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精选6篇)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 篇1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敏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黄
静
夏
涛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集(包括课堂实录)等。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 篇2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 篇3
一、选题依据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和开拓者。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改革力度等不断加大,教师队伍也在逐年扩大,尤其是女教师的人数在教师队伍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据统计显示从1951年的22%提高到2010年的45.47%。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但是,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使得农村地区教师的生存状况较城镇地区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农村女教师,由于环境和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其生存状况应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河北省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处于京、津、辽、蒙的省市“金三角”交汇地,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下辖22个乡镇,225个行政村。2011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278所,其中农村学前教育138所,县直幼儿园1所,特教学校1所,小学127所,中学8所,高中2所,职教中心1所。教职工总体人数2977人。其中女教师1597人,②占全县教师总数的53.6%。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女教师总计630人,占全县女教师总数
③的39.44%。滦平县在2006年之前一直是承德的重点扶贫县,财政状况不好,经常拖欠
教师的工资,物价长期居高不下,学校和家长要学生的成绩以及竞争的不断增加,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其生存状况堪忧。近年来,由于铁粉的冶炼和输出,财政持续好转,不仅还清了拖欠的工资,教师的待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物价房价等的持续升高,工作压力不减反增等多方面的原因,女教师的生存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笔者想对滦平地区农村女教师的生存状况做一个详细了解。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滦平地区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生活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有助于丰富我国农村不同地域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成果,扩展农村女教师发展状况的研究视野,丰富教师教育理论。
(二)应用价值
1、了解滦平县农村地区女教师生存的现状,了解农村女教师在生活、工作、学习及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及教育部门今后的改革提供资料。①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2010年统计数据 滦平县教育局2011年统计数据
③滦平县教育局2011年统计数据
2、为我国农村女教师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依据。
3、通过对农村女教师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OA图书馆及goole学术中里输入Survival status of female teachers in rural areas在搜索结果中没有找到确切关于农村女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结果。可见国外对于农村地区女教师的生存状况还没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笔者梳理了一些关于国外女教师研究做了简单的总结:
1、关于女教师地位
国外关于女教师的研究主要探讨女教师的地位。Walsh(1995)认为整个美国社会推崇的是自我实现的男性,其各种传媒都强化了教师工作没有意义的观念,从而贬低了女教师的工作。Sikes Scering,Grace E在《Teacher Education for Democracy,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中指出“在学校中,学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父权制特征,女教师总是在男性管理者的手下工作。学校行政是男性占统治地位的领域,学校中的劳动分工则反映了女性与男性的垂直距离。”
2、关于教师压力
在国外,教师一直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研究者发现,各国教师的压力水平普遍在提高。加拿大的林德、诺曼和约翰斯于2003年对近8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中几乎有5O%因为压力而无法留在安大略省,并且在过去5年内,有4O%的教师感到压力在逐渐增大,与压力相关的疾病的患病率也在增加。
3、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王晓燕的《关于农村教师能力培训等等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中提出:“美国主要采用以大学为本的培训模式,大学为农村教师的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提供所需的资源。英国采用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而日本主要采取的是“行政”与自主相结合的二元培训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从村女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有很多,都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女教师生存状况存在的问题。例如:《甘肃农村女教师现状调查研究》中提出甘肃农村地区女教师人数较少,具有年纪轻、教龄短、学历低的特征,她们承受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
马晓娟2007年的《西部农村小学女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女教师群体比较年轻,对教师职业自我认同较高,她们普遍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比男教师更为明显的优势,但面临的心理压力比男教师大,与校长的沟通机会少,参与学校管理作用不够。
吴健雄、吴海丽等2006年的《中国农村女教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女教师严重缺失、队伍年轻化、自身素质偏低、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太少、身心状况堪忧。
玉丽2006年《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女教师的现状分析报告》从家庭、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村女教师发展的深层原因:农村女教师年龄趋于年轻化、半数以上从事语文和外语学科教育。对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造成的后果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为农村女教师创造发展环境。
总结这些研究揭示了农村女教师生存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农村女教师的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
2、年龄趋于年轻化,自身素质低,专业职称偏低,教龄短。
3、参与学校管理的比例低。
4、工作压力大,身心状况堪忧。
此外,这些研究还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和意见。比如: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 女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身心健康等等。
(三)对以上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价
1、优点
国内外研究都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国外有其本土化的策略和方案,能够为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供保证。而我国则在这方面没有成体系的策略或方案。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策略。
2、不足
(1)研究结果的适合性和差异性
我国的地域广阔,国情复杂。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些研究结果有较强的针对性,只适合特定地区的发展。而一些结果针对于我农村地区女教师现状的总体研究,又不能完全适应于所有地区。
(2)研究结果丰富性不足
在知网中输入关于教师研究的检索有1,236,942条搜索结果,但是其中关于农村教师的有3,704条结果,而其中关于农村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仅有十余篇结果。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农村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还很少,研究结果和不够全面和具体。
(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从国内现有的关于农村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是以调查报告为主,方法较为单一。
(4)研究范围局限
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甘肃、江苏、福建、广西等地,研究范围不够广泛全面。
(5)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从研究内容来看,较少涉及到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女教师身心健康、职业压力等方面的研究。
四、本研究基本内容
本研究根据滦平地区农村的特点,对滦平农村地区女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自主提高意识,并对滦平地区农村女教师存在的问题探索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五、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调查滦平地区农村女教师生活状况是否良好,工作压力状况,定期培训和自主学习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原因,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河北省滦平县的农村女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法。查阅、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为本文提供思路和依据。
