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4-09-26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精选8篇)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制约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郭卫香 黄鹤舟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银行卡作为社会经济、电子、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信用支付工具,以快捷、高效著称,其普及对于扩大消费,有效地实施国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培养良好的信用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现在金融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研究我国银行卡业务现状着手,分析了其具体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银行卡 制约因素 环境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银行卡是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其普及对扩大消费、国家税收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培养良好的信用文化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在广东发行“中银卡”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史,据2007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借记卡发卡量达10.8亿张,已接近人均一张,加上近

000万张信用卡,银行卡发行量已超过11亿张。2006年我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比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银行卡市场受理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06年底,全国可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52.1万家,POS机具81.8万台,比2002年增长53.2万台,POS机具年增长30%,ATM机10.2万台,比2002年增长4.9万台,年均增长20%,人民币银行卡已在2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受理。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银行业发展。1 制约我国银行卡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作为发卡主体的金融机构在银行卡设计、宣传和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发卡银行重数量,轻质量。各发卡银行为了在银行卡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不计成本尽可能多的发卡,比如采用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一定时期内免收卡费、持卡拿奖品、刷卡积分等各种手段扩大发卡量,这样造成发卡量大幅度增长而交易量却相对滞后,形成大量“睡眠卡”。据调查,沈阳市平均人手持四卡,但九成银行卡在“休眠”。第二,营销不足。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促销手段支持,而目前各发卡机构对银行卡知识的宣传内容简单、形式单

一、没有针对性、促销时间间隔长等等。第三,风险管理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业的发展,银行卡风险事故也在逐渐上升,许多不法分子假冒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名义通过各种方式诱导使持卡人通过ATM机进行跨行转账,骗取客户银行卡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就立案275起,涉及金额1 024万元左右,这不仅给持卡人造成了沉重的损失,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银行卡业的发展。1.2 受理环境不理想

受理环境作为发卡机构和持卡人之间的中间媒介,它是否理想制约着银行卡业的发展,因为它影响着持卡人用卡的积极性,而目前我国受理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特约商户数量少、覆盖面窄、受理银行卡结算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银行卡特约商户主要集中在酒店、宾馆和商场、房地产、保险通讯等行业,收费服务行业大部分还没有成为特约商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仅占商业服务企业总量的3%左右,意味着97%的商户里只能用现金消费,而美国几乎100%的商户都可以受理银行卡。另外,有些特约商户不愿意向银行缴纳结算手续费,认为这样会减少他们的利润空间。比如有些批发行业毛利水平低,如果顾客用银行卡结算,便意味着至少有0.3%~0.5%的利润被“白白刷掉”,所以他们经常以POS机损外或通信线路故障等各种理由来限制客户刷卡消费。第二,持卡人消费不方便。绝大部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还不能受理银行卡,同时在消费高峰时刷卡速度慢或者是信息中断,联网通用的跨行跨地的成功率只有85%左右,远低于98%的国际水平。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持卡人持卡消费。据统计,我国银行卡现金渗透率大约在7%(剔除大宗交易),而韩国、法国和美国这一指标分别为35%、55%和27%。1.3 居民持卡和持卡消费意识薄弱

许多居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居民对银行卡仍缺乏了解,他们认为存折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上面记载了目前他们还有多少存款,一目了然。同时,大部分持卡人由于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的影响,都喜欢用现金交易的方式进行消费,更有持卡人对银行卡消费的安全性表示怀疑,在刷卡过程中害怕秘密泄露,认为刷卡消费要交手续费等等,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据中国银联贵州分公司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贵州各家银行共发行各类银行卡1 323万张。然而,持卡人“持”而不“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经贵州银联测算,全省用于刷卡消费的活动卡仅有130万张,活卡率仅为9.8%,也就是说有90.2%的银行卡未被用于刷卡消费,以此推算,全省有1 193万张卡在储户的手中“睡觉”。2 加快推广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2.1 发挥政府在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要制定银行卡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准确划分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职责与行为。其次,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调动银行卡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学习韩国工商管理和税务部门规定对接受银行卡交易额达到销售总额一定比例的商户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持卡人持卡交易金额超过其总收入的一定比例后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等等;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行政强制要求营业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对不执行规定的商户采取增加税收,接受严格的年检、稽查等严格的监控以提高特约商户比例。第三,政府也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要求行政单位和预算拨款的单位发行公务员卡,强制电力、煤气、医疗等公用事业部门在收费中使用银行卡。第四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各种利用银行卡诈骗的行为给与必要的惩罚。

2.2 发卡银行要对银行卡业务进行必要的服务创新和改变经营模式

第一,要加强对银行的营销宣传。各发卡银行可以通过网站、报刊、电台、电视、车体、灯箱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进行银行卡业务宣传,改变人们对银行卡的传统观念。第二,要建立银行卡风险防范体制。发卡银行对银行卡的安全性要加强,比如进行安全技术开发,堵塞持卡人密码、资金、卡号被盗的漏洞,开展各种用卡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向持卡人公布诈骗分子常用的手段,提醒持卡人及时防范。同时,还可以用POS机刷卡超过持卡人设计的消费限额时通过短信通知开卡人,以防他人盗用。第三,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失信惩罚机制。各相关部门形成协作制度,对恶意透支的企业或个人实行联合制裁,如司法部门开展调查处置或冻结相关账户,工商税务部门停止年审登记,各商业银行统一对信用卡进行止付,宣传媒体进行曝光等。第四,进行资源整合。根据盛世指标最近完成的《中国银行服务满意度指数报告》显示,即使是较为富有的消费群体,也仅有31.3%的每周刷卡消费一次或以上,收入相对较低的大众消费群体刷卡消费的频次就更低,“休眠卡”、“死卡”客户大有人在,而银行之间盲目追求发卡数量的“圈地运动”似乎还没有停息。因此,银行要改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银行卡经营模式,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对卡上的现金在未来若干年中被年费收尽,银行将对其进行注销、通过刷卡积分有奖或相应的购物优惠等方式减少“休眠卡”、“死卡”。第五,业务创新。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发展,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积极探索银行IC卡在加油、交通、医疗、养老保险、通讯等小额支付领域的应用。

2.3 改善受理环境,大力发展受理市场

受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持卡人的积极性,制约着银行卡市场的发展。目前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大力发展特约客户。特约商户是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基础,特约商户的发展可以带动银行卡市场的繁荣。为此,发展特约商户应不仅仅局限于大酒店和大商场,而是向更广泛的行业和领域拓展,应积极拓展有特色的各类市场,同时对银行可以每年根据受卡质量、数量、受卡网点设备维护情况进行评奖,对最佳受理人员和最佳特约单位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可以提高特约商受理银行卡的服务水平。第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交易回佣的分配机制明显偏向于发卡行,这严重地影响着特约客户的热情,因此应利用合理的分配机制确定收单机构对商户的佣金比率,根据市场赢利水平合理地向商户收取佣金,提高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热情。第三,加快硬件基础建设,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改善网络服务环境。目前,欠发达地区布放的ATM机和POS机的数量明显不足,应进一步增加ATM设备和POS机具的投放,要对ATM和POS配置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拓展银行卡在贴近居民日常工作生活需要方面的服务功能;各银行机构和相关单位应不断加大对银行卡硬件的投入,健全银行卡网络,不断拓展网络的覆盖面。2.4 居民要“解放思想”

