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2024-07-10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共8篇)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文 /张宝华 班允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其中排名前两位的工行和建行的投资银行收入合计达到294.12亿元,这两家银行2010年获得的投行收入已经超过了106家券商同期的投行收入总和。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信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其不仅具有卓著的声誉、与客户牢固的关系及对客户情况和需求的深刻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企业融资经验和技能,并与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良好的关系。

2、范围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机构网点、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开展存贷业务的同时又提供债券承销、基金代销、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物质资源的使用费、技术维护费用及网点建设费用、人力成本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与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服务,降低平均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资金优势

一方面,投资银行在运作项目时需要投入较为巨大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证券承销、兼并收购和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运作,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这使得开展投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的融资中介,集聚了充裕的资金,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商业银行天然具有拓展投行业务的能力和有利条件。

4、网点优势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行业,而这种服务需要一定的窗口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分布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基础,并且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和可靠性,这使得机构和个人在实现利用网点优势为政府、企业、投资基金等筹资主体多次代理销售巨额国债、企业债和各类基金等服务时,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无法直接开展。《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资格,堵住了直接融资额大门,而且使其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这种规定虽然在风险防范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

2、产品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投行业务的源头活水,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方式。过去我国投资品种的匮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但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券商而言仍然相距甚大,而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够完善的投行业务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高端投行人士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培养的投行业务人才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较快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市场稳健逐步有序的开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之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市场对投行业务的发展有强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派生出了投资银行业务需求,例如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这给商业银行为企业策划并购整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则十分强烈。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的需求正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契机。

3、金融形势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

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增加了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2)“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

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涵盖了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传媒等新兴行业;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新三板扩容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

(3)“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

“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如果这些银行能够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凭借其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客户群以及银行的资金优势,银行投行业务业绩将会获得成倍增长。

(四)面临的威胁

1、国际金融环境存在变数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实体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和盈利能力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变化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扩张结构时趋向于保守,这在短期内会对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可能将趋于放缓。

2、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而且会遭遇处于垄断地位的证券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IPO、证券交易等领域,证券公司更有排他性的经营优势。此外,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也是某些投行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者。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和对策

(一)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

要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为大企业客户服务方面,探索财务顾问加多元化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融资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参与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稳定、明确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重视人才和机制建设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业务中心。在投行业务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投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要在商业银行内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控制体系,增设专门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集团层次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管理、资本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以及跨市场的交叉风险管理。此外还要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理顺业务流程,加强制度管理,并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借鉴国际著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建立风险处理报告机制和后续改进机制,建立操作风险实践的案例库与数据库,促进风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混业经营,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全球银行混业潮流的冲击下,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意识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严格的分业格局开始松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商业银行法》修改案, 都为将来的混业经营做了有意的试探和留下了法律空间。同时, 在看到商业银行顺应混业潮流而开展投行业务所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目前, 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低下、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从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金融业遭受重创: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两家倒闭、一家被收购、两家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 华尔街前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于这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 独立投行模式最终覆灭, 由前五大投行创造的近75年的金融神话就此终结。

因此, 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立足我国现实, 建立起完善的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风险内控和外部监管机制, 防范其潜在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做好混业经营准备、更好地融入全球性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分类

(一) 道德风险

由于银行危机往往会因连锁反应引发整个经济体系危机, 因此各国政府都对银行给予特别保护, 可以视为特殊的津贴。当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 津贴收益就从传统部门扩展到投行部门, 受津贴外溢的影响, 证券和保险业务风险将完全处于金融安全体系的保障范围之内,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此外, 业务的交叉融合也为综合银行利用内部信息侵占消费者利益提供了机会。一旦投行业务与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 可能导致银行客户利益由此受损, 并可能威胁国家的金融秩序和安全。

(二) 关联风险

商业银行往往将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反过来投行业务也能成为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为降低营销成本, 提高营销效率和收费水平, 实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服务, 商业银行采取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打包捆绑销售的方式进行营销。这在带来综合效益的同时, 也增加了关联风险, 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风险。

(三) 投资风险

由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与货币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 且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经验欠缺, 因此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将业务领域延伸到证券领域进行投资时, 就会产生一定的投资风险。

