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

2024-10-11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共6篇)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并识记环保法律的名称;

2、识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我国环保法律规定的环保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依法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       思想觉悟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在环保问题上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难点:

“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师生互动、归纳法、等。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1、国家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

多媒体出示相关法律,形成环保法律金字塔。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①   多媒体播放《人说山西好风光》,通过今昔对比,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第一个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   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施工建设中的事例,分析归纳第二个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③   出示《白洋淀》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例入手,分析归纳第三个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④   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社会生产,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健康,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归纳第四个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归纳小结(略)

巩固新课:(略)

作业:(略)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 篇2

因此, 农村环境问题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整合的思维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解读, 按照环境正义的要求解决, 才可能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出“到2020年,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本文阐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 并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纳,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从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

农村环境是与城市环境相对的一个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环境也可称乡村环境, 指的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它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1]因此, 广义的农村环境不仅包含了农村生活环境, 也包括了农业生产环境。从内容上看, 农村环境不仅包括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也包括农村环境保护。狭义的农村环境指的是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包括村镇生活环境和乡村人文景观。在我国农村, 农户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组织单元, 通常都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居, 因此, 农村环境包含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体。[2]笔者在本文中所指农村环境作广义的理解, 是指以农民为中心的, 涉及到农民在生产、生活、居住等方面形成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从传统的生态观来看, 农村基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分散居住和良性生态循环等原因, 环境自我消纳能力较强, 环境问题并不突出;而城市却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人工化生态系统和高密度人群使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这种差异性判断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科技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与城市环境不断得到重视和改善相比, 农村环境却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承载了更多的不公平负担, 加之农村环境自身纳污能力不断减弱并趋于饱和, 逐步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关系的问题化表现。

环境问题亦称环境资源问题或生态环境问题,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恶化, 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农村环境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而受到破坏并不断恶化,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威胁到农村乃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农村环境就出现了我们所谓的问题。当然, 从环境威胁的出现到农民基本生存条件完全丧失是一个很漫长的积累过程, 但从历史责任来看, 我们不应漠视这种环境危机, 应该坚持代际公平原则, 为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从大气、水等自然资源的物质流动性看, 环境问题会发生城乡之间的转移, 我们应该坚持环境正义原则,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来关注农村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和非良性变化, 运用政策、法律、道德等社会控制手段及时做出调整, 不断减缓、控制并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表现

农村环境问题有原生环境问题或者说自然灾害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环境问题, 一方面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等造成的农村环境破坏严重。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内外部的共同作用导致“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环境要素间的交叉、立体污染, 环境问题在农村的表现形态也日趋复杂和多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表现:

1.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1) 农业生产自身产生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循环使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相对较小,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很多负效应, 使农村环境的自我消纳能力减弱并超负荷。例如, 以滥用或过度等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地使用农业投入品, 导致农药、化肥和农膜污染严重, 波及大气、水体、土壤等, 耕地污染使耕地质量下降, 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残留农药会随大气运动而扩散, 进而突破农村地区向城市空间传播, 直接影响作物和人类的健康。同时, 农村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日益突出。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散养, 使动物粪便随处可见, 产生了氮污染、甲烷排放污染等;随着近年来畜禽养殖在农村的发展, 不仅集约化饲养中大量使用的化学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残留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甚至产生问题, 而且集约化饲养产生的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处理, 也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压力。

