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结合

2024-06-08

产城结合(精选4篇)

产城结合 篇1

“产城结合”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的有效途径, 它大大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城市的主体功能。从城市发展的源流上来分析, “城”的含义是划地为城, “市”就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 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交易首先要拥有产品, 也就是说要发展实体经济, 于是城市里面就有了产业, 可见城市与产业之间天然地具有一种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关系。很显然, 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群要想生存, 就必须要先劳动, 其他的社会活动才有所依托和附着。古人云, 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兴旺的产业, 城市才能够发达;而宜居的城市, 又能给产业发展提供场所, 二者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 但是后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和交通条件的发达, 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开始出现脱节。应当说, 适当的功能分区对于城市的合理发展是必要的, 但产、城分割的现象过分严重, 就会导致城市的“空心化”。一个长期患有“产业贫血症”的城市是不可能具有长久的活力的, 因此,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注重产、城结合已是势在必行。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更要抓好产、城结合, 实现“双轮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驱动”、“产、城 (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 共融”。

一、产城结合的含义

产城结合理念是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律和趋势做出的科学把握, 是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产城结合是合理布局产业园区空间范围、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产业是城市的骨骼,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温床。这里的“产”主要针对产业园区, “城”主要指城市或者城镇赖以依托的城市, “产城结合”是指产业园区与城市 (镇) 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作用上的连接, 努力实现产业园区和城市 (镇) 新区的城市功能、市镇功能与环保功能的有机融合, 以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 其本质问题在于产业布局是否符合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产、城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许多新建城区与产业园区在空间与功能方面严重分离, “白天机器隆隆, 晚间一片鬼城”, 就是对有些地方产、城脱节现象的生动写照, 这样的发展方式无论如何不能说是良性和健康的。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新城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是目前各地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条件下, 抓好产城结合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产城结合思想从根本上讲是主张城市发展要遵循持续、协调的原则, 立足于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城市多方面功能的协调, 不仅要注重城市的产业发展, 还要综合考虑宜居的程度、服务完善程度、生活便捷程度和文化氛围如何等因素。既要注意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促进产业发展, 又要注意通过产业水平的提升来带动城市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 做到以城带产、以产旺城。其次, 要安排好生产部门与生活服务部门的有机联系, 搞好生产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 让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就近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同时也让市民能够就近实现就业。再者, 要便于实现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有序流动, 以便于其在产业部门与城市功能部门之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合理流动, 进而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实现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产城脱节的表现

其一, “空心化”现象的出现。集中表现为老城区产业衰落, 新建城区缺乏产业发展的支撑, 产业园区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 收工以后就成为“鬼城”。其二, 产业门类之间欠协调。在大多数城市中, 处于产业价值链末梢的产业过多, 而能够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新兴产业太少, 致使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其三, 城市功能的周全性还有所欠缺。体现在功能区域的划分方面过于呆板, 新建区域多数是以投资项目的需求为引领, 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均以工业生产为指南。对生活性设施重视不够, 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而且在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连接, 彼此之间都缺少对方的有效支撑。其四, 由于片面强调功能突出, 导致了工业园区规划安排与新城区规划安排之间的割裂。园区规划与新城区规划各自为政, 过分强调自己方面的作用:在园区规划中, 片面注重生产安排, 忽略生活安排, 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在新城区规划中, 对于与生产的配合又有所忽略, 缺少生产设施的支撑, 使居民每天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上下班的路上。其五, 在管理体制方面缺少应有的配合, 这成为妨碍产城结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中存在“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有利益的地方抢着管, 担责任的地方互相推。园区在用地规划方面说了不算, 政府在这方面往往又考虑欠周或者有所偏颇, 致使产、城建设之间缺少配套衔接, 彼此之间功能设计单一, 不能达到复合型的要求。

