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24-06-1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选8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日益削弱,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正朝着多样化、综合化、电子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间业务在我国已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趋势。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尽快在经营思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经营方式上转变观念。把开拓中间业务提升到事关商业银行振兴与否的高度上来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中间业务。

拓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扩大负债、资产业务规模的需要;是商业银行减少经营风险的需要;是商业银行增加经营利润的需要;是商业银行增加竞争地位的需要。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对策宏观上从四方面讲:(1)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更新经营思想,调整经营战略。(2)按照中间业务的开展,重新设置相应机构。(3)全方位开展中间业务。(4)大力发展电话银行、家庭银行、电子银行,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完善、快捷的金融服务。(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再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应遵循实际出发的原则;效益的原则;服务原则;与传统业务结合的原则。根据他们原则,近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设计有四方面内容:

1、租赁业务;

2、“网上银行”业务;

3、咨询业务;

4、代理业务。其中“网上银行”业务的拓展在科技、网络发展的今天尤其重要,要在信用卡的基础上完善、拓展;在网络终端的领域、“短信业务”、“金融e通道”进行创新。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2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1、中间业务的定义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这些业务游离于负债与资产业务之外,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西方金融界将中间业务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中介的、代理的业务),或称为Middle Market Business(中间市场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界定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构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这样的描述清晰而又符合传统认识地描述了中间业务的定义。

2、中间业务的分类

对于中间业务的分类标准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说法,商业银行依据什么标准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需要。

美国银行业根据收入将中间业务分为信托业务、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存款账户服务业务、手续费类业务以及其他手续费类业务五类。

巴塞尔委员会则从中间业务的风险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即1)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2)或有债权、或有债务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是指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又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或有债或有、或有债务中间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业务的中间业务。

而中国人民银行则将国内商业银行中加业务分为九大类,即: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类中间业务;4)担保类中间业务;5)承诺类中间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7)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9)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1、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

分析传统银行的脆弱性,首先应当从经济学理论中的资产价格波动来阐述。在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枢纽,处于漩涡的中心。当资产价格高涨之际,商业银行往往受到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从而降低准备金率,扩大信贷。在如中国等被受本国政府保护的国家,银行对企业的债务约束趋于单向化,对企业的监管缺乏内在机理机制,导致市场风险逐步向银行体系转移。同时,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银行往往将贷款投入到诸如房地产等增值最快的项目中去,这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一旦经济某一环节中出现了不利事件,银行则会停止对该企业的新批贷款,由此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使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经济危机和破产风潮的冲击。危机下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贷款进一步紧缩,不良贷款增多,更多企业破产,从而严重损害银行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利益。

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潮流,各国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交易价格以及金融服务范围均在自由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样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接触,大量国际资本根据经济形势自由流入和流出,这也使得本国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2、中间业务发展背景与趋势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与融资功能的一体化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为了保证支付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人们开始关注于分离这两个职能。但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合约环境中,传统商业能够有效配置合约各方当事人的权力,节约流动性成本,克服投资项目信息不对称,因此成为解决支付融资问题的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削弱了银行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业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举步维艰,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信贷业务形成的较高风险资本占用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经营风险和外部监管压力。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利用其信誉、资金和信息技术等优势,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转型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3、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

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功能的转变过程。由于金融市场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显著降低,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举例再说,在风险管理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可以作为银行存贷功能的一种替代选择,并且更具优势;在公司贷款领域,各类金融公司正威胁着商业银行在此类的传统优势;另外专业信用卡公司的出现也分流了大量银行传统消费贷款业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迫使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改革,而中间业务的发展正代表着商业银行功能的这一转变。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生存压力的同时,也为其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会。发展中间业务是传统银行业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功能分解带来的挑战,更是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具体表现。中间业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方式以及对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它将银行的业务重心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倾斜,收入构成也从传统的利差收入为主向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演变。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通过个性化服务使自身更具竞争力,从而强化其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表1所示为2007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收入构成情况。

