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兴趣

2024-07-09

结合兴趣(共10篇)

结合兴趣 篇1

作为农村小学生, 知识获取渠道少, 知识面窄, 对数学史的了解较少。因此, 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利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让其感悟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一、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的学习结果不仅是要懂得数学知识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 学会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 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 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 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 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并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 培养数学兴趣

在课堂上, 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史, 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向往。例如:中国是最早使用算盘的国家, 而我们的晋商就是利用算盘, 加快计算速度, 提高经商效率, 从而富甲一方的。将这些数学史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极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祖冲之是从5世纪至15世纪, 在世界上最具数学才能的数学家。在千年之中, 祖冲之一直保持着Ⅱ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他在数学天文历法上的伟大成就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评价, 受到历代人的无比崇敬。像这样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奇闻轶事可谓数不胜数。只要结合教材, 找到与其内容相关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而且会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发现推理能力。

三、介绍数学美, 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从古希腊时代起, 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正是基于对这种图形在各方位都是对称的认识。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 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让同学们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 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 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 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合新课标 激发学习兴趣 篇2

一、巧设导语

在进入课文前应设计有趣的导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主动学习。巧设导语最重要的是从课文重点出发,因课而异,主要采取质疑、激将、煽情、欲扬先抑等方法。比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板书课题的时候,把“画家”两个字写得大些,“牧童”两个字写得小些,然后设疑:“一个是有名的画家,一个是小小的牧童,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进行导入,由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研究讨论,这样的启发效果比要求学生直接进入读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分角色表演、小导游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表现,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主动获得知识,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时,我出示连张邮票的复印件,要求学生想办法把邮票一枚一枚地撕开,之后再与带齿孔的连张邮票进行对比,这样很快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了课堂成效。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可以采用此类课文独特的学习方式——当小导游。在熟悉课文之后,在学生中选择导游给日月潭全貌作详细讲解,然后请充当游客的学生做评价:你最喜欢哪位导游?为什么?通过“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双向互动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这样既欣赏了景色特点,又品味了词句。

三、巧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调动学生的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找春天》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春天美景、鸟语花香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如“树木吐出的点点嫩芽,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这些句子如果只是在字面感受,完全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通过结合声音图片,孩子们就能深切地体会春天带来的美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拓宽学习语文的方法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习语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景色的醉人,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新课标,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

五、通过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文中之境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各种情境。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总之,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各种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丰富知识的愿望。

坚持三个结合培养体育兴趣 篇3

一、耐心灌输体育文化知识, 提高兴趣

初中学生, 文化素质不高, 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 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 对体育课看得很轻, 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 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体育文化, 使他们明白体育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体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关系及与我们生活质量的关系等。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学生明白, 体育不仅是一门专业学科, 而且还是二门发展潜力很大的边缘科学, 从而提高其体育的认识, 增强对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二、耐心讲解体质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增强体质对促进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上好体育课的自觉性

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学好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在功课日益繁重的情况下, 没有健康的体质是不能适应和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 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会对提高文化学习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充沛的精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健康的体质不仅来自于先天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 也是调节身体, 促使精力旺盛, 学好文化知识课的需要。

三、让文化成绩好的学生, 现身说法, 激励其他学生上好体育课

在体育课中, 应特别注意引导和培养文化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的体育兴趣, 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然后, 让他们对其他的同学现身说法, 说明加强体育锻炼, 上好体育课, 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充沛的精力对学好文化知识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初中学生一方面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冲动, 另一方面, 又爱面子、害羞、自尊心较强, 但又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因此, 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 要用极大的耐心讲解、示范, 还要注意对学生多鼓励, 少指责, 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和他们做那些动作难度大、技术性强, 又要求单独完成的体育项目时, 如果体育教师不耐心进行讲解、示范, 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自然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即使对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爱好的学生也要坚持正面教育与鼓励。

