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精选8篇)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1
创新性英语学习评价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 在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实施和推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在各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英语学习评价,也就是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创新 学习评价 自我教育 合作精神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对创新教育进行思考和实践,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要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我们以为,首先就是学习评价的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将评价视作选拔和甑别的手段,很少注重其在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这种对评价功能理解上的偏执,是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不能跳出各种考试和测验的控制、也是最终发展成为“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
现代教学评价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不同水平、不同智能、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学习评价需要创新的根本原因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学和评价是脱节的。在很多人眼里,评价就是考试或测验,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拔“优秀”学生,甑别“落后”学生,进而,考试或测验的结果也成为判断教师和学校优劣的惟一标准。这种评价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现在的英语考试基本上是标准化考试,而且选择题的得分占了总分的三分之二,因此选择题的答题好坏往往决定了整份考卷的成绩。虽然选择题只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似乎难度不大,但在这些选项中往往有干扰项,这样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或者思维不是很敏捷但是学习态度较端正的学生往往在选择题部分失分很多,最后总分就很不理想,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对学好英语彻底失去信心。相反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他们在考试时基本上放弃文字题的答题,只是靠运气,随便猜猜,把选择题部分都答完,最后批改出来的成绩有时还不是太糟糕,偶尔还会比认真做的同学得分还高。这样那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就不再有学习的动力,而那些学习习惯较好但暂时还跟不上的学生不仅对自己没有了信心,而且对是否还需要认真学习英语产生了怀疑。
这种教学和评价脱节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必将使我们习惯于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教育激励的定向性会导致学生定向思维的形成,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袁振国教授在他的《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纪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都回答不了的,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发生奇想。”
我在上课时允许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如果想到问题,直接可以坐在座位上大声提出来,只要是与课有关的,不妨碍课程进度的都可以。如果对我上课讲的内容有异议也可以当场提出来。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每个人都想要有表现的机会,能问倒我是他们最骄傲的事。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先请其他同学来回答,如果有人能答出来,双方都能得到表扬,如果每人能答,那么我就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或简明扼要或详细举例讲解。碰到我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我就老老实实地跟学生讲我也要课后去查资料,等下节课再回答,绝不用“这是一句习惯用法”之类的话来搪塞。
教育要使人的智慧得到发展,而不能使人的头脑变成仓库。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评价的目的应由“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评价的过程应由“检查”转移到“引导”上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要结合其创新性作出合理的带有指导性的评价,在评价系统中应增加对创新意识肯定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创新人格发展的适宜条件。
在明确了必须对学习评价进行创新之后,下面结合本人英语新课程的教学,着重谈谈自己在创新学习评价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二、创新性英语学习评价的探索实践
英语学习的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手段由于具有可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因此它在“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用终结性评价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的唯一手段,则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而与之相对应的形成性评价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它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学科教学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对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往往对英语缺乏新鲜感和兴趣,这首先表现在对老师教的英语书写规范不以为然。为此我在新初一开学后没多久就举办了一次英语书法比赛。要求每个同学都把他最得意的作品拿出来,不署名,只编号挂在墙上,每个人都可以投票选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最后请年级里的英语老师来评出优胜者。那些榜上有名的,既有学习成绩较好的,也有平时成绩不突出的,他们因为感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羡慕,都对学习英语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而那些未获奖的同学因为自己看到了差距,也就产生了动力,又因为目标并不遥远,激发起了他们力争上游的进取心。至于那些评得跟老师很接近的同学呢,因为自己从被动的被评价者变成了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允许被评价的学生就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意见,比如在黑板上画四线格,重新书写字母并进行讲解,这样大家都会一起思考平时不够注意的小细节,从而对正确的书写规范有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书面练习中也会互相督促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并认同评价结果,把评价看作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策略
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双基教学和考试,侧重检测学生“过去” 的学习结果。可以称之为“记忆型”教育,然而纵观信息社会,会发现人们越来越不需要去大量记忆各种信息了。人只有一个大脑,精力和时间都十分有限,要把人类迅猛更新的知识都记下来,根本不可能。所以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的三大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形成性评价是科学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业绩的主要手段之一,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关注学生 “未来” 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来说,只有关注过程,他们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获取进步的动力,才能在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合作交流,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借鉴老师及同学的思路、进行学习得失反思的能力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加强,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学生学习,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出下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表。评价表共分四个部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
1、听力
(1) 课内泛听练习
