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结合

2024-10-20

最佳结合(精选9篇)

最佳结合 篇1

“算”与“用”结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应避免繁杂的运算, 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就是要加强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 即“算”和“用”的有机结合.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也就是说, 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 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 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 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 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如何使“算”和“用”达到最佳的结合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以用引算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总是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之中.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 把握教学时机, 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 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 教师谈话引入“小朋友, 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风景区吗?”, 学生纷纷回答:“国清寺、赤城山”,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校在春游活动中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看国清寺, 有三辆车, 大客车45座, 中客车30座, 小轿车3座.我们班有46人, 坐哪两辆车去合适呢?”从而引出“45+30, 45+3, 30+3”.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情境, 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找准课堂教学“算”与“用”的最佳结合点这样“算”“用”结合, 以“用”促“算”, 学生带着个人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当中, 使计算教学的学习过程由过去的机械单调变得生动活泼, 课堂充满生趣.

二、贴近实际生活, 以用促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 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把问题蕴含其中,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形成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 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 使“算”为“用”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 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 撷取商场的一条广告“好消息, 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 欢迎选购”, 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 选购1~2种物品, 尝试计算“自己选购的物品要付多少元钱, 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情景教学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受实际价格的影响, 往往我们享受到的折扣和我们对广告语分析的结果是不太一样的.这里, 课堂成了虚拟的百货公司的购物场.借助买商品让学生分析消费者实际享受到的折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数学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这样一道普通的计算题竟成了学生丰满人性和潜在灵性的启发剂.为什么?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浓郁的现实意味.这也是新课程非常关注的一点:通过教师的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更多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 灵活使用教科书, 创造性地选编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三、创造实践机会, 以算激用

解决问题是目的, 计算是手段.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 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智源于思, 思源于问,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和灵魂.在中外学者的研究中表明, 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在于不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这是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克服这个不足, 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给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已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 计算技能的训练, 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包括解决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策略.

四、抓住“算用结合”的最佳契机, 进行有效教学

我们都知道要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到底算与用应当什么时候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有及时有效地组织“算用结合”, 把自己的教学机智、教学智慧巧妙地用在“算用结合”这一理念上.娴熟地把握着算用结合的尺度, 算与用有机结合, 赋予计算教学以新生的血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执教“乘加乘减”时, 首先在一个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引出了“4×3-1, 3×3+2”等试题, 做到以用引算, 使计算变得富于实际意义.而在讲到运算顺序时, 为了阐述“要先算乘、再算加或减”, 又让学生回到主题图, 图式结合, 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先算乘, 生动直观地带领学生理解算理, 突破先乘后加的难点.

在数学的计算课教学中, 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 尽量使计算课变得生动有趣.因此, 我们应把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计算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就能自觉地接受它, 喜欢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计算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不管是新课程的教学, 还是老教材的传授, 只要我们能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算理、双基落实等精华, 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正确认识“算用结合”, 重视算、用的有机结合, 适时把握, 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出实效.只有“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 “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才能达到“算”和“用”的真正“和谐”.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提倡算用结合.使计算教学真正落实新课标“以用引算, 以用促算, 以算激用”的新理念.本文就如何使“算”和“用”达到最佳的结合, 谈几点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 以用引算.二、贴近实际生活, 以用促算.三、创造实践机会, 以算激用.四、抓住“算用结合”的最佳契机, 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计算教学,算用结合,最佳结合