(2) 农村的非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方面, 本地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工业污染和工业废水使农村环境受到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2008年12月, 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新三河村发生大规模铅中毒事件, 全村共有100多个14岁以下儿童, 铅中毒人数达到41人, 其中最小的不到1岁, 还有65人被查出为高铅血症。而距离新三河村不到100米的地方, 就是号称亚洲最大铅再生企业江苏春兴胜科合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4]另一方面, 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对环境也产生新的污染。在市场经济中, 当市场主体积极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 环境利益作为“软利益”往往在不经意间被牺牲了。“农家乐”“采摘园”等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大都依托农村原生态、名胜古迹和风情民俗等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发展迅猛。在旅游服务中, 由于消费者各种不同饮食需求和娱乐消费模式, 导致屠宰家禽、牲畜和特种经济动物提供动物性食品服务增多、清洗农产品产生废水和废弃物随之增多, 洗涤剂、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制品高频率超标使用也加重了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3) 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污染日益增多。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生态环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由于农村缺乏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 公共环境一直恶化。从居住环境看, 农村中以散居和杂居的房屋格局为主, 没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 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 严重污染水源。即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村、富裕村, 他们虽然建造了规划整齐的住宅楼, 但却缺乏配套的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垃圾桶等配套环保公共设施。同时, 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固定投放点而任意堆放, “白色污染”随处可见, 遇到风沙、雨水等恶劣天气垃圾就在天地间飞舞或同流合污。

(4) 工业“三废”不断向农村污染转移。农村环境有“纳污区”的形象描述, 因为大量的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废水通过河流最终排向江河湖泊和农村地区, 工业废水中含有很多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使农田和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大量的工业废气和燃煤废气等排入大气, 形成酸雨, 降回地面损害森林和农作物, 环境污染物通过自然循环迁移到农村;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 城市生活垃圾被不断地运往附近郊区或农村进行集中填埋, 甚至很多垃圾被露天堆放, 形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城市中污染重的企业纷纷迁址到农村或城市郊区, 这些更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5) 农村水污染严重。磷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元凶之一, 随着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密集发展和高氮、磷化肥在蔬菜、水果、花卉等方面的广泛使用, 高肥料用量所产生的亚硝酸超标, 都会使农村水体和地下水受到污染。施用于农田的农药会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迁移, 使地表水体受到污染;同时, 随着农药的迁移扩散, 污染范围还会逐渐扩大, 农田水是不同水体中受到农药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水体之一。

2.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不断受到破坏, 主要包括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农民为了生计甚至短期利益, 乱砍滥伐、竭泽而渔,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中兴建的项目和公共设施, 产生了经济社会的正效应, 但也衍生了环境负效应。其次, 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在内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严重, 农用土地利用面积锐减, 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的林草地的情况日益增多, 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影响到气候条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 其影响在空间上突破了农村区域的限制, 缺乏植被土壤颗粒经过自然界以风沙等恶劣天气形式作用于城市和农村, 引起气候的非良性变化。最后, 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广泛使用, 局部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特别是农药通过自然界的食物链, 将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未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焚烧秸秆污染生态环境现象也很突出, 对农业生产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3.农村环境衍生问题突出

环境问题总是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问题紧密相连, 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因此, 由农村环境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衍生问题突出。

(1) 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土壤质量退化, 农产品产地环境受到威胁, 农产品歉收和有毒物含量超标, 农产品质量出现安全隐患甚至酿成恶果, 毒大米、毒韭菜、奶粉污染等事件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2)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导致环境疾病增多, 威胁人类健康。有资料显示, 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 从1988 年的0.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在许多地方因环境污染出现了“癌症村”。[5]万宁市东澳镇新群村——这个依山傍水总人口为2829人的滨海村庄, 本该是休闲胜地, 但由于地下表层水被严重污染, 村民饮用了不合格的水后, 致使癌症高发, 令该村也蒙上了“癌症村”的阴影。刘进江、刘运万、卓桂春等6位政协委员在调查中发现, “村民们自建的厕所没有达到卫生要求, 并且厕所离食用水井仅二三公尺, 厕所又不是三级无害化处理的粪池, 粪便直接渗透到水井中, 造成饮水不卫生。而且有的农户家里因经济困难连简易的厕所也没有建, 在村边随处大小便, 加上牲畜粪便, 每逢雨天, 雨水伴着粪水四处横流, 臭气冲天, 严重污染食用水源, 食用水普遍不符合卫生标准, 有部分食用水煮后出现白色的沉淀物。”在农村, 粪坑、牲畜圈、厕所等均为露天开放式, 并且设施简陋, 在雨季等时期, 会使污水粪便横流, 成为苍蝇、蚊子的滋生地, 极易诱发传染性疾病。

