”这是能够坚持用愉悦心情上课的首要基础。而愉悦的心情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二、用活动形式教学

(一)原因。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改革要应将课堂还给学生。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二)形式。

思想政治课活动的形式主要可以采用情景体验、表演、讨论、辩论、小组比赛、作品欣赏等,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活动形式,灵活运用。

1. 情景体验。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体验相关的知识、道理。

2. 表演。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加以提炼,成为小品,在课堂上表演,然后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3. 辩论。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4. 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知识、实践的竞赛。

5. 作品欣赏。包括欣赏一些诗歌、歌曲、图片、电影等。

(三)效果。

用活动形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学生提高了对上政治课的兴趣,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用最新材料说理

时事材料进入课堂,是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巧妙运用时事材料,有利于对科学理论的论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近生活。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新鲜事物。时事材料越新鲜,则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教材总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一些发展变化的数据,以及一些社会发展新成就等等,都必须及时地更新才更具备说服力。又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食品安全问题,各种灾难事件等等,都需要我们适时补充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地更新素材,积累素材,才能为教学注入更多的“活水”。创设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不时下载、分类记录,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只有坚持这样的做法,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能加深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可信度。

用最新材料说理,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举措。

四、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己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要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片浩然的大海”。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响应新课程改革,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业务水平。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早日实现从“教师匠”向发展型、反思型教师的转变。通过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地对课堂教学生活进行主动探究和深刻反省,从中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自由自觉的个体的存在,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总之,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高效课堂,政治教师要做好以上四个因素,坚持就是胜利。

摘要:要改变过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实现“高效课堂”, 政治教师要用愉快的心情上课, 用活动形式教学, 用最新材料说理, 而且要不断总结反思, 提升自我。

关键词:高效课堂,愉快心情,活动形式,反思

参考文献

[1]唐林生, 皮修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万析,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平坟运动”的政治与文化因素 篇4

我不知道数千年来有哪个政府真干过这样的事情,除了在战争和军事的紧急情况下。我相信在土地私有的年代,政府不太方便做这样的事情。恰恰相反,慎终追远,才是封建时代的“政治正确”。如果某一任州官以“复耕”的理由要求某一家族把祖坟铲掉,他恐怕是已经疯了。

正是因为农村土地“国有化”(表面上集体所有,实际上集体根本没有权利处置,只有上级领导才能以国家的名义处置),每一个家庭和家族都没有土地,理论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作为私有的墓地,墓地再难以家庭和家族为单元,多半时候是被干部临时指定的,所以只能零星地分散在集体的土地上。这就是为什么1949年后,农村到处都是乱坟。同时也表明,数千年的殡葬文化骤然中断。

到了“文革”时期,甚至墓碑都因为属于“四旧”而被破除。那个年代的乡民(当时被称为“人民公社社员”)死了,一般没有名字,就一个土堆,分散在“农业学大寨”的土地上,非常简陋,简直不像一个诞生过孔子的民族,看不出一点“慎终追远”的想法。

“文革”结束,农民分得了“责任地”。原则上,只有自家的“责任地”,才能是自家的坟地。这样一来,农村的坟墓就更加分散而零乱了。而这时开始有一些文化上的宽容,允许人们追宗认祖,加上农民渐渐开始实现温饱,后来又出现了经济分化。于是,农村分散的墓地开始由小土堆变成了真正的坟墓,一般会有一块墓碑。再后來,坟墓“等级化”,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在农村建豪华坟墓。这成了农村非常突出的景观。

在山区和丘陵,坟墓一般会自动集中到高地,也就等于把适合耕作的土地留了下来。但在平原,坟墓就星罗棋布在责任田里,占用大量耕地,也使土地不能用大机器耕作。而今天的政府,虽然名义上说农村土地是农民的“责任地”,但同时也觉得自己对它“更有责任”。他们相信权力的能量,包括“挖祖坟”这种为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行径,都不在话下。

如果地方政府真要“不留死角”,“一战到底”地开始“平坟运动”,我相信这会成为“千年来第一大难事”。但我也相信,实际上它会留下“死角”,或者网开一面。例如,“处级以上”干部的祖坟,“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和古墓,以及少数民族、华侨、外籍华人墓地、港澳台同胞墓地等。”

建坟是文化,挖坟也是文化。历史上,很多“干部”的坟墓确实也被挖了,否则,现在的地面到处都是大干部和名人的坟墓。就说封建社会“最大的干部”皇帝吧,如果他们的墓都没被后人毁掉,那今天将会为中国的旅游产值作多大贡献啊。但它们大多不在了,今天能够卖个好价钱的帝王,远近的都已经很少了。至于有规模的,以建制的队伍挖百姓家的祖坟,则是一种“新文化”,历史上还没有大规模发生过。

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 篇5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领域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 政府对外企的优惠政策, 加之本身廉价的劳动力和蕴藏的巨大市场, 不仅掀起了日本对华投资的热潮, 而且激起了日本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热情。

1. 中日相互投资不断增长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几年日本对华投资总趋势是上升的, 日本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外企可以享受国民乃至超国民待遇;加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我国对日投资也有了显著增长, 投资额年年翻新。中日投资将创造更光辉的前景, 为亚太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index.htm