1.坚持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初中学生, 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还不强, 而好奇、贪玩的性格特点比较突出, 同时求知欲较强。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就应该注意掌握学生上述各种心理特征, 在上体育课时, 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使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结合起来, 以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一是注意在基础课的素质练习中, 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基础课一般是指身体素质的练习, 如短跑、变速跑、跨步跳、越野跑、高抬腿跑、原地摆臂、立定跑远、蛇形跑、引体向上、俯卧撑、后蹬跑等, 这些基础项目的练习, 对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活跃体育课的学习气氛, 体育教师就应该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使他们乐学乐练。

二是注意体育课内容的交叉安排。体育教育尽管注意了知识、趣味性的结合, 但如果不注意各类体育项目交叉进行, 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失去兴趣。一般来说, 上了一至两节身体素质的基础练习课以后, 应该换一至两堂学生喜欢的球类课或者将素质练习与球类课搭配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室内外交叉和田径、球类、武术、体操项目的交叉。

三是注意多变性和多样性。在身体素质基础训练的体育课中, 要注意娱乐项目的多变性和多样性, 不能千篇一律。在一节体育课中, 还要注意体育项目的多样性, 不能一个训练项目安排到底。同时每堂体育课都最好安排十几分钟的自选项目时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 自由练习。

2.坚持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初中学生, 一方面贪玩、好奇, 另一方面也喜欢争强好胜, 虚荣心较强。因此, 体育课上应适当增加一些竞技性和娱乐性项目。这样做一是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二是可以增强凝聚力。三是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四是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陕西教育 (教学版) .2011.

[2]李树样.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体育运动[J].启迪与智慧 (教育版) .2012.

[3]韩金磊.浅谈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温俊, 黄永飞, 涂运玉.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5.

[5]许书生.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结合兴趣 篇4

关键词:物理;理论;实践;兴趣;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81-01

物理研究要求巩固基础知识,提升个人对于理论的感悟和分析思考,打开对于实践理论的自我感悟分析,课堂的分析思考,就是将实践理论进行有效分解,通过逐步的课堂演示,加深认识和思考,分析自我的感悟和分析,实践理论就是将全部过程有效的展现出来,通过实践理论展现理论的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理论的过程当中去思考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和用途,提升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寓教于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一、有效夯实基础物理理论,有效结合实践教育,提升知识融会贯通水平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做到传授知识,同时形成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模块发展,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与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带动学生自我主动探索性的提升。

此外,在做好这两步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深度的扩展,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跳出课本的局限性,做到举一反三,培养一种创新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记忆与背诵,教师要立足知识教学,提升能力教学,放眼创新教学,将物理课堂改革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中教师其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针对物理学科“分析——推理——应用——实践”的思维过程,物理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到“适时适度引导,调整掌控方向”,做到让学生“明晰思路,找准思维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领悟物理道理”,而后应用于“知识的分析推理和自主探索”。

二、重视实践性的教育,重视物理实验的操作学习

例如理课力的教学中,有三种核心的“力的概念”需要我们去解剖,这就是“作用力、重力和摩擦力”。我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弹簧秤,外加铁块(或磁铁块)等来演示给学生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实验的过程教师需要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演示,并且每一步的意义要让学生知道,直到实验结束,作为一个完成的过程。在演示相互作用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有趣的演示,就是磁铁吸引铁块,启发学生的思考,是一种什么力将它们拉到了一起,然后再设计实验让学生去做,例如用弹簧秤称量重物。

我们在物理知识的讲授上,最好在实验中展开,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思考每一点理论的用途和用法,同时这种实验又是一种实践,能够使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双向的提升,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这又是物理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当中有效的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轻松和有趣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重视物理教学的多样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高中物理知识涉及到了我们所要学习的重点核心内容,用几个字概括之就是“运动、力、能、电、光、态”,这就是知识的核心,也成为我们以后分支学习的重点学科,其中每个知识体系都有若干的实验加以证明和巩固,目的是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能力,加深认知,这也是学习的必需,对于实验,教师要能够用的恰当,用的有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掌握,形成一种教学艺术。

