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程(通用12篇)
高中生物课程 篇1
一现存问题
为了搞好高中教育, 打好高等教育的生源基础, 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了持续、深刻的改革, 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创新等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 关于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物学教育仍存在问题。
1. 教学模式单调, 学生兴趣低
实际教学中, 不少生物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每节课都是同样的模式:理论讲授→电化教学→讨论提问→下课。整个学期下来,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 有的学校过分地注重电化多媒体教学, 过多地使用幻灯片、科教影视等来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 结果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而有的教师又严格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 过多地设计实验教学, 却又因高中生物教学的微观内容多、实验难度大、所需仪器复杂, 部分教学重点不适合进行课堂实验, 也难实现教学目的。生物学教育实践性强, 单靠传统理论教学法, 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现代教育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2.“填鸭式”教学, 被动式学习
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然而, 在不少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习惯采用旧的“填鸭式”教学法, 使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新课标的实施而改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教学创新课、开放课等也只在公开观摩课上展示, 未真正体现教学创新。
二对策
要搞好高中生物学教育, 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处理好上述高中生物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 整合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那些条件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可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科教影片、教学课件等多媒体形式, 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生动展示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以肉眼可见的尺度让学生观察细胞内部结构与组成形态、观察细胞内的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活力四射的生物学世界,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电化教学的授课内容生动、形象, 又直观, 且重复观察, 但却难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看录像的基础上, 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如, 在讲生态工程方面, 可带学生去观察城市中的污染水体, 再去观察校园或河岸生态工程现场中的现实场景, 再适时地讲解生态工程中的生物群落对水体清洁度的贡献, 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加强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自学
第一, 科学研究法的素质教育。通过匠心独具的教学方法整合与教学模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譬如, 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 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 转而按照认知规律, 沿着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 来设计这节课, 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去发现。通过这种启发式教育, 可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试验观察→找出真相, 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更可极大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二, 社会责任感的素质教育。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当今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 向学生介绍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通过这种方法, 一方面能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愿望,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的精神。
3. 学习方法的素质教育
高中教育主要以记忆、理解为主, 但是记忆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 自我学习、自主研究才是目的。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不管是预习、课中阅读, 还是复习、课外阅读, 教师都必须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因此, 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习惯, 养成勤查《生物教学参考书》《辞海》《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习惯, 养成爱思考、爱质疑、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生物学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上, 应当创新教学模式,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动态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方面, 要深化改革, 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研究探索法, 培养研究型思维,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而这也正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
摘要:随着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环境工程等新学科的发展, 生物学正逐渐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 这必将需要一大批生物学方面的探索创新型人才。高中生物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改革挑战。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 篇2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浅析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院校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求,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挖掘教学教材
教学教材虽然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工具,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唯教材是从,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关的实践研究证明,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要是根据人类对于科学的一种探索过程,课本上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观察、反复思考、反复试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顺着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思维理解、吸收生物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强调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的实践性非常强,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导致教学效果较差。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强调实践教学,尽可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较强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将生物知识融入游戏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时,教师可以通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以及“十对单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论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游戏,组合不同的性状进行层层筛选,一直到选出的人具有唯一性为止,通常只要组合七八对后基本上就可以筛选出来。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参加游戏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游戏实践,学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接收单基因形状的相关知识,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吸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了教育标准的持续提高,课堂的高效教学是当下高中生物教学最为重视的问题。高效教学思想理念的提出,让教师群体意识到了教学中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高效教学体系起到了辅助作用,从而使得课堂45分钟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明显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树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科思想 篇4
一、生命结构的系统化思想
生命结构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处于生物结构最低层次的是生物大分子,较高层次的生命结构依次是: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至生物圈.传统的生物课程虽然也讲到了生命结构的系统化,如对细胞内容的编写,一直按形态学上的三部分即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来处理的.而新课程则从系统化思想出发,按功能、要素和环境把细胞分成物质合成、贮存、运输加工和分泌体系,物质吸收和分解体系,能量转换体系,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体系,细胞增殖活动体系等,这样呈现的就是活细胞而不是死细胞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命系统的概念.
