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通用8篇)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 篇1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
导入新课:
正义网5月27日讯据新华网报道,近日,姚明委托其代理律师王晓鹏就可口可乐公司涉嫌侵犯其肖像权事件正式在上海向法院递交诉讼书。
姚明在起诉书中请求法院判令可口可乐公司停止将其肖像及姓名用于产品外包装的行为;在全国性新闻媒体上公开承认侵权行为,并向姚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同时判令可口可乐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经济损失人民币1元。
前不久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在推出一批新产品包装罐上印有3名中国男篮现役球员的形象。他们分别是姚明、巴特尔和郭士强,姚明居中。
姚明的全权代理“姚之队”5月15日发表了一份声明,引用《民法通则〉第10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规定〈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58条的内容,认为这家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姚明的肖像权。“姚之队”称,姚明本人未授权可口可乐公司,也未授权任何个人、公司或组织许可该公司使用姚明个人肖像及姓名对其产品进行商业推广。如在2003年5月22日前,该公司仍未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其行为,姚明将采取进一步行动来保护其本人的合法权益。姚明也在“个人声明”中说:“我从未同意将我的形象用于可口可乐产品的推广,我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立即将印有我姓名和肖像的相关产品及其宣传品收回,同时我就此事保留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这个案例中,姚明因为自己被侵权而起诉。
通过上册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享受多种权利,也要求公民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的权利、义务?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是什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陆续了解这些内容。
一、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板书)
提问;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什么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是公民的权利。其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规定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基本权利中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一)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板书)
人身权利是与公民相连的,公民是人身权利的载体。何谓公民?何谓中国公民?
1、公民、中国公民的含义。(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无论公民或中国公民都涉及到国籍这一问题。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资格。国籍的取得有两种方式:出生和入籍。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的方式中,各国的立法原则不一样,有采取血统主义的即确定一个人的国籍是以他出生时父母的国籍为准,不问出生于哪个国家。有采取出生地主义的,即一个人的国籍是以其出生地所属的国家为准,而不问其父母属何国籍。多数国家的立法原则兼采取这两种方式,但有的以血统主义为主,有的以出生地为主。在我国,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都具有中国国籍。
作为中国公民自然要享受中国公民权利,同时履行公民义务。何谓公民权利?公民义务?
2、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如何理解公民权利实现的两种方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其方式有二:其一,以作为的方式。即公民有权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现某种行为,如选举权的实现。其二,以不作为的方式。即公民有权要求其他公民、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去做或不做某种行为,以使自己的利益实现。如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人格权的实现。
提问:什么是公民的`义务?
(学生阅读,教师归纳。)
公民义务中有两点需要把握:其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二是公民必须履行的。
重点提问:
为什么在公民基本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3、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包括的内容(板书)
4、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及重要性(板书)
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人身自由权之所以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因为公民具有人身自由,才有可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可能参加国家管理,享有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可见,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重要。
提问:我国有哪些法律对此做出具体规定?
(学生回答六部法律的名称)
这些法律对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和制止侵犯此项权利的违法犯罪都做了具体规定,集中起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二)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板书)
1、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板书)
(阅读提问)
生命健康权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哪些行为可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侵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互为一体的,生命权是健康权的基础,健康权是生命权的保证。它在公民诸多权利的实现中是前提条件。没有它的实现,则没有其他公民权利的实现。
举例1:
正义网北京5月26日讯北京警方展开长达8个月的缜密侦查,终于侦破一起6年前的杀人弃尸案:顺义区李遂镇牌楼村村民杨贺江遇害后尸体被扔进23米深的废井,而杀人凶手竟为该村村委书记、村主任等人,以郝化春为首的长期横行乡里危害一方的恶势力团伙随之被摧毁。目前,此案已移交检察机关。
郝化春为了当上该村的书记,三番五次不择手段给前任老支书找麻烦。他们将老支书打伤后还不解气,甚至带着一帮人追到医院病房里又砸又闹威胁老支书,并多次在老支书家院里纵火。
采用各种非法手段当上村支书后,郝化春勾结村主任张孝山等人,还找来打手横行乡里,村民稍有不顺,动辄大打出手。郝化春不准杨贺江在自家的养鸭场安装电表。杨被迫交给每年郝化春一万元好处费,逢年过节还要送财物讨好,杨贺江对此极其不满,两人由此结怨。4月24日晚9时许,村支书郝化春、村主任张孝山等7人趁“不听话”的杨贺江又到王雷家商量事的机会,用猎枪打伤杨的头部后又用铁锤将其活活打死。随后王雷等人开车连夜将杨的尸体扔到顺义张镇的一口废井中。
举例2:
王某带着孩子到双安商场选购童装时,一只铁皮暖瓶从货架上掉了下来,将孩子头部、面部、腹部及双腿严重烫伤。经诊断为面、躯干、双下肢烫伤20%,伤残程度属九级。双安商场被依法判赔男童22万元。
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是国家法律的主要任务之一(板书)
(阅读回答)我国的哪些法律以及这些法律是如何规定此项权利的?
(教师概括)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概括其内容有二:其一,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进行自卫,其他公民有权制止侵害行为。其二,公民的身体受到轻微伤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侵害人赔偿医疗费;如果非法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清洁严重、危害性大,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举例1:
人民网银川2月17日电 银川一暴力殴打环卫工人者被公安机关处以拘留十天的处罚,并承担受伤环卫工人的经济赔偿。
今年1月16日,银川市兴庆区市容环境卫生清洁公司工人祁俊正在新华东街清扫路面,遭人无理暴打,祁俊正左耳垂附近皮肤大面积破损,左眼眉弓皮肤受损,缝合7针。事后,打人者自知理亏,扔下20元钱借故溜走,从此杳无音信。《新消息报》1月20日将此事曝光后引起社会反响。银川市兴庆区领导看望了受伤的环卫工人,公安机关认真了解案情,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于2月14日对殴打环卫工人致伤的无故滋事者给予治安拘留十天的处罚,并责令对受伤的环卫工人给予经济赔偿。
举例2:
3月17日晚,被害人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错误收容。3月18日晚,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3月19日晚,因孙志刚大声呼叫,引起救治站护工乔燕琴不满。乔遂与吕二鹏、乔志军、胡金艳等人商量,授意李海婴等8名被收治人员殴打孙志刚。3月20日凌晨,被告人李海婴、钟辽国、周利伟、张明君、李龙生、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等先后两度对孙志刚轮番殴打,致使孙志刚于3月20日上午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6月5日至6月6日公开审理乔燕琴、李海婴、钟辽国等故意伤害原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职员孙志刚致死案,于9日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乔燕琴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李海婴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钟辽国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周利伟、张明君、吕二鹏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判处被告人李龙生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判处被告人韦延良、何家红、李文星、乔志军、胡金艳有期徒刑3年至10年。
同日,孙志刚案涉及的原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李耀辉,原广州市脑科医院江村住院部副主任张耀辉,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负责人彭红军,医生任浩强,护士邹丽萍、曾伟林等6人,以玩忽职守罪,被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和白云区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年至3年。
2、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在我国,哪种职业的人,在哪种情况下,经过哪种程序,才能对公民的身体、物品、住处等进行搜查和检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什么是搜查(板书)
(2)搜查必须严格按法律程序进行(板书)
(3)搜查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对公民的人身和住处进行搜查。(板书)
举例:
一名女乘客在1路公交车上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她便对下车的乘客逐一搜身,此举引来了全车乘客的强烈不满。六七分钟后,该女子查了10多个下车的乘客,还是没有找到手机。其他的乘客开始显出烦躁和不满,并有人对这位女士表示抗议,要求她立即停止搜查并马上让车恢复运行。眼见无望找回手机抓到贼,迫于乘客的压力,该女子只好放弃。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山西永济中学曾连续发生对学生搜身、剪发、翻看日记、拆扣信件、打骂奚落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事件。如在上课时,校方可突然冲进一干人马,将发型不合标准的学生拉上讲台剪发;在全校集会时,可突然进行全校性大搜身,学生书包被强行收走,扑克、象棋、鞭炮、火柴等“违禁品”统统没收……
3、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板书)
(1)我国法律对逮捕的规定(板书)
如果公民有犯罪嫌疑需要逮捕,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完备的手续,方可执行。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案例。
(2)我国法律对拘禁的规定(板书)
拘禁包括行政拘留和刑事拘留;拘禁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拘留的时间及拘留转为逮捕的规定。
举例:
人民网广西视窗4月15日电一名在深圳实习的西大梧州的女学生黎某在深圳实习期间,经其一个同乡介绍,误入了一个非法传销组织,在看清了该传销组织的骗人把戏后,黎某拒绝从事非法传销并要求退出,但遭到该组织有关人员的拒绝,同时还被该组织的人员软禁,其人身、通讯自由都受到严格限制。4月1日上午10时许,黎某找到机会用手机通过发短信息的形式向同在深圳实习的同学求救。梧州市公安局蝶山区分局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警力前往深圳开展解救工作。4月2日凌晨5时许,在深圳警方的大力协助下,解救民警在深圳龙华市场成功地将黎某解救出来。
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1)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3)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4)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 篇2