例如在同一材质的水平面上,用弹簧秤水平拉动一个木块,我们读出一个数值,随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水平匀速拉动后在读出一个数,这个度数都是摩擦力的读数,我们根据读数会发现,这种压力越大,摩擦力的读数越大,而这中压力就是一种垂直于木块的向下的力,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个因素,这种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理论和验证的一种过程,而且教师也完全可以将某节课的物理教学过程融入到实验当中,让学生去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真正能掌握知识并且付之于实践。

其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和综合,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其进行有机联系,能进行物理知识的综合思考和运用。例如在课程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电流和电路”,在之后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之后,我们引申到了“电磁知识”,这不但是在电的基础上的继承,更是在“电磁”知识上的引申,两者融汇的交汇点就是两者之间的应用,这个过程就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和演示,将声音和画面有效的结合起来。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做到传授知识,同时形成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模块发展,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与感悟,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带动学生自我主动探索性的提升,此外,在做好这两步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深度的扩展,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之跳出课本的局限性,做到举一反三,培养一种创新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记忆与背诵,教师要立足知识教学,提升能力教学,放眼创新教学,将物理课堂改革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彬生《创新中学物理实践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2] 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学苑出版社 2000

[3] 何丰明 陈前《走进探索--中学物理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4] 刘彬生《创新中学物理实践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学习兴趣点结合教学知识点 篇5

在对最近的一届学生教学的过程中, 我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和兴趣规划教学情境后, 将多媒体教学模块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这些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制作过程中, 很好地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做出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作品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 我将整个学期分成了三个教学阶段, 分别是:第一阶段——学馆匾额设计、第二阶段——我的校园故事系列图、第三阶段——Flash制作我的校园故事。

在第一教学阶段, 结合网络教学, 让学生上一个名为“拜师网”的网络教学社区, 教师和学生都开设一个学馆。每位学生可以到教师的学馆中下载学习资料、提问和交作业, 然后在自己的学馆中记录学习内容、交流技术应用技巧、分享学习作品、畅谈学习感悟等, 尝试崭新的网格学习方法。学生对这一网络学习方式感到很有新意, 也感到很有用。

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 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让学生制作自己学馆的匾额来装点自己的学馆。通过这一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习Photoshop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整个“学馆匾额”的图片制作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背景图片, 用到裁剪工具使用这一知识点。二是主题文字, 用到文本工具应用这一知识点。三是装饰性的小图标, 利用魔棒工具来抠图等知识点。所学的知识很基础很简单, 但因为有明确的用途, 并能体现个性主题, 学生很有兴趣学习制作, 制作出来的作品都很漂亮。在制作的过程中, 大家也很好地完成了Photoshop入门的学习。图1是学生设计制作的“学馆匾额”。

第二个教学阶段, 在第一阶段入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图像处理的全面学习。我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用一组图片来表现进入高中以来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故事, 题材不限。

现在的高中生想法一大堆, 但要真正落实到作品中还需要有所提炼。我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拍照准备素材。一周以后, 照片是拍了一大堆, 但感觉真正能用到作品中的却没几张。针对这一情况, 我给出了一份“作品创作策划表”, 要求学生确定作品的名称、主题思想、模仿范例和每一页作品的结构设计。学生完成了这份策划表的填写, 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深度的构思, 接下来再去拍摄照片、收集素材就有明确的方向, 并提高了有效性。

如果制作的作品没有兴趣点, 没有好的主题, 学生就会以东一块西一块“贴膏药”的方式来制作作品, 也就谈不上什么学习效果。而只有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意义的故事, 才会让学生有感觉和兴趣去制作和学习。让学生利用Photoshop完成一组校园故事的系列图, 是真正做到兴趣点结合知识点, 因为学生在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 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 需要有新的技术去支持, 这个时候的学习就是一种需求性学习, 那么这个学习积极性就真正调动了起来。

