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精选7篇)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开题,我将我的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名称:
《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201X-)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多以枯燥无味的课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练习渗透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连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热情都没有了,而且很多学生还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近几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已将史地生纳入中考,学校从上至下都对生物教学有所重视。新课改提出:教师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距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能在生物教育中结合本地的生态特点,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针对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并处于粤北山区,我们可以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课程资源“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学仪器、学校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生物学课程,能够与生物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生物教学价值。
3、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生物教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因变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四、课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将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融进新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就此现状,特提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实施
1.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
(2)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素质哪些提高?
(4)通过对地方生物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学生。
指导老师:七、八年级、高一、高二级部分生物教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校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
(2)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初中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或兴趣班,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验收;
(4)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体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课标》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调查研究法: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相关的清远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中学生物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发展的影响;
(4)行动研究法:在各班级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创新。
九、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201X年5月起,于201X年5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1X年5月~201X年6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X年7月~201X年3月)
(1)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3)选择几节成熟的示范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4)指导学生调查清远阳山生物资源,撰写调查报告。
(5)充分挖掘社会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潜力,开展相应讲座。
(6)充分利用清远阳山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X年4月~201X年5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十、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几份
2、优秀教学案例几个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十一、课题组成员
组长:邱航妹
成员:杨海林、欧志敏、肖镜明、谢和娣、陈秋炎
姓名性别职称学历专业分工
杨海林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欧志敏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肖镜明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整理
谢和娣女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整理
陈秋炎男中二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大家!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篇2
笔者参加了几次开题论证会,发现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课题名称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想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申报课题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往往表意不清。
例如,一位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对策研究”。答辩时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是在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因此,这一课题的名称应调整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才更合适。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存在误区
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准确,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但是,不少课题主持人往往忽略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或者界定不准确,从而导致在制定研究内容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界定了“主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英语课堂”这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对“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小组中的某个或某些学习主体事实上并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由部分成员完成的现象。但什么是“主体缺位”呢?主持人却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缺位”是指职位空缺,而“主体的缺位”则是指应当负责的人或者机构不存在。因此,本课题中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缺位”应当是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个体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课题研究目标存在误区
在开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把握不准,导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或是研究目标脱离了研究内容,两者不能融为一体。
如何更清晰地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呢?打个比方,这就像教师备课,既要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研究目标就好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研究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比较宏观,要引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既要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仍以“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主持人制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科学性的研究,引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体缺位现象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包括:1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并尝试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2自觉地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探索并形成若干科学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3揭示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初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认识;4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分析教学问题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等问题。
初看目标,让人感觉“高大上”,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通过两三年的研究,一位普通教师真的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吗?而且,还要形成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显然,目标过于宏大,脱离了一般课题的研究实际。
二是,目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题名称。此课题的名称非常简单,因此,研究者只要抓住“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即可。
