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2024-09-10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共9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1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开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山水与文化

二. 课题组组长:王君杰

成员:王泽琛,王文周,杨帆,白松,闵超

三. 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四.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 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 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 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

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 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 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 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

五. 预期成果:

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六. 研究方法: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

七.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分为3个小组

第一组:王君杰,王泽琛负责制定问卷与发放。

第二组:王文周,杨帆整理和搜集资料。

第三组:白松,闵超打印文件及最终整理。2.活动步骤:

(1)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

料。

(2)全体组员发放问卷。

(3)对回收问卷和所收资料进行整理。

(4)上网将活动细则及成果打印出来,便于写论文报告和总结。篇二: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1 2 3 4 5篇三: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当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证。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校经过几个月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

我受学校校长委托,代表学校课题作开题报告,请同学研究讨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生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是开放性。第二个是探究性。第三个是实践性。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实施和组织呢?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老师指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6、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哪些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料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具有专长的教师等校内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包括农村衫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负责学生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帮助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和人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2

(一) 背景

1. 集体教学与个体差异的矛盾亟待解决

当前高中教学基本采取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按备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学生, 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要, 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社会需要, 学生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2. 新课程标准注重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003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 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增强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然而, 教法在很大范围内仍然停留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 为此, 高中的教法改革迫在敏捷。

(二) 研究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由不同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混合组成异质学习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评价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此教学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吻合, 让每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成功,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异质分组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建议把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组以便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随着对异质分组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意识到进行分组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2003年, 滕以芝发表了《“异质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一文, 理论上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构建及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并指出在教学分组上则应该建立一种新颖的“分层教学———异质分组”的教学模式。2007年陈鸿在《新课程 (教师版) 》发表《分组教学在新课标中的尝试》, 认为分组教学是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然而, 一些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郑士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反思及解决策略》中提到, 一些小组表现很好, 然而有一些小组因为缺乏帮助而不能完成任务。

由于我国在分组学习理论研究方面滞后, 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论证, 所以在这一方面有待进—步的加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 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 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 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同伴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二)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从群体动力的角度来看, 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 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使他们相互勉励, 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相互帮助, 努力使小组成功。协作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异质分组教学中可以创造小组互动的学习气氛和更亲密的人际关系。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使成员间产生一种群体气氛充分发挥群体动力和集体协同合作的协同效应。在练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群体的某些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

五、研究过程设计

(一) 研究目标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理念, 进行基于将学生异质分组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的重点

(1)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学习是上课的形式, 旨在促进学生活动点的增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有相互竞争能力的异质小组是重点工作。

(2)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

“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操作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环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展示和反馈, 自己构建知识, 真正体现“异质分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1) “异质分组”是一种开放式教学, 如何保证课堂有序, 收放有度, 是难点之一。

(2) “异质分组”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怎样评价学生, 如何建立评价机制, 是该课题的难点之二。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略)

(四)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略)

摘要:近年来, 在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中, 虽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缺乏对于普通高中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此项有关异质分组的实证研究, 希望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3

研究目的:曾几何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常运行轨道,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堪重负、身心受损,教育已成为沉重而艰难的话题,接受优质教育成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现实背景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都对教育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全面提高和改善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小学英语逐步转变为口语化,日常化的使用,确保我校英语口语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特选定小学英语交际课“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长期的事件和总结。意义:我国目前的英语学生一般来说,应试技能极强,关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也较出色,但交际技能相对滞后。我们之所以选用此课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英语,畅通交流的同时,除见闻之娱和表达之乐,更可尽享思无定契的愉快。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个学生可以考出令美国人刮目相看的TOEFL高分,GRE词汇测试部分的难词识得多多,英语从句套从句的句法规则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地交际,常常听不懂也说不出,成了“聋哑英语”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原因之一是我们传统的考试观中有些消极因素作祟,把考试的“指挥棒效应”畸形放大。结果是,从院校领导、学生未来的雇主、教师、家长,直至学生本人,无一不多少受一点“分数崇拜”的影响,过分看重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标,忽略了交际得体和有效与否等无法简单量化的事实。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减负提质”的关键。面对现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学校教学工作会,反思学校教学工作中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要求相悖的现象,与全校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要发展,必须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并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方向和途径。

