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2024-11-03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通用9篇)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最近两年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几乎每天都有一些网站设立,每天都有网络公司在注册,据有关人士统计,目前仅北京就有上千个网络公司。电子商务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立法相对滞后,虽然新的合同法对电子商务做了原则规定,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立法实践,不可能对有关问题有更完善的方法。据有关专家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网络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BtOB及BtoC的电子商务将会大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信用问题--电子商务的瓶颈尚未得到解决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商业交易中,商业信用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不是一个法制完善的国家。商业信誉低下,企业三角债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是企业之间法制观 念不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欠债,这种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使原来信用等级不高的商业信用更加低下,甚至影响到了银行信用。而电子商务是将传统的交易方式改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易,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电子商务虽然在多方面对传统商业交易有所改进,但在商业信用问题上仍然没有彻底的得到改观。如果说传统的交易方式里商业信用低下会产生三角债的话,那么在电子商务中,快捷的交易方式就会有更多的三角债问题产生。所以说商业信用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始终应该被注意到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我国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会有这么严重的信用问题呢?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对此问题的忽视;因为电子商务最初起源并发展于美国,因为传统的美国商业交易方式中并不太多地存在三角债,很自然,当其企业通过网络发展电子商务时也不会遇到令人感到头疼的商业信用问题。所以当我国的.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先驱者们从美国引进电子商务时,自然而然地并没有把信用问题当做一个大问题,而只是着重在先进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上的引进方面,他们忽视了我国的实际国情。先进的科学交易方式固然在技术方面、银行结算方面、信息传送方面有其优点,但一定要有与其匹配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相应道德水准。所以,电子商务在我国一开始发展,商业信用问题就突出表现出来,而直到今天无论各方面都未积极地拿出相应的措施来。其二是我国的历史原因,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企业之间在信守合同方面极不认真,而目前广大法院对生效判决执行力度不够又进一步加剧了商业信用本来就低下的窘况。目前我国四大银行面临的几千亿的不良信贷资产就更能说明问题。由于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特点,即突出的商业信用问题。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仅仅是刚刚出现,大量的网络公司和网站所从事的业务仅是提供信息服务,或充其量是从事有限的网上零售业务。截止目前为止,尚未有真正的企业与企业(即BtoB)之间的网络公司真正问世,如果当大量的BtoB电子商务问世,那么电子商务所遇到的信用问题肯定会多起来。

二、电子商务中的商业零售业为什么不易发展起来?

我们知道目前已有数个网站开展商业零售业务,有的甚至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不甚理想。人们不禁会问,在网上能购买一切商品吗,电子商务能取代原有的一切传统的商业销售式吗?如果买家根据网上的介绍和说明买到了自己认定的商品而又不满意怎么办,她/他能够退货吗?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仔细分析起来,我们会得知,虽然在网上购物极为方便,但并不是购买所有的商品都方便。比如说购买衣服等许多不规则的商品,就很难从网上获得满意的商品,而在网上较容易采购的主要属于那些标准化商品,即规格、容积、体积等极为规范的商品,而在商业零售中大多数是非标准化的商品,而这些非标准化的商品则非常容易引起麻烦。

关于电子商务零售业务方面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规,一旦出现纠纷则极不容易解决。同时,在零售时商品的质量也不能够得到保障,因为在零售中,假冒伪劣商品较容易鱼龙混杂,买家便不容易鉴别。而网上零售使中间环节更为复杂,所以电子商务零售商品领域始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是确实有其根本原因的。所以有人说电子商务零售商品领域始终不可能取代传统的

[1][2]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开展的一系列商务活动, 网络中的广告、营销、客户服务以及市场调查等都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在目前网络中的电子商务主要可分为三类:网上交易、网上支付以及网络信息服务, 具体来说又可分为电子支付、电子结算、电子交易凭证、电子选购以及电子售后服务等。若按类型来分, 可分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以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认证中心, 主要负责对交易活动进行认证;第二种:银行, 包括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第三种, 商户, 主要包括销售商、制造商以及储运商;第四种, 顾客, 包括企业集团以及个人消费者。电子商务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低成本、开放性高、全球性、效率高等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电子商务依据的信息规则