三、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与生产方式、规划建设和管理、居住形式等因素有关, 也与城乡不平衡发展有关,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消长关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 经济的发展多以高投入、高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特别是农业化学的广泛使用为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多的风险, 而且我们缺乏对风险评估的具体制度安排。科技发展往往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 无声地改变食物链, 打破生态平衡。例如, 农药提高了作物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 但农药残留却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利用动物和植物内部生物学、遗传学的潜力和优势, 通过非基因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化的方法实现二者的最优化结合。例如, SRI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通过管理生物、土壤、水和营养的方法来提高产量, 是以生态视角和生物视角关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我们不能再回归到20世纪的那种高投入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因此, 应该坚持农业生态化和生物化, 探索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物化农业。

2.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导致城乡之间在环境保护上获得的公共资源不平衡

虽然,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 例如, 乡村道路的改、扩、建工程, 农村电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饮用水安全性不断提高。但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起点、基础设施、公共投入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但二者之间有紧密的关联性, 而且会发生双向转移。例如, 城市污染大多通过工业“三废”、垃圾填埋等向农村转移, 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由于空气的流动, 农村大气的污染会反作用于城市。农村是工农业发展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 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 使农村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城市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垃圾处理设施和环保公共设施, 而农村缺乏相应的设施, 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不相适应。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重要领域的立法空白

经过了30年的发展, 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6]但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构建符合环境友好和资源要求的制度和机制, 真正起到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还需要一段时间。[7]目前, 我国初步形成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规制重点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 农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体系框架, 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要的生产环节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甚至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 在环境污染补偿方面,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补偿措施不到位, 无法阻止城市工业污染大规模向农村的转移, 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环境利益, 也不能有效激励农村居民保护环境。又如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的法律界定缺位, 同时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的特点, 导致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开发, 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其他诸如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和城乡污染转移等具体方面和环节等。同时, 由于现行法律的原则性规定, 使法律所赋予的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难以在管辖区域内真正得到履行和不打折扣地实施。

4.我国农村地区环保资金短缺, 环保职能部门监管能力虚弱

广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资金短缺, 难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拘泥于县、乡、村3级财力的限制, 很难推进污水排放和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电子废弃物回收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和普及工作, 有的地方根本无法启动, 甚至没有列入日程。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地区, 面对要付出的巨大的环境治理资金, 也倍感压力, 由于垃圾处理技术等环境技术难题, 增加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另一方面是环境管理的问题。地方环保主管部门缺乏基层环保工作人员, 而且难以保证监管队伍的稳定和长效。而且, 我国环保部门缺乏基层环保工作人员, 禀赋和资质不佳, 管理能力差, 建设能力非常薄弱, 现有的各种监测设备相对较为落后和陈旧, 不仅不能及时发现新的环境问题, 也难以应对突发的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更难寻找有效的预防对策和解决办法。目前, 我国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能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

5.农村公众缺乏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精神

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对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忽视, 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淡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 使农村和农民长期重视经济发展, 无视或无暇顾及到农村环境问题。农民没有意识到他享有环境权, 享有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 以及在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等基本人权。他们对农村环境的现状很麻木, 接受现状, 甚至按照习惯性思维和生产方式继续做对环境不利的事情。农民作为环境利益诉求的主体, 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必须享有充分参与权, 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能更加审慎、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