最佳结合 篇2

【摘要】最新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手段的运用使教师能顺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的特点入手,阐述如何恰当的选准多媒体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使其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 提升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概念形成的原理,物体形状的变化,物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等等,很难恰如其分地向学生展示和表述清楚。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的应用,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等有机地结合并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则较好地攻克了以往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形象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就是这样一座桥梁。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引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而且,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以旧联新导入新课时引入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节好课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作为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形象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而多媒体教学恰能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但汽车的行驶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汽车跑得更快了,而且还“嘀嘀嘀嘀”的唱起歌来。在学生观察了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椭圆的为什么不行?”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很轻松的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达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时,课前老师准备了多媒体图片,里面有一些水果(苹果和梨)。上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就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是水蜜桃…… 当然我们的结果肯定不是,那么老师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接下来是梨了。 “可是为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肯定能说出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老师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出示了“红旗— —黄旗——蓝旗……”;“ 天安门的灯笼、黑板的花边……”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三、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系统时引入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1.强化感知,突破重难点时引入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由于多媒体课件用动态图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又如在建立“除法两种分法的认识”时,我操作6÷2的第一种分法(等分除)的演示:第—次,慢速闪烁6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一个一个慢慢地分别移人左、右两个盘子里。第二次,中速闪烁剩下4个苹果中的2个苹果,又一个—个较慢地分别装入左、右盘子里,第三次,快速闪烁剩下的最后2个苹果,又分别移入两个盘子,苹果正好分完了,两个盘子里都有3个苹果。6÷2的第二种分法(包含除)的演示:把两个苹果先“圈”,再慢速闪烁后,一起往下移,用1个盘子装起;剩下的2个苹果,又“圈”、中速地用第二个盘子装起,最后,把剩下的2个苹果“圈”、快速地一起往下移,用第三个盘子装起,学生清楚地知道了需要用3个盘子。课件形象而生动、清晰而明朗、快慢有序、动态地展示出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过程。这样,学生能充分感知并保留和记忆“分”的过程,从而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促进学生概念的理解时引入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数学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借助计算机,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往往出示硬币、钟面等实物让学生建立圆的概念。然而由这些实物的观察而建立在头脑中的圆的表象,往往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的是“圆面”的表象,不是“点的轨迹”。这就需要在教学时利用课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再让实物慢慢地隐去,留下圆的外形,接着提问:这个圆是怎样得到的呢?同时可以用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

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并促进其形象思维的过渡。在理解概念,及时内化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运用计算机的画图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一些封闭图形和一个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理解了概念,启迪了思维。

3.在揭示规律深化理解时引入多媒体,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多媒体有优异的交互能力,可以把“静态”转化为“动态”,把“单一固定”转化为“随机”。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首先利用课件制作出相关的图片和声音,讲孙悟空遇到妖怪时,拔出猴毛变出许许多多的小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问题:若一根猴毛可变出6个小孙悟空,2根、20根、 200根猴毛分别可变出多少个小孙悟空,然后列出算式:2 ×6=12,20 ×6=120,2 00×6=1200。要求小组合作,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汇报时,选取并进行比较,这时课件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将学生选出的算式变成高亮、扩大、置于中间显示,只留下比较的两题算式,再在算式上点击,就会出现比较箭头,以及数量、颜色的变化,以提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两次点击出示不变或扩大、缩小的相同倍数。比较结束后可以返回前面一个页面让学生继续选择比较,从而通过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此课件操作性简单,展示充分明了,能引导学生更快地发现规律。

4.在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入多媒体,形成学生的逻辑思路

多媒体用在揭示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教材在揭示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一般把推导过程分成教学材料、实验或思考、数学结论三个层次来表述。在教法设计上,这时如果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实验模拟功能,想方设法把导出公式的.抽象逻辑思路,变成学生的“可见”思路。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这一点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长方形。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四、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引入多媒体,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1.在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时引入多媒体

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差,在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中,常被某些表面的东西迷惑,对一些复杂的数学知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思维发生“卡壳”,产生困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的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引入多媒体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利息》或《纳税》时,多媒体出示银行工作情景,必要时把镜头放大,让孩子们观看银行中的叔叔阿姨们怎样工作的,然后,我们可以模拟银行的工作,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请一部分学生当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当储户或纳税户,进行模拟存贷款或纳税活动。这样,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经过双方的反复交易,学生很快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时引入多媒体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多媒体出示这道题,然后是一个卡通人物拿着香油分香油,孩子们一看便知道了,哦,剩下的一点也要用个瓶啊!再通过计算一下:2.5÷0.4=6.25(个),瓶子有半个的吗?没有,那怎么办呢?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多媒体出示孩子们去旅游了,20人一条船,有44人,用几条船才行呢?卡通人一个个的上船孩子们数着,既高兴又带劲。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五、在学生计算训练时引入多媒体,增强数学训练的趣味性