银行卡交易的方便性并不亚于用现金交易,在某些特约商场由于用银行卡结算还可以享受到用现金交易所享受不到的打折优惠;刷卡积分到一定的程度还可以拿到小奖品;信用卡还可以进行小额透支;随身带银行卡比带现金更安全等等。银行卡拥有那么多的优越性,因此,居民应该“解放思想”,勇于接纳和使用银行卡。参考文献 陈杰.银行卡业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6(3)孙芳.浅新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3 贾铁山.制约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6(7)(责任编辑 戴 钧)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2

一、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银行卡的起步是从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 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发行准贷记卡产品所积累的经验, 把银行卡应用于储蓄领域, 由此产生了电子储蓄存折———借记卡。之后, 各大商业银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借记卡的异地联网, 大大促进了借记卡的交易量, 使得借记卡在居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支付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 自1998年以来, 我国银行卡发行量、交易额增长迅猛, 到2009年底, 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20.66亿张, 银联卡已可在境外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取款、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机刷卡消费。总体而言,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 银行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促进了银行卡的便利使用。

截至2009年底, 我国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156.65万户、联网POS机具240.83万台和ATM机21.49万台, 比2008年分别净增38.48万户、56.32万台和4.74万台。2009年底, 我国每台ATM机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0.96万张, 同比减少10.3%;每台POS机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58张, 同比减少12.1%。其中, 二级地市、发达县 (市) 、农村地区受理商户47.3万户、POS机具71.8万台, 比2008年底分别增长了40.8%、40.7%。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新增2.3万个经营网点, 累计7.3万个, 实现交易额118亿元, 同比增长48%。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银行卡使用更为便利、快捷。

2. 借记卡稳定增长, 信用卡潜力较大。

目前, 商业银行逐渐加强了银行卡的集约经营管理, 由粗放式的跑马圈地竞争逐步向提高银行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方向转变。截至2009年底, 全国借记卡发卡量为188038.81万张, 同比增长13.4%, 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1%;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 同比增长30.4%, 增速回落27.3个百分点, 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 占比进一步提高。我国信用卡发卡增速明显回落, 信用卡发卡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2009年底, 我国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0.13:1。这显示借记卡仍占有绝对主体地位。信用卡尽管占比较低, 但发展迅速。近几年, 信用卡发卡量年均增速达40%左右, 高于借记卡15%左右的增速, 且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3. 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 社会公众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不断增强, 促进了银行卡消费快速增长, 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明显。2009年, 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和笔均消费金额分别为3321元和1965元, 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38.8%和31.7%。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297537.97万笔, 金额60389.95亿元, 同比增长34.9%和85.2%, 分别占银行卡消费业务量的85.2%和88.0%。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 达到32%, 比2008年提高7.8个百分点, 但仍低于美国的60%。

4. 银行卡自主品牌快速成长。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社会公众对银行卡自主品牌由不熟悉到熟悉, 由不认可到认可, 由不接受到接受。2009年新增银联标准卡3.5亿张, 累计达12.5亿张, 占国内银行卡发卡总量60%以上, 实现跨行交易4.2万亿元、45.5亿笔, 分别占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和笔数的57.6%、61%。特别是银联标准信用卡2009年新增3500万张, 占国内信用卡新增发卡量的58%, 累计达7900万张, 占国内信用卡发卡总量的40%以上, 2009年实现跨行交易4200亿元、5.6亿笔, 分别占国内信用卡跨行交易总额和笔数的23.9%、26.3%。

5. 银行卡支付创新业务规模扩大。

经过几年发展, 支付创新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 互联网支付实现交易5700亿元, 同比增长200%。第一代手机支付实现交易376亿元, 同比增长55%, 第三代手机支付 (智能卡手机支付) 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展开试点。金融IC卡大规模发卡启动, 大规模受理环境改造同步推进。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末, 全国银联标准芯片卡发行逾600万张。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着力银行卡支付创新, 各种新兴支付模式不断涌现, 有些已形成相当市场影响。

二、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

我国银行卡市场总体上尚还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阶段, 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若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 所施行的制度受限于外国银行卡的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 削弱我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 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也会影响日后国民对本土银行卡的接受情况。

2. 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建设滞后。

近年来, 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是主要发卡主体。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开通后, 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得到很大发展, 农业银行“惠农卡”也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然而, 与城市比较, 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发展明显滞后, 在金融网点分布、产品创新、受理终端布放、银行卡服务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尚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导致大多数农民使用银行卡困难, 即使宣传再到位, 没有设施的支持, 农民的办理银行卡积极性还是无法调动起来, 从而造成农村银行卡市场的搁置, 使银行卡在农村的发行量降低。同时, 也缺乏对农村使用银行卡的支持政策。

3. 我国银行卡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加入世贸后的需要, 2001年底, 国家首次将银行卡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明确了到“十五”期末银行卡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统一了银行卡技术标准, 统一了跨行交易利益分配标准, 塑造中国银行卡的统一品牌———“银联”,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国各类银行卡的联网通用, 使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大大改善了银行卡的运行环境。200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表明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做了一些努力, 但目前我国与银行卡产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明显滞后于市场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现行银行卡法律规章沿用的仍是1999年公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存在效力层级偏低、调整范围偏窄的局限, 并且规定较为原则, 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满足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银行卡条例》迄今尚还未颁布出台, 这也导致不同的监管机构在银行卡业务监管方面的职责不清、效率低下;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商户及持卡人等银行卡业务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明确。此外, 由于银行卡的产业运作涉及信息技术、金融安全、金融创新等多个交叉领域, 目前我国在这些交叉领域均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对银行卡交易各参与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在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银行卡犯罪的认定和惩处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4. 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

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化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与基础, 银行卡产业发展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于社会文化的关系, 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经济行为习惯等因素, 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才刚刚起步, 而且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银行业单枪匹马, 依靠自身的征信系统来鉴别、筛选客户。这种方法不仅程序烦琐, 而且可操作性较差, 动态跟踪能力较弱。造成的后果是, 一些有用卡需求且信用状况良好的人, 因一些条件限制被拒之门外, 如个体户和私营业主, 而另一些表明符合规程但信用状况较差的人却得到了银行授信。另外, 我国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较为淡薄, 个人信用的透明度低。有些持卡人透支后即使有支付能力也不愿偿还, 有些甚至想尽一切办法逃避银行债务。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 严重制约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5. 银行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自从我国内地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 在最初的十几年里, 银行卡产业似乎都是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专属业务, 发卡、收单、数据处理、商户拓展等一系列工作几乎全部由银行包下。而从国际银行卡市场来看, 银行卡早已不是银行的专利业务, 它代表的是一整条新兴产业链, 整个产业链内部分工日益细化, 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协作性。专业化分工不够还会导致更深层次的后果:一是各家银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受理市场拓展上, 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和资源开发功能更齐全、更具竞争力的银行卡产品, 于是银行卡发卡市场的竞争往往集中在诸如免年费等一些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 使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银行拓展受理市场的高成本必然会转嫁到商户和持卡人身上, 若没有充分的协调机制或相应的利益补偿, 便会激化“银商”间的利益冲突并损害广大持卡人的利益, 使受理市场建设陷入困境。