要求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每课统计一次并记录,这种方法在初一年级起始阶段非常有用。小学英语课上虽然也注重口语练习,但老师上课时用英语说课堂用语还是偏少,以至于学生对老师上课用英语讲的课堂用语没什么反应。记得初一开学没多久,班里开主题班会,学生自编了小品要表演,很认真地向我学基本的课堂用语,我觉得这是应该人人都能掌握的,因此我就从下一堂英语课开始坚持用英语来对学生提出简单的课堂要求,尽量不讲中文,通过打手势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不断重复直到自己也能熟练地运用。然后再让他们以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检查自己和同伴对课堂用语的掌握情况。
此外,我还在课堂上开展随堂检测和竞赛,例如在学了人体各部位的英语名称后就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当小老师,当 “老师” 用英语发出 “Touch your nose,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please! Close your eyes, please!” 等指令时,座位上的学生都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由台上的“老师”检查,学生自我评价,错一次扣一分。也可以进行小组竞赛,在学了一定的英语名词后就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竞赛,轮流用英语发出 “Draw an apple, please! Show me your eraser, please!” 等指令,看谁的反应快,正确率高,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该加多少分。
(2) 课文内容精听
要求学生能够听出语段中的关键词,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够听出语调、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我一般在上新课前都准备些简单的对话理解题或根据课文内容的判断对错题,让学生在没学新知识前先进行听力训练。例如我在上JEFC BookI Unit28 Lesson110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前先请学生不看书,听一遍新课第一部分的对话后,提问:“How does Yanglan usually come to school?”让学生在投影仪打出的图片中选出正确的一幅。然后听一段录音,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Questions How do they usually come to school?
Answers 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rain on foot
Han Mei √
Jim √
Li Lei √
Wei Hua √
Lily & Lucy √
在上JEFC BookII Unit17 Lesson68 前,我也先让学生不看书,仔细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语音语调,然后进行判断正误练习。
1.The Smiles had many friends in the new town just after they moved there.( F )
2.Mrs Smile wanted to invite people to her home, because she wanted them to invite her to theirs( F ).
3.Mr. Smile did not want to invite people to his home.( F )
4.Their friends enjoyed themselves at the party.( T )
5.All their friends went home because Mr. Smile quarreled with a policeman.( F )
在做完这些听力练习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出正确答案。这些课前听力训练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3) 课外听力练习
每周定期利用录音材料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在每次听力练习后自己记录练习的时间、内容、正确率等,填写自己的听力情况反馈表。通过记录自己听力的对、错题数量以及重听的次数,对自己的听力情况有了更清楚地认识。通过对比前后的数据,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我定期检查学生填表的情况,并根据表上的数据与学生讨论其听力进步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2、口语
(1) 值日生报告
每天轮一位值日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日期、天气以及自己或班级同学的经历。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从正确度、创新性、逻辑性和参与态度等方面对值日生同学进行评价。
(2) 口头作业
要求学生能复述课文,语音语调正确,并且能根据学过的对话内容进行情景对话,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表演、讨论等。
(3) 每学期进行一次口试
现在的英语考试绝大多数分数是在笔试上,听力只占了六分之一,口语更加体现不出来,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发现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实在太差,只能自我解嘲说中学学的是哑巴英语。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每个学期都要在考试以后安排一次统一的口试,成绩也张榜公布,写在成绩单上。形式尽量多种多样,不重复,有时请同组的老师帮忙,有时事先录好录音带,就是让学生有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特别是通过free talk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更实际地评价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
3、阅读
(1) 课内朗读
要求学生每天跟读磁带,以家长签字为依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跟读时间,到能够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为止。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内容在家里录音下来,以磁带形式交上来,然后抽固定的时间在班里进行展示,由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进行评比,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2) 课外泛读
要求学生记录课外阅读英语读物的时间及内容,是否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理解生词的含义,能读懂阅读材料,理解故事情节,找出文章的主题。同时每周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项练习,学生可以填写阅读报告进行彼此交流检查。课外泛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也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我一般鼓励学生阅读面越广越好,不要只为了做题去阅读,这样会禁锢了思维,只要能读懂大概意思就是成功,因为阅读理解能力有时是靠语感的,而语感是需要慢慢积累起来的。
4、写作
(1) 造句
每学一课新课,都会有一些生词要求掌握,学生容易理解生词的含义,但较难掌握其在句子中的用法。我就要求学生不照抄课文句子,自己用所学过的生词造句,先在小组内交流评价,然后把组内评出的最佳句和没有把握的句子交由全班讨论或评比。有时我会要求全班分成几个组进行竞赛,各给出几个单词,看哪个组联的句子或造的句子最好。
(2) 作文
中学英语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拼写单词,使用标点符号,能注意到英汉语序的区别,既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又能用正确的形式写一些简单的应用文。我每星期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作文,有时候命题,有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每篇作文批改后我都统一讲评,并要求学生填写书面表达评价表, 通过前后数据的对比,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以便自己发现问题后加以改进。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进步之处,从而对写好作文充满信心。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既能够彼此取长补短,又能够培养合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各个小组同学之间也可以在保证自己已经认真写完一篇的基础上互相参考,不断修改,而我对作文的评分也可以分成N次,就是允许学生不断修改直到最满意为止。
内容 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单词拼写
语法知识
基本格式
写作内容
综合评价
三、创新性英语学习评价的反思和发展
首先,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英语学习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所以创新性英语学习评价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挖掘自己的发展潜能,但是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是逐步的,因此教师更要注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成长发展的机会。因为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发现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才能有利于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
