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选12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
2005年10月建设银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拉开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序幕,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建立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机制,极大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银行业激烈竞争,应战入世以来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西方金融创新理论,大力发展包括代理、结算、担保、融资、咨询和金融衍生品在内的中间业务,使之收益更为合理、健康、高效。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1、中间业务的定义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这些业务游离于负债与资产业务之外,又与之有一定的联系。西方金融界将中间业务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中介的、代理的业务),或称为Middle Market Business(中间市场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界定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构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这样的描述清晰而又符合传统认识地描述了中间业务的定义。
2、中间业务的分类
对于中间业务的分类标准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说法,商业银行依据什么标准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需要。
美国银行业根据收入将中间业务分为信托业务、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存款账户服务业务、手续费类业务以及其他手续费类业务五类。
巴塞尔委员会则从中间业务的风险角度将其分为两大类,即1)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和2)或有债权、或有债务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是指那些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收入而又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或有债或有、或有债务中间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业务的中间业务。
而中国人民银行则将国内商业银行中加业务分为九大类,即: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2)银行卡业务;3)代理类中间业务;4)担保类中间业务;5)承诺类中间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7)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8)咨询顾问类业务;9)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与发展
1、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
分析传统银行的脆弱性,首先应当从经济学理论中的资产价格波动来阐述。在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枢纽,处于漩涡的中心。当资产价格高涨之际,商业银行往往受到高额利润回报的诱惑,从而降低准备金率,扩大信贷。在如中国等被受本国政府保护的国家,银行对企业的债务约束趋于单向化,对企业的监管缺乏内在机理机制,导致市场风险逐步向银行体系转移。同时,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银行往往将贷款投入到诸如房地产等增值最快的项目中去,这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一旦经济某一环节中出现了不利事件,银行则会停止对该企业的新批贷款,由此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使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经济危机和破产风潮的冲击。危机下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贷款进一步紧缩,不良贷款增多,更多企业破产,从而严重损害银行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利益。
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潮流,各国逐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交易价格以及金融服务范围均在自由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样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了更大的市场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接触,大量国际资本根据经济形势自由流入和流出,这也使得本国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2、中间业务发展背景与趋势
由于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与融资功能的一体化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为了保证支付体系的稳定性,减少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人们开始关注于分离这两个职能。但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合约环境中,传统商业能够有效配置合约各方当事人的权力,节约流动性成本,克服投资项目信息不对称,因此成为解决支付融资问题的制度安排。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削弱了银行在存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业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举步维艰,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信贷业务形成的较高风险资本占用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经营风险和外部监管压力。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利用其信誉、资金和信息技术等优势,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转型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3、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
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是商业银行功能的转变过程。由于金融市场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显著降低,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举例再说,在风险管理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可以作为银行存贷功能的一种替代选择,并且更具优势;在公司贷款领域,各类金融公司正威胁着商业银行在此类的传统优势;另外专业信用卡公司的出现也分流了大量银行传统消费贷款业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迫使传统商业银行要进行业务改革,而中间业务的发展正代表着商业银行功能的这一转变。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生存压力的同时,也为其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会。发展中间业务是传统银行业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功能分解带来的挑战,更是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具体表现。中间业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方式以及对金融工具的重新组合,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它将银行的业务重心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倾斜,收入构成也从传统的利差收入为主向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主演变。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通过个性化服务使自身更具竞争力,从而强化其在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
表1所示为2007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的收入构成情况。
表1所示营业收入构成均为每家银行各项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
由表1可见,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成左右,摩根大通甚至高达57.6%,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的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4.7%,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业只有18.8%。以提供中间业务服务为主的专业型银行的出现,是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职能转变的重要表征。EUromoney(欧洲货币论坛)评选的世界前二十名银行中有5家是专业服务于企业的投资银行,有4家是专业化服务于个人的资产管理银行。可以说,传统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向服务中介转型,能否通过中间业务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将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1979年前大一统的银行制度时期,经历了1979年到1994年的专业银行制度时期,并于1994年到2002年完成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化阶段,从2003年至今正经历着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历程。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但是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的政策制度及机制僵化。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比如股票承销、经济与基金管理业务等。同时,利率为实现市场化以及央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不规范也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展开。
其次,尽管当前银行已经开始重视中间业务,但是其盈利功能依旧被或多或少地忽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往往以无偿的形式出现,而并非出于改善结构的目的,这与西方商业银行以发展盈利中间业务品种的观点相违背。
第三,由于对中间业务认识的不足,导致银行有效投入不足。从某种程度上看,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需要银行在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方面只是出于设想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比还想去甚远。
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在美国,通过《银行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以及《期货法》等一整套法律规范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规范约束。相比而言我国配套法律还尚显单薄,许多问题没有扎实的法律予以支撑,造成局面混乱的现状。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途径
1、鼓励创新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并开拓创新是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毕竟途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扩大传统的结算业务范围,如通过国际结算加强结售汇,扩大贸易融资、银团贷款、账户服务业务等。然后应扩大各种代理业务,代理客户首付款、代理融资、代理发行、代理报关、代理公正、代理会计事务等。另外,拓展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比如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企业上市包装、企业重组策划等高附加值的服务。
2、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的宗旨是降低银行及客户的风险,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安全操作。根据《巴塞尔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关于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的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全面纳入资产负债风险比例管理中。央行根据风险信用评估,对中间业务进行准入审查,保障相关交易在可控风险范围内进行以保护投资者及银行的利益是相当必要的。立法者应以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的的原则对银行业务进行立法约束,促使中间业务在和谐稳定中茁壮发展。
3、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应迅速转变思路,促使商业银行逐渐适应融资功能向金融市场让渡的趋势。重视发展中间业务,正确看待中间业务所带来的巨大盈利能力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阳光大道。通过加大投入,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是极为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在当今银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发展中间业务正式银行迎合市场服务客户的具体表现。因此中间业务在国内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早日实现中间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变是银行在未来能否保持优势地位的关键。
商业银行应重视现代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与招募,并加快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从战略高度上提升中间业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实现金融职能及盈利模式的转变。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中间业务的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明显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分析,揭示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并借此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脆弱性,创新
参考文献
[1]、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
[3]、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4]、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5.5.12
[5]、唐双宁.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异彩纷呈[J],金融时报,2006.1.9
[6]、薛英莲.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与发展[J],公会论坛2007,(05)