在生物新课程中,生命系统化思想无处不在,可以说一直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生命系统化思想是人们的一种高智力水平的活动,大量地用到了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如果具备了这种思想,就能对未知领域开展系统化的研究.
二、解决问题程序化的思想
程序化思想,就是解决问题前要考虑问题的背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程序、问题解决后结果表述方法.生物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工作,不但示范了该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且还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如人类发现生长素的过程,确定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等都是解决问题程序化思想应用的具体结果.如果不具备该思想,研究问题就会毫无头绪、结果漏洞百出、表述混乱.如对实验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叙述常常不得要领,其原因是没有形成程序化的思维.在实验中,先有实验过程再有实验现象,最后形成实验结论.因此,回答实验问题时,应先叙述实验过程(怎么做),然后是实验现象(看见了什么),最后是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三、由定性到定量的思想
对于生物学的问题,既要作定性的描述有时又要做定量的分析.如果只有定性的描述,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就会降低,而定量分析问题就可以把某些生物学问题描述得更加精细和准确.生物新课程中定量描述或分析生物学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种群密度、种群频率这类定量的概念就是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语言,具有重要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再如,用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及其变化,就是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计算,应用的就是定量的思想方法.
四、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
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是把难以把握又存在复杂关系的问题,转变成直观的具体问题去思考,这种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思想.例如,高中生物新课程大量增加了模型方法,这就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提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物理模型就是将微观抽象结构具体化;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数量变化曲线等就是利用数学模型来具体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当然,我国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也一直在大量使用模型,但却没有提出模型的概念和模型化的方法,也就弱化了向学生渗透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
五、种间平等思想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功,导致人类中心观念的建立.生物新课程则强调,生态系统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系统,如果把生物和非生物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人类就会认识到,即使是最低等的或最丑恶的,对维持生态平衡都有它的贡献和价值.这种种间平等思想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怎样认识和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怎样调整人类自身利益与其他生命利益冲突等问题.使学生对生物保护从原来的佛教徒式的“不杀生”的怜悯上升到对各种生物生态价值的承认,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动摇.种间平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中之意,并进一步上升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六、合作进化思想
过去,人们认为进化就是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线性发展.生物新课程则告诉学生,进化是一个多元化过程,既可能出现进化的分支,也可能出现分化甚至退化的分支,如绦虫等肠道寄生虫,适应体内寄生生活,运动、感觉、消化等器官严重退化,而生殖系统极其发达,有利种族繁衍.种群之间的竞争也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向新的领域和空间发展也是一种竞争.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在取食的时间、对象和栖所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避免了竞争淘汰,这就称为合作进化.对种群内的个体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本种群基因库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就是适者,而不管它的行为是否对其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学科思想不但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需要,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当学生走向社会,他们中大多数可能不从事和生物有关的工作,他们在中学学过的具体生物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形成的生物思想却时时在用,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如果要在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生都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学科思想.