电子商务本身的特征中含有一些规律, 这些规律一般被称为信息规则, 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商务和技术等多个方面, 影响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机制,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第一, 信息运动规律, 通过人们长期的观察和研究, 对信息活动的内在特征进行了揭示, 总结出了很多较为关键的信息运动规律。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并在信息的价值和功能、信息的运动过程等方面有所表现, 这些规律主要有信息选择、信息梯度传递、信息利用弹性、信息不守恒以及信息整体效应等;第二, 资源共享原理, 在互联网中, 大多数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 而且这不需要对用户的位置和资源位置进行考虑, 从而实现远距离传输, 通过研究用户的需求特性, 可以发现:难以预测需要网络资源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占用相关资源以及资源在需要时具有紧迫性, 另外, 相关专家还提出了两个资源共享原理:大数定理和比例尺定理, 前者是当有很多用户共享资源时, 总容量不是各个峰值的和, 而是平均负载的和, 通过该定理可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后者是对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进行了具体定义;第三, 梅特卡夫定理, 该定理对于网络的发展十分重要, 大致意思是当用户的数量变多时, 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将以指数形式进行增长, 这一定理被应用到网络技术以及经济领域等很多地方, 主要表现了网络的扩展效应, 揭示了互联网价值随着用户数量增多而表现出算术级数增长的特点。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却很迅猛, 在很短一段时间内, 电子商务已从萌芽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阶段。在计算机、目录、图书以及软件等领域, 电子商务所占有的份额大大增加, 并逐渐超越传统商业所占的比重。有分析表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商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给传统商务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终结了批量生产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商户现在有必要对产品周期以及客户周期进行很好地把握, 对客户的价值观更加注重, 将品牌的管理融入到对客户的管理中, 改变自身的经营模式。总而言之, 电子商务将大大促进传统商务活动的发展;第二, 建立客户忠诚度。在电子商务中, 商家务必要通过一些措施, 如研究调查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别, 来推出一些具有一定特点的商品, 从而满足顾客需要, 为顾客提供具有增值效益的购买经验, 与顾客之间建立较为良好的关系;第三, 降低成本。指的是电子商务在运行时所利用的是虚拟空间, 从而避免了传统商务长时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大大缩减了发展时间;第四, 影响税收政策。由于电子商务的存在, 传统的税收政策已不再很好的适用, 相关部门已进行多次调整以满足市场需要;第五, 影响劳动力政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快捷, 交易成本也更加低廉, 对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管理过程不必在现场进行, 可通过远程管理方式来完成, 最终加剧了生产分化的态势, 因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生产和管理过程将逐步发生分离;第六, 影响货币政策。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盛行, 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且目前已作为网络中主要的支付方式, 其本身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也在不断促进着网络商务活动的发展。

四、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观念较为落后

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其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模糊, 因此, 便出现了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经济认识不到位的情况, 同时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中, 相关部门人员对于网络工程的观念十分淡薄, 没有从互联网中发现和抓住机遇, 也因此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另外, 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购物理念, 未发现网络购物的快捷性, 对其充满不信任感, 没有形成较好的网络购物意识。

(二) 网络技术障碍

电子商务主要依托于互联网, 其安全性和正常运行与网络技术的稳定有很大关系, 因此, 网络软件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的速度等都是影响电子商务正常开展的因素, 由于我国在网络普及方面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 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暂时难以达到较高宽带所需要的硬件要求, 另外, 网络上电子商务的商家在给客户进行产品展示时, 需要将商品的相关信息处理成音频、视频、三维数据等多种类型才能更好地反映产品特性, 这也对电脑及网络有较高要求, 现阶段的网络建设还无法全面的进行满足。在电子支付方面, 大多数网络支付手段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支付的安全性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加大隐患, 从而降低了人们网络购物的热情。

(三) 网络信用和安全因素

电子商务活动相较于传统商务来说对于双方的信用有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 信用心理还不够健康, 在进行交易活动时, 双方都缺乏必要的自律, 也没有较强的社会监督, 最终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较大的阻碍。例如, 由于信用缺失, 使得目前市场中三角债问题十分严重, 部分销售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 网络交易陷阱较多, 人们对于网络交易产生了一定恐惧心理, 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很大。另外, 由于网络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等十分泛滥, 目前的防火墙、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技术以及加密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还比较有限, 大多数网络支付安全得不到保障, 从而对于信息安全、资金安全、商业机密以及商品安全等形成较大威胁, 大大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一) 转变观念, 加强宣传教育

有必要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 尤其是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员, 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 让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应用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增强人们的电子商务意识, 增加人们对于网络商务活动的使用, 普及电子商务知识, 使人们消除对于电子商务的疑虑, 促进全体民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同时, 还要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二) 升级硬件设备

通过增加投资力度,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从而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 保证网络交易的顺利完成。硬件设施的完善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唯有在该方面有较好地保证, 才能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得到保障。

(三) 健全信用体系, 保障网络安全

信用体系的健全有必要依赖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再加上来自行业内部以及社会的监督, 才能使电子商务的的发展不再受制于信用缺失的影响。可通过立法、制定行业内部相关条例等方式,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提升交易双方的责任意识, 增强相应的监管和行为规范力度, 为电子商务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安全的环境。另外, 还要努力维护和保障网络安全, 通过升级防火墙和反黑客技术, 加大安全认证手段的力度, 为网络交易提供安全的平台。

六、结语

电子商务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 逐渐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阻碍, 唯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一致努力, 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 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更加成熟和完善, 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较大提升。本文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 并客观详细地探讨了促进发展的措施, 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宋玲, 姜旭平.中国企业电子商务指南[M].新华出版社, 2013.