[7]、文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金融与经济,2008.8.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2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结构、信息、技术、信誉和资金等优势,不懂用自身资金,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宜,并据此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一种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代理、咨询、信托等业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没有站在经营战略的角度把中间业务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一直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的推动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中间业务,但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上海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发展规模减小,业务品种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懂得一般操作的人员多,缺乏精通管理的人员;懂得传统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创新业务的人员;懂得单项业务的人员多,缺乏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等多项业务的人员。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经营理念落后,阴历观念淡薄 我国银行长期在“统收统支,统存统贷”的体制下,我国银行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锁着我国经济金融体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无论是在业务数量还是在业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经营理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差,盈利观念淡薄,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创兴发展缺乏动力,没有形成对中间业务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4、费用反面存在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银行服务收费占收入比例过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现阶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的大幅增加和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要是现行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过低,尤其是人民币结算业务,如电汇、联行服务、承兑汇票、同城结算等业务收费标准长期未调整,业务收入严重偏离银行成本。因此,规范引导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定价水平,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
面对新的金融形势,要统一思想认识,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正确理解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重要性,同时开拓、协调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
3、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
4、极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关键,加大对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等的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形成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中间业务综合竞争力,为加速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技术的支持和可靠的保证。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主要措施:一是大量培养中间业务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现有的从业人员中选拔精通中间业务、善于钻研中间业务的人员,安排中间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方面的知识培训,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二是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的发展的人才队伍中来,以促进中间业务的管理与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起步晚,但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战略导向下,近几年中间业务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以及开拓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中间业务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利差收入,目前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遭遇更多挑战,收入增长更多地趋向于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电子化转型步伐加快,电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加大财富管理、资金托管等高端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品种集中且类似,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目前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加,市场有所扩大,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低,且偏于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低的代理类业务。
(二)中间业务管理松散,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中间业务分布于银行各区域、各条线部门,缺乏有效协调、欠缺联动。在利用网点资源的过程中,也缺乏一些办法,所以,中间业务收入无论从条线的纵向管理还是网点的横向管理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对中间业务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三)收费引起质疑,舆情压力增加
我国有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服务性收费不合规、理财产品违约亏损、夸大宣传等不规范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高度关注。虽然短期看上述行为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但同时也伤害了客户感情,损害了客户基础,扭曲了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等经营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经营判断,影响决策与长远发展。
三、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
为应对市场环境、监管要求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持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技术含量高、能为客户增值的服务,提高或者延伸业务价值链,才能实现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市场营销工作
中间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客户众多、产品繁复、简单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无法契合客户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从而效果大打折扣。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必须细分客户类群,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产品推介,以便满足各层次客户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且持续地改善客户体验。
(三)规范中间业务收费
近年来,监管层着力规范银行信贷经营和服务收费两大领域,且2013年以来服务收费监管呈现多头监管、反复检查、层级提升的趋势。商业银行要以外部监管为契机,充分考虑不同客户对收费的承受能力,提高收费的合理性和客户接受程度,保证质价对等,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对外实行标准化定价,对综合贡献大的客户通过谈判进行差别化综合定价,严格执行服务价格分级授权审批。积极遵循监管部门、同业协会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费率标准,自觉规范竞争行为,维护银行整理利益。
(四)加快金融电子化
要完善计算机升级换代和专业软件开发,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建立系统内上下畅通的信息网络,实现全行和全国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要继续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加快资金转移和数据储备的速度,提高资金清算的效率,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立足于长远目标,将中间业务新颖、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设计、科技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电子化优势提升中间业务竞争力,为中间业务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风险防范和业务监管
中间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一种,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控制不好,就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首先,在衡量业务效益的同时,应考虑业务的风险程度。其次,制定中间业务规范的会计处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报告各类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第三,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狠抓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各项中间业务的操作程序。第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增强中间业务的风险分析和预测能力,最大限度地化解和转移风险。第五,建立客户档案,完善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和信用调查,实现中间业务费用与客户信誉的对接,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第六,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对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和业务监管,以保证中间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六)完善管理考核机制
组织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實际,按照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定,重组中间业务管理部,将原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的中间业务加以整合,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负责计划分解、协调、组织、指导、监测与考核、重大项目产品开发,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提高业务效率和运营能力。与此同时,做好中间业务的市场调研营销宣传,增强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服务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张诗淼.《现代经济信息》.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2011年09期.
刍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篇4
首先, 中间业务创新不足, 层次较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 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陈旧, 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创新不够, 虽然汇兑结算业务一直在办, 但一般都是无偿性服务或只收少许手续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单一, 范围也很狭窄, 只有二百多种, 且大多数仅局限在结算、汇兑、代理收付、咨询、承诺、管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盈利能力也不高的业务上, 发展空间限制多、批报程序复杂。而为大公司充当财务、投资顾问、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证券、个人理财业务这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兴业务开展的较少, 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也只是刚刚起步, 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其次, 国内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价格竞争非理性化。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 银行之间联合较少, 因相互竞争的缘故, 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建设大多各自为政, 投入较大不说使用效益也不高, 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中间业务本是商业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 由于目前法规不健全、收费标准多头制定、标准不统一, 从实际情况看, 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抢占市场或其他原因, 大打价格战, 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 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甚至有的盲目降低价格, 如在一些代理竞标中, 项目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利用这点不但不交纳代理费, 还向代理行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造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量与收入不成比例。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非理性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给商业银行的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害。
再次, 金融体制及金融环境制约中间业务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业至今实行分业经营, 不像外国银行的“金融百货超市”可以混业经营, 不可以同时开办有关证券、保险的业务, 商业银行不能开展这些业务, 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利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有限资源, 无法降低风险, 实现规模效益提高收益率。此外,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有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阶段, 人们信用观念较差, 加之信用制度尚不健全, 对这方面的法律法制保障也不完善, 随意违规、无理拒付、拖欠和逃废债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导致银行需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 收益效果低于同等风险的资产业务, 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限制了商业银行对新兴中间业务的扩大和开展。