摘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是不同的.本文论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现的学科思想:生命结构的系统化思想、解决问题程序化的思想、由定性到定量的思想、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种间平等思想、合作进化思想。
关键词:生物课程,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篇5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砺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
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线粒体的分布”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1)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肝细胞950个,肾皮质细胞400个,平滑肌细胞260个,心肌细胞12500个。
(2)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3)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线粒体数目较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主要分布在生命动旺盛部位”的结论知识。
(三)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 篇6
【摘要】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要想发展,取得科技成就,就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生物学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关键词】 新课改;研究性生物教学;教学方式;生活化
由于实行了新课改,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加强“问题解决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交配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交配和繁殖。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交配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氣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二、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第二种方法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三、生活化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现实,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倡导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应成为学生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教师应在中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我国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并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运动。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使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新课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篇7
一、概念的导入策略
1. 背景导入。
展示概念的背景, 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主动性。如在“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中, 笔者先把孟德尔研究遗传获得成功的三个原因及基因的分离规律对遗传学乃至对生物学的贡献展示给学生,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充分调动学生对概念学习的主动性。
2. 实验导入。
开展探究性实验, 能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自主性。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 经辨别、抽象、分化、构成假设、进行验证和概括等思维过程, 在获得同类生物事实或现象的共同特征的同时, 教师再加以证实, 最后抓住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掌握概念的内涵, 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酶的概念”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两组酶作用特性的比较实验, 然后启发学生对实验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与概括, 明确酶的来源、化学本质和催化作用的特征, 从而掌握酶的概念。
3. 情境导入。
创设知识情境, 能培养学生联想力, 快捷掌握概念。如在“内环境”的概的念教学中, 首先在清楚交代了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三个部分后, 提出细胞外液是否就是内环境的疑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 总结出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包括内环境的液体, 但不全是内环境的液体, 还包括如脑脊髓液、关节腔中的滑液等, 从而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二、概念的生成策略
1. 关键词分析法。
关键词分析法就是讲解概念前, 可先找出该概念中的关键词, 让学生根据教材对该概念加以描述, 总结出这几个关键词间的联系。如根据“新陈代谢”这一概念中的“活细胞”和“化学变化”两个关键词;如“相对性状”中“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为三个关键词;“单倍体”这一概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体细胞”、“本物种”、“配子”;“基因”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等位基因”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减数分裂”概念中关键词是“生殖细胞”、“连续分裂二次”、“DNA复制一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等。
此策略可使学生不再把基本概念看成是抽象的理论, 而是由若干个关键词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统一体,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概念, 课堂达标率高, 又能启迪思维, 开拓思路,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2. 例证法。
例证法是指在明确概念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给学生举出有关概念的正面和反面的典型实例。如讲生物种间关系的“互利共生”关系时, 举出肯定的实例:除知道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互利共生体外, 还应补充白蚁和鞭毛虫的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大肠内大肠杆菌和人体的互利共生。同时举出否定实例:豆科植物和菟丝子, 海葵和寄居蟹则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再如讲“主动运输”时, 可举出教材中的实例加以充实:海带细胞积累碘;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肾小管细胞吸收葡萄糖、无机盐等离子;组织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等均是主动运输过程。同时举出教材中的反例: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的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水等吸收和交换则不是主动运输, 而是自由扩散过程。
此策略是深刻理解概念的必要手段。学生经过了由正到反, 由反到正的认识过程,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记忆也就更深刻。
3. 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比较中加以辨别、理解和记忆。高中生物学很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防止新旧概念混淆, 当新概念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之后, 又需将新旧概念进行比较, 找出二者的异同和联系: (1) 反意概念。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等。 (2) 相关概念。如生殖与发育;消化与吸收;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 (3) 易混概念。肽链与肽键;染色体与染色质;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等。
此法可以用列表或图解的形式。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从场所、所需条件、所用原料、产品等多方面进行列表比较;如有丝分裂应从染色体复制时期和分裂次数, 以及分裂特点和分裂前后染色体变化等方面用图解形式加以比较, 这样才能形成清晰的新概念。