(四) 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这些高风险的业务并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 也意味着投行业务必将携带着其他资本市场的风险进入商业银行。银行通过附属的证券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向证券、房地产等领域。由于综合经营时机并不成熟、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监管机制远不完善, 结果盲目综合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在随后国家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整顿中, 这些投行业务损失惨重, 最终形成不良资产。市场混乱和风险管理措施的缺乏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 就此监管层为隔绝风险建立了分业经营体系。

(五) 政策法律风险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已渐成风气, 部分政策和监管法规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商业银行有望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的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我国仍实行金融分业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和政策, 而且这种分业管理容易造成政出多门, 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交叉经营, 也不利于风险控制和监管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再者, 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对监管政策的解读可能也会产生角度差异, 比如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实行必须报批的市场准入制度, 但很难保证被监管者不会进入监管者划出的禁入区, 特别对这种以软服务为特征的投行业务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产生原因

(一) 客户对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客户对项目融资、重组购并、投融资顾问、财务顾问、信用评级等投行服务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但是由于此前商业银行一直未系统开展投行业务, 所以客户对于商业银行提供投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很多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部门没有认识到投行业务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客户的强烈需求, 还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 投行业务的客户培育工作滞后, 很难在业务营销中向客户提供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方案。

(二)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自身因素的制约

1. 投行业务的风险文化有待重塑。

首先表现在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发生的风险文化冲突上。审慎经营是商业银行普遍秉承的原则, 对待风险往往采取规避的态度。而投行业务则在风险文化上比较激进, 强调承担风险和控制风险, 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如何去识别、管理和控制投行业务相关的风险, 是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其背后又隐藏了两者业务经营文化和理念的差异。

2. 投行业务规划的缺失。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日尚浅, 甚至部分银行设置投行业务机构的初衷, 仅仅是为了应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新兴业务, 并未对从事投行业务形成清晰和统一的认识, 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 更谈不上构建系统的发展战略。所以, 投行业务的发展仍然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 无法将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巨大的商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更无法撬动全行的综合化经营, 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 美国投行风险管理缺陷的借鉴

1. 外部风险监管环境的缺失。

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的时代, 自由化市场经济的思想占了上风, 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放松了对相关金融机构的监管。杠杆比率是衡量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在数值上等于资产与权益的比值, 反映了公司承受财务风险的大小, 对金融机构财务杠杆比率做出要求并有力监管, 是风险外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可美国证监会却放松了对金融机构财务杠杆比率方面的要求。美国投行平均的总财务杠杆大于20倍, 而净财务杠杆在15倍左右。高杠杆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 却也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公司低估了风险, 导致拨备额不足, 将使单一业务的风险在杠杆作用下, 放大至整个集团。

2. 对于风险的漠视。

对于美国投行的失败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就是对风险的漠视, 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美林和贝尔斯登的破产都反映了这一点, 这充分说明了风险意识对于投行的重要性。纵然风险管理的体系如何完善, 风险管理的技术如何先进, 如果不时常心存风险忧患意识, 那么这些体系和技术就不能良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 也就不能够在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 有效地规避风险。

3. 度量风险的模型本身存在缺陷。

由于市场环境、组织规模、内部管理等因素不断趋于复杂, 美国投行的风险管理经历了原始管理、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全面管理四个阶段, 对于风险的度量逐渐从定性分析发展成为今天的运用大量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度量风险的模型本身却是存在缺陷的, 过多依赖模型的计算出的结果, 其隐藏的危险不言而喻。除了模拟技术, 数学模型本身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 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最终依据, 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

(二)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风险控制 (1) 外部监管建议

1. 控制市场准入。

市场准入监管是银行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是指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审查和批准, 将那些有可能对银行业健康运转造成危害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来保证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对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市场准入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银行审慎经营, 防止银行过度冒险行为。因此, 市场准入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银行控制风险, 谨慎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行业务时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就应当先从市场准入的控制入手, 把市场准入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

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防范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银行监管机构还必须构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银行监管机构运用金融风险指标对出现风险苗头的银行机构进行风险分析和评定, 及时将有关风险预警信息反馈给该机构, 必要时对其进行检查监督。可以借鉴美国的CAMEL评级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设立一组能够全面反映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指标体系, 定期对相关的金融机构的内部变量进行测评并据此作出警告、限期改正、停业整顿等相应处理, 从而达到早日发现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在金融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置上, 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第一层是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 第二是区域金融预警系统, 第三是地区金融预警系统。

