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精选12篇)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1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概念, 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基础, 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陈旧的死记硬背式概念教学,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在不断的摸索、研究中, 总结了一系列适宜于概念教学的方法, 将知识迁移理论引入到生物概念教学就是一大突破, 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生物概念与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体系相联系, 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 巩固、加深, 使之更加完善。
一、知识迁移对生物概念教学的影响
1.知识迁移理论
知识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它揭示了心理学的一条重要规律,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 一种学习结果如果对另一种学习起到抑制作用就称为负迁移。通常教学上所利用的是正迁移的作用。
2.概念教学
任何学科的科研成果都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 概念在学科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它能深刻地反映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特征, 生物学概念大都比较抽象, 很难把握, 如果在生物学习中忽视了概念教学, 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 知识体系是以概念为基本单位, 基本概念的掌握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前提;其次, 学生学习素养中就包含了概念教学, 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 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基础, 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忽视了概念教学的生物教师, 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3.知识迁移对生物概念教学的意义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 从教材中接受的概念, 往往是抽象的、朦胧的。有些生物概念, 虽然教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但是实际上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即使把概念死记硬背下来, 甚至倒背如流, 也不能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概念。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加工、整理而形成, 而不是将书本的概念、定义硬性灌输给学生, 否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不是概念, 而是文字的堆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一个最优秀的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要想真正地做好概念教学, 就一定要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衡量是否达到这一目标的可靠指标, 就是知识迁移的达成率。
因此,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过程中, 知识迁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要想有所突破, 高中生物教师就一定要运用好知识迁移的方法。
二、知识迁移促进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知识迁移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十分广泛, 可以说随处可见。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 掌握了一种技巧之后, 学习另一种相关的技巧就会水到渠成。比如, 篮球运动员在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时, 比其它人学习的速度快;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 学开摩托车的学习速度就会很快;平时喜欢动手修理东西的人, 在学习生物实验技巧时就快;数学知识学得好的学生, 他的理化知识也不会太差。一个学习任务与另一个学习任务之间往往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 密切联系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将先前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并且可以更高效率地解决新的问题。
那么, 知识迁移如何促进生物概念教学呢?
1.创设概念教学迁移的情境
生物概念的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学生概念知识的迁移却不是自动发生的, 需要教师创设有利的迁移条件,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对原有概念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新的概念的运用与迁移, 教师应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创设回顾旧概念的条件, 加深理解原有的概念, 例如, 在学习“分化”这个概念时,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迁移条件,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 都只是一个受精卵,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细胞, 而现在我们每个人至少有130种细胞, 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何而来?根据以前所学的概念知识, 学生积极发言, 说红细胞有运输氧气的作用, 皮肤细胞有保护的作用, 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吸收的作用, 最后, 教师总结, 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过程就是分化。抽象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变得具体形象。
2.加强概念识记, 促进迁移
概念的迁移运用, 是以对先前概念的识记为前提的, 加强生物概念教学, 能使学生对生物学所研究的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不致停留在感性阶段。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效果,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相应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 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一猫生九崽, 连母十个样, 这样一个理论的掌握, 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相互联系, 通过概念教学, 让学生的头脑中记下已知的正确概念, 这样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学习和建构, 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会阻碍生物新知识的学习, 成为生物学习的障碍。而且, 错误的生物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影响新的生物概念学习, 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 阻碍生物学科概念的建构。例如, 我们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时, 很多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发育先从种子开始的片面概念, 那么, 学生就会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先从种子开始, 这样, 在学习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这个概念时, 就会受到片面概念的影响。
3.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 任何学科学习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高中生物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 是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汇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系统中。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 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 搭建新知和旧知的桥梁, 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例如, 教师在讲到“群落”这个概念时, 可以先搭建从种群概念过渡的桥梁, 然后进一步引入,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并非仅有一个种群, 而是由许多种群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 这样就形成了群落。通过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顺利完成“群落”概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概念较多的生物科目, 很多概念抽象难懂, 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搭建新旧概念迁移的桥梁,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 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实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通过研究学法, 把已有概念迁移到新概念中
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研究教材、教法, 还要研究学情。从平时的观察中, 不难发现, 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很多人学得轻松。通过仔细观察了解, 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习题做得不多, 但是却善于解题, 而且效率很高。有的学生做了大量习题, 还是不得要领, 成绩得不到提高。我们发现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迁移的理论, 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学的概念中, 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例如, 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难以掌握的概念就是遗传规律, 但是, 教师如果运用好迁移的理论来讲授, 学生的掌握就会轻得多, 基因的概念很抽象, 学生也无法观察到, 只是在脑中留下一个印象, 基因的传递就可以和染色体迁移运用, 因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教师就把基因和染色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介绍, 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透彻地理解染色体在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基因的变化, 通过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最后从遗传现象、事实和逻辑推理中概括出遗传学的原理, 这样, 学生对三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水到渠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教师抓住了染色体这个关键, 使其渗透到遗传学的教学中去, 知识迁移就得到了体现,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容易。