4. 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 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比喻加以说明。如讲“光合作用”可形象地比喻成绿色工厂:厂房是细胞, 机器是叶绿体, 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产品是有机物, 动力是太阳光光能。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厂来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又如在讲:“DNA结构”时, 把双链DNA分子比喻成螺旋状的楼梯, 两条主链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形成长链, 好像梯的扶手;两条长链之间的横档碱基对组成, 像楼梯的阶梯。
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概念的巩固策略
1. 练习法。
当学生形成某一生物概念后, 不应停留在下定义或做注解的水平上,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概念, 将已学概念推广或引申到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中, 解决新的问题, 力求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建立概念系统, 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如考查“单倍体”的概念可设计习题:由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殖细胞直接发育的生物称 () A.单倍体B.三倍体C.二倍体D.六倍体。再如考查“新陈代谢”的概念可设计习题: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是 () 。这方面的事例其实还有很多, 这种方法也是老师们运用得最多的。
2. 构建概念图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构建概念图策略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它是巩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指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概念的回顾, 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画概念图的方法, 组成概念体系, 使新概念恰当地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构建出概念图。
如在学完基因等概念后, 可构建如下概念图。
再如, 细胞周期的概念简图如下:
再如, 光合作用的概念简图如下:
构建概念图, 一方面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 避免机械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长时间记忆, 使回忆更容易。
3. 口诀法。
可用简练的语言把概念的要点突出出来, 使学生牢记在心。如在学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可以把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变化依次总结为:
以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深受学生欢迎, 也使得概念教学趣味化了。
四、概念的强化策略
1.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法、分析法、抽象法、对比法、图解法、表解法、演绎法等等。如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矿质元素、遗传物质等相对综合的概念通常用归纳法;如渗透作用的原理、矿质吸收与呼吸作用及水分吸收的关系、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向光性等要进行分析归纳的概念通常用分析法;如原生质、酶、基因、基因突变等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通常采用抽象法;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等相互关系密切或容易混淆的概念通常用对比法。当然, 在一个概念的教学中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2. 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性。
通常, 一个基本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的。如,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食物、配偶、栖息地等矛盾而发生的残酷的斗争现象。很显然, 在种内斗争的概念里, “同种生物”是属于基本概念的外延部分, 其余部分便是内涵部分。但有不少学生把同种生物的这种斗争现象理解为生存斗争。这种错误的出现显然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因此, 概念深化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性, 教会学生领会概念的实质。
3. 运用科学语言精确表述概念。
基本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必须用科学的语言来精确描述。如细胞学说指出的“细胞是一切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能写成“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因为有些生物 (如病毒、类病毒) 就不具有细胞。又如,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不能写成为“细胞膜是半透膜”, 因为细胞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膜, 它对物质的透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 这也是半透膜所没有的性质。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概念等方面的知识。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概念教学策略,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中学生物学一系列的知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高中生物学是由许多基本概念相互联系, 形成的一系列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在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中, 使学生能精确地掌握概念不仅是学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且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因此,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策略, 并结合具体实例予以说明。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概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瑛莹.传授生物学概念的几点做法[J].绥化师专学报, 2002, (6) .
[2]徐洪林.概念的课堂教学策略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1) .
[3]马兴强.加强概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理化生教研, 2007, (6) .
[4]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5, 21.
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8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 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 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的进化》这节课中, 首先播放视频短剧《地球亿年进化过程》, 让学生迅速地认识生物是进化来的, 不同的生物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如讲《光合作用》一节时, 播放科学家的有关光合作用的试验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 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 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 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如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 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学生会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 前串后连, 突破时空局限, 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 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 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神经调节》一节时,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中的电荷及递质是看不到的, 如用计算机模拟完成此实验, 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传导过程。在现实中我们所做的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外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 与模拟试验相比, 我们可以说明原因, 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 纠正实验中的误差。
四、课程复习, 迅速高效