“书香伴我行”这组图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的 (如图2、图3) , 题材取自学校组织的读书月活动。其作品的封面带有中国水墨图风格, 各页图片采用中国书轴的风格, 很有文化气息。在作品封面的图片处理中, 学生学习了渐变工具的使用、图层样式设置、图像色调调整等知识点。而在各子页面图片处理中, 学习了滤镜的使用、仿制图章工具、蒙版的应用、修补工具等知识点。

第三教学阶段则要转向Flash的教学, 但完全可以利用第二个阶段的主题图片作品, 作为素材来制作动画作品。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片头、图片展示、片尾。学生应用Flash中的逐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等基本的动画制作跟自己主题相关的作品片头和片尾。借用多场景和交互控制命令来进行图片的展示和作品的合成。

结合兴趣 篇6

一、读一读, 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大声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在英语早读课上, 我创设各种方法让学生朗读而不使其感到厌倦。如:将每一节早读课划分成几个时段, 每一个时段都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全班学生集体朗读短文;将班级分成boys和girls两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课本中的对话, 然后再交换角色朗读;我读问句, 学生读答句或者学生读问句, 我读答句;我说汉语, 学生译成英语等多种方法。总之,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英语的兴趣, 更充分地利用好早晨这样的大好时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一些胆怯的学生不但打破了“开口关”, 大胆地进行练读, 而且还渐渐地掌握朗读的技巧, 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养成了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 有了大量的积累, 输入的语言多了, 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 为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说一说, 激发学生课堂写作的兴趣

朗读具有读的因素, 又具有口语的因素。著名外语专家许国璋说过, 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写, 自有水到渠成之日。许多学生学习外语只精通题海战术, 不肯开口, 不愿意读, 耳不明, 嘴不勤。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 要求学生出声读, 大声读对话、课文。我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 注意短语和习惯用法, 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句的用法和区别。再通过模仿录音带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训练, 这样就可逐渐达到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一学期的朗读训练, 学生们已养成了开口读英语的好习惯, 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习成绩。可见, 在英语学习中, 朗读是十分重要而且非常有益的。

三、演一演, 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

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还是很强烈的, 每学完一篇语篇或故事后, 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尽管英语的课时不足, 一周只有三课时, 但我也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打消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我经常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或者课前的三分钟口语表达时间给孩子们表演课文或对话。这样看起来是浪费了一些时间, 实际上提高了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这样孩子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孩子们在学完了《Goldbricks and the three bears》后, 小组表演的时候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 特别是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孩子在表演Goldie害怕的样子时。我觉得他们真的沉浸在那个故事的语言情景里面, 还有什么比兴趣更好的呢?表演课文场景或对话,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积累了语感, 让这些成为他们呼之欲出的语言积累。将来只要出现一定的情景, 他们就能合理运用这些语言。

四、写一写, 增强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语言形成需要出发, 从每一节课渗透写作意识出发,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老教材《A telephone call》时, 教师课前准备了两个电话, 由于有上一节课的知识支撑, 学生拿起电话就饶有兴趣地给好朋友打电话, 还自发邀请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 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 习作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了。这样, 又何愁无话可写呢?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铺路搭桥。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与习作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人人能写、人人爱写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可以练习的机会, 设计一些简单的组词造句和看图写两三句话的练习, 从而逐渐向整篇的创作任务过渡。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爱挑战的心理, 善用课堂语言, 让学生乐于接受写作的挑战, 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 再带动其他学生后“富”起来, 创设写作氛围。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 还可以让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写一篇小短文。培养学生逐步写出一段意思连贯的文字,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增强英语课堂随阅练笔的有效性。