七、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多渠道搜集有关农村女教师的研究文献,通过阅读后对该课题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确立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2、组织并整理内容:整理资料,撰写本课题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编制调查问
卷,拟定论文框架。
3、发放问卷,实施调查,回收后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查证资料,以论证所述论点。
3、成文并修改论文:将结论和前一段时间所搜集资料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针对所研究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使论文初步成型,之后反复修改,直到定稿。
八、参考文献
[1]玉丽:《农村缺少女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女教师现状分析报告》,《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7期。
[2] 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教育研究(河北)》,2009年第6期。
[3] 刘琼华:《男女平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4]颉俊祥:《甘肃农村女教师现状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年第1期,35-37。
[5]张永华:《关于我国农村女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教育探索》,2006年第8期。
[6]李建雄 吴海丽 黄正明 屈鸿翔:《中国农村女教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第3期,33-36。
[7]马晓娟 王慧:《西部农村女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的调查》,《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2期,3-6。
[8]郑茸 高慧敏:《“人”与“专业”:教师生存状态的分析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11期,74-75。
[9]王玉秋:《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34。
[10]张培:《让教师诗意地栖息在教育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第7期,34-38。
[11]吴霞飞 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年第4期,15-17。
[12]杜萍:《农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3期,39-41。
[13]杨艳萍:《农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困境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4]张亚玲 张达:《农村小学女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知识经济》,2012年第17期。
[15]陈钰萍:《聘任制背景下中小学女教师的权益现状及维护》,《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12期,93-96。
[16]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年。
[17]梁松枝:《我国农村女教师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以郑州市新密为例》,《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薛维学 匡中祥:《浅谈女村女教师的主动发展战略》,《求索》,2004年9月,27-29。
[19] 王敬怀:《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半边天”》,《中国三农》,2005年第8期。
[20] 蔡丽金:《爱的充盈与疲惫》,《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6月。
[21] 李炳南, 李亚南:《一位农村小学女教师职业倦怠的叙事研究》,《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6月。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 篇4
1、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3、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4、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俗地说,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对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来说,自身必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具备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用脑、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思想显然就关注了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就在探索与完善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而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学”的理想》、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肖亮红《有效教学初探》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与求知协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 篇5
《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有效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规划办公室审批,于2015年11月被列为市“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今天特邀请县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进行课题论证。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理论意义:在全面研究国内外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理论。
2、现实、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校是一所比较边远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安全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跟不上形势,安全教育载体十分贫乏;我们所处的社区河流、沟渠遍布,村社公路十分多且等级极低,农村家庭经济比较贫困,3/4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安全教育的压力很大。
尽管现在每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对学生安全的弦都绷得很紧,但由于“三过”和“一重一轻”现象十分突出,对学校督导考核的方案不尽合理甚至有失偏颇,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多是说教型的、口号式的,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以应付各种检查为主,做各种迎检资料为主,排除校园硬件安全隐患为主,甚至是以讲运气的心态来对待安全教育。故此各种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农村学校还比较严重。
尽管《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安全教育指南》已经出台很久了,但对于千差万别的农村小学还是比较盲然,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于我们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倡使用三级教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边远的农村小学校,如何确保安全和稳定,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我们的任务与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把安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进到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促进安全教育在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操作性较强的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校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3、开展系列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研究,使师生获得共同成长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
4.以我校校园网为基础,开发我校的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并不断更新和改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流程的研究。
在小学开展安全教育要针对小学生安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安全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的人本论思想、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加强安全教育的流程的研究,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
以学校和家庭、社会这纵横两大方向为参照,将散落在学科课程教学和日常德育活动中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点”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安全教育的主题,并把这些主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安全教育系列主题;以此分册分章节主题,整体设计安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把安全教育具体化,确保校本教材体系建设的针对性。这是我校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和构建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3、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活动策略的研究。