首先应建立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平等保护的立法指导思想, 在此基础之上, 严格规制非全日制用工的合同形式;限制工时以杜绝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超时问题;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实现工资的平等保护;健全非全日制用工解除劳动关系与经济补偿的规定, 具体包括对用人单位的随时解除权限加以限制、因用人单位过错解除劳动合同应给予经济补偿等内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全日制劳动者参与工会组织、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力没有任何规定, 这一立法空白亟需弥补和修正;以法律形式规制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并加以完善和具体化, 使之具有可行性, 特别是要细化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 增加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相关内容的规定。缺乏了法律监督, 立法只能是一纸空文, 监督相关法律的落实, 使之由应然成为实然, 由理想变为现实, 切实达到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目标。
二、构建政府责任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组织, 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维护社会各种权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各级政府应当承担扶助责任。非全日制就业劳动关系的维权工作无疑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 而我国现行立法和措施所规定的一些短期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长期机制。首先, 必须注重劳动执法队伍的建设, 吸收道德品质素质较高的人员, 同时强化执法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 必须加大对劳动执法队伍监管力度, 建立等级考核制度和严格的评估检查制度, 同时, 扩宽劳动者的申诉、举报渠道;最后, 对于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惩不贷。
三、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法律虽规定用人单位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其法定义务, 但并未具体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由谁来缴纳、如何缴纳, 且我国目前非全日制劳动者实行的是个人自愿投保, 实践中非全日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个人的保险意识不足, 这直接导致非全日制劳动者参保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遭遇风险时也得不到有效救济等问题。因此, 法律有必要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保险予以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制度, 将基本社会保险费的缴纳规定为企业和职工的强制性义务。为了管理方便, 应当要求用人单位为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规范合理的缴费方式和标准, 要制定出真正适合非全日制劳动者参保方法, 建议以低标准、广覆盖为原则, 降低缴费标准。还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保险账户, 规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和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缴纳。此外, 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支出, 给予不同群体的劳动者以不同的补贴, 提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参保率。
四、提高维权意识, 拓宽维权渠道
受文化程度影响,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在权利受到侵犯时, 不懂得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选择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 全社会应该加强培养劳动维权意识, 宣扬劳动维权的重要性, 并扩大其维权渠道, 以此来促进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等媒体, 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印发相关知识宣传手册等方式, 向劳动者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其维权意识;政府应当加强劳动执法队伍建设, 完善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维权渠道, 开通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 扩大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维权渠道。
五、支持劳工组织
我国工会对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范围相当有限, 在某些领域甚至不予保护, 随着非全日制用工的普及, 非全日制劳动者相比于全日制劳动者来说更需要保护。因此, 必须强化工会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保护, 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非全日制劳动者公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的建立和运行, 并给予其物质上的资助。政府应当结合非全日制就业的特点, 引导建立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工会组织;适用直接选举方式, 在保证劳动者选举权的同时确定工会领导, 断绝工会对企业的依附性, 提高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降低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会的成立门槛, 规定非全日制劳动者免收会费, 提高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会的组建率和职工参与率, 从而使非全日制劳动者通过工会组织获得与用人单位平等的谈判权和企业参与管理权;最后, 政府应加大对用工市场的监管,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 对工会反映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及时合理的解决。
同时, 我国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用工实践, 在此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体息体假、终止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非全日制劳动者平等权利。
参考文献
我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法律思考 篇3
[关键词]海外安全;法律保护;国际法
据外交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每年我国公民的出境人数以年均超过10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去年已经达到8300万人次。保守估算,到2020年,我国公民出境将达到1.5亿人次,甚至更多。如何更好地保护我国公民的海外安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主要国际法依据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对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主要法理依据有:第一,领事保护理论。领事保护是指派遣国的外交、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的国家利益、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公约,领馆和领事官员有权对该派遣国国民提供必要的协助。第二,外交保护理论。外交保护主要指由于本国的自然人和法人遭受不法行为的侵害,利用外交和其他和平手段对其进行救济的手段。外交保护强调以“用尽当地救济”为前提,只有受害人仍未得到救济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外交保护。第三,国际人权理论。维护自然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其他的合法权益,是国际人权理论强调的核心。随着国际法“人本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拓展,这为个体的发展和合法权益的维护提供了新的维度。第四,国家管辖权理论。国家管辖权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具有管辖权,在特殊情况下,对其领域外的人、物和事件也可以行使管辖权。
二、新形势下我国公民海外安全面临的威胁及相关问题的立法现状
对近几年相关事件进行统计综合来看,我国公民海外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来源有以下四类:因战争和武装冲突、恐怖袭击、海盗活动、社会政治局势动荡、民族种族宗教冲突引起的人身伤害;劳务人员和对境外消费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纠纷;因法律责任差异、签证出入境手续差异造成的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冲突;因流行病疫、旅行意外、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引起的意外事件和偶发人为事件。
我国现阶段多部法律的制定都提供了对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提到“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到2004年“人权”入宪,将人权确立为国家的保护对象,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海外利益的重视。除此以外,我国《国籍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和《刑法》均有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相关补充。但这些法律仍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中并不能使我国公民海外安全得到有效的预防和保护。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工作条例》(草案)完成面向社会的意见征集,这也是我国从领事保护的专门角度在公民海外安全保护问题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三、我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立法鉴言
(一)积极加入国际条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目前,我国加入的300多个国际条约中,提到有关保护公民海外安全的相关问题的主要有:《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本国工人与外国工人关于人事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海员遣返公约》、《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因统一的国际规则依旧缺失,我国要切实遵守国际法的现有规则,更要积极参与到制定国际法新规则的进程中去。要严格按照国际法和公认的准则,在尊重对方国家的主权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我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保护问题。
(二)完善专门立法、重视国际合作
在国际条约优先的前提下,我国应坚持和对等及外交特权和豁免的立法基本原则,完善《出入境管理法》,使出入境管理程序与国际接轨,使相关措施更具可操作性。遵守国际法的基本规则和国际惯例,尽快制定《海外劳工合法权益保护管理规定》、《海外留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管理规定》、《领事保护实施办法》,尽快建立中国公民海外安全保护的综合法律体系和实施细则。同时,我国政府应加大与国外外交、司法、商务、劳动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有关刑事、民事、商事等司法协助的法律合作机制。
(三)全面建立领事保障机制,构建国家、社团、公民“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
外交部现已成立领事保护案件应急小组、涉外安全事务司、领事保护中心,分别负责维护处理突发事件、协调处理外国事务、中国公民海外合法权益的保护。在遵守国际公约、双边条约或协定的原则的情况下,我国应进一步明确领事保护的范围、职能以及领事保护与协助的具体内容,简化手续、缩减成本,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便利和及时的救济与协助;强化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应急机制,实现风险等级化、层次化分类,预警信息的准确化、应急的科学决策化,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防范和补救能力。成立海外法制研究基地,拓展本国和当地国家法制及政策的研究和传播渠道,及时向本国公民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成立并规制海外民间救助机构,及时对公民的海外安全进行救助,充分发挥海外救助基金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公民应熟悉并遵守所在国的
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救的能力,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邢爱芬.海外中国公民领事保护立法初探[J]. 国际论坛.2011,(4).44-49.