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研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按传统的方式教学计算,学生往往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用多媒体在计算教学中多设计有趣的活动情境,生活情景,使计算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 “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先用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老师提问: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他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然后再问: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七个数,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师:七个小矮人每人手里拿着一只气球。请同学们观察气球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写出其他气球上的数。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数都与7有关,然后指出:1个7是多少?2个7是多少?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从而引出课题。到课的最后我们还可回到开始的故事,屏幕显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的画面相同,并以流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你能接着编儿歌吗?这节课先利用多媒体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听歌编题环节,这样使用多媒体给单调的乘法口诀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动静结合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在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活跃在数学课堂上,使课堂教学攀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今后还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找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1:24:27

★ 医学生物学教学论文

★ 教学资源与计算机基础论文

★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 中医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 高一生物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 多媒体音乐教学的相关论文

★ 多媒体与阅读教学

★ 浅析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日记的论文

最佳结合 篇3

关键词PPT 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48-01

一、使用PPT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

经历很长一段尝试阶段,更多体会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它不仅使教学容量加大,教学节奏加快,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曾经教了一年数学,对于一个没有数学教学经验的我,多媒体课件帮了我很大的忙,让一个新手很快融入数学教学中,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也能上出精彩的课来。特别一些几何画图的技巧,甚至我也不是那么些纯熟,但通过动画分步演示,反复多次演示,清晰了然,学生很快掌握其中技巧。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若用课件就直观明了多了,将重要的概念、定理、例题,习题、小结等放在课件上,讲课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按事先设计好的课件上课,前后顺序流畅,既不会遗忘,也不会颠来倒去,PPT的确是教学中的好助手。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过分运用。中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上课时容易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文字、音乐妨碍了对语言情感的体验,忘却了对语言赏析,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阅读的兴趣。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滥用PPT,课堂显得比较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目标不能达到。

刚开始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地方。例如担心内容太少,就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放入课件中,一个课时内容,幻灯片就准备了二三十张,因受时间的限制,为了完成任务,我只好加快点击速度,本应板书的解题过程,留给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全部让电脑代替展示,结果学生头晕眼花,思维受到抑制。学生反映内容太多,很累,教学效果奇差,而有时,仅仅准备几张幻灯片,因为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反而是学生反映满意,收获颇多。

从中我慢慢体会适量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反而会使学生吃不消,多媒体教学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有粉笔、黑板、板画等,有它自身的优点,如能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样会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的一些体会

1.整堂课如果全部使用课件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分段使用,效果会更好。

2.导入新课时,集中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3.我认为在上多媒体课时,老师应循序渐进,抓住教学重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不被课件的外表迷惑,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若仅限于将课本中的图片或知识点拷贝在机器上,在课堂中进行演示,把“人灌”变成“机灌”,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优秀的课件通常需要综合不同类型课件的优势,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应用过程中,只要设计得恰当,技术使用得合理,PPT也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助学效果,也可以具有交互性。

三、制作课件应该注意的一些地方

1.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一定要干净和整洁。图片不要太多、太鲜艳,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字体和背景颜色要对比明显,深色背景选配浅色字体,或者浅色背景选配深色字体。

3.文字大小要适中,文字内容精炼,不要把全屏都铺满文字,仅占屏幕七八分是最佳效果。

4.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网上下载课件,一般都要经过修改加工,才适合你的课堂教学。制作一个优秀课件,需要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特别是利用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载有关资料并分门别类保存在各个文件夹中,随时备用,那么在制作课件时就会得心应手。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这种传统的方式可适时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并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最佳结合 篇4

现在, 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 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似乎就要出现了——创意经济革命。21世纪属于创意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 创意竞争就是竞争的本质, 人们在进行着一场智力的大赛。创意将渗透进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涉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

创意是创新的起点, 就是突破陈规、逆反常规、挑战经典、独辟蹊径, 就是新构想、新主意。一切创意和创新之果, 必然渗透着美丑的判断、审美的追求;而一切审美的理论, 最终也必须通过创意——创新变成社会的实践。

