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共8篇)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篇1
体育课是基础学科, 初中体育不好的学生尤其是女生特别惧怕体育, 甚至憎恨体育课, 尤其在技职院校园里, 这种情况特别普遍, 相当一部分学生本来就缺乏学习兴趣, 对任何科目都没有积极性, 体育课对他们而言更是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笔者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许多特别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 怎样亲近他们, 让他们喜欢上体育课, 这是一个技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Rogers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可见,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技职院校的体育教师,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 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保持体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以下是笔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赏识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一、赏识包括“赏”和“罚”
体育课堂上的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应该常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 在课堂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 多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平等对话,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感受被尊重、被赞赏。一味板着脸训斥学生做这个做那个, 学生只会越来越缺乏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有时即使只是一片口香糖的奖赏也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使他们雀跃不已, 争相完成老师给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一些会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体育教师也要有区别地运用赏识教育, 不能光“赏”不“罚”。教师不能一味地纵容学生犯错误, 可以讲究一点委婉的策略让学生接受你的批评和责罚, 比如可以罚一些特别捣蛋好动的学生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跑个两圈儿, 但一定要适度, 不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有时稍带开开玩笑, 让被惩罚和批评的学生感觉不会那么“没面子”, 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体育老师课堂上的批评, 而且会因为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 下次会更努力练习并努力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毕竟, 称赞和真诚的欣赏是批评最好的开始。学生喜欢进行赏识教育的体育老师, 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体育, 从而大大地提高体育的学习效率。
二、平等赏识, 要“一碗水端平”
作为园丁, 老师要精心地培育自己园子里的每一朵“花”, 园丁不论花儿的美丑, 都会用心呵护, 努力使每一朵花都散发出各自的芳香和魅力。每个学生都希望成功, 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尤其是体育基础比较差的技职院校的学生, 在体育课堂上得到赏识, 可以让他们充满自信和活力。
作为体育教师, 我尽量在体育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个性化展示的平台上感受到被赏识的喜悦。如有些学生不擅长跑步, 我会在他跑步时多加鼓励;有的学生不擅长垫上动作, 我会耐心地及时进行分解示范,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表扬, 这样体育差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建立起接触体育、亲近体育的信心。
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抗拒积极参与课堂组织的活动, 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一碗水没端平”所造成的。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 而忽视了运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 久而久之, 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边缘人”, 缺乏积极参与的信心, 怎么还会有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力呢?尤其是体育这样的运动类学科, 与学生的参与度和先天素质有莫大的关系, 体育教师应架好学生能力与学科之间的桥梁,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不应该让任何一名学生被边缘化。至少在赏识的层面上,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等量的“阳光”。
三、抓住契机, 随时进行赏识教育
通常带有游戏性质的娱乐性体育项目更受学生欢迎。江苏省常州技师职院运动会曾引进了系列的群体类运动项目, 学生对这样的项目非常欢迎。我发现有些项目完全可以引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我在课堂上开展了“综合投篮”活动:每队4人。每人选一项 (一分钟投篮、罚篮10次、一分钟全场来回运球上篮、一分钟限制区外投篮) , 以四人投中总次数排列名次。如遇总次数相等, 依次以三分球、罚球、跑篮、限制区外中篮多者名次列前;还有“趣味足球射门”:每队5人。在11米处射门, 打中相应区域得相应的分值, 每人有三次射门机会, 每人连踢完三次换其他人继续比赛, 最后以五人的得分总和排列名次, 如遇积分相等, 依次以8分、7分、6分……多者名次列前。这一类游戏类运动项目对团体合作和个人表现都有较高的要求, 还充满了趣味性,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并结合具体情况对每组、每个学生分别进行表扬和激励, 并启动适当的加分机制, 有效激发了学生尤其是体育素质相对较差学生的活动热情。
总之, 在职校体育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更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任何机会, 随时进行赏识教育, 这样学生上体育课更加专注, 教师讲课也更加流畅。从而大大提高了职校体育课堂的45分钟所产生的效率, 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篇2
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
二、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
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
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
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四、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篇3
品德需要培养,之所以必须重视品德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品德在塑造学生的心灵程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是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选好教材,使德行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加强渗透,寓教于乐;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对高尚品格的渴望;第三,体育教学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人。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迟到早退、衣着不合要求、擅自离队、吆喝起哄甚至打闹等情况,体育教师应当摒弃那种“训斥”、“体罚”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晓之以情理,切实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体育要做到亦“体”亦“育”,每个体育教师都应学会敏锐的观察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心理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能够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课堂课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富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因素,弘扬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赛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高尚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教育学生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参与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大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品质。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引导学生发现其危害,给予适当批评,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五、教师以身作则,争当典范