其次,新课程需要的英语学习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等。学生的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但是新的评价观所采用的一些自我参照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学生在同学中的位置,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更关注自己的进步,更明智、理性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感到 “I have never been better than now.”同时教师也要更关注学生个体化的反应,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让英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生语言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
最后,英语学习评价要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注重质性评价。不要让量化评价模式在评价实践中越来越走向极端,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组组数据,那么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也会泯灭其中,而且也较难测量出学生的批判思维水平等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很多因素无法用数量来衡量,应该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解释、描述和判断。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比起结果来更重要,评价者不是局外人,而是作为内部人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整体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对话是评价的过程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好指导工作,避免学生出现评价恐惧心理,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
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新时代的英语学习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我们老师反思与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对教师英语教学的评价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情景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当它遭遇激烈的升学竞争时,更应该坚持,因为新课程的学习评价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与运用英语的需要。它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具有合作精神。学习评价和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只有对学习评价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 主编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尹世寅 严先达 主编 《新课程:怎样进行中学英语学习评价与测试》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4、罗少茜 《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2003
5、熊生贵编著 《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6、耿向红主编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高中生物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悄然变革,教师从简单的日常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总结反馈,以激发其化学热情,培养其科学思维,建构其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其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
1. 自主设疑,激发研究兴趣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尽量不要将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简单呈现,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自主设疑,激发研究兴趣。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将早上、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的向日葵的图片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简单结论:向日葵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的方向而转动。那么,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就这种自然现象深入思考,自主设疑:向日葵花盘随着太阳光的转移而转移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然而然就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本节内容生动有趣,且富有生物实验的动态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将实验观察的时间适当提前,让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对比分析,并对观察结果质疑与思考,从而真正落实研究性学习活动。
2. 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往往是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将“植物的向性运动”清晰形象地加以解释,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小组合作探讨:放在窗台上的花儿,是什么外界刺激导致植物新抽出的枝叶向着窗外生长?在透明的培养皿中生长起来的绿豆苗,是什么外界刺激导致叶子向上而根系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定性运动对其自身的生长有什么意义?由此引出“定性运动”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的提高。在多媒体演示达尔文的胚芽鞘的实验中,渗透着对比分析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比观察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发现胚芽鞘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针对这一实验结果,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以提出实验假说,渗透“实验———观察———结论——假设”的科学思维方式。从温特对胚芽鞘的改进实验中,学生探究思考:为什么要改进胚芽鞘实验?从哪些方面改进实验?效果如何?以此来渗透严谨精密的科学思维。
3. 设计实验,形成科研实践
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往往是以课题实验的形式最为典型,也最为直观高效。由于高中生已初具独立实验的能力,他们以清晰的构思来设计实验,以规范的步骤来操作实验,以缜密的思维来论证实验,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自身的学科素养。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花儿面对阳光生长的现象,提出假设:在单侧光的照耀下,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根据假说来设计关于“植物的向光性运动”的探究实验。首先,学生通过探讨得出实验方案设计的相关要求,为了确保实验的信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实验处理方面,考虑设置对照组,以单因子变量来突出实验的效果。其次,对于实验材料的选取,不必拘泥于达尔文实验中的玉米种子,可以让学生寻找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种子,以尽量符合短时期实验的需求,如选取绿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再次,在实验设计时,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往往需要简明严谨,以确保实验分析的严谨。通常情况下,实验操作过程往往会出现偏差,如在实验材料的选取方面,选取优劣参差的种子往往会影响观测结果;在植物生长空间的设计方面,要确保每一颗种子的生长空间的分配是等同的,在实验实验的控制方面,种子向光或蔽光生长时间的控制要合适,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
4. 总结反馈,建构知识体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明显,在观察实验结束之后,由学生总结反馈,一方面能够巩固所学内容,使其高效建构研究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能够提炼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能够站在学科的高度来思考所学知识。在《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实践中,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往往不容易把握。因此在总结反馈时,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确:植物生长素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通常情况下,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各种器官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各种器官的生长。同时,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这样,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结反馈,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也有利于从整体到局部提取系统性的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3