三、产城脱节的原因分析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 一种普遍通用的模式是:在主城区边缘地带的城乡结合部, 建立各种类型的用于工业项目开发的产业园区;或者是在城市外围与产业园区相配套, 建立用于居民居住的新城。其弊端是:第一, 规划环节中缺少统筹安排。在这一过程中,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关控制规划与产业园区的设计规划分别独立地编制, 因为其出发点不同, 设计理念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设计出来的结果在各有关功能分区的空间安排方面往往就缺乏内在的相关性, 难以顾全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甚至会在某些细节方面产生矛盾和互相抵触。某些城市由于正处于工业发展的风头上, 造成工业用地的安排严重超标, 其他的功能安排则跟不上, 导致城市发展局部滞后, 总体失调, 这不仅会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第二, 园区建设导向单一。由于过度考虑生产功能而对配套服务有所忽略, 使园区定位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型, 甚至出现园区规划跟着招商引资步伐走的反常现象, 使得园区被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厂房凌乱分割, 布局缺乏整体性。在这种情形下, 园区的社会往往就会被边缘化。第三, 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推进之间缺乏协调。某些地方产业园区与城市城区之间的交流通道不畅或者基本上就没有建立起来, 以致出现了“有业无城”或“有城无业”的局面。

四、深化产城结合的路径选择

目前, 各地都在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当做重要的发展战略, 纷纷结合当地的城市特色与产业优势探索产城结合的发展途径。经验证明, 若想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兴旺壮大,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产城结合:

一是要树立适度超前的规划意识, 拓宽视野, 立足长远, 多方求证, 科学规划, 使新城区和园区建设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互补性, 便于统筹发展。抓好规划的集成配套, 既要适宜生产, 还要适宜生活, 又要适宜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将产城结合的理念贯穿规划过程的始终, 搞好部门联合, 统筹考虑资源安排。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空间, 又要留足发展余地和人性化的休闲空间。还要注意实行“弹性规划”, 在产业园区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充分顾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预留出一部分发展空间, 以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备用区域。

二是要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我国大多数地区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加速进行的阶段, 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势在必行, 而且它还必须与现代城市 (镇) 体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以克服产城之间功能不匹配、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协调的状况, 进而克服产城之间各行其是、连接松散、分头发展等问题。在推进产城结合的过程中, 抓紧“转方式、调结构”, 发展与当地特点相适应的产业集群, 延长相关的产业链, 构筑特色园区, 形成城市产业特色。

三是要完善城市 (镇) 功能, 注重城市 (镇) 功能多元化, 提升园区功能, 既要重视其生产功能, 又要重视其服务功能, 实现园区效能的复合化。要抓好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功能化载体的相关建设, 不仅要将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 而且要将其作为城市功能区的有机单元, 完善其综合功能, 促使其由单一的生产区向多功能区演化。

四是要抓好基础设施的完备化, 结合园区配套建设, 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完善的产业和城市 (镇) 服务体系, 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在园区大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 往往导致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 这不仅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也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而完善的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以及环保设施等) 既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 也有利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沟通, 有利于园区建设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五是要注重优化布局, 抓好集约用地, 兼顾产、住、商用地的合理配比, 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防止某一方面用地过度, 以保证新城区和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结合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要求从规划到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 同时完善和明确各方面的管理职能, 为产城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使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建设功能多元、产城交融、配置集约、生态优美的城市, 进而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向融合, 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荣增, 范炳良, 王淑华.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 2011 (01)

[4]蓝菲.四川产城融合发展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2 (26)

[5]张娜.推动新城建设“产城融合”[J].浙江经济, 2012 (11)

焦作市实现“产城融合”路径研究 篇2

焦作市属于典型的对资源依赖程度大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将焦作市等12座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市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础将不复存在,由此将导致大量失业,经济下滑社会稳定性下降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未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即未能实现良好的产城融合。

二、焦作市“产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煤炭等重工业产业竞争力下降。焦作市煤炭保有储量为32亿吨,是全国著名的资源型城市。鼎盛时期焦作市年煤炭产量为1000万吨,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资源。从2012年开始,动力煤炭价格由792元/吨下跌到5月中旬的612元,跌幅高达22.7%,到2015年12月份,每吨为372元,目前煤炭的价格已经跌回2004年末的水平。2014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0.5亿元,比2013年下降35.9%;资源型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度达到80%以上。随着煤炭价格和产业竞争力的下降,焦作市开始大力发展非煤炭经济,但现实不尽人意,目前其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约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三高”)的矛盾未解决。在吸引与培育新产业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制度化的措施与规范,试图用资源换项目的策略经常落空,通常是对方获得了资源,顺利的拿到了土地,项目却难以真正的落实。