表1所示营业收入构成均为每家银行各项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

由表1可见,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成左右,摩根大通甚至高达57.6%,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的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4.7%,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业只有18.8%。以提供中间业务服务为主的专业型银行的出现,是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职能转变的重要表征。EUromoney(欧洲货币论坛)评选的世界前二十名银行中有5家是专业服务于企业的投资银行,有4家是专业化服务于个人的资产管理银行。可以说,传统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向服务中介转型,能否通过中间业务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将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1979年前大一统的银行制度时期,经历了1979年到1994年的专业银行制度时期,并于1994年到2002年完成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化阶段,从2003年至今正经历着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历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但是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的政策制度及机制僵化。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比如股票承销、经济与基金管理业务等。同时,利率为实现市场化以及央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不规范也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展开。

其次,尽管当前银行已经开始重视中间业务,但是其盈利功能依旧被或多或少地忽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往往以无偿的形式出现,而并非出于改善结构的目的,这与西方商业银行以发展盈利中间业务品种的观点相违背。

第三,由于对中间业务认识的不足,导致银行有效投入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需要银行在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方面只是出于设想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比还想去甚远。

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在美国,通过《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一整套法律规范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规范约束。相比而言我国配套法律还尚显单薄,许多问题没有扎实的法律予以支撑,造成局面混乱的现状。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途径

1、鼓励创新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并开拓创新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毕竟途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扩大传统的结算业务范围,如通过国际结算加强结售汇,扩大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账户服务业务等。然后应扩大各种代理业务,代理客户首付款、代理融资、代理发行、代理报关、代理公正、代理会计事务等。另外,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企业上市包装、企业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

2、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的宗旨是降低银行及客户的风险,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安全操作。根据《巴塞尔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关于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的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全面纳入资产负债风险比例管理中。央行根据风险信用评估,对中间业务进行准入审查,保障相关交易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进行以保护投资者及银行的利益是相当必要的。立法者应以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的的原则对银行业务进行立法约束,促使中间业务在和谐稳定中茁壮发展。

3、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应迅速转变思路,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重视发展中间业务,正确看待中间业务所带来的巨大盈利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阳光大道。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是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在当今银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发展中间业务正式银行迎合市场服务客户的具体表现。因此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早日实现中间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变是银行在未来能否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

商业银行应重视现代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与招募,并加快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从战略高度上提升中间业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实现金融职能及盈利模式的转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中间业务的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揭示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并借此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脆弱性,创新

参考文献

[1]、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3]、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4]、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5.5.12

[5]、唐双宁.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异彩纷呈[J],金融时报,2006.1.9

[6]、薛英莲.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与发展[J],公会论坛2007,(05)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篇3

【摘要】 总结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管理机制、培养各类人才等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商业银行;必要性;中间业务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述及其生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国外,中间业务主要是以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为主,故又称其为“服务收费业务”。目前,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纷繁复杂,我国商业银行涉及的中间业务品种也已达数百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分: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小等特点,可以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并以此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使银行摆脱既定的资产负债规模的束缚,促进其技术与服务手段的进步。一直以来,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将逐步缩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客户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将日益缩小,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来源。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面对日益临近的外资银行的竞争,急需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促进业务多元化,扩大表外业务不仅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需要。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外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很早就开展了中间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银行资产业务收入和负债业务收入之外的第三大业务收入。据报载,在发达的国家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接近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

如表1所示,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52%,日本银行为38%,欧洲银行为50%。我国银行业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8%,最大为17%,最低的不足1%。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各个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普遍较高。据业内人士预测,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占有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0%以上,国内银行改造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地位已经凸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资产比重和银行总收入比重偏低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银行资产的比重和银行总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分布不均。该行某年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显示,商户回佣收入、跨行收入共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7%,年费、异地结算、代理业务等收入只占13%,外卡收单业务收入则寥寥无几。

2.中资银行理财业务的盈利状况。作为中间业务中最据成本性和最有发展前途的业务,2007年国际宏观环境不利,继2006年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后,2007年出现暴涨性的增长2007年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了1760只,均远超过2006年的水平,这其中存在着重复统计的问题。根据2007年银行理财业务收益的报导,发现银行在中国的理财市场上的盈利均为零或者是负数,不得不慨“感高风险未必有高收益”。

3.品种较少、收入结构单一且盈利能力差。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出现,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支柱。以美国为例,1992年、2005年中间业务收入占净营业收入的比重如表2所示。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品种数量少,大多数停留在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些传统中间业务的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90%左右。那些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4.品牌认知度低。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认知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品牌产品,中间业务产品基本上处于仿制、复制阶段,产品单一、趋同。

