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结合

2024-05-17

教研结合(共9篇)

教研结合 篇1

校本教科研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是解决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惟一途径。学校要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思想, 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反思,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校本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载体

教师做研究并不是搞发明, 只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及问题找到合适的答案或办法。所以校本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 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 以教师为校本教研的主体, 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思路, 体现在“一立足、三为本、多元评价”上。

“一立足”是立足课堂, 让课堂成为科研的主阵地。着眼于课堂不断反思实践, 将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的困惑和问题与年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 把具有典型意义、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 确立为课题进行研究。

“三为本”, 即把科研工作锁定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上。

1.校本培训应多元立体, 百花齐放

校本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教科研能力的保证。实现“立体式校本培训”要做到培训内容合理预设, 量身定做, 科学生成, 如:根据需要举办专题讲座、教学质量论坛 (通过分析性检测, 讨论、分析、总结教学得失) 或个人特长项目培训 (内容: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说课、评课、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主题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等) 。培训形式百花齐放, 交叉确立。尝试采用同伴互助式的学习研究、智慧碰撞式的课题研讨、专业引领式的系列讲座、自主发展式的个别自学和资源共享式的校际联动等多种形式。

2.校本教研应以人为本, 特色活动

学校的校本教研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把行动研究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活动”, “走进名师工程活动”, “搭建‘读书实践、反思、论坛、展示’”等系列活动。活动以调研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为线索, 以研究者的身份开展教学, 必须把教室作为教学的“研究室”, 必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入手, 设计教学过程, 变“学习型备课”为“研究型备课”, “变个体备课为群体备课”。通过课题研究, 采取“同课异构”、“双备双上一一反思”的途径, 本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 青年教师上研讨课, 要有集体备课记录和研讨记录。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得失及时记录下来, 通过反思、提炼、交流, 发掘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展开专题研究。在研究活动中, 让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发生碰撞, 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平台。

3.校本课程应科学探索, 勇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形成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经过认真思考和科学论证之后开发了校本课程“七巧板创意构图设计”, 将科学、美术、艺术学科进行整合, 引领全校师生与读写为友, 与图画对话, 与同伴交流。这一校本课程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时时都在滋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 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且事实证明, 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

“多元评价”即学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 为学生建立科学的成长袋。其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质性资料, 生成的各种作品, 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如:“成长快乐”、“七彩童年”、“闪光的脚印”等。

二、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校本科研立足于学校实际, 解决的是学校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集中讨论,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课题, 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研究的成果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1.组织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为课题, 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攻关, 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每学期结束都要将个人最困惑的问题提出来, 找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撰写学期教学反思上交教研组, 由教研组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为课题。例如, 科学学科中开展的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科学学具的开发与利用》和《小学科学DV实践与研究》, 有助于科学教学在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分解课题为若干子课题, 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

教师可以围绕课题, 查阅资料, 学习相关的知识,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利用课堂研究, 教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每一个课题都有具体的研究方案, 有专人负责

研究人员不仅包括本学科教师, 学校领导也应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亲自部署、安排、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编辑、整理、打印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 这样就能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人人都参与的校本科研机制, 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 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可以把学校特色与教育科研进行有机结合, 以“特色学校、特长学生、特点教师”为宗旨, 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 同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书香溢满校园”的读书特色

以“书香溢满校园”为线索, 把“读书工程”的读经典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图配文—演课本剧贯穿于此项目之中, 将成果体现在校报上, 师生共同参与其中。

2.“口头作文”、“图配文”校本的课程智能特色

“口头作文”“图配文”是学生会倾听、会说话、会交流的有效途径, 不仅有助于写好书面作文, 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以“素质为本, 活动见长”的体艺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 开展“亚铃健身操”运动, 开展古诗词吟唱、京剧进课堂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张扬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开展“校园文化隐性”课程, 陶情导行

一是创建读书长廊、感恩长廊、班级读书角、南侧生态园、教学楼植物实践基地, 彰显人本主义。二是校内走廊、教室、校园音响系统增设人文提示, 展示其细节育人情怀。

5.开辟“学耕园”劳动实践基地

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亲身体验种植、除草、灌溉、收获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6.创建“生态园”

学生们通过参观、喂养, 搜集并交流和动物有关的资料, 更加了解、爱护动物, 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同时学校应建立各种兴趣小组, 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明显发展, 分析理解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也拓宽、深化了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 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为学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 注重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 立足校本研究, 继续抓实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工作, 坚持走教育科研强校之路, 力促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的长足发展。

教研结合 篇2

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

课题

阶 段 结 题 报 告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

课 题 批 准 号:HJL628

课题承担单位:同江市第三小学

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积硕果教研铺路实践展示谱新篇

——东北三省《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课题

阶段结题报告

同江市第三小学课题组张红艳梁有丰

我校《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课题自立项实施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在课题组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按照课题组的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对前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课题,展开教研,探究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以及扩大语言积累的最好途径,理解是运用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保障,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正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助推剂。根据课题实施方案以及我校实际情况,2013年下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原来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在各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根据年级不同确定不同的探究内容。一至三年级为课外阅读推荐和指导课,四至六年级为课外阅读交流、欣赏课。这次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是在上学期班主任教研活动中,以吕静等四位教师执教的《小猪希里呼噜》等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进行。活动以学年组为单位,先开展组内课外阅读模式的探究,然后由学年组推荐优秀课进行展示。

11月18日学校进行了六节课外阅读教研展示课:一年级董福慧老师执教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治家格言》前三条,二年级张海燕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读好书》,三年级杨维国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好书推荐会》,四年级吕静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淘气包马小跳》,五年级马秀玲老师执教的读书交流课《伊索寓言》,六年级唐冬艳老师执教的读书交流课《读西游,乐交流》。这六节课分别探索出了低年级课

外阅读指导课(教学以“读”为主,读准、读通、读懂、背诵的模式),中、高年级好书推荐课(XX导入,引出课题——走进人物,了解特点——深入情节,感受故事——视频选播,激发情趣),读书交流课(情境导入,营造氛围——交流内容,提出见解——总结交流,提升认识)的教学模式。该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交流,提高了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二、抓常规,促落实,点面结合结出丰硕成果

我校为了落实课外阅读工作,把课外阅读课列入班级课表中,一、二年级有专门的阅读课,定期到图书室读书,三至六年级把书借回教室阅读,切实把读书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还把读书工作纳入常规教学中,同其他学科一样,同检查、同反馈、同总结并纳入考核中。基本上每月都有读书活动安排:5月份举行青年教师演讲比赛;6月份学校向各班图书角赠书,丰富班级图书角的藏书量;7月份向学生推荐假期读书书目,分必读和选读两项,书目中有中国和外国的作品,作品的内容切合读书课题;9月进行课外读书调查,调查读书数量、质量;10月收集读后感,学校统一发稿纸,评审、筛选、装订成集;11月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展示活动;12月进行读书实践展示活动,包括读书笔记展、读书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展等。

2013年4月23日我校三、四、五年组师生参加了同江市教体局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同江市中小学“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其中四年组原创的配乐诗朗诵《三小,我们温暖的家园》和五年组歌舞配乐诗朗诵《追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9月份我校师生还参加了同江市教体局和进修校组织的抗洪征文比赛,其中学生上交的征文40篇,教师上交的征文8篇,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2014年3月又连续两周进行了全校性的阅读测查、演讲、讲故事和朗读比赛活动。每班选出前3名学校奖励,学校按学段选出前2名参加同市级比赛,成绩优异。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传统经典阅读,突出国学+双语特色

2013年十一放假后,学校正式启用了国学教室。该教室进行了具有儒家特色风格的装修,各年班教师在此进行国学课教学。这是我校在营造良好的廊壁文化后,又启动的一项读书工程。在此一、二年级开设《三字经》,三、四年级开设《弟子规》,五、六年级开设《千字文》等中华传统美文的阅读课,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走进精典中,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操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

围绕读书活动方案,我校还开展了“好书推荐”板报宣传活动。活动由六年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两周一次的板报布置,各班都能围绕“好书推荐”这个主题,围绕主题布置板报内容。内容精彩纷呈,色彩鲜艳,图文并茂。例如《窗边的小豆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草房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木偶奇遇记》、《苦儿流浪记》、《一千零一夜》、《流浪儿迪克》、《绿山墙的安妮》、《心灵鸡汤》、《水浒传》、《格林童话》、《红岩》、《西游记》、《宋词三百首》等板报设计,既新颖又有可读性,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我校自己设计了一款新颖的读书卡,每位学生一张,记录和统计自己读过的书目。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记录自己的读书成果,而且便于我们统计学生的读书量。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效工程,贵在坚持。今后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还要拓宽,例如中高年级的名著导读课、名著欣赏课应加强探究,形成模式。教师课外读书研究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还要增进教师之间的读书交流,提高教师的读书品位,让师生在书海中徜徉、在课外阅读中共同成长。

让校本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篇3

一、 校本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载体

教师做研究并不是搞发明,只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及问题找到合适的答案或办法。所以校本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以教师为校本教研的主体,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思路,体现在“一立足、三为本、多元评价”上。

“一立足”是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科研的主阵地。着眼于课堂不断反思实践,将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的困惑和问题与年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把具有典型意义、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确立为课题进行研究。

“三为本”,即把科研工作锁定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上。

1.校本培训应多元立体,百花齐放

校本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科研能力的保证。实现“立体式校本培训”要做到培训内容合理预设,量身定做,科学生成,如:根据需要举办专题讲座、教学质量论坛(通过分析性检测,讨论、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或个人特长项目培训(内容: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说课、评课、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主题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等)。培训形式百花齐放,交叉确立。尝试采用同伴互助式的学习研究、智慧碰撞式的课题研讨、专业引领式的系列讲座、自主发展式的个别自学和资源共享式的校际联动等多种形式。

2.校本教研应以人为本,特色活动

学校的校本教研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行动研究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活动”,“走进名师工程活动”,“搭建‘读书实践、反思、论坛、展示”等系列活动。活动以调研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为线索,以研究者的身份开展教学,必须把教室作为教学的“研究室”,必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变“学习型备课”为“研究型备课”,“变个体备课为群体备课”。通过课题研究,采取“同课异构”、“双备双上一一反思”的途径,本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要有集体备课记录和研讨记录。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得失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反思、提炼、交流,发掘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在研究活动中,让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发生碰撞,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平台。

3.校本课程应科学探索,勇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经过认真思考和科学论证之后开发了校本课程“七巧板创意构图设计”,将科学、美术、艺术学科进行整合,引领全校师生与读写为友,与图画对话,与同伴交流。这一校本课程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时时都在滋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事实证明,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

“多元评价”即学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为学生建立科学的成长袋。其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质性资料,生成的各种作品,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如:“成长快乐”、“七彩童年”、“闪光的脚印”等。

二、 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校本科研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的是学校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集中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1.组织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为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攻关,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每学期结束都要将个人最困惑的问题提出来,找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撰写学期教学反思上交教研组,由教研组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为课题。例如,科学学科中开展的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科学学具的开发与利用》和《小学科学DV实践与研究》,有助于科学教学在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分解课题为若干子课题,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

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利用课堂研究,教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每一个课题都有具体的研究方案,有专人负责

研究人员不仅包括本学科教师,学校领导也应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去,亲自部署、安排、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编辑、整理、打印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就能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都参与的校本科研机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可以把学校特色与教育科研进行有机结合,以“特色学校、特长学生、特点教师”为宗旨,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同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书香溢满校园”的读书特色

以“书香溢满校园”为线索,把“读书工程”的读经典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图配文—演课本剧贯穿于此项目之中,将成果体现在校报上,师生共同参与其中。

2.“口头作文”、“图配文”校本的课程智能特色

“口头作文”“图配文”是学生会倾听、会说话、会交流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写好书面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以“素质为本,活动见长”的体艺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开展“亚铃健身操”运动,开展古诗词吟唱、京剧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开展“校园文化隐性”课程,陶情导行

一是创建读书长廊、感恩长廊、班级读书角、南侧生态园、教学楼植物实践基地,彰显人本主义。二是校内走廊、教室、校园音响系统增设人文提示,展示其细节育人情怀。

5.开辟“学耕园”劳动实践基地

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亲身体验种植、除草、灌溉、收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6.创建“生态园”

学生们通过参观、喂养,搜集并交流和动物有关的资料,更加了解、爱护动物,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同时学校应建立各种兴趣小组,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明显发展,分析理解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拓宽、深化了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为学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注重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立足校本研究,继续抓实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工作,坚持走教育科研强校之路,力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

大学本科教研结合模式的探索 篇4

在2000年前后,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尝试研究性教学思想, 中国教育部也在200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中, 明确提出大学教育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 》中阐述了研究性教学的含义:“高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 很多高校, 尤其是985、211的高校都在进行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进工作。但究竟效果如何, 能否有合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实际课堂和课外教学过程中, 到底融入了多少研究性的内容, 融入的方法学生能否接受, 这一些列的问题都值得高校教师去好好思考。

二、教研结合的问题分析

教研结合模式不能很好推广, 研究型教学难于实现的原因很多, 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即: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创新教学培训、教学管理模式。

(一) 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 并不适应研究型教学, 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是导致目前教研结合模式推广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教学评价规则主要评价对象是: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方式、课堂准备、学生评价、督导听课等几个环节进行的。虽然大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作了要求, 但实际评价时常常偏向于对知识的检查, 对学生绩点的检查, 而对能力的评价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这样的后果就是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中国大学的学生和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差异, 主要就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上。

中国大学的教师为了能顺利通过职称评审, 签订下一个岗位聘用合同, 确定定级薪酬, 往往要求自己的教学环节不出问题为主要宗旨, 至于是否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 把研究型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并不是很关注。毕竟学校没有明确的创新型教学的要求, 即教学只有工作量的规定, 并没有严格的质的要求, 从而抑制了大学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些教师不愿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何精选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而影响了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展和推广。

(二) 教师创新教学培训

大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开展的不够, 很多大学教师只是在入学的时候为了考教师资格证, 才参与了教学培训。在后面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都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部分教师虽然针对专业范畴, 偶尔也参与了少量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多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学科教学内容, 缺乏对教改的背景、理念、目标进行了解。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开展教研结合的模式, 这种培训和交流少之又少。现在中国也有不少老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省留学基金出国访问留学的, 在国外也见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有很多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比如课程中不再以传统的课后习题方式要求学生, 而是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 要求学生来完成, 综合题需要用到多门学科的知识, 解决过程需要建模、计算、编程、试验、推演结果。但这些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不太敢用于中国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大部分学生不擅长解决这类问题, 还是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完成课程最终的考核。从学校层面、教务部门也未必会支持这种创新模式。所以出国进修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方式, 虽然有好的创新教学模式, 但未必能用上。

(三) 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高校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研究性教学管理方法, 缺少支持、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制度, 缺乏对本科生从事研究积极性的保护、扶持政策。比如学校没有明确规定每年要有多少比例的课程需要进行研究性教学试点, 没有把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与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挂钩等, 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 在选课时, 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属于研究性教学课程。

这就导致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结合的积极性, 学生也没有积极参与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实际上, 这些都是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规定的, 学校应该对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形成包括目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管理机制。

三、教研结合方式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以《测试技术》课程的教研结合方式改革, 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测试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 把实践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融入创造性思维引导方式。《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行业的专业基础课, 涉及到测试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等。这些知识与工程实践是密切相关的,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 我们配合了几个实验, 包括测试信号的合成与分解;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的标定;应变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的测量实验等。通过实验过程让学生对测试系统、信号、传感器的工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利用Matlab把信号的一些处理过程仿真实现出来, 利用三维软件Solid Works等把传感器的结构绘制处理, 融入到ppt中, 有些做成动画的形式, 给学生以直观的理解。比如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包括极距变化型和面积变化型, 课件中就插入三维运动模式来移动传感器的极距和面积,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种类的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

同时, 在讲述测试系统时, 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测试系统的例子, 利用测试系统的构成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测试系统。讲述传感器部分时, 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 设计出与书本介绍的传感器类别不同的其他类型传感器, 要求描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测量精度、如何使用等情况, 并且要求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自己设计的传感器。把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 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意识和创新意识, 来设计新型的传感器。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提高上来了。

(二) 提供开放性实验的设计

区别与传统实验, 开放性实验是没有设定好的实验步骤和过程, 没有设定好的实验结果, 只提供学生测量元件、导线、阻容元件、放大器、面包板、电源、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工控机等。要求学生来测量某一个参量, 比如温度、压力、直线距离等。

这种实验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 学生需要自己查资料了解传感器的技术参数, 构建测试电路, 了解数据采集卡的使用原理, 信号的传输机制等, 然后利用面包板、导线、元器件等自己搭建传感器后续处理电路。

一般情况, 要完成这样一个开放性实验, 需要学生至少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 但完成后的学生都会体现出很大的兴趣和成就感。学生往往需要查阅很多资料, 熟悉很多元器件, 自行构建测量电路等, 最后才能得到合理的实验数据, 对实验数据还要进行处理, 得到测量结果, 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因此, 开放性实验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等。

(三) 本科生融入到研究生的课题

在《测试技术》的授课学生中给出多个研究生的课题方向, 涉及的内容是传感器相关的子课题, 包括:“三维运动平台的点位控制”、“陀螺仪的信号采集与处理”、“温度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PSD传感器的信号采集与处理”等。积极引导本科生将所学《测试技术》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过程中。

要求学生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熟悉传感器的技术参数, 包括传感器量程、分辨率、测量环境、输出信号方式 (电流/电压) , 接口方式等。熟悉数据采集卡的参数、接口、安装方式、驱动方式等, 能正确把数据采集卡接口板与传感器进行有效连接。进行程序的编写与应用, 有采集程序, 能通过采集程序获取传感器正确测量信息, 无采集程序, 自行编写采集程序, 获取传感器正确信息。

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的周期是2个月, 这段时间内,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研究生工作室内查资料、学习数据采集卡、运动控制卡的使用方法、编写程序界面、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等。课题组每周都召集参与项目的本科生、研究生共同讨论一次研究进展, 学生汇报这种的工作进度和下周的计划安排。他们很好的把所学的《测试技术》的课程内容融入到了实际的研究工作中, 也真正学习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最后摘录两组学生提交的报告部分内容, 组1:“经过这次传感器实验, 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激发我们了对传感器的兴趣, 希望在今后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感器以及了解更多的传感器原理。也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研究传感器, 开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式传感器。”;组2:“感谢测试技术老师给我们的这次与研究生学长一起完成实验的机会, 实验中我们收获颇丰, 也让我们对这门课程加深了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开展大学本科生教研结合模式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要提供合理的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在教务课程设置中就设定一定比例的研究型课程, 并且要求本科生选择的课程中有30%以上必须是研究型课程。

2.提供大学教师创新型教学培训的机会, 定期进行创新培训和交流。不能除了入学的培训开展结束后, 后面就不再安排新的培训, 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对学校学生培养都是不利的。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一些创新性的教学培训过程中。

3.积极开展多种教研结合模式的探索。通过《测试技术》课程的多种教研结合模式的尝试, 发现学生是非常欢迎各种教学创新模式的, 只要有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适当开发一些新的教研结合模式是可取的。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基础的应用与融会贯通,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在不断发展, 然而在很多高校中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创新性教学模式中的三大类问题, 即:教学评价机制、教师创新教学培训、教学管理模式, 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据教学过程中尝试的几种教研结合方式的开展, 阐述了《测试技术》课程三种类型的教研结合模式的应用,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开发性实验的设计、本科生融入研究生的课题。实践证明合适的教研结合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教研结合,创新型教学,教学模式,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姚利民, 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 :19-23.

[2]陈文军.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突破口[J].高等理工教育, 2013, (3) :91-94.

[3]侯娟, 曹海宾.教研结合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0, (15) :521-522.

[4]铁瑛, 李成, 赵华东.教研结合模式下的机械类专业有限元课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4) :242-243.

[5]郑波, 屈国普, 谢安平.教研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 2014, (8) :101-102.

[6]王振松, 赵红军, 王玉娟.教研结合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3) :69-70.

教研结合 篇5

[文章摘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师资优势,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本文从“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目的、过程、成果,结合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论述了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使学生最终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对我校其它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对于职业类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师资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浙西地区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对这一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依托行业,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制造类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并且成效明显。同时,我校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

以下是通过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培养实践来具体的阐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可行性。

一、“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消化吸收,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也在提高,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化率是5-8%,目前预计是20-30%之间。

我国现有数控机床生产厂家100多家,生产数控产品几千种以上。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数控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由于市场中数控机床的不断增加,企业需要的数控机床装配和维修人才也必然加大,所以催生了我校对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实用和够用为目标。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学院专业教研室结合学院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合作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比一开展教学。

2.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和学院联系紧密,成立相关的冠名班或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样企业会感到学生质量的高低,就像自己的产品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也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我院具体的培养方式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1年校内打基础、1年交替做实训、1年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

学生按企业的标准实习,不仅学到了技能,还锻炼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最终理论与实践合一,能动手会动脑.3。积极推进校企全方面合作

1)

本专业教师服务企业

我校教师一方面担任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组织时间下厂学习实践、替企业解决难题。

在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我校教师为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攻关。为企业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气图纸,使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控制性能更加稳定,并且节省造价;在该企业机械装配工艺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供其参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学校的先进检测设备——激光干涉仪,用于该企业产品的精度检测,使该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质量和性能都有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校与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乔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开山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学校教师也多次给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技能鉴定

我校立足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培养我校学生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建校以来开展至今的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工种,从初级到高级技师各层次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五万多人。

利用在制造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学校的技术资源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帮助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技术等级考证培训,为衢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4。以该专业为特色开展专业群建设

我校与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签订“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合作协议书”,该项目是衢州市山海协作48个重点投资贸易项目之一.具体合作内容:一是由教科学院指导我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由教科学院帮助我校提升师资和教科研水平;三是由教科学院支持和指导我校完成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通过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引领机械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类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构建以数控专业为龙头的优化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项目建设,使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在省内职业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成为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共享的省级品牌专业。

二、“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校企“双赢”

学校教师在产教研合一的活动中,不仅熟悉了专业技能,还学会适用于职业院校管理方面的企业7S管理方法。使教师成为上讲台能讲课,到车间能动手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使学校在这活动中收获了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正实用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中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锻炼与提高。

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及实训材料,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当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把产品直接作为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丰富了学校实训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锻炼了技能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过程中,学校为企业带去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三、“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模式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还不足,校企联合基础薄弱,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合作理论研究滞后等。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多样的合作形式;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的中介功能,积极参加技术市场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在配合技术市场的工作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交易会,展销会等宣传手段,宣传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向企业发布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利用技术交易会,技术洽谈会等活动,了解企业急需的技术,随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流通与交易,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人才服务于企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

四、“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以把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产业的升级换代,教育的改革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都在深情呼唤“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可以为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合作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适于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人民出版社,2007。7

教研结合 篇6

【摘要】针对药学类高校环境专业培养环境和药学双料人才的要求,分析了特色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这套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药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 环境专业 教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03-02

药物是药学类高校的核心研究对象,其研发、生产、使用以及废弃处理等诸多环节,无不渗透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药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具有一般性环境问题的特征,又因其与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以及药类化合物的特性而有着较突出的专业性。因此,中国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环境和药学的双料人才,以满足制药工业绿色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从而解决我国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制药工业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1]。由于该专业具有药学与环境相结合的特色,因此教学模式必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教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构建环境和药学的综合知识网络,启发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将自己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分享, 能够让老师从学生在具体科研项目中的表现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听讲。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知识传递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2.知识的更新较慢[3],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所用的教材几年更新甚至十几年更新一次,而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速度飞快,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现代的科学和技术方法已经有了新的解读,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却接触不到。

3.学生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知道学以致用,不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深,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即便有的学生有意愿通过一些项目活动进行实践,以验证学到的理论知识。但教师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课程,每节课讲授不同的章节。因此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是分散的,在学生的头脑中不能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一些能够进行学科融合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串联,而仅仅是以单个知识点存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研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和科研的叠加,而需要从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共同的点并在该点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研结合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或方法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并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由于环境专业的课程较为丰富,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翻转课堂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项目带动式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或不同知识点的特征(如理论类知识点、实用类知识点、发散类知识模块、逻辑类知识体系)进行应用。

1.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 [4]。在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通过给学生列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分析、讨论、实践,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5]。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学完各种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后,提出一个制药厂实际废水水质,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为该制药厂设计一个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可以从废水的水质出发,到考虑工艺运行的稳定性为止,结合制药工程、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知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处理工艺。比如启发学生依据该药物制备的基本原理,讨论废水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该物质对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会有什么影响?组合工艺的建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避免这些影响?可以采用哪些组合工艺?你认为哪中工艺组合方式更好?有没有教材以外的新方法可以更好的处理该废水?

该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将药学的相关知识与环境学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适当发散,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自主的研究,寻找教材以外更新的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者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依托我校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和基础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场所和必要的研究条件。

2.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介绍一些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最新理论有所了解,更新其知识体系。对于专题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与课程的内容体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环境和药学交叉领域的前言问题,更新教材中陈旧的知识点[6]。对于专题形式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邀请药学专业的教师或相关制药企业的环保专员介绍目前制药和环境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或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和录制视频进行交流。例如可以邀请校内外一些教师或教授,他们从事药学和环境交叉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比如“药物在环境内的迁移转化”,“药物环境化学”,“药厂废水处理新工艺”,“中药废渣资源化利用”等,请他们录制简短的视频,介绍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在课堂上介绍到相关的知识点的时候播放这些视频,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获得有效的更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

3.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

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是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和引导的方式,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项目实验和实践得到加强和深化,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带动和引导的方式,从项目的选题上注重药学背景,将药学与环境紧密结合,从项目的理论研究上注重不同课程(药学类课程和环境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渗透,同时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与思维发散的能力。“项目带动式教学”教学模式总结如下图。

例如我们进行了中药渣废弃物资源化的科研项目,带动了教学。该项目一方面贯穿了环境科学主要基础课程(如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科学主要专业课程(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中的一系列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将药学知识和环境知识紧密联系。通过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和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成功培养和树立了学生“循环利用”、“经济、环境效益统一”等新型环境保护理念,使学生由传统环境保护的“末端控制”观念转为新型的“废物资源化”与“源削减”观念。另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该项目中,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项目的内容由浅入深,实验方案的制定、数据的分析、工艺的优化均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此同时,项目的实践经历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创新热情。

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松散,不同课程之间交叉渗透性低,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网络化或模块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具有环境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问题;特别适合于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特色专业。

三、结语

针对具有药学特色的环境专业,笔者总结出一套关于“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式教学”、“科研项目带动式教学”、“专题研究式教学”。这套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药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对培养和提升人才创新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意义,对其他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秋,沈卫阳,陈家全,等. 药学类高校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意义和必要性[J]. 市场周刊,2009,(12):123-124.

[2]李方. 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91-97.

[3]于非非,曲炳良,余祥勇,等.生物工程专业教研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97-98.

[4]张金磊,张金磊;王颖,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49.

[5]郑波, 屈国普,谢安平. 教研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2014(14):101-102.

[6]刘为民. 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方式在工科 “概论”类课程中的应用[J]. 2014(3):65-66.

教研结合 篇7

1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融合了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 是一种比较先进并且成功的案例手段。它能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 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对症下药”的理念也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捷径。所以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将这种教学模式结合生物学的新型思维不仅摆正了生物学科的发展道路, 同时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尤其是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未来远大目标的基石。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主动学习, 动手动脑, 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 主动去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生物学启发式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 参与讨论, 教师一步步地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启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因此,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基于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剂[1]。

2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

首先我们要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的具体内容, 做到实施前规划好具体的办法, 不能盲目投入不做规划, 这样不能得到的最佳的效果。我们要努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 实现教研模式的一体化进程。研究教材的内容, 选取适合教学的部分, 做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只有教材的贴合程度大大加强, 对于学生的教学情况才能得以改观。生物学要做到“图文并茂”, 语言上的缺憾就要用图片做一定的弥补。否则就是空口白话, 这会大大模糊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不能有效地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实际性的模型和图片会大大加深学生的记忆, 帮助他们理解概念, 提高能力技术。而对于难点的把握, 也要做到系统的抽取, 但是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判断, 避免做无用功[2]。教研结合, 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教师在科研实践和教学中, 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 向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时, 用最新的成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使学生们热爱学习, 这样会对教师的研究有多帮助, 让他们自己把握生物学科的动态发展, 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过程良好循环地发展。

生物学每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呼应的, 只有掌握了先前学习过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点, 因此, 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的复习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对上一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 通过上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启发诱导出新一节课的学习, 这样不仅复习了之前的学习,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新课导入的意义。例如初中课堂中《减数分裂》的学习, 教师可以将减数分裂的学习和之前有丝分裂的学习相对比, 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而是进行有丝分裂呢?”进而学习减数分裂的意义。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教学小故事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喜欢看会动的画面, 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本节课要讲授的生物学图画, 幻灯片还有小电影展示给学生看, 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将生物学的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课堂上, 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将教研研究同教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设计生物学研究的课题, 然后将学生作为被试小组进行实验研究, 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 又达到了教师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目的。教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学习。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实验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例如:在讲授反射弧、上行传导束与下行传导束时, 教师可以教学生做膝跳反射, 然后让学生感受到的“小腿不由自主地踢起来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和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的概念。生物教学大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3]。

结束语

启发式的教学就是指导、引领、启示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但是教育模式难度性也是一直得不到大力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优势之处在:能够充分高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且能够锻炼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实现教育知识的同时, 培养能力得到长足发展。这种教学手段大大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发展, 但是不论进步的速度如何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显著的帮助。而在生物学教学当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研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师生之间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 而且启发式的教学也能使生物学科的实践化能力加以培养和强化。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必将帮助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要: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新型的一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教学模式, 它是教师能够结合自己自身各种特点所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模式, 诱导他们学习的内容, 在加以解说的一种特色教学模式。它的作用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次方面的潜能, 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 有效地锻炼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本文将探讨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研结合,生物学,启发式

参考文献

[1]杨英, 鲁明波, 朱敏, 余龙江.基于教研结合的细胞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3:8-11.

[2]齐国民.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 2015, 31:35.

教研结合 篇8

一、精选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

随着免疫学相关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新兴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免疫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知识内容, 同时也使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以往的教学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免疫系统、 补体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抗体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感染免疫与疫苗、超敏反应、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系统的进化等内容。教学内容多, 但是学时却有限。因此, 我们把握住免疫学的重难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删减整合, 融合一些章节的知识点, 做到“少而精”。如将内容相关的抗原章节与感染免疫与疫苗章节整合, 将免疫调节与免疫系统的进化章节简讲,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及教学效果与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条理性有很大关系[3]。免疫学作为一门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 与其他生命和医学学科的交叉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教师要上好这门课, 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 还应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文献, 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 并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免疫学课程教学中, 在强调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 我们适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免疫学的发展前沿融人到免疫学的教学内容中,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实例

以讲解“免疫标记”为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免疫酶标定位分析等不仅是病理诊断常用的技术, 也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不知道书本上的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中是怎样使用的。在此引入教师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对这些实验技术的具体应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免疫标记有什么用, 怎么用。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 采用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东亚三角涡虫肌球蛋白必需轻链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侧枝的形成有关”[4]为案例, 该科研涉及这些免疫标记, 同时还涵盖以前学习的“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正在学习的“分子生物学”, 以及后续课程“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前沿。教师先讲解小分子药物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用于核酸杂交的“亲和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 涉及“分子生物学”中关于核酸转录和核酸杂交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抗体制备和酶标抗体的知识点, 再启发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Dj Elc基因在涡虫体中是否存在的原理:首先以线性化的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 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合成核酸探针, 然后将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与转到膜上的涡虫RNA进行杂交, 杂交后将杂交膜与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进行孵育, 然后加入显色液显色, 通过显色条带的有无来确定涡虫体内Dj Elc基因存在的情况。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中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和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Dj Elc基因在涡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和在涡虫再生不同阶段的时空表达的原理, 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涡虫整体原位杂交后显色的阳性信号区域为什么是目的基因在涡虫体内表达的区域?”“为什么通过阳性信号的多少就可以判断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多少?”

接下来启发学生比较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在原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通过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来检测涡虫Dj Elc基因干扰后神经发育情况的原理, 以及笔者发表的另一科研论文“PFOS对东亚三角涡虫HSP70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5]中使用酶标抗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检测环境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HSP70蛋白表达影响的原理, 这些科研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知识点, 从而使学生对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科研成果的介绍,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生互动性也得到加强,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 增加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深刻理解免疫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 为他们以后加入科研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的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它涉及的内容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深更广[6]。笔者所在免疫学课程组成员不仅教学经验丰富, 而且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适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融人到免疫学课程教学中, 而且还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整理出一批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 鼓励和吸引对相关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的科技创新训练项目, 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 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实验,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需要查阅文献, 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需要对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时间流程等做出周密翔实的安排;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器皿和试剂;需要熟练操作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合作;遇到问题时需要思考, 需要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需要与课题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讨论;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时, 需要撰写结题报告, 需要制作PPT参加项目结题答辩。因此,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 接触到更多的科研技术,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亲身感受到与免疫学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激发了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研结合, 并非教学与科研的简单相加。真正的教研结合, 实际上就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融通:教学基于研究, 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研究;研究反哺教学, 研究过程也是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免疫学课程教学中, 积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同时, 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问题, 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反过来也督促了教师主动学习,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吃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不断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将课本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摘要: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免疫学不仅理论性强, 抽象难懂, 而且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快, 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觉枯燥难学。在免疫学教学中, 实施研究性教学, 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现整合, 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教研结合,免疫学,研究性教学,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钱莉, 龚卫娟, 潘兴元, 等.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模式下的集体备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3) :46-47.

[2]杨英, 鲁明波, 朱敏, 等.基于教研结合的细胞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4, 4 (3) :8-11.

[3]牛秀珑, 王越, 孙奕, 等.免疫学PBL授课模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1, 13 (1) :12-13.

[4]Yu SY, Chen XH, Yuan ZQ, et al.Planarian myosin essential light chain i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lateral branches during regeneration[J].Mol Genet Genomics, 2015, 290 (4) :1277-1285.

[5]宫晓宁, 袁佐清, 白芸.PFOS对东亚三角涡虫HSP70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 2014, (10) :156-160.

教研结合 篇9

教研室工作在评估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有7个一级指标, 19个二级指标, 44个观测点, 另有一个特色项目。[1]通过对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 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一级指标有6个, 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二级指标有13个, 2.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2.2主讲教师、3.1教学基本设施、4.1专业、4.2课程、4.3实践教学、5.2质量控制、6.1教师风范、6.2学习风气、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7.2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7.3思想道德修养、7.4体育;以及相关的27个观测点。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有60%以上的指标与教研室的工作相关。不包括专家进校之后的听课、教研室主任座谈、教师座谈等等。由此可见, 迎评促建工作只要以教研室工作为突破口, 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 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 就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研室的主要功能与职责

教研室是指按照专业设置、课程门类组织起来的学科型的教学研究机构, 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管理的基层单位。教研室的任务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的某个方向及课程门类, 制订并执行课程教学计划,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的学术研究, 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它是学校运作的能量团, 基本的教学工作都依赖教研室来完成。

1. 教学职能。

教研室的首要职能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运转, 首先要: (1) 把好教学大纲的审订和落实关。 (2) 把好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材关。 (3) 把好教师的备课关。 (4) 把好作业、辅导关。 (5) 把好学生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关。 (6) 把好命题阅卷关和成绩分析关。[3]

2. 研究职能。

教研室有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两项研究职能。 (1) 教研室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 进行行业和岗位分析研究,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 (2)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 组织教师申报横向和纵向的科研课题, 开展科学研究。

3.人才培养职能: (1) 制定人才建设规划。 (2) 培养青年教师, 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3)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4)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5) 组织教师参加校际间专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民办院校教研室建设

1.以评促建, 进行教研室的建设。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以评促建, 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故以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 有规划地进行教研室的建设[1]。在工作中加大对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积累, 督促其上好课的同时, 积极发表论文, 编写教材, 顺利通过职称评定。同时鼓励教师采取学位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或教研室在做人才需求时明确提出对学历的要求。教研室教学档案资料是评估中很重要的原始支撑材料, 教研室要派专人负责日常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2. 结合民办院校的特点, 进行教研室建设。

民办院校的教研室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建校历史短, 学院对教研室工作的重视与研究有限。 (1) 学院对教研室的功能、目标、研究重视不够, 使教研室工作偏离“教研”这个中心。 (2) 学校缺乏对教研室工作的监督、考核、评比机制。学校没有与教研室的直接对话机制。 (2) 民办院校机制灵活, 支持创新。 (2) 机制灵活引进人才, 设立教研室。民办院校本着“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原则设立教研室。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 采用灵活聘任和任用机制, 返聘教学水平高、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教授、副教授来校担任教领导工作, 招聘研究生、博士生来校任教, 条件一旦成熟, 马上成立教研室。 (2) 在教研室建设上, 大力支持改革创新。

3. 教研室工作要不断创新。

教学评估使学校中心工作回归, 即以教学为中心。从学院一把手到每一位员工, 对教学的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评估促使学院加大对教学的投入, 对制度的完善等。所以, 学院要在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上不断创新。

(1) 加强对教研室工作的重视和研究。建立学院与教研室的对话机制, 畅通学院、分院、教研室之间的沟通渠道。 (2) 调整和优化教研室结构, 建立团队教研室。利用“大教研”的理念, 建立团队教研室。“大教研”的理念是从把握教育本质的大前提出发, 在战略的高度来研究教学, 即认为高校的教研必须依据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与教学规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研究, 是一种综合系统的研究, “大教研”的坚实载体是团队教研室。[2] (3) 构建本校教研室评价体系, 加强对教研室的考核和监督。参照本科评估的指标体系, 结合学院实际, 构建教研室的评价体系, 定期对教研室工作进行考评, 加强对教研室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促进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4]

参考文献

[1]高校本科教学自评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北京.

[2]王淑芳.“大教研”理念与团队教研室内涵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106-107.

[3]刘素芳.教研室工作内涵浅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16-18.

上一篇:道工程设计下一篇: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