2. 中日双边贸易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日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猛。自从安倍政府对华政策改变后, 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突破2000亿美元 (如表2所示) , 中国一跃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 而日本也成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我国主要以农产品、纺织品及工业制成品等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军日本市场, 而日本则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返销我国。中日两国贸易结构垂直互补, 贸易依存度很高。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index.htm

(二) 中日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问题

国情决定了日本要通过进口来解决国内农产品供应问题。我国是日本农产品主要供应国之一。但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市场, 出台了《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入境的农产品实行苛刻的检疫。2006年5月, 日本又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1) 限制了几乎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量, 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据海关统计, 2006年6月份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5.9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减少1.31亿美元, 同比下降18%。

2. 产业转移问题

日本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工业国。然而在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指导下, 日本政府为保护国内产业, 制定《防止技术流出指针》, 对涉及核心技术产业的转移都加以严格限制, 只是将在国内已经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使得技术外溢很少, 而日本从中获利颇多, 并制造了中国虚假繁荣的景象。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而且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

3. 政治利益问题

中日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加上日本想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而中国想要追求经济强国地位, 两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价值取向产生分歧, 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受此影响, 日本的对华政策会发生改变, 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日本直接投资快速分散到新兴市场, 相对于我国的投资则明显下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和睦, 政治利益问题是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

(一) 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之间一些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影响着两国经贸关系。一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我国在钓鱼岛上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但当下日方在钓鱼岛事件中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二是台湾问题。冷战以来, 日本政界的“台湾帮”和台湾的亲日势力狼狈为奸、各取所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然而日本当局所作出的亲台举动, 便是对“台独”分子的支持, 对我国主权的亵渎。三是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本是日本内政问题, 但如果代表着日本政府的首相或阁僚公然前去参拜, 就演化成了国际问题。这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亚洲人民决不允许的。日本政府不能正视这些历史问题, 经常蓄意挑衅, 影响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二) 党派之争与国会选举

日本实行多党制。虽长期以来一直由自民党一党执政, 但各党派之间争端不断。近几年, 民主党在众参两院选举中表现活跃, 日本政坛产生了两党执政的趋势。两党具有不同的执政理念。自民党倡导自由主义, 主张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民主党则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 不同的政党执政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国会选举中的党派之争更是激烈。日本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1949年国会选举中右翼政党胜出, 使之先于左翼政党完成整合, 从而确立了保守党派独裁的格局。然而国会选举在保守党内部也很激烈。虽然民主党在上届国会选举中获胜, 但此次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多数议席的票数, 形成了“扭曲国会”的局面。这虽然不会导致政权更迭, 但必然给民主党执政带来重重困难, 其中日本的对华政策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三) 利益集团之争

在日本, 利益集团是指那些为追求共同利益而采取一致行动的个人集合体, 其行动绝大多数是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过程, 以保全或夸大自己的利益。日本的利益集团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工商业界利益集团, 雄厚的政治资金造就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这使得日本政府的决策过程很容易置于工商业界的影响之下。工商业界利益集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为工业资产阶级服务, 对中日经贸关系影响很大。

(四) 日本首相的政治导向作用

日本首相在政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主导中日经贸关系、政治关系的关键性人物。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及麻生太郎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士, 都以首相身份公然参拜过靖国神社, 主张与美国结盟, 但三人又不尽相同。小泉完全不顾及中日关系, 一度造成东亚政治关系的紧张;安倍和麻生则以国家利益为第一位, 同时支持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及现任首相菅直人一向反对参拜靖国神社, 主张发展与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关系。福田执政期间, 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鸠山时代, 两国的友好合作为双方摆脱金融危机疏通了渠道;菅直人也很重视中日关系, 但当下钓鱼岛事件的持续发酵使中日关系陷入危机, 菅直人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中国应对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的政治因素的对策

(一) 增加对日本的友好访问, 提高政治互信

中日两国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是友好的。我国也向来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日本大多数党派和民众是承认并尊重历史的, 只有少数右翼分子和顽固分子否认历史, 敌视新中国。所以我国应增加对日本的友好访问, 争取日本国内更多人士了解并接受新中国, 孤立其右翼反动分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不仅需要两国高层领导的鼓励带头作用, 也离不开两国人民的民间交流与友好互访。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善两国关系, 提高政治互信。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政策透明度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给对外贸易带来了一定困难。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 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为经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力度, 提高政策透明度, 为外企的经营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吸引更多日企对华投资。

(三)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针对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我国应正确看待其带来的影响,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使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 扩大与企业的沟通渠道, 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与日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二是提出农业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促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向标准化迈进;三是完善农产品安全卫生制度, 努力与国际安全技术标准接轨, 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四) 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重视科研和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由表2可以看出, 我国在中日双边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从事加工贸易, 企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利润空间狭小。为此, 我国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创造本民族品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同时逐步完善销售网络, 做好售后服务。双管齐下, 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以获取更多的附加值, 扭转贸易中的逆差地位。

四、结语

中日两国是邻国, 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近年来, 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新世纪, 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 中日在节能环保、低碳合作以及加强金融安全等领域都离不开相互合作。此外, 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日的协同努力,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禹静.21世纪中日经贸关系的新发展、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 2008, 6 (103) .