(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风险内控措施

1.健全风险识别与内部评级机制。

为了防范混合经营投行业务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还必须构造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参照监管当局设立的一组可全面反映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所面临风险的指标体系, 如Va R、CVa R等, 我国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其投行部门或子公司的内部变量进行测评, 以便尽早发现和有效防范相关风险, 同时还要强化压力测试,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该机制还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上报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 包括银行内部的相互支持、关联交易、担保等信息, 由监管当局根据有关资料和列出的识别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权数, 计算开展投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 并作出风险评估, 对风险大的机构提出警告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建立银行内部“防火墙”机制。

“防火墙”是针对银行机构开展投行业务所产生的弊端而设立的, 主要目的在于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投行业务会带来特有的风险: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 因此, 商业银行应该在开展投行业务的各部门或各机构之间建立资金、信息、人员的“防火墙”制度。从我国目前实践来看, 银行业和证券业间已构筑了必要的“防火墙”, 但并未有相应的制度完善措施。加实、加厚“防火墙”应当是目前金融监管立法的当务之急, 因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我国的“防火墙”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vestment Banking and Capital1Markets, Market Report-First Quarter2008Edition, New York, Frankfurt, May28, 2008.

[2]Nick Studer and James Davis, Outlook for investment Banking&Capital Market Financi-als,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urope, April1, 2008.

[3]Vander Vennet, R.Cost and profit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universal banks in Europe.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2, (34) :254-282.

[4]Lieven Baele, Olivier De Jonghe.Does the stock market value bank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7, (31) :1999-2023.

[5]Stiroh, K.J.A portfolio view of banking with interest and noninterest activitie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6, (38) :1351-136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3

个人理财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投资者在多个投资市场中,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组合来共同完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因此,如何深化理财内涵,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银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个人理财品种不丰富。理财业务与传统业务最为不同的就是其“个性突出”,不同理财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安排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名目众多,但各家银行推出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2.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首先,很多银行理财人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自己为金融家,高高在上。其次,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完咨询者的叙述便打断对方,自己一旦开口就口若悬河,也不观察一下对方的反应和神色变化,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客户描绘理财产品的属性和风险收益情况,偏偏最爱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向咨询者介绍,不喜欢复述,更不喜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另外,就是缺乏责任感。理财人员同客户的沟通不同于一般银行业务的咨询,当客户有意要求了解或购买有关理财产品时,理财人员有义务向客户当面说明该产品的投资风险,如果客户对风险一无所知,理财人员还应向对方传授必要的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

3.个人理财法制环境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涉及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却至今才列上记事日程。当前银监会所出台的三部规章,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只是行政规章,也叫部门规章,是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用以约束规范所属单位开展具体业务时一种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它不可以用来调整两个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4.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理财产品协议使用资金,发生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而且,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仅是作了冻结而已,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二、扎实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途径

1.商业银行要规范开展理财业务。首先,要组织员工加强对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同业理财业务经验的学习,加快理财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其次,要规范产品研发程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开发设计环节,应制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管理规定,事前评估和管理业务风险,充分考虑业务对系统资源、专业人才和业务支撑能力的要求;在投资顾问环节,客观评估客户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投资意向,提供符合客户利益的投资顾问服务,并充分揭示风险;在营销环节,要切实注意防范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防止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在投资操作环节,要严格控制操作风险,按照客户的指示或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活动;在后续服务环节,要保持文件和数据记录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在风险控制上,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

2.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当前沒有为个人理财业务单独立法也将为法院日后处理银行与客户因理财业务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埋下隐患,因为无法可依。最高人民法院迄今为止也没有发布过在处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纠纷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要未雨绸缪、先挖渠后放水,而不是先放水后挖渠。同时为了适应当前金融改革的形势,我们一定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早日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环境,使得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客户在接受服务时有章可循,执法部门在处理案件纠纷时也有法可依。

3.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第一,态度恰到好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它虽然也涉及产品的销售,但我们不可以用一般的产品推销手段来促使客户成交,过于热情会让客户觉得反感而被吓跑。如果当一个客户想了解一下关于理财业务而没人搭理时,客户也会因受到冷落心生离开之意,两种态度皆不可取。我们在接待客户时既不能过于热情也不能冷落客户,而应恰到好处、不卑不亢。第二,准备恰如其分。这是专指首次上门与客户洽谈的情况。如果准备过于充分,会让客户觉得对方是有备而来,有所企图;而如果没有什么准备,又会让客户觉得对方缺乏敬业精神,并对银行的水准缺乏信心。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在与客户的首次见面时我们不必完全一下子表现出来。

