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共8篇)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1
课题名称
物教学中分层教学与高效课堂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然有快慢和成度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更加高效。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即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而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有效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课堂效果的`最佳结合,给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渴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研究的主体部分:高一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2、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与学习效益的矛盾。
3、解决方法和举措
方法:分层教学
举措:
第一阶段:(5月---6月)
①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及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对学习生物课的积极程度把他们分为A、B两组(为隐性分组,学生并不知情)。A组为偏文、B组偏理。
② 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A组学生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包括概念、图解、规律等属于识记范畴的内容)。B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适度加强能力的提高(即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第二阶段:(206月--11月)
③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内容,面对全体学生。而在课堂练习或教辅资料的处理中,则可以分类推进,即对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进而完成能力的提高。同时分层教学的思想在学案、教案、课件及作业的布置中要有所体现。
④ 阶段考查,分类考核。
在章节测验或月考中,主要采取必答题和附加题的模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分类考核的目的。试题难易程度控制在:基础题85℅,中等程度能力题10℅,高等程度能力题5℅.℅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后的收获与效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欲望。
⑤ 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对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作出分析后,给出一个相对积极、肯定的评价,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第三阶段:(年12月)
整理教学论文、案例、随笔、课件等过程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随笔、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间,把自己的感想或者新的想法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2、设计、设计较典型的有关分层教学的教学设计。
3、课件、精心制作课件,体现分层教学的主旨。
4、结题报告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2
(一) 背景
1. 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矛盾亟待解决
当前高中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学生, 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需要, 学生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2. 新课程标准注重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003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增强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然而, 教法在很大范围内仍然停留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 为此, 高中的教法改革迫在敏捷。
(二) 研究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不同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混合组成异质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评价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此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 让每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异质分组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建议把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组以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随着对异质分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进行分组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2003年, 滕以芝发表了《“异质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一文, 理论上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构建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并指出在教学分组上则应该建立一种新颖的“分层教学———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2007年陈鸿在《新课程 (教师版) 》发表《分组教学在新课标中的尝试》, 认为分组教学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然而, 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郑士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提到, 一些小组表现很好, 然而有一些小组因为缺乏帮助而不能完成任务。
由于我国在分组学习理论研究方面滞后, 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证, 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待进—步的加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 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 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同伴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从群体动力的角度来看, 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 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使他们相互勉励, 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相互帮助, 努力使小组成功。协作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异质分组教学中可以创造小组互动的学习气氛和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使成员间产生一种群体气氛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集体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在练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某些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
五、研究过程设计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理念, 进行基于将学生异质分组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的重点
(1)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学习是上课的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活动点的增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有相互竞争能力的异质小组是重点工作。
(2)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环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展示和反馈, 自己构建知识, 真正体现“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1) “异质分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如何保证课堂有序, 收放有度, 是难点之一。
(2) “异质分组”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怎样评价学生, 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是该课题的难点之二。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略)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略)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中, 虽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缺乏对于普通高中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此项有关异质分组的实证研究, 希望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护理专业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篇3
恰当选择科研课题
科研课题一般包括自选课题、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委托课题四大类,无论哪一类课题,在选题上都要满足以下原则: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结果,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或护理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②先进性:在护理学术界要有新的见解。③成果的实效性:所选课题要有需要背景、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要针对实际和护理发展的需要。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如人力资源、社会关系,尤其实验性课题需要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研究对象来源,特别要考虑在一定时间和经费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1]。⑤要在护理学科范围内选题。
拟定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字斟句酌。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对象交代清楚,必要时可以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所用的词语、句型要科学、规范,似是而非的词语、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课题名称必须体现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实验性研究要反映其基本要求,如处理因素和受试对象等。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需深入