5.培养联想意识, 促使概念迁移
概念迁移实际上就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学生如果善于联想, 就会发现, 生物学上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概念与概念相互影响, 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概念往往既是前一个概念的继承, 同时又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例如, 生物教学中的同化作用可以迁移到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可以迁移到呼吸作用等。通过对学生联想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开动脑筋, 促成迁移, 就会对生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概念联想到实际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生物概念教学中, 要联系实际, 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迁移到概念教学中, 使学生轻松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 发酵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的经验, 让学生先自己总结, 概括出发酵的特点, 创设迁移的条件, 然后教师总结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反应, 即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接受且理解深刻。
6.利用多媒体迁移总结概念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教学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把视觉和听觉相融合, 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变得更加形象, 更加直观,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对于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就可以用多媒体迁移总结出概念。例如, 教师在讲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四个概念的关系时, 用多媒体先放映草原生态系统的影片, 甚至是“动物世界”都可以, 观看具体实例, 然后, 由多媒体的具体例子和生活常识, 迁移出概念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对于为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而斗争的竞争, 同一营养级生物之间, 也可以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种间斗争等, 很容易就弄清楚了。
摘要: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前提。有很多生物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本文从知识迁移的角度讨论了如何促进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这一问题。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胡向国.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2
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3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生物;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91
0.引言
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教授提出的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已经将“多元智能理论”视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和我国的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认识上是相互一致的,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上将“多元智能理论”视作为理论基础。在新课改的这一新的教育改革的的背景之下,高中物理在教学上以及对学生的培养上,也将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视为现代高中生课程的首要发展方向。
1.“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情况
“多元智能理论”在最初引进我国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我国教学事业改革的兴起,教育工作者开始注意到了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不标上具有一致性。中国最早开展“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的地区是在山东,山东诸城一中开展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为学生架起通向成功立交桥”课题,拉开了“多元智能化”理论在我国教学中的实际运用[1]。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西平教授就代表中国与全美学术排名(American Reputation Ranking)第37的亚利桑那大学DISCOVER项目的负责人琼•梅克教授签订了名为DISCOVER IN CHINA的国际合作协议书,DISCOVER IN CHINA协议书的签订也意味着“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教育课题正式的拉开帷幕[2]。两年后通过我国教育部的批准,将这一课题作为我国教育协会的“十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还出在初步阶段,仅仅只是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在内容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上还没有形成系统。
2.“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相对独立的多元智能,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受到的文化教育不同,社会以及家庭背景不同,包括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也不近相同,这些不同就造成了每一个学生在智能上会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而每个独立不同的智能在未来的实践中还会不断的发展,这由拉开了每个个体智能上的不同。它的发展会会受到个体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体现了智能的多元性特征、差异性特征、实践性特征以及开发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而多元智能对高中生物的重要意义就表现在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上的促进了学生的生物成就管,使得高中生的生物学习更加的全面化、标准化、主体化,以及生物课学习的多元化[3]。
3如何在高中生物课程学生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3.1抓住随学生时间成长的评价
要运用好在高中生物教学汇中运用好多元智能教学,应该要从学生生物学业成长的长期观点出发。对学生的生物课学习情况进行建档,观察每一个学生生物课上的不同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担任主导地位,而且学生通常会很在意自己在评价中是否占有主导地位,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动态的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业中的成就,同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是同学们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增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2注重生物上对学生给你的多元评价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写,对于学生的测验还是被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尽管通过测验能够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是过度的强调考试测验的会就会使得学生,过度的沉迷与考试的技巧中,而且现在中学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过于单一,还停留在笔试答题的阶段,这样的考试成绩无法检验到学生的生物实践应用水平,这样就会照成学生在生物学习上过度看中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无法检验学生的真生物学习水平,不利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生物教学。为了要对应“多元智能”理论下生物教学的展开,就应该要对应的配比相应的考试制度。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方式,将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察转变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改变考试的形式,丰富考试的内容,以适应“多元智能”的生物教学模式。
3.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学生观是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在积极乐观、平等的情况下学习。现在的高中生在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同时他们又是是一个极其爱表现个性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并且他们在生物课上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都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他们也乐于去表达自己对教师教学内容上的看法,爱表现是现在高中生最大的特点,为了要让“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发挥以教育对象为主体,強调他们的主体作用性,关心他们的个体差异,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身上找到可以发扬的特质,而不是以成绩的好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悲观的教学观点:认为所谓的‘‘优生’’就是学习成绩学的好的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