一方面要重视个人、小组或班级具体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即德育点的切实落实,确保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各种场合、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促进德育场的形成,确保安全教育的影响力。
4、加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安全教育流程中,相对稳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资源、教育点,是一些“常量”,而不同班级年级、不同学生、新动态、新形势、新资源等变化则是一些“变量”。所谓流程的整合就是把这些“常量”和“变量”整合起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地进行相关教育,通过教材的开发和课程的构建,通过学科渗透和德育渗透实践活动,通过小型专题实践和大型主题活动等等多种形式,达到安全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与儿童有关的某件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观察、调查和追踪,获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标准、方法及操作步骤。
4.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核心组、校本教材项目开发组。
2、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小学安全教育开展的现状,明确农村小学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3、组织教师学习,从一两个点入手,初步进行安全教育主题课程实践的尝试。
(二)实施阶段(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现场会,聘请专家点评,做好课题相关计划策划和宣传发动工作。
2、调查学生认识情况,制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落实校本教材的目录和内容,完成校本教材的初稿规划。
3、对课题校本教材的初稿进行修改、打磨和润色,聘请专家审稿。
4、以校本教材为依据构建和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并纳入到学期教学计划和管理中,进行相关课程的课题研究。
5、以安全教育为主题进行学科渗透研究和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包括主题班会的研讨和家校互动的尝试。
6、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多种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国庆、元旦、春节、六一等传统节日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大型主题教育现场活动。
7、以学校校园网为平台制作学校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构建安全教育师生、家校、社会学习、交流和互动平台。
8、对教材和课程、主题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召开课题中期评估会,并做好评估后课题研究的调整工作。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2月)
1、借助“六一”庆祝时间完成课题结题前一次大型安全教育主题教育现场汇报活动。
2、对课题研究的学生典型成果、课题组成员成果和课题目标与效果进行全面总结。
3、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和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申报结题工作。
4、课题成果的推广和深入实践使用与改进。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2、开发出一套比较适合农村小学的分年段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3、探索出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的基本流程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周伦锋,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李龙光、汪伦波,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邬智云、夏鹏、汪兴俊,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龚德权,负责音视频资料的录制,课题资料的整理归档。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校长,他对教育科研十分重视,大力支持,研究经费由学校主动、全部承担,本课题已经纳入预算10万元。
学校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承诺课题研究所需材料,学校将尽可能全部解决。
学校已经与5所边远农村小学签订了协议,为课题研究找到了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德育处――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
开题报告:从蓝图走向实施 篇6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体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后者把需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成为表格式,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开题论证时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一)开题报告的定义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经申报批准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而修订的报请专家论证的课题研究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课题实施方案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更加科学。所以,开题报告也被称为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论证报告。简言之,开题报告是课题承担者对教育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二)开题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开题报告的读者对象是上级主管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开题报告要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成果形式等写清楚,同时要阐明完成这一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研究课题所依据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是否合适,人员的科研基础是否符合条件。
2.实用性。一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或教学实践,同时可以推动他人的教育或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或者能填补空白,开拓新的领域。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实践层面,还应体现在理论建树与创新,这是科研课题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3.竞争性。开题报告的前身是课题评审书(有的上级主管部门还要求附有可以匿名评审的论证报告),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申报课题是为了立项,不是每项课题申报都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部分课题立项后还能获得研究经费,错失了申报时限,就失去了立项机会。
(三)开题报告、论证报告与研究方案
如果课题还没有报请上级有关部门评审立项,开题报告就是在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研究方案或是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整体设计。所以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开题会上,专家们主要对课题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进行论证,所以开题报告也称为课题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教育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论证报告,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可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论证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高低的标尺之一。
研究方案主要是写给课题组成员阅读和使用的,它的特点是: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具体可操作。课题研究方案是一项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上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也称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的设计蓝图,是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统一课题研究者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性文件。有了一个好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为什么要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日后课题研究工作的准绳,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开题报告对一个科研课题能否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对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1.通过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加以整理、概括、表达,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内容、步骤、方法、条件等清晰化,从而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行动提供科学规划。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开题报告非常重要。如果课题一旦被批准,得以正式确立,还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2.通过开题报告可以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陈述自己的规划,以获得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作为立项依据,以决定是否批准立项。课题一经上级部门批准,开题报告就成了课题任务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实施课题管理,按照其内容和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它还是科研课题结束时验收和鉴定成果的标准。
