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精选8篇)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1
对银行强化客户关系维护服务创新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强化客户关系维护创新的意义及分析,指出当前我行在提高服务中存在问题,针对影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提出解决瓶颈问题的措施建议和办法。
关键词:客户关系、维护创新、建议
近年来,从上至下加大力度抓服务、抓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客户关系服务创新上,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客户关系服务好坏是关系到我们争揽优质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公司形象的关键环节,必须迅速加以改善和解决。本文就目前基层行在客户关系维护创新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强化客户关系维护创新的意义
银行客户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而服务创新是使潜在用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是为用户提供以前没有能实现的新颖服务,这种服务在以前由于技术等限制因素不能提供,现在因突破了限制而能提供。如果银行按价值对客户进行分类:最有价值的客户(MVC);最具增长性的客户(MGC);负值客户(BZC)。因此,作为银行来说,对于最有价值的客户,我们要加强保持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最具增长性的客户,要采取发展的战略,对于负值客户,应该将其排除在外。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客户都给银行带来利益,对不同的客户实施客户差别化服务,使银行工作能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银行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银行客户关系维护创新是对最有价值的客户(MVC)和最具增长性的客户(MGC)进行关系维护创新,通过服务创新,进行银行和客户间有效服务传递所共创或获取的价值途径,并提供技术服务选择,建立更有效的传递系统;它是银行业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客户关系的维护对业务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有稳定的客户,才有稳定的业务。客户关系的维护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它是满足客户多层次的、多样化的需要,包括独特的技术服务、难以模仿的技术服务诀窍、合理的服务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服务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服务文化或服务管理模式等。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客户关系的维护与创新是提高基层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为基层银行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的软硬件滞后。以工行XX分行基层行为例:近几年来,工行在客户关系维护软件开发有很大进展,网络服务平台有很大提升。如:公司客户服务CCRM系统、个人客户服务PCRM系统以及CIIS系统的升级开发,走在国内银行业前列,为基层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维护,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对客户不断增长需求来说,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为银行客户经理提供细分客户市场网络服务平台软件不够理想,对中高客户群综合贡献度
识别功能欠科学,对营销客户对象细分还不够清楚,对中高客户实际服务需求,还存在比较大差距。加之,硬件滞后,特别是网点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该行网点位置普遍偏僻,网点形象老化陈旧,新网点建设跟不上城市改造步伐,网点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与工商银行大行地位不相称。虽然近年来也改造了一批网点,但标准化建设的少,尤其精品化、多功能综合服务网点有限,导致差别化服务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中高端客户的争揽和维护。网点建设落后是我行对个人优质客户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事中差别服务滞后。由于对中高客户群综合贡献度识别功能欠科学,在细分客户市场客观上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事中对中高端客户实际服务不到位现象,形成综合价值贡献度与中高端客户服务需求不对称脱节。如:工行的排队现象尤为突出,也备受诟病,弱化了一线网点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城区网点及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带,从客户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低端客户群体,从业务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基金、个人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和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等传统代收代付业务,这些业务不仅工作量大、收益率低、时间周期集中,且客户大多是低端客户群体。这部分客户不仅挤占了大量柜面服务资源,其资源占用与价值贡献形成巨大反差,出现低端客户驱逐高端客户现象。
3、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后续差别服务滞后。由于对中高客户群综合价值贡献度识别功能欠科学,加之,对事后客户关系维护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对中高客户群二次营销针对性和科学性,对中高端客户群的客户关系后续维护很滞后,存在很大随意性。
4、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的员工队伍素质能力存在差距大。以工行XX分行基层行为例:目前基层行一线网点柜员年龄普遍偏大,人均年龄45岁,服务创新能力和业务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服务效率难以较快提升。大堂经理服务作用不明显。客户无序流动较为严重。同时,个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使用不力,动户率不高,如基金、缴费等很多能在网上银行办理的业务,由于引导分流不到位,客户依然选择在柜台办理。滞后的客户经理队伍和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不适应。客户经理总量不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准入和退出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标准,考核激励机制简单且不统一,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客户经理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和维护能力不强。
5、基层行客户关系维护的机制体制滞后。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比较严重。以工行XX分行基层行为例:从人员分布看,管理人员占44%以上,一线员工占比56%;从岗位设置看,一个临柜人员办业务,至少三人以上事后监管;因此,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现象比较严重。对下级行和基层员工强调管理多、主动服务少,下达指标多、指导帮助少,服务工作口头上强化,实际上弱化。加之,内控管理体制滞后,过谨的内控制度、过于细化的业务流程与提高服务效率的要求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授权监督环节过多。我行业务操作权限低、授权监控环节多,尤以个人业务最为突出。目前除小额存取款外,几乎所有个人业务均需授权,有的业务办下来需要几次反反复授权。授权业务占柜面业务量的20%以上,造成外面客户等待办理业务、里面柜员等待业务授权的现象。同时,在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升级改造中,重点在防,防差错、防案件,较少考虑服务效率的需要,造成业务流程越来越细、控制越来越严、链条越拉越长,服务效率难以让客户满意,对客户关系维护缺乏人力资源支撑。
三、几点建议措施
1、加快客户关系维护服务创新软件开发,提高细分客户市场网络服务平台水平。加快公司客户服务CCRM系统、个人客户服务PCRM系统以及CIIS系统升级改造,通过识别优质客户,细分客户层次,更好的实行差别服务,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
2、加强客户关系维护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客户关系维护服务水平。通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龙头作用,依托“理财金账户”、“e时代灵通卡”等优势产品,对优质客户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一对一服务,提高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拉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赢得客户的青睐。充分发挥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的职能作用,高标准、高质量配备专职大堂经理,发挥其在营业厅管理、柜台调配、快速解决现场危机及识别引导答疑客户方面的主要作用。积极尝试操作柜员用工代理制,解决柜面人员年龄偏大的问题,增强柜面服务活力,维护服务好 客户关系。
3、加强客户关系产品服务创新,满足客户需求。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及时推出金融产品套餐。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为他们调配网上银行、理财金账户、期次理财、灵通快线、基金、国债、保险等金融产品,并在现金、汇款等方面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同时,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深入企业、深入客户家中为他们演示、讲解、安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帮助其达到会操作、会使用,架起银行与客户之间友谊的桥梁。
4、加强客户关系维护管理,巩固发展新老客户。积极做好优质客户维护工作,利用“个人客户营销系统”做好优质客户建档工作,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通过上门走访及电话联系等形式加深与客户的情感;关注客户资金动向和投资信息,为客户出谋划策;对于待跟进客户,做好后续服务工作,不断扩大优质客户群体。为优质客户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对优质客户,要建立详细的客户动态信息和管理档案,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定时拜访,及时了解和掌握优质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在随时为不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尽可能地体现贴心服务的理念。
5、精简优化制度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加快业务流程优化步伐。要对目前服务工作的制度流程进行梳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着眼于效率提高,简化网点前台业务处理、减轻柜面服务压力。二是要树立新型的一线员工业务处理权观,加大对一线员工和客户经理的适度授权,提高现场处置;三是加强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员工产品知识、流程操作知识、营销知识、与客户沟通能力、特殊情况下的服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培训。
6、加快网点改造步伐,发挥自助银行分流作用。一是高标准打造一批多功能精品网点,实现理财金帐户与普通客户相对独立以及资源配置对应的分区服务方式,提升网点价值贡献。二是实施网点亮化美化工程。按照总行统一规范,改造和优化网点标识系统,实行网点橱窗亮灯设计,确保全行视觉形象的一致性。三是加强自助银行布局,提高自助设备的利用率和业务量。四是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整合个人和对公业务窗口,使各种业务都能在综合窗口办理,防止忙闲不均现象。对于非现金业务和基金、银行卡、电子银行、挂失等办理时
间较长的复杂业务,应从现金柜台分离出来,专设柜台或在柜面外办理,有效引导客户分流。
7、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一是健全监督机制。在发挥内部监督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对社会意见较大、出现重大服务事件的行处和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和引咎辞职制度。二是完善考核体系。将服务工作纳入行长经营绩效考核范围,加大考核比重。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积极推行客户评价,探索建立可量化、可操作性和合理性的客户满意度测评体系,实行个人客户、公司客户满意度和单项产品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切实在提升客户满意度上下功夫。同时推动一线对二线服务的评价机制,并纳入二线的绩效考核中。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2
