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桑1号”性状

2024-05-29

“强桑1号”性状(精选4篇)

“强桑1号”性状 篇1

赣选1号黑麦草 (Lolium multiforum Lam.Cv.Ganxuan No.1) 是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育种者以意大利黑麦草“伯克” (Birca) 为原始材料, 通过优选单株、秋水仙碱加倍后, 又经Co60-r射线低剂量辐射种子复合育种选育而成。经多年、多地的比较和推广种植表明, 赣选1号属高蛋白越年生优质牧草, 适宜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秋、冬季种植, 不仅是畜禽的优良饲草, 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土壤肥力的优质绿肥。赣选1号黑麦草是自花授粉作物, 由于机械混杂、不良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 以及天然杂交等原因, 常常造成种性变劣。因此, 必须坚持提纯复壮, 搞好良种繁育工作, 才能保持优良品种的种性。本试验旨在通过对优良株系进行性状比较, 提取优良单株, 进行繁殖以保持其良种种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南昌市以北10 km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北纬28°27′, 东经115°5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拔60 m, 年均气温17.5℃, ≥10℃年积温5 579.4℃, 冬季1月平均气温6.3℃, 极端最低气温-9.3℃;夏季8月平均气温28℃, 极端最高气温40.2℃;年均降水量1 598 mm, 50%集中在4~6月, 7~9月高温少雨, 常常伏旱连秋旱。无霜期270~290d。试验区为红壤, 开垦20余年, 土壤肥力较差, 9月机耕整地, 一犁二耙。土壤含有机质2.13%、全氮0.101%、全磷0.078%、全钾10.5%、速效氮150.03mg/kg、速效磷55.51 mg/kg、速效钾39.17 mg/kg、pH值4.62。

1.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赣选1号黑麦草各株系种子于2009年9月14日播种, 每亩的播种量为1 kg, 每亩施复合肥40 kg (为基肥) , 共设12个小区, 小区面积2×5=10 m2, 每小区15行, 行距30 cm (前5行为作生育期观测及收种, 后10行刈割测产) , 在草层高度达50 cm时刈割测产, 测产后每亩追施尿素10 kg, 同时进行中耕除草。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蘖数:拔节期每小区随机选10株测定。

叶长:乳熟期每小区随机选10株测定。

叶宽:乳熟期每小区随机选10株测定。

穗长、穗粒数:乳熟期每小区随机选10株测定。

千粒重:采用数粒仪随机抽取1 000粒

株高:从分蘖期开始测定, 在生育期观测小区随机选取10株测量, 求平均值。

鲜草产量:在株高为35~40 cm时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5cm。

营养成分:在测定鲜草产量时, 取500 g进行营养成分测定。测定方法均采用常规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株系农艺性状分析

单株分蘖数、叶长、叶宽、穗长、穗粒数以及千粒重是评价赣选1号黑麦草农艺性状的重要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赣选1号黑麦草株系中以8号株系分蘖数最大 (110个) , 显著高于其他株系, 1号次之;叶长以1号、8号及11号株系最长, 达38cm, 最低的为6号仅为30 cm;各株系间叶宽差异不显著;1号株系穗长最长, 达49.7 cm, 6号最短;穗粒数1号最多, 9号次之;千粒重8号表现最好, 达3.514 g/千粒, 11号株系千粒重最小。 (见表1)

2.2 株高

从出苗之日起, 各生长阶段测一次株高, 其平均株高见表2。

cm

由表2可知, 12个优良株系中1号、8号、9号株系在各个生育时期株高都表现较好。其他都相对较差, 但差异不显著。

2.3 鲜草产量

从第1次刈割之日起, 每次刈割测产量一次, 每次刈割面积均为6.6 m2, 留茬高度5 cm, 产量均为鲜重, 结果见表3。

kg/hm2

注:同列中不同小写字母间差异显著 (P<0.05)

由表3可知, 第2次刈割的产量是四次刈割中最高的, 此时的黑麦草生长经过第1次刈割后促进了黑麦草的分蘖和生长, 因此产量在第2次刈割时大幅度提高。经过四次刈割鲜草产量达到85 000kg/hm2以上的株系分别1号和9号株系, 其中最高的是1号株系, 产量高达88 307kg/hm2。

2.4 营养成分

粗蛋白含量的高低, 是反映牧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粗蛋白含量高, 牧草的营养价值高。各株系营养成分见表4 (营养成分含量是占干物质百分比) 。

%

注:营养成分测定由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实验室测定

由表4可知, 赣选1号黑麦草各株系中, 1号和9号株系粗蛋白含量最高, 都达18%以上, 其他粗蛋白含量为16%~18%。

3 小结

3.1 综合各项指标可以得出, 在试验的12个赣选1号黑麦草株系中, 1号、8号和9号株系综合表现较好, 可对这3个优良株系进行小区比较试验, 以保持良种种性。

3.2 试验期间赣选1号黑麦草未发现锈病、叶斑病、白粉病等病害, 说明品种抗性较强。

参考文献

[1]王明蓉, 王松.多花黑麦草品种比较试验[J].四川草原, 2004, 5.

[2]谢永良, 张瑞珍, 姚明久, 等.不同播期对杰威多花黑麦草产草量性能影响的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 2005, 32 (12) :23~25.

[3]张卫国, 江小雷, 杨振宇, 等.多花黑麦草在高寒区的引种研究[J].草业学报, 2004, 13 (4) :50~55.

[4]高燕蓉, 张瑞珍, 谢永良, 等.杰威多花黑麦草引种试验总结[J].四川畜牧兽医, 2006, 33 (7) :31~33.

[5]郑东霞, 张瑞珍, 高燕蓉, 等.杰威多花黑麦草生产试验总结[J].四川畜牧兽医, 2006, 33 (8) :31~32.