因此,笔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改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种种现象,分析合作学习中导致主体缺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误区
1.研究 内 容 基本 上就是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2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3根据重度智障儿童的个体特点,科学巧妙地设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一条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第二条其实就是课题名称,没有做到对内容的分解;第三条则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去掉。另外,课题名称中的“运用多种途径”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本课题是实践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涉及。
经过和课题主持人协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被修订为如下内容: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原因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研究;3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研究;4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案例研究;5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研究。
其中的途径研究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通过个训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正确发音技能的研究;2通过集体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倾听能力的研究;3通过分组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4通过融合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经过这样的分解后,课题主持人便能按时序、有抓手地开展课题研究了。
2.研究 内容 不 能 紧扣 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两大点。
其中,“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又分为以下四点:1建立和完善物理学科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2开发《趣味物理》《生活与物理》《走进物理学家》等校本化教材,整合、拓展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3建立校外物理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4组建太阳能社团、航模社团、电子制作社团等。
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则分为以下三点:1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初中物理“教”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2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自学—互动—展示—评价—反思”的初中物理“学”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3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
客观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得很详细,放在各个层次的初中学校都能成立。但是,该研究没有紧扣“薄弱初中”这一点,即薄弱初中物理课程的校本化没有体现出来。此课题能够在省规划办立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课题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薄弱初中的物理课程校本化是如何实施的,但是,研究内容中却反映不足。
3.研 究 内 容偏离 课 题 名称。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以目标引领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动力;2以多元化评价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力;3以分工协作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合作力;4以多角度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力;5以学习主体层次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力。
五种策略体现出五个“力”,但是,内容比较“玄虚”,不接“地气”,重点不突出,无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不能呈现出较强的逻辑结构。我们问主持人:你下一步准备对本课题做哪些工作?在研究中,你怎样体现出动力和创新力呢?……主持人一脸迷茫,不知所措。
经过协商,我们和课题主持人制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现状研究;2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原因研究;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矫正对策研究。
这样,主持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现状,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问题就好解决了。
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与撰写 篇3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篇4
篇一: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1选题意义
框架结构由于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取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学校、商场、医院及办公类建筑等[1]。小高层、高层等现代化建筑的诞生对框架结构的设计及运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框架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抵抗外来因素的能力,使其能够保持屹立不倒,保护人们的财产及生命安全。
对于一个大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模块的知识,而框架结构设计将是自己对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应用和巩固,通过设计掌握工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等。框架结构设计能够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设计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活动和社交能力,同时对于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事业心和责任心等诸方面都会有很大影响。1.2可行性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2]。框架结构设计中出现的各种荷载,包括风荷载、竖向永久荷载、楼面荷载等等、,可以通过《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查得,框架结构内力也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一一计算出来。水平荷载作用可以用反弯点法、D值法等计算,竖向荷载作用可以用分层法计算[3,4]。在内力计算时选定控制截面,对已求得的内力进行调幅与荷载效应组合和最不利荷载组合,最后确定构件配筋和进行截面验算。基础设计时,可以根据地质材料进行基础选择,再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进行基础设计。由此可见,此框架结构设计是可行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与框架设计相关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CAD制图、土木工程结构CAD等,所以,具备了框架结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完成这次毕业设计是没问题的。
2.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设计的内容是某经济开发区大学生人才公寓楼框架结构设计。首先需要确定设计中要用的基本参数,如基本风压、抗震等级等,还要根据地质报告,了解当地地下水位情况,根据土质组成,确定相应的基础形式,最关键是要熟悉有关的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等,并结合查阅的有关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文献资料,对人才公寓楼框架结构进行楼板、粱、柱及基础的设计[5-12]。本设计主要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连贯的运用起来,掌握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手算与电算),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对任务书所给的建筑平面图进行分析,确定柱网布置。
(2)根据合理的假定进行必要的简化,并作计算简图。
(3)荷载计算。由荷载规范确定本设计中涉及到的荷载值,如基本风压、基本雪压、楼面活荷载等[13]。
(4)选择合适的内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构内力[14]。
(5)内力组合,得出内力组合设计值和标准值。
(6)构件设计与验算。根据算得的内力对截面进行配筋计算,确定梁柱截面钢筋的布置,再进行截面验算。
[15](7)构件与结构构造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要求设计。
(8)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土体组成等,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并对其进行配筋计算[16]。(9)运用PKPM验算以上结果。
(10)根据PKPM画施工图。其中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配筋图、楼梯的结构布置图及配筋图、框架梁和柱配筋详图;现浇板配筋图以及构件详图[18]。3.总体研究思路及拟预期研究成果 3.1总体研究思路 3.1.1工程概况
本设计是某经济开发区大学生2#人才公寓楼框架结构设计,结构类型属于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831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866平方米,共13层,一层用作信息服务中心,二层为宿舍,三层至十二层为公寓,十三层为机房,建筑总高度为45.2米。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分类为二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采用二道防水。
荷载条件为:风荷载标准值0.45kN/m2,雪荷载标准值0.45kN/m2。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2.0kN/m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2.0kN/m2,楼梯活荷载标准值 3.5kN/m2。
3.1.2结构选型与布置
