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生物教学

2024-10-09

初高中生物教学(共12篇)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1. 现行的生物教学计划使得初高中生物在时间安排上严重脱节。

目前初中生物教材的学制都是两年,在初二时就结束了全部的初中生物课程,这就直接导致了初高中生物教学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虽然近年来初中的生物要参加中考,但是考试时间是在初二结束的时候,就算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复习,然而经过初三一年的断层,学生们已基本忘得差不多了。更何况在初中的教学中与高中的衔接也比较少,高中生物不得不从头开始,也相当于从零开始。

2. 初中生物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难度相对较小,而高中生物教材理论艰深,难点众多,知识点也多,内容抽象。

这就加大了高、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上的跨度。

3. 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初中生物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多停留在了解水平。目标导向集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知识获取的能力方面,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十分注重结果。而高中对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就很高,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要求必须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常常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衔接。要构建完善的生物知识网络,夯实生物学基础,将各个重要知识点串连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这就在初高中的目标导向方面形成了差异。

4. 初中生物教材每课时内容安排得较少,教学进度也比较慢,而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多,课时紧,教学进度较快,即使是重点内容也很少有时间反复强调,这就使那些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5. 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时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一切都由老师来归纳总结,自己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探索规律,如果还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就很难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

6. 初中教师很大程度上不熟悉高中教材,在教学中只是教好自己的那部分内容,对学生缺乏引领作用,教学中也缺乏前瞻性,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没有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而高中教师很多也没有教过初中,甚至于从来没有听过初中教师的课,没有看过初中教材。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传授知识,造成了学生的不适应。

综上所述,初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目标导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没有有效衔接的问题。

二、初高中生物教材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1. 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应多组织初高中生物教师一起研究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探讨初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多组织初高中学校之间互相听评课。

2.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充实高中课内容,做到对高初中知识的联系心中有数。

(2)初中阶段学生能力培养应当与高中阶段学生能力培养一致。

3.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初中与高中内容上的断层。

(2)注意教材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探索相关问题。

(3)注意初中与高中教学方法应该不同,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

(4)注意初中与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注意关心学生的发展。

摘要:在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初高中生物教学在很多方面是可以衔接起来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却没有真正做到有效的衔接,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教材编排和教学计划有关,另一方面与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本身对教材的衔接重视和了解不够有关。笔者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方面问题的研究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实现初高中教材的有效衔接,使中学师生能够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初高中,衔接

参考文献

[1]顾巧英.生物教改贵在“活”.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39-465

[2]黄霞.新时期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新课程:教师旬刊.2012

[3]马小花、张迎春.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1

[4]刘淑萍、李贞彬.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2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还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择。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对蔗糖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放置时间过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那么用斐林试剂检验时也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压片一步也容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显微镜的分析

需要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操作的失误,或显微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3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  教学衔接  学习兴趣  自信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92

我一直从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跟学生的沟通和了解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初中时的生物成绩很好,学习生物的兴趣很高,可是到了高中,对于生物学习很不适应,学习自信心受到了影响,学习效率也很低。针对这样现象,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最终发现要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建立学好生物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科成绩,首先要做好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高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做好初高中生物学知识学习重心的转移,处理好初中和高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要想在初中生物和高中生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差异

作为生物学教师,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生物学知识,如动植物的分类、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结构特点分析,基本的生物实验,还有就是生物学知识在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而高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是更加深入的基础性教育,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学生不能再靠单纯的死记硬背来掌握生物知识,还要了解怎样应用这些知识,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学生要运用生物学当中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高中生物学习的目的和重点。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方法

初中生物作为中考的会考科目,只有生物实验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所以教师和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不够重视,多数学生缺乏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大多数学生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老师让记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平常的测试成绩也就很理想了。可是高中阶段却不同,随着生物知识的难度增加,生物课程安排的课时有限,生物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所以,在刚进入高一的生物学习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改变过去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单纯靠背诵记忆学习生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自学