“强桑1号”性状 篇2

1 选育经过

2004年以来, 南城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对全县20多个鲜食枣品种 (系) 进行调查、登记。对15个性状优秀的品种 (系) 进行复合性状试验、研究, 并在全县上唐镇、里塔镇、株良镇、天井源乡、徐家乡、建昌镇6个乡镇区域进行高接换种试验和生产栽培。建昌镇的麻姑山脚下的鲜食枣果园里由万志刚从山东、山西等地引进了30多个品种 (系) 进行试验。并从南城本地寻找品质好的树栽种到果园里。在这几十个品种 (系) 中, 其中有1株实生树成熟期特早, 品质特佳, 果肉细嫩、脆爽、多汁, 果皮光亮, 果形象小苹果, 并且有早熟冬枣的优良品质。但有小苹果之称的只有北方的山东沾化冬枣, 而该品种 (系) 与冬枣的区别太大, 叶、枝、枣头、枣股、枣吊均有较大差异, 因此认定它不是冬枣的变异品种 (系) , 并初步命名为“麻姑1号”。

2005年在株良清凉果园高接了20棵树, 第2年结果, 株产枣在0.5kg左右。其果实与麻姑山果园的实生树果实一致。2008年在酸枣上嫁接, 在2009年春天种植在上唐镇的丁家坪果园。根据三个果园的试验观察, 测定“麻姑1号”实生树与高接换种树、酸枣为砧嫁接苗后代的植物学特征、生物特性及遗传性状。“麻姑1号”的综合性状优良, 遗传性状稳定, 是特早熟鲜食枣的优异品种 (系) 。

2“麻姑1号”鲜食枣的性状

2.1 植物学性状

“麻姑1号”枣, 自然生长的树形为圆锥形, 树势中等, 幼树树姿较直立, 结果后开张, 树体结构较为紧凑, 主干灰褐色, 1年生的细嫩枝条为白灰色, 表层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粉状物, 皮孔圆形, 较密, 突起, 开裂, 灰白色;枣股较中大, 平均为0.5~2cm, 可持续结果10年左右, 5年左右的树枣股长约1cm, 径粗为0.6cm, 抽生枣吊为3~5个, 多的可达到7个, 枣吊较中等, 一般为14~22cm, 每枣吊花序数为14串, 着生叶片为14~17片, 每叶间距为3.2cm;叶为纺锤形, 叶缘有齿, 深绿色, 平均叶长6.0cm, 叶宽2.5cm, 比金丝枣叶小, 与本地糠枣相近, 叶背面有蜡质, 无绒毛, 光泽, 叶脉明显, 并有孔;枣头的生长力比较旺盛, 当年嫁接的树可达到1m以上, 高接换种在2~5年的成年树上, 管理得当, 枣头一年的生长量可达2~3m;幼树期枝头的针刺不发达, 成短号形状。花量大, 花序着花3~7朵, 花朵中等, 一般直径为6~7cm, 花盘为黄绿色, 五角星形, 两性完全花, 一雌五雄, 花粉多。与其它金丝4号、冬枣、本地糠枣等品种的比较 (见表1) 。

2.2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近圆形, 大小整齐, 果实中等平均果重为11.66g, 最重为17.8g。纵径为3.1cm, 横径为3.0cm, 果型指数为1.03。果顶平圆, 略有凹陷, 果实有点象缩小的小苹果, 梗洼浅小, 果柄短, 脆熟期果皮光亮, 白熟期转脆熟期时有阳面转鲜红色, 果肉脆、爽, 水分含量充足, 成熟后, 果为鲜红色, 果面光洁、漂亮。果核小成纺锤形, 纵径1.6cm, 横径0.75cm。可食率95.6%。进入脆熟期可采摘上市, 口感与风味都已经形成, 此期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9%, 其中可溶性糖为13%, 还原性糖为6%, 每100g果肉的V c含量为470.3m g, 酸度为0.36%。在同期上市的水果中, V c的含量是最高的一个品种 (系) , 因此而被称为“维生素丸”。在南城及周边县市, 成熟期不易裂果, 常温下, 可正常保存5~7天, 一般冷库里可保存20~30天左右。消费者购回家后可放入冰箱保存, 口感更佳, 风味独特, 可达到一个星期以上。现已成为白领上班族早餐增加的美容和补维食谱之一。

“麻姑1号”与金丝4号、冬枣、本地糠枣等14个品种比较就是上市早, 果实脆度与冬枣相近, 成熟期比冬枣提前了1个多月。金丝4号成熟期比“麻姑1号”晚20天左右, 果实硬实而且糖度太高, 本地枣成熟期与”麻姑1号”相差不多, 果小, 果实绵而不甜, 但V c的含量还是本地枣高, 每100g可达1047.4m g。