[2]李海波.电子商务网络发展的要素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10) .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发展障碍 电子商业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特别凭借着其快捷、迅速、自由、时尚、交易成本低下等优势,对我国传统商业运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突显出以下特点:

(1)加强完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间的协作渠道,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特别是促进电子商务总体的快速发展上,相关的应用很快的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进而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巨大作用。

(2)群体参与度不断增长,朝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特别对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电商发展迅猛。逐渐壮大的中小企业在积累充分的电子商务经验之后,以此构建起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大型企业也注重对电子商业的投入。部分企业的电子商务正在向上下游供应链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全方位商务协同的纵深方向发展。

(3)不断提高的服务和支撑水平及完善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在电子支付建设上,还是电子认证和平台服务方面都取得很大提高和完善。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等也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投入,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当前,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同时,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网上网下一体化运作正成为基本模式。

虽然电子商务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巨大的空间和便利,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诸如与传统行业间的衔接问题、安全保障问题、诚信问题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下面就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介绍。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障碍中的主要问题

(1)落后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最近几年,即便我国全面加大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建设资金逐年递增,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过分偏重于硬件建设和网络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和数据建设,甚至有些企业对数据建设有心无力。以上种种,对当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较大的阻碍。

(2)电子商务安全保密建设相对较弱

电子商务的安全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易平台,为了保障交易双方之间的诚信、平等以及交往信息的安全等,需要确保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的保密性。而我国在电子商务的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上还不完善,交易中时常出现信誉问题。电脑黑客、病毒与各种手段的网上骗局、网上盗窃等也让人猝不及防。这些电子商务中时常发生的篡改、信息破坏、身份识别、信息泄密等问题都造成了人们对电子商务信任的降低。

特别在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问题上,各个商业银行一般都开通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并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但由于我国目前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商用密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各种技术参数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标准,各个银行在营业活动中所采用的网络平台并不统一,银行与银行之间的通讯、支付与结算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电子商务活动的交易风险。

(3)电子商务税务发展的滞后

随着网上经营的急剧扩增,导致传统贸易数量的缩小,而我国还没有一个相对电子商务的税务标准。作为商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兴模式,相应的税务征管电子化还未建立。作为开放的网络市场,网上贸易无法有效掌控,致使出现大量的“征税盲区”,造成税收流失问题严重。怎样解决电子商务中税源监管,提高税务稽查效率是我国政府当前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4)缓慢的物流配送管理建设

企业要想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套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作为保障。企业只有通过物质资料流入转化和流出才完成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可见,物流系统在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秩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全国性货物配送体系,电子商务公司仅仅通过其内部建立效率低,规模小,平台分散的物流平台。致使物流状况与电子商务交易所需的一整套物流服务要求无法契合。

(5)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电子商务快速的国际化发展,使得产品、劳务和信息全球流动。国际化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运作中存在着诸如国际民事诉讼、知识产权、签名认证、隐私权等法律风险。这就需要我国与时俱进,快速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才能使电子商务更加健康、壮大的发展起来。

3解决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

(1)加快对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建设

基础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根据我国具体发展状况,采取多种融资渠道,通过增强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利用现有计算机资源,稳步推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相关部门也必须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着力加大资金的实际投入并进行有效地引导,继而建立起一个信息化较发达、网络反应速度快,交易成本较低的电子商务平台。

(2)完善网络安全与信用体系的建立

电子商务开展的基本保障就是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与信用体系。这些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响应,通过建立起专业的队伍来进行。只有通过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以及不断完善的法制手段,才能保证电子化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与不可抵赖性,从而为电子商务的从业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方便、安全、有效的网络交易环境。当前电子商务网络运营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数字签名、加密、CA 认证等。

对于我国的电子支付结算体系也需要及时的改进和完善。特别对于我国各大银行网络结算平台及其操作模式的差异而导致的电子支付与结算困难,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引导和督促相关单位建立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结算体系,促进相关银行、企业单位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良好合作,加强电子结算工具的应用,不断拓展电子支付的使用范围,提高网络商业活动的结算水平,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商务税收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国情以及电子商务的具体发展状况,建立起健全的新税收征管模式。比如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商贸交易税务登记和申报制度,规范使用电子商务交易发票,建立齐全的税务稽查系统。还要有效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征管经验,普及科学发展观和税收观。

(4)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

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配送建设上,要主动、有效的整合物流资源,通过建立起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的相关机制和技术支持,实现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无缝联接,继而全面提高电子商务产品的销售服务范围。同样,物流企业也应积极响应电子商务的需求,合理有效的引进和使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和装备,契合电子商务发展中信息化水平和物流配送体系的需求。

(5)完善网络贸易法律体系,加强法律规制与道德规范

结合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电子商务法》和相关配套的法律及法律体系。电子商务法体系还应该与国际接轨,确保公平、安全的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同行还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嘉旭.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4).

[2] 罗方健.浅谈21世纪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3(35).

浅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4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发展更为迅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一、什么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电子商务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实质,电子方式和商贸活动,而借助的平台式互联网。

在电子商务贸易中,实物被虚拟化为信息,摒弃了考传统的纸质、现金的操作方式而转变为简便的网路操作方式,通过互联网上买卖双方的沟通,物流的配送,最终完成交易的贸易活动。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按以下阶段进行:

1、信息交流:卖方将自己商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而买家则通过互联网对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进行选择。卖方和买方双方在此阶段进行的是沟通阶段并没有实质的交易活动发生。

2、达成共识:这样阶段买卖双方在沟通的基础上对商品进行签订合同,无论是B2B还是B2C,这一阶段都是具有实质性的,它们将完成产品的初步交易。

3、商品交换:这个阶段是电子商务的成交阶段,卖家将商品提供给买家,而买家则要进行资金的付给,卖家将商品通过物流配送给买家,网上交易完成。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而达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拓展,市场空间得到扩大,流通和成本价格得到降低,为产品的交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