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因受到课时限制教学节奏快、课堂容量大,教师只能把重难点内容详细讲解,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生物概念需要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和整理,这就需要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课前的复习巩固,也就是说学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和自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学习要有针对性,要带着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并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及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这样的自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在了学生手中,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施以援手。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每个章节的设置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归纳和总结,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生物学习中常见的归纳法主要有图示法、绘制图表法和提纲法。图示法一般用来总结少数几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纲法主要适用于每个单元学完之后的单元总结;绘制图表法主要是用来进行期中或者期末总结时的知识点汇总。学生掌握了这些归纳和总结整理生物知识点的方法,学到的生物知识会在头脑中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脉络,学习起来就会更有条理,事半功倍。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生物学习取得好成绩主要是靠死记硬背,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要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变过去盲目背诵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把生物知识和身边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会科学正确的记忆方法。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其次,学生要根据每个单元中制定的教学目标联系每个章节中出现的生物概念,不要死记硬背这些概念,而是要层层递进,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学习,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和生物学中的科学用语相比较,进行分析和整理,再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样难度就会相应降低;最后,对于生物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把实验的结果和自己做实验之前想象的结果做比较,找出存在不同的原因,分析理解存在不同的生物原理,并做出相应的实验观察日记,而后依据这些总结资料和观察日记进行重点地整理复习和记忆。

(四)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生物实验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的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到解释,各种动植物的结构特点也只有通过实验、解剖等方式才能观察清楚,所以说生物学知识理论是通过人类的实验总结出来的。在高中的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传统的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学中只重视生物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具体操作,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这是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在现代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析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衔接 篇4

一、当前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

通过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学知识、基本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学在人类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简言之就是知其然;而高中生物学教学则要求将生物学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 也就是要知其所以然, 同时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中能有所创新。但是实际情况是, 升至高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 都习惯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不仅在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初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断层也让学生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初中生物课程开设时间虽然较长, 但是各地初中的师资水平不一, 实验教学器材差距也较大, 在中考中生物学科跟历史、政治学科合成综合科目, 分值比例也不高, 这就导致了有些初中为了升学率而不够重视生物学教学, 而高中的生物教学从文理分科之后才恢复进行, 间断的学习过程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初中的生物学知识几乎遗忘殆尽, 很多时候高中生物教学只能从重复初中生物, 从头开始。而高中生物对逻辑性和抽象性知识的学习也对学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初中的生物学知识是无法正常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的, 而原有的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心理和方法都不再适用于高中, 这就普遍导致了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脱节。

二、强化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对策与思考

1. 注重知识结构的衔接。

基础知识就如同树木之根基, 河流之源头, 学生如果没有完备的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保障, 就容易失去提高和发展的源泉。高中学生经过一年综合学科的学习之后, 对初中生物知识近乎遗忘殆尽, 等到文理分科之后对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知识容易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受。针对这种现象, 首先高中生物老师应该通读初高中的生物课本, 全面把握其知识要点和知识体系之后对其做一个全局分析, 全盘梳理初高中的知识点, 并对其中存在的间断进行补充。在教学之前可以印发一些初中生物课程中的知识回顾, 让学生在课前复习, 让学生有个记忆恢复的过程。其次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如拓展阅读,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做一些适当的阅读, 以填补对初中生物知识的遗忘和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空白。同样, 也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利用一些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同学们有个竞争的平台, 从而进行有意识的知识回顾与探索, 这往往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效果。

2. 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物被升学的分数压力压在了一个“副课”的地位上, 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老师大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然而然便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 而到了高中之后, 学生必须向探索式理解型的主动学习方法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能力。高中的生物教学的重点必须从注重教师教授知识转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 并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以及通过质疑、调查、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提升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为学生设置更多的生物学的实践活动, 创造出更多情境来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让学生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除此之外,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生物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撰写科技小论文等,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3. 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如上文所说,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受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 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 被动地接受和汲取知识, 而高中阶段则要培养起善于思考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 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断层现象的根本动力。初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都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找出众多知识点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梳理完知识要点之后建构一个知识框架。其次, 要“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当地的生活环境, 通过图表、实验和教学模型让学生知道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时刻关注生物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养成探索未知的习惯, 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4. 注重实验教学的衔接。

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是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基础的, 而学生学习生物学和做生物实验的兴趣也是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开始的, 所以做好实验教学, 对学生把握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与研究方法是大有裨益的。在初中, 学生做生物实验大多是跟着老师进行简单重复的模仿, 按部就班, 并不能养成一个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而到了高中, 在生物教学方面就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在实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应该在把握好实验进度和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多一点儿鼓励, 少一点人限制, 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从实验设计、实验实践到实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好知识点, 开拓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摘要:初高中生物学教学上的衔接是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极易被忽视的一环, 若两方面存在欠衔接的现象, 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断层。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结合多年中学生物教学实践, 对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衔接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实验