立论依据:课题的研究现状是其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依据[2],只有广泛查阅文献,深入理解其内容,才能充分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新进展和研究现状,进而解析出课题的科学依据和提出创新性思维。查阅文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视文献资料的积累,尤其是文献中的重要论点、中心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②阅读原始文献,正确认识图书、教材、期刊与网上资料的不同点;③瞄准主流,查阅护理学领域中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护理专家的观点和评述,选取与课题较密切的内容;④查阅书籍时,宜先看序言、目录,再确定浏览或精读范围,要先看论文摘要,再筛选和精读有价值的文章;⑤复习文献要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不断汲取新进展、新知识,及时补充、完善和更新课题内容。经过对现状的研究和提取,选题的意义和目的便呼之而出。开题报告的选题意义与目的实际上就是一篇有关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动态而短小的评述,其中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再谈专业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研究方案:①研究目标:需明确,重点突出,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但不宜设定过高使研究过程失去重心,难以攀登。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②研究内容:是科研课题的核心,既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研究质量起着直接作用,要依据研究目标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具体而翔实,避免笼统、模糊,使研究进展陷于被动。③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论文的主攻方向。一个课题只有一个中心,一個重点,只有集中一个主题,才能研究深刻,开题报告中要清晰体现这一点。如果一个课题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问题,就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研究论述过程中出现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而发生种种困难。研究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一两句话写出来。④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法: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在开题报告中应是论述的重点,因其是评审专家判断课题研究前景的依据,也是专家对科研课题研究方法给予切实指导和建议的途径。确定研究方法时要阐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么做”,对研究对象也应说明所选人群的来源、标准及基本情况。研究中的资料采集及结果判断、研究过程,处置方法及关键步骤等均应说明其理论依据。
总之,护理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是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基础,开题报告是保证和提高护理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对课题研究起到定位作用,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红.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78-79.
高中课题开题报告 篇4
题目: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四川省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20秋季才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尽管以前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探讨了很多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依然顽强地阻碍着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对待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目前语文新课程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教育。 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迫在眉睫。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有两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教材,二是教师。在教材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四川虽然以前没有进入新课程实验,但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提出“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在我校各个年级中开展实验研究,是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学习。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所倡导的“发展”。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进行“推进有效教学,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
其主要目的有三点:
(一)配合新课改,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无用状况,给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改变大多数高中教师功利性的课堂教学,还语文教学以本色。许多教师已习惯了根据考点进行教学,可能在思想上无法迅速跟上新课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更为广泛更为快速地帮助老师们改变旧观念,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迅速实现新课改。
(三)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状态,找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对语文的无兴趣已经是一个极严重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总被动地接受考点的机械化重复性的训练,对处于有个性想创造的年龄段的高中学生,这无疑直接扼杀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让他们用上口,用上笔,用上心,用上脑,行动起来,实现其主动性,才有兴趣,也才能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语文有两个特征,一是其工具性。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是工具,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二是其人文性。文字必然承载着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会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这是其人文性特征。学科的特征决定我们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汉语这门工具,同时培养学生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堂围绕着实现这一目标去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基于此,我们提出“四用”的观点,在课堂上引导和培养学生“四用”,即“用口、用笔、用心、用脑”。“用口”,指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用笔”,指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进行书面表达;“用心”,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达到一定程度的共鸣感;“用脑”,指学生学完课文对内容要进行思考,以此对自己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进行自我探讨。这“四用”,“用口”“用笔”则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用心”“用脑”则是实现语文的人文性。
本课题研究内容是:将“四用”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四用”的引导和培养,在这些课堂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提出的“四用”,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本的学习进行实践,而且我们会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如课文的文体特征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同,我们会选择侧重于某一用或某两用的引导和培养,以期“四用”的培养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使学生获得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所倡导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 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因素的存在及其变化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初始阶段,为了搞清高中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认识及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要展开全面调查。然后归纳梳理,形成问卷调查表。主要通过对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有关内容的详实的数据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3、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课例,同时选取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分层次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包括建立个人档案、具体学习效果的描述,确立阶段性效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等等,以供课堂教学设计及效能研究参考。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4、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及时记录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各种具体问题做出的反映,采取的态度,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通过分析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改进课堂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5、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课堂有效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6、经验总结法。主要侧重于课题的中后期,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三年,研究分三步进行。
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调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或无效,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利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和组织机构。
主要工作:(1)选题。根据相关精神和理念,结合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2)调查分析,掌握研究前的情况。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成立研究组织,确定研究人员。 (4)理论学习。组织参研教师收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与经验。(5)撰写开题报告,填写申报书,申请立项。 (6)开题。