4.完善理财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目前,我国人民币理财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进一步发展尚需要利率和汇率机制上的进一步完善。二是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普遍都面临流动性困境问题,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从金融创新入手,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因此,必须创新人民币市场金融产品和工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衍生品市场、期权市场、资本市场。三是拓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巨大,如果不能充分有效解决资金出口的问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受到较大影响,建议合理有序地拓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

三、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4

从阿里巴巴到其下的淘宝网,到深受学生、白领们爱好确当当网、出色亚马逊网,再到最近产生了抢人眼球的电商大战的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国美电器。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经不容忽视,它已经经从1个目生的辞汇,变为1个人们饭后的谈资,许多高校最近几年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咱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的春季已经经到来。那末是甚么促使了电子商务最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呢?

一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缘由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最大的缘由。二一世纪是个网络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网络技术如斯发达的今天,产品和服务可以逾越地域在瞬间就完成交易,如斯高效的商业流动可以大大的节俭时间本钱,以及其他没必要要的本钱,提高交易效力,缩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减1些没必要要的开消。这样的1种交易模式吸引了良多商家的注意,我国已经经愈来愈多企业投身入电子商务的建设中来。

其次,物流业的体系日渐完美和国家对于物流业的鼎力发展以及支撑也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相信良多人在网络购物时都遇到过这样1种情况:卖家发货了,然而货物却等了良久才到。这样的1种情况常常会让买家对于网络购物失去信念,乃至觉患上网络购物就是1种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完成的交易,这无疑会让电子商务的发展遭到阻滞。

最后,经营本钱低。就拿淘宝网为例,1个商家想要开店,常常需要大量的资本。商家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交铺租、进货、销售等经济流动的完成。但同时,良多商家都是在创业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然而如果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的这个渠道来进行商业流动,则只需要支付进货的钱,铺租费用及其他的管理费用大大的降低,经营本钱也大大的降低。这类情况在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大的企业有很显明的表现。像苏宁、国美这种型的企业,他们常常需要很大的卖场,而卖场每月的房钱又不廉价,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交易,他们就再也不需要支付这么多的1笔资金。也再也不需要支付如斯大笔的管理费。经营本钱低,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1个首要的.因素。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障碍及发展策略

如今、电子商务已经经成了1个国家经济是不是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1。然而,电子商务的体系中,还存在良多问题。

首先,信誉制服是阻碍电商发展的最大的问题。在咱们传统的交易模式中,企业双方进行资金较多的交易时,通常会由企业派人出来进行洽谈,并相互实地考察,在双方确认对于方的真实性后才会进行交易。然而通过电商来进行的交易流动,卖家作家的可能性就多了良多。正如一一年阿里巴巴的“欺骗门”,近千名“中国供应商”应用阿里巴巴当年相对于宽松的会员注册以及验证政策,以超低价吸引海外客户的注意,等客户完成为了付款后便迅速撤退,废弃当时所用的账户,让收不到货或者者是收到1堆“垃圾”的客户催讨无门。诚信体系的完美与否,是电子商务发展能否逾越瓶颈,继续蓬勃发展的1个首要因素。我国想要树立更完美的诚信体系,就要让实名认证、实地认证在电子商务中普遍化。当1个身份证号码只能注册1个账号,而电子商务的账号又能准确的反映买卖双方的信息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欺骗。提高人们对于电商的信念。咱们可以可喜的看到,自从阿里巴巴经由了“欺骗门”的事件后开始了“支付宝”和实名的认证的大范围使用,很好的保护了买卖双方的权益,而最近几年海外对于阿里巴巴网站的投诉也日渐减少。

此外,物流发展的不全面依然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首要因素。京东商城的广告强调的就是其运送货物的速度。这无疑是电商的1大卖点。1个公司的运送速度常常抉择了这个公司的良多方面。其实不仅仅是淘宝等零售业中体现出来的,物流慢,影响买家心境等主观因素。1个企业例如海尔公司,

这种型的大型企业要完成1次资本循环,完成1次资本运动就要1次经由购买阶段,出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物流的速度更不上,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销售阶段,直接致使了资本周转的速度变慢,无益于剩余价值的创造。同时,物流的运送速度也对于仓库的占地面积有影响。如海尔公司就请求其仓库只能贮存七天的货品,对于自己公司的配送有很严格的请求。减少了仓库的面积,降低了出产本钱。