参考文献

[1]刘万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J].硅谷, 2010, (5) .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5

思南九中

徐兴婵

【摘要】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部分初级中学认为生物是“副科”,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掌握的生物知识几乎为林零,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导致高中生物教学难度非常大,那么如何使高中生物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关键字】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元化能力

一、首先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力抓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根本在教学中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露出弊端。

首先,师生缺乏交流。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其次课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所有学生中,86%的同学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一部分初级中学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老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

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成了我的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创新能力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

四、小结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 高中生物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南京市新的中考模式下,初中生物由原来的纸笔考试改为机考,评价也由20分改为合格与否。部分初中生物教师认为考试地位、难度下降了,因此下降了教学要求。而另一方面,从江苏省新高考改革方向来看,高中生物可能从等级改为分值,要求不降反升;另外,高中生物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等一无所知。从教材编写来分析,虽初高中生物体系相仿,但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初中生物知识通常比较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高中生物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难度都相应加大,并且高中生物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从时间跨度上分析,由于间隔较长,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会把初中生物知识遗忘或记得不准确,还有一些学生在初中只求过关,没有认真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要想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就要学会实现初、高中生物知识内容的迁移,教师要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

1 初、高中生物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

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掌握好不同学段的教材知识。下面是高中必修三册教材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点。

1.1 分子与细胞知识的内容衔接点(表1)

1.2 遗传与进化知识的内容衔接点(表2)

1.3 稳态与环境知识的内容衔接点(表3)

初、高中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是相同的,在没有脱离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呈现出递进和互补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好这样的关系。例如,高中教材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DNA是遗传物质”,但“DNA为什么是遗传物质”“在生物学史中怎样一步步被证明是遗传物质”,这些是高中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唤醒学生的记忆,不仅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使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网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因为难度加大,抽象思维较多,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其实这部分学生中有些在初中生物学习时兴趣很浓厚,成绩也很不错,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借助初高中知识的契合点来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再例如,高中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试题: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入人体红细胞需要通过几层膜?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高中教材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部分,教材中有很清晰的插图,而且该部分知识是这一节的重难点,教师的讲解也很详细,按理学生应该能够解答这道题,很多学生却不会。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肺泡周围的结构不清楚,而这个知识又涉及到七年级下册的内容。

2 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列出了学生必做和建议做的科学探究活动,可见其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度重视。在历年的生物中考和高考试题中,有关探究活动的思维方式和题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也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等,并且也介绍了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这些内容为高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应当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且初中生物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探究的理念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活动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鼠妇分布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据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汇报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已汇报的实验设计进行点评。教学中,笔者发现,在一步步分析中学生逐步对实验变量、无关变量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为以后高中部分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是要求每个高中学生必做的,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等,这些探究活动是列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具体内容标准中的。在高中生物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与初中生物教材的衔接问题,要及时回顾并避免简单重复。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7

一、教师热情引导, 师生及时沟通

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刚刚踏入高中,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教材、陌生的老师, 他们很大程度上都会感到茫然、不适应。特别是高中英语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知识繁多, 很多学生虽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 但考试还是难以得高分, 让学生感到没有成就感, 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放弃了英语的学习。此时, 我们教师要伸出热情的双手, 耐心地牵着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 使他们一步一步地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 一点一滴地建立学高中英语的信心。

教师和学生要勤沟通, 多交流。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 教师就需要不断地了解学生, 激励学生。我的课堂大多是用英语来表达的, 我认为这都是最基本的课堂用语, 可是有一天,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纸条, “老师, 上课我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能不能用汉语讲?另外请你不要提问我。”这张纸条使我心情很郁闷, 难道这是学生的普遍想法吗?我给学生回了一张纸条:“感谢你的坦诚相告, 但老师相信你能行!请记住:‘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all your heart into it.’”此后, 我仍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只是放慢了语速,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多接触英语语言环境, 能更好地掌握英语。渐渐地, 学生习惯了英语课堂, 很多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了, 此后的课堂上, 看到他们自信的微笑, 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要贯彻始终, 如每天教师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间的关爱, 都会深深感动学生。而学生在爱的氛围里, 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 这样, 教师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教学效果也会水到渠成。