5.服务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各家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各自为政,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社会大众习惯于现金收付,导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特别是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投资公司法》、《期货法》,抓紧完善《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保险法》等一整套体系的法律法规;针对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在部分领域相互代理业务,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可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完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扩大指导价收费范围,对一些容易引起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的中间业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明确将一些不收费的业务列入收费项目。

继续完善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创新速度。要注意对已有成熟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的中间业务,力求在执行管理办法和标准上的一致性,并加大检查力度。对于一些还没有成熟管理办法的金融新业务,应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出台相关管理法规予以规范,以促进金融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与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中间业务考评机制,尽快建立详细的考评激励机制,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纳入各级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权重。二是建立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评价及培训机制。三是要建立一种容错机制和纠正机制,鼓励各行通过对中间业务潜在的市场需求、成本投入、预期收益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防止盲目开发,盲目推广。四是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机制,便于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五是健全中间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做到操作、监督分离,强化稽核审计职能。

(三)强化服务意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服务作为基础。手续费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是银行员工所耗费的活劳动的补偿,是银行出售服务所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之一应是提高员工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良好的服务观念转化为银行员工的基本素质,深挖服务的潜在效益,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实施差别营销战略

一是采取差别客户营销策略,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不同将客户划分不同的层次,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采取差别业务营销策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业务品种。资金投入方面也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选择合理高效的投入结构,向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倾斜,实现最佳投入产出率。

(五)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加强中间业务的人才培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涵广泛涉及各行业专业,因此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一方面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将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理论、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综合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适合本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方法。另一方面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他们不仅要通晓传统银行业务,也要懂得银行的中间业务,要具备企业财务、企业管理、企业评估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我国商业银行要从长远出发,多渠道、深层次地为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形成拓展中间业务的人力资源优势。

(六)加大科技投入以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

网上银行业务是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外资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经验,弥补经营网点相对不足的缺陷。虽然目前受教育程度、支付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网上银行业务发展远不如发达国家那般迅猛,作为我国银行业未来业务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其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夏令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与挑战.中国金融.2003

[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盛丽.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7

[4]曹龙骐,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篇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在组织制度、管理制度、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仍然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和结算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极低,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以收付代理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阶段。因此本文针对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状况,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而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收入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金融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银行业对中间业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中间业务开拓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出现了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银行业正在逐步改变过去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收入结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日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领域,但尚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发展阶段,尚未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而且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与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5%;法国里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77%;英国巴克莱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73%.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不到30%.(二)产品开发现状

1.传统性服务品种占比大。如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和担保类业务品种等传统性服务品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主体中占品种总数的绝大部分;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五类业务品种相对较少。以中国银行为例,其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当中处于佼佼者的地位,但从2011年各种产品对中间业务的贡献率来看,代理业务占45.6%,结算业务占15.4%,信用承诺业务占11.4%,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占11.8%,其他业务占15.8%,可见贡献率大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主要是传统性服务品种。

2.部分产品发展较快,如借记卡业务、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差异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综合经营推进步伐加快,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环境日益改善。同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加快了步伐,中间业务新产品不断被推出。

(三)立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以及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都开始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直到2001年6月才出现第一个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规,即《商业以后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而且此规定与2000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指引》有许多重复交叉之处,两者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界定也稍显混乱。

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颁布以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缺乏统一的政策依据,在诸多的行政干预下,各银行不能准确把握中间业务市场定位,对中间业务的开展始终持一种怀疑和观望态度。《暂行规定》的颁布,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

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后,可开办金融衍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有助于拓宽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路径,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简化了审批程序,这必将对规范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防止定价混乱和无序竞争,完善银行服务功能,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可开办的中间业务的种类及各类开办条件,清晰界定了各类担保承诺业务,经过批准即可开办各类衍生产品以及与证券保险相关的业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经营思路,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完善期服务功能,提高竞争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深远意义。