最后, 专业人才匹配不足, 缺乏技术与人才支持。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国外商业银行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经济收益也很可观。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人力资本高度密集, 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经济、金融、贸易、市场、税收、财会、法律、科技、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并且它的正常运作基本上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不仅要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还要精通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系统金融专业知识, 更要通晓各种金融商品、投资工具和各种理财投资策略。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 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他们不仅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 也懂得如何运用电子化设备, 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之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种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的匹配不足势必会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步伐, 也与创新新兴中间业务的需求差距较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 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 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 传统中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来自存贷业务的利息收入, 但是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一直很被动, 发放贷款业务的风险相对来说也是较大的。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来比, 中间业务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可以算是一个新的利润来源点, 所以如承兑、银行卡、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咨询顾问业务、外汇买卖等中间业务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2、中间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 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委托事项等各类金融服务, 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间业务与传统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对比, 银行并非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 而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由于中间业务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 商业银行原则上不垫付资金,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既能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 提供风险抵御能力, 也能从中获取手续费, 增加银行的利润, 因此中间业务具有风险低、成本低、收益大的优势。而且中间业务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商品, 是凝结了商业银行信誉的金融商品, 除了增加银行的收入外, 还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国内外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银行业将日益开放, 外资银行将纷至沓来。中间业务在国外已有了较长的发展期, 无论是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服务水平、便捷的结算手段、完备的业务品种还是与跨国公司之间的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国外商业银行对之已运用的驾轻就熟, 近十几年来其市场占有率增长较快, 日本、英国、美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 中间业务也成为其经营优势。因此,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国外对比分析
由于我国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 并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 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窄、品种单一。而相比之下,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 尤其是各国为了满足客户各种需求, 大多均已打破分业经营限制实行混业经营, 外资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 并且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日新月异, 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 来源广泛, 分布均匀, 而且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 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的诸多不同金融需求。如2002年3月发生的“南京爱立信事件”当时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中间业务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由于在新兴中间业务方面的弱势才导致爱立信公司转投能提供此业务的外资银行, 从而相应减少了对中资银行的贷款需求。而从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来看, 近年来,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但是中间业务的收入却提高很慢。中国商业银行要创造1元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需要1.02万元的业务量来支撑。而一些发达国家却是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每元业务量收入的26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而西方商业银行有的甚至高达40%, 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技术服务方面,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在加大建设网上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业务, 但仍然存在银行系统运行缓慢, 银行服务效率低下, 大量排队等候, 银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与发达国家来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客户不必排队等候, 可以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金融服务。在经营理念和管理上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 宣传不够, 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只是把中间业务当作存贷款业务的辅助业务, 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也仅仅停留在依托中间业务来吸引客户拉动存贷等业务的发展上, 不仅使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很低, 而且还浪费银行资源和成本, 相比之下, 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迅速扩张中间业务。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1、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新品种的开发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这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需改变旧的经营和管理理念, 树立市场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快中间业务新品种的开发。银行应当突破原有代收、代付业务范围, 依据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咨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上市包装、投资顾问、企业并购重组策划、担保鉴证、借款保函、备用信用证、代办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发行交易等高附加值服务。
2、加强中间业务率管理, 完善中间业务的合理定价模式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 往往会根据竞争者的定价来调整自身价格, 导致银行之间恶性竞争, 各自为了拉拢客户而盲目降价, 竞争的结果对每家商业银行都是无益的。因此商业银行需首先强化中间业务收费减免监控和分析, 建立客户综合价值贡献指标体系。通过客户在结算、资产、负债、投行等业务方面的价值贡献指标体系的分析, 确定合理的试用或费用返还等收费减免层次。其次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多头制定、标准不统一, 银行之间非理性价格竞争的情况, 银监会可以负责制定一套商业银行业务的收费标准, 各商业银行均严格执行。最后商业银行也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 吸引客户不一定要采用降价的手段, 良好的服务也是很重要的。银行可以通过在现有中间业务产品上, 创新服务产品, 追加价值而不增加成本;或者在保持现有中间业务的产品价值基础上降低成本, 以此来提高市场认同度及产品的盈利性。以差别化服务规避不合理的价格竞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加强银证保合作, 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内容、进出、运作等作出详尽而全面的规定, 以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保驾护航。监管机构需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使中间业务规范、有序发展。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等应加强在银证转账业务、货币市场领域、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投资基金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经营保险产品, 扩大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
4、加大科技投入, 注重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银行系统网络的科技投入和建设, 降低经营成本, 加强虚拟网络经营模式, 完善家庭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 拓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应该加强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以满足创新和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需求, 提高中间业务的开发、竞争能力, 凝集自身在同业竞争中中间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宜等: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机械出版社, 2004.
[2]邓世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索 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间业务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战略。中间业务经营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因而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创新也越来越被国内银行所重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还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因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大致可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提供的报表指出,2010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达到45%。从数据上看,2010年年报显示,工商银行数据位19.13%,处于全行业领先地位。招商银行的手续费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15.87%,处于中小银行领先水平。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仍然比较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发展迅速,所占比重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人们的投资理财观念也在逐步变化,从而使得中间业务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显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中。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忽视中间业务,几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普遍在10%以内,平均为7%-8%,有的仅为1%-2%。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由于具有国际结算的优势,这一比例也只有17%。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为40%-50%,个别如花旗银行则达到了80%,差距显而易见。她们将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对等的位置上,甚至超过对资产负债业务的重视。
(二)、中间业务尚未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支柱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因此未能从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创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品种发展上的非均衡降低了银行效益。在规模上,还是有所欠缺,基本集中在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在咨询类、承兑类、代客理财等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少,功能也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更可以说是处于空白状态。还没到时间依靠中间业务盈利。
(三)、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差异性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达到260多个,但在结算、代理类等方面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发展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主要依靠网点和开户优势,而没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经济金融信息、现代技术、专业人才等优势,尤其是中间业务的软件开发,跟不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以说上是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尤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中间业务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使现代商业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
(四)、收费混乱,无偿服务普遍存在
首先,从银行的经营上看,银行对中间业务的收费可以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调动银行经营业务的积极性。但我国现在尚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导致中间业务收费市场秩序混乱。收费界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都是收费混乱的原因。而像代收水电费、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通常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种营销手段,可算是无偿服务的情况却又普遍存在。
(五)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最根本的是制度
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改革的深化和完善金融体制,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条件。
首先,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要参照国际法律和惯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再次,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级体系,培养社会信用意识,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信用水平。
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促进公平、高效竞争,引导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积极、稳妥、规范地发展。建议出台一批完整的中间业务法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以及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来规范中间业务的经营行为,是商业银行做到业务收费有理有据,避免银行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或无收益。改变中间业务自发状态下开展存在的种种问题,减少不良竞争。
(二)切实转变观念,改进经营理念,明确中间业务战略地位
商业银行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改进经营理念,重视发展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作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和业务收入来源。应改变视中间业务为副、只注重拉存款的老观念,调整经营战略,发展中间业务。从实际出发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制定目标考核制度,稳步推进中问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之间应当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个人证信系统、商业银行代理业务的联网体系,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度,完善银行卡网络,以增强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服务功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要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领导,真正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齐头并进的战略,形成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的思路,切实将中间业务发展起来。