电子商务是新型的商品交易模式,对此很多企业重视不够,认为电子商务只是电子工具的简单应用,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电子商务的可信度还没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这和中国的买方市场不无关系,在观念上还有待提高。从政府角度看,对电子商务的管理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问题表现:

1、企业:中国的企业大多还处于改制中,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很好的建立,企业的信息化刚刚建立,相当的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作用,对电子商务的重视不够,部分企业碍于自身行业的发展,还无暇顾及电子商务。但我们应该看到,电子商务不光是商品交易方式的转变,更会成为主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要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2、市场:电子商务的交易领域可以分为B2B还是B2C,即企业家的相互交易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中国市场目前还处于不规范阶段,市场的监督和管制措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屡禁不止,消费者在消费观念上自然较为薄弱,需要从观察到购买的过程转变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市场的稳定性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市场,要尽快培育出健全的机制,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安全:这应该是电子商务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保障电子

商务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作为电子商务,虽然是虚拟的网络交易,但却涉及实物的交换,网络信息的泄露,将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破坏人们正常的交易。相对我国而言,大多安全技术手段都借鉴与他国,以电子签证为例,目前还处在SSL协议的应用上,而SEL还为完全投入使用,于是,安全信息的管理问题随之出现。

4、纠纷处理: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而构建,由于互联网的互联性和开放性,虽然使信息的连接空间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处理纠纷的难度。很多时候交易是跨地区和国际性的交易,但出现纠纷时,由谁来仲裁,依据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跨地区的仲裁等问题也出现,这也迫切的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来使电子商务的纠纷得到保障。

5、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交易就设计资金的结算,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服务系统与之相配合。相对于我过而言,金融服务于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的规程还不成熟,甚至很多金融服务还未开通电子商务银行,另外,我国各个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另外,各行信用卡标准不一样,不能通用,尚不能用信用卡实现网上支付。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无论是从政府到企业,还是到个人,都应对电子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从观念上进行更新。

2、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推动外贸企业先行一步,然后外为内用,再在国内贸易中逐步发展电子商务。首先发展B2B,然后推动B2C的发展。

3、搞好电子商务的关键是协调。部门分割、地区封闭,是搞不好电子商务的。尽管我国已组建了信息产业部,能有力地推进电子商务,但全国的电子商务仍非一个部门的力量所能解决的,需要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综合部门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齐心协作。

4、做好相关的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如金融、法律、技术方面的服务,让电子商务发展有依靠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华平: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杨瑛,殷艳苓:发展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1期。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较底提高1.9个百分点。

1.2 旅游电子商务的交易额逐年增加。

1.2.1 旅行预订用户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中国网民旅行及预订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有34.3%的人在年2~10月时间内外出旅行或旅游过,这一群体规模达到1.66亿。休闲旅游是网民最主要的出行原因,占56.9%的比例;其次是个人或家庭事务出行,有36.5%的比例;因为工作原因出行旅游的网民有28.8%。网民选择在自己休假时间出游的占到52.2%,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出行的有45.4%,利用周末时间出游的占31.3%。

1.2.2 旅行市场交易规模增加。

艾瑞咨询的《~201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统计研究分析显示,20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1037.4亿元,同比增长58.0%,呈高速增长的态势。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四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速维持在45%左右。同时,考虑到旅游市场受突发事件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艾瑞咨询做出保守、正常、乐观三种预期,预计到,按照正常预估,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516.3亿元,保守估计将达到2800.1亿元,乐观估计将达到6322.8亿元。201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占整体旅游交易规模的比例为7.2%,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20该比例将增长至20.4%,旅行市场交易规模增加。

1.2.3 第三方在线代理商规模增大。

201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第三方在线代理商营收规模为67.6亿元,同比增长56.0%。同时据预测,未来几年内,随着第三方在线代理商的日益发展,保守估计第三方在线代理商的营收规模年将会达到155.1亿元,正常估计将达到250.1亿元,乐观估计将达到350.1亿元,第三方在线代理商规模不断增大。

1.2.4 旅游市场结构情况201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结构中,订房、订票、度假产品比重分别为44.3% ,44.2%,1.5%。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1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结构中,订房营收比重为44.3%,机票营收比重为44.2%:

度假产品及其他旅游营收比重为11.5%。艾瑞预测,未来4年,机票的营收比重将会持续微降;订房和度假的营收比重相对提升。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6

融资租赁指的是承租人选定设备,出租人出资购买指定设备并以收取租金为条件把设备租给承租人使用,在合同期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续租、退租和留购,表面上是融物的形式,本质上实现的是融资。美国是世界上融资租赁业务最发达的国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银行信贷和证券融资的重要补充,是整个社会资金供应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中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我国融资租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几年,我国将努力构筑一个包括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和证券融资有机衔接、科学稳定的资金供给体系。目前,虽然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面临契机,同时也遭遇很多障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越过障碍,只有这样,我国融资租赁业才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