一、什么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 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 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商业银行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环境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主动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 对社会公益尽力并协助完成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 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从跨国银行的实践看, 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愿履行社会责任, 而非法律、规则和习俗使然;二是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三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追求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予以考量。
二、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管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 而是为了社会存在, 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认识。
第一, 政府与中介自律组织积极推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一是成立了旨在推进企业和银行社会责任的相关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社会责任商会 (BSR) 、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 (ETI) 、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 (CBCC) 等。二是积极推动社会责任的制度与标准建设。美国是较早颁布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范的国家, 在其影响下, 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也在各自立法中确立了倾向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此同时, 有关国际组织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 例如美国的SA8000、英国的AA1000、德国的CSM2000等。
第二,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承担社会责任列为自身的战略目标。一是注重随时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商机。在这些企业和银行看来, 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之间并不矛盾, 甚至可以增加企业利润。在美国,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形象诉求的重点, 成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在英国, 汇丰集团认为, 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获得全球最佳银行荣誉称号, 关键在于该行在全球市场上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而其经营的成功又进一步推动了其对社会责任更大的投入。二是积极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按照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约束自身的经营活动, 已经成为国际型大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2003年6月, 来自7个国家的10家大型银行在华盛顿正式加入“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有关环保的指导方针起草确立的, 采用这一原则的银行必须承诺贷款只投向那些能够满足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的发展项目。目前, 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的国际型大银行都采纳了这一战略, 并将把上述原则应用于全球几乎所有行业的贷款项目, 项目贷款人必须通过有关环保评估才能获得贷款。三是每年定期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领域。花旗集团和汇丰集团分别从2000年和2003年开始发布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明确阐释自己对于社会责任的观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关情况。
第三, 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向深层次渗透。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国外一些企业和银行正是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角度出发, 从制度根源上、在更深层次上使社会责任得到更好履行。一是国际公司治理理念已经开始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在2004版《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公司治理原则》中, 已经将“董事会的责任”一节中“董事会应该保证遵守适当的法律, 并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修改为“董事会应该具有很高的伦理标准, 它应该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二是一些银行正在积极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从2003年9月起, 汇丰集团在其董事会中增加了与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并列的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 由3名独立董事和3名外部知名人士组成, 负责监督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情况。
第四, 形成了有效的社会责任审计监察体系。在美国, 为了对企业和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了解, 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审计机构都可能对其进行审计。从外部审计来看, 投资基金组织的审计既要确保资金投向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也要确保接受投资的企业遵守投资者的要求;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以及环境保护协会的审计则既要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监督作用, 也要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雇员等企业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
三、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他们的产品和品牌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样受到市场、客户的检验, 社会公众的认可。虽然商业银行自身没有义务参与直接宏观调控, 但是在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货币需求和投放的环境下, 中央银行在运作其宏观调控手段 (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时, 商业银行成为直接的调控对象和调控信号的最主要传递环节。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反应最灵敏。为此, 商业银行在调整自身运营中, 客观上履行了其特殊的社会责任。为此, 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在取得成绩时, 在制定战略发展时, 应该明确在自身经营发展中应体现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 商业银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 有助于打造和培养品牌,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这种以提高社会福利建设为宗旨的投入, 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它是一种重要的软性竞争力, 是造就、扩大、培养优秀员工和优质客户的原动力。
第二,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投入与产出具有相关性。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有计划、有目标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 产生公众效应, 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 才有可能降低潜在的风险和成本。与此同时, 由于提高了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金融生态环境下, 才能获得“社会稳定溢价”, 从而保证融资的回归, 它不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 还能提高股票的市值。
第三, 社会责任的投入反映了企业形象的价值取向。商业银行品牌和形象的提高, 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形象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而管理层、特别是高管层理念和形象的转换和提升, 是加强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 也开始积极践行其企业社会责任, 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修建希望小学、为灾区捐款捐物等。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商业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够全面和充分。国外先进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指标, 信息充分翔实。相比之下,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十分有限, 并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事业。
第二, 少数商业银行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意识仍然淡薄。例如, 一些商业银行极力排斥市场竞争, 试图继续控制市场赚取“垄断”利润;一些银行采取回扣、请客等非正常方式争夺银行客户, 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 银行反商业贿赂还任重道远等。
第三, 部分商业银行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兼顾不力。部分商业银行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继续支持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 对信贷盲目增长不加控制, 导致一些产业发展明显出现过热;忽视对小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造成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冷热不匀。
分析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比如, 在内部上, 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错误, 也没有建立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在外部上,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监督体系滞后, 金融消费者也处于弱势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等。
五、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一)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商业银行经营中