(三)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要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并重。金融技术创新是业务创新的基础,业务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充分利用。各商业银行电子技术均有了长足发展,但与 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资料、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综合 化、网络化、系统化、多元化服务系统的目标尚有不 小的距离。要真正实现该目标还需不断提升金融科 技化、金融信息化水平,才能增强中问业务竞争力。中间业务的大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 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建议学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少走弯路,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创新周期。结合我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实际状况,扩大传统的结算业务范围。积极吸收券商和投资者在证券发行、交易和结算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同时扩大各种代理业务,如代理客户收付款、代理融资、代理发行、代 公证和保险、代理会计事务等。
(四)提高商业银行综合定价能力
在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时,一定要树立敬益第一的经营原则使服务价格匹配。快改变当前银行存在的收费过低,其至是无偿代理的畸形模式,以获取最佳收益率。进行成本核算和预期收益测算时严格依据不同的经营口标、经营阶段,以及市场需求、同定价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
(五)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的防控能力
第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管理观念,根据总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针对各类中间业务的风险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对或有资产要等同表内资产管理,通过规范产品业务流程、运用科技手段等强化操作风险。第二,加强中间业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规范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行对风险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第三,加强市场和客户风险分析和防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定中间业务的范围。第四,要定期对风险防范体系效果进行评价,查缺补漏,随时调整相关政策,增强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完整性。此外,在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体制方面,应该重点防范信用担保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和咨询、代理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誉、法律风险以及衍生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同时应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要定期 公开中间业务种类、交易金额、风险价值、盈亏状况等。
(六)加大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在银行内部不同层级机构中培养研发人才、风险管理人才,在分行重点培养引进业务管理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基层重点培养引进营销人才。特别要重点培养引进擅长高端中间业务营销、管理、运作、风险规避的高级人才,为中间业务发展特别是高端中间业务发展奠定人力。
(八)加大产品宣传,扩大业务增收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宣传效果,积极培养市场需求和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提高企业和居民对银行中间业务认知度,便成为拓展中间业务的先决条件。营销工作除宣传手段外,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中间业务发展必须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支中间业务宣传员、推动员,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初步建立起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格局。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和客源分布情况,留心市场需求,通过柜面分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现场推介会、上门营销等手段,使广大客户不仅了解中间业务的传统品种,而且打造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的战略性产品,不断扩大中间业务市场空间赢利来源。
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6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风险
中间业务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或主观决策的失误,而导致其资产、收益及资信等方面损失的可能性。概括起来,中间业务的风险有下列几种类型: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间业务服务的对象违约,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各种中间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如在担保业务中,被担保的客户因某种原因破产,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担保银行便要承担赔偿责任。
1.2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银行对该类业务不熟、经营不慎,管理不健全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使自身遭受损失的风险。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可转让金融工具不能以接近市场价格很快出售而遭损失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转化成现实资产和负债时,银行面临头寸短缺的困难。
1.4利率汇率风险
利率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蒙受损失的风险。
1.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造成损失的风险。 一项中间业务新产品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法律框架的设计是否合理?缜密、是否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否则容易滋生各种法律风险?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特点
2.1风险的隐蔽性
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办法未能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品种以及各品种所获得的收入,中间业务的会计科目核算大多是“挂靠”性质,大部分中间业务不能够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对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量化或非数据化的会计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合理的反映,导致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别是充分性和有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使得经营决策者难以正确评价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成果和风险水平,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场对银行潜在风险的正确和全面的判断。
2.2风险的多样性
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相关,是一种多元化经营业务,零散的分布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投资、理财、信用卡、国际金融、财会、信息系统等部门,风险也自然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业务风险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2.3风险的不可控性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新的业务类型和品种不断出现,因此在开展这些业务的时候,有可能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来进行限制和约束。如金融衍生工具相关业务发展的初期,大多数没有具体资本金的约束,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巨大的杠杆作用,可能会带来巨额的利润,但有时也可能会带来巨额的亏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
2.4风险的不确定性
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但中间业务的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中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在时间和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
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面临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以确保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3.1健全中间业务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大量的中间业务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造成银行管理部门难以衡量和控制基层机构的业务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完善中间业务会计核算标准,适当增设相关会计科目,反映中间业务的开展、成本及效益情况,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便于统计分析,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同时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借鉴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有关条款和框架来制定准则及规范,将中间业务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加以反映,对风险予以充分反映和揭示,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防范和规避表外业务风险。
3.2根据中间业务的风险特征,有的放矢地选择控制措施
各类中间业务包含着不同种类的风险,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只有寻找关键的风险控制点,把握住风险特征,才能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规避业务风险。如:结算性和代理性中间业务风险控制点在于业务操作管理制度是否有缺陷、业务操作管理过程中是否出现失误以及是业务操作管理中出现道德风险;融资性中间业务的风险点主要在于市场性风险,以及业务操作中对票据审验不严而出现的假票风险,对于市场性风险的控制可以参照信贷业务操作方法;担保性中间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就在于寻求银行“信用头寸”的担保,如保证金存款、抵押担保或信用良好企业的保证等;服务性中间业务的风险点主要在于银行咨询顾问人员的能力水平以及银行对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
3.3完善中间业务内部操作制度,强化风险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7
一、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伴随着同期的世界金融创新浪潮而来, 具有十分鲜明的金融创新的特征。因此, 西方理论界对中间业务的研究主要是结合金融创新理论, 对中间业务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一批经济学家陆续从不同角度提出各具特色的金融创新理沦。其中, 凯思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1980)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1970) 、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1981) , 以及诺斯等制度学派理论 (1979) 是其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流派。
1、凯思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
所谓”规避创新”, 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 现实中, 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 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 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为此, 会有意识地寻找绕开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政府的各种限制做出反应, 从而产生了规避创新。
2、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研究金融创新。西尔柏发现, 一般的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的金融公司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最高。由此他得出结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 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 (约束) 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即“约束诱导”。
3、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金融创新:第一, 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 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第二, 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 改善金融服务。反之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以诺斯等为代表, 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和因果关系的制度变革。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西方理论界进行了精炼, 提出了一个“TRICK”模型, 较好地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动因进行了概括。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 由于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无论品种规模还是经济效益等都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研究以及我国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研究等。
1、中间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发布施行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2002年4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其附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中, 将其分为九大类。有很多学者对中间业务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其中高长法的定义比较全面。高长法下的定义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的基础上, 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信誉等优势, 不运用或较少运用其资金, 以中间人或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 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而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中间业务由资产负债业务衍生出来, 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 又有机地融为一体, 互相促进。