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对策

1.要打破城乡二元法律规制的路径依赖, 消除城乡差别待遇, 按照环境正义的要求, 保障城乡居民环境权的平等

1970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公害问题的国际座谈会, 会后发表了《东京宣言》, 其中第5项中指出, 环境权的概念, 即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利和当代人传给后代人的遗产, 应当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展变化, 同时, 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居民回到农村也带来了生活方式新变化和对生活设备的新需求。例如:水冲式马桶或新的私人卫生间在农村新住宅、新建筑里的逐渐普及, 农村的生活垃圾中塑料、电子废弃物等可回收材料成分在逐渐增加, 人畜粪便等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等这些都给农村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这些都表明, 基于人类的共同需求, 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走向同一。因此,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应该转变思想, 弥补立法不足, 不能将调整对象局限或偏重于城市居民和大中型企业, 而应该坚持环境正义, 保证环境保护法律在城市和农村都具有可适用性, 将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也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只有法律明确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 阐明法律责任, 才能提高农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

2.完善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很大, 保护工作艰难有历史和现实双重原因。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建设中的主体, 因此绝不能缺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即“传统社会是不参与的, 而现代社会是参与的”, [9]农民包括环境利益在内的各种权利被漠视或怠于行使。而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中, 必然要求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作为公众参与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自我利益意识正在觉醒并逐步增强, 其中也包括环境利益的意识觉醒。农民的环境利益应该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利益。农民有两个努力方向, 一个是要求政府履行职责, 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履行实现农民的环境权益; 另一个是主动要求参与影响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决策和实施行为, 以防止政府对其环境利益的漠视或者侵犯。

按照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农民享有政治参与权等, 这也奠定了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政治基础。虽然农村社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村民参与提供了组织平台和渠道, 但能够通过平台实质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农民还是少数, 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更是寥寥无几, 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对具有公共属性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村务的监督。因此, 应从法律角度, 明确农村社区居民的环境权和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参与权是农村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不仅有保护农村环境的义务, 也有要求政府履行职责保障其环境利益的权利, 也可以监督国家、基层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决策和实施行为。

3.明确国家和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权利与义务, 严格履行

国家和农民都是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体, 但他们担负着不同的使命, 因此法律应该明确各主体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应该保障公民基本的人权, 因此国家是环境保护的义务主体, 保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和参与权应该也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问题不是发端于农村, 单作用于农村领域和空间的简单问题, 而是涉及城乡乃至国家、国际环境安全的重要系统问题。因此, 国家应该制定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提供足够的环保资金支持, 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环保技术的科研和技术转化水平, 如加强垃圾收集系统中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 提高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和处置技术, 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等;提高各主管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环境监管水平, 保证各环保职能部门法定职责的准确履行, 并依法追究其工作人员渎职等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其中第五项措施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此外, 国家还应该不断探索市场规律,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制定政策, 如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补贴清洁生产农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国民教育, 等等。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之一和重要保护者, 因此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 法律要明确农民环境保护的义务。农民应该自觉维护农村社区的环境卫生, 约束自身和周围人对环境不友好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和实施, 监督政府违法或不作为行为。其次, 在农业生产中, 抛弃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 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生产经营行为, 积极主动推行乡村清洁生产工程, 科学、合理、负责使用农业投入品;学习农业科技水平, 变农业生产废弃物为宝。再次,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减少生活中不文明行为, 如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投放垃圾、乱排污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 减少生活垃圾减量排放, 力争按照传统的方式争取“零排放”, [10]如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将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处理、有毒有害物质单独集中处置等。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的, 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法律制度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立法思想到执法, 人们都应该把环境正义放在首位, 应该让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农民共同参与, 明确权利和义务, 共同来完成使命。

参考文献

[1][3]周珂.环境法 (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赫晓霞, 栾胜基, 艾东.贫困的生存状态对环境的影响[J].生态环境, 2008, (01) .

[4]黄德林, 包菲.农业环境污染减排及其政策导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陈泽伟, 王强, 藩岳.朝着和谐公平的社会前进[J].北京:商务周刊, 2004, (02) .

[6]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N].人民日报, 1999-10-18.