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讲解思路清楚,重点明确,示范动作规范优美;生活中,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的自身行为规范和待人处事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六、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品德教育,甚至还能转化为自身的迫切需求,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奋进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浅析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4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体育活动
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以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案的编写时,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以及所教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 进行设计且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练习队列队形时,可以引导他们用“保家卫国”作为活动主线,用实际动作向解放军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投掷课中,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也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果设计成“小青蛙吃害虫”的游戏(在投掷区摆放多个标志物,画出各种各样的小虫子,看谁砸中的虫子多),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既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孩子学会保护有益动物。教师要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它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能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体育老师,体育老师接触的学生多,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效仿,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品质。
在各学科中,体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完美个性的重要学科,这是体育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体育具有丰富的运动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培养不同的品质,且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教育的效果会更加深刻。例如:田径项目比较枯燥,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像团队项目,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 例如足球项目,即使个人的技术非常高超,也不一定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它需要学生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前提下,团队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比赛和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合作、遵守规则的优良品质。在团队项目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历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品质。比赛就会有输赢,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输赢观念,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赢了再接再厉, 输了不要气馁,要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另外,在体育课堂上,多让学生们参与游戏和竞赛的设计,每个学生为胜利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同时学会了宽厚待人、自尊自爱、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
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去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因素, 通过身体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为了提高心肺功能,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给学生一个场景,让他们分组去完成任务,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坚忍不拔、勇于挑战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时可以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反复去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当他们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更高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当学生失败或对达到一些要求感到畏惧时,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关心帮助他们完成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
2 寓教于乐
体育课中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多设计采用“游戏教学法”, 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适合游戏教学,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通过游戏让儿童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需要以及时代的特点设计游戏。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送盲人回家”的游戏,一名学生戴上娃娃头,扮演“盲人”,另一名学生推着“盲人”绕过“河流”、“高山”等障碍物,看谁先把“盲人”送回家。“盲人”的憨态可掬让学生们乐不可支,都争先去送盲人,培养了学生有爱心,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间比赛穿衣服系鞋带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练习耐久跑时,可以设计一个情景,给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指定的目标区完成任务,这样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动脑和互相配合的品质。
3 心有德育场地宽
当前,一般的学校场地不能达到标准要求,比较小,体育器材也比较缺乏。尤其是多个班同时上课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要想达到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场地,巧用体育器材。简单、有限的器材用活了,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大摇绳,除了各种手摇跳外,还可以用作拔河游戏,也可以用来做障碍物等等,实现一种器材多种用途。再如实心球:除正面、背向投掷外,还可做递西瓜、滚球、比谁抛得高等游戏或比赛;还可做“赶猪”、打“保龄球”等游戏。可分组间隔5m或10m,(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面对面练习,或把场地变成多个圆形或方形等都可大大减小使用的场地。在练习多种走步姿势时,可利用场的边线让学生踩线走,踩到线外判为掉入河中,或改编成大雁排队飞等游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路线走,培养学生排队意识,把枯燥的行走课变得很有趣。
试谈小学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5