[2]赵亮.21世纪中日关系的走向研究[D].延边大学, 2006.

[3]宇方成.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浅析[J].世界农业, 2007, (3) .

[4]鲁儒敏.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贸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2005.

[5]索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经贸发展的阶段特点、问题及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黄飞.靖国神社问题——中日关系最大障碍[J].法制与社会, 2008, (11) .

环境化学因素与疾病 篇6

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化学因素异常 (环境化学元素含量过剩, 或不足, 或比例失调) , 不仅会引起地方病 (地方氟中毒、地方甲状腺肿、硒中毒、钼痛风、铅神经痛、砷黑脚病等) , 而且在某些传染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和流行中起很重要作用。

2 环境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92种化学元素, 在生物体内已发现70多种。其中氢、氮、氧、碳、磷、氯、硫、钠、钾、钙、镁等元素, 占构成人或高等动物机体元素的99%以上。这些需要量大而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含量又多的元素, 称为大量元素。其余几十种元素在体内含量总共还不到1%, 称为微量元素。目前已知, 人和高等动物必需元素共25种, 其中包括全部大量元素和14种微量元素 (铁、铬、铜、锌、钒、锰、镍、锡、氟、碘、硅、硒、硼、钴) , 叫做生命元素。

某些生命元素, 特别是微量元素, 具有抑制生物毒素的毒性, 促进机体内的抗体形成和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因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实验研究证明, 矿物质缺乏和疾病感染有关。铁缺乏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原生动物侵袭有增效作用, 缺钾对肾盂肾炎有增效作用, 缺钴对肠蠕虫病也有增效作用, 硒不足将提高机体对心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白内障等疾病的易感性。因此, 某些生命元素缺乏的地方, 传染病容易流行。

龋齿不仅损坏咀嚼器官、妨碍消化功能, 而且对许多疾病和寿命都有重要影响。龋齿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并且具有明显的高发区流行病的特征。虽然龋齿是一种食物性细菌病, 但是与牙齿本身的抗腐性 (即酸不溶性) 的关系极大。环境化学因素在牙齿的抗腐蚀性中起很大作用。目前已知, 抗龋元素有氟、磷、钼、钒、钙、硼、锂等, 致龋或促龋元素有硒、锰、镉、铅、铜等。在抗龋元素缺乏或致龋元素过剩的地区, 龋齿患者十分普遍。例如, 俄罗斯低洼多林景观, 水土中钙、钴、碘、钼、氟、硼、磷等多种元素缺乏, 几乎无人不患龋齿, 牙齿严重损坏、脱落的未老先衰者, 屡见不鲜。

癌症中的大多数也是与环境因素有关的, 某些元素和化合物 (铬、镍、硒、镉、钼、砷、亚硝酸盐等) 的过剩和缺乏具有致癌或促癌的作用。由于地表水易受致癌物和促癌物的污染, 所以饮用地表水的居民癌症死亡率比饮用地下水的高。环境癌的高发地区, 生物化学环境有异常。例如, 我国食道癌高发地区之一的太行山南段, 饮用水和粮食中钼含量较低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钼少而亚硝酸盐多是合成致癌物亚硝酸胺类和玉米易感染致癌的霉菌的重要条件因素。

据报道, 水土化学元素异常与心血管病有关系。水的分子式很简单, 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由于水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溶剂,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所以, 水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水本身, 而且也在于水中所含有的物质。水的卫生性质过酸或过碱, 过硬或过软, 矿物质过多或过少, 或者含有有害物质, 都可以造成水质不良。水质的优劣因地而异, 因水源而异。

在城市里, 一个水源提供给千家万户使用, 水质最为关键。因此, 都市化以后, 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人们便从饮水中寻找原因。心血管病就是一例。

20世纪70、80年代, 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共报道了上百座城市的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等) 和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间有统计学上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 软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 而硬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低。

为什么软水与心血管病关系如此密切呢?

水的硬度是水质的一种指标。它主要表示水中钙盐和镁盐的总量, 通常采用1L水中钙盐和镁盐的含量相当于10mg氧化钙表示水硬度的1度, 总硬度小于8度的水层属于软水。因此, 软水和硬水在钙、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 以及生理病理的作用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差异。

软水对心血管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 软水缺乏对心肌代谢有益的钙和镁。钙、镁缺乏可以促进钠在体内潴留, 从而导致动脉压上升;其二, 硬水含钙、镁量较多, 可以减少肠道对某些有害元素 (氟、铅、镉、锶、钡、铜、汞等) 的吸收, 而软水则相反;其三, 硬水在自来水管 (铁管) 内壁上形成一层碳酸钙沉淀, 保护水管不被腐蚀, 而酸性 (pH<6.5) 的软水对自来水管腐蚀性强, 水管中许多有害元素被溶解, 其中已知水中镉含量过多是一种致高血压的因素。在自来水管中过夜的酸性软水, 有害元素的含量更高。实验证明, 含镉量为1.5×10-2mg/l的酸性软水在白铁水管内过夜, 镉的含量可增加到1.63×10-2mg/l。如果持续饮用这种水, 镉全部被吸收并保存于肾内, 3年后肾中镉含量就增加1倍, 10年后就可能患高血压病。