在生物复习课中, 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 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而且便于教师精讲。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 省时高效, 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 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 有的放矢, 新旧结合,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在复习课中, 一个较好的课件, 既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提纲挈领、高效系统复习的作用, 又可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所学的内容, 不致于在课堂上无所事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评价, 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 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 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例如:开发即时测试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实现个别辅导。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切忌单纯操纵机器, 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成为“计算机面孔”, 以“机灌”代替“人灌”;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理论进行课程整合;不可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优化评价机制;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 选择适当整合的途径, 高效轻松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为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并结合生物教学实践, 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高中生物课程 篇9
一、综合的内容
与数学综合的内容贯穿课程的始终, 不仅有生物学基本事实、生物学概念、生物学原理, 而且还包括生物学实验、复习题和测试题。
1. 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类知识, 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形态、属性、变化和相互关系的一种感知和反映[3]。课程中的许多生物学事实要通过数据来表达和叙述, 如课程在讨论“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时说到, “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 (n=23) , 一个人可能产生的精子或卵就有8百多万种 (223) , 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竟会有7亿亿 (223×223) 多种。”[4]
2. 生物学概念
在准确表达科学概念时, 数学符号具有极高的价值;数学是科学的主要术语[2]。如“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所用的就是数学术语, 表达的是生物学概念。除了术语, 课程在定义一些生物学概念时, 还得运用数学语词, 如“出生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出生人数, 死亡率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死亡人数”[4]。其他如“人口倍增时间”“多样性指数”“身高质量指数 (BMI) ”等, 既是生物学概念, 也是数学概念。
3. 生物学原理
生物学原理除直接以“原理”称谓之外, 还以“定律”“法则”和“规律”的形式出现[3]。课程常用一串符号组成表达式来表达某些生物学原理。如哈迪-温伯格定律用p2+2pq+q2=1这个等式来确定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显性纯合子 (p2) 、杂合子 (2pq) 和隐性纯合子 (q2) ”[4]。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基因定位等, 都要借助于数学符号来表达。
4. 生物学实验
实验是生物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中的39个生物学实验, 有33个实验与数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其中的19个实验有现成的空白数据表, 要求学生把结果填在其中, 如“自然选择与等位基因频率”;有11个实验要求学生设计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 如“疲劳是否会影响比赛成绩”。有些生物学实验, 本身就是一个数学体验活动, 如“测定岩石的年龄”。
5. 复习题和测试题
复习题和标准化测试题是课程与数学综合的重点。有大量的题目是在训练学生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 回答问题;有的题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要点——“如果一个性状是伴性性状, 那么男性把X连锁等位基因传给女儿的机会是 () 。A.100%;B.50%;C.0;D.20%”[4]。还有的题目旨在让学生观察与推断——“一个家庭中有6个女孩但没有男孩是可能的, 但一所普通学校中有500个女孩而没有男孩却不太可能。说说这是为什么。”[4]
二、综合的形式
综合的内容是本质, 综合的形式是框架, 内容要依赖于形式而存在。课程与数学综合的形式有数据、表格、图示、公式和模型等5种。
1. 数据
课程的正文中有许多数据, 都是生物学基本事实, 如“孟德尔的双因子杂交实验”, 不同表现型的F2植株有一定的比例——“圆形黄色∶圆形绿色∶皱缩黄色∶皱缩绿色=9∶3∶3∶1”[4]。在正文之外, 课程还列出了许多“重要数据”, 如“在10000m2的森林中的能量值:生产者101031000kJ, 植食动物10563000kJ, 肉食动物987000kJ”[4]。
2. 表格
表格有助于整理数据, 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如“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组成比较”的表格, 要比文字叙述更清晰、直观。其他数据表如“各个季节的种群数据”、“1950~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DNA样本中每种碱基的百分数”, 所列数据均一目了然。
3. 图示
课程在将一系列数据整理之后, 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图表即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图示。课程与数学综合的图示有以下6种: (1) 直方图, 如“鸟类和哺乳类的物种灭绝量”; (2) 曲线图, 如“温度对两种酶的反应速度的影响”; (3) 折线图, 如“雏鸟大小与鸟蛋数量的关系”; (4) 条形图, 如“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年龄结构比较”; (5) 面积图, 如“不同生物群系的年降水量与温度的关系”; (6) 散点图, 如“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 公式
数学为科学提供了有力的用于分析数据的工具;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就是用“公式”这一工具来计算、分析和表述的。例如, 多样性指数 (I.D.) 是用数学方法表示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内物种分布的指标;计算城市的一个社区的人行道树的多样性指数, 所用公式为:多样性指数= (物种的数量×集合的数量) /树的总棵数[4]。
5. 模型
模型是与真实物体、单一事件或一类事件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结构[5]。课程中的数学模型非常具有代表性, 例如用豆子模拟动物种群, 通过标记重捕的方法来确定动物种群大小的模型即为数学模型:豆子总数=;其中, =做过标记的豆子数量, =取出的豆子中做过标记的豆子的平均数, =取出的豆子中未做标记的豆子的平均数[4]。
三、综合的特点
课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淡化了原有的学科界线, 与数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与数学的综合表现出如下3个特点。
1. 做综合
课程在让学生“听综合”、“看综合”的基础上, 非常突出学生“做综合”——完成数据表、交流数据、解释数据、绘制与运用图表、从图表中获得信息、计算, 无一不是学生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生物学问题。
2. 显性化
课程与数学的综合既有隐性的, 也有显性的。显性的综合是其特色, 主要表现在: (1) “与数学的综合”栏目:如“计算比例”“数学与演化”; (2) “交流数据”栏目:如“访问网页:bdol.glencoe.com/internet_lab, 然后上传你收集到的实验数据。”[4] (3) “重要数据”栏目, 如“原生生物”“碳的同位素”“每1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的ATP”的重要数据; (4) 数学主题:正文中有一些内容就是数学主题, 如“国际单位制”; (5) 技能手册:课程在最后的“技能手册”中汇总了学生需要训练和掌握的数学技能——使用国际单位制、温度的换算、计算放大倍数、绘制与运用图表。
3. 必要性
课程与数学综合的每一处都是非常必要的。课程与数学综合的内容如果“去数学化”之后, 就会变成“惰性”知识——一种支离破碎的知识, 与数学综合之后, 就会成为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活性”知识。
美国生物课程与数学的综合对我国科学教育具有诸多启示。第一, 将数学专家、数学教师纳入到科学课程编写组, 这有利于科学课程与数学的综合。第二, 提高科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我国科学教师的 (理、化、生、地) 专业特色明显, 数学素养存在缺憾。第三, 跨学科教学, 在分科课程背景下, 生物学教师不妨尝试邀请数学教师在生物学课堂上讲一讲概率, 生物学教师也可在化学课上为学生详尽阐述酶的作用。第四, 增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6]。
参考文献