根据建筑平面图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布置柱网时,应该满足建筑平面布置的需要,适应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同时应考虑到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3.1.3计算简图
框架结构是一个空间受力体系,为方便常忽略结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联系,忽略构件的抗扭作用,将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分别按平面框架进行分析计算。通常,横向框架的间距、荷载和间距都相同,因此取出一榀中间横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纵向框架上的荷载等往往各不相同,故常有中列柱和边列柱的区别,中列柱纵向框架的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为两侧跨距的一半,边列柱纵向框架的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为一侧跨度的一半。
现浇框架中,梁柱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都将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因此当按平面框架结构分析时,节点可简化为刚接节点。框架支座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时,一般设计成固定支座。
3.1.4荷载及内力计算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一般简化为节点集中力,可采用反弯点法或D值法进行计算。竖向荷载包括竖向永久荷载、楼面与屋面活荷载、屋面雪荷载,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近似采用分层法计算。3.1.5内力组合
先进行框架结构侧移计算,符合规范规定后,再选取合适的控制截面,对梁柱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和最不利内力组合,在内力组合之前应进行内力调幅,具体步骤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介绍的[19,20]。3.1.6构件设计与验算
根据内力组合后的最不利组合对构件进行配筋计算,并验算其配筋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钢筋的锚固长度、节点的构造要求都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布置。3.1.7框架结构基础设计
根据所给的地质条件和建筑物沉降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再根据上部荷载确定基础的尺寸,最后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基础进行内力计算及配筋。3.1.8利用软件绘制施工图
用PKPM软件对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及出图,并用AutoCAD对施工图进行修改。3.2预期研究成果
2篇共2000汉字以上的英译汉翻译 1份文献综述 1份开题报告 1份结构设计计算书
各种施工图:结构平面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基础配筋图、楼梯的结构布置图及配筋图、框架梁和柱配筋详图;现浇板配筋图以及构件详图。4.研究工作计划
篇二:工程开题报告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毕 业 设 计(论 文)
开 题
题目
院(系、部)专业及班级
姓名
指 导 教 师
日期
报告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
为切实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保证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
一、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设计(论文)之前都必须作开题报告。
二、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的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前,学生必须根据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师双向选择后确定选题,根据任务书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四、学生设计(论文)开题前需认真填写开题报告表,并向导师提出申请,由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负责开题报告的评议。
五、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认真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学生开题报告评议结果须为“合格”方可开始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不得少于3人
六、开题报告表应送交所在系(部)保存。
七、表中各项可自行加页。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一、选题背景
加工中心(简称CNC全称为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多功能数控机床。立式加工中心的综合加工能力强,加工精度高,工件通过一次装夹就可以完成多项加工任务。故在制造业,模具,飞机,医疗设备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主要对VMC500型立式加工中心z轴进给系统的设计(如图1),提高我们对加工中心的认识,初步实践产品设计的过程,起到就业前综合练兵的机会。
二、产品概述
加工中心根据其主轴所在的空间位置,可分为立式和卧式结构。把主轴处于垂直状态的称为立式,主轴在空间状态处于水平的称为卧式。卧式主要用于加工复杂的箱体类零件、泵体、阀体等零件的加工。但卧式加工中心占地面积大重量大;结构复杂。而立式加工中心主要加工中小型精度比较高的零件。
加工中心的特点大致为以下几点:
1.工序集中,工件在一次装夹后实现多表面、多特征、多工位的连续、高效、高精度加工。
2.加工中心加工的零件精度很高,生产效率高,生产者的劳动强度低,故立式加工中心广泛应用于机械各行业,它的高质高量的研发是大多数机床厂亟需解决的问题。3.立式加工中心装卡方便,便于操作,易于观察加工情况,调试程序容易,应用广泛。但受立柱高度及换刀装置的限制,不能加工太高的零件,在加工型腔或下凹的型面时,切屑不易排出,严重时会损坏刀具,破坏已加工表面,影响加工的顺利进行。
我们讨论的立式加工中心主要有由主轴箱,进给系统和刀库还有机械手四大部分组成,而加工中心的性能好坏,主要取决于进给伺服系统的性能。现以立式加工中心VMC500型为例,研究并设计其z轴方向的进给系统。
三、研究该课题的意义
机械加工装备对促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紧密关系和以数字化为特征加工中心是柔性化制造系统和敏捷化制造系统的基础装备。随着汽车,国防,航天,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其总的发展趋势是:高精化、高速化、高效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并注重工艺实用性和经济性。
立式加工中心会向着五轴联动的趋势发展,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精密度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的机床,这种机床对于一个国家的航空紧密器械 和高精医疗设备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当然,机床的复合化,与机器人的有效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机器人重复简单劳动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也会减少出错率,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立式加工中心肯定离不开保护环境这条准则,绿色生态机床是近年来的重要概念,加工中心,人,环境,三者和谐共生才是人类最终追求的高效率。
四、方案设计
由上图可知道,在vmc500进给系统的z轴设计中,可以看到,z轴设计的主要部分是导轨的选型和设计,滚珠丝杠的支承方式型号和结构,交流伺服电机的型号与安装方式,工作台和底座的选择,还有主轴箱的平衡方式。
下面从这5个方面简述设计VMC500进给系统的z轴的思路。
4.1 导轨的设计
由于加工的进给运动通过其执行部件沿着他的床身,立柱,横梁,等支承大件的导轨运动实现的。导轨的作用是起导向和支承,保证运动部件在外力作用下能正确的沿某一轨迹移动。他的刚度和精度,及结构形式对机床的加工精度和定位精度有直接影响。故,在研究进给系统z轴进给前,要重点研究导轨的设计和选型。导轨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导向精度,足够的刚度,良好的耐磨性,良好的低速运动平稳性,在保证这些条件的同时尽量使导轨便于制造,调整和维护。
按接触面的摩擦类型的常用的导轨有滚动导轨和滑动导轨和调整导轨,本次选择滚动直线导轨。
上图是滚动直线导轨的示意图
滚动直线导轨的原理是当导轨和滑块做相对运动是,钢球就沿着道导轨上的经过淬硬和精密磨削加工而成的四条滚道滚动,在滑块端部钢球又通过返向装置进入返向孔后再进入滚道,钢球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滚动运动。
滚动直线导轨的特点是摩擦的阻力小,运动灵活;磨损小,故能长期保持精度;动,静摩擦的差别小,低速时易停止,即有良好的低速运动平稳性,而滚动导轨的缺点是导轨面和滚动体是点接触或线接触,抗震性差,接触应力大,故(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工程基本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开题报告)对导轨的表面硬度要求很高。我们在选用时可根据负荷大小,受载荷方向,冲击和振动等情况来选择。
待加工中心布局好后,就可以选择丝杠类型和支承方式。4.2 滚珠丝杠的选型和设计
滚珠丝杠作为机床直线驱动执行元件,在进给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滚珠丝杠副是由滚珠,丝杠,螺母等组成的机械元件,是将回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或将直线运动妆花为回转运动的部件,它的特点是: a)传动效率高(高达92%);
b)运动平稳,摩擦力小,灵敏性高,使用寿命也是普通丝杠的4~10倍; c)同步性好,用几个相同的滚珠丝杠副同时传动装置是,可获得较高的同
步性;
d)可以通过预紧消除丝杠副间隙提高轴向接触刚度; 4.2.1 滚珠丝杠的支承方式
而在设计和选用滚珠丝杠副时,需要考虑丝杠的支承方式,型号,与结构。常见的丝杠的支承方式有四种,分别是:
i.“固定—固定”型:
适用于速度要求高,精度要求高。比如高精密数库设备。该形式,两端的支
撑座都会约束丝杆杆件的轴向,径向运动,从而大大提高传动刚度。但同时,因为考虑到滚珠丝杆的温升等原因,所以在装配的时候,要对滚珠丝杆进行预拉伸。由于装配的困难,所以很少在普通的设备上使用。ii.“固定—游动”型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5
课题批准号DJA100320
课 题 名 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皮xx
所 在 单 位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填 表 日 期 11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1x年1月
一、开题活动性质:重点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由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本次开题活动是对立项的课题申报书进一步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的条件,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分解研究任务,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目标的实现。
二、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x年12月10日
地 点: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主 持 人:龚x
评议专家:黄宜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易志勇(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研究员)
