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状

2024-06-08

经济性状(精选12篇)

经济性状 篇1

优良的桑品种, 应具备叶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 既能满足种场需要, 又能兼顾蚕农利益, 是提高蚕桑生产的保证;影响桑叶产、质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桑品种的影响最大。席体仲等研究发现不同桑品种的质量变化较大, 而不同桑品种的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在目前常规栽培条件下有何变化, 笔者就此对育2号等7个桑品种于2003~2007年连续5年设点调查 (2006年因本地气候异常, 故统计数据并不包括该年) 。调查结果总结如后:

1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择栽植密度、667m2桑留条数、树形养成相同, 基础生长势中等的育2号 (335m2) 、育151号 (535m2) 、油桑 (3335m2) 、桐乡青 (6670m2) 、南一号 (5336m2) 、实钴11-6 (8005m2) 、湖桑32号 (1334m2) 7个桑品种 (以下分别用字母A、B、C、D、E、F、CK表示) 为常年调查点, 在同一时间内, 每个桑品种定点调查100株桑树。

1.2 树体管理

夏伐时间。采叶后第3天用齐拳伐条法统一夏伐;

667m2桑地面积留条数, 7500~8000条/667m2;

树型养成形式。中干拳式树形;

剪梢程度。剪去条长3/5的普通剪梢法。

1.3 调查方法

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 生物性状重点调查桑芽发育进度、春季发芽率、秋季硬化率;经济性状重点调查芽条生长量、发条数及桑叶产量。并分别折算出单株春季发芽率、秋季硬化率、芽条生长量、发条数、产叶量, 且就产叶量作一个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性状的调查

2.1.1 桑芽发育进度的调查

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 A、B两品种属早生中熟品种, 两者发芽时间基本相同。而C、D、E、F、CK等5个品种则属中、晚生品种, 发芽时间相差2~3d。桑芽发育进度排序为:A>B>C>D>E>CK>F。

2.1.2 春季发芽率、秋季硬化率的调查

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 不同桑品种的春季发芽率及秋季硬化率相差较大。春季发芽率方面, 平均发芽率最高的是B品种:79.68%/株, 最低的是C品种:57.28%/株, 且A、B、D、F 4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16.71、16.86、4.90及12.11个百分点, 而C、E 2品种比CK品种分别降低5.54和1.24个百分点, 其高低排序:B>A>F>D>CK>E>C;秋季硬化率方面, 平均硬化率较高的是CK品种:21.73%/株, 最低的是F品种:15.43%/株, 且A、B、C、D、E、F 6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降低5.35、5.47、3.02、2.34、0.98及6.30个百分点, 其大小排序:CK>E>D>C>A>B>F;开放第5叶的时间, A、B、C、D、F 5个品种与E、CK 2品种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表略) 。由此可知, 在春季发芽率方面及秋季硬化率方面表现较好的是A、B、D、F 4个品种。

※表中数据系100株桑树平均数, 下同

※①春季发芽率调查时间:4月25日 ②秋季硬化率调查时间:8月30日

2.2 经济性状的调查

2.2.1 芽条生长量及发条数的调查

由表3可知。芽条生长量方面, C品种最长, 18.75m/株, E品种最短, 15.54m/株, 且A、C、D、F 4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0.33、1.56、0.97及0.65个百分点, B、E 2品种比CK品种分别降低0.82和1.65个百分点, 其长短排序:C>D>F>A>CK>B>E;发条数方面, A品种最多, 67.3条/株, E品种最少, 47.8条/株, 且A、B、C、D、F 5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17.68、13.57、1.95及13.03个百分点, 而E品种比CK品种降低15.90%, 其多少排序为:A>B>F>D>C>CK>E。可以看出, 在芽条生长量方面和发条数方面, 表现较稳定的是A、B、C、D、F 5个品种。

※①芽条生长量调查时间:11月10日 ②发条数调查时间:6月20日

2.2.2 产叶量的调查

桑树产叶量的高低, 由群体结构决定, 构成群体结构因素中, 单位面积的株数, 单株条数, 平均条长, 单位条长产叶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叶量的主要因素。表4的调查数据表明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春叶产量最高的是B品种, 有2.752㎏/株、最低的是E品种, 有2.188㎏/株;C品种的秋叶产量最高, 有4.128㎏/株, CK品种秋叶产量最低, 只有3.432㎏/株;总产叶量C品种最高, 有6.88㎏/株, CK品种最低, 只有5.62㎏/株。

※①春叶调查时间:5月25日;②春叶产量=生长芽产叶量+止芯芽带梗产叶量;③秋叶调查时间:9月20日;④秋叶产量=新稍片叶量;⑤总产叶量=春叶产量+秋叶产量

通过对表4调查数据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发现, 春季产叶量方面, A、B、C、D 4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0.332、0.388、0.352和0.288个百分点, 且A、B、C、D 4个品种与E、CK 2品种、B品种与F品种、F品种与E、CK 2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A、B、C 3个品种与F品种存在显著差异;秋季产叶量方面, A、C、D、F 4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0.446、0.696、0.612和0.642个百分点, 且A、C、D、F 4个品种与E、CK 2品种、C品种与A、B 2品种、F品种与B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F品种与A品种、D品种与B品种存在显著差异;总产叶量方面, A、C、D、F 4个品种比CK品种分别提高1.12、1.26、0.91和1.17个百分点, 且A、C、D、F 4个品种与E、CK 2品种、C品种与B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 C品种与D品种、A、F 2品种与B品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经调查、分析, 在相同条件下, 春叶产量主要由生长芽产叶量决定, 且发芽率与产叶量不成正比, 但能适当提高止芯芽产叶量, 而秋叶产量则由芽条生长量所左右。综上所述, 产叶量方面表现较好的是A、C、D、F 4个品种。

3 小结与讨论

选栽优良的桑品种, 是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和蚕茧、茧丝与蚕种产质量的前提, 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桑树品种的地方适应性就是桑品种优良特性的表现之一, 与栽培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在选择桑品种时应综合考虑本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好坏、培护管理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 有针对性地选择良桑品种, 努力提高施肥水平, 加强树体管理, 做好病虫防治工作, 创造一个适宜的栽培环境, 提高667m2桑的产叶量。本文通过对育2号、育151号、油桑、桐乡青、南一号、实钴11-6、湖桑32号等7个桑树品种生物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对比调查, 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油桑、育2号、实钴11-6、桐乡青4个桑树品种。而不同桑品种的抗逆性以及对栽培要点有何要求, 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调查。

摘要: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 通过对栽植密度为600株/667m2, 留条75008000条/667m2, 中干拳式树形, 基础生长势中等的育2号、育151号、油桑、桐乡青、南一号、实钴11-6、湖桑32号等7个桑树品种生物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对比调查, 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油桑、育2号、实钴11-6、桐乡青4个桑树品种。

关键词:桑树品种,生物性状,经济性状

参考文献

[1]席体仲, 朱军.不同桑品种对种茧育的影响[J].四川蚕业.1999, 27 (1) :12-16

[2]王泽林.桑园不同留条数对秋季产量的影响[J].四川蚕业.2008, 36 (3) :16-18

[3]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桑树栽培及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94

[4]林寿康, 何大彦, 施炳坤, 等.实用桑树育种学[M].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 331-332

经济性状 篇2

①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重点)②描述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③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重点)④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难点)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②开展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统计及数据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了解父母,热爱父母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

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如何存在的?