2.3 生长结果特性

“麻姑1号”生长量中等, 萌芽力及成枝能力较一般, 比冬枣和金丝4号差, 比本地糠枣好, 生长量最大成枝能力最强的是冬枣, 其次是金丝枣, 再者是“麻姑1号”, 本地糠枣最弱。幼树枣头的生长势头旺, 当年萌芽的二次枝可形成花芽结果, 这也是经人工处理后可以进行一年二熟栽培。花量大, 花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上旬, 与当年的气温有关, 自花结实率较低, 种植一定比例的授粉树种和养蜂等有利于提高结果率。栽后第2年结果, 第5年后进入盛果期。在红壤条件下, 生长势中庸, 树冠中等大, 干性强。在肥沃的冲积土和水稻田改园的土壤中生长势强, 树冠成形快, 可以提前进入丰产期。3年生树高1.8m左右, 干径6.4cm, 冠幅1.3m×1.3m, 主枝2~4个, 萌芽力较强。新枣头年生长量85cm左右, 节间长为4~6cm, 平均着生二次枝8~15个, 二次枝上着生枣股5~8个, 枣吊长为14~22cm。主要结果节位与金丝4号、冬枣、本地土枣比较见表 (2) 。针刺少、短, 硬, 长度在0.2~0.5cm。丰产性强, 自花授粉率为0.7%, 自然结果率为1%, 每个枣吊通常结果1~5个, 也有5个以上结果的, 较一般本地枣和冬枣丰产、稳产, 略低于金丝4号。在南城地区, 幼苗均采用酸枣为砧木嫁接, 播种后第2年出圃, 成品苗在1.5m以上, 嫁接苗期便会结果, 管理得当, 定植当年亦能结果, 栽后第2年平均可结果0.5kg左右, 第3年株产鲜果在3kg左右, 平均667m 2产量可达300kg。“麻姑1号”干旱后遇雨裂果率少, 低于金丝4号、本地土枣、冬枣。

2.4 物候期

在南城县及周边等地, “麻姑1号”在3月中旬, 根系开始活动, 3月下旬开始萌芽, 4月中旬根系活动进入一个高峰期, 5月上旬开始开花, 5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 6月上旬幼果期, 7月中旬进入脆熟期。果实发育期为75~80天左右, 作为鲜食果, 脆熟期便可采摘上市, 口感和品质达到优良枣品种 (系) 的要求。此时上市, 南方其它的鲜枣还尚未上市, 市场空间大, 果农的种植收益高。与其它14个品种对照的萌芽期、初花期相差不大。盛花期和脆熟期有相差较大, “麻姑1号”最早;其次是本地土枣, 在8月上旬采摘;金丝枣在9月上旬;冬枣在9月下旬进入脆熟期 (这里我们都以脆熟期为指标, 因为鲜食枣一般都是在脆熟期采摘上市, 口感和品质也达到了消费者满意的要求) 。落叶期基本相同, 除了病虫害影响以外营养好的树晚些, 营养差的树早些;幼树晚些, 成年树早些。

2.5 抗性

“麻姑1号”与其它枣品种一样, 适应性强, 抗寒、抗旱、抗风, 耐涝、耐瘠薄、耐肥。”麻姑1号”与其它枣相比, 丰产、稳产、高产, 抗裂果比其它枣果要强, 炭疽病、轮纹病、缩果病率低。裂果是影响枣果品质和经济性状最大的因素, 裂果也是限制了广大枣农发展枣业的一大障碍。“麻姑1号”与其它鲜食枣比较, 裂果明显减少, 其次是本地土枣、冬枣, 最严重的是金丝4号。金丝枣系列在南城地区栽培裂果均发生较为严重, 尤其是脆熟期到完熟期之间, 这期间容易裂并引发浆果、烂果。南城栽培的枣树枣锈病发生严重, 就象柑桔的疮痂病一样影响到果实的品质和外观, 严重的会造成树体的提前落叶和衰弱。

3“麻姑1号”鲜食枣的关键栽培技术

3.1 高标准建园

3.1.1 选址。

“麻姑1号”对园地的选择要求不甚严格, 但要进行优质高效生产, 应选择地势高而平坦或坡度在25°以下, 日照充足, 土层深厚, 地下水位低于1.5m的沙壤土建园, 土壤p H值5.5~8.2之间均可;用稻田土改造的枣园, 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p H值高, 氮、磷、钾活性强, 土壤的理化指标好, 枣果的品质非常好。

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果园, 要远离有污染的的工矿企业、医院、生活污染源、车流量多的重要干线, 无大气、水和重金属污染等, 排灌条件好, 配套设施要齐全。

3.1.2 园地规划。

园地规划应根据地形地貌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克服和改造园地不利因素, 防止水土流失, 方便果园管理, 提高建园质量达到丰产、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喷灌和滴灌设施, 在作业区四周建设排水沟。

3.2 土肥水管理

3.2.1 土壤管理。

一是耕翻改土。一般在秋、春两季进行。第1年秋季, 沿定植苗干的30~40cm条带上, 挖深40~50cm、宽50~100cm的沟, 将表土、绿肥、杂草和生物有机肥翻埋到沟内, 再种上冬季绿肥作物如肥田萝卜。第2年的春季4~5月间, 又在旁边的地方进行同样的春季耕翻工作, 通过3~5年的改土, 果园全部深翻改土, 土壤得到熟化。对于土壤酸性较重的地块可以结合改土撒施生石灰以降低酸度。二是中耕除草, 夏季高温时覆盖降温保湿抗旱。中耕除草在7~8月间进行, 将铲除的杂草覆盖在枣树的树下, 抑制杂草生长,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提高土壤的肥力。

3.2.2施肥。

基肥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为主, 结合深翻改土施入。追肥一般3次, 第1次是春季花芽萌发前, 幼年树施用复合肥的时候增加氮肥的比例, 以扩大树冠、增加新枝, 结果树增加氮、磷肥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的形成;第2次是夏季的果实膨大期, 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施用为主, 适当增加氮肥的比例;第3次是采果后的肥料, 以有机肥为主, 增加部分复合肥。此外, 结合病虫害防治, 叶面喷施各种微量元素肥料。

3.2.3 灌溉与排水。

在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灌溉是枣树最重要的管理措施。果园面积不大可以采用喷灌的方法;果园面积大, 用水条件好的果园可以采用放水漫灌;有条件的果园可以建设滴灌系统。南方多雨的地方要注意排水和防涝。