同时人材的缺失也是制约我国电商发展的1个方面。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通讯网络以及技术方面的人材和大量的网络经营人材。然而最近几年,我国的高校才开始陆陆续续的开电子商务的专业。所以近几年,我国的电商发面的人材仍是比较缺少的。因而,电子商务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材作为企业的资本。让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或者者用高的待遇去吸惹人,避免人材流失是我国电商目前势在必行之事。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主要产品分析 篇5

概括的说,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就是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债务融资---证券承销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商业银行能够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

● 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

● 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

● 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

● 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

● 各种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基金

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商业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

● 包销

● 投标方式

● 代理推销

● 分销方式

投资银行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和佣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介入的债务融资业务有: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可转换债券的承销和发行担保业务,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分销业务。

证券交易

商业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和纯粹的投资银行不同,他无须自己直接扮演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而主要是在“一级半”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游离,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在

一级市场的发行,商业银行一般会有很多相对固定的合作者充当分销商或者战略合作者;

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商业银行才能获得资产管理的收益。另外,随着资本市场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兼并收购

企业兼并与收购已经成为现代投资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投资银行受聘企业兼并与重组顾问,可以最大促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进而可以避免因为资本和货币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交换和对称,导致的银行信贷资金的损失。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以银广厦、东方电子、新疆德窿等事件为标志,市场披露了一系列“造假”和“掏空”的公司,其中不乏有所谓的高成长绩优股,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损失惨重,银行信贷资金损失惨重。同时各类中小企业借改制、破产之际,脱逃银行债务,使债权人主要是银行的债权落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报告,截止2000年底,在完成所有制转变的62656家企业中,有51.2%拖欠银行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9月公布的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比例是23.35%(以上资料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大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债权人,要改变以上这些现象,加强商业银行在公司重组改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是与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调整、改革的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角色定位是服务于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企业过度负债;冗员和退休职工的安置;产权的不明晰;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太多,没有能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超大集团等。这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把储蓄转化为股权注入,增加企业资本金;同时,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盘活企业现有的存量资产,这些都有赖于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产权转换和重组的功能。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重组,包括产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可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国有企业的问题。

在企业的购并与重组过程中,没有投资银行是很难进行的。产权交易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交易过程,它涉及到很多经济、法律、政策问题,也必须依靠投资银行的专业化工作去完成。但是,在国内已发生的国内并购案中,投资银行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由于原来券商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评估缺少相关的经验,企业关心的并购双方的战略相关性和整合力以及并购后能否产生高于收购成本的新增利润和偿还债款的现金收入,以及兼并过程可能需要的过桥贷款融资等,都是以往以证券公司为主的投资银行无法提供咨询和服务的。

中国国有企业几十万家,真正上市的只有一千多家。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使几十万未上市企

业间的兼并与重组也越来越多,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原来证券公司的策略,将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作为工作重点,将服务几十万国有企业为经营宗旨,加强在兼并重组方面的业务能力,组成强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业务专家队伍,从更深的层次服务与国企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给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带来的新机会。十六大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为地方政府转让一批上市公司的国家股股权创造了条件,股权转让审批的速度也会加快。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非流通股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国家股、法人股转让或者流通交易成为现实,出于专业、公平和监管的考虑,受让方和转让方都会考虑请专业并购、重组和财务顾问,这将给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带来并购重组业务的机会。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出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意味着非上市公司国有产权的转让将进入新阶段,国有产权的转让也是为了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这同样为商业银行投行提供了业务创新机会——担任政府财务顾问。

市场国际化给投资银行带来的机会。投资银行向国际化发展,已经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抓住时机,以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的并购活动,如:帮助猎手公司寻找兼并与收购的对象,向猎手公司和猎物公司提供有关买卖价格或非价格条款的咨询,帮助猎手公司制定并购计划或帮助猎物公司针对恶意的收购制定反收购计划。协助企业制定收购或反收购策略,帮助安排资金融通和过桥贷款等。此外,还可协助企业改制,设计重组方案,盘活企业不良资产,协助企业收购或出售资产和企业股权。协助企业在主板、创业版和海外上市,制定企业上市计划。