要被评定为‘‘差生’’的行列。在“多元智能”教学的理论下任务,没有那个学生能被片面的评为‘‘优生’’,当然也没有那个学生能够被片面评为“差生”,每一个学生会有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只不过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智能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求教师因该要信息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有无数的可能。
4.结束
“多元智能理论”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上的差异,认为学生应该要被作为教学上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无数个可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应该要得到重视。本文特别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生物课程学生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通过抓住随学生时间成长的评价、注重生物上对学生给你的多元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伏喜庆.“多元智能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3,(02):39
[2]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代璞.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4
学科的基本概念是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基础, 任何知识都是在扎实的概念理解上构建起来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核心概念的作用不容忽视, 理解核心概念及概念体系的形成与否对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理解概念的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 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 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概念, 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 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较之学科的基本概念, 学科的核心概念对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构建更加具有指导性。因此, 对核心概念的获得与形成, 以及基于核心概念的获得拓展到高中生物的教学应用, 也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任何学科核心概念的获得和形成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包含很多组成环节。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注重观察, 获得关于事物表象的初步认识。大多数学科知识的最初感知与获得均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观察, 把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上升为感性认识, 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形成了生活经验。感性认识越深刻, 生活经验越丰富, 对于概念的初步形成和掌握也就越有利。
第二, 由表及里, 对观察到的表象认识进行归纳总结。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获得与形成, 每一个环节都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留意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只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将感性认识进行深化,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更进一步的理解, 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对观察到的表象认识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将自己最初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这是一个从认知到理解的过程。在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 画图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 帮助他们找到生物学对象的共同特点并进行发散思维, 从而将所学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三, 深化总结, 初步形成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概念的深化就是将获得的概念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使之成为整个概念系统的一部分, 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作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和概念进行融会贯通, 促使其原有的相对零散的概念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整体性, 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带有层次性的分析, 以构建具有系统性、联系性的核心概念体系。
第四,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是要落到实践中, 只有实践才能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学生对掌握的核心概念进行具体的应用。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核心概念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概念图, 构建知识体系, 帮助他们深化理解现有的核心概念并进行具体的运用。
三、概念获得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依据概念获得理论,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应用。
第一, 相关概念图的构建。概念图一目了然,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可提高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获得的精确性。因此, 构建概念图是当前概念获得理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运用方式。在相关概念图的构建中, 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概念图要便于理解。概念图要具有简洁性, 过于繁琐的概念图将增加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难度。所以, 概念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最小的信息量反映出最关键的核心概念信息。 (2) 概念图要具有层次性。依据生物核心概念的层次关系, 将概念之间的层次性体现在概念图中, 能扩大概念图的信息量, 并使概念图更加简洁明了, 易于理解。 (3) 概念图中涉及的内容均为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和概念。在概念图构建的过程中, 首先要对概念图的内容进行初步筛选, 次要的非核心的概念内容应当省略。
第二,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遵循生物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例如, 教学DNA时, 可以设置如下的学习阶梯: (1) DNA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它由哪三部分组成? (2) DNA的组成单位有几种?怎样制作它们的纸质模型? (3) 怎样将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纸质模型连接成长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思考, 掌握每个学习阶梯内的核心概念, 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提升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在整个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 并非所有的概念均为核心概念, 在学生自身理解和总结的概念体系中, 也并非所有的概念均具有科学合理性。因此,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非常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罗列主要的知识点, 打造核心概念体系;另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梳理, 将学生总结出来的不合理的或者不正确的概念剔除, 实现去伪存真。如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 要求概念图涉及的内容均为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这就是去粗取精的一个实际体现。
第四, 理论结合实际, 为学生学习核心概念创设相应的情境。生物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增强生物学核心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当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具体运用时, 就会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以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仅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 这种结合超出了高中生物学课堂的范畴, 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 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 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四、结语
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的形成和掌握, 可以对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予以引导, 为他们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提高他们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生命科学的规律。总之, 教师在日常的生物学教学中, 一定要善于归纳、思考、总结,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梳理, 并不断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掌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运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调动学生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树立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静.生物教学中的概念图理论[J].文理导航, 2011 (20) .