[7]李恒远, 常纪文.现状、问题与走向:中国环境法治30年之评析[M].中国环境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8]吕忠梅.环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9]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 2000, (06) .

浅析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19-1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1 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与之有关的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密切相关的所必须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从目前我国农业生长的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2 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现象。

1.3 盐渍化

由于浇水不当或者不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盐分过多,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1.4 贫瘠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肥质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现象。

1.5 沼泽化

由于长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长期积蓄于土地导致土地泥泞无法利用的现象。

1.6 地面下降

指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降现象。

1.7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生活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变成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农民,有义务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2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对于农业环境来说,其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要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用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2.2 “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中排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施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关资料。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 排污收费制度

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 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时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的。

环境保护法除規定上述制度外,还规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转嫁制度、自动应急措施与强制应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国内污染非法转移制度等。

3 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人给予赔偿。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时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 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引起局部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环境的容量,加剧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流失法》。

4.1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预防水土流失的义务与责任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义务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轮封放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不得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3)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4.2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权利与义务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参与政府组织的对禁止开垦25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耕地的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可以承包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治理,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按合同约定继续承包。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篇4

(2)环境保护基本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同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同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来源:考试大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规章,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在本地范围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等。

(7)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控制,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三级组成。“五类”指五种类型的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及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三级”指环境标准的三个级别: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及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级标准包括五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地方级环境标准只包括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凡颁布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做出规定的,仍执行国家标准。考试大论坛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3)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特殊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义务,不做违反法律的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法定义务,也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3.“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4.“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 第七课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一、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1)法律规范的特殊性 教师讲述: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规范,比如,单位有单位的规章制度,工厂有工厂的规章制度,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军队有军队的纪律,公共场所也有公共场所的规范,比如,公园、影剧院、车站码头、航空港等,在醒目的地方都贴有“禁止”、“请勿”等,另外还有社会道德,这些“规章”、“制度”、“纪律”、“禁止”、“请勿”以及社会道德等,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这众多的规范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和道德规范。法律和道德虽然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页正文以及相关链接的内容后讨论会答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什么是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 教师小结: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讲述:

法律的特殊性就表现在法律这种行为规范是由①国家制定、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靠国家强制力办证实施是法律的主要特征。案例分析1:

说一说:胡长清被判处死刑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惟一,既能说明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能说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相关链接P84页)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表现社会重大关系方面是趋于一致的,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如保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等。我国宪法第 24 条、第 46 条、第 51 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从形式方面来看: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般无需专门机构和人员来制定;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在我国,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源泉。比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等基本权利。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呢?

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人身权利和自由④劳动权⑤批评和建议权⑥受教育权⑦获得物质帮助权⑧取得国家赔偿权

我国其他法律则具体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诉讼权利等。(2)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义务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呢?

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③公民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④公民有爱护公共财物的义务⑤公民有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

⑥公民有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⑦公民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情境活动三:查一查——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生活: 权利:婚姻自由权利,财产继承权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学校生活:权利: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有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

社会生活:权利:消费者的权利,诉讼的权利,私有财产受保护的权利,继承权等 义务: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等

(三)课堂小结(略)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 篇6

第十二课 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二、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设立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2)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依法经营管理,公平竞争。(3)理解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注重企业信誉。

2.情感态度观念

1)、树立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以及注重质量和信誉的意识。2)、认识依法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性。

3.运用

依法设立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还要树立新产品质量意识,注重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合法经营 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但它要求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合法竞争。不正当竞争有悖于市场经济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会破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企业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完善管理,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新产品,它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最终为消费者和全社会带来福利。所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2)质量为本 注重信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产品质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导致人员伤亡等事故,给人们带来灾难。只有保证的产品的质量,才能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以质量为本、注意信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2.教学难点