2.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焦作市长期以来都是偏重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4.6%,而焦作市仅为24.65%。与全国水平相比,焦作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高三低”的趋势,焦作市第三产业滞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焦作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卫生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居民服务、餐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城市规模扩张的速度,严重制约了城市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依托城市,城市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了产城融合进程。

3.难以引进人才。在煤炭产业下行、产业转型困难、基础配套落后的情况下,焦作市很难引入优秀的人才。焦作市只有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大学,能提供的人才非常有限。加之焦作属于三线城市,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来焦作工作,不少中小企业仍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难以引进人才则难以发展各个行业,使得焦作市的转型更加困难。

4.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焦作市人口较多,面积相对较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焦作市的能源、治污、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空间不足也会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交通拥堵;近段时间越来越频繁的出现雾霾天气,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的环境,一方面容易引发疾病,对身体不好,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外出带来很大的不便。以上种种资源污染、能源污染、大气污染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焦作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否则将直接威胁到居民的健康权,生存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三、推动焦作市“产城融合”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和城市发展并重,不能“重产轻城”。尤其是焦作市面临的资源枯竭的情况下,进行产业升级,优化城市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产城融合的必要途径。

1.借鉴国内外经验,摆脱单一产业束缚。首先,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煤炭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焦作市要摆脱单一产业的束缚,要在煤炭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例如可以在原有的高新技术方面重点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代表,如焦作市云台山医药有限公司、多氟多等,这些产业在焦作市都初具规模,需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农业加工业。焦作市具有十分充分的农业方面的资源,所以可以大力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建立产业支柱、扶持龙头产业的思路,瞄准重点农副产品,积极的发展农业和加工业.将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加工、粮食加工、林纸加工和皮毛皮革加工列为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业.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升级。焦作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并不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机会.焦作市要通过产业升级、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城市发展。焦作市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可以大力发展旅游行业,如知名的云台山,每年到云台山旅游的人非常多,焦作市要着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旅游景点,通过完善旅游景点的设施、提供最佳的旅游路线、增加一些市民喜欢的娱乐项目,让更多人了解焦作,并且还可与其他城市建立良好的互动,出台各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其他城市的居民前来旅游,着重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用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传统行业和物流,金融、证券等新兴行业。

3.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功能。焦作市部分的南水北调项目和棚户区改造虽然将房屋建设成为了城市常见的单元房,但是由于煤炭行业下行,后续资金短缺,导致基础配套落后。因此,在推动产城融合进程中,焦作市应该注重完善居民社区的基础设施,打造便民商圈。另外,针对小区的居民,可以配备超市、菜市场、家政服务、药店、便利店、代收代缴、洗衣店、美容美发店等居民所必备的便民服务项目。同时要配置酒吧花店、足浴保健茶室、、图书影像、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照相文印、休闲健身等休闲娱乐类项目,这样可以使得居民不需要到其他地方进行消费,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针对那些居住在工业园区的工人,可以在工业园区的周边配备药店、银行、维修店、美容美发,餐饮店、邮政、超市、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的服务设施。除了这些,还应考虑建设公交首末站、运动场、幼儿园等设施,来满足家庭型工人群的需求。

4.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入各类优秀人才。“缺才”是焦作市面临的一个十分主要的难题,企业缺少人就难以运转,并导致依靠“人”支持的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困难,产业发展不足就会缺乏就业岗位,难吸以引人才。在这一方面,焦作可以学习昆山市产城融合的经验,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焦作,扎根在焦作。比如可以在企业招聘、公务员招考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划定分数线,开展异地招聘,对有意来焦作工作的优秀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全方位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妥善安排配偶的工作问题;解决来焦作工作的人员的子女的入学问题;对于愿意来焦作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住房等措施。提高外来工作人员的归属感,企业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口提供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的保障;鼓励企业给所有的员工(包括外地农村人口)缴纳公积金,为以后员工购房落户奠定了基础;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国内外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5.做好体系规划,促进生态健康发展。焦作市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做好全面的规划,增强引导作用。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每个方面,从而实现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加强国际和国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低碳城市规划进行学习和研究。第二是做好产业支撑的规划。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低碳化的升级改造,并且加强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全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是做好技术支撑。以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为原则,逐步建立高效集约、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

四、结论与讨论

在当前焦作的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下,要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的道路,一方面需要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引进和培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目标产业,采取较好的优惠措施吸引并留住人才,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进行合理的规划统筹等,最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的焦作发展新格局。