[2]郭佳宏.基于概念空间理论的概念进化[J].学术研究, 2009 (2) .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班级 姓名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选择的基础(2)----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3)----进化的内因(4)----选择的结果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条件;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 个体叫种群。(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2、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包括,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基因的频率会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种群。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2)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3)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存在。不同种群间之间出现了 _则标志着已经形成新物种。
(4)长期的历史年代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导致了新物质种的产生。但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5)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就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诱导形成四倍体。(6)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 改变,进化过程中如果形成,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
(8)隔离的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 _______之间,____ ______与____ 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 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 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 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
()1.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 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102 D.1/625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4.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XBXB
占42.32%、XBXb
占7.36%、XbXb
占0.32%、XB
Y占46%、XbY占4%,则该校XB
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8%、92% C.78%、92%
D.92%、8%
()5.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7.(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1.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
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理论;知识逻辑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应用,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学生会具有一颗好奇心,对很多事物都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观察、探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为了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培养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只能固步自封,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科学就不能发展,时代就无法进步。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就不能有所发现,就不能突破现在。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中生物因其自身学科特点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责无旁贷。
高中生在学习知识时,知识的组建离不开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是构成生物知识的组元。在进行学习时,学生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一个初级的结构逐渐转变成一个复杂的结构,逐步提升。本文从细胞生物学基础、动植物、生物系统和功能、遗传变异和进化等方面论述高中生物理论知识逻辑。
一、高中生生物理论部分的知识逻辑介绍
简单来说,高中生物理论部分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个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到宏观,主要目的是未来让学生可以真正理解生物概念,了解自然界中的科学原理。从初期的学习理论知识,到最后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本文以高中生物理论知识理论所占的课程比例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分析其包含的逻辑性,并将这一逻辑思维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
1.生物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识逻辑
从宏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高中课本中的提出的生物学逻辑方法和科学思维原则是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的理论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种群的概念、类群生物之间的演化以及自然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分析“生物个体发育的具体规律”时,重点分析高等植物受精卵细胞DNA总量的变化和营养物质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通过对学生进行种子生命周期干重逻辑变化训练,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遗传的变异和进化知识逻辑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学是课程中的重点,孟德尔遗传定律也一直是高考中的难点。之所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出现了问题,在知识定向方面出现了错误,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进行纵向联系。这时教学逻辑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教材首先解释了遗传学和进化学理论,通过讲解这一理论为后期的克隆技术、移植技术、干细胞生物技术、胚胎切割等埋下了伏笔。在讲解遗传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伴性遗传、连锁和交换等基础知识后,然后引申到生命的起源,最后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现代进化理论以及自然选择学说等内容,至此,学生在理解基因突变、生物变异、染色体变异等方面的内容时就变得更加容易。
3.动植物篇的知识逻辑
动植物篇的植物逻辑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以及植物的解剖,整个教学内容以植物和种子为重点。大约占到了整个考生题目的20%。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植物的功能光合作用、植物的器官结构、植物的蒸腾作用、其他矿物质和养料的运输、植物的生殖发育。动物的考点主要是动物的行为体系。综合分析历年来所占的分数值可以看出,动物篇的考试内容主要和其他章节一起进行考试。在这一方面也体现了逻辑性。比如,在“神经体液调节”的章节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课程的安排情况,提前做好“神经调节内容和激素”内容的铺垫工作,弥补学生在这一方面思维和信息的不足。在这一部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解剖技术和显微镜试验技术来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试验能力,掌握初步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方法。
4.细胞生物学基础的知识逻辑结构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中,细胞生物大约占到了整个课程内容的1/4,是高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代谢蛋白质合成通过膜是运转过程。细胞知识让学生找到了一扇通向生物、植物和动物三界的大门,对人类曾经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进行了介绍,为高中生认识和了解生物领域打下了基础。
二、建立逻辑知识体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学习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构建详细的知识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量,很容易偏离本质,舍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是不明智的。而认真研究教材目录以及课程标准,理清每一节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让学习了解内容的主次性,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问题、通过使用制作图表的方法来进行假设,并对结论进行推到分析,找出违背了那一些规律,然后通过类推和比较,了解事物的基本属性,进而达到培养学习逻辑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构建灵活的逻辑知识系统,最终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我国很多知名大学的教授都举办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选修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的逻辑能力。之所以在大学教学中引入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高中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课程内容比较多,并没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强调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自身的辑能力对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有序的排列,从不同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生物学科进行解读,进而在大脑中形成抽象思维的立体形式结构,加深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这也是高中生物教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结论
综上所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让学生分清楚课程的重点,理清楚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的分析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耿璐璐.打造个性化课程 呈现多样化课堂――例谈高中生物教材重构的几点原则[J].中学生物学,2013,(10).