在学习内容方面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课题既要满足学生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踐能力的需求,还要满足课题是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并且是目前生产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需求。比如“关于建立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2)开放性原则。生物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就使得生物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有着较大的开放性。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广泛地选择学习内容,及时了解新的生物动态,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自主发现新的问题,通过研究转换为自己的知识。(3)实践性原则。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而研究性学习也恰恰是强调实践与直接经验的,这就需要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与探索要加强与生活以及生产之间的关联,通过观察、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方式,让研究性学习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探索。
为了促进生物学科更好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性方法。(1)运用观察与实验法。这是生物学习中较为基本的方式,运用实验室辅助研究,促进学生对生物的了解。(2)运用调查法。让学生自己采取实验标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讨得出最佳的结论。(3)运用文献法与归纳比较法。将记载与最新研究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最新的结论,促进学生更好的研究与探讨。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实践与探索,得出最好的结论,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促进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推广。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已经逐渐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需要在促进生物研究性学习中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更多的方式,促进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明达中学)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4
[关键词]研究学习高中英语 新课程 教学方法
一、导言
《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广大英语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准则。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指出“要使他们(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课堂主渠道,丰富了课外英语活动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意义、途径等展开讨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掌握这一教育教学方式,服务于新课改中的中学英语教学。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于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它可以与课程教材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甚以没有结果。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法,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身价值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3、发现学习法
布鲁诺“发现学习法”,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他所说的发现学习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而是指学生通过自我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的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
布鲁纳认为,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和学生共同参加教学过程。教学应该使学生们亲自去掌握他们试图掌握的东西,以及让学生亲自了解他们要取得怎样的进步。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探究的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转变成每个学生都主动求知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所谓学习的最佳经验就是把教师要教的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并且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去学习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4、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
课程改革的一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学习的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等,探索可以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与飞扬,多一份朝气与活力。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1、载体的广泛性
英语学科具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从自然、社会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真实的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细心去研究将会发现,在英语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日常有关的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英语学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课主题。
2、过程的趣味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必须情境化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作受体的自主学习。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
3、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从而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工、协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相处的艺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教师刻意给予学生知识、能力,而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学习策略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教授Good manners一节课时笔者事先布置学生用回顾已有体验、访问他人、查阅资料等形式列出中国餐桌礼仪,然后再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途径了解西方国家礼仪,然后列表对照比较,同时指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试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同学们兴趣盎然,分析问题合情合理,且见解独特。再例如教授定语从句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从中找到一个普通的规律即什么情况下关系代词用that而不用which。同样的问题老师讲解也许很快,但起不到一种探究的作用,给学生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这种类型的课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社会实践性突出。例如:再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学习时,要求学习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同学之间,且这样调查是自身完成的,学生们敢于坦露心声,形成的简短报告很有代表性,也无形中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性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我在上《Going Place》这一单元时,适逢国庆假前夕,我把去年暑假旅游时的几张照片呈现给大家,把现实和他们将要学习的新的语言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学生以“Go on a trip”为主题,在国庆假期间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活动,对象可以是自身经历的研究,也可以是对亲威朋友及周围人群的研究,并指导学生首先确定课题:如旅游线路的选择,旅游的费用、结伴旅游,旅游环境等等…。国庆假期结束,大部分学生都上交了一篇研究性报告,内容长短不一,但都做到有话可说,而不是空洞无物,有些话题甚至很具有前瞻性,如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家乡经济等,有些同学甚至用中英文夹杂着写了一篇研究报告,我也给了肯定的评价。这次主题研究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变单纯接受知识活动转化为自身对知识探索、创造、实践活动过程。