三、怎样写开题报告
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需要写开题报告,也就是报请上级批准的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开题报告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
(一)选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一所小学的选题是“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研的尖端领域,应该是教育部需要研究的课题,一所小学明显不能承受,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因此应重新选题,注重可操作性。选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合乎时代要求。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尊重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当前的选题要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师角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型课题值得我们去选择,去研究。二是选题要具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题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校本研究的理念,把学校当成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把教室当作研究室,搞好教育科研具体实践。三是选题要有连续性。(1)一所学校前后的主课题要连接。前一个主课题通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结题后,要以此为基础,向深一个层次或更广层次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下来,研究领域和对教育实践的推动就更系统、更有效。(2)主课题与子课题要衔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研究目标来设计子课题,同时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前后左右要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本校教育科研体系。四是选题要有实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不能成为花拳绣腿,不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架子,要真正体现实用性。一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实用,要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对具体工作有指导价值。二是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实用,要符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不能成为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
(二)结构
一个完整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或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课题研究方法设计、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等几个部分。在此,不一一陈述各个部分的写法,就主要的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1.课题名称
一个课题名称起得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题的形象与质量。一是课题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普通高中教与学品质提升的行动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普通高中,研究问题是教与学品质提升,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二是课题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没有语法与逻辑错误,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三是课题名称要简洁。课题名称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近几年来,出于课题所研究的问题的丰富性以及课题名称表达形式的创新,有些课题名称呈现了一些变式,如“分布式课程领导:一项合作与赋权的学校变革行动研究”课题名称中间使用冒号,“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教研范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与“电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企业研修视角”两个课题名称中“基于XXX”或前置或后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还包括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在对“现状”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而不是罗列。要聪明地借鉴而不是贬低他人成果,没必要将自己课题和他人课题“对立”起来,也不要“表白”过度。要用“文献综述”的形式进行。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的整理。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缺陷,要是别的研究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具体地说,文献综述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包括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这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经典性不够,可以从简。二是随时整理。要随时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开题报告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随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三是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文献综述切忌把自己看过的文献一篇一篇地总结下来,一定要按照问题分类进行综合性叙述、分析与评论。
3.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研究目标要指向课题所想解决的特定问题。研究目标的表达要概括化,体现一定的抽象度,能够整体把握。研究目标一般可从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维度,分别描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发展性结果状态。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目标是“回顾反思学校百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性思考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和路径,确立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文化承创的操作体系,推进我校管理、课程、教学、师生、环境的优质特色发展,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学术性示范高中。”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研究水平。研究目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研究内容落实研究目标。课题有了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它是一项课题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内容忌面面俱到,忌工作话语,要紧紧围绕课题名称特别是核心概念从各个侧面进行思考和选择,以子课题名称加研究要点的形式表达,以体现研究个性和特色。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内容(子课题)包括百年文脉回溯及其价值研究、优质特色发展的理解及其实现路径的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研究、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的研究、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自能发展”视域下的高中生社团建设研究等共计9项,每项子课题陈述研究要点,如子课题“‘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要点是: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性思考、“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整体设计、基于创设物质情境的“晓庵天文馆”建设、以“晓庵天文研究所”为载体的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炼“晓庵天文研究”的文化特质、评估“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对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在研究内容设计与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四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开题报告,实际上是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的过程,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比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复杂得多。只有在系统思维中认真、科学地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以及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一项课题研究的整体性的精心设计,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徐炳嵘,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215200)
【开题报告农村中小学】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开题报告10-25
中小学开题报告08-31
太石小学开题报告05-31
小学美术开题报告范文09-21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10-26
课题开题报告《小学生识字方法初探》09-14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5-21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09-26
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