根据商业银行禀赋资源创新并延伸投资银行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仅靠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很难与纯粹的投资银行进行竞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所禀赋的金融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开拓创新投资银行业务。

财务顾问

商业银行充当企业财务顾问就是商业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 根据公司、个人或政府等客户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

● 当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商业银行要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

● 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作为代理,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

● 发挥商业银行头寸管理能力,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现金和流动性管理。随着市场竞争、财务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未来企业将更加重视资金的安全、流动性和增殖性。为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根据企业国际化、扁平化要求,设计个性化的产品、模式,使得一个集团公司内部不同区域分支机构之间调剂现金余缺,尽量减少因为头寸原因引起的融资,降低集团公司的成本;同时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将闲余资金合理的进行短期投资,提高资金效益。我国商业银行整合自身业务手段能够被投资银行业务所融合的流动性管理技术有:支票箱服务、可控付款服务、自动清算服务、对账服务、现金集中、多边扎差等等;

● 开发高附加值的财务管理服务:

● 确定和量化风险敞口,建立避险战略,为企业提供消除或者规避风险的工具、手段;

● 为企业的地区财务中心、共有财务中心、内部银行等集中化财务管理系统提供设计、咨询和管理等服务;

● 财务信息的咨询,如交易、支付帐户的实时余额报告等。

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因此项目融资是对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项目策划安排的一揽子融资的技术手段。

项目融资发展趋势

多为由几个投资者共同参与,其原因是:

● 大型项目的开发有可能超出了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或者承受能力,使用合资结构,项

目的风险可以由所有的项目参加者共同承担。

● 不同背景投资者之间的结合有可能为项目带来巨大的相补性效益。

● 投资者不同优势结合,有可能在安排项目融资时获得较为有利的贷款条件。

项目融资的主要形式

公司型合资结构、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

几种典型的项目融资模式

● 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

● 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

●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 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 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 以“黄金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BOT 项目融资模式。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商业银行可以与项目有关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投资者与项目发起人等密切联系,协调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一起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协助项目发起人完成项目的研究、组织和评估,设计项目结构和融资方案,协助项目有关方进行项目协议和融资协议的谈判,起草有关法律文件等等。最后通过发行债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卖、抵押贷款等形式组织项目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

投资咨询和投资中介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发挥代客理财业务优势,为客户代理财务管理,解答外债、税收、外汇管理、外资利用、财务制度方面的政策法规,提供各种金融及经济信息咨询。同时,还可从事境内外资金和项目的中介业务,协助企业确定投资方向,寻找投资目标和合作方。

基金管理

银行的规模扩张和范围扩张为商业银行从事基金管理业提供了背景,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以及国际银行全能化促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投资基金自1886年在英国诞生以来,经历了13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世界各类基金资产总值已达20多万亿美元,成为与银行业、保险业并列的三大金融支柱产业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各类资产证券中由商业银行发起的已占到40-50%。1994年初,美国投资基金的余额就已经超过银行的存款余额,达2万亿美元,到2001年底,更是达到了7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一些大投资银行的销售及赎回佣金收入占据了经纪佣金的40%左右。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西方银行业曾经面临和中国银行业今天同样的问题。美国的道富银行,过去是一间传统的商业银行,但随着基金托管业务的增长,该行现在几乎不做传统业务,只做基金托管业务,目前托管资产达到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我国目前规定的0.25%的托管费率计算,6万亿规模的基金托管每年将为银行业贡献150亿美元的收入,而且这个数字将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加大而增长。有谁能够眼看着15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不动心呢?尽早进入基金托管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这才是所有商业银行的明智之举。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可以充分利用一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投资银行无法比拟的网点优势和客户资源,来拓宽基金管理、分销的渠道并增加非存贷利息收入,如投资收益、资本利得、托管收益、销售收益等。而且由于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国家信誉优势,其金融产品很容易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因此2005年开始商业银行经批准发起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和发展情况具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社会大众的个人财富在快速积累,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为40%,为全世界最高,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收入、消费习惯、风险承担能力各不相同,许多人已不再满足储蓄存款所得的利息收入,要求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金融产品使其获得自身资产的最大化。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然选择。