2、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研究
陈俊彦、李康梅、黄英帼、江东灿、王艳芳等都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过论述。总结起来, 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有: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抵御外资银行冲击的有效手段;是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需要, 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增强银行资金流动性、分散业务风险;可以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发挥联动效应;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要求。
3、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张田海、高择 (2003) 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较研究, 认为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着业务量小、品种单一、知识含量低、盈利能力差、客户资源混乱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并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银行的经营理念、运作机制和技术, 缺乏完整系统的管理方法、操作规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谢启标从经营范围和品种、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服务技术和设施等方面对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做了详细的比较。李少鹏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拓展过于追求形式、隐性风险大;中间业务发展背离了价格准则;银行部门之间不协调、缺乏合力;中间业务品种开发不够系统;投入成本太高。
刘巧艳 (2004) 认为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着市场雷同、无市场细分,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重效益等问题。并认为根本原因是银行的管理制度一、经营理念、技术手段的落后, 以及从业人员的缺乏和市场开拓的乏力。此外, 一些得到普遍认同的制约我国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还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银行间的不规范竞争以及各地政府的行政干预等。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业绩考核上仍然偏重传统业务也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继繁和胡振兵 (2002) 认为, 银行供给面存在的人才、技术和营销等约束条件构成了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郑振东和胡美军 (2001) 则提出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影响。郭红珍、张卉 (200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认为我国近几年的高利差及中间业务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代理问题是商业银行没有充分重视中间业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现状的原因, 刘文敏、吕志伟、王卫东、阮峰等都有过论述, 归纳起来, 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把中间业务视为银行资产负债的派生业务, 没有从经营战略上给中间业务以合理定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收费偏低且缺乏统一标准挫伤了中间业务发展的积极性;投入不足难以形成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的支撑条件;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高级人才。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障碍, 刘昌明、吕军、赵精兵、郭洪哲、金兆玲、鲁国强、蔡天任、谢启标、吕志伟等学者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总结起来, 其主要对策建议有:第一, 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 把发展中间业务摆到战略位置。高长法提出商业银行应增强三大意识:忧患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在金融创新上, 金兆玲提出了将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组合营销创新以及将中间业务产品之间进行组合创新的观点。谢启标则从微观层面分析, 认为近期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点发展代理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二, 加强经营管理。谢启标指出商业银行要设置一个责任分明、管理严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奖惩分明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 健全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协调和发挥商业银行的整体功能。王玉军提出了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健全操作系统及组织规则。
注重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推行多层次、全方位、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刘宝丽对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做了重点研究。她具体分析了商业银行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如市场细分策略、定价策略 (差别定价、新产品定价、成本导向定价法、竞争性定价) 和产品周期营销策略。认为在不同阶段, 商业银行应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李晋丽论述了商业银行应采取的三种差别经营策略, 即差别客户经营策略、差别业务经营策略、采取差别投入经营策略。
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监管和风险防范力度。尽管中间业务的吸引力在于它能有效规避风险, 但其具有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等, 也需要高度关注。余保福提出了统一中间业务会计制度标准, 规范中间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 加强清算系统和支付系统的建设等政策主张。许崇正、刘雪梅则建立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测控模型。王英娜指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加强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等政策主张。
切实落实中间业务收费问题, 并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高晓晨从宏观环境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出发, 认为中间业务收费不能只是在纸上争论, 已经是势在必行。涂永红、李向科从银行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 结合各商业银行的不同的市场战略, 依据微观经济学的定价原理, 在充分考虑银企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不同的定价策略及基本模型。阮峰指出商业银行应认真进行中间业务成本核算, 制定科学的定价策略和业务发展战略,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调整现有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把收费服务集中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产品上。
加大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完善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软硬件支持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 又要大胆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 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支撑条件。
总体来讲, 学者普遍意识到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但许多研究只是关注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表象, 并就事论事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缺少更深入的解释和剖析, 而且对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进行模型化分析的研究文章也不是很多。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一定理沦基础和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是一项与经济形势结合紧密的新课题,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宏观的经济形势和微观的各个银行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对策。
摘要:20世纪70年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始发展迅猛。现在国外的理论比较成熟和完善, 国内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只有正确认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结合中国特有国情进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马勇:开放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J].经济前沿, 2003 (6) .
[2]熊鹏、王飞: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新思考[J].深圳金融, 2005 (10) .
[3]陈胡青、张朗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必要性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Z1) .
[4]朱春玲:大力拓展银行中间业务, 提升整体综合竞争能力[N].经济日报, 2005-09-13.
[5]张韶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与发展前景[N].金融时报, 2005-11-07.
[6]张信琼: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十策[J].银行家, 2006 (6) .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银行系统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 在经济结构转型、资本积累、产业机构调整等发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金融业历经了几次重大改革, 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 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入驻, 在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行机构作为金融系统的支柱, 充分利用改革的契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使得在加速自身组织结构转型、业务调整、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 我国商业银行改变了过去作为“准财政”工具使用的局面, 积极拓宽业务范围, 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由于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比例较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 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快速上升。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 同比增长39.3%;资本利润率19.2%, 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 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 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资本利润率20.4%, 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8%, 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整个银行业收入的50%~70%左右, 而在现阶段, 从中间业务的规模上看, 我国的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1年收入结构中, 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66.2%, 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依赖, 作为中间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只占到14%。从利润来源看, 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 以及银行经营效率提高 (成本收入比下降) , 信用风险控制较好 (不良水平较低) , 利差基本稳定也是利润增长的因素之一。
当前,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 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 各项指标下滑态势比较明显。另外, 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被曝光的不合理收费和违规附加贷款条件等银行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利润的持续性增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商业银行本质是作为服务业而存在, 其任务应立足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取得利润, 它的发展应与产业的发展成正比。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 信贷业务一直是作为银行业的主要业务选择, 多年的改革并没有将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趋于正常化。究其原因,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货币投放数量巨大, 但“贷方市场”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二元经济”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业务的具体选择上更加的倾向于信贷资产业务。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大力呼吁银行业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 减少对信贷资产的依赖, 以防范其产生的巨大风险。但是, 银行对于信贷业务的选择有其时代性, 也有其局限性, 当前的经济体制已经决定了银行不能够有效地进行业务选择。我国经济能否继续平稳增长, 要有健康的银行体系作保证, 因此对银行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正视, 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1、当前经营环境抑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
经济体制决定着市场的经营环境, 我国的经济体制带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在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而由于人行独立性相对较低, 货币发行的规模一直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来决定。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连年高速增长, 但是总的来看, 我国仍旧属于贷方市场, 货币流向的选择则成为经济环境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 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的产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预言, 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能否快速平稳增长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摆脱国家支持, 做到稳健高速的经营。直到今天, 这个问题已经体现得十分突出。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与国有企业息息相关, 国家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利率也正是基于对国有企业的支持。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力量, 拥有强大的政府信用做背景, 商业银行给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 作为其后盾的政府则作为了第一还款对象, 此时, 银行的还款人则变成了国家财政。我国《商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 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 实行担保, 保障按期收回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 国家也在出台各种政策加以解决, 与国有企业相比, 无法提供相应的担保, 也许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也促使商业银行更多选择有担保也更具有还款能力的国有企业作为自己的贷款对象。商业银行更多集中力量做能相对保证收益的贷款业务, 这种不健康的经营环境也成为了抑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泛开展的最直接原因。