因此, 我们终于明白:创意, 这才是美学与人生的交点汇。

最佳结合 篇5

一、深入课堂实践,活用教材,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具体的学情,即时处理,使课堂“活”了起来,这也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入情入境地读,再配以加深内心体验的表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高涨,读得入情入境。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他们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身体验表演课本剧,表演将学生引入到了美与悲剧融为一体的意境之中。

2.朗读与默读、精读与速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想边批注,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抓住伽利略做实验时“反复”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对“反复”“重复”进行对比,反复诵读,达到欣赏语言、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又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采取分段朗读的方式,学生就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及各段的意思,这样朗读与默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结合,通过朗读再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十分重要。

5.启发学生读中质疑,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如在教学《五月的田野》一课时,引导质疑“五月的田野在孩子们眼里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读书,对他们理解感悟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6.写好读书笔记。文中富有哲理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丰富资源。学生要有一本专用的积累本,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在空闲时拿出来诵读,以加深记忆,这样循序渐进,不仅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引导学生探究写作训练的新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

(1)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性地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使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

(3)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①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如《给予的故事》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推理想象“当下一位旅人也来到这间小屋,看到这张纸条,他会怎样想,会怎样做?”

②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1)注意仿写训练。①仿写句子。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③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寫作训练方法。

(2)注重扩写训练。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进行续写练习。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正确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用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静下心来,融入到勤读、乐写的缤纷世界中。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求索的。

【责编 张景贤】

最佳结合 篇6

现将教这课片段实录如下:

(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

师:课文节选一、二部分共写了三个人物,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或者你认为那些描写最精彩、最有趣?谈谈精彩、有趣的理由。)

提示: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谈:

(1) 是人物语言、肖像、动作、神态等哪方面描写。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 表现人物怎样特点

(4) 特别是某个词语形容词或动词用得生动传神, 它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情感等。

生1:我最欣赏文章中这段描写“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 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 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 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 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 纷纷落水”写出了奶奶的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丈青大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抡圆了、扇过去、折断、呼呼风声”几个词语写出了一丈青大娘怒气和力气, 泼辣无比, “像正月十五煮元宵, 纷纷落水”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

师:很好, 你从人物的动作描写谈的谈到修辞方法、人物的性格, 并抓住几个关键词语。

生2:我也喜欢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 一双大脚, 青铜肤色, 嗓门也亮堂, 骂起人来, 方圆二三十里, 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 就像雨打芭蕉, 长短句, 四六体, 鼓点似的骂一天, 一气呵成, 也不倒嗓子”那种泼辣的性格。

师:一丈青大娘并不漂亮、也不温柔, 骂人这么厉害为什么还喜欢他呢?

生3:她虽然骂人厉害, 肯定不是骂好人, 而是骂那些坏人, 因为她是一个很慈善的人, 这从她爱她的孙子何满子可以看出, “要天上的星星, 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大娘的心尖子, 肺叶子, 眼珠子, 命根子”

生4:我觉得作者写一丈青大娘打纤夫, 写她骂人并不是要贬斥她而是表现她的泼辣的性格特点。不但不让人生厌, 反而让人感觉她确有“一丈青”的英雄气概。

生5:我喜欢文中的何大学问, 这个人很喜剧, 也很搞笑, 好吹嘘, 别人给他一个“何大学问”名号, 他还当了真, 穿起了长衫、咬文嚼字。

生6:我欣赏何大学问, 他仗义、乐善好施。第37页“他这个人, 不知道钱是好的, 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 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 伸手就掏荷包, 抓多少就给多少, 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生7:我认为何大学问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文中第38页至39夜有这样的描写“夜深人静睡不着觉的时候, 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前面的描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 实际他内心是悲凉的。

师:你们真厉害, 不仅看到他仗义、乐善好施一面, 还看到了他的内心深处。前面的描写的不是他故意装出来的, 是何老爷子性格真是一面。

这堂课我没有刻意作具体的分析, 也没有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只有一个问题:文中的人物, 你喜欢谁?为什么?由此作为主线推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对文中人物描写, 及精妙的语言进行体味和推敲。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对这堂课作了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它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时也明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途径, 就是要文章的语言体味推敲方式方法来提高。