二、指导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地教学

学生觉得高中英语难学主要是对高中内容不适应, 就连一些平时很努力、初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我发现班上的很多学生整个早读课只是一味地背单词、短语, 背完了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利用早读课, 所以, 我开始有意识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比如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如何扼要地记笔记……慢慢地, 学生明白了背诵的若干好处, 早读课会很有感情地诵读, 而不是“念经”似的机械重复单词。语法的突破上, 不再是单纯地记忆一些语法规则, 而是通过应用、比较、鉴别, 做一些典型习题等, 让学生对所学语法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很多学生记的笔记潦草、凌乱, 课后根本不看, 我就指导他们怎样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 记下重难点、疑点, 学生发现这样的笔记条理清晰, 他们也认真记笔记、利用笔记。这样, 当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后, 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在高一上学期, 课堂教学的难度要降低, 忌讳疾风骤雨式的突变, 以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教师更不能炫耀自己的知识, 把课讲得高深莫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地教学, 一点点地改变、渗透, 让学生通过领悟和掌握, 在不知不觉中适应高中的学习。比如高一每个单元的词汇量明显增大, 因此每个单元的单词不能指望学生一下子全部记住, 可以分成几块, 如“reading”一块, “task”一块, 这样化整为零, 既利于记忆, 也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 记忆效果会更好。再如讲定语从句时, 把所有的语法规则全部印发出来发给学生, 再配上近三年的高考题, 这样的难度和强度, 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 让他们望而生畏,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语法课也要做到集中讲解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学生才不至于感到乏味。教师应把当天所学内容浓缩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个点, 切忌过多过杂, 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 有针对性。

三、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合作意识

高中英语内容多、难度大, 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 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 (五十多人) , 学生原有基础参差不齐, 教师很难兼顾到全体学生。种种因素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然而, 对于我们农村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习惯了依赖老师, 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一切都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令, 并且思想上有了懒惰情绪。鉴于此, 高一学生入学后,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纠正他们思想上的各种错误认识和消极情绪。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 成为会学习的人。对于重难点, 学生不能仅靠简单的重复和记忆, 更多的是应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经验并增强自信和提高能力, 慢慢地学会自主学习。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 对这种新形式, 学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首先, 学生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 在任务活动中积极表现。其次, 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其实在准备的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所储存的语言材料、语法规则等被激活起来, 也是对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的运用。我们相信, 只要学生大胆地说, 善于交流, 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善于合作的好习惯, 用英语交流多了, 英语习得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 在高中起始年级, 教师只有让学生为学好高中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文革.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 (下) , 2012 (2) .[1]吴文革.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 (下) , 2012 (2)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篇8

一、初高中教材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分析

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删减了很多内容, 同时对部分知识也降低了要求.然而, 其中有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却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中的知识点高中教师普遍默认为存在, 但初中已删除或降低要求, 因此需衔接和引申.

由表中可知, 初高中知识的“脱节”点较多.因此高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引申, 尽可能实现知识点间的“无缝”对接.高一数学必修一主要内容是集合与函数.这一全新的抽象概念考查的内容可以囊括所有高中知识, 其中函数 (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既是初中函数概念的引申, 又是初中幂运算、指数运算的推广.教材本身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回忆旧知识, 温故而知新.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方案

由于初高中数学教材很多知识点“脱节”, 而且初高中数学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法) 又有很大区别, 初中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 而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初中注重反复训练, 高中在此基础上强调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然而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听, 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 不善于自行思考钻研, 忽视了领悟思想方法等重要环节.抓住这些特点是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关键.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衔接教学.

1. 编写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

高一数学知识大多数是从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高一新生的启蒙教学中, 应注重新旧联系, 从初中知识衔接点出发, 提出新问题, 研究新知识.因此, 本着夯实基础、缓坡度、逐步提升的原则, 可以适当地编写衔接知识的专题校本教材.如对二次函数的最值进行衔接教学时, 可这样设置题目:

(1) 求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 y= (x-1) 2+1, (2) y= (x+1) 2+1, (3) y= (x-4) 2+1.

(2) 求函数y=x2-2ax+a2+2的最小值;

(3) 求函数y=x2-2ax+a2+2, x∈[1, +∞) 的最小值;

(4) 求函数y=x2-2ax+a2+2, x∈[1, 3]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5) 求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6) 设g (t) 为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试讨论函数g (t) 的最值.

如此循序渐进地设题, 由浅入深, 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弥补“脱节”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了何为数形结合思想, 何为含参讨论, 减弱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畏惧心理.