3.3 整形修剪

“麻姑1号”枣树萌芽力极强, 成枝力极弱, 单枝生长量大。枣树生长结果转化快, 叶幕形成快、结果早, 绝大多数副芽当年都能萌发, 形成二次枝。当年分化花芽, 当年开花结果, 花芽分化时间短、速度快, 表现为边抽枝、边开花、边结果。基本没有结果枝和营养枝之分。修剪时可以不像柑桔类水果一样考虑花芽的留量和下年度的结果问题。它对修剪反应不敏感, 枣头短截后一般不发枝, 必须把剪口下的二次枝去除, 才能使主芽萌发, 俗称“一剪子堵, 两剪子出”。

3.3.1 树形。

“麻姑1号”是鲜食枣品种 (系) , 它的树冠小, 紧凑, 一般采用小冠疏层形的树形, 便于管理和手摘采收。在南城等地, 多采用2m×4m的密植栽培中, 一般定干高50cm左右, 主枝为两层, 全树呈下大上小、透光良好的关圆梭形。第1层主枝2~4个, 长1m左右, 每个主枝培养1~2个侧枝。第2层主枝2~3个, 长1m左右, 与下层主枝间距80~100cm, 展角45~60℃, 每个枝组长30~80cm。第2层主枝以上保留中干。主侧枝和中干上培养结果枝组, 主枝背上的结果枝组的高度控制在30~40cm。树形要在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全树长年保留结果母枝800个左右。

3.3.2 幼树修剪。

幼树重在整形、扩冠、培养结果枝组, 以尽快获得早期丰产;定干时采用直接定干法, 就是对新植的幼苗定干后把所有的侧枝剪除, 促发枣头枝并培养成主枝;幼树修剪通过撑、拉、坠等方法开张主枝角度, 轻截少疏, 使幼树拥有尽可能多的枝叶, 扩大树冠, 形成树形, 为幼树早结果、早丰产创造条件;通过夏季摘心、冬季修剪等修剪方法, 尽快形成良好的树体;在时间上应尽量做到夏季修剪为主, 冬季修剪为辅, 夏季修剪方法主要有抹芽、拉枝、摘心, 冬季修剪的方法主要有疏枝、回缩、短截、刻芽、缓放、落头。

3.3.3 盛果期树修剪。

依据树势轻剪重剪相结合, 随枝做形, 主要采取清除徒长枝、疏截细弱枝和过密枝、更新结果枝组, 平衡树势, 抑强扶弱, 保持果园内各单株之间的群体、长势近于一致, 同一株树上各主枝间及上下骨干枝间保持平衡的长势和明确的从属关系;对于老树、弱树重在通过重剪进行大枝回缩, 根据大枝先端衰、后部光秃的情况, 对其进行重回缩, 使其有新生枝长出。

3.4 促花保果

促花保果是枣树生产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环节, 是获得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麻姑1号”枣树的花量大, 但是受栽培的条件、管理的水平和树体的环境影响, 落花落果比较严重, 自然坐果率在1%左右, 落花集中在开花后的15天左右, 落果集中在坐果后的20天左右。要提高枣树的坐果率必须要有3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 包括适宜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和土壤环境;二是要培育健壮的树体, 贮藏充足的养分;三是适度的花朵授粉环境。从南城“麻姑1号”枣树多年栽培经验总结主要有6项措施:

3.4.1 养枝及时摘心、短截。

摘心和短截是枣树的夏季修剪的技术措施。第1次在花前摘心和其下部两个基枝的嫩梢, 第2次过7天后再摘除发育枝中上部基枝和形如开花的结果枝的嫩梢, 第3次对尚未摘心的少数结果枝全部摘心, 严格控制所有枝系的营养生长, 促进坐果。

3.4.2 适时开甲。

一般在盛花初期, 当全树大部分结果枝已开花4~6朵时开甲最好, 此时为头茬花, 头茬花质量好, 所结果实生长快, 果实大, 风味好。开甲时要注意温度和雨水, 当温度达不到日平均气温20℃时, 开甲时座果率也不高, 如果花期连续下雨对坐果率也有较大影响, 此时不宜开甲, 若达不到要求可以适当延后。

幼树开甲一般在离地面25cm的树干上进行, 然后每年往上移3~5cm, 直到接近第一主枝时, 再从下而上重复进行。根据树体的不同长势, 也可以分别对主枝进行开甲。

开甲时先用刮刀刮去开甲部位的老树皮, 露出粉白色韧皮组织, 再用锋利的刀尖, 按照开甲宽度切割2周, 切割时, 要求切口平整光滑, 不伤木质部, 伤口两端的韧皮组织仍紧贴木质部。开甲宽度因树体而定, 一般幼年树和弱势树开甲宽度不超过4m m, 中等的成龄树开甲宽度在5~7m m, 强健的树宽度可以达到7~8m m。开甲要求“上刀下坡、下刀上坡”, 这样避免降雨甲口内留水;甲口内的韧皮组织剔除干净, 不留一丝残留组织, 以防影响坐果, 民间常有“留一丝, 歇一枝”就是这个道理。开甲后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基本上增产效果可以达到200%以上, 从2007年开始, 对株良清凉果园的“麻姑1号”开甲与不开甲对产量和抽发枣头进行统计 (见表3) 。

3.4.3 喷施赤霉素。

花期喷赤霉素是促进枣花稳定坐果的重要措施。使用时间为结果枝开花4~7朵时进行, 如果在喷后5~6天中没有遇到降温天气, 一次喷施就可以了。喷布赤霉素的浓度一般在10~20m g/kg效果较好。