[2]单海玲.我国境外公民保护新思维[J].法商研究,2011,(5):67-73.
[3]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夏莉萍.中国政府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方面的制度化变革及原因初探[J].国际论坛,2009(1):34-40.
[5]王秀梅.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J].时代法学,2010(4):83-91.
试析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篇4
论文摘要 《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律属性决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容侵犯性,是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前提。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罪名的设置有待商榷、“情节严重”标准模糊和相关附属刑法有待完善。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也需要从前述的三个方面着手。
论文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刑法保护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社会交往的符号,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相伴而生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许多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由于监管失利导致很多信息被泄漏。公民个人信息的泄漏给公民个人及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已经超过了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从而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了刑法依据。但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适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以此作为写作目标,展开分析。
一、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将个人信息定位为“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认识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据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社会属性,但公民个人信息权又属于公民基本权利,并与人格利益密不可分,因而公民个人信息同时具有法律属性。而正是基于此,公民个人信息权与公民隐私权密不可分,公民隐私是个人信息中的隐秘信息,因而不被外人所知,公民个人信息成为他人识别公民的重要标志。wWW.11665.com同时,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价值特征,因而能够为掌握个人信息的人带来经济利益,而价值特征成为不法分子揭露、出卖公民信息的诱因。可识别性和价值特征决定了公民个人信息被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活状态下的公民个人信息,另一个是法律权利状态下的公民个人信息,第一个层次强调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即强调公民个人信息的社会属性;第二个层次强调公民个人信息在法律上的地位,即强调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因此,法律属性决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容侵犯性,是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前提。
(二)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刑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手段,“刑罚是严重损害公民权益的强制方法,”利用刑法保护公民信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从现实层面来讲,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隐患突出。某些行业基于管理或者业务需要掌握着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但受利益驱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将自己掌握的个人信息出卖给他人。如此一来,公民个人信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便显得不安全。其次,从立法层面上讲,公民个人信息立法应严厉化。利用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紧迫性,故意揭露、窃取或者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这种恶已经超出了民法或者行政法调整的范围。因而,借助刑法这一严厉的调整方法能够压制行为人心中的恶,同时风险社会也要求刑事立法具有前瞻性。最后,从公民权利保护角度处罚,借助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迎合了公民权保障的需要。公民个人信息权是公民权的组成部分,而权利的行使一方面需要恪守法律的现有规定,另一方面权利的行使不以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因此,通过刑事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一方面规范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使,另一方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惩治。
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罪名的设置有待商榷
由于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本罪的罪名进行明确的解释,导致了基层司法部门在适用本罪时产生了两种方式:一是将本罪笼统地界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二是将本罪拆分为两个罪名,即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显然,后一种方式将本罪拆分为两个罪名,即本罪成为一个选择性的罪名,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后很有可能按照数罪进行处罚。笔者认为,后一种界定方式不能涵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部犯罪行为。本罪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将本罪增设在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之后会对本罪适用的独立性造成影响。例如,邮政工作人员私拆信件也会对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侵犯,将本罪增设在《刑法》第253条之后有重复立法之嫌。
(二)“情节严重”标准模糊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使用了“情节严重”这一罪量要素,而“情节严重”本身具有模糊性,加之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情节严重”进行说明,便造成了“情节严重”适用困难。我国有多项罪名使用了“情节严重”,而司法机关也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进行补充。例如《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严重情节进行了量化,只要泄露三项以上的国家秘密即构成“情节严重。”相比较而言,我国至今还没有颁布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情节严重”进行说明。而在这类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情节严重”进行判定,例如从公民个人信息本身的特殊性质判断是否构成“情节严重”,一般而言,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相较于普通民众而言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尽管凭借司法经验对“情节严重”进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情节严重”的适用困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经验判断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而缺乏统一性,从而产生高昂的判断成本。
(三)相关附属刑法有待完善
尽管刑法已经增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焦点在于与本罪相关的附属刑法亟待完善。刑法条文仅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抽象性的规定,根据行业划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及标准必然导致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全面性。其他附属行为在与《刑法》的衔接上仍存在空挡的`问题,例如各个银行对员工保护客户信息的要求不同,只有银行业的巨头才可能细化这种保护标准或者方式(中国工商银行员工行为准则将保护客户信息作为员工的一项基本义务)。而在交通、教育、电信等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行业从业人员往往会牺牲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而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缺乏完善的行业监督立法,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相关的附属刑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罪名设立的明确化
由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能够包容所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因而没有必要将本罪拆分两个罪名。同时,为了使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罪名设置上更加明确化和独立化,有必要将本罪从第253条中独立出来,单成一条罪名。同时,本罪明确化和独立化的前提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明确化和独立化。在增设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之前,还没有一部生效的法律文件将公民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公民权利加以规定。立法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漠视”是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刑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立法的一项创举,但是必须将公民个人信息权独立化作为今后其他领域立法的重要议题。
(二)增强“情节严重”的适用性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危害结果影响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公民个人信息在被侵犯后,原来的信息主体随即陷入了一种不稳定状态,其生活的环境随时都有可能被侵扰。从这一角度出发,应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抽象危险犯进行设置,而不作为实害犯加以规定。尽管这样做提高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门槛,但是危险状态却可以成为认定本罪犯罪情节的考量因素,对于危险状态的判断完全可以凭借正常人的社会经验。因此,可以使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认为,有必要仿照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做法,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进一步细化。
(三)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附属刑法立法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 篇5
义务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__批准。
A.省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2.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企业来说,通常以__为定价目标。A.稳定价格
B.追求利润最大化 C.扩大市场份额 D.适应竞争
3.安全生产法特别强调,__有权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A.董事会 B.监事会 C.工会
D.监察机关
4.合同的成立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不包括__。A.存在双方或多方订约当事人 B.订约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C.合同的成立应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 D.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5.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的,以谁为行政诉讼被告__ A.该行政机关
B.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C.该派出机构
D.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6.某县公安局以郭某因邻里纠纷殴打并致邱某轻微伤为由,对郭某作出拘留10天的处罚。郭某向法院提起诉讼。某县公安局向法院提交了处罚的主要证据,华某和邱某舅舅叶某二人的证言及该县中心医院出具的邱某的伤情证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华某证言的证明效力优于叶言的证言
B.某县公安局申请华某出庭作证,应当在开庭前提出
C.若华、叶二人的证言相互矛盾,法庭应判决撤销某县公安局的处罚决定 D.若一审法庭未通知邱某参加诉讼,二审法院应将案件发回重审
7.【真题试题】(2006年单项选择第12题)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一份汽车买卖合同,约定价款20万元,先付款,后交货。买受人甲公司已付19万元,还有1万元未付。此时,若甲公司请求乙公司交付该汽车并办理过户手续,则__。A.乙公司无权主张履行抗辩权
B.乙公司有权对甲公司主张履行抗辩权
C.甲公司违约在先,乙公司有权主张解除合同
D.买卖合同中不存在履行抗辩权,乙公司必须履行