和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按照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金融租赁公司(银行旗下的居多)、厂商系和独立的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这三类融资租赁公司各有优劣。为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2月,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创新融资租赁企业经营模式,优化融资租赁业发展布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为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的经营,防范行业风险,10月1日商务部制定的《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近几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迅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务渗透率一般在8%-20%。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一般不超过4%。

二、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障碍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中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融资租赁法》,在处理融资租赁业务纠纷时,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另外,融资租赁行业的会计制度也不统一,因此会出现会计处理的不恰当、计量不准确等问题。虽然 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和之后陆续出台的相关制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了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规范发展。

(二)多头监管

我国的三类融资租赁公司目前分属不同的监管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属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外资租赁公司归属商务部监管,内资租赁公司则多属地方商务部门监管。各监管部门会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对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监管。金融租赁公司受《融资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监管,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受《外商投资租赁行业管理办法》,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受《公司法》的监管。多头监管之下,难免会出现监管冲突和监管真空,影响融资租赁业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我国一直缺少一部完整的,能够适用于所有融资租赁企业的《融资租赁法》。随着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租赁企业越来越多,融资租赁业务呈井喷式增长,迫切需要《融资租赁法》对行业进行规范。

(二)实行统一监管,避免监管真空目前,我国由银监会、商务部和财税部门对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监管,多头监管容易产生监管真空,因此需要实行统一监管,由一个部门监管所有的融资租赁企业。由于融资租赁从经营模式和本质上看还是一种融资形式,因此有金融机构的属性,因此应该由银监会进行统一的监管。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7

1 绿色物流的内涵及特点

1.1 绿色物流的内涵

色物流是指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改进物流体系,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体系, 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强调了全局发展和长远的利益, 是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

1.2 绿色物流的特点

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 传统物流属于正向物流体系, 只注重从资源开发到消费需求, 忽视废弃物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形成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也属于绿色物流的范畴, 包括产品退回、产品再利用、物料替代、维修与再制造等活动的物流, 经历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 传统物流在实现物流效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绿色物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存。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 绿色物流不仅关注物流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而且强调节约资源。在物流过程中不仅关注采购、制造成本, 还要考虑物流各环节产生的成本, 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减少资源浪费。

2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2.1 绿色物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 给国内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 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日趋严格, 企业为了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危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产方式, 建立完善的绿色物流体系, 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建立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物流是非常必要的。绿色物流相对于一般物流来说, 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 而且通过绿色化带来的高效、节能、污染少, 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是不可估量的。

2.2 绿色物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 给人类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就必须协调好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物流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活动, 也要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物流与处于供应链核心的制造业一起共同构建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系统, 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从而改善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 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3 绿色物流是传统物流的完善

物流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离不开物流活动, 在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是对传统物流的完善。传统物流只注重经济效益, 未把废品回收、资源再利用纳入到物流理念中去, 而绿色物流采用的是绿色循环物流模式。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要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研究, 促进其发展, 这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目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

3.1 绿色物流观念落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物流观念比较落后, 当发达国家出台政策和法规扶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时, 我国国内的绿色物流理念还比较淡薄, 对绿色物流的认识非常有限。绿色物流观念滞后会阻碍绿色物流的发展, 首先, 绿色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部门, 相关的政府决策部门如果不了解绿色物流, 就不能制定出适合绿色物流发展的整体策略。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区域物流发展规划, 基本上没有提到绿色物流, 缺乏前瞻性。其次, 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不了解, 经营者致力于追求绿色产品、绿色经营、绿色服务, 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保障, 但是联系两者之间的物流环节,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得绿色物流的发展缓慢。绿色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过程, 所以发展绿色物流时, 要加强对绿色物流的认识, 更新思想观念, 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实际的现代绿色物流, 这是我国物流业应对激烈竞争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目前, 我国的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培养物流人才的总体水平较低。一些从事物流管理的工作人员, 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 大都是由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 并且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水平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学历教育和培训机构滞后。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 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高校中缺乏技术和理论兼备的专业物流教师, 企业中缺乏物流方面的高级培训人员和管理人员, 并且绿色物流方面的课程开设的较少, 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 使得绿色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阻碍了绿色物流的发展。

3.3 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道路、码头、信息化、物流配送场所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我国的绿色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现阶段,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不利于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在运输方式之间、区域运输系统之间缺乏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水运、航空运输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对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未重视。仓储设施滞后, 容量小且分散, 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缓慢,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 制约了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3.4 绿色物流技术滞后

发展绿色物流, 不仅要树立绿色物流思想观念, 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 更需要掌握先进的绿色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在物流活动中, 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化的关键, 可以说没有物流技术, 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 更不用说绿色物流了。目前, 我国的绿色物流技术与国外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的物流业没有整体的规划, 都是各自为政的, 处于一种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影响, 阻碍了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绿色物流技术落后, 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运输、搬运等设备的普及率不高, 条码和射频技术未得到广泛使用, 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初级阶段, 未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等。

3.5 绿色物流标准化薄弱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标准化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因为物流标准跟不上行业发展, 已出台的物流标准总体质量低, 各部门之间制定的标准存在不统一现象。从产业环境看, 我国物流器具、物流包装、物流设施之间的标准不统一, 物流各环节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地衔接, 使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之间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供应链,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