3.在人类生殖的过程中,父母的染色体是怎样传给后代的?学生回忆、看书复习。

回答问题,并及时纠正。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3分钟导入语: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性状的遗传》,老师想对同学们有所了解,咱们先来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 展示问题:

1.同位之间相互观察一下,你具有下列哪些特征?(展示图片:单双眼皮、有无耳垂、能否卷舌等。)

2.请双眼皮的同学站起来。

3.在站着的同学中,不能卷舌的请坐下,请无耳垂的同学再坐下。

师:大家看,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同学!可见,每个人都有与别人相似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请相信你也是最棒的!刚才我们调查的这些人体特征叫生物的性状,大家想一想,你的哪些特征与父亲的相似?哪些特征与母亲的相似? 为什么你与父母之间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呢?那么父母的这些性状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性状的遗传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课堂调查活动。

并思考自身的性状与父母有哪些相似之处?父母又是如何将这些性状传递给自己的?以调查活动导入,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自身的特征,感性认识自身的性状。既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这样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悦纳自己,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8分钟知识点一:生物的性状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1.除了我们刚才列举的外部形态特征,父母还可以遗传给子女一些什么呢? 2.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征也能遗传给后代吗?谁能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大家列举的人的身高、眼睛、肤色、花的颜色、叶的形状、动物的毛色等都属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而血型、免疫力等属于生理特征;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运动等属于行为方式,我们把这些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统称为生物的性状。3.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力比赛:在下列生物性状中找出不同之处。(展示图片:果蝇翅、番茄果实的颜色、兔毛的颜色等。)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相对性状的概念。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认真,回答也比较准确。我们把这样的一对性状叫相对性状。4.判断:下列性状是不是一对相对性状? a.黄皮肤和黑眼睛 b.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d.大嘴唇和厚嘴巴

5.谁还能举出一些相对性状的例子?

过渡: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每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都有许多相对性状,那么这些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之间的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继续探究。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仔细观察图片,迅速的找出不同之处,体会同一生物、同一性状,但却有不同的表现,从而理解并总结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根据自己的对相对性状概念的理解,迅速做出判断,并举例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人体的一些性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其他生物的性状,比如花的颜色,猫的叫声、血型等。从而感性的了解生物的性状包括三个方面,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性状的含义,并能自己总结出生物性状的概念。

组织学生快速的抢答,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该组判断题的设计,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84页图4.4—10,分析:

(1)在豌豆花色、鹦鹉体色的遗传中,我们要研究的分别是哪一对相对性状?(2)豌豆花色和鹦鹉羽色的遗传中哪是显性性状?哪是是隐性性状? 过渡:同学们分 析的真好!生物性状的遗传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要从生物的遗传物质上来寻找原因。大家想一想: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是什么?(染色体、dna、基因)究竟是什么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呢? 2.指导学生分析转基因鼠的培育过程图(课件展示),讨论:

(1)子代巨型小鼠比亲代小鼠的个体大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2)这个实验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过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存在的?(成对)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84页图4.4—11,分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有什么规律?(2)一对染色体上只有一对基因吗?(3)你还有什么发现?(大小写的问题)过渡:一对基因可以用一对大小写字母表示,这是什么含义呢?基因又是如何控制性状的呢? 4.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1)一对基因可以用相对的大小字母表示,这是什么含义呢?(2)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5.指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人的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 a 控制的。

(1)显性性状是什么?隐性性状是什么?(2)父亲是双眼皮,其基因组成可能是什么?(3)母亲是单眼皮,其基因组成可能是什么? 过渡:父母的基因又是如何遗传给后代的呢?

6.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一对基因随一对染色体遗传图,思考:(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的如何传给后代的?

(2)图中的后代体细胞中遗传了母亲的a基因,为什么还表现为双眼皮? 总结:(分析图后)我们看到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并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正是由于基因在亲代和后代之间的传递,才使得生物的固有特征代代相传。学生依据教材上的遗传图示,分析豌豆花色和鹦鹉体色的遗传,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提出猜想:为什么亲代的某些性状在后代中不能表现出来呢?

学生分析转基因鼠的培育过程,尝试得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结论(1)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学生读图分析基因的排列及书写规范等知识,最终得出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结论。带着问题认真阅 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独立完成练习,交流答案,分析做错的原因。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分析后回答。

(1)基因是随着染色体的遗传而遗传给后代的。

(2)因为在子女的体细胞中还有一个来自父亲的a基因,因此表现为显性性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豌豆花色、鹦鹉羽色的遗传,自己发现生物遗传的规律,引导学生先揭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再进一步去探究遗传规律 的本质。此时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恰到好处。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实验分析,即转基因鼠的诞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其二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连贯性。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去发现基因排列的规律、探究这种规律的本质、自学教材有关内容、小组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学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设计这个练习能对所学知识及时的巩 固,将学会的知识加以应用。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归纳提升 拓展应用 8分钟

过渡:知道了基因的遗传规 律,我们一起再来揭开豌豆花色遗传的奥秘吧。1.指导学生分析继续教材84页图4.4—10,分析:

(1)豌豆的紫花是由基因b控制的,白花是由基因b控制的,你能写出紫花和白花可能的基因组成吗?(2)在豌豆花色的遗传中,为什么在后代中只表现为紫色呢?白色为什么 不能表现出来呢? 教师精讲:如果豌豆亲代组合是紫花(bb)和白花,它们的后代又有几种表现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亲代

紫花 白花 bb bb 生殖细胞 b b b

子代基因组成 bb bb 子代表现 紫花 白花

想一想,子代中的白花和紫花各占多少?

师: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叫遗传图解,遗传图解就像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能揭开很多遗传的奥秘。

2.学以致用:请同学用这把钥匙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1)人的双眼皮(a)和单眼皮(a)是一对相对性状,小明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小明却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小明不是父母亲生的吗?如果父母再生一个孩子,双眼皮的可能性是多大?

(2)某人的鼻子本来比较高挺,一场车祸后,鼻子被撞歪了。他担心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很伤心,你能给他做做思想工作吗?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题。学生分析作答。

结合自己的分析,认真听老师分析,突破难点。学会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

将解题的步骤写在练习本上,注重纸笔落实。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

此处设计紧扣教材,充分的利用教材,将刚刚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对前面所留的疑问给一个合理的解释,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教师精讲的目的,是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解 题方法,通过板书,教给学生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解决一类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师设计的反馈训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由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

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

课堂达标检测题及课下作业 5分钟a类: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与黑毛 b.人的身高和体重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把高茎(e)豌豆与矮茎(e)豌豆杂交,子代中有高茎198株、矮茎189株,则亲代的基因组合方式应是()a.ee×ee b.ee×ee 2.下列有关“细胞、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基因控制的 b类:

4.下图表示一对黑色雌、雄豚鼠交配后产下的后代的遗传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学上,豚鼠的黑色和棕色是一对_____________。

(2)豚鼠的毛色性状是由_________控制的,性状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__________过程传递给子代的。

(3)从豚鼠的亲、子代毛色性状来看,棕色是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是_________(用t、t表示),亲本黑色豚鼠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课下作业:

天然种植的棉花大都是白色的。偶尔在田中也会出现一两株彩色(如棕色)的棉花。彩棉用于纺织,可以免去繁杂的印染工序,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现有两株白色的棉花,分别让它们作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结果它们的子代中有的结白色棉花,有的结棕色棉花。请分析回答:(1)棉花的白色和棕色在遗传学中是一对____。(2)在上述棉花颜色的遗传杂交实验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隐性性状是___ _________。(3)如果有b和b分别来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上述杂交的子代中,结白色棉花和结红褐色棉花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

(4)农业技术人员想在短时间内将彩棉大量繁殖,比较理想的繁殖方式是()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性状的遗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上,更要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训练,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济性状 篇3

关键词 油菜;配方施肥;经济性状;农艺效果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3

垫江县粮食生产大县,油菜常年种植面积远远高于0.67万hm2,但关于油菜养分管理上就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氮肥用量偏高、磷钾肥用量不足、区域差异性大、农民缺乏正确的施肥指导等。从2006年开始,垫江县施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测土施肥技术的实施显著促进油菜生产,农民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经过总结得出:配方肥的施用不仅增加了产量,对油菜的有效分枝和结角数等经济性状也有影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于2013-2015年在垫江县高安镇三五村、合龙村、长龙乡龙安村、普顺镇东湖村进行。垫江县地处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6.4 ℃,降水量1 130 mm,常年有效积温5 403 ℃,无霜期289 d,适合油菜生长。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不施肥(处理C)、习惯施肥(处理B)和配方施肥(处理A)3个处理。试验采用多点无重复设计,每个田块内不设置重复,以5个试验点作为重复。试验区四周设1 m的保护行。不施肥处理小区面积为30m2,施肥处理小区面积为200 m2以上。其他病虫害防治及水分管理同一般大田[1]。