一、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材中蕴涵着对儿童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它是从育人出发, 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在《体育教学大纲》中, 游戏被列为九大基本教材之一, 在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教材中, 每堂实践课都有游戏内容。而其他基本教材, 也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游戏教材一般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老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采取了一选择、二结合、三发挥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选择”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前提下, 选择或创编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游戏。“二结合”就是结合形势教育, 结合学校一个时期的中心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教育。“三发挥”, 首先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游戏教学中讲解语要生动, 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其次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主动参与, 加深对游戏中主人翁的理解, 从感情上缩短思想教育的距离;再就是发挥教育气氛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它是以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功和胜利为目的的, 在游戏中, 可以体验到与同伴竞争而获得的成功, 也能体会到战胜自我的成就感。既有身体方面的竞争, 也有心理方面的竞争, 因此体育游戏竞争性的特点, 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 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 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提高反应灵敏度,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 使之积极思考, 顽强拼搏, 勇于胜利。
二、结合课的不同教学阶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的不同教学阶段都有教育空间。比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的德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败。例如上课铃声响后, 有的同学集合缓慢松散, 有说笑现象, 教师如不及时进行教育, 势必影响以后课的正常进行。所以教育应从组织纪律入手, 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准备。在宣布课内容、任务和要求时, 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集队和出勤情况检查总结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 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始部分课堂常规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教学的中心部分, 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的都在这个阶段完成, 所以在这个阶段, 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比如:通过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通过互相保护帮助, 可以培养团结友爱和责任心;通过游戏和各种形式竞赛, 可以培养集体协作品质, 等等。在课的结束部分, 根据本课教学进行总结, 成绩肯定, 指出存在问题, 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 改正错误。通过收还器材, 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三、结合严密的教学组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的严密教学组织工作本身, 就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体育课的组织包括课堂常规、队列练习、分组教学等内容。课堂常规, 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 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性等教育的好素材。运用队列队形, 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 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 协同一致, 遵守纪律等集体观念;而在分组进行活动中, 要注意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帮助,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以身作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端庄的仪表、饱满的热情、洪亮的口令、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 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动作表象。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的言行举动都无形地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做。还有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外, 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 在这艰苦的环境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酷暑中, 教师站的位置是面对太阳, 寒风中, 教师站的是风口, 体育教师就是利用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篇6
一、从“讲”的时机看
(一) 在导入时“讲”
新课改开展以来课堂导入的形式日益丰富, 有视频、小品、课堂小调查等。其实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有些章节通过教师的“讲”导入能达到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效果。
【案例】九年级五 (三) 尊重隐私保守秘密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做诚实的人要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说老实话, 可是说老实话在生活中大有讲究, 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说了叫人笑, 一句话说了叫人跳。”老师在生活中一直纠结两个问题, 不知同学们能否帮我解决?
生:是什么问题, 说来听听。
师:第一, 做诚实的人说老实话是不是知道什么就要说什么?不说就是不讲诚信?第二, 做诚实的人说老实话是不是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要说真话?坚决不能撒谎?
生:不是。
师:那么哪些事不能说?哪些场合不宜说真话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这两个话题。
(二) 在学生回答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讲”
对学生的回答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教师一定要认真点评, 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最关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评对学生回答的合理处、不足处给予指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
【案例】八年级第五课 (二) 克服逆反心理
情境:学生小张因与家长怄气, 从家里偷了200元钱, 四天之后身无分文的他昏倒在公园门口, 民警发现后立即联系了小张的父母。
师:请同学们根据小张的叛逆经历以小组讨论方式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
组1代表:荒废自己学习, 危害家庭和睦、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组2代表:使自己视野狭隘。
组3代表:影响两代人的沟通和交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想法很多。 (然后显示ppt上预设好的参考答案) 。
其实,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观点比较多, 但比较乱, 没有进行归类, 在这里教师最好还是把学生的答案罗列在黑板上, 再启发学生分类整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答题的条理性, 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
(三) 在每个板块的总结与拓展处“讲”
在课堂总结时我们的做法往往是重复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 或是把课本的观点再读一遍, 其实课堂的阶段小结不能是简单反复, 需要增强认识。
【案例】八年级第五课 (二) 克服逆反心理
对如何全面认识逆反心理这一问题,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逆反有利也有弊, 而且要防止走向偏执与极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如果父母的意见和想法是对的, 那么逆反心理只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 有很多的危害;如果父母的想法是落后的或者是狭隘的, 那么就需要我们敢于打破传统, 敢于坚持积极的想法与之沟通, 但要注意沟通的艺术, 爱父母, 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平等地沟通, 做到有话好好说。
(四) 在上下环节的过渡处“讲”
目前大部分学校提倡老师教学时运用媒体技术, 但在媒体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又出现了以下情况:整个课堂变成了课件展示课, 省略了过渡, 或者过渡性的语言也打在了PPT上, 教学缺少了课堂随机生成的智慧与激情, 使原本应该是跌宕起伏的课堂因缺乏教师富于智慧与激情的过渡而变成索然无味的流水作业。
二、从“讲”的内容上看
(一) 在教学重、难处“讲”
一般而言, 重点、难点的确定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度确定的, 如果教师在重点难点处不能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行讲解, 学生将永远迈不过这个坎。
【案例】九年级第五课 (三) 尊重隐私保守秘密——QQ风波
QQ情境:最近荣荣的朋友萍萍把QQ聊天中得知荣荣得过肝炎的病史告诉了同学, 不少同学开始疏远她, 给荣荣带来了心理伤害。当得知自己的隐私被萍萍散布后, 荣荣想通过去法院诉讼的方式维权。
(1) 请对荣荣的行为发表你的看法?这对我们保护隐私有何启示?