结合兴趣 篇7

一、五彩缤纷的焰色反应唤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热情

利用一些金属及化合物灼烧时的特征颜色, 可以用来鉴别一些金属离子。另一重要用途是在焰火上, 在火药中加入具有特定焰色的金属盐, 便可产生特定颜色的焰火。在实验课上演示一些化学实验, 引起学生注意, 并使之产生兴趣。借此我们可以个学生讲授燃烧及火焰的颜色实验, 镁在哪些气体中可以燃烧?例如: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镁在氯气中燃烧;镁在氮气中燃烧;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他们所产生的奇异现象。火焰的颜色及生成物表现的现象总结出来,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磷在空气中燃烧, 白色火焰, 有浓厚的白烟;铁在氧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 (没有火焰) 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熔融而滴下。以及观看到钠或钠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 火焰黄色中的这些现象让他们在课堂上欢呼起来, 实验中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他们兴奋不已。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动手操作小实验,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学习兴趣高涨, 为学好化工专业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课堂上的设疑、点拨思维、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启发式教学

我们的实验主题围绕有趣的化学,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工的兴趣和发现化工专业的神奇之处。比如有一些有意思的名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黑色大饼实验, 在此我们取一个实验星火燎原为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在一只试管中加入几毫升的98%的酒精, 然后轻轻地滴入一样量的浓硫酸, 在试管的背面衬托一张深蓝色的光纸, 摇动几下试管将浓硫酸和酒精混合均匀后, 关闭灯光, 然后将一些高锰酸钾颗粒缓慢地投入试管中。少顷, 我们就可以欣赏这个“星光灿烂月光杯”了。乘热打铁, 想学生讲述原理。让他们明了浓硫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氧化性很强的七氧化二锰, 墨绿色油状H2SO4 (浓) +2KMn O4=K2SO4+Mn2O7+H2O Mn2O7遇有机质发生爆炸生成Mn O2黑的物质。Mn2O7受热分解:2Mn2O7=4Mn O2+3O2↑结合实验特点, 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 还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来替代呢?集思广益, 根据学生的回答, 归纳几种办法并加以解释说明, 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和实验中来。同时, 我们教师也可展示参照学生提出上的几种方法尝试示范, 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 蕴涵着无穷趣味, 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 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 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 比如黑色大饼实验:在100m 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 加入几滴水, 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适量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 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并向学生描述所呈现象。这个实验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其实只要有心仔细琢磨研究, 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三、创设问题情景, 改变学习环境, 让学生用化工专业的视角, 去观察生活、和社会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俗话说得好“树要修剪, 玉需雕琢”, 即使孩子的资质不差, 只要帮助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自觉进行学习、乐观向上的习惯, 就会让学生爱上化工这个专业。以上就是我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问题上的三点拙见,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基础上, 适时鼓励与正确引导他们, 让他们自信、快乐、积极地学习。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和孩子们一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能看到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 就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教师就要设法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体验之源, 让探究成为学生发展的双翼, 努力为学生排解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努力理解学生在学习、运用、发现、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感受、经历和发展, 以及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 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生成和建构的自由主体。

参考文献

[1]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结合兴趣 篇8

本文就是想通过对学生学习历史现状的研究, 了解影响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准备,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以利于学校在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育技术和手段, 全面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加强学校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倡导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苦苦探索追求的一种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化行为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关注, 以真情投入, 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 把关心学生的发展、情感、体验和行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点, 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育。学校要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友爱、活泼生机、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 营造一种爱学习、比进步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 更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是在学生主动投入的状态下进行, 方能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经济、生活、文化、思想等多元化的因素影响日益增多。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受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的影响,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状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学生个性差异较大, 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在过去, 可能在一个年代或是一个区域的学生会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而现在的学生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走向社会的人生态度、理想选择及价值取向都将对今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多样性的,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年龄、性别及家庭情况等方面有充分地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学生成长档案、问卷调查、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等方式了解、认识学生, 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文体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学生,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摒弃过去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 因人制宜、自主发展,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校园的一个亮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个人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式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很大。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 我们认为,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尤其是教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是成功的教师, 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 无不以人格之光, 烛照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通过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把教学的重点, 由过去单纯的研究教师如何教, 转变为研究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来。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 着力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 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 与时俱进。同时, 要积极倡导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摒弃过去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新路子