习惯施肥处理(代号B):肥料用量依据示范区10户农民前3 a的平均用量确定,具体为667 m2施纯氮12 kg,五氧化二磷5 kg。即活棵肥尿素13 kg/667 m2,过磷酸钙20 kg/667 m2;开盘肥尿素13 kg/667 m2,过磷酸钙20 kg/667 m2。

配方施肥处理(代号A):依据该区域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油菜养分吸收特点而确定,区域配方施肥处理的养分用量为667 m2施纯氮12 kg、五氧化二磷3.5 kg,氧化钾5 kg,即将23-7-10的配方肥50 kg作底肥一次施用。

不施肥处理(代号C):不施任何肥料。

1.3 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试验前取各田块0~20 cm表层土壤,测定pH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各试验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成熟收获前,对各田块所有小区取样,每小区取3个点,每个样点3丛,测定有效分枝数、株角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测定秸秆和籽粒的氮、磷、钾的养分含量。

取样后,各小区单打、单收,稻谷晒干后称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方施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能明显提高油菜的产量。5个试验点配方施肥处理产量范围为89~124 kg/667 m2,平均产量105 kg/667 m2。配方施肥处理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油菜增产率为9.70%~33.3%,平均增产19.8%,说明配方施肥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2.2 配方施肥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对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可以看出,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油菜的有效角果数和角粒数,但对千粒质量影响不大。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株高增加3 cm,分枝数多0.66,单株角果数多18.2,角粒数多1.14,说明配方施肥能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使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和角粒数增加。

2.3 配方施肥对中稻养分积累的影响

施肥能显著提高中稻植株养分积累量。配方施肥处理籽粒和秸秆(地上部份)氮、磷和钾积累量平均分别为7.4、1.95、7.67 kg/667 m2。习惯施肥处理籽粒和秸秆(地上部份)氮、磷和钾积累量平均分别为6.24、1.59、7.38 kg/667 m2。不施肥处理籽粒和秸秆(地上部份)氮、磷和钾积累量平均分别为2.38、0.63、2.49 kg/667 m2。5个试验点,配方施肥氮、磷和钾的平均积累量均为最大,分别比习惯施肥处理高1.17、0.37、0.29 kg/667 m2,说明配方施肥能增加养分的吸收。

2.4 配方施肥对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人们把施肥区产量减去无肥区产量再除以施肥区产量就是肥料贡献率,把施肥区产量减去无肥区产量再除以(施氮量+施磷205量+施钾20量)就是农学利用率,施肥可提高肥料和油菜的农学利用率的贡献率,与传统施肥处理比较,化肥的贡献率提高了6.42%,农学利用率2.9 kg/kg相比,表明施肥后,单位质量肥料将促进油菜生产的能力。

2.5 配方施肥对油菜经济效益的分析

2.5.1 肥料投入对比结果分析

5个油菜情况汇总到测试点的配方肥施肥与常规施肥。从表2可见,每667 m2施肥面积肥料投入成本配方为89.9元,肥料投入常规施肥区的成本75.6元/667 m2,配方肥比常规施肥肥料投入平均增加14.3元/667 m2。施肥区的氮,磷,钾三者比例为1∶0.292:0.42,农民施肥存在轻钾现象,配方施肥区通过增施钾肥,协调三要素的比例,基本达到该县宏观调控目标的“氮,磷,钾,可控”。

2.5.2 施肥对经济效益的分析

此施肥方案对经济效益有明显的提高,最明显的是产量上有显著增加。从分析可见:配方施肥平均每667 m2产值420元,比常规肥产值352.8元增加产值67.2元/667 m2,扣除增肥成本14.3元/667 m2,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每667 m2纯增收52.9元。

3 结论与讨论

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品种,土壤肥力,水分,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平衡的影响。其中,氮、磷、钾肥的合理应用的平衡,以确保有效的措施油菜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和改善显著的作用。试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施肥处理,肥料加工油菜籽产量显著增加,增幅16.8 kg/667 m2,说明施肥产量显著的结果。在该试验中,与常规施肥相比,受精过程氮,磷20,钾20,虽然总量增加,但其肥料贡献率和农艺效率也由6.42%和2.9 kg/kg的改善,表明受精更有利于油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油菜的肥料和农学利用率的贡献率[1],受精能显著提高油菜的经济效益,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增加52.9元/667 m2。

参考文献

[1]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经济性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试验品种:通35。供试肥料:复合肥 (氮、磷、钾比例为16∶16∶16, 总养分≥48%) 、硫酸钾型复合肥 (氮、磷、钾比例为20∶10∶20) 。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处理, 主处理区设置3种栽培密度ML、MM、MH, 分别为16万丛/hm2、19万丛/hm2、22万丛/hm2。副区处理设置3个施肥水平, 基肥施用复合肥, 用量225 kg/hm2。除基肥外, 使用硫酸钾型复合肥在苗期、分蘖期、孕穗期追肥3次, 追肥施用量分别为375、450、675 kg/hm2。根据密度和追肥量试验组合, 共9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0 m2。详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随种植密度增加, 通35的分蘖数、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逐渐降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经济性状先升高后降低, 千粒质量增加不显著。从表2中可以看出, 通35在密度为19万丛/hm2时, 比较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 效果最优且产量最高。

2.2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随施肥量增加, 通35的分蘖数、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逐渐增加;有效穗数先升高后降低, 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等经济性状在施肥量达到2水平后, 数值变化较小且不显著。从表3中可以看出, 当通35在施肥量2水平时, 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效果较优且产量最高。

2.3 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共9个处理, 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处理MM2产量最高为8.91t/hm2, 其次为处理MH2, 产量为8.40 t/hm2, 两者相差510 kg/hm2, 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ML1产量最低, 较MM2低16.6%, 具有显著性差异。详见表4。

(单位:kg/hm2)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中, 种植密度、施肥量对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因子均具有较大影响。分蘖数、株高、穗长数均随水稻种植密度增加逐渐降低, 随施肥量增加逐渐增加。施肥量相同情况下, 通35在中等密度时,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综合效果达到最优, 这与品种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密度相同情况下, 施肥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以中等施肥量最佳, 施肥量增加或降低均会导致产量下降。

参考文献

[1]王来学, 封谷祥, 刘淑娣, 等.水稻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 2010 (6) :21-22.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反思 篇5

本课内容将基因与性状联系起来,这是生命科学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而基因与性状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虽然是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但是内容本身和前面所学知识联系不大。

基因方面的知识是热门话题,学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好奇心,成长的历程中也会对自己身体上与父母相同不相同的生理特征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从这点来讲,本课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考虑到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学习过基因等知识,因此这节课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的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首先通过观察各种生物及自身的某些性状概括出什么是性状,性状包括哪几部分。然后通过转基因超级鼠资料分析的讨论,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基因和性状的关系,课前我认真阅读、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练习题,希望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弄明白二者的关系。但在八三班上完课后,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课后调查,班上有一半的学生稀里糊涂,不知云里雾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对我来讲,内容非常少,一个观察与思考,一个资料分析也就结束了,但是我忘记了一点: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基因、性状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讲非常的抽象、难懂,所以在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完所有的内容后,集中做练习,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后,下节我在四班上课时,把方案进行了调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部分的内容后,同样也让学生列举了性状与相对性状的例子,随后,马上让学生进行这部分的反馈练习。后面的资料分析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效果非常不错,课后的调查也非常令人满意。