[2]刘菲.对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整合[J].新课程(中旬),2013,(12).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7
1.生物专业中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及在现代制药领域的广泛使用,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品即生物制品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设为药典三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3]。其中药 典 (三部 )中关于生物制 品的定义 为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者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生物制品已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药品的同义词。目前,生物制品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成为全球制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7%, 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7种[4]。因此 ,目前我国绝 大多数高校的生物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教育科学等专业均纷纷开设了生物制品学[5]。
2.教材建设和参考书选用
虽然早在19世纪末,疫苗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就初见成效但生物制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二三十年内才形成的, 因为生物制品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几乎涵盖生物医学所有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生物制品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生物类课程正如聂国兴等老师在其主编的《生物制品学》的第二版[2]前言所说的:“编者于2008年出版了《生物制品学》,3年间经历了次印刷,在为该书如此受市场欢迎高兴的同时,编者感到了深深的惶恐,我们深知该书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大家没有更多选择。”虽然这段话写得很谦逊,却真实地反映出生物制品学教材匮乏的现状。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性真正通用的生物制品学教材仅有两本[1,2]。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物制品学教材建设任务刻不容缓。鉴于教材建设不足,教师阅读相关参考书就成为关键。令人欣慰的是,有关生物制品的著述和期刊还是较多的[6,9], 对于生物 制品学这 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 教师详细研读这些著述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有限和滞后科技前沿的不足, 极大地开阔教师对生物制品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野。
3.做好理论课程教学
3.1教学内容的取舍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庞杂无比,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因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体内体外诊断制品等[6]。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生物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程内容的有机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就目前市场需求而言,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这几个方面[1,2,7,9],是讲解的主 要对象。 其次 ,对于其他内容,如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诊断制品等可以略讲,由于这几类生物制品发展极为迅速, 因此重点讲述该几类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制备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1,6]。最后 ,对于重点讲述的生物制品,也需要适当取舍。如细菌减毒活疫苗,可以结核疫苗为代表讲清楚,其他略讲;血液制品,主要讲述白蛋白的开发与工艺流程等,其他略讲;等等。这样才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举一反三。
另外,每类生物制品的产品历史、开发过程、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涉及多种学科,其中课本中有关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内容可以省略不讲。但是有关医学和药学等方面内容,如GMP管理、生物安全、临床试验等要适当讲述或补充[7,8]。
3.2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品学理论知识体系庞杂,学科发展迅速,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对于这门与应用直接相关的学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提高学习兴趣是关键。生物制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本质上都是药品, 都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要随时把握住这条主线,就可以不自觉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再次,适当运用案例式教学。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 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10]。生物制 品学是一门实 践性极强 的学科 ,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 如多糖疫苗的制备, 流感疫苗的生产,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优势,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克服传统文字材料单调乏味的不足, 尤其是讲解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和产品研制等方面。同时,日常网络媒体中有很多紧密相关的专业视频和新闻线索, 适时插入这些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
3.3研究性学习和课程论文
法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可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11]。教师可 根据学生 群体特点 ,分成几个小组,以重要生物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制剂、流感疫苗、诊断试剂盒等为专题,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小组课堂答辩。同时,老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小方向,给小组里每位学生单独布置不一样的课程论文,让每个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教师批改,记录成绩,并选出优秀论文,让学生登台宣读。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作为一门年轻正蓬勃发展的学科,生物制品学缺乏其他成熟学科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必须参阅大量有关著述与最新文献,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增强生物制品学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总结学科特点和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篇8
一、针对生活现象, 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 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 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 也很常见, 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 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 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 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 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 食物表面 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 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 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 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 眼中, 一直是一 门比较枯 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 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 学生难以正确理解, 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 对于肉眼 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 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 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 去讲解, 细胞器还 能再进一 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 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 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 (一级、二级、三级) 、分解者、自养 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 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 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青虾, 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 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 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 但涉及面广, 教师为了 完成教学量, 对很多抽象 概念的讲 解一带而 过。在这种情 况下,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 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 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 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 只要敲对 位置, 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 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 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 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 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 引导学生参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 验可帮助 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内容。例如,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时, 如果单纯依赖书本, 教师很难讲清楚心脏的功能, 但是结合生活实例, 如运动后会出现心跳、脉搏加速等现象, 复杂的知识就变得简单易懂了。因此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 我首先设计一个实验, 在单位时间内, 进行不同运动量的运动, 并分别记录脉搏频率, 制作成表。然 后将此实验提供给 学生参考, 让学生在 此基础上 进行改进, 并根据新方案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 我进行针 对性的指导, 提醒学生 控制好变 量并详细 记录好实 验数据, 并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验, 但它能够以活跃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以及脉搏与心跳频率的一致性, 也能提升学生亲自探索出生物奥秘的成就感, 借此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篇9
1 理论教学
1. 1 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 1) 做好相关学科的衔接: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需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复习、做好衔接, 在对旧知识的升华中, 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对这门交叉学科的学习融会贯通, 教学水到渠成。 ( 2) 紧跟学科发展动态: 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相结合,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弥补因教材滞后所带来的不足。例如即将出台的2015 版中国药典在品种和分析方法上都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 这在教材中来不及更新和体现。在教学中我们紧跟生物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十分必要; 结合我国生物制药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3) 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非易事, 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 让学生自愿选择, 主动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网络资源, 查阅资料, 在教师的组织参与下完成课外分组讨论, 或者酌情请学生进行课堂汇报, 教师给予点评, 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4) 注重培养法规意识: 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 必然会接触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法规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中融入中国药典知识于生物药物分析的内容, 对提高学生药品质量概念和提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益。
1.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1) 教学中合理引入多媒体: 利用板书逻辑清晰、多媒体课件能够弥补板书信息量不足、教学视频能够增加授课生动性的特点, 针对课程特性, 灵活运用板书、课件及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及技术, 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尖端技术,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2) 借助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将课件、教学录像上传至网上, 既可避免学生课上忙于笔记而忽略听课, 也便于学生课后浏览; 将一些思考题设置成在线模式, 供学生课后讨论; 将前沿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分享给学生, 不但避免了占用更多课时,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
1. 3 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对于常用的分析技术, 综合运用渐进式、探究式、案例式、课题式等多种教学模式[1,2]。在此基础上, 对于各类生物药物的分析, 使用启发诱导法和实验研究法, 择情选择部分内容由学生授课[3],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加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1. 4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对教师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对知识涉猎的范围要更广, 对行业动态、前沿理论的更新要及时, 对生物制药领域法律、法规要严格把握, 对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要有实际体验等。
2 实践教学
生物药物分析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强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仅适用于理论课, 也适用于实验课。
2. 1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 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 ( 30 % ) , 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70 % ) , 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专业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选择仪器, 制定流程, 处理数据, 完成报告, 对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2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践教学要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结合学院情况, 适当购置一些先进设备, 尽可能完善实验条件,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时,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3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将科研活动引入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组织学生到生物技术高新企业参观学习, 了解生物药品的生产过程; 对生物药物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行业现状; 动员学生聆听学术报告, 对毕业发展方向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此外, 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或使学生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 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3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科学合理与客观公正的考核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重视, 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推进作用。无论对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 我们都致力于建立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而非局限于传统的的期终考试或是实验报告。理论与实践考核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平时成绩要综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专业素养与团结协作等; 期末考试合理增加主观、应用性题型的比例; 实践考核通过学生的实验方案、操作、结果、讨论、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 对在课外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
参考文献
[1]汪维鹏, 杨世林.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9, 25 (2) :31-35.