摘要:“产城融合”要求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融合,但是焦作市产业发展落后,城市功能建设不齐全,原因就在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步调不一致。通过观察焦作市产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实现产城融合的路径,包括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才”战略来实现焦作市的产城融合,并且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焦作,产城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城镇化:请莫忘产城相连 篇3

关键词:产城相连,城市功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脱节的现象日益明显, 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与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要求极不相称。产城脱节制约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发展。因此, 实现产城相连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并举接轨的有效途径。

一、产城相连理念的由来

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发展的源流上来分析, “城”的含义乃是划地为城, “市”就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 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交易首先要拥有产品, 也就是说要发展实体经济, 于是城市里面就有了产业, 可见城市与产业之间天然地具有一种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关系。很显然, 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群要想生存, 就必须先劳动, 其他的社会活动才有所依托和附着。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兴旺的产业, 城市才能够发达;而宜居的城市, 又能给产业发展提供场所, 二者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但是后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和交通的发达, 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开始出现脱节。应当说, 适当的功能分区对于城市的合理发展是必要的, 但产城分割的现象过分严重, 就会导致城市的“空心化”。一个长期患有“产业贫血症”的城市是不可能具有真正长久的活力的。因此,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 注重产城相连已是势在必行。

当前, 新一轮的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正在蓬勃兴起, 总结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强化产业和城市的融合互动尤其重要, 应当重视抓好产城相连, 实现“双轮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驱动”、“产城 (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 共融”。

二、产城相连的含义

“产城相连”理念是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规律和趋势做出的科学把握。产城相连是合理布局产业园区空间范围、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这里的“产”主要针对产业园区, “城”主要指城市或者城镇赖以依托的城市空间与功能, 产城相连是指产业园区与城市 (镇) 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作用上的耦合, 努力实现产业园区和城市 (镇) 新区城市功能、市镇功能与环保功能的有机融合, 以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 其本质问题在于产业布局是否符合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

我国近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但是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许多新建城区与产业园区在空间与功能方面严重分离, 出现了“白天机器隆隆, 晚间一片鬼城”的反常现象, 这是对有些地方产城脱节现象的生动写照。这样的发展方式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良性和健康的。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新城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是目前各地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这种条件下, 抓好产城相连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产城相连思想从根本上讲是主张城市发展要遵循持续、协调的原则, 立足于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城市多方面的功能要协调, 不仅要注重城市的产业发展, 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宜居程度、服务完善程度、生活便捷程度和文化氛围如何等因素。既要注意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促进产业发展, 又要注意通过产业水平的提升来带动城市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 做到以城带产、以产旺城。其次, 要安排好生产部门与生活服务部门的有机联系, 搞好生产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 让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就近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同时也让市民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再者, 要便于实现人才、物资、资金、信息的有序流动, 以便于其在产业部门与城市功能部门之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合理流动, 进而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实现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城脱节的表现及其弊端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 一种普遍通用的模式是:围绕主城区边缘地带的城乡结合部, 建立各种类型的用于工业项目开发的产业园区;或者是在城市外围建设与产业园区相配套、用于居民居住的新城。这样, 造成的后果就是:

其一, “空心化”现象的出现。集中表现为老城区产业的衰落, 新建城区缺乏产业发展的支撑, 产业园区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 收工以后就成为“鬼城”。其二, 产业门类之间欠协调。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 处于产业价值链末端的产业过多, 而能够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新兴产业太少, 致使总体上产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其三, 城市功能的周全性还有所欠缺。体现在功能区域的划分方面过于呆板, 新建成的区域多数是以投资项目的需求为引领, 基础设施的设计也均以工业生产为指南。对生活性设施重视不够, 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而且在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连接, 彼此之间都缺少对方的有效支撑。其四, 由于片面强调功能突出, 导致了园区规划安排与新城区规划安排之间的割裂。园区规划与新城区规划各自为政, 过分强调自己方面的作用:在园区规划中, 片面强调生产安排, 忽略生活安排, 缺乏生活设施的支撑;在新城区规划中, 又对生产要素间的配合有所忽略, 缺少生产设施的支撑, 使居民每天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上下班的路上。其五, 在管理体制方面缺少应有的配合, 这成为妨碍产城相连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中“缺位”和“越位”的现象都有所存在, 有利益的地方抢着管, 担责任的地方互相推。园区在用地规划方面说了不算, 政府在这方面往往有考虑欠周或者有失偏颇, 致使产、城建设之间缺少配套衔接, 彼此之间功能设计单一, 不能达到复合型的要求。