经济性状 篇6

关键词:黄河陕西段;赤眼鳟;乌鳢;生物学性状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形似草鱼,眼的上缘有一明显红斑。其分布广泛,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缓流水体的中上层[1]。乌鳢(Ophicephalus ar gus)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体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呈灰黑色,主要生活于水体底层[2]。两者均是江河主要优质经济鱼类之一,在黄河流域均有分布。

黄河陕西段处于黄河中游,自府谷县进入陕西,途径榆林、延安、渭南在潼关县流出陕西进入河南,全长714 km,主要支流有无定河、延河、汾河、渭河。这些河流为当地的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3]。但是随着流域周边工农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城镇快速建设,水域环境污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鱼类多样性逐年降低。过度捕捞导致了黄河渔业资源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此次黄河陕西段2种经济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旨在为黄河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人工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采集

渔获物和鱼类资源调查采取现场采捕和走访调查的形式[4],采捕的渔具有:电网、三层刺网、单层流刺网、定置张网、滚沟、游钓等形式。走访调查对象包括渔民、码头、水产市场、餐馆及休闲垂钓场等由当地鱼类交易或消费的地方,购买鱼类标本,进行补充采样。

1.2样本来源

赤眼鳟,测定组58尾,采集时间为2013年的8月和9月共进行2批次样本采集,府谷只采集1尾,其余均采集自汾河、合阳和大荔。

乌鳢,测定组67尾,2013年5月、8、9、11月共采集样本4批次,全部样品均来自合阳。

1.3样本参数测定

取新鲜鱼样,用两脚规配合直尺测定体长(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5],精确到0.1 cm。成熟系数:性腺重占体重(一般指去内脏体重)的百分比。胃肠充塞度:鱼胃肠内食物多少,共分6级(0级-胃肠空;1级-食物约占胃肠的1/4;2级-食物约占胃肠的1/2;3级-食物约占胃肠的3/4;4级-整个胃肠都有食物;5级-食物极饱满,胃肠膨胀)。

2结果与分析

2.1赤眼鳟

2.1.1年龄组成和生长情况采集到的样本年龄组成有4个龄组,0+组占8.6%,1+组占552%,2+组占32.8%,3+组占3.4%。在种群结构中1+为主要群体,个体平均体重为124.7 g,平均体长为19.2 cm。其次是2+,平均体重为175.5 g,平均体长为22.4 cm。在体长增长上,0+增长最快,到1+增长最慢,此后随年龄增加体长增长速度加快。在体重增长上,3+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320.1 g,0+次之,年增长速度113.0 g(表1)。

2.1.4地理资源分布赤眼鳟在黄河陕西段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上游府谷及下游韩城至港口一带。在府谷渔获物中重量占比7.9%,平均规格197.1 g,在港口渔获物中占比3.34%,平均规格62.8 g。调查发现,赤眼鳟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黄河龙门以下水域。

2.2乌鳢

2.2.1年龄组成和生长情况乌鳢的年龄组成由5个龄组组成(表4),在采集的63尾乌鳢中,0+占15.9%,平均体长13.5 cm平均体重为351 g;1+占12.7%,平均体长24.8 cm,平均体重243.7 g,2+占25.4%,平均体长36.7 cm,平均体重669.9 g,3+占41.3%,平均体长42.4 cm,平均体重1 045 g,4+占4.8%,平均体长462 cm,平均体重1 243.7 g。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然分布中,乌鳢年龄主要以2+和3+为主,在体长增长方面,0+增长最快,随着年龄体长增长逐渐变慢,体重增长以2+最快,3+次之,在2+以前,体重增长随年龄逐渐加快,2+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减慢趋势。表3赤眼鳟性成熟分析

影响绵羊经济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篇7

先前人们广泛采用分子标记法分离分析得到许多基因与羊皮和羊毛的特性有关, 尤其是与表现型相关, 这些已经由经典的杂交实验证实。Sponenberg[2]曾经对羊皮和羊毛纤维羊毛纤维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与之类似的, Nicholas[3]也曾较全面的概括了基因与羊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在其报告中, 都提到了一些与羊毛纤维有关的基因。本文对影响绵羊经济性状基因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简单综述。

1 控制羊毛质量基因

1.1 色素沉着基因

羊毛的色素沉着是由一些基因座决定的, 它们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Agouti基因座。它编码一个能与黑皮质素受体 (melanocortin receptor, MC1R) 结合的蛋白。如果缺乏该基因座, 促黑激素将结合到MC1R上, 进而产生真黑素引起羊毛颜色变化[4]。最近Smit等[5]研究表明有两个Agouti基因座存在, 在这些等位基因的外显子2中某些碱基对发生缺失, 将会导致产生黑色绵羊。许多与羊毛色素沉着有关的等位基因已经得到证实, 它们中的一些并不是两侧对称, 例如澳大利亚花斑型 (Australian Piebald pattern, As Pp) , 这个等位基因引起分布在全身的原点改变其大小。该基因为隐性, 并且在纯合体中不完全外显。色素沉着模式中也存在两侧对称的基因座, 例如Ab (badgerface, Ab) 或At (reverse badgerface, At) , 同样它们都是隐性的。具有Ab等位基因的纯合体羊, 有黑眼圈, 且耳朵、腹部以及腿上的羊毛都是黑色的。与之相反具有At等位基因的羊, 却是整体白局部黑。与这两个等位基因相对应的显性基因Aa (black allele, Aa) , 则导致产生全黑羊。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引起更大范围的羊毛颜色与分布的变化。颜色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和隐性特点, 使得很难通过表现型确定基因型。ASIP (The agouti locus, ASIP) 位于羊的13号染色体上[5], 其他影响颜色模式的基座还未得到确定。

1.2 羊毛品质基因

从工业角度来看, 也许“N-型”基因, 也就是“halo-hair1” (HH1) 基因是影响羊毛性状主要的基因[6]。此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产生大量羊毛纤维的产生, 这对与羊毛加工产业来说是有益的。HH1基因是在Romney羊上首次发现的[7], 并把这个等位基因命名为HH1N基因。对该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 其对野生型基因具有不完全的先行作用。纯合子研究证实, 大约有65%髓形成作用 (medullation) 与此基因有关。通过多次扩增这种突变, 在Romney羊的品系上逐渐发展出了Drysdale羊品系。在研究HH1基因座的基础上, 人们还发现了两个等位基因也能引起与之类似的髓形成作用, 并且在不同位点发现了HH2”, 隐性突变也可以引起类似的表现型。利用这些突变, 逐渐发展出了Tukidale (HH1T) 、Carpetmaster (HH1J) 和Elliotdale (HH2) 羊品系[8,9]。

事实上, 这些突变对其他特征也具有多效性 (pleiotropic effects) , 比如能够引起雌羊生成角、影响卵泡的形成以及对纤维特性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是十分有意义的。在美利奴羊上, 这些基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产生淡黄色且具有光泽的羊毛[10]。与之类似的现象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报道[11,12]。此种突变的多效性还包括减少卵泡密度和羊毛重量。最近, Finocchiaro等人[13]发现了脱毛基因hr, 它可以导致羊部分或全部脱毛。在这个基因的外显子中已经确认了三个突变位点, 用PCR-SSCP实验已经探明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与稀毛表现型有关。Finocchiaro等认为[13]hr基因可能与滤泡间上皮和毛囊细胞的扩增、分化和凋亡有关。

1.3 角蛋白基因及其他基因

角蛋白是羊毛的主要组成成分, 它与羊毛的结构特性有关。角蛋白可分为角蛋白中间丝 (IF) 蛋白和角蛋白联合 (KAP) 蛋白。IF可分为Ⅰ和Ⅱ类, 分别由13号和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14], 同时也证明了物理图谱的位置[15]。KAP蛋白可分为高甘酪蛋白组、硫组和超高硫组3类[10]。