2、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
组织参研教师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初步探索,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结构及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并实施研究实验。在实验班级中,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略,提炼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范例。
主要工作:(1)根据实验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2)围绕研究组织学习。(3)制定阶段研究计划。(4)开展研讨活动。(5)做好实验记录和课题研究记录。(6)进行阶段总结。编辑参研人员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研究反思、研究论文等成果。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或论著;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主要工作:(1)对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观察和分析。(2)全面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对整个研究实验进行总结。(3)形成研究成果。(4)申请结题。(5)成果推广。
七、可预期研究成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范例》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5
摩擦力
在当代,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了大量机器。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摩擦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而摩擦力又以各种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为切入点,运用中学物理所学的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种因素影响,力求得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关力学知识。
本课题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员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写论文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而组员间的配合也是对我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验证滑动摩擦力受正压力及动摩擦力因素影响,并探索其它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新浪网、课外书籍中采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计划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此阶段为理论分析阶段。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实验验证阶段确定研究方向。本阶段计划用七周,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此阶段为实验验证阶段。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组员间的讨论定下论文初稿,再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补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报告、论文。本阶段计划用十三周时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进行实验研究,取得实验数据。
2、整理、总结研究结果。
3、撰写论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务分工
1、查阅资料:XX
2、准备开题报告:XX
3、撰写论文:XX、XX
4、成果展示:全体组员
六、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本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种书籍都曾进行探讨,有较充分的资料来源,且涉及的力学知识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学校研究性学习时间,周末及寒假进行研究活动,时间充足。
3、活动所需经费不多,活动工具简单,都能由组员自行解决。
4、全体组员对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预期成果:论文
八、成果表达形式:文字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类生活、生产中,摩擦力无处不在。摩擦力按其性质可分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三种。不同性质的摩擦力,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我们组选择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进行研究,并粗略研究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对于滑动摩擦力,从课本中知道它与正压力成正比。我们组员采取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准确验证了在动摩擦因数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这一结论。但因为动摩擦因数较难控制,只粗略验证了在正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系数成正比这一结论。由此,我们仍可得出f=μN这一公式。
那么动摩擦因数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知道动摩擦因数反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反过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决定了动摩擦因数,而动摩擦力是两个有不光滑接触,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动摩擦因数也不是单独由某一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决定的,而是由两个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决定的。
假如我们拿一支笔,一段小绳,把绳子缠绕在笔上,我们会发现绳子缠绕的圈数越多越难拉动,如果绳子之间有重叠的话,则更是难以拉动。这中间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呢?我们分析得到:绳子在笔上每绕一圈,绳子与笔之间就多了一圈(无数多个)接触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多了无数处,即有更多的地方产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叠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若绳子中有重叠,则不止绳子与笔之间,连绳子与绳子之间也会有相互作用,阻碍对方运动。且这时绳子与笔的压力除直接与笔接触的绳子的压力外,也包括绳子与绳子之间的压力,这样摩擦力便急剧增大,以致难拉动绳子。生活中,船靠岸时总是用绳子绑住岸上的桩,也是采用多绕几圈绳子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的。但这里面并不包括除正压力及动摩擦因数以外的其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对于静摩擦力,其产生原因是因为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不仅包括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还需要有外力作用。在不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时,外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一旦超出最大静摩擦力的范围,物体便开始运动,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那么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经过实验可知fmax=μN即最大静摩擦力与静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成正比,其中静摩擦因数比动摩擦因数稍大,因为当外力等于动摩擦力时,物体受力还是平衡的,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增大外力。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6
课题开题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大力促进我校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全面推动我校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高中物理教研组今年申报了“济源市基础教育物理教学研究项目”,并成立了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我们确立了“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研究课题。在我们学校大力的支持之下,我们课题小组申报的课题获得了济源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被列为济源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课题,课题编号:2008-JKGHB-56。这里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的原理,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一线教学中,很难寻觅它的影踪,仅在外语教学中用来指导学生记忆单词,但未渗透到物理教学的领域中。现在我们课题组尝试依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更新物理错题本功能、促进物理教学,这在我们物理教学中,也算是新的一页。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简单,却又不落入俗套,有理论依据,便于落实。同时,占用学生的时间最少,但依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增强学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回报的效率非常高;况且,我们在教学一线授课的同时就可以实施。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老师和学生们心中的困惑,而且还可以推动校本研修的发展,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艾宾浩斯.赫尔曼(Ebbinghaus.Hermann 185O~1909)德国心理学家,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2)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3)艾宾浩斯描绘出了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4)物理错题本的新功能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并且对错题本进行编排,分成力、热、电、光、原五个部分,让学生把相应的错题记到相应的部分中。记的时候,只记目录(题号)就行。例如:物理课本第二册、第141页练习三第三题,做错了,就记为:(电学部分)课本第二册P141练习三第3题,就这样把错题本变成目录本,不需要再抄题了,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忘了可以及时地请教别人。这样也就省了抄题时间,也便于寻找,便于操作,便于记忆。2.课题研究目标
(1)调查现阶段高
一、高二学生物理错题本的使用状况;
(2)组建实验班,更新实验班同学的物理错题本的功能;
(3)研究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展现的原理,通过反复记忆,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高中物理教学;
(4)从源头解决老师和学生们心中共同的困惑(为何改正过的错题,考试时仍然还会错呢?)3.课题的研究方法(1)调查法
通过调查济源六中高
一、高二全体学生以及高级中学(50名)、济源一中(50名)、济源三中(50名)、济源四中(50名)等各一部份学生,了解目前高中学生们使用错题本(尤其是物理错题本)的比例,了解目前高中学生们使用错题本的历史时间及效果,并且还要详细了解目前高中学生们使用错题本中的错题来源情况,尤其是错题本中的错题巩固情况。