欧阳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太刚(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陶 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与人员:皮洪琴、曾旭华、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
唐海波、袁东麟、李福东、付依甫
三、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题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但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却多种多样。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教体系中的能力概念重视培训的结果,强调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
我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加、英、澳和德等国的影响。由姜大源任组长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该课题的五个子课题中,就包括“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理念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领先水平,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定义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技能和资格。德国学者埃彭贝克等人将能力分为4中类型:(1)个人能力;(2)积极和主动地应用能力;(3)专业与方法能力;(4)社会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按照职业发展逻辑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理论,人的职业成
长过程分为4个过程,即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针对这4个过程可以分别确立学习范围、任务的类型和任务完成的方式。
近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胜任力模型、心理学分析等运用于职业能力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思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按照职业的典型智力特征区分职业的类型和层次,通过建立特定的智力模型,就建立了能力发展或潜在能力发展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各个特定职业或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对于改进和完善职业能力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测试题目开发”以及“利用测试结果为教育实践提高指导”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
(1)PISA项目能力模型
关于能力模型的建构,最初体现在前后的自然科学领域,这些模型在后来的PISA测试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PISA项目中,国家教育学研究逐渐开展加强在能力模型基础上对能力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测量研究。
(2)关键能力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关键能力以及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力模型,受到广泛的认可。在德国,鉴于学生在PISA测评中的表现,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呼吁建立相关的国家教育标准,并强调在科学的能力模型基础上开展能力诊断的紧迫性。
(3)KOMET能力模型
,德国科委(DFG)响应克里莫等的提议,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课题正式开展,目的是开发和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最新的研究发现,关键能力与那些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与具体事物相关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特定职业领域知识基础上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建立的KOMET能力模型,是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能力要求,即“能力的级别”;另一个维度是“能力的内容结构”, KOMET能力模型有3个能力级别和8项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职业能力进行解释的框架。该模型还符合当代发展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要求,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
在职业能力评价应用方面,目前典型的能力测评方法包括:世界职业技能竞赛、PISA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德国不来梅州和黑森州的9所职业学校700名“能源与楼宇技术和运行技术”
方向的电工专业学生参加了一次KOMET职业能力测评,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及职业能力承诺等进行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评。自期,KOMET项目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结成合作伙伴,将北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纳入能力测评与测评研究范围,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第一次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共有7所职业院校的831名机电类专业学生参与了本项目的第一次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2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始涉入综合职业能力的诊断研究,并在四川和广东等地扩大了实证测量的范围。
尽管职业能力评价在许多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相比,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非常困难。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主要是以德国的中职教育为对象开展的,且测评内容以综合专业能力为主,对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仍不能进行动态性阶段性评价。另外,我国已经开展的KOMET项目能力测评实践,基本上是直接沿用原有的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题目结构、内容和难度与我国高职学生实际条件都不匹配,因此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指导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实践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针对职业能力评价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对完善高职教育考评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体系和质量的国际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总体思路:
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现状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色,通过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按照“235”——即“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总体思路开展和实施:
“两个促进”——“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五个原则”——“行业差异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的设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1.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开展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职业能力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渊源和脉络,明晰有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表述的内涵。对现有的各种典型职业能力模型结构、原理及产生的教育、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调研国内外开展的职业能力测评典型案例,并重点围绕德国KOMET能力测评方案分析其特点和不足,结合我国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找对适合
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2)职业能力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调研。调研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能力模型与能力测评模型的转换理论、掌握能力测试方案的构建技术和实施方法。
(3)国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相关背景信息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能力现状和相关背景信息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4)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模型架构,形成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构建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1)开展职业能力模型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和建模原理,总结不同的能力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2)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本土化的职业能力模型。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测评思想,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将其与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级别和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形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整体思路。
(3)在确定职业能力模型维度和主要指标体系后,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建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研究确保测评模型可靠性、提高评分者信度的技术手段,提出合理的测评评分点数量、参加测试人员数量的界定原则,保证测评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实用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开发的依据。