2、银行业市场准入过于严格。
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 形成了现在大行占据绝对优势, 中小银行并存的局面。对于目前的银行体系来说, 是属于经济学上所说的不完全竞争体系。国家对于银行业市场准入方面有着严格的审慎性规定, 除了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外, 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有诸多限制, 不论是商业银行法, 或者是各项监管条例, 字里行间对于民间资本的限制体现得比较明显。这样, 银行业的经营活力就会受到打压, 且对于贷款业务所带来的收益“蛋糕”, 目前的银行业也已做得足够大。各个银行也凭借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行分配, 其利润也已十分可观。这样的政策直接压制了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动力和决心, 也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变得低下, 真正的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体现。需要认识到的是, 只有银行业从贷款业务这个“大蛋糕”分得的利益不能使其满意的时候, 银行才会积极努力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占比。因此, 逐步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性措施, 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 才能降低我国目前银行业对于信贷资产业务的过度依赖, 真正回归其作为服务业的本质。
3、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银行业发展起步较晚, 且经验比较匮乏。多年来, 我国一直都是采取本土化的策略。在探索并发展自身业务的过程中, 沿袭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 虽有改革, 但力度不够;虽有进步, 但幅度不够。目前, 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无论从经营管理模式方面还是业务开拓方面, 都难以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限制性措施较多;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对于人才的引进以及使用力度不够。多年以来, 由于政治体制的特殊性, 优秀人才的才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施展,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人才引进的措施, 一批又一批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者回国工作, 但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些身负高超才能的人难以真正融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之中。另外, 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对于该项业务发展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 如果不能有效运用人才的力量以拉短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 将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趋于僵化, 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建议
1、改善经济经营环境。
我国目前经济内部最深层次的原因, 来自于国有企业。目前, 我国的经济经营环境中的各项矛盾已十分突出, 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照顾措施加剧了目前经济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因此, 国有企业必须从自身定位做起, 提高业务专注度, 提升经营效率, 内部改革要到位, 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出现的员工素质低下、业务经营繁杂等问题。从国家的层面讲, 出台的政策措施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要趋于公平, 让银行业务选择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而不是人为地利用措施进行引导;否则, 不仅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也会加大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另外, 对于国家优质的资源、项目, 要合理的分配, 让其得到最有效率的运用。长此以往, 市场经营环境就会趋于正常, 市场资金的流动就会更加合理, 而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产供给也会减少, 这将会促使银行业着力开展中间业务。
2、放宽银行业市场准入。
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限制性措施较多, 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很严格。我国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份被国家控制。另外, 国家法律对于民间资本的限制性措施组织了更多的资金进入银行领域。这样在分“蛋糕”上就出现了问题, 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金融体系控制。放宽国家对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 使得对于信贷资产所带来的利润能够重新再分配, 这样不仅会大力促进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另外, 利润的重新分配将迫使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间业务的开展。这样也将会使得整个银行业的业务经营更加的正常和合理。
3、加大优秀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当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各个经济体早已无法分割。中国要发展, 必须要与世界先进经验以及先进的经营模式接轨。受过西方教育洗礼的学者, 虽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感染, 但是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不管黑猫白猫, 只有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措施, 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 我们都可以积极采用。近来的海归潮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给予高端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地发挥能力的机会。
4、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选择, 根本的原因在于央行对于利率的管制以及对于国有企业的支持。只有利率充分实现市场化之后, 才能把真实的贷款业务量的选择交给市场。国家经济政策趋于统一也会让商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贷款变得谨慎。虽然近期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但经济内部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触动, 阻碍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原因没有提及。这样看来, 短期内银行的业务选择仍旧会沿袭过去的方式。考虑到未来经济下行的因素,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 只有把贷款的价格充分交给市场决定, 引入竞争, 这样银行的经营效率才会有所提升, 收入来源才能更有保障, 拓宽新业务的动力才会增强。因此, 央行对于货币发行的规模, 要真正地交给市场来决定, 实现货币政策市场化, 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对于自身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强化, 防范本身固有风险;对于国有企业, 其本身的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效率都必须要提高, 以摆脱对于国家的过度依赖。为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扫清障碍, 以促使银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经济体制、经营环境为背景, 对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力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2012.5.10.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前景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 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 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 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 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 收费意识明显增强。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
(二) 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 陆续推出了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纵观全球, 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分业经营模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 起步时间较晚。从时间上观察,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 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 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金融比较脆弱, 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 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二) 品种少, 结构单一, 业务规模小, 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而在利用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方面的服务还比较欠缺, 尤其八十年代后, 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 只有少数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 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 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 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 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目前, 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有420多个品种, 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已达2万多种。
另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小,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 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导致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 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 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 金融产品丰富, 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技术落后, 人才匮乏。
与国外银行强大的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系统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手段相对落后, 科技化程度低。此外, 从事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业务的“瓶颈”。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人才, 其从事的业务更集中于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
(四) 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
近几年,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但由于起步较晚, 许多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金融市场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不高, 业务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与发展中间业务密切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 使许多商业银行无法进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 期货、期权业务的开展受到制约。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工具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瓶颈。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就以下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改革, 加速其发展。
1、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 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 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 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 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地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 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包容。同时, 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 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 要完善法律环境, 健全法律体系, 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最近几年, 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 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 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 尤其是在代理业务方面进展加快, 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 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 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 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 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3、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 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 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 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 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4、转变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 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从国际上看,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 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 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 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 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5、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 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优秀人才。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 2006.5.