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广泛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学习主体合作互动理论、活动教学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等。认真研究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熔铸各家之长,整合八方经验,注入校本特色。通过理念引领、行动研究、总结反思,逐步形成符合我校英语特点的“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互导”模式。

“导学导练,自学自测,互学互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倡导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此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教为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组织流程为“自、互、导”三个环节。

“自互导”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分层要求,力求“人人有所得,人人有提高,人人有发展”。做到学优生:自学自测中得心应手,互学互助中大显身手,导学导练后个中高手。中等生:自学自测中掌握书本,互学互助中理解基本,导学导练后了解根本。学困生:自学自测中掌握要点,互学互助中明白几点,导学导练后尽量得点。

我们的主要研究观点是:在培养和激活学生兴趣的前体下,采用“自互导”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日常交际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課,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交流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方法多样。利用校园环境和个人交流信息,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交流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交流”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基于交流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英语口语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实验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3.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13.3——2013.4)准备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第二阶段(2013.5——2013.8)调查研究阶段(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调查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现状,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3.9——2014.11)研究实施阶段(分工:韦雪萍、陈蓉、李晓燕负责推出研究课、闫迎春、黄虹霞、焦娟负责撰写教学案例)分步制定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评估与研究。撰写教学案例。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4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申请立项的目的意义

1、关于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而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对科学、有效、可行的课程设置、选课和排课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课程设置,通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在哪一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等,以便学校或有关机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反映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课程设置是为学校或教育机构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各经济领域之间渗透性的加强,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通才教育思想要求课程设置要全面,并且要逐步形成最佳的课程结构。把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能力培养、品格和人格的陶冶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以及完美人格的形成。

对于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是一个课程实施的方案,学校要根据课程设置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校舍场地,以利于教育教学的组织操作。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可行性。深入地研究课程设置的理论,认真地分析学校教育的现状,才能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借鉴当前先进的课程理论,结合我省的实际研究我省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关于选课

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极其需要有个性的、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各类人才。不同的学生对课程有着不同期待。“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是本轮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学生进行自主选课对于实现个性多元化、教育的个性化意义重大。探索一种对于选课学生来说相对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选课模式,以学生选课的公平性为出发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从而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势在必行。同时,学生选课、选教师使教师上课创造的价值一目了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关于排课

排课问题实质上是时间、教师、班级、教室、课程这五维关系的冲突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是一个多目标的调度问题

排课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工作之一。如何更好的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排课问题对整个教学计划的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课程开设也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教务管理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而课程表编排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手段。因此,课程编排逐渐成为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排课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出操作简便、灵活、实用、安全的排课管理系统,满足教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 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课程改革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之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单科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逐步发展到整体课程的改革,在普通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方面,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包括为教育部门决策服务的科研机关、高校进行的研究,另一部分是一些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的研究与实验。目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以科目设置为主,灵活性不大,总的说来,共同必修的比重仍显得过大,种类上也偏多,课程设置上追求的统而全和分科过细的现象并存,使整个课程设置在结构上缺乏应有的活力,导致课程设置僵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也同样受到会考和高考的制约和压力,特别是会考和高考两条线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灵活化和多样化带来的阻力是不可小视的。双重考试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限制了课程的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改,课程改革难以有所作为。2004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相继出炉,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以省为单位,分批进行实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进入实践阶段,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二)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上适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高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是与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相连的。英国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可供选择的科目组合和自由选修科目;德国在三个课业领域为学生准备了广泛的科目;日本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以学科统帅科目,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课程系统;俄罗斯五类课程涵盖了五个学科群;法国将学生的学习分系列,使各系列的学生在学习科目上有所侧重。这几个国家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普通高中课程按学科或课业领域等分类,每一类或领域内再分科目,学生在选择课业领域和其中的科目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选择科目的自主性比选择领域的自主性要更大一些。除俄罗斯外,存在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是共同必修的课程科目少、课时少,六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开设组合选修课程。不同的国家,组合选修课程的名称不一样,设置的方式也不同。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情况看,升学和具有升学同等效力的证书考试制度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强度也很大,但它们的考试多是一次性的。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预期目标:建立科学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选课、排课指导制度,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