其弊端是:第一, 城市功能布局缺乏有机联系。由于设计主体出发点不同, 设计理念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设计出来的结果在各有关功能分区的空间安排方面往往就缺乏内在关联性, 难以顾全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甚至会在某些细节方面产生矛盾和抵触。某些城市由于正处于工业发展的风头上, 造成工业用地的安排严重超标, 其他的功能安排则跟不上, 导致城市发展局部滞后, 总体失调。这不仅会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发展的后劲。第二, 园区建设导向单一。过度考虑生产功能而对配套服务有所忽略, 不同的厂房凌乱分割, 布局缺乏整体性, 在这种情形下, 园区的社会服务往往就会被边缘化。第三, 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推进之间缺乏协调。某些地方产业园区与城市城区之间的交流通道不畅或者基本上就没有建立起来, 以致出现了“有业无城”或“有城无业”的困境。在国外, 产城脱节的弊端在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里约热内卢、新德里等城市周边, 往往是贫民窟与高楼大厦相伴而生。

四、实现产城相连的路径选择

为了避免产城脱节现象的出现, 各地应当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城市特色探索各自产城相连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结合当地的城市特色与产业优势探索产城相连的发展途径。经验证明, 若想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兴旺壮大, 在推动产城相连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 树立适度超前的规划意识, 加强城市相关规划的完善性和衔接性。

要拓宽视野, 立足长远, 多方求证, 科学规划, 使新城区和园区建设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互补性, 便于统筹发展。抓好规划的集成配套, 既要适宜于生产, 又要适宜于生活, 还要适宜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将产城相连的理念贯穿规划过程的始终, 搞好部门联合, 统筹考虑资源安排。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空间, 又要留足发展余地和人性化的休闲空间。

(二) 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

我国大多数地区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加速进行的阶段, 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势在必行, 而且它还必须要与现代城市 (镇) 体系建设相互适应, 相互促进, 以克服产城之间功能不匹配、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协调的状况, 进而克服产城之间各行其是、连接松散、分头发展等问题。在推进产城相连的过程中, 要抓紧“转方式、调结构”, 发展与当地特点相适应的产业集群, 延长相关的产业链, 构筑特色园区, 形成城市产业特色。

(三) 抓好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化建设。

要完善城市 (镇) 功能, 注重城市 (镇) 功能多元化, 提升园区功能。既要重视其生产功能, 又要重视其服务功能, 实现园区效能的复合化。要抓好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功能化载体的相关建设, 不仅要将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 而且要将其作为城市功能区的有机单元, 完善其综合功能, 促使其由单一的生产型向多功能区演化。

(四) 抓好基础设施的完备化, 加快园区设施建设的完善提升。

要结合园区配套建设, 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完善的产业和城市 (镇) 服务体系, 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在园区大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局限, 往往导致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这不仅会制约园区的发展, 也会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而完善的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以及环保设施等) 既有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 也有利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沟通, 有利于园区建设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五) 要注重优化布局, 抓好集约用地, 兼顾产、住、商用地的合理配比, 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防止某一方面用地过度, 以保证新城区和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相连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要求管理者从规划到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 同时完善和明确各方面的管理职能, 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使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实现功能多元、产城交融、配置集约、生态优美, 进而推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2-34页

[2]刘荣增.产业城市区域:关联与机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68-69页

[3]邱桂奇.城镇化重在产城互动[N].中国房地产报, 2013-03-18

[4]杨芳, 王宇.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 2014 (01)

[6]朱宝琛“.产城相连”化解“空城”之痛[N].证券日报, 2013-03-30

[7]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39-40页

[8]李文彬, 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 2012-12-31

产城结合 篇4

1“产城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对于产城融合的实践也是刚刚开始, 但产城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城市的内涵既有产业又有城市,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1]。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的内涵也进行了诸多探讨, 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各功能空间的融合布局是探讨最多的内容, 也是产城融合的核心特征[2]。张道刚认为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 不能一快一慢, 脱节分离[3]。林华认为, 产城融合应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 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 这显然是力图通过产业调整服务于城市的功能改造[4];刘畅等则认为, 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空间融合三个方面, 基于此三方面, 引导新区内绿色交通出行, 通过产业与居住功能用地的合理比例和市场的选择, 实现职住平衡[5]。基于此, 笔者认为, 产城融合最基本首先是功能的融合, 在发展产业的时候注重城市生活功能的注入, 在加快城市的建设时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实现“产业支撑城市, 城市提升产业”, 以产城互动推动城市产业双转型。