3.4.4 定期喷水、叶面喷肥。

枣树花期对水分十分敏感, 正常年分春季雨水多, 但是如果遇上干旱年分或花期遇到干热风时, 会出现焦花现象, 空气干燥影响花粉发芽, 可在早晚进行叶面喷水或果园进行灌水。叶面喷水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及叶面喷肥的措施。叶面喷施腐质酸、硼、锌、钾等微量元素, 喷后可以为花期及时补充营养, 促进坐果。

3.4.5 枣园放蜂。

枣园放蜂增加授粉媒介, 可提高枣花授粉率。平均667m2枣园可放蜂1箱, 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3.4.6 防止采前落果和裂果。

落果从幼果期的20天左右开始便会发生, 采前落果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枣树采前落果原因很多, 雨量过多、日照不足、风害、高温干旱、氮肥施用过多、病虫危害等都可能导致采前落果, 但主要是由于养分失调造成。一般落果大多集中在成熟前15天左右, 落果轻的占总产量的10%~15%, 严重的可达40%~60%。一般是发生枣锈病或炭疽病的树落果较多。枣果采收前20天, 喷布1次10~20m g/kg的萘乙酸或防落素, 至采收时, 落果率可减少75%~81%。

枣裂果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 所以要保持土壤的正常含水量。一是枣园灌水:在果实脆熟期内视实际情况及时灌水解决旱情, 要求地表0~40cm土层含水量稳定在14%以上。二是枣园覆草:一般在春季灌水之后进行, 主要以稻草或中耕除去的杂草, 覆草厚度10~20cm左右。三是地膜覆盖:覆膜宽度一般要求应达到树冠的边缘。覆膜应在7月上旬雨季结束前进行, 也可以在早春施肥灌水之后进行, 枣园覆草、覆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土壤的水份, 缓解旱情, 降低裂果的比率, 因而在无水浇条件的枣园更应推广应用。同时要加强病虫防治和增加微量元素钙的使用。

3.5 病虫防治

目前南城枣园主要病害有枣锈病、缩果病、炭疽病;虫害有枣瘿蚊、叶螨、绿盲蝽、吹绵蚧、桃小食心虫等。影响较大的是枣瘿蚊、枣锈病和缩果病。

枣瘿蚊又被称为“枣蛆”、“枣芽蛆”、“卷叶蛆”, 在枣产区均有分布。以危害尚未展开的嫩叶为主。被害叶显浅红色, 成肿皱的筒状, 不能展开, 质硬而脆, 最后干枯脱落, 对枣树的生长开花极为不利。枣瘿蚊一年在南城枣园一般发生5~7代, 以幼虫做茧在树下浅层土壤中越冬。竖年3月底至4月初化蛹, 羽化。人工防治方法是在冬季翻园的时候深翻土壤, 阻止它春天正常羽化。在春季初芽生长的时候及时喷施无公害化学农药防治。

枣锈病是为害枣树最流行的病, 在夏季多雨的季节常常大量流行。受害的树多在8~9月间叶片落光, 果实不能正常成熟, 往往提前脱落, 产量大减, 品质变差, 而且造成来年的树体衰弱。该病初发生时, 叶片背面出现淡绿色小点, 后逐渐变为黄色凸出状斑块, 其形状不规则, 多分布于主脉两侧, 叶基和叶尖处, 有时病斑连接成条状或片状。受害叶片下面初时出现失绿斑点, 后来斑点逐渐增大, 整个叶片变黄脱落。该病的发生与湿度和温度有较大的关系。在防治时主要加强整形修剪, 雨季做到及 (下转第31页) 时排水, 冬季对落叶进行清理深埋。在每年的5~7月间使用2~3次等量的1:2:200波尔多液预防, 或用德国巴斯夫60%百泰1500倍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6 采收处理

进入7月20日左右, “麻姑1号”枣果进入白熟期, 鲜食枣采收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熟期, 果皮褪绿为绿白色或果皮白色有绿点, 此时果实体积不再增大, 肉质比较疏松, 汁多, 含糖较低;第二个阶段是脆熟期, 白熟期过后果实开始着色变红, 果皮光滑, 果肉脆甜多汁, 基本具备了本品种 (系) 的特有风味, 这时进入采收上市期;第三是完熟期, 鲜食枣脆熟期过后, 果皮颜色进一步加深, 糖分不再增加, 果实变软, 果皮微皱, 并出现自然落果现象, 这时鲜食枣已过了鲜食期, 商品价值会下降, 这也是鲜食枣与其它加工枣不同的地方。

采摘枣果要注意:一是在脆熟期采摘上市, 不宜早也不宜晚;二是要做到用人工采摘, 不伤果, 采摘员工带手套;三是采摘时, 要带果柄采;四是要做到先熟先采、后熟后采;五是要做到分级贮藏, 分级包装, 分级销售。

“强桑1号”性状 篇3

人们就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影响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旱作区。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 按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 对小麦“两头促、中间控”的V字型氮肥肥水耦合效应研究则较少。通过此按群体质量栽培要求主动科学洇水施肥和传统等天下雨被动施肥的大田处理, 结合生产实践调研, 初步阐明了主动肥水运筹对扬糯麦1号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兴化市下圩镇刘文村扬糯麦1号百亩示范基地, 内外三沟配套, 田间工程完善。土壤类型为水稻土类脱潜型亚类勤泥土。11月5日播种, 播种方式为机条播, 播后洇足底墒水, 灌水量600 m3/hm2左右, 最终基本苗255万~270万株/hm2。