1、调研当前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选课、排课的现状。

2、分析其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

3、寻找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模式、新思路。

4、优化学校课程设置、选课、排课指导的机制。

四、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我省各高中即将步入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提出本课题,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选课、排课模式的探究,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策略,既符合教改趋势,也符合课改实际。

2.本课题的研究符合我校课改实际。会宁一中是一所享誉陇原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有着较为雄厚的人才优势和教研实力,同时,在课程设置、选课排课等方面已积累的大量宝贵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本课题的负责人郑焕明任我校校长,他在教学之余潜心研究,勤于笔耕,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本课题研究成员都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和厚实的文化底蕴,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

4.资金保障。学校专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经费。

五、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对目前会宁县普通高中实际情况的了解上,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和提升研究的针对性。本课题将大量采用该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组成员多为一线教师,既是实验者,又是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

3、经验总结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总结省内外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情况的总结、提炼和推广上。

4、案例分析法:通过收集典型材料,分析研究,体现从特殊到普遍的研究方法。

5、实践验证法: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普遍性认识应用于新课程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

6、文献研究法:与课题相关的文件精神,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本课题在论证课题以及进行理论探讨时均会使用这一方法。

六、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郑焕明: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学习研究的总体部署与安排,阶段成果的整理与验收。

韩进、冉学斌: 课题组成员,负责课程设置研究。

李成、周富贵、毛向东:课题组成员,负责选课研究。

张斌、曹鹏飞:课题组成员,负责排课研究。

陈海龙、李志明:负责一手材料的积累、整理,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收集,撰写开题、调查、结题报告,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进度及研究成果

(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06--2009.10)组织学习,认识意义。

第二阶段:(2009.11--2010.1)分析现状,论证方案。

第三阶段:(2010.2--2011.4)组织实施,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2011.5--2011.11)总结提高,完成课题。

(二)具体安排1、2009.06-2009.10,由郑焕明组织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拟定

课题研究方案。

2、2009.11—2010.1。由陈海龙、李志明负责完成关于会宁县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学生修习与排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3、2010.2--4.由韩进、冉学斌负责完成《会宁一中课程设置方案(初稿)》。

4、2010.5-6由李成、周富贵、毛向东负责完成《会宁一中选课方案(初稿)》

5、2010.7-8由张斌、曹鹏飞负责完成《会宁一中排课方案(初稿)》

6、2010.9-12,由韩进、冉学斌负责完成《会宁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7、2011.1-2,由李成、周富贵负责完成《会宁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8、2011.3-4,由张斌、曹鹏飞负责完成《会宁一中课程安排表》 9、2011.5,由郑焕明组织课题组审定阶段性研究成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最终方案。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本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本课题研的创新之处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顺应知识经济和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中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现了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信息技术除了应用于自身学科外还可以深入到其它学科中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而且促使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非常淡薄。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念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本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自身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教条的强迫学生去学某些知识;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主动地得以实现。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英语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3.经验总结法。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5.实验法和个案法。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实施阶段:(2016.12—2017.08)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方案,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总结阶段:(2017.08—2017.12)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我校已经建成运行稳定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160个,课题组成员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为课题组在每个年级准备了两个实验班,便于做对照实验。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课题研究,补充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设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及购买资料所需经费由学校审批报销。为激励研究人员出成果,对课题研究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习手册:《前期学习资料汇编》

2.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 3.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4.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5.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提升》