8.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__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A.20日 B.30日 C.15日 D.3个月
9.【真题试题】(2008年单项选择第19题)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除外。
A.行政机关适用法律错误的 B.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
C.行政处罚机关同意人民法院变更处罚决定的 D.利害关系人同为原告的
10.在工商谈判中最核心的谈判是__。A.价格磋商 B.技术条件 C.合同条款 D.支付方式
11.魏某、李某二人出资15万元,同时通过购买并使用伪造的商业零售发票,虚填商品实物价值人民币60万元,骗取审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以75万元注册资本取得“XX贸易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后魏某、李某又合谋将上述15万元资本金转移用于注册另一公司。魏某、李某二人的行为构成__。A.虚假出资罪 B.虚报注册资本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与抽逃出资罪 D.虚假出资罪与抽逃出资罪 1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自领取__之日起__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A.税务登记证,15日 B.税务登记证,30日 C.营业执照,15日 D.营业执照,30日
13.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的决策者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确定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资源的重点配置,制定战略规划并执行战略规划的过程。__是战略管理的基础。A.战略规划 B.战略目标
C.企业的内部环境 D.企业的外部环境
14.【真题试题】(2005年单项选择第22题)下列犯罪中,属于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范围的是()。A.危害税收征管罪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职权外实施的非法拘禁罪 C.金融诈骗罪
D.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
15.(2004,20)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项目的是__。A.人身保险 B.失业保险 C.人寿保险
D.意外伤害保险
16.有关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表述错误的是__。A.非正式组织能为其成员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
B.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C.非正式组织能够经常向正式组织提供其成员的活动信息 D.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管理人员存在一种无形的监督
17.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下列属于企业改制情形的是__。A.国有独资公司改为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B.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为国有独资公司 C.国有资本参股公司改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D.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18.(2004,8)下列选项中,属于立法解释的是__。
A.在法律中另设专章或条款、附则直接进行解释,将解释的内容作为该法律的一部分 B.通过法律执法检查报告的形式来解释法律
C.有关国家机关对其制定的法律规范所进行的解释 D.对审判活动如何具体适用法律而作出的指导性解释
19.下列关于实施集中化战略的风险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竞争者可能模仿
B.目标市场由于技术创新、替代品出现等原因导致需求上升
C.由于目标细分市场与其他细分市场的差异过小,大量竞争者涌入细分市场 D.新进入者重新细分市场
20.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察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该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__年。A.1 B.2 C.3 D.4
21.(2007,1)法律__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作用。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预测作用 D.教育作用
22.【真题试题】(2007年单项选择第15题)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职能是__。A.人才开发
B.人才保持和激励 C.人才收获
D.人才评价与调整
23.若吴小姐请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维护其权益,而A公司在法定期间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则吴小姐可以()。
A.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强制执行 B.申请劳动行政部门强制执行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申请工商行政部门强制执行
24.下列关于战略目标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B.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指导原则
C.战略目标是与企业战略控制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D.战略目标是战略方案制订和选择的依据
25.(2004,20)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项目的是__。A.人身保险 B.失业保险 C.人寿保险 D.意外伤害保险
26.信用证支付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银行与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信用证描述错误的是:()。
A.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B.信用证付款是一种银行信用 C.信用证不独立于合同之外
D.信用证项下付款是一种单据的买卖
27.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开发和评价,下列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的是:()。A.复杂性 B.再生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28.【真题试题】(2010年单项选择第38题)《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并不调整国际货物买卖中的__问题。A.移交单据 B.货物包装 C.所有权转移 D.货物检验
29.【真题试题】(2009年单项选择第12题)甲、乙双方约定,由丙每月代乙向甲偿还债务500元,期限2年。丙履行5个月后,以自己并不对甲负有债务为由拒绝继续履行。甲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乙、丙承担违约责任。法院应判决__。A.判决乙承担违约责任 B.判决丙承担违约责任
C.判决乙、丙连带承担违约责任 D.判决乙、丙分担违约责任
30.某市卫生局委托该市卫生防疫站对非法制血的单位行使行政处罚权、那么该市卫生防疫站应当以__的名义行使处罚权。A.该市卫生局 B.该市卫生防疫站
C.该市卫生防疫站执法队 D.该市人民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期间一般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在下列情形下,应当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__ A.被告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B.原告申请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C.人民法院依职权认为应当停止执行的 D.上级人民法院要求停止执行的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__。A.法人不享有受遗赠权
B.法人从事活动应受到相关法规的限制
C.机关法人如从事营利性事业,则该营利活动均为无效 D.法人应受到其宗旨的限制
3.蒋某的损失的承担人应该是__。A.蒋某自己 B.刘某承担
C.主要由杜某承担,电器厂给予适当的补偿
D.杜某和养殖厂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按比例承担
4.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的情况有__。
A.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B.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及其他国家鼓励安置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C.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D.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5.根据我国税法的规定,下列行为中应征收营业税的是__。A.某单位将不动产赠与他人
B.某企业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C.某基金会捐赠财物给灾区
D.某运输公司提供交通运输服务
6.泰勒主张用科学方法确定工作中的每一个要素,减少动作和时间上的浪费。这种工作设计的方法()。
A.从经济的角度看,效率较高 B.把工作更加机械化 C.重视人在工作中的地位
D.使人更加厌倦工作,导致怠工、旷工离职甚至罢工等恶性事件
7.【真题试题】(2008年多项选择第48题)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涉及的内容是__。A.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B.直接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D.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写入宪法
8.甲乙两国均为《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和《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的缔约国。A公司是甲国投资者在乙国依乙国法设立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乙国政府对A公司采取了征收措施。根据前述两公约,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__。A.遵循一定的程序,A公司有资格事先向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申请投保征收或类似措施险 B.如甲国投资者、A公司和乙国政府同意,A公司可以请求“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解决该争端
C.甲国投资者本人不可以请求“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解决该争端 D.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在向投保人赔付后,可以向甲国政府代位求偿
9.我国受外民事诉讼的管辖一般分为__。A.专属管辖 B.协议管辖 C.裁定管辖 D.应诉管辖
10.下列关于宽度和深度的解释,__是正确的 A.宽度是指企业拥有的产品线的数量
B.深度是指各种产品线中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项目的数量 C.宽度是指各种产品线中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项目的数量 D.深度是指企业拥有的产品线的数量
11.一审法院可能作出的判决是__。A.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 B.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
C.责令卫生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12.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其中__。A.分公司和子公司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B.分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子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 C.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子公司具备法人资格 D.分公司和子公司都具备法人资格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合同中,属于无效合同的有:__。A.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B.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C.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D.显失公平的合同
14.下列作为劳动合同条款的选项中,无效的是__。A.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周工作36个小时
B.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C.用人单位因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加班可以不支付加班费 D.试用期8个月
15.2008年,常某以亲自经历的四川汶川地震为蓝本,创作了中篇小说《生命的执著》,准备由《人生》杂志分六期全文登载,不久常某病逝。此书的下列著作权权项中可由常某继承人享有的是__。A.发表权 B.署名权 C.改编权 D.翻译权
16.关于该合同中的数量、价格条款的审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对于该数量条款,可以允许一定的误差,但必须要明确 B.若以“箱”为计量单位,在合同中只需要注明多少箱
C.电路板可以以“块”为计量单位,也可以以“箱”为计量单位,但一定要明确箱内的电路板的数量
D.对于价格中只需要表明总价款就行了,无须标明单价
17.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张某可选择的法定赔偿程序有哪些__。A.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如果对答复不满意再申请复议或起诉 B.在申请复议时一并提起赔偿请求 C.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起赔偿请求 D.法律规定的其他程序