(2)实验法
在济源六中07级与08级学生中,各挑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有我们课题组来指导他们使用新的错题本。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A)每天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学不会的就在错题本上标出来,并且通过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
(B)把每天做错的题(包括资料上的题)也标在错题本上,并且通过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
(C)每次考试做错的题也标在错题本上,并且通过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
(D)每周五每个学生都要自我检查一下,然后由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再对每一位学生督察一次,确保课题方案贯彻执行;
(E)周六、周日则是学生反馈的时间,要求每一位学生把这一周内做错的题重新再做一遍,并思考做错的原因,检查记忆的程度,同时,把上周做错的题重新再做一遍;
(F)每月小结一次,再做一次总结,把会做的题从错题本上勾去,不会做的题,在经过努力,把别人的思路真正变成自己的思路;
(G)最后,历经期中、期末测试,总结近段时间学生的成绩变化,并检查课题前进的步伐,总结课题所取得的成果。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记录,注意收集资料,做到边研究、边总结。
(3)比较研究法
针对实验班同学及非实验班同学的期中与期末测试成绩,做好每一次成绩对比分析,并从试卷中抽出一些经常遇到的试题,对比实验班同学及非实验班同学得分状况,对比实验班同学及非实验班同学对于做过的错题再一次做错的几率,同时检查实验班同学依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展现的原理把短时的记忆变成长时的记忆的情况。
4.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完成,先在校内进行正式使用试验,同时加以完善,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08.4—08.9)成立课题核心小组,采用例会制度每周进行常规的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教研动向, 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为编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题研究方案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8.10—09.4)在这个阶段我们预想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济源六中高
一、高二全体学生以及高级中学(50名)、济源一中(50名)、济源三中(50名)、济源四中(50名)等各一部份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好调查报告;
(2)建立实验班,开展实验研究,及时做好记录,注意收集资料,做到边研究、边总结。
(3)搞好总结,及时将我们课题组的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研究的困惑等向专家作中期汇报,并积极接受专家组指导及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09.4—09.7)
不断调整课题研究的内容,查找研究的问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接受专家组结题鉴定。
三.本课题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
(1)调查报告,《济源市高
一、高二学生错题本使用状况抽样调查》
(2)论文,《怎样帮助学生跳出“屡错不改”的怪圈》
(3)论文,《增强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 2.总成果
研究报告,《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
1.课题组管理机构
组长: 王孝文
副组长: 薛占富
成员: 翟磊波 马治国 王红卫 2.课题人员的分工
王孝文:总体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07级实验班研究工作;
王红卫: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
薛占富:课题方案的制定,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
翟磊波:08级实验班研究工作,活动记录;
马治国:负责调查错题本使用状况,收集过程性资料;
五.课题研究的机制保证
1.领导高度重视,我们学校王同心校长、张国光书记、刘红祥校长对本课题都很重视,尤其是刘红祥校长、李中伟主任都亲自过问,多次指导,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环境。2.资金保障,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我们学校能够为资金担保,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同时我们课题组珍惜经费,合理使用 ;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7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关系到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进一步说, 它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研究计划。现对各研究课题的开题情况综述如下。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与之相适应的问题被十分尖锐地提了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调整整顿的基础上, 实行了对外开放, 高等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含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 使高等教育体制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大力推进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 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由于“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 提升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 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7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些使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有了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 开展“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又是整个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 它将重点回答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研究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牵头负责研究。该研究课题首先将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和阶段性使命;还将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等行为主体的特点出发, 分析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该研究课题中, 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研究将主要从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维护执政党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角度,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分析高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环境, 以此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指标分析和测算高等教育对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说明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论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研究课题还将选择部分大国崛起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发挥的作用为案例,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 论证在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研究都是以往研究成果提及甚少的内容。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 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意义重大而特殊。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述来看, 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 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 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 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应该说, 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然而, 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 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 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 丰富研究内容。关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在研究项目中预设为两大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
“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特征与本质”研究课题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承担。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该研究课题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特征”这一部分。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主要以世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为线索, 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轨迹和规律。在史学研究领域提出的“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说”, 将作为分析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说, 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 研究课题的前期成果也将围绕着这一思路展开。实证方面的研究将围绕七个国家进行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理论凝练, 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为保证七个国家的切入点相对一致, 并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课题将从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科技和文化之间关系、高等教育法律和政策、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人类发展指数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等几个纬度进行分析, 用可比较的、有一定公认度的统计数据说话, 目的是为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进行中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研究。