汇丰银行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社会实践的典范, 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汇丰银行与社会共生的这种哲学理念, 是其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成长的思想先导。我们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牢固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 要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要因压缩了自身的信贷放款, 对国家政策不满, 或者不是百分之百地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而调整自身的运营。因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 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其次, 应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 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 必然体现间接、直接的社会责任, 对其自身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第三, 要把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树立良好形象、打造品牌、为客户所认同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第四, 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使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 健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从汇丰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良好的实现基础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是外部董事占比小、有效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我国商业银行所应该借鉴的。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清晰界定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与党委之间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的同时, 还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在董事会公司治理战略目标中将社会责任目标具体化;二是提高监事会监督权的独立性;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根据责任追究制度, 一旦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的问题, 立即进行严厉查处。
(三) 政府应积极推动银行承担社会责任
汇丰银行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 与英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密切关系。英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主动政策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调整政府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政策方面的社会责任。政府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道德贸易促进会 (ETI) 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形成的国际组织———AA1000。汇丰银行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就是全盘遵循AA1000标准执行的。英国政府在汇丰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扮演着管理监督、有效促进、激励和客观评估的角色。从我国来看, 政府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从《商业银行法》层面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加快出台适用所有在华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强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并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通过鉴定政府的鼓励与引导, 使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从“不愿意”上升到“我愿意”阶段, 自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完善银行业协会, 注重发挥银行业协会对银行社会责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以及通过带头发布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 充分向社会披露银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的角色。
(四) 厘清银行社会责任的边界
商业银行既要避免因为过度强调对股东负责而忽略社会责任, 又要防止因为过多承担社会责任而破坏股东权益。要避免成为政府背后的“第二财政”的方式履行社会职责。同时, 只有对社会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 从而进一步改善经营绩效, 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淄博市淄川区支行)
摘要:如何切实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软实力”建设, 把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国外企业的实践来看, 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极影响。尽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表现与成果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关建议。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社会审计 独立性 近期对策
根据审计主体的性质分类,社会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审计形式。社会审计独立性是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三个核心价值之一,是社会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审计的生命力所在。因此,研究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方面现存问题
就目前我国社会审计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审计独立性的程度还远没有达到能够满足社会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保持这种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个人的见解对目前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够,致使我国社会审计客体发展不够,这便造成了社会审计独立性急需提高与社会审计客体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在现实的社会审计中,又存在着社会审计需求不足与社会审计客体不完整的矛盾。
1.2从公司治理结构上看,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着由“所有者缺位、经理层越位”产生的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我国,就上市公司而言,其审计关系的失衡表现得较为突出。这既是世界较为普遍的问题,又是一个带有我国现阶段发展特性的问题。
1.3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市场竞争问题。这是一个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综合问题。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审计客体方面的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还有外部监管的因素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因素等等。一些单位和部门利用职权干预注册会计师执业,搞部门垄断,指定业务,不合理干预收费标准,并收受回扣,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既扰乱了行业执业秩序,也滋生了腐败现象。
1.4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结构治理问题。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真正建立和严格实施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例如,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质量复核保障机制,致使社会审计执业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同时与一般企业一样,会计师事务所也同样需要内部权利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如果缺少了这些必要的机制,就可能激化内部矛盾,也同样会影响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
1.5我国社会审计收费的透明程度不够。导致社会审计独立性遭到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利益问题,而我国社会审计收费的不透明问题又较为突出,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将此问题单独列出研究解决。
1.6社会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这个行业永久的话题,这既是社会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审计这一行业的魅力所在。因此社会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既是一个近期急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 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总体构想及目标
考虑到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作为强化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出发点和归宿,逐步培育起一个以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均衡的审计关系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约束的社会审计“需求方”,以决策者能以独立性作为决策导向、内部管理高效、拥有高素质的社会审计人员、数量和规模合适的事务所为社会审计主体的,以有效的政府监管和完善的行业自律为保证的社会审计市场,并营造一个对社会审计行业有着普遍关注和客观评價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2.1要提高我国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应以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环境的不断改善作为基础,以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审计“需求方”作为客观前提。
2.2作为与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相互作用的公司治理结构,其目标应确定为单一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即可理解为社会公众。这种利益的保护是促使社会审计保持独立性的目的所在。
2.3均衡审计关系形成的标志在于能否通过采取某种措施弥补审计关系中所有者即审计关系中真正的审计委托人缺失的不足,割断公司管理层与社会审计人员的直接关系。目标可定为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真正独立并执事的审计委员会。
2.4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长远目标看,我国应着力培养在承接业务的能力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培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以此带动我国事务所整体执业水平的提高。
2.5完善我国社会审计的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从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在全国人大或国务院下设专门的公共会计监督管理委员会。(2)机构的经费来源由财政预算单列。(3)在这个机构中分设行业监督标准委员会、行业监督处罚委员会及监督委员会成员任免与监督处罚复议委员会。(4)分委员会的成员应考虑吸收政府部门、出资者(股权和债权资本提供者)、企业、证券公司、中介机构(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代表及高校科研机构会计学、经济学知名学者。(5)公共会计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有权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做出裁决,分清责任,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2.6通过不断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制度,扩大和提升社会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完善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学方式,如建成一个灵活、快捷、方便的远程教育网络,使社会审计人员有更适合的进行后续学习的选择方式,从而保证执业社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保持和提高。
3. 强化我国社会审计独立性的近期对策