18.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__。A.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B.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C.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D.产品质量责任制度
19.下列情形中,__是确定倾销的基本因素。A.商品的正常价值 B.商品的出口价格 C.倾销幅度
D.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
20.当事人订立合同,要约于__时生效。A.要约人发出要约
B.要约人将要约写成文字 C.要约到达受要约人
D.受要约人了解要约内容
21.从诉讼代理权限产生的角度,可将诉讼代理人分为__。A.法定代理人 B.协定代理人 C.指定代理人 D.委托代理人
22.下列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论述,正确的包括__。A.国家统一所有
B.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同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C.政资分开
D.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23.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有__。A.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B.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C.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D.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E.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24.企业兼并时,企业应当做到__。
A.作出企业兼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
B.作出企业兼并决议之日起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3次 C.作出企业兼并决议之日起30日内通知债权人
D.作出企业兼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至少在报纸上公告3次
25.李律师担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贾某的诉讼代理人参加庭审,李依法享有哪些权利.2005年1月,商某因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程某的父亲程父对商某提出附带民事诉讼。下列陈述中,哪些属于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程父依法享有的权利__ A.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物质损失
B.参加法庭调查,对于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事实和证据作出陈述和发表意见,参加法庭辩论
C.请求人民法院主持调解或者与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自行和解
D.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提出上诉,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提出申诉
25.2008年,常某以亲自经历的四川汶川地震为蓝本,创作了中篇小说《生命的执著》,准备由《人生》杂志分六期全文登载,不久常某病逝。此书的下列著作权权项中可由常某继承人享有的是__。A.发表权 B.署名权 C.改编权 D.翻译权
26.生产运作管理的新方式有__。A.物料需求计划 B.企业资源计划 C.适时生产方式 D.生产维修计划
27.工业化时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列__三个阶段。A.质量检验阶段 B.工艺控制阶段 C.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D.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8.甲公司向某自行车厂发出一函“我公司急需一批自行车,请来电函告贵厂生产的自行车的最低价格”。自行车厂回电告知每辆200元,甲公司即汇款5000元,求购自行车。对此事件下列分析错误的有__。
A.自行车厂发出的函电构成要约 B.甲公司的汇款行为构成承诺
C.甲公司与自行车厂之间并未成立合同关系 D.甲公司与自行车厂之间的合同已成立
29.下商谈判的中局是整个工商谈判的主体阶段,一个成功的中局谈判,必须__。A.及时表达成交意图 B.选择合适的报价时机
C.掌握价格谈判的基本法则 D.慎重对待谈判文书
30.企业法律顾问重新办理注册的条件包括__。A.企业考核合格并继续聘任 B.无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 篇6
目前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是劳动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在实体上,劳动仲裁委员会主要是依据《劳动法》和行政机关、劳动行政部门历年来作出的若干规定和解释,人民法院主要是依据《民法通则》。在程序上,劳动仲裁机构依据的是《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人民法院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劳动争议事件逐年上升,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所存在的缺陷也日益凸现,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者就此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1、剥夺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在现行处理劳动争议的“单轨制”中,当仲裁机构对某一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时,根据现行的“先裁后讼”原则,人民法院也不予以受理,无形中剥夺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由于仲裁机构既非行政管理机关,也非国家授权的行政管理组织,仲裁机构无论是对案件“久裁不决”还是“不予受理”,当事人均不可能以仲裁机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又由于各级仲裁机构之间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下级仲裁机构不受上级仲裁机构的管辖和约束,因此,劳动争议当事人连向上级仲裁机构申诉的途径也被堵塞。也就是说,除非该仲裁机构自觉纠正,否则,无论是劳动行政部门、上级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都无权监督纠正,违背了我国宪法关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
2、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和解决争议的成本。《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即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有四种: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而通过“公断”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只有仲裁和诉讼两种。就现行的“单轨制”来说,如果一个劳动争议案件经过基层调解、仲裁和诉讼中的一审、二审的全过程,不但耗费时间、精力、财力,增加解决争议的成本,而且不利于案件的及时结案,以致产生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大量的外来劳务工一旦遇到劳动争议纠纷,面对这种解决劳动争议的状况,有的.因为耗不起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放弃正常的诉讼,最终导致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劳动争议的发生大多起因于管理者即用人单位的主动行为,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一般处于听命服从状态,在劳动争议中又往往处于被动抗辩状态,其弱势特点尤为明显。先仲裁后起诉的立法规定,导致诉讼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保护弱者利益。
3、《劳动法》关于提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存在明显缺陷。劳动法规定的“六十日”,严格地讲是时限而不是时效期间,因为它不具备时效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所应有的条件,既没有关于中止、中断和延长时效的规定,也没有区分在当事人知道和应当知道情况下适用的短时效和在当事人不知道情况下适用的长时效。《劳动法》将提请仲裁的期限定为六十日,其立法本意是敦促当事人尽快行使解决劳动争议的权利,而引发的直接后果则往往是使不谙法律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尤其是劳动者,因种种原因未能把握好时间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稍纵即逝的期限超过而丧失法律的保护。另应指出,时效属实体法范畴而非程序法概念,超过时效期间丧失的是胜诉权,而非程序诉权。实践中劳动仲裁机构多以当事人提请仲裁超过六十日而不予受理,直接剥夺了当事人的提请仲裁权,进而也自然剥夺了当事人的起诉权,这种做法违背了法理。
4、现行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由于《劳动法》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其相关行政规定、解释则庞杂无章,且效力不够,迄今又尚无一部独立的劳动争议处理法来规范执法,由此往往造成司法实践中依法困难和执法混乱的局面。如目前只有广东、深圳、福建等地对工伤赔偿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均是按照劳动部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进行操作。这个试行办法不属于法规的性质,并且较为粗疏,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本意。因该试行办法不便操作,各地就陆续制定了一些实施办法,但由于理解不一,加之缺乏立法的统一性,导致各地对工伤赔偿案件的处理五花八门
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法律思考 篇7
实际上, 自从1924年歇尔顿 (Oliver Sheldon)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来, 从政府到民间,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的种种期待和争论举不胜举, 其中占主流的声音认为企业应当不仅为满足股东利益, 而且应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履行公民义务。贝肯关于企业必然走向反社会性的说法虽有些极端, 但点中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要害, 即当企业追逐利润的目标同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 企业会弃其赖以生存的利润而不顾, 继续扮演公民的角色吗?既然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利润, 那么如何避免企业为了追逐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 又如何引导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呢?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尤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理论
对企业公民概念的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和英国的企业公民会社。按照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 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英国的企业公民会社认为, 企业公民的涵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企业是国家的公民之一;企业有权利, 也有责任;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一般发展做出贡献。显然, 波士顿学院的定义强调的是企业的行为方式要符合公民行为准则, 而企业公民会社则首先肯定企业是一个“社会人”, 赋予了企业国家公民的人格;继而指出企业既享有公民权利, 也承担公民责任, 并认为企业应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笔者赞同企业公民会社的观点。因为“公民”是法律概念, 在现代法学中, 公民的核心理念正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样界定道出了企业公民的核心: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 应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与企业公民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美国学者霍华德·鲍恩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家在制定策略、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时, 应当让这些策略、决定和行动符合社会的目标和价值。”我国学者刘俊海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笔者以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从属于企业公民的一个概念, 只有在承认企业是国家公民的前提下,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研究才有意义。事实上,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对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逐渐被更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家和学者所认同, 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内涵与外延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 以至于没有一个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社会责任理论的一大遗憾。
企业公民概念的出现是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它摆脱了就责任而谈责任的局限, 也合理回避了股东和利害关系人利益之争的矛盾, 从法学的角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 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企业的法律地位和社会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通过企业是“经济人”向企业是国家公民的重新定位, 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企业的自益权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的问题, 从而为社会责任理论找到了奠基石。