2、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各种资料的阅读理解题, 发现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语言审美赏析分析题备受各地语文命题教师的青睐, 如“你认为文中那几段文字写得好, 好在什么地方?”“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语句,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语言特点看, 在文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 并说出理由”诸如此类的问法屡见不鲜, 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师指出阅读教学的回归, 另方面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语言赏析提出明确要求的具体体现。这类题常常是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某几个词语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或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表现了文中某个人物的情感等等。

3、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不注重语言的准确运用。“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明确要求, 那么在具体的文章中该如何着手呢?一般说来叙述类文学作品从动词、形容词的准确性、生动性进行赏析。

4、小说《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 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 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 表现了北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 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读这篇课文, 正好结合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以及考题类型体味语言特色、理解精彩的语句、关键词语的含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可将此作为培养提高学生现代文 (叙事类) 阅读能力范例。

最佳结合 篇7

一、建立介入机制, 支部建在专业, 小组进到班级, 党员联系学生

⒈党支部建在专业, 创新组织设置

为加快建设精品专业、特色专业,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分专业进行内部管理。把党支部按专业设置, 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建一个党支部。这样, 把党支部建在攻坚战场上, 把党支部建在薄弱环节上, 专业建到哪里, 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 党政工作重点一致, 紧紧围绕专业建设, 推行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运作。专业上建党组织, 党委通过党支部, 实现对专业的全方位领导。

⒉党小组进到班级, 创新工作模式

以班级为单位, 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建一个党小组, 党小组主要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中的党员组成, 对班级实行责任包干, 指导班委会工作, 协助班主任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把党的工作开展到班级, 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把党建工作与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党小组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⒊党员联系困难学生, 创新育人方法

困难学生包括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和学习上困难的学生, 也有在经济和学习上都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对象, 他们更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鼓励。每位党员联系2~3名困难学生, 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合力, 发挥党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

二、建立合力机制, 共产党员、班主任、科任教师“三维”立体育人

⒈共产党员思想引路

建立党员联系制度, 每位党员联系2~3名困难学生, 侧重于从思想上帮助困难学生。通过与困难学生的接触交流、个别谈话、座谈等形式, 进行思想开导和心理辅导, 帮助困难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 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同时, 指导班级团支部工作和班委会工作。特别是要指导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 通过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 进行典型引路, 使共产党员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⒉班主任行为引导

班主任要对学生全面负责, 又侧重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负总责, 了解学生的衣食、起居、思想动态、行为表现等;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团干部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在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 主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疏导工作, 在学生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强引导, 使班主任成为学生良好行为的示范人。

⒊科任教师知识、技能引领

科任教师要教书育人、授技育人, 把学生到课率、违纪率、班级学生学业综合成绩合格率纳入科任教师考评内容, 所有科任教师对该班学生的各科学习都负有责任。同时, 要突出科任教师的知识、技能服务功能、引领功能, 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服务学生, 保证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长, 教会学生学习、练技, 成为知识技能海洋里的领航人。

三、建立参与机制, 党建带工建、带团建, 整合资源, 服务专业建设

⒈党、工、团设置同优化

以专业设置为条件, 党支部建在专业, 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工会小组、设立团总支或团支部, 使党、工、团工作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来开展, 以服务专业发展为出发点, 整合党、政、工、团的功能, 党、政、工、团工作一体化运作, 形成一个整体, 建立党政群发展共同体。

⒉党、工、团工作同布置

围绕专业建设目标, 合理划分党、工、团在专业建设中的职责, 一盘棋谋划, 党、政、工、团工作目标一致, 推进党、工、团工作由单向示范变为双向交叉互动转变, 把党建目标、工建目标、团建目标统一到专业建设的德育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管理目标中, 使党、工、团工作更贴近实际、更富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⒊党、工、团组织同发展

党、工、团不仅以服务专业建设为目标, 还要以专业建设为平台, 在共同服务于专业建设的联建共建中发挥党、工、团的各自优势和作用, 党、政、工、团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工作共推, 通过党建带工建、带团建, 在促进专业建设中增强生机与活力, 共同发展。