适宜的背景和条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得以达到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共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研究。该研究课题将从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人力资源状况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高等教育强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财政能力与高等教育强国、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与高等教育强国。通过考察人力资源现状, 构建多维度、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 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存量和结构特征进行测度和基本判断;研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 主要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其差距进行分析;分析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旨在建立一个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指标体系, 通过对比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的差距, 找出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分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条件;最后, 还将以高等教育强国 (比如美国) 和与中国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 (比如印度和俄罗斯) 为案例, 研究并比较其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条件, 并期望提出对我国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变革和有关政策的建议。
三、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采取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践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既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上,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一一对应地选择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也要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 选择和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 共预设了九大研究课题开展“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
(一)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一:教育理念创新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 高等教育的中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移, 在每次转移的过程中, 无不得益于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 大学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 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因此,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首先就面临着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教育学院刘献君教授共同负责承担的“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课题, 将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教育理念的创新、若干发达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理念、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探讨, 尝试提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体系。
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二者关系的研究, 将既考察历史, 又立足现状, 既面向国际, 又立足国内,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通过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探讨这一过程中国家出台的主要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价值取向、代表性的人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 归纳各个国家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并探讨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在对若干高等教育强国进行研究的同时, 还将关注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探讨一流大学成功的内在逻辑;通过对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 着重探讨我国教育理念的现状, 分析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探索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基本方向, 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系。
(二)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二: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 高等教育既面临内部压力, 需要从数量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 更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入世以来,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强劲势头进入我国市场, 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人才竞争的全面挑战。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带来了压力, 也提供了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及其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为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研究课题, 从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 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相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该研究课题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卢铁城和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谢安邦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在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背景之下, 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之间的关系, 将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自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实施以来, 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如何?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种什么关系?建设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对于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何种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间是何种关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该研究课题的理论研究部分。
除理论研究外, 本课题还将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 总结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 就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归国服务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办学的现状, 重点选择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为研究个案, 分析孔子学院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评估其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所做出的贡献;还将对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数据和文本分析, 揭示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模式。
(三)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是许多国家政府与大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 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和1992年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指导英国高等教育体系完成了由“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转变, 实施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又如, 日本90年代初开始的战后第三次大学改革导入了大学评价制度, 实行了大学教师任期制, 实施了“国立大学法人化”, 对日本大学制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以制度与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为重要内容。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 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因此, 我国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最为核心的条件之一。鉴于此, “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了“体制与机制”这一研究课题, 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 将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性, 并以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体制与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微观层面上, 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为核心, 主要探讨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相关性, 并以此相关性研究为基础, 重点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命题, 即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财务体制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等问题。
