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2024-09-26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共2篇)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篇1

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第1页 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行政0809(08730543)李晶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导致了短时间内产生大批失地农民。中国农民世代依靠土地维持生计,受制于中国农民的知识结构和生产生活技巧,加上生活习惯被改变,农民失去土地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失地农民知识能力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加上国家政策和相应保障机制的缺失,农民在获得城市户口的同时却无法享受城市户口的待遇,农民权益的侵害时有发生,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有部分农民因此而难以维持生计。

A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连嘉兴市,南邻海宁,西毗德清县,杭州余杭区,西北接湖州南浔地区,北界江苏吴江。至2008年底A市辖9个镇,3个街道,178个村民委员会,41个社区。A市地处东南沿海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桥梁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用地以及越发火热的发地产开发项目和大型工厂的建设,A市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在增加了财政收入的同时给社会的治安稳定带来了新问题。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更不利于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本文所指的失地农民多指因失去土地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农民,如何保障这部分群体的利益以及成为这个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文献综述

2.1我国失地农民的概念

康岚在《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指出,失地农民是指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建设征用农用地所产生的失去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农业人口。综观目前对这一类失地农民社会问题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建立在“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这两个相互补充的理论概念之上。有关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的研究,主要包括征地中和征地后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两方面内容。

王定俭把这类农民定义为是“不想进城”但因被征地而被迫“进城”的农民。柯翠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中将被征地农民定义为是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在城市规划区内(含县城、镇政府所在地)因征地失去1/2以上农用地的人员;在城市规划区外,被征地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所在县(市、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3的人员。

2.2我国失地农民的主要特征

杨见志等人在《对我国失地农民困境的思考》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我国湿地农民的现状,归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失去生活保障,面临生存问题,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去土地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第二个特征是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收入下降,失地农民被征地之前的基本收入来源于土地,被征地后虽然有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但由于最为稳当且占相当比重的农业收入的减少或者消失,总体收入呈现下降状态。第三个特征表现为转移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乐观;第四个特征是身份尴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游离,征地使农民生活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祖辈辈的农田耕耘一下子“非农化”。虽然拥有城市户口,却没有真正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城市生活,本身还是农村人的思想观念。

2.3我国失地农民生活困境产生的原因

张庆霞在她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一文中提到,失地农民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这几点:第一而已概括为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不到位;其次是由于就业安置的缺乏,导致的失业农民增多;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第四是征地补偿安置难以到位,土地补偿费管理混乱,这也是最致命的一点。

秦祖伟在《农地发展权视野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文章中说,实际补偿金额低于应得补偿金额,而且失地农民的实际社会保障标准远低于城市居民标准,这种旧式的城乡二元模式根基牢固,管理者的思想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还提到了农地发展权的缺失是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刘俊芳称,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非农产业从业技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正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较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孙淑云和徐琳将土地补偿制度作为这个现象的解释,他们的研究认为对国内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补偿原则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以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补偿原则。很明显,该原则剥夺了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利;土地征用补偿范围狭窄,不能全面保护各方利益,我国土地征用补偿范围比较狭窄,现仅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青苗及附着物补偿费、新菜开发建设基金等几项,并未考虑到土地被征用后的价值,仅对土地被征用前的直接损失进行补偿,也未考虑到间接损失和其他因征地受到的损失;土地征用补偿方式针对性不强,多样化的补偿方式难以推广,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若对农民进行单一的货币补偿,很难保障被征地农民征地后的生活质量。再加上被征地者的情况各异,采用统一的标准必定不能照顾到每个被征用个体的利益,于是部分地区尝试了一些辅助补偿的方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结果不容乐观;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无法全面体现土地价值。

张国栋从政策角度和农民自身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对失地农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较少,为失地农民提高的就业信息不够,对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上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障水平普遍不高,失地农民传统上的家庭保障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其次他也提到了农民自身的素质问题,这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

2.4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杨锐在他的《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文章中提出,我国并没有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被征地农民主要靠家中儿女或者是一次性的补偿费用维持生计,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也不会为自己设计长远的计划,考虑个人养老问题。因此费用分配到农民以后,可能短时期内就被挥霍一空,其长期的生活保障仍然得不到解决。针对当前存在的这种现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应该尽早建立起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的长效制度,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其次,由于农民在征地问题上的弱势地位和被征地农民自我保障意识的淡薄,更加迫切要求政府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这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乃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

第三,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就是从城乡二元制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促进力量,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徐琳也认为构建合理的保障体系可以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研究路径

3.1《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研究框架

1引言

2相关概念界定

2.1失地农民的范围界定

3我们失地农民保障的现状和特征

3.1我国失地农民产生的国内背景

3.2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我国失地农民的特征分析

3.4我国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3.5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

3.6我国失地农民生活困境的成因分析

4A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分析

4.1A市基本情况简介

4.2A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调查

4.3对A市失地农民的访问调查统计

4.4A市失地农民保障当中存在的问题

5A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6总结

6.1对于实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总结

6.2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进度安排

论文申请结果发布、定题(2010.6.10)

上传任务书(2010.7.2-2010.7.20)

开题报告提交(2010.7.21-2010.8.25)

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查(2010.8.28-2010.9.10)

查看论文初稿评阅意见及修改(2010.9.20)

论文修改和定稿、开题报告修改稿提交(2010.9.21-2010.9.28)

论文定稿的再修改和终稿提交(2010.10.25-2010.11.2)

5参考文献

[1]孙淑云.镇化进程中农村征地补偿制度的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报,2009,26(2),85~86;

[2]杨见志.对我国失地农民困境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1(3),277~279;