三、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策略

1. 建立监管有效的银行卡产业引导调控机制。

一是加强监管协调, 提高监管效率。针对银行卡双边市场、风险转移的特性, 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风险防范引导方面、在政策指引和监管调控方面、在业务规则制定和监管检查等多层面的协调监管, 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影响力, 修补信用链缺失、完善城乡交易链缺口, 大力推动银行卡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实施监管推动, 促进市场融合。建立全国性的征信机构, 促进银行体系的客户信息共享;拓展支付结算系统的信用监测能力, 实现在线风险识别控制;推行灵活的银联网络自动进入机制和合理成本补偿机制, 扶持大量县 (市) 农村信用社进入银联网络, 实现银行业全机构的发卡和通存通兑, 促进城乡市场融合。三是增强调控能力, 促进市场平衡。除产业政策、市场培育等宏观管理外, 监管部门应在银行卡产品的核心环节, 在产品结构、产品定价、服务定价、价格调整等环节设置监管调控点, 根据银行卡发卡、收单和消费市场和受理市场的发展状况, 适时灵活调节分润各方利益平衡点, 促进发卡和收单市场平衡发展。

2. 建立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建议参照国际惯例, 形成一部规范银行卡市场行为的专门法规, 为严厉打击伪造、冒用银行卡、恶意透支以及拒受银行卡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法规框架, 要尽快制定、出台《银行卡条例》, 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受理市场和专业化服务, 确立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基本法规框架, 为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该条例的制定应体现以下内容:规范银行卡各环节的行为, 明确各有关主体的责权利;保护持卡人权益;允许信用卡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防范银行卡风险;明确银行卡业务的监督管理权限等。

3. 积极开发农村银行卡市场。

我国现有银行卡持有群体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 农村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努力扩大银行卡在农村的受理范围, 积极推动银行卡在农村的推广使用;加快经济活跃、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特约商户的发展;增加ATM机、POS机的数量, 加强对商户的引导, 提高机具利用效率;加强与工商、税务、公用事业单位合作, 促进银行卡在与农民生活密切的相关领域的应用;加大银行卡使用知识的宣传, 增强农民的用卡意识;按照农村银行卡的使用情况, 制定适用于农村银行卡使用的收费标准, 按照物美价廉的营销方式, 增加农村银行卡的发行量。加快农村银行卡支付环境建设, 要进一步巩固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成果, 通过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业务管理等措施, 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特色服务。不断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便利农民工异地存取款。要推广农业银行惠农卡业务模式, 促进银行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 切实满足农户需求。要创新支付渠道, 积极推动手机、电话支付业务。要研究出台对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支持政策。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县支行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机构网点、人员的培训和辅导, 扩大宣传, 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 建立健全银行卡联合防控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的要求, 完善安全措施, 堵塞安全漏洞, 加大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针对性和力度, 建立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 规范发卡行为, 从源头上防范虚假申请、恶意透支等风险。二是从技防、人防和物防入手, 从组织上、机制上防范银行卡风险。跟踪新兴技术发展动向, 尽快推动芯片卡升级问题, 提升卡片安全能力, 加强对ATM、POS供应商资质管理,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风险管理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和职业操守, 防止由于内部人员的不道德行为造成银行卡风险,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认真梳理银行卡业务流程, 从发卡、交易、使用和受理等各环节入手, 系统而有序地解决银行卡安全问题, 从根本上防范银行卡案件的发生。三是充分依靠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办公室在加强警银协作、疏通情报信息中的桥梁枢纽作用, 重拳出击银行卡犯罪, 保持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四是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克服“重市场、轻风险”的倾向, 改变以业务量、市场份额为考核指标的激励机制, 建立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并重的科学的考核机制。

5.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积累, 在信用卡大规模扩张之前就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信用体系, 我国银行卡产业是在全社会信用意识尚不高、社会征信体系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亟需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社会化征信体系, 将更多的消费者纳入征信体系, 并与公共事业、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合作扩充信息类型和信息来源, 优化征信体系的管理, 同时适当增强征信记录的灵活性, 以避免征信记录缺乏更新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6、提升银行卡经营机构市场竞争能力。

支持各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在组织架构、经营方式、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银行卡创新;顺应社会分工趋势, 促进银行卡发卡、收单、转接、外包服务等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 完善银行卡支付产业链;健全银行卡服务收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形成对银行卡市场参与方的有效激励;针对前期公务卡改革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同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研究、解决, 在中央和地方预算单位全面推广实施公务卡。

7. 大力推进芯片银行卡应用, 加快银行卡跨行业渗透。

目前我国银行卡发卡量逾21亿张, 其中银联标准芯片卡发行仅600多万张。芯片卡不仅在银行卡中占比较低, 其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水平也远远落后于电信、电力、石化、医疗和社保等行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 芯片卡必将成为银行卡未来发展的方向, 大力推广芯片卡在金融业中的应用, 不仅是提高信用卡安全性、降低信用卡伪卡风险的需要, 也是丰富信用卡支付方式、适应手机等新兴支付渠道的需要, 更是加强信用卡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的跨行业渗透的需要。为此, 应研究出台芯片卡替代磁条卡的成本分摊和鼓励政策, 推进以金融标准规范实现各行业芯片卡的“多卡合一”。

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银行;科技支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32

1 科技银行概念及内涵

近年来,随着“转、调、创”步伐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设立国家科技政策银行被有关部门逐步提上日程。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科技银行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客户不同;二是贷款依据不同。商业银行主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性”原则发放贷款,科技银行则通常借助风险投资,构建风险管理架构。

2 国内部分城市在设立科技银行(支行),发展风险投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

科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已有多地开展了科技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实践。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一行三会”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11]540号)。广东、福建、浙江等各省在设立科技银行(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山东省17个市中多数已经或正在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其中济南、青岛、济宁、威海、淄博等市积极探索实践,银行信贷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2.1 设立科技银行(支行)

目前国内的科技银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商业银行支行的形式出现,不具备法人地位。南京科技银行是南京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业务上受总行管理,服务对象是在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创业企业。南京市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科技银行专项扶持资金(暂定三年),用于科技创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科技创业企业贷款贴息。建立由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市科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参与的南京科技银行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委员会,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管。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7:3的比例由专项资金和科技银行对本息进行分担。二是采用股份制发起、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如在酝酿中的“广东科技发展银行”,国家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股企业广州凯得控股有限公司和广东中创信用担保公司将作为主要发起人,粤财投资等多家广东知名企业拟为该行提供资本金,初定注册资本50亿元。银行的融资来源主要为股东的资本金、发行债券、政府扶持性借款、吸收机构存款等。业务类型包括贷款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直接投资业务等。

2.2 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

201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创新财政专项资金运用方式,以国有投资公司投资参股等形式,重点引导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区县两级财政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补偿比例达到40%~60%。苏州市设立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总额已达1.5亿元,今后还将逐年增加。从周边城市看,青岛市市级财政出资1亿元成立青岛高创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并与青岛担保中心、青岛银行共建1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济南市设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总额度达到4200万元。连云港市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建科技金融专家委员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市级(含区)不少于1000万元,各县不少于300万元。

2.3 搭建多形式服务平台

除设立科技银行或科技支行、设立信贷风险补偿金外,各地还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成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都市由市科技局主办,由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科技支行、中国人保财险成都公司等成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现有产品进行集成创新,对企业进行集合打包并提供相应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对有知识产权并正在实施、但缺少流动资金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二是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江苏省采取“贷款+股权投资”模式,较好解决了银行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三是政府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苏州市财政局曾组织招标,对专项支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银行,将5000万元风险准备金存在这家银行。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交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浦发银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小额融资。