3.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我国高职学生主要从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四大类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类别对应的能力指标的权重,按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发能力测评题目或其他形式的测评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和内容为:
针对电力行业四大类岗位,分别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为对象,设立院级子课题,分析与各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阶段性标准,按照已有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标准,设计面向不同岗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开发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测评题目,突出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案,并对测评结果建立科学详细的评估方案,确定不同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施层面突出校企合作和岗位对接,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实现职业能力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评价。
4.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和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分别针对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服务类和管理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进行测评结果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
5.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总结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各子课题负责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实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子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2)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课题的整体研究报告;
(3)完成专著《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的编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证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课题组织:
1.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皮洪琴
副组长:曾旭华
成 员: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袁东麟、李福东
2.成员职责
组 长:课题总体指导、进度和质量掌控、定期检查总结。
副组长:整体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协调、技术指导,参与各课题组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
成 员:按课题任务分工和进度,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3、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本课题是我院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深化我院高职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具有深远意义,课题组成员务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2)统一行动、注重协作。各成员要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按既定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3)紧扣方案,严格执行。以课题申请书作为指导性纲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开展工作,做到“按图纸施工”,不“偏题跑题”。
分工和进度安排: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年7月—3月 李福东、曾旭华
阶段总结和检查 对项目前期研究情况进行检查、讨论,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20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的研究 国外职业能力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本土化研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性测评量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0年10月—年4月 曾旭华、李福东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情况 2011年4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李高明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情况和相关成果 1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3月—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李高明
总结和结题 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结题研究报告 1月—20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总课题及子课题实施方案、调查报告、阶段报告、系列论文等。
2.终期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论文集、《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专著等。
四、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课题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按照“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235”总体思路,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符合我国高职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分析方面,一直以来,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模式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的重点,因此,本课题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模型的完善,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的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流,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方面。课题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
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遵循系统规范的技术路线,按照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管理类和服务类四大类典型职业开展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形成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既反映了职业能力评价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又结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特点,体现了测评体系的科学性、本土化和实用性。
在职业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面,课题组按照四大类典型职业,针对具体的专业,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突出测评的动态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并进行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可以实现我国高职领域职业能力评价从理论研究到务实操作层面的转变。
课题组完成了系统深入的前期调研,明确和完善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组织领导得力,经费保障到位,任务分工和进度设计合理,达到了开题要求,同意开题。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5]。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西方发达国家将职业能力的评价作为整个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从教育立法、考核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模式[1-2, 5]。
在评价标准方面,将核心知识、技能与某一特定职业的知识、技能综合,由行业企业来考核,国家规范推进实施。如美国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教育部和劳工部组织的行业调研基础上制定,主要包括国家技能标准制度、关键工作评价体系、职业群体体系、职场成功技能体系和职业记录体系五种[1]。
在评价方式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不限于书面测验。澳大利亚对培训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建议教师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作为课程考核手段[2]。德国职业资格考试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紧密结合,考生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即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产生两类证书,即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5]。
国内职业能力评价在研究西方国家职业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双证书制”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6-9],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了探讨[10],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有效途径:学生职业技能行为的评价、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已有绩效的评价。此外,国内职业教育者还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分层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11];认为学生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过程应民主参与,评价方式应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总体而言,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外针对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评价模式[12]:
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被评价者完成这此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
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所需的证据主要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是企业在职培训最常用的模式。
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评价证据来自于有工作绩效的记求或追踪,通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而鉴别、评价和认定职业能力。
(2)现有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对国外的典型模式,成功应用案例没有很好地调研、总结,并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做法。
2)缺乏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研究,在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能力现实载体的确定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这三个基本环节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范式。
3)没有对现有各种评价模式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施模式。现有的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是评价项目数量大,而且形式规范,便于实施,但其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各个独立的要素,易陷入片面性;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最大优点是评价项目的真实性,但评价项目数量有限,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多样性产生矛盾,且评价过程控制复杂;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能力表现的资料,但其基于已有的绩效,对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挥工作潜力的`被评价者来说,效度就受到限制。
4)缺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大多相关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应用不够。因此,需要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性,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是人才评价和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
(1)通过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从理论上回答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行业对接和未来职业发展,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通过方案设计和实际应用,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当前如何对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这一现实难题,对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调研了解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现状。分析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对国外职业能力评价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成功经验和做法。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基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对接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三个基本环节为基础,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挥企业在评价体系设计、实施中的作用,建立体现企业人才标准、体现职业能力发展性、不同专业岗位特性、动态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可操作性的方案。
(4)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实际,对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通过跟踪反馈,完善和改进评价体系,在若干高职院校中推广。
3.研究假设
(1)通过现状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和特点,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形成严谨的理论规范。
(2)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验证,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有推广价值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4.拟创新点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创新。充分论证高职学生的培养因达到职业发展的哪一阶段,进而对职业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与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和成长进行阶段性对接,从而确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在理论上形成范式。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创新。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特性,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条件,着力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实现其应用和推广价值。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在认真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系统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理论、考核评价机制、企业人才标准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提炼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的判断方法三个构成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
(3)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推及实践,研究能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现实描述、执行机制和操作要件。建立学校组织,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评价运行机制,明确双方在每一评价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4)以若干专业和班级为实验对象,将新的评价体系运用到高职不同的培养阶段,通过反馈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总结,加以完善。
(5)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总结和推广,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验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3.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制定调研活动计划;
2)完成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3)结合资料文献查阅,形成调研报告。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2011年1月—2011年7月):
1)基于关联分析、归纳推理、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和方法,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关系模型,按高职学习进度对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级、细化和论证;
2)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撰写研究论文。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确定与高职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的具体评价模式,以及每一模式的权重分配原则,突出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优化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撰写研究论文。
(4)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选择试点对象,对新的评价体系进行实验验证;
2)通过效果跟踪改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实施报告。
(5)完善和总结(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形成专著,完成验收。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引用、、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以内);
•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1.《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点》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
2.《大学生人际冲突概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3.《社会支持与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4.《“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已完成。
5.《新时期电力职业精神的提炼与打造》作为××××公司科研课题已完成。
6.《电力职业精神》已于203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7.《高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中国教育与发展》上发表。
8.《××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评价》,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9.《“电能计量”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10.《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阶递式课程模块设置》,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主要参考文献:
1. Die Fachhochlen in Deutschland. 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berarbeitete Aufkage, Mrz S. 26.
2. Gunningham J. The Workplace: A Learning Environment[R]. Sydney: Paper Delivered at the Frist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2): 1-18.
3.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 高度教育出版社,.
4. 欧阳河.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2): 19-25.
5.赵志群, 王炜波. 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姜大源. 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
7. 蒋乃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0).20-21.
8. 陈英丽. 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 [D]. 天津大学, 2005.
9.蔡炎斌.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0. 杜德昌. 关于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9):5-6.
11.王文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12.刘德恩. 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 职教通讯, 2000,(11):3-5,1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1. 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12月任××省××××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局局长,2012月至今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任××××××院长之后,在职业教育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首先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了“高职教育大讨论”,确立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我院具有特色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积极探索“四个立足”的教学改革。按照“立足市场设专业,立足岗位定课程,立足素能抓教学,立足就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大改革。三是提出了“三化”教学改革模式,即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内化素质教育。
×××同志先后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技术与管理论文近50篇40多万字,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教材1套(共三册)。
2.课题组成员×××是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建设负责人,学院专业带头人,近年来一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二项,发表论文6篇。课题组其他成员由相关教学系部骨干教师组成,并吸纳一名来自×××心理学博士和一名企业的专家参与。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6岁,年富力强,专业结构合理,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院校成立了以院长×××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度保证:学院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制度。
幼儿园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6
一、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创造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在于教育。现在社会所缺少的是创新性人才,而创造力的培养要靠教育,而且要从小培养起。因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树立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创造力的养成更应该贯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特别要贯彻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我国20xx年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美国的空军阿诺德将军曾说过:“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笔者对一些资料文献的收集阅读发现:对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非常多,很多专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岳慧兰老师在《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中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研究幼儿创造力。她从对幼儿创造力认识水平与培养方式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研究
面对现存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已倡导多时,素质教育延伸出的全面教育,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音乐属于审美素质的一个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音乐素养,而不是要教育出、创造出一个音乐家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方式,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进行早期的音乐启蒙,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基本能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王媛媛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中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和创造里培养;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课堂模式程式化、忽视幼儿主题性发展,教学方式较单一。
董霞的《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教育特点认识不足……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
由此可见,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问题。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三、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李素萍(20xx年)在《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提出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增强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指出要借鉴国内外六只能够音乐创新教学的先进经验。王子婴(20xx)在《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中提出以下观点: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环境。
董霞(20xx)在《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写道: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利用多种音乐元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已有一些,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些许问题,笔者计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能有所帮助。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
一、理论价值现阶段,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幼儿睡觉时喜欢听摇篮曲,听着妈妈哼的摇篮曲幼儿就会特别有安全感。幼儿也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音乐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有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幼儿,在出生之后,在听到同样的音乐之后,就会显得特别安静。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培养儿童各方面技能的途径,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不是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贯穿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
当前有关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有一些,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际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际价值0--6、7岁的幼儿,特别是3--6、7岁的幼儿一般都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任务就成了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
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有了理论支撑的实践才更科学,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能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写作过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研究方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本选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的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文章进行梳理总结;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策略。
2.案例分析法--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幼儿的所特有的发展规律:幼儿的活动具有随意性,不受成人的任意摆布。对于学前教育研究来说,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有用的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会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来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
3.观察法--在实习期间,我对无锡正兴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二、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和实地收集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写作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2.国外对此问题的论述情况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观察法
二、创造力的培养寓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之中
(一)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活动
1.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树立幼儿的创造意识
3.给予幼儿创造空间,实施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4.肯定幼儿的创造行为
(二)创设一定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提供充足的音乐材料
2.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
(三)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创造力,要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计划进度安排及其内容(参考文献目录):
12月--1月收集资料阶段
1月--2月分析资料阶段
2月--3月开题报告形成阶段
3月--4月论文写作阶段
4月--6月论文修改及形成阶段
参考文献目录:
1.杨帆:新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幼儿音乐教育[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林文全文数据库,20xx(01).