为抓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审计独立性环境的有效改善带来的机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近期对策:
3.1试点改革目前的审计收费方式。具体做法是:可以选择部分行业或地区的企业,规定这些企业将每年的审计费预交给规定机构(如注协或交易所),由审计收费部门或机构作为审计委托人,并承担审计费用。然后由这些部门接受政府监管部门或社会公众对审计费支出合理性的调查或质询。
3.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议对现有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总结,并从委派制度、津贴制度及信息支持等方面加以完善。
3.3明确定位、理顺关系,建立协调化的政府监管机制。(1)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各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2)根据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的现状,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减少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多头监管和重复检查,提高监管效能。
3.4完善我国现有的涉及社会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的规定。(1)尽早出台对《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并使其与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法律规定中涉及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同规定保持协调。(2)根据国外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经验,将《独立审计准则》中所阐述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合理保证等概念列入《注册会计师法》等更高等级的法律中。(3)建立“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故意“和什么是“虚假财务报告“等认定标准。
3.5加强行业自律的范围和力度。(1)首先应明确中注协行业自律管理的职能范围。(2)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3.6通过完善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扩大业务范围,保证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2)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防止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区域出现。(3)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执业人员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执业会计师的综合素质。(4)在保持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对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一些思考 篇4
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用政府的话说就是,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刻。南海问题愈演愈烈,好在一个极具政治天才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大大缓解了南海争端。两岸关系也逐渐升温,APEC峰会上,胡锦涛重申提九二共识。另一方面,以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文莱、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小北约对我国实施C型军事包围。经济上,2010年我国GDP达到5.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守估计,如果我国继续以8%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以70法则,9年后我国GDP就将达到12万亿美元,放宽一点,15年,我国GDP将超美国,届时,中国将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何曾屈居过人下?在这两百年的衰败后,中国必将再度崛起。相应的,西方各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各种中国威胁论,邪恶轴心国论不断抛出。中国一再强调中国和平崛起,不做霸权国家。15年,只要再给我们15年的和平。
放眼国内。中国经济正面临的转型的剧痛,从劳动力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通货膨胀的问题,8亿农民的问题,失业的问题,社会稳定的问题。政治改革的问题,民主的问题。以及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各方面才真正进入了现代化的改革。我们说美国有三大武器,军事,外交,还有就是金融。全球前十大投行美国占了5家。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减弱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过美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位置从未改变。美国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市场机制,完备的法律体系。与之相比,中国则是刚进入金融现代化的一个新兴国家。金融管制和政府主导是这个经济体的金融特征。
鉴于此,有人说,15年内,中美、中日必有一战。笔者认为,金融战争这一无硝烟的战争才是最恐怖最具有破坏性的战争。我们应当有危机感,假使美国发动金融战争,以我国的金融现状能够抵御么?美国有上千家银行,世界最大最强的金融机构在美国,世界最优秀的金融人才在美国,最前沿的金融理论研究在美国。而中国,除了工农中建交还有什么排的上号的银行;衍生品市场发育不全;金融创新能力低下;高端金融人才缺失。金融行业的发展迫在眉睫!首当其冲的当是投资银行。在金融行业里掀风起浪的不是普通商业银行,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
时至今日,投资银行业早已不是局限在证券承销,已发展成为具有业务多样化、国际化特点的高端金融服务行业。其基本业务已发展为以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自营业务为主导的传统型业务;以企业兼并、咨询、委托理财等为主导的创新型业务和以金融工程为主导的引
申型业务。经过百年的发展、沉淀,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已顺利完成了向创新型业务的转型,并正日益向引申型业务演进。相形之下,新生的中国证券市场因发展时间短促及固有的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使得在其中孕育、成长、发展的中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品种的发展甚为稀少。目前其业务只局限于证券承销(主要包括企业债券、股票的承销)、证券经纪、证券自营业务、推荐上市和托管等传统型业务领域,基本上并未涉足创新型或引申型业务领域。
投资银行机构方面,中国没有专营投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投行业务基本被券商和银行瓜分了,信托分了一丁点羹。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客观上限制了投行的发展,所以讨论投行的发展不得不讨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两大问题:政府管制和金融产品单一。政府的管制限制了金融创新能力,而其自身逻辑的又存在权力寻租的问题。可能是被3·27国债弄怕了,中国衍生品市场迟迟不敢开放,股指期货刚刚推出,融资融券进入第二试点阶段。除了股指期货、权证,中国难以见到衍生品的影子。互换、远期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更别提在四大基础衍生品之上的其他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工具单一。法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风气。具体细分,我国投行业务尚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机制混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管理机构众多,央行、三会(保银证)、地方政府、交易所等。如果说这些机构能够像美国那样构成金字塔形监管结构,即集中化监管模式,也就罢了。问题是我国这方面立法不完善,这些机构在法律上缺乏监管合法性,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3·27国债事件,管京生被一个牵强的罪名送进了秦城监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政策先行者的悲剧屡屡皆是。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机构之间存在利益瓜分问题,使得监管更加难以有效执行。最有名的就是央行和证监会之间的公司债利益博弈。
2、资产规模小。我国证券公司除华夏、南方、国泰君安等少数几家外,大多数资本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平均资本金只有3000万元人民币,而1999年美国资本金最多的美林集团资本总额已达95.67亿美元,其中自有资本为32.25亿美元,长期负债为63.42亿美元。英国商人银行规模普遍较小,但其第一大商人银行沃伯格银行的自有资本也高达13亿美元;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子公司,野村国际证券公司的资本也有30.4亿美元。我国众多的证券公司中没有一家能在资本规模上与其一争高低。资本规模小直接限制了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运行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规模经济原理,任何投资银行组织在竞争的压力下,都力求把自己的经营规模扩展到最佳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这已经为世界
各国投资银行发展现实所证实。现代投资银行主要从市场规模、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三个角度入手,有效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中国长期无法形成能够媲美美林、高盛的投行的部分原因就是市场管制,从而各个券商都安于证券承销、证券经纪等传统型业务,没有竞争,没有创新。
3、业务范围窄。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在资本市场上主要充当三个角色:一级市场的承销商和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过去,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商是证券公司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各公司争夺的焦点。但是随着新股发行规模的控制及大证券公司的绝对优势,发行市场出现了明显“僧多粥少”的状况。地区性中小证券公司虽然还能依靠地方行政保护分食杯羹,但这种情况很难持久。在二级市场上,证券公司也主要从事自营交易和证券经纪业务,且业务有集中倾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资料表明,20名券商占全部经纪业务的41.8%,大多数中小券商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一旦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则各证券公司都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困难。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已由传统型发展到创新型以及引伸型,从而实现了收入来源多元化。以美林集团为例,1993年这三种类型业务收益比重分别42.8%,11.1%,46.2%。
4、、国际化程度低。70年代末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证券化的趋势,西方大型投资银行以此为契机,大规模步入国际市场,成为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国际经营的跨国金融企业。美国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1992年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已达24.2%,而海外净利润与公司总利润净值之比为127.5%,即国内亏损,海外盈利,足见其国际业务的重要性。日本的证券公司海外扩张的步伐也极其迅速,1979年公司在海外有分公司10家,办事处39家,当地金融法人40家,而到1991年底则分别上升为32家、90家和157家。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业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证券公司资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银行起步较晚,缺乏国际业务方面的经验和专业化的人才,还不足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以上四点几乎是国内关于投行发展的所有论文都提到的论点,笔者也持赞同态度。这四点基本概括了我国投行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市场管制,或曰制度性问题。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取向,金融市场是处于国家严格控制之下的,随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天才理论才将走什么主义的争端解决。中国走向了事实上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工农中建交垄断银行业务,华夏(工行主办)、国泰(建行主办)、南方(农行主办)、海通(交行主办)垄断了投行业务,投行市场格局就此形成。政策上的原因,投行业务不曾发展,一直以传统型为主。于是就有了现在中国投行的以上几点问题。逻辑上的,解决上述问题自然应从制度改革入手。问题是,制度改革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文章开头就分析了,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任何不稳定将是无法承受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稳!一旦放开管制,没有先进完善法律和管理制度配合,中国难免又出现3·27国债那样的事件。所以,改变不能从根本到枝末,而应由枝末到根本。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中国投行发展方向和进程:
1、业务多元化发展。这个趋势清晰可见:股指期货已然推出;融资融券进入第二阶段试点;18日举行的第十四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提出的“加强监管领域对话合作,扩大本币互换规模”。更多的衍生品的引入,更多的兼并重组服务,更多的资产管理服务。
2、业务国际化发展。出于国家金融战略考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不过从目前取得的成绩——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国国金等投资公司在国外的惨败——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缺乏国际经验、缺乏金融高级人才是我国金融界的一大障碍。这一方面势必是未来投行一大战场,我国投行必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这一块。
3、股权改革。我国投行资本来源单一,基本是国有银行全资控股。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风险,二是融资渠道单一。后者也是导致我国投行资本规模小的一个原因。而国外的投行大多是公开上市公司,从公众那里筹资。
4、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管制的逐步放开,国内收到政策保护的投行将有一个难过的行业整理期,经受不住市场考验的投行必将被淘汰。这种竞争压力来自两处,其一是国外投行业务在中国放开,国外先进的管理和资本运营必将对国内投行产生重大冲击;其二是在国内一直收到压迫的私营或曰民间投行,例如华兴资本、易凯资本、绿桥资本、汉能投资、贝祥投资等,一旦那些大头没有了政策支持,民间投行将飞速发展,加之其极具创造力和灵活性,也将在中国投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5
许永池(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和现状,并重点探讨了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内容,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审计应实施多主体的联合审计模式,并明确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内容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而社会公众在关心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和道德联系更为密切的名词,它的出现表明人们在经过疯狂地追求经济增长并达到一定的成果后,开始反思自我、审视过去,并逐渐以一种崭新的理念来追求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因此,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存。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1924年,但直到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Howard R.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才完整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同时提出应针对社会责任实施相应的审计(姜虹,2009)。到了70年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沃利克(1972)表述的那样,现代公司寻求的是持续生存,更应关注长期的利益,短期利润最大化行为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生存,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以使得其被社会所接纳,而这正是其持续经营所必需的。简而言之,当时的大众已经认为企业对社会福利做出贡献对己对社会都有好处。因此,企业除了应提供正常经营活动的信息外,还应当提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更多信息,例如企业与环境保护、就业、雇员培训、反种族歧视、医疗劳保和社会发展直接的联系或者所作贡献的相关信息资料。从而社会责任在实务和理论上开始与企业密切联系。理论界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相关的信息报告等方面进行研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实务中企业开始尝试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已有一些跨国公司把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公共政策中,将其作为整体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报告的形式定期对外公布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据毕马威(KPMG)2008年的调查显示,在“财富500强”前250家企业中,已有79%的企业编报了社会责任报告,而在2002年和2005年该比例仅为45% 和52%。这说明在国际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外发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已逐渐成为一种战略管理上的共识。
在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在2006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央企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着,深交所、银监会、国资委和上交所相继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关于加强大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意见》、《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对有条件的上市公司提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其间,不断有企业响应号召加入到披露的行列之中。但众所周知,披露的信息应当经过鉴证才具备可信性,因此,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责任审计便呈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面前。
二、社会责任审计
(一)社会责任审计概述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社会责任会计的兴起,社会责任审计便应运而生。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社会审计”,从1953年Howard R.Bowen提出到现在,已经很多西方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审计标准和内容界定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有别以及人文背景有差异,世界各国学者对“社会审计”所下的定义也不同。
Gerald Vinten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评论,用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广泛的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并且在这些方面和传统的商业目标之间的公司计划中达到一个平衡。美国学者Homer H.Johnson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标准过程,是一个用来鉴别、测量和报告组织的伦理和环境影响的过程(周兰、彭昕,2009)。而日本学者片野一郎认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它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山多技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业主—股东承担责任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我国审计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探索。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而阳秋林和李冬生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尽管各位定义的具体内容有差别,但其总目标却是一致的,即: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二)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
毕马威(KPMG)2008年的调查显示,“财富5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附有正式第三方审核声明的报告数量为40%,而在2005年该比例为30%。但在我国,尽管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每年递增,可聘请独立第三方对报告进行鉴证的上市公司却屈指可数。与此同时,理论界对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尚更需努力。毛洪涛、张正勇(2010)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以“社会责任审计”为篇名或主题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到2002年10年间文章仅为8篇,从2006年开始,社会责任审计的文章才开始明显增多,无论是文章数量还是研究内容,我国理论界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研究力度都亟需加强。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共同深入研究社会责任审计以推动我国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审计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众多审计文著中,一般认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国外一般认为审计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公司外部机构;一是公司自身。Johnson(2001)指出,美国对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投资基金组织,审计目的是要确保资金的投向,即资金应当投向那些从事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道德水准较高的企业,同时促使企业遵守投资者的要求;第二类是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例如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等,审计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政策制定者、消费者、雇员等群体更好地决策提供信息;第三类是公司自身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目的是为了解自身的责任履行状况(姜虹,2009)。前两类都可归为公司外部审计,后一类是内部审计。
我国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审计主体分为三种形式:国家审计主体、社会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形式,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有的学者主张目前宜采用单一的审计主体,如陆建桥认为可先由国家审计机构来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其他审计主体参与;又如黄溶冰和王跃堂认为现阶段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最佳主体是注册会计师。还有的学者主张应根据组织的性质来分审计主体,例如方堃,认为对国有企业可以以国家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为主体,而对于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则宜以社会审计机构为主体。又如阳秋林和李冬生、刘长翠和陈增雷等人则认为,应该实施由审计人员与社保、财税、环保、工程和法律等专家的联合审计机制。
(二)明确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毫无疑问,我国学者们对社会审计主体的认识尚不明确,这将会阻碍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其实,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审计资源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等因素决定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在现阶段应当采用多主体的联合审计形式。