二、企业公民建设对我国的价值
(一) 对政府的价值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GDP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但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还难以消除, 高能耗伴随着高产出,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人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功能不完备。企业诚信的缺失、能源、环境问题的凸显, 已越来越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公民建设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1.企业公民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原理,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能量循环利用为核心,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一种新型经济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全球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和资源相对枯竭、环境日渐恶化之间矛盾突出背景下, 对企业生产方式的重构, 其基本原理与企业公民建设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企业公民建设对于我国政府用循环经济的思维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它的提出, 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公民建设是通过赋予企业以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地位, 促使企业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公民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中, 利润已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 对人的尊重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在本质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2.企业公民建设有助于实现“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美国学者丹尼斯·贝尔认为, 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转有赖于“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自由主义和文化领域的保守主义”。其中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含义是指, 现代社会在决定经济政策的优先性时, 必须首先保证“社群”的价值优先于个人的价值, 社会的各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满足“社会最低需要”, 以便使所有个人都能过上自尊的生活, 成为社群的一个成员。企业公民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实现企业价值从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使企业从股东的私产变为社会公民, 通过依法纳税、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恪守产品质量承诺、社会捐赠、减少能源消耗、注重环保等公民行为, 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 推动实现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
3.企业公民建设有助于减少政策推行阻力, 增强政府调控力。由于现代经济运行中常常存在市场调控失灵的领域, 需要政府用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去纠偏, 因此, 政府调控力的强弱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研究机构纳入国家竞争力的评估范畴。企业公民建设要求企业履行国家公民义务, 有助于减少政策在推行过程中的阻力, 从而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二) 对企业的意义
1.企业公民建设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前提。
有人也许会说, 持续获利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前提, 或者说, 企业所处行业的资源持续供给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前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并没有说出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大凡历经政治、社会变迁而获得永续发展的企业, 都有一个相似之处, 就是视诚信为生命。它们的存在无论是在帝王时代, 还是在自由经济时期, 都为企业的雇员、供应商、消费者, 甚至政府创造了其它企业不可替代的价值, 即它们一直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履行着国家公民的义务, 离开了这一点, 企业的获利、资源供给、产品市场都会因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丧失。
2.企业公民建设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世界经济论坛CEO调查显示, 公司竞争力、公司治理和企业公民, 以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将重塑未来十年企业领导者。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的当代社会, 我国企业突破本土化的束缚, 真正实现国际化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全面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国际化的人才、较为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而且需要企业在本土发展阶段良好的社会纪录和在国际同行业中良好的企业形象, 这些正是企业公民建设的内容。
3.企业公民建设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契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兴起的重要社会背景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 即随着企业股权的日益分散, 企业决策权由股东大会向董事会转移, 基于信托原理, 公司董事、经理人员对企业利害相关人负有责任。我国企业虽然大部分已完成了公司制改造, 但董事会功能大多并不完备, 企业由大股东操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企业治理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企业公民建设通过一系列的企业内部制度安排, 兼顾各方利益, 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从而达到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效果。
三、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途径
(一) 国际企业公民建设状况
西方国家的企业公民建设是基于企业的自觉行为, 同时加以政府和公众的外部推动, 走的是道德倡导和法律规范并重的途径。
20世纪企业日益巨型化, 其引发的诸如破坏环境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导致民众系列维权运动的开展。劳动者为维护其权益开展工人运动, 环保者进行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运动, 消费者倡导消费者主权、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消费者运动等。在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下, 实务界也认识到企业在追求利润目标之外, 应保障和提升社会公益。于是企业公民建设开始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许多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 投身于社会改良运动, 致力于社会问题之解决。一位英国学者于1989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提供有效反馈信息的163家开放式公司和48家封闭式公司中, 75%的开放式公司和71%的封闭式公司都将社会责任列为其主要目标;94%的开放式公司和90%的封闭式公司都对慈善或其他类似机构提供过捐赠;至少有86%的开放式公司和90%的封闭式公司都从事过慈善捐赠以外的他种赞助活动;许多公司都通过团队简报、雇员年度大会、雇员报告等形式为雇员参与公司事务提供方便。为了促使企业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英国企业界还发起成立了相应的自律性组织, 如社区企业联盟、慈善援助基金会等, 这些团体对企业公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也积极推动本国的企业公民建设。美国、英国及欧盟在公司立法中都有明确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条款。目前美国已经有近30个州相继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内容。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在各自立法中确立了倾向于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 这些国家又通过相关行业立法和量刑指南, 推动了企业公民建设。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英国的公司治理综合守则都对强化公司的内控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美国的联邦组织犯罪量刑指南更是规定, 如果企业建立并执行了一个功能机制以确保适用法律与道德准则的遵守, 则联邦法庭可以对触犯联邦刑事法律的行为给予较低的处罚。
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致力于推动企业公民建设。1997年10月, 社会责任国际 (SAI) 公布了全球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8000;1998年,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制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原则》, 该原则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五个方面, 其中之一就是“利害相关者”的作用。
(二) 我国的企业公民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企业与美英等国企业在发展历史、经济环境、法律结构、文化理念等方面存在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公民建设的途径会有所不同。首先, 中外企业制度的成熟程度不同。由于美英等国的企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 几乎没有经历过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日积月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和较为深厚的商业道德氛围。而我国企业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更先后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企业形态、性质、反映的经济关系都处于动荡之中, 企业缺乏以一贯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理念, 商业道德、商业准则没有形成足够的积淀。其次, 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治理不完备。我国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某一经济部门的生产车间或贸易单位改制而来, 即使是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 也因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而普遍存在企业治理不完备的现象, 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监事会形同虚设, 企业诚信缺乏硬约束。企业内部监督不力, 加之司法对企业的实际干预又有限, 于是逃避纳税、拖欠工资等违反企业公民精神的现象在我国大量存在而又屡禁不止。第三, 中外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对冲突的调和与折中, 而西方文明则强调竞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理念必然不同, 而这种不同在创新、发展这一世界共同主题面前也必然会呈现出融会贯通的趋势。对于企业公民建设而言, 体现在对企业公民精神实质的认同而对企业公民建设的模式选择会有所不同。鉴于我国企业公民建设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企业公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笔者主张, 目前应主要以法律手段规范我国的企业公民建设, 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法律化。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只有法律这条企业行为的刚性约束线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道德的柔性约束力才能充分显现。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 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减少治理成本, 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 如果其违法成本较低, 就会变相地激励企业的违法行为。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可以提高违法成本, 使企业违法不合算, 理性的市场主体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四、用法律手段规范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构想
用法律规范我国企业公民建设包涵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立法为我国企业公民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其二是通过执法为企业公民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监督。