这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列出了投资银行业务,在不改变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坚持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的前提下,通过中间业务的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并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2003年12月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在“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得进行非自用不动产投资,不得进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中增加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次调整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稳步提高,传统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收入结构日益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低效率阶段,普遍存在产品种类少、效益差、发展缓慢、服务功能不完善、收费不规范、市场竞争无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占比较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以及银行对中间业务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猛。这几年,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魂的中间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由2003年的84.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5.9亿元,8年的时间增长了约7.5倍;而同期工商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从1240.87亿元增加到3094.11亿元,仅增长了约2.5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营业收入的增速,但中间业务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低。

2011年,受净利息差收窄影响,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为2458.21亿元,比上年减少172.16亿元,同比下降6.5%,占营业收入的79.4%.实现非利息收入635.9亿元,比上年增加164.32亿元,增长34.8%,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5.47个百分点至20.55%,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51.47亿元,比上年增加111.45亿元,同比增长25.3%,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为17.82%,比2010年末提高3.63个百分点,在基础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结构和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不悔网]投资银行、银行卡、对公理财、担保及承诺等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入125.39亿元,比上年增加45.11亿元,同比增长56.2%,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约19.72%,在国内同业中位居首位,这主要是由于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和企业信息服务等业务收入持续增加,以及短期融资券等企业债券承销发行规模较快增长所致;银行卡业务收入94.08亿元,比上年增加22.09亿元,同比增长30.7%;对公理财业务收入44.42亿元,比上年增加16.54亿元,增长59.3%,增长幅度最大;担保及承诺等业务实现收入23.96亿元,比上年增加5.47亿元,增长29.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代理收付及委托和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11年实现委托理财业务收入58.34亿元,各项代理收入86.51亿元。承销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余额达1424亿元,市场占比第2009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比较活跃,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及其手续费与佣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较为丰厚的收益。2011年,中行、工行、交行、建行、招行、民生、深发展等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银行相比较高,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15%以上,但是最高的中国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不过31.58%,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2011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31.58%,较上年上升2.95个百分点,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优化、经营环境的改善以及法律法规方面不断完善等原因,从银行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产品创新力度的加大、新型中间业务的兴起以及传统中间业务的持续增长势头等因素造成的。

(二)尚未成为业务支柱

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长期处于偏低状态,2003年-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2004年的7.7%,最高也不过是2011年的20.55%;从绝对数上看,即使是中间业务收入最多的2011年的635.9亿元,与同期各项表内资产业务收入相比,不仅较利息收入的2458.21亿元相距甚远,也与债券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可见,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体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以及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度还比较低,并且尚未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

(三)功能不很完善

随着国际金融形式的转变,我国金融体制的变革以及存贷利差收入日渐变窄,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各银行正在逐步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但是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债券买卖、代客外汇买卖、担保代理等的业务收入仍占绝对比例,其他中间业务诸如代客衍生金融工具、商人银行、转贷费收入等业务种类少,层次低,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继续保持传统中间业务良好增长势头的同时,大力开拓其他各类中间业务,填补各类金融服务的空缺,日益完善我国金融创新体系。

2011年,在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中,结算、代理、银行卡三项传统业务的业务收入分别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24.71%、20.42%和15.93%,总和超过了其中间业务收入的一半。而那些既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又可以带来较高投资回报的投资业务、投行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新兴中间业务很少,银行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网点优势,已经发展起来的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等条件,很少利用信息、技术、人才等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从客观方面来讲,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金融创新是政府推动的过程而非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并且金融政策对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从中间业务收入的各项构成来看,在近两年中,我国商业银行以银行卡、支付结算和信贷承诺类收入为主的传统中间业务发展较为平稳。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传统类中间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投资银行业务增长迅猛。其中,随着银行卡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用卡环境的改善,银行卡类收入在传统中间业务收入中增长相对较快。2011年工商银行实现银行卡业务收入94.05亿元,同比增长30.7%.中国银行在2011年实现银行卡业务收入60.91亿元,同比增长26.16%.银行卡业务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这几年银行卡消费额大幅增长带动消费回佣以及分期付款手续费等收入增加,以及发卡量较快增长而引起的银行卡年费收入增加。

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深度调整,2009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迅猛发展所引起的传统的中间业务增长明显减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四)收费混乱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且公众金融意识薄弱,商业银行提供中间业务从而收取相应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观点至今尚未完全被广大客户接受,再加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各商业银行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普遍偏低,无序竞争严重。所以目前,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切实改变无偿服务的观念迫在眉睫。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策略