6.研究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本课题组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能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李柯,课题主持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高中英语高级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夏志平,贾菊芳,文勋,李智超四位教师都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安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曾撰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也谈MOODLE辅助高中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的可能性》等论文数十篇。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甚至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在县内外交流,能较好的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

李柯:负责课题总调度 夏至平:理论研究 贾菊芳、李智超:课例研究 文勋: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陈

纯—浙江教育出版社。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刘向永—中小学电教。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张建伟,卢达溶《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

小学英语复习课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6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复习课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型,它的实施目标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旧知进行的不断深化和提高,从而学生能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并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上好复习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盲点”,如何向复习课要质量,追求优质高效的复习课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复习课的现状分析

如今小学英语复习课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梳理。许多教师在复习阶段往往为追求应试效果,而偏向于简单的将知识点罗列后用做大量练习、试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却缺乏对学生学过知识的全面梳理、综合、归类,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2、教学方法单调。在日常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非常重视新授课的教学,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但在复习课中,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课堂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呆板的复习方法导致教师的工作事倍功半,同时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缺乏系统的复习计划,复习课目标指向不明确。许多教师缺乏周密系统的复习计划,复习课随意性较大,教师走进教室时没有清晰的复习目标,导致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茫然无头绪,学生困难的地方仍旧没解决,重点的知识点没突出,一堂堂复习课只是低效的重复,所以一个个练习做下来,学生的进步甚微。

4、复习课节奏松散。复习课节奏拖沓松散,既没有深度,又不能体现复习课的综合性,也没有密度,不会将复习材料快速地呈现给学生,使学过的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在学生面前经过,让学生积极地回忆。

5、复习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复习链。复习阶段,教师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这块,但对复习阶段的作业布置缺乏研究,随意较大,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关联性不大。

6、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心向的培养。复习阶段,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表现出心绪急躁,缺乏应有的耐心,教学态度粗暴,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与批评,“欲速则不达”,渐渐学生对复习课开始厌倦。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高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研究与整合,在高效的教学策略、高效的学习方式上取得突破,形成高效教学策略体系。

(三)选题的意义

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快乐参与的有意义的情境,如采用主题式故事、闯关比赛、分组对抗、趣味游戏等形式,将单元内各部分要复习的内容巧妙串联,把本单元中有些不太相关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情境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能从游戏中获得自信与快乐,从故事中明白一些道理,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升华,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其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提高英语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打造优秀案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优化组合教材的每个版块,有效开展复习课教学,找到切合最新精通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摸索出一条让英语复习课走向高效的途径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上好复习课提供参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并学会巩固归纳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与兴趣。充分运用环境和教育资源,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自尊自强,乐于学习的个性品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英语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能迅速提升全体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专业能力。

三、研究内容

我们将对最新版英语复习课课堂框架与构成、复习课教学手段与形式、小学英语不同类型复习课(单元复习课、全册复习课)进行研究。而对于学生方面,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复习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

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的成分。

2、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3、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复习过程中,做到师生合作,目标明确;多种方法,导之以行。

4、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在练习教学中,我们要使课堂学习有效地向课外活动延伸,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要求高年级复述课文,把对话改编成短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办英语小报;编英语故事;表演英语课本剧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针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及科学的反馈策略进行相关的研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在英语复习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反馈策略。

四、研究方法

学习借鉴国内外英语复习课教学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英语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调查小学英语复习课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在复习课堂上肯定能享受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学习高峰体验和审美愉悦。有针对地提出教学策略、高效的教学模式,摸索出小学英语复习课走向高效的策略和途径。

1、文献研究法: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寻求理论支撑,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对英语复习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筛选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学经验、方法,为建构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英语复习课堂及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开展英语复习课教学设计研讨,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自主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并组织教学评价,优化复习课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英语复习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摸索有效的措施,积累经验,总结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与方法,写出阶段性总结。

4、个案研究法:从精通版小学英语的《Revision》教材中选择典型的话题或情景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实践并总结提炼高效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组,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方案,积累研究资料,为课题的主要研究阶段。具体分为:

1)起步探索阶段 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2)提高完善阶段

对本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推出示范课。

第三阶段:对实施结果进行检验、整理、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成果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7

我校所用教材是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由于课文句子较长,又缺乏趣味性,这对于平时学习时间少,基础又不太好的特长生来说,学好英语比登山还难。刚入学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的热情很高,学习兴趣浓厚。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很多同学对学英语没了信心,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虽然教师使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奈教材对他们来讲太难,收效甚微。

课题组教师尝试在特长班英语教学中适时引入《新概念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既能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开展调查的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现状,进一步掌握学生学英语的情况,即他们对听、说、读、写的掌握程度及在实际学习中的困惑,我们课题组成员参考资料并讨论设计了一份关于“廊坊二中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对我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真实地问卷调查。

三、调查项目的设计

1. 调查对象及取样办法

采取随机取样的办法,对本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2. 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交流。

3.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份包含15个问题的、有关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的问卷表。该问卷分为几个部分: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今后的希望等几个部分。每题设计三个选项。

4. 分析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把学生平时“学英语中出现的最大难题和最希望提高的是什么?”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并结合座谈和个别交流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调查问卷(略)

五、分析与研究

从本次调查得出的结果看,目前学生学英语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1. 英语课对学生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课上也能听懂。这也说明了我校教师能根据学生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组教材,优化设计,使英语课生动有趣,把大部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入学时便知,英语在高考时有特别要求,趋于压力,不得不重视英语。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勤开口,而且要尽力创设真实、宽松的语言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造讲英语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善说英语。教师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学生学习习惯欠佳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也只有46%。这与学生平时课外时间较少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听课、预习、复习的好习惯。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

3. 单词语法掌握困难

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在背诵新的语法规则和生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单词太多,记不住,语法太杂,不好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记英语单词时,要避免孤立、机械性的记忆,应根据情景、上下文及句子来记单词,教师也应尽量在情景中把生词呈现给学生。至于语法问题,教会学生巧记语法规则的同时,对部分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要进行比较、分析,进行相应的语法专项及辨析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轻松、自然地掌握语法。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 ——开题报告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准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探讨问题、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要进行再创造,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身边或可解决的实际问题融入数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消除数学的神秘感。

1 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最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之一。

例1:求數列9,99,999,9999,……的前n项和。

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可以得出:

Sn=9+99+999+…+99…9=(10-1)+(100-1)+(1000-1)+…+(10n-1)=(10+102+103+…+10n)-n

= 。

问题解决后老师趁机点评:对于这样一类既不是等差也不是等比的数列的求和问题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等差或等比数列来求和。同时提出下一个问题:

例2:求数列3,33,333,……的前n项和?

通过讨论,学生会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3转化为9的三分之一,

Sn=3+33+333+…+3…3

由Sn=9+99+999+…99…9=

所以Sn=3+33+333+…+3…3= (9+99+999+…99…9) .

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想到更一般的问题了,如Sn=5+55+555+…+55…5怎么求?

同样的可以通过转化得到:

Sn=5+55+555+…+55…5= (9+99+999+…99…9)

=

这样一来,所有数字都可以解决了。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非常活跃,或许学生会主动提出类似问题。

2 通过开放性试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具有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等多种教育功能。由于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尽管两者完全不同),深切体会数学的实质,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如,有两个二面角,他们的面对应平行,仔细观察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试说明或证明之。策略:隐去结论,让学生猜测,并检验。

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要求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们补充的条件可能有:(1)已知|AB|=M;(2)若O为原点,∠AOB=90°;(3)AB中点的纵坐标为6;(4)AB过抛物线的焦点F,等等。

所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公式,抛物线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所以,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3 通过作业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作业是巩固、深化、应用课堂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常用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延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实现“增加研究性学习和习作性作业等内容,强调数学表达和论述的能力”的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作业的内容、形式、目的、评价应有新的创新。

课前的调查研究和课后的总结反思,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作业中增加提出新问题的作业、调查式的作业等等。

例4:易拉罐用料最省问题的探讨。

易拉罐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市场上易拉罐的尺寸设计是否用料最省呢?学生可以观察探讨,必要时可到工厂作实地考察,请教工程师。

第一次数学建模:设易拉罐的体积V一定,高为h,底面半径为r,高与直径的比是多少时用料最省?