首先,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我国存在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细胞,他们都在享用社会资源,同时也都应作为社会公民、在各自的范围内承担着对社会的义务。由于非营利组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非营利组织从社会所摄取的资源与企业相比很少,承担的义务也会相对较小,社会责任的概念也就尚未涉及到非营利组织。故目前社会责任审计应是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督促。而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其所有权的关系被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国家审计机关每年会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抽查,也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社会审计机构只在接受委托的情况下对企业(国企以及非国企)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机构各自只涵盖了一部分范围的企业,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覆盖尽可能多的企业,才能对更大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责情况进行审计。
其次,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财务上都会有所表现,譬如,企业对职工权益保障所做的努力,可以从企业每年为职工所提的保险费(检查企业是否按法律法规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工会会费的用途(证实企业是否开展相关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资金用途得到证实;又如,对企业内部结构的治理,可以通过检查文件和制度设计来实施,也还可以通过财务检查来证实历年是否切实分红以保障股东权益。因此,审计主体在进行常规审计时,也可以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融入其中一起进行。这样,在原有的审计程序下或者做出适当调整的情况下即能完成社会责任审计,节约审计资源,有效完成审计任务。
再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众多内容,如对股东债权人权益的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和供应商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以及公益慈善支出等等。这就对社会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具有会计、审计知识,还应具有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律、税收、环保、工程和科学等众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否则在常规审计中难以胜任。但现实是我国审计队伍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匮乏,精通审计不一定是工程专家,也不见得精通环保。
因此,靠单一的审计主体来完成社会责任审计在现阶段并不现实。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大力建设审计人才队伍,在审计队伍中大量充实各专业人才;从短期来看,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需要各类专家的协助,可以大胆采用联合审计的模式,在审计人员的带领下,根据企业类型不同,请环保、工程等专家或者社保、税务等公务人员来共同审计。
四、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也称范围。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对社会责任本身的界定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大体而言,很多研究都倾向于从企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界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例如,黄溶冰和王跃堂将社会责任审计内容划分为必须披露和自愿披露,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属于必须披露的范围,而慈善和公益则属于自愿披露的范围。而阳秋林和李东生则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包括企业对职工、消费者、政府公众等群体以及生态环保履责情况的审计。
其实,深交所发布的《指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应当是比较全面而普通的。《指引》认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尽管《指引》是针对深交所上市公司而言,但其内容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非上市企业。因此,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应当包括:
1. 企业对股东、债权人权益保障的审计。主要包括企业是否完善公司治理、是否制定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利润分配政策和办法、是否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是否保障公司资产、资金安全等方面的审计。
2. 企业对职工权益保护的审计。主要包括是否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包括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用人制度、是否保障职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是否尊重职工人格、是否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是否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审计。
3. 企业对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审计。主要包括是否虚假宣传和广告、有无预防产品危害措施、有无程序防范商业贿赂、是否使用或转售个人信息以牟利、有无良好的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审计。
4. 企业环境保护的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制定环保政策、是否为环保政策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和财力支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程度如何、排污投入情况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方面的审计。
5. 企业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审计。主要包括是否确实参加环保、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其捐款是否确实到位等方面的审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行业有别,因此,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不同,审计内容的重点也会因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石化企业的高污染使得对环保的审计尤为重要,而卫生与健康行业,如医药等,产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则是一个重点。此外,正如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核主席Lars-Olle Larsson指出的那样“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张正勇,2010)。因此,某些内容应着重于检查其履责情况的真实性,如社会公益事业的审计。(许永池)
参考文献
对强化审计法制工作的思考 篇6
一、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审计法制基础建设
近
年来,我国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已成为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但仍有部分审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注重审计专业知识,忽视法律知识。因而,要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强化法制基础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职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人员,以落实审计法制工作,检查督促依法审计情况。要求法制人员业务素质高,知识全面,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具有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加强审计法制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法制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法制机构职责、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执法追究制、审计执法检查等法制工作规范,使法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促进法制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审计法制监督
开展审计法制工作要与开展审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法制工作服务审计整体,把法制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前审计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找准位置,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法制工作深入到每个业务机构,落实到每个审计环节。第一,坚持制约监督。法制机构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把关者,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把住审计工作的这一生命线。对不依法审计,不执行审计准则、规范的行为,坚决要求整改,决不姑息迁就。第二,坚持“管、帮、促”,既要严格把关,履行职能,又要把监督过程变为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使审计人员能及时认识问题,纠正问题,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第三,树立服务意识。法制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审计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时搜集整理,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学习研究,为审计业务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使审计人员能随时找到所需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法制人员要认真研究审计规范,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各种审计文书格式,如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促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开展审计法制工作