2 产城融合规划策略

2.1 土地用地布局——组团布局, 产城共融

本着“产城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 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将用地布局结构域土地使用的自然生态性相结合, 对城市功能进行整合, 合理安排功能分区和景观体系, 避免功能过于单一以致不利于聚集人气, 以不同特色的功能分区使滨水区更具活力, 形成开发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区, 与产业园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2.2 公共设施配套——综合统筹, 多元配套

规划应以高效优质、高度信息化的公服设施为主导, 根据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以及娄底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 规划形成“市区—社区”二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采用邻里中心配套模式, 整体上形成功能完善、布点清晰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3 综合交通——区域互动, 复合交通, 畅通循环

(1) 加强区域交通衔接。加强内部道路与市域高快速路网的连接;增加对外通道及出口;提升部分道路等级;建立便捷的区域联系通道网;预测交通量组织合理疏导等。

(2) 建立地面常规公共交通、BRT快速公交、水上巴士等组成的复合公共交通系统。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出行方式, 就近平衡居住于就业减少交通出行量。建立地面常规公交、BRT快速公交、水上巴士为一体的复合公共交通系统, 承担地区交通出行量的大部分比例, 减缓因私家车出行带来的交通压力。

(3) 加大道路网密度。加大道路网密度, 组织微循环交通。在建设强度较高地区采用严谨的棋盘式路网, 局部组织人车分流, 实现高效的交通组织。打通断头路, 营造发达的支路网系统, 保证微循环交通的畅顺。

2.4 景观风貌——蓝脉串联, 绿楔渗透

结合现状水系和基地内现状资源环境, 形成河流蓝脉、各级组团景观中心和多条景观绿楔以及景观带的景观风貌体系, 引入滨水景观而贯穿各功能组团的景观绿楔, 构造城市风貌景观带。

2.5 公共空间——以人为本, 系统布置

本方案为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提出公共度分级概念, 以期形成高品质、人性化、多功能的活力公共空间体系。

(1) 一级公共度地区。一级公共度地区定义为滨江绿带、绿地公园、广场、博物馆、交通综合体等独立功能地块, 可以提供人们与自然交流、互相交流的场所与空间。

(2) 二级公共度空间。二级公共度空间指部分商务、会展、酒店等功能地块, 要求在外部空间及裙房、地下层提供商业、文化、休闲等公共功能。

(3) 三级公共度空间。三级公共度空间指建筑内部需要封闭管理机使用的商务、酒店、研发、居住、公寓等功能地块, 只可提供外部空间给公共使用。

3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城市空间进入快速拓展时期, 然而目前很多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构成过于单一, 带来职住不平衡、配套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 开发区中交通、景观等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段已被工业企业所占, 土地开发强度低, 且工业居住混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品质差, 用地置换难度大, 很难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因此, 在今后的开发区发展中, 必须规划先行, 对开发区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空间布局, 完善设施配套, 提升环境品质。根据城市发展所处的区位、阶段的不同, 其新区发展的具体策略必须依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剖析其特点, 才能提出针对性的产城融合规划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全国各地出现了开发区、工业园区、职教区等城市单一功能新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这种单一功能的新区暴露出职住不平衡、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城市交通拥挤、居住安全等诸多城市问题。本文从城市用地功能、交通体系等方面出发, 初步探讨“产城融合”理念下城市规划相关策略研究, 从规划理念、发展目标、总体定位等方面指导规划新区向产城融合性新区发展, 以期为其他城市开发区建设中在产城融合理念指导下的规划策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产城融合,规划策略,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文彬, 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1) :99-103.

[2]刘瑾, 耿谦, 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 2012, (4) :58-64.

[3]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 2011, (1) :1.

[4]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11, (5) :30-36.

上一篇:经济性状下一篇:功率放大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