4 促进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

4.1 更新观念, 树立全新的绿色物流发展理念

绿色物流的发展有赖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树立全新的绿色物流发展理念, 动用舆论工具向大众宣传绿色观念、绿色意识, 加强物流绿色化建设, 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 同时加强管理现有的物流体制, 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做好政策性建设。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度化, 促进对绿色物流的管理, 具体可以从完善法制制度和出台激励政策来做。政府要制定出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环境立法、绿色物流标准制度, 如制定具体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最低排放标准、物流设施技术标准等。激励政策方面, 政府可以利用绿色补贴、调节税收政策等。如采用先进的环保设施、主动积极实施资源再利用的企业给予基金或补贴。而对有污染制造行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制约和惩罚, 对肆意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企业给予重税惩罚等。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企业遵循绿色化原则。其次, 企业的经营者要树立绿色物流理念, 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经营活动, 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消耗, 提高环保能力。

4.2 加大投入, 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我国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积极开展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主要包括物流标准化技术、物流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监控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 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保障。我国物流企业要认识到物流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加大投入, 开发绿色物流技术, 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同时, 绿色物流属于新型的技术, 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整个流程, 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 把握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等。另外, 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 共享成功经验, 提高绿色物流技术水平。

4.3 加强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我国绿色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落后, 政府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 给予大力的支持。首先, 对于新建物流, 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整, 从战略性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 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及流通环节的仓储设施等能够实现有机的衔接, 避免重复建设, 浪费土地资源。其次, 要利用和改造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 通过整体的布局、规划, 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最后,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公路、航空、铁路等设施的建设, 同时扩大投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4.4 加强培养绿色物流专业人才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 要发展绿色物流, 建立绿色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可以采取积极地措施, 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物流企业积极参与, 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 政府要鼓励高校开设物流专业, 进行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教育, 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 鼓励高校教师多到其他院校进行调研学习, 制定出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其次, 加大社会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学院资源, 对工作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短期培训, 提高我国绿色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总之, 绿色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物流体系, 实现高效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摘要:绿色物流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未来物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本文主要从绿色物流的内涵及特点入手, 阐释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分析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障碍, 从而提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物流,特征,必要性,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国川.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8

[关键词] 绿色物流发展障碍与对策

一、我国绿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

绿色物流(Enrironmental Iogistics)是指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克服其空间和时间障碍的高效、快速、安全、经济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其目的和任务是企业在物流过程中要抑制和减轻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甚至破坏,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保证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绿色物流从内容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也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企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也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绿色物流是以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设计、改进和构建。从性质上讲,它其实是物流管理和环境科学交叉的产物,要求在研究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时,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它强调和追求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及其全方位的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物流形态。由于绿色物流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极其短暂,在我国则起步更晚,所以不管是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等“硬件”支持方面,还是在服务水平、规范制度、政策引导等“软件”支持方面,绿色物流都遇到了一些障碍与问题,困扰和束缚着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概括而言,我国绿色物流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1.观念障碍。是指在物流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与时俱时,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政府和领导的观念仍显落后,绿色物流的思想未牢固树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绿色物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虽有物流的思想观念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示给我们的是绿色意识、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绿色保障。而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通道——绿色物流,却鲜有人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政策障碍。是指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政策、法规、条例等的制定相对落后,政策的前导性和支持性没有跟上。发展绿色物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物流绿色化的最强劲的推动者。政府应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化管理,设计和构建绿色物流建立和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政府不仅制定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合理化布局上为绿色物流的发展铺平道路。如日本政府在1966年曾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增强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功能。我国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曾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并不是很多。政府应立足于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以消除物流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推动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技术障碍。是指我国企业在绿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相对落后,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境保护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至于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性建议

当前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既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对日益激烈的跨国物流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了“绿色奥运”的主题,更使得绿色物流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物流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广阔。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绿色化,是大势所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大的任务。我认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进程,必须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动作的立场出发,方有成效。

1.从政府角度看,应加快和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从宏观上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统一规划、构建和管理,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是:(1)应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综合、统筹、全面地规划,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打破各部门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2)应建立一个全国物流协调中心,以统一协调全国的物流布局,消除由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外经贸部、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物流服务方式的非协调发展;(3)应加大税收、用地、信息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上,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4)应加强舆论宣传和物流绿色化的造势,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通过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促使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立足于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提高物流的社会化程度,支持、促进与监督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5)应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支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物流规模经济发展。

2.从企业角度看,应培育和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的主体,绿色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1)物流企业应积极推进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联合一贯制可以削减总行车量,克服物流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联合一贯制运输方式是物流现代化——绿色物流的支柱之一。(2)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的物流方式。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物流;可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可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实行绿色营销,走绿色发展之路。可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4)促进和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标准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物流的网络化既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基本要求。(5)加强培训和教育,壮大绿色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应克服以往在物流方面研究和投入微乎其微的行为习惯,适度增加物流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企业应将企业外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内部的物流实践锻炼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双管齐下、两手抓。

3.从消费者看,应积极倡导绿色需求,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范绿色物流管理。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法律障碍及对策论文 篇9