[2]俞捷, 李维熙, 林海涛.药典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3) :74-76.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10
1 策动理论的要素与特征
1.1 策动理论的要素
策动心理学理论上关注引起目的性行为的基本动力, 主张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人心所策动的结果, 如学习行为是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所制约或策动的。因为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目的性、自发性、坚持性、变异性、关联性、准备性、改进性、整体性等特点, 所以人的行为的内在策动过程是受十分复杂与多样化的心理活动所影响的, 分析其策动过程, 关键需要把握其要素。策动心理学理论中关于策动的要素, 集中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
人的行为要素在于目的性强。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会有一定的行为目的, 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学生的有意识行为,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就是强化其学习的目的性。
人的心理要素在于策动活动内容丰富。心理学虽将人的心理细化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然而任何一个时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行为与心理的联结要素在于目标诱导。策动人的行为或策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 应当是目标诱导性强, 对学生主动学习有激励作用的教学, 教学的成功在于因“目标”而立, 因“策”而动,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预学”走向“互动生成”的过程。
1.2 策动理论的特征
策动心理学集中讨论行为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 而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可以用一个词“策动”进行分析与把握。所以策动理论的特征应当是“策”和“动”两个方面。从“策”的方面上讲,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和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活动者, “策”表现为思想与感情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对于学生学习的“策”的认识与把握, 重要的就是将学生学习活动内在的思想与感情进行分析, 注重其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从“动”的方面讲, 人的行为总是同目的联系在一起, 是有目的的行动, 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指向学习目的, 充分重视学习目的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诱导作用, 就能在的目标设置上, 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 策动理论运用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策动理论运用于教学有丰富的内容, 总体上我们可称其为策动教学。策动教学关键是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前的准备, 在“运用策动理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实践中, 教师将策动理论的“策”理解为教师把握教学的教学资源, 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内在思想状态和情感变化进行分析认识, 对分析结果处理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与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环节;对策动理论中的“动”理解把握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或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 需要“用学生想学的目的, 去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 是要确定好教学目的与学生想学的目之间的联系, 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状态, 理清教学的思路, 设计有效与合理的教学环节, 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认同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 从“策”的方面设计教学, 就是根据上好一堂课的要求上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本能, 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麦独孤说:“本能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 每一种浮想联翩, 不管它似乎平淡无味, 但由于某种本能的意力或冲动力的支持, 也可以达成结果。”上好高中生物课, 上课前教师做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问卷调查, 了解到受初中考试的影响, 有的学生没有对中学生物学的学习方式有多方面的了解, 教师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的生物工程的教学, 先设计让学生自学后对生物工程的形成、发展、在现代生物工程成就和生物学与人们的关系等上进行初步的学习, 然后设计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上台讲身边的生物工程实际内容与产品, 再设计课堂上用电子白板展示教师搜集的生物工程技术图片、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及其应用的视频等等。从而整个教学做到了使学生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工程世界之中, 充分激发起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工程奥秘的学习本能。
3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动实践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 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教师运用策动理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 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以“导”学。一节课是否能获得成功, 关键是课的开始对学生的“策动”程度, 也就是“导”学。怎么“导”学才能让学生学习的本能情趣得到激发,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在“导”学问题上下功夫。如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教师以资料《神农架有野人再掀波澜》导入激趣, 要求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 用生物进化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神农架是否有野人?由于“导”学的“导言”设计较好, 学生学习非常认真, 小组讨论激烈:小组代表展示时有的说有野人;有的持中立意见;有的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神农架搞旅游炒作等, 下课后都还在辩论, 甚至有同学在第二次课上发表网上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 从而起到“策动”的效果。
2) 设计好课堂教学目标以“引”学。策动理论强调: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动的。教师教学时, 采用目标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是一种“引”学。平时教师根据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显得很笼统、分解不细致, 教学达成目标上效果差, “引”学性不强。如果教师改变教学目标的大而空, 采用小而实的目标、贴近生活的目标就能更好的起到“引”学的作用。如初中生物关于消化系统的教学, 课标要求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可分解教学目标为:学生自学后能够识别电子白板上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能够找出各器官的位置;教师归纳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腺的种类;学生整体认识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如此, 学生很明确阅读课本后的目标, 有了目标和竞争机制的驱动, 学生会用主动学习来完成学习目标。
3) 加强教学方式改进以“促”学。策动理论的“策”和“动”显示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互关系, 表现在教学活动上就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策”的要求, 而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则是学生“动”的变化。为此,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教学内容, 开设身边的生物小实验, 组织学生观察生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指定学生广泛收集生物故事、图片, 等等教学方式, 能很好的起到“策”的促学作用, 而学生的“动”则表现为阅读、提问、讨论、体验、表达、创新制作, 等等, 结果“策”和“动”两个方面因素都有了很好的变化。