[2]晋重文.从中间业务中寻找赢利增长点[J].西部论丛, 2006.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0
关键词:市场竞争,盈利空间,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票汇票支付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交易类业务、外币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用证业务、担保业务、贷款承诺业务、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代理和咨询类业务等。但是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相当成熟,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的。因此, 认清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 是巩固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大支柱业务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其中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的主要部分, 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质量不高, 它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2000年, 我国商业银行处于起步阶段。这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仅有存款业务, 而且全面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存款业务而服务, 维护客户关系而稳定存款。代收代付、委托贷款这类中间业务是这期间衍生的金融创新产品。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2004年, 为建立阶段。此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从存款服务过渡到了收入导向的新阶段。在这段时期中间业务的收益重心转移到资产托管、代理保险、票据支付等方面, 并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收入为最终目的。短短几年, 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之间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在2002年,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和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 2003年已达5.63%, 2004年增加至8%左右;从1995~2004年, 我国商业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从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 年增长25.6%。随着消费金额不断扩大, 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起来, 代收代付业务总量、金额也急速增加, 代理业务市场不断扩大, 业务范围也呈现包罗万象趋势, 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推出, 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第三个阶段从2005至今, 为完善巩固阶段。我国各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获得更多的利润, 更加注重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因此, 商业银行间制定了一套比较可行的管理构架, 并设立了管理和领导中间业务的机构和部门, 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 在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合理的经营管理。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中间业务的种类和经营范围,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总量、规模、结构、种类、增长速度和利润收入等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和发展。对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提高金融行业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 提高银行综合经营效益等,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规模、总量、结构、种类、增长速度和利润收入等都有重大进步和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有270多种, 但是实际运用的产品很少, 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理类业务上。然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实行的中间业务已经达到上千种产品, 其中涉及到结算、担保、融资、代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众多领域。据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被局限在传统的结算、代收代付、票据支付、信用证业务以及代理类业务等金融产品上, 这类业务占中间业务总数的60%以上, 而在使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上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在投资融资业务、咨询服务业务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发展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我国当前中间业务的覆盖面狭窄, 没有完善相应的规模和经营管理模式, 特别在资金管理、银团贷款等方面融资、收购上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大, 但业务发展水平低, 从而导致了同质化产品多, 而品牌产品和一些特色业务严重缺乏, 单个产品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不强。
(二) 对经营成本利润贡献度低
在国外, 美国的花旗银行通过存款业务所带来的纯利润占总利润的20%以上。外汇期货、期权、远期外汇买卖、理财业务、企业信用评估、资信调查、个人财务咨询以及承兑等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左右的利润。而根据数据资料显示,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则较低, 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中国银行为17%, 建设银行为8%, 工商银行仅为5%。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 平均收入为7%~8%之间。甚至有的银行只占1%到2%左右。所有银行中, 虽然中国银行拥有国际结算优势,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 然而所占比例也只有17%左右, 与国外银行相比差距甚大。
(三) 收费阻力颇大
各类商业银行多数是把中间业务当作“派生业务”, 成为吸收和稳定存款的附加项目, 然而并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商品来开发和经营, 更没有主动赋予其有偿服务的功能。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成为了客户长期的“免费午餐”, 比如代收水电费、代交违章、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吸引客户的一个赠送品, 通常情况下不收取任何费用。长此以往, 不管是委托方还是客户, 在享受中间业务带来一系列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使“免费”变得理所应当。但因为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种类越来越多, 因此占用的人力、网络、技术、场地等资源也日益增加, 银行的经营成本也在逐渐上升。紧随着政府对利率市场化的放开, 如果对部分业务依旧实行免费服务, 那么商业银行将来的利润空间将会被大大的压缩。
(四) 恶性市场竞争现象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中间业务也渐渐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直接竞争的重要领域。为了争取市场, 扩大经营规模, 商业银行之间分别采取降低产品价格, 部分产品免费甚至于倒贴的行为, 这种手段导致商业银行之间不理性的竞争现象较为显著, 低层次的竞争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资金充足的商业银行, 由于对市场垄断掌握着主导权, 甚至把中间业务的委托权进行大肆炒卖。更有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方便开展中间业务而代客户支付所有费用, 有的还承担额外的业务, 如对社会保险金的收集和发放。这种不理性的竞争手法不但没有使中间业务更好实施, 反而让成本与收益不成比例。在我国并没有出台任何关于中间业务收费的明确标准、竞争规则, 从而各商业银行间的收费参差不齐, 而且总体收费标准过低, 特别是在人民币结算业务收费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 整体费用偏低。而有的收费标准虽然较为明确, 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并没有认真执行。还有一些新研发的中间业务产品因为没有明确的收费标准而免费服务于客户, 如投资理财、电子银行、资信证明等。当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原本属于正常的成本补偿和适当盈利行为, 可是却被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将其视为乱收费而进行严重干涉。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 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加大运用量
在扩充中间业务种类的基础上, 强化产品开发力度, 加大中间业务的运用量, 加强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想在当前中间业务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就必须做好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 并不断了解社会公众对中间业务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对金融产品的创新, 实现自身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首先, 必须加强对中间业务广告的宣传, 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 全力营造金融产品消费的舆论环境, 给公司财务人员和银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点对点的各个击破, 对于那些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重点宣传。其次, 注重不同客户在金融需求上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细分战略, 在稳定大型客户、中高端个人优质客户的同时, 适当发展一些中小型客户。努力挖掘同业客户, 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模式。最后, 根据银行自身的地位和营业规模, 寻找与银行优势和潜力相结合的市场机会, 运用差异性市场策略, 提供独特的中间业务产品。
(二) 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 提高收入占比
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 普及对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促进中间业务量的增长, 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 各金融监管部门应督促指导银行、证券、保险业协会等组织, 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做好客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 既要加强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对金融新业务、新工具、新产品进行宣传, 更要注意加强金融风险教育, 促进金融客户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投资理念。另一方面, 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各监管部门的方针政策, 及时了解广大金融消费者、投资者的需求,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利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及时向社会公众介绍最新最实用的金融知识和产品。
(三) 拓展客户资源, 杜绝不正当竞争
一方面, 我国银行业协会及各地方监管机构必须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 积极开展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协调和监管。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和环境特点实施不同的策略。面对不同需求的客户要具有针对性, 实行差别化的竞争。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突出主打产品的优势和对品牌效应的重视, 避免“大而全, 小而全”、不顾成本开办中间业务产品等现象, 必须要以效益为核心, 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方针, 发展特色中间业务产品, 树立“一行一品”, 强化品牌效应, 提高客户认知度和认同度。同时, 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宜的收费服务标准, 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产品的宣传来增加透明度, 使客户对收费服务的认可和理解, 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中间业务高端产品的开发力度, 提高金融产品的层次和功能, 并通过增值业务来增加银行的整体收入。与此同时, 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依据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模式, 尝试推出私人银行业务, 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 推进服务收费, 消除收费阻力
商业银行推进中间业务的服务收费重点应加强社会宣传,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收费环境。这就要求银监会及各地区银监局要统领银行业协会和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共同做好社会宣传工作, 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产品知识及服务收费政策、规定, 通过不断引导社会公众来树立有偿享受服务的理念。同时, 还需要加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 通过媒体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而各银行机构在推出服务收费项目时, 要注重宣传策略和方式, 力争做到收费项目宣传与免费项目宣传并重。同时提高银行收费信息透明度以及建立收费管理的投诉和处理机制, 及时有效解决收费管理中的纠纷。
参考文献
[1]李梦觉, 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 (03) :13-15.
[2]何德旭, 葛兆强.我国银业的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 2008 (03) :30-40.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银行收费
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表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大概定义,一般有三种解释。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传统的解释为:银行用客户的存款而不是自己的资金为客户办理收款付款以及客户委托的其他事情来收取客户手续费用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自己中间人的特殊功能为客户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像中介一样的业务。因为为客户所提供的这样的中间业务不会让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从财会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展开的中间业务都不会算入其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中去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业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增加和改变,因为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内涵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传统定义也发生了改变。接着就有一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的定义,就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并不在中间业务的范围内,银行的中间业务脱离的银行的金融业务,是指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所有银行业务。有很多国外的报告中就没有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展的字样,而是使用商业银行中另外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非金融业务,非金融业务就是指商业银行开展的介于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之间的中间业务。