五、采用各类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延伸
1、在英语兴趣小组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英语氛围,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有了实践机会。使学生学到了真才实学,把英语教学活动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研究探索交流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习高潮。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举行英语主题party、进行英语主题演讲……都是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好题材。各种研究性主题活动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入,逐渐展开,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时间可长可短。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促成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以来,我校英语组每年都在艺术节上准备一台英语专场演出,时由高三各班组织排演的舞台剧《The lost Necklace》时间近1个小时,整台节目从剧本的改写到参与人员的确定、资金的筹措,台词的撰写、服装的调配、舞台的效果都无不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情感支配以及合作精神。
教无定法,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专家或学者都可以提出那么一套所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但归根结底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有个穷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诚地祈求神为他赐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了。后来,他一气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墙上摔去,神像的头破了,脑壳里掉出许多金子来。这人把金子拾起来,大声地说:“我看你既可恶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时候,你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烂了你,你却给我这么多好东西。”你打破了那尊神像了吗?
[参考书目]
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王炎斌《创新、新课改对教师的召唤》教学与进修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育导刊 创刊号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5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
骆秀姗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是不是用鼠标可以代替粉笔?大屏幕代替黑板?课堂上多提问几个“为什么”?加上几个“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探究性学习?这是不是“探究性教学”方式?是否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否就是探究式教学的思想?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伴性遗传,可以问: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合适,有些问题虽具有科学性,但过于复杂,学生回答问题决不可能全面考虑预测范围内有关的证据和论据,往往不知所措。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反而可能挫伤其求知欲,适得其反。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学生对动植物、岩石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它们的特征;对温度、距离、时间进行测量并仔细记录数据;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1
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核心的要素即“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然而,“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与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化探究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探究活动有的是通过探究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如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有的是通过探究有特点的问题,学习探究的各个方面的技能;最后才是完整的探究。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教师则应根据教育资源、学生状况等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而不是只注重于探究的形式,把探究内容当成“绝对任务”按计划完成。如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围绕“分解者的作用”这一主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容易得到的其它实验材料;至于要探究的环境因素也可以由学生来定。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已摆在首要地位,而我们一些教师却把它当成是探究过程这部大戏里的几句台词。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提不出自己心中早已构想好的问题,于是开门见山将问题摆出.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
在课程实施之初,教师为统筹探究过程,往往预先设定教学的目
标和探究的主题,在所谓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只是象征性的按照“老师的意图”演练了一番。实践证明,学生往往重复完一个实验后还不知其所以然,更别提什么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了。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的活动目标是相违背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方案和结论。如果说学生们爱做实验的话,那也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能适当放松一下,“玩”一下,并没有达到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目的。
新教材的探究性学习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在班中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些老师在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后,可能是时间关系急于“收场”,急于将学生的探究结果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常常丧失了让学生再发现、再提高的机会,也可能丢失了探究性学习中最精彩的部分。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一系列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把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但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是连续的,我们应该追求每学期、每学年都
有一个计划,一个设想,在每节课中有所侧重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互动中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学科知识。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6
为落实《总校关于“优化教学模式 建构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推动我校构建高效课堂活动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从2012年起推行了“学-导-练”教学模式以来,我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新授课、复习课及初三总复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完成了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能兼顾到后进生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我组开展的最早,效果不错。曾受到学校领导的多次表扬。