目前,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审计准则执行不及时、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审计方案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等一些主要准则还未得到认真执行,审计工作中查多查少取决于审计人员良心,查深查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决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开展审计法制工作,必须以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特别应当抓好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的落实。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必须强化审计准则学习。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对准则的学习,要求审计人员要对照准则找差距,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使审计准则落实到行动上;要组织法制人员对准则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把分散的各准则内容进一步形象化、系统化,便于审计人员掌握和实际运用。要把审计准则落实到具体审计业务中,切实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质量,必须建立审计内部制约机制。一是落实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要明确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法制机构的复核分工,审计组主要侧重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合规合法,保证审计项目查深审透;审计组所在部门侧重于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事实的表述、定性和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复核;法制机构则是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方案是否得到全面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合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合法、充分,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是三级复核中最全面、最重要的一环,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最后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部门、法制机构的责任,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对项目业务质量全面负责,对不负责、弄虚作假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罚,审计组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法制机构对复核意见负责,法制人员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三是实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审计人员真正落实审计准则、审计规范,对审计质量差、落实审计准则不力的要进行整改,检查结果与对审计人员的考核挂钩。
当前,对审计质量的管理基本上不限于事后和表面,因而审计要开拓新的工作思路。(1)是突出审计监控的时效性,将复核关口前移,分两步进行审计复核。第一步复核安排在审计实施阶段基本结
束,审计组尚未撤离现场,审计报告未征求意见前进行,主要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案的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证据进行复核,并提供有关法律服务,这样发现问题能及时补充、完善;第二步复核安排在代拟审计决定书和意见书后,主要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复核,侧重于问题的定性、法规的引用等。(2)复核内容上,要突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实现审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7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 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谋求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而应当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义务。由于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绝对营利性目标的一种修正, 公司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被称为公司的社会性或公司营利性性质的相对性。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特征
第一,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公司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统一体。一项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往往包括了公司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两方面的内容。例如, 环境保护是公司的一项具体的社会责任, 公司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标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是公司的法律义务;公司比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 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 这又是公司的道德义务。这意味着, 公司的环境保护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统一于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之中, 共同构成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这一具体的公司社会责任形式。
第二, 公司的社会责任的主体既可能是公司本身, 也可能是公司的控制者。在通常情况下, 公司社会责任的主体是公司本身, 因为它是通过法律拟制而被赋予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 依法具有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但在公司内部, 公司的重大事项除法律或公司章程另有规定者外, 均由股东会作出决定, 并形成公司的决议。因此, 如果公司是由大股东控制的, 那么大股东就必须对公司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社会责任负责。
第三, 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义务的相对方。那么究竟谁是利益相关者?这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 凡是能影响公司活动或被公司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等, 全都可纳入此范畴。第二种看法认为, 凡是与公司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种观点排除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而通说则认为, 这些非股东利益相关者, 是指在股东以外, 受公司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人。具体包括公司的雇员、客户、债权人、上游供应商、当地社区居民等。在公司社会责任倡导者看来, 因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中存在利害关系, 故公司对他们的利益负有维护和保障之责, 此种责任即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也便成为公司社会责任的相对方。至于公司的股东也是重要的公司利益相关者, 公司对他们负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直接责任。然而, 公司对股东所负有的利润最大化责任是公司的经济责任以及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责任, 而不是所谓的社会责任。因此股东应是公司经济责任的相对方而不是社会责任的相对方。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一) 预防公司滥用经济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以聚集结合的最佳, 也是最大的场所, 是对全社会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绝非合伙、自然人独资企业所能比拟的。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 公司的经济力量只会越来越强, 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统计世界500强的财富就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而且, 一些跨国公司的实力, 就可以和一些小国家的实力相提并论。有些公司排挤中小竞争者, 使他们无法与大公司公平的竞争。从而使他们无立足之地, 破产、倒闭的小企业无法生存,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较大的公司有很大的责任, 因此说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会日益增大, 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可以预防公司的经济力量, 被人为地滥用来损害社会利益。有些公司以“合法”身份大量出现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如:专以捞黑钱为目的的合办行政性公司。有些公司以筹集资金为名, 以高利润为诱饵, 利用社会公众追求低投资高收益的心理, 骗取巨额资金, 供少数人挥霍。公司的这些现象不彻底根除, 必将极大地冲击社会经济规律, 破坏经济秩序, 影响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 阻碍经济的顺利进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 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 公司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加上市场经济下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利益相关者单凭自身微薄分散的力量无法与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抗衡, 因此公司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而且在中国, 消费者买假货、债权人拿不回自己的债款的事情经常会见之于报端。所以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完善公司立法, 规制公司行为便显得特别重要。
(三) 有利于公司的健康、长远的发展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会不会导致公司经营的低效益呢?这是学者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在美国, 绝大部分的学者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认为一个公司的持久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协调工作的结果, 它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还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并且鼓励公司和利害相关者之间就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保护企业财务健全进行积极合作。当代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表明, 物质资本对公司的发展作用日益减弱, 人力资本, 尤其是掌握各种复杂的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本更能决定公司的兴旺发达, 公司职员所拥有的高素质的劳动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因此不应简单地把公司看成是“股东们的联合体”而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日本学者大隅健一朗也认为, 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现实上, 股份公司都是股东利益、公司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错综物。同时公司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 其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者的制约。1984年著名管理学者Freeman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里, 第一次把利益相关者分析引进管理学中, 并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而且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 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另外, 他还认为处理好公司、股东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声望, 提高公司的调案和反应能力和增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像世界上一些发展较好的公司, 如通用公司、海尔公司, 它们就十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它们提供优秀的个性化服务, 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因此, 适当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负担, 导致公司的低效益, 还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强化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
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提到公司的社会责任或者利益相关者的问题, 而只是在相关法条上有所涉及。因而,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我国关于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进程, 明确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相关规定。