[3]王定俭.昆明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3~74;

[4]杨锐.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11(上),270~271;

[5]秦祖伟.农地发展权视野下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J].农村经济,2009,9,25~26;

[6]康岚.失地农民被征用土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8,53~62;

[7]张庆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3~64;

[8]刘俊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生活,2010,(2),30~31;

[9]丁敬转.安徽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之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1(9),70~72;

[10]许文苑,刘丹颖,钟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0,(10),273~275;

[11]柯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0,25(1),73~75;

[12]章贵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9,(12),24~25;

[13]张维,刘新芝,胡继连,张磊.山东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分析[J].山 东经济,2009,(5),147~152;

[14]李林.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探讨——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6),16~19;

[15]陈世界.同安区失海失地农民出路的几点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1),15~17;

[16] Zarei, M.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ssociated to Veronica rechingeri at the Anguran zinc and lead mining region.[M].2008,1277~1283.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 篇2

1 陆良县失地少地农民现状

陆良县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 全县60余万人口, 仅县城中心的中枢、同乐两个街道就有15万多人口, 近几年, 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迫切需要, 为保障县重点项目落地, 原中枢镇配合完成了各片区的征地, 2008年至2011年期间, 工业园区青山片区进行了两期征地共1765.23亩;因城市建设, 菜园社区陆续被征地近500余亩, 环城社区陆续被征地近300余亩, 西门社区陆续被征地近400余亩, 同时, 东门、南门、北门、真理等社区遍地开花, 都因县城西片区开发建设, 相继征用大量土地, 该县被征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县城区域内80%以上的农民因征地而失去了土地, 从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真正转成了纯城市社区居民。据不完全统计, 陆良县失地、少地农民主要集中在中枢街道, 共有失地、少地农民39417人, 其中: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失地、少地农民共有2万余人。

2 陆良县失地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1 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陆良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 目前只有一个实施方案, 还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经办信息系统。

2.2 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陆良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五个难”问题:一是人社部门办理被征地农民参保审核把关难;二是被征地农民参保年龄界定在实际运行中难把握;三是参保缴费的时间界限难操控;四是符合参保人员的身份权限难弄清;五是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产生的利息难处理。

2.3 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财政专项资金储备少, 担心入不敷出;二是土地部门收储土地出让费低, 受三角债影响迟迟收不到出让金的窘境;三是被征地农民在生活保障上缺乏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四是基层工作经费无保证, 镇社保中心、社区、村组不愿做, 工作存在敷衍塞责的现象。

2.4 被征地农民参保意愿偏低等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困难, 补助资金有限, 使得被征地保障水平低;另一方面是群众手中没钱, 被征地农民参保率低, 参保缴费达不到老有所养的目的。

3 陆良县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保障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3.1 预留发展用地统一规划安置

按照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采取货币安置和留地安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安置, 20%的预留集体建设发展用地”的规定, 除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64000.00元/亩进行补偿外, 征地后预留20%用于集体产业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真正让广大失地少地农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比如:中枢街道菜园社区提供预留发展用地67亩建成的温州商贸城;西桥社区油虾洞村出租旧村改造置换出来的土地106亩, 引进资金3000万元, 建成30000多平方米的荣盛物流仓储基地等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建成可安排2500名失地农民就业, 失地农民每年可直接获得收入450多万元。

3.2 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

为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无所养问题, 陆良县委、政府启动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 凡被征地人员调整为征地后完全失去土地或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农户都可以参加保险。实施过程中由政府提供补贴。养老保险的费用筹集由个人缴费、财政补贴二部分构成。缴费按照年满50周岁的参保人, 一档个人缴40%即4800元, 政府补贴60%即7200元, 二档个人缴50%即12000元, 政府补贴50%及12000元, 三档个人缴60%即60%即21600元, 政府补贴40%即14400元;未满50周岁的参保人, 个人缴费比例调整为50%、60%、70%, 政府补贴相应调整为50%、40%、30%。所对应的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为一档100元/月, 二档200元/月;三档300元/月。由参保人自愿选择缴费档次, 并一次性足额缴纳费用后, 无论男女, 年满60周岁, 次月即可以领取养老金。

4 完善陆良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议

综合社会层面好的做法, 结合陆良县在失地少地农民生存保障方面的经验做法, 就下一步健全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提以下几点初浅建议:

4.1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 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 可以将失地之前的社会救济物品或资金转为最低保障物品或资金, 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后依然是农村户口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应该不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4.2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由上级部门主导, 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 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 形成“以培训促就业, 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三是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 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五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 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多途径实现就业。

4.3 完善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采取集体留用地政策。对土地基本征用完的村组, 可留有适当面积的土地, 发展一、二产业, 或将土地入股分红, 或收取土地租金, 保持村组一定的集体收入;二是将新农保作为失地农民基本保障的补充;三是将失地农民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引导失地农民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提高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四是将失地农民特困户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4.4 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 政府对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实行贴息或无息贷款, 有效地解决了创业之初的资金困难, 促进了失地农民的创业发展。但贷款手续繁杂及贷款条件较为苛刻严重影响了这一优惠政策的功效。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 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 但苦于没有资金, 未能实现。因此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 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放宽信贷条件, 降低门槛, 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 提高造血能力, 努力增加失地农民的生活收入。

摘要:土地对农民而言, 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 生活陷入困境, 成为了一个新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 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 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更是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结合陆良县在探索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社会面初浅分析探索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少地农民,社会保障,健全保障机制,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凌文豪.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 经济问题, 2010 (02) .

上一篇:记一次难忘的运动会600字范文下一篇:美联英语:职场必知,成功人士自我推销的八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