2.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3.李素萍: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xx.
4.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王晓霞:论音乐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xx(20).
6.张建萍: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xx.
7.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5).
8.见福增:中国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与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3).
9.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xx(05).
10.伍荣生: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11.王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张洁: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音乐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xx.
13.王巧玲: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xx(12).
14.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15.冯振琦:谈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性[J],艺术教育,20xx(01)
16.梁玉春,张丽娜:加强情境创设,培养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
17.尹爱青,李力红:音乐教育主体性目标体系设计--创造性部分[J]中国音乐教育,20xx(03)
18.廖施聪: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众文艺,20xx(17)
19.史铎: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20.杨喜丽:刍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09)
21.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xx(03)
2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12)
23.陈新晖:论创新型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xx
24.刘冠华: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25.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与类型[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篇7
研究目的:曾几何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常运行轨道,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身心受损,教育已成为沉重而艰难的话题,接受优质教育成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现实背景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都对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全面提高和改善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小学英语逐步转变为口语化,日常化的使用,确保我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特选定小学英语交际课“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长期的事件和总结。意义:我国目前的英语学生一般来说,应试技能极强,关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也较出色,但交际技能相对滞后。我们之所以选用此课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英语,畅通交流的同时,除见闻之娱和表达之乐,更可尽享思无定契的愉快。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个学生可以考出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的TOEFL高分,GRE词汇测试部分的难词识得多多,英语从句套从句的句法规则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地交际,常常听不懂也说不出,成了“聋哑英语”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的考试观中有些消极因素作祟,把考试的“指挥棒效应”畸形放大。结果是,从院校领导、学生未来的雇主、教师、家长,直至学生本人,无一不多少受一点“分数崇拜”的影响,过分看重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忽略了交际得体和有效与否等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减负提质”的关键。面对现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学校教学工作会,反思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要求相悖的现象,与全校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要发展,必须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主体合作互动理论、活动教学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等。认真研究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熔铸各家之长,整合八方经验,注入校本特色。通过理念引领、行动研究、总结反思,逐步形成符合我校英语特点的“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互导”模式。
“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倡导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此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组织流程为“自、互、导”三个环节。
“自互导”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分层要求,力求“人人有所得,人人有提高,人人有发展”。做到学优生:自学自测中得心应手,互学互助中大显身手,导学导练后个中高手。中等生:自学自测中掌握书本,互学互助中理解基本,导学导练后了解根本。学困生:自学自测中掌握要点,互学互助中明白几点,导学导练后尽量得点。
我们的主要研究观点是:在培养和激活学生兴趣的前体下,采用“自互导”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日常交际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課,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交流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方法多样。利用校园环境和个人交流信息,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交流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基于交流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实验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3.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3.3——2013.4)准备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2013.5——2013.8)调查研究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调查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现状,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3.9——2014.11)研究实施阶段(分工:韦雪萍、陈蓉、李晓燕负责推出研究课、闫迎春、黄虹霞、焦娟负责撰写教学案例)分步制定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评估与研究。撰写教学案例。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推荐阅读:
课题的开题报告07-10
校级课题开题报告10-07
省课题开题报告10-21
课题开题报告范例12-09
谈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12-16
教师课题开题报告模板05-19
活动育德课题开题报告05-27
个人校本课题开题报告06-12
专业集群课题开题报告06-17
历史市课题开题报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