土壤微量元素与血管病死亡率的关系也很明显。欧洲心血管病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 环境因素差异最明显的是土壤微量元素。如芬兰东北部广泛分布微量元素缺乏的灰化土, 心脏局部缺血死亡率为欧洲最高的;而地中海沿岸诸国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 以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的褐色土占优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欧洲最低的。

受大气污染而形成酸雨 (pH<5.6, 其中硫酸占60%~100%) 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如早期的北欧和北美东部) , 在酸雨长期作用下, 土壤发生酸化, 硫酸盐含量增加, 有效性硒含量降低, 加上硫和硒两种元素的生理拮抗作用, 从而导致农作物和饲草的含硒量普遍下降。硒是重要的营养微量元素, 具有保护细胞膜, 促进抗体形成, 拮抗一些金属元素和生物毒素对机体的毒害等功能。因此, 有人认为酸雨导致食物链中硒缺乏可能是某些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环境化学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和流行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71-474.

[2]陈祖培.中国控制碘缺乏病的对策[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2.

[3]格鹏飞.甘肃地方病[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6.

[4]周爱儒, 黄如彬.医学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因素分析 篇7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或客观障碍。如果不排除这些障碍的话, 不但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对于双方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外部环境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的沟通效果, 具体来说, 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社会因素障碍、自身因素障碍、技术因素障碍以及情境因素障碍。只有对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沟通障碍问题, 使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沟通过程中的社会性障碍

1. 沟通双方因地位差别造成的角色障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往往不平等, 这样就会造成一定的角色障碍, 使得双方的沟通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在整个沟通过程中, 一般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心理上对学生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持续增加的话, 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最后形成沟通障碍, 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常见。因为存在着角色障碍, 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这样就压抑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然也就无法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双方缺乏深入交谈的话, 就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不断增大, 从而使整个过程崩裂, 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作为沟通信息的输出者, 其往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生作为这个过程的接受者, 其反馈状况是教师进行输出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 加强沟通双方的内心交流, 构筑平等的心理地位,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沟通效果。

2. 沟通双方因地域差别造成的言语、习俗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区域之间的语言背景、风俗习惯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人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 不同地域的人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所不同, 人们在独具特色的环境中成长, 自然在价值观念上也会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这也是影响人们交流沟通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同地域的学生, 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语言障碍。不但会出现语义的误解, 还会造成许多信息传递的失真, 对双方的沟通基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难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语言风俗、价值观念的不同, 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态度、信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 如果不找到沟通的正确基点的话, 将会造成沟通上的语言障碍,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沟通双方因多种差别造成的文化障碍

文化障碍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语义习惯下, 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语义习惯的差异指的是在对同一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和教师存在着不同的语义习惯, 从而导致其理解出现问题。我国的文字本身就词义丰富, 如果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习惯的话, 就很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造成理解上的不同步, 这样就导致教师的输出内涵和学生的理解内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样就会形成沟通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指的是沟通双方在文化程度以及学历上存在的差异, 如果这种差异过大的话, 其认知能力就会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对待事物上的看法和观点也就会有所不同, 这样就会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的时候没有共同的语言, 很难正常进行沟通。文化传统差异指的是由于沟通双方在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对于双方的影响往往是比较立体的。我国的文化是多元的, 这就使得沟通双方在沟通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对其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沟通者的自身差异性障碍

1. 沟通双方因个性心理倾向不同生成的心理障碍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 双方在需要和动机上的差异也会影响沟通中的理解与认同, 从而导致沟通障碍发生。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双方在心理倾向上存在的差异,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选择心理上的差异, 这两个差异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 由于个体心理倾向不同而生成的障碍。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双方的需要往往有所不同, 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沟通的话, 学生将会产生抵触情绪, 从而导致沟通无效。除此之外, 双方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动机。教师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应该抓准时机, 将学生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其自觉的内部动机, 这样就能实现沟通信息的顺畅。

(2) 沟通双方的选择性心理所生成的障碍。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精心选择沟通的内容、方式以及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学生对于不同沟通要素有着不同的选择, 这种选择性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 学生的选择性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选择性心理的差异, 其在自主理解、记忆、处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其对于沟通内容的接受程度。

2. 沟通双方因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生成的个性障碍

沟通双方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其心理特征的影响也会造成障碍。一般来说,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能力、性格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 这和先天的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但主要受到后天的熏陶以及培养。双方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 也会对沟通产生障碍。

(1) 沟通双方因气质特征不同而生成的个性障碍。一个人的气质是在其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在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个动态特征, 气质类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内外表现。当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就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气质特征, 否则沟通就会不畅。