新近有人在对新疆肉羊后腿及臀部肌肉发育有关的18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时, 发现与臀部肌肉发育有关的基因CLPG基因, 这有希望用于肉羊的筛选育种[16]。此外, 通过比较牛羊和人的基因图谱, 用BTA3/OAR1、ANXA9、SLC27A3、CGN和ACP6作为候选基因与羊奶中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惊醒研究, 结果证实羊奶中脂肪含量与SLC27A3有关[17]。

2 应用

2.1 QTL

QTL即为影响数量性状表现的基因位点, 是微卫星标记与遗传育种联系紧密的一种实用技术。Geldermann H[18]首先提出了QTL的概念。家畜的一些主要的经济性状和生理性状大多是数量性状。Georges等[19]为强调这类经济性状的重要性而将其称之为ETL (Economic Trait Locus) 。数量性状通常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每个基因的效应很小, 且有大有小, 并易受环境影响, 有的呈加性效应, 有的呈超显性效应, 有的为隐性。传统的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 无法鉴别出单个数量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染色体片段, 更难确定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与其它基因的关系, 无法从分子水平上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操纵, 大大地限制了优良品种选育的效率。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发展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它可以将影响某一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 将其定位在染色体上, 不仅可以对QTL所在的基因组进行一段一段地分析, 而且可以直接测定过去所不能鉴别的各染色体区段的效应, 从而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单个基因的效应及互作效应, 达到通过操作数量基因型, 提高育种效率的目的。

2.2 羊毛品质和羊毛性状的QTL研究

目前国内对羊毛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以及QTL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马玉萍[20]对6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利用第6号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毛用性状的遗传标记研究。发现OarAE101、OarJMP8和BM143三个微卫星标记可以对羊毛自然长度性状进行标记。张明亚等[21]用凉山半细毛羊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群体作为资源参考家系, 利用基因组1号染色体13个微卫星标记研究了该品种部分羊毛性状。万红玲[22]等通过对2个微卫星位点MCM218和MCM38在3个引入肉羊品种 (萨福克羊、波德代羊、无角多塞特羊) 中的遗传多态性检测, 表明MCM218位点在3个肉羊品种中存在11个等位基因, 检测片段大小在150~198 bp;MCM38位点存在12个等位基因, 检测片段大小为135~179 bp。其多态信息含量 (PIC) 平均值分别为0.7720和0.7066。检测结果表明, MCM218和MCM38都可以用于肉羊遗传多样性的评估。3展望

山杏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评价 篇8

本文以12个山杏丰产优育无性系为试材, 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旨在为山杏良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 材料和方法

以嫁接于辽宁省北票市林木良种繁育中心的12个山杏优育无性系为试材, 分别为丰1、丰2、丰3、丰4、丰5、丰6、丰7、丰8、丰9、丰10、丰11、丰12.在果实成熟期对12个山杏优良无性系进行经济性状调查, 定性指标包括果形、果顶形状、果梗洼、果缝全线、果对称性、裂果、果皮着色、果汁液、果肉质地、果肉纤维、果肉风味、果肉粘着度、核形状、核顶部、核尖端、核背基、核翼纹、核翅、核基部、核对称性、仁味和双仁个数等22个指标。定量指标包括果三径、果皮厚、核三径、核皮厚、仁三径、果重、核重、仁重、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出核率和出仁率等13个指标。每个性状的样本容量为30个。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杏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的定性评价

12个丰产无性系在经济性状上的差异按强度大小可分为3类:第1类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较大, 表现在梗洼、缝合线、果形对称性、果皮颜色、核形、核顶形状、核尖的有无、核翼纹、核翅、核对称性等指标上。在12个丰产无性系中, 有1个无性系的梗洼浅, 3个无性系的梗洼中, 8个无性系的梗洼深;3个无性系的缝合线平, 2个无性系的缝合线浅, 7个无性系的缝合线深;5个无性系的果形不对称, 7个无性系的果形对称;5个无性系果皮纯黄色, 7个无性系的果皮有红色斑点或条带;8个无性系核扁圆, 3个无性系核圆, 1个无性系核卵圆;3个无性系的核顶平, 9个无性系的核顶突出;8个无性系有核尖, 4个无性系无核尖。6个无性系核翼纹内凹;1个无性系核翼纹平, 5个无性系核翼纹外凸;1个无性系核翅窄, 5个无性系核翅中, 6个无性系核翅宽;8个无性系的核不对称, 4个无性系的核对称。第2类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较小, 只有1~2个无性系的性状不同, 包括果形、果顶、裂果情况、果肉汁液多少、果肉质地、果核分离情况、核背基平突情况、核基聚合情况、果肉纤维、果肉风味和核仁风味等指标, 在12个丰产山杏无性系中, 其中11个无性系的果形为扁圆形, 果顶较平, 有裂果现象, 果肉汁液较少, 肉质沙面, 纤维较多, 果肉酸涩, 核仁苦, 而丰2无性系为圆形果, 果顶圆凸形, 没有裂果, 果肉汁液多, 果肉松软, 纤维少, 甜肉甜仁。10个无性系核背基突出, 2个无性系核背基平;10个无性系的核基部来聚合, 2个无性系核基部聚合;11个无性系单仁;1个无性系有部分单仁。第3类性状在无性系间没有差异, 只有果核分离这一指标, 12个丰产无性系都是果核分离的。

2.2 山杏优良无性系经济性状的定量评价

12个丰产无性系的果长为1.78~3.30cm, 平均果长为2.17cm, 变异系数19.38%;果宽为1.87~2.57cm, 平均果宽2.20cm, 变异系数9.96%;果厚1.57~2.55cm, 平均果厚1.85cm, 变异系数15.48%;果形指数为0.87~1.08, 平均果形指数0.94, 变异系数5.97%;核宽为1.36~2.02cm, 平均核宽为1.59cm, 变异系数13.22%;核厚为0.81~1.16cm, 平均核厚为0.94cm, 变异系数为9.93%;核形指数为0.68~1.35, 平均核形指数为1.04, 变异系数18.08%;仁长为1.03~1.49cm, 平均仁长为1.24cm, 变异系数10.78%;仁宽0.85~1.25cm, 平均仁宽为1.04cm, 变异系数11.66%;仁厚为0.45~0.86cm, 平均仁厚0.67cm, 变异系数16.54%;仁形指数1.10~1.35, 平均仁形指数1.20, 变异系数7.21%;果重为2.56~8.28g, 平均果重为4.09 g, 变异系数42.22%;核重为0.52~1.89 g, 平均核重为0.99 g, 变异系数33.79%;仁重为0.26~0.72 g, 平均仁重0.43 g, 变异系数28.28%;出核率为11.99%~34.74%, 平均出核率为25.95%, 变异系数27.60%;出仁率为36.96~54.95%, 平均出仁率为43.70%, 变异系数13.08%。

在测定的17个定量指标 (表2) 中, 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 为42.22%;其次是核重;变异系数33.80%, 仁重、出核率、果长、核形指数、仁厚、核长、核宽、出仁率、仁宽、仁长、果宽、核厚、仁形指数的变异系数居中, 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 为5.97%。

3 结论与讨论

山杏丰产无性系定性差异按强度可分为3类, 果皮颜色等10个指标在各无性系间差异较大。丰2在果形和果顶等8个指标上与其它11个无性系性状不同, 所有无性系的果核都分离。总体上, 丰2在定性指标上与其它无性系的差异较大。

经济性状 篇9

1 形态特征[2,3]

1.1 成虫 (蛾)

雄体长约28 mm左右, 翅展约112 mm左右;雌体长约35 mm左右, 翅展约132 mm左右。雄蛾羽毛状, 雌栉齿状;体翅灰褐色或橙黄色, 肩板与前胸间有灰褐色横带;前翅顶角外突, 顶端钝圆, 顶角前缘具一梭形黑斑, 内线紫褐色弧形, 外缘线两条呈波浪状, 外缘半部与翅基部色较深。后翅中部呈较宽的红色区, 中室端具一枚大眼状黑色斑纹, 亚外缘线两条呈波浪状。前后翅基部有较长的紫褐色茸毛。