8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各境内外上市公司应当在6月30日前,修改公司章程,聘任独立董事。这意味着,独立董事作为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正在谨慎而积极地进入我国上市公司。

一、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正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如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都全面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调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另据科恩―费瑞国际公司(Kom-Ferry)5月发表的研究报告,《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人数为11人,独立董事为9人,占81.2%,内部董事只有2人,占18.2%。这一现象决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的必然选择。

所谓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就是指在其任职董事的公司中不同时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并且在经济上或者相关利益方面与公司及经理层没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利用这一超然的地位考察、评估和监督公司管理层,从而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积极的独立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带来外部的知识、经验和关系,使董事会能够独立地行使职权,促使知识的转换,并接触潜在的客户;可以提高董事会的透明度,使外部各方更容易了解其决策流程,吸引优秀的合作伙伴和潜在的投资者;还可以在一系列需要独立进行的重大决策(如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特殊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所有者缺位导致经营者的监督流于形式。根据上交所19底对沪市上市公司进行的公司治理的调查,行政权力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相当严重,被调查的235家公司中有145家表示有主管部门,占有效回答总数的61.7%;股权的集中程度比较高,仅国有股、法人股的比例就达60%以上;董事会的“内部人”现象比比皆是,70%左右来自股东单位的派遣,来自第一大股东的人数已超过董事会总人数的50%;监事会的成员大部分由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构成,73.4%的样本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是从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监事会成员不熟悉财务规则已经成为比较普通的现象;公司的首席监督者――董事长与首席被监督者=总经理兼任的现象比较普通,实际上是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独立董事仅有8人,占被调查总数(2928人)的0.3%。另据统计,截至204月底,我国1102家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高达44.68%,其中超过50%以上达890家,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22%,为第一大股东的1/5以下。使得中国目前对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不但监事会的监管失效,就连董事会都处于虚设的境地。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国的主板市场上,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时期的甚至是艰苦的努力。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和监督作用,对健全董事会功能,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即将开设的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更为迫切。由于创业板的主要上市对象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为企业家所创办,企业家个人及其亲属通常拥有企业较高比例的股份,企业家本人一般还同时兼任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大多数由企业家的亲戚朋友担任,因此,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对内部人进行监督和制衡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碍分析

目前,独立董事的引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独立董事在我国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如何运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且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

(一)缺乏相关法律作支撑

现有的《公司法》没有给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而在美国,独立董事依靠法律这把“尚方宝剑”。可以把独立董事的个人意志变成董事会乃至公司的意志。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赋予独立董事特殊表决权,人数亦不占优势,属于弱势群体,很难从根本上与公司内部董事制衡。我国的独立董事改革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部《指导意见》就能完成,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还需要进一步上下而求索。

(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美英国家上市公司所处的是市场主导型的证券市场,股权结构十分分散。美国公司目前最大的股东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其在一个特定公司中持股量常常最多占该公司股票的1%,因而拥有非常有限的发言权。并且美国《投资公司法》(1940)还规定,人寿保险公司和互助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必须分散化,这也导致美国公司股权的高度流动性。由于美国公司中小股东众多,也就产生了公司监督中的“搭便车”问题。所以,美英国家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专司监督职能,而其全部监督成本由公司全体股东均摊是理性选择。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是股权的高度集中,国有股一般占控制地位,董事会虽然由股东大会产生,但控股股东有绝对的力量。同时,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当然也就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意志。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是“转轨中的内部人控制”,与英美国家的股权分散导致内部人控制有本质的差别,解决方法与手段当然不一样。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如担保、应收账款,资产置换等各种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塑造新的“外部人”。所以,我国推广独立董事首先要使其在行使权力时不受制于控股股东,这就必须要逐步创造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功能的股权结构基础,即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以及加强股权的流动性。

(三)独立董事的引入与我国监事会制度不相容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普通法为主体的美英法系国家,这些国家在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组织一般采用“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结构,在公司机构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事会,因而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使董事会能够对公司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以此回归股东控制。我国在公司立法上采用的是大

陆法系的“二元制”结构组织体系,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监事会专门作为维护股东利益、监督董事会履行股东大会决议、监督董事和经理的机关。这样,若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将在多个方面与现有的监事会制度产生冲突,甚至会削弱两者的功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权限如何划分,值得探讨。对于引入独立董事后,如何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关系,深交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上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却将财务检查权同时赋予两者,造成双头监管,其结果只能是浪费资源或者相互推诿;证监会《指导意见》则根本没有提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

(四)具备担当独立董事素质的人才匮乏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在206月30日前,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大量有志于从事独立董事工作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独立董事后备人才队伍。即便按每家上市公司2人计算,至少还有个名额虚位以待。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聘任的独立董事多是技术型专家,这与缺乏具有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无关系。在人才储备方面,目前还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独立董事人选;在人才选用方面,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也没有机会得到专业的培训与教育。独立董事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仅仅有精通公司主营业务的技术专家来担任独立董事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我国股权结构还很不合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技术专家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更需要相对客观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法人治理、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发挥监督与制衡作用,从而达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五)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是声誉机制,因为一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表现出相当的独立与客观,无形中将极大地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他们未来的市场,这表明声誉资本在董事会的劳动力市场上极其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培育的时间较短,对其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同时,经理市场特别是高度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发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家资源奇缺。相应地,独立董事本身也相对缺少在市场条件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独立董事本身的“商誉”体系几乎不存在。在注册会计师、券商、律师等中介机构都缺乏信誉,共同欺骗投资者的情况下,要使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其实是勉为其难。现阶段,在努力行使监督权与共同欺骗中小投资者的选择博弈下,作为理性的独立董事,可能会一起造假或者不作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对策