1.2 供试品种

供试小麦品种:扬糯麦1号, 由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程顺和院士选育。

供试肥料:尿素 (纯N46%) 。

1.3 试验设计

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试验因素为肥水协同运筹。试验主要是针对里下河平原地区大面积小麦生产实际, 进行主动洇水科学施肥与等天下雨被动施肥的氮肥肥水运筹试验。氮肥运筹为基肥、促蘖肥、腊肥、返青肥、拔节肥、孕穗肥的不同施用比例, 各处理纯N总施用量均为240 kg/hm2。水分协同采取主动洇水 (洇) 与自然降雨 (雨) 2种方式, 共设4个处理, 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处理T1、T2是传统的施肥方式 (依降雨而施肥) , 处理T3、T4为符合优质中筋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的科学施肥方式。各处理重复2次, 试验区为大区, 每个大区面积为1 000 m2左右, 2个大区间用田埂隔开。

注:洇水方式为灌满沟水刚过畦面即关机停水, 自然洇透, 确保12 h后麦田内三沟无积水。降雨量是指5 d (含施肥日) 内的降水量之和。

1.4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小麦全生育期 (2010年11月5日至2011年6月5日) 总降水量为147.1 mm, 较2009、2010年分别减少48.9%和73.3%。秋播至越冬 (2010年11月5日至2011年12月20日) 累计降水量仅32.7 mm, 越冬期间 (12月20日至2月20日) 降水量仅11.9 mm, 越冬至拔节 (2月21日至3月18日) 降水量为24.1 mm, 秋冬春连旱, 全生育期雨日仅为34 d。扬花灌浆成熟期间雨水偏少, 光照充足, 日较差大, 期间降水量仅为41.3 mm, 十分有利于灌浆结实。夏收期间 (5月30日至6月15日) 降水量仅为16.9 mm, 有效雨日1 d, 十分有利于机收和扬晒。

1.5 主要考察内容

各处理设5个取样区, 每次每区取样面积为0.11 m2。主要考察茎蘖发育动态, 成熟期考察单穗性状, 包括单茎重、单穗重、株高、节间配置、植株重心高度、小穗各花位结实数、产量结构及实收产量。

统计调查数据, 利用Excel 2007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动肥水运筹有利于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 提高群个体质量, 构建高产高效群体

提高小麦冬前大分蘖比重是构建中后期高效群体的主要途径, 肥水协调是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促进壮苗早发的主要手段之一, 秋冬干旱年份则更加重要。詹其厚等研究表明, 水肥配合有良好的交互效应, 水肥配合对肥料利用率提高有良好作用[5]。2010年11月5日至12月11日, 仅有2d雨日, 降水量3.2 mm, 连续40 d无有效降雨, 小麦旱情较重, 根蘖滞长, 全市小麦冬前单株带蘖平均仅0.35个。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T4冬前茎蘖达443万个/hm2, 其冬前单株茎蘖数分别较处理T3、T2、T1多1.14%、26.07%、49.10%。而处理T4高峰苗为1 030.1万株/hm2, 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 与处理T3相近, 较处理T1、T2分别降低了25.13%、20.75%;其单株无效分蘖数则较处理T2、T1分别降低31.12%、35.18%。促进早发壮苗, 控制高峰苗, 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 处理T1、T2与小麦高效群体促控目标是相反的, 而处理T4、T3的茎蘖发育动态有利于高产稳产。因此, 冬前主动洇水施肥是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提高冬前大分蘖比重的重要措施, 否则必然导致腊肥或返青肥的大量施用, 造成中期群体过大、拔节孕穗肥难以施用的被动局面。

从图1可以看出, 返青后, 处理T1、T2总茎蘖数即超过处理T3、T4, 处理T1、T2高峰苗期出现在拔节后, 而处理T3、T4出现在拔节前;处理T1、T2高峰苗期分别较处理T3、T4推迟3、4 d。4个处理的茎蘖动态特点表明了处理T1、T2低效与无效分蘖比重过高, 后期倒伏风险较大。而处理T4、T3分蘖成穗质量较高, 有利于大穗大粒形成, 由于控制了小麦高峰苗数量, 满足了群体吸肥高峰, 穗部营养改善, 分蘖成穗率与成穗质量得以提高, 是一种高产、稳产的群体发育动态。

注:分蘖成穗率= (有效穗数-基本苗) / (高峰苗-基本苗) 。

2.2 主动肥水运筹能显著提高上位花结实率, 从而提高单穗粒数

小麦穗为复穗状花序, 一小穗中的小花以向顶的无限生长方式分化, 随花位提高, 结实率下降, 结实小花数一般仅为分化小花数的20%~30%。每穗粒数主要取决于结实小穗排数与结实小花数。葛培等研究指出, 干旱胁迫会导致小麦生长周期减短, 减少小麦的开花率与结实率, 故能影响小麦的产量[6,7]。

从表3可以看出, 主动肥水处理T4、T3之间, 被动肥水处理T2、T1之间, 对第1花位结实影响效应无差异, 但主动、被动肥水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花位提高, 影响效应更加明显, 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证明科学主动肥水运筹能显著提高小花结实率。对小穗总排数的影响, 最终表现在每穗粒数上, 处理T4与处理T3差异显著, 与其他处理增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处理T4对高位小花结实率增幅明显, 随花位提高, 其小花结实数增幅也大幅扩大, 如处理T4较处理T1对1、2、3、4位小花结实数增幅分别达13.7%、38.8%、70.5%、1 014.3%;处理T4较T2对1、2、3、4位小花结实数增幅分别达11.4%、19.2%、29.0%、182.6%;处理T4较处理T3对1、2、3、4、5位小花结实数增幅分别达0.8%、5.5%、6.8%、13.4%、442.9%;处理T4结实小花数较处理T3、T2、T1分别增加5.3%、25.1%、44.4%。