(2) 沟通双方因性格特征不同而生成的个性障碍。每个人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性格不同的人在看待事物的看法、观点、态度上都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 往往对于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如果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性格, 而按照自己的性格来进行沟通的话, 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有的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 对于教师的观点、看法不同意, 如果反应过于激烈的话, 就难免产生矛盾, 从而使得沟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沟通双方因能力特征不同生成的个性障碍。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帮助, 但是由于并未对学生的能力特征、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 无法了解学生需要的指导, 这样在沟通的时候就缺乏必要的话题。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3. 沟通双方因所处层次不同而生成的观念障碍

观念障碍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层次结构上存在的差别, 这主要包括阅历层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三个方面。

(1) 由于阅历层次差异而生成观念障碍。一个人阅历丰富的话, 证明其在社会经验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社会经验丰富,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就相对比较深入, 如果社会经验比较少, 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就比较浅, 这种不对等就会构成沟通的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的社会经验往往比较丰富,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 应该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 循序渐进, 这样就能使学生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2) 由于年龄结构而生成观念障碍。年龄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年龄越大, 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理解就更深厚, 如果年纪较轻, 在这方面进行的思考往往还不是很全面。如果沟通双方在年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那么由于其时代背景、文化层次、个人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这样在沟通的时候, 就会碰到很多价值观念的碰撞, 从而造成对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这样就很难在沟通的时候达成共识, 降低了沟通的效果。

(3) 由于文化程度差距而生成观念障碍。文化程度不同, 沟通双方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会存在明显的差别。教师在文化程度上要高于学生, 在一些问题的认知以及知识的全面性上较学生要好, 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教师就要考虑到双方的差异来组织沟通的内容, 防止产生认知上的障碍。

三、沟通过程中的技术性障碍

1. 语言运用技巧缺乏生成的障碍

在师生双方进行沟通的时候, 语言运用的技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突出的话, 那么在沟通中表达方式就会比较单一, 这样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难以使学生理解相关的思想道德观念, 同时会使沟通内容变得枯燥, 使得沟通的氛围比较尴尬。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 教师无法将其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学生, 也很难调动学生加强思想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 如果教师在沟通中语言运用比较生硬, 没有考虑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沟通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如果自身的语言运用技巧不是很熟练的话, 就很难将其想法和思想表现出来, 对于教师的思想教育很难做出相应的反馈, 这样沟通就会阻塞,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减弱。

2. 沟通工具选择不当生成的障碍

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如果无法选择正确的沟通工具, 也会产生沟通障碍, 使沟通目标难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在沟通手段和工具都非常丰富, 人们可以采取面谈、书信等方式, 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沟通方式。沟通工具选择的不同将会对沟通造成很大的影响, 网络沟通使得沟通不受空间的限制, 并且能够及时进行消息的传递, 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效果渲染。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平等、自由, 还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 保证沟通的效果。书信虽然很正式, 效果也比较好, 能够使学生进行思考, 但是其时效性并不是很强, 并且受到篇幅的限制, 往往不是很深入。通过面谈的方式, 教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察言观色, 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语气、内容、形式、策略, 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难以起到很理想的效果。

3. 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生成的障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话也会产生沟通障碍。现在, 学生的需求越来越丰富, 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个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 教师应该全面考虑, 如果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不能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就会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沟通过程中不注重双向交流生成的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输入的作用, 学生则对输入信息作出反馈, 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很好的交流沟通效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只关注信息的单向传递, 忽视双向沟通的作用, 就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从而使得学生难以进行信息的反馈。教师由于得不到学生的反馈, 使得沟通难以深入, 从而造成沟通障碍。

四、沟通过程中的情境性障碍

1. 沟通场所不当生成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 教师应该选对沟通的场所。沟通场所能够对沟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精心选择的话, 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例如在教师的办公室进行沟通的话, 学生往往会比较拘谨, 难以打开心扉, 这样就达不到理想的沟通效果。而选择一些博物馆、运动场等场所, 学生的心情就会放松, 这样沟通就会更加深入内心, 从而取得理想的沟通效果。

2. 沟通氛围不浓厚生成的障碍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形成一种和谐的沟通氛围对于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的沟通氛围主要受到沟通者的心理状态、沟通的场合以及投入程度等的影响。如果选择不当的话, 就会分散沟通者的注意力, 从而使得沟通的主题没有办法深入, 使得沟通的效果不显著。沟通时候的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双方的重要因素, 如果心理状态不好, 就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就很难顺畅地沟通, 影响沟通的效果。

3. 沟通心理状态欠佳生成的障碍

如果在进行沟通的时候, 双方的状态不佳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沟通效果, 这样就会造成沟通者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模糊、情感难以投入, 这样就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 并做好相应的铺垫,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邹国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及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2) .

[4]林伯海, 周至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 .

[5]黎明艳, 王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探究.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 .