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软肋, 多年来做过多种的尝试。其实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是一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模式, “白猫黑猫, 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 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 主要是看过程和方法, 只要是能适应时代要求, 能与学生的感知特点和兴趣取向相符合,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能让学生愉悦地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技能, 提高了能力, 就是最成功的改革。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由于性别、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在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的兴趣都会产生差异, 这是不可忽视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潜在资源。如果教师选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循循善诱, 使课堂教学开展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大大地激发起来了,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比如, 在上到“北伐战争”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两节课时, 安排学生各自寻找有关资料, 从而激发全体同学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家校沟通,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环境、氛围及父母的和睦相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学习氛围浓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积极性强。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 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不高, 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由于其所在地的特殊性, 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 现在又疲于发展事业, 疏于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孩子的管教, 又缺乏“教育投资”的意识, 对教育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而不可能在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学习上有很大的力度。尤其是对于“问题学生”更是不知所措, 大多数学生家长希望学校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 以及开办家长学校等有效途径, 强化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 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 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 我们还要继续倡导和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家访、走访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通过开通网站、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现代形式来弥补家访的不足, 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更加快捷、畅通。

总之, 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 不论从事哪一行业, 如果具有必要的历史知识, 就会增进人生的动力和人生的感悟。

摘要: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 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历史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根据教育部对北京2017位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学生对15门课程的喜欢程度上, 历史排名倒数第二, 同时还位居“枯燥、没有意思的课”的前列。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 以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学生自身以外的诸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入手, 从家庭、学校、教师等方面, 具体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 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提高,城乡结合部,学习兴趣,历史,策略

参考文献

[1]伍棠棣, 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

[2]郭贵州.影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3.

[3]吴增强, 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4]卢家湄.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结合兴趣 篇9

关键词:学生;数学教学;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教师也应该不段的改变教学方式,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泫来应对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照着书上按步就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因此我们的数学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学爿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数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生活,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的"位置与方向"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牛生活的情境:是我们本校的校园图,根据定向运动图在学校里面找到方向和距离,然后看谁最先到达终点。这就改变了课本中例题"形式化"、"常规化"的呈现方式,联系实际,用"校园"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图境,将例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知数学,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养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能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新课时,以学生收集的资料作为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测量的数据时,先出示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和在测量中出现的问题:我家的院子围墙长50米多一点;我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我们教室的黑板的高度是1米多一些。

这些例子都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基础,因而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实用,教师以他们身边接触到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内容,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如果要用米作单位怎么办?"激发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欲望,经过他们讨论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得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使学生更能理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练习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练习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诸多作用,而不是一门学而无用,仅仅为了学习成绩的科目,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了“简便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某学校买了12副羽毛球拍,每副25元钱,你们能用最快最简便的方法算出来吗?

(2)小明家有125千克辣椒,每千克4元,你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帮他家算一下'他家的辣椒一共能卖多少钱?

结合兴趣 篇10

关键词:组推荐,推荐系统,用户特征,用户兴趣,偏好融合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仅依靠搜索引擎很难准确获得满足用户需求和个性化偏好的信息资源,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1],推荐系统正逐渐成为解决信息过载的主要发展方向[2]。推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推荐,在海量信息空间中,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用户获得有用的信息对象[3]。目前,推荐系统在电子商务(如Amazon、eBay、Netflix、阿里巴巴、豆瓣网、当当网等)、信息检索(Google、MyYahoo、GroupLens、百度等)以及移动应用、电子旅游、互联网广告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4]。然而,现有的推荐系统都是针对单个用户设计的,只能为单个用户提供相应推荐。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户组成的群组参与活动,此时进行推荐则需考虑群组中所有用户的偏好。这种为考虑每个用户偏好的推荐系统被称为组推荐系统,它将推荐对象由单个用户扩展为一个群组[5]。