3 国外科技银行的典型案例—— 硅谷银行

3.1 硅谷银行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硅谷银行,主要业务就是为高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硅谷银行没有一般商业银行的个人储蓄业务,只对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提供贷款,这是硅谷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最大特征。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和新兴增长贷款( 技术贷款) 成为硅谷银行的核心业务。硅谷银行不仅为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而且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成立业务小组提供经营指导,与企业共同成长。

3.2 硅谷银行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加强市场细分,建立行业专长。硅谷银行专注于创新型的创业企业需求,为客户提供独特而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二是完善产品体系,提供全面综合服务。三是建立深入的客户关系。硅谷银行与客户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这使得硅谷银行能够深入而精准地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

4 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1 问题

非独立法人的科技支行模式限制了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绝大多数科技银行都是支行模式,不具备法人实体资格,不能像硅谷银行那样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形式运营,极大限制了科技银行的发展空间。

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限制了业务拓展。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就决定了科技银行本身不能直接投资科技型企业,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科技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挫伤了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另外,我国实施的利率管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银行无法制定合适贷款利率来补偿其承担的风险,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的发放。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大多数的金融产品是针对传统企业贷款金融产品的微调,没能更好地切合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另外,在贷款方式上,担保和抵押依然是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依然是短板。

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不够深入。目前,针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银行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非常谨慎,尤以专利权质押贷款为甚。

4.2 对策和建议

科技银行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牵头,银行、科技型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的共同参与,涉及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政策制定、中介服务等多个方面。在这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创新性的金融体系安排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设计健康合理的运行体制和监管体制,构建提供全面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才能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创新链条的契合。

政府加大对科技银行的扶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构建金融、科技、财政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重大问题,制定专门的科技银行建设指导意见,包括银行选点、资金归集、开办费用、税收优惠、建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等方面形成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制度—机制三位一体运作体系。

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设计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对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发放一般贷款,取得固定贷款利息收益;对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可以考虑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银行持有企业一定的股权,其目的不是控股,而是使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分享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弥补成长期企业带来的高风险;对处在成长期,又不愿意出让股权进行融资的科技企业,可探索债转股的融资模式,使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更加灵活。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打破传统贷款审批模式,对于初创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主要从技术、专利和人才,制定差别化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批标准,淡化财务因素比重,探索无形资产未来价值发现机制。针对小企业贷款时效性要求高的难题,科技银行应实行审批限时承诺制度和绿色审批通道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步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重要环节,应加大知识产权登记和保护力度,丰富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质权处置的实现途径,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的贴息补贴力度,建立风险补偿、风险分担等政策扶持引导机制,在科技银行中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 科技银行功能构建: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2] 徐力行,王鑫,郭静. 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难促科技创新?——基于南京22家银行的调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

[3] 赵成国,李伟,董群,金晓芳.南京地区科技银行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4]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 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段玉维. 科技银行的中国化初探[J].中国市场,2014(1).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4

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状况

我国的网上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据调查,目前我国已有20多家银行的3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即分支型网上银行)达50余家。据估计,这些网上银行拥有的个人客户近20万,公司客户已超过1万。总的来说,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形式上都是分支型网上银行,其业务基本依赖于母行,尚无纯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和滞后。

2.许多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的初期,利用的是非银行专有的域名或网站,至今仍有一些银行将其产品和服务的广告宣传放在其他网站之中。

3.业务方式演变迅速。我国商业银行网站几乎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动态、交互式信息检索阶段,而且很快又进入了在线业务信息查询阶段,并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紧密结合,迅速完成了从一般网站向网上银行的转变。

4.跳跃性发展。国外银行从传统银行发展到网上银行,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银行办公自动化阶段、内部网上电子银行阶段和网上银行阶段。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经历内部网上电子银行的发展阶段,直接由银行办公自动化阶段进入网上银行发展阶段。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银行组织形式,网上银行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遇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发展网上银行有着更多的制约条件。

1.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光纤覆盖率还很低,网络带宽仍是一个严重的瓶颈问题,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严重滞后,如网络必需的服务器、防火墙和操作系统等技术和设备都完全依赖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金融信息化工程——“金卡工程”推进的速度较慢,效果也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有基础电信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国有大银行的垄断性竞争以及大银行分支机构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等。

2.网上银行盈利机制尚未形成虽然网上银行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上网人数与网上消费不成正比,因此企业和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量还处于低水平,网上金融交易规模也只占很小比例,网上银行的客户层面比较狭窄,人数较少,平均成本又较高,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网上银行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支付服务,中间业务收入也很少。网上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较强,而发放贷款的功能较弱,难以形成靠存贷利差盈利的机制。目前,国内大部分网上银行均处于投入阶段,产出还较少。

3.银行内部基础系统薄弱

银行内部的基础系统是建设网上银行的根基。目前我国一些银行还没有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和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扩展性较强的平台连接,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共享性较差,后台处理系统还不能提供全面的全天候的服务,只能在某些地区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4.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信用体系建设刚刚开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程度较低,贷款的呆坏账比例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全民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违约、毁约甚至欺诈等现象屡见不鲜,更不用说是在完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了。

5.安全风险问题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网上银行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网上银行对非法侵入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SF开业仅两个月,就有1万名黑客企图入侵。据报道,美国金融界每年由于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近百亿美元,而近年来在我国金融系统发生的计算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

6.监管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我国在网上银行的监管方面有所创新,但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相比,还是相对滞后。各地自行建立认证中心,各认证中心之间的关系及如何相互认证尚不明确,这给金融监管和网上银行的标准化建设增加了困难。虽然《合同法》明确了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但电子票据的有效性、数字签章的合法性等诸多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观念

应充分认识网络经济和网上银行的发展给传统的银行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深远影响,认真研究网上银行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全球性的客户资源,找准盈利平衡点,创造盈利机会。

2.积极开发网上银行的产品种类

应加大在人财物方面对网上银行的投入,在网络设施、设备更换、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大功夫,加快网上银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在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使网上银行向

“金融超市”方向发展。同时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发挥网上银行的特性,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

3.统一业务种类与标准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应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思想,由专门的机构如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业务类型、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明确、严格的限制,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网上银行的业务种类、信息要素、信息格式、收费标准等,以便于人民银行的管理和各商业银行之间跨行交换网上支付信息的识别、确认、结算等。否则各家银行各自为政,彼此无法兼容,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不利于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

4.加强立法工作

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网上支付结算的法规和制度,对支付命令、数字签名及各种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等均要明确,对银行、客户在网上支付业务发生时的权利、义务及相关的责任加以确定划分,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这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将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以往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部犯罪居多,因此,网上银行还必须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消除网上支付业务的人为隐患。

5.重视人力资源工作

任何一项新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他们既要精通IT技术,又要熟悉金融业务,所以在开发网上银行业务时,要重视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到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只有这样,网上银行才能持续、高速地发展。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5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市场日益开放,如何通过健全银行业法规体系,改进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金融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足,市场约束机制不够。

我国银行缺乏准确和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担心等原因,我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开披露信息的强制性监管规定和法律制裁措施的力度不足,导致银行缺乏准确、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

另外,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落后,难以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信息。我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受资金规模、法律支持、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它对被评级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依赖关系,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信息提供机构。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良莠,缺乏实施市场约束的决策依据,尤其是虚假、非充分性财务信息还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力,导致逆向选择行为。