4) 形成主要学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正确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离不开教师总结形成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主要学习环节。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教师采取“导、学 (自学、对学、群学) 、评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练”的学习四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构建过程, 由被动变为主动, 激发了学习的本能,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4 几点“品质课堂”建设的学科教学建议
“品质课堂”作为课堂质量管理的一条途径, 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结果的质量管理规范。策动理论运用于教学, 本质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内在思想状态和情感变化的质量管理, 是一种教学目标引领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所以, “品质课堂”第一是教师预设与生成、理性与人文、动手与动脑的教学设计;第二是学生自觉、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第三是课堂教学在过程最优化中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的学习效果。基于这种对“品质课堂”与策动理论的认识,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品质课堂”建设的学科教学建议。
1) 正确把握“品质课堂”的理性问题。目前“品质课堂”建设集中的理性问题在于评价课堂教学的“六元素”:专业性、思辨性、全然性、践习性、趣乐性化成性。运用策动理论, 我们认为需要分解“品质课堂”建设六元素到具体的“策”与“动”上, 提出“策”的专业性、思辨性和知行合一的化成性, “动”的全然性、践习性、趣乐性。课堂教学中, 我们在调研分析案例课型的基出上, 提出要素。
2) 有效运用“学教结合, 知行合一”教学原则。“学教结合”中的“学”是指学生“动”, “教”指的是教师的“策”。学教结合就是以学定教, 以“导”促学。“知行合一”中的“知”学生的领会与理解, “行”则是学生知识具体化的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就是指通过知而后行, 以行而深化知。
3) 重视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环节。卓越课堂的基本教学操作环节“预、学、点、测、思”五步, 而“品质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环节初中生物学科提出“导、学、评、练”四步。有“生动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则提出“导、学、议、练、评”五步, 无论何种课堂教学实践, 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都必须重视基本的操作环节。
4) 运用策动理论设计好教学目标与教学组织方式。策动理论的“策”表现在教师教学目标清晰, 教学计划有效上, 就要求教师教学做到“脑中有目标”“手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师爱”上;而策动理论的“动”则表现为学生结合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上。“品质课堂”建设的学科教学, 一是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疑点解决, 特点抓准。二是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教学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启发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 有流畅的教学环节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打下基础。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11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设计理念
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调动思维,让学习环绕问题进行。新课标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目标
1.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世界上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②观看关于进化的一段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学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总结出答案,并用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来解释部分实例。
【设计意图】学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活动】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解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收集并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4.辩论赛: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
【教师活动】把本班学生分成两组,尝试运用进化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
辩论赛结果: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即比较了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又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互助讨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学生活动】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
七、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明确,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和分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允许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 篇12
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当代高考制度的限制, 多数教师迫于学生分数以及学校、家长的压力, 更看中学生的笔答能力, 认为学生不用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只要会设计实验就可以了。实验教学被当成一种口头讲授, 实验器材被当成了摆设, 实验室变成了一个空壳子。在新课程改革侧重能力培养的背景下, 大多数教师仍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导致当前生物实验的现状———重知识、结果;轻能力、过程。即便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 也是以模仿为主, 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操做, 教学形式单一且枯燥。生物实验变成了验证结论的过程, 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反而让学生越来越轻视生物实验的地位, 甚至厌烦这种听枯燥讲解、做机械实验的教学模式。
据调查, 学生对生物实验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实验课上却不能端正态度, 积极思考问题, 去解决自己的疑惑, 主要是因为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学习方法, 习惯了依赖教师的讲解, 而疲于主动探究。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正常进行, 由于生物课时少, 高考任务重, 再加上实验材料的限制, 学生只需要明确原理、记住结论即可, 从而导致了学生“重接受学习, 轻探究学习”的现状。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上世纪80年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 该理论的先导是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即孩子在建构属于他的世界模式时, 会出现不同的认识阶段。他认为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建构起来的, 既不完全由主体决定, 也不完全由客体决定。从新旧经验方面来讲, 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 原来的经验是新经验的基础;另一方面, 新经验的获得又会改变原有的经验, 使它趋于更加丰富甚至改造。在皮亚杰的基础上, 维果斯基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 在儿童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实际的发展水平, 即个体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即在他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新的认识水平。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经过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教育的创新不在于强化已完成的过程, 而在于未形成的状态, 注重潜能的开发。他还强调学习的环境, 提出具体的社会背景在一定条件下对个体进行知识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流派众多, 各有各的观点, 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知识的构建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完成的;新的知识经验是由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也摆脱“灌输者”的称号, 而变成了指导者、合作者。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生物实验教学启示