注:PLSD法测验, 大写字母为1%差异, 小写字母为5%差异。下表同。

不同花位特别是高位小花结实数的增加反映了穗部营养状况的改善, 这证明气象干旱年份主动肥水运筹能显著改善穗部营养状况, 从而提高每穗粒数。

2.3 主动肥水协同抗旱增产效应主要综合表现在显著提高单穗重而显著增产

发生在小麦有效分蘖阶段的干旱主要影响小麦个体质量和降低高效个体数量, 对每穗粒数的影响最大。从表4可以看出, 主动肥水较被动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略有降低, 千粒重也表现同样的规律。在试验条件下, 穗数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负值 (r=-0.941) , 这是因为被动施肥方式中腊肥与返青肥等无效肥施用量大造成的, 虽然小麦的有效穗数的数量多, 但产量反而下降;穗数直接通径系数仅为0.106, 而其通过粒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却达-1.143;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0.148。

主动肥水协同抗旱对每穗粒数影响明显, 其直接通径系数达1.214, 与产量相关极显著 (r=0.997**) 。从图2可以看出, 试验条件下, 单穗粒数 (X) 与单穗产量 (Y) 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Y=11.996 7+19.389 8X, r=0.950 8**) , 而单穗粒数 (X) 与千粒重 (Y) 间相关不显著 (Y=11.699 8+1.038 9X, r=0.335 7) 。试验证明, 主动肥水协同抗旱极显著地提高了单穗粒数, 从而极显著地提高了单穗产量, 虽然对千粒重提高不显著, 但并不会因粒数提高而导致千粒重下降。

2.4 主动肥水运筹能够显著提高单茎干重, 有效提高茎秆充实度, 促进群个体质量协调发展

单茎干物重与茎秆充实度是反映小麦个体质量的2个重要指标, 高单茎干重与高充实度是高光效群体的集中体现。从表5可以看出, 各处理在影响单茎干重与充实度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主动洇水施肥处理能极显著地提高单茎干重与充实度, 这说明主动肥水运筹能够极显著提高小麦个体质量, 促进群个体协调发展。处理T4的单茎干重较处理T3、T2、T1增幅分别达6.62%、19.71%、39.20%, 茎秆充实度增幅分别达2.90%、30.80%、43.57%。

对试验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 主动洇水施肥的处理对小麦植株性状的改善效应主要表现在单茎干物重的显著提高上。从图3可以看出, 在试验条件下单茎干物重 (X) 与单穗产量 (Y) 间存在线性显著相关 (Y=-0.025 9+0.542 4X, r=0.987 2**) , 从图4可以看出, 单茎干重与千粒重间存在并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Y=-1.962 7+0.148 7X, r=0.538 3) 。从图5可以看出, 单茎干重与每穗粒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 (Y=10.757 8+10.703 9X, r=0.955 2**) 。可以说明, 主动肥水协同抗旱对植株性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单茎干物重的极显著提高, 在产量性状上则主要表现在单穗粒数和单穗重的极显著提高。

3 结论

试验条件下的洇水与施肥均按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大面积生产上仍有乱洇水, 或洇水未能与施肥相配套的现象, 洇水施肥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主动肥水运筹技术的核心是指主动按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洇水抗旱施肥, 是科学肥料运筹与主动洇水抗旱的有机结合。年度气象干旱条件下的试验实践证明: (1) 主动肥水运筹有利于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 提高群个体质量, 构建高产高效群体; (2) 主动肥水运筹能显著提高上位花结实率, 从而提高单穗粒数; (3) 主动肥水协同抗旱增产效应主要综合表现在显著提高单穗重而显著增产; (4) 主动肥水运筹能够显著提高单茎干重, 有效提高茎秆充实度, 促进群个体质量协调发展; (5) 在气象干旱年份, 小麦最终株高并不是一个对产量性状有明显影响的指标。

试验同时也证明, 在秋冬春气象干旱年份, 改变传统的等天下雨施肥习惯, 主动冬前洇水施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宝贵的温光资源, 促进早发壮苗, 提高冬前大分蘖比重, 从而为中后期调控提供空间, 改善群个体质量, 挖掘产量潜力而实现超高产。

参考文献

[1]魏爱丽, 王志敏, 翟志席, 等.土壤干旱对小麦旗叶和穗器官C4光合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5) :508-512.

[2]肖俊夫, 刘战东, 段爱旺, 等.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6, 25 (2) :20-23.

[3]李开峰, 张富仓, 祁有玲.冬小麦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 (3) :48-52.

[4]沈玉芳, 李世清, 邵明安.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 (8) :180-182.

[5]詹其厚, 陈杰.淮北地区小麦生长期灌溉对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土壤学报, 2006, 43 (6) :1048-1051.

[6]葛培, 郭广芳, 晏月明.小麦抗旱机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 2010 (4) :23-26.

“强桑1号”性状 篇4

1 杂交原种性状和饲育技术要点

1.1 中系杂交原种三·龙 (正反交)

1.1.1 性状

中国系统,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三眠中×中杂交原种,抗高温能力强。固有色卵鼠灰色,卵壳浅黄色。蚕卵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400头左右,小蚕期趋光性和趋密性较强;体质强健,易饲养,各龄眠起齐一,但眠性较慢;大蚕结实,食桑旺盛,不择食,体色青白,全白蚕;熟蚕齐一、活泼,上簇营茧快,落地蚕少。茧椭圆形,匀整洁白,缩皱细。发蛾齐一,交配性能良好,产附好,单蛾产卵500粒左右;克卵1 800粒左右。催青期经过10 d,全龄经过19 d左右,蛰中经过14 d,全期经过约43 d左右。

1.1.2 饲育技术要点

1.1.2.1 为稳定化性避免少量生种发生,蚕种催青中后期应采用26.5℃温度,小蚕期宜用29℃-27℃高温饲养,日补足18 h光照,干湿差1.5℃;大蚕期和蛹期宜用25℃-26℃温度,干湿差2℃-3℃。