(二)监管方式单一,过于依赖外部监管

在市场经济下,金银行监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即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监督;所采取的手段也主要有三种:即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外部监管,自我管理虽有,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很少,而且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银行业只是偶尔进行检查,没有形成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应是依法进行,而现实情况却是法规不健全、实施细则缺乏,造成在具体的监管操作中时常出现无法可依、执法困难、约束力不强、操作随意性大等现象,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另外,还没有多少监管的经济手段。

(三)监管法律滞后,相关监管法规不完善

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尚待健全。我国现有的银行业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现已出台的银监法中,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有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可操作性不强。如对不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的银行业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发现银行经营有问题不能进行接管。另外,法律法规出台的速度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往往是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以后才开始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这个矛盾在混业经营日趋发展、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二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银行业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监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学习也应成为监管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实施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管形成巨大障碍。

二、我国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披露,健全市场约束机制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奖惩并未在我商业银行中切实发挥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市场参与者以及时获得诸如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能力、收益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无法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风险低的银行,或者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提供高的收益率。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我国应在信息披露制度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在及时性方面,可以增加季报、月报和重大事件及时报告的形式,报告的准备期限也应该适当的缩短;在有效性方面,需要对市场参与者利益最相关的风险暴露和资本充足状况的加强披露,披露结果同时要提供形成原因和过程;在真实性方面,对于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中的误差,需要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规范的方式改进;在可比性方面,在会计规则和评估程序等方面应该达到标准、统一和国际化,便于市场参与者收集和整理来进行对比。

(二)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多起银行案以及其它金融案例中,如果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种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对于我国来说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显示,银行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约占40%以上,说明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

2、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

金融行业自律,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方式。它可以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促进彼此的协作,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因此,行业自律也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美国,除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分别负责对场内和场外的证券商进行充分的监管外,还有证券交易所工会、美国投资银行家协会、投资公司协会、投资顾问协会等组织,它们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证券商进行不同角度的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会员业务的健康发展。法国1984年(银行法)使强制要求所有信贷机构都应从属于某一专业团体或隶属于法国信贷机构协会的中央组织机构。香港则以1981年《银行公会法案》确立了银行同业组织——银行公会的法定地位,并要求所有持牌银行均须加入。因此,加快我国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及中国保险业协会)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在金融监管领域发

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它社会监督的作用。由于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难完全由监管当局自身承担,所以应该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另外,通过加强金融法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设立全回监管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等,形成广泛的群众监督。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司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 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同时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特点,因而在关闭中遇到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因此,应当研究制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如《金融机构破产条例》、《金融机构撤销办法》和《金融机构合并办法》等。其次,是加入WTO后,需要对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立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凡与WTO基本原则相矛盾的法规和政策都应及时废止或修改。最后,是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一个国家金融监管人员的水平决定监管的水平,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使我们的监管人员能够不断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严格约束监管人员的行为,防止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现象,树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形象和作风。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培训,优化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逐渐符合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的队伍中,促进监管人员监管水平的提高,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6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进行国有银行改革的同时,各类银行机构也蓬勃发展。从1986年我国重新组建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开始,又陆续成立了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除城市商业银行外)共有ll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独特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策略和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起已经威胁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其中主要集中体现为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贷款。而资产风险又决定着其它风险。不良贷款比例占比高,收息率就低,利润就会下降。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资产占比就高,就会相对降低资本充足率,降低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截止2003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6694亿元,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是169771亿元,占同年GDP的145%,境内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37078亿元,其中ll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23699亿元,占信贷资产交易额的13.9%。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划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7.92%。对于这个数字,需要作以下说明:(1)我国贷款分类划分不够严格,贷款分类标准宽泛,高估贷款质量,掩盖了信贷资产的不良程度,不良贷款率被低估;(2)贷款五级分类时主观判断因素较多,是--个可变量.有时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等方法使不良贷款率发生变化,有时银行为完成经营指标如利润、不良贷款和拔备情况,存在根据目标进行人为调整分类结果。(3)由于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不统一,所依据的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有很多贷款是滚动贷款,银行旧贷款。因此,银行资产中隐性不良贷款较多,并且不良贷款不断积累。

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这种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巳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巨大潜在隐患,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危及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机理是由银行及银行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在决定金融中介的性质和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不对称信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这种困境同样存在于信贷市场。相对于贷款人,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的项目的风险性质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最终的债权人—储蓄者对信贷款用途更是缺乏了解,从而产生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2)囚徒困境与挤兑行为。对有问题的银行,如果发生意外事件,会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对于每—个储户而言,最明智的行为都是赶紧加入挤兑行列.经典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全体储户之间不可能达成共谋,单个储户的理性行为就是趁着银行还有支付能力时抢先提款,出现挤兑行为;(3)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机构之间由于支付结算而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财务联系。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使得单个的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便演变成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4)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内在特性使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性潮流,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原因探究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前些年相比明显放慢,需求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相对过剩,大批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加上各类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环境,违规经营时常发生,造成了大量的资产损失。另外,社会信用机制被严重破坏,不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而且由于缺乏法制约束,出现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银行的资产质量最终基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在我国总体上处于企业风险向金融风险集中转嫁时期,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能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般规模较小,受国内和国际上的网点布局限制,结算、信用卡等方面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存款保险金制度尚未建立,在一些银行因发生风险而被关闭、破产、兼并、整顿之后,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信誉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二)股份制商业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份制商业银行虽然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来源和产权形式实行股份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但它们大多是在政府行为下产生的,当初组建的目的也是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多数实行“—长制”。因为大多数银行的情况是政府占控股地位,掌握控制权。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政府委任的,股东

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所有者对经营决策层的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因此,银行很容易落入政府的一系列的规则控制之下,政府在银行中居控制地位,这种股权结构缺少一个把有能力的经营者选择出来的机制。因此,政府的控股地位破坏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利制衡关系。既然经营者是由政府任命的,没能很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愿,经营者能否保住目前的位置,不单纯由经营业绩决定而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这样就会使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利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会使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会对贷款决策产生影响,这样脱离了正常审批程序的贷款,风险总是会更大一些。

(三)贷款发放本身存在的问题

为减少风险,就需要银行对企业的情况有一个真实的把握,这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前景、企业信誉状况等。从纯技术的角度看,目前银行对申请贷款企业的经营的了解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银行在没有把企业情况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就把贷款放出去了。主要表现以在以下方面:

1.实践中贷款原则的偏差。贷款的—般原则是把资金分配给最有效的生产者,这样的结果才可能是—个双赢的结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考虑所有的费用和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之后,银行—般更愿意发放具有更高预期回报率的贷款。因此,需要银行在宏观上对贷款申请企业所在行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随着经济发展,这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吸收存款的压力使贷款原则发生偏差。银行的收益与规模有很大相关性,贷款规模与存款规模息息相关。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政府对股份制银行的政策支持不够等原因,对吸收存款的压力非常大。股份制银行在贷款时,申请企业本身能带来的存款或申请企业能帮助拉来的存款,都会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把存款因素考虑在内,是银行为增加预期收益的理性选择,但同时

也会减弱银行对贷款原则的坚持,加大贷款风险。

3.贷款前的调查不充分。银行给企业每笔贷款都应该是度身定做的,如果给企业过量的贷款,企业一定会将多余的部分用于其他未经银行审查的项目,无形中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所以,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要调查人员扎扎实实地工作,把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申请的贷款项目所需资金的适当数量等情况搞清楚。贷款调查涉及对贷款申请人的六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品质、能力、现金、抵押、环境和控制。目前,股份制银行的调查项目也主要是以上这些,但是做的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缺乏科学规范的调查程序或者缺乏制度约束保证具体调查人员尽职尽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银行之间的竟争,企业与各家银行分别讨价还价,如果某家银行调查的太严格,这家银行将会失去这个客户。