公平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都会有竞争,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脚跟,各企业经营者都会有自己的方法。而有些经营者为了牟取个人利益,无视法律法规,利用虚假宣传、诋毁声誉、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受利益所驱使,很多经营者对不正当的竞争都明知故犯,教导学生认识市场经济中形形色色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摒弃不正当竞争行为,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教材从了解设立企业必须具备的一定条件入手,教导学生学会设立企业,然后通过相关事例教导企业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要依法经营管理,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正视公平的市场竞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注重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课从公平竞争和树立质量意识两个方面着手,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信誉,依法经商,只有合法的,规范的企业经济行为才能给国家、给社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朝着健康的方向井然有序地发展,才能维护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中职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生活经历,例如没有设立企业的经历、没有经营管理企业的经历等;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与企业经济行为相关的法律规定,也不了解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相关规则。这些情况决定了中职学生要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既十分必要,又存在相当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材料,了解企业——《小明创业》

汽车修理专业的毕业生小明、小冯和其他几个同学看到近年来私家车越来越多,便和几个同学商量开办一家汽车清洗的专业店。

小明:我们家在闹事区有间门面房,改造一下就可以作为清洗车间。

小林:咱们在清洗的同时,也可以卖一些汽车零部件和车内挂饰,增加收入。小冯:人家说办企业需要有一个章程,咱们店小,又都是同学,就不用制定章程和签什么合作协议了,太麻烦。

小王:企业需要一个名称,把咱们几个人的名字中取一个字合起来,不就行了嘛。通过材料的展示,我们初步认识到了要创办一个企业,就必须要有资金,有地方,有人员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如果你是小明的话,你觉得要设立这间汽车清洗专业店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引思明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企业吗?知道中国有哪些知名企业吗?(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百度、工商银行、联想集团等等)提问学生,引发学生对企业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结合当地市场情况,了解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佛山当地的一些企业(如:美的、科达机电、佛山照明、格兰仕、奇美电子等等),由此引出有关企业的内容,进入本节课的学习。1.依法设立企业(1)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营性活动的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只有依法设立的企业,才能合法地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思考:判断下列机构是否是企业?为什么?

公办学校、小卖部、私人医院、广州男科医院、好又多超市、工商局、中央电视台。

分析:是企业的有私人医院、好又多超市、广州男科医院和中央电视台,因为他们都满足企业概念中提到的条件:一依法设立,二以营利为目的,三向社会提供商品的经济组织。而其他几项均不能全部满足这三个条件,故不是企业。(2)设立企业的条件

具体条件有:企业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要有企业章程或协议,要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本,要有必要的生存经营场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从业人员,要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例如:

材料《小明创业》中,在他们的谈话里,已经涉及了设立企业的哪几个条件?他们共同设立汽车清洗专业店还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分析:从他们几个商量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企业首先一定要有必要的生产经营场所,要有相应的资本,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有企业的章程或协议,要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经验范围(比如清洗汽车,同时卖一些汽车零部件和车内挂饰等)。除了他们提到的这些,要创办一个企业的话,还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内容相适应的从业人员。2.合法经营、公平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根本法则。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服务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等多种形式。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就要求市场主体之间要公平竞争、合法竞争。而不正当竞争有悖于市场经济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会破坏竞争机制,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是违法的。

(1)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所作的引人误解的不实宣传。例如:

近两年来,一种号称解决了厨房油烟问题的无烟锅,在全国掀起所谓的换锅大行动。这是“胡师傅”无油烟锅的广告资料:你想炒菜无油烟吗?就用锅王胡师傅。自封“锅王”的胡师傅宣称:他们的无烟锅采用了一种特殊材质,能将锅体温度控制在油烟挥发的临界点240℃以内,从而达到无油烟的效果。就是宇航飞船做外表材料的,除了所谓的航天材料,胡师傅无烟不粘健康紫砂锅的外包装上还宣称采用了纯天然矿产——紫砂。这种紫砂不但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降低胆固醇,而且有纤体、美容、益智、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胡师傅”还邀请明星加盟,现场说法。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刘知欢称:油烟特别呛、特别大,和平常的锅没有区别。