一、对“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对于我组大多数教师而言,这个的教学模式我们在五年前就引入课堂了。但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顾虑:知识性的东西不让老师讲,而是让学生回家自学,课堂上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报研究成果,而老师只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知识能会吗?这样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能提高吗?每天发给学生一份数学导学案,让孩子回家自学,没有时间学习当天的所有课程,这样能行吗?老师们真是顾虑很多。针对这样的请况,我们学校的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开了动员大会,讲了利用这种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意义、目的,并针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老师们提出了具体要求;举行有关导学案方面的业务讲座,并组织我组全体教师进行听课学习等等,老师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在教研活动中,我组全体教师一起研究这节课应该怎样上,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汇报,老师又如何适时地引导、点拨等等。每学期我组都要进行多次学导练教学模式观摩课。首先要做课的老师备课组的全体教师研究导学案,然后把导学案分发到组里的其他教师,品读后写出对此学案的反馈意见。做课的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复备教案,完善学案。最后老师现场做课,课后,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领导和我们全体老师一起围坐在一起评课,针对上课的情况,谈在什么地方上的成功,哪个环节存在不足,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研究在今后的课堂上如何进行操作,经过几个轮回的研讨,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受益匪浅。在参加总校的“十佳课堂”评选活动中,我组的张克明老师采用“学-导-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到总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本学期我组师利红、石云霞、和强老师参加总校青年教师“同课异构”竞赛,也均采用“学-导-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师利红老师获得第一名。张克明老师继续采用“学-导-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五中给上了一节观摩课,受到总校数学学会的好评。本学年我组的付民、张春艳、顾斌、常荣、李玉平、李海玉老师代表本组参加学校“学-导-练”教学模式探究活动,由于课堂教学中学中有导,导中有学,课堂学习氛围好,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同时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速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青年教师的机会,结合学校团组织工作,我组还安排了师利红、石云霞、和强老师参加组内“学-导-练”教学模式实践探究课,年轻人的进步很快。
二、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1、首先是导学案的编写
没有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信心,所以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地设计导学案,特别是导学案前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需要每个年组老师集思广益,因此,我们在开学初的集体教研期间,组织教师在一起,首先学习《课标》,分析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要讲的内容和难度进行把握,然后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在编写导学案时从知识、技能到运用层层深入。即使这样,由于备课时间有限,每个班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导学案的设计还有不尽人意的现象,为此我们大家在运用导学案之前,都认真的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还要再进行备课。
我们的导学案,经过一学期的反复试验论证,最终归纳为三段为:课前预习、课中交流、课后检测。六环节:知识链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精讲解疑、实践应用;梳理提升,达标检测;回顾总结,收获反思;错题收集。
2、导学案的使用:①课前预习
我们了解到,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了学生的“拐棍”,没有了老师和家长,学生就不知道干什么,该怎么学。课前预习,对老师课的内容也不了解,想以最少的时间学更多的数学知识,自以为是聪明的做法。“利用导学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效率是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但当学生拿到导学案的时候,非常茫然,不怎么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步一步教给学生怎样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大概一周的时间,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都能借助导学案来完成。因此我们将导学案提前一天发放。在上课前我们会将课前导学案完成,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家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调整导学,有针对行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②课中交流
导学案中,最常用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小组合作交流。在利用导学案这种模式上课开始,就把全班同学分成合作小组。我们把每4个人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的4个人分为1、2、3、4号,把学习较差的同学定为1号,以此类推,4号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在回答一组题时,往往前边做的题都是基本题型,不太难回答,越到后来越难,就有4号好孩子来答。又如解答一道应用题,先由1号同学读题,2号同学列式,3号同学讲解题思路,4号同学做总结。这样针对孩子不同的能力设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小组交流后汇报时,也教给孩子们汇报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用多种方法解答出一道题后,小组4个同学都站起来发言。组长可以说:“我们小组一共相出了4中解答方法。“第二个同学说:“我来汇报第一种解题方法„第三、四个同学也会说:“我汇报„”这样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汇报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可是哪些知识是学生易错,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这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掌握,不能仅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而定。
当然,因为我们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致认为有的知识点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因为学生的能力远没有完全形成,老师该讲的地方还得讲,该强调的地方还得强调,不能一味的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让学生讲,老师可以一声不吭,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班的学生还达不到这种水平。另外,根据我这么长时间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感受,有的课适合用导学案这种模式,有的课却不适合。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知对不对,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③课后检测
新课结束后,每堂课都有一张导后练的检测题,学生可以单独完成检测题,检测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三、收获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大多时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回答,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了。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3、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与分析能力、说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四、存在的困惑
1、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把握不是很好:到底每个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教师没有真正的掌握,很多时候,教师看到了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的风采,讲的有条理也明白,但这样的同学只是一部分,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帮助。