2. 对衔接知识点的教学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点之间需要衔接、引申、拓展的地方较多, 教师不宜在高一时就集中时间进行衔接和补充, 而应针对高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在完成了集合中“子、交、并、补”的概念与性质教学后, 可补充“乘法公式”一节, “因式分解”两节.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之前, 补充“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各两课时, 然后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进行适当拓展, 并将集合知识运用到不等式中, 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意识.

3. 数学课外活动或小型研究性学习中对需要衔接、引申、拓展的难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众所周知,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二次函数来说, 它是高考中的永恒主题, 几乎涉及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所有数学思想, 最能体现学生对函数思想的把握.在高中数学中, 许多重点内容, 如配方法、换元法、参数的分类讨论、解方程、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函数的最值、轨迹等都与二次函数密切相关.因此, 可以围绕这一衔接点在数学课外活动或小型研究性学习中通过衔接、引申、拓展难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如,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研究, 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究等.

4. 加强对涉及衔接点知识的复杂问题的分解教学

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来进行教学是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自然过渡的一种有效方式, 反之, 简单问题组合成复杂问题正是高中所面临的难题.因此,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

例某地现有耕地10000公顷, 规划10年后粮食单产比现在增加22%, 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如果人口年增长率为1%, 那么耕地平均每年至多只能减少多少公顷 (精确到1公顷) ?

这类复杂的数学问题是由多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 若将其转化成以下三个问题分块解决,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1) 设现在的总人口为A人, 如果人口增长率为1%, 那么10年后总人口是多少?

(2) 设现在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B吨, 如果10年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在提高10%, 那么10年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少?

(3) 现有耕地10000公顷, 如果每年平均减少X公顷, 那么10年后还有耕地多少公顷?

5. 培养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脱离实际背景, 纯数学化是造成学生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教学应尽可能多地贴近社会生活, 消除数学与社会生活间的隔阂.如, 教学时可适当结合实际问题, 以复习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 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

据气象台预报:在A城正东方的300 km B处有一台风中心, 正以每小时40 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 在距台风中心250 km以内的地区将受其影响, 问从现在起经过多长时间, 台风将影响A城, 持续时间多长?

显然, 本问题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但学生用初中知识无法解决.本问题的引入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还能让学生体会初中平面几何与高中平面解析几何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初高中知识的自然对接.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漫谈 篇9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因分析

1. 课程标准的断层

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颁发了第二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二版也正在紧张地修订中,很快就要颁发了.然而,从课程视野的角度看,二者的设计并未实现一体化,从而导致初高中数学教学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联系不够自然和紧密.这也就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在知识层面和目标要求上的衔接断层.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随意增加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这会增加初中生的学业负担,与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相悖.因此,只能在高中教学中查缺补漏地进行衔接.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其课程标准是整体设计的,而这种中小学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 初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差异较大

与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少,课时较充足,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反复讲解,习惯于通过机械训练,记忆解题方法,而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中考备考期间,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反复演练各种中考题型,直至熟练掌握,因此,对于大多数题目,学生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样的数学教学,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目标,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会觉得难以胜任数学科目的学习任务.比如,从解题角度而言,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都会用求根公式法解答,但若问求根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很多学生就答不上了.

到了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抽象程度高,教学进度快.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上.一个定义八项注意,之后就是大量的习题,这种知识教学的模式还很普遍.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第一个公式“平方差公式”,其计划课时是1课时,但如果仅仅是知识教学,连带基本应用10分钟足矣.这样的知识教学,表面上看效率很高,实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有限,是低效的.知识教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教学,它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只会让学生停留在模仿和死记硬背的层面上,长此以往,学生必将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 上好开学第一节课,将第一周的课时用于教学衔接

由于教学任务紧,开学的第一节课,很多教师往往就忙于上新课,从而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教育教学时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精心设计并上好第一节课、第一周的课非常重要.第一节课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和美;结合案例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思考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比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ax>b等).

因此,笔者建议,开学第一周的数学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与此同时,适当地进行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衔接.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用的题目必须是最典型、最简单的,载体只能是初中学过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方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这些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知识水平和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2. 适当放慢必修一的教学进度

必修一的主要内容为集合和基本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不仅重点多,而且难点多.学生刚进入高中就学习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必修一的教学进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大多数学校而言,按照课标要求用两个月的时间上完必修一,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关爱学生

高一新生刚刚入学,一切都还不熟悉,甚至很陌生.此时,如果教师能够雪中送炭,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同时,悉心指导他们的学业,那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师爱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作为数学教师,如果在第一周之内,就能在课堂上,直呼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学生一定会惊喜,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师者的重视和尊重.再比如,有的高中数学教师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于是课前匆匆来到教室,课后匆匆离开教室,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教师的上述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戴,同时,作为他的学生,也一定会努力学习数学.