政治环境因素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主要因素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研究, 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民族地区在地理区位的邻边性和边缘性、经济上的滞后性和边际性、生态上的多样性和脆弱性、资源上的丰富性和潜在性、文化上的多元化和地域性、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诸多特点及其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决定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也决定了政治稳定对于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 没有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就没有全国性的和谐社会。本文对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若干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旨在通过对影响变量的分析, 尝试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之路。

1 政治稳定基本内涵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理论中的一个范畴。对于政治稳定概念的界定,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政治稳定包含秩序性和继承性两个因素。派伊提出政治稳定具有如下标准:政治文化的一体化;政府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政府的有效性;政治的包含性较强, 政治参与意识可以得到满足;公民参政与政府决策的一致性;社会分配均衡。政治稳定“这一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两个因素:秩序和持续性。第一个因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第二个因素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社会中不存在希望政治体系来个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西方学者对政治稳定概念的研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但由于这些理论均以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为参照系, 认为实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政治稳定, 对此, 我们以扬弃的观点进行判断, 处理好借鉴与批判、吸取与抛弃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结合国情、区情的具体实际, 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稳定分析框架。

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借鉴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政治稳定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邓伟志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中认为, 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国家政权的连续性和政治系统的可控性, 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不同层次。李元书在《政治发展导论》中, 从政治系统对社会变化发展的调适程度的角度认为:政治稳定是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所建立或维持的一种有序政治态势。陈纪、高永久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研究方案》中, 从城市化的角度对其界定为:政治稳定是指通过政治体系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来保证政治体系连续性和政治过程有序性的一种动态过程。它表达了政治稳定三个层面的含义, 即政治稳定的标志问题、实现机制问题和存在状态问题。还有的学者认为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能够合法有效地运行, 能够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虽然对政治稳定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稳定内涵丰富,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较大。

上述成果可以看成是对于政治稳定概念的一般性研究。就民族地区而言, 结合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 政治稳定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权和制度的稳定性, 即民族自治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政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稳定是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的根本;二是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各民族政治生活按严格程序进行, 不存在超越法制以外的政治行为。各民族间团结和睦、安定有序, 民族纠纷能通过法制化渠道得以平等协商地解决, 不存在暴力性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三是国家共同体的统一性。

2 影响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前, 随着民族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其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度重组、社会流动的规模空前、利益诉求的意识增强, 加之在国际背景下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相互交织在一起, 都使得民族地区正处在深层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情况日趋多变的时期, 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稳定问题也就更为严峻和复杂。传统观点认为, 在社会主义已经消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实现了各民族本质上的平等的条件下, 只要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 就可以解决民族间的矛盾问题, 从而保持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定。但从近些年民族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趋向来看,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民族宗教和国际因素等都在共同发生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主要有以下因素有碍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2.1 经济差距因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布局战略”、改革开放后的 “非均衡发展战略”、“九五”提出的“协调发展战略”和“十五”期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纵向比较看, 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 从横向比较看, 民族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之后, 差距呈现加速扩大趋势。这对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 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增加了政治和谐局面的严重隐患。由于差距产生的利益过度分化会增加政治的不稳定性,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2 政治机制因素

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理论, 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然而政治参与扩大的同时, 如果政治制度化的发展速度总是赶不上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的速度, 结果造成政治体系不具有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机制和能力, 于是社会政治混乱必然发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地区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各民族主体意识逐步增强, 各种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在经济利益直接动力和民主意识间接动力共同作用下, 利益群体由于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来实现各自利益会主动进行利益表达。如果利益表达受到各种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只采取简单化处理, 或压制或不理睬, 就很容易导致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通过非法制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对政治稳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2.3 文化心理冲突因素

戴维·阿普特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伴随着这样的现象:“过去的价值统一体开始瓦解;社会管理面临更复杂的任务;社会成员的行为趋于激进, 甚至超越常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前资本主义时代, 这种背景条件意味着思想文化形态多以非市场经济价值观为核心。保守的思想观念积淀在民族心理意识中, 并支配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开放、竞争等思想价值观, 强烈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可能与某些民族传统的方式形成冲突和矛盾。而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又不能迅速构建起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自觉意识, 导致普遍的社会心理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从而诱发政治不稳定。

2.4 意识形态因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受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民族地区,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 政府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领导作用削弱, 放松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 淡化了占领意识形态文化阵地观念, 致使宗教狂热和民族分裂思想沉渣泛起。他们利用宗教与民族的特定联系, 极力把宗教极端意识灌输到民族意识中, 有意强化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 以对宗教的曲解为手段制造民族仇恨, 破坏民族关系, 推行其真实的政治意图。他们以民族利益和宗教意识代言人自居, 利用穆斯林群众的宗教认同, 以更具欺骗性的手法和策略吸引迷惑群众, 致使宗教狂热、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扰乱社会安宁事件频发, 其程度达到建国以来之高峰, 使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问题强烈地凸显出来。

2.5 民族与宗教因素

民族地区大都是多宗教信仰地区, 宗教信仰与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心理、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宗教意识、宗教观念已深刻地影响到民族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 甚至决定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及思维方式。目前, 民族与宗教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疆至少有六种宗教信仰, 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已超过一千万余人;近年来, 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地区不断蔓延。宗教极端势力本质上是打着宗教旗号, 采取各种极端手段, 进行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企图推翻现政权的反动政治势力。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 从事煽动破坏和恐怖活动, 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 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睦, 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现实威胁。