(一)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放在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落实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上, 其中, 建立职工参与制度又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工作。落实公司社会责任, 保护债权人、非控股股东、员工的利益, 在治理方式上应主要采取当事人自我实施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 其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也是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一项主要保障措施。虽然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主要被视为保护公司债权人的一种法律措施, 但事实上, 其适用效果已超出对公司债权人群体的保护, 而囊括对公司有关的其他利害关系群体的保护, 例如, 一些公司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 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攫取高额利润, 致使当地居民遭受严重损害。如果仅根据环境法或侵权赔偿法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一般场合下即使将该肇事公司的全部财产都用于赔偿, 也难以弥补受害者的损失。而根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就可以追究肇事公司背后的控制股东的责任, 以更好地救济受害的当事人。
(二) 建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没有一套比人类良心更强大有力的奖惩制度了, 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制度都不可能很好地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计出强有力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 鼓励公司自愿、全面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公司内部, 可以把经营者的报酬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联系起来, 并作为考核其绩效的标准之一。约束机制方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 应当被推广到公司从事商事违法行为的所有场合, 以保护受影响的非股东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而非股东的社会利益代表也应享有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起诉权。
(三) 以非强制性规范为主, 授权公司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
鉴于我国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现状, 以及企业改革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剥离传统上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的社会责任, 我国若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原则采取强制性规定, 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都存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 公司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作用有限———通常都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 加之民商事法律的消极性, 使得它们的法律效力的发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依靠当事人的告诉行为, 其实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实际接受程度;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我们面临着竞争性市场环境缺乏, 保护投资者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社会信用机制低水平运行的现状, 而且司法系统和行政系统执行法律的公正性和效率性还亟待提高。因此, 我国的公司立法在设定公司社会责任时应仅作授权性原则规定, 其具体实现还应有赖于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律体系的配合、保障。
尽管公司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而且这种理念在我国《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章中也有一定体现, 但公司作为营利性组织, 其基本功能只能是作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如果法律过份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 并将此作为公司及其经营者的一般性法定义务, 很容易使公司异化为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最终不但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 公司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作用也将大大弱化。因此, 我国应对公司社会责任立法普遍化的主张抱持谨慎态度, 并且仍应坚持公司营利性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 2005.
[2]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A].商事法论集第2卷[C].法律出版社, 1997.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 2002.
[4]陈明添.公司的社会责任——对传统公司法基本理念的修正[J].东南学术报, 2003, (6) .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数据;应用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大变革,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加全能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这场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正在努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五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2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CDM、QM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使其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style)都能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
四是信息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五是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得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业务电子化程度和处理效率等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在科技手段保障、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不足体现在:
(1)数据资源还没有开始真正整合和集中应用。各应用系统间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也无从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金融服务需求信息有效收集,并及时准确地分析转化为产品需求能力较弱,产品总体创新能力不足。
(2)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使得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3)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当前,与数据大集中相配套的银行灾备中心、监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建设相对滞后,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和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恢复能力较差,对电子银行等高风险信息系统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体系。
(4)信息化标准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加强。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滞后于银行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存在时效性不足等现象,金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如何将集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是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是:
第一,积极推进数据应用整合,强化运行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配合银行改制与改革的要求,加大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整合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将数据集中带来的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
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第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对市场销售的支持,除了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外,没有提供直接的帮助。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带来了海量客户信息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设计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并存储丰富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BI(商业智能)的技术挖掘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库营销和微观细分市场,实现交叉销售,就能对市场营销提供最直接的帮助。特别是近年来私人业务迅速发展,从过去仅仅是存取款、国库券拓展到理财、信用卡、房贷、车贷、小企业贷款等多个品种,产生分层服务、多渠道客户交互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亟待商业银行CRM建设迅速跟进。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数据的集中,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业务系统集中在一起,统一和固化业务处理流程,有效减少和杜绝了人为操作上的风险。但防范操作风险仅仅是信息化创新在风险管理领域最初级的应用,只有真正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发生。应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实现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第四,加强IT治理,创建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必须从涉及IT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规划。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利用有效的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形成风险和成本的最佳平衡。同时建立达到最佳管理实践的评价标杆,推行标准化,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维护性。健全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规范,基于国际安全标准BS7799,建立强有力管理支撑的技术平台;基于服务水平管理和配置管理的最高层级,建立一系列集中硬件监控、集中平台监控、集中应用监控的管理平台。
5结束语
【对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思考】推荐阅读:
强化责任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06-06
对我国会计要素定义的几点思考10-10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10-25
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10-17
从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对我国目前创设少年法院的几点思考05-16
强化干监工作的思考09-23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09-26
对强化党建工作的认识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