针对本文提出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监管当局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制度

中间业务大多属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能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步履维艰、服务档次难以提高,这是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且尚未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支柱的最根本因素。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主监管制度,完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趋势下,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严格限制了各项金融创新业务的开展。为防止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破坏,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这种监管结构毫无疑问会导致监管协调和合作方面的困难,往往造成一些“推责任和追求部门利益”的现象,进而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因此必须加大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力度,加强银行与保险、证券、基金的合作,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约束诱导理论指出,当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阻碍了金融机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时,它们会通过探索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回避内外压制以此提高竞争能力。

金融自由化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使得中间业务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发展。虽然我国银行业还受到分业监管的限制,但没有必要盲目的改变现在的分业经营格局为混业经营,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存贷业务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客观需求。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两种模式共同达到的都是经营风险的减少或避免,只是分业经营测重于通过开展单一业务以减少风险,而混业经营测重于通过进入不同市场以分散风险。因此,两种模式进行风险管理好坏的关键在于各银行自身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风险的识别、制约、分散和规避)以及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混业经营能够给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风险以及给央行带来的一系列监管方面的棘手难题。

(二)创新品种

中间业务创新是以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为主体进行的各类金融机构在中间业务制度、技术、产品和服务、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包括宏观层面的金融制度、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创新。加强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积极转变传统的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有效应对混业经营的国际金融局势、增强我国银行业的赢利能力及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在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思路,既要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又要牢固树立成本收益原则,减少高消耗,提高产品创新效率,把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到与发展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同样的战略高度。在金融法律法规范围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宏观金融政策为指导,加大中间业务产品投入和创新力度,努力开发适合我国现阶段金融及经济形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发挥多元化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在投行、基金、保险、投资、租赁等业务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

(三)创新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提供了动力。这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相对较快,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普遍获得了高增长率,很多都在70%以上,招商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更是增长较快,总收入同比增长高达91%,这主要是受惠于资本市场。

近几年,资本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持续稳定上升,并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活跃引起资本收入的持续上涨,推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迅速提升,例如,银行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使得银行的顾问咨询费持续增加;发行基金促使银行代理收入增加;证券交易活动带来大量的托管收入等。我国今后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发与创新和资本市场以及直接融资密切相关,应该加大资本市场这一重要领域的中间业务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更高的收益率决定了它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下一个增长点,其前景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工行2011年各项代理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16.7%.对公理财业务方面,由于对公理财产品销量增长带动销售手续费等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年对公理财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59.3%.由于消费额大幅增长的带动去年工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增长30.7%.工行的投资银行收入125.4亿元,同比增长56.2%.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经营包括财务顾问、证券销售、股本融资、杠杆与结构融资、直接投资等的投资银行业务,2011年实现投资银行收入同比增长2%,全年共发行16只牛熊证产品,成功发行中银行业优选和中银中证100两只新基金,去年年末,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0亿元。2011年,中行主承销及联主承销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44支,承销量所占市场份额为8.93%.招行2011年实现代理基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5.28%,代理保险收入增长51.13%.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2011年招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了较快发展,全年共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8.57%.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82.71%.并购贷款、企业发债顾问、私募股权投资等专项财务顾问业务同比增长117.45%.(四)防范风险

中间业务产品往往是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和衍生,由于其透明度较差,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并评价其经营成果,难以对银行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业务协议,极易刺激业务的扩张,造成巨大风险。而目前我国银行对中间业务风险的估量能力还不够,风险防范经验尚显不足,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本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在机构内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采取单独的对策来处理各自工作中出现的风险,既缺乏系统性、全局性,又会阻碍企业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实现。这种风险管理活动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且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5

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

金融自动化、金融国际化、金融电子化成了当今商业银行经营的新环境,并由此推动了新一轮创新的热潮.对中间业务的拓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效益不高、创新不强、人才缺乏等.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推进中间业务全新、良性发展.