组推荐系统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6]。2011年ACM推荐系统大会举办了上下文感知电影挑战赛,主题是为家庭群组推荐电影[7]。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组推荐系统的相关算法,如Boratto[9,10]等人利用社区发现技术,根据用户相似度对用户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群组,还利用K-means算法,直接对用户项目评分矩阵进行聚类,得出用户群组。Intrigue[11]则通过提取旅游景点的特征并结合人口统计学信息对群组进行划分,采用加权均值策略为每个群组分配不同的权重。

本文通过对组推荐系统相关技术与算法研究发现:(1)已有的组推荐系统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相似度,使用聚类算法或社区发现算法进行群组发现,并没有考虑用户本身的一些属性;(2)已有的组推荐系统通常是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结合来预测用户的评分,但实际应用中发现,随着用户与推荐系统交互的增多,用户的信息需求或兴趣可能发生缓慢或剧烈的变化,不同历史评分对描述用户当前兴趣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产生用户兴趣的概念漂移问题[12],造成推荐准确性下降。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用户特征和用户兴趣变化的组推荐系统算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通过对用户特征的分析,利用人口统计学信息,抽取出用户特征向量,使用聚类算法将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形成群组;(2)提出一种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组推荐系统中,提高组推荐系统的准确性。

1 组推荐系统算法

1.1 算法描述

结合用户特征和用户兴趣变化的组推荐系统算法由4部分工作组成。

(1)用户特征的预处理与向量化。算法中涉及到的用户特征主要为人口统计学数据,包含用户的性别、年龄、所在区域等信息。这些用户特征数据多为一些文本型数据,而用户特征数据需要作为算法的输入数据。为了在算法中使用这些数据,需要将用户特征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将其转化为算法能够识别的向量形式。

(2)群组发现。群组发现的主要目的是将已经向量化的用户特征数据作为输入,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根据用户特征进行群组划分,将具有相似用户特征的用户划分到一个群组内,从而产生多个用户群组,算法将针对这些用户群组进行推荐。

(3)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相比,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采用了改进的欧氏距离方法来模拟用户的兴趣变化问题。在传统的基于欧氏距离方法计算相似度时加入了用户的评分时间,这里引入一个时间惩罚函数到欧氏距离的计算中。时间惩罚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为惩罚系数,其公式如下:

将时间惩罚函数加入到相似度计算公式中,即可得到改进后的相似度计算公式:

其中,rui为用户u对物品i的评分,rvi为用户v对物品i的评分,tui为用户u对物品i评分的时间,tvi为用户v对物品i评分的时间。不同用户对相同物品的评分时间间隔越久,用户u与用户v的相似度就越低;反之,相似度越高,从而模拟了用户兴趣变化。

(4)群组评分预测。为了得到群组对某一项目的预测评分,算法涉及到群组中用户的偏好融合问题。在组推荐系统中,偏好融合是指根据群组成员的偏好提取群组偏好[8]。本文算法中的偏好融合方法采用评分融合方法。先通过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对群组中用户的评分进行预测,从而得到群组内用户对该项目的评分。为了避免“痛苦问题”,算法选用了痛苦避免均值策略,将用户的评分融合,最终得到群组对该项目的预测评分。

痛苦避免均值策略公式如下:

其中rgi为群组g对项目i的预测评分,rui为用户u对物品i的预测评分,G为用户群组,为痛苦阈值。

1.2 算法过程

算法中需要涉及的各个集合与参数有:(1)用户特征集合Uinfo;(2)用户项目评分矩阵R(Um.In);(3)用户特征向量集合Uvec;(4)群组集合Groups(K,group);(5)群组数目K;(6)群组预测评分rgi;(7)群组预测评分矩阵RY(groupm.Im)。

算法1结合用户特征和用户兴趣变化的组推荐系统算法:

输入:Uinfo,R(Um.In),K

输出:RY(groupm.Im)