2.6 国际环境因素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来与国际大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地方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在全长2.2万公里的陆地国界线中, 民族地区陆地国界线占90%以上, 全国123个边境县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在陆路边境地区居住着34个跨界民族, 他们宗教信仰相同, 语言文字相通, 风俗习惯相近。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特点, 引起西方势力的觊觎。他们选择民族地区, 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地缘因素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从外部环境看, 国际间民族主义思潮抬头, 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活动愈演愈烈, 为分裂主义势力发展增加了助推力。国际因素带来的不安全隐患, 不仅危及到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 还直接危及到国家安全。

3 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策略选择

根据上述分析, 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应着手解决以下问题。

3.1 缩小民族地区经济差距

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差距, 实现利益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应形成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 以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内容的基本构架。经济发展加速一体化形成, 有利于强化民族地区与其他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增强内聚力;经济快速增长形成的与周边国家的比较优势, 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经济发展带来完整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给人们提供生活的物质基础, 能使其获得安全感而减少过激越轨行为的发生。

3.2 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能否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符合民主化要求的政治运行方式, 是衡量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也是实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首先,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严格遵循民族区域自治法。其次, 人民代表大会是重要的民族自治机关, 应积极稳妥地扩大民主参与渠道, 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再次, 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这是社会政治稳定最主要的机制。最后, 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 民族自治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宪法赋予自己的立法权限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 尽快完善民族法规体系, 使各种社会活动有法可依。

3.3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政治的稳定性来源于共产党的强大性, 共产党的强大性来源于它所代表的人民的广泛性。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保障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能够有效地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化民族意识为民族发展动力, 从而形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动力;党的强大力量有益于集中力量协调和解决大量复杂的问题与矛盾。同时, 要在充分尊重自治权的基础上, 明确党与人大、党与政府之间的职权和职责范围,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实行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领导。

3.4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现阶段, 民族地区大多数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高度重视解决影响各族群众利益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依法妥善处理各种民族问题。但是, 同“三股势力”的斗争则是敌我矛盾, 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政治斗争。要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四个认同”教育, 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要坚决依法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 这是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

3.5 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从文化心理角度透视民族政治不稳定, 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二是各民族内部文化发展中新价值观与旧价值观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正确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采取排斥的态度, 片面地夸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也不能片面夸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面, 鼓励盲目自大而不利于民族的现代化。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又要摒弃落后因素。在弘扬民族文化合理内容的同时, 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权稳定、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文化。

3.6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9·11事件”以后, 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打击“三股势力”, 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新课题。这一形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借此机会, 积极而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 最终铲除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合作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55.

[2]刘韵涵.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J].思想战线, 1997. (1) .

[3][美]塞缪尔.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92:12.

[4][美]戴维.阿普特.现代政治学[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3:123-124.

巧用非智力因素提升政治教学实效 篇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是师生互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对提升政治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略谈几点我对巧用非智力因素,提升政治教学实效的几点看法。

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

动机,是指人们行为趋向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它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需要,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效果越好。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我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用事实说话,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政治无论对升学、就业、生活都有指导意义,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责任感。同时,我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一方面唤起他们已有生活经历的种种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去体验,让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就是教他们怎样做人的课,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自我意识,实现“现实自我”、“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最后,我让学生体验成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各得其所,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查其目标的达成度,完成目标的给予表扬,没有完成目标的给予鼓励,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实践证明,这种给学生以适时鼓励和强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把学生目的性动机和学习成就动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自觉性。

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有趣。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前查找各种类型的资料,积极做好备课工作,努力发掘教材的趣味性,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变成丰富多彩的师生双向交流。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在村或社区的村(居)委会成员是如何产生的,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到本课框题。然后,让学生谈谈当前我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现状,阐述我国当前采取的选举方式及依据。最后,让学生针对当前我国选举状况,谈谈如何对待自己的选举权利。以上通过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增进师生情感,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大家都知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评判、认知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在教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几年教龄的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老师,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则越来越差。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我们要用爱心增进师生情感,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我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如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我多用商量的口气:“这个问题,请大家听听我的意见,看看是否更有道理。”又如在学生答题结束时,我对学生大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如“好!”、“很好!”、“很有创造性!”,通过鼓励的话语,拉进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同时,我让微笑永驻课堂的40分钟,即使碰到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作业未完成,我也总是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冷静的态度,用微笑打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提高认识,克服缺点,奋发上进。总之,真诚而自然的微笑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感化学生的情绪,使我的讲课内容具有出人意料的说服力。

锻炼坚强意志,为其学好政治打下基础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学习上光有学习热情不够,还必须有坚持到底的意志。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使学习获得成功。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我不断培养学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知道读书是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为自己的责任而读。同时,我利用一些失败的范例适时教育,提高他们对抗挫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帮助他们在失败之后采取正确的态度。最后,我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登山等,引导他们与困难做斗争,加强意志和毅力的自我锻炼。