作 者:舒海棠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1)分类号:F832.33关键词:中间业务 金融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 金融电子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6

此文章为非原创有所删减 作者 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裴玉,此处内容仅供转载!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为适应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已经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三大主要业务板块,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在市场经济中,收益和风险总是相伴而生的,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潜在风险的急剧累积。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客观认识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规模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和监管频次不够,严格规范的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从整体上看,我国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相对滞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隐患。2.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相对落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化解中间业务风险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但也使得有些合理的、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效率的竞争遭到压制。3.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价格法》,二者均属于较为概要性的法律文件,缺少行之有效的配套实施细则。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推陈出新,新品种、新工具的推广运用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法律问题得不到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范化管理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经营风险增大。

(二)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首先,商业银行整体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现行管理办法普遍缺乏前瞻性、实用性和全局性。其次,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中间业务健康发展。最后,部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运作中,业务操作程序随意性大,存在管理不严、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例如,有些商业银行办理票据承兑或贴现业务时审查不严,擅自放宽业务条件,甚至内外勾结,弄虚作假,违规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票据到期时无法兑付,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这跟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直接相关。2.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的现行财务报表在中间业务信息方面的披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一,现行财务报表主要是历史信息的简单列示,无法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状况的预计;第二,对整体经营状况可能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予以反映;第三,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约束机制不同,加上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覆盖内容及业务量计算标准不同,导致中间业务在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偏差,中间业务有关信息在各行之间的可比性较差。3.对中间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在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提到风险,很多员工首先想到的是信贷风险,关注的是到期贷款本息能否顺利回收。对中间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普遍认为中间业务风险较传统信贷业务来说风险很小。或者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对其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风险的倾向。

二、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转变金融监管理念,优化金融监管方式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既要严格监管,又要给予指导,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导向。针对新品种、新业务,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要将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从条块型的专业市场管理转变到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上来,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维护市场公开公平交易,力求实现维护金融安全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双重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信息实用性 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有关数据、指标、范围等,增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状况及财务情况的透明度。以此为前提,监管部门要着力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及早发现问题,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隐患预警提示,敦促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将风险消除在摇篮之中。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有效结合和统一。银行内部控制是基础,外部监管必须辅之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起到风险防控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中间业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相关风险。首先,完善中间业务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各项业务有法可依。其次,细化管理,根据风险类别制定不同措施。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信贷、信息、财务等部门都与中间业务有关,风险触发点较多,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寻找最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对执行制度到位、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经营、漠视风险防控的员工予以处罚,同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前景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 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 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 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 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 收费意识明显增强。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二) 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 陆续推出了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纵观全球, 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分业经营模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 起步时间较晚。从时间上观察,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 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 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金融比较脆弱, 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 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二) 品种少, 结构单一, 业务规模小,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而在利用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 尤其八十年代后, 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 只有少数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 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 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 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 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有420多个品种, 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已达2万多种。

另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小,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 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导致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 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 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 金融产品丰富, 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技术落后, 人才匮乏。

与国外银行强大的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系统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手段相对落后, 科技化程度低。此外, 从事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业务的“瓶颈”。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人才, 其从事的业务更集中于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

(四) 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

近几年,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但由于起步较晚, 许多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不高, 业务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与发展中间业务密切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 使许多商业银行无法进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 期货、期权业务的开展受到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瓶颈。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就以下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改革, 加速其发展。

1、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 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 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 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 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 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包容。同时, 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 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 要完善法律环境, 健全法律体系, 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最近几年, 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 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 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 尤其是在代理业务方面进展加快, 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 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 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 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 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3、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 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 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 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 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4、转变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 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从国际上看,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 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 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 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 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5、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 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优秀人才。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 2006.5.

[2]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 2006.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8

一、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年来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但是在对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内部防范方面明显滞后于其本身的发展速度,与国外同业成熟的防范体系和管理机制有着较大差距。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未能建立内部中间业务信用风险防范专门机构

鉴于国外成熟的银行部门组织架构,由银行董事会或高级业务经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信用风险防范机构为核心的现代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一家银行中间业务稳定安全开展的重要保证。相比较起来,目前只有中国建设银行在其总行设立了专门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部,而我国大部分银行风险防范职能分散于资产保全部门、信贷部门、稽核部门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独立行事,不能共享风险资料;稽核部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不能承担风险防范有效识别、全面衡量、适时调整、动态监控等风险职责。