(2) 请对苹果的行为发表你的看法?这对我们保护隐私又有何启示?
(3) 保护个人隐私, 其中的“个人”指谁?体现了法律中的哪些道理?
(4) 请你评价一下荣荣的想法?
(5) 从那以后, 荣荣决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那样自己的隐私就永远不会被人侵犯了。你同意该观点吗?
这个背景也许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都用过, 其中第 (4) 问学生往往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保护个人的隐私这个问题讲得不全面与不透彻, 这里的个人其实既包括自己又包括他人。 (1) (2) (3) 问在巧妙挖掘了材料的同时, 也使学生明白保护隐私既是个人的权利又是对他人的义务的道理。同时通过第 (5) 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保护隐私和与人沟通的辩证关系。
(二) 在学生学习疑点处“讲”
【案例】九年级第五课 (三) 尊重隐私保守秘密
教师在本框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学生易混淆的问题:
1.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2. 逆反心理只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
3. 逆反心理的产生都是孩子的错。
4. 叛逆一定都不好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能很好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
(三) 在学法指导上“讲”
思品课上的一些典型的题型, 如评析题、表格题等要加以规范, 包括如何阅读材料、如何审题画关键字词也应通过平时的讲评多加规范与引导。
三、从“讲”的方式上看
教师的“讲”要与精心设问相结合, 重在引导与点拨, 不要灌输, 尽量通过创设新颖或富于趣味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的时候我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设问的方法, 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八年级第五课 (二) 克服逆反心理
对如何克服逆反心理这一问题, 有位老师处理得很有新意, 在播放完《家有儿女》刘星听完他爸爸说他妈妈打他之后有多后悔的片段后, 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真能“穿越”的话, 你猜刘星会怎样与他妈妈相处?这样的设问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在“讲”的量上看
要控制讲的时间量和话语量, 讲评要做到少而精, 要有针对性, 不要滥, 尽量把舞台还给学生, 如果讲评占用过多的时间, 则挤占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 学生慢慢就会丧失思考能力。一个原则, 学生能自己看的不讲, 学生能独立思考的不代劳。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 篇7
1. 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目前,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基本上都是在新课改之后实施的, 因此, 改变师生关系的紧张的局面必须对新的课程理念进行研究, 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 加强备课,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出现积极和谐的局面,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 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2. 加深对初中学生的心理了解
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心理普遍不成熟。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并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 使你的课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并起到引导作用。
首先, 教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通过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 特别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其次, 作为一名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使自己不仅熟悉本门课, 而且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上好课。有了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做相关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根据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从而让学生喜欢初中思想品德课。
3. 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
无论教师做多少工作, 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 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 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变革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意义, 如果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观念不转变, 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 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平等看待学生, 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观念, 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3.2 重建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 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 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 这正是形成和谐思品课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在教学中,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 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有一个死板的面孔, 要充满微笑。实践表明,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 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 要多给学生鼓励。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可以设立“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课堂发言标兵”等奖项。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表扬, 课后颁发适当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 民主是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学生也需要尊重, 而民主是最大的尊重。而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心情舒畅, 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只有民主, 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民主于学生, 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才能激活课堂气氛, 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3 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情景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 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或音乐情境等等,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 说事实谈体会, 尽情表现个性, 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尊重学生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进而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 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第一, 增加课堂的活动量。在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 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 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由于增加了课堂的活动量,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二, 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初中学生大都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小组答题竞赛等方式, 可允许最先回答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 如“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 把竞争带进课堂, 会使课堂更加和谐融洽。
第三, 将社会现实带进课堂。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 脱离了现实, 学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 教师一定要将社会现实带入课堂, 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 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新课标也强调, 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 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 更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结语
体育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的策略 篇8
一、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个人并非天生就知道善恶, 道德是后天获得的, 道德和某些行为之间的联系大都是教育造成的。学校教育可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 学校生活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实践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 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 具有先天的优势。体育教学是在开放空间下进行的, 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育活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 各种体验丰富多彩。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能扮演多重角色, 这些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责, 学生完成不同角色的职责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体育教学中充满了合作与竞争, 学生在这种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丰富的道德体验, 这些道德体验成为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