广告宣传的内容和实际使用的效果差距如此之大,这让周大妈感到很气愤。她对照广告宣传的内容一一做起了实验,结果煎鱼粘锅、糖饼粘锅、炒辣椒冒烟,贴面馍变黑,洗锅更难,根本不像广告中说的一抹就干净。

这就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无烟锅,原来它只是铝合金做的很普通的一只锅。铝片是白的,但是,当它被利欲熏心的人一使用,做出来的锅就变成黑的了。炒作概念,指鹿为马,一个普通铝锅卖到了599元的高价,他们的心是不是比这锅还黑?(2)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从而削弱其竞争力,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例如:

材料一 在房地产经营业务中,购房者在购房时,大都到各处询价比较,当一个购买者到甲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探知房子每平方米售价后,又来到乙房地产公司探询,乙公司的售房员得知此情况后,竟对该顾客谎称,甲公司的房子质量差,而且信誉不好,如果购买甲公司的房子肯定会有风险。类似这种为了竞争目的,编造、散布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常有发生。

材料二 1992年某省洗涤剂厂在其所出售的洗衣粉产品包装说明上写道:“普通洗衣粉、肥皂均含磷、含铝,会诱发人体患老年痴呆症、组织学骨软化、非缺铁性贫血和助长肺病的发生等多种疾病”,并告诫人们以后再不要去买洗衣粉、洗洁净、洗头膏、香皂、肥皂等洗涤用品,还声称其生产的无磷、无毒洗衣粉无上述缺点,可放心使用。

分析:材料一反映的是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向业务客户及消费者散布虚假事实,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诋毁其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声誉。材料二是利用商品的说明书,吹嘘本产品质量上乘,贬低同业竞争对手生产销售的同类产品。都属于不正当的竞争。

(3)商业贿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商业贿赂指的是市场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交易的其他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例如:

朝阳法院公布,北京家乐福肉课一名主管及北京7家门店的精肉课课长共8人,因涉嫌收受供应商总计28万余元贿赂,被诉至该院。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目前,该院已受理此案。

(4)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市场经营者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例如:

2009年8月,上海市检察机关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犯罪嫌疑人胡士泰原籍中国天津,现为澳大利亚籍,系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刘才魁、葛民强、王勇为力拓公司中方雇员。侦查机关经过深入侦查,初步查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我国钢铁企业商业秘密的犯罪事实,触犯我国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同时,胡士泰等4人还涉嫌商业贿赂犯罪,遂于近日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有证据证明胡士泰等4人涉嫌上述犯罪,依法对其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

4.质量为本、注重信誉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产品质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导致人员伤亡等事故,给人们带来灾难。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市场上过期的肉类食品等等。

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例如:

在20世纪80年代,冰箱还是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而海尔人为了追求一流的产品,果断砸掉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明确提出“先卖信誉,再卖产品”。

分析:诚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黄金规则,这既是企业盈利的法宝,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对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向质量要效益。

(1)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者的首要义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得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具体有:

第一,产品标识必须真实。要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如:方便面、化妆品等。

第二,限期使用的产品,必须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如:面包、月饼等。

第三,容易因使用不当造成产品本身损害的,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要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生产者不得伪造、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如:压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力锅、微波炉等。

(2)产品销售者要对产品质量负有责任和义务。

销售者应当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首先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其次,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最后,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关于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的规定。

同时,作为销售者必须明确产品销售的禁止性规定。比如: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总之,作为经营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都要树立质量意识,注重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体验导行】

1.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不规范的企业的经济行为?

2.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做个职业生涯规划,如果你毕业后要设立一个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你会怎样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

板书设计

二、依法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1.依法设立企业(1)企业的定义

(2)设立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2.合法经营 公平竞争(1)不正当竞争(2)公平竞争

3.质量为本 注重信誉 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英语学习问卷调查报告下一篇:女儿满月酒微信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