该研究课题作为一项应用性基础研究, 案例分析与比较是重要的工具。在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为案例, 深入分析这些国家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详细情况, 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参照系。在微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层面上, 将主要选取部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流大学为案例, 深入地分析这些一流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 并以此为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将在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选取部分代表性院校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 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这一辉煌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问题, 如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问题, 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问题, 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周期性、滞后性等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此, 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预设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研究课题, 由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牵头负责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将着重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必需的“结构优化”问题, 以“质量、水平提升”为核心, 探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之道。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分析;高等教育结构的个案研究;社会系统发展预测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原则与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与优化政策。该研究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在研究视角方面,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各项以高等教育为根本对象的研究工作, 都应该具备“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该研究课题将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 将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从整体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察。
在研究的时间跨度方面, 目前已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成果, 或者系统性较强, 但年代久远, 缺乏对当前情况的适切分析, 或者针对当前问题集中于短期研究, 缺少纵向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该研究课题将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内外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调适机制。
(五)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五: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 要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 还需要紧紧抓住“质量与水平”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 相比世界其他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因此,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项目中, 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项目“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升”将对这一关键问题开展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线, 通过系统分析过去3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 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立足高等学校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 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关系;研究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和全面提升的办学关系;研究与“质量和水平提升”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大学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等主要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 回答人们关心的“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是什么”等重大问题, 从而提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战略以及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从整体上来看, 该研究课题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 采用解释型研究以分析原因, 采用规范型研究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力求得到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六:建设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20年, 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 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主席进一步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我国提出的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的战略选择, 其中快速拥有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覆盖科学技术前沿、鼓励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大学既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有效的政策选择。“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中预设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课题, 就是力图探讨高水平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整体发展。该研究课题由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孙禹教授共同牵头负责。
该研究课题将重点研究高水平大学主要规定性和评价体系;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投资体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目标是:在总结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困难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提出2020年以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建设方案, 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支持。
由于该研究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研究课题, 因此, 在研究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政策分析法、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在运用政策分析法时, 将在了解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 全面认识该政策的目标、手段、工具和类型, 以此作为正确分析与预测的基础;对现行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价, 了解目前实行的政策取得了多少成效, 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 在哪些领域失灵等, 为预测下阶段可能的政策措施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在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 除少数是研究型大学外, 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需要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懂技术的人才队伍, 没有地方本科院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 也有别于职业技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如何去做, 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牵头承担的该研究课题, 将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案例, 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研究课题主要从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出发, 通过案例研究, 从学校内部的视角系统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 探讨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分析国外同类大学的办学经验, 找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资借鉴的启示, 梳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 展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 通过区域案例研究, 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该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深入探讨如何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新体系, 在实践上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类型,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等相关问题, 为面向地方的院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模式;在理论上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八)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八:做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为各行各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如何, 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在我国正处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的历史起点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新的历史任务, 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战略思考, 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 探索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共同牵头负责的研究课题, 召集了近2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将共同研究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该研究课题将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 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维度、社会区域维度、时代精神维度和文化担当维度, 从而不断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该研究课题将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立足本土, 既聚焦现实, 又面向未来。研究课题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过程设计既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分析, 又注意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新阶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展开逻辑性和实现性相结合的战略性研究;以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为平台, 结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转变和历史使命, 揭示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策略, 努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开放的视野和新思路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与对策。