1.1.2.2 蚕儿发育快,小蚕趋光趋密性强,给桑前要做好匀座、扩座和及时调窝。

1.1.2.3 1龄、2龄结合高温饲养给予适熟偏嫩的桑叶,以提高三眠蚕率;因眠性较慢,要加强将眠阶段的技术处理,应看蚕给桑,防止饿眠。

1.1.2.4 上簇时不宜过密,勤翻簇和拾箔头蚕,减少双宫茧的发生;簇中注意通风排湿,减少簇中死蚕和不结茧蚕发生。熟蚕活跃,可采用自动上簇,并及时将簇竖起来,通风,清除蚕沙,不宜将簇放在蚕座上过夜。

1.1.2.5 发蛾比较集中,宜分批收蚁。

1.1.2.6 本品种与汇·源对交宜迟 2 d 日收蚁,迟 1d 日上簇,收蚁量比例以 1:1 为宜。

1.1.2.7 浸酸标准:即时浸酸温度46.1℃,盐酸比重1.075,浸渍时间5 min;冷藏浸酸温度47.8℃,盐酸比重1.092,浸渍时间6 min。

1.2 日系杂交原种汇·源 (正反交)

1.2.1 性状

日本系统,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三眠日×日杂交原种,固有色卵紫褐色,卵壳白色。蚕卵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450头左右;蚁蚕及各龄均有较明显的逸散性,食桑稍慢;体质强健,易饲养,但眠性较慢;壮蚕体型较长,体色青白,全素蚕;老熟齐涌,熟蚕活泼,上簇营茧快,落地蚕少。茧形长浅束腰,匀整洁白,缩皱细,茧绵少;发蛾集中,交配性能良好,产卵快,不产卵蛾少,不受精卵少,产附好,单蛾产卵470粒左右,克卵1 850粒左右。催青经过10 d,全龄经过20d左右,蛰中经过15d,全期经过约45d左右。

1.2.2 饲育技术要点

1.2.2.1 蚕种催青中后期应用26.5℃高温,小蚕期宜用28℃-27℃高温,日补足18 min光照,干湿差1.5℃;大蚕期和蛹期以25℃-26℃,干湿差2℃-3℃为宜。

1.2.2.2 因蚕卵孵化齐、快,蚁蚕行动活泼,逸散性强。催青点青期及时制黑,迟感光,早收蚁,防止蚁蚕过度爬动消耗体力。

1.2.2.3 各龄蚕逸散性强,给桑前要做好调窝、缩座工作。因眠性较慢,要加强将眠阶段的技术处理,应看蚕给桑,防止饿眠。

1.2.2.4 1龄、2龄结合高温饲养给予适熟偏嫩的桑叶,以提高三眠蚕率;

1.2.2.5 发蛾比较集中,宜分批收蚁。

1.2.2.6 浸酸标准:即时浸酸温度46.1℃,盐酸比重1.075,浸渍时间5 min;冷藏浸酸温度47.8℃,盐酸比重1.092,浸渍时间6 min。

2 一代杂交种性状和饲育技术要点

2.1 性状

粤蚕细纤1号 (三·龙×汇·源) (正反交) 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三眠中·中×日·日四元杂交蚕品种。该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正交卵色淡褐色,克卵粒数1 850粒左右;反交卵色淡紫褐色,克卵粒数1 900粒左右;孵化眠起齐一,食桑快,蚕体细长,全白蚕,老熟齐涌,上簇营茧快;全龄经过19 d左右,三眠率98 %以上,虫蛹率95.00 %左右,全茧量1.50 g左右,茧层率21.00 %左右,茧形匀整,茧丝纤度细 (1.900 dtex左右);丝长、解舒、净度、鲜毛茧出丝率、强力、伸长率、抱合等丝质性状全面优良。

组合经近几年进一步改良,部分性状得到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与广东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 (对照种) 比较,全龄经过短1 d-2 d;虫蛹率为95.18 %,50 kg桑产茧量3.135 kg,均比对照种略有提高;50 kg桑产丝量0.460 kg,比对照种0.416 kg提高10.58 %;一茧丝长1 089 m,解舒丝长860 m,解舒率78.94 %,净度94.50分,分别比对照提高6.04 %、13.15 %、5.66 %、5.00 %;茧丝纤度1.957 dtex,比对照种2.468 dtex细0.511dtex,仅为对照品种的79.29 % ;强力4.63 m N/dtex,伸长率23.3 %,抱合116次,分别比对照提高12.70 %、6.88 %、6.42 %。

2.2 杂交组合饲养技术要点

2.2.1 1龄、2龄给予适熟偏嫩的桑叶,并以28℃-30℃的温度保护,以确保发育齐快和提高三眠蚕率。

2.2.2 该品种2龄、3龄经过比四眠蚕稍长,应看蚕给桑,且3龄眠性较慢,加强将眠阶段的技术处理,防止饿眠;良桑饱食,减少人为造成的蚕儿发育不齐现象。

2.2.3 在2龄、3龄眠期注意剔除由环境影响造成的极少数四眠蚕,剔除时间应掌握在二眠、三眠将眠至眠中进行,三眠蚕特征为体皮发光、蚕体粗短,而四眠蚕体皮发灰、蚕体较细长。

2.2.4 加强各阶段消毒防病工作,及时、彻底淘汰病、死蚕,杜绝病源物的感染。

2.2.5 熟蚕齐涌而集中,上蔟营茧快,要及时做好簇室簇具的准备工作,上簇不宜过密,切忌簇中多湿闷热,做好通风换气和降温排湿措施。

上一篇: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下一篇:考场作文怎样得高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