我国体育课程历来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新中国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 取代了以往的教学大纲, 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直接提出道德教育目标, 但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目标中实际上对道德教育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表述。课程目标中规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技巧, 具有诚实、公正、尊重、关心他人等道德品质;提高对自己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可以理解为通过切身体验,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而责任感是道德品质中的核心要素;发扬体育精神, 包含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如前所述, 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养成的道德品质是现实
筅天津农学院李学刚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这些德育目标, 就要求教师把这些目标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换言之, 体育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具体实施的策略
1. 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课程目标比较宏观和全面, 它的实现依赖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课程目标只有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 所以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多个德育目标, 所以教师制定的德育目标一定要具体, 要把这些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根据预定的德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 一节体育课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选择能够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的教学内容, 创造团结合作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养成合作意识。再比如, 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就要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有难度的技术动作, 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 运用鼓励的语言, 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激发他们勇于尝试的欲望。
2. 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夸美纽斯曾经说过,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作为榜样教育学生。发展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是从模仿起步的。人们在道德模仿过程中, 分辨善恶, 体认高尚与卑劣, 实现道德认同, 养成道德习惯。因此, 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尊重、关心和爱护, 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的裁决要公正、公平, 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要富有责任心, 教师还要展示出理智的道德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3. 传授道德知识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 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地讲解道德知识。体育活动中的许多体育道德规范具有特殊性, 学生在理解这些规范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结合体育实践对这些道德原则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一些体育道德现象进行讨论,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体育道德的本质和价值, 从而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比如, 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金牌至上主义导致的腐败和兴奋剂等丑恶现象分析体育竞赛中的诚实、公正和责任等道德原则的内在价值。另外, 体育教学中涉及道德知识的讲解要结合现实生活才可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真正的影响。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讲解、分析体育道德的内在价值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 比如通过讲解体育比赛中作弊现象分析现实生活中抵制偷窃行为的道德原则;结合体育比赛中故意伤害对手的行为, 讲解尊重和关爱他人等道德价值。
4. 营造关怀的课堂氛围
关怀伦理学的理论认为, 教师要在相互关怀的课堂气氛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要接受和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 把情感从自身的需要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学生身上。在教学中, 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全情投入, 展现出同样的道德追求, 才能形成互相关心的道德氛围, 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如果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过分强调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掌握, 忽视学生的感受, 就会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 不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 要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行动和语言上的关怀, 通过相互理解的对话营造互相尊重、关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相互理解和关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必然形成关怀他人的责任意识, 养成相互间的信任感。
5. 善用合作与竞争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这两种交往形式是矛盾统一的, 合作为了更好的竞争, 竞争中又蕴含着合作。合作是体育教学的主导方向, 竞争要在友好、团结的氛围下进行。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组织方法, 给学生创造相互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关心他人, 在相互帮助中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比如, 利用篮球、足球这类集体项目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学生通过在运动场上与他人合作, 完成自己的职责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养成责任意识。在体操等具有危险性项目的教学中, 安排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让学生体验到别人的关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在教学场地、器械的布置和整理中要调动和鼓励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体验到为他人服务带来的满足感和责任心。体育教学中的相互竞争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 但是如果竞争利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要体现公平的原则, 竞争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要树立正确的胜败观, 要让学生学会胜不骄、败不馁, 让学生懂得战胜对手不是比赛的惟一目的, 教学中的竞争还是为了促进更好的掌握技战术, 检验学习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竞争, 通过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完成目标, 让学生体验到超越自我的快乐和满足。
6. 捕捉教育时机
体育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 但是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源自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会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 这时候往往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研究表明,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活动时所体验的道德情感会加深他对道德价值的理解, 这些道德体验会融入到学生个性中去, 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比如, 在教学比赛中, 学生会为自己和团队的胜利进行庆祝, 也会出现违纪事件或是同学之间的冲突事件。教师可以适时地暂停教学活动, 通过启发、讨论等形式对这些事件进行道德推理分析, 让学生理解这些行为的道德内涵。当然这种做法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要对事不对人,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道德行为的分析掌握道德推理和判断的技巧。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通过提问学生哪些同学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耐心, 哪些学生表现出爱心, 比赛是不是公平等问题, 展开道德对话, 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价值。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养成和完善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形成道德观念, 体验道德情感, 锻炼道德意志, 最终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教师了解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把道德教育目标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就能把隐性的德育目标转化成显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囡.对道德可教的辩护及道德教学的限度.中国德育, 2009 (5) .
[2]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11-08
体育课堂上的快乐游戏08-26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08-08
大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08-08
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渗透05-26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20
初中体育课的安全教育10-25
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的新教育论文05-30
健康的体育教育08-21
中学体育的美育教育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