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买方)把企业(资产证券发起人)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发行,是一种与传统债券筹资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将企业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或不良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作价买入,再以买下的金融资产为担保发行证券,用于收回购买资金。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可以采取商业票据、中期债券、信托凭证等债务性债券形式。目前,商业银行可以运用不良资产打包处理、资产分包等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各行的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不但可以盘活非流动性资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牵头费、管理费收益;克服存贷款间的流动性矛盾,改善贷款组合;分散经营风险,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而且,商业银行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顺利进入投资银行领域,实现贷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对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拓宽收入来源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银行网上交易

支票账户与经纪佣金账户无缝链洁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是一个职业证券投资人,经常面临的问题就是“银证”(银行与证券公司)通路不畅,有时候为了从银行向交易经纪商或者从交易经纪商向银行划转资金需要跑很多路、耗费很多时间。我相信“在同一个地点同时在同一个屏幕上看到我的所有金融资产”是为期不远的期望!而银行在线经纪完全可以实现这个愿望--通过电子的方式连接我所有的账户。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支付清算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银行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6

2011-06-23 16:06:09中国经济导报

北京世经未来

张中鲜

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

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然而2011年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所面临的机遇还不仅仅局限于此――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新三板”扩容和“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从而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崛起。

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

随着信贷规模紧缩、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进一步收窄,且今年5月“中国版巴Ⅲ”的落地,从风险控制和资本要求等方面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和压力,使得银行更加注重提高资本利用率。

投行业务作为银行对公的一项中间业务具有明显的低成本、高收益的特性,而且投行业务作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可以帮助银行在现有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打通资本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伸入直接融资市场的触角,提高银行资金、资产和负债的利用效率,促使银行利润率的显著增长。

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和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

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

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涵盖了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传媒等新兴行业;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

尽管大家普遍认为券商、私募、风投将是“新三板”扩容的最大受益机构,但事实上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事实上,许多银行已经推出了“新三板”专属的金融服务计划,有些银行还创新性地为“新三板”企业设计了担保及股权质押相结合的融资方案。

“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

今年5月召开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的热点话题之一的“国际板”引起了各方金融机构的关注,上海国际板的推出也于近期出现加速之势,而“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

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

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西藏;特殊优惠政策;信贷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飞速发展。作为西藏经济发展重要基础,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藏金融的发展是西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西藏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一系列特殊的金融政策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也为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基于特殊优惠政策支持的视角,对西藏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西藏特殊金融政策与西藏金融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西藏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情况,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对西藏享有的特殊金融政策的分析与回顾

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西藏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特殊优惠的金融政策也相继制定,这些政策对西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是西藏经济发展有力支持力量。下文首先对这些特殊优惠政策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西藏经济社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加快西藏改革开放,国家积极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给西藏诸多的支持和帮助。首先,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采取特殊优惠、对工商企业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政策, 同时,积极对边境乡村贷款等实行免息。此后,人民银行总行对西藏给予大量照顾, 积极核销无法偿还的贷款, 减轻农牧民和企业负担。另外,积极增加对农牧集体和农牧民从事商业、的免息,积极实行行业、项目优惠, 支持城乡集体及个体经济等。1994年以来,党中央会议进一步赋予西藏财政、外贸、金融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行货币、信贷指导性计划政策。二是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其优惠贷款利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3个百分点。三是赋予人民银行西藏分行一定的再贷款权,再贷款利率以不低于存款准备金利率为原则。四是现金供应取消指令性计划。五是在金银配售指标上实行倾斜。六是实行特殊利差补贴政策。2001年以后,国家对西藏实施的特殊金融政策进一步深入,要求西藏继续实行特殊优惠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并进一步细化:一是明确了西藏银行各项贷款利率,二是对西藏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损失进行补贴, 三是对西藏国有商业银行区分行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四是农、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对其各自西藏分支机构实行指导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二、西藏银行信贷业务及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金融迅速发展, 银行机构日趋完善, 信贷业务种类也向现代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西藏历年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城乡储蓄存款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为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从西藏历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来看, 无论是贷款总额还是贷款种类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起, 西藏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由以前的偏重于商业逐渐转向向工业、商业并重,西藏银行业现金收支大幅度增加, 收支形式日趋多元化。在贷款总量上,西藏的商业贷款占了主要部分, 其次是工业贷款。近年来,银行成为工商业主要的筹资来源。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保险业务进步较快,保险收入也有了快速的增加, 促进了西藏现代化的发展。