就我国立法现状而言, 对企业公民建设的立法完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在立法中明确赋予企业以国家公民地位。企业作为一种商事组织形式不可能与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具有完全相同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 比如企业不可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前文为企业公民所下的定义中称企业是国家商事公民, 实际上就说明了企业是商事领域的公民, 它本身无法跨越商事领域。之所以需要在立法中明确赋予企业以国家公民地位, 就是要首先肯定企业的社会属性。如果企业真如贝肯所言不可避免地走向反社会性, 那么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灭亡, 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整体概念的企业, 而非个体。企业的社会属性可以说与生俱来, 股东出资组成企业, 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 企业与股东、经营者、雇员、监管者、债权人、消费者、甚至社区、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规范, 因此, 企业的社会成员地位应首先在立法中得以体现。
其次, 立法应充分体现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公民法律地位平等是现代宪政国家的标志, 承认企业是国家公民, 就必须承认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地位平等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我国目前的立法中还存在企业法律地位不平等、权利与义务不平等的现象。如虽然我国修订了《企业所得税法》,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但外资企业还在其他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许多方面享受比内资企业更为优越的待遇。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 但它破坏了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权利与义务平等的法律原则, 对企业公民建设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里应特别说明一点, 经济立法的企业法律地位平等原则同国家实施产业政策而产生的政策导向作用以及为国家安全等考虑实施的行业禁入政策并不矛盾, 企业在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基础上, 可根据自身的资金、人力等资源状况自主选择投资领域, 国家可依据国际惯例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及禁入政策, 以保障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 这是个体服从整体的关系, 且通常一个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越强, 禁入的行业越少, 说明该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越强, 经济开放度越高。
第三, 在立法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实物化的表现形式, 在经过社会福利货币化改革, 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后, 企业已不具有办社会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 如果说现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在其开发的社区兴办一所幼儿园, 那么这种行为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入托问题, 而是企业市场战略的一部分, 并且幼儿园的运作也会采取市场化的模式。企业社会责任究其实质是企业在实现其获利目标过程中基于法律和道德约束对利害相关人所承担的责任,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 它缺乏自行产生主动承担与企业战略无关的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必须借助于法律规范和道德倡导的力量。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法律规范应成为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现有立法中有不少法律已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如《公司法》、《劳动法》、《产品质量监督法》、《清费者权益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这些法律规定或失之于过于笼统, 或仅限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方面, 还不足以使人通过法律规定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 建议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增加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 明确企业应尊重人权、对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负有责任。
完善立法是以法规范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基础, 而有力、有效的执法是加强我国企业公民建设的关键。针对我国目前法律执行、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公民建设有关的执法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对企业作为商事法人公民的尊重和防止企业滥用经济力量。
对企业作为商事法人公民的尊重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企业法人公民权的尊重;二是对企业商事主体的尊重。对企业法人公民权的尊重要求执法者尊重企业作为法人公民应享有的各种权利, 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对企业商事主体的尊重要求执法者尊重企业作为商事主体的本质, 给予企业处理企业事务充分的自主权, 不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对企业提出过分的要求, 禁止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对企业公民建设实施执法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滥用经济力量。贝肯关于企业是社会公害, 还是社会公民的疑问就是针对当代社会中企业滥用经济力量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提出的。防止企业滥用经济力量对于执法者来说, 主要是严格执法, 依据法律规定对企业滥用经济力量, 触犯法律的行为实施处罚, 只有保证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 使企业滥用经济力量的成本高于其可能获得的利润, 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企业滥用经济力量。
企业公民建设对于我国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只有先完善立法, 加强执法, 使我国企业了解并遵守法律规则, 才能保证我国的企业公民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迅速发展.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 2005.08.03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 篇8
关键词:刑事侦查 隐私权 令状制度 沉默权
一、侦查阶段隐私权保护的基本问题
(一)隐私权的内涵和性质
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国内有关隐私权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从“私域隐私权”的定位和视角出发,即主要研究在私人领域内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主要使用民法的保护方法。在公法领域,特别是涉及刑事司法权行使过程中如何对公民私权利加以保护的研究凤毛麟角。何为隐私?这个源头性的问题似乎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概念的界定都存在模糊或争议的话,那么对于权利本身的保护也一定不会尽善尽美。相比较国内,国外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就成熟了许多。“隐私”的英文单词为Privacy,本身包含了秘密、独处等含义。国外最早提出“隐私权”概念的学者是美国人Louis D. Brandeis 和Samuel D. Warren,他们在1890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隐私之权利”这样一种人格权。对于隐私权的定义,在国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王利明教授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张新宝教授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二)侦查阶段的隐私权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侦查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案件的复杂性,倘若机械地适用上述给出的隐私权概念,并不足以科学地解释和解决在侦查阶段遇到的各种侵害公民隐私权的问题。问题并非出在对隐私权内涵的界定上,而是出在侦查阶段这一特殊的背景环境因素中。比如在侦查活动中,作为重要线索的日记,有的案件因其把它作为重要书证使用从而不会侵犯特定公民的隐私权,有的案件则由于该日记与本案牵连不大而极容易得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答案。另外,特定相关公民在采取何种强度的保护其隐私权不受侵犯的措施和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侦查活动是否构成对公民隐私权侵害的答案不同。如有的公民自愿将自己的个人隐私公之于众,则在此前提下公安机关查获这些与案件有关的重要隐私内容,就不会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益的侵犯,反之则构成。[1]再者,侦查行为的不同,对隐私权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判断侦查活动是否构成侵权,不仅局限于是否与案件关联性的大小,同时还受制于公民个人是否享有对“隐私利益保护的合理期待”以及具体的侦查手段类型上。[2]
二、具体侦查行为中的隐私权保护
(一)搜查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1.人身搜查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所谓人身搜查,即是对被搜查人身体的搜索检查。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搜查的规定笼统而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实际搜查的强度和深度各有不同,极易出现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情形。即使《刑事诉讼法》专门规定了搜查女性身体只能由女工作人员进行,但如果操作不当,仍难以避免因搜查行为而造成的对被搜查对象隐私利益的侵犯。一般而言,搜查通常采用拍摸的行为方式进行,这就使得现实中一些被搜查者不愿暴露的身体隐私很容易为他人知晓,更不用说特定情况下的脱衣检查和洞穴(如肛门、耳朵等)检查了。[3]
2.住宅搜查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一个人的住宅,就是一个人自由的堡垒。[4]在特殊情况下依法进行的对公民住宅的搜查中,被搜查者家中许多带有隐私特征的书信、用品等,都有可能随着搜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而暴露在搜查人员眼中,如果与案件并无关联,则这些带有隐私性质的私人物品就很有可能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同时也破坏了私生活的安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住宅的搜查中,与被搜查者共同居住的人的个人隐私或将同时遭受威胁。特别是在夜间采取的搜查活动中,一些更为私密的活动也可能会随着搜查的进行而公之于众,不得不引起重视。
3.虚拟空间搜查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科技与公民日常生活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查找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需要,侦查机关在对公民的电脑以及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搜查时,也容易造成对公民隐私利益的侵害,因为其中有可能涉及到公民自身私生活领域中的一些不想为外人所知的内容在里面,因此,虚拟空间搜查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将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拓宽而进一步增强。
(二)强制取样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与搜查手段相比,强制取样行为对公民隐私权益侵犯的威胁更高。首先,采样行为是一种强制行为,“强制”本身就天然地含有一种对特定公民隐私利益侵犯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会违背相关公民的意志,造成生活安宁秩序上的影响。其次,强制采样的对象多是一些体液或者特殊身体组织,这本身就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因此强制采样通常与被采样人的隐私直接接触,更容易侵犯到公民的个人隐私。再次,在强制采样获得的标本中,经过鉴定,有些东西可能成为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证据,但有些东西,如血液等,经过技术鉴定后,很有可能将被采样人身体里患有的某些不想为人所知的疾病暴露于外,加之如果鉴定意见或者采样标本保管不善,一旦出现泄漏,被他人捕获,极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益的侵害,进而带来更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讯问、询问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诚然,如上所述,在查获证据方面,两种手段具有高效的便捷性,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现象,即采取暴力的手段逼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当然,针对被害人、证人采取类似逼供的现象也偶有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公民自身隐私权的保护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另外,尽管在我国的刑事立法领域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权拒绝回答”以及“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等,但是,代表国家公权力的侦查权与代表公民个人私权利的隐私权在此正面冲突,有时候很难明确判断哪些信息属于公民个人的隐私而有权拒绝回答云云。因此,此时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将更加敏感且难以界定。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坚持权利平衡的价值取向,尽管对于有些犯罪事实本身包含着的个人隐私而言,基于侦破犯罪的需要,此时应当私权利益让渡于公共利益,不应包含在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反之则应当。