[1][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2][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美]奥尔顿·比格斯.生物:生命的动力.曾立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5][美]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5.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关心学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 强调了教师积极的情感所具有的感染力。他说:“教学艺术不在于所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因此,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 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感的人, 学生才会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基础。平时, 教师要特别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 来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真诚地帮助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充分地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 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等, 对他们充满关心、爱心、耐心、热心和信心, 巧妙地拨动学生情绪之弦, 使学生乐意亲近老师, 喜欢听老师的课。
例如生物复习课, 单纯依靠教师讲评, 在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并且产生不耐烦情绪。在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积极主动地去学, 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还能够拓展他们自身的知识领域。
二、保持昂扬的激情, 来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试想一下, 教师上课时表情冷漠、严肃, 必然会导致沉闷、冷淡的课堂气氛, 也一定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学生的正常思维。因此, 我们必须使课堂充满激情, 焕发生命的活力。
当教师微笑地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 这样和蔼可亲的教态一定能将部分精力没有完全集中的同学拽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也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也就有了互相沟通, 温故知新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当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时, 我就暂时停止授课, 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 让他们振作精神;当学生茫然时没有头绪时, 我便叫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来启发每一个同学的思维;当学生缺乏信心时, 我便用微笑来鼓励他, 给他以前进的力量;当学生进步了, 哪怕只是细微的变化和进步, 我都会及时地给予赞许的目光……在这样充满着智慧与情感交织的课堂上, 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 感受到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获得了很多方面的满足与进步。试想一下:无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怎么能够鼓舞人呢?无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够唤醒沉睡的人呢?无激动兴奋的情绪怎么能够激励人?教师要学会陶醉自我, 这样, 学生的思维一旦与你协调, 也就会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 教师要不断加强生物专业知识的学习, 刻苦钻研, 认真思考, 发掘教本中和情感教育相关的内容
若教师无渊博的文化知识, 所掌握的教本程度也只能够提供学生体验他所知晓的那一点点儿东西, 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也是迟钝的, 而在心底没有参与到精神的生活里去的空间, 也就没有了信念。
2. 作为教师要钻研孩子们的身体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每一个人特点, 进行情感教育与学科教学
当我们对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生理条件有了一定了解, 对他们在科学实验与讲课中的认知规律有了了解, 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 使他们能体验到探索的快乐。而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真挚的爱。
3.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感情充沛、形象生动, 能够感染每个学生。多年来, 我们的教育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 但常常忽略情感的教育培养。因此, 要触动学生的心底情感, 课堂教学语言非常重要。
4. 实施多元化评价
在课堂教学外, 生物学科还应该采取多种实践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在变化。例如组织学生野外考察, 可以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调查学生们的视力, 可培养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还可以通过栽培植物、制作标本、饲养小动物等课外教学的方式, 来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另外, 我们必须重视生物实验, 通过做实验, 学会客观、科学地认识社会与自然。通过各小组成员的互相交流, 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快感,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智, 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可见, 由于生物学科教学的多样化, 只依靠单一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是很难实现全方位教育作用的, 只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才能达成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评价:教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要多激励学生, 少些批评或不要批评, 要立足于本班级将每一学生放在班级中作横向比较, 也要与这个学生的过去作纵向比较, 找出其优点予以表扬。
学生的自评:学生要做到自我反省, 看看自己在情感品质方面是否有了进步, 存在着哪些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结果, 同时也要关注情感的形成过程, 摸清楚情感发展的规律。
结果的评价:教师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情感状况, 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据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一致认为, 情感对他们的事业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情感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将来的辉煌都将会有重大的作用。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起航, 培养学生成为人生路中的成功者。作为生物教师,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发挥生物学科优势,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标准》提出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思考和认识,以期抛砖引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是有质量的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一、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学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我们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例如,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表明了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我们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做如此变化,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的变化中,我们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只有很好地解读《标准》,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二、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精神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顺应了国力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这一时代潮流。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在以能力发展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我们的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现在正是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課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追求探究的模式,而要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1.