不过,当前西藏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贷差不断扩大。西藏虽然有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但区内存贷差逐年增加, 扩大趋势明显, 反映出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存款贷不出去,而另一方面基础建设却得不到必需要的资金。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以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为目标,剩余资金投资外流的情况产生,使得当地的金融支持效果不佳。同时,西藏存贷差不断扩大又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关。二是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执行难的问题。诚然,中央长期赋予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 但受经济基础薄弱和市场发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优惠金融政策执行困难

三、简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当前西藏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 金融机构发展银行信贷业务的思路要注重引导资金投向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 促进农牧户增产增收,要大力支持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缓解制约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要从传统的产业观念中走出来, 加强对基础设施评审, 推动产业链延伸。

首先,从解决营业场所的角度出发,积极解决农牧业的贷款问题。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 市场手段不适应性普遍存在。营业所建设要考虑西藏的特殊政治背景,并充分顾及农牧区的现实社会状况。要积极将营业所转化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积极解决农牧区优惠金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其次, 坚持优惠贷款, 简化烦琐贷款程序,加大小额贷款推广力度。要加大农贷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在发放农贷证上, 要建立统一的评级格式,积极支持基础建设。要对全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积极发展潜力产业,注重对产业的培育, 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要积极建立贷款担保体系和信用保险基金,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快贷款的审查、评估和发放进度。

综上, 西藏的金融信贷业务要更加注重农牧业发展和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积极的扶持优势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同时,要积极建立良好的担保体系和信用保险基金,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对西藏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兵. 对西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差扩大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 2002.

[2]旺堆. 西藏银行业在改革中发展 [J] . 西藏经济, 2002.

[3]丁化美.不良金融资产重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4]李勇.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张士明.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实践与理论思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8

摘 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面对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如何抓住机遇,挖掘碳金融市场,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本文从碳金融业务的内容、实践经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碳金融 金融创新

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气候变化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应对世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表达了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意愿,而金融业也逐步兴起了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金融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参与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基本介绍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而碳金融就是基于这三种履约机制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碳金融在整个碳交易的价值链当中起到了促进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转移分担风险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等多项功能。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担保和中介服务,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如碳交易保理、碳基金托管、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碳信用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交易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国际碳交易增长十分迅速,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到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100倍。而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3月10日,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到1.8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项目总量的48.4%。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而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6年起陆续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截至2009年底,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浦发银行则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提出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2008年,工商银行在对“两高”行业152户企业实现清退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否决“不环保”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实际退出的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业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国外的碳金融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碳金融业务,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交易场所和交易平台,更缺乏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究其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国内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此外,由于对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3.交易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高昂。此外,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风险进一步推动了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4.外部的政策激励措施不足。发展碳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由于碳金融业务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碳金融业务的指导目录,未能使碳金融业务获得政策的倾斜,没有激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5.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政策风险。最重要的是未来的《京都议定书》充满变数,为这项交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到了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内容有何变化都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中国能否保持非附件I国家,继续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国内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向碳交易市场要素提供金融支持时没有相应的依据。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商业银行银行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第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而商业银行要真正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应该提高认识,从产品研发、信贷投向、风险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顺利开展“碳金融”业务。

1.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认识。全球对低碳经济取向的认同以及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了银行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把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作为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并逐步参与到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2.加大对低碳经济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投入过度集中于基础建设等两高行业中,对CDM项目投入比重很小。大量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些行业,在银行调整其信贷资金结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家银行同时对一家企业压缩信贷规模的“羊群效应”,从而增大资金退出的难度。因此,建议银行一方面压缩对“两高”行业的信贷投入,一方面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

3.創新碳金融业务服务模式。首先,创新碳金融业务信贷融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融资服务时,创新思路和融资模式,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低碳信贷体系,低碳企业贷款与CDM下CERs贷款相结合。一方面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促进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其次,应该继续着力进行低碳投资、低碳信贷、低碳信用卡、碳交易市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除已经推出的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4.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由于受技术、成本等限制,低碳项目本身盈利性有待提高,而且碳金融属于新兴领域,银行服务经验不足。因此,在适度加大碳金融业务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自身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5.健全相关机构,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服务专业性较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融资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为此,在银行系统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资银行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考虑先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在必要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评估报告、行动计划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10.05.

[2]邵伟.论我国碳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2).

[3]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财经科学.2009(11).

[4]李凌嘉.碳金融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中国商界.2010(03).

上一篇: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元稹,乐府杂曲?鼓吹曲下一篇:职秘:节约企业80%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