4.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后检查是为保证贷款安全而必不可缺少的程序,贷款从发放到偿还—般最少也得三个月时间,在这期间可变因素很多,都会对货款的风险产生影响。贷后检查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风险的前兆,采取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贷后检查不仅包括对企业资金往来的关注,而且要经常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包括了解贷款企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等。目前的做法是缺乏一个规范的程序,基本上是—个人一个样。贷后检查主要是催促企业履行贷前的结算承诺,而忽视了贷后检查应有的作用。

(四)法律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稀铗。企业风险转嫁为全融风险,是形成银行不良资产重要外部因素

当前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还在于其资产处置面临许多法律困境,具体表现为:恶意逃废债务现象严重,法律对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的制裁缺乏应有的惩治力度;金融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行业管制使处置过程中的浪费环节过多,处置费用过高;司法目标中缺乏对金融资产的保护倾向,导致银行诉讼收贷的结果多是取低值高估的实物资产,从而增加了不良资产率。这些因素助长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也使银行业消化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只能借助呆账核销和靠占用资本金收取实物来进行,这样做的结果,降低了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从社会信用角度剖析,主要表现为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现象与信用制度稀缺和实施机制软化。微观经济学认为:信用具有不完全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不对称的特征,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因此,在银行与客户的资金借贷交易中,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欺骗等手段隐瞒自身的不利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机会主义倾向,客户总是想方设法逃废债务。

三.推动股份制商业镊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为殷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国政府应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加速深化金融及其有关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融资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保险信托和证券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完善监控体系,包括内控制度及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只要措施得当,就能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的形成,使原来的风险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其次,我国监管当局应当研究借鉴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按照政府的承诺、WTO规则和“合理布局、适度竞争”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批准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不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要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经营;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准入标准,采取与国外对等的准入原则,以利于国内银行向外拓展业务。

(二)完善殷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政府应放弃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控制地位,拥有监督的权利。这样既有利于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反映其他非国有股东的意愿,选择有能力的经营者,又有利于减少政府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并且使经营者在市场经济规则的压力下,提高贷款质量,加强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发生,应设立“三道防线”:一是对贷款的发放推行审贷分离,岗位监督制约,即将贷款受理、调查、核实、审批、发放、检查六个环节分离,并且每个环节必有两个业务人员以上签字方可生效,以克服人情因素干扰和个人偏见;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依照法规坚持资金持续稳定运行;三是实行信贷风险等级管理。对贷款企业确定风险等级限制,科学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等环节进行全面风险控制。

(三)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对现有的、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应加以修改、颁布执行;对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应加以制定、实施。如对<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并赋予更多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鉴于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法律困境,要求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时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手段。银行法律服务人员不仅精通法律,还要成为金融专家。不仅精通本国金融法规事务运作,还要熟练掌握一体化国际市场中的法律事务运作方法。同时还要求银行运用新兴的网络技术尽快建立和完善资产处置的电子化管理系统,使资产处置管理工作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法律框架基础。即国家法律形式规定权贵关系;二是市场惩罚和政府约束弥补;三是从文化和道德角度来约柬。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列出黑名单,并将其公诸于世。这在—定程度上约束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四)培养高素质的银行管理人员和苴管人员

保护银行的第—道防线是有能力的管理部门,这就要求银行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足够的训练、对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程序具有较好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另外,还应有一批优秀的银行监管人员。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存在着日常监管不及时而且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只注重合归性检查,不注重风险监管等倾向,不能及时纠正内部控制薄弱方面、贷款管理不严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不良资产不断积累。

(五)完善金驻机构的市场退出机.1

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逐步在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开展自主自愿的收购、兼并等活动.让那些已经资不抵债、经营无方的中小金融机构彻底死掉。要逐步取消禁止跨区域、跨行业机构整合的制度规定,让好的中小金融机构摆脱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其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做法和技术的广泛传播,带动更多的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走出困境。

(六)坚持“实效”化解原则,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清收已形成的不良资产

(1)集中清收。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不良资产分布情况,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进行统一清收;(2)招标清收。针对清收难度比较大的不良贷款,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制定奖励措施,拨出专项费用,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贷款;(3)奖励清收。设立不良资产专项奖励基金,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激励清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无形任务与单位具体任务结合起来;(4)贲责任清收。对以往经营中因疏于管理、人情贷款、违规贷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分清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并限期完成收回任务;(5)依法清收。依靠法律手段,加大依法清收不良资产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的处罚力度,杜绝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为降低不良贷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6)信用清收。对于那些赖账户或有逃废债务行为的企业,列出黑名单利用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开,迫使有关企业强化信用观念,增强还贷还息的主动性。

(七)采取多种处置方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进度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7

(一) 直销银行的概念。

目前, 国内关于直销银行 (Direct Bank) 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直销银行也称为“直营银行”、“直通银行”, 是指业务拓展不以柜台为基础, 打破时间、地域覆盖范围、传统物理网点等限制, 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和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经营模式。具有机构少、人员精、成本小等显著特点。

目前, 全球最大的直销银行机构为ING-Di Ba, 是与北京银行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ING集团的下属分支机构, 它向客户提供包括活期账户、储蓄账户、个人房地产金融服务以及中间业务, 并完全依靠直销银行模式跻身德国零售银行的前列。

(二) 直销银行的特征

1、便捷的客户体验。

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话等多种便捷方式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交易客户端操作界面友好、简洁, 尽可能地优化交易流程, 使客户能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地获取金融服务, 大大减少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

2、组织架构扁平化。

绝大部分直销银行极少或根本没有实体分支网点, 其后台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化工具直接与终端客户进行沟通和业务往来。直销银行的员工一般较少, 有的甚至只靠二三十人就能维持运转, 组织结构扁平化为其节约了大量的运营费用和成本。

3、充分依托虚拟网络。

直销银行业务开展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等网络平台, 不以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为基础, 不发放实体银行卡, 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等限制。有些直销银行也设立一些实体店, 但其主要功能是品牌营销和金融顾问等辅助性质的服务, 一般不办理具体业务, 主要业务仍通过线上完成, 如荷兰国际ING Direct银行。

4、产品少而精。

直销银行摒弃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仅提供多数客户需要的标准化金融产品, 而且产品种类较少, 在每个产品种类中, 客户可以选择的产品数量也不多, 简单易懂是其为客户提供产品的主要选择标准。

5、以惠民作为经营宗旨。

直销银行主要依靠网络完成, 在投入和经营成本上较物理网点少, 能够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于客户, 为客户提供价格更低、收益率更高的产品, 还减免各种手续费, 依靠低价高利来吸引客户。

二、我国直销银行实践情况

从目前我国已经上线的直销银行来看, 总体上业务模式比较相近, 都集中在货币基金、银行理财、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功能。但各家直销银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以直销银行的业务模式、服务内容和客户定位为切入点, 对我国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直销银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 北京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推出直销银行, 采取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服务模式。线上渠道由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 (自建与合作模式兼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电子化服务渠道构成;线下渠道采用全新理念建设便民“直销门店”, 其中布放VTM、ATM、CRS、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操作渠道。目前, 线下形式已经在北京、济南、西安、南京等城市部署直销银行“直销门店”。

2、服务内容。

目前主要着力于线下“直销门店”的布局, 线上产品正重点研发符合零售客户目标群体的储蓄、理财和小微企业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