4. 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高度抽象,逻辑思维极其严密,这无疑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可以使数学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常设置一些有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1)有趣的图形———无字证明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体会相应的数学方法,感受数学之美.

例1倒序相加法.

例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动态数学进课堂,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习

从初中进入高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从静态进入动态.在动态中弄清数学对象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变的规律,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同时,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借助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演示图象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可以直观地认识参数对图象形状和位置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函数图象变与不变的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以二次函数y=ax2+bx+c(a≠0)为例,它既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虽然进了高中,但很多学生对参数a,b,c的联动作用依然不清楚.比如,对于给定的a值,无论b,c取何值,其图象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图象的位置.同时,在抛物线C1:y=ax2+bx+c=a(x-h)2+k上任取一点M,通过研究点M的平移,用推理的方法说明C1与抛物线C2:y=ax2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弄清平移变换的实质.

又如,在反比例函数y=k/x(k≠0)中,k的作用是什么?随着|k|增大,图象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能否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k的作用?能否通过在图象上取点说明(推理)k的作用?

5. 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摒弃“满堂灌”的教法,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舍得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并进行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能收获知识,而且还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只有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才能带领学生走出简单模仿、听得懂却不会做的困境.

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和总结.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概念教学和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和定理产生的必要性、合理性,弄懂过程,体验和感悟思想方法.在解题教学中,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勤于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

6. 知识衔接

在初中数学中,有不少内容课标明确降低了要求,甚至被删除,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而且高中数学教材一般都“默认”学生已经掌握,并没有进行单独的补充和强化.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衔接.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如下知识点: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恒等变形;根式的化简,分子(分母)有理化;方程的解法(包括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双二次方程等);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三角形的四心;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花过长的时间系统地进行知识方面的衔接,可以利用开学的第一周进行代数知识的衔接,其余知识待需要用的时候再适当补充即可.第一周需要补充的知识如下:

(1)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以及三数和平方公式.而且还要求学生对这些公式既能正用、逆用,又能变形用.

因式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十字相乘法和简单的分组分解法.

(2)三个“二次”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要牢固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和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一开学第一周提前讲述必修五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般思路是根据配方法推出求根公式,进而由求根公式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实际上,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5次及5次以上的方程就没有求根公式了,但n(n≥2)次方程都有根与系数的关系,那么它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事实上,令ax2+bx+c=a(x-x1)(x-x2),展开后即可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是推导根与系数关系的通法,具有普适性.

(1)求证:函数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A,B;

(2)求点A和点B间的距离.

(1)若方程没有实数根,求a的值;

(2)若方程有两个正实数根,求a的值;

(3)若方程有一正一负两个实数根,求a的值;

(4)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均大于1,求a的值.

提示:(1)可用判别式解决;(2)(3)(4)均可使用两种方法求解.法1:根与系数的关系;法2:数形结合.

(3)代数中的恒等变形

恒等变形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式子变成简单的式子,或者变形为特定的形式,以便研究和解决问题.恒等变形是数学的基础,很多时候学生没能完成任务,就是因为缺乏应变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变形也是生产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让学生重视恒等变形问题,并提高恒等变形的能力.

①分式的拆分与裂项相消

②换元法———整体思想

例4解方程(x+2)(x+3)(x-4)(x-5)=144.

若把方程左边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四次方程,不容易求解.但如果从整体入手,则可得到如下解答:

所以,原方程有三个实数根1,-4和6.

7. 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数学思想方法反映了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知识所共有的本质.它是数学的精髓,属于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既揭示了数学事实和数学理论的本质,又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分类讨论思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些数学概念本身是分类定义的,例如,绝对值的定义,直线的斜率等;有些问题所涉及的定理、公式、法则有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有时,某些不确定的数量(比如,参数)、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要通过分类讨论,以保证结果的完整性.

分类讨论是高考数学重点考查的思想方法,涉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试题通常都是难题.在高考中,通常要考查一个层级或两个层级的分类讨论,有时甚至要进行三个层级的分类讨论.每一层级的分类,都要根据某个确定的标准,力求不重不漏.这对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逻辑性和条理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ax>1.