2、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生的学习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有时候老师的讲解都难以理解,现在让他们自学,更是摸不到头脑。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成了积极思维的王国。它的思维渠道是开放的,发散的,迁移发展式的。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探求未知领域的“点金术”、“金钥匙”。但老师的备课量更大了,有部分班级应用的效果还不太理想,导学案到底是课前发还是当堂发等,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实践。
以上内容由于时间仓促,准备的并不详实,表述有错误的地方敬请谅解!
数学组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7
(一) 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 细胞生物学共48节课, 其中理论课32节, 实验课1 6节, 16周内完成。我们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认真设计研究性教案, 制作多种课件实行全过程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讲授、提问、讨论、布置思考题、查找资料等方式相结合,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精心组织进行研究性教学。如:在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安排约5 0分钟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再提出1-2个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3~4人一组, 10分钟自己看书, 10分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回答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小组间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8-12分钟教师小结。
(二) 主题研究, 自主学习的改革与实践:
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组织开展以“主题” (Topic) 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 在此过程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查找资料等获得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亲身体验, 并将其研究结果 (或成果) 写成研究论文。这种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知识教育为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 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引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增强了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 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 也借鉴国外考试先进经验, 重视过程考核, 我们把以往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改为全程性考核方式即:笔试占4 0%, 研究性学习 (研究报告、实验记录、讨论记录等) 占4 5%, 作业、提问占1 5%。
通过上述研究性学习, 我们力求达到以下目的:
1、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精神, 实现“学会学习”的重要目的;
2、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探究
精神及学习过程中的批判精神, 开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制定合理的知识结构策略, 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3、改进过去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三
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 建立一个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学会沟通、合作与分享, 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培养与他人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5、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筛选、分析、归纳信息资料;
培养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量;
6、提升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外部环境;
7、改革考试制度, 重视过程考核,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上述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探讨、研究或解决某个或某些特定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模拟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方案设计、课题研究、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等各种形式, 探究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包括学习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提炼问题, 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 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和各种途径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设计相关实验, 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 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 等等。本项研究力图摈弃封闭学习、被动学习和静止学习的模式, 而采用讨论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模式, 要求学生实现主体性的参与,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训练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及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的习惯, 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篇8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认真思考与努力探索,寻找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探究性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完成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整体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解决者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可行而且十分必要的。
下面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
视频展示: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女子撑竿跳决赛现场,世界著名女子撑竿跳运动员、23次打破世界纪录的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已稳获冠军的情况下又一次冲击世界纪录。前两次试跳失败后,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她吃了两根香蕉,随后戴上耳机钻入自备的小帐篷,休息片刻后,她高举双手,引领全场观众为她鼓掌助威,随着她的助跑、冲刺、挺胸收腹……她又一次成功了,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
思考:①休息前她为什么要吃香蕉?②她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③香蕉中的能量怎么转化成直接能源物质中的能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酵母菌、面包、红酒等图片。
设计意图:受视频展示奥运会现场氛围的影响,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这件事上,有些熟悉伊辛巴耶娃的学生边看还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她的情况。这时教师及时出示问题,转移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发学习兴趣,再通过酵母菌的简介引出本课探究的内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问题探究