最佳结合 篇8

一、探索并梳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

(一) 主题上 (思想情感) 的对接与拓展

即同一主题的文本与课外阅读结合。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如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主题对接点: 幸福是什么, 以此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 找到相应的篇目《吉蛙的幸福》《给人幸福的衬衣》等童话, 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 挖掘, 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幸福的内涵。

(二) 内容上 (题材、话题) 的对接与拓展

即把同题材的文章如写人的课文、记事的课文、写景状物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如五年级第三单元《送别诗》学完后, 选十首课内外送别组诗为读物, 引导学生再以“送别方式”为教学价值点:极目远送、以话告别、以酒泣别、芳草惜别、踏歌送别、日暮伤别、折柳赠别、长亭饯别等, 打通教材文本与拓展阅读的对接点, 打开孩子广泛阅读的面, 引导孩子们对古人表达真情的送别方式进行一次兴趣盎然的穿越探索。

(三) 写法上 (体裁、写作特点) 的对接与拓展

即学完一种体裁或写作特点的课文后再向学生推荐同一表现手法的文章加以学习。如教学《月光曲》后, 可根据写作特点, 围绕“事物+ 联想”表现方法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再如书信、说明文等, 都可选择写法上相似的读物来辅助教学。

(四) 课文背景的对接与拓展

即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 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 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级学过《一夜的工作》后, 可推荐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两碗青稞面》等表现总理精神品质的故事。

(五) 立足教材文本的“多点”对接与拓展

即立足教材文本的点, 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如教学四年级《巨人的花园》, 可从作者这个“点”出发, 引导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也可从童话这个“点”出发, 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 利用资料袋引导搜集、阅读其他童话;还可从课文与原著这个“点”出发,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母本《自私的与人》, 这样点面结合, 引导学生乐于阅读, 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 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

二、探索并打通一条“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最佳路径

(一) 以课内带课外

1. 课前资料收集式阅读。教材中有不少文章, 特别是知识性较强的文章, 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 而这也是学生最想了解的。 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首先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 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 收集与课文探究点相联系的信息, 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

2. 课中资料补充式阅读。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选入课本的时候都做了一些调整或省略, 于是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们仅仅借助课文是很难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内容的, 因此在课堂上做一些有意识的拓展与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可以人物促读, 也可以情节促读。

3. 课后延伸拓展式阅读。一篇课文学完以后, 学生们心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好奇, 他们要么对故事的起因特别地感兴趣, 要么就是对故事的结果特别地在意。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或探索起因式地读, 或追寻结果式地读, 或推敲细节式地, 或探寻人物式地读, 或内容联系式地读, 或知识汇集式地读, 或读本推介式地读等等。总之, 在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时,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式地阅读。

(二) 以课外促课内

1. 以教材为依托, 一篇带多篇。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专题《杨氏之子》一课时,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 有意拉通课内课外阅读资源,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2.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 一线串多篇。比如学习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热爱生命”专题《生命生命》一课时, 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包括新闻报道, 在学习“倾听心跳”时, 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畅所欲言, 在拓展时, 适时的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生命的文章, 如《向生命求索》《一片叶子落下来》 等, 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堂阅读量, 又有助于让孩子们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以致用,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关于“课内外阅读整合衔接”的新思考

(一) 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需指导得“法”

课内外整合阅读必须得有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正是语文本身。 在方法上更要予以指点, 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 去寻找课内外的联结点。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只有教师在整合方法包括整合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 指导得当, 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才会有价值。

(二) 整合课外阅读, 须把握住整合的“量”与“度”

教学的时间永远是个恒数, 一方面的过“度”, 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了大容量的阅读材料, 而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 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成空中楼阁了。因此整合课外阅读始终要以教材为本, 让学生思维的“风筝”能够在教材这方天际翱翔腾飞。