S底面积=πr2

因为V=πr2h

h=V/πr2

则S侧面积=2πrh=2πrV/πr2=2V/r

所以用料是S=2S底面积+S侧面积

=2πr2+2V/r

对r求导数,求级值点

S'=4πr-2V/r2=0

有2πr3=V

将V=πr2h代人有:h=2r=d

即高与底面直径相等时,也就是当易拉罐为等边圆柱时用料最省。

这是易拉罐理论上最省料的方案,而商场里的易拉罐的底面直径和高明显不相等,难道厂家不愿意省料?不少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易拉罐两底用料的厚度比罐身要厚(约为2倍),厂家设计时是否要考虑了厚度因素呢?

第二次数学建模:设易拉罐的体积V为定值,易拉罐高为h,底面直径为r,罐侧面材料厚为a,两底面材料厚为2a,高与直径的比是多少时用料最省呢?

由V=πr2h

用料的体积:设材料体积为V1

V1=2πrha +4πr2a=2a(V/r + 2πr2)

对r求导数,求级值点

V1’=2a(4πr-V/r2)=0

有4πr3=V

将V=πr2h代人有:h=4r=2d

这时h = 2d.考虑厚度因素,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相吻合,厂家的作法是最省料的。

课后,老师可以布置类似的练习题用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让学生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高中数学教与学.2008,7.

[2] 熊祚林.巧设问题情境,激趣启智助探.中学数学研究.2009,5.

[3] 姚荣峰.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9.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9

课题:太原市水污染

组长:袁得恒组员:欧亚龙杨博骅

一. 研究背景(课题如何提出)

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传统生产方式对资源的粗放使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太原市作为中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环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受到了巨大的污染和伤害,人类的生存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没有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水资源如此宝贵,但许多人却不珍惜„„所以,我们决定就“太原市水污染”的这个课题,对太原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二. 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于“太原市水污染”的话题已经收到了广泛关注,也有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所以,我们进行此课题也有了可以借鉴的参考资料和研究的大体走向,对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帮助。我们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太原市水污染的现状

2.太原市水污染的大致污染源

3.针对太原市水污染污染源的提出乡音的改进措施。

通过这几个方面,深入全面的了解太原市水污染情况,使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富有价值。

我们的研究主要以查找资料,分析资料与数据,汇总及伴随一定的实地考察来进行,具体分工如下: 查找图片资料:杨博骅

查找文字资料:袁得恒欧亚龙

分析资料:全组人员

实地考察或询问相关数据:杨博骅

后期汇总成果:袁得恒欧亚龙

图片或图表:杨博骅

但我们的研究仍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查找资料不够全面等问题,但我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解决问题。

三. 研究步骤及预期目标(分四个阶段)

1:通过实地调查或查找有关资料或询问先关人员从表面上了解太原市的水污染现状,获取相关数据,为后面的研究做铺垫。时间:4周。

2:通过查资料,数据以及一些相关报道,分析并找出水污染的大致污染源,人们在对待水资源的不正确态度造成的影响。时间:8周。

3:通过之前的研究成果,找出污染源的本质,结合更多关于治理水污染的资料,一一对应找出各种污染源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找出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看到水资源的本质。时间:8周。

4: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等方式展现出来,写成论文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时间:4周。

通过这四个阶段,达到课题的研究预期目标。

四. 研究目的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在分析,研究,查找资料过程中充实我们的知识,用在学习上,希望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研究中明确水资源的珍贵,提高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并呼吁和带动他人付诸于行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我们的报告陈述完毕。

上一篇:浅析如何把握新高考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下一篇:小苍耳旅行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