(二)缺少专门数据库支持,不利于系统分析

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经营时的风险度量是极为关键的事情,要做到风险防范,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中间业务品种不同风险类型的大小与本银行能够承受的风险阀值。然而,当前我国各银行对中间业务数据收集不重视,中间业务市场上很难找到全面数据,因而不具备对业务状况进行科学预警、前瞻性、预测分析能力,不能指导银行科学实施市场进入与退出,指导银行实施调整。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是也由于中间业务涵盖范围广,数据收集较为复杂繁琐,故完备的专门数据库尚未建立,运用计量手段实施防范困难很大。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内控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银行自身应当从组织架构,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进,以便使信用风险不至于在中间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爆发,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建立专门的内部风险防范流程与机构。中间业务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中越来越重要,其包含的风险也逐渐增大,从这个意义来说,有必要去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统一监督防范全行的中间业务,及时掌握中间业务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商业银行应吸取巴林银行破产的教训,实行双重的审核制度,及时的调整风险敞口额度,同时后台的防范人员要做好跟踪结算,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上报,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

2.规范中间业务会计核算。定期编制关于中间业务的情况表,列出经营情况,使中间业务风险防范部门及时的掌握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和开展情况。同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客户企业情况录入计算机,建立连续和完整的银行信息数据库,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防范、业务往来的连续监控,以便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防止企业连环担保、重复抵押等不规范行为发生,给银行制定规避风险的计划提供一定的依据。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分类披露各表外业务期末余额、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获得补偿的可能性和一些其它情况。

(三)运用多层次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对中间业务实施事前防范,事中干预,事后补救的分阶段控制,运用转嫁风险(设置更多抵押担保限制,联合其他银行共同开展业务等)分散风险(运用分支行机构广泛开展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拓展中间业务分布的人群,地区以及市场跨度,防止信用风险集中爆发)补偿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信用保证保险,提取信用风险准备金)等多种中间业务信用风险防范措施。例如在担保类业务中,考察被保证人的资金头寸,资产结构来计量风险暴露的大小,以此确定是否接受担保及担保额的多少,使信用风险爆发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失最小化。而在衍生品交易类业务中,可与客户签定合同外附加协议,来调整信用风险敞口。

二、监管当局的外部控制

监管当局的外部控制对于整个银行体系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监管开始于中间业务在我国逐渐开展之后,其发展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年左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主要问题可归结于以下几类:

(一)监管滞后,服务缺乏

银行的监管部门把提供服务与监管对立起来,仅把监管工作局限于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之上,而缺少了事前的引导,所以不能做到服务与监管同时进行,信用风险只有在全行业集中暴露时才能引起监管当局的足够重视。

(二)监管人才匮乏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囊括了金融学,统计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各领域学科。这就要就相应政府监管人员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当中,汇集了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不乏诺贝尔奖得住。在中国,由于中间业务市场刚刚起步,信用风险防范情况虽还不及美国市场复杂,但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监管人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三)法律法规方面,理论脱离实际现象严重,给商业银行的具体执行带来困难

有关中间业务法律规范一般存在于各种规章制度中,针对传统的中间业务立法比较多,而对新的中间业务规范很少;现有中国法律规定在多方面与国际法律惯例不合,甚至出现冲突,严重影响中间业务发展和风险的防范。

监管当局只有正视其存在的风险才能在在最大程度上稳定市场,防范行业中间业务整体信用风险,要想成为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有序规范的中间业务市场秩序。银监会应加强与商业银行以及消费者的联系,加强三方协商和沟通,逐步减轻以至消除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性,建立公平、透明、竞争、有序的中间业务市场。同时加快建设与中间业务市场相配套的其他金融市场,如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合理避险提供条件与工具。

2.加快制定有关章程法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有防范条例逐渐阻碍业务的发展,同时不能满足监管需求,所以银监会和央行应对银行中间业务分类防范,不同情况制定不同防范办法。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于中间业务披露的规定应细化,规范披露原则、范围、标准、内容,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中间业务可控性。

3.明确监管机构职能,提高监管人员水平。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监管技术跟进,监管能力水平也要相应提高,第一要明确中间业务的监督防范部门对整个中间业务进行协调和监管,使中间业务的监管规范化、系统化。第二要明确监管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原则,充分的调动各级监管人员主观能动性,防范并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

[2]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邵兴忠、金广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付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上一篇:高二开学感想作文700字下一篇:太仓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