1.2 卵

长椭圆形短圆柱状, 卵长约2.5 mm, 卵幅约1.5 mm, 卵产出时呈鲜绿色, 后为灰白色至灰褐色, 顶端有一个黑色小点成圆形斑状, 孵化时幼虫即从此处咬破出壳, 卵壳较硬。

1.3 幼虫

初孵时体黑色, 并长有较长的黑色茸毛。1-3龄幼虫体色由全黑逐渐变为体背黑色, 体表散生白色长毛;4-5龄幼虫体背变为白色, 体表散生的白色毛增多、变长, 气门呈天兰色。老熟幼虫体色变暗、刚毛变短、体态萎缩。

1.4 茧与蛹

茧长约60 mm, 茧幅27 mm, 长椭圆形, 黄褐至深棕色, 由丝胶织而成的坚硬网目状茧壳围成网笼状, 网目孔径可达2~7 mm不等, 茧内的蛹清晰可见。雌蛹长48 mm, 雄蛹长38 mm;蛹呈纺锤状, 灰褐至桔褐色, 雌蛹一般较雄蛹色深;蛹第10节下方有向外突出的臀刺, 上有刺12根。全茧重4.5 g, 茧层量0.7 g, 茧层率达到15%以上。

1.5 丝光学特性

蚕丝的光学特征独特, 具有较强的荧光反射率, 且光谱数据显示其荧光在可见光波段内。

2 生活史

银杏大蚕蛾在康县一年发生1代 (见表1) , 以卵在树下及树基部、核桃树皮等缝隙中越冬。每年4月上旬日平均温度18℃左右, 幼虫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爬到离主分枝较近的树叶上群集危害叶片。5月下旬至6月上旬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 晴天一只虫可食7~10片叶。5月下旬至6月中旬老熟幼虫选择细枝条或爬下树在灌木杂草上缀叶结茧化蛹, 蛹随即进入夏滞育。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交尾、产卵。交尾时间多在傍晚至清晨, 交尾后半天开始产卵, 卵产在核桃树干表皮裂缝或凹陷的地方, 聚集成块, 多分布于树干1~3 m处的主干或分枝上。每卵块平均有卵200~300粒。成虫雌蛾飞翔初期较弱, 雄蛾飞翔力强, 有趋光性。

注:幼虫“◇”, 蛹“◎”, 成虫“■”, 卵“○”。

3 生活习性

3.1 成虫

成虫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多在晚间羽化, 翅展开后次晚或第三天交尾, 产卵3~5次产完, 单蛾卵量300~600粒。成虫白天静伏于蛹茧附近的遮荫处, 傍晚开始活动。卵多产于寄主树干基部上, 卵产成块或成堆状, 每块几十粒, 容易发现。雄性成虫飞翔力强于雌性, 有趋光性。

3.2 幼虫

幼虫孵化后沿树干向上爬行, 大多喜欢聚集在距地面最近的叶片上取食, 1-2龄喜聚集于叶片背面, 头向叶缘排列取食。三龄后开始分散。四龄后期开始进入暴食期, 并形成危害, 全幼虫期5-6龄。

3.3 结茧

老熟幼虫缀少许叶吐丝结茧, 茧质地坚硬, 茧壳成网笼状。多数5月下旬至6月中旬化蛹, 蛹有夏滞育现象, 蛹期长达120~138 d。

4 丝物理性状

银杏大蚕蛾主要食核桃、板栗、杏树、枫杨、桷、枥、樟、榆等树叶。在我县食核桃叶的银杏大蚕蛾全茧重、茧层厚, 比食棣及板栗叶的性状都好。茧外观呈灯笼状, 有大小不等的网眼。茧长65 mm, 茧幅38 mm, 全茧重4.5 g, 茧层重0.7 g, 茧可缫丝, 也可作绢纺原料, 丝质优良。栗蚕也可以从熟蚕腹中取出丝腺, 浸酸后拉长作钓鱼丝或医疗用丝。近年来银杏大蚕蛾丝独特的光学特性得到开发应用, 其丝手纺纱的荧光反射率高达14.9%, 且光荧光反射在可见光波段内, 利用这一特性, 许多高档防伪产品均已开发成功。

5 讨论

银杏大蚕蛾幼虫以核桃、银杏、漆树、杨、桦、栎、李、梨等20科、30属、38种植物叶为食, 其中以核桃叶最为适宜, 在我县核桃树资源蕴藏量十分可观, 为了防治银杏大蚕蛾的危害, 每年政府部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并有大量的银杏大蚕蛾蛹茧被收购后集中销毁。银杏大蚕蛾的丝具有特殊的光学特性而十分珍贵, 银杏大蚕蛾蛹营养价值较高, 可直接食用。因此, 如果能将我县这部分资源加以科学利用, 提高我县银杏大蚕蛾资源的利用价值, 势必会对我县银杏大蚕蛾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可为我县农民增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摘要:银杏大蚕蛾在康县一年发生一代, 以卵越冬, 单蛾产卵量300~600粒, 全茧重4.5g, 茧层量0.7g, 茧层率高于15%, 蛹夏滞育时间长, 易于收购采摘, 各项指标优于北方人工养殖品种, 如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 可为康县农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银杏大蚕蛾,经济性状,调查,利用

参考文献

[1]朱弘复, 王林瑶, 等.中国蛾类图鉴 (Ⅳ)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408-414.

[2]赵淑英, 王东风.黑龙江省野生绢丝昆虫资源的调查[J].中国蚕业, 2007:28 (2) :81-82.

经济性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邗江区甘泉镇焦巷村。试验田土壤类型为小粉土, 一年两熟。试验前对土壤养分进行化验 (耕层厚度20 cm) :p H值6.26、有机质18.77 g/kg、有效磷16.4 mg/kg、速效钾54 mg/kg、有效硼0.54 mg/kg, 试验田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农田基本设施配套, 能灌能排。供试肥料为硼肥及高浓度复合肥 (即45%复合肥 (15-15-15) , 不含硼元素) 。供试作物为油菜, 品种为秦油19号。试验时间为2014年10月2日至2015年5月30日。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不施用硼肥处理作对照 (CK) 及基肥施用硼肥7.50 kg/hm2 (A) 、11.25 kg/hm2 (B) 、15.00 kg/hm2 (C) 、22.50 kg/hm2 (D) 、30.00 kg/hm2 (E) 。所有处理基肥均施用高浓度复合肥600 kg/hm2、尿素105 kg/hm2, 追肥施用高浓度复合肥165 kg/hm2, 尿素412.5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按常规进行[3,4]。3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2, 行距50 cm, 株距20 cm。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油菜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油菜上施用硼肥能增加油菜的有效分枝数, 处理A、B、C、D、E分别较CK增加有效分枝数0.17、5.20、2.17、2.40、1.16枝, 株有效角果数分别增加28.7、101.4、94.0、80.3、63.7个, 每角粒数分别增加3.1、3.3、3.0、0.3、1.8粒;在千粒重方面, 各个处理的差异不大。这说明在油菜上施用硼肥能增加油菜的有效分枝数、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

2.2 不同处理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在油菜生育期内, 硼肥能够增加油菜的分枝数, 减轻油菜花而不实的现象, 增加单株结果数、角果数等, 从而增加油菜的产量。从表1可以看出, 处理A、B、C、D、E较CK分别增产244.50、641.25、451.80、305.70、83.40 kg/hm2, 其中以处理B的增产最多, 这说明在油菜上增施硼肥能提高产量, 但施用过多反而影响油菜产量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硼易被土壤固定, 施用量过多易烧苗, 从而造成油菜的减产。