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通常需要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分类讨论.本题是一个很简单的分类讨论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忽略了讨论a=0的情形.事实上,求解本题时,需要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ax>b.

这道题大多数同学都会出错,学生的易错点往往就是教学中一个最好的例子.教师可以借助本题,在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意识.类似的涉及两个层级的分类讨论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比比皆是.

上述解法是错误的.事实上,②当a=0时,若b≥0,则不等式无解;若b<0,则不等式的解集为R.

(2)数形结合思想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和“形”的矛盾统一.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例已知函数y=x2-4x+3.

①画出函数的图象,指出当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______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_____时,函数取得最小值______.

②如果x的取值范围为-1≤x≤1,①中各问题的解答有哪些变化?

③如果x的取值范围为-1≤x≤7,①中各问题的解答有哪些变化?

④如果x的取值范围为-1≤x≤a,且函数的最大值为8,求a的取值范围;

⑤如果x的取值范围为a≤x≤7,且函数的最小值为-1,求a的取值范围;

⑥请同学们自己命制一个题,由同桌解答,并交流.

(3)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的思想,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了整个初中和高中的数学学习,直到大学,我们依然在研究函数的各种性质.所以,函数是整个中学数学的主线.

方程的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也即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或者运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化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例1解不等式x2-3x+2>0.

方法1:借助二次函数y=x2-3x+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解方程x2-3x+2=0,探究并领悟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从函数与方程的角度,认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求解本题时,学生往往会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x,导致出错.教师可以先不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都能发现错误的原因.

(4)减元思想

例已知x2+y2=1,求y2-4x的最大值.

对于高一新生,此题较为陌生.经过一番尝试,学生不难发现,可以用消元法解题,即y2-4x=1-x2-4x=-(x+2)2+5.所以,y2-4x的最大值为5.

但上述解法是错误的!继续让学生思考、探究,学生不难发现,在求解的过程中,自己在潜意识中,总是默认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细读题目,就会发现x的取值范围应为[-1,1].从而,可得到如下解法:

∵y2=1-x2≥0,∴-1≤x≤1.所以,y2-4x在x=-1时取得最大值4.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三注意” 篇10

一、注意教材难度的差别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化学问题的分析过程都重在定性分析, 即使部分问题需要定量分析, 也比较简单。而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化学问题不仅要求定性分析, 而且要求进行比较复杂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此外,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 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对比较简单, 而高中化学则更注重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因而初高中教材的编排也就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本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基础, 而初中教材只介绍阴、阳离子的概念等, 并未提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高中化学教材起始的章节就要求学生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这就导致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甚至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感到茫然。因此, 高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 而且要对初中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已有化学知识基础上又好又快地吸纳新知识。

二、注意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化学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多以实践或实物直观教学为基础, 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多原理少, 课堂教学密度小, 进度较慢, 对化学的重要知识、反应方程式反复讨论。往往会出现教师例证多, 点拨多、演练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学生练习的习题类型较少, 变化也不大, 且多数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例题类似。只要平时认真听讲,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高中后, 高中教学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 教材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 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 以及它们的灵活应用, 由于知识面的拓宽, 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课堂教学密度加大;知识难度也大大提高, 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 有了更多知识迁移机会, 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 才能真正掌握。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以适应其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三、注意学法指导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关键。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初中化学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化学学习以记忆、模仿为主;而高中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不少学生上高中后, 仍然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没有将这些知识点归纳成体系, 使所学知识支离破碎。因此, 高一化学教学中应把加强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下面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属于理论型, 但在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 仍然需要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转化, 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因此在高一年级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多, 设法创造性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逐渐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这一思想从初中化学《元素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起, 通过比较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归纳出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特征。再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不同化学性质。这样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援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高中生物教学 篇11

【关键词】函数  初高中数学衔接  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67-02

自从2005年高中数学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数学老师都在讨论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高中老师认为初中的数学教材与高中数学脱节,没有为高中数学建筑好基础,这严重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高中在高一时专门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教学,但是实际效果常常不佳。事实上,对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显性知识的把握上,还应更注重涵盖在数学知识中的学习思想,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与高中数学的教学和学习相适应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函数的概念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在数学教材中学习的第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中蕴含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数学概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全面衔接。