讯问、询问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表现在前述所言的对犯罪嫌疑人的刑讯逼供上。这对于犯罪嫌疑人而言,可以说是毫无隐私权可言的,法律多么严格的规定,在侦查人员的棍棒下,也终将变成一纸空文,何谈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其次,表现在询问证人作证上。根据法律规定,证人有如实作证的义务,但是,要想判断证人所作的证言是否属实,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路便是首先要弄清楚证人是如何见证案件事实的。然而,很多刑事案件多是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者夜间,那么,证人在作证的时候就不得不先要解释为什么出现在那个地点或者那个时刻。此时,涉及到证人的很多隐私内容或许会从此暴露于外,这也成了司法实践中阻碍证人出庭作证的一个客观理由。再次,变现在对被害人的询问上。应当说,作为当事人本人,被害人所作的陈述是最直接有力的,当然,这里不讨论其所作的陈述的可信程度如何,但就特殊身份而言,侦查机关乐意也愿意从被害人身上取得有用的信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刑事案件千差万别,如果遇到涉及性犯罪的案件,被害人通常不愿过多提及其中的细节,如果侦查机关一味地追究,势必涉嫌侵犯对方的隐私。加之如果笔录保管不善,很可能将被害人的隐私利益为更多数人所知,影响甚广。
三、侦查阶段隐私权保护的域外机制考察
(一)令状制度
1.令状制度的基本内容
令状制度源于英国。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侦查机关所准备实施的强制侦查措施必须具有必要性,即有不得不采取该措施的充分理由;第二,特定司法机构或法官的令状签发权即是一种司法授权;第三,令状签发的过程就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其实施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实体要件、形式要件和程序要件。[5]在实体要件方面,英国当地的治安法官要求警察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才行,而美国对此稍微放宽了一些,这是基于满足国家打击犯罪需要的必然结果。在形式要件方面,表现在令状的制作主体和制作内容上。首先,它只能由有权的司法机关进行签发。其次,在签发的内容方面,一个合法有效的令状必须且至少具备以下三项内容:采取强制侦查行为的对象、执行强制侦查行为的地点和令状的有效期限。这三项内容也被称为令状的特定性,其目的在于对侦查行为进行全面限制,防止出现漫无边际的侦查,因此不符合特定性要求的令状是无效的令状,通过此令状所获取的证据也将被归类为非法证据,相关主体有权申请将其排除。在程序要件方面,它涵盖了涉及申请程序、审批程序及救济程序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性制度。
2.令状制度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作用
一是运用权力间相互制约的“武器”实现侦查权在授权方面的源头控制,保证侦查权从开始起便缺少滥用的基础。二是运用程序的功能和设置规则将侦查权牢牢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管是申请程序,还是审批和救济程序,每一个程序都旨在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公民的隐私权等私权利进而得到严格的法律保障。
(二)沉默权制度
1.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沉默权(Privilege of Silence)制度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一项制度,其在保障公民(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机关的讯问权和保护隐私权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6]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是对该制度的最直接体现。沉默权要求犯罪嫌疑人不仅可以有权拒绝回答,同时侦查机关还不得据此作出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推断。美国著名法学家克里斯托弗·奥萨克认为,沉默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即在举证责任方面,应当由侦查机关承担,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否则犯罪嫌疑人自身对于自己犯罪证据的提供是可以保持沉默的。其次,是面对侦查机关的讯问,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拒绝回答。这与我国“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截然不同。不仅如此,沉默权还要求侦查机关负担在第一时间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的义务,如果违背了该程序义务,或者侦查机关为获取口供而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人身上的强制手段时,犯罪嫌疑人有权据此申请认定由此获得的证据为非法证据,进而予以排除。可见,沉默权是对抗实践中刑讯逼供等暴力取证手段的有效工具。最后,沉默权的本质表现在犯罪嫌疑人拥有该种权利,也便拥有放弃该权利行使的自由。即犯罪嫌疑人主动放弃沉默权而做出相应的供述和辩解。当然,犯罪嫌疑人放弃该项权利必须是建立在自由意愿的基础之上,否则,犯罪嫌疑人因被迫作出的供述是不应当作为证据使用的,而应予以排除。
2.沉默权制度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方面的作用
目前,沉默权适用的对象主要包括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刑事审判阶段的被告人。在刑事侦查领域,沉默权适用的首要作用,便是赋予犯罪嫌疑人“武器”,用以抵挡侦查人员花样百出的提问。由于在讯问中,如果稍有不慎,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中很有可能将自己的隐私内容暴露,因此,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是有效保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特殊情况下,沉默权制度更是公民保护自己隐私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限制了强大侦查权的任意应用,同时还增强了犯罪嫌疑人的对抗能力,进一步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所以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不仅是遏制刑讯逼供重要手段,更是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必须措施。
(三)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1.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基本内容
在美国,该制度体现在美国第四、五、六以及十四宪法修正案上,加上一系列由此衍生的判例,共同组成了目前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含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指的是以非法的方式进行搜查、扣押或者逮捕取得的实物证据,不能作为案件审查的依据。第二,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在刑事案件中,都不得被迫成为不利于自己的证人”。由此,美国确立了非法言词排除规则,即通过讯问所获得的言辞证据必须是出自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才能够作为证据适用,侦查人员利用任何精神上迷惑、引诱或肉体上的强迫暴力手段获得的有罪供述都将被视为是违背自愿供述规则而获得的非法言词证据。第三,“毒树之果”的排除。
2.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与令状制度和沉默权制度不同的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似乎与保护公民隐私权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人据此认为,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不是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制度依据。但笔者认为,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恰恰是保障公民私权利的重要制度基础。首先,该制度设计之初的首要价值目标就是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为根本,当然,这其中就涵盖公民的隐私利益。其次,与上述其他制度一样,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设立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通过限制公权力(侦查权)的行使,进而达到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强大的制度“枷锁”震慑下,侦查机关预知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最终不能被拿来当做证据使用,这样就会在他们的心理大大降低非法侦查的心理预期,从而大大降低公民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
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作用
(一)建立隐私侵权救济机制
在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厌讼”思想的禁锢,许多老百姓不愿意也不想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他们看来,有谁上了法庭,那将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侵权案件屡屡发生,但真正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救济的却寥寥无几,这归根结底便是保护意识欠缺的问题。增强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是一个观念和意识领域的问题,不可能像在其他领域那样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公民权利保护意识想要得到真正增强,离不开在实践领域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救济机制为前提。因此,我国应该在具体的立法中,明确公民的救济权利和救济途径,检察机关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救济渠道,方便公民的权利(隐私权)一旦遭到侵犯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求法律的救济。
(二)完善侦查行为审查机制
完善对侦查机关侦查行为的审查,应当包括事前审查和事中审查两个方面。首先,从整体上看,侦查机关想要实施某一侦查行为,必须取得相应的授权。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实践在这一方面并无明显漏洞。其次,从阶段来看,侦查机关实施侦查行为前,笔者建议,应向有权批准的机关递交书面申请材料,内含实施此项侦查行为的原因、目的、手段、期限等。在审批阶段,有权机关或部门在接到侦查人员递交的侦查申请后,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出发,充分考量侦查机关的目的正当性问题。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而且是法定的刑事案件审查起诉机关,在诉讼程序上与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且处于后续审查阶段,因此,现阶段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等侦查机关侦查行为的审查审批权,具有其他机关或部门无法比拟的适当性和优越性。
(三)建立程序违法制裁机制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监督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程序合法性上肩负义不容辞的义务,据此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或者纠正违法通知的形式履行监督职责,敦促侦查机关限期改正(或责令重作),并将改正结果及时回复检察机关。对于不能改正或者虽经改正但丧失意义的侦查行为,应依法向原机关建议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有效震慑侦查人员的方法,否则,立法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也终将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注释:
[1]周洪波、潘利平:《无证搜查:立法与实践的背离及其完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8期总204期。
[2]张春霞:《论隐私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诉求》,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杨殿生:《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第187页。
[4]毕惜茜:《侦查中隐私权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甄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我国公民劳动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公民道德08-11
完善我国公民政治权利05-18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政治教案10-11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哪些?11-06
公民隐私权的保护10-19
公民有保护档案的义务09-22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06-17
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07-28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11-15
提升公民法律意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