2.3 投入与产出

在油菜的生育期增施硼肥确实是增加了田间的生产成本, 但是从取得的产量看, 收益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 即使扣除了硼肥的费用, 在油菜上施用硼肥的增效明显, 处理A、B、C、D、E较CK分别增收1 185、3 150、2 184、1 416、267元/hm2, 其中以处理B增收最为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条件下, 施用硼肥能增加油菜的株有效角果数和角粒数, 这可能是由于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硼元素的施用促进了油菜的光合作用, 进而提高油菜产量。在油菜的生育期施用硼肥具有增产作用, 其中以施用11.25 kg/hm2增产最为明显。同时, 随着硼肥施用量的增加, 油菜产量降低, 这说明在油菜上施用硼肥并不是越多越好, 这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5,6]。在本试验条件下, 施用硼肥处理的平均产量较不施用硼肥处理增产345.33 kg/hm2, 增收1 726.65元/hm2, 增效明显。

注:按照市场销售价硼砂5.00元/kg、菜籽5.0元/kg计算。

本试验仅是从硼一个元素进行试验, 下一步计划氮磷钾肥与硼肥相配合进行试验, 研究最佳的肥料施用比例, 从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摘要:硼作为油菜生长过程必需的元素, 其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为了研究扬州市邗江区内最佳的硼肥施用量, 通过进行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来研究不同用量硼肥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基施硼肥11.25 kg/hm2时无论是油菜的产量还是经济效益都是最高, 分别达到2 436.60 kg/hm2、12 126.75元/hm2。

关键词:油菜,硼肥,产量,经济性状,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玉光.作物的硼营养与硼肥施用[J].中国农资, 2011 (26) :23.

[2]袁久胜.油菜花而不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21) :85.

[3]刘后利.实用油菜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51-254.

[4]沈惠聪.油菜的营养与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61-74.

[5]方珊清.硼肥不同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 (23) :36.

经济性状 篇11

关键词:糯玉米;控释肥;产量性状;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3.0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104-03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专项(编号:2011KTZB02-01-02);河北省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占发展计划(编号:15120204B)。

作者简介:郭强(198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guoqiang8081@163.com。

通信作者:杨引福,硕士,教授,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E-mail:yinfuyang@163.com。玉米高产是永恒发展的主题[1],施肥对于玉米产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氮、磷、钾元素最多,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和施肥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2-3]。适宜的氮磷钾比例能够改善植株群体结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肥料利用率[4-5]。控释肥可以实现一次基施、长效利用,从而达到简化栽培的目的[6]。相关研究表明,控释肥的施用提高了玉米光合速率以及籽粒灌浆速率,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单株生产能力,对于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7-9]。控释肥在糯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以普通肥料处理为对照,施用4种不同氮磷钾配比的控释肥,通过测定陕彩糯301的产量性状,比较不同肥料配比下玉米产量和效益差异,探讨糯玉米高产、高效与施氮磷钾肥料的比例协调性,进而提出经济施肥方案,为糯玉米控释肥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概况

试验于2013年6月至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试验站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0~20 cm土层土壤为黄土母质,有机质含量9.30 g/kg,平均全氮含量0.70 g/kg,速效氮含量为20.26 mg/kg,平均全磷含量1.57 g/kg,速效磷含量为10.53 mg/kg,平均全钾含量2.44%,速效钾含量为44 mg/kg。

1.2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陕彩糯30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试验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5个处理分别是A1:控释肥Ⅰ(N≥33%、P2O5≥5%、K2O≥9%,总养分≥40%);A2:控释肥Ⅱ(N≥29%、P2O5≥5%、K2O≥6%,总养分≥40%);A3:控释肥Ⅲ(N≥28%、P2O5≥6%、K2O≥8%,总养分≥40%);A4:控释肥Ⅳ(N≥20%、P2O5≥9%、K2O≥11%,总养分≥40%);CK:普通肥料(N≥36%、P2O5≥6%、K2O≥8%)。控释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种子与肥料分开,避免烧种)约375 kg/hm2;普通肥料包括尿素275 kg/hm2、磷酸氢二铵52 kg/hm2,氯化钾48 kg/hm2,1/3的氮肥、磷肥和钾肥一次性施入,2/3的氮肥在大喇叭口期进行追施。每小区长6 m、宽2.2m,面积为13.2 m2,行距55 cm,4行区,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糯玉米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田间除草、灌水等管理依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

1.4测定指标

在玉米出苗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吐丝期、籽粒灌浆期和收获期选择有代表性的一天进行取样,每小区随机选取中间2行具有代表性的10株进行叶面积的测量。叶面积测量展开叶,公式为:长×宽×0.75;叶面积指数(LAI)=单株绿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收获期,在每小区收中间2行,测量穗长(X1)、穗粗(X2)、穗行数(X3)、行粒数(X4)、秃尖长(X5)、百粒质量(X6)、穗粒质量(X7)和出籽率(X8)等农艺性状,并称量糯玉米果穗鲜质量(X9)进行测产。

1.5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s法,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处理对糯玉米产量的影响

5种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表现为A2>A1>A4>A3>CK(表 1)。处理A1、A2、A4与CK产量差异显著,处理A3与CK差异不显著。处理A2(氮 ∶磷 ∶钾=29 ∶5 ∶6)鲜穗产量达13 857.95 kg/hm2。由此可见,不同氮磷钾配比控释肥处理对玉米的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增产效果程度不一。

2.2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控释肥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陕彩糯301的穗行数和百粒质量差异不显著,而穗长、行粒数、秃尖长、鲜穗质量存在显著差异。

2.3陕彩糯301主要产量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见,鲜穗产量与出籽率、鲜粒质量、鲜穗质量、穗长、行粒数和秃尖长相关性较大。出籽率越高,鲜籽粒质量越大,鲜穗质量越大,穗长越长,行粒数越多,秃尖越短,糯玉米鲜穗产量越高。通过对玉米主要穗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性状间的相互影响,但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性状对玉米产量作用效应的大小,还需要对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之间作回归分析,从而明确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效果。

2.4陕彩糯301主要产量性状与鲜穗产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对产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得到其Shapiro-Wilk的P值为0.926,大于0.05,说明产量符合正态分布,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以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穗长(X1)、穗粗(X2)、穗行数(X3

、行粒数(X4)、秃尖长(X5)、鲜百粒质量(X6)、鲜粒质量(X7)、出籽率(X8)、鲜穗质量(X9)为自变量,鲜穗产量(Y)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与鲜穗产量不显著相关的性状,得到关于鲜穗产量Y的回归方程:Y=-16 415.255 7+3 677.990 2×X3+490.583 8×X 6+505.128 8×X8,其中,R=0.998 9,R2=0.997 8,剩余通径系数为0.046 9,有4.69%由未知影响因子决定。3个变量对鲜穗产量的作用均为正效应。由于回归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有必要对产量性状和产量进行通径分析。

2.5玉米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对陕彩糯301鲜穗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变量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见表5。出籽率对鲜穗产量呈最大直接效应,通径系数为0.584 2,说明出籽率的变化对鲜穗产量的影响较大,通过穗行数和鲜百粒质量的间接效应,对产量的影响有一定的正效应。鲜百粒质量对鲜穗产量的贡献率低于出籽率,直接效应为0.278 0,穗行数通过间接作用对鲜穗产量呈负效应,但通过出籽率呈间接正效应,从而对产量有所作用。穗行数对鲜穗产量的贡献最低,通径系数为0.026 0,但通过出籽率的正向效应和鲜百粒质量的负向效应间接地对鲜穗产量有所贡献。

表5陕彩糯301产量性状与鲜穗产量的通径分析

因子直接作用→穗行数→鲜百粒质量→出籽率穗行数0.026 0-0.125 10.332 3鲜百粒质量0.278 0 -0.129 50.040 5出籽率0.584 20.014 40.126 4