培养良好性格,为其学好政治服务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包括自信、恒心、热情、创新精神、轻松愉快的心境和广泛健康的兴趣。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学生,可以保证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帮助其提高心智活动水平,获得学习活动的成功。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我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一些新颖的富有特色的教学形式,如小品表演、节目主持人、时政评论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同时,我针对学生胆小怕事,孤僻的性格,在每节课前5分钟以时政评论形式给每位学生提供上台的机会,使学生的性格得以锻炼。最后,我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这种亲自参与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人的过程中,养成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各种人友好相处,并进行有效合作的本领,而且使学生的创新探索性格得以培养。

培养良好习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又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自觉状态,不断进取直至成功。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首先,我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亲自指导。如预习,要求学生对课本的疑难之处做记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解;听课,要求学生抓住要点,边听边思考,努力把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复习,要求学生注意复习的及时性和经常性,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其次,我对学生常抓不懈,严格训练,从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谐的师生情感、良好的性格和学习习惯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为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服务。

财务管理环境因素概略 篇10

财务管理环境又受制于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一切被研究的事物, 都是在其所被包围的环境里, 通过环境中存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条件及外部条件发生相互作用, 即财务管理环境随着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一、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因素

政策因素。财务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必然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国家法律的制约。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政策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运作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导向。在企业的筹资、投资及运营方面, 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引导都能够为企业在多渠道合理进行有效融资、多元化分配投资以及获取企业股东每股收益最大化等方面提供高效率途径指导,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一个依法治国的泱泱大国, 如今在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及健全角度日趋完整, 相关法律及政策都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例如, 税法、企业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等等政策及法律条文, 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利润分配问题进行规范, 从而保证财务管理按照章法开展, 更好的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经济因素。通货膨胀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论调, CPI上涨, 经济循环周期的波动, 经济体制的新变化, 金融监管, 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都迫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更加谨慎斟酌。如何随着变化的经济形势管理好财务, 是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也是影响企业决策、保证企业利润的重要活动。例如, 在国家采取财政扩张与财政紧缩的不同阶段, 企业应当如何调整财务支出方向、改变投资领域, 有的放矢的保证企业运作重点、控制财务规模及对外负债, 保证财务收益的上升下降幅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妥的区间, 这就需要紧跟经济形势的财务管理战略, 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与风云变幻的大经济环境下仍旧收放自如。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通过跨国企业合作交流等形式变得日渐紧密。正如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来临之际经济学家评论的一样, “如此背景下, 美国经济感冒, 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跟着打喷嚏。”想要在世界各国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保持“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就必须在高渗透融合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采取主动姿势的管理方法, 保持财务稳定风险最小化的局面, 以变制变, 在进行全面分析和及早规划的基础之上进行财务管理。再者, 面对如今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依然形成的以市场调控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方向, 企业时时事事都必须考虑到市场环境给财务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在经济市场这个大背景下,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监管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都从不同方面要求企业为财务管理做好市场分析。主次轻重点的资金投放、商品多元化的创新研发、劳动力分配以调整目标适应市场需求, 规避风险, 满足社会供求平衡,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稳定企业健康正常发展。

文化因素。信息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文化背景、社会舆论媒体的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都对财务管理乃至企业决策产生影响。是否与财务管理目标相联系, 是否与企业发展决策方向相适应, 决定着文化环境因素对于财务管理的方法的贡献为正为负。

二、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因素

企业定位。作为有关企业内部的内容, 企业的定位是影响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我国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不同的企业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内部规范不同、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主次目标不同, 都会影响到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规范, 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决策。国有企业, 股份制企业, 民营企业对于理财方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国家的监管、经营者的性质, 会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行为有所不同。不仅如此, 原始凭证的保存、财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控制、操作预算等因素都会对其实施过程和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再者, 在自负盈亏的企业当中, 经营者迫于优胜劣汰、利润归自己的压力, 不得不建立完善合理的理财计划, 而如果经营者只负责盈利不负责亏损, 想要企业精确理财计划的愿望就很难实现。除此之外, 作为一个企业, 最主要最重要的目标当然是使股东每股收益最大化, 但当我们考虑到其次的目标时就会发现, 次要目标的不同也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 假设企业的次要目标不存在关注员工利益福利问题, 尽管在短期内财务预算会相对减少, 但从长远来看, 这种做法势必会导致内部人才的流失, 使得企业利润下降, 最终调整财务预算, 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 上述原因皆为影响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 而这导致的财务管理决定又会影响着高层人员在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决策。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与人才培养。毋庸置疑, 拥有众多精湛的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会是企业一笔丰厚的财富。在业务上, 他们能够将最紧跟知识时代步伐的理论结合创新的思维运用到实践中, 使得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决策发挥出最大限的作用;在沟通中, 高素质人员通过自身的魅力和交流领导能力凝聚团队的向心力、激励人心, 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

上述宏微观环境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若能抓住其关键, 找到如何良好适应环境的方法, 财务管理的具体执行会行之有效, 并且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会更加贴合一致, 从而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紧跟时代脚步, 保证效率与利益。

参考文献

[1]徐化芳.《财务管理环境变化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2]覃秀利.《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周华, 张晓菊, 周密斯.《论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决策》.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经海霞.《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探析》.现代商业财会研究.

[5]李国航.《浅析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科技信息2006年第2期.

上一篇:图书馆发展与科技进步下一篇:英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