3、客户定位。

重点服务大众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 集中关注没有闲暇时间前往银行柜台、具有储蓄、理财、融资方面需求、有应用互联网能力、愿意接受银行远程客户服务、有愿望由自己掌控业务办理时间的客户群体。

(二)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定位“简单的银行”, 所有业务都通过互联网线上办理, 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拓展客户。民生卡客户可直接在线注册开立民生直销银行的电子账户, 非民生卡客户必须上传身份证且审核通过后才能注册开立, 再向电子账户转账。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先以事业部模式运营, 但强调直销银行的独立发展, 以后待政策允许后变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

2、服务内容。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遵循简单及价格优势原则, 为客户提供简单优惠的存贷汇产品, 目前主要有“如意宝”、“随心存”、“轻松汇”、“称心贷”、“民生金”五款以货币基金、一年期定存、汇款转账、小额信贷以及贵金属为特色的产品, 基本涵盖了目前金融账户的基本功能, “随心存”能让客户在随时支取本金的条件下最大化结转利息;“轻松汇”则主打跨账户和跨行间的资金汇划;“如意宝”是一款民生版余额宝的余额增值产品, 由民生银行联合民生加银基金、汇添富基金推出;“民生金”可实时购买或定期积存黄金, 0.1克起投;“称心贷”主打小额在线消费信用贷款, 额度区间为200~50, 000元。

3、客户定位。

民生直销银行的定位为“忙、潮、精”客户———“忙”客户, 是收入高、生活节奏快, 无暇到网点办理业务的群体;“潮”客户, 是习惯使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群体;“精”客户, 是容易被优惠和免费活动所吸引、有货比三家心态的群体。

(三)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

1、业务模式。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也以纯线上服务模式为主, 定位是客户的理财渠道, 更加注重理财渠道或理财平台建设, 主打银行理财、基金代销、定期存款等, 在技术方面注重用户的体验。目前已覆盖电脑、手机、i Pad三大用户终端, 支持多家银行卡直接在线购买, 免转账手续费, 免注册、免登录, 简单操作“一键购买”。目前兴业银行直销银行是其电子银行部的一个分支, 基本移植互联网理财平台“钱大掌柜”的优势与经验。

2、服务内容。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的产品服务扩展至七大系列, 即提供权益类投资产品的服务频道“兴业红”、兼具投资理财与消费支付功能的T+0直销基金产品频道“兴业宝”、保本保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频道“智盈宝”、银行承兑汇票质押投融资产品频道“兴业票”、“理财”、“定期”和“基金”。

3、客户定位。

兴业银行直销银行没有明确指出其目标客户群, 主张成为“开往千家万户的财富直通车”, 客户目标群更为广泛。

(四) 平安银行“橙子银行”

1、业务模式。

平安直通银行“橙子银行”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 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年轻人的银行”, 属于轻资产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平安银行计划将社区银行网点与橙子银行进行联动, 构建一个社区O2O生态圈。

2、服务内容。

在产品组合上, 橙子银行坚持“少而精”策略, 为客户优选配置了四款主打产品。即收益灵活的智能存款产品“定活通”, 低门槛购买便利的货币基金产品“平安盈”, 精选收益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体现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的新型投资理财产品。还推出了信用卡的智能消费自动实时记账和理财规划的“梦想账户”两项特色功能。

3、客户定位。

“橙子银行”着力打造年轻人的银行, 目标客户是25~45岁之间的年轻群体, 特点是习惯于数字化的生活, 高度关注体验, 崇尚简单, 追求高效, 并且重视个性化和智能化。橙子银行账户目前仅向“18岁≤年龄≤65岁”的客户开放开户。

三、我国直销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 运营模式不完善。

从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实践来看, 受我国政策法规限制, 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 还只是为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 在产品创新和营销渠道上的一次转型探索。在产品设计上, 我国直销银行产品存在同质化趋势, 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 部分直销银行业务与个人网银功能类似, 形成内部竞争;在盈利模式上, 直销银行为争取新客户, 普遍给予更高的产品收益, 可能压缩银行利润空间, 与传统网点利益冲突;在利益分配上, 直销银行与传统网点 (支行) 存在利益冲突, 分支行可能不推荐客户使用直销银行, 需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规避, 如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

(二) 金融体制不健全。

直销银行对于信用系统建设依赖程度较高, 国外直销银行都是建立在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基础之上, 但我国信用建设缺失, 信用违约成本目前还比较低, 信用风险较高。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尚未完成, 尽管贷款利率已放开, 但存款利率仍受管制, 直销银行很难利用自身优势提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存款业务, 发展空间受到压制。存款保险制度也未建立, 不能为直销银行存款提供保障。

(三) 监管政策障碍多。

我国直销银行在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客户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 目前监管部门还没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 银行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时面临较大法律和合规风险。我国直销银行进行理财产品销售、信贷资格审查仍需面签, 尤其开立账户需要到柜面现场办理开户, 无法完全实现零网点服务。

(四) 科技研发欠经验。

目前, 我国直销银行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创新模式, 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投入。相比互联网企业,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开发经验、技术都相对不足, 开发周期普遍要长, 客户体验普遍要差。另外, 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民营银行已开始运营, 注重去实体化, 主打网络银行模式, 凭其多年积累的互联网经验、客户的行为数据、搭建的业务渠道等, 将会对商业银行发展直销银行形成较大压力。

(五) 产品差异化不明显。

从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直销银行产品来看, 一般以满足客户理财、存款、转账的基本需求为核心, 将基础的银行账户功能打包并且线上化, 都坚持了“少而精”的原则。但各家银行都注意到差异化的方向, 如民生银行的可实时购买或定期积存黄金的“民生金”, 兴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质押投融资产品频道“兴业票”, 平安橙子银行的智能消费记账和“梦想账户”两项功能。

四、邮储银行应对策略

(一) 发挥优势, 把握直销银行发展先机。

直销银行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重要切入点, 邮储银行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环境下的生存模式, 以超前的战略思维把握发展先机, 设立直销银行。在国际上, 较为出色的直销银行均从属于大型银行集团, 例如ING集团的ING Direct和汇丰控股的First Direct等, 完全独立的直销银行并不多见。邮储银行开展直销银行比中小银行更具优势。一是声誉优势, 由于没有实体网点, 直销银行客户的安全感较低, 邮储银行有邮政百年声誉, 3.9万多个网点遍布城乡, 客户在邮储银行“撑腰”的直销银行开户, 安全性和可信任度显然更高;二是科技优势, 直销银行对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客户体验方面的要求很高, 邮储银行在科技上的投入很大, 也很重视, 有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三是资源优势, 作为邮储银行母公司的中国邮政集团融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一体, 客户存量多, 营销队伍庞大, 网络遍布城乡, 有能力和条件集合全集团中后台系统资源, 与直销银行实现共享。

(二) 创新思维, 通过直销银行践行普惠金融。

从国际直销银行实践案例来看, 由于受到当前监管环境的制约, 我国现已开展的直销银行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 更多的是通过直销银行的形式去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至于将来是否转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还有待于监管政策的变化。邮储银行定位于零售银行, 着力践行普惠金融, 而直销银行本身属于新型零售银行经营模式, 服务对象为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 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直接冲击了零售银行业务, 为防止储蓄存款和客户流失, 邮储银行应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从战略发展角度看待直销银行, 借鉴国内外直销银行发展经验, 及时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的直销银行业务, 并坚持直销银行产品“精简”、交易“便捷”的特点, 更好地服务大众客户和中小微企业。