2.6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在不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基本一致(图 1)。在出苗拔节期,5种肥料处理下,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不大;大喇叭口期,叶面积指数迅速增加;随着玉米生长进程的推进,至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在A2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比其他处理高,表明在源、库、流方面,增大了源。籽粒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逐渐下降;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相差较大,在A2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最大,分别比处理A1、A3、A4、CK高0.78、0.48、0.98、097。由此说明,在控释肥处理下,玉米成熟期保绿性较好,衰老较缓慢。

2.7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经济效益的比较

对不同肥料处理下的投入和产出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由表6可知,控释肥处理下,玉米的收益和效益均高于对照。在A2处理下,玉米的效益最高达31 569.88元/hm2,比CK增收6 657.11元/hm2,增收26.72%;其次为处理A1,效益为28 773.88元/hm2,比CK增收3 861.11元/hm2;在处理A3、A4下,增值差异较大,在A4处理下,比CK增值3 123.06元/hm2,而A3处理下,增值仅为1 095.49元/hm2,增收4.40%。在控释肥处理下玉米增值的部分可以抵消多出的肥料开支,效益高低次序为A2>A1>A4>A3>CK。

3讨论

赵霞等将缓释肥处理引入简化栽培,研究表明,不同控释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不同,对于产量的增幅也有所差异,但基本表现为控释肥的产量高于分次施肥[9]。王娜等基施控释肥600 kg/hm2比常规施肥增产16.98%[10],可见控释肥对玉米的增产作用显著。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不同控释肥与普通肥料在相同施用量下(375 kg/hm2),对糯玉米的产量有显著提升作用,但相同肥料下不同类型玉米增产效果有差异,对特用玉米鲜穗产量增产较为明显,这与王萌等的研究结论[11]不同,王萌等认为在相同肥量水平下,普通玉米比特用玉米增产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本试验研究的是糯玉米的鲜穗产量,而王萌等研究的是干籽粒产量。田红琳等研究表明,控释肥能够有效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等[12]。许海涛等研究了缓控释肥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缓控释肥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根数的增多有显著影响[13]。丁洪等研究胶黏型控释肥对玉米农艺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传统施肥模式相比,施用控释肥后,在农艺性状方面有显著提高[14]。这与本试验结论基本一致,控释肥的施用,能够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控释肥通过包膜的溶解来控制养分的释放速度,是一种新型肥料,其释放速度与作物需肥规律基本一致,可以达到足够的养分供应,作物产量大于普通肥料的产量,从而减少施肥用工投入,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缓控释肥处理能有效简化夏玉米栽培,但由于缓控释肥的成本较高,此处理的效益小于分次施肥处理的效益,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本试验通过对控释肥和普通肥料的效益比较,玉米专用控释肥在玉米产值、效益上均高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这说明控释肥与普通化肥相比,在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平均增收12.23%。控释肥通过一次施肥,减少了施肥次数,从而简化了玉米高效栽培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佟屏亚. 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发展的主题[J]. 现代种业,2003(6):4-5,11.

[2]滕建群. N、P、K配方及用量不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12(5):11-12.

[3]Trenkel M E. Slow and controlled release and stabilized fertilizers:an option for enhancing nutrient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e[R]. 2nd ed.Paris,France:IFA,2010:136-169.

[4]李玉影,刘双全,姬景红,等. 玉米平衡施肥对产量、养分平衡系数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3,21(3):120-124,130.

[5]Fan J,Hao M D,Malhi S S. Accumulation of nitrate-N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under dryland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China:a review[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10,90(3):429-440.

[6]王宜伦,李潮海,王瑾,等. 缓/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254-257.

[7]路海东,薛吉全,马国胜,等. 关中夏玉米不同肥料的施用效应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5):142-145.

[8]卫丽,马超,黄晓书,等. 控释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及夏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176-179.

[9]赵霞,刘京宝,王振华,等. 缓控释肥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47-249.

[10]王娜,武文津,游礼胜. 控释肥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报告[J]. 新疆农业科技,2014,9(1):15-16.

[11]王萌,郭强,何秀萍,等. 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不同施肥方式效果的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58-3960.

[12]田红琳,杨华,许明陆,等. 5种缓释肥在渝单8号玉米上的应用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66-68.

[13]许海涛,王成业,刘峰,等. 缓控释肥对夏玉米创玉198主要生产性状及耕层土壤性状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0):66-70.

经济性状 篇12

关键词:杂交中稻,施氮量,经济性状,影响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地处丘陵区, 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 全县耕地面积49 666.7 hm2, 其中水稻面积33 000 hm2, 粮食总产50万t。全县水稻100%推广种植杂交中稻, 85%的中稻面积蓄留再生稻, 一般杂交中稻产量8 250kg/hm2左右, 再生稻产量2 250 kg/hm2左右, 而中稻增产潜力可达10 500 kg/hm2以上, 再生稻增产潜力可达4 500 kg/hm2以上。2015年进行了杂交中稻不同施氮量对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施纯N量0 (CK) 、60、90、120、150、180、210、240 kg/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1,2,3], 小区面积13.2 m2 (4.4 m×3.0 m) , 重复间和小区间走道窝心到窝心距离为70 cm, 各小区四周做双埂分区。栽插规格26cm×17 cm, 每窝栽1株。

1.2 栽培管理

参试水稻品种为川香优2号。施P2O5105 kg/hm2、K2O 75kg/hm2作底肥, 施氮量各处理按40%作底肥, 60%作追肥。旱地育秧, 于3月2日播种, 4月9日移栽。栽后7 d施分蘖肥, 施氮量占总氮量的40%, 结合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停滞期施氮量占总氮量的20%, 分蘖期田间保持浅水, 分蘖盛期与灌浆期晒田[4,5,6]。5月9日防治1代螟虫, 6月18日施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6月28日防治二代螟虫与纹枯病。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水稻生育期间调查其生育期、分蘖动态。成熟时各小区分别调查10窝平均有效穗数, 按平均数抽取1窝进行室内考种, 测定每穗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水稻全部成熟后, 各小区分别收打测定实产, 并进行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播种期3月2日, 4月9日移栽, 7月9—11日齐穗。施N量越少, 齐穗期越早, 施N量越多, 齐穗期越迟。8月12日成熟, 全生育期161~163 d。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N肥增加最高苗数随之增加, 一般施纯N 240 kg/hm2的最高分蘖数最高为345.60万个/hm2, 较CK (235.20万个/hm2) 增加110.40万个/hm2。

从表2可以看出, 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随施N量增加而增多;结实率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施N量为240kg/hm2处理千粒重最低, 为25.5 g, CK的29.1 g为最高, 其余处理差异不大。理论产量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

从表3可以看出, 实收产量随施N量增加而依次增产, 施纯N 240 kg/hm2的处理产量9 356.06 kg/hm2为最高, 较CK (7 825.76 kg/hm2) 增产1 530.30 kg/hm2, 经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施纯N 90、120、150、180、210 kg/hm2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施纯N 210 kg/hm2的处理产量9 280.30 kg/hm2, 居2位, 较CK增产1 454.54kg/hm2,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施纯N 180、150、120、90、60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在中等肥力田块条件下栽培,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实收产量随之增加, 但生育期随之偏长、分蘖成穗率偏低、千粒重有所下降、抗病力弱、抗倒伏能力不强。

富顺县水稻的栽培制度是中稻—再生稻, 如果N肥施用过多, 水稻成熟期偏迟, 要影响下一季再生稻的产量。

因此,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 富顺县中等肥力的稻田施纯N以150 kg/hm2左右为最好。

参考文献

[1]段素梅, 杨安中, 黄义德, 等.穗肥施氮量对抛栽杂交中稻抗倒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 2011, 36 (2) :30-32.

[2]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西南稻区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1, 37 (5) :882-894.

[3]龙继锐, 马国辉, 万宜珍, 等.施氮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育后期剑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 (5) :501-507.

[4]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西南稻区杂交中稻产量的地域差异及其高效施氮量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2) :273-282.

[5]陈爱忠, 刘玲.施氮量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 2015, 31 (11) :33-35.

上一篇:山区公路路线方案优选下一篇:产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