该研究课题将充分利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 收集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 还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平台, 收集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把握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动态和主要研究内容, 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参考。
(九)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之九: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在我国正在加快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在建设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 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全国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之一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这样的战略问题,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是其中的核心关键内容。这也是“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项目预设“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课题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和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共同牵头负责研究。
该研究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力争在以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一, 在厘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职责与权限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为主的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 在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和建设区域性大学群的战略思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第三, 在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取得突破, 研究提出未来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框架。从“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角度, 谋划和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战略,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选择、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
第四, 在深入研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19日, 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提出, 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 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科学谋划未来,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来。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对我们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件备受鼓舞的事情, 也使我们备感责任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希望各研究课题负责人抓紧工作, 精心组织研究, 尽早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并能够及时拓展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在相关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有关文章和论文。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篇8
研究目的:曾几何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常运行轨道,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身心受损,教育已成为沉重而艰难的话题,接受优质教育成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现实背景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都对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全面提高和改善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小学英语逐步转变为口语化,日常化的使用,确保我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特选定小学英语交际课“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长期的事件和总结。意义:我国目前的英语学生一般来说,应试技能极强,关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也较出色,但交际技能相对滞后。我们之所以选用此课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英语,畅通交流的同时,除见闻之娱和表达之乐,更可尽享思无定契的愉快。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个学生可以考出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的TOEFL高分,GRE词汇测试部分的难词识得多多,英语从句套从句的句法规则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地交际,常常听不懂也说不出,成了“聋哑英语”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的考试观中有些消极因素作祟,把考试的“指挥棒效应”畸形放大。结果是,从院校领导、学生未来的雇主、教师、家长,直至学生本人,无一不多少受一点“分数崇拜”的影响,过分看重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忽略了交际得体和有效与否等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减负提质”的关键。面对现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学校教学工作会,反思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要求相悖的现象,与全校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要发展,必须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主体合作互动理论、活动教学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等。认真研究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熔铸各家之长,整合八方经验,注入校本特色。通过理念引领、行动研究、总结反思,逐步形成符合我校英语特点的“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互导”模式。
“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倡导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此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组织流程为“自、互、导”三个环节。
“自互导”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分层要求,力求“人人有所得,人人有提高,人人有发展”。做到学优生:自学自测中得心应手,互学互助中大显身手,导学导练后个中高手。中等生:自学自测中掌握书本,互学互助中理解基本,导学导练后了解根本。学困生:自学自测中掌握要点,互学互助中明白几点,导学导练后尽量得点。
我们的主要研究观点是:在培养和激活学生兴趣的前体下,采用“自互导”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日常交际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課,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交流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方法多样。利用校园环境和个人交流信息,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交流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基于交流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实验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3.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3.3——2013.4)准备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2013.5——2013.8)调查研究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调查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现状,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3.9——2014.11)研究实施阶段(分工:韦雪萍、陈蓉、李晓燕负责推出研究课、闫迎春、黄虹霞、焦娟负责撰写教学案例)分步制定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评估与研究。撰写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课题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课题12-16
高中生课题实践报告范文07-30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09-10
高中地理课题研究报告08-25
学生研究性课题报告高中怎么写07-16
高中生物老师述职报告08-22
高中生的历史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主体报告11-04
高中生课题研究08-20
高中生物课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