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对于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评判和监督,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安排做保证,那么,也就很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所以,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需要一套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独立董事制度,也需要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外部环境支持。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上市公司要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必须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1)《公司法》应赋予独立董事一定的权力,并建立相应的权利实施保障机制。这些权利主要有:信息知情权;监督权;独立的审核权;否决权。(2)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以下特别职权:第一,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第二,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第三,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第四,提议召开董事会;第五,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第六,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3)独立董事应履行应尽的义务,没履行义务造成的损失,独立董事应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为避免独立董事不出席董事会会议,应在法律、法规上将独立董事缺席视作同意董事会所采取的决定,并要求对此承担责任。

(二)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要真正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最根本的是调整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产生“内部人控制”、损害国家、企业和中小股东利益、导致管理腐败的温床,也是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制度性障碍。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寻求战略投资伙伴,逐步增加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国家和法人持股比例。对于新上市公司,国家应根据其主导产业和行业特点以及产业政策要求,确定国有股份和控股股东的股份上限,从而使上市公司不但做到了股权多元化,而且做到了股权分散化,为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制度性基础。

(三)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

独立董事制度的监督功能具有天然的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以及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具备了独立董事制度所无法具有的经常性监督、事后性监督与外部性监督的特点。而两种制度安排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每一种制度自身功能的完善与否,还取决于两种制度协调与否。要使独立董事与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无缝接入”,必须既要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又要避免功能上的冲突和无人负责的情况。(1)界定和整合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第一,由于《公司法》已就监事会进行明文规定,那么就应该着手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第二,可以将独立董事的效用集中在就审核、批准重大关联交易,内部董事的提名,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以及公司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等方面。(2)建立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的磋商、协作机制。第一,定期召开仅有独立董事和监事参加的会议,相互交换信息,通报情况。会议可由独立董事和监事轮流召集;第二,独立董事可以调阅、使用监事会的财务审计报告;并可建议监事会就某一财务事项进行具体审计。

(四)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聘任和激励约束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1.任职资格和能力。独立董事应从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人士中产生,考虑到担任董事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董事应多为商业、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专家,而且常常就是其他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或高级职员。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提供来自企业外部的、建设性的意见,他们并非要有多高的威望和名气,只要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公司的高层决策中去,就是称职的董事。此外,注重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和结构搭配也很重要,这样有利于搭建一个强大的专业知识平台。

2.聘任。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体现在能独立、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如果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或经营者控制的董事会聘任,那么很难想象独立董事会对董事会的提议提出反对意见;相

反,如果独立董事既不是受聘于少数大股东,也不是受聘于经营者,而是受聘于部分或全体中小股东,他们在表决时则会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和任免要依法、要规范。

3.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要使独立董事发挥对内部董事、控股股东和经营者的制衡作用,必须大幅度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比例太小难以阻止内部董事和大股东代表通过董事会作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因此,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人数应达到1/2以上。

4.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独立董事有效履行职责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掌握决策所必须的充分的信息。因此,公司应及时、准确地向独立董事提供足够的各种资料,并给予独立董事良好的工作条件,包括行使职权所需要的经费。

5.设立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构。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董事会内设立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以有利于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为了保证董事会下设委员会有效发挥作用,委员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经常举行会议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6.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了使独立董事认真、公正地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包括收入激励、股权激励等,收入具有短期激励的特点,股权具有长期激励的性质。约束机制,包括法律约束、市场约束,股权约束等。只有强调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才能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独依靠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强化独立董事的诚信勤勉义务。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普遍存在的诚信勤勉意识差的情况,应对独立董事每年的履职时间作出最低要求,在独立董事任职时应要求其签署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承诺,并强化独立董事失职的责任追究机制。

(五)建立独立董事的自律组织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立董事制度,除了通过立法来建立市场规则外,还应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或独立董事事务所等自律组织,培育独立董事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的“商誉”体系,加强独立董事群体的培训与自律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会员制的独立董事协会,来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教育,从而形成专业化的独立董事阶层。相对于“独立董事协会”,独立董事事务所的运作方式更趋于市场化。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使事务所成为约束独立董事并代替独立董事承担责任的载体,这在我国专业人士的“商誉”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规范与约束。一方面,独立董事按照董事会《章程》行使职权,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袍金”制度,对独立董事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包括使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袁国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济管理,,(1).

[2]韩志国,段强.独立董事―管制革命还是装饰革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徐悦.从财务角度看独立董事制度[J].财政研究,2002,(6).

[4]侯大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运行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2,(6).

[5]孙敬水.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J].改革与理论,2002,(8).

[6]朱志砺.独立董事手记[J].改革与理论,2002,(2).

上一篇:蓝海卓越商场WLAN无线认证解决方案下一篇:加油站员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