普利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2.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3.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4.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都要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可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萨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上还可以讨论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可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是有效的生物教学的根本保证。新的教研文化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标准》、新教材研究,并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文化,它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同等重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这样的“研究”能使自己看清方向,在和同伴的不断交流、反思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有效备课”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强调教师个人的研究,要做到研究《标准》和教材,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看到的本质东西,教师由此实施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学”“导”“教”三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杰.实施目标分组教学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尹贵.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3]陈朝东.新课程理念对生物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高中生物课程 篇12
一、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多种多样的要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比如,生物课件就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但生物课件资源绝非单独指生物课件本身所蕴含的技能、知识、创意等,同时蕴含着实现这个生物课件所需要的媒体设备、教学情境以及生物课件操作者的个人素质等。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如果依据功能来划分,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如果依据来源来划分,可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如果依据性质来划分,又可划分为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如果依据物理特性与呈现方式来划分,可划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如果依据存在方式来划分,又可划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等等。
二、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课程资源已经很难满足高中生物教学对资源的需要。为了适应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改的需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必要开发与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学。
(1)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教材资源。高中生物教材(文本)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熟悉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结构,还是教材的内容都应通晓。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的结构体系,也就是说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更要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要“心中有本”。其次,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更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以及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爱好、兴趣等,这样教师在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时才能时时关注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生物教学辅助性材料,同时精心设计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巧妙地将其他课程资源与生物教材联系在一起,扩展延伸生物教材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物教材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生物教材“光合作用实验”的基础上,拓展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发现氧气的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光合作用”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到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规律的漫长历程,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理应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让这一资源与生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生碰撞和互动,促使生物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教学“皮肤与汗液分泌”时,教师在新课开始时便提出人体皮肤有什么重要功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能、人体皮肤的功能与结构是如何相互适应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加以解决。其次,教师应开发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思考:如果你是贾宝玉你会选择与林黛玉结婚还是与薛宝钗结婚?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加深对“人类遗传病”知识的理解。
(3)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社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发与利用好社区资源,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生物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到社区探究温室栽培作物,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社区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去探究农业生态系统,探究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探究社区高效农业的产业结构等等。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生物教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可以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将不同的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共享。比如,可以让信息技术资源与教学进行整合共享,可以让校内与校际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可以让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教师在处理生成性生物课程资源时,既要考虑生物教学的整体协调性,又应不拘泥于一课一时,充分认识和利用好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简述生物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并从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区资源三个方面,研究开发与利用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社区资源
参考文献
[1]钱洋.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中学生物学,2008(09).
【高中生物课程】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11-20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06-1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11-29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08-2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高中生物实验10-02
高中生物课堂11-06
高中生生物学习情况07-07
高中生物导入教学07-21
高中生物图表教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