1.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酵母菌的知识及参考案例,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产物的种类、量的多少、释放的能量多少等方面科学地提出问题。如:酵母菌的呼吸是否一定需要氧气?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产物有哪些?各种呼吸产物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什么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什么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最不清楚的地方提出一个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2.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所有情况进行讨论,如酵母菌的呼吸需要氧、酵母菌的呼吸不需要氧、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酒精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CO2是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在有氧与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有氧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无氧条件下释放的能量多……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3.设计实验(装置图略)
问题:①什么是对比实验?与对照实验有何区别?②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③A装置为探究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的呼吸方式?④B装置为探究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的呼吸方式?⑤A装置上接橡皮球或气泵的作用是什么?⑥为什么将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⑦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⑧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⑨如何比较两装置中CO2产生的量?⑩B瓶为何需要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中能正常生活?所需的材料与用具有哪些?如何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比较A、B两装置,交流、讨论以上问题。先确定实验的总体思路,再逐步细化,然后小组代表陈述设计方案,其他同学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列出材料与用具,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
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如:若两装置中石灰水都出现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两装置中石灰水都不出现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A装置中石灰水浑浊,B装置中石灰水不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若A装置中石灰水不浑浊,B装置中石灰水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什么呼吸?如何对酒精产生的情况进行预测……
4.进行实验
学生组内合作完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装置图,并检查气密性,注入事先配制好的酵母菌培养液。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B瓶要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各项实验数据。”
5.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判断,然后尝试总结,回答提出的问题,并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用简明、科学的语言说出细胞呼吸的种类、条件、产物等。
三、问题拓展
1.课上问题拓展
问题:①在有氧呼吸实验(A装置)中,如果酵母菌培养液也鉴定出含有酒精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②呼吸的本质是什么?本实验中有办法体现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吗?③A、B两装置中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都与空气相通,如何排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空气中CO2引起的?④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浑浊后继续一段时间又变澄清了,是有氧呼吸停止了吗?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很好的训练,应不惜多花时间。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形成以下共识:①由于培养时间长,橡皮球(或气泵)供O2不足,造成有氧呼吸装置中进行无氧呼吸。改进办法:用装有适量MnO2和装有过氧化氢分液漏斗连接的锥形瓶替换橡皮球(或气泵)供O2,以保证O2充足的供应。②呼吸的本质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可通过增加检测A、B两锥形瓶的温度来反映。③在两装置装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滴入少量石蜡,形成石蜡膜来隔离空气,排除空气对澄清石灰水的影响。④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变浑浊,继续产生的CO2再与碳酸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因而又变澄清了。endprint
2.课后问题拓展
问题: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的存在,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同时关注酒驾这一社会热点,渗透生命教育,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四、反馈评价与总结
反馈评价是探究性学习中分析总结、表达交流的阶段。探究完成之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反思整个过程,思考当前探究的问题和过程与以往的有何区别和联系。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有效性,并形成最终的结果和范例,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
探究性学习的结论要鼓励学生自己得出,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评价,使学生学会检查自己的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以酵母菌为载体,以解决“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酵母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呼吸的本质,因而课堂上他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下课后还有些学生意犹未尽地追问个不停。可见,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就非常愿意去思考,有了想法也乐意与他人交流,并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把握总体方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探究性学习“造势”。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建构。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灵活机动地设计探究性学习,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深入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一套做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实践的能力、创新的精神,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再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满足于把课讲清楚这个层次。有了好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之后,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充分地探究、深入地思考讨论、自由地表达,而不能因为赶进度或是学生在多次“启”而不“发”等情况下就匆匆走过场,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事,这样对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让探究真正成为生物课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英水.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1(7).
[3]刘俊.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初探[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S1):65-66.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11-03
浅谈高中生物建模的教学价值和培养策略11-26
合作学习高中生物教学12-12
高中生物的学习10-09
高中生物的创新教学06-06
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9-17
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12-02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08-29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11-05
高中生物课的兴趣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