函数的概念在初高中数学教材中都有所涉及,然而这一概念从初中到高中的发展趋势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来发展的。初中数学的函数概念比较浅显,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基本的知识概念、方法和思想等方面做好铺垫,提供参考。高中数学老师要把这一概念作为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基于这一概念来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进行全面衔接。

一、通过对函数的概念和定义的讲解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初中教材中关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只是学习了它的描述性定义,即通过两个同时变化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定义函数。这一定义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两个变量是同时发生变化的;二是这两个变量只要确定了其中一个变量的值,那么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就确定了。

高中的函数概念则是以数的集合为基础,侧重于研究两个非空数集所对应的数字的关系。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初中的函数概念,体现了运动的思想,同时这一章的函数概念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映射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一概念从初中的变量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了集合中的数字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从而使这一概念的定义更加深入也更加准确,这也与数学知识体系由易变难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高中的函數定义更加抽象,因此很多学生会一下子很难适应。所以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对“集合”“对应”等这些抽象概念进行讲解,要通过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学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明白不同集合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学生在初中时对函数变量的这一概念的学习经验来理解“单值对应”这一概念的含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高中函数的定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不能仅仅单纯地依靠背诵概念。

二、通过对符号f(x)的含义的解释来对初高中教学进行衔接

数学符号f(x)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符号的内涵。有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中能准确地说出f(x)和f(a)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生只有70%,而能正确地用解析式、表格、图象来表示f(x)的只有80%,甚至还有15%的学生认为初中和高中函数的概念是相同的,只有1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初中函数和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根据这些调查显示可以得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符号f(x)的含义,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教学例子来使这一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一符号并应用它,使学生从初中函数相对具体的知识中实现高中函数相对抽象的飞跃,最后通过学生自己领悟和理解这一数学符号的含义。

三、通过具体的函数知识来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的性质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如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对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极值、最值都有帮助。

其实在初中的函数概念的学习中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直观的描述,如当数值x增大时,y也会跟着增大,而高中的函数只不过是用一种更为抽象的方式和语言把这一概念表述出来。所以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一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函数的性质,使学生变换“当数值x增大时,y也会随着增大”的表述方式为“如果x1

学生学习到函数的单调性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符号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使学生不用画图象就能够判断出函数的变化趋势。比如,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对这一概念已有的认识转换成符号来表示,从而实现由图象到符号的抽象,更好地理解奇偶函数的定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把初高中的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通过对函数中蕴含的数学思想的讲解对初高中数学进行衔接

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函数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要引导他们理解函数中的数学思想,高中函数的知识中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如“如果知道a<0或a>0,那么学生就知道二次函数y=ax2+bx+c的开口方向是向上或是向下”。又如,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指数函数y=ax和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阶段,老师就要注重为学生展示数学概念由数变为形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函数y=ax2的解析式,研究这一函数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关系,如当a>0时,y>0,所以x轴的下方没有图象;如当x1与x2互为相反数时,y1=y2,那么它就是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

如果初中阶段数学老师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数形结合思想,为高中学习其他函数打下基础。

此外,初高中的數学教学也应当重视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在初中阶段,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研究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那么在高中阶段,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二次函数和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把握学习函数概念的技巧,认识到函数主要是揭示了不同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不等式主要是揭示了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这对学生学习函数是十分有帮助的。

五、全面衔接初高中数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函数和高中数学函数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老师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衔接学习时,除了在概念方面需要加以注意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一)要突出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高中数学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通过以概念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讲解来完成,老师还要更加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在对函数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符号来理解概念的特点和性质。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中的数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在课堂中发言,因为老师觉得高中数学的上课时间比较宝贵也比较紧张,所以压缩了学生的发言时间。但是很多教学实例表明,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显著,学习兴趣更浓厚。

函数概念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如果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没有与学生做好教学内容的互动,那么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有影响。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概念,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

(三)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

高中老师除了要研究高中数学教材,还要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上好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讲好高中的第一个数学概念。同时还要理清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基本脉络,从而更好地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来开启高中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学生后继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老师要用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对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对初高中的数学进行全面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篇12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 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2. 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

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3. 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中,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掌握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量(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胶体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教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灌输迁移思想。在新课程中隐含着许多动态的、发展的知识学习,需要化学教师去发掘和组织,例如燃烧、分子、氧化还原等基本概念内涵的演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的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方法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摘要:本文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中医美容学下一篇:汉译《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