现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有一种新的说法,把开展中间业务所得叫做银行费用赢利业务,就是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的范围内收取客户费用而不收取客户贷款利息的业务。
根据上面的说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概念发生的很大的改变,比以往所经营的内容多出了很多,业务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拓宽,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宽自身的盈利点,而且还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的适应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技术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不运用银行的资金或者很少的运用自身的资金而是靠银行自身的信誉,以自己作为中间人的身份来为客户办理非存贷款业务的其他业务,包括为客户办理代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为客户提供相关的贴心服务,然后呢收取客户一定手续费的业务,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点的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所经营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前的业务也在不断的改变,因为中间业务范围广泛,所以中间业务有很多的分类,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根据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中间业务,大体上分为六类:1.结算性的中间业务;2.管理性的银行中间业务;3.为客户服务的中间业务;4.资产融资性的银行中间业务;5.担保性中间业务;6.金融产品衍生类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性质和内容与银行的传统业务存在很大的区别,中间业务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很灵活,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相比有自身的特点。1.中间业务成本不高,但效益却很高;2.风险两极化;3.充分利用非资金资源;4.业务品种多样化;5.监管难度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使银行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还可以使风险得到转移,为银行带来很大的利润。因为中间业务与银行的主营业务存贷款之间存在不大的关联,中间业务使银行的收入增加效益提高,所以近年来,中间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短信通知收费的争议
对10家商业银行的借记卡以及信用卡短信通知费进行调查发现,股份制银行实行的免费远远多于国有银行。某国有银行持卡人账户发生变动时,银行并没有主动提醒,开通相应的服务收费分为月缴、年缴和两年缴,但是即使一次性缴纳两年也没有任何优惠,但是如果卡片在两年内销掉怎么办?各家银行的收费标准、减免方式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借记卡和信用卡的短信通知收费方式也不一样。
借记卡方面,国有银行中,只有交行借记卡账户变动实行免费提醒,而中农工建四家银行的收费标准全部为2元/月。信用卡方面的短信通知收费则有所不同,不少银行信用卡设置了一定的短信通知门槛,不少则实行免费。其中,中行、工行、农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都是免费通知,而交行需要开通相应的服务。
短信通知费用一般是开户者到银行开卡时自主选择是否开通短信提醒服务,开通才收取。不过,随着现在微信银行的发展,不少银行微信银行都可以提供即时免费的账户变动提醒,如浦发银行等。
此外,不管是收费还是免费的短信通知,多数都需要进行业务办理,而现在的办理方式除了在柜台进行办理,还可以通过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者短信办理。
三、对收费现状问题的解决
(一)完善保护消费者的法律
在中国,应该如何保护金融服务的消费者的权利并不明确,这方面的金融立法是很少的应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出台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不断发金融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金融银行服务的依赖较高,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维权意识也都不断;二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人公意识不断提高,所以人们参与政治的层次也不断提高,由此也使金融法律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完善法律收费监管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的完整,强化法律监管,要从法律的层面制约相关的行为,确保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强化市场行为的监管,可以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更好的保障银行和客户的双方利益,保障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强化市场遵纪守法的氛围,让市场中开展的银行业务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促进和推动法律收费制度的完善。
在人们的日常活中,收费无处不在,为了使收费更加合理,使银行,客户,社会之间的利益更加协调,需要不断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利益最大化,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霞.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08
[2]梁鑫军.借记卡收费的法理探析——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D].兰州大学;2009
[3]雷明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收费偏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篇12
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 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下, 开始纷纷结合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服务齐全、产品丰富、竞争力强的标志之一的中间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于通过其他业务获得利差收入的依赖性, 缓解了利率调整后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上所面临的双重经营困境。在加入WTO后,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加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等因素, 无论是从产品创新还是经营管理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面对银行业改革的加深和人们对金融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自身的发展和外来银行冲击的双重压力下也在中间业务拓展过程中显现出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在此背景下, 如何快速高效的发展中间业务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 SWOT 分析
2. 1 关于中间业务的 SWOT 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找出自身的优、劣势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分析方法, 其中内部因素 ( “能够做的”) S代表strength ( 优势) , W代表weakness ( 弱势) , 外部因素 ( “可能做的”) O代表opportunity ( 机会) , T代表threat ( 威胁) 。由于商业银行属于具有企业所具备的共有特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故SWOT分析法对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具有可行性。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SWOT矩阵分析后, 得到四种策略 ( 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的匹配并不具有所谓的最佳匹配, 所以在战略的选择上只能依靠自身的自觉判断。
2. 1. 1 所具备的优势
( 1)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规模雄厚。由于拓展中间业务的先决条件即为银行的自身规模和实力, 而我国商业银行正具备雄厚的资金规模, 在这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可充分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2) 广泛的客户资源, 丰富的营销渠道。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机构网点数量和布局上拥有绝对优势, 而且对于电子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渠道同时得到不断扩充。以建行为例, 其在前年机构网点数量就有13581个, 筹建16家村镇银行, 在网上银行方面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和手机客户数量都达到46万户。在客户资源方面, 经过长时间的本土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更占据一定的上风优势和亲和力, 相比外资银行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具备更多稳定的客户资源, 其中工商银行就具有438万公司客户和3. 93亿个人客户。这些也正是外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2. 1. 2 所具备的劣势
( 1) 高素质人才匮乏。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相比外资金融机构的36017人, 虽然具有数量优势, 但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复合人才比例较低, 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如, 截至2011年年末, 国内共有国际金融理财师93930人, 而其中工商银行拥有的金融理财师的持证人数为17199人, 国际金融理财师的持证人数3285人, 相比于其员工人数而言比例非常小。
( 2) 发展不平衡。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缺乏平衡, 不仅表现在区域间发展方面: 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如中信银行2011年年末共有774个境内分支机构, 而其在西部地区仅有112个; 还是在商业银行彼此之间, 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明显慢于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 如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415. 05亿元, 而其他上市商业银行此项收入总计却只有718. 05亿元。
2. 1. 3 存在的机会
( 1) 法律环境的改善。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梳理了中间业务收费产品, 免除了30多项收费, 还通过《通知》等文件规范了银信、银保、银基等合作, 完善了中间业务的销售流程。而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更趋规范化, 同时为其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 2) 中间业务需求日益增长。1“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十二五”之际面对社会经济均出现的较大的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都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机会。2富裕人士的增加。随着中共“十八大”提出,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已成为国家目标。
2. 1. 4 面临的威胁
( 1) 外资银行的冲击。截至2011年年末, 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为387家, 同比增加27家, 增速为7. 51% 。虽然由于受到渠道、客户等诸多因素制约, 使得本身擅长中间业务的外资银行不能全面拓展该业务。
( 2) 银行间的非理性竞争。国内商业银行出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中间业务市场目的, 而采用的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等做法, 对该市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伤害。由于有关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同质性、模仿性较高, 因此在产品开发方面, 部分商业银行容易采取跟随策略, 坐等其他银行开发出新产品, 再通过抄袭模仿, 紧随推出类似产品, 并辅之以低价策略, 这使得商业银行之间容易陷入非理性恶性竞争循环。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3. 1 注重人才培养和中间业务电子化的建设
现代电子化技术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其发展速度, 也扩大了其发展规模。从经营地域看, 银行业务的拓展能力更多的是靠信息网络; 从业务内容看, 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也需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用。面对当前的发展情况, 必须依托科技进步, 提升电子渠道、网上银行渠道和移动金融渠道的服务能力, 加快电子渠道的功能升级和完善。
3. 2 规范商业银行组织管理, 加强行业的协作和整合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部组织进行改造,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规划, 促进中间业务的升级转型, 并且在结构上建立包括产品研究开发、财务管理、风险防控和监督制约等整个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明确各职能负责人的职责以加强其日常的管理和协调。
3. 3 加快中间业务的研发和创新, 严格防范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的研发应基于市场的需求, 在合乎法规的前提下突破已有的经营范围和模式, 同时针对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消费者的需求, 将外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工具运用到符合我国客户的中间业务的开发, 适应当前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金融需求。在风险防范方面应完善中间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 使其规范化、透明化, 例如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 应以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为准, 避免盲目跟风, 违背其初衷。
3. 4 实行差异化战略, 打造自身特色产品
因为中间业务品种繁多, 涉及众多领域而使商业银行可以追求产品差异化和客户差异化。在充分考虑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下, 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开发出有别于竞争银行同时又符合我国消费特点的产品, 同时, 将客户细分为不同消费类群, 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 实行客户差异化,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营销, 节约成本。
3. 5 逐步建立混业经营制度, 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推荐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06-13
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论文08-2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1-20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11-19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10-01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07-10
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10-22
我国商业11-14
我国商业零售08-05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