对Uinfo进行处理得到Uvec

将Uvec作为输入,指定值K,运行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得到用户群组Groups(K,group),其中包含了K个group

FOR(each groupin Groups)

FOR(each uin group)

通过上文提出的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对项目i进行评分预测,得到rui

END FOR

使用公式(3)对group中的rui进行偏好融合,得出rgi

END FOR

RY(groupm.Im)←rgi

2 实验

2.1 实验数据集

实验数据采用MovieLens 100K数据集,数据集中包含了943位用户对1682部电影的100 000条评分记录。其中u.user文件记录了用户的性别、年龄等用户特征信息。实验中按照80%~20%的比例构造出了训练-测试数据集。使用训练集进行算法模型训练,并通过测试数据集对算法的推荐准确度进行检测。

2.2 实验结果度量标准

采用评分预测中常用的标准平均绝对误差(RMSE)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RMSE值越低,说明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距越小,即预测准确度越高;反之,预测准确度越低。RMSE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

2.3 实验结果

将本文提出的结合用户特征和用户兴趣变化的组推荐系统算法(GRA-UI)与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的组推荐系统算法(GRA)进行对比,GRA在计算预测值时采用传统的协同过滤算法。实验比较了在群组数目K从5~30变化时算法的准确度。图1为实验结果,由实验结果可知:

(1)组推荐系统中,随着群组数目的增加,组推荐系统的准确度不断提高。这是由于群组数目增加时,每个群组中的群组规模相应降低,群组内用户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被推荐项目更符合群组内每个用户的偏好。因此,改变群组规模可有效影响组推荐的准确度。

(2)在相同的群组规模下,考虑用户兴趣变化的GRA-UI算法在推荐准确度上均优于GRA算法。用户兴趣变化能够影响组推荐系统的推荐准确度,结合用户的兴趣变化能够有效提高组推荐系统准确度。

3 结语

本文提出的结合用户特征和用户兴趣变化的组推荐系统算法,首先通过对用户的特征信息进行分析,进而产生群组;其次在预测评分时提出了一种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最后使用痛苦避免策略为各个群组得出预测值。算法中以用户特征来进行群组划分能够更有效结合用户本身的信息,使群组划分依据更合理。使用结合用户兴趣变化的协同过滤算法能很好地解决用户兴趣变化问题,使组推荐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XU HAI LING,WU XIAO,LI XIAO DONG,et al.Comparison study of internet recommendation system:comparison study of internet recommendation system[J].Journal of Software,2009,20(2):350-362.

[2]RESNICK P,IACOVOU N.GroupLens:an open architecture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of netnews[C].Proceedings of the 1994ACM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hapel Hill,NorthCarolina,United States,1994(10):22-26.

[3]ADOMAVICIUS G,TUZHILIN A.Towa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commender systems:a survey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possible extens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Data Engineering,2005,17(6):734-749.

[4]CAI W L,WU M X,JIE Z Y,et al.Context-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J].Journal of Software,2012,32(3):217-253.

[5]ZHANG YU JIE,DU YU LU,MENG XIANG WU.Group recommender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Online Publishing,2015(38):89-90.

[6]MASTHOFF J.Group recommender systems:combining individual models[M].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Berlin:SpringerVerlag,2011:677-702.

[7]SAID A,BERKOVSKY S,LUCA EWD.Group recommendation in context[M].Chicago,USA,2011:2-4.

[8]DYER J S,SARIN R K.Group preference aggregation rules based on strength of preference[J].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22-832.

[9]BORATTO L,CARTA S,CHESSA A,et al.Group recommendation with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users communities[C].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ies,IEEE/WIC/ACM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IET,2009:547-550.

[10]BORATTO L,CARTA S,SATTA M.Groups iden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recommendations in group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Barcelona,Spain,2010:27-34.

[11]ARDISSONO L,GOY A,PETRONE G,et al.Intrigue: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for desktop and hand held devices[J].Appl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7(8):687-714.

上一篇:三维视觉下一篇:生物医用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