1.创设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经久不变的, 他只是依托于具体环境而存在的。当历史环境发生变化时, 知识也会紧跟着发生改变, 形成新的定义。更重要的是, “新的知识在呈现之前, 个体对其是毫不知情的, 甚至会有拒绝、排斥的心理。因此不能采用‘接受权威’的模式强迫学生接受,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改变单纯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出发, 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优秀教师孙春成说过,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不会提问的教师不是教学好的教师”。最直接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又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是学生新接触的两个试剂, 配制他们所需的溶液又非常相似, 是常考但学生又特别容易弄混的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能轻松地掌握该知识点, 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师: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可以用什么试剂?生:斐林试剂。
师:配制斐林试剂需要哪两种溶液呢?生:0.1g/ml的Na OH溶液和0.05g/ml的Cu SO4溶液。
师:是如何配制的?
生:等量混合均匀后注入。
师:第二个问题, 检测蛋白质可以用什么试剂?生:双缩脲试剂。
师:双缩脲的配制需要什么溶液?
生:0.1g/ml的Na OH溶液和0.01g/ml的Cu SO4溶液。
师:如何配置双缩脲试剂呢?
生:先加0.1g/ml的Na OH溶液1ml, 再加0.01g/ml的Cu SO4溶液4滴, 摇匀。
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在配制时有哪些异同呢?
生:所用到的溶液相同, 但是溶液的浓度不同。
师:配制的过程相同吗?
生:不同。滴加的顺序和用量也不同。
师: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原理?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现配制的Cu (OH) 2溶液, 因而需要甲乙两个溶液等量混合, 然后在50~65℃温水浴加热条件下, 还原糖中的醛基 (—CHO) , 将Cu (OH) 2中的Cu2+还原成Cu+, 从而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的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 SO4溶液, 因为蛋白质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才能与Cu2+结合成紫色络合物, 所以使用时先用Na OH溶液处理蛋白质, 然后再滴加少量的Cu SO4溶液4滴。
2.构建合作学习氛围。当处于相同认知程度的同学交流观点和想法时, 会导致其内部的认知产生冲突, 随着认知冲突的解决, 将使得参与的个体发生内部知识的动态变换, 最终达到重新建构。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取决于其本身的学习经历, 由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事物分析的角度存在差异, 对同一知识的构建也会因人而异,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通过建立同学之间合作的学习方式, 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不足, 从而吸收其他同学的意见, 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构建。
要合作就会有分组, 要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能力、经验和兴趣, 这样才会使得每个人都得到不同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刺激个人所构建的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变化, 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组间要实行竞争制度, 从而促进组内的团结合作。每个小组还要实行组长负责制, 找出实验能力强、善于组织和表达的同学担任组长, 教师对组长进行指导, 培养组长的协调分配能力, 达到层层管理, 让每一个同学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 完成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建构。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原有经验向新获得的经验动态进行靠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角色是教师, 而真正的掌控者却是学生本身。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才是中心,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给学生增加自主构建知识的机会。“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传授知识, 不如传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模式是非常值得实施的一种举措。学生成绩的高低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密切相关。往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强, 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依赖教师来获取知识, 拒绝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据调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动机和学习所用的方法策略有很强的正相关。因此,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激发起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兴趣, 激起学生实验钻研的欲望。只有具有相关动机, 才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更有助于学生摆脱依赖性。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 进行相应的计划安排, 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方法策略。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策略, 好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策略, 即便学习意识很强烈, 也不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四、总结
总之, 建构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很适合用到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去。本文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 介绍了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现状,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让生物实验教学真正地发挥作用。当然, 本文仅仅是从几个各方面提出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 更多适合生物实验的教学研究, 仍然是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道平, 陈继贞.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2]程玉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3]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4]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导入教学07-21
高中生物图表教学10-19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10-08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07-06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10-15
高中生物的创新教学06-06
搞好高中生物教学06-10
高中生物教学经验06-13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策略07-29
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