(三) 科技立行, 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中国邮政集团在融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中国邮政集团应加强顶层设计, 整合集团内各方资源, 搭建集电商、即时通讯、直销银行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切入口, 同时根据自己业务特色, 在平台上融入金融、邮务和速递类业务。具体来讲, 一是找准定位, 把邮乐网打造成“网上商城+网络融资+平台创新”的综合型电商平台, 把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资源渗透进去;二是自建即时通信平台, 实现客户经理服务客户、在线客服服务客户、金融信息推送、针对性的营销宣传以及专业的金融交流圈等多项服务, 为客户搭建起统一的金融服务及社交沟通平台。通过自建即时通信平台, 可以有效规避使用第三方通信平台带来的客户信息流失风险, 把客户信息全部留在银行, 增强客户黏性;三是建设直销银行, 要明确客户定位, 瞄准年轻、互联网客户群, 重点营销非邮储银行卡客户, 同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客户, 开发的直销银行产品要简单易懂, 购买便捷, 收益率较传统银行储蓄高, 以增强客户吸引力。

(四) 优化渠道, 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

国外成熟的直销银行是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一种金融渠道服务。在互联网深入银行领域的今天, 电子渠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物理网点, 减轻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压力。一是邮储银行应重新优化现有渠道, 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互联网综合营销平台等多种线上服务渠道, 线下要重新调整和定位现有物理网点, 统筹规划银行自营网点和代理网点, 合理布局, 形成主网点围绕若干卫星网点的格局, 摈弃片面追求大而全网点的传统思维, 自营网点要打造服务功能齐全的综合化精品网点, 代理网点建设在转型发展中要分层分级, 根据实际业务量来设置规模, 多建设小而精的网点, 注重VTM、CRS、ATM等自助渠道的布放;二是要注意线上线下融合, 通过技术改造, 优化业务流程, 打通线上线下互通渠道, 实现让客户先在线上预约和预填单, 再到线下网点完成实际交易, 网点要注重引入智能填单台、智能叫号机, 以节约客户等待时间, 增强客户体验;三是在商业区、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客户更为集中的地方采用全新理念建设便民“直销门店”, 布放VTM、ATM、CRS、自助缴费终端等各种自助设备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操作渠道, 以“互联网平台+直销门店”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 满足客户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金融服务需求。

摘要: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 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对直销银行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解析, 对比分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直销银行的实践情况, 探讨直销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把握发展先机、践行普惠金融、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和线下渠道融合发展等方面, 提出邮储银行应对直销银行发展相关建议, 为处于新形势下的邮储银行更好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智国, 魏劭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直销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 2014.10.

[2]张艳萍, 贺根庆.直销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金融, 2014.3.

[3]何虹.国外直销银行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4.8.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本身的缺陷也开始暴露,杠杆率和期限错配度越来越高,终于在2007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经此危机,各国开始意识到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以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建立一系列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模式。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程度不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够成熟,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低,但势头迅猛,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影子银行相关概念

早在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长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y)第一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用以概括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金融服务的非银行中介机构。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向全球扩散,“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正逐渐被各国所接受。

影子银行系统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平行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体系,它包括投资银行、债券、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受央行监管之下,通过高杠杆操作来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监管现状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和客户资源的吸收来自于传统商业银行,主要的服务产品包括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运行的业务基本是对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复制,是对商业银行一部分融资业务的替代。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杠杆率低、由传统商业银行主导、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三个方面。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我国影子银行虽然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也在迅速膨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我国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金融市场的限制,限制了影子银行的正常发展。另外,我国虽有相关文件规定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机构的融资业务和监管问题,但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效力等级,同时大多数监管机构都疏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而且管制盲区居多,放任了市场风险的累积。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陷分析

(一)监管目标不明确。国内在影子银行监管上存在概念标准不一,监管目标不清晰,很大部分原因是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不够明确,这样的现象导致监管部门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行事效率低下,既无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也无法有效保护好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我国对影子银行目标界定的不明确,导致监管措施的薄弱,在金融机构监管上力度不足,也没有确立相关的消费者利益保护机制。

(二)监管手段单一,不具有独立性。我国对金融监管机构权限的设定过于模糊,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当许多出现一些金融问题时,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政府发布的政策或文件去执行,对市场的行政干预随意性较大,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大多采用行政规定性文件,监管部门受当地政府约束大,相关的规定都偏向于限制金融监管权力的行使,而忽略对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既不利于金融创新,限制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纵深发展能力,也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力上的提升。

(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行业等多种业务交叉发展的金融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这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的融资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控能力稍嫌不足的现状下,如不能管理好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那么就将会出现监管真空,影响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金融市场各机构联系密切,监管缺失将会导致增加其系统性风险,进而将风险传递到与之关联密切的商业银行中。

(四)缺乏健全的动态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监管采用多头分业监管的机制,中央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各自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此中产生的影子银行体系与这些金融机构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确定该由哪个组织或机构实施监管,尽管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协调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协调工作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金融问题,并且考虑到各自机构的不同职责所在,监管机构有时候并不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兼顾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长远发展。

五、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影子银行牵涉范围较为广泛,运用的金融工具也颇为复杂,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管。目前应构建一套合理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并将影子银行纳入其中。

(二)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虽然具有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能力,但却无法消除风险的存在,在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在稳健的基础上推进金融创新,一方面,将金融创新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自主创新功能,合理有序地进行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将之纳入监管的范围中,使之得以在有效监控区域内,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当前的市场信息。

nlc202309020104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不透明是当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影子银行的有效信息,就会造成监管缺失,导致无法对其风险进行预测和掌握。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所以必须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要求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信息的披露,提高影子银行产品的透明度,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环境。目前在金融法律监管上主要针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作为新生产物,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多漏洞,迫切需要加强立法建设,在银行理财产品、民间金融和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产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首先,针对当前我国对影子银行概念模糊的现象,需要从法律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将影子银行的基础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纳入法律管辖范围内,确保各监管部门明确自己职责范围所在,以免出现监管功能缺失或监管区域交叉的现象。第二,完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法制建设,在促进市场发展层次多样化同时,又能对其中潜藏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第三,建立全面、客观的动态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能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金融风险的聚积和蔓延加以预警和控制,提高监管效率,对市场运作作出正确的选择方案,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五)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金融行业自律和内部控制。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监管人才具有较高要求,既要从宏观审慎监测框架中全面、动态、准确判断市场风险导向,制定正确的监管政策,还要从微观审慎角度落实以具体有效的措施,这些无不要求监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加强金融监管的人才培养建设,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外情况异同,学习金融监管动态与前沿理论,建立风险模型、风险评估系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监管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到金融监管建设行列。

金融监管除了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的外部监管外,还需要从内部着手,即金融机构的自律行为和内部的控制能力。健全影子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严格审批影子银行机构的设立,特别是对高风险机构的审批控制力度,有助于加强金融行业的自律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保障影子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维护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六)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预防和应对外部风险。中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员,应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合作,构建一个集全球性、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于一身的金融监管框架,防止影子银行的跨区域性监管套利,限制系统性风险传播,从整体上控制其风险积累,从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晓扑.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

[4]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机制及其脆弱性[J].银行家,2010,(12).

[5]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5).

[6]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4).

上一篇:在代理记账公司工作的日子下一篇:草房子10道选择题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