(三) 整合课外阅读要用足教材, 重视“质”的提升

最佳结合 篇9

一、重视节奏于图谱训练中———节奏感培养的基础

一切学习的愿望都是从兴趣出发,只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节奏图谱都很单一,由简单的音符组成,幼儿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代替音符进行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音乐教学活动《咚咚锵》,一开始我直接以“锣”和“鼓”这两种乐器导入课题,询问幼儿:“它是谁?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幼儿一看到我拿出鼓和锣,他们就顿时有兴趣了,有的说“咚咚咚”,有的说“锵锵锵”……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说:“下面老师就来敲一敲鼓和锣,请你们来听听老师敲的是什么节奏?请你来学一学!”让幼儿在听听拍拍中初步感受节奏,然后逐步出示节奏谱:鼓XXXX∣XX X∣ (X用一个鼓的图片表示,X用半个鼓的图片表示);看到这样的节奏图谱,幼儿一下子就会知道一个鼓的图片,念得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半个鼓的图片,念的速度要快一点。锣:X X∣X X∣(X用一个锣的图片表示)。接着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谱边进行打击……最后我将幼儿分成两组,分角色边根据图谱敲乐器边进行对唱,在看看、唱唱、奏奏中,幼儿的节奏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活用节奏于语言节奏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

节奏是幼儿认识、感受、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节奏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我们要有效地运用语言节奏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不断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音乐活动《买菜》,首先,我进行情境导入:“今天‘奶奶’要和大家一起去买菜,‘奶奶’好高兴,想要买很多的菜,‘奶奶’想买什么菜呢?”出示菜谱图片:鸡蛋、青菜、母鸡、鱼,提问:“鸡蛋是什么样的?青菜是什么颜色的?母鸡是怎么叫的?鱼儿做了什么动作?”让幼儿根据图片逐个进行回答,我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地归纳,并及时将菜谱图片在十六宫格图中进行呈现,然后让幼儿有节奏地进行朗读歌词: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蹦蹦跳呀……幼儿在边看图谱边有节奏的朗读中逐步熟悉了歌词内容,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渗透节奏于律动活动中———节奏感培养的策略

《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活幼儿的欣赏兴趣,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运用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从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幼儿纷纷回答“可爱”、“喜欢”,于是,我便接着问:“那有谁知道小蜜蜂有哪些本领?”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采蜜!”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飞!”“那么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呢?”我顺势让幼儿想象小蜜蜂各种飞的样子,然后进行总结:小蜜蜂飞的时候,我们要用脚尖点地,脚跟轻轻地踮起踏步,这种脚的步子大家称之为“小碎步”。“让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吧!”紧接着全班幼儿跟着音乐有节奏地随我一起表演着小碎步。“小蜜蜂飞呀飞,小蜜蜂终于来到了花园里,它们是怎么采蜜的呢?”继续让幼儿自由地创编小蜜蜂采蜜时的各种动作,最后总结采蜜动作:我们要弯屈膝盖微微下蹲,把腰弯下来,头低下轻轻摇晃,两只手臂向后轻轻摆。让我们来试试。全班幼儿又一次跟随音乐有节奏地做采蜜动作,看着幼儿尽情地飞着、舞着,我也陶醉了……

四、巧融节奏于角色扮演中———节奏感培养的契机

节奏练习是幼儿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我们经常运用拍手、拍腿等方式来表现音乐,但这些形式难免显得枯燥和单一。于是,我在《厨房音乐会》这次教学活动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幼儿喜欢的厨师这一角色引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在学做小厨师的过程中练习打鸡蛋、切番茄的不同节奏,让幼儿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如:在教学活动“发现节奏型”这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幼儿观看厨师工作的视频。接着提问:“看看厨师在厨房里干什么?”幼儿纷纷举手,有的说“他们在准备烧番茄炒蛋!”有的说:“他们在烧番茄蛋汤!”“对呀!那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厨师们是怎样打鸡蛋和切番茄的?”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厨师们在打蛋和切西红柿时的动作是有节奏的。然后我让幼儿观看“打蛋”视频,引导幼儿模仿打蛋的节奏,并出示相应的节奏型图谱。紧接着让幼儿说出节奏:打打打|打鸡蛋|。再让幼儿观看“切番茄”视频,同样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模拟切番茄的动作,并说出节奏:切切|切番茄|……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愉快地模仿厨师“打鸡蛋”和“切番茄”